临床表现(1)视力障碍,在儿童常不能自述,多因发生“白瞳症”或斜视才就诊。(2)眼底检查和血管造影显示视网膜血管异常,包括毛细血管扩张、扭曲、静脉扩张、微动脉瘤、毛细血管无灌注、毛细血管梭形膨胀呈囊状或球形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3)大片黄白色脂质沉着,可见发亮的胆固醇结晶,黄斑可有硬性渗出,或盘状瘢痕。(4)视网膜新生血管少见。(5)病变逐渐加重,尤其4岁以下儿童进展快,常伴有广泛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最终因视网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等失明。对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区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封闭异常血管,阻止病情进展,但需要多次治疗和长期随访。对视网膜脱离应做视网膜复位术。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表现为:①球内局限性高密度肿块,肿块与眼环相连;②肿块内常见不规则钙化,呈均质性或非均质性分布;③个别病例可表现为双眼受累,肿瘤晚期可向眶内或身体其他部位蔓延转移。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是一种来源于光感受器前体细胞的恶性肿瘤。常见于3岁以下儿童,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可单眼、双眼先后或同时罹患,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成人中罕见。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可表现为结膜内充血、水肿、角膜水肿、虹膜新生血管、玻璃体混浊、眼压升高及斜视等。本病易发生颅内及远处转移,常危及患儿生命,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是一种来源于光感受器前体细胞的恶性肿瘤。常见于3岁以下儿童,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可单眼、双眼先后或同时罹患,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成人中罕见。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可表现为结膜内充血、水肿、角膜水肿、虹膜新生血管、玻璃体混浊、眼压升高及斜视等。本病易发生颅内及远处转移,常危及患儿生命,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表现为:①球内局限性高密度肿块,肿块与眼环相连;②肿块内常见不规则钙化,呈均质性或非均质性分布;③个别病例可表现为双眼受累,肿瘤晚期可向眶内或身体其他部位蔓延转移。
「眼癌」这样的词汇…你熟悉吗?「眼睛需要化学治疗」…你听过吗?
每一万五千名至一万八千名儿童中,就有一宗眼癌个案,不否认就眼睛疾病而言,眼癌的个案不多见,但却仍是不容忽视的——它是眼睛的重大疾病之一。
大部分发生在儿童身上的眼癌为「视网膜母细胞瘤」——此为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可能单独在一只眼睛病发,也可能双眼同时病发,但大部分为单眼(约有25-30%之病例会两眼同时发病)。
眼癌,有「家族遗传」及「基因突变」两种型态,而在临床上约有三分一的个案为遗传性,三分二为偶发性的基因突变,而这和性别及种族无关,不过亦有研究发现,眼睛的颜色可能和眼癌有关(但这种危险因素却不是可以人为控制的)。蓝眼睛的人,比较容易罹患眼癌,最常见的情形是会在视网膜形成黑色素癌,所以眼睛应避免阳光直射,即使是间接性的曝晒,时间过长亦会提高眼癌的罹患率。
此种肿瘤恶性极大,若不及早治疗,则可能由视神经转移至脑部,或由血液转移到全身器官,所以当家长发现病童有白色瞳孔、瞳孔扩大无光反应及斜视等症状,便须迅速就医。
大部分小儿眼疾有治疗黄金期,发现得早,约有九成机率被治愈,但一旦错失则后果堪虞。
眼球发育在两岁前非常活跃,而眼癌一般在五岁前病发,通常最高发病期是在孩子出生到三至四岁。眼癌与大部分小儿眼疾一样,早期病征非常不明显,但其病情发展迅速,幼童一般不懂得如何去表达眼睛的不适,使得有多达八成的个案延误治疗,最终失明,建议家长需多留意幼儿的眼睛,平时可以以相机影红眼的方法检查,若拍摄得白色或不对称的红色瞳孔,或发现任何异样便须尽快向就医,因其便可能是严重眼疾的征兆。而有家族病史的,一出生便须定期检查眼睛,若是真的有状况,便可及早发现并以化疗、激光等方法控制病情,成功率高。
另外,从肉眼都见到瞳孔白色或者有斜视发现时已经太迟,所以有八成的眼癌个案被延误发现,最终只能以摘取眼球的方法治疗,导致孩童失明,而若肿瘤太大没法处理,则有机会导致癌细胞扩散,后果将更不堪设想。
未分化型:瘤细胞围绕着一个血管形成的细胞柱,其中可见部分瘤细胞坏死及钙质沉着,此称为假菊花型(pseudosette)。该型分化程度低,恶性度较高,但对放射线敏感。分化型:又称神经上皮型,由方形或低柱状瘤细胞构成,细胞围绕中央腔环形排列,称菊花型(rosette)。此型分化程度较高,恶性度较低,但对放射线不敏感。还有一些病例瘤细胞分化程度更高,已有类似光感受器的结构,恶性程度最低。瘤细胞簇集似莲花型(fleurette),又称感光器分化型,最近称此型为视网膜细胞瘤(retinocytoma),以别于一般的视网膜母细胞瘤。1.根据视网膜母细胞瘤一般的发展过程,临床可分为4期,即眼内生长期、眼压增高期(青光眼期)、眼外扩展期及全身转移期。由于肿瘤生长部位、生长速度和分化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尽一致。例如生长在视盘附近或视网膜周边部的肿瘤,可早期侵犯视神经或睫状体向眼外转移,并不经过青光眼期而直接进入眼外扩展期;又如临床上诊断为青光眼期者,病理学检查已可能有眼外扩展。(1)眼内生长期:其早期症状和体征是视力障碍和眼底改变。早期病变可发生于眼底任何部位,但以后极部偏下方为多。若肿瘤发生于视网膜内核层,易向玻璃体内生长,称为内生型。眼底检查可见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不清,呈白色或黄白色的结节,表面有新生血管或出血。结节大小不一,1/2~4个视盘直径或更大。可单独发生,也可同时发生数个结节。由于肿瘤组织脆弱,肿瘤团块可散播于玻璃体及前房,造成玻璃体混浊、假性前房积脓、角膜后沉着或在虹膜表面形成灰白色肿瘤结节。若肿瘤发生于视网膜外核层,则易向脉络膜生长,称为外生型,常引起视网膜脱离,脱离的视网膜上血管怒张弯曲。