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钢军,男,1971年生,河南太康人,沈阳药科大学博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河南大学教授,河南大学药学院肿瘤药理学学科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药理学与肿瘤药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等多项科研工作。2007年,杜刚军教授获得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荣誉称号。人物简介 杜钢军主要研究:中药药理学以及中药方剂在现代抗肿瘤研究中对化疗药物增效减毒的研究,利用纳米技术改变肿瘤药物的剂型以增强化疗药物对肿瘤组织的靶向性的研究,用细胞筛选法寻找新的抗肿瘤中药和化疗药物。而且已经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果,杜钢军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梁伟课题组共同合作发表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院刊》上的“磷脂-阿霉素自组装纳米胶束促进对肿瘤的渗透性”研究成果首次证明了包载阿霉素的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纳米胶束可以选择性地在肿瘤组织蓄积并渗透到深层肿瘤组织提高肿瘤细胞内药物浓度,从而显著增强阿霉素的细胞毒性、抑制肿瘤的生长、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和降低药物的毒性;而且该技术已经申请了国际专利。
患者生存期的长短取决于很多因素,如患者的身体状况、癌症的分期、恶性程度、治疗情况、恢复状况等。一般来说,早期癌症的患者治愈率较高,生存期较长,晚期患者治愈率低,生存期也较短。一般都说肺癌晚期的话是半年左右,但是也有很多接受治疗的可以活很多年,并不少见.通常情况下对于肺癌晚期患者多采用化疗结合参百益等中药辅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调理患者身体状况,比如说缓解疼痛,提高食欲,增强免疫力等。肺癌晚期患者治疗与不治疗还是要看患者的自身身体状况,如果患者体质虚弱,承受不来化疗的副作用,还是建议采用中药保守治疗。这样相对来说活的更轻松些
肺癌晚期,不治疗活多久?有的人和人不一样,有的能活时间长一点,有的判定是肺癌,几天就吓死了,人人不一样
杜钢军?你说的是这个吧 亲2008年1月20日,由547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07年中国暨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京揭晓,杜钢军和他的研究团队以发表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院刊》上的“磷脂-阿霉素自组装纳米胶束促进对肿瘤的渗透性”获此殊荣。这一研究成果还于2008年6月21日由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学报》遴选推荐至媒体(Eurek8Alert)进行新闻发布。2009年8月份,杜钢军获得2009年度“中国药理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理学工作者奖”。该奖是由中国药理学会与法国施维雅研究院于1997年联合设立的,是我国药理学学科领域最高奖。合作交流:在科研方面,杜钢军博士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路线与科学各界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先后与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并每年都派遣硕士生到合作单位进行交流和学习。
林永成林永成,1945年1月出生于广东肇庆,中山大学化学和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并兼药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获1988年国家教委一等奖,1989年国家教委二等奖;1990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1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993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中文名:林永成出生地:广东肇庆出生日期:职业:教师毕业院校:中山大学化学系本科代表作品:《海洋天然产物有机化学》、《中药艾纳香化学成分的研究》职称:教授人物经历196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系本科。1981年获中山大学化学系硕士学位。1987年获中山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主要论著(1).林永成,龙康侯.海洋天然产物有机化学.大学化学,1987,2(3):5—10.()2.林永成,龙康侯,邓一军.中药艾纳香化学成分的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2):77—80.研究方向天然产物化学(重点是海洋微生物极其它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全国海洋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近岸海洋科学和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应用化学系副主任,中国海洋和湖沼化学会理事。《中国海洋药物》编委。1989,1992,1995和1996年先后到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的Scripps海洋研究院和香港理工大学做研究工作。应邀出席了全欧第六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南斯拉夫)。1995应邀到台湾高雄中山大学,成功大学访问,并作海洋天然产物学术报告。应邀到香港科技大学作“海洋微生物活性代谢产物”报告。1991年获“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名誉称号,受党和国家领导接见。1992年获国家特殊津贴。长期以来从事天然产物有机化学研究工作。曾多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华南生物工程中心基金。以及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海洋863项目等的研究。重点是海洋天然产物和中草药有效成分分离,结构测定以及构效关系研究,分离出上百个天然有机化合物,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40多个新的有生理活性的化合物。合成了一批有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改造了一批有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发表论文60多篇,被国外文摘和刊物摘载和引用(包括NATURE).参写专著一本(曾呈奎院士等主编的《海洋生物技术》)。所获荣誉曾获1988年国家教委一等奖,1989年国家教委二等奖。1990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1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993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了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该项目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等。著作论文(3):96SCI75.张奕强,许实波,林永成,白术内酯系列物的胃肠抑制作用中药材199922(12)63674.吴雄宇,林永成,陈荣礼,选择性保护的萘烷酮的合成,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9938(6):11373.邵志宇,林永成等,南海海洋真菌Penicillumsp.中的一种新化合物,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9938(5):13172.叶创兴,林永成等,苦茶Camelliaassamicavar,kuchaChangetWang的嘌呤生物碱,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9938(5)::(1):(6)745-746Dec1999SCI69ZhongqiHuangYongchengLinShixiongLiuWinglaiChan,CrystalandmolecularstructureofbiatractylolidefromtheChineseherbplantAtractylodesmacrocephalaIndianJournalofChemistryVol38BJanuary1999106SCI68.宋晓虹,吴雄宇,林永成,陈荣礼,水稻转基因表达诱导因子-麦黄酮的合成,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992:12767.许东晖,王兵,许实波林永成邵志宇,鲍鱼多糖对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性及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作用,中药材199922(2):8866.