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大蒜叶枯病论文

发布时间:

大蒜叶枯病论文

大蒜是一种常见的调味蔬菜。由于市场需求量大,且易储藏,大蒜可在中国许多地区种植。在大蒜种植过程中,病害的防治尤为重要。一种常见的大蒜病是大蒜叶子变红变紫。据悉,这是大蒜的一种生理病害。如果不及时预防,将直接影响大蒜的生长。那么大蒜叶子变色的原因是什么呢?如何预防和控制?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 叶枯病 叶枯病对大蒜叶片和叶鞘的危害很大,每年损失约10%。一般来说,该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尖疫病。在发病初期,大蒜的叶尖会呈现深褐色,并形成许多伞状条纹。其次是叶斑病。发病初期,叶片以紫褐色为主,叶片上有条带状的小蚀斑,然后病斑会不断扩大,由条带状的平尾椭圆形开始,最终导致叶片组织坏死。 缺磷 在施肥过程中,缺磷肥也会造成蒜叶变色。磷在大蒜植株的酶合成和转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大蒜长期缺磷,只会导致叶片深绿无光泽,叶茎下部紫红色,植株矮小单薄,花果少。 低温冻伤 大蒜是一种抗寒性较强的作物,能耐受短期-10天的低温° 在低温下,如果-10° 长期低温或极端低温天气下,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会受到严重阻碍,无法很好地吸收磷。一般来说,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根腐病 大蒜如果感染根腐病,会出现叶尖紫色带黄色条纹,茎粗带皱纹,根黑严重,气味明显。 防治措施 鲁衡6号氯溴异氰尿酸20g+醋酸辛硫磷50ml+霜脲锰锌50g+喷克复液肥40ml,混匀,加水30-40kg,混匀,喷。根据病情,每7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为最佳。 以上是大蒜叶片变色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建议在大蒜种植管理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病害对大蒜叶片的影响,做到对症下药,及时预防。

(1)症状特点

主要危害叶和花梗。叶片染病多始于叶尖或叶的其他部位,初呈花白色小圆色,扩大后成不规则形或椭圆形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其上生出黑色霉状物,严重时病叶枯死。危害严重时不抽薹。常伴随霜霉病或紫斑病混合发生。

(2)防治技术

①及时清除被害叶。

②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雨后及时排水,提高寄主抗病力。

③于发病初期喷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OO倍液,5O%扑海因可湿性粉剂l5OO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OO倍液、6O%乙磷名可湿性粉剂5OO倍液或l∶l∶lOO波尔多液,隔7~lO天轮流用药一次,连续防治3~4次。

注意在农药间隔期后采收上巿。

病菌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但需要较高的湿度。降雨和田间高湿是病害流行的必要条件。大蒜感病生育期在成株期。一般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偏施氮肥、葱蒜类蔬菜混作、植株受伤、植株生长瘦弱和连作的田块发病重。年度间多雾、多雨的年份发病重。

因为天气的原因导致的,当达到温暖高温的条件就非常的容易患病,必须提前预防。

大蒜叶枯病研究论文

大蒜是一种常见的调味蔬菜。由于市场需求量大,且易储藏,大蒜可在中国许多地区种植。在大蒜种植过程中,病害的防治尤为重要。一种常见的大蒜病是大蒜叶子变红变紫。据悉,这是大蒜的一种生理病害。如果不及时预防,将直接影响大蒜的生长。那么大蒜叶子变色的原因是什么呢?如何预防和控制?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 叶枯病 叶枯病对大蒜叶片和叶鞘的危害很大,每年损失约10%。一般来说,该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尖疫病。在发病初期,大蒜的叶尖会呈现深褐色,并形成许多伞状条纹。其次是叶斑病。发病初期,叶片以紫褐色为主,叶片上有条带状的小蚀斑,然后病斑会不断扩大,由条带状的平尾椭圆形开始,最终导致叶片组织坏死。 缺磷 在施肥过程中,缺磷肥也会造成蒜叶变色。磷在大蒜植株的酶合成和转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大蒜长期缺磷,只会导致叶片深绿无光泽,叶茎下部紫红色,植株矮小单薄,花果少。 低温冻伤 大蒜是一种抗寒性较强的作物,能耐受短期-10天的低温° 在低温下,如果-10° 长期低温或极端低温天气下,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会受到严重阻碍,无法很好地吸收磷。一般来说,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根腐病 大蒜如果感染根腐病,会出现叶尖紫色带黄色条纹,茎粗带皱纹,根黑严重,气味明显。 防治措施 鲁衡6号氯溴异氰尿酸20g+醋酸辛硫磷50ml+霜脲锰锌50g+喷克复液肥40ml,混匀,加水30-40kg,混匀,喷。根据病情,每7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为最佳。 以上是大蒜叶片变色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建议在大蒜种植管理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病害对大蒜叶片的影响,做到对症下药,及时预防。

主要是因为土壤里面有细菌了,土壤被感染了,所以才会得这样的病。

种过大蒜的人都知道,大蒜也会发生叶片发黄和早衰等难题。冬前、初春后和以后一定会发生叶片发黄、叶尖发黄、叶尖干枯等难题。大蒜早衰,通常是指在采摘蒜薹之前,大蒜叶片色调变黄,叶尖干枯的病症。早衰会造成蒜薹变窄减短,乃至抽不上蒜薹,大蒜缩小,质量降低。而叶片变黄的缘故也比较复杂,也有不一样的表现。依据题主的观点, 种类难题。在本地主要表现为抗病性工作能力弱的种类非常容易发生早衰,种籽衰退和种类不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也会造成早衰。

