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全国第三届碑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发布时间:

全国第三届碑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三大鉴定家与书画鉴定学》 (与郑奇合作,《荣宝斋》2001年第3期)2.《阮元与兰亭序》 (《东南文化》2001年第7期)3.《阮元与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 (《美术与设计》2002年第2期)4.《经学与阮元书学思想的渊源》 (《书法研究》2003年第2期)5.《阮元与淳化阁帖》 (《上海文博》2003年第3期)6.《集王圣教序临习谈》 (《书法》2003年第10期)7.《阮元与浙派印人交游考》 (《百年名社千秋印学国际印学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8.《阮元金石书法年表》 (《书法研究》2004年第1期)9.《从包世臣历下笔谭论其书法批评观》 (《书画世界》2005年9月)10.《以复古为解放:阮元“二论”的内涵》 (《碑学与康有为书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11.《从包世臣国朝书品论其书法批评观》 (《美术与设计》2006年第4期)12.《论包世臣书法流派及其现象》 (《全国第七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2006年)13.《论包世臣书法流派及其现象》 (《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学刊》,2007年第3期)14.《激进与变异——论包世臣书学思想的两面性》 (《第六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15.《包世臣书学思想对晚近书坛影响不同论》 (《美术与设计》2008年第3期)16.《包世臣书法分期及其风格述评》 (《书画世界》2008年9月)17.《清人与瘗鹤铭》 (《收藏》2008年第7期)18.《包世臣书法技法论批评》 (《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7月)19.《包世臣的科举生活与学术思想》 (《荣宝斋》2009年第3期)20.《激进与变异——论包世臣书学思想的两面性》 (《中国书法》2009年第7期)21.《论高二适的手札书风》 (《中国书画》2009年第8期)22.《由包世臣个案论及清代书法史的重新审视》 (《中国书法名城》创刊号,2009年)23.《清人与瘗鹤铭》 (《瘗鹤铭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24.《包世臣书法技法论批评(上)》 (《荣宝斋》2010年第1期)25.《包世臣书法技法论批评(下)》 (《荣宝斋》2010年第2期)26.《论董其昌的创造性临帖观》 (《中国书法》2010年第3期)27.《怀宁与安吴》 (《近现代江淮书风研究》,2010年)28.《论阮元金石学研究的新视域》 (《西泠印社重振金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29.《包世臣书法技法论批评》 (《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技法、创作、教育卷),2010年)30.《论清代北碑与南帖结合的书法创作模式》 (《请循其本:古代书法创作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0年)31.《共性和个性——高等书法教育中规律性和特殊性问题探讨》 (《2010杭州国际高等书法教育论坛论文集》,2010年)32.《论阮元金石学研究的新视域》 (《荣宝斋》2011年第2期)33.《滚雪球》 (《中国书法》2011年第2期)34.《邓石如与梅镠交谊之考辨——兼论包世臣<完白山人传>的失实之处》 (《邓石如奖全国书法展论文集》2011年)35.《创作随想录》 (《中国书画》2011年第8期)36.《吴熙载印学观与包世臣交游之关系》 (《第三届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论文集》,2011年)37.《金农与渴笔八分》 (《读者欣赏》(理论版)2011年11月下)38.《吴熙载印学观与包世臣交游之关系》(上) (《荣宝斋》2012年第2期)39.《吴熙载印学观与包世臣交游之关系》(下) (《荣宝斋》2012年第4期)40.《以金石涉书法:阮元金石学研究的贯通》 (《中国书法》2012年第3期)41.《游幕与刻印:陈鸿寿在阮元幕府之游历与篆刻考述》 (《明清篆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年)42.《由〈木方墨迹〉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 (《荣宝斋》2013年第5期)43.《阮元书法金石交游考》(上) (《荣宝斋》2013年第8期)44.《阮元书法金石交游考》(下) (《荣宝斋》2013年第9期)45.《清风白云间》 (《中国大书法》2013年夏)46.《邓石如与梁巘、梅镠交谊之考辨》 (《西泠印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年)47.《吉金乐石 积古论今:阮元金石学著作二论》 (《荣宝斋》2014年第6期)48.《阮元书法历程及其风格考论》 (《纪念阮元诞辰2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年)49.《〈云庄印话〉与清代扬州印坛》 (《第四届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论文集》,2014年)50.《从“二论”看阮元的书学思想》 (《大雅芸台:阮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年)51.《阮元书法历程及其风格考论》 (《中国书法》2015年第10期)52.《碑行:康有为手稿的书学解读》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学术文集》,2015年)53.《二十世纪中叶的扬州印坛及其现象——以蔡易庵、孙龙父、桑宝松为中心》 (《西泠印社当代篆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年;又载《西泠艺丛》2016年第1期)54.《印史碎片——建国至文革十七年的扬州篆刻》 (《中国书法》2016年第1期)55.《包世臣〈国朝书品〉与清代碑学品评的转折》 (《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3期) 1.《中国书法史》 (与黄惇等合著,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2.《中国绘画本体学》 (参与撰稿,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3.《中国书法家全集·伊秉绶陈鸿寿》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4.《包世臣书学批评》 (荣宝斋出版社2007年)5.《经典碑帖导学教程·西狭颂》 (古吴轩出版社2007年)6.《从临摹到创作·董其昌》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7.《白蕉论艺》 (选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8.《书之妙道》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9.《书法鉴赏》 (与黄惇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10.《阮元书学研究》 (荣宝斋出版社2012年)11.《篆刻临摹丛谱》 (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年)12.《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 (点校,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年)

1994年9月隶书作品对联发表于《中国书画报》。1997年5月19日隶书行书发表于《中国书画报》。1998年6月草书作品发表于《中国书画报》。1999年3月行书、草书作品发表于《书法之友》。2000年9月行书作品发表于《书法报》。2001年5月楷书作品发表于《书法》杂志。2001年10月行书作品发表于《书法报》。2002年3月行书作品发表于《大众日报·书画版》。2004年6月数幅作品发表于《韩中书艺文化交流展作品集》。2005年7月楷书作品发表于《中国书画报》。2006年4月行书作品发表于《美术报》。2007年4月楷书作品发表于《东方艺术》(原《书法杂志》) 1999年第三期《书法之友》。1997年5月19日《中国书画报》。2001年第五期《书法》杂志。2003年第1期《书法世界》(原《书法之友》)。2001年10月《书法报》。2002年3月《大众日报·书画版》。2005年7月《中国书画报》。2006年4月《美术报》。2007年4月《东方艺术》(原《书法杂志》) 1998年12月《中国近现代书法演化倾向反思》获山东省文化厅主办的第三届山东省艺术科学优秀成果评比二等奖。2000年8月《建立视觉化大美术观念的书法教学体系和模式》获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书法教育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2008年论文《朗朗如玉山上行——轮蒋维崧金文书法艺术》获山东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2009年论文《明末清初山左集古碑刻研究》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 1994年8月《略论中国传统的书法意象批评》入选中国青年理论家协会举办的全国书法史学美学研讨会。1997年9月《中国近现代书法演化倾向反思》入选浙江文化厅举办的沙孟海书学研讨会。1998年11月《“学院派”书法创作及其现代性》入选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青年理论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书法学”暨书法发展战略研讨会。1999年5月《传统书法批评与当代书法创作观念》(署名孟庆星)《当代书法创作散议》(署名王凌云)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论文征集。(二类论文)2000年7月《论展厅书法创作及其他》入选山东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山东省首届书法理论研讨会。2007年10月《“现代性”视觉理性与当代书法批评的转型》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2011年7月《邓石如、包世臣与晚清湖广碑学书风》入选“邓石如暨清代碑学书法学术研讨会” 1995年6月《楷书中笔画的几种交接方式》,《书法导报》。1996年2月《走向本位的书法创作--试析“学院派”书法创作思潮兴起的原因》,《现代书画家报》。1997年9月《中国近现代书法演化倾向反思》入编杭州大学出版社《沙孟海书学研讨会论文集》。1997年3月《“学院派”书法创作研讨会综述》,《书法报》。1998年5月《新的支点--再谈“学院派”书法创作》,《书法报》。1998年11月《“学院派”书法创作及其现代性》入编天津美术出版社《第三届全国“书法学”暨书法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11月《展览应走向法律化、民主化》(署名海隅),《书法报》。1998年参加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主编的《93——96中国书法篆刻年鉴》(天津美术出版社)若干条目的编写。1999年3月《论展厅书法创作及其他》,《书法报》。1999年5月《展览背后的浮躁》,《中国书画报》。2000年9月《披着袈裟的士人--王元军〈怀素评传〉述评》,《书法导报》。2000年9月《王铎为苏京书写的两件作品考》,《书法导报》。2000年4月《相摩相荡 氤氲化醇--马世晓大草创作思想》,《书法之友》。2000年10月《与王元军博士关于高等书法教育的对话》,《美术报》。2004年12月,《依类象形 触类通意》,《书法导报》。2005年第10期《朗朗如玉山上行--蒋维崧金文书法艺术探析》(与于明铨合撰),《书法》。2005年12月28日《〈集古录〉成书过程与名实关系考》,《书法导报》。2006年第1期山东青年书法家协会《青年书坛》。2006第1期《浅议中国书法的“法”与“意”》,《美术大观》(中国核心期刊)。2006年4月29日《中国水墨精神感言》,《美术报》。2006第6期《欧阳修理性批判精神与北宋尚意书风思潮的形成》,山东艺术学院《齐鲁艺苑》。