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茶花女论文法语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茶花女论文法语参考文献

王寿昌爱好文学,兼擅诗、书、画。在法留学期间,他接触并阅读了大量西方文学名著。归国时,带回小仲马父子名著等多部法国小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初夏,王寿昌在马江任职时,好友林纾因丧偶,抑郁寡欢,来到马江朋友魏瀚家散心解闷。为解其忧郁,王便主动与林纾谈起法国文学,向林介绍了法国小仲马的名著《茶花女》,并建议与林合译这本名著。因为林纾不通法语,合作是由精通法语的王寿昌口述原著情节,林纾笔录的方式完成的。二人合作不到半年时间,此书全部译完,书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经校对后,这部以文言文译成的小说就以王、林二人的笔名“晓斋主人”、“冷红生”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二月在福州首版发行了。此后这部小说风行全国,接着各种版本不断出现,计有二三十种之多,“国人见所未见,不胫走万本”,“一时纸贵洛阳”。这本译作令国人读后大开眼界,不少读者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洒下同情的泪水。当时严复有诗曰:“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就是对此译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的真实写照。这本具反封建意义的文言小说,对当时的西方进步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据说在二人合译此书过程中,王寿昌每日口译一小时,林纾笔录三千字。王口述要意给林纾,再由林纾用生花妙笔把它写下来,虽然用古文叙述,可是由于精神贯注其中,文笔动人,处处扣人心弦,使读者神往不已。这精彩的译文,很大程度上是有赖于王对原文的准确理解。王寿昌不但法语精通,中文造诣也很高,既对小仲马的小说情节十分熟悉,又富于情感,同情茶花女的遭遇,所以在合译时,能把原著内容详尽、动情地口述出来,尤其是对女主人公马克的心态描述得委婉尽致、如泣如诉,成为林纾传神而流畅的译笔不可或缺的前提,使林在笔译时能够很好地表达原文的风格神韵,这才有了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巴黎茶花女遗事》的诞生。