连作会导致土壤层微量元素欠缺,特别是营养元素欠缺,土壤退化,病害比较严重,也会造成早衰。有机肥料需求量少,偏施基肥,旱灾也会造成下边叶片失绿,缺肥会造成植物干瘦发黄。病害。局部地区地蛆伤害比较严重,大蒜锈病、病疫、叶枯病、紫斑病、褐斑病等经常发生。提主常说的大蒜早衰,发生枯黄,枯枝的状况,我觉得大蒜得病的可能性不大,不太可能产生病虫害,这种情况主要是发生在鳞芽,花芽分化期,即第三阶段。这段时间是大蒜成长发育的关键期,监管不太好便会发生枯黄和枯枝。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些阶段的蒜黄生长发育快速,也是花蕾和鳞芽已经分裂产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的分瓣期。

这一阶段,栽种进来的母蒜消退,蒜黄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增多,便会导致营养物质供货不平衡,发生叶片黄尖状况。枯黄越大,时长越长,还慢慢凋谢,就表明生长发育越迟缓,因此就需要依据天气状况,土壤层的肥度,以及小苗的主要表现,来对蒜黄开展液肥达到,确保鳞芽和花蕾的常规分裂。蒜种就越好越大,长出来的蒜黄就会越强健,所生成的根茎就会越肥厚。在萌发期和幼苗期,蒜黄生长发育需要的养分全凭母蒜来提供,选择优良的大蒜种是避免早衰的核心之一。一般秋种大蒜栽种的时间九月中下旬到十月上中旬,春耕大蒜栽种的时间按照本地日温做到三至六度,有充足的太阳光照射才可以栽种。假如栽种过迟或是太早,或是不当季,考虑到天气的变动,也会发生枯黄状况。

气候影响。大蒜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2-16度,当温度超出26度之上,叶片呼吸加快,本身营养物质耗费较多,也会发生叶尖变黄干叶等状况,若碰到干热风危害,对叶片危害更重,且产生越快,危害越重。此外栽种过迟、降水太多,苗弱,冬天温度过低时也会产生枯黄枯枝等。种植不合理危害。土壤层旱灾、过湿存水,肥效不够会出现枯黄干叶早衰等,年年连作栽种,相对密度过稠,土壤层基肥或钾肥不够也会导致枯黄干叶以及早衰。此外土壤层粘重,种植过深,栽种太早,特别是在覆亚膜后,土壤层温度过高,根茎成长发育不太好,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供货遇阻等也会危害造成。害虫危害影响。特别是在初春田里产生枯黄干叶早衰状况时,不但会出现以上缘故危害,与此同时褐斑病危害及根蛆为害根茎时,一般也会由于营养成分疏通遇阻而造成,明显时也会导致大蒜植物身亡状况。

是因为没有及时的对于田间做好管理,而且这种情况下也是导致出现大面积的感染现象,尤其是一些叶子和根部,所以这种情况下也应该及时的去进行治理。

大葱叶枯病论文

我觉得从他的表面症状来看,应该是缺肥缺水所导致的后果,建议你经常施肥给它们浇水,应该可以救活

大葱种植四种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一,软腐病软腐病是细菌性病害,在高温高湿环境极易发病,在植株有机械伤口或虫蛀伤口时,病菌由此侵扰,使植株感染病害症状发病时地上茎叶倒伏,茎基部腐烂,有恶臭,极易拔出,病情后期植株易枯死防治方法1,加强管理,深沟高畦,培育壮苗,适时移栽,施足基肥,及时防治地下害虫2,实行轮作,和葱类,白菜,甘蓝,芹菜,胡萝卜,马铃薯,大蒜等作物轮作

大葱的叶子下倒有几种原因。你的葱是不是长的很高而没有封或封的不及时,葱叶长得太高了容易分叉偏倒。再一个葱是不是生病了。葱的猝倒病,紫斑、霜霉病、叶枯病、软腐病等病害叶会使葱叶软化易折。斑潜蝇蛀食葱叶,使叶子倒伏。大葱品种葱白葱叶软,培土不及时易倒伏冬天不耐低温的情况下,叶子脱裤也会倒下。

可能是因为一些病虫害的影响,并且也是没有及时浇水,要及时获得一定的光照,所以才会发生这些情况。

叶枯病论文

属和种用斜体,其他正体。细菌的分类等级(分类单位)和其他生物相同,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临床细菌检验常用的分类单位是科、属、种。种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形态学和生理学性状相同的细菌群体构成一个菌种;

性状相近、关系密切的若干菌种组成属;相近的属归为科,依次类推。在两个相邻等级之间可添加次要的分类单位,如亚门、亚纲、亚属、亚种等。

扩展资料:

细菌在工业、医药卫生等方面的应用也很广。工业上可利用细菌生产多种工业产品,如枯草杆菌生产蛋白酶和淀粉酶,可用于皮革脱毛、丝绸脱胶和棉布脱浆等;乳酸杆菌、醋酸杆菌可分别产生乳酸、醋酸等化工原料;

谷氨酸短杆菌生产谷氨酸(谷氨酸钠即味精)和肌苷酸,用于食品及医药。医药卫生方面,利用细菌生产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疫苗、抗病血清、代血浆以及各种抗生素,例如常见的链霉素、四环素、土霉素、氯霉素等,都是从放线菌的代谢物中提取出来的抗生素药物。