2007年第1期《清初山东张在辛家族印人与齐鲁印派关系考论》,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书法院《东方艺术》。2007年第2期《云是鹤家乡--马世晓大草艺术与当代书法创作》,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国家中文核心期刊)。2007年第2期《张在辛〈篆印心法〉及其印学思想》,《书法》。2007年底4期《现代视觉理性启蒙:略论传统书法批评的转型》,《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7年4月18日《视觉理性与当代书法批评的现代转型》。2007年10月24日《视觉化与当代书法批评的困境》,《书法导报》。2007年11月7日《现代视觉理性启蒙:略论传统书法批评的现代转型》(续),《书法导报》。2008年5月14日《也谈邢侗归里致仕的原因》,《书法报》。2008年7月30日《蚂蚁爪子》,《书法报》。2008年第三期《欧阳修朋党思想与北宋尚意书法演进之关系》,《书法赏评》。2008年第六期《晚明地域文化认同与“南董北邢”》,《书法》。2009年《碑帖雕刻家与明末清初山左篆刻》,《印学研究》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009年7月1日《苗培红——小手枪换成大手笔》,《书法报》(当代五体·楷书十家系列批评之一)。2009年7月10日,《郭伟楷书说》,《书法报》(当代五体·楷书十家系列批评之一)。2009年7月10日,《精雅古朴气韵足》,《书法报》(当代五体·楷书十家系列批评之一)。2009年7月22日,《李松——魏碑出新的“行者”》, 《书法报》(当代五体·楷书十家系列批评之一)。2009年7月29日,《金鉴才——别样的钱塘风雅》,《书法报》(当代五体·楷书十家系列批评之一)。2009年8月5日,《穆棣——理具才情 感亦有格》,2009年7月29日,《书法报》(当代五体·楷书十家系列批评之一)。2010年第一期《小品书法论》,《书法》。2010年4月14、21日《晚明清初山左集古碑刻考论》,《书法导报》。2010年,《张贞、张在辛、张在戊、张在乙父子年谱》(约2万字),《印学研究》第二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010年,《清初山东张在辛家族印人与齐鲁印派关系考论》,刊于赖非主编《山东文艺评论丛书·书法评论卷》。济南:明天出版社2010年7月版,页132——139。2010年,《从大学书法专业考查课的三个层次看该课程内容的设置》2010年12月,《邢侗书学思想研究》,刊于《请循其本——2009年金陵国际书法创作研讨会论文集》,出版社2010年版,页187——200。2010年7月14日,《邢侗书学思想内涵研究》,《书法报》。2010年12月8日,《手卷书法谈》(答《书法报》记者问),《书法报》。2011年1月19日《谈高等书法教育》(《书法报》“高等书法教育大家谈”)2011年3月23日《谈高等书法教育》(《书法报》“高等书法教育大家谈”)2011年第2期《书法家的职业化与书法创作的形式化》,《书法》页47“书法家的职业化与书法创作的形式化六人谈”。2011年第3期,《米芾行书》,《书法》页60—61。2011年4月·下,《邢侗与明末清初山左集古碑刻考论》(约万字)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东方艺术》。本文遵守CC-BY-SA 和GFDL协议

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郑玄与今古文经学》 《联合日报·文史周刊》2006年10月28日2、《四库学根基的夯实之作》 《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2月24日3、《古典文献学研究领域的杰作》 台湾《书目季刊》2005年第39卷第1期4、《高亨著作集林的编纂出版和学术意义》 《光明日报》2005年8月11日5、《论朱熹诗集传所定诗旨与诗小序之间的关系》 《理论探讨》2004年第3期6、《墨家学说体系的重新认识和思考——关于墨家的立说根据、核心思想和价值原则》 《山东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7、《简论欧阳修诗本义的特点和得失》 《理论探讨》2003年第5期8、《毛诗故训传标兴含义新解》 《晋阳学刊》2003年第3期9、《古典文献学家王绍曾先生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文献》2003年第2期10、《论两汉文献的构成特点和整理现状》 《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11、《百年学术名家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文史哲》2002年第6期12、《默默耕耘 老学不倦—古典文献学家王绍曾先生学行记略》 《炎黄文化研究》2002年第9期13、《论东汉朝廷对今文经学经本家法的保护和校理》 《学术交流》2002年第6期14、《论两汉鲁诗学派》 《晋阳学刊》2002年第3期15、《论诗序的主体部分可能始撰于孟子学派》 《诗经研究丛刊》2002年第3辑16、《论诗序主体部分的完成不能早于战国中期》 《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学苑出版社17、《论两汉经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山东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18、《关于隋唐四大类书》 与董治安先生合作 《海峡两岸文献学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论齐诗学派与王莽的关系及其在东汉的命运》 《孔子研究》2001年第6期20、《试论韩诗学派的品格特征》 《学术交流》2001年第5期21、《论孔子家语的真伪及其文献价值》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22、《论毛诗在两汉今古文斗争中的地位和命运》 《山东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23、《诗序的主体部分写定于毛传之前的文献依据》 《诗经研究丛刊》2001年创刊号24、《从兴的角度对诗经中某些部分创作年代的推测》 《福建论坛》2000年第6期25、《论毛诗的经本及其学派归属》 《福建论坛》2000年第3期26、《论朱熹与唐仲友间的一桩公案》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27、《李焘著述考辨》 《文史》2000年第1辑28、《从传序的关系论诗序的写作年代》 《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学苑出版社29、《刘向校书同僚学行考论》 《文献》1998年第3期30、《班固的从祖父班斿》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31、《毛诗的时代性质及其传授渊源考略》 《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天马图书有限公司32、《两汉文献的现状与两汉全书的任务》 《文史哲》1998年增刊33、《论高亨先生的周易校勘学》 《山东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34、《侯苞侯包侯芭考》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35、《清中叶栖霞学者牟应震的行年和著述》 《山东图书馆季刊》1995年第3期36、《试论姚振宗的别录七略辑本》 《古籍研究》1995年第1期37、《李焘事迹编年》 《古籍整理研究论丛》1994年10月齐鲁书社38、《喜见藏书史研究之新篇章——评山东藏书家史略》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1994年第2期39、《评曹之先生的中国古籍版本学》 《山东图书馆季刊》1993年第4期40、《试论文献通考经籍考的著录依据和著录方法》 《古籍整理研究论丛》1993年3月山东文艺出版社41、《正史艺文志补志浅说》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42、《试论清季目录学家姚振宗》 《古籍整理研究论丛》1991年9月山大出版社43、《评列女传译注》 《民俗研究》1991年第3期44、《宋代的国家藏书》 《文史知识》1990年第3期45、《从正史艺文志谈补志的得失》 《图书馆工作》1990年第3、4期46、《论四库全书总目类目设置之得失》 《山东图书馆季刊》1989年第2期47、《杨守敬与日本访书志》 《文献》1989年第1期48、《李平心与生活全国总书目》 《山东图书馆季刊》1987年第4著作 1、《野菜博录校释》 2006年12月山东画报出版社2、《毛诗名物图说》 2006年1月清华大学出版社3、《高亨著作集林》 编校组主要成员 2004年12月清华大学出版社4、《李焘学行诗文辑考》 2004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5、《郑玄与今古文经学》 2004年11月山东文艺出版社6、《宋史校勘记》 张元济遗稿 与王绍曾先生合作整理 2004年4月商务印书馆7、《唐代四大类书》 副主编 2003年11月清华大学出版社8、《诗经要籍提要》 执行编辑、主要撰稿人 2003年8月学苑出版社9、《离骚全图校释》 2003年4月山东画报出版社10、《毛诗品物图考》 2002年8月山东画报出版社11、《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 与王绍曾先生等合作 2002年4月齐鲁书社12、《诗经要籍集成》 执行编辑 2002年学苑出版社13、《南史校勘记》 张元济遗稿 与王绍曾先生合作整理 2001年10月商务印书馆14、《二十五史外人物总传要籍集成》 副主编 2000年10月齐鲁书社15、《清史稿艺文志拾遗》 常务编委、主要撰稿人 2000年9月中华书局16、《两汉全书》第一册 编委、主要撰稿人 1999年9月山东大学出版社17、《两汉全书》第二册 编委、主要撰稿人 1999年9月山东大学出版社18、《汉书校勘记》 张元济遗稿 与王绍曾先生合作整理 1999年5月商务印书馆19、《山东文献书目》 编委、主要撰稿人 1993年齐鲁书社20、《世界百科名著大词典》 图书馆学与综合学科卷编委、主要撰稿人 1992年11月山东教育出版社 1、《两汉全书》,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编委会主要成员,自1996年立项至今,先后整理《毛诗传笺》、《史记》等要籍,凡200余万言。2、《中华儒藏·诗经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与董治安先生、郑杰文先生共同主持,正在进行。3、《汉魏之际山东经学现象探析》,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重点项目,与庄大钧先生共同主持,正在进行。4、《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重点项目,与刘心明先生共同主持,正在进行。 1、《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2006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2003年获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3、《论毛诗序的写作年代》,2002年获中国诗经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4、《清史稿艺文志拾遗》,2002年获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5、《清史稿艺文志拾遗》,2001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6、《清史稿艺文志拾遗》,2001获山东省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7、2000年获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古文献学奖学金”博士生二等奖8、《山东文献书目》,1995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9、《山东文献书目》,1995年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0、山东文献书目》,1994年获山东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11、1990年获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首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硕士生二等奖。