王兵许东晖许实波林永成邵志宇鲍鱼多糖对环磷酰胺的增效减毒作用中药材199922(4):19865.李厚金,巫中德,林永成,柳珊瑚酸的研究进展,中国海洋药物,1998,42164.乐长高林永成姜广策周世宁Julelaavicenniae两个代谢产物结构的测定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9821(4):34063.乐长高,林永成,姜广策,周世宁,关利平,南海海洋真菌Julellaavicceniae的代谢产物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984:11962Jin-huaZhao,Shi-Bo,Zheng-lianWang,YongchengLin,andRong-LiChen"ProtectiveActionsofBlumeaFlavanonesonPrimaryCulturedHepatocytesandLiverSubcellularOrganelleagainstLipidPeroxidation"(艾纳香二氢黄酮对脂质过氧化损伤的恒河猴原代培养肝细胞及肝亚细胞的保护作用)(3):15261.叶创兴,林永成等,“可可茶嘌呤生物碱的分离和分析”中山大学学报,1997,6,060.周世宁,林永成等“从海洋沉积物分离的产抗菌素和环肽的放线菌”中山大学学报,1997,6,12959.黄中奇,林永成等“南海海洋细菌110代谢产物的研究”中山大学学报,1997,6,2758.周世宁,林永成等,“产生生物活性物质的海洋放线菌的分离及生理特征研究”,香港97海岸海洋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1997,8,57.林永成等“海洋微生物代谢产物化学研究”香港97海岸海洋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1997,8,,"AnovelbisesquiterpenoidfromChineseplantAtractylodemarocephalaKoidz",W。L。,Szto,"DirectSynthesisofHydroxyflavanonesfromAppropriatelySubstitutedAcetophenonesandBenzaldehydes"(1)7154.林永成等,“海洋微生物代谢产物化学”大学化学199611(6)153.周世宁,姜广策,林永成,“海洋微生物的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海洋科学,1996(3)2752.林永成等,“甲壳素和葡萄糖胺与天然活性物质的衍生物的合成和生理活性研究(2)”,中国海洋药物,199615(3)151.林永成等,“2-硝甲基-噻唑-4-羧酸的合成及其与丙烯酰胺的缩合反应”中山大学学报,199635(4)7350.林永成,“中药白术中的一种新的双倍半萜内酯”,中山大学学报,1996,35,,"OneStepSynthesisofPolyhydoxyflavanone"Heterocycles,1996,43(3)55148.邓芹英丁丛梅,张维汉林永成“艾纳香中黄酮化合物的研究”,波谱学杂志199613(5),"SynthesisofaNovel5,3',5'-Trihydoxy-7-MethoxyflzvoneandItsMono-Dibenzyloxy-derivativesViaSelectiveDebenzylztionof5,3',5'-Tribenzyloxy-7-methoxyflzvone"(2)1995,4246.林永成,“鳞丁蕊柳珊瑚Junceellinsquamata中六种N-酰基神经鞘氨醇的分离和结构测定”,中国海洋药物,1995,""2",145.林永成等,“JunceellinA水解产物的制备及其对肺癌A-549细胞”,同上,1995,3,144.陈瞬华,赵小奎,林永成,“TDF对60Co-线诱发淋巴细胞微核发生率的影响”同上,33(1)(1994)11143.连至成,吴小斌,林永成?quot;“大鼠实验性结肠溃疡的肠道推进行为异常及二氧黄酮B3等植物药的调整作用”,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0(2)(1994),"ThevaldivonesAnti-inflammatoryditerpeneEstersfromtheSouthAfricanSoftCoralAlcyoniumValdivae"Tetrahedron49(36)7977,199341.陈碧源,林永成,龙康侯.“甲壳素和葡萄糖胺与天然活性物质的衍生物的合成和生理活性研究(1)”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广州,1993,1140.许实波,陈卫夫,梁惠卿,林永成等“艾纳香素对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中国药理学报,14(4),(1993)37639.陈瞬华,赵小奎,林永成,龙康侯,“UV照射下药物对红细胞和脂过氧化的影响”,中山大学学报(自),32(2),(1993)."StudiesontheMechamismofPositiveInotropicEffectsofHymoqumolone"MethFindE14(1992)44137.林永成,龙康侯,王军等“环苯丙-精二肽盐酸盐水合物的合成及生理活性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自),31(3),(1992)4436.林永成等“姜黄素熔点差别的原因”广州食品科技2(1992)2335.许实波,林永成,“姜黄素的抗氧化作用”中草药,199122(6).龙康侯,林永成,张圣龙,“中国软珊瑚化学成分的研究-一个新的二萜的分离、结构鉴定及其甙类的合成”第四届南沙考察学术会议.(广州)33.龙康侯,林永成,林源华,“中国软珊瑚化学成分的研究(28)”中山大学学报论丛(自然科学版)化学论文集(2)9(3)(1990).,"VoltageandFrequency-dependentEffectsofTriacetonamineonSteadySteadyStateandKineticsofActionPotentialCharacteristicsinQuineaPigAtrialTissues"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天然产物生理活性研究论文专集291990增刊.,"MechanismUnderlyingTriacetonamine'sEfficacyinVentricularFibillation:".,"TheFreQuency-dependentElectrophysiologicalEffectsofTriacetonamineinHumanAtrialTissues".,"GuanglionicBlockingActivitiesofTriacetonamine"ibid28.许实波,彭建新,林永成,龙康侯?“三丙酮胺的降压作用”ibid27.许实波,彭建新,林永成,龙康侯,“三丙酮胺的抗惊厥作用”ibid26.许实波,岳丽霞,林永成,龙康侯,“喹啉酮的正性肌力作用”ibid25.许实波,岳丽霞,林永成,龙康侯,“喹啉酮的正性肌力作用机制的探讨”ibid24.许实波,陈卫夫,林永成,龙康侯,“艾纳香提取物的TDF的药理作用研究”ibid23.许实波,潘武宾,林永成,龙康侯,“艾纳香提取物的TDF的辐射防护及抗氧化作用研究”22.许实波,胡宇彤,林永成,龙康侯,“姜黄素降压机理的研究”21.林永成,龙康侯,“中国南海海洋中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年鉴199020.林永成,龙康侯,“海洋天然有机化合物”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上海1989,p417,418,425,90619.林永成,龙康侯,邓一军,“中药大艾化学成分的研究”,同上,2(1989)77;(1989)美国、德国和菲律宾学者来信要本文."TwoNewBatylAlcoholGlycosidesfromtheChineseSoftCorals"theSixthEuropeanSyuposiumonOrganicChemistry(BalgradeYugoslavia)Sept10-15(1989)17.林永成,龙康侯;“有机化学与生物学,物理学的相互渗透”国际学术动态2(1990)76516.龙康侯,孔杰,林永成,许实波,岳丽霞,“新的海洋天然产物7-羟-8-甲氧-4-喹啉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和药理作用”同上,1(1989)215.许实波,王志国,冯建林,林永成,龙康侯,“从中国理事会分离的三丙酮胺盐酸盐的抗心率失常作用的研究”同上,1(1989)1014.龙康侯,林永成,“环-(gly)Thz-Pro-leu-Val((1987)9.龙康侯,林永成,黄伟雄,“中国柳珊瑚化学成分的研究(6)”,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1987)15,(1987):美国"科学引文索引"19902B1234019914B11932:AustJChem431511990:JNatProd53596(1990)论文引用。,"CrystalandMolecularSreuctureofaNewQuinolonefromtheChimeseSoftCoral"(1)1(1986);(1987)7.林永成,龙康侯,“海洋天然产物有机化学”,大学化学,3(1987)5;(1987),苏联学者来信要本文5.龙康侯,林永成,“八十年代海洋天然产物有机化学的进展”有机化学5(1985)369,(1985),法国巴黎国家博物馆和苏联学者来信要本文。4.龙康侯,鞠照年,林永成等,“中国南海软珊瑚化学成分的研究(10)”同上4(1984)8,CA,103:128867a(1985)日本学者来信要本文3.姚家星千金子,范海福,施开良,黄胜华,林永成,龙康侯,“JunceellinA的分子和晶体结构”,同上,1(1984)83;(1984)2.龙康侯,林永成,“中国柳珊瑚化学成分的研究(4)”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1983)461.