视力的改变与肿瘤发生的部位有关。若肿瘤小、位于眼底周边,常不影响中心视力;若肿瘤位于后极部,体积虽小,仍可较早的引起视力减退,并可产生斜视或眼球震颤;若肿瘤充满眼内或视网膜广泛脱离,则视力丧失。由于视力丧失,瞳孔开大,经瞳孔可见黄白色反光,称为“黑?性猫眼”。目前据国内外文献报告,临床仍以“猫眼”为本病最易发现的早期症状。事实上瞳孔出现黄白色反光时,病情已发展到相当程度。因此,临床上可以婴幼儿斜视为早期发现本病的线索,并充分散瞳检查眼底,以诊断或排除本病。开始在眼内生长时外眼正常,因患儿年龄小,不能自述有无视力障碍,因此本病早期一般不易被家长发现。当肿瘤增殖突入到玻璃体或接近晶体时,瞳孔区将出现黄光反射,故称黑蒙性猫眼,此时常因视力障碍而瞳孔散大、白瞳症或斜视而家长发现。白瞳症(2)眼压增高期:眼内肿瘤生长增大,特别是影响脉络膜和前房时,可导致眼压升高,引起明显的头痛、眼痛、结膜充血、角膜水肿等青光眼症状。增大的肿瘤也可导致眼球后节缺血,引起虹膜新生血管,从而形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由于儿童眼球壁弹性较大,在高眼压作用下,眼球膨大,角膜变大,形成“牛眼”或巩膜葡萄肿,大角膜,角巩膜葡萄肿等,所以应与先天性青光眼等鉴别。(3)眼外扩展期:肿瘤向眼外蔓延的途径如下:穿破角膜或巩膜形成突出于睑裂的肿块,表面常有出血坏死;穿破巩膜或沿巩膜上的导管(如涡状静脉、睫状血管等)蔓延至眶内形成肿块,使眼球突出;沿巩膜筛板、视神经或视网膜中央血管向眶内或颅内蔓延。后者为最常见的扩展途径。最早发生的是瘤细胞沿视神经向颅内蔓延,由于瘤组织的侵蚀使视神经变粗,如破坏了视神经孔骨质则视神经孔扩大,但在X线片上即使视神经孔大小正常,也不能除外球后及颅内转移的可能性。肿瘤穿破巩膜进入眶内,导致眼球突出;也可向前引起角膜葡萄肿或穿破角膜在球外生长,甚至可突出于睑裂之外,生长成巨大肿瘤。(4)全身转移期:晚期瘤细胞可经视神经向颅内转移;经淋巴管向淋巴结、软组织转移;或经血循环向骨骼、肝、脾、肾及其他组织器官转移。最终导致死亡。2.除上述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经过,部分病例还有以下特殊表现:(1)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自发消退(spontaneousregression)和视网膜细胞瘤(retinocytoma):少数视网膜母细胞瘤不经处理,可发生自发消退,主要表现为眼球萎缩。可能是由于增大的肿瘤致视网膜中央血管堵塞,引起肿瘤及整个眼球缺血,肿瘤坏死,眼球萎缩塌陷,表现为临床“自愈”;也可能是与肿瘤的凋亡有关,因为研究表明Rb基因失活既可导致视网膜细胞的异常增生,也可导致视网膜细胞的大量凋亡。大约50%自发消退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可以复发。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自发消退应与“视网膜细胞瘤(retinocytoma)”相区别。视网膜细胞瘤在1982年被认识以前一直被认为是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自发消退的一种主要形式,但目前被认为是一独立病种,是Rb基因失活导致的一种视网膜的良性肿瘤。没有证据表明视网膜母细胞瘤可以不经治疗而“自发消退”为视网膜细胞瘤。视网膜细胞瘤表现为视网膜非进行性灰白色半透明包块,常伴有钙化、色素紊乱、脉络膜视网膜萎缩。视网膜细胞瘤占所有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和视网膜母细胞瘤一样视网膜细胞瘤可以为单眼或双眼性,可以单灶或多灶性。常在6岁以后发现,平均诊断年龄为15岁。这类患者可以有视网膜母细胞瘤家族史,可另眼或同眼同时患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细胞瘤预后良好,但有4%的可能恶变为视网膜母细胞瘤,表现为肿瘤增大及玻璃体播散。视网膜细胞瘤的发生机制有两种可能:一是Rb基因突变发生在相对分化而未最后成熟的视网膜母细胞所致;一是Rb基因突变为“相对良性”,突变的Rb蛋白仍有部分正常功能,是低外显率(lowpenetrance)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一种表现形式。(2)三侧性视网膜母细胞瘤(trilateralretinoblastoma,TRB):某些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可伴发颅内肿瘤如松果体瘤及蝶鞍上或蝶鞍旁的原发性神经母细胞瘤。这些颅内肿瘤组织学上类似视网膜母细胞瘤,但不是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颅内转移。因多出现于双眼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而且松果体与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有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的关系,所以这类颅内肿瘤被称为“三侧性视网膜母细胞瘤”。TRB在双眼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中的发生率为5%~15%。在所有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3%。化学治疗可明显降低TRB的发生率。神经影像学筛查可提前发现TRB,最大直径<15mm的颅内肿瘤预后较好。1971~2003年全世界共报告120例TRB,40%有家族史,88%为双眼视网膜母细胞瘤,12%为单眼视网膜母细胞瘤。颅内肿瘤83%位于松果体,17%位于蝶鞍上。眼部肿瘤诊断时的平均年龄为5个月,颅内肿瘤诊断时的平均年龄为26个月。颅内肿瘤诊断后平均存活9个月。在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中若发现有一独立的颅内中线部位肿瘤时,无论它是与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同时出现,或是成功地治疗了的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一段时间后才出现,都应考虑TRB的可能性。临床应与视网膜母细胞瘤颅内转移相鉴别。(3)视网膜母细胞瘤存活者的第2恶性肿瘤(secondmalignantneoplasm,SMN):由于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愈率和存活率也大有提高。对长期存活者随访观察,发现部分患者若干年后又发生其他恶性肿瘤,称之为第2恶性肿瘤。