1 师旷与小说《师旷》 贵州社会科学 2010-04-202 唐代敦煌高僧悟真入长安事考略 敦煌研究 2010-06-153 淳于髡及其论辩体杂赋 齐鲁学刊 2010-03-154 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中两汉文的文献价值 伏俊琏;姚军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0-01-255 明代的文学选本 伏俊琏; 杨爱军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286 建设“凉州文化”的一点思考 敦煌学辑刊 2010-06-157 《四库全书总目》的文学史观和文体观——以集部大小序为中心 阅江学刊 2010-06-088 “敦煌语言文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研讨会”综述 甘肃社会科学 2009-03-259 周绍良先生的敦煌文学研究 伏俊琏; 张艳芳 敦煌学辑刊 2009-06-1510 谈《离骚》受祝辞的影响 伏俊琏; 张艳芳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09-08-15 期刊 3411 展示陇右文学风采 宏扬乡梓人文精神——读《陇右文学概论》 伏俊琏; 王思远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9-07-2512 俗赋的发现及其文学史意义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1-2513 南朝文人以应用文形式写成的诙谐俗赋 伏俊琏; 朱金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3-1014 武威李氏三代学人的学术述评 伏俊琏; 张存良 图书与情报 2006-06-3015 略论敦煌本《秦将赋》 伏俊琏; 王思远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6-08-3016 狐嗥狼顾怖杀人 老幼家家血相视——敦煌本《秦将赋》简析 兰州学刊 2006-10-3017 李白诗歌中的剑意象分析 陈斐; 伏俊琏 固原师专学报 2006-09-1518 《史记》老子韩非合传与老子的“道” 河西学院学报 2007-02-2519 杂赋与乐府诗的关系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0520 韩朋故事考源 伏俊琏; 杨爱军 敦煌研究 2007-06-1521 草圣张芝在陇上的两处遗迹 伏俊琏; 张存良 敦煌学辑刊 2007-06-1522 敦煌俗赋的类型与体制特征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7-07-3023 伏羲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华夏文化 2007-09-2524 也说《辨骚篇》中的“博徒” 古汉语研究 2007-12-1525 我国自嘲杂赋的源头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2-1526 先秦两汉“看图讲诵”艺术与俗赋的流传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8-11-2527 《老子》的作者及其成书时代 伏俊琏; 王晓鹃 求是学刊 2008-03-1528 “狸猫换太子”故事源头考 伏俊琏; 刘子立 文史哲 2008-05-2429 刘邵和他的《人物志》 邯郸学院学报 2008-06-1530 《全敦煌诗》与张锡厚先生 敦煌研究 2008-06-1531 《史记》中保存的一篇先秦俗赋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8-06-2532 商鞅及《商君书》研究——《商君书研究》序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08-08-1533 谈先秦时期的“诵” 孔子研究 2003-05-2534 汉魏六朝的诙谐咏物俗赋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0-3035 汉魏六朝调笑戏谑类俗赋 兰州大学学报 2005-05-2836 汉代实用文形式的俗赋考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7-2537 《汉书·艺文志》“杂中贤失意赋”考略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9-1538 《人物志·九征篇》发微 甘肃高师学报 2005-08-3039 《孔子项讬相问书》体制探源 敦煌学辑刊 2005-09-3040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初探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8-3041 《司马法》的作者、性质及篇数 河西学院学报 2003-08-2542 敦煌赋及其作者、写本诸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06-3043 说“俗赋” 古典文学知识 2003-01-0544 敦煌遗书中的小说 古典文学知识 2003-09-0545 《汉书·艺文志》“杂赋”考 文献 2003-04-1346 汉代冷嘲热讽、嘻笑怒骂类俗赋 北方论丛 2004-07-2547 敦煌《诗经》残卷的文献价值 敦煌研究 2004-08-3048 汉代的咏物俗赋 甘肃理论学刊 2004-09-2049 魏晋嘲讽俗赋考论 社会科学战线 2004-11-2550 《汉书·艺文志》的文学思想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4-11-2451 先秦“故事俗赋”钩沉 中国文化研究 2004-11-2852 先秦“论辩俗赋”钩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285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咏物俗赋 伏俊琏; 巨虹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0554 两篇风格迥异的《燕子赋》 伏俊琏 社科纵横 2005-04-2555 论变文与讲经文的关系 敦煌研究 1999-09-3056 赋学研究的一部力作——读曹明纲著《赋学概论》 学术研究 1999-05-1757 《汉书·艺文志》“杂赋”臆说文学遗产2002-11-2058 《汉书·艺文志》“成相杂辞”“隐书”说 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9-3059 敦煌俗赋的文学史意义 中州学刊 2002-03-2060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不是袭《经解入门》而成 古汉语研究 2000-06-2561 敦煌本《丑妇赋》与丑妇文学 敦煌研究 2001-06-2562 读《易传》札记 孔子研究 2001-09-2563 《汉书·艺文志》“杂行出及颂德”、“杂四夷及兵”赋考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7-3064 由《汉书·东方朔传》谈史家据本人文章改写本传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1-12-2565 汉译佛经诵读方式的来源 敦煌研究 2002-05-3066 敦煌文学:雅俗文化交织中的仪式呈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3-3067 战国早期的志怪小说 光明日报 2005-08-2668 敦煌《诗经》残卷叙录 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7-08-0169 释《仪礼》“握手” 辞书研究 1999-03-3070 刘■的生平和著述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3-3071 敦煌唐写本《西京赋》残卷校诂 敦煌研究 1994-03-3072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校补 古汉语研究 1994-12-2573 《孝经》的作者及其成书时代 孔子研究 1994-06-2574 沉重苦涩的人生之旅──论《史记》中的凡人悲剧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6-3075 敦煌遗书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4-11-1576 敦煌本《丑妇赋》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蕴 社科纵横 1994-02-2577 敦煌遗文《秦将赋》及其产生流传的原因 社科纵横 1994-08-2578 敦煌赋校补(四)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1994-06-3079 敦煌唐写本《西京赋》残卷校诂 文献 1995-01-1380 李庆善教授与历史文献学教学研究 社科纵横 1996-06-2581 说张澍的《续黔书》 社科纵横 1996-12-2582 孜孜不倦的探求者——赵逵夫教授学术成就述评 古典文学知识 1996-11-2083 重根柢之学 从实事求是——郭晋稀先生的学术成就述略 古典文学知识 1996-01-20 试谈敦煌俗赋的体制和84 审美价值——兼谈俗赋的起源 敦煌研究 1997-09-3085 彰前修伟业示后学津梁──读《声类疏证》 古汉语研究 1997-12-2586 敦煌赋研究八十年文学遗产1997-01-2087 从新出土的《神乌赋》看民间故事赋的产生、特征及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12-3088 论“俗讲”与“转变”的关系 北京图书馆馆刊 1997-12-2089 陇上长城说略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7-08-1590 敦煌的俗赋 古典文学知识 1997-09-2091 读《屈原与他的时代》 社科纵横 1998-04-2592 敦煌赋校补 社科纵横 1993-06-3093 从敦煌唐写本残卷看李善《文选注》的体例 社科纵横 1993-08-2994 敦煌赋校补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3-08-2995 曾运乾先生对中国声韵学的杰出贡献——兼谈古声十九纽与三十二纽之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08-2996 敦煌唐写本《西京赋》残卷校诂 敦煌学辑刊 1993-12-3197 论《项羽本纪》的悲剧性 贵州文史丛刊 1988-08-2898 《诸神的起源》考据错误举隅 中国图书评论 1989-05-0199 “陇右文献丛书”简评 社科纵横 1990-08-29100 美的企慕与欲的宣泄——屈原、宋玉、司马相如美人赋散论 社会科学 1990-08-29101 浅论老子的“道”——兼谈《史记》老庄申韩合传 甘肃理论学刊 1990-05-01102 屈原司马迁异同散论 中国文学研究 1991-04-02103 《离骚》释词二则 范三畏; 伏俊连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1-06-30104 郭晋稀教授学术成就简介 社科纵横 1991-03-02105 诗骚短札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05-01106 《文选李注义疏》标点斠议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2-12-26107 源远流长 奇风异采——写在《甘肃古迹名胜辞典》出版之际 社科纵横 1992-08-28108 问题讨论综述 敦煌赋研究八十年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 1998/01/01109 新书选评 《唐代边塞诗选注》(胡大浚主编)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 1991/01/01