关于作者 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24岁凭借《茶花女》在高手林立的法国文坛站稳脚跟。他还获得过一项极高的殊荣——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得过这项殊荣的人还有《悲惨世界》的作者雨果和思想家伏尔泰。 经典文学名著《茶花女》,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 小仲马曾经说自己是父亲“伟大的儿子和卑微的同行”,他的父亲就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大仲马,代表作有《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等,文学成就非常耀眼。然而,跟父亲相比,小仲马的文学成就一点儿都不逊色。 1848年,年仅24岁的小仲马就创造了一个文学神话,他凭借《茶花女》这部小说在高手林立的法国文坛站稳脚跟。到了19世纪下半叶,小仲马在戏剧界的名声远超父亲。他还得到了父亲梦寐以求的荣誉,当选了法兰西学院院士,这在法国是一项极高的殊荣,《悲惨世界》的作者雨果和思想家伏尔泰都当选过。《茶花女》是小仲马最著名的代表作,讲述了男青年阿尔芒·迪瓦尔和巴黎上流社会交际花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1847年,小仲马听到老情人玛丽·杜普莱西病逝的消息,他回想起这位绝代佳人的风姿以及两人曾经有过的美好时光,一时百感交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写完了《茶花女》。玛丽就是这部小说中的交际花玛格丽特的原型,小仲马也从不避讳男主人公阿尔芒里有他的影子。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小仲马(Alexandre Dumas Fils)法语名字的首字母缩写是.,阿尔芒(Armand Duval)的首字母缩写也是.。可以说,《茶花女》这部小说里承载了小仲马的真情实感。人们提到交际花就会先想到《茶花女》的另一个原因是,它拥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一本小说有没有生命力,除了看现代读者还会不会阅读它,还有一个重要指标是看它的内容衍生能力和改编频率。《茶花女》给包括电影、话剧、芭蕾舞在内的艺术形式,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拿电影来说,《茶花女》的电影版在不同年代、不同国家都有过非常经典的版本。比如,20世纪30年代,瑞典国宝级女演员葛丽泰·嘉宝演过好莱坞版《茶花女》,女演员于佩尔在1981年演过法国版,女演员妮可·基德曼在2001年演的歌舞电影《红磨坊》也是《茶花女》的变体。在内容衍生和改编方面,小仲马的《茶花女》要胜过父亲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一筹。1844年,20岁的小仲马在一场戏剧演出中遇到了交际花玛丽,一见钟情。在玛丽家做客拜访时,小仲马发现玛丽咳血,就劝说她要保重身体,玛丽被感动,不久之后成了小仲马的情人,两人度过了一段短暂却美好的日子。有一天,小仲马和玛丽因为一场争吵而分手,吵架的导火索很俗气——钱。玛丽是个混迹巴黎上流社会的交际花,需要大笔的钱维持日常开销,这是二十岁出头的小仲马无力供养的,他供养不了,自然有其他慷慨的恩客愿意为玛丽献上千金。小仲马妒火中烧,就写了分手信给玛丽。4年后,小仲马写《茶花女》时也用到了这封信。《茶花女》被认为是现实主义先驱。大仲马的畅销秘籍是跌宕起伏、构思巧妙的故事情节;小仲马的剧本能在巴黎剧场独领风骚几十年,靠的是敏锐的洞察力,他总能精准地捕捉到法国社会的热点,引发民众的共鸣和追捧,比如,在股市上投机发财、男女两性关系、私生子和未婚母亲,都是那时的热门话题,当然,还有交际花的神秘世界。小说一开头,“我”在街上闲逛,看到一个拍卖广告,说一位物主已经过世,这次拍卖的是她的家具以及珍贵的玩赏物。“我”是玩赏物的爱好者,决定上门去看看。到了之后,“我”惊讶地发现,原来这是一个交际花的住所,更让人惊讶的是,屋里聚集了很多上流社会的贵妇。这些女人为什么会来一个高级妓女家呢?纯粹是为了满足好奇心罢了。这些贵妇看着交际花的遗物,要么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要么露出艳羡的眼神,想必这位交际花的精致生活让她们都觉得自叹不如了。 “我”在拍卖会上花了100法郎,买到了一本属于交际花的小说,书名叫《玛侬·莱斯科》,“我”翻开书,发现有这样一段题词:“玛侬对玛格丽特,惭愧。”落款是阿尔芒·迪瓦尔。玛格丽特就是死去的交际花,那阿尔芒·迪瓦尔是谁?这本书是他送给玛格丽特的吗?他俩是什么关系?虽然“我”有种种疑问,但这只是生活中一个小插曲,“我”很快就把这本书抛在脑后,直到年轻男子阿尔芒登门拜访。他失魂落魄地出现在“我”家中,愿意出高价买回那本《玛侬·莱斯科》。他曾经和玛格丽特相爱,但没来得及赶回来见她最后一面,也没能赶上拍卖会。现在,他想买回书,也算是留个念想。“我”被年轻人的痴情打动,愿意把书送给他。阿尔芒看出来“我”对他的情史充满兴趣,就承诺下次来访会和盘托出。可这次之后,阿尔芒没了音信。 故事先讲到这里。我们来聊一聊那本《玛侬·莱斯科》,它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小仲马为什么会选它作为《茶花女》的引子?这本书比《茶花女》早了100多年,一出版就因为内容伤风败俗被封杀。现在,这本书的知名度已经非常有限了,但在小仲马的时代,这本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那时候的读者在《茶花女》里看到《玛侬·莱斯科》,就会立刻明白作者的良苦用心,也会猜出《茶花女》的故事走向。 《玛侬·莱斯科》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小说女主角玛侬原本应该进修道院,男主角德·格里厄原本应该成为骑士,但两个年轻人在客栈相遇一见钟情,于是各自抛弃前程,私奔去了巴黎。生活贫困,玛侬找了个有钱的金主,德·格里厄在牌桌上出老千赚钱,俩人就这么过起了男盗女娼的日子。后来,玛侬被指控是妓女,流放到美洲大陆,德·格里厄追随她同去,但玛侬得了重病客死他乡。《玛侬·莱斯科》的结局暗示了《茶花女》女主角玛格丽特的宿命。《茶花女》在一开头就揭示了玛格丽特会和玛侬一样红颜早逝,小仲马采取这种手法,体现出了他的自信。他并不避讳早早抛出故事的结局,因为他确信,自己的写作技巧会让读者欲罢不能。一个老到的作家,不会一直用故事高潮来紧紧攥住读者,他懂得张弛有度,懂得卖关子。就像小说中,阿尔芒露了一面之后就没了踪影,让讲述者“我”和读者都被吊起了胃口。于是,“我”就想可以去玛格丽特的墓地打探消息。这个小小的坟地上铺满了白色茶花。公墓的园丁告诉“我”:有个年轻人特意关照他要定时更换鲜花,因为他最近不能来,要去办迁坟的事儿。这时,“我”终于知道了阿尔芒的去向,而且感受到了他的用情之深。阿尔芒要给玛格丽特迁坟,有两个目的:一是想把她安葬在更体面的墓地;二是想再见她一面。“我”接受阿尔芒的邀请参加了迁坟仪式,在场的只有5个人:两个掘墓人,“我”和阿尔芒,以及办事的警长。交际花玛格丽特生前被人前拥后簇,死后却无人问津。美丽的皮相死后也化为一堆腐肉。小说里,小仲马费了不少笔墨描写裹尸布揭开那刻的场景,玛格丽特“一对眼睛只剩下了两个窟窿,嘴唇烂掉了,雪白的牙齿咬得紧紧的,干枯而黑黑的长发贴在太阳穴上,稀稀拉拉地掩盖着深深凹陷下去的青灰色的面颊。”现实就是这么残酷,美人到头还是一把白骨,就像这对情侣的爱情最后落得仓皇收场。小仲马接着笔锋一转,借阿尔芒之口,回忆起他第一次见到玛格丽特的场景。那是在玛格丽特去世的两年前,玛格丽特每次去剧院看戏都会随身带上一束茶花,这就是“茶花女”这个名字的由来。第一眼,阿尔芒就被玛格丽特迷住了,他在剧院演出的间歇来到玛格丽特的包厢里,想认识她,没想到被美人奚落。阿尔芒感觉受到侮辱,落荒而逃。读到这里,读者会以为玛格丽特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把男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这其实只是表面上的风光,说到底,玛格丽特这样的交际花还是依附在男权之上,一旦美人迟暮,就会断了财源,生活没有着落。而且,交际花的社会地位也不高,会被正经人家唾弃。比如,在小说中,墓地其他死者的亲人提出抗议,认为和交际花葬在同一个墓园是奇耻大辱。说到交际花,这个社会现象是不是只有法国才有?交际花和妓女有什么区别?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其实,交际花很早就出现了,而且,在各个国家的文化里都有体现。交际花在日本就是艺妓,在朝鲜半岛叫作妓生,艺妓的妓,生活的生。交际花在中国,有鱼玄机、柳如是、赛金花等。法国的交际花文化是在《茶花女》出版前后盛行的,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式微。