其组织学类型至少在23种以上,如成骨肉瘤、纤维肉瘤、网状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霍奇金病、皮脂腺癌、表皮样癌、甲状腺癌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成骨肉瘤。就股骨成骨肉瘤而言,视网膜母细胞瘤存活者的患病率为一般人群的500倍。最初认为第2恶性肿瘤的发生是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放射治疗引起的,但大宗病案分析发现不少患者发生在远离放射部位,如股骨;并且一些未做过放射治疗的患者也发生第2恶性肿瘤,说明部分第2恶性肿瘤的发生与放射无关。另一方面,绝大部分第2恶性肿瘤(~)发生于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双眼患者,或有家族史的单眼患者),有些患者还可发生第3、第4甚至第5恶性肿瘤。故第2恶性肿瘤的发生被认为主要与遗传有关。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在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第2恶性肿瘤组织(如成骨肉瘤、纤维肉瘤、恶性网状细胞瘤等)中,有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基因)缺失或表达异常,有力地证实了第2恶性肿瘤的发生与Rb基因改变有关。目前一般认为第2恶性肿瘤的发生与Rb基因改变有关,但对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进行的早期(小于12个月龄)外放射治疗可以显著增加第2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一旦发生第2恶性肿瘤,预后很差。根据临床表现并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容易确定诊断。
临床表现(1)视力障碍,在儿童常不能自述,多因发生“白瞳症”或斜视才就诊。(2)眼底检查和血管造影显示视网膜血管异常,包括毛细血管扩张、扭曲、静脉扩张、微动脉瘤、毛细血管无灌注、毛细血管梭形膨胀呈囊状或球形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3)大片黄白色脂质沉着,可见发亮的胆固醇结晶,黄斑可有硬性渗出,或盘状瘢痕。(4)视网膜新生血管少见。(5)病变逐渐加重,尤其4岁以下儿童进展快,常伴有广泛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最终因视网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等失明。对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区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封闭异常血管,阻止病情进展,但需要多次治疗和长期随访。对视网膜脱离应做视网膜复位术。
20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2015年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全国新发恶性肿瘤万,而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占全部恶性肿瘤的及,是当前肿瘤防控的重点疾病。III期肺癌约占肺癌整体的20%左右,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庞大的病友群体。III期非小细胞肺癌,在临床上称之为局部晚期肺癌,是指肿瘤仍然局限在胸腔,但肺癌已经发展到了较严重的阶段,III期非小细胞肺癌分为可切除肺癌(部分IIIA可手术切除患者)以及不可切除(大部分IIIA N2手术不可切除患者、IIIB/IIIC期患者)两类, III期非小细胞肺癌异质性极强,治疗难度大,治疗效果不佳,往往需要多学科综合诊疗。20多年以来,绝大多数的不可切除III 期非小细胞肺癌最常用的标准治疗手段是同步放化疗,到目前为止尚无明确证据支持III期NSCLC同步放化疗后需行巩固化疗或者靶向治疗,因此同步化放疗后就是密切随访直至疾病进展。怎么解决这样的困境呢?目前同步化放疗后有没有一种药物能够延缓疾病进展呢?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作为新兴的治疗方法,成为肿瘤治疗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免疫治疗的出现,给了同步放化疗突破瓶颈的新机会。突破性的研究是指被称为“太平洋海啸”的PACIFIC III期临床试验,这项试验的主角,是大家熟悉的I药(Durvalumab)。PACIFIC研究证明度伐利尤单抗注射液免疫治疗可以显著延长接受放化疗之后III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PACIFIC研究入组了接受同步放化疗后未进展的、不可切除的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比较了PD-L1抑制剂度伐利尤单抗注射液与安慰剂进行巩固治疗的疗效。PACIFIC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单纯放化疗,度伐利尤单抗注射液巩固治疗降低了32%的死亡风险,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为个月,使肿瘤复发时间延长了近1年。3年总生存率(OS)结果:57%。由于3年是免疫治疗长期生存的拐点,后续进入了长拖尾效应阶段,预期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50%,PACIFIC治疗模式改变了III期不可切除肺癌的治疗模式,让接近1/2的III期肺癌患者有机会实现临床治愈。美国NCCN指南已把同步放化疗加度伐利尤单抗注射液免疫治疗列为III期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基于PACIFIC的临床试验数据,度伐利尤单抗注射液目前已经被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批准用于治疗有临床治愈希望的不可切除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包括美国、日本和欧洲。放化疗后使用度伐利尤单抗注射液的PACIFIC模式是全球公认的III期不可切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 2019年12月,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已正式批准PD-L1免疫抑制剂度伐利尤单抗注射液(I药)用于在接受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同步放疗后未出现疾病进展的不可切除、II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疗,然而III期非小细胞肺癌不再无药可用,放化疗后使用度伐利尤单抗注射液的PACIFIC模式就是不可切除III 期非小细胞肺癌破局的方向,为这部分患者带来临床治愈的希望。