《天保》,《诗经·小雅·鹿鸣之什》的一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全诗六章,每章六句。是一首为君王祝愿和祈福的诗。《毛诗序》云:“《天保》,下报上也。君能下下以成其政,臣能归美以报其上焉。”更具体一些,“此诗乃是召公致政于宣王之时祝贺宣王亲政的诗”(详赵逵夫《论西周末年杰出诗人召伯虎》,见《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诗歌表达了作为宣王的抚养人、老师及臣子的召伯虎在宣王登基之初对新王的热情鼓励及殷切期望,即期望宣王登位后能励精图治,完成中兴大业,重振先祖雄风。实际上,也表达了召伯虎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的政治理想。《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第二十三届苏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年1.明散曲发展史之重新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 2006年第1期2.近几年散曲研究的新进展与相关问题思考 文学遗产 2006年第3期2005年1、论稼轩俗词的曲体特征及其意义 中国韵文学刊 2005年第1期2、关于康海的散曲创作 文学评论 2005年第1期3、元明散曲比较论略 戏曲艺术 2005年第2期4、晚明闺阁曲家群体形成原因初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5、论清代文人的小曲创作 河南大学学报 2005年第6期6、论明代成化、弘治间南曲之兴盛与明中叶曲文学之复兴 文艺研究 2005年第12期7、《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金元卷》,参与编写散曲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2004年1、《散曲学学理意义刍议》(载《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2、《散曲学的成绩与危机》(载《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1期)3、《中国文学史编写问题三人谈》(与李修生、宁宗一教授合作,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4、《“嘌唱”考论》(载《文学遗产》2004年第4期)5、《论汤式的散曲创作与历史贡献》(载《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6、《论分南北曲进行曲学批评模式的得失》(载《戏曲艺术》2004年第4期)7、《女曲家徐媛初论》(载《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8、《永乐后期至成化前期散曲文学衰微探因》(载《学术月刊》2004年第12期)9、《元散曲通论》修订本(学术专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2003年1、《论元曲家笔下的苏轼形象》(在2001年8月眉山苏轼学术研讨会上交流,载《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2、《明散曲兴盛年代论》(载《学术研究》2003年第6期)3、《论词场才子之曲与明中叶散曲之复兴》(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6期)4、《新世纪曲学研究文存两种》(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2002年1、《论词曲之异同》(在国际首届词曲比较研讨会上交流/2001年9月锦州,载大会论文集《词曲研究的新拓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又载《文史知识》2002年10期)。2、《20世纪元散曲研究综论》(学术专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获同行专家如吴新雷、李修生、黄天骥等教授赞赏,并有《东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书评肯定其学术价值)2001年1、《20世纪元散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该刊《编后记》特别推荐,并获该刊当年中国文学研究学术论文特别提名)。2、《元曲宫调曲牌研究述略》(《音乐研究》2001年第3期)。3、《文学史编写中的历史本位主义批判》(载《学术研究》2001年第1期)。4、《元散曲衬字研究述略》(载《文史知识》2001年第8期)。5、《论元代曲论的务实尚用》(1998年在北京国际元代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交流,载《元代文化研究——国际元代文化学术研讨会专集》/北京师师大版社2001年出版)。6、四卷本《中国文学分体史》(全书四卷150万字,与李修生先生共任主编,并组织全国13院校20位学者共同编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同年9月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单位的同行专家对该书的学术创新给予度评价。《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发表了中国社科院吕薇芬研究员和北京师大郭英德教授撰写的书评)7、《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辽金元文学研究》(参编,北京出版社2001年出版)2000年1、《元散曲章法技巧及修辞艺术研究述评》(《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1期)。2、《元散曲发展分期研究述评》(载《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3、《20世纪元散曲体制特征研究述评》(载《佛山大学学报 》2000年第4期)。1999年1、《王国维元曲考源补正》(《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2、《元曲渊源研究述评》(1999年9月在“世纪之交中国戏曲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交流/广州、东莞,发表于《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2期)。3、《论元代曲论的开渠布道之功》(《文艺争鸣》1999年第2期)。4、《斜出斋曲论前集》(个人学术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获学界同行如李修生、宁宗一、吴新雷、吴国钦等教授高度评价)5、《中国文学通典小说通典》(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1998年1、《笔下苍生苦 曲中汗血声——张养浩哀民散曲简论》(在中国散曲研究会第三届年会上交流/福建泉州,载《四川师院学报》1998年第2期)。2、《务实必有得——评〈元散曲艺术论〉》(《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2期)。3、 15卷本《巴蜀文化大典》(四川人出版社1998年出版,全书500万字。本人任全书常务副主编、文学卷主编)4、《小品文观止》(参编,陕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1997年1、《文学史编写的重大突破》(《重庆师院学报》1997年第3期)2、《古本戏曲剧目提要》(参编并参与全书统稿,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出版)1996年1、《风雅文化系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本人任副主编,并独著其中《君子的风范松竹梅兰》一书,四川人出版社1996年出版)2、《中国文学大辞典》(参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出版)1995年1、《元曲大辞典》(参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本人任编委)1994年1、《马致远、张可久等散曲创作年代论考》(1993年于河北承德首届国际元曲学术讨论会上交流,载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之《国际元曲研讨会论文集》)。2、《中国哲理诗鉴赏辞典》(参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3、《山水美探胜》(参编,重庆出版社1994年出版)1993年1、《陈草庵、鲜于必仁考略》(《文学遗产》1993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论宋金俗词及其对元散曲的影响》(《四川师院学报》1993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论元散曲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1993年于河北承德国际元曲学术讨论会上交流,载《中国韵文学刊》1994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4、《元散曲通论》(笔者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元散曲研究的终极成果,巴蜀书社1993年出版,该书出版后得到王利器、李修生、邓绍基等著名学者的高度评赞;国内有三家刊物发表了书评;在新旧世纪之交,北京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推介20世纪优秀学术著作,本书获得推介)5、《中国一绝》(参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1992年1、《近年来元散曲研究概论》(与李修生合作,载《文学遗产》1992年4期)。2、《四川历代曲选注》(巴蜀书社1992年出版,在《巴蜀艺文五种》内)3、《元曲百科大辞典》(参编,学苑出版社1992年出版)4、《中国古代各体文学作品选讲》(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5、《中国历代诗分类鉴赏辞典》(参编,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年出版)6、《中国历代词分类鉴赏辞典》(参编,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年出版)7、《稽古拓新集》(参编,成都出版社1992年出版)1991年1、《元散曲发展叙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元代文学研究专号》)。2、《从关汉卿笔下女性形象的描写重新审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访问学者专辑》)。3、《论元山水散曲的意境与元代文人的审美趣尚》(《吉安师专学报》1991年1期)4、《中国游记鉴赏辞典》(参编,青岛出版社1991年出版)5、《历代小品文鉴赏辞典》(参编,陕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1990年1、《论关汉卿散曲艺术的审美特征》(1990年于石家庄国际元曲学术讨论会上交流,载《河北师院学报》1990年第2期)。2、《论〈三国志通俗演义〉人物塑造的审美特征》(《四川师院学报》1990年4期)。3、《花鸟诗歌鉴赏辞典》(参编,中国旅游出版社1990年出版)4、《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参编,华岳出版社1990年出版)1989年1、《论诗乐同源及分流与中国诗歌之基本特色》(《四川师院学报》1989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山水诗歌鉴赏辞典》(参编,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年出版)1988年1、《关于秦观名的读音》(《文史》第29辑)。2、《唐宋词鉴赏辞典》(参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出版)1987年1、《论近唐异宋的淮海诗》(《南充师院学报》1987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论秦观词的风格》(《南充师院学报》1987年第2期)。1986年《唐宋词鉴赏辞典》(参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1983年《试论秦观歌妓词的思想意义》(《南充师院学报》1983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学研究年鉴》有关部分摘要介绍)。