龙康侯,林永成,“中国软珊瑚化学成分的研究(4)”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4(1981)98;(3)21004x(1982).美国和巴基斯坦学者来信要本文。会议论文97海岸海洋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香港).林永成,周世宁,吴雄宇,姜广策,乐长高,陈荣礼,关利平《海洋微生物代谢产物化学研究》2.周世宁,林永成,姜广策,吴雄宇《产生物活性物质的海洋放线菌的分离及生理特性》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周世宁,姜广策,林永成,吴雄宇《一株从南海海洋分离的抗生素产生菌》。19981乐长高,林永成,姜广策,周世宁,关利平,南海海洋真菌Julelaavicceniae的代谢产物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984:1193乐长高,姜广策,林永成,周世宁等南海海洋真菌低沸点代谢产物的研究,第六届全国海洋药物学术研讨会(青岛)李厚金,巫中德,林永成,柳珊瑚酸研究进展,第六届全国海洋药物学术研讨会(青岛)乐长高,姜广策,林永成,周世宁,海洋真菌代谢产物研究的进展,第六届全国海洋药物学术研讨会(青岛)周世宁...林永成,大亚湾海洋细菌的药物,农药及金属抗性研究,广东省微生物学会第六届代表会暨学术讨论会周世宁,...,林永成,南海弧菌几丁质酶的产生,纯化及特征,广东省微生物学会第六届代表会暨学术讨论会周世宁...,林永成,两个不同海区的细菌质粒的研究,广东省微生物学会第六届代表会暨学术讨论会李厚金,邵志宇,姜广策,林永成,周世宁南海弧菌40071代谢产物的研究,广东省化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南海弧菌几丁质酶及产物研究,广东省化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宋晓虹,吴雄宇,林永成,陈荣礼,水稻转基因表达诱导因子-麦黄酮的合成,广东省化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The7thInternationalMarine&FreshwaterMycologySymposium(HongKong)4-9July,1999,基金国家基金29672053,南海海洋微生物生理活性化合物的研究,1997-1999,9万。省基金950026,南海海洋细菌和真菌中抗菌活性物质的化学和药理研究,1995-1998,5万。华南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金,南海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1995-1998,万。省基金980317,南海海洋真菌活性物质的研究,。12,8万。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八六三计划)海洋领域海洋生物技术(819)鲍鱼多糖抗肿瘤新药的研究(819-05-03)199810万。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9255905甲壳质葡萄糖胺与天然活性物质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理活性研究,万。海洋放线菌ZS110环二肽的生物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国基1999-2001110000元。中草药活性成分研究90000元中山医科大学委托课题。2000年1-12月。海洋微生物研究星湖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项目30000元,2000-2002。
姜文奇
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82年上海第一医学院本科毕业;1988年中山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1997年至2000年由国家教委选派到美国伯明翰大学医学院临床药理系做博士后研究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2005年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获高级医药卫生管理学(h-EMBA)硕士学位。
行政任职
编辑
曾担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副院长。现担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主任,中山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农工民主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肿瘤医院内科主任,淋巴瘤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抗癌新药临床研究中心主任等。2011年3月起,担任深圳大学医学院首任院长。
任现职后
编辑
姜文奇表示,医学院将继续在深圳大学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坚持发扬“高端、精英、超前、精湛”的办学方针,办出自己特色,坚持努力创新,逐渐办成一所有竞争力的国内一流医学院。
学术任职
编辑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常委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国家抗癌新药临床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肿瘤临床杂志》副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抗癌新药评审委员。
社会兼职
编辑
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暨广东省委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
医疗专长
编辑
肿瘤诊断及内科综合治疗(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和生物治疗);对恶性淋巴瘤、胃肠道肿瘤以及胸部肿瘤等有近30年的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
科研教学
编辑
从事肿瘤临床药理学研究和国内外抗肿瘤新药临床评价和试验研究工作。主持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大科专项课题,包括主持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计划重大科技专项等,共获科研基金2000余万元。在《Clinical Cancer Reserch》、《Cancer Biology and Therapy》以及国内多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科研成果奖共4项;省部级2项。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40余名。
出版著作
编辑
主编出版学术专著《肿瘤内科处方用药手册》,《肿瘤生物治疗学》。 参编研究生教材《肿瘤学》和本科生教材《临床肿瘤学》等。
只能查到这些资料,查不到籍贯。
科研项目1、国家自然科研基金() FG020327及其同系物逆转肿瘤多药抗药性的作用及其机制2、教育部回国人员基金 开发新型MDR逆转剂的研究3、广东省重点攻关科研基金() 吩秦酮类化合物强效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4、广东省重大专项基金 MDR逆转剂FG020326及FG020318开发研究5、横向研究 药敏试验系统的研制发表论文1、戴春岭,符立梧*,肿瘤多药耐药性逆转剂的研究进展,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5;21(5):、Chen LM, Fu LW*, et al. Reversal of Multidrug Resistance by a Novel Potent Modulator, FG020326., Submitted 2005 3、Wang SW, Shi Z, Ding Y, Liang YJ, Fu LW*,FG020326 Reversed Apoptotic Resistance to Paclitaxel Via Sensitizing Sequential Activation of Caspase-8 and –3 in Multidrug Resistant Human KB Cell Lines. Biochemical Pharmacol submitted4、Yong-Ji Liang, Li-Yong He, Ding Yan, Qi-Chao Pan, Li-Wu Fu*,Bullatacin Induced Multidrug Resistant Cell Apoptosis via Cytochrome c Release. submitted5、Zhi Shi1, Zhe-Sheng Chen2, Yong-ju Liang1, Yan Ding1, Li-ming Chen1, Xiu-wen Wang1, Xiao-hong Wang1, Xiao-ping Yang1, Li-wu Fu*1,3 Reversal of MDR1/P-glycoprotein-Mediated in Vitro and in Vivo Multidrug Resistance by EGFP Vector-based RNA Interference. Cancer Biological Therapy 2005; in 、梁永钜, 吴兴平, 石智,丁岩, 陈黎明,王秀文,杨小平, 符立梧*,建立以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裸鼠移植瘤组织中阿霉素浓度的新方法,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5;21(4):296-87、陈黎明1 ,李艳芳1,张旭,严苏丽,梁永钜1,符立梧1* 多芳基取代咪唑化合物FG020327逆转肿瘤多药抗药性的作用及其机制,癌症2005;24(2):189-1938、丁 岩1,何丽容1,曹卡加1、陆豫2,古练权2,符立梧1*叠氮甲基蒽醌衍生物诱导人口底癌细胞及其耐药株细胞的凋亡 药学学报 2005;40(1):22-269、王秀文1 ,丁岩1, 梁永钜1, 陈黎明1, 石智1, 杨小平1, 古练权2, 符立梧1*, FG020326通过增加泰素帝介导caspase-8和3激活的敏感性克服多药耐药细胞MCF-7/adr的凋亡抗性 癌症2004;23(11s):1379-138510、丁 岩1,梁永钜1,陆豫2,陈黎明1,李艳芳1,古练权2,符立梧1* 大黄蒽醌衍生物介导KB及KBv200细胞氧化损伤的研究 中草药,2004;35(11):1259-126212、丁岩, 符立梧*,Iressa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中国新药杂志, 2004;13(6):485-48713、李艳芳,符立梧*,番荔枝内酯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4;20(3):245-714、阮继武,符立梧,黄志纾,陈黎明,马林,古练权, 多芳基取代咪唑的合成及其逆转多药抗药性的研究,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25(5):870-873 (SCI)15、阮继武,黄金凤,符立梧,黄志纾,马林,古练权, 多芳基取代蝶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 药学学报 2004;39(5):342-716、Wu QL, Wu XP, Liang YJ, Chen LM, Ding Y, Fu LW *. P-glycoprotein is not involved in pathway of anti-Fas/Fas-induced apoptosis in KBv200 cells.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5 Jun 21;11(23):3544-8. (SCI)17、Chen LM, Liang YJ, Ruan JW, Ding Y, Wang XW, Shi Z, Gu LQ, Yang XP, Fu LW*. ?Reversal of P-gp mediated multidrug resistance in-vitro and in-vivo by FG020318. J Pharm Pharmacol. 2004 Aug;56(8):1061-6. (SCI)18、Chen LM, Wu XP, Ruan JW, Liang YJ, Ding Y, Shi Z, Wang XW, Gu LQ, Fu LW*. Screening novel, potent multidrug-resistant modulators from imidazole derivatives. Oncol Res. 2004;14(7-8):355-62. ?(SCI)19、Fu L*, Liang Y, Deng L, Ding Y, Chen L, Ye Y, Yang X, Pan Q. Characterization of tetrandrine, a potent inhibitor of P-glycoprotein mediated multidrug resistance. Cancer Chemotherapy and Pharmacology. 2004;53(4):349-356 (SCI) 20、梁永钜 符立梧*, MTS法细胞增殖试验的非线性,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4;20(6):623-62721、熊慧瑜,李艳芳,丁岩,汤丽芬,梁永钜,陈黎明,杨小平,符立梧*,高压液相法测定粉防已碱血药动力学方法的建立,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4;20(1):56-5922、李艳芳,王旭东,梁永钜,陈黎明,丁 岩,黄 民,符立梧*,As2O3通过线粒体依赖性通路诱导喉癌细胞及其耐药株细胞凋亡, 癌症,2004;23(6):631-423、石智, 符立梧*, SiRNA在抗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生理与生化科学进展 2004;31(6):492-499(综述) (SCI)24、王秀文,符立梧*,IAPs,抗癌药物新靶点,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4;20(2):129-13225、李艳芳,符立梧*. 法呢基转移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肿瘤防治杂志,2003;10(10)(suppl):111-11326、阮继武,黄忠京,符立梧,马林,古练权, 胺类化合物与4,4′-二氟苯偶酰的亲核取代反应研究 有机化学 2003;8:861-864 (SCI)27、 Fu LW*, He LR, Liang YJ, Chen LM, Xiong HY, Yang XP, Pan QC. Experimental chemotherapy against xenografts derived from multidrug resistant KBv200 cells and parental drug-sensitive KB cells in nude mice by acetogenin 89-2. Acta Pharmaceutic Sinica,2003; 38(8):565-570。28、梁永钜,符立梧*,丁 岩,熊慧瑜,陈黎明,杨小平,潘启超 拓扑异构酶Ⅰ和Ⅱ抑制剂联合治疗鼻咽癌的实验研究 癌症 2003;22(4):368-37129、熊慧瑜,符立梧*, As2O3抗肿瘤作用机理研究新进展 中国新药杂志 2003;12(8):599-602(综述)30、陈黎明,符立梧*,抗肿瘤新药STI571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2002;29(5):333-3337。(综述)31、Fu LW*, Zhang YM, Liang YJ, Yang XP, Pan QC. Multidrug resistance of tumor cells was reversed by tetrandrine in vitro and in xenograft derived from human breast cancer MCF-7/adr cells. Eur. J. Cancer 2002, 38(3):418-426. (SCI)32、周军民,潘启超,杨小平,刘宗潮,廖端芳,符立梧,梁永钜。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Manumycin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研究, 癌症,2001;20(11):1237-4033、Fu LW, Deng ZA, Pan QC, Fan W. Screening and discovery novel potent the multidrug resistant modulators from naturally occurring bisbenzylisoquinoline alkaloids. Anticancer , (4): 2273-80(SCI)34、梁永钜;符立梧*;潘启超等。以羟基喜树碱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实验治疗鼻咽癌的研究。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1;22(6):423-635、符立梧,李小波,潘启超等,马蔺子甲素克服肿瘤多药抗药性的研究,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1;17(2):234-636、符立梧*,梁永钜,潘启超等,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羟基喜树碱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实验治疗鼻咽癌的研究。癌症 2001;20(4):363-367出版著作出版年月 出版社 书 名 编者身份1998 上海卫生出版社 肿瘤学的新理论新技术 一般作者1999 人民卫生出版社 呼吸药理学与化学治疗学 一般作者2000 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肿瘤药理学与化疗学 一般作者2003 广东科技出版社 药品名称辞典 副主编2004 人民军医出版社 肿瘤内科治疗学 一般作者2004 人民卫生出版社 肿瘤药理学进展 一般作者研究专项1、肿瘤药物敏感性试验图像分析仪摄像装置 申请号:、吩恶嗪酮类化合物提取制备方法和制药用途 申请号:、羟基蒽醌类衍生物及其在制备抗癌药物中的应用 申请号:、2,4,5-三取代咪唑类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和用于逆转肿瘤多药抗药性的作用 申请号为:获奖成果1、“逆转肿瘤多药抗药性的系列研究”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1完成人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1完成人广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1 完成人2、“肿瘤MDR逆转及其机理”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2完成人3、 卫生部青年科技优秀人才称号4、 首届中国药理学会-Servier优秀青年药理学工作者奖5、 第三届中国新医药技术博士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