本文由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发表,主要详述了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的治疗。下面将对 NSCLC 进行全面的详细阐述,此篇将重点介绍 NSCLC 及其诊断。NSCLC 是源于肺组织的肺细胞恶性肿瘤肺脏是胸腔内成对的锥形呼吸器官。它的作用是把氧气吸入、输送到身体的其他脏器,并将体内的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呼出体外。肺被结缔组织分隔成不同的肺叶。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比左肺略大。主支气管分出左、右支气管分别到左肺和右肺,它们都可能发生癌变。微小气囊的肺泡和小官腔的细支气管构成了肺脏的内部。呼吸系统解剖显示气管、两肺叶和它们的叶、气道,同时也显示淋巴结和纵膈。氧气被吸入到肺内并透过肺泡的薄膜进入血流。胸膜是一层覆盖在肺脏表面和胸腔壁内面的薄膜,两胸膜之间的腔隙称为胸膜腔,胸膜腔内常含有少量的液体起到润滑的作用,以便肺脏在胸腔内平滑的运动。肺癌主要有两大类: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和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NSCLC 的不同类型NSCLC 有多种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每种类型的肿瘤细胞都有特殊的生长和扩散方式。NSCLC 的命名主要借鉴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肿瘤细胞的类型及外形,如:1. 鳞状细胞癌:肿瘤源于鳞状细胞,这是一种看起来像鱼鳞的薄而扁平的细胞,这也称为上皮细胞样癌。2. 大细胞癌:肿瘤源于多种类型的大细胞。3. 腺癌:肿瘤源于沿着肺泡壁的细胞并可以分泌一些物质,如:粘液。4. 其他一些不常见的 NSCLC,如:多形性癌、类癌、唾液腺癌和未分类的肿瘤。肺癌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现在或以前吸烟、抽烟管或雪茄;暴露于二手烟;有肺癌家族史;乳腺或胸部放射史;工作场所接触过石棉、铬、镍、砷、烟灰或焦油;在家里或工作场所接触氡;生活的地方存在空气污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服用β- 胡萝卜素补充剂的烟鬼;吸烟会增加患 NSCLC 的风险。吸烟、抽烟管或雪茄是肺癌的最常见诱因。在生活中,一个人越早、越常、越久吸烟都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如果戒烟,则患病风险会随年月流逝而降低。任何能够增加患病的因素都被称为风险因子。有风险因子并不意味就一定会患肿瘤,而无风险因子也不意味就不会患肿瘤。如果觉得自己存在风险因素,请咨询自己的医生。当吸烟和其他风险因素相互作用时,肺癌的患病风险将增加。NSCLC 的常见症状NSCLC 的症状包括咳嗽反复发作、短气,有些肺癌并无任何体征和症状,可能因其他疾病行胸片检查时发现。症状和体征可能是肺癌或其他疾病引起,如果你有以下症状请咨询你的医生:胸部不适或疼痛;反复咳嗽,随时间延长而加重;呼吸困难;哮鸣音;痰中带血(从肺内咳出的痰液);声嘶;无食欲;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感觉非常疲乏;吞咽困难;面部浮肿和 / 或颈静脉肿胀NSCLC 检查、诊断及分期的常用手段:通常会同时进行一些检查措施来检测、诊断和明确 NSCLC 分期,下面是一些可能用到的常规检查手段:1. 体检和病史:检查患者的一般健康状况,包括检查患者的体征,如:肿块或其他任何似乎不正常的东西。患者的健康习惯病史,包括吸烟和以往的工作、疾病、接受的治疗情况。2. 实验室检验:医学检测主要测试患者的组织、血液、尿液、或体内其他物质的样品。这些检验有助于诊断疾病、计划和指导治疗、或监测疾病的进展。3. 胸部 x 片:x 射线可观察到胸腔内器官和骨骼的情况。x 射线是一种能穿透人体的光束能源,可显影人体内部脏器的情况。 4. 胸部 X 线通常用于拍摄胸腔内的脏器和骨骼,X 线穿透人体并显影到胶片上5. CT(CAT)扫描:此检查可从不同的视角扫描、拍摄体内的不同区域从而获得该区域一系列的详细图片,如胸部。这些照片是由一台连着 X 光机的电脑拍摄的。通常会向患者体内的静脉注入染料或让患者吞服显影剂以使器官或组织更清楚地显现出来。该检查方法也称为计算机断层扫描、或计算机轴向断层扫描。6. 痰细胞学检查:该检查方法是通过病理科医生在显微镜下对痰标本(肺内咳出的粘液)进行观察,检查痰液中是否存在癌细胞。7. 肺组织细针穿刺活检(Fine-needle aspiration, FNA):该诊断方法需要借助 CT 扫描、超声或其他一些影像检查手段辅助定位肺内异常组织、液体,然后再借助一根细小的针吸取肺内组织、液体。细针传入到肺内后会在体表形成一个微小的切口,行此检查后需拍 X 线片以确保无检查性气胸形成。细针吸取的标本被送到实验室行进一步检验,病理科医师通过显微镜观察并寻找癌细胞证据。8. 细针穿刺活检肺组织,患者平躺于 CT 机的滑动平板上,拍摄身体内部脏器的图片,X 线图可帮助医生判断肺内异常组织的部位,活检细针透过胸壁穿入肺内肿块,并切除一块小标本以行镜检。9. 支气管镜检查:该检查可直接观察大气道及支气管等肺内异常区域。支气管镜通过鼻或嘴插入支气管和肺内,支气管镜是一个细小的、管状的仪器,并配有光源和镜片以供观察,它可能还附带获取组织标本的工具。10. 胸腔镜:此外科手术检查可看到胸腔内器官的异常区域。从两个肋骨之间的切口插入胸腔镜。胸腔镜是薄的、管状的仪器,配有光源和镜头以供查看。它可能配有一个工具来切除组织或淋巴结标本,以便进一步在显微镜下检查癌症的迹象。在某些情况下,此检查方法可用来切除食道或肺的一部分。如果无法观察到某些组织、器官或淋巴结,则需行胸廓切开术以进一步观察。这样将会在肋骨间切开一个更大的切口,胸部也就被打开了。