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科学转译医学期刊

发布时间:

科学转译医学期刊

是Science科学的子刊!!Science的子刊有:2015年的新期刊:Science Advances (科学进展)2016年将发行两个新子刊 Science Robotics(机器人学),Science Immunology (免疫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Signaling (科学信号)

关于癌症疫苗(cancer vaccine),研究人员已经致力研究了50多年,但直到最近他们才能确切地证明这种疫苗的机制以及作用为何。法国的蒙特利尔大学免疫学和癌症研究所(IRIC)的一个研究小组,证明了癌症疫苗真的可以起作用。期许它可以成为一种极其有效、非侵入性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抗癌利器。

非编码DNA序列是关键

此一发现代表了对癌症疫苗研究的重大突破,这是一项竞争激烈的研究,全世界许多研究团队都有参与。然而,与其他团队不同的是,IRIC在不寻常的地方寻找解决方案,也就是「非编码DNA序列」(non-coding DNA sequences)。

在2000年和2005年,许多研究都表明具有免疫防御的细胞,像是T淋巴细胞(T lymphocytes),能辨识和穿透癌细胞来攻击它们。,IRIC 团队的首席研究员 Claude Perreault 及 Pierre Thibault 和 Sébastien Lemieux 说:「肿瘤被淋巴细胞浸润的时间越长,患者的存活时间就越长。」Perreault 又说:「对于那些肿瘤受到 T 淋巴细胞强烈攻击的患者,12 年前开发的一种能 *** 免疫系统的药物,能够对抗 25% 的癌症病例。」

T淋巴细胞透过存在于细胞表面的外来抗原(或胜肽)来识别肿瘤。然而,即使这些抗原被免疫系统识别,它们也无法充分 *** 免疫系统以使淋巴细胞靶向并破坏它们。因此,癌症疫苗的研究重点在于辨识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specific antigen),以便让免疫系统更有效地攻击癌细胞。所谓的肿瘤特异性抗原,是指只能在癌细胞的表面找到,在正常细胞表面上则无,能够让免疫细胞精准的只对癌细胞进行攻击。由于这些肿瘤特异性抗原是基因缺陷所导致,许多研究团队已经追踪了已知的编码抗原和蛋白质的DNA片段,但目前尚未成功。

Perreault 表示:「编码 DNA(Coding DNA)只占人类基因组的 2%,而非编码 DNA 估计占了 细胞DNA 的 98%,这种非编码的DNA可能是受 DNA 甲基化的因素而使基因沉默不表达。我们的研究就是专注在非编码 DNA。」

非编码 DNA(Non-Coding DNA),是指不包含制造蛋白质的指令,或只能制造出无转译能力的RNA。过去科学家以为这些非编码 DNA 没有什么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科学家们对非编码 DNA改观了,因为它们被发现带有一些重要讯息,并且可被编码 DNA 产出的蛋白质利用。

IRIC团队借由注射各种类型的癌细胞至小鼠体内,鉴定出来自非编码DNA的多种抗原,其中一些抗原对癌细胞具有特异性,并在不同类型的癌细胞普遍都能见到。这让团队开发出一种基于白血病细胞的疫苗,所使用的白血病细胞含有一些已鉴定的抗原,并将其施打于小鼠。其实验结果非常令人振奋。

Perreault说:「我们测试的每种抗原都消除了 10% 至 100% 的白血病。」「就算再次对小鼠注射新的白血病细胞也能发挥防御机制,这表明疫苗有长效作用。」

随后在人类的白血病细胞中也鉴定出相同的抗原。Perreault认为他的团队的研究结果非常有前景,并为治疗人类白血病和肺癌的疫苗开辟了可能性。IRIC团队专注于这两种特定类型的癌症,因为它们在基因突变数量方面刚好处于相反的两端。肺癌相较于白血病,是基因突变数量较多的癌症。事实证明,该疫苗已被证明可有效治疗由少量突变引起的白血病,这也有助于该疗法在对抗其他类型癌症方面的功效。