苏轼学术论文范文篇二 苏轼处世哲学初探 【 摘 要 】在苏轼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家,为后人留下了一笔重要财富。而作为政治家的苏轼,也做出了一个儒家士大夫当有的历史功绩。而苏轼辗转于放达文人和深邃政客之间的处世哲学,便有了深刻的研究价值。本文试从正道直行的执着、善处忧患的旷达、自救自立的人格、亲躬为民的情怀四个层面来剖析苏轼的处事之道。 【 关键词 】苏轼 处世之道 人格风貌 生命精神 秦观在《答傅彬老简》中说:“苏氏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评价苏轼:“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苏轼坎坷人生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风貌和生命精神,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学习。 一、“奋厉有当世志”――正道直行的执着 儒家鼓励人“志于道”,建功立业,有为于天下。苏轼《上梅直讲书》云:“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苏辙《墓志铭》追述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授以书。“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这正如后来苏轼说自己“少抱有为之志”。苏轼于仁宗朝举制科作《制策》二十五篇,“大抵劝仁宗厉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也”;及事神宗皇帝,两次上书数万言,“大抵皆劝神宗忠恕仁厚,含垢纳污,屈己以裕人也”;哲宗元�初,主张“校量利害,参用所长”。 苏轼对儒家忠君报国的思想接受尤深,使得他虽有“隐”的思想,却终究没有归隐。正如他所言:“未成报国惭书剑,岂不怀归畏友朋。” “羡君欲归去,奈此未报恩。”……可知苏轼一生沉浮,而拳拳报国之意若一。 二、“一蓑烟雨任平生”――善处忧患的旷达 苏轼才华横溢聪敏过人,刚正立朝勇于为义,却拙于谋身,不会自我保护。故“一生忧患,常倍他人”(《南华寺六祖塔功德疏》),几经贬逐,饱受苦难,终不得大用。苏轼于靖国元年所作《自题金山画像》,算是对自己一生贬谪生涯的 总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的一生贬居黄州、惠州、儋州三地,穷困潦倒,但他都善于在诗词歌赋中发现生活美,从而获得一种充满善处忧患的智慧审美人生。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里说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智能优异”。 元丰时贬往黄州,《初到黄州》诗云:“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对黄州的“鱼美”、“笋香”盛情称赞,仿佛忘却了“乌台诗案”的灾难。绍圣初贬往惠州,他的《十月二日初到惠州》诗云:“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这似是《初到黄州》诗在十几年后的历史回想。他又抒写“欣然”,描写口腹之乐。绍圣四年贬往儋州,登岛的第一首诗,“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觉而遇清风急雨,戏作此数句”,以其神采飞扬、联想奇妙而成为苏诗五古名篇:“应怪东坡老,颜衰语徒工,久矣此妙声,不闻蓬莱宫。”自赏自得之情溢于言表。 三、“尽卖酒器,以供衣食”――自救自立的人格 苏轼之所以能面对忧患随缘自适,不仅在于他善于排遣苦闷,更重要的是他始终立足于自救自立,保持一种人格的独立。元丰三年(1080)初贬黄州,作《节饮食说》,提倡“节食”。第二年不能再靠“节流”,于是“开源”。《东坡八首》叙云:“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庶几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他不辞辛苦躬耕其中,并把这块田地命名为“东坡”,从此自号“东坡居士”。他的《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其二云:“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明年共看决渠雨,饥饱在我宁关天。”苏轼作为政治上的逐客,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心态却不卑微猥琐。苏轼之卓异正是建立在自己动手种田筑屋丰衣足食,生存需求获得独立的物质基础之上。 苏轼在海南禄�既绝,衣食难保,不得已“尽卖酒器,以供衣食”。暂居破漏官屋不久被官吏逐出,遂买地,起屋五间,名曰“桄榔庵”。然而,独特的伟大人格,既成就了不怨天尤人、立足自救自立的“东坡”精神,苏轼也就拥有了一份坦然与自乐。 四、“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亲躬为民的情怀 苏轼在贬谪时期,反复专研佛老,极慕陶渊明,却始终没有出世。苏轼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奋厉有当世志”的壮志雄心,践行了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儒士操守,也在生存状态上真正的融入到了黎民百姓之中。 谪黄以后,苏轼和“渔樵杂处”,对黎民疾苦有着更深切的了解同情。当时岳州鄂州一带“例只养二男一女,过此辄杀之,尤讳养女。”苏轼遂“闻之酸辛,为食不下”,当即给鄂州知州朱寿昌写信并盼他“惟为民自重”。他说:“若岁活得百个小儿,亦闲居一乐事也。吾虽贫,亦当出十千。”由此可知,苏轼口出“悲歌为黎元”并非虚言。在儋州,他把自己被贬海南看作是“天其以我为箕子”,理应尽力帮助儋州人民改变困境。面对民族压迫、生产落后的现状,苏轼写了《和劝农》“以告其有知者”,“咨尔黎汉,均为一民”。看到当地人民“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以巫为医,以牛为药”,写了《书柳子厚牛赋后》。为了让百姓喝上泉水,讲究卫生,减少疾病,苏轼曾带领众人开凿至今完好的井泉,儋州人称之为“东坡井”。儋州在北宋时期仍处于“刀耕火种”状态,文化教育也十分落后,苏轼的《和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一诗真实的反映了学校教育七零八落的情景。王国宪《重修儋州志叙》指出:“北宋苏文公来琼,居儋四年,以诗书礼教转化其风俗,教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 【参考文献】 [1](宋)秦观:《淮海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2] 王国维:《人间词话》,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3](宋)苏轼:《苏轼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看了“苏轼学术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关于苏轼的学术论文 2. 对苏轼研究的学术论文 3. 中文学术论文范文 4. 对外汉语学术论文范文 5. 浅析苏东坡的人生美学论文

第二届中国白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蒸馏酒与酿造酒相比,在制造工艺上多了一道蒸馏工序,关健设备是蒸馏器。故蒸馏器的发明是蒸馏酒起源的前提条件,但蒸馏器的出现并不是蒸馏酒起源的绝对条件。因为蒸馏器不仅可用来蒸酒,也可用来蒸馏其它物质,如香料,水银等。关于蒸馏酒的起源,从古代起就有人关注过。历来众说纷纭。现代国内外学者对这个问题仍在进行资料收集及研究工作。随着考古资料的充实及对古代文献资料的查询,人们对蒸馏酒的起源的认识逐步深化。因为这不仅涉及到酒的蒸馏,而且还涉及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蒸馏器。关于蒸馏酒的起源, 主要有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一是我国蒸馏酒起源于何时?其二是我国的蒸馏器或蒸馏技术是从外国传入的,还是本国发明的,或者我国的蒸馏器或蒸馏技术是否向国外输出? 所谓“溜酒”(即蒸馏酒),先秦时代尚未之有。有之,则自唐代始。法国《世界风俗·酒》载:“中国酿酒,远在基督纪元前已知之;阿刺吉酒,纪元前八百年印度已有制者。”魏曹操禁酒,人窃饮之。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其非蒸馏酒无疑。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二《谷部》云:“烧(溜)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人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溜酒”起于元代,太迟,亦有问题。“溜酒”之名,早已见于唐诗。《荔枝楼对酒》诗云:“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唐诗亦有“久闻成都溜酒香,不思自身人长安”之句,可见唐代已有蒸馏酒。(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最早提出此观点的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 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元代文献中已有蒸馏酒及蒸馏器的记载。如《饮膳正要》,作于1331年。故十四世纪初,我国已有蒸馏酒。但是否自创于元代,史料中都没有明确说明。 清代檀萃的《滇海虞衡志》中说:“盖烧酒名酒露,元初传入中国, 中国人无处不饮乎烧酒”。章穆的《饮食辨》中说:“烧酒又名火酒,《饮膳正要》 曰‘阿剌吉’。番语也(外来语--著者注),盖此酒本非古法,元末暹罗及荷兰等处人始传其法于中土”。现代吴德铎先生则认为撰写《饮膳正要》的作者忽思慧(蒙古族人)当时是用蒙文的译音写成“阿剌吉”,而并未使用旧有的汉文名(烧酒)。故不应看成是外来语。忽思慧并没有将“阿刺吉”看作是从外国传入的。至于烧酒从元代传入的可信度如何,曾纵野先生认为“ 在元时一度传入中国可能是事实,从西亚和东南亚传入都有可能,因其新奇而为人们所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曾纵野:”我国白酒起源的探讨“,<<黑龙江酿酒>>,1978年)。 这个观点经过现代学者的大量考证提出的。现将主要依据罗列于下。(1)宋代史籍中已有蒸馏器的记载宋代已有蒸馏器是支持这一观点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南宋张世南在<< 游宦纪闻>>卷五中记载了一例蒸馏器,用于蒸馏花露。宋代的<<丹房须知>>一书中还画有当时蒸馏器的图形。吴德铎先生认为:”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至迟在宋以前,中国人民便已掌握了蒸制烧酒所必需的蒸馏器“。当然, 吴先生并未说此蒸馏器就一定用来蒸馏酒。(2)考古发现了金代的蒸馏器70年代, 考古工作者在河北青龙县发现了被认为是金世宗时期的铜制蒸馏烧锅(<<文物>>,1976年第9期,也有人认为很难肯定是金代制品)。邢润川认为:” 宋代已有蒸馏酒应是没有问题“(邢润川:”我国蒸馏酒起源于何时?“<<微生物学报>>, 1981年第8卷第一期)。从所发现的这一蒸馏器的结构来看,与元代朱德润在<<轧赖机酒赋>>中所描述的蒸馏器结构相同。器内液体经加热后,蒸汽垂直上升,被上部盛冷水的容器内壁所冷却,从内壁冷凝,沿壁流下被收集。而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所记载的南番烧酒所用的蒸馏器尚未采用此法,南番的蒸馏器与阿拉伯式的蒸馏器则相同,器内酒的蒸汽是左右斜行走向,流酒管较长。从器形结构来考察,我国的蒸馏器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特色。因此也有可能我国在宋代自创蒸馏技术。(3)宋代文献中关于“烧酒”的记载更符合蒸馏酒的特征宋代的文献记载中,烧酒一词出现得更为频繁, 而且据推测所说的烧酒是蒸馏烧酒。如宋代宋慈在<<洗冤录>>卷四记载:”虺蝮伤人,……,令人口含米醋或烧酒,吮伤以吸拨其毒“。这里所指的烧酒,有人认为应是蒸馏烧酒。”蒸酒“ 一词,也有人认为是指酒的蒸馏过程。如宋代洪迈的<<夷坚丁志>>卷四的<<镇江酒库>>记有”一酒匠因蒸酒堕入火中 “。这里的蒸酒并未注明是蒸煮米饭还是酒的蒸馏。但” 蒸酒“一词清代却是表示蒸馏酒的。<<宋史食货志>>中关于”蒸酒“的记载较多。采用”蒸酒“操作而得到的一种”大酒,也有人认为是烧酒。但宋代几部重要的酿酒专著(朱肱的<<北山酒经>>,或苏轼的<<酒经>>等)及酒类百科全书<<酒谱>>中均未提到蒸馏的烧酒。北宋和南宋都实行酒的专卖,酒库大都由官府有关机构所控制。如果蒸馏酒确实出现的话,普及速度应是很快的。 唐代是否有蒸馏烧酒,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烧酒一词首次是出现于唐代文献中的。如白居易(772-846年)的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光。陶雍 (唐大和大中年间人)的诗句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李肇在唐<<国史补>>中罗列的一些名酒中有剑南之烧春。因此现代一些人认为所提到的烧酒即是蒸馏的烧酒。