11. 胸腔穿刺:利用细针刺入到胸腔内以排出胸腔积液,病理科医师在显微镜下观察标本寻找癌细胞。12. 光镜和电镜:在实验室内通过常规和高性能显微镜观察样本组织的细胞以寻找某些细胞的变化。13. 免疫组织化学:使用抗体以检查表达特定抗原的样本组织。抗体通常可以与放射性物质或染料结合,使组织在显微镜下发光。此方法可用来区分不同类型的癌症。影响预后(恢复)和治疗选择的特定因素预后和治疗方案取决于以下几点:1. 肿瘤分期(肿瘤的大小和是否仅在肺内扩散或已扩散到身体的其他地方)。2. 肺癌的类型。3. 癌症是否在某些基因突变(变化),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或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基因(ALK)。4. 是否有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和体征。5. 患者的一般健康状况。对于大多数 NSCLC 患者而言,目前的治疗手段并不能治愈癌症。如果发现肺癌,应该考虑参加临床试验以改善治疗。许多国家针对各个分期的 NSCLC 患者已开展很多临床试验。关于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的更多信息可以从 NCI Web site 网站查询到。NSLCL 分期1. 肺癌确诊后,进一步检查以了解癌细胞是否只在肺内转移或扩散到身体其他脏器2. 肺癌在体内扩散有三种方式3. 癌症可能是从身体其他部位扩散过来的4. NSCLC 分期的检查手段确诊肺癌后,需进一步检查以了解癌细胞是否只在肺内转移或扩散到身体其他脏器。用于判断癌症在肺内或身体其他部位扩散的程序成为分期,从此程序中收集的信息决定了疾病的分期。NSCLC 的分期很重要,因为它决定了治疗方案。一些用于诊断 NSCLC 的检查方法也有助于分期。用于疾病分期的其他检查方法和程序包括以下几点:(1)MRI:该检查手段利用磁场、放射波和计算机产生一系列反应身体内部情况的图片,利于大脑。此检查也被称为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NMRI)。(2)CT 扫描:该检查手段可产生已一系列反应身体内部各区域情况的详细图片,如从不同的视角拍摄大脑和腹部。通过连接到 X 线机的计算机产生图片。还可以向静脉内注射或口服染料以助于增强脏器显影、使图片更清晰。此方法也称计算机断层扫描,或计算机轴向断层扫描。(3)PET 扫描(正离子发射断层扫描):此检查方法可发现体内的恶性肿瘤。低剂量放射性葡萄糖(蔗糖)注入静脉,PET 扫描机在体外呈现螺旋运动并捕获含糖机体的图片。恶性肿瘤摄取的糖含量要高于正常组织,因此在图片上显示的更亮、更具活性。(4)纵膈镜:该方法可直接观察两肺直接的异常区域,如器官、组织和淋巴结。在胸骨上方行一切口然后纵膈镜插入胸内。纵膈镜是一个薄的、管状的仪器并附有光源和镜片以供观察。它可能还配有工具以便摘除组织或淋巴结样本,然后在显微镜下进一步观察肿瘤迹象。(5)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此方法可检查到快速分裂的细胞,如骨骼中的癌细胞。小剂量的放射性物质注入静脉后经血流分布到体内。放射性物质集中分布于骨骼内,并被扫描到。(6)肺功能测试(PFT):此检测方法可了解肺脏的功能。主要测量肺脏可容纳多少空气及空气进出肺脏的速度。还可测量呼吸中氧气的利用率及二氧化碳的释放率。(7)超声内镜检查(EUS):将内窥镜插入体内进行检查,内窥镜是一种薄的,管状的仪器,配光源和镜头以供查看。时内窥镜用于高能声波反弹(超声波)内部组织或器官并产生回声被探针收集。回声形成一幅反应机体组织的图片称为超声图。这个检查过程也称为内镜超声图。EUS 可辅助引导细针穿刺活检(FNA)肺组织、淋巴结或其他部位。(8)前纵膈镜:此外科手术可观察两肺间组织和胸骨间及心脏的异常区域。在胸骨旁取一切口,再插入纵膈镜。纵膈镜是一个薄的、管状的仪器并附有光源和镜片以供观察。它可能还配有工具以便摘除组织或淋巴结样本,然后再在显微镜下进一步观察肿瘤迹象。这也被称为 Chamberlain 检查。(9)淋巴结活检:切除一部分或全部的淋巴结,供病理医师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寻找癌细胞。(10)骨髓穿刺和活检:将穿刺针插入到髋骨或胸骨,吸取一部分骨髓、血液和一小骨片,病理医师在显微镜下观察取得的标本,寻找肿瘤迹象。5. 肿瘤在体内扩散主要有三种方式(1)肿瘤可通过组织、淋巴道和血道传播: 组织:肿瘤从原发灶通过直接蔓延的方式扩散到临近组织 淋巴道:肿瘤从原发灶侵入到局部引流淋巴管,然后进入淋巴系统扩散到其他部位 血道:肿瘤从原发灶侵入到局部血管,再通过血管系统扩散到其他部位(2)肿瘤可能是其他部位扩散而来的 癌症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称为转移,肿瘤可突破原发灶然后经血道、淋巴道转移。 淋巴道:癌细胞进入淋巴系统, 通过淋巴管传播开来, 在身体其他部位形成另一个肿瘤 (即转移性肿瘤)。 血道:癌细胞进入血液、随血液运行到身体其他部位再形成另一个肿瘤 (即转移性肿瘤)。转移性肿瘤与原发肿瘤属同一类型肿瘤。例如,如果非小细胞肺癌扩散到大脑,大脑中的肿瘤细胞实际上是肺癌细胞。这种疾病是转移性肺癌,而非脑癌。6. 以下是 NSCLC 常规分期(1)隐匿期:经影像学及支气管镜检查皆未发现肿瘤,但经痰细胞学检查(患者从肺部咳出的痰液)或支气管灌洗液(肺内气道中的样本)检验中发现肿瘤细胞,此时肿瘤可能已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2)0 期(原位癌):0 期也被称为原位癌。在 0 期,异常细胞可沿气道分布。这些异常细胞可能会恶变为肿瘤,也有可能扩散到邻近的正常组织内。(3)Ⅰ 期:在 Ⅰ 期肿瘤已经形成,Ⅰ期可进一步划分为 ⅠA 和 ⅠB 期:ⅠA 期:肿瘤仅在肺内,最大直径小于 3 cmⅠB 期:肿瘤未转移到淋巴结,并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肿瘤病灶大于 3 cm、小于 5 cm;肿瘤侵犯到主支气管,但距隆凸大于 2 cm;肿瘤累及脏层胸膜;扩展到肺门的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但不累及全肺。(4)Ⅱ 期Ⅱ 期可进一步划分为 ⅡA 和 ⅡB 期,根据肿瘤大小、发现部位及是否侵犯淋巴结,ⅡA 和ⅡB 期可再分为两部分。Ⅱ A 期:肿瘤侵犯到原发灶同侧胸壁,转移的淋巴结位于肺内或邻近支气管,且符合以下任何一点:肿瘤最大径大于 5 cm;累及主支气管,但距隆突 ≥ 2 cm;累及脏层胸膜;扩展到肺门的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但不累及全肺。