医 学 核 心 仅 供 参 考 心肺血管病杂志 临床肺科 现代肿瘤医学 中国实验诊断学 安徽医药 热带医学
你好关于这个问题核心期刊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质量高,能够代表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并受到本学科读者重视的专业期刊。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认的核心期刊有北大、南京大学、社会科学院三大体系,还有北大核心、南大核心、科技核心等。目前在国内一共有7大核心期刊遴选体系: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7.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好。1、现代肿瘤医学杂志文章较多,学习的知识是非常多的。而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文章较少,学习的知识相对是少一些的。2、现代肿瘤医学杂志价格便宜,性价比高。而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价格昂贵,性价比相对低一些。
恶性肿瘤常称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三大主要方法包括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应用传统细胞毒类抗肿瘤药或抗癌药进行化疗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仍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部分恶性肿瘤如绒毛膜上皮癌,恶性淋巴瘤等有可能通过化疗得到治愈。然而对占恶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瘤的治疗目前仍未能达到满意的疗效,肿瘤化疗存在两大主要障碍;包括药物的毒性反应和耐药性的产生,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由于对肿瘤细胞缺乏足够的选择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的组织细胞也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作用,毒性反应成为肿瘤化疗时药物用量受限的关键因素。化疗过程中肿瘤细胞对药物产生不敏感现象即耐药性是肿瘤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亦是肿瘤化疗急需解决的难题。 近十多年来,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和肿瘤药理学的理论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抗肿瘤药正从传统的细胞毒作用向针对机制的多环节作用的方向发展:生物反应调节药、单克隆抗体、细胞分化诱导剂、细胞凋亡诱导剂、抗肿瘤侵袭及转移药、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肿瘤耐药性逆转药以及肿瘤基因治疗药物等不断进入临床试验或上市。但这些药物治疗对人体的副作用很大,不良反应包括如口腔炎、胃炎、腹泻、便血等,骨髓抑制最为突出,可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可有全血下降;长期大量用药可致肝、肾损害;妊娠早期应用可致畸胎、死胎;还可引起脱发、皮肤色素沉着;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丧失、眩晕、黄疸、月经失调及男性不育;周围神经炎、注射局部刺激性大、有泌尿道刺激症状、过敏反应等。我家的祖传纯天然野生的中草苗药在治疗癌症的独特配方通过辨证论治,对症下药,该疗法能够杀死癌细胞,抑制癌细胞生长,控制癌扩散,迅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并保护机体免疫功能,给全身以健脾补肾、清热解毒、补气补血、猛攻斜毒、清髓化淤等方面发挥独特的治疗作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在巩固疗效、促进机体功能恢复中起到主要作用,对身体安全且无副作用
肺癌化疗毒副作用有: 1、局部反应。2、胃肠毒性。3、骨髓抑制。4、免疫抑制。5、肝损伤。6、肾毒性。7、肺毒性。8、心脏毒性。9、神经毒性。10、脱发和皮肤反应。综上所述,化疗所带给患者的毒副作用严重损害了患者的身体机能,所以我们必须采用一定的措施尽量减少这些毒副作用,而中医中药治疗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中医中药治疗不仅可以降低化疗所带来的毒副作用,而且还可以增加化疗的疗效,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具体详情,可以到肺癌专家网咨询一下肺癌专家。
全院在职职工665人,其中,高级中医药专家117名,博士3名,硕士24名,有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5名,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11名;有突出贡献的专家7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8名,“三五人才”5人。胡筱娟,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陕西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兼任陕西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内分泌学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陕西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实践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编委,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指定的国家级名老中医闫晓萍主任医师学术继承人。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医、教、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48篇,出版专著9部(主编或参编),主持 “尿毒宝胶囊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等省科技厅科研课题3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各类并发症、肾炎尿毒症、甲状腺病、更年期综合征、代谢综合征、风湿病、痛风、肥胖、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内分泌代谢及免疫风湿类疾病。尤其在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胃肠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病的中医治疗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韩祖成,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卫生系统白求恩精神奖获得者,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老年病研究所副所长,陕西省中医医院脑病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中医药学会第五届、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康复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学术带头人。承担《焦虑症中医证候的精神心理学特征的研究》等国家、省级科研课题6项;取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等4项,发表论文30余篇,脑病专著5部。李宝华,主任医师,陕西省名中医,担任全国和省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39年,曾任国家七五攻关课题组组长、脑内科主任等职。在临床诊疗脑及脊髓病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危重症方面有独特的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有较高造诣和创新。出版中医药学术专著两部《古今中风医案荟萃》;《中国历代名医家评介》。在各级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和交流专业论文40余篇。乔树真,主任医师 从事脑病临床并潜心研究20余年,曾参加国家七五攻关脑血管病项目及陕西省卫生厅、陕西省中医管理局等课题研究,并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撰写论文20余篇,曾在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进修一年,擅长中风、头痛、眩晕、癫痫、痿证、帕金森、痴呆等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在中风病、头痛、眩晕、失眠、抑郁焦虑的治疗方面有独到之处。刘冬玲,主任医师 1986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从事中医脑病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20多年,曾参与国家七五攻关脑血管病项目及省级科研课题多项,参与多部专著的编写工作,撰写专业论文10多篇。