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汉代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pdf

发布时间:

汉代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pdf

专著文集徐州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文物出版社,2003年。周学鹰:《徐州汉墓建筑——中国汉代楚(彭城)国墓葬建筑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邹后本主编:《江苏考古五十年》秦汉部分,南京出版社,2000年。南京博物院邳州博物馆: 《邳州山头东汉墓地》 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刘尊志:《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王恺、葛明宇:《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主编,夏凯晨、及巨涛副主编:《两汉文化研究》(第一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王中文主编,及巨涛、夏凯晨、刘玉芝副主编:《两汉文化研究》(第二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孙厚兴、郭海林主编,夏凯晨、刘玉芝副主编:《两汉文化研究》(第三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综论尤振尧:《江苏汉代诸侯国的考古发现及其历史价值》,《南京博物院60周年纪念文集》,1993年出版。黄展岳:《汉代诸侯王墓论述》,《考古学报》1998年1期。郑绍宗、郑滦明:《汉代诸侯王陵的营建和葬制》,《文物春秋》2001年第2期。刘瑞:《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三题》,《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出版李银德:《徐州西汉楚王陵墓考古的发现与收获》,《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周保平、刘照建:《西汉楚王陵墓形制研究》,《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2期。邱永生、刘照建:《江苏汉代王陵研究》,《东南文化》2005第5期。孙波:《西汉诸侯王墓的发现和研究》,《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6年。刘照建:《西汉楚王陵墓制度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郝莉蓉; 杨孝军:《浅谈外来文化对汉代艺术的影响──从徐州狮子山汉楚王陵出土的金带扣谈起》,《四川文物》1997年第5期杨孝鸿:《欧亚草原动物纹饰对汉代艺术的影响——从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的金带扣谈起》,《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1998年第1期申茂盛:《试论西汉初期汉廷对诸侯国军队控制的加强——从狮子山出土的兵马俑谈起》,《秦汉文化比较研究——秦汉兵马俑暨两汉文化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2年。王恺:《徐州狮子山兵马俑与西汉楚国》,《江苏史论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狮子山楚王陵考古发掘队:《狮子山楚王陵出土文物座谈会纪要》,《文物》1998年第8期王进南、刘尊志:《原始道教和早期佛教思想在徐州汉墓中的体现与反映》《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墓葬结构梁勇:《从西汉楚王墓的建筑结构看楚王墓的排列顺序》,《文物》2001年第10期。邱永生:《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园初步研究》,《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孟强:《从墓葬结构谈狮子山西汉墓的几个问题》,《东南文化》2002年第3期。耿建军:《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的结构特征及形成原因》,《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刘照建:《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天井成因考》,《考古》2006年第3期。耿建军:《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陪葬人位置问题初探》,《蒋赞初先生八秩华诞颂寿纪念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9年。刘照建、梁勇:《楚王山汉墓群考古调查》,《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出版。周学鹰:《因山为陵葬制探源》,《中原文物》2005年第1期。刘尊志:《西汉晚期楚王(后)墓葬浅探》,《中原文物》2007年第1期马永强:《对徐州龟山和狮子山汉墓结构的几点认识》,《华夏考古》2008年第2期。汉墓墓主人研究王云度:《狮子山汉墓墓主刘戊说释疑》,《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五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宋治民:《狮子山西汉楚王陵的两个问题》,《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1期。耿建军:《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开凿时间考析》,《东南文化》2000年第3期。刘照建、张浩林:《徐州狮子山汉墓墓主考略》,《东南文化》2001年7期。刘瑞:《狮子山楚王陵墓主考略》,《文博》2002年第6期。韦正:《江苏徐州市狮子山西汉墓墓主的再认识》,《考古》2002年第9期。刘尊志:《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墓主再探》,《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孟强:《从随葬品谈徐州狮子山汉墓的墓主问题》,《考古》2006年第9期。耿建军:《刘戊还是刘郢(客)——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墓墓主之谜》,《中国考古谜案》,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冉如波、陈海霞:《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墓主身份及其相关问题的初步研究》,《江汉考古》2007年2期。李春雷、李红:《徐州狮子山汉墓墓主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邱永生、茅玉:《北洞山王陵考略》,《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3、4期。葛明宇、孙凤娟:《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墓主应为夷王刘郢客》,《中国文物报》2004年11月19日。刘瑞:《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墓主考》,《考古》2008年第10期。葛明宇:《徐州北洞山汉墓年代与墓主探讨》,《考古》2009年第3期。刘照建、边策:《也谈北洞山西汉楚王墓的墓主和时代》,《东南文化》2010年第3期。蒋若是:《徐州龟山楚王陵及其家族墓葬制年代、葬制与钱币类型》,《徐州博物馆三十年纪念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器物研究李银德:《徐州出土西汉印章与封泥概述》西冷印社中国印学博物馆编《青泥遗珍--战国秦汉封泥文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冷印社出版社梁勇:《试论“大匠宫司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孟强:《西汉楚王刘注墓薄葬刻石浅析》《中国文物报》2010年2月17日。吕健、杜益华:《江苏徐州黑头山汉墓出土印章的几点认识》《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6辑李永乐:《馆藏汉代玉枕》《收藏》2010年第2期。赵赟、刘照建:《江苏邳州纪年东汉墓出土铜人造像考辩》《青铜文化研究》2010年第六辑。王恺:《浅说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器》,《东亚玉器》第二册,香港,1998年出版。王恺、王凌:《西汉楚王刘戊墓及出土玉器》,《收藏家》2000年第11期。张玉、李国安:《中国古代玉敛葬现象研究》,《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梁勇:《徐州出土汉代玉器的历史价值》,《光明日报》2003年4月8日。石荣传:《两汉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中原文物》2003年第5期。石荣传:《从两汉诸侯王墓出土玉器看汉玉艺术风格》,《文物春秋》2004年第1期。卢兆荫:《弥足珍贵的西汉楚王陵墓玉器》,《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田芝梅:《徐州出土汉墓玉器的分类》,《东南文化》2008年1期。王黎琳:《徐州出土汉玉概论》,《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谷娴子、 丘志力、李银德、 杨萍、 李榴芬:《西汉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玉器中的石墨包裹体》,《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6期。魏鸣:《鳞片式玉衣》,《文物天地》1987年第2期。卢兆荫:《再论两汉的玉衣》,《文物》1989年第10期。龚良孟强耿建军:《徐州地区的汉代玉衣及相关问题》,《东南文化》1996年第1期。李春雷:《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镶玉漆棺的推理复原研究》,《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1期。李银德:《汉代的玉棺与镶玉漆棺》,《海峡两岸古玉学会议论文集》,台北,2001年。徐州市博物馆:《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金缕玉衣修复》,《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第3期。王恺:《狮子山楚王陵出土印章和封泥对研究西汉楚国建制及封域的意义》,《文物》1998年第8期。赵平安:《对狮子山楚王陵所出印章封泥的再认识》,《文物》1999年第1期。韦正:《从出土印章封泥谈汉初楚国属县》,《考古》2000年第3期。黄盛璋:《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墓主与出土印章问题》,《考古》2000年第9期。耿建军:《试析徐州西汉楚王墓出土官印及封泥的性质》,《考古》2000年第9期。刘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印章封泥考释》,《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汪俊明 韦正:《从出土印章谈西汉王侯国行政关系》,《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吴荣曾:《从西汉楚国印章封泥看王国中央官职》,《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梁勇:《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印章与墓主问题的再认识》,《考古》2006年第9期。刘照建:《秦汉兵马俑形体差异探源》,《秦汉文化比较研究》,三秦出版社,2002年。张玉:《徐州汉兵马俑的再认识》,《考古与文物》2002年汉唐考古增刊。张振中:《徐州狮子山西汉兵马俑阵大揭密》,《文史春秋》2002年第3期。张玉、刘照建:《徐州地区西汉陶俑的发现及初步研究》,《东南文化》2002年第11期。邱永生、葛明宇:《狮子山楚王陵铁甲胄研究综述》,《中国文物报》2000年2月13日。申茂盛、阎红霞:《试论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的铜质“鸡鸣戟”》,《秦汉文化比较研究一秦汉兵马俑暨两汉文化研究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2年。杨泓:《徐州楚王陵墓出土兵器初论》,《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葛明宇、邱永生、白荣金:《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铁甲胄的清理与复原研究》,《考古学报》2008年第1期李银德:《徐州出土“明光宫”铜器及有关问题探释》,《江苏省考古学会论文·1984-1985合集》。邹厚本、韦正:《徐州狮子山西汉墓的金扣腰带》,《文物》1998年第8期。单月英、 黄琛:《大汉楚王的时尚腰带》,《文明》2006年第4期。李永乐:《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金腰带扣面图案含义略考》,《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孙机:《徐州楚王墓出土文物珍品散记》,《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顾风:《寥若晨星珍比拱璧——徐州龟山汉墓石刻文字的发现与研究》,《书法丛刊》1998年第3期。赵雄伟:《先秦至西汉札甲形制的继承与演变》《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2期。文物保护王爱超:《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壁面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山西建筑》2005年第13期万俐、徐飞、范陶峰、陈步荣:《徐州狮子山汉楚王陵彩绘陶俑的保护研究》,《文博》2009年第6期。