或肿瘤未累犯到淋巴结,且符合以下任何一点:肿瘤最大径 >5 cm 且 ≤ 7 cm;累及主支气管,但距隆突 ≥ 2 cm;累及脏层胸膜;扩展到肺门的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但不累及全肺。ⅡB 期:肿瘤扩散到原发灶同侧胸内邻近淋巴结 ,淋巴结转移灶位于肺内或邻近支气管,且符合以下任何一点:肿瘤大于 5 cm 小于 7 cm;肿瘤累及脏层胸膜;扩展到肺门的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但不累及全肺。或肿瘤未侵犯淋巴结,且符合以下任何一点:肿瘤大于 7 cm;肿瘤扩散到主支气管(且距隆凸小于 2 cm)、胸壁、膈肌或膈神经;肿瘤侵犯心包、壁胸膜;全肺的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与原发灶同叶的单个或多个的卫星灶。(5)Ⅲ期ⅢA 期:根据肿瘤大小、发现部位及侵犯的淋巴结可进一步划分为 3 部分肿瘤侵犯到原发灶同侧胸内淋巴结,如:胸骨旁淋巴结或肺内淋巴结,或任何大小肿瘤;部分肺(隆凸)或全肺不张或炎症性肺炎;同肺叶内可有一个活多个肿瘤孤立灶;肿瘤可能侵犯以下任何部位: 主支气管,但未累犯隆凸 ;胸壁; 膈肌和膈神经;脏胸膜或壁胸膜; 心包膜肿瘤侵犯到原发灶同侧胸内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位于肺内或邻近支气管,或任何大小肿瘤;全肺不张或炎症性肺炎;肺内任何肺叶内有一个或多个肿瘤孤立灶肿瘤可能侵犯到以下任何部位: 主支气管,但未累犯隆凸;胸壁;膈肌和膈神经;脏胸膜或壁胸膜;心脏或心包膜;沿向或发自心脏的大血管;气管;食管; 喉返神经;胸骨或胸椎;隆凸。3)肿瘤未侵犯淋巴结和任何大小肿瘤,肿瘤可能累犯到以下任何结构之一: 心脏;沿向或发自心脏的大血管; 气管;食管;喉返神经;胸骨或胸椎;隆凸。ⅢB 期:可根据肿瘤大小、发现部位及是否累犯淋巴结再进一步划分为 2 部分肿瘤扩散到原发灶同侧锁 骨上淋巴结或对侧锁骨上淋巴结:任何大小肿瘤;部分肺(隆凸)或全肺不张或炎症性肺炎;任何肺叶内可有一个或多个肿瘤孤立灶;肿瘤可能侵犯到以下任何结构: 主支气管;胸壁;膈肌或膈神经;脏胸膜或壁胸膜;心脏或心包; 沿向或发自心脏的大血管;气管;食管;喉返神经;胸骨或胸椎;隆凸。肿瘤侵犯到原发灶同侧胸内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位于胸骨旁或肺门,或任何大小肿瘤;不同肺叶内可有孤立性肿瘤灶;肿瘤可能侵犯到以下任何部位: 心脏;沿向或发自心脏的大血管;气管;食管;喉返神经;胸骨或胸椎;隆凸。(6)Ⅳ期Ⅳ期任何肿瘤大小并且已累犯淋巴结,符合以下任何条件:两肺内一个或多个肿瘤;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内发现肿瘤细胞;肿瘤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如大脑、肝脏、肾上腺、肾脏或骨头。
刮风不减半,下雨更好玩,大家好。这里是专注和大家一起吃瓜的深空小编。小编整理了半天,给大家带来了这篇文章。下面一起让我们去吃瓜围观吧。近日,《科学》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肿瘤生物学家为我们展示了肺癌的一种治疗新途径。癌症研究领域大牛、Koch癌症研究所所长Tyler Jacks博士领衔的科研团队,找到了破解小细胞肺癌“软肋”的一个新靶点。更可喜的是,使用已有的药物正可以击中这一靶点,在小鼠模型中取得了显著的抗肿瘤结果。先来认识一下小细胞肺癌。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全世界,肺癌都是造成死亡最多的恶性肿瘤。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是两种主要的肺癌类型,其中小细胞肺癌更具侵略性,被认为是所有实体瘤中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它的特点是肿瘤生长迅速,早期广泛转移,导致预后很差,5年生存率仅为6%左右。▲小细胞肺癌患者大部分都是吸烟者另一方面,尽管非小细胞肺癌受益于多种化疗药物和新兴的免疫疗法,相比之下,供小细胞肺癌患者选择的新疗法屈指可数,铂类药物和依托泊苷联合用药的化疗方案依然是治疗基础。“实际上,对于小细胞肺癌患者,今天的治疗方法几乎与四五十年前差不多。”Tyler Jacks教授说,“无疑,我们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治疗方法。”▲目前已有三款免疫疗法获批治疗小细胞肺癌,分别是百时美施贵宝的Opdivo、默沙东的Keytruda、罗氏的Tecentriq为了找出可以在临床上更快、更容易进行测试的治疗靶点,Jacks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使用CRISPR在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筛选可以成药或是已有药物靶向的基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发现,小细胞肺癌肿瘤对一种基因的缺失尤其敏感,这种基因编码的蛋白名为二氢乳清酸脱氢酶,是嘧啶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一种关键酶。嘧啶是DNA和RNA的一种主要组成成分。与健康细胞不同,癌细胞在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因此尤其需要合成新的DNA和RNA。然而研究人员发现,小细胞肺癌细胞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想不到的“软肋”:嘧啶合成途径在小细胞肺癌细胞中的活性远远低于研究中检测到到的其他癌细胞类型。抑制DHODH后,小细胞肺癌细胞无法产生足够的嘧啶满足需求。▲在嘧啶合成途径中,DHODH是一种关键的酶这是否意味着用DHODH抑制剂就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呢?采用一种已经被批准作为免疫抑制剂使用的DHODH抑制剂brequinar,研究人员在动物模型上验证了这一策略的可行性!经brequinar处理后,在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小细胞肺癌小鼠模型体内,原本进展迅速的肿瘤生长放慢,比未治疗的小鼠存活更长时间。而在常见的转移部位肝脏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可喜变化。▲DHODH抑制剂显著放慢肿瘤生长速度除了小鼠模型,这一抑制剂还在两个患者来源的小细胞肺癌肿瘤模型中展现了功效。