曾于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进修学习。擅长中风病、头痛、眩晕、失眠,及抑郁、焦虑症的诊断、治疗,对癫痫、肌无力及帕金森、痴呆等神经损害的疾病的治疗。惠振亮,副主任医师1991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获学士学位,毕业至今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师从中医专家李宝华主任医师,发表论文10余篇,参加省级科研项目二项,擅长治疗中风病、痴呆﹑失眠、抑郁、焦虑、眩晕、癫痫、头痛、高血压、高血脂等病症的诊断和治疗。并参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研究基地脑病专业2、3类新药研究10余项。阮绍萍 住院医师 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系中西医结合临床脑病专业硕士研究生,致力于中风病、头痛、眩晕、失眠、面神经炎、帕金森病等脑系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与研究。吴鹏亮 住院医师 于2004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从事中医脑病临床及科研工作5年,对中风病、痴呆﹑失眠、抑郁、焦虑、眩晕、癫痫、头痛、高血压、高血脂等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研究。曹瑾,2006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2009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师从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心脑血管疾病专家—刘素蓉教授,现任陕西省中医医院脑内科住院医师,擅长治疗中风、眩晕、头痛、高血压病等疾病。辛银虎副主任医师。1985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针灸系,从事中医脑病的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治疗中风,头痛,癫痫,眩晕,失眠抑郁等疾病和中风与外伤导致的肢体功能丧失的康复工作。先后在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徐军锋 住院医师 1998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从事中医脑病临床工作8年,发表论文《针灸在中风病刚柔相济法临床康复综合方案中的应用体会》等3篇。致力于中风、面瘫、头痛、不寐、眩晕、郁症、颤症的针灸治疗的研究及中风病的康复治疗及个性化辅助支具矫形器的适配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疗效显著。王翠,2008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研究生,2009年考入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系,师从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脑病科主任韩祖成.现任陕西省中医医院脑病科住院医师,擅长中风病、头痛、失眠、焦虑抑郁、眩晕、癫痫、痿证等中医诊治。田腊群,主治医师 1995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一直从事内科中西医临床医疗工作。2000年至今还从事新药研发工作,曾多次参加GCP培训,熟练掌握新药研发过程,并参与脑病科新药试验研究四十余项,其中包括:中风病、癫痫、焦虑、抑郁、失眠、头痛等项目;熟悉康复医疗工作。陈捷 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1988年毕业后分配在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从事结核病防治工作四年。1992年起一直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工作至今,2000年获得在职研究生结业证书,从事肿瘤专业20多年,主要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运用中医辨证的方法解决了肿瘤的许多合并症、疑难症的治疗,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工作期间,跟随名老中医贾昆、谢远明主任医师学习,对中医肿瘤病学理论和临床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 特别是晚期肿瘤患者并发症的治疗,如癌性胸腹水、癌性疼痛、癌性发热等。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治疗方面,治疗方法独特,取得了良好疗效。在乳腺病的治疗中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对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乳腺导管瘤有独特的治疗方法。作为负责人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陕西省卫生厅、省科委科研课题各一项。参编4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参加多项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等。现为陕西省药理学会化疗药物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老年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中医药学会肿瘤病专业委员会秘书、西安市抗癌协会秘书、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魏琳,主任医师 毕业于陕西省中医学院,曾任陕西省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兼任“全国乳腺病疑难病研究中心主任”,“全国乳腺病专业委员会十一届委员”,“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中医肿瘤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常务理事”等学术团体职务从事肿瘤专业30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特别是在乳腺病的治疗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对中、晚期各类肿瘤的治疗,以及一些良性肿瘤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及新的见解,对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乳腺导管瘤、乳腺癌放疗化疗有独到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晚期肿瘤患者的增效减毒治疗方面、控制肿瘤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痛苦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共编撰著作五部(包括参编),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及省、厅级课题3项,负责药理基地工作8年,完成新药临床试验12项。张允让,主任医师,原陕西省中医药学会委员,陕西省中医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1963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专业,在应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肿瘤方面颇有成就,并发表论文数篇,出版著作数部。苗文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 1990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2007年获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医学硕士学位,现任陕西省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负责陕西省科技厅自然基金科研课题一项、承担陕西省卫生厅科研课题一项,作为第二负责人参加国家级课题两项,其中一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获陕西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编和参编著作多部,在国家级和核心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负责和参加多项中药临床研究。