先后在海内外出版各类著作10余部,主编10余部;在国家级权威刊物和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 (一)音韵、方言学类研究著作1《杜甫古诗韵读》(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12月)。2《漳州方言研究》(香港纵横出版社1994年10月)。3《汉语音韵学论稿》(四川巴蜀书社1998年4月)。4《中国语言学年鉴·汉语音韵学部分》(语文出版社2002年)。5《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6《清代漳州三种十五音韵书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7《中国语言学年鉴·汉语音韵学部分》(商务印书馆2006年10月)。8《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9《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二) 其他语言学著作10《中学古汉语修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9月)。11《古汉语翻译述要》(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12《尔雅漫谈》(台湾顶渊出版社1997年11月)。13《尔雅开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三)古代文化及古代文学著作14《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趣谈》(香港启明书局1989年6月)。15《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趣谈》(香港导师出版社1992年6月)。16《中国古代风俗文化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17《中国文学史述要》(香港导师出版社1996年7月)。18《孟子漫谈》(台湾顶渊出版社1997年11月)。19《孟子开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 1.《语言研究和应用》(第二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2.《十三经漫谈》(第二主编,台湾顶渊出版社1997年11月)。3.《汉语言文字学论丛》(主编,《古汉语研究》1998年)。4.《艺文述林·语言卷》(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12月)。5.《福建人学习普通话指南》(主编,语文出版社2001年10月)。6.《世界巨人传记丛书·中国文学家卷》(主编,海天出版社1999年2月)。7.《编辑与语言》(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25万字)。8.《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提要集》(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11月)。9.《福建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提要集》(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11月)。10.《十三经开讲》(第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11.《海峡两岸语言及辞书学研究》(第一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 1 《诗经》行露 新台 的语言结构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81年第2期2 从杜甫诗用韵看浊上变去问题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3 白居易诗用韵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4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管见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5 评袁梅《诗经译注》中之“叶音”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南平师专学报1987年第1期6 杜甫古诗用韵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南平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7 合叙释例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文1988年第5期8 代称格例释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9 文言层递辞格浅论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文1989年第4期10 合叙浅谈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修辞学习1989年第5期11 颜师古《汉书注》中的“合韵音”浅论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12 韩愈古诗用韵考-兼与白居易古诗用韵比较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13 颜师古《汉书注》反切考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14 清代吴人南曲分部考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言研究》1991年增刊《汉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5 古音阴入对转疏证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16 《类篇》中的同字重韵初探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17 漳州方言同音字汇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方言1993年第3期18 试论上古音歌部的辅音韵尾问题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古汉语研究1993年第3期19 《类篇》方言考-兼评张慎仪《方言别录》所辑唐宋方言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言研究1993年第一期20 闽南漳州方言中的反切语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21 《起数诀》与《广韵》《集韵》比较研究-《皇极经世解起数诀》研究之一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言研究1994年增刊,《汉语音韵学第三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2 漳州方言重叠式动词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言研究1995年第一期23 漳州方言的重叠式形容词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中国语文1995年第2期24 《南音三籁》曲韵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25 漳州方言的文白异读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论坛1996年第4期26 《起数诀》与《韵镜》《七音略》比较研究-《皇极经世解起数决》研究之二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言研究》1996年增刊,《汉语音韵学第四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7 《切韵》系韵书韵目分类检字法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书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组编的《现代汉语研究专题》,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28 汉语音韵学第四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九次学术年会综述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中国社科院语言所《中国语文》1996年第6期29 汉语音韵学第四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九次学术讨论会论文会议述评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社科界1996年第4期30 《广韵》韵系与漳州方言韵系比较研究(一)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31 《广韵》韵系与漳州方言韵系比较研究(二)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32 福建方言研究概况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论坛》1997年第4期33 《广韵》声母系统与漳州方言声母系统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书刊】著名音韵学家唐作藩先生七秩华诞纪念论文集《语苑撷英》,1998年1月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出版34 福建语言文字研究概述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论坛》1998年第2期35 明末上海凇江韵母系统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36 《泉州方言文化》序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书刊】林华东著《泉州方言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版大学出版社出版37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韵部系统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汉语音韵学第五次国际学崐术研讨会论文集》38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声母系统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古汉语研究》1998年增刊39 《汉语语法学论稿》序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书刊】刘永耕《汉语语法学论稿》,巴蜀书社1999年4月版40 1994-1997年汉语音韵学研究综述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论坛》1999年第5期41 闽南方言“la-mi式”和“ma-sa式” 秘密语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书刊】商务印书馆《中国语言学报》1999年第5期42 世界巨人传记丛书·中国文学家卷·总序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书刊】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年出版43 元代小令阴声韵部研究—《元代小令集》用韵研究之二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电大学报 1999-11-1544 元代小令阳声韵部研究—《元代小令集》用韵研究之一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电大学报 1999-08-1545 《闽腔快字》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4-2046 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国际中国语文研讨会综述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中国语文》1999年第4期47 中国语言学:回顾与展望——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国际中国语文研讨会综述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10-2048 《增补汇音》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书刊】《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次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8月49 福建福安方言韵书《安腔八音》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福州 【期刊】方言 2001-02-2550 方言与文化的立体观照──序林华东的《泉州方言文化》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处 【期刊】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02-2851 《渡江书十五音》音系性质研究--与《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书刊】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国际中国语文研讨会宣读的论文《中国语言学报》 第十期,商务印书馆2001年出版52 《广韵》韵系与漳州方言韵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书刊】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5月林继中主编《闽南方言· 漳州话研究》53 闽南漳州方言的la-mi式和ma-sa式音秘密语研究——与福州廋语、嘴前话和切脚词比较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书刊】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5月林继中主编《闽南方言· 漳州话研究》54 台湾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55 闽台闽南话与普通话韵母系统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8-3056 福建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57 清代漳州韵书方言本字考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7-2858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异读系统研究(一)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州 【期刊】方言 2004-05-2459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异读系统研究(二)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州 【期刊】方言 2004-08-2460 闽人迁徙入台史略及闽南、客家诸方言在台湾的传播和发展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61 1998-2003年汉语音韵研究综述(下篇)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12-年汉语音韵研究综述(上篇)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邮编: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11-3063 《宋代古音学与吴棫<诗补音>研究·专家评审意见》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书刊】张民权著《宋代古音学与吴棫<诗补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1月版64 移民与方言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 【书刊】《福建移民史》下编第三章“移民与方言”,方志出版社2005年1月版65 闽人南迁与闽方言的传播和发展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7-2866《潮声十五音》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12-1567 《击木知音》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福建福州 【书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语苑撷英》(庆祝唐作藩教授八十华诞学术论文集)P107-118,2007年12月68 姚弗如《潮声十七音》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11-2869 闽台闽南方言词汇比较考源(二) 马重奇; 张凡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浙江大学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10-1570 闽台闽南方言词汇比较考源(一) 马重奇; 张凡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浙江大学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9-1571 . 闽台闽南方言诸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福建福州 【期刊】《闽台文化交流》2008年第4期72 闽台闽南方言诸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福建福州 【期刊】《中国语言学》2008年创刊号73 粤东潮汕五种闽南方言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7-2874 一部弘扬闽南方言文化的力作——读林华东新著《泉州方言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福建福州 【期刊】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05-2575 《潮声十五音》与《潮语十五音》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期刊】古汉语研究 2008-03-1576 闽台闽南方言词汇比较考源(四) 马重奇; 张凡 福建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12-1577 闽台闽南方言词汇比较考源(三) 马重奇; 张凡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11-1578 《击木知音》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期刊】方言 2009-05-2479 《潮语十五音》音系研究 陈伟达;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 【期刊】东南学术 2009-05-0180 明闽北韵书手抄本《六音字典》音系性质及其声韵调配合表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1-2881 十九世纪初叶福建闽南方言词汇研究(二)——英·麦都思《福建方言字典》词汇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12-1582 十九世纪初叶福建闽南方言词汇研究(一)——英·麦都思《福建方言字典》词汇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11-1583 十九世纪初叶闽南三种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 【期刊】古汉语研究 2009-12-1584 十九世纪末福建兼漳泉二腔韵书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书刊】台湾核心THCI期刊《政大中文学报》第12期,2009年12月刊85 清代三种漳州十五音韵书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书刊】《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10年2月版86 十九世纪初叶闽南三种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 【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第6期2010年6月刊87 新发现闽北方言韵书《六音字典》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 【期刊】中国语文 2010-09-1088 闽台闽南方言韵书、辞典的源与流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1-2889 2004—2008年中国音韵学研究情况综述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12-1590 《林海权<古汉语研究论集>》序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语文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91 20世纪初叶粤东澄海方言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书刊】《汉语的历史探讨》“杨耐思八十华诞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11年1月版92 二十年来闽方言研究综述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期刊】东南学术 2011年第1期93 明代闽北政和方言韵书《六音字典》去声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期刊】《古汉语研究》2011年第3期94 明代闽北政和方言韵书《六音字典》入声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 福建论坛2011年第11期95 明代闽北政和方言韵书《六音字典》上声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96 明代闽北政和方言韵书《六音字典》平声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方言2011年第4期97 明正德本《六音字典》阳声韵的历史层次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汉语学报2012年第4期98 明正德本《六音字典》“土音”研究》(一)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古汉语研究2012年第4期99 五百年来福建闽北政和方言去声调演变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100 清光绪本《六音字典》“土音”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论坛2012年第11期101《戚林八音福安地方方言版》残卷与《安腔八音》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东南学术2012年第1期,第二作者102 明本“出推阔乃后述古”字母与清本“肥赔簸犁楼驴炉”字母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增刊103 明本“交合克百化果直”字母与清本“劳罗栗粒花布勒”字母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增刊104 明本“备结射舌有条嘹”字母与清本“梨篱阅彪表聊”字母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增刊105 明本“声音坦横班先”字母与清本“坪林蓝蓝铃连”字母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增刊106 明本“穿本风通顺朗唱”字母与清本“挛论阑黄笼龙郎凉”字母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增刊107 明正德本《六音字典》“十五音”的历史层次研究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东南学术2013年第一期108 新发现的明清时期两种福建闽北方言韵书手抄本音系比较研究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1913年第2期108 明正德本<六音字典>“土音”研究》(二)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古汉语研究2013年第1期109 闽台漳州腔四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闽台文化研究2013年第1期110 英国传教士戴尔( Dyer)《福建漳州方言词汇》研究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期刊】古汉语研究2013年第4期111 明清以来福建闽北政和方言平声调演变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黄典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 19世纪初叶西方传教士漳州方言文献音系考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113 明正德本《六音字典》入声韵历史层次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

张照志 刘永团

一、会议概况

(一)会议背景

2010年9月12日~22日,国家305项目办公室组织的中国地学领域研究新疆及“大阿尔泰地区”的地质矿产的专家赴哈萨克斯坦东哈萨克斯坦州乌斯季市,参加由哈中俄蒙四国共同召开的“大阿尔泰成矿省”国际学术讨论会。

中国代表团参会代表共24人,分别由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家305项目办公室”、新疆生态地理研究所、新疆阿勒泰地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和博(硕)士研究生生组成。虽然是第一次参加中亚地学领域的国际会议,多数中国专家认为本次会议比预想的效果要好得多,在友好的学术交的同时,初步了解了哈萨克斯坦地质科研机构和工作条件,中国专家、教授与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同行之间建立了广泛的密切联系,为国家305项目研究团队开展多层次中亚国际合作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会议取得了满意成功。

(二)阿勒泰地区参会情况

2010年3月,应国家305项目办邀请,张照志、张涛、刘永团、王雯婧4人向哈萨克斯坦东哈州会议组委会提交了3篇英文论文摘要。4月,组委会邀请论文提交者参加会议。4月26日,张照志专门向地委副专员、行署常务副专员刘颂东,地委委员刘斌提交了《关于参加哈萨克斯坦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请示》,27日批复同意参加。

9月13日~17日,阿勒泰地委副秘书长、研究员张照志同志带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3位博(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会(附件一)。参会费用由“新疆阿勒泰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可利用性研究”项目中列支。

阿勒泰地委副秘书长、研究员张照志提交了名为《新疆阿勒泰矿业特区研究》的论文、摘要及多媒体,并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名博士,2名硕士研究生提交了2篇论文,摘要及展板等会议材料(附件二)。此次会议为阿勒泰地区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提供了宝贵的矿业基础信息资料。向周边国家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宣传了阿勒泰地区矿业经济发展情况,也为完成利用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等相关研究项目奠定了基础。