但从唐代的<<投荒杂录>>所记载的烧酒之法来看, 则是一种加热促进酒的陈熟的方法。如该书中记载道:南方饮'既烧',即实酒满瓮,泥其上,以火烧方熟,不然不中饮。显然这不应是酒的蒸馏操作。在宋代<<北山酒经>>中这种操作又称为“火迫酒”。故唐代已有蒸馏的烧酒还难以成立 在上海博物馆发现了东汉时期的青铜蒸馏器。该蒸馏器的年代, 经过青铜专家鉴定是东汉早期或中期的制品,用此蒸馏器作蒸馏实验,蒸出了酒度为 的蒸馏酒。而且在安徽滁洲黄泥乡也出土了一件似乎一模一样的青铜蒸馏器。专门研究这一课题的吴德铎先生和马承源先生认为我国早在公元初或一,二世纪时期,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便已使用青铜蒸馏器了。但他们并未认定此蒸馏器是用来蒸馏酒(吴德铎:阿剌吉与蒸馏酒,<<辉煌的世界酒文化>> , 成都出版社, 1993年)。吴德铎先生在1986 年于澳大利亚召开的第四届中国科技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这一研究结果后,这一轰动世界科技史学界的论文引起了致力于<<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巨著编撰者,英国剑桥大学东方科学技术史图书馆馆长李约瑟博士的高度重视。并表示要对其原著作中关于蒸馏器的这部分内容重新修正。这篇论文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有人认为东汉已有蒸馏酒(王有鹏:我国蒸馏酒起源于东汉说<<水的外形,火的性格---深圳首届中国酒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东汉青铜蒸馏器的构造与金代蒸馏器的也有相似之处。该蒸馏器分甑体和釜体两部分。通高。甑体内有储存料液或固体酒醅的部分,并有凝露室。凝露室有管子接口,可使冷凝液流出蒸馏器外,在釜体上部有一入口,大约是随时加料用的。蒸馏酒起源于东汉的观点,暂时没有被广泛接受。因为仅靠用途不明的蒸馏器很难说明问题。另外东汉以前的众多酿酒史料中都未找到任何蒸馏酒的踪影,缺乏文字资料的佐证。 在古希腊时代,Aristotle曾经写到:“通过蒸馏,先使水变成蒸汽继而使之变成液体状,可使海水变成可饮用水”。这说明当时人们发现了蒸馏的原理。古埃及人曾用蒸馏术制造香料。在中世纪早期,阿拉伯人发明了酒的蒸馏。在十世纪,一位名叫Avicenna的哲学家曾对蒸馏器进行过详细的描述。但当时还未提到蒸馏酒(alcohol),有人认为尽管没有提到蒸馏酒, 但蒸馏酒肯定在那个时期已经出现了。公元1313年,一位加泰隆(Catalan,分布于西班牙等国的人)教授,也许是第一次记载了蒸馏酒(alcohol)的人(上述资料来自Alexis Lichine`s,< < New Encyclopedia of Wines and Spirits>>)。国外已有证据表明大约在12世纪,人们第一次制成了蒸馏酒。据说当时蒸馏得到的烈性酒并不是饮用的,而是作为引起燃烧的东西,或作为溶剂,后来又用于药品(引自<< Comprehensive Biotechnology>>,Vol. 3,P862,Edited by Murray Moo-Young,pergamon Press)。国外的蒸馏酒大都用葡萄酒所蒸馏。英语中的spirits来源于拉丁语spiritus vini。后来Paracelsus又把葡萄蒸馏的烈性酒称为al ko hol(意指:the fiest, the noblest)。从时间上来看, 公元12世纪正相当于我国南宋初期,与金世宗时期几乎同时。我国的烧酒和国外的烈性酒的出现时间又是一个偶合吗?蒸馏酒的历史世界上最早的蒸馏酒是由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古代居民凯尔特人在公元前发明的。当时的凯尔特人使用陶制蒸馏器酿造出酒清含量较高的烈性,这也是威士忌酒的起源。威士忌一词出自凯尔特人的语言,意为“生命之水”。公元43年,罗马大军征服了不列颠,也带来了金属制造技术,从而使凯尔特人传统的蒸馏方法得到改进,改善了蒸馏器的密封性,减少了酒精蒸气的逃逸,提高了蒸馏效率,导致威士忌酒产量大为提高。到公元10世纪,威士忌酒的酿造工艺已基本成熟。在中国汉代许慎怕著《说文解字》中记载:“砟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即杜康,秫即高粱,这段话的意思是杜康最早发明的箕帚和高粱酒。这说明中国至少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就已使用粮食酿酒了,但当时造的还都是黄酒,直到公元10世纪,中国人掌握了蒸馏技术之后才开始酿造白酒。中国的蒸馏酒大多使用陶缸泥窑酿制,所以酒中不含色素。而国外的蒸馏酒多使用各种木桶酿制,并添加有香料和调色的焦糖等,故呈现不同的颜色。白兰地酒是以葡萄为原料的蒸馏酒,含酒清40%─50%,白兰地的原产地是西亚。公元10─13世纪十字军东侵时,从阿拉伯人那里把白兰地的酿造技术带回了欧洲。朗姆酒又译作兰姆酒,是糖蜜蒸馏酒。它约在1650年诞生于西印度群岛的巴巴多斯,为美洲人所喜爱。它曾被称为“辟邪酒”(rumhullion),1667年起简称为朗姆酒(rum)。味道厚重浓烈型的朗姆酒含酒精43%─49%。伏特加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独特香气和风味的蒸馏酒,含酒精33%─45%。它最早由俄国在14世纪发明,伏特加用最廉价的发酵原料制成,俄国和波兰用马铃薯,其它产地多用谷物。因在加工时除去了香味成分,因此质地非常纯。伏特加(Vodka)─一名来自于俄语中的水(Voda)。它最初流行于俄国和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扩展到了美国和西欧。由于伏特加无色无味,欧美多用其代替其它烈性酒配制不带原烈性酒色味的鸡尾酒等混合饮料。

杨琳,1961年9月生,甘肃临夏市人。1982年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兼任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汇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民俗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训诂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学会理事。

《秦汉史论稿》(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7)。邢义田译著,《西洋古代史参考数据(一)》(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邢义田译著,《古罗马的荣光》(台北:远流出版社,1997)。邢义田、萧璠、刘增贵、林素清合编,《居延汉简补编》(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邢义田、文物图象研究室汉代拓本整理小组合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汉代石刻画象拓本精选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4)。邢义田、黄宽重、邓小南总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全13册。秦汉史论著系列·《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治国安邦——法制、行政与军事》、《地不爱宝——汉代简牍》、《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12月)。 〈据《明实录》校正《明史》等书所载「土木之变」之误〉,《史绎》4 (1967):97-104。〈从涵化观点看府兵制〉,《史绎》6 (1969):1-13。〈契丹与五代政权更迭之关系〉,《食货月刊》 (1971):10-17。〈汉武帝伐大宛原因之再检讨〉,《食货月刊》 (1972):31-35。〈汉武帝伐大宛原因之再检讨一文的补白〉,《史绎》10 (1973):32-37。〈东汉的胡兵〉,《国立政治大学学报》28 (1973):143-166。〈汉代的以夷制夷论〉,《史原》5 (1974):9-54。〈云梦秦简简介──附:对「为吏之道」及墓主喜职务性质的臆测〉,《食货月刊》 (1979):33-39。〈Social Life of the Babylonians as Seen in the Code of Hammurabi〉,《国立政治大学学报》44 (1981):17-26。〈试释汉代的关东、关西与山东、山西〉,《食货月刊》 (1982):15-30。〈试释汉代的关东、关西与山东、山西补遗〉,《食货月刊》 (1983):44-46。〈东汉孝廉的身分背景〉,收入许倬云、毛汉光、刘翠溶同编,《第二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汉学研究资料及服务中心,1983),页1-56。〈东汉察举孝廉的年龄限制〉,《大陆杂志》 (1983):176-185。〈秦汉的律令学──兼论曹魏律博士的出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1983):51-101。〈汉代的父老、僤与聚族里居──「汉侍延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读记〉,《汉学研究》 (1983):355-377。〈古代两河流域的君主与法律──从三种比汉摩拉比法典更早的西亚法典说起〉,《食货月刊》 (1984):1-11。〈秦胡小议──读新出居延汉简札记〉,《傅乐成教授纪念论文集:中国史新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页141-158。〈汉代故事考述〉,《劳贞一先生八秩荣庆论文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页371-423。〈汉代壁画的发展与壁画墓〉,《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1986):139-170。〈从安土重迁论秦汉时代的徙民与迁徙刑──附录:论迁徙刑之用与肉刑之不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1986):321-349。〈从「如故事」和「便宜从事」看汉代行政中的经常与权变〉,收入氏著,《秦汉史论稿》(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7),页333-410。〈秦汉皇帝与「圣人」〉,收入杨联升、全汉升、刘广京主编,《国史释论:陶希圣先生九秩荣庆祝寿论文集》(台北:食货出版社,1988),下册,页389-406。〈汉代案比在县或在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1989):187-221。〈汉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再议──兼与俞伟超先生商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1990):761-782。〈罗马帝国军队常备职业化的特色〉,《台大历史学报》15 (1990):231-251。〈略论汉代护军的性质〉,《大陆杂志》 (1991):112-113。〈“率岁千余口而一人”解〉,《大陆杂志》 (1991):171-173。〈从苏东尼乌斯《十二西泽传》看奥古斯都的形象〉,收入国立中兴大学历史学系编,《第三届史学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中:国立中兴大学历史系,1991),页209-234。〈论汉代的以貌举人──从「行义」旧注说起〉,收入宋文熏等编,《考古与历史文化──庆祝高去寻先生八十大寿论文集》(台北:正中书局,1991),页253-265。〈从居延简看汉代军队的若干人事制度──读《居延新简》札记之一〉,《新史学》 (1992):95-130。〈汉武帝在马邑之役中的角色〉,《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1992):1-31。〈汉简中人名与《急就篇》人名之相合者〉,《汉简研究现状と展望》(大阪:关西大学出版部,1993),页274-289。〈汉代边塞军队的给假、休沐与功劳制──读《居延新简》札记之二〉,收入李学勤主编,《简帛研究·第一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页192-205。〈汉代边塞吏卒的军中教育──读《居延新简》札记之三〉,《大陆杂志》 (1993):1-3。后收入李学勤主编,《简帛研究·第二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页273-278。〈傅斯年、胡适与居延汉简的运美及返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1995):921-952。〈汉碑、汉画和石工的关系〉,《故宫文物月刊》 (1996):44-59。〈汉代画象内容与榜题的关系〉,《故宫文物月刊》 (1996):70-83。〈读居延汉简札记〉,见简牍学会编辑部主编,《劳贞一先生九秩荣庆论文集》(收入《简牍学报》〔台北:兰台出版社,1997〕,第16期),页55-65。