「我们不必为各种形式的癌症重新制造疫苗。」Perreault补充说。同时,开发人类疫苗的障碍之一是由于我们的遗传多样性远远大于小鼠。尽管如此,他认为人体临床试验可能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开始执行。

由 IRIC 团队鉴定之抗原的疫苗,将是相当符合成本效益的癌症疗法,同时大大简化了治疗癌症的过程,特别是能避免化疗后产生的许多副作用。

Perreault总结说,IRIC发现此机制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该研究用了许多学科研究方法,团队结合了基因组学(genomics),生物资讯学(bioinformatics)和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此研究已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国际临床医学期刊,简称IJCM,刊号: ISSN Print: 2158-284X,ISSN Online: 2158-2882。基本涵盖了临床医学相关的所有领域。该期刊有接近十三年的出版历史,属于国际开源期刊,还是一本月刊,出刊较快。期刊的H-5index为8,整体质量不错。

科学转换医学期刊

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月刊 ISSN:0366-6999 影响因子 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英文版) 双月刊 1001-0602 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版)中医杂志(英文版)中国药理学杂志

是Science科学的子刊!!Science的子刊有:2015年的新期刊:Science Advances (科学进展)2016年将发行两个新子刊 Science Robotics(机器人学),Science Immunology (免疫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Signaling (科学信号)

有《中华医学杂志》、《中国公共卫生》、《中国卫生经济》、《中国中药杂志》、《时珍国医国药》等。

1、《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周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

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

根据2018年4月期刊官网显示,《中华医学杂志》第二十八届编委会拥有顾问17名、编委179名、外籍编委14名、特邀编委3名及通讯编委71名。

根据2018年4月28日中国知网显示,《中华医学杂志》总被下载923465次、总被引109872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

根据2018年4月28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华医学杂志》载文量为18099,被引量为137385,下载量为1326756。

2015年期刊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35种)中排名第434名,在医药卫生总论(122种)中排名第11名;2015年期刊影响因子为。

2、《中国公共卫生》

《中国公共卫生》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主要刊登综合反映中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业务进展与动态,推广学术研究成果,交流各级各类卫生预防保健机构的业务经验与技术方法。

据2018年5月《中国公共卫生》官网显示,《中国公共卫生》编委会共有编委94人,常务编委15人。据2018年5月9日中国知网显示,《中国公共卫生》总被下载2472531次、总被引132476次;

(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据2018年5月9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国公共卫生》被引量为95363、下载量为337430;

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中国公共卫生》影响因子为,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35种)中排499名,在预防医学与卫生学(128种)中排第17名。

3、《中国卫生经济》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创刊于1982年 ,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卫生经济专业学术期刊

据2019年3月《中国卫生经济》官网显示,《中国卫生经济》第五届编辑委员会拥有委员64人。

据2019年3月14日中国知网显示,《中国卫生经济》出版文献14737篇,总被下载1772865次、总被引73974次;(2018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

据2019年3月1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国卫生经济》载文量为7019篇,被引量为46937次、下载量为514121次;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中国卫生经济》影响因子为。

4、《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承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创刊于1955年7月。

据2019年4月《中国中药杂志》官网显示,《中国中药杂志》第十届编委会拥有常务编委会委员29人,编委165人。

据2019年4月29日中国知网显示,《中国中药杂志》出版文献22199篇,总被下载6365080次、总被引300539次;(2018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

据2019年4月29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国中药杂志》载文量为13679篇,被引量为161298次、下载量为390585次;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中国中药杂志》影响因子为。

5、《时珍国医国药》

《时珍国医国药》创刊于1990年,是由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主管、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社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杂志。

截至2015年3月,《时珍国医国药》编辑委员会共有顾问23人、编委53人。

据2019年2月18日中国知网显示,《时珍国医国药》出版文献共28843篇、总被下载5039253次、总被引193956次;(2018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

据2019年2月18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时珍国医国药》载文量为18488篇,基金论文量为6579篇,被引量为105132、下载量为785652,2015年影响因子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医学杂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公共卫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卫生经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中药杂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珍国医国药

HNO HERZ IRBM B-ENT CUTIS PFLEGECHIRURGIN VIVOIN VIVOJBR-BTR NOTARZT给你一些四区的IF<1的医学SCI期刊,你自己琢磨下

科学转化医学期刊

背部穴位入针,有效治疗哮喘,这一经典名方在分子细胞层面究竟有何机理?