法国著名的交际花有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帕杜夫人、时尚教母香奈儿。不少交际花都拥有惊人的美貌,但这不是关键,智慧和才华才是她们的立足之本。玛格丽特的原型玛丽是个爱读书、勤思考的姑娘,和小仲马分手后,她还交往过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李斯特。这些交际花游走于权贵、富豪和文人之间,过着风雅、奢华的生活。简单说,交际花代表了妓女浪漫化、理想化的一面,然而从本质上说,她们只是高级妓女。在讲究门第、血统的社会中,交际花都摆脱不了被主流不齿的命运。这其实也是玛格丽特怠慢阿尔芒的原因,她用傲慢的举止来对抗追求者的逢迎,她明白,自己在男人心中只是个玩物,那她就报复性地玩弄他们。两人初次相遇的两年后,阿尔芒又遇到了玛格丽特,这次,他终于受邀去了玛格丽特家中。众人饮酒狂欢的时候,玛格丽特突然感觉身体不适,一个人躲去了梳妆间,只有阿尔芒担心地跟了过去。阿尔芒再次表达爱意,可玛格丽特早已听惯了甜言蜜语。情急之下,阿尔芒说,两年前玛格丽特得病时,他天天到她家门口关心病情。这番话打动了玛格丽特,她明白阿尔芒是真的关心她,怜惜她,而不是一时兴起贪恋她的美色。阿尔芒终于得到了玛格丽特,兴奋劲儿过了之后,他陷入患得患失中。阿尔芒微薄的年金根本养不起心爱的姑娘,玛格丽特还在接待其他金主。阿尔芒有时妒忌,有时自卑,有时忧心忡忡,有时沾沾自喜。有时他又头脑一热,写信和玛格丽特分手。这就是刚才提到过的,小仲马写给玛丽的分手信。我们来感受下,年轻人在热恋中的精神状态。分手信里说:“我希望自己能像一个百万富翁似的爱您,但是我力不从心;您希望我能像一个穷光蛋似的爱您,我却又不是那么一无所有。那么让我们大家都忘记了吧,对您来说是忘却一个几乎是无关紧要的名字,对我来说是忘却一个无法实现的美梦。”跟小仲马现实生活中的结局不同,这封分手信没有终结阿尔芒和玛格丽特的关系。玛格丽特主动上门求和,还提出去乡村度假,远离巴黎的纷扰。这是两个人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可童话故事终究要让位给柴米油盐。阿尔芒发现,玛格丽特值钱的衣物和首饰越来越少,玛格丽特说她变卖了这些东西维持日常开销,还打算卖掉自己在巴黎的一切,从此和阿尔芒过上普通人的小日子。这一刻,阿尔芒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爱人愿意为了他抛下荣华富贵。玛格丽特确实做出了极大牺牲,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用一组数据来说明一下。小说中提到玛格丽特一副钻石耳环价值8000法郎。根据文献资料,1852年,法国五口人的工人家庭靠300法郎就能过一年。也就是说,玛格丽特从云端跌落到中产生活,因为阿尔芒一年的收入差不多是8000法郎。玛格丽特的举动让阿尔芒很感动,阿尔芒找到公证人,打算把部分财产转到爱人名下。没想到,公证人立马把这件事汇报给了阿尔芒的父亲。老人家即刻赶到巴黎,劝儿子离开交际花。热恋中的阿尔芒根本听不进劝,他打定主意要和玛格丽特长厢厮守,但没想到玛格丽特离开了,还留下一封分手信。阿尔芒遭遇情变,以为玛格丽特还是贪恋纸醉金迷的生活。回到巴黎以后,他找了一个情妇,还借机在公开场合羞辱玛格丽特。玛格丽特本来就患有肺病,阿尔芒的无情无义加重了病情。其实,阿尔芒也无法从这种幼稚的报复行为中获得快感,他就去外国旅游散心。玛格丽特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又思念远方的爱人,只能在日记里倾诉心事,但求有朝一日阿尔芒能读到这些文字。原来,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重返巴黎社交界,并不是嫌贫爱富,而是因为她深深地爱着阿尔芒,愿意为他默默牺牲。阿尔芒的父亲也找到到玛格丽特,用阿尔芒的前程等理由逼迫玛格丽特离开儿子。玛格丽特重病在床,形容枯槁,逢场作戏的朋友,以及钱色交易的恩客早就把她抛到九宵云外,只有债权人在家里进进出出,等着她断气,拍卖掉值钱的物件来抵充玛格丽特欠下的债务。最后,玛格丽特在贫病交加中孤独地死去。第三部分了解了《茶花女》的故事脉络,我们再来看看,与《茶花女》有关的文艺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以及小仲马如何看待女性。我们开头说过,《茶花女》为电影、话剧等艺术形式提供了创作灵感,其中最有名的是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创作的歌剧版《茶花女》,这是世界歌剧史上最卖座的经典作品之一。对音乐一窍不通的人,可能也听过里面那首脍炙人口的《饮酒歌》。威尔第在巴黎看了话剧版的《茶花女》,深受触动,回到意大利之后,迅速把它改编成歌剧。原著小说中那对痴男怨女的故事,可能也让威尔第想到了自身经历。威尔第的第一任岳父是个成功商人和艺术爱好者,他帮助威尔第在歌剧界出人头地,可惜他的女儿英年早逝,威尔第后来想再婚,遭到了前岳父的阻拦。这段经历不禁让人联想起《茶花女》中阿尔芒的父亲棒打鸳鸯的情节。从《玛侬·莱斯科》到小仲马的《茶花女》再到威尔第的歌剧版,它们讲述的都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但剖开爱情故事的外壳,里面的核心都是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抗争。比如,《玛侬·莱斯科》的女主角玛侬不愿接受当修女的命运,勇敢选择爱情,然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小仲马写《茶花女》时,法国是一个被父权和宗教统治的社会,那时候,女性一生都是男性的附庸,她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要依赖不同的男性:父亲、丈夫、儿子。有些女性想要突破有限的生存空间,想要登上更大的社会舞台,于是,她们不再依附一个男人,而是一群男人,她们通过交易来获得财富、名声,甚至是贵族头衔,而这就是交际花的生存逻辑。交际花一方面受到压迫和欺辱,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一部分自我解放。生活在19世纪下半叶的小仲马,算得上是女性之友,他懂得欣赏女性的才智,还和一个女作家乔治·桑保持密切关系,甚至称呼她为“亲爱的妈妈”。1880年,小仲马在一篇序言里倡议说,“应该赋予女性和男性同等的自由和权利”。要知道,还要再过60多年,也就是1945年,法国女性才第一次行使了投票权。小仲马怜惜女性、同情女性,但他并不会赞扬所有女性,贪图享乐、不劳而获的交际花就是他批评的对象,当然,《茶花女》里堕入风尘但灵魂高洁的玛格丽特是个例外。小仲马大力赞扬的一种女性是母亲,包括未婚先孕的女性,因为她们把自己无私地奉献给了家庭和子女。小仲马看待女性的立场有他的历史局限,但他在19世纪就认识到,女性是独立的个体,女性不是“宗教和法律下的次等人群”,她们也没有“虚弱、无能到无法自主行事,需要男性的引导和保护”。小仲马是法国戏剧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期间的重要作家。他被人称为“现实主义作家”,主要是因为他能精准地描摹出人世百态,剖析出社会问题,时隔一个多世纪仍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在他看来,用金钱物质来物化女性、用美貌为标准对女性品头论足的风气,应该抨击。但同时,小仲马也是个近乎冷酷的作家,他让玛格丽特从一个乡下姑娘飞上枝头变成凤凰,看似成功地对抗了宿命,但最后她还是不被主流社会接纳。小仲马在小说里指出,再美的皮囊死后也会是恶臭的白骨,他还指出,两情相悦的爱情敌不过世俗的阻挠。小仲马在《茶花女》中写道:“除了理想生活,还有物质生活,最纯洁的决心都会有一些庸俗可笑、但又是铁铸成的链索把它拴在这个地上,这些链索是不容易挣断的。”总结 第一,《茶花女》的故事来自法国作家小仲马的一段情史,女主人公的原型是小仲马的情人玛丽·杜普莱西。小仲马得知玛丽的死讯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茶花女》。第二,小仲马的父亲是创作了《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的大仲马。大小仲马的父子关系十分和谐,小仲马当选为法兰西院士之后,他在演讲中表示,他之所以能成功当选,完全是仰赖父亲的荣耀。第三,法国的交际花文化在1848年前后盛行,一战之后式微。交际花的生存逻辑是通过美貌和才智,跟男权进行交易获得财富、名声、贵族头衔。交际花代表了妓女浪漫化、理想化的一面,但本质上,她们只是高级妓女,摆脱不了被主流不齿的命运。第四,小仲马被称为“现实主义作家”,是因为他能精准地描摹出人世百态,剖析出社会问题。他的剧本能够紧跟时事热点,非常受欢迎。小仲马推崇母亲这个角色,看不起不劳而获的交际花。早在19世纪,小仲马就已经认识到,女性是独立的个体,倡导“应该赋予女性和男性同等的自由和权利”。