二、取得成果

本次哈中俄蒙国际“大阿尔泰地质学术会议”是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的中亚地区地学领域学术会议,也是新疆305项目研究团队第一次组团展示中国学者研究中亚的研究成果,通过学术会议了解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等国研究中亚的地学动态和研究成果,搭建中亚地学研究国际合作的平台。本次研讨会收集到丰富信息和资料,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认识,为阿勒泰地区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以及地区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参加此次国际学术会议取得预期效果。

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为:亚洲中心大阿尔泰地区独特的稀有金属、金、多金属多样性与联系。会议地点在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市的阿尔泰科技园。共设置了4个主题学术报告:①矿床及成矿规律;②区域地质及地球动力学;③方法、技术、成矿预测及找矿实例;④矿产资源、生态、经济和管理。此次会议以地学主题研讨为主,矿产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等为辅。中俄哈蒙4国专家学者发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主题发言及讨论。

阿勒泰地区代表团提交的3篇论文属于第4个主题报告内容(附件1,2,3),涉及矿业经济及组织机制学术研讨的范畴。论文收录于会议公开出版的“大阿尔泰-中亚独特的稀有金属-金-多金属成矿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取得了如下成果:

1.对阿勒泰地区矿业经济,“走出去”利用周边国家资源等地区关注的问题在会议上进行了研讨,达到了宣传阿勒泰地质、矿业经济发展现状、利用周边国家资源等方面的目的。张照志研究员做了题为《中国新疆阿勒泰矿业特区研究》(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Mining Special Area of Altay Prefecture in Xinjiang, China)的主题发言,与会专家学者对阿勒泰地区矿业经济发展颇感兴趣。原定为15分钟的发言,延长至半小时。从研究员的学术研讨视角,而非行政管理人员的角度,主要对阿勒泰地区资源、区位区情、生态环境等进行了深入阐述,提出了阿勒泰矿业特区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特区建设的矿产资源基础等6大基本要素。在空间布局上提出有步骤地建设4大矿业园区的规划。最后阐述了特区建设有关组织领导等8方面的保障措施。哈方等国专家学者对阿勒泰地区矿业投资环境及政策进行了讨论与研讨。

张涛博士研究生等做了《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与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勘查合作机制研究》(Study on Mineral Resource Exploration Cooperation Mechanism for Altay Prefecture with Its Adjacent Regions in Neighbouring Countries)主题发言。刘永团硕士研究生等展出了《新疆阿勒泰利用毗邻哈萨克斯坦地区矿产资源的可行性研究》(Study on Feasibility of Utilization for Mineral Resources in Adjacent Regions of Kazakhstan by Altay of Xinjiang)展板。

2.了解大阿尔泰区域地质、成矿规律、地矿经济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动态及方向,对阿勒泰地区成矿规律、找矿、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地质专家学术报告可以归纳为10个方面:①矿区阿尔泰黄铁矿-金-多金属成矿省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作用、矿床分布规律和找矿前景;②大阿尔泰地区构造建造、深部构造、变质变形、变质相石炭系-泥盆系地层对比、划分;③矿种上除了有金、铜、铅锌、铜镍、稀有金属外,关注稀土、稀散元素矿床等,还有黑色页岩(板岩)的综合利用,而且注意了在黄铁矿-金-多金属成矿带注意铁矿带的找矿;④大阿尔泰地区地震与深部构造、岩浆作用、构造动力学、年代学、同位素、稀土地球化学;⑤遥感、地球物理方法、地球化学探矿、综合找矿方法、预测参数、找矿标志、找矿前景,成矿预测等;⑥选矿技术方面有金砷矿石生物氧化技术、放射性方法选金的硫化物矿石;⑦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床的经济技术评价;⑧注意到采矿过程中生态监测和减少采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⑨注意到采矿选矿中造成的跨镜污染问题和对策;⑩矿业企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上述研究对阿勒泰地区从事相关研究的企业、科研院所、地质队等所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也对国土资源管理等政府机构编制相关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如第③个主题研讨关注稀土、稀散元素矿床等,哈俄两国的研究成果对阿勒泰地区稀有金属找矿具有参考作用。还有,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床的经济技术评价同样对阿勒泰地区开展相关研究也将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等。

3.收集了一些的资料,了解了中俄哈蒙四国有关地质、成矿规律等方面的情况。收集了大会论文集、多媒体等大量资料。特别是在哈萨克斯坦,系统收集了第30~33届国际地质大会哈萨克斯坦代表团论文集。主要有:

(1)199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北京),出版《哈萨克斯坦地质矿产》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及特征,煤炭盆地、石油、铀等能源资源前景,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矿床,稀有金属矿床,地下水,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等。

(2)2000年第31届国际地质大会(巴西),出版《哈萨克斯坦地质与矿产成因》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地质与经济,区域地质、地球动力学、成矿学,矿床地质和有机可燃矿产,水文地质学和地质生态学,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等。

(3)2004年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意大利),出版《哈萨克斯坦地球科学》、《里海及咸海地区地质》论文集。前者收录了50篇论文。主要内容包括:地质服务和矿产资源,地质、地球动力学,矿床成因、矿床、模式、方法、技术、水文、地球安全与保护等。后者收录了来自阿塞拜疆、伊朗、俄罗斯、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地学论文,主要包括地质、地球动力学、矿物学、水文、现代地质作用、生态和地震监测等内容。

(4)2008年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挪威),出版《哈萨克斯坦地球科学》和《中亚成矿域》论文集。前者主要内容包括8个部分:区域地质、地球动力学、矿物成因、地震、特殊成矿作用、矿床、油气矿产成因、矿物原料基地、勘探技术与数学方法、地下水、生态、地质遗产等;服务和矿产资源,地质,地球动力学,矿床成因、矿床、模式、方法、技术、水文、地球安全与保护等。后者收录了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地学研究论文,包括5个部分:中亚成矿的主要问题、多金属与铜、金及稀有金属、铀及其他矿种来论述中亚成矿域的主要特征。

另外,此次会议也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为今后参加类似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积累了经验。

三、认识建议

(一)几点认识

1.哈方通关环境有待改善。中方代表团在吉木乃口岸通关时,哈方海关、边检等管理人员对中方人员有意刁难。9月13日中方代表团乘汽车处从吉木乃口岸出境,哈方海关不允许过关,找汽车手续不全的问题等。经过了近9个小时滞留,最后到晚上7:30才放行。从斋桑县出发连夜驱车600多公里,14日凌晨5:00才到乌斯季宾馆。

2.双方语言交流不畅。国际学术主题发言需要英文,但哈方及俄方专家主要以俄语演讲,对中方带来诸多不便。蒙古由于会议经费困难,参会专家相对较少。论文集中的情况也是如此,其中大多数论文摘要为俄文,造成中方人员交流困难。加之哈方翻译人员几乎为非地质专业技术人员,且非常年轻。语言障碍对此次学术交流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影响了学术交流的有效性。

3.会议组委会高度重视研讨会。会议组委会高度重视此次学术研讨会,凸显哈方对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重视。哈方派出能源矿产部副部长兼地质矿产委员会主席、地质资源科学院院长、教育科学部科学委员会主席参与组织会议并参加会议,会议规格高。东哈州州长、乌斯季市长都参加会议,东哈州立科技大学、东哈州地质与生态研究所、哈萨克斯坦地质矿产科学院和东哈州勘探公司抽调多名专家参与会议组织,东哈州政府和乌斯季卡缅诺尔戈尔斯克市政府参与协调。会议安排在东哈州乌斯季阿尔泰科技园召开,8天前哈俄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同一间会议室举行会议。学术气氛和设施满足学术会议需要。往返会场与代表团住地乌斯季宾馆之间,以及代表团集体活动的交通一直都安排大巴接送,并有警车开道,方便了参会代表的开会和生活。

4.会议接待规格高,对中方代表团非常重视。一方面,这与国家305项目办公室前期所做的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关。另一方面,我国对大阿尔泰地区地学研究投入大,研究人才多,成果丰富有关。会议期间,组委会专门安排了欢迎晚宴,为与会代表表演了具有哈萨克民族特色的歌舞。为了表达对中发代表团的尊重,哈方还专门安排了中国的舞蹈,令中方代表团成员感动。

从各位参会代表体会哈萨克斯坦国家目前还没有完全脱离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物价相当于中国的4~5倍,普通人民并不是很富裕。但是会议组织者,动员多家国家级矿业企业赞助会议,包括哈萨克斯坦国家矿业公司合作股份公司“Tau-Ken Samruk”,Kazzinc矿业有限公司和Kazakhsta勘探公司等多9家公司,使得会议注册费降低到30美元,使得老专家和学生代表费用也大幅度地降低。

5.论文报告稍显欠缺。就学术论文等交流成果而言,中方代表团提交的论文数量较少,学术报告只有7个,研究内容专而不宽,综合性不强,多属于纯学术文章。尤其缺乏大成矿区带的找矿评价、找矿方法、成矿预测、采矿、选矿技术等方面的文章。研究矿种局限于铜铁多金属等。但中国学者提交的论文采用的测试数据新,年代学、同位素等研究较为深入且较新,反映出中国对基础地质研究投入大。而哈、俄地学专家的报告内容虽涵盖了传统的地质勘探、矿业所有工作内容,但是数据大多是2000年左右的数据,数据相对陈旧。

6.会议代表年龄结构有所差异。中方代表团专家学者各年龄段的都有,年龄结构较合理。而哈、俄、蒙3国科研人员的年龄偏大,特别是40岁以下的专家很少。这与这些国家对地学投入较少、科研人员待遇较差有关。据了解,很少地学科研人员因无法忍受地学研究的过低待遇而流失到待遇较高的领域或行业。

7.资料收集难度较大。在参会过程中,阿勒泰代表团想收集有关东哈州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最新资料及相关数据,难度很大。我们也到了该市两家大的图书馆,准备购买有关书籍,但均没有如愿。为此次活动留下了些许的遗憾。

(二)对策建议

1.建议阿勒泰地区地勘单位、矿业企业等机构参加类似的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大阿尔泰成矿带横跨阿勒泰地区,成矿条件好,找矿潜力巨大,大阿尔泰学术研讨会所研讨的内容多为基础性地学研究,同时涵盖了找矿方法、预测、经济技术评价、环境保护等内容,这些研讨主题为阿勒泰地区找矿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为提升阿勒泰地区地学研究水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2.建议阿勒泰地区重视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利用对周边国家的考察、研讨等活动,收集整理积累周边国家资源、政策、市场等方面的资料与信息。形成系统的、动态的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的基础资料和信息系统。为阿勒泰地区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提供基础支撑。

3.争取由阿勒泰地区组织召开“大阿尔泰”地学国家学术研讨会。届时,可集聚中俄哈蒙四国知名地学研究专家学者齐聚阿勒泰地区,对阿勒泰地区地质找矿、矿业经济等进行研讨。组织召开这样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对于阿勒泰地区并非难事。但对宣传阿勒泰、促进阿勒泰地区地质找矿实现突破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4.建议阿勒泰地区以此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平台,建立良好的招商引资渠道。把阿勒泰地区需要招商引资的项目通过展板的形式公布,便于周边国家有关投资者参考。重点是为大阿尔泰地区周边国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及地学科研工作的合作提供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四、致谢