北京时间2月8日下午,国际著名期刊《科学(Science)·转化医学》最新一期封面文章揭开谜底——前后历经约10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杨永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在抗哮喘靶标和针灸效应物质的基础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

他们不仅基于针灸临床率先发现全新的有效靶标

明确了体内一系列蛋白质反应

还找到能够模拟针刺效应的活性小分子

可转化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针灸药”

《科学》主审编辑专门为论文成果做了评论

认为这是一篇令人振奋、引发深思的创新力作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了解到,这是中国中医人第一次在《科学》专业子刊发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科学工作,也是中国科学家验证的第一个支气管哮喘新靶标。

《科学·转化医学》论文推介。

本次研究的突破点在哪里?

老中医针灸方子多年来改善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常见呼吸道疾病,目前常规药物疗法主要是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类药物,这些药物除了本身多种副作用之外,还很容易出现耐药乃至无法缓解症状等问题。甚至美国FDA曾质疑短效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认为其可能引起病情加重、增加死亡率。

而中医界,以名老中医邵经明为代表的邵氏中医,70年来运用针刺大椎、风门、肺俞等穴位,显著改善哮喘患者呼吸功能,经验方子得以发展成熟。

杨永清团队验证“针灸改善哮喘”深层原理

但针刺是多靶向的,可激发上百种生化反应。其弟子杨永清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通过小鼠哮喘模型实验,“锁定”金属硫蛋白-2(MT-2),验证了其蛋白含量上调,对缓解哮喘发病起关键作用。

接着,他们又确认呼吸道中的“双蛋白”绑定关系:上游的MT-2在气管平滑肌细胞上还必须有下游的“作用受体”——肌动蛋白结合蛋白-2(Transgelin-2)。原来,针灸的物理刺激正是引发了这对蛋白的结合,从而舒张气管、平喘止咳。

研究还发现“潜在的抗哮喘新药”,还是针灸药

针灸人并未止步于此。论文第一作者、上海中医大和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尹磊淼博士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蒋华良早在2003年就和杨永清团队成立“针灸中药效应联合实验室”,他们继续开展合作,利用分子对接、虚拟筛选等技术,将下游蛋白Transgelin-2作为“鱼饵”,从6000个候选化合物中,筛选出了可以特异性地与新靶标结合的分子化合物。

这个针锋相对的小分子,具有“类针刺”的舒张气管平滑肌作用,成为潜在的抗哮喘新药。因此,尹磊淼的“师爷”、杨永清的博导、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陈汉平教授表示,新发现的活性小分子,探索出从中医临床到实验室再回到临床的转化医学模式,可谓一剂“针灸药”。上海药物所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主任、该文共同作者朱维良教授也认为,此项研究可以称得上中国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靶标和新药发现。

为解决哮喘当前困境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正如《科学》杂志评审所言,靶向Transgelin-2受体的治疗为解决哮喘当前困境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上海中医大科技实验中心副主任、市针灸所课题负责人王宇,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表示,这一从中医而来的新药发现与开发策略,也是应用当代生物技术阐释中国传统针灸学机制的成功尝试,对保持我国在针灸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率先在这一领域取得原创性的自主知识产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事实上,针灸与针灸药并非谁替代谁,而是互为补充,多种理化手段,综合施药用针。

杨永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

Science Advances为顶级学术期刊,目前其影响因子为。

Science Advances近五年的发文量相对Scientific Reports来说非常小,论文录用率估计在10%~20%。从这个角度来说,期刊没有以增大发文量来实现盈利的目标,所以文章的质量以及期刊的认可度都还不错,这在标有“开源”的期刊中确实是股清流。