细菌的有害方面也不容忽视。寄生细菌能引起人、畜、禽及植物发生病害,甚至造成死亡,如痢疾、霍乱、白喉、破伤风等病菌;水稻叶枯病、棉花角斑病、蔬菜软腐病等病原菌。腐生细菌常致使肉类等食品腐烂,工业生产中常因污染了杂菌而使发酵停止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细菌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细菌

曾士迈1926年4月生于北京。194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8年7月 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毕业 1948年8月 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助教 1949-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助教 1953-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讲师 1960-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副教授 1964-1966 农业部派往越南执行文教援越任务 农业部派往墨西哥稻作生产考察组组长 1980-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教授 1980-1995 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副主任、系主任,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研究所所长,北京农业大学学报主编等职。 1995年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教授 1995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8-1953 为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植病防治等课带实验,带毕业班生产实习。 1953-1964 先后主讲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生理病理学、植物免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 1974-1979 植物病理学(三年制,工农兵学员)。 1980-1987 植物免疫学、植物病害流行学(均为大学生课和研究生课)。 1988-1995 植物免疫学、植物病害流行学、植保系统工程(大学生课和研究生课)。 1995至今 植物病理学进展、植物抗病性专题(研究生课)。 获奖情况 1960 北京市文教卫生先进工作者 北京市委 1987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植物病害流行电算模拟 国家教委 1987 国家自然科学奖 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 国家科委 1989 国家级优秀教师队伍 国家教委、人事部、中国教育工会 1989 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市级奖 北京市政府 1989 北京市优秀教师 北京市政府 1989 政府特殊津贴 国务院 1989 农业部首届优秀教材优秀奖《植物病害流行学》 农业部 1990 全国首届"兴农杯"优秀农村科技图书一等奖 《小麦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 科技日报、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 199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优秀教师队伍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1996 农业部第二届优秀教材一等奖《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农业部 1997 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农业部 主要著作 1960 植物免疫学 林传光 曾士迈等编 农业出版社 1986 植物病害流行学 曾士迈 杨演合作编著 农业出版社 1989 植物保护(农业科技现代丛书) 曾士迈编 安徽科技出版社 1990 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 曾士迈 肖悦岩合编 电大出版社 1990 系统科学在植保研究上的应用 曾士迈 庞雄飞合编 农业出版社 1991 农业植物病理学(全国统编教材)第二版 修订组组长曾士迈 农业出版社 1991 小麦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 李光博 曾士迈 李振歧主编 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4 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曾士迈 赵美琦 肖长林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5 植物免疫学(全国统编教材) 李振歧 曾士迈 商鸿生主编 农业出版社 1998 植物抗病育种的流行学研究 曾士迈 张树榛 科学出版社 1953-1998 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社会活动 曾任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1991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植保土化学科组召集人(1994止)、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1997止)、北京市政府顾问团植保组组长(1997止)、北京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1997止)等,现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报主编、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多种学术刊物编委。-------------------------------------------周宗璜周宗璜,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高等真菌分类和个体发育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是中国高等真菌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粘菌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并率先对人参病害进行了研究,填补了我国空白。 简历1904年8月27日 生于浙江省吴兴县(湖州)。1920—1923年 上海青年会中学。1923—1924年 上海圣约翰大学理学院。1924—1928年 南京东南大学(即后中央大学)农学院。1928—1929年 南京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助教。1929—1934年 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1934—1937年 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技师,同时兼任中国大学生物系主任。1937一1938年 成都四川省病虫害防治所所长。1938—1941年 成都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技正,组主任。1941—1946年 江西中正大学农学院教授。1946—1948年 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专门委员会主任秘书,其间兼中正大学教授。1948—1949年 农林部棉产改进处简任技正。1949—1952年 上海军管会农林处—华东农林部特产处副处长,中国农业科学研究社副主任。1952—1959年 公主岭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植物保护系主任。1959—1962年 吉林特产学院教员。1962—1981年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系主任。1981年9月24日 病故。---------------------------------------------邓叔群(1902--1970)福建福州市人。真菌、植物病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从事林业植物病理和粘菌、真菌的分类研究,以及中国粮棉作物--水稻、小麦、棉花病害的研究。建国以后,在他的倡导下实现了人工栽培食用、药用真菌,还成功地运用生物防治的科研成果,大面积防治森林虫害,为中国真菌学开拓了道路。他所发现的4个新属120个新品种为国际所公认,列入英国真菌研究所编的《真菌字典》中。曾发表论文70多篇,专著有《中国的真菌》等。------------------------------------------裘维蕃 Qiu Weifan(Chiu Wei-Fan)1912.5.15~植物病理学家。1912年5月15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市。 193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植物病理学系。1948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简历历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北京农业大学一级教授,植物病理专业主任。曾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真菌学会理事长,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选入国际名人录,并被选为国际传记中心管理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 四十年代开始从事真菌分类、 生理和栽培研究, 五十年代还开展了植物病毒学和生物诊断研究。 对十字花科和茄科蔬菜作物的病毒病理学以及防治基础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对北京大白菜三大病害和华北小麦丛矮病的病原学,流行规律以及防病增产措施,都做了大面积的防治试验。