在办理出国手续以及参会等过程中,得到了国家305项目办公室王宝林主任、王小文处长等领导的帮助。参加此次会议得到了阿勒泰地委副书记、常务副专员刘颂东,地委委员刘斌,地委委员、秘书长曾舒拉等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阿勒泰地委副秘书长陈祺在与哈方的联系方面给予了中方代表团大力的帮助。阿勒泰地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李富强对此次活动给予热情帮助。阿勒泰地委办林艳峰副主、李玉瑛科长、吴广平科长、赵江泽副科长、陈新远秘书等也给予代表团大力帮助。阿勒泰地区外办在办理出国手续方面给予了代表团的大力支持。中方代表团在经停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期间,县委、政府,吉木乃口岸,海关,边防等单位非常重视,为代表团提供了食宿、通关、协调等方面的便利。同时,也得到了阿勒泰地区第六批援疆干部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附件

附件1会议议程及人员名单(略)

附件2东哈萨克斯坦州及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市简介

一、东哈萨克斯坦州

东哈萨克斯坦州(简称东哈州),是哈萨克斯坦的14个州之一,位于哈萨克斯坦东部,面积万平方公里,辖15区、10市。东哈州北与俄联邦的阿尔泰边疆区接壤,西北与哈萨克斯坦的巴甫洛达尔州相邻,西与卡拉干达州相邻,南与阿拉木图州相连,东和东南与中国交界,该州面积列哈萨克斯坦地委,人口则为第二。人口密度小于人/平方公里,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土壤)的巨大差异使得东哈州一些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平衡。2008年约163万人,其中哈萨克族和俄罗斯占90%以上。

东哈州的自然景观丰富,有荒漠、原始森林、永久冰川和高山。地貌大部分为高山丘陵,期间有盆地和河谷分布。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是额尔齐斯河、乌尔巴河等,还有许多高山河流及高山湖泊,但是西部和西南部地区河流较少,流入阿拉湖和巴尔喀什湖盆地的河流在夏季时常变浅和干涸,此外,哈萨克斯坦的大型湖泊也多位于东哈州,如阿拉湖(面积2650平方公里,水深45米)、萨琴克科尔湖(736平方公里)、马尔卡科尔湖(455平方公里,水深27米)及斋桑湖,后者继而沿着额尔齐斯河河床形成了哈萨克斯坦最大的水库-布赫塔尔马水库,水面总面积达5500平方公里。此外,东哈州还有舒里宾和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两个大型水库,额尔齐斯河是世界大型河流之一,它发源于们股阿尔泰山脉的西部支脉,总长4300公里,其中1700公里在哈萨克斯坦境内,汇入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鄂毕河,流经东哈州的几乎整个河段都能通航,东哈州的另一优势是有利的地理位置,许多过境铁路线和航空线通过这里,将中亚与西伯利亚地区连接起来,自古以来塞米巴拉金斯克市就是中国、俄罗斯和中亚之间的交通枢纽。

东哈州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份平均气温-20~-16℃,7月份平均气温20~23℃,但在东北部的山区最低气温可达-55℃。东哈州西部地区冬天常见暴风雪,夏天常起沙尘暴,全州的降水也极不平衡,年均降水量300~500毫米。

东哈州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占有重要位置。矿产资源中有色金属储量大,多金属的共生矿多。东哈州是哈萨克斯坦少有的资源富集区,特别是矿产资源丰富,储备了全国的黄金矿、的钽、铌矿、的铜矿、47%的锌矿、27%的铅矿、37%的铁矿、27%的钼矿。有金属矿120个,非金属矿308个,年产有色金属70万吨。东哈州尤其是东北部的阿尔泰地区是重要的金属成矿区。森林面积万平方公里,木材总蓄量为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建立有马尔卡科尔湖自然保护区、西阿尔泰斯克保护区等。

矿业方面。从苏维埃政权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开始,东哈州就成为前苏联高度发达的工业区之一,采矿冶金联合体仍是东哈州的经济基础,哈萨克斯坦出产的所有镁、和镁合金、锌、镉、钛、精炼银,97%的黄金、86%的铅,40%的铜精矿及许多稀有和稀土金属都产自东哈州的有色冶金企业,该行业产值占全州产值的一半以上。铍及其制品加工在世界上也享受盛誉。

二、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市

东哈州州府,1999年人口31万人。1720年作为乌斯季卡缅纳亚要塞而兴建,1868年起称市。位于哈萨克斯坦东部,鲁德内阿尔泰山麓、乌尔巴河与额尔齐斯河的汇合处。机场可起降国际航班。距首都阿斯塔纳1038公里。该市是哈萨克斯坦有色冶金中心,有大型铅锌和其他稀有金属炼制厂。食品工业也比较发达。是哈萨克斯坦重要工业中心之一。这里有哈萨克斯坦大学、科技大学等高等学府。

在考察活动中发现,乌斯季卡缅诺尔戈尔斯克市没有宽阔的马路、鳞次栉比的高楼、繁华的市场,但是城市建筑物整洁,花团锦簇,植被繁茂,喷泉雕塑应有尽有,宽阔的额尔齐斯河河水清澈,微微翻波浪,除了语言障碍,一切都显得清爽宜人,参会的中国代表都感觉,这是个宜居的中等城市。这是一个既有遵循传统怀旧,又有文化底蕴很深的城市。承载着中亚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的宜居城市。城市管理也很有特色。

附件3英文论文(3篇)(见论文著作篇)

附件4部分会议及活动照片(略)

学术会议论文集查找方法如下:

1、网页搜索“百度学术”并点击进入首页,首页下面有变化的名人名言。2、进入精准搜索,可以导入自己的时间要求、主题、关键词、出版物等信息进行精确搜索。3、进入搜索页面后,大量相关论文排列,可以点击开自己所需文件。4、点击进入了知网的页面,可以利用校园内网下载或者知网账户下载。

学术会议论文集是一些学术会议的衍生出版物,但也并不是所有学术会议都会出版论文集,有些会议也是不出版的,论文集就是在学术会议上宣读的文章汇总出版的合集,论文集也是有一定用途的,但在国内,论文集较受争议,因此要看具体情况。

在国内评职晋升中,如果文件中明确不认可论文集,那么会议论文集就需要作者慎重选择了,这种要求在国内并不少见,很多职称晋升中不认可论文集上发表的文章,但会议论文有时需要区别对待,会议论文的发表在评职晋升中还是受认可的,尤其是一些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宣读的文章与其他国际学术论文具有同等价值。