《Science》也拥有下面5个子刊: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科学转化医学) 影响因子:。

《Science Signaling》 (科学信号)。 影响因子:。

《Science Advances》 (科学进展) 影响因子:。

《Science Robotics》(人工智能)。

《Science Immunology》(免疫学)。

医学论文转译

对于不少医学工作者来说,发表医学论文其中一个难题就是翻译。由于英文水平的不足,医学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常常遇到困境。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医学论文翻译技巧,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启发。 一、时态问题 1、表达目的所用的时态 在医学论文中,“目的”通常指进行某项研究的原因、意图,即表明研究的目标。由于研究目标的制定通常在着手开始研究之前,故可使用过去时态;但是,在论文写作中,也通常使用一般现在时来表达目的,以表达研究目的是合理的、可重复等意义。 2、表达方法和结果所用的时态 在研究性论文中,在描述所使用的实验方法、技术时通常使用过去时,以表达相关的实验方法步骤发生在过去;对结果的报道也使用过去时,以表示已经得出了结果。 3、表达结论所用的时态 医学论文的结论部分为作者表达观点、意见,以及对研究进行总结的地方,常用时态为一般现在时,以表示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如果用一般过去时,则表示这一结论仅仅适用于该研究过程中特定的情况,不具有普遍性。 二、词首字母大小写问题 关于地名和地理学术语如何正确大写的问题。因为中文不牵涉大写问题,所以中文母语的作者可能会有点迷惑。其实大写问题对于英语母语的作者而言也不太容易理顺。 三、标点符号问题 由于语言习惯影响,不少医学工作者会错误的使用英文标点符号,导致医学论文出现语言问题。下面我们列举几个英文标点符号常见的错误。 1.顿号使用错误 由于英文中没有顿号,但有些作者由于习惯影响,会在句子中使用顿号,如错误例子:The five concentrations of nitrogen in our study were 1、5、10、50、100 mg/L,respectively. 该句作者使用顿号隔开数字,应改为逗号,在英文学术论文写作中,无论是多个并行的数字、单词和短语都是用逗号来分隔。 2.书名号使用错误 对于书名、刊物名、影片、文章名在中文表达中使用书名号无可厚非,但用英文标点符号时可就注意了,如错误例子: In the book 《Pipeline Risk Management Manual》, the authorMuhlbauer W Kenr (.) grouped pipeline risk into 4 classes. 该作者错误的将句子中的书名使用了中文的标点符号,由于英文标点符号没有书名号,所以通常使用斜体字来表示,有时也可用引号、全部大写或在书刊名下划线来表示。 3.方括号和圆括号使用错误 方括号与圆括号并用时,容易产生错误,首先举一个错误的例子:[That was the colour (blue) she preferred] ,事实上在方括号和圆括号并用时,英文句子的使用方式与中文恰恰相反,即圆括号在内外,方括号在内,因此上句应改为: ( That was the colour [blue] she preferred. )