另外提出研制抗病毒诱导剂可行性的理论依据,并据此研制出 NS-83增抗剂,用以抑制番茄和烟草病毒病有显著抑病增产效果,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其作用机制研究获国家教委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植物病毒学》专著。在真菌学上,他是国际上最早发现真菌异核现象者之一;在食菌分类和栽培的基础研究上,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要论著有《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毒学》,《中国食菌及其栽培》,《中国大白菜三大病害的研究》,《植物诱导抗性及83增抗剂的研制,作用机制和应用》,《中国丝条状病毒及其导致的病害》,《农园植病谈丛》 等百余篇或部。------------------------------------------------谢联辉 --------------------------------------------------------------------------------植物病理学家。福建龙岩人。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福建农业大学教授。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水稻病毒的种类、分布、为害、传播测报与治理,其成果被誉为是“对世界病毒作出了新贡献”;发现一种新的水稻病毒——水稻簇矮病毒,受到国际稻病学界的高度重视;报导的水稻齿矮病毒和东格鲁病毒均系中国新记录;三种病害的及时发现,有力地控制其蔓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水仙、甘蔗、福建烟草、蕃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种类、分布、发生和治理措施,报导了9个中国新记录和5个中国大陆新记录。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林亮东(1900-1974年),别号立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朗镇大车人。1935年被选派到美国奥列贡大学研究院学习植物病理及真菌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获美国生物学会授予荣誉会员及美国植物病理学会金质奖章一枚。回国后,一直从事植物病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华南农学院教授、广东农林处处长、华南农学院植保系系主任、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副院长、广东植物病理学会理事。---------------------------------------------戴芳澜 字观亭,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 1893年5月4日生于湖北省江陵县, 1973年1月3 日卒于北京。1911考入清华学堂预备班,两年后赴美国康乃尔大学学习植物病理学。1918年毕业,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一年后回国,先后任教于南京第一农业专科学校、广东省立农业专门学校,东南大学和金陵大学。1934年赴美国纽约植物园生化实验室和康乃尔大学植物病理系进行客座研究。1935年任清华大学任生物系教授,兼任农业研究所病害组主任。他仍继续真菌分类研究。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真菌和植病研究室主任,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所长,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曾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为理事长和《植物病理学报》主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名誉理事长。他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农业科学院通讯会员。戴芳澜在真菌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方面发表论文和著作50多篇,为中国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1930年,他发表的“三角枫上白粉菌之一新种”的论文,是中国真菌学家首次报道的真菌新种,是真菌学在中国创立的标志。他与.道奇(Dodge)合作对脉胞霉 (Neurospora) 的分类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成果是真菌学的经典文献。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中国真菌总汇》和《真菌的形态与分类》等。-----------------------------------------------黄齐望简历 1904年1月16日 出生于浙江省定海县。 1930年 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 1930—1933年 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助教。 1933—1935年 任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技士。 1935—1937年 留学于日本九州大学农学部。 1937—1938年 在家乡定海简师任教。 1939—1941年 任上海南通学院讲师。 1942年 任苏北南通学院副教授兼图书馆主任。 1945—1946年 任浙江省定海县立中学教务主任。 1046—1948年 任福建农学院教授兼教务主任。 1948—1949年 任中正大学教授。 1949年 任浙江省舟山中学校长。 1950—1952年 任南昌大学教授。 1953—1968年 任江西农学院教授。 1971—1979年 任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教授。 1979—1982年 任江西农业大学教授。 1982年4月13日 在南昌逝世。 主要论著 1 黄齐望.粟黑穗病对于粟株生长及收量的影响.昆虫与植病,1935,3:234—235. 2 黄齐望.烟草疫病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speg.)De Hann〕与木霉菌〔Trichoderma lignorum(Tode.)Harz〕拮抗作用之研究.中华农学会报,1937,162:43—50. 3 黄齐望.烟草立枯病菌之研究史略及防除法.农学月刊,1937,4(2):34—42. 4 黄齐望.1936年植病界新发现之植物细菌病.农报,1937,4:901—902. 5 黄齐望.植病界溶菌素研究概况.昆虫与植病,1937,5:368—375. 6 黄齐望.植病研究上土壤温湿度之调节装置.昆虫与植病,1937,5:478—483. 7 黄齐望.中国棉麻病害要览.上海新农出版社,1952. 8 黄齐望.1955年江西境内所发现的几种作物病害.江西植保通讯,1955,2:21—23,4:24. 9 黄齐望,欧阳谅.江西十字花科根肿病的观察和防治意见.植物保护通讯,1955,8:1—4. 10 黄齐望,陈善堃.棉花缩叶病调查.植物保护通讯,1954,5:10—11. 11 黄齐望,欧阳谅.江西作物病害名录.江西农学院学报,1957,1—10. 12 黄齐望.油菜对菌核病的抗病性和病菌寄生性初步调查.江西植保通讯,1957,3:1—4. 13 黄齐望,刘安国.都昌棉花雷害调查.江西农学院科学研究汇刊,1959,128—132. 14 黄齐望等.江西农业病虫害病害部分.江西人民出版社,1960. 15 黄齐望,陶承祥.草皮、草木灰及几种矿物质对于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植物保护学报,1962,1(3):326—327. 16 黄齐望,李富文等.油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病原生活力及防治研究.江西农学院学报,1963,74—82. 17 黄齐望,陈菊芳.南昌郊区辣椒两种炭疽病菌的初步研究.植物保护学报,1964,3(3):317—318. 18 黄齐望.江西桑寄生调查.植物保护,1964,2(6):267. 19 黄齐望,李富文等.棉角斑病种子带菌研究.江西植保论文选集(病害部分)1965,39—41. 20 黄齐望.棉花根肿的观察和预防.江西植保论文选集(病害部分),1965,42. 21 黄齐望,夏林元.蚕豆赤斑病病原菌的研究.植物保护,1965,3(2):62. 22 黄齐望等.水稻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江西人民出版社,1975. 23 黄齐望.江西经济植物病害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78. 24 黄齐望,刘安国.南昌郊区水稻菌核菌鉴定.江西植保,1978,1:42—44. 25 黄齐望.观察安义县水稻凋萎型白叶枯病纪要.江西植保,1978,1:18,2. 26 黄齐望.植医须知(一)江西植保,1978,1:46—49. 27 黄齐望.植医须知(二)江西植保,1978,2:42. 28 黄齐望.植医须知(三)病菌接种.江西植保,1979,4:50. 29 黄齐望等.稻条叶枯病概观及分生孢子促成研究.江西植保,1979,2:27—29. 30 黄齐望.植医须知(四)稻叶斑病害鉴别法.江西植保,1980,4:47—50. 31 黄齐望.防治植物病毒病的化学治疗剂研究近况.江西共大学报,1979,1:53—57. 32 黄齐望.植物感染生理.江西共大学报,1980,1:41—43. 33 黄齐望,车慕贞,廖月华.诊断二晚黄叶病纪要.江西共大学报,1980,3,4:25—26,71. 34 黄齐望.江西近年升级的稻曲病.江西农大学报,1981,2:22—26. 35 黄齐望.论农药之祸及病虫害防治.江西农大学报,1981,3,4:34—41. 36 黄齐望.植医须知(五)菌类实验的准备工作.江西植保,1981,1:30—32. 37 黄齐望.植医须知(六),植病解剖的石蜡切片.江西植保,1981,2:26—29.---------------------------------------吴友三吴友三,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小麦抗锈育种上培育出十多个品种,对我国东北麦区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分离、鉴定,小麦耐锈性特点和机制的理论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林孔湘,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一生潜心研究柑桔黄龙病,首先证明黄龙病病原为病毒;首创柑桔繁殖材料热处理消毒方法;推行“无病虫栽培”技术,为振兴我国柑桔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