1990年毕业分配至陕西省中医医院,一直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工作至今,主要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良、恶性肿瘤,运用中医辨证的方法解决了肿瘤的许多合并症、疑难症,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针对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妇科肿瘤及脑瘤的治疗,在继承肿瘤名家贾老、谢老等老一辈多年临床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会,为病人制定适宜病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临床上还在乳腺病、血液病患者,在乳腺病、血液病的治疗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李增战,主任医师。国家“天使工程”新培养肿瘤专家、陕西省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会员。1989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医疗专业,毕业后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工作,曾在多家三甲医院进修学习,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工作多年,擅长多种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别是在呼吸系统肿瘤、消化系统肿瘤及癌性胸腹水等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突出。同时在中医辨证治疗良性增生性疾病:如全身泛发性皮下脂肪瘤、女性乳腺增生及乳腺导管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工作期间参加国家中管局课题科研课题1项,省级科研课题1项,同时负责或参加了6项国家级药品临床试验科研工作,撰写专业论文多篇。杨晨光,副主任医师。199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此后长期从事中西医肿瘤临床及科研工作。2004-2005年在法国地中海大学马赛医学院进行恶性肿瘤的临床研修,顺利答辩并获法国临床肿瘤学深入培训证书(.)。临床上主张把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纳入中医体系指导临床实践,最大程度的为病人提供科学规范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重视在中医形神观指导下进行病人个体的心理社会行为分析,指导病人配合中医养生方法辅助抗癌,十余年来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在肺癌,乳腺癌,膀胱癌等的六经辩证,经络辩证治疗上有独到见解。研究重点是抗肿瘤药物的个体化应用。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研究成果多次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上交流。参编多部学术专著。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及省级课题4项,国家级新药临床工作十余项。许鹏,住院医师,2006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并获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从事肿瘤临床工作至今,为陕西省第三批老中医学术继承人。负责病房一线工作。鱼麦侠,住院医师,2004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中医专业,毕业后从事肿瘤临床工作至今,现攻读陕西中医学院在职研究生。负责病房一线工作。李喜凤,主管护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负责肿瘤病人的心理支持,肿瘤微波治疗。马战平,男。主任医师,研究生学历,陕西省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现担任中华中医药感染病分会全国委员;陕西省中医、中西医结合呼吸病专业委员会秘书;中华结核呼吸病学陕西省分会委员;《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常务编委等职。 已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主持及参与省级以上科研课题9项,2007年7月被评为陕西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进修学习1年;~被中央组织部选派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师从我国著名的呼吸病专家、中国哮喘联盟主席林江涛教授,于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访问学习1年;始被国家“四部委”选定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于陕西省十大名医、陕西省名中医刘华为教授。 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工作,能够熟练的应用电子支气管镜、呼吸机、血气分析、肺功能、胸膜活检术、经皮肺穿术等技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对呼吸系统的多种疑难病症能够熟练的应用中医学理论进行灵活的辨证施治,疗效突出。擅长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重症肺炎、肺癌、慢性咳嗽、间质性肺病、不明原因发热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陈鸿芳,女,副主任护师,中医护理专家,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现任陕西省中医医院护理部负责人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中医药学会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等杂志常务编委。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科研及教学研究20余年,具有多专科护理经验,尤其在中医护理和心理护理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发表科技论文10余篇;参编专著2部;参与科研课题4项,负责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2011年度课题“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情志护理干预方案的研究”;负责卫生部2011年国家重点专科陕西省中医医院中医肾病护理部分申报及建设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培育项目——陕西省中医医院护理学科项目负责人、学科带头人;承担多项陕西省继续教育项目授课任务。
低级别胶质瘤的治疗仍是临床神经肿瘤学中最具争议的领域之一。实际上,关于其治疗的关键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低级别胶质瘤的治疗取决于临床表现,体征,神经放射学,神经科医生的经验技术。
低等级胶质瘤的分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原发性颅内肿瘤的分类,低级别胶质瘤将包括I级和II级神经上皮肿瘤。更常见的I级肿瘤是毛细胞星形细胞瘤,胚胎母细胞性神经上皮肿瘤(DNET),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神经细胞瘤和神经节细胞瘤。更常见的II级肿瘤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和混合性少突细胞瘤。这种专业的神经病理学分类是重要的,因为I级肿瘤通常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来治愈,并且它们的症状通常能得到缓解。相反地,Ⅱ级肿瘤,这些通常是不可治愈的,但有> 5年中位生存期。具有少突形成组分的肿瘤通常比星形细胞瘤更好,预后与染色体1p和19q上的基因缺失部分相关。神经病理学诊断和肿瘤特征将深刻地影响治疗策略。目前,即使使用最好的磁共振成像(MRI)扫描仪,I级,II级甚至III级肿瘤之间的区分也非常困难,因此活检可能很重要。
低级别胶质瘤治疗上如何突破困境?现代显微外科手术能提供什么?
通过现代外科手术和麻醉技术,许多低级别胶质瘤可以完全或大部分切除。I级肿瘤引起的癫痫对抗惊厥药物不敏感,或者患者希望切除的情况下,通常可以安全切除,并能很好地控制癫痫。大多数I级病变的肿瘤残余不生长,这些患者中的大多数可以被认为是“治愈”的(图2)。
胶质瘤检查
胶质瘤案例
上图:T1加权钆增强磁共振扫描的30岁男子长期癫痫病史,但没有局灶性神经缺陷或头痛。扫描显示一个增强对比的神经模块连接到左侧顶叶囊肿的前壁。多年来,该病变对两种抗惊厥药物均有耐受性。
大多数II级病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切除。在大脑的某些区域可以比其他区域更容易地获得完整的神经放射学切除。极性和浅表病变比较深和较广泛的病变更容易切除。在某些地方做手术有特殊的危险。低级别胶质瘤,延伸到颞叶或岛叶区域带来手术特别得的挑战,因为穿通大脑中动脉的分支可能横过肿瘤,为卵圆中心提供相当重要的白质束(图3)。如果这些在手术切除被损坏,后续可能会导致中风。随着术前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广泛应用,风险评估成为可能。此外,在手术中,使用清醒的开颅技术意味着可以监测大脑功能,优化病灶切除。然而,即使应用清醒的开颅技术也不是绝对正确的,可能会发生永久性的并发症。
胶质瘤治疗检查
胶质瘤案例