1 明代宦官势力干预北部边防的严重后果(提纲) 陈梧桐中央民族学院【会议】第五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明史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1993-08-010 412 明太祖与明成祖对西北民族地区的经营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会议】第六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5-08-011 413 明末清初社会矛盾的变化与洪承畴、郑成功、施琅的功过评价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会议】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9-05-010 484 论明王朝的民族观与民族政策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会议】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1994-12-011 785 朱元璋与明代文化(提要)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会议】第十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4-08-010 336 朱元璋民族成份考辨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会议】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手册2005-06-300 187 朱元璋民族成分考辨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会议】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08-010 138 教育部凤阳五七干校生活片段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明史学会【期刊】江淮文史2011-09-019 晋商做大做久的奥秘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中国明史学会【期刊】同舟共进2010-12-010 2610 明初空印案发生年代考 陈梧桐 【期刊】历史研究1982-06-150 1011 明神宗的贪财好货与化国为家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中国明史学会【期刊】同舟共进2011-08-01 612 刘基死因考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期刊】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8-20 513 无尽的追思深切的怀念——忆张海鹏教授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期刊】博览群书2011-08-01 414 李自成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 中国明史学会; 北京市历史学会【期刊】同舟共进2010-03-010 2815 朱元璋出生地考辨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期刊】社会科学辑刊2010-01-150 6516 严谨扎实的实证功夫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10-03-010 1917 怀念韦庆远教授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10-05-010 1318 李自成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 陈梧桐 【期刊】传承2010-05-100 3319 李自成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 陈梧桐 【期刊】领导文萃2010-11-230 1320 “学向勤中得”的启示 陈梧桐 【期刊】政策瞭望2009-01-200 621 明代后期: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9-0422 漫议明史通俗读物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9-05-010 4323 郑成功复台与汉文化在台湾的传播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期刊】江西社会科学2009-08-250 8224 李自成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与教训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期刊】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200 3925 黄河母亲的欢乐与忧伤 陈梧桐 【期刊】绿色中国2006-02-010 726 黄河母亲的欢乐与忧伤 陈梧桐 【期刊】绿色中国2006-04-010 1227 明代南直隶方志研究的拓荒之作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6-05-300 4228 气势磅礴的农业文明史图卷——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期刊】农业考古2006-02-280 7129 论明前期的清官循吏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北京【期刊】史学集刊2006-0930 从《由僧钵到皇权》到《朱元璋传》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北京【期刊】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31 “飞入寻常百姓家”读《看了明朝就明白》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7-01-150 2132 读《明代班军制度研究》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7-03-150 8733 从赐徐达食蒸鹅的传闻说起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7-08-150 6434 顾诚的治学之道与史学成就——《顾诚全集》序言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北京【期刊】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9-151 9235 少数民族风俗画卷——读《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 陈梧桐 【期刊】中国民族2008-01-060 4536 一部正德历史的活剧读《正德风云:荡子皇帝朱厚照别传》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8-07-010 4437 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中国茶文化读《长江流域茶文化》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5-06-070 8838 朱元璋民族成份考辨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期刊】史林2005-0639 《洪武大帝朱元璋传》写作札记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5-12-070 5940 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中国茶文化——读《长江流域茶文化》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期刊】农业考古2005-11-300 6541 施琅统一台湾与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北京【期刊】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42 自从出了朱皇帝——读《朱元璋与凤阳》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4-08-150 4243 面貌一新的汉光武帝传记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3-02-150 1744 顾诚印象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3-09-150 1845 黄启臣著《澳门通史》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期刊】历史研究1999-12-150 8546 西汉军事思想的重大成就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期刊】学术月刊1999-08-150 5047 澳门的昨天和今天──评黄启臣新作《澳门通史》 陈梧桐 【期刊】中国图书评论1999-12-300 1648 略说清官 陈梧桐 【期刊】文史天地2002-01-152 3649 再论朱元璋的功绩与历史地位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北京【期刊】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750 西汉王朝开拓边疆斗争的历史意义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期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09-154 14251 读《王朝鼎革与英雄悲歌》陈梧桐 【期刊】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01-250 452 论郑成功驱荷复台的英雄业绩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期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07-151 5653 《黄河传》自序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1-03-070 354 黄河文化──一个自强不息的伟大生命 于希贤; 陈梧桐 【期刊】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1-205 31955 读《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陈梧桐 【期刊】历史研究1994-12-150 15356 一部有创见的心学研究著作──评《心学与中国社会》 陈梧桐 【期刊】贵州文史丛刊1994-05-050 5157 论朱元璋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政策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期刊】江西社会科学1995-06-252 8658 明朝民族事务管理机构述略 陈梧桐 【期刊】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8-284 6959 明清松锦之战与洪承畴的功过评价 陈梧桐 【期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07-150 14060 论施琅统一台湾的历史功绩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期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09-150 6161 一部将南明史研究推向新水平的佳作——评顾诚著《南明史》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期刊】历史研究1998-02-153 26062 发挥学科优势办出基地特色——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文科基地建设的特色与措施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期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09-150 3063 孔子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卫道士 陈光中; 陈梧桐广西大学中文系; 广西大学中文系教师【期刊】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3-0665 历史的亡灵与“四人帮”的野心——王张江姚反党集团为什么要重新抬出帝王将相? 陈梧桐; 姚喁冰 【期刊】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7-03-020 666 一个篡党夺权、卖国投敌的严重步骤——揭开“四人帮”鼓吹“法家爱国,儒家卖国”的阴谋 陈梧桐 【期刊】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7-05-010 667 “四人帮”鼓吹“法家爱国,儒家卖国”论的罪恶目的何在? 陈梧桐 【期刊】天津师院学报1977-08-290 468 论朱元璋对蒙古的“威德兼施”政策 陈梧桐 【期刊】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05-0111 6969 论李光地对清初统一事业的贡献 陈梧桐 【期刊】清史研究1993-04-020 4570 论朱元璋的“居安虑危”思想 陈梧桐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教授【期刊】江西社会科学1993-10-280 3671 默默地钻在地下改良土壤——忆姚涌彬 陈梧桐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期刊】农业考古1993-04-020 672 回味无穷的观音韵 陈梧桐中央民族学院【期刊】农业考古1993-07-020 1373 正确阐述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陈梧桐 【期刊】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12-313 5774 关于新编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一、二册的几个基本观点问题 陈梧桐 【期刊】历史教学1979-01-310 1275 论朱元璋强化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 陈梧桐 【期刊】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0-04-304 13976 论朱元璋的封建文化专制 陈梧桐 【期刊】学术月刊1980-04-301 5377 关于处理中国民族关系史若干原则的商榷 陈梧桐 【期刊】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05-019 4178 关于平均主义与封建主义在农民战争中的作用问题——与董楚平同志商榷 陈梧桐 【期刊】浙江学刊1981-05-012 2479 《明末清初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的斗争》一课的教材分析 陈梧桐 【期刊】历史教学1981-06-300 1480 《三国鼎立》教材分析 陈梧桐 【期刊】历史教学1981-10-280 981 论中国的历史疆域与古代民族战争 陈梧桐 【期刊】求是学刊1982-08-291 10282 论中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与民族英雄 陈梧桐 【期刊】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06-305 4983 朱元璋对人才的使用与摧残 陈梧桐 【期刊】社会科学辑刊1982-05-011 4384 论朱元璋的民族政策 陈梧桐 【期刊】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03-022 7085 朱元璋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陈梧桐中央民族学院【期刊】农业考古1982-04-021 2686 《明朝初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与《封建专制主义的加强》教材分析 陈梧桐 【期刊】历史教学1982-07-300 2687 再论农民战争中的平均主义——与董楚平同志再商榷 陈梧桐 【期刊】浙江学刊1983-08-290 1888 朱元璋取得反元斗争胜利的基本原因 陈梧桐 【期刊】社会科学辑刊1983-08-290 3889 朱元璋创办过农桑学校吗? 陈梧桐中央民族学院【期刊】农业考古1983-07-020 1790 朱元璋战胜陈友谅、张士诚的经过和原因 陈梧桐 【期刊】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0-270 7991 论中国各族人民友好合作关系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兼论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 陈梧桐 【期刊】求是学刊1984-03-012 2692 论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 陈梧桐 【期刊】中州学刊1984-04-300 2593 如何对待涉及民族关系的爱国主义 陈梧桐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期刊】江汉论坛1985-01-210 2194 论朱元璋的治国思想 陈梧桐 【期刊】社会科学辑刊1985-03-022 4695 应该重视史学理论的研究 陈梧桐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期刊】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7-03-020 1796 明洪武年间的睦邻外交与海禁 陈梧桐 【期刊】史学集刊1988-07-017 10297 朱元璋功过评估 陈梧桐 【期刊】社会科学辑刊1990-03-020 8198 朱元璋处死贩卖私茶的驸马 陈梧桐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期刊】农业考古1991-12-300 1899 不能忽视的“另一半”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梧桐 【报纸】中国民族报2010-12-240 0100 简评《明清江南著姓望族史》 陈梧桐 【报纸】光明日报2010-04-040 5101 纵横探察论民族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陈梧桐 【报纸】光明日报2001-11-220 6102 明中期史研究又有新创获 陈梧桐 【报纸】光明日报2003-05-130 4103 追寻明清江南望族的踪迹 陈梧桐 【报纸】中华读书报2002-08-210 3104 谁证明了朱元璋是回族? 陈梧桐 【报纸】中华读书报2005-06-150 9105 什么人能称为中华民族的英雄 陈梧桐 【报纸】北京日报2006-06-050 10106 《万历十五年》质疑 陈梧桐 【报纸】北京日报2007-03-050 47107 朱升的出山与退隐 中央民族大学陈梧桐 【报纸】光明日报2007-09-070 3108 揭示明朝民族政策演变的轨迹 陈梧桐 【报纸】学习时报2006-09-110 16109 明代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进展 陈梧桐 【报纸】学习时报2007-04-090 5110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陈梧桐 【报纸】学习时报2007-06-180 4111 气势磅礴的农业文明史图卷 陈梧桐 【报纸】中华读书报2006-02-150 4112 明朝第一开国功臣徐达 中央民族大学陈梧桐 【报纸】光明日报2008-01-010 5113 “赞成大业,母仪天下”的马皇后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陈梧桐 【报纸】光明日报2008-01-270 5114 民俗风情放异彩南江文化铸品牌 本版编辑?黄伟宗叶春生司徒尚纪张镇洪陈梧桐范兰德吴伟鸿 【报纸】南方日报2008-02-260 12115 概况一部优秀的历史人物传记——《朱元璋传》 陈梧桐 【年鉴】中国出版年鉴1980-01-010 4116 传记中国历代名君中国历代名巨中国历代名将 肖黎; 李桂海; 陈梧桐; 苏双碧 【年鉴】中国出版年鉴1988-01-010 0117 图书气势磅礴的农业文明史图卷——《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 陈梧桐 【年鉴】中国出版年鉴2007-01-010 3

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郑玄与今古文经学》 《联合日报·文史周刊》2006年10月28日2、《四库学根基的夯实之作》 《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2月24日3、《古典文献学研究领域的杰作》 台湾《书目季刊》2005年第39卷第1期4、《高亨著作集林的编纂出版和学术意义》 《光明日报》2005年8月11日5、《论朱熹诗集传所定诗旨与诗小序之间的关系》 《理论探讨》2004年第3期6、《墨家学说体系的重新认识和思考——关于墨家的立说根据、核心思想和价值原则》 《山东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7、《简论欧阳修诗本义的特点和得失》 《理论探讨》2003年第5期8、《毛诗故训传标兴含义新解》 《晋阳学刊》2003年第3期9、《古典文献学家王绍曾先生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文献》2003年第2期10、《论两汉文献的构成特点和整理现状》 《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11、《百年学术名家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文史哲》2002年第6期12、《默默耕耘 老学不倦—古典文献学家王绍曾先生学行记略》 《炎黄文化研究》2002年第9期13、《论东汉朝廷对今文经学经本家法的保护和校理》 《学术交流》2002年第6期14、《论两汉鲁诗学派》 《晋阳学刊》2002年第3期15、《论诗序的主体部分可能始撰于孟子学派》 《诗经研究丛刊》2002年第3辑16、《论诗序主体部分的完成不能早于战国中期》 《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学苑出版社17、《论两汉经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山东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18、《关于隋唐四大类书》 与董治安先生合作 《海峡两岸文献学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论齐诗学派与王莽的关系及其在东汉的命运》 《孔子研究》2001年第6期20、《试论韩诗学派的品格特征》 《学术交流》2001年第5期21、《论孔子家语的真伪及其文献价值》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22、《论毛诗在两汉今古文斗争中的地位和命运》 《山东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23、《诗序的主体部分写定于毛传之前的文献依据》 《诗经研究丛刊》2001年创刊号24、《从兴的角度对诗经中某些部分创作年代的推测》 《福建论坛》2000年第6期25、《论毛诗的经本及其学派归属》 《福建论坛》2000年第3期26、《论朱熹与唐仲友间的一桩公案》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27、《李焘著述考辨》 《文史》2000年第1辑28、《从传序的关系论诗序的写作年代》 《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学苑出版社29、《刘向校书同僚学行考论》 《文献》1998年第3期30、《班固的从祖父班斿》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31、《毛诗的时代性质及其传授渊源考略》 《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天马图书有限公司32、《两汉文献的现状与两汉全书的任务》 《文史哲》1998年增刊33、《论高亨先生的周易校勘学》 《山东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34、《侯苞侯包侯芭考》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35、《清中叶栖霞学者牟应震的行年和著述》 《山东图书馆季刊》1995年第3期36、《试论姚振宗的别录七略辑本》 《古籍研究》1995年第1期37、《李焘事迹编年》 《古籍整理研究论丛》1994年10月齐鲁书社38、《喜见藏书史研究之新篇章——评山东藏书家史略》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1994年第2期39、《评曹之先生的中国古籍版本学》 《山东图书馆季刊》1993年第4期40、《试论文献通考经籍考的著录依据和著录方法》 《古籍整理研究论丛》1993年3月山东文艺出版社41、《正史艺文志补志浅说》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42、《试论清季目录学家姚振宗》 《古籍整理研究论丛》1991年9月山大出版社43、《评列女传译注》 《民俗研究》1991年第3期44、《宋代的国家藏书》 《文史知识》1990年第3期45、《从正史艺文志谈补志的得失》 《图书馆工作》1990年第3、4期46、《论四库全书总目类目设置之得失》 《山东图书馆季刊》1989年第2期47、《杨守敬与日本访书志》 《文献》1989年第1期48、《李平心与生活全国总书目》 《山东图书馆季刊》1987年第4著作 1、《野菜博录校释》 2006年12月山东画报出版社2、《毛诗名物图说》 2006年1月清华大学出版社3、《高亨著作集林》 编校组主要成员 2004年12月清华大学出版社4、《李焘学行诗文辑考》 2004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5、《郑玄与今古文经学》 2004年11月山东文艺出版社6、《宋史校勘记》 张元济遗稿 与王绍曾先生合作整理 2004年4月商务印书馆7、《唐代四大类书》 副主编 2003年11月清华大学出版社8、《诗经要籍提要》 执行编辑、主要撰稿人 2003年8月学苑出版社9、《离骚全图校释》 2003年4月山东画报出版社10、《毛诗品物图考》 2002年8月山东画报出版社11、《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 与王绍曾先生等合作 2002年4月齐鲁书社12、《诗经要籍集成》 执行编辑 2002年学苑出版社13、《南史校勘记》 张元济遗稿 与王绍曾先生合作整理 2001年10月商务印书馆14、《二十五史外人物总传要籍集成》 副主编 2000年10月齐鲁书社15、《清史稿艺文志拾遗》 常务编委、主要撰稿人 2000年9月中华书局16、《两汉全书》第一册 编委、主要撰稿人 1999年9月山东大学出版社17、《两汉全书》第二册 编委、主要撰稿人 1999年9月山东大学出版社18、《汉书校勘记》 张元济遗稿 与王绍曾先生合作整理 1999年5月商务印书馆19、《山东文献书目》 编委、主要撰稿人 1993年齐鲁书社20、《世界百科名著大词典》 图书馆学与综合学科卷编委、主要撰稿人 1992年11月山东教育出版社 1、《两汉全书》,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编委会主要成员,自1996年立项至今,先后整理《毛诗传笺》、《史记》等要籍,凡200余万言。2、《中华儒藏·诗经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与董治安先生、郑杰文先生共同主持,正在进行。3、《汉魏之际山东经学现象探析》,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重点项目,与庄大钧先生共同主持,正在进行。4、《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重点项目,与刘心明先生共同主持,正在进行。 1、《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2006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2003年获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3、《论毛诗序的写作年代》,2002年获中国诗经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4、《清史稿艺文志拾遗》,2002年获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5、《清史稿艺文志拾遗》,2001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6、《清史稿艺文志拾遗》,2001获山东省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7、2000年获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古文献学奖学金”博士生二等奖8、《山东文献书目》,1995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9、《山东文献书目》,1995年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0、山东文献书目》,1994年获山东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11、1990年获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首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硕士生二等奖。