曾士迈1926年4月生于北京。194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8年7月 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毕业 1948年8月 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助教 1949-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助教 1953-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讲师 1960-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副教授 1964-1966 农业部派往越南执行文教援越任务 农业部派往墨西哥稻作生产考察组组长 1980-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教授 1980-1995 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副主任、系主任,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研究所所长,北京农业大学学报主编等职。 1995年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教授 1995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8-1953 为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植病防治等课带实验,带毕业班生产实习。 1953-1964 先后主讲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生理病理学、植物免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 1974-1979 植物病理学(三年制,工农兵学员)。 1980-1987 植物免疫学、植物病害流行学(均为大学生课和研究生课)。 1988-1995 植物免疫学、植物病害流行学、植保系统工程(大学生课和研究生课)。 1995至今 植物病理学进展、植物抗病性专题(研究生课)。 获奖情况 1960 北京市文教卫生先进工作者 北京市委 1987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植物病害流行电算模拟 国家教委 1987 国家自然科学奖 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 国家科委 1989 国家级优秀教师队伍 国家教委、人事部、中国教育工会 1989 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市级奖 北京市政府 1989 北京市优秀教师 北京市政府 1989 政府特殊津贴 国务院 1989 农业部首届优秀教材优秀奖《植物病害流行学》 农业部 1990 全国首届"兴农杯"优秀农村科技图书一等奖 《小麦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 科技日报、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 199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优秀教师队伍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1996 农业部第二届优秀教材一等奖《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农业部 1997 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农业部 主要著作 1960 植物免疫学 林传光 曾士迈等编 农业出版社 1986 植物病害流行学 曾士迈 杨演合作编著 农业出版社 1989 植物保护(农业科技现代丛书) 曾士迈编 安徽科技出版社 1990 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 曾士迈 肖悦岩合编 电大出版社 1990 系统科学在植保研究上的应用 曾士迈 庞雄飞合编 农业出版社 1991 农业植物病理学(全国统编教材)第二版 修订组组长曾士迈 农业出版社 1991 小麦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 李光博 曾士迈 李振歧主编 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4 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曾士迈 赵美琦 肖长林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5 植物免疫学(全国统编教材) 李振歧 曾士迈 商鸿生主编 农业出版社 1998 植物抗病育种的流行学研究 曾士迈 张树榛 科学出版社 1953-1998 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社会活动 曾任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1991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植保土化学科组召集人(1994止)、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1997止)、北京市政府顾问团植保组组长(1997止)、北京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1997止)等,现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报主编、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多种学术刊物编委。-------------------------------------------周宗璜周宗璜,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高等真菌分类和个体发育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是中国高等真菌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粘菌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并率先对人参病害进行了研究,填补了我国空白。 简历 1904年8月27日 生于浙江省吴兴县(湖州)。 1920—1923年 上海青年会中学。 1923—1924年 上海圣约翰大学理学院。 1924—1928年 南京东南大学(即后中央大学)农学院。 1928—1929年 南京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助教。 1929—1934年 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 1934—1937年 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技师,同时兼任中国大学生物系主任。 1937一1938年 成都四川省病虫害防治所所长。 1938—1941年 成都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技正,组主任。 1941—1946年 江西中正大学农学院教授。 1946—1948年 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专门委员会主任秘书,其间兼中正大学教授。 1948—1949年 农林部棉产改进处简任技正。 1949—1952年 上海军管会农林处—华东农林部特产处副处长,中国农业科学研究社副主任。1952—1959年 公主岭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植物保护系主任。 1959—1962年 吉林特产学院教员。 1962—1981年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系主任。 1981年9月24日 病故。---------------------------------------------邓叔群(1902--1970)福建福州市人。真菌、植物病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从事林业植物病理和粘菌、真菌的分类研究,以及中国粮棉作物--水稻、小麦、棉花病害的研究。建国以后,在他的倡导下实现了人工栽培食用、药用真菌,还成功地运用生物防治的科研成果,大面积防治森林虫害,为中国真菌学开拓了道路。他所发现的4个新属120个新品种为国际所公认,列入英国真菌研究所编的《真菌字典》中。曾发表论文70多篇,专著有《中国的真菌》等。------------------------------------------裘维蕃 Qiu Weifan(Chiu Wei-Fan)1912.5.15~植物病理学家。1912年5月15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市。 193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植物病理学系。1948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简历历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北京农业大学一级教授,植物病理专业主任。曾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真菌学会理事长,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选入国际名人录,并被选为国际传记中心管理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 四十年代开始从事真菌分类、 生理和栽培研究, 五十年代还开展了植物病毒学和生物诊断研究。 对十字花科和茄科蔬菜作物的病毒病理学以及防治基础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对北京大白菜三大病害和华北小麦丛矮病的病原学,流行规律以及防病增产措施,都做了大面积的防治试验。另外提出研制抗病毒诱导剂可行性的理论依据,并据此研制出 NS-83增抗剂,用以抑制番茄和烟草病毒病有显著抑病增产效果,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其作用机制研究获国家教委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植物病毒学》专著。在真菌学上,他是国际上最早发现真菌异核现象者之一;在食菌分类和栽培的基础研究上,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要论著有《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毒学》,《中国食菌及其栽培》,《中国大白菜三大病害的研究》,《植物诱导抗性及83增抗剂的研制,作用机制和应用》,《中国丝条状病毒及其导致的病害》,《农园植病谈丛》 等百余篇或部。------------------------------------------------谢联辉 --------------------------------------------------------------------------------植物病理学家。福建龙岩人。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福建农业大学教授。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水稻病毒的种类、分布、为害、传播测报与治理,其成果被誉为是“对世界病毒作出了新贡献”;发现一种新的水稻病毒——水稻簇矮病毒,受到国际稻病学界的高度重视;报导的水稻齿矮病毒和东格鲁病毒均系中国新记录;三种病害的及时发现,有力地控制其蔓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水仙、甘蔗、福建烟草、蕃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种类、分布、发生和治理措施,报导了9个中国新记录和5个中国大陆新记录。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林亮东(1900-1974年),别号立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朗镇大车人。1935年被选派到美国奥列贡大学研究院学习植物病理及真菌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获美国生物学会授予荣誉会员及美国植物病理学会金质奖章一枚。回国后,一直从事植物病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华南农学院教授、广东农林处处长、华南农学院植保系系主任、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副院长、广东植物病理学会理事。---------------------------------------------戴芳澜 字观亭,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 1893年5月4日生于湖北省江陵县, 1973年1月3 日卒于北京。1911考入清华学堂预备班,两年后赴美国康乃尔大学学习植物病理学。1918年毕业,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一年后回国,先后任教于南京第一农业专科学校、广东省立农业专门学校,东南大学和金陵大学。1934年赴美国纽约植物园生化实验室和康乃尔大学植物病理系进行客座研究。1935年任清华大学任生物系教授,兼任农业研究所病害组主任。他仍继续真菌分类研究。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真菌和植病研究室主任,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所长,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曾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为理事长和《植物病理学报》主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名誉理事长。他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农业科学院通讯会员。 戴芳澜在真菌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方面发表论文和著作50多篇,为中国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1930年,他发表的“三角枫上白粉菌之一新种”的论文,是中国真菌学家首次报道的真菌新种,是真菌学在中国创立的标志。他与.道奇(Dodge)合作对脉胞霉 (Neurospora) 的分类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成果是真菌学的经典文献。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中国真菌总汇》和《真菌的形态与分类》等。-----------------------------------------------黄齐望简历 1904年1月16日 出生于浙江省定海县。 1930年 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 1930—1933年 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助教。 1933—1935年 任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技士。 1935—1937年 留学于日本九州大学农学部。 1937—1938年 在家乡定海简师任教。 1939—1941年 任上海南通学院讲师。 1942年 任苏北南通学院副教授兼图书馆主任。 1945—1946年 任浙江省定海县立中学教务主任。 1046—1948年 任福建农学院教授兼教务主任。 1948—1949年 任中正大学教授。 1949年 任浙江省舟山中学校长。 1950—1952年 任南昌大学教授。 1953—1968年 任江西农学院教授。 1971—1979年 任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教授。 1979—1982年 任江西农业大学教授。 1982年4月13日 在南昌逝世。 主要论著 1 黄齐望.粟黑穗病对于粟株生长及收量的影响.昆虫与植病,1935,3:234—235. 2 黄齐望.烟草疫病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speg.)De Hann〕与木霉菌〔Trichoderma lignorum(Tode.)Harz〕拮抗作用之研究.中华农学会报,1937,162:43—50. 3 黄齐望.烟草立枯病菌之研究史略及防除法.农学月刊,1937,4(2):34—42. 4 黄齐望.1936年植病界新发现之植物细菌病.农报,1937,4:901—902. 5 黄齐望.植病界溶菌素研究概况.昆虫与植病,1937,5:368—375. 6 黄齐望.植病研究上土壤温湿度之调节装置.昆虫与植病,1937,5:478—483. 7 黄齐望.中国棉麻病害要览.上海新农出版社,1952. 8 黄齐望.1955年江西境内所发现的几种作物病害.江西植保通讯,1955,2:21—23,4:24. 9 黄齐望,欧阳谅.江西十字花科根肿病的观察和防治意见.植物保护通讯,1955,8:1—4. 10 黄齐望,陈善堃.棉花缩叶病调查.植物保护通讯,1954,5:10—11. 11 黄齐望,欧阳谅.江西作物病害名录.江西农学院学报,1957,1—10. 12 黄齐望.油菜对菌核病的抗病性和病菌寄生性初步调查.江西植保通讯,1957,3:1—4. 13 黄齐望,刘安国.都昌棉花雷害调查.江西农学院科学研究汇刊,1959,128—132. 14 黄齐望等.江西农业病虫害病害部分.江西人民出版社,1960. 15 黄齐望,陶承祥.草皮、草木灰及几种矿物质对于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植物保护学报,1962,1(3):326—327. 16 黄齐望,李富文等.油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病原生活力及防治研究.江西农学院学报,1963,74—82. 17 黄齐望,陈菊芳.南昌郊区辣椒两种炭疽病菌的初步研究.植物保护学报,1964,3(3):317—318. 18 黄齐望.江西桑寄生调查.植物保护,1964,2(6):267. 19 黄齐望,李富文等.棉角斑病种子带菌研究.江西植保论文选集(病害部分)1965,39—41. 20 黄齐望.棉花根肿的观察和预防.江西植保论文选集(病害部分),1965,42. 21 黄齐望,夏林元.蚕豆赤斑病病原菌的研究.植物保护,1965,3(2):62. 22 黄齐望等.水稻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江西人民出版社,1975. 23 黄齐望.江西经济植物病害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78. 24 黄齐望,刘安国.南昌郊区水稻菌核菌鉴定.江西植保,1978,1:42—44. 25 黄齐望.观察安义县水稻凋萎型白叶枯病纪要.江西植保,1978,1:18,2. 26 黄齐望.植医须知(一)江西植保,1978,1:46—49. 27 黄齐望.植医须知(二)江西植保,1978,2:42. 28 黄齐望.植医须知(三)病菌接种.江西植保,1979,4:50. 29 黄齐望等.稻条叶枯病概观及分生孢子促成研究.江西植保,1979,2:27—29. 30 黄齐望.植医须知(四)稻叶斑病害鉴别法.江西植保,1980,4:47—50. 31 黄齐望.防治植物病毒病的化学治疗剂研究近况.江西共大学报,1979,1:53—57. 32 黄齐望.植物感染生理.江西共大学报,1980,1:41—43. 33 黄齐望,车慕贞,廖月华.诊断二晚黄叶病纪要.江西共大学报,1980,3,4:25—26,71. 34 黄齐望.江西近年升级的稻曲病.江西农大学报,1981,2:22—26. 35 黄齐望.论农药之祸及病虫害防治.江西农大学报,1981,3,4:34—41. 36 黄齐望.植医须知(五)菌类实验的准备工作.江西植保,1981,1:30—32. 37 黄齐望.植医须知(六),植病解剖的石蜡切片.江西植保,1981,2:26—29.---------------------------------------吴友三吴友三,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小麦抗锈育种上培育出十多个品种,对我国东北麦区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分离、鉴定,小麦耐锈性特点和机制的理论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林孔湘,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一生潜心研究柑桔黄龙病,首先证明黄龙病病原为病毒;首创柑桔繁殖材料热处理消毒方法;推行“无病虫栽培”技术,为振兴我国柑桔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