上图:28岁女性,伴复杂的部分癫痫发作,但无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左颞叶和岛叶有超强信号异常。病变没有增强造影,影像学符合典型的颞周岛叶低级别胶质瘤的表现。这种类型的肿瘤比任何其他类型的肿瘤都更能说明治疗此类患者的困境。这名妇女的癫痫发作被抗惊厥药物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她接受了次全切除手术,最终诊断为II级少突胶质细胞瘤,癫痫发作完全停止。想要完全切除这些病变,即使使用清醒的开颅技术,也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在给病人提供手术建议时,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手术不会“治愈”肿瘤。令人失望的是,在多年的放射治疗稳定之后,肿瘤往往会在几年后复发。可局部或多灶性复发(图4)。在此阶段可进一步手术或放疗或化疗。因此,初次手术如何达到一个良好的预后对主刀医生的技术要求极高。否者很容易导致永久性的神经功能缺陷,那么该患者的余生都会出现这些缺陷。手术并发症的可能性随着病变靠近脑干区域而增加。如果它靠近在大脑功能活跃和重要的组织厘米内,就有很高的并发症风险。然而,在许多情况下,使用清醒的开颅技术进行手术切除后产生的缺损在1-3个月后就会消失。
胶质瘤手术残留肿瘤体积越小,预后越好。《NEURO-ONCOLOGY》(神经肿瘤)中一篇名为《低级别和高级别胶质瘤手术切除率的作用》的论文中总结所说:当切除率超过90%时,低级别胶质瘤5年和10年的生存率为97%和91%。低级别和高级别的胶质瘤患者生存期被极大程度有效延长。
而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成员巴特朗菲教授对于脑肿瘤手术能达到的这种极高切除率,给患者带来的正是更好的预后、更长的生存周期和更佳的生活质量。类似这样的儿童脑肿瘤高切除率手术巴特朗菲教授做了无数个。他在德国汉诺威INI国际神经学研究所,每年所进行的高难度脑肿瘤高切除率手术不下400台。目前,他已为世界范围内无数的脑干、丘脑、脊髓内和其它复杂位置的胶质瘤、血管瘤患者成功地施行90%甚至以上切除率的肿瘤切除术、动脉瘤夹闭术、血管畸形手术,是世界颅底手术界非常有名和令同行尊敬的教授。
内容来源:网页链接
你说的杨一平是温州苍南人吗,他现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和细胞分子生物学双博士,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和免疫系终身教授,博士后和博士生导师,杜克大学肿瘤院血液病肿瘤和细胞治疗中心主任,美国临床医学杂志副主编,从事人类基因免疫和肿瘤治疗的研究。
获中国国内外授权专利45项,实现技术转让7项等。
姜文奇
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82年上海第一医学院本科毕业;1988年中山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1997年至2000年由国家教委选派到美国伯明翰大学医学院临床药理系做博士后研究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2005年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获高级医药卫生管理学(h-EMBA)硕士学位。
行政任职
编辑
曾担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副院长。现担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主任,中山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农工民主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肿瘤医院内科主任,淋巴瘤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抗癌新药临床研究中心主任等。2011年3月起,担任深圳大学医学院首任院长。
任现职后
编辑
姜文奇表示,医学院将继续在深圳大学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坚持发扬“高端、精英、超前、精湛”的办学方针,办出自己特色,坚持努力创新,逐渐办成一所有竞争力的国内一流医学院。
学术任职
编辑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常委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国家抗癌新药临床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肿瘤临床杂志》副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抗癌新药评审委员。
社会兼职
编辑
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暨广东省委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
医疗专长
编辑
肿瘤诊断及内科综合治疗(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和生物治疗);对恶性淋巴瘤、胃肠道肿瘤以及胸部肿瘤等有近30年的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
科研教学
编辑
从事肿瘤临床药理学研究和国内外抗肿瘤新药临床评价和试验研究工作。主持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大科专项课题,包括主持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计划重大科技专项等,共获科研基金2000余万元。在《Clinical Cancer Reserch》、《Cancer Biology and Therapy》以及国内多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科研成果奖共4项;省部级2项。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40余名。
出版著作
编辑
主编出版学术专著《肿瘤内科处方用药手册》,《肿瘤生物治疗学》。 参编研究生教材《肿瘤学》和本科生教材《临床肿瘤学》等。
只能查到这些资料,查不到籍贯。
在药物所,他担任了多年的药理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还培养了3 名博士生和8名硕士生。胥彬精力充沛,在学术界非常活跃,担任过多种兼职。他曾任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上海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生化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副秘书长。他现在担任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肿瘤药理和化疗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药理与毒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他还是中国肿瘤学会、中国抗癌协会和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的常务理事,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报》副主编,并是《中国肿瘤临床》等10种期刊的编委。1985年,他被列入世界医学名人录,1989年,被列入英国剑桥出版的《国际有成就的人》一书。系统深入地研究延胡索乙素 ,1955年8月,胥彬从苏联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工作。他面临的第一项任务是创建神经药理实验室,他选的第一个课题就是研究延胡索的药理作用。时在30年代赵承嘏教授已从中药延胡索中提出10多种生物碱纯品,其中有几种已由黄鸣龙确定了化学结构,但未发现这些生物碱的实际用途。赵承嘏把样品送到国外去试验,提供的报告强调他们与欧产延胡索(Bu kbocapnine)相似,能产生强直性昏厥(僵住状),以致该类生物碱长期无人问津。胥彬在留苏期间,就感到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十分必要,发掘中医药宝贵遗产大有潜力,并曾于1954年向中国介绍“中药人参在苏联的研究情况”,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在从事合成镇痛药普罗梅多尔药理研究时,他就萌生探索常用中药延胡索的意愿。因此学成回国后,他便全力投入了延胡索的研究。尽管刚建的实验室条件简陋,只有一小间房子和两名技术人员7但是第一年他就发现赵承嘏提取的延胡索乙素(又称四氢巴马汀或颅通定)有较好的镇痛效能。所应用的光热烫鼻法是从国外引进的,是国际公认的测量镇痛的客观方法。后来金国章、唐希灿等都参加到此项研究中来。经过六七年系统的药理研究工作,他又发现延胡索乙素无麻醉作用,但却有明显的镇静效能。此药经临床使用,其镇痛、镇静和催眠效果明显而温和,无成瘾性等不良反应,适应症广,颇受患者欢迎,获得推广应用,并向东南亚等地区出口。1960年,国际药理学大师海门斯教授访华,邀请胥彬给国际学术刊物撰稿介绍延胡索乙素的研究成果。胥彬的两篇论文发表在国际药理学报和神经药理学杂志上,颇受重视。胥彬对延胡索的研究,曾系统地发表了10多篇论文,为中国外许多学者引用。在1962年全国药理学学术会议上,药理学的前辈对他的延胡索乙素研究工作给予较高的评价,认为是“继麻黄素后几十年来很突出的一项工作”,是“中药化学成分系统研究少有的范例”。1963年8月,他在第二届国际药理学大会上报告了延胡索乙素镇痛药理的研究成果,受到好评。1964年,国家科委授予延胡索乙索研究全国新产品二等奖。该药已收载入中国药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