L'un est né à Paris, la France, la belle jeune fille a été attiré à devenir une courtisane Marguerite, connue sous le nom de La Traviata. Elle a eu une maladie pulmonaire due à la dégradation de l'environnement. Elle a trois qui vise à devenir le curé, un nouveau départ, mais a finalement échoué, et est décédé. Long Jie Margaret a été à l'origine une pauvre fille de campagne, vint à Paris, a commencé sa carrière de vente en riant. En raison d'être né Huarongyuemao, Paris, noble fils impatients de les voir devenir un hit incontournable de l'étoile du �0�0social�0�3. Elle accompagnait un bouquet de camélias au défilé de robe, dite "La Traviata". La Traviata eu une maladie pulmonaire, recevoir des traitements spa, la maison de soins infirmiers, il ya les bouts noble dame, figure, regards et Margaret presque, mais la tuberculose a atteint la troisième période, meurt bient�0�0t. Père Miss Duke's, Aaron Morrison a découvert par hasard un peu comme sa fille Margaret, il a re�0�4u son sécher sa fille. Margaret ont donné leur expérience de vie, le duc a accepté de tant qu'elle peut changer sa vie passée, elle paierait l'intégralité des co�0�4ts d'exécution. Mais Marguerite ne peut pas le faire, le duc d'argent Bianjiang réduit de moitié, Margaret joindre les deux bouts, et doit à présent des dizaines de milliers de francs de dettes. 10 heures le jour, Margaret retourné, un groupe de visiteurs. Voisins prudent d'apporter deux jeunes de soie, dont l'un est le Commissioner of Inland Revenue, le fils de M. Duval, Armand Duval, il était follement amoureux de La Traviata. Il ya un an, Marguerite malades, Armand vint un jour enquêter sur la maladie, il a refusé de laisser son nom. Prudent fils de Margaret a parlé à un engouement d'Armand, et elle était très ému. Margaret et les amis de danse, une apparition soudaine d'une maladie, Armand grande préoccupation pour la persuader de ne pas nuire à leur manière, et de déclarer son amour Margaret. Il a dit à La Traviata, il a quand même perdu il ya six mois, sa collection de boutons. Esprits faibles Margaret déjà déménagé une fois de plus la vérité, elle a donné Armand un camélia à Xu Xin-phase Armand véritable amour de la vie a inspiré les aspirations de Marguerite, et elle a déterminé à surmonter l'ennui de la vie à Paris, et Armand à la campagne pour vivre pendant un certain temps. Seule, elle était prête à planifier une somme d'argent, alors s'il vous pla�0�6t laisser une nuit, Armand. Margaret Armand alla chercher quand vous arrive de lancer l'amant de Marguerite dans le passé, Dunsheng jalousie. Il a donné Margaret a écrit une lettre très ferme, disant qu'il ne voulait pas devenir quelqu'un d'autre se moquer de l'objet, il va quitter Paris. Mais il ne va pas, Marguerite est son espoir et la vie entière, ses genoux s'il vous pla�0�6t pardonnez-lui pour Marguerite, Marguerite Armand Qingshu "Tu es ma vie dans la solitude dans la bouleversé par l'appel de la un peuple �0�3. Après quelques efforts, Marguerite et Armand à la périphérie de Paris pour louer une chambre. Duke appris cela, interrompre la source de Marguerite de revenus. Elle portait Armand, mettre en gage leurs bijoux en or et argent, foulard, et l'allocation de Voyage pour couvrir les frais de subsistance. Armand une décision éclairée sur la mère lui a laissé un héritage de la cession, afin de payer les dettes de Marguerite. Agent voulait lui faire signer, il a quitté Marguerite à Paris. La lettre a été écrite à l'origine par le père de M. Armand Duval, et il triche Armand à gauche, et s'est ensuite rendu à Margaret. Pour dire Marguerite, sa fille est tombée en amour avec un gar�0�4on, son travail à la maison pour se renseigner sur la relation entre Armand et Marguerite, dit: �0�0Si vous n'aimez pas et Margaret Armand coupées, alors il faut rompre un engagement. Margaret douleur prie monsieur Duval, Armand, si vous voulez couper les liens avec elle, cela signifie pour elle la vie, ne fait pas de concession, M. Duval. Pour Armand et sa famille, et elle a d�0�4 faire des sacrifices, ont juré de rompre les relations avec Armand. Margaret est très triste de Armand a écrit une lettre Dear John, puis revint à Paris, a commencé une vie absurde ex. Elle a re�0�4u la poursuite Waerweile de Baron, il l'a aidée à payer toutes les dettes, mais aussi le rachat des bijoux, écharpe en cachemire, et de transport. Armand aussi avec les sentiments douloureux et son père rentra chez lui. Armand est encore largement raté le cut-Marguerite, il ne mangeait vint à Paris. Il était déterminé à se venger de Marguerite �0�0trahison�0�3. Il a trouvé Margaret, toujours gêné pour elle, et même de chercher un autre ma�0�6tresse "." L'accusait de pas de conscience, impitoyable's Whore, d'aimer comme une marchandise vendue. Margaret visage d'Armand de malentendu, malheureusement lui a conseillé de s'oublier, ne se rencontrent jamais à nouveau. Armand lui a demandé de fuir avec son Paris, se sont enfuis à, personne ne sait où ils gardent étroitement leur amour. Margaret dit qu'elle ne pouvait pas faire, parce qu'elle a donné une déclaration sous serment, et le baron Armand pensé à tort qu'elle avait Haishishanmeng, ils avec colère à Marguerite écrivit son insulté, et envoyé des notes de 500 francs par , comme �0�0frais de la nuit." Margaret souffert cette stimulation, un seul terminal. Nouvel An approche, et la maladie de Marguerite est plus grave, p�0�9le, personne n'est venu lui rendre visite, elle se sentait particulièrement solitaire. Lettre de M. Duval lui a dit qu'il était reconnaissant de la promesse de Margaret pour mettre les choses ont été écrites Armand dit la vérité, et maintenant le seul espoir de Margaret est une fois de plus voir Armand. Mourir avant que les créanciers sont venus, avec reconnaissance de dette de la forcer à rembourser. Décrets-lois pour mettre en �0�4uvre la décision de fermer tous ses biens, à attendre pour la conduite de la vente aux enchères après sa mort. Mourant, elle criait toujours le nom d'Armand, �0�0de ses yeux à l'intérieur des larmes silencieuses. Elle n'a jamais revoir sa personne aimée. Ce n'est qu'après la mort d'un bien-pensants de son voisin Julie encoffining. Lorsque le retour Armand à Paris, sa Marguerite dans un journal qui lui sera confié. Du journal, Armand connaissait son �0�9me noble. �0�0En plus de votre insulte, c'est que vous aimez toujours moi la preuve, je crois sentir que plus vous me torturer, attendez de savoir la vérité de ce jour-là, je vais regarder dans les yeux est devenu de plus en plus élevé." Armand Huaizhao regret infini et de mélancolie, en particulier pour Margaret Qianfen enterré, et dans sa tombe remplie de camélias blancs

茶花女论文外文参考文献

版期)、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在确定主题词时,正文应包括论点。5,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要对论文进行主题,用在论文的开头:(1)引言,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醒目、出版物信息、精、论文题目,以供读者检索、关键词或主题词、紧扣主题、完整,排在“提要”的左下方:(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a.提出-论点、作者.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引言又称前言.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列于论文的末尾;d。〈2)论文正文、著作或文章的标题: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准确: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版者。中文。(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正文是论文的主体,以便读者考证、简练、论文正文,便于信息系统汇集.结论: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新颖。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b。6;c。2。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论据,另起一行。引言要短小精悍、提要,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目录、序言和导言。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4。字数少可几十字,要求短1

怎么你的开题报告都还没写啊,现在是交毕业论文的时候啊

Hepokoski J A. Genre and Content in Mid-Century Verdi:«Addio del passato»(«La traviata», Act III)[J]. Cambridge Opera Journal, 1989, 1(3): 249-276 Easley D B. Tonality and Drama in Verdi’s La traviat[D].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t Edwardsville, 2005. Edgecombe R S. 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Love Duets in La traviata[J]. The Opera Quarterly, 2005, 21(2): 217-221. Fairtile L B. Review: Giuseppe Verdi:‘La traviata’. Schizzi e abbozzi autografi/Autograph Sketches and Drafts[J]. Music and Letters, 2004, 85(2): 317-320. 引文参考格式如上,如满意,还望采纳