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过去日本学者作过大量研究,他们认为水稻白叶枯病病菌是经过杂草和土壤作传播媒介使水稻植株感病。只要清除稻田附近的杂草和改良土壤,就可以防止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1954年,江苏各地展开了群众性的大面积防治试验,但收效不大。1955年方中达投入了该病的研究工作。他和助手一起经常深入农村调查,在实验室和温室观察病害的发生规律,发现白叶枯病菌能在种子上成活和越冬。他们把带菌种子播种后,秧苗就发生白叶枯菌,从而提出了水稻白叶枯病种子带菌的观点。1956年初在全国水稻白叶枯病防治专业会议上首次报告了这一成果,引起与会者广泛兴趣。1956年6月,方中达参加了江苏省农业厅组织的考察团,到江阴、溧阳、扬州等地进行考察。在实地调查中,他看到白叶枯病首先从水稻叶尖开始发病,然后逐渐扩展。这给他以很大启发:病菌是否从水稻叶尖的水孔侵入的。他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水孔接种试验,并取得了初步结果。方中达的研究,证实了水孔是白叶枯病菌侵入的主要途径;带菌种子长出的病菌中可以产生大量菌体,构成植株生长后期重复感染的主要来源;水稻生长后期,病菌侵入种子内部潜伏越冬,成为翌年新侵染的主要来源。根据这些结果,在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研究中,他推行选用无病种子和种子消毒等措施,在生产上收到良好效果。方中达在以后的20多年中,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其范围涉及病菌生理学;菌系分化;水稻品种抗病性鉴定及其抗病机理等等。并与其他单位合作,在抗病育种方面做出成绩。发表论文达20余篇,其中水稻白叶枯病的研究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菌系分化的研究获农业部1989年科技进步二等奖。方中达不仅在水稻白叶枯病的研究上成就卓著,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敬仰。而且在植物其他细菌性病害的研究上同样贡献突出。在50-60年代,他和助手们一起发现、鉴定和命名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李氏禾条斑病、甘薯叶斑病、生姜叶枯病等6种植物病原细菌新种。其中,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几经反复,终于得到世界公认。他还和助手提出大白菜软腐病菌从根系侵入和潜伏侵染的新观点、新理论、为防治策略和技术上的改进提供了依据。80年代初,他在江苏省对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和防治研究组织攻关,取得初步成果。其中“大丽轮枝菌生物学研究及其在抗病育种上的应用”获得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棉花黄萎病综合防治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枯叶病论文