1 师旷与小说《师旷》 贵州社会科学 2010-04-202 唐代敦煌高僧悟真入长安事考略 敦煌研究 2010-06-153 淳于髡及其论辩体杂赋 齐鲁学刊 2010-03-154 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中两汉文的文献价值 伏俊琏;姚军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0-01-255 明代的文学选本 伏俊琏; 杨爱军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286 建设“凉州文化”的一点思考 敦煌学辑刊 2010-06-157 《四库全书总目》的文学史观和文体观——以集部大小序为中心 阅江学刊 2010-06-088 “敦煌语言文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研讨会”综述 甘肃社会科学 2009-03-259 周绍良先生的敦煌文学研究 伏俊琏; 张艳芳 敦煌学辑刊 2009-06-1510 谈《离骚》受祝辞的影响 伏俊琏; 张艳芳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09-08-15 期刊 3411 展示陇右文学风采 宏扬乡梓人文精神——读《陇右文学概论》 伏俊琏; 王思远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9-07-2512 俗赋的发现及其文学史意义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1-2513 南朝文人以应用文形式写成的诙谐俗赋 伏俊琏; 朱金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3-1014 武威李氏三代学人的学术述评 伏俊琏; 张存良 图书与情报 2006-06-3015 略论敦煌本《秦将赋》 伏俊琏; 王思远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6-08-3016 狐嗥狼顾怖杀人 老幼家家血相视——敦煌本《秦将赋》简析 兰州学刊 2006-10-3017 李白诗歌中的剑意象分析 陈斐; 伏俊琏 固原师专学报 2006-09-1518 《史记》老子韩非合传与老子的“道” 河西学院学报 2007-02-2519 杂赋与乐府诗的关系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0520 韩朋故事考源 伏俊琏; 杨爱军 敦煌研究 2007-06-1521 草圣张芝在陇上的两处遗迹 伏俊琏; 张存良 敦煌学辑刊 2007-06-1522 敦煌俗赋的类型与体制特征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7-07-3023 伏羲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华夏文化 2007-09-2524 也说《辨骚篇》中的“博徒” 古汉语研究 2007-12-1525 我国自嘲杂赋的源头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2-1526 先秦两汉“看图讲诵”艺术与俗赋的流传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8-11-2527 《老子》的作者及其成书时代 伏俊琏; 王晓鹃 求是学刊 2008-03-1528 “狸猫换太子”故事源头考 伏俊琏; 刘子立 文史哲 2008-05-2429 刘邵和他的《人物志》 邯郸学院学报 2008-06-1530 《全敦煌诗》与张锡厚先生 敦煌研究 2008-06-1531 《史记》中保存的一篇先秦俗赋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8-06-2532 商鞅及《商君书》研究——《商君书研究》序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08-08-1533 谈先秦时期的“诵” 孔子研究 2003-05-2534 汉魏六朝的诙谐咏物俗赋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0-3035 汉魏六朝调笑戏谑类俗赋 兰州大学学报 2005-05-2836 汉代实用文形式的俗赋考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7-2537 《汉书·艺文志》“杂中贤失意赋”考略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9-1538 《人物志·九征篇》发微 甘肃高师学报 2005-08-3039 《孔子项讬相问书》体制探源 敦煌学辑刊 2005-09-3040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初探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8-3041 《司马法》的作者、性质及篇数 河西学院学报 2003-08-2542 敦煌赋及其作者、写本诸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06-3043 说“俗赋” 古典文学知识 2003-01-0544 敦煌遗书中的小说 古典文学知识 2003-09-0545 《汉书·艺文志》“杂赋”考 文献 2003-04-1346 汉代冷嘲热讽、嘻笑怒骂类俗赋 北方论丛 2004-07-2547 敦煌《诗经》残卷的文献价值 敦煌研究 2004-08-3048 汉代的咏物俗赋 甘肃理论学刊 2004-09-2049 魏晋嘲讽俗赋考论 社会科学战线 2004-11-2550 《汉书·艺文志》的文学思想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4-11-2451 先秦“故事俗赋”钩沉 中国文化研究 2004-11-2852 先秦“论辩俗赋”钩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285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咏物俗赋 伏俊琏; 巨虹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0554 两篇风格迥异的《燕子赋》 伏俊琏 社科纵横 2005-04-2555 论变文与讲经文的关系 敦煌研究 1999-09-3056 赋学研究的一部力作——读曹明纲著《赋学概论》 学术研究 1999-05-1757 《汉书·艺文志》“杂赋”臆说文学遗产2002-11-2058 《汉书·艺文志》“成相杂辞”“隐书”说 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9-3059 敦煌俗赋的文学史意义 中州学刊 2002-03-2060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不是袭《经解入门》而成 古汉语研究 2000-06-2561 敦煌本《丑妇赋》与丑妇文学 敦煌研究 2001-06-2562 读《易传》札记 孔子研究 2001-09-2563 《汉书·艺文志》“杂行出及颂德”、“杂四夷及兵”赋考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7-3064 由《汉书·东方朔传》谈史家据本人文章改写本传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1-12-2565 汉译佛经诵读方式的来源 敦煌研究 2002-05-3066 敦煌文学:雅俗文化交织中的仪式呈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3-3067 战国早期的志怪小说 光明日报 2005-08-2668 敦煌《诗经》残卷叙录 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7-08-0169 释《仪礼》“握手” 辞书研究 1999-03-3070 刘■的生平和著述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3-3071 敦煌唐写本《西京赋》残卷校诂 敦煌研究 1994-03-3072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校补 古汉语研究 1994-12-2573 《孝经》的作者及其成书时代 孔子研究 1994-06-2574 沉重苦涩的人生之旅──论《史记》中的凡人悲剧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6-3075 敦煌遗书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4-11-1576 敦煌本《丑妇赋》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蕴 社科纵横 1994-02-2577 敦煌遗文《秦将赋》及其产生流传的原因 社科纵横 1994-08-2578 敦煌赋校补(四)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1994-06-3079 敦煌唐写本《西京赋》残卷校诂 文献 1995-01-1380 李庆善教授与历史文献学教学研究 社科纵横 1996-06-2581 说张澍的《续黔书》 社科纵横 1996-12-2582 孜孜不倦的探求者——赵逵夫教授学术成就述评 古典文学知识 1996-11-2083 重根柢之学 从实事求是——郭晋稀先生的学术成就述略 古典文学知识 1996-01-20 试谈敦煌俗赋的体制和84 审美价值——兼谈俗赋的起源 敦煌研究 1997-09-3085 彰前修伟业示后学津梁──读《声类疏证》 古汉语研究 1997-12-2586 敦煌赋研究八十年文学遗产1997-01-2087 从新出土的《神乌赋》看民间故事赋的产生、特征及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12-3088 论“俗讲”与“转变”的关系 北京图书馆馆刊 1997-12-2089 陇上长城说略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7-08-1590 敦煌的俗赋 古典文学知识 1997-09-2091 读《屈原与他的时代》 社科纵横 1998-04-2592 敦煌赋校补 社科纵横 1993-06-3093 从敦煌唐写本残卷看李善《文选注》的体例 社科纵横 1993-08-2994 敦煌赋校补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3-08-2995 曾运乾先生对中国声韵学的杰出贡献——兼谈古声十九纽与三十二纽之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08-2996 敦煌唐写本《西京赋》残卷校诂 敦煌学辑刊 1993-12-3197 论《项羽本纪》的悲剧性 贵州文史丛刊 1988-08-2898 《诸神的起源》考据错误举隅 中国图书评论 1989-05-0199 “陇右文献丛书”简评 社科纵横 1990-08-29100 美的企慕与欲的宣泄——屈原、宋玉、司马相如美人赋散论 社会科学 1990-08-29101 浅论老子的“道”——兼谈《史记》老庄申韩合传 甘肃理论学刊 1990-05-01102 屈原司马迁异同散论 中国文学研究 1991-04-02103 《离骚》释词二则 范三畏; 伏俊连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1-06-30104 郭晋稀教授学术成就简介 社科纵横 1991-03-02105 诗骚短札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05-01106 《文选李注义疏》标点斠议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2-12-26107 源远流长 奇风异采——写在《甘肃古迹名胜辞典》出版之际 社科纵横 1992-08-28108 问题讨论综述 敦煌赋研究八十年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 1998/01/01109 新书选评 《唐代边塞诗选注》(胡大浚主编)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 1991/01/01