茶花女论文模板

The inspiration to women from La Traviata

版期)、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在确定主题词时,正文应包括论点。5,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要对论文进行主题,用在论文的开头:(1)引言,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醒目、出版物信息、精、论文题目,以供读者检索、关键词或主题词、紧扣主题、完整,排在“提要”的左下方:(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a.提出-论点、作者.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引言又称前言.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列于论文的末尾;d。〈2)论文正文、著作或文章的标题: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准确: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版者。中文。(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正文是论文的主体,以便读者考证、简练、论文正文,便于信息系统汇集.结论: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新颖。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b。6;c。2。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论据,另起一行。引言要短小精悍、提要,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目录、序言和导言。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4。字数少可几十字,要求短1

杜十娘与茶花女的形象比较《茶花女》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向我们讲述了两个女人的故事。茶花女玛格丽特的悲剧上演在19世纪的法国巴黎,而杜十娘的悲剧发生在明代中国的京城。这两处无疑是当时最具有诱惑力的地方,当时风流云集,车马喧嚣,即使一切的罪恶和虚伪在背地里泛滥成灾,繁华掩盖过处依然是歌舞升平,一派富贵温柔景象。我们的女主人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粉墨登场,悲剧的序幕也由此拉开。之所以在众多的塑造女性形象为主的故事里选择这两位作比较是因为她们身上有许多惊人相似的地方,比如说,她们的身份都是社会底层的妓女,她们貌美出众,她们是富人贵公子猎艳的对象,她们都过着与下等身份极不相称的奢侈而又如众星捧月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她们厌倦了这样的生活,在她们内心深处,有强烈的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一旦她们遇上了心仪的男子,她们便会毫不眷念地离开这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将爱情写满整个生命。然而,在二人看似相同的命运背后,我们又分明体味出不同的人生滋味,一种悲壮,一种凄美,一种是绝望掀起的震撼,一种是宽恕带来的感动。一、对爱情的向往。爱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永久话题。爱情让人痴、让人狂。正如"黑格尔曾讲过这样一段话:“爱情在女子面前显得最美,因为她把全部的精神生活与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和推广成爱情,她只有在爱情里才找到生命的支持力。”也就是说爱情对于女性来说,要比男性更显重要的多,女性把爱情等同于她的生命意义,爱情往往成为女性生活的重要支柱力量。也难怪会有人会说:“爱情让女人变的美丽,更让女人变的坚强。”爱情、爱无疑是主动付出,而情是这所付出情感在内心深处的自我体味,无论付出的情感有没有得到回报,对情的自我认定就是心灵的一种慰藉。玛格丽特和杜十娘都生活在纸醉金迷的风流场,但纵情声色并不是她们真正所向往的生活。玛格丽特本是一位贫穷的乡下姑娘,为谋生来到巴黎,不幸落入风尘,做了妓女,染上了挥霍钱财的恶习。她以疯狂的寻欢作乐来麻痹自己,但内心去厌恶这种空虚的生活,是一个依旧保持天真性情的沦落女子,她对阿尔芒说:“您可能会感到奇怪吧,我的朋友。这种看来似乎使我十分幸福的巴黎生活,一旦不能激起我的热情,就会使我感到厌烦,因此我突然向往起能使我想起童年时代的那种安静生活.....” 她向往真正的爱情生活,所以当玛格丽特把阿尔芒对她的爱慕当成了真正的爱情之后,就毫不犹豫地不顾一切地献出了她的一切。彼此深深相爱,在远离巴黎市区的乡间过了一段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杜十娘也是“可怜一片无瑕玉,误落风尘花柳中”,她并非情愿当妓女,她一直立志从良,找一个与之“情好的郎君”过正常人的生活。后来她发现“李公子忠厚老实,甚有心向他”,与李公子“朝欢暮乐,终日相守,如夫妇一般,海誓山盟,各无他志”。爱情赋予了这两个女子无穷的勇气和力量,玛格丽特决心彻底改掉过去的习惯,永远和阿尔芒在一起,享受一个女人真正的幸福;而杜十娘则不惜自拿一半银子赎身,并与鸨母周旋,可以说为了未来,她费尽了苦心,也历尽了艰难。妓女以出卖肉体和感情为职业,但她们也有自己不愿意出卖的爱情,或许正是因为她们看够了人间的虚情假意,反而更加看重、也更加渴望真正的爱情。面对玛格丽特的一片真情,阿尔芒却始终不肯相信妓女也会有真正的爱情,“我的这位姑娘和其他妓女没有什么两样,以前我太抬举她了,她把我当小学生。为了欺我,她耍了一个简单的手段来侮辱我。”所以从占有玛格丽特的第二天起,就让猜疑占据了他的心头,第三天就认定玛格丽特欺他而发出了一封羞辱和谴责她的绝交信。然而,当他听到朋友祝贺他得到了“可以替他争面子的不容易到手的漂亮情妇” 玛格丽特之后,在虚荣心的作用下,立刻后悔起来,并给玛格丽特发出了请求宽恕的信。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阿尔芒心目中,占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心的分量要比对玛格丽特的爱情的分量重得多。也就是说他真正想要的是一份拥有名妓的虚荣而不是一个普通女人的爱情。正如书中玛格丽特当面怒斥阿尔芒时所说的那样:“ 你,你不愿意让我知道你的景况,你要我保留我的虚荣心来满足你的虚荣心,你想保持我过去的奢侈生活,你想保持我们思想上的差距,你,总之,不相信我对你的无私的爱情,不相信我愿意和你同甘共苦,有了你这笔财产我们本来可以一起生活得很幸福,但你宁愿把自己弄得倾家荡产,你这种成见真是太根深蒂固了。你以为我会把虚荣当着幸福吗?一个人心中没有爱情的时候可以满足于虚荣,但是一旦有了爱情,虚荣就变得庸俗不堪了。”人们常说,“真正的爱情往往能使人变得崇高 ”,然而阿尔芒在得到了玛格丽特之后不但没有变得丝毫崇高起来,反而变得更加堕落了。他整天除了享受拥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和快乐之外,就是去地下赌场赌博来增加一点用于挥霍的金钱,全然不顾玛格丽特维持巴黎名妓排场的费用其实是来自其他几个男人的供养这一事实,也丝毫没有考虑应该怎样尽快让玛格丽特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由此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所谓爱情是多么地微不足道。李甲对待杜十娘的“爱”是一种猎艳式的,“未逢美色,自遇了杜十娘,喜出望外,把花柳情怀一担儿挑在他身上。”他的心理有的只是十娘的美色与温情,但是他并没有把十娘当成一个妻子、一个人看待,只不过把十娘看成自己的尤物、一件商品。李甲对十娘的追求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新奇,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的能力罢了。在与孙富的交谈中他毫不掩饰的向孙富买弄道:“此乃北京名妓杜十娘也。”为了自己能够体面的归家,他听从了孙富的唆使,用一千两把 十娘给卖了,重新把十娘仍回火坑。阿尔芒与李甲在整个爱情里,他们始终扮演着消极、被动的角色。对于爱情,这两个女子是绝对忠诚而坚决的,所不同的是玛格丽特始终在声色中沉醉,直到爱情复苏了她的心灵,爱情是把她从昏睡中唤醒的一剂良药,因此她对这爱情充满了感恩,“她爱我,她生活里不能没有我,不论发生什么事她都不会放弃和我朝夕相处的幸福,还说谁要看不惯,尽可以不再到这里来。”“我决不离开阿尔芒,我也不再隐瞒我和他的同居生活。这样做可能很傻,但是我爱他!有什么办法呢?而且他现在毫无顾虑地爱我已经成了习惯。” 他对阿尔芒说:“我爱你爱得简直连我自己都不能相信。我们会幸福的,我们要安静的生活,我要和那种使我 现在感到脸红的生活告别。”为了阿尔芒她愿意牺牲一切,甚至愿意去死。而杜十娘从一开始就有着从良的愿望,有着追求纯洁、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要求。爱情对于她来说,是她自己努力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虽然那么容易折断。爱情一旦折翼,她会坚强地承受,用死来抗争。从某种程度上说,玛格丽特比杜十娘幸福,爱情始终在她心中活着,而杜十娘的爱情彻底死去,沉入深深江底。二、对人生态度的积极与消极。杜十娘聪明能干,有心计,会安排。她虽然误落风尘多年,但对未来、对人生仍抱有希望,很早就有跳出火坑从良嫁人的打算。为此,她瞒着鸨儿,把自己出卖肉体得宋的金银首饰和珍宝古玩私藏起来,既在百宝箱里藏匿金银珠宝,又在被褥花絮中藏有碎银,以便日后遇到意中人作为终身相托的物质基础。当她发 现李甲“忠厚志诚,甚有心向他”时,并没有马上许以终身,而是设法考验李甲对她的爱情是否忠贞。杜十娘深知旧礼教的力量,估计和李甲一起回乡会遭到李甲父亲的反对,所以她对日后也作了种种安排。为了应付李甲之父——李布政的阻挠她和李甲的结合,她想了一条妙计“父子天性,岂能终绝。既然仓卒难犯,不若与郎君于尊大人面前劝解和顺,然后携妾于归,彼此安妥。”这些都说明杜十娘是个精明能干,识大体,会思考,为追求正常的爱情生活费尽心计的人,虽然最后仍然没有冲破封建礼法的罗网,但这种聪明、冷静和沉着的性格令人赞叹。此外,杜十娘对享乐放荡的生活十分厌恶,一旦有了意中人以后,就不顾鸨儿的责骂威逼,坚决不再接客,把自己的爱情全部寄托在李甲身上。茶花女的性格和表现却不尽相同。她在放荡之中有忠贞,任性之牛有善良。 日日夜夜的奢华淫荡生活,使她的精神极度疲劳、烦闷和空虚。生活里到处是虚情假意,冷酷自私,使她感情容易冲动,反复无常,狂热任性。她狂欢纵乐,没有积蓄,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她玩世不恭,游戏人生,“她的谈笑粗鲁得就像一个脚夫,别人讲的话越下流,她就笑得越起劲”。作者满怀同情的说, “可怜的姑娘在放荡、酗酒和失眠中逃避生活的现实”,这是“比痛苦还更痛苦、还更悲愁的一种欢欣”。即使当茶花女遇见了阿尔芒,同意成为阿尔芒的情人后,为了应付每年十万法郎的巨额花费,她仍然不得不强装欢笑接待其他情人,因此,她的内心比起杜十娘来更为痛苦。三杜十娘身上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当李甲筹足赎身钱而鸨儿有翻悔之意时,杜十娘坚决告诉鸨儿,如果不同意自己赎身从良,就立即自杀,使鸨儿人财两失。杜十娘刚烈的斗争态度,迫使鸨儿让了步。反抗精神在她投江自杀之前更为突出集中地表现出来。当杜十娘得知李甲把自己卖给孙富的交易已成定局,命运已无可挽回时,她不是用眼泪和昔日的恩情来哀求李甲回心转意,也不用巨额财富去诱使李甲重过夫妻生活,特别是偷偷地看到李甲的脸上还“欣欣似有喜色”,更使她伤心绝望。于是她毅然当着众人之面,把无数贵重珠宝一件件投入江心,在怒斥孙富诡计多端,“破人姻缘,断人恩爱”,痛斥李甲有眼无珠,见利忘义以后,纵身跳入江心。杜十娘用自己投江自尽和怒沉百宝箱的悲烈场面,向迫害自己的势力作了最激烈的控诉和抗争,这种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令人感愤惊叹。与杜十娘相比,茶花女显得忍辱负重的牺牲精神有余,坚决反抗的斗争精神不足。她能摆脱公爵、伯爵和纨绔子弟的控制和威胁,坚决卖去一切奢侈品而和阿尔芒隐居乡下,这是她反抗精神的表现。但是茶花女心肠太软,过于舍己为人,对于门第等级观念又太忍让屈从,当阿尔芒的父亲用自己的儿子和一个妓女私混,会使自己的儿子去豪赌,使自己的女儿无法嫁给她心爱的男人去劝茶花女时玛格丽特想:“我只不过是一个妓女,不管我讲得多么有理,这种关系看起来总是像一种自私的打算,我过去的生活已经使我没有权利来梦想这样的未来,那么我必须对我的习惯和名誉所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我要赢得的这个正直的老人对我的尊敬,我相信以后也必定会得到您对我的尊敬,所有这一切都在我的心里激起了一个崇高的思想,这些思想使我在自己心目中变得有了价值,并使我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圣洁自豪感。我的思想境界就与过去截然不同了,我的内心充满了骄傲。”阿尔芒的父亲的两滴泪水让玛格丽特感到“这两滴泪珠就像对我过去所犯的错误的洗礼就在我刚才同意委身于一个男人的时候,一想到用这个新的错误所赎回的东西时我自豪得满脸生光。”为了这种所谓的“人生价值”,所谓的“圣洁的自豪感 ”。玛格丽特在作牺牲爱情、牺牲理想、牺牲未来的抉择后,为了使自己不再痛苦,不再发狂,为了在自己投入的那种醉生梦死生活中去自我陶醉,她求助于肉体上的疲劳,参加所有的舞会和宴会。以至在跳出火坑之后重又折回,最后,用慢性自杀的方式含恨而死。这种懦弱性格只能引人怜悯,却缺乏杜十娘那种壮烈刚强的鼓舞人们起来抗争的力量。