1、大蒜叶枯病的原因 大蒜叶枯病由真菌子囊菌亚门枯叶格孢腔菌Pleospora herbarum ( Fr.) Rabenk侵染所致。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子囊壳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产生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和雨滴飞溅进行再侵染。秋播大蒜出苗后,病残体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滴飞溅传播,降落在蒜叶上,引起侵染发病。 病菌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但需要较高的湿度。降雨和田间高湿是病害流行的必要条件。大蒜感病生育期在成株期。 一般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偏施氮肥、葱蒜类蔬菜混作、植株受伤、植株生长瘦弱和连作的田块发病重。年度间多雾、多雨的年份发病重。 2、大蒜叶枯病的症状 大蒜叶枯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及薹茎等部位,以叶片发病为主。叶片受侵染后,表现出4种发病类型,尖枯型、条斑型、紫斑型和白斑型。病害发生严重时,叶片上病斑可穿过叶节向叶鞘延伸,使叶鞘枯黄。田间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褐色至黑色霉层。尖枯型下部叶片初呈白色圆形斑点,逐渐扩展后,叶尖变成深褐色坏死,两侧隐约有紫褐色斜纹。条斑型主要发生在中下部叶片。叶片染病,产生纵贯全叶的褐色条斑,沿中肋发展或位于叶片一侧。条斑型整个生育期可见,为田间主要病斑类型。叶片受害,病斑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色泽较深为深褐色,边缘淡褐色,两端有枯黄色坏死线,扩展蔓延后可使叶片枯黄。白色型抽薹期上部叶片出现密集圆形、卵圆形白色小病斑,边缘明显。有些白斑后期发育成紫斑。 3、大蒜叶枯病的防治方法 (1)清洁田园。大蒜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减少病菌的越冬数量。 (2)实行轮作。大蒜田尽量不要连作或与葱类作物混作,提倡与小麦、玉米、豆类或瓜类蔬菜进行轮作。 (3)加强田间管理。精细整地,合理密植,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 (4)药剂拌种。大蒜播种前,用蒜头种子重量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病虫害是指由于病原菌入侵或环境条件影响而引起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植物出现叶片坏死,嫩枝,叶片上有斑块或出现枯梢,枯叶以及根部腐烂死亡,整株枯黄等现象,虫害是指由于昆虫对植物的咬食或吸食而形成的影响植物生长的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植物叶片或幼茎被咬破,出现缺损,或叶片由于吸食性昆虫的刺吸出现叶片黄化,卷曲的现象. 病害和虫害往往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虫害会使植物的长势减弱,抵抗力下降而容易遭受病害,虫咬的伤口往往是病原菌入侵的窗口,而且有些昆虫还可以传播病害,如蚜虫由于其口器中带有病毒,在吸食植物汁液时会将病毒传染给植物,另一方面,病害使植物生长不良,抵抗力下降,也易遭受虫害,所以往往生虫的植物也有病,生病的植物上也有虫.