〈东汉的方士与求仙风气──肥致碑读记〉,《大陆杂志》 (1997):1-13。〈秦汉帝国与「西方世界」〉,《大阪府立近つ飞鸟博物馆馆报》2 (1997):7-11。〈尹湾汉墓木牍文书的名称和性质──江苏东海县尹湾汉墓出土简牍读记之一〉,《大陆杂志》 (1997):1-13。〈汉代中国与罗马帝国关系的再检讨 (1985-95)〉,《汉学研究》 (1997):1-31。后收入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第12卷,页169-202。〈月令和西汉政治──从尹湾集簿中的「以春令成户」说起〉,《新史学》 (1998):1-54。〈居延出土的汉代刻辞箭干〉,《居延汉简补编》(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页20-29。〈古代罗马的公共澡堂〉,《西洋史集刊》8 (1998):71-109。〈从简牍看汉代的行政文书范本──「式」〉,《严耕望先生纪念论文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98),页387-404。后转载中国社会科学简帛研究中心编辑,《简帛研究·第三辑》(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页295-311。另收入孙敦恒、钱竞编,《纪念王国维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论文集》(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页90-107。〈汉代书佐、文书用语「它如某某」及「建武三年候粟君责寇恩事」简册档案的构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1999):559-588。〈汉代画象中的「射爵射侯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2000):1-66。〈汉长安未央宫前殿遗址出土木简的性质〉,《大陆杂志》 (2000):1-4。〈古代中国及欧亚文献、图像与考古数据中的「胡人」外貌〉,《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所集刊》9 (2000):15-9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尹湾出土简牍看汉代的「种树」与「养老」〉,收入宋文熏、李亦园、张光直主编,《石璋如院士百岁祝寿论文集:考古‧历史‧文化》(台北:南天书局,2002),页531-551。〈格套、榜题、文献与画象解释──以失传的「七女为父报仇」汉画故事为例〉,收入氏编,《中世纪以前的地域文化、宗教与艺术──第三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组》(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2),页183-234。〈从古代天下观看秦汉长城的象征意义〉,《燕京学报》新13 (2002):15-64。〈行役尚未已,日暮居延城──劳干先生的汉简因缘〉,《古今论衡》8 (2002):43-62。〈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论秦汉的刑期问题〉,《台大历史学报》31 (2003):311-323。〈张家山〈二年律令〉读记〉,《燕京学报》新15 (2003):1-46。〈夏鼐发现敦煌汉简和晋泰始石刻的经过〉,《古今论衡》10 (2003):61-69。经修订另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硏究所编,《夏鼐先生纪念文集:纪念夏鼐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页332-338。〈允文允武:汉代官吏的一种典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2004):1-66。〈汉画象孔子见老子图过眼录──日本篇〉,《九州岛学林》 (2004):313-325。〈罗马帝国禁卫军、地方军团和一世纪后期至三世纪的皇位继承〉,《成大西洋史集刊》11 (2004):1-50。〈赫拉克利斯 (Heracles) 在东方──其形象在古代中亚、印度与中国造型艺术中的流播与变形〉,收入荣新江、李孝聪主编,《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页15-47。〈月令与西汉政治再议──对尹湾牍「春种树」和「以春令成户」的再省思〉,《新史学》 (2005):159-170。〈汉代画象胡汉战争图的构成、类型与意义〉,《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19 (2005):1-72。〈中国古代的地图──从江苏尹湾的「画图」、「写图」说起〉,收入中山大学艺术学研究中心编,《艺术史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第6辑,页105-124。〈从金关、悬泉置汉简和罗马史料再探所谓罗马人建骊靬城的问题〉,《古今论衡》13 (2005):49-72。另收入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5),页361-379。〈湖南龙山里耶J1(8)157和J1(9)1-12号秦牍的文书构成、笔迹和原档存放形式〉(连载一),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站,。(搜寻,)〈湖南龙山里耶J1(8)157和J1(9)1-12号秦牍的文书构成、笔迹和原档存放形式〉(连载二),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站,。(搜寻,)〈张家山《二年律令》行钱行金补证〉,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站,。(搜寻,)〈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重论秦汉的刑期问题〉,《台大历史学报》36 (2005):407-432。“Heracles in the East: The Diffu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His Image in the Arts of Central Asia, India, and Medieval China,” trans. William G. Crowell, Asia Major (2005): 103-144.(实际出版年为2006)〈陕西旬邑百子村壁画墓的墓主、时代与「天门」问题〉,《故宫学术季刊》 (2006):1-38。〈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读记〉(订补稿,连载一),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站,。(搜寻,)〈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读记〉(订补稿,连载二),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站,。(搜寻,)〈湖南龙山里耶J1(8)157和J1(9)1-12号秦牍的文书构成,笔迹和原档存放形式〉,收入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页275-296。〈太平经里的九等人和凡民奴婢的地位〉,《燕京学报》新21 (2006):23-33。〈貊炙小考──汉代流行烤肉串,还是烤全羊?〉,见简牍学会编辑部主编,《劳贞一先生百岁冥诞纪念论文集》(收入《简牍学报》〔台北:台北市简牍学会,中华简牍学会,2006〕,第19期),页213-232。〈论马王堆汉墓“驻军图”应正名为“箭道封域图”〉,《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2-19。〈龙山里耶秦迁陵县城遗址出土某乡南阳里户籍简试探〉,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站,。(搜寻,)〈汉代简牍的重量、体积和使用──以中研院史语所藏居延汉简为例〉,《古今论衡》17 ():4-41。〈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明代木牍试释〉,收入汪涛、胡平生、吴芳思编,《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斯坦因所获未刊汉文简牍》(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页99-115。〈论马王堆汉墓“驻军图”应正名为“箭道封域图”(增订稿)〉,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站,。(搜寻,)〈从古罗马看秦汉中国〉,收入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八方风来》(北京:中华书局,2008),页120-162。〈一种前所未见的别券──读《额济纳汉简》札记之一〉,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站,。(搜寻,)〈秦或西汉初和奸案中所见的亲属伦理关系──江陵张家山二四七号墓《奏谳书》简180-196考论〉,收入柳立言主编,《传统中国法律的理念与实践》(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页101-159。〈全球定位系统 (GPS)、3D卫星影像 (Google Earth) 与古代边塞遗址研究──以额济纳河烽燧及古城遗址为例〉,《华学》9/10 (2008):491-505。“Composition, Typology, and Iconography of the “Sino-barbarian Battle Scene” in Han Pictorial Images (abstract),” in Rethinking Recarving: Ideals, Practices, and Problems of the “Wu Family Shrines” and Han China, ed. Cary Y. Liu etc. (Princeton University Art Museum, 2008), .〈猴与马造型母题──一个草原与中原艺术交流的古代见证〉,《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26 (2009):193-216。〈从出土资料看秦汉聚落形态和乡里行政〉,收入黄宽重主编,《中国史新论‧基层社会分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事业公司,),页13-126。〈汉代画像项托考〉,《九州岛学林》 (2008秋季,实际出刊2009):2-8。〈西汉户籍身份称谓从“大小男女子”变为“大小男女”的时间〉,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站,。(搜寻,)〈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藏居延汉简整理文件调查记〉,《古今论衡》20 ():19-60。〈汉代《仓颉》、《急就》、八体和「史书」问题──再论秦汉官吏如何学习文字〉,收入李宗焜主编,《古文字与古代史‧第二辑》(台北:中央硏究院历史语言硏究所,),页429-468。T. Corey Brennan and I-tien Hsing, The Eternal City and the City of Eternal Peace, in China's Early Empires: A Re-appraisal, ed. Michael Nylan and Michael Loew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汉画解读方法试探──以「捞鼎图」为例〉,收入颜娟英主编,《中国史新论‧美术考古分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事业公司,),页13-54。 〈Wang Gung-Wu, The Structure of Power in North China During the Five Dynasty〉,《史原》2 (1971):113-118。〈Yu Ying-shih, Trade and Expansion in Han China〉,《史原》3 (1972):175-178。〈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上)〉,《食货月刊》 (1973):43-45。〈侯林伯,《唐代夷狄边患史略》〉,《现代学苑》 (1973):43-44。〈姚大中,《古代北西中国》〉,《现代学苑》 (1973):41-44。〈蔡明田,《庄子的政治思想》〉,《书评书目》5 (1973):62-63。〈郑德坤,《中国文化人类学》〉,《书评书目》8 (1973):101-105。〈Ch'u T'ung-tsu, Han Social Structure〉,《食货月刊》 (1974):39-41。