而且,标准的化疗方案已经对其中一个无效。共同第一作者Sheng Rong Ng博士解释说,“对于不再对初始治疗产生反应的癌症患者,二线治疗的选择十分有限,我们认为,这一发现可能代表了这些患者的新选择。”“我们很高兴这一发现将来可以提供新的方法帮助小细胞肺癌患者。”共同第一作者Leanne Li博士说,“尽管在临床上检测brequinar是否可以作为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法之前,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考虑到我们是从一种已知对人类安全的药物开始,这一速度可以加快很多。”研究人员介绍,下一步工作包括优化DHODH抑制剂的治疗功效,并将其与其他目前可用于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案相结合。为了帮助临床医生定制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研究人员还将寻找合适的生物标志物确定什么样的肿瘤易受该疗法影响,以及对这种疗法无反应的肿瘤的耐药机制。我们期待科学家的后续研究顺利,早日造福更多患者。欲要知晓更多《挑战最致命肺癌,MIT癌症研究大牛找到治疗“捷径” 》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资讯。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患者会出现阴道流血、阴道排液、疼痛等。
什么是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以来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腺癌最为常见。
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占女性全身恶性肿瘤的7%,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子宫内膜癌分为雌激素依赖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两型,以前者多见。
子宫内膜癌的病因
子宫内膜癌的病因目前尚未十分明确,一般认为其可能有两种发病机制:
1、雌激素依赖型:在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长期作用下,发生子宫内膜增生症,甚至癌变。临床上常见于无排卵性疾病、分泌雌激素的肿瘤、长期服用雌激素的绝经后女性以及长期服用三苯氧胺的女性。这种类型占子宫内膜癌的大多数,均为子宫内膜样腺癌,肿瘤分化较好,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率高,预后好。患者较年轻,常伴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或不育及绝经延迟。大约20%内膜癌患者有家族史。
2、非雌激素依赖型:发病与雌激素无明确关系。这类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形态属少见类型,如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透明细胞癌、腺鳞癌、黏液腺癌等。多见于老年体瘦女性,在癌灶周围可以是萎缩的子宫内膜,肿瘤恶性度高,分化差,雌孕激素受体多呈阴性,预后不良。
子宫内膜癌的症状
子宫内膜癌极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患者会出现阴道流血、阴道排液、疼痛等。
1、阴道流血
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量一般不多。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月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
2、阴道排液
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合并感染则有脓血性排液,恶臭。因阴道排液异常就诊者约占25%。
3、下腹疼痛及其他
若癌肿累及宫颈内口,可引起宫腔积液,出现下腹胀痛及痉挛样疼痛。晚期浸润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可引起下腹及腰骶部疼痛。晚期可出现贫血、消瘦及恶病质等相应症状。
子宫内膜癌的检查
早期子宫内膜癌妇科检查可无异常发现。晚期可有子宫明显增大,合并宫腔积脓时可有明显触痛,宫颈管内偶有癌组织脱出,触之易出血。癌灶浸润周围组织时,子宫固定或在宫旁触及不规则结节状物。除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外,病理组织学检查时确诊的依据:
1、病史及临床表现:对于绝经后阴道流血、绝经过渡期月经紊乱均应排除内膜癌再按良性疾病处理。
2、B超检查:经阴道B超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形状、宫腔内有无赘生物、子宫内膜厚度、肌层有无浸润及深度,为临床诊断及处理提供参考。子宫内膜癌超声图像为子宫增大、宫腔内有实质不均回声区,或宫腔线消失,肌层内有不规则回声紊乱区等表现。彩色多普勒显像可见混杂的斑点状或棒状血流信号,流速高、方向不定;频谱分析为低阻抗血流频谱。
3、分段诊刮:是最常用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分段诊刮的优点是能获得子宫内膜的组织标本进行病理诊断,同时还能鉴别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管腺癌;也可明确子宫内膜癌是否累及宫颈管,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4、其他辅助诊断方法:如子宫颈管搔刮及子宫内膜活检、细胞学检查、宫腔镜检查、血清检查等。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子宫内膜癌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放疗及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全身状况,癌变累及范围及组织学类型选用和制订适宜的治疗方案。早期患者以手术为主,按手术-病例分期的结果及存在的复发高危因素选择辅助治疗;晚期则采用手术、放射、药物等综合治疗。