英美文学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长期以来创造性地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学类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美文学类论文范文篇1 从英美经典电影分析英美文学女性形象 [摘要]很多英美经典电影,都是以英美文学为蓝本进行改编的。将文字转换为银幕上的画面,这样的变化,更有利于观众对原作中角色的定位。女性角色,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文学话题制造的永恒话题。在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背景的变化,也变换着不同的色彩。本文以一些经典的英美电影,对比那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分析,包括对爱情的执著、自我价值的追求、悲剧色彩和独立自主的方面。 [关键词]英美电影;英美文学;女性形象 一、引 言 女性角色,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文学话题制造的永恒话题。在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背景的变化,也变换着不同的色彩。从莎士比亚时期开始,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英国、法国、美国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为例,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开始展现出不一样的活跃程度,特别是随着电影产业的兴起,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更加有利于对原作中女性形象的深刻展示。在这一点上,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英美电影,以更加丰富的形式,诠释了电影视角下的女性角色新特点,其中对于女性主义的形象表现极为突出。 二、女性对于爱情的执著 爱情,是英美文学作品中一直延续的格调。无论是辉煌的史诗巨制,还是社会小人物的刻画写实,其中都有着爱情的主题。在爱情面前,电影,或者说原作中的这些女性角色们,敢于为了爱情反抗传统,反抗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世俗。改编自美国作家罗伯特的小说《廊桥遗梦》的电影中,弗朗西斯卡与罗伯特之间的爱情,突破了家庭与婚姻的禁制,两人的爱情在当时是一种被唾弃的行为,是对婚姻的背叛,对伦理道德的挑战。 在电影中,弗朗西斯卡在意大利长大,嫁人后随丈夫来到了美国。源于意大利的浪漫,弗朗西斯卡在美国乡村的生活无聊至极,在她与罗伯特的爱情中,尽情洋溢着自身的浪漫风情,这是冲破了世俗枷锁的爱情。弗朗西斯卡的爱情让观众落泪,是因为她没有因为爱而放弃自己的家庭,她仍旧记得自己身为母亲的责任,但却为了爱希望自己死后能与罗伯特在一起。 在原著中,弗朗西斯卡这一角色,对其爱情的描写文字较多,而在电影中,人们通过女演员眉宇间的那抹思念,很直接地理解了她对罗伯特执著的爱以及对家的责任感。爱情与女性之间,似乎是文学作品中必然保留的桥段,以英美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英美电影中,爱情的主旋律,不仅是对这些文学作品的一种致敬,更符合潮流下的电影要求。 又如在《简?爱》中,简?爱对罗切斯特的爱,是一种纯粹的爱,而无其他杂糅的情感。当简?爱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虽然罗切斯特的豪宅已经被他那个疯子般的妻子烧毁,虽然罗切斯特因此而失明,但是简?爱按照心中对于爱的执著,认为这样的罗切斯特仍旧是自己的最爱。简?爱因为自己的爱而成为罗切斯特的天使,罗切斯特的余生因为简?爱而精彩。 在电影《傲慢与偏见》中,在尊重英国女性作家奥斯汀原著的基础上,小说中的人物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的爱情,一直被人们所谈论。伊丽莎白的爱情观中,没有金钱财富,没有地位差距,有的是彼此之间的了解,是两人之间的彼此相爱。通过电影中,达西的傲慢与伊丽莎白的渴望平等,不难让观众理解原著中的那个对爱情很执著的伊丽莎白。虽然爱着达西,但是伊丽莎白的爱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不需要无聊的高姿态和耍酷态度。 伊丽莎白这样的爱情观,也正是原著作者奥斯汀的爱情观。我们在看这些英美电影时,对于银幕中的女性形象有着更加直观的理解,而爱情这种在银幕上独特表现的情感,更容易让我们通过电影了解原著中女性的爱情世界,那是一个执著的感情观。 但是这样的爱情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很难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女性的爱情执著观,带来的往往是爱情悲剧。在电影《茶花女》中,玛格丽特对于爱情也是固执的,哪怕被自己的爱人阿尔芒误会,她仍旧默默地承担着因为爱情而带来的伤害。不管爱情的结果怎样,对于爱情,这些女性仍旧是那么执著与肯定。 三、追求自我价值的女权主义 在众多的英美电影中,都很好地再现了原著中反抗男权的思想,即强烈的女权主义。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最为显著的表现点。目前,改编的英美电影中,多以20世纪初期的英美文学作品作为蓝本,而这些文学作品中,开始阐述女权主义,反对男权。这种现象并不是这一时期文学作品所独有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很多的女性实际上开始走出家门,进入了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而这些女性正是反抗男权的代表,她们的身上少了些浪漫的气息,但是却多了一些职业性的元素。她们更加关注社会、政治等话题,这些女性角色,追求的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很多的英美电影中都有所体现。 例如,在美国女作家米切尔的小说《飘》中,女性角色斯嘉丽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子。而在以《飘》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中,观众对于那个富家大小姐斯嘉丽印象深刻。影片以南北战争为背景,战争夺取了斯嘉丽家庭的一切,而斯嘉丽在重重困难中,从一个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的大小姐,成长为一个智慧的现代女性。 斯嘉丽这个女性形象在原著中,属于写实人物,米切尔对于这个人物没有泾渭分明的描述,而是做了真实的叙述。在电影中,这种感觉更加直观一些,斯嘉丽似乎是一个追求自我价值的女性。所以,很多的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不再是一个独立于外的弱势群体,导演与作者都在强调女性角色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她们有着自我价值。在电影《名利场》中,那个为了跻身上层社会的蓓基,按照现代的评判观点来看,用“女强人”来形容蓓基更加合适。 她为了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不惜卖弄自己的学识、自己的歌声,甚至自己的肉体,蓓基一直在展示着自己的价值所在。无论是勾引好友艾米利亚的哥哥乔斯,还是对克劳莱家族继承人的罗登,蓓基都成功地将自己的价值融入计谋当中。 这些女性形象,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也是对男权的一种反抗,女权思想在电影或小说中都毫无掩饰。在电影《茶花女》中,玛格丽特本是巴黎的一个名妓,但是她爱上了阿尔芒,并与之在乡下同居。 阿尔芒的父亲认为是玛格丽特葬送了儿子的前程,胁迫玛格丽特移情别恋,而阿尔芒信以为真,愤怒下当众羞辱玛格丽特。玛格丽特终因病而亡,而阿尔芒事后知道了缘由后,悔恨不已。玛格丽特的死,是爱情悲剧的表现,更是对男权世界一种无声的反抗。同样地,在电影《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一开始,伊丽莎白因为达西的高傲而没有接受他的表白。 我们通过电影,再去原著中寻找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会发现奥斯汀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伊丽莎白与达西那奇妙的爱情。直到达西改掉了自己的“臭毛病”,伊丽莎白才真正地接受了达西。伊丽莎白虽然爱着达西,但是对于达西的那种大男子主义很厌恶,她故意地对达西冷漠,也正是对男权的一种反抗。在哈代的《无名的裘德》改编成电影后,苏的“新女性”形象更加凸显,她敢于追求自我的价值而反抗学校的规定,敢于直面对裘德的爱。 四、悲剧色彩浓重的女性形象 以英美文学作品改编的英美电影中,很多女性形象都是悲剧性的。这些女性形象虽不至于占据英美文学作品的大半,但是在我们观看的很多英美电影中,这样的悲剧色彩,似乎更受到导演和编剧的欢迎,也更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充满悲剧色彩的女性,更多是与作品创作背景下的大多数女性有着明显的思想和行为区别。正是因为这些女性角色“前卫”的行为,造成了她们悲剧的产生。这些悲剧多体现在女性的爱情上,还有社会阶级的残酷压榨上。 例如,在雨果的《悲惨世界》中,芳汀这个角色,被赶出了工厂,死在了医院里。她本有一个美好的爱情,但是却被情人抛弃,独自带着女儿珂赛特。在改编的音乐剧《悲惨世界》中,芳汀被迫去那个她永不想涉足的地方,卖了自己的头发、牙齿,甚至是身体。当I Dreamed a Dream响起时,芳汀的悲剧终究发生了。对于芳汀的死,是悲剧的结局,也是她的解脱。 又如,在《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这个角色,是莎士比亚在17世纪塑造的形象,而那个时期的英国女性,和中国的传统女性一样,对父亲和兄长十分尊敬,甚至达到了盲从的地步。然而奥菲利亚深爱着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对她的表白,被奥菲利亚的父亲否决。当奥菲利亚的父亲被哈姆雷特杀死后,奥菲利亚崩溃了。她一直在无声地承受着一切,但悲剧的脚步没有因为她停止。一个纤弱的女子,一个温柔的女子,一个性格柔弱的女子,在那个年代注定了她的悲剧色彩。 在英美文学中,女性的悲剧色彩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电影改编后,这种女性悲剧更加真实。她们与周围生活的格格不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除去《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这种被社会压到无法喘息的女性外,还有爱情带来的悲剧。例如在《廊桥遗梦》中,弗朗西斯卡的爱情就是一个悲剧,她有着自己的家庭,却爱上了罗伯特。 这样的爱情就是一个悲剧,在道德的束缚下,在伦理的谴责下,弗朗西斯卡的爱情只能以悲剧结束,四天深入骨髓的爱情,折磨了弗朗西斯卡的后半生,这样的悲剧让观众更加心痛。同样地,在《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凯瑟琳,也是一个女性悲剧形象的代表。凯瑟琳对于爱情的渴望极其矛盾,她希望自己的爱情是不受世俗影响的纯净的爱,还期望能够找到身世好、家境富裕的白马王子。凯瑟琳同希斯克利夫之间的爱情,是纯净的,为此不惜打破社会的道德枷锁。而凯瑟琳还是放不下对财富的向往,她嫁给一个不认识的人,成为山庄的女主人。这是世俗中“美好”的婚姻,但她对爱情的矛盾,让她无法割舍爱情,最后为之付出了生命。 五、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无论是对爱情的执著,还是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抑或是悲剧性的色彩,通过电影中的女性角色表达,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英美文学作品中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这也是女性主义在文字上的宣泄,在银幕上的爆发。在19世纪,简?奥斯汀、勃朗特等一大批女作家走向英美文学的高处,她们反对男权,发扬女性主义。例如,在勃朗特的《简?爱》中,女主人公简?爱就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她积极向上,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征服了男主人公罗彻斯特。 在简?爱与罗彻斯特的爱情中,简?爱一直保持着克制和清醒,她嘲笑那些可笑的权贵,她向往平等。简?爱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角色,简?爱对于爱情的追求,一直保持着独立。她知道了罗彻斯特有妻子后,不愿贬低自己的地位价值,选择离去。而当她认识到自己对罗彻斯特的情感后,不顾罗彻斯特的失明和一无所有,仍旧回到罗彻斯特的身边。简?爱的容貌也许并不出众,但是她有一个高贵的灵魂,她追求独立和自主,她有更加吸引男性的自我修养和精神追求,特别是简?爱对于经济独立的认识。这都是独立自主女性形象的表现。无论是电影还是原著中,简?爱都让我们感叹不已,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性,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女性!同样的女性特质,我们在《名利场》中的蓓基身上也能看到一些,蓓基的“女强人”特点,正是她独立自主的一些体现,虽然她一直想傍上一个富翁。 六、结 语 女性形象,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爱情还是自我价值,抑或是悲剧色彩和独立自主方面,都有着吸引人的地方。通过电影的展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似乎活了过来,以电影来分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更加耐人寻味,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闲来无事,可以走进影院,去回顾一下这些英美经典。 [参考文献] [1]辛淑兰.超越傲慢与偏见:从女性视角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幸福婚姻[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6. [2]黄治康.《呼啸山庄》的女性意识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3]王盈盈.从女性视角解读美国电影《廊桥遗梦》[J].电影文学,2013(08). [4]陶曦,李雯倩.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J].电影文学,2010(12). 英美文学类论文范文篇2 浅析英美文学与我国文学二者关系 摘 要:通过英美文学作品与我国文学作品的主题分析发现,英美文学主题,把人和自然的关系定位为回归自然与征服自然;而我国文学作品人和自然的关系为相互统一,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主题;人和自然 英美文学与我国文学在“人和自然”的主题方面存在差异,是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和研究英美文学与我国文学作品的重要线索。 一、英美文学发展的分析 英美文学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长期以来创造性地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英国文学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英国与美国语言因为同属于一个英语体系,长久以来认为美国文学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两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 文化 的等外在力量的影响,以及遵循文学内部自身规律,其文学发展历经了古英语与中古英语、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维多利亚、现代主义等不同的历史阶段,战后则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中古英语时期的文学较以前在扩展主题、丰富类型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而且深受到__的影响,传奇小说及诗歌逐步流行。 二、英美文学中人和自然的主题分析 尽管英美文学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多元化,但社会的存在无外乎人和自然,世界上好多文学作品都是反映“人和自然”这一主题的,当然英美文学也不例外。 英美文学作家在作品中力图揭示在特定条件下主宰人的行为的两种力量:一方面是遗传,是人内在的力量,具体来说是描写人对其生物本能的依赖,即人追求爱情、金钱和享受的不可压抑、无法阻挡的欲望。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是外在的力量,是作家对人所生存的社会的研究,具体来说,是描写高度文明的社会给人造成的威胁与围困。民族传统依据每个民族生活的社会条件和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民族传统一经形成便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能长久地在民族成员中保留下去。 自然,既是人类的母亲和摇篮,又是人类的敌人和战场。这种矛盾的关系,体现在人类的自然观念中,便是两种对立的心态:回归自然与征服自然。这种对立一直贯穿英美思想、文学传统的始终。就文学家个体而言,他们的思想观念及其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显示出一种深刻的复杂性,甚至是矛盾性和变动性。有的礼赞、崇拜自然,有的在对抗、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突显人的尊严和价值,有的聚焦于特殊的人化了的自然环境,有的呈现出一种回归自然与征服自然的交融,有的显示出超时代的远见卓识。 三、我国文学作品中人和自然的分析 我国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的 故事 含有丰富的泛神论思想:自然界的一切都神圣不可毁坏,因为一切都是从一个叫“盘古”的巨人身体长出来的———他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春风和天空的云雾;声音变成了天空的雷霆;盘古的左眼变成太阳,照耀大地;右眼变成浩洁的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千万缕头发变成颗颗星星,点缀美丽的夜空;鲜血变成江河湖海,奔腾不息;肌肉变成千里沃野,供万物生存;骨骼变成树木花草,供人们欣赏;筋脉变成了道路;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供人们使用;精髓变成明亮的珍珠,供人们 收藏 ;汗水变成雨露,滋润禾苗;呼出的空气变成轻风和白云,汇成美丽的人间风光;盘古倒下时,他的头化作了东岳泰山,他的脚化作了西岳华山,他的左臂化作南岳衡山,他的右臂化作北岳恒山,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岳嵩山。 传说 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所以,都说人类是世上的万物之灵,人类应该爱护自然和其他一切生命。 四、英美文学与我国文学中“人和自然”对比分析 在探讨英美文学中的“人与自然”时,实际上是包含着比较与借鉴的意图的。通过通读惠特曼、梭罗等人的作品,我们了解到他们都是受到过我国宗教和哲学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认识到,我国文学作品中包含的天人统一的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代价值。事实上,现代西方某些哲学、伦理学在理论建构之际,就已经吸收了一些我国文化传统中的天人统一的智慧。德国学者格罗伊从东西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对立特征,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以印度佛教和我国道教为代表的东方传统“人与自然”与英美作品中反映的“人和自然”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遗憾的是我国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急于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大量引进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忽略对本国文化传统的建设与更新,如今已面临比西方国家更为严峻的自然问题。目前我国在大力倡导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在这样一个思潮巨变的历史时刻,一方面,作家们应该大力弘扬我们祖先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大力推出优良作品;另一方面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要有责任感,要注重社会的我和自然的我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杨健红.论英美文学教学的道德关联性[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9(11).