〈Mark Elvin,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食货月刊》 (1974):43-48。〈对近代汉简著录方式的回顾和期望〉,《史学评论》2 (1980):101-170。〈金著《韩国研究指南》简介〉,《韩国学报》2 (1982):125-127。〈王著《汉代文明》简介〉,《食货月刊》 (1983):80-87。〈人类的命运──毁灭乎?世界帝国乎?介绍W. McNeill新书三种〉,《联合报》。〈毕汉思 (Hans Bielenstein) 著《汉代官僚组织》评介〉,《汉学研究》 (1984):707-714。〈古罗马文献中的“中国”──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所录罗马记载“中国”译文订补〉,《食货月刊》 (1985):79-90。〈汉代中国与罗马关系的再省察──拉西克 (M. G. Raschke) 著《罗马东方贸易新探》读记〉,《汉学研究》 (1985):331-341。〈孙小鲁译,《现代世界史》(上)〉,《历史月刊》12 (1989):154-155。〈Fergus Millar, The Emperor in the Roman World〉,《新史学》创刊号 (1990):163-169。〈介绍三本汉代社会史新著──林富士《汉代的巫者》、罗彤华《汉代的流民问题》、祝平一《汉代的相人术》〉,《新史学》 (1990):149-157。〈面对新世界──〈世界史的一个新结构〉译后〉,《当代》66 (1991):66-69。〈大庭修《大英图书馆藏敦煌汉简》校记〉,《汉学研究》10 (1992):395-440。〈迦多尼著,谢瑶玲改写《匈奴与我》评介〉,《中国时报》,。〈《山东汉画像石精萃》邹城卷、滕州卷读记〉,《新史学》 (1997):221-225。〈武氏祠研究的一些问题──巫著《武梁祠──中国古代图象艺术的意识型态》和蒋、吴著《汉代武氏墓群石刻研究》读记〉,《新史学》 (1997):187-216。〈信立祥著《中国汉代画像石研究》读记〉,《台大历史学报》25 (2000):267-281。 邢义田译,杨联升著,〈从历史看中国的世界秩序〉,《食货月刊》 (1972):1-8。邢义田译,岩村忍著,〈蒙古在游牧史上的地位〉,《大陆杂志》 (1981):47-51。邢义田译,E. J. Van Kley著,〈中国对十七、八世纪欧洲人写作世界史的影响〉,《食货月刊》 (1981):316-338。邢义田译,H. Bengtson著,〈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史家对西洋古代史的研究〉,《食货月刊》 (1982):707-714。邢义田译,S. N. Kramer著,〈楔形文字与苏美语〉,《食货月刊》 (1982):47-50。邢义田译,〈鸠格米西──一部比荷马史诗早一千五百年的西亚史诗〉,《食货月刊》 (1982):27-40。邢义田译,W. McNeill著,〈汤恩比的思想、人格和《历史研究》〉,《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15 (1982):403-414。邢义田译,A. Momigliano著,〈历史与传记──古代希腊史学新估〉,《史学评论》7 (1983):1-46。邢义田译,H. Bengtson著,〈西洋古代史史料概论(一)〉,《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16 (1983):427-452。邢义田译,H. Bengtson著,〈西洋古代史史料概论(二),《大陆杂志》 (1984):31-44。邢义田译,〈罗斯托夫兹夫与《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附《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第一版序言译文〉,《食货月刊》 (1984):26-32。邢义田译,L. S. Stavrianos著,〈世界史的性质〉,《食货月刊》 (1984):79-90。邢义田译,〈伊壁鸠鲁派哲学到罗马──罗马哲诗「万物本质论」篇首一四五行试译〉,《中外文学》 (1984):26-32。邢义田译,〈古埃及情歌二首〉,《中国时报》,。邢义田译,〈古罗马的恋歌──卡特勒斯和他的抒情诗〉,《联合文学》15 (1985):53-55。邢义田译,〈奥古斯都的「功业录」〉,《王任光教授七秩嵩庆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页281-302。邢义田译,〈韦斯巴息安「皇帝」的权力〉,《西洋史集刊》1 (1989):181-184。邢义田译,〈罗马十二表法〉,《大陆杂志》 (1989):136-143。邢义田译,〈法律是植根于自然的最高理性──西塞罗对法律性质的看法〉,《西洋史集刊》1 (1989):185-191。邢义田译,〈罗马共和末杰尼提外‧裘利亚殖民城镇特许状〉,《西洋史集刊》2 (1990):185-201。邢义田译,William H. McNeill著,〈世界史的一个新结构──麦克尼尔二十五年的反思〉,《当代》66 (1991):48-65。邢义田译,A. H. M. Jones著,〈罗马帝国城市概说〉,《西洋史集刊》3 (1991):135-165。邢义田译,A. H. M. Jones著,〈罗马帝国城镇的经济生活〉,《西洋史集刊》4 (1992,实际出版1993):187-212。邢义田译,〈古罗马人的生活与娱乐〉,《历史月刊》88 (1995):4-15。邢义田译,〈古罗马人的选举〉,《历史月刊》97 (1996):16-18。邢义田译,〈古罗马的妇女与儿童〉,《历史月刊》99 (1996):14-19。邢义田译,〈古代罗马政治概念中的自由 (Libertas)〉,收入丘慧芬编,《自由主义与人文传统:林毓生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2005),页55-99。 〈「世界史」抑中国文化立场的「西洋史」?〉,《史学评论》3 (1981):133-147。〈天下一家──中国人的天下观〉,收入氏编,《永恒的巨流──中国文化新论‧根源篇》(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1),页433-478。〈奉天承运──皇帝制度〉,收入郑钦仁主编,《立国的宏规──中国文化新论‧制度篇》(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页39-87。〈谈谈十二生肖的起源与流播〉,《中国时报》,。〈汉人与虎〉,《联合文学》16 (1986):10-15。“Preliminary Explanation of the Wooden Block Found in a Western Han Tomb at Yunmen,” in Chinese Archaeological Abstracts, ed. Albert E. Dien (Los Angeles: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6), pp. 1169-1172.〈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人权〉,《历史月刊》7 (1988):128-132。〈芒刺、腐鼠、青云、沟渠──漫谈汉代的君臣关系〉,《历史月刊》2 (1988):66-71。〈从《列女传》看中国式母爱的流露〉,《历史月刊》4 (1988):106-113。〈汉代中国与罗马帝国军队的特色〉,《历史月刊》8 (1988):56-68。〈母权、外戚、儒生──王莽篡汉的几点解释〉,《历史月刊》14 (1988):36-44。〈王莽八篇书、人人都得读〉,《历史月刊》21 (1989):115。〈萧何、田蚡、卫青、杨震──关说在汉代〉,《历史月刊》22 (1989):30-33。〈秦统一中国时的世界〉,《历史月刊》31 (1990):144-146。〈继承得人、天下更新──东汉皇帝的登基仪式〉,《国文天地》56 (1990):22-23。〈从比较观点谈秦汉与罗马帝国的「皇帝」〉,《人文及社会学科教学通讯》 (1990):12-23。〈《太平经》对善恶报应的再肯定──承负说〉,《国文天地》 (1992):12-16。〈赵高与秦朝的终结──谈传统帝制的一个结构性悲剧〉,《历史月刊》65 (1993):40-43。〈有容乃大──从秦代李斯谏逐各国宾客说起〉,《历史月刊》94 (1995):26-30。〈罗马帝国的居延与敦煌──简介英国雯都兰达出土的驻军木牍文书〉,《西洋史集刊》5 (1993,实际出版1995):1-29。后转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编,《简帛研究译丛·第一辑》(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页306-328。〈汉武帝生命中的几个女人〉,《历史月刊》121 (1998):68-81。后转载《世界日报》,。〈秦汉天子的泪珠──帝国边缘的小王国〉,收入巴东等编辑,《西汉南越王墓文物特展图录》(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8),页32-36。〈在汉代诗画中遇见胡人〉,《民生报》,。邢义田、陈昭容,〈一方未见著录的魏三字石经残石──史语所藏《尚书‧多士》残石简介〉,《古今论衡》2 (1999):118-122。邢义田、林素清、刘增贵、蒲慕州、张孟元、计算中心、政大信息系合作,「不朽的殿堂──汉代的墓葬文化网站与光牒」(1999)。〈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居延汉简整理近况简报〉(执笔人),《古今论衡》4 (2000):87-113。邢义田、陈昭容,〈一方未见著录的魏三字石经残石──史语所藏《尚书‧多士》残石简介补白〉,《古今论衡》4 (2000):134。〈本所藏汉代石刻画象拓本的来历与整理〉,《古今论衡》6 (2001):2-9。〈汉代的父老、僤与聚族里居──汉「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读记〉,收入陈苏镇、张帆编,《中国古代史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上册,页197-221。〈希腊大力士赫拉克利斯流浪到中国?──中西艺术交流史中的一页〉,《中央研究院周报》1106 ():2-4。〈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重论秦汉的刑期问题〉,收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编,《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第三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2007),页191-214。经修订另收入曾宪义主编,《百年回眸──法律史研究在中国‧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页361-377。〈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论秦汉的刑期问题(订补稿)〉,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编,《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研究文集》(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页238-246。

第七届全国bim学术会议论文集

发布的第十七期,第七届全国BIM学术会议由中国图学学会指导,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支持,中国图学学会建筑信息模型(BIM)专业委员会主办,两江新区企业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和同炎数智科技(重庆)有限公司承办,中建八局西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欧特克软件(中国)有限公司协办。据介绍,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是对建筑行业具有重要影响的技术。目前BIM应用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并不断向纵深发展。从2019年开始,重庆以推广应用BIM技术为主要着力点,改变传统建造方式,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建筑业深度融合,提升的建筑智能化应用水平。今年5月,为加快推进重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重庆市住建委在重庆市范围内,在勘察、设计、施工、运维等阶段(单个或多个阶段)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中,开展了2021年度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示范工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