《天保》,《诗经·小雅·鹿鸣之什》的一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全诗六章,每章六句。是一首为君王祝愿和祈福的诗。《毛诗序》云:“《天保》,下报上也。君能下下以成其政,臣能归美以报其上焉。”更具体一些,“此诗乃是召公致政于宣王之时祝贺宣王亲政的诗”(详赵逵夫《论西周末年杰出诗人召伯虎》,见《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诗歌表达了作为宣王的抚养人、老师及臣子的召伯虎在宣王登基之初对新王的热情鼓励及殷切期望,即期望宣王登位后能励精图治,完成中兴大业,重振先祖雄风。实际上,也表达了召伯虎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的政治理想。《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中国法律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著作与教材--专著、主编、合著共三十余种,主要有:1.中国通史讲稿(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10月(多次再版,累计二百余万册)2.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10月1984年3月增订本3.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1900-1990)(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6月4.战国秦汉史论著索引续编(论文1981-1990;专著1900-1990)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5.战国秦汉史论著索引三编(1991-2000)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6.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手册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7月,1989年9月修订本,1995年6月第二版7.中国古代史纲(上、下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7月(多次再版,累计数十万册)8.北京史(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8月9.秦汉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11月,1995年10月增订本10.中国地震史资料·北京卷副主编,科学出版社1986年11.北京历史地图集(侯仁之主编,参加),北京出版社1988年5月12.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13.简明中国古代史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已出至第三版,再版15次,累计20余万册)14.汉书精华注译 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年11月15.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16.翦伯赞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17. 汉书全译(文白对照),全三册,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4年1月18. 中华文明史 第二卷,主编,北大出版社 2012年4月19. 新史学家翦伯赞,北大出版社 2006年10月20. 翦伯赞诗集辑注,民族出版社 2008年4月21. 契约史买地券研究,中华书局 2008年8月22. 从“协和万邦”到“海内一统”, 北大出版社 2009年1月23. 张传玺说秦汉,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年1月24. 中国历代契约粹编(共三册), 北大出版社 2014年5月论文--共发表论文200余篇,主要有:1. 汉以前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生和确立,《北京大学学报》1961年2期2.两汉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北京大学学报》1961年3期3.《资治通鉴》是怎样编写的 - 读司马光《答范梦得》书后,《光明日报·史学》1961年12月20日4.武定彝族地区的封建领主所有制及其破坏,《文史哲》1962年2期5.从土地契约形式的演变看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光明日报》1963年6月13日6.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形成的三个阶段,《北京大学学报》1978年2期7.翦伯赞同志革命的一生,《北京大学学报》1978年3期8.理论·史料·文章 - 学习翦伯赞同志的治学精神,《人民日报》1979年2月22日9.应当正确地评价王绾,《北京大学学报》1979年3期10.更名民曰黔首的历史考查,《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2期11.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权的法律观念,《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6期12.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国有土地问题,(山大)《历史论丛》1981年2期13.释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官寺,《考古与文物》1981年4期14.秦代北京地区的郡、县、关,《北京史研究通讯》1981年7、8期15.就郭沫若评价秦始皇答问,中央电大《文科园地》1982年1期16.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中央电大《文科园地》1982年2期17.此游胜读十年书,《江海学刊》1982年2期18.翦伯赞传略,《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一辑19.中国古代契约形式的源和流,《文史》16辑20.关于王昭君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6期21.论秦汉时期三种盐铁政策的递变,《秦汉史论丛》第二辑(1983年8月)22.少林武术与达摩并无关系.《光明日报》1984年2月22日,收入《中国武术论丛》第1辑23.从东汉雁门太守鲜于璜籍贯说到两汉雍奴故城,《环境变迁》1984年创刊号24.东汉雁门太守鲜于璜碑铭考释,《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2期25.潞西县遮放区户闷寨傣族社会调查,《德宏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收入《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26.两汉大铁犁研究,《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1期27.怎样认识中国古代的农民战争--答《电大语文》、《四川电大》两编辑部问,《电大语文》1985年11、12合期,《四川电大》1985年6期28.西周封建论,《自修大学》1986年7期29.关于司马光《答范梦得》的内容、写作时间及版本问题,上海《古籍整理与研究》1987年2期30.从新加坡妈祖庙谈到妈祖信仰源流,《东南亚学刊》试刊1989年6月31.武定县万德区万宗铺村彝族社会历史调查,收入《云南彝族社会历史调查》,又收入《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32.翦伯赞与侯外庐的兄弟友谊与学术分歧,《江汉论坛》1989年7期33.诸葛亮隐居襄阳,未去南阳(宛),收入《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东方出版社1991年3月34.中国古代契约资料概述,(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27期,1990年5月,收入《中国法律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出版35.论中国历代契约资料的蕴藏及其史料价值,《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3期36.汉高祖刘邦新评,《刘邦研究》创刊号,1992年6月15日37.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韩)李锡炫译,收入朴元火高编《中国历史与文化》,高丽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38.论春秋至西汉中期的盐铁包商政策,(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64期1993年6月39.谈《汉书》,《文史知识》1994年5期40.秦汉史研究九十年评述,《秦汉史论丛》第6辑,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41.云南彝族慕连土司史迹补正,《燕京学报》新1期,1995年8月燕京研究院编42.《百济国斯麻王买地券》释例,收入《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韩国学论文集》第4辑,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编,1995年43.悬泉置、效谷县、鱼泽障的设与废,《国学研究》第3卷,1995年12月44.我总是走自己的路--翦伯赞与北大,收入《巍巍上庠,百年星辰--名人与北大》,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45.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收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1998年3月出版46.奠定文景之治政策的宏文三篇(贾谊《治安策》、晁错《论贵粟疏》、《募民徙塞下疏》),收入《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13期47.翦伯赞,收入《中共党史人物传》第6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2月48.翦伯赞冤案的形成和平反,《纵横》1998年8期,收入《纵横》精品丛书《谜案冤案解读》,中国文史出版社。台湾《传记文学》1999年74卷3期全文转载,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中国社会与历史》2000年5月18日以德文发表49.商鞅的历史功绩与个人悲剧,收入(韩)庆北史学会编《庆北史学》第21辑《金烨博士停年纪念史学论丛》,1998年8月50.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演变,收入《庆祝杨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51.秦始皇,收入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之光》第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月52.汉武帝,收入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之光》第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月53.张衡,收入《中华文明之光》第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月54.海不扬波国运昌,《北京日报》·理论·文史,1999年7月7日出版55.谆谆教导,永记不忘--纪念吕振羽同志诞辰100周年,吉林大学《史学集刊》2000年1期56.两汉国营手工业中的弊端与救弊措施,《文史》第50辑(2000年第1辑)57.应劭汉改邮为置说辨证,收入《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文集》史学卷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8月58.两汉铁犁影响我国古代农业两千年,《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2年5月21日第3版59.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大一统疆域的奠定,(香港)珠海书院《珠海学报》第18期2002年10月60.谈新编中学历史教材的指导思想问题,天津《历史教学》2002年12月61. 古代政治文明的历史典范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创造与推行 北大国学研究院《国学研究》第12卷(《国学研究》创刊十周年纪念专号),2003年12月62. 寻访翦伯赞先生在香港的踪迹 北京大学历史系《北大史学》,第10期 2004年1月63. 中国古代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中国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中华文明网・史苑》创刊号,2004年4月9日,收入《祝贺朱绍侯先生八十年华诞史学新论》,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9月64. 关于香港新见《吐鲁番契券的一些问题》,北大《国学研究》第13卷,2004年6月65. 新见鸽子洞元代契约识读 北大《国学研究》第14卷,2004年12月66. 买地券文广例 北大《国学研究》第17卷,2006年6月67. 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评价 收入仓修良主编《中国史学名著评价》第四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68. 翦伯赞《秦汉史》评介 收入仓修良主编《中国史学名著评介》第四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69. 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北京论坛发言, 《文史知识》,2007年1月、3月连载70. 商鞅变法与中央集权制度 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 ,2007年3月,收入凤凰卫视 ——友谊凤凰丛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年1月71. 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史学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报告,2007年4月10日(该院有报告提要)71. 立足祖国历史主流,研究北京历史文化 石家庄《燕赵文化》2007年2期(6月18日),《文史知识》,2007年8月1日73. 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 —— 翦伯赞 《历史哲学教规》 收入马宝珠主编《20世纪中国史学名著提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74. 从华夏和蛮夷戎狄等族名说到汉民族形成 中央文史研究馆・国学论坛(两岸三地参加),2007年11月;《江苏文史研究》2008年第3期,9月20日75. 买地券用名的历史考察 北大历史系《北大史学》,2007第12期76. 翦伯赞与新中国史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林,2009年10月8日77. 论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中华读书报・文化周刊・国学(秦统一2230年祭)2009年10月21日78. 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 文史知识,2009年12月79. 为创建新史学而奋斗的一生—— 翦伯赞新史学探索述论(上、下) 高校理论战线,2010年第1、2期80. 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 中国中央文献研究室《文献与研究》2010年3月18日第13期(总第250期)(文论摘登之十八,党内刊物,注意保存)81. 红色文化实业的开创者周宗琼(诞生百周年纪念) 中华读书报・文化周刊(出版史)14版,2010年10月27日(周宗琼1917年11月6日出生)82. 胡华与《中国历史概要》 百年潮,2011年第9 期(9月)83. 向侯仁之先生学习历史地理 中华读书报2011年12月17日第9 版;收入《走进侯仁之 ——恭贺侯仁之先生百岁寿辰》,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学苑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84. 我与大玉琮的一段情缘 中华文物报2012年5月9日第5版85. 清道光《冫口子渔村史碑》的发现、复制和碑名考释 日照日报2012年12月1日4版文教周刊86. 求真求实,尊师爱生 ——翦伯赞教授的治学处世之道 中国老教授协会主编《大师风范》(文科)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87. 评论历史,要实事求是 —— 参访张传玺教授 国学新视野,2014年12月(冬季卷) 香港中国文化院,中华出版社总第十六期88. 海曲盐官两千年史事八议 (北大)国学研究第34卷,2014年12月

1、新中国《婚姻法》夫妻财产制及其价值取向的变迁 《山西大学学报》 2005年3期2、研究中国法律史的几点断想, (收录于《法史思辩——2002年中国法史年会论文集》) 法律出版社 ,2004年11月3、论永佃权在完善我国农地使用权制度中的价值,《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1期4、儒家德治与当代法治,《华文精撷》,2003年10期5、永佃权的历史考察及其当代价值《现代法学》2002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2年10期(全文转载) 被美国亚洲当代文化学会《华文精撷》列为2002年优秀华文6、三晋法家思想的华与实,《山西大学学报》,2002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3年1期(全文转载)7、论权利意识的培育,《山西大学学报》,2002年1期8、山西农村非法传教问题的调查与法律思考,《晋阳学刊》,2002年4期9、农地使用权流转问题的法律思考,《理论探索》,2002年2期10、中国法制史教学探析,《山西大学学报》,2001年3期11、韩非法思想的价值取向,《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12、《论山西村治时期法律中的习惯》,载《三晋法学》(第三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13、《近三十年中国所有权制度的历史考察》,载《三晋法学》(第三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14、《中国古代义利观对重农抑商法律传统的影响》(第二作者),《船山学刊》2008年第2期;15、《论清代的比附生例》,载曾宪义主编:《法律文化研究》(第三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69—79页;16、《中华法系伦理法特质演生的社会基础》,《山西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17、《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和谐精神》(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载《中国文化与法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18、《三晋法律文化论纲》,载《三晋法学》(第一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19、《欧美法律社会学的历史演进及不同特点》,《中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第二次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出版