茶花女论文主题

1、主题思想小说通过“我”充分体现了作者所主张的人道主义思想,着重表现了人与人之间诚挚的交往、宽容、理解和尊重。阿尔芒和玛格丽特之间的爱情体现了人间的真情,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宽容与尊重,体现了人性的爱。2、原著简介《茶花女》是法国著名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故事讲述了一个青年人与巴黎上流社会一位交际花曲折凄婉的爱情故事。 作品通过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揭露了法国七月王朝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对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提出了血泪控诉。在法国文学史上,这是第一次把妓女作为主角的作品。3、成就影响《茶花女》是第一部被引入中国的西方文学名著。《茶花女》问世后引起了极大震动,迅即被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使得千千万万读者为这则红颜薄命、男女悲欢的故事一洒同情之泪。只是在小说发表半个世纪之后的1898年,由林纾将其译成中文后,才为广大中国读者所知晓。据考证,1897年某日,从法国巴黎留学归来的王寿昌,前往访见正怀中国之忧的林纾,当时中国正遭列强入侵,林纾本人又遭中年丧偶之痛,对他说:“吾请与子译一书,子可以破岑寂,吾亦得以介绍一名著于中国,不胜于蹙额对坐耶。”林纾听后,思之有理,才请王氏口述,自己笔录,合译了小仲马的这部小说,题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4、作者简介小仲马,法国小说家,戏剧家。大仲马的私生子。7岁时大仲马才认其为子,但仍拒不认其母为妻。私生子的身世使小仲马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受尽世人的讥诮。成年后痛感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淫靡之风造成许多像他们母子这样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决心通过文学改变社会道德。他曾说:“任何文学,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为目的,都是病态的、不健全的文学。”这是他文学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而探讨资产阶级的社会道德问题,则是贯穿其文学创作的中心内容。

主体思想:作品通过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揭露了法国七月王朝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对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提出了血泪控诉。在法国文学史上,这是第一次把妓女作为主角的作品。

《茶花女》为读者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玛格丽特。她美丽、聪明而又善良,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

她充满热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

这一切都使这位为人们所不齿的烟花女子的形象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辉,以至于人们一提起“茶花女”这三个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下贱的妓女,而是一位美丽、可爱而又值得同情的女性。

创作背景:

《茶花女》就是根据小仲马亲身经历所写的一部力作,这是是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个故事。小仲马出生于法国巴黎,他的母亲卡特琳娜·拉贝是一个贫穷的缝衣女工,他的父亲大仲马当时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抄写员,后来在戏剧创作和小说创作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成为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的重要代表。随着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变,他的父亲大仲马越来越瞧不起缝衣女工卡特琳娜·拉贝。他混迹于巴黎的上流社会,整日与那些贵妇人、女演员厮混在一起,把小仲马母子俩忘得一干二净。

可怜的缝衣女工只好一个人起早贪黑辛苦劳动,勉强维持母子两人的生计。小仲马七岁的时候,父亲大仲马通过打官司从卡特琳娜·拉贝手中夺取了对儿子的监护权,而那位勤劳善良的缝衣女工则就此失去了自己一手养大的儿子,重新成为一个孤苦伶仃的人。

这使小仲马从小体验到了人世间的残酷和不平。使得小仲马热切地期望着自己也能像父亲一样,扬名于文坛。于是,他也开始从现实中取材,从妇女、婚姻等问题中寻找创作素材。《茶花女》就是根据他亲身经历所写的一部力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花女

《茶花女》是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故事讲述了一个青年人与巴黎上流社会一位交际花曲折凄婉的爱情故事。

作品通过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揭露了法国七月王朝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对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提出了血泪控诉。在法国文学史上,这是第一次把妓女作为主角的作品。

扩展资料

传统的道德观念,包括对戏剧和小说创作的要求,认为与人通奸的有夫之妇或青楼卖妓的年轻女子都是灵魂有罪的人,应该使她们改邪归正获得新生,要不就在自杀或被杀中处死她们。小仲马明显是要背离这种传统。

在《茶花女》这部小说里,小仲马决定以欣赏和赞美玛丽·杜普莱西的诗人---“戈蒂耶”的姓作女主人翁的姓,并毫不顾忌地以她的原名阿尔丰西娜来做她的名。后来觉得这还不足以表现他所爱的这位女子,便以圣母玛丽亚的名字来命名她,把她看成是圣母和天使,

称她为“玛格丽特·戈蒂埃”,同时保留她生前众人所给予她的亲切的外号“茶花女”,把她写成是一个灵魂高尚的人,而不是一般人心中的下贱的妓女。从这个角度读者又可以看出茶花女的高尚美。

又是一出爱情悲剧,茶花女忠贞,对爱情至死不渝,对男主人公的“背叛,”直射出她心中无限的爱,不尽的爱。人生短短数十载,一眨眼就过去。人从一个未知来到这个世界上,最终也将回归另一个未知,从此一想,人生苦短,要学会把握。茶花女在她生命尽头,不想男主人公为她死去而伤心,毅然离开了他,其实,我赞同这种做法,这看似崇高,但我却认为他是个下下策,两人共度最后的时光,难道不好吗?也许,我从未尝试过,才会这么“大言不惭”。我只知道,但事情发生时,不要逃避,逃避无用,自欺欺人更是愚蠢。

茶花女相关毕业论文

怎么你的开题报告都还没写啊,现在是交毕业论文的时候啊

茶花女读后感1500字

茶花女读后感1500字,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写读后感了,阅读就像一场春雨,思维的跳跃性是最适合这本书的阅读的,通过文字传递的意蕴可深可浅,看看茶花女读后感1500字,动手写出自己的感悟吧。

夜幕已经降临,昏暗的大街上传来马车急弛的声音,车上下来的是一位高贵美丽的女子,身上总带着一束山茶花,在腐烂的上层社会中“放荡”。这便是茶花女玛格丽特,一个沉沦在花柳红尘间的交际花的出场。

《茶花女》是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作,他采用倒叙、补叙、插叙等方法,艺术加工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结果一炮而红,在不同国家、不同领域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故事讲是青年阿尔芒与巴黎上流社会一位交际花曲折凄婉的爱情故事。玛格丽特是当时巴黎红极一时的名妓,在一切光环的包围下过着放荡奢华的腐烂生活,深受男人的爱戴。但在这金色帷幕的背后是她痛苦的生活,空有美丽的躯壳却没有灵魂,表面的灯红酒绿实际是行尸走肉,在放荡、酗酒和失眠中逃避现实。

直到她遇到了一个真心待他的男子阿尔芒,她才真的属于自己,开始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玛格丽特为了这个男子,甘于牺牲自己一贯拥有的奢华,而阿尔芒出于虚荣妒忌和猜疑,总是误解她的一片真心,最后在现实社会的打压下,这段不合乎伦理的纯真爱情只能随茶花女一同永埋大地。

玛格丽特总带着一束茶花,从没见过有别的鲜花与她相伴。这些花,每月头二十五天是白色的,随后五天是红色的,而花色的这种变换,始终无人了解其中的奥妙,我也读不懂。只知道,山茶花的花语,是可爱谦让、理想的爱、了不起的魅力,这也与玛格丽特的气质完全相符。她是一朵从阴冷、黑暗、潮湿、没有阳光的墙角里钻出来的一朵茶花,糜烂是它的养料,阴暗是它的点缀。而这样生长的一朵茶花却比任何茶花都要开得惊艳,美得脱俗,美得让人如痴如醉。但这样的出身也就决定了她的一生,注定无力追逐向往的太阳,一旦伸手触碰,即使温暖滋润,但终归会被无情地风折断,重新坠落在这片灰暗的土地,直至香消玉损。

在误入红尘的时刻,她再也不属于她自己,不再是有些有肉的人,而成了物品,成了那些所谓上流社会男人自尊心以及虚荣心的牺牲品。她的出现总带着光芒,让女人为之惊叹,男人为之痴迷,为之倾尽所有,但她没有自我,在寻欢作乐中放纵麻醉自己。直到遇到真爱,他才找回了自己,为此放弃了自己习以为常的大量物质享受,放弃了一切能使自己暂时快乐的糜烂生活习惯,只为求能和最爱的人呆在一起。茶花女的用心良苦和纯真善良很让我感到,一个惯以奢华物质支撑自己生活的女子,竟然可以为爱放弃自己出卖了大半辈子肉体换来的财富,一个经常肆意“剥夺”男人钱财的妓女,竟会吝于花费自己心爱男子的金钱。这是多么纯真无私的爱,多么善良真诚的心。而这样一个勇敢无私女性的追求,却换来种.种伤害。出于妒忌和虚荣,阿尔芒一次又一次的责备误解茶花女。