艾德思可以做这个。

翻译软件仅供参考,不能过分依赖,想要高质量的翻译还是需要专业的翻译人士和平台,个人还是比较信赖北京译顶科技

医学论文翻译挺难的,没有一点的水平完全翻译不过来,建议还是找机构,让清北医学翻译帮忙把。

科学转化医学期刊2018

白眼无端偏固执,纷纷变乱拂人情。永不变心的深空小编又有新鲜事要说了。今天天气不错,正适合读读最新资讯放松一下。在全球范围内,新冠病毒确诊感染人数已经超过了130万。几小时前,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也住进了重症监护不幸的是,至今我们还没有一款对抗新冠病毒的有效疗法。一些富有潜力的候选药物,要么在临床试验中折戟,要么还在等待临床试验的结果。一些传染病专家们指出,用现有的“老药”去治疗全新的病毒,多少有一点碰运气的成分。即便它能取得好的效果,也未必能对抗将来可能出现的其他冠状病毒。为此,这些专家们呼吁医药行业还是要开发“广谱抗病毒药”,有望应对将来的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今日,顶尖学术期刊《科学》的子刊《科学·转化医学》上就报道了这样一款“广谱抗病毒药”。它不仅在人类细胞中显著抑制了新冠病毒的复制,还在小鼠模型中,有效抑制了SARS病毒和MERS病毒。更关键的是,这种药物有口服的潜力。通常来讲,口服药物的优势在于感染者无需冒风险前往医院接受注射,在家就能进行治疗。作者们表示,该研究彰显了这款疗法治疗新冠病毒,以及其他人畜共患冠状病毒的潜在抗病毒效果。这款药物叫做EIDD-1931,是一种核苷酸类似物。它的潜在原理是在病毒内引起变异,让病毒无法顺利存活。先前,它在流感病毒和埃博拉病毒等多种RNA病毒里展现出了抗病毒的活性。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病毒之间没有多少亲缘关系,也表明该分子的广谱抗病毒活性。为了了解这款分子在新冠病毒和其他冠状病毒上的抗病毒潜力,研究人员们做了一系列测试。▲该分子在细胞实验中,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SARS病毒、以及MERS病毒的复制在人类的原代气道上皮细胞中,研究人员们先是确认,较高浓度的EIDD-1931不会引起细胞基因表达的明显变化,从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它的安全性。随后,研究人员们发现,该分子在气道上皮细胞中,能有效减少新冠病毒、SARS病毒、以及MERS病毒的复制。作者们指出,这表明在该细胞系内,EIDD-1931在不引起细胞毒性的情况下,存在有效的抗病毒活性。有意思的是,这款分子看似还能对一些变异的冠状病毒进行抑制。研究人员们在文中提到,另一款广受关注的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针对的是RdRp靶点,而当该靶点出现两个特定变异时,会让瑞德西韦活力大减。但出现这两个变异的耐药病毒株,却对EIDD-1931变得更为敏感。这表明EIDD-1931与瑞德西韦各自具有独特的作用机理,可能存在互补效应。▲EIDD-2801的分子结构式在体外实验取得积极结果后,研究人员们决定把目光转向体内。为了提高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口服可及性,这次他们使用的是EIDD-1931的前体药物。在小鼠模型里,两者的血浆特征很接近。研究发现,在感染了SARS-MA15的小鼠模型中,EIDD-2801显著缓解了小鼠的体重降低现象,也减少肺部出血。此外,在肺部的SARS病毒水平也随药物浓度升高而降低,表现出了剂量依赖性。而且在感染后,越早使用,效果看似越好。在感染MERS病毒的小鼠里,科学家们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结果。▲在感染后,越早使用,效果看似越好综合这些结果来看,研究人员们在论文最后提到,这些数据支持EIDD-2801的进一步开发。这种广谱的抗病毒药物不但有望治疗当下的冠状病毒,还有望对未来的冠状病毒感染进行治疗。学界对这项研究也非常关注,美国化学会旗下CEN对该研究也做了专文报道。不过我们也需要注意,和瑞德西韦不同,我们至今还没有EIDD-2801的人类安全性数据。先前,具有这款药物开发权的公司宣布,将尽快与美国FDA进行沟通,商谈临床试验的事宜。今天,FDA也宣布正式批准EIDD-2801进入人体临床试验。欲要知晓更多《有效抑制多种冠状病毒,它会是期盼的“万能药”吗? 》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新闻。本文来源:深空游戏 责任编辑:佚名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Science Advances为顶级学术期刊,目前其影响因子为。

Science Advances近五年的发文量相对Scientific Reports来说非常小,论文录用率估计在10%~20%。从这个角度来说,期刊没有以增大发文量来实现盈利的目标,所以文章的质量以及期刊的认可度都还不错,这在标有“开源”的期刊中确实是股清流。

《Science》也拥有下面5个子刊: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科学转化医学) 影响因子:。