1、手术治疗:为子宫内膜癌首选的治疗方案。手术的目的一是进行手术-病理分期,确定病变的方位及与预后相关的重要因素,而是切除癌变的子宫及其他可能存在的转移病灶。Ⅰ期患者应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及双侧附件切除术;Ⅱ期应行全子宫或者广泛子宫切除及双附件切除术,同时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Ⅲ和Ⅳ期的晚期患者手术范围也与卵巢癌相同,应进行肿瘤细胞减灭手术。
2、放疗:是治疗子宫内膜癌有效方法之一,分腔内照射及体外照射两种。
3、孕激素治疗:主要用于晚期或复发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其机制可能是孕激素作用于癌细胞并与孕激素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进入细胞核,延缓DNA和RNA复制,抑制癌细胞生长。常用药物:口服甲羟孕酮200-400mg/d;己酸孕酮500mg,肌注每周2次。
4、抗雌激素制剂治疗:适应证与孕激素相同。他莫昔分(tamoxifen,TAM)为非甾类抗雌激素药物,亦有弱雌激素作用。常用剂量为20-40mg/d,可先用他莫昔分2周使孕激素受体含量上升后再用孕激素治疗,或与孕激素同时应用。
5、化疗:常用化疗药物有顺铂、阿霉素、紫杉醇、环磷酰胺、氟尿嘧啶、丝裂霉素、依托泊苷等。
6、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对于病灶局限在内膜、高分化、孕激素受体阳性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坚决要求保留生育功能,可考虑不切除子宫和双附件,采用大剂量孕激素进行治疗。但这种治疗目前仍处在临床研究阶段,不应作为常规治疗手段。
子宫内膜癌术后
子宫内膜癌术后应定期随访,75%-95%的患者会在术后2-3年内复发。随访内容应包括详细病史(包括新的症状)、盆腔检查(三合诊)、阴道细胞学涂片、X线胸片、血清CA125检测等,必要时可作CT及MRI检查。一般术后2-3年内每3个月随访一次,3年后每6个月1次,5年后每年1次。
子宫内膜癌的预防
子宫内膜癌的预防主要针对于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
1、开展防癌宣传普查,加强卫生医学知识,教育有更年期异常出血,阴道排液,合并肥胖,高血压或糖尿病的妇女,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早期诊断。
2、治疗癌前病史,对子宫内膜有增长生过长,特别是有不典型增生患者,应积极给予治疗,严密随诊,疗效不好者及时手术切除子宫,若患者已有子女,或无生育希望或年龄较大者,可不必保守治疗,直接切除子宫。
3、有妇科良性疾病时,最好不采用放疗,以免诱发肿瘤。
4、严格掌握雌激素使用的指征,更年期妇女使用雌激素进行替代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同时应用孕激素以定期转化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癌的饮食
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饮食宜清淡,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坚持低脂肪饮食,多吃瘦肉、鸡蛋、绿色蔬菜、水果等。多吃五谷杂粮如玉米、豆类等。常吃富有营养的干果类食物,如花生、芝麻、瓜子等。
1、苦瓜茶
食材:鲜苦瓜1个、绿茶适量。
做法:苦瓜去瓤,入绿茶适量,瓜悬于通风处阴于。然后将阴干的苦瓜外部洗净、擦干,连同茶叶切碎,混匀。10克/次,沸水冲泡,每日代茶饮。
功效:清热解毒,解暑,生津止渴。
2、阿胶杞子粥
食材:枸杞子20克、粳米60克。
做法:加水500毫升煮粥,熟后入阿胶20克使其溶化,再煮2~3分钟。服1次/日,15日/疗程,可长期服。
功效:益气补血,主治子宫内膜癌术后贫血。
子宫内膜癌患者做手术后,饮食一般以米粥和高汤为主。患者可多吃碱性食品,改善自身体质偏酸的情况,同时补充人体必须的有机营养物质。
一个视频带你了解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可能治不好的,那么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能活多久呢? 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能活多久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全身状况及选择的治疗方案都有关系,不能一概而论。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是子宫内膜癌中,恶性程度最高,最容易早期转移的一种病理类型。其影响预后的因素还与病变范围,包括手术病理分期、肿瘤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淋巴转移及子宫外转移等都有很大的关系。 要知道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近年来有上升趋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延长此类患者生存期最重要的一点。因此对于出现异常阴道流血、阴道排液及下腹部疼痛的患者,尤其是进入围绝经期以后的妇女,要及早去医院进行检查排除。
大家都知道子宫内膜癌是一种恶性肿瘤,那么子宫内膜癌的危害,你又了解多少呢?下面就请肿瘤科的有关专家向你详解,子宫内膜癌的危害:一、长期持续的受到雌激素刺激使到内膜不断增厚,增加了细胞恶化的机会,这类患者可能是因为卵巢出了问题,如长了些会产生此类激素的肿瘤,又或者患上多囊性卵巢,以致排卵中止及闭经,内分泌起了变化及雌激素过多。二、长期服用单一雌激素的药物,而没有附加孕激素类的药来配合。三、患者一般也较肥,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未婚或不育者患上的机会也稍高一些。3.如以上所说,如果服用的“荷尔蒙”只有雌激素,而服用者的子宫还在体内的话,那么长期来说是会增加患癌的机会,可是如果子宫已被切除了,那就不必担心,如子宫还在的话,那么雌激素及孕激素应该两者并用。4.治疗主要是以手术为主,放射及化疗为副。手术主要是把全子宫加双侧的卵巢等切除,有时也加上淋巴腺清除术。以上就是临床上总结出来的子宫内膜癌的危害,大家对这一肿瘤疾病一定引起高度重视,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推荐阅读:能导致宫颈癌的因素有哪些?脖子上有7疙瘩,是癌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