1.《甲骨文和纳西东巴文比较研究》,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科项目,1993-1995年。2.《纳西东巴文研究》,国家教委“九五”人文社科项目,1997-1999年。3.《先秦汉语词汇研究》(与蒋宗福教授共同主持),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科项目,1993-1995年。4.《甲骨文语法研究》,重庆市“九五”社科项目,1999-2001年。5.《纳西东巴文应用性文献研究》,教育部“十五”人文社科项目,2001-2004年。6.《孟子词典》(主编),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2001-2002年。7.《明史全译》(与毛远明教授共同主持),332卷,为许嘉璐先生主持的《二十四史全译》的一种,2001-2002年。8.礼类儒典编纂与研究(与毛远明教授共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社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儒藏编纂与研究》子项目,2004-2006年。9.《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语言文字研究》,重庆市“十一五”社科重点项目,2006-2008年。10、《俄亚、白地东巴文调查研究》,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7-2009年。 1.专书1、《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2、《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3、《论语词典》,副主编,西南师大出版社,1993年。4、《尚书正义》(点校,独立),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5、《谷梁传注疏》(点校,合作),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6、《礼记正义》(点校,合作),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7、《明史全译》(主编,合作),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2.主要论文甲骨文、金文研究1、《“全汉字”甲骨文字族浅论》,《西南师大学报》1992年古籍整理与研究专刊。2、《关于甲骨文语料库的几个问题》,1993年《海峡两岸中国古籍整理研究现代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3、《两周金文韵文和先秦“楚音”》,《西南师大学报》1993年2期。4、《甲金语法札记三则》,《古汉语研究》1995年2期。5、《甲骨文“我”有单数说》,《古汉语研究》1996年2期。6、《甲骨语言的性质及其在汉语史研究中的价值》,杭州大学《古典文献与文化论丛》第二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7、《甲骨文动词和介词的为动用法》,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二辑,巴蜀书社,2000年。8、《甲骨文语序问题札记二则》,《古汉语研究》2000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2期转载。9、《甲骨文单个祭祀动词句的转换和衍生》,《语言研究》2002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2002年9期转载。10、《甲骨文“在”字介词用法例证》,《古汉语研究》2002年4期。11、《甲骨文的词头“有”》,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五辑,巴蜀书社,2002年。12《甲骨文介词“于”用法补议》,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13、《甲骨文动词和介词的为动用法和祭祀对象的认定》,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又收入《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4、《甲骨文双宾语句研究》,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15、《甲骨文存现句述要》,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16、《卜辞词语补释》,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17、《甲骨文和商代金文比较研究示例》,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18、《甲骨文和〈尚书?商书〉比较研究示例》,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19、《甲骨文的“至于” 》,《中国语言学报》第十一期,商务印书馆,2003年。20、《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的语料价值》,收入《花园庄东地甲骨论丛》,台湾圣环图书有限股份公司,2006年7月。21、《语法研究与卜辞训释》,《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4期。22、《甲骨文“暨”有连词说》,2004年安阳中国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3、《〈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的“疾”字》,中国文字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河北大学,2005年7月。纳西东巴文研究1、《〈纳西东巴字和甲骨文比较研究〉质疑》,《云南民院学报》1988年3期,又收入《东巴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2、《纳西东巴文的异读和纳汉文字的比较研究》,《云南民院学报》1990年1期。3、《甲骨文、纳西东巴文的合文和形声字的起源》,《中央民院学报》1990年1期。4、《东巴形声字的类别和性质》,《中央民院学报》1992年4期。5、《汉古文字、纳西东巴字注音式形声字比较研究》,《西南师大学报》1993年学术丛刊。6、《纳西东巴字、汉古文字中的“转意字”和殷商古音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年4期。7、《纳西东巴古籍整理与研究刍议》,收入《传统文化与古籍整理研究》,西南师大出版社,1994年。8、《纳西东巴形声字、假借字音近度研究》,《语言研究》1994年增刊。9、《纳西东巴形声字研究纲要》,《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七十辑,1995年。10、《纳西东巴字多音节形声字音近度研究》,《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11、《纳西东巴字字和字组的划分及字数的统计》,收入《语苑撷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12、《〈纳西东巴象形文字辞典说略〉补正》,《辞书研究》1999年4期。13、《纳西东巴字单音节形声字研究》,收入《语言文史论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4、《乾隆〈丽江府志略?方言〉记略》,收入《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 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15、《纳西东巴文应用性文献的考察》,《中国语言学报》第十期(2001年),又收入《玉振金声探东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6、《纳西东巴字多音节形声字研究》,《语言学论丛》第25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17、《一封最新的东巴文书信》,收入《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2年。18、《纳西东巴文本有其字假借原因初探》,《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1期,又收入《文字学论丛》第二辑,崇文书局,2004年。19、《从纳西东巴文看甲骨文研究》,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20、《东巴文化研究断想》,收入《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21、《纳西东巴文象形字研究》,收入《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22、《纳汉文化交流和纳西东巴字的历史层次》,收入《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23、《〈纳西象形文字谱?常用词汇〉订补》,收入《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24、《〈纳西东巴象形文字字典说略〉补正》,收入《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25、《纳西东巴经〈延寿经〉释文示例》,收入《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26、《杨著〈摩些文多巴字及哥巴字汉译字典〉述略》,《丽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1期。又收入《丽江第二届国际东巴艺术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27、《东巴文〈祭天古歌〉译释》,收入《庆祝刘又辛教授80诞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南师大出版社,2005年。28、《〈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纪年经典述要》,收入《中国古文献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文出版社,2005年。29、《关于哥巴文字源考证的几点看法》,《中国文字研究》第六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30、《丽江黄山乡纳西语汉字祭文译释》,《音韵论集》,中华书局,2006年6月。31、《丽江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贺词二则译释》,《文字学论丛》第三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7月。32、《和才东巴文题词译释》,《中国文字研究》第七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33、《〈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中的年号纪年经典》,《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5期。34、《东巴文卖拉舍地契约译释》,《中国文字学报》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35、《纳西东巴文地契研究述要》,收入《一生有光??周有光先生百年寿辰纪念文集》,语文出版社,2006年。36、《东巴文研究材料问题建言三则》,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出版基金第二次中青年语言学者论坛论文,2004年5月。收入会议文集,待刊。37、《纳西东巴文六书概说》,陆宗达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暨中国语言文字学学术研讨会论文,2005年9月。收入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三辑,待刊。38、《〈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中的花甲纪年经典》,收入《庆祝唐作藩教授80寿辰论文集》,待刊。39、《东巴生年校订四则》,重庆市语言学会第五届年会论文,2005年12月。收入丽江师专民族研究所论文集,待刊。40、《〈木氏宦谱〉纳汉对音中的明代丽江汉语方音》,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九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6年8月?南京大学。收入会议文集,待刊。41、《纳西东巴文疑难字词考释举例》,中国语言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2006年8月,河北师范大学。收入《中国语言学报》第13期,待刊。42、《白地阿明灵洞东巴文题词译释》,收入《庆祝刘叔新教授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待刊。43、《东巴文白地买山契约译释》,中国语言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暨第2届国际中国语文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年6月,宁夏大学。44、《丽江东巴文残砖契重考》,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年10月,中央民族大学。45、《纳西东巴文生肖纪日中的khv55》,第38届国际汉藏语学术研讨会论文,2005年10月,厦门大学。46、《纳西东巴文形近字、同形字释例》,第三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6年8月,河南大学。47、《水书和纳西东巴文、汉古文字的初步比较》,水书文化研究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7年1月,都匀。48、《纳西汝卡东巴文信件译释》,中国文字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2007年8月,陕西师大。音韵、方言及其他1、《初唐四杰诗韵》(合作),《语言学论丛》第九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2、《重庆话的附缀形容词》,《语言学论丛》第九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3、《〈说文解字〉的复音词》(合作),《西南师大学报》1987年1期。4、《重庆话名词的重叠构词法》,《语言学论丛》第十五辑,商务印书馆,1988年。5、《重庆话非名词词类的重叠形式》,《西南师大学报》1990年3期。6、《重庆方言的“倒”和“起” 》,《方言》1990年3期。7、《“新说文解字”识字教学法质疑》,《西南师大学报》1993年增刊。8、《文字起源二源说质疑》,《达县师专学报》1994年1期。9、《〈老子〉用韵研究》,《西南师大学报》1995年1期。10、《中华版阮刻〈尚书正义〉音切勘误》,《语言研究》1996年增刊。11、《〈蜀语〉今踪》,收入《李实学术研讨会文集》,语文出版社,1996年。12、《〈尚书正义〉点校札记》,《西南师大学报》2002年4期。13、《“亡其”小议》,云南大学《思想战线》2003年6期。14、《南江方言词语选释》,第二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2000年11月,重庆。15、《敦煌〈尚书〉残卷中的副词“亡” 》,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2002年8月,新疆师大。16、《说“立成”?? 〈明史〉词语札记一则》,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2004年10月,广西师大。

1 钱宁.关于“床沙质”和“冲泻质”的概念的说明.水利学报,1957 (1): 钱宁.冲积河流稳定性指标的商榷.地理学报,1958,24(2)钱宁.修建水库后下游河道重新建立平衡的过程.水利学报,1958 (4): 钱宁.周文浩,洪柔嘉.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的特性及其分析.地理学报,1961(27): 钱宁,麦乔威.多沙河流上修建大型蓄水库后下游游荡性河道的演变趋势及治理.水利学报,1963(6):1-19。6 钱宁,谢汉祥,周志德,李光炳.钱塘江河口沙坝的近代过程.地理学报,1964,30(2): 钱宁,万兆惠.近底高含沙量流层对水流及泥沙运动影响的初步探讨.水利学报,1965(4): 钱宁,周文浩.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北京:科学出版社,钱宁,万兆惠,钱意颖.黄河的高含沙水流问题.清华大学学报,1979,13(2): 钱宁,戴定忠.中国河流泥沙问题及其研究概况.第一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0:钱宁,王可钦,闫林德等.黄河中游粗泥沙来源区对黄河下游冲淤的影响.第一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0:钱宁.推移质公式的比较.水利学报,1980(4): 钱宁,周宾.阳武河灌区分水渠首及沉沙池的模型试验和原型观测.第二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3: 钱宁,万兆惠.泥沙运动力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王兆印,钱宁.粗颗粒高含沙两相紊流运动规律的实验研究.中国科学(A辑),1984(8):266-773。16王兆印,钱宁.层移质运动规律的实验研究.中国科学(A辑),1984(9):钱宁.关于河流分类及成因问题的讨论.地理学报,1985,40 (1): 钱宁,万兆惠.高含沙水流运动研究述评.水利学报,1985 (5): 钱宁,张仁,陈稚聪.长江三峡枢纽工程的几个泥沙问题.人民长江,1986(11):钱宁,张仁,周志德.河床演变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水利系泥沙研究室钱宁主编.高含沙水流运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