《Science Signaling》 (科学信号)。 影响因子:。

《Science Advances》 (科学进展) 影响因子:。

《Science Robotics》(人工智能)。

《Science Immunology》(免疫学)。

每个人的口味有很大差别,有的钟爱甜食,有的喜欢酸辣口味,但整体上,不论东南西北,中国人吃得都太咸。过去40年来,中国成年人每天平均食盐量超过10克,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摄入量的2倍以上;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摄入量的1倍多。高盐饮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如增加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一项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期刊的研究,为高盐饮食新增加了一条“罪状”:可能会减弱免疫系统功能,降低免疫力。图片来源:Pixabay 研究人员发现,采用高盐饮食的实验室小鼠,中性粒细胞“杀死”侵入细菌的能力降低。中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是血液中最常见的免疫细胞,主要作用是吞噬侵入体内的细菌。同样感染李斯特菌后,在高盐饮食小鼠的脾脏和肝脏中,李斯特菌的数量大量增加,是正常盐分摄入小鼠的100到1000倍,感染加重。李斯特菌是一种细菌,可以在受污染的食物中发现,会引起发烧,呕吐和败血症。此外,高盐饮食的小鼠,泌尿道感染的愈合也要慢得多。在研究的人体试验中,研究人员将受试者分为两组,一组每天按照建议量摄入盐。另一组在建议摄入量的基础上,每天再额外摄入6克盐,相当于摄入两个汉堡和两份炸薯条中的盐分。一周后,研究人员分别抽取两组受试者的血液,以检测中性粒细胞对细菌的反应。结果发现,高盐摄入组受试者,不仅中性粒细胞对细菌的抵抗力要差得多,而且糖皮质激素水平也有所升高。图片来源:Pixabay 不过,该研究与以前的一些研究产生了相反结果。以前有研究显示,高盐饮食具有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因为在动物实验中,采用高盐饮食,会加快愈合某些皮肤寄生虫导致的感染。研究作者Katarzyna Jobin博士表示,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第一,人体血液和各器官中的盐浓度基本保持恒定,否则重要的生物过程就会受到损害。但唯一例外的是皮肤,它是身体的盐库。这就是为什么额外摄入盐对某些皮肤病有效的原因。第二,肾脏作为身体控盐的最重要脏器,会排出身体多余的盐。当过多的盐进入体内后,会被肾脏过滤掉并排泄到尿液中,但是这个过程可能会产生一个不良的副作用,导致糖皮质激素在体内积聚,从而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此外,还可能与免疫细胞的种类有关。吞噬皮肤寄生虫的免疫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在高盐的情况下会特别活跃;而吞噬细菌的免疫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图片来源:Pixabay 鉴于中国人食盐摄入普遍偏高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尤其要注意减少食盐摄入量,这不止包括在家做饭减少用盐量,还包括减少在外用餐、吃包装加工食品等等,这些食物中都有很多隐藏的盐分。对于在家里做饭的人,可以采用这些减盐技巧:做菜时可以用控盐勺来控制加多少盐,防止食盐超标。保留食材的天然味道,就不需要加入过多的食盐来增加滋味。使用其他调味品来代替盐,比如醋、葱、姜、蒜、八角、花椒、辣椒等。特别注意不要放过多其他含钠高的调味品或食品,比如味精、鸡精、豆瓣酱、咸菜、榨菜、腐乳等。肉类不宜过多,因为肉类烹饪时用盐较多,而蔬菜不易吸盐。烹制时等到快出锅时再加盐,可以在减少用盐的同时,保持咸度。用咸菜做配料时,可先用水冲洗或浸泡。实在口味重,而高血压风险又较高,可以选购高钾低钠盐,既满足咸味要求,又减少了钠的摄入。不过肾功能不好的人,钾盐要慎用。欲要知晓更多《“盐”多必失!吃得太咸还降低免疫力》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新闻。本文来源:深空游戏 责任编辑:佚名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nmn其实一种物质的成分是他指作用于我们人体内部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