叶枯病病症初期起初,叶枯病以病斑的形式出现。从四季桂的叶尖或叶缘看,最初的病斑呈黄绿色或浅棕色,一般不易观察到。中期病变逐渐扩大为红褐色或灰褐色,并开始出现明显的形状,多为不规则圆形。此时,带有病斑的叶面背面颜色很浅,但叶缘颜色较重。后期叶枯病到了后期,也是值得关注的时期。此时不仅病斑相互融合,而且开始时的小斑变成了大斑。而且病斑上会长出很多黑色的小颗粒,这其实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危害叶枯病在四季桂一年中的任何时候都能发生,会造成四季桂的枯叶大面积脱落。更有甚者,春季大量病菌传播,会使大面积桂花林无用武之地,从而给我们带来相当严重的经济损失。如何防治清除病源春季病菌会大量传播,所以预防叶枯病的方法之一就是在秋冬之交,春天即将来临的时候,将感染的叶片彻底清除。杀菌消毒灭菌主要针对移植的四季桂。移栽的四季桂除去除病叶外,还应稀释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后喷洒移栽苗进行消毒,或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灭菌。日常养护预防经常给四季桂除草松土。在通风换气的情况下,病菌不容易滋生,也不会快速传播。另外,为了提高桂花的抗病能力,炎热干燥时要及时浇水。治疗如果桂花病重,从6月开始每半个月喷一次治枯叶病的药。可以是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石灰双倍量波尔多液对白叶枯病也有效果。喷三四次,枯叶病就好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