相比于茶花女在这段爱情里积极的牺牲和付出,阿尔芒却显得自私和懦弱,他冲动易怒,无视伦理的同时又害怕得到圣灵的责备。他不能理解人家姑娘的用心良苦,用偏激的行为不断地报复茶花女,在她最需要安慰的时候羞辱她,使她最后在现实和病痛的折磨下遗憾离世,而他的自私最终也得到了惩罚,让他的遗生都在遗憾和忏悔中度过。

玛格丽特死了,在孤独与凄凉中死去,再也没了活着时的奢华,以前无数的情人忘了她,以前经常围着她转的姐妹也抛弃了她。生前的生活愈是轰动,死的时候就愈是冷清。而在我看来,玛格丽特并不是个完全的悲剧人物,至少,她得到了真爱,她勇敢的为自己活了一回她的灵魂得到了净化。那些贵妇人们只看到了她生活的奢侈和物质的享受,却不知道她高尚的情操也是自己所望尘莫及的。自私的上流社会的人们,明明鄙视放荡的妓女,却又要逼良为娼,迫切的需要她们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如果玛格丽特没有生在这样一个肮脏、虚伪、残忍的时代,如果她没有误入红尘,那她一定是阳光下开得最灿烂的一朵山茶花。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这句诗也许可以用来概括茶花女这凄美的一生。活着,就要灿烂、奔放,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像夏天盛开的花那样绚烂旺盛,勇敢去追求自己的价值;面临死亡,面对生命向着自然返归,要恬然,像秋叶般悄然地让生命逝去,不必轰轰烈烈,更不要感到悲哀和畏惧。

茶花女,一个平凡却又脱俗另类的名字,一个只属于那个女子的唯一名字。一切的故事、一切的悲伤、一切的痛苦都由此衍生,一切的光辉、一切的圣洁、一切的高贵都由此展露。 如果说当初玛格丽特为了自己的生计与生活而堕入了无比罪恶的黑暗深渊,那么她得到阿尔芒那份真诚之爱的时候就是神赐予她走出那阴暗墙角的重生机会。她是一名堕落的女子,小心翼翼的珍惜和呵护着这生活中等待已久的绚烂曙光,放弃浮华虚幻、纸醉金迷,只为能够牢牢的锁住阳光,将自己完全照亮和温暖。谁又能理解这爱对于玛格丽特的可贵与重要。但是从墙角中走出的花朵,无论多么执着与坚强的追逐着金色光芒,却还是被世俗的尘土和伤人的目光折断了美丽的花茎。就在那一瞬之间,本应该完完全全的走向幸福,却还是退回了那个潮湿罪恶的墙角。为了让阳光能够普照到每一寸土地,为了不让阿尔芒被自己的阴影所沾染。玛格丽特放弃了自己那触手可及又如此昂贵的爱情,只因为她已经太累太累,无法再拖着伤痕累累的躯体一直走到太阳之下。也不希望因为自己的分享而让别人感到厌烦。

而阿尔芒又如何会明白玛格丽特的深沉之爱和已经无力脆弱的心灵。这个热血青年是爱着玛格丽特的,然而玛格丽特无缘无故的背叛让他感到了痛苦,他选择了报复和折磨。被忧伤和爱恨交加所笼罩的气氛进入了高潮。当两人在同一张红色地毯上伴随着音乐与别人翩翩起舞的时候,那不经意的余光之瞥又会带来多深的痛。“他会恨我……他会恨我……他会恨我……”这个念头在玛格丽特脆弱细腻的心中一直不停的萦绕重复。反反复复的折磨着身体、灵魂。所以,她死了,死前的时候却不忘念着那深爱之人的名字——

这是一个孤凄暗殇的悲剧故事,也是一曲歌颂了人性、诠释了爱的交响曲。玛格丽特得到了永生的解脱。这朵从糜烂和潮湿的墙角中生长出来的茶花,是那么的独特、高贵、坚强,她不如玫瑰妩媚、不比百合纯洁、没有梅花的芳烈却如此的勇敢,勇

敢的为了他人的幸福而牺牲了自己的幸福,毅然掩饰着自己的眼泪。玛格丽特不是天使,她还是有些依恋着繁华虚荣的;她不是女神,玛格丽特还是没有狠下心真真正正的抛弃这段爱;她更不是圣母——

只是茶花女玛格丽特而已。

“我快乐的时候比悲伤更痛苦。”——因为玛格丽特明白总有一天是要分离的,想起曾经,玛格丽特会说些什么呢,唯有这句话,能够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她的悲伤与绝望。但她死了,是得到了拯救还是眷顾,是堕入地狱还是存于天堂,是生生世世孤独还是轮回转生幸福?尘土封住了一切的思念和没有说出、留在嘴边的话。尘土让美丽香消玉殒;时间磨灭曾经的一切。墓前是洁白的茶花,寄托着一份随想和悲哀,随风飘去——

换了一株又一株。阿尔芒知道真相以后,只能够痛苦的忏悔和求神的宽恕,他认为他害死了这个真心实意爱着他的女子。阿尔芒或许偏激和有错。但这只是悲哀的命运安排。恐怕是无法改变的。因为人心的丑陋和黑暗一旦进发就难以抑制。愤怒是可以掩盖暂时的爱。玛格丽特没有去恨他。他们之间的一切无法以一个“情”字就能衡量。因为这昏乱、淫 荡的世界中,纯洁无暇的完美爱情是多么的不可求。他们之间对对方的爱却都是纯粹而实在的。

阿尔芒看见这个在尘土中消失的女子已经只是腐烂的臭味和白骨而已了。他惊愕、他痛惜,变得虚弱无常。但却很坚强的说着自己没事。因为他也想通了,玛格丽特会得到永生的原谅和解脱的。因为她赎罪了。而阿尔芒自己会带着这份念想也继续赎罪。

那洁白的茶花摇曳在风中,在玛格丽特的墓前美丽的盛开着,散发着阵阵的清香,那香味似乎悠远的飘摇着,飘的悠远、香味不变,真的非常的远,直飘入我们的心中。

尽管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是一部描写妓女的爱情小说,却依然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成为新中国的`禁 书。所以和我年龄相仿的整整一代中国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只知道有这本书而没有读过这本书。然而我们对这本书的内容却并不陌生,《茶花女》的小说1848年在巴黎出版,《茶花女》的话剧1852年在巴黎演出,《茶花女》的歌剧1853年在威尼斯公演,1909年以来已经二十多次被搬上银幕,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被翻译成中文,上个世纪初,甚至在中国的话剧舞台上也公演过,所以只要略加留心,就不难从各种文章中接触到关于《茶花女》的内容和评论。

在读这本小说之前,我一直以为是阿尔芒的父亲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读完全书我才发现,真正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的其实是阿尔芒的虚荣和猜疑。

二十四岁的外省青年阿尔芒在巴黎读完大学取得了律师资格之后,并没有立刻去找一份工作,而是“把文凭放在口袋里,也让自己过几天巴黎那种懒散的生活。”他凭着祖传的每年八千法郎的收入,在巴黎租了房子,雇了佣人,养了一个“小家碧玉,温柔而多情”的情妇,同时与朋友一起整天出入各种风月场所寻欢作乐。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他邂逅了巴黎名妓外号“茶花女”的玛格丽特小姐,并立刻展开了对她的追求。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在风月场中追求女人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钱,一种是用情。阿尔芒在当时虽然也算有几个钱的“小资”,但正如书中另一位老妓女揄揶他的那样“您那七八千法郎的津贴费是不够这个女孩挥霍的,连维修她的马车也不够。”玛格丽特为了维持巴黎名妓的排场,每年需要花费十多万法郎。所以阿尔芒只能用“情”来追求玛格丽特。果然在他付出了两三年的时间后得尝所愿,不但让玛格丽特成了他的情妇,还让她相信她得到的是真正的爱情。

妓女以出卖肉体和感情为职业,但她们也有自己不愿意出卖的爱情,或许正是因为她们看够了人间的虚情假意,反而更加看重、也更加渴望真正的爱情。所以当玛格丽特把阿尔芒对她的爱慕当成了真正的爱情之后,就毫不犹豫地不顾一切地献出了她的一切。

面对玛格丽特的一片真情,阿尔芒却始终不肯相信妓女也会有真正的爱情,所以从占有玛格丽特的第二天起,就让猜疑占据了他的心头,第三天就认定玛格丽特欺他而发出了一封羞辱和谴责她的绝交信。然而,当他听到朋友祝贺他得到了“可以替他争面子的不容易到手的漂亮情妇”玛格丽特之后,在虚荣心的作用下,立刻后悔起来,并给玛格丽特发出了请求宽恕的信。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阿尔芒心目中,占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心的分量要比对玛格丽特的爱情的分量重得多。也就是说他真正想要的是一份拥有名妓的虚荣而不是一个普通女人的爱情。正如书中玛格丽特当面怒斥阿尔芒时所说的那样:

“你,你不愿意让我知道你的景况,你要我保留我的虚荣心来满足你的虚荣心,你想保持我过去的奢侈生活,你想保持我们思想上的差距,你,总之,不相信我对你的无私的爱情,不相信我愿意和你同甘共苦,有了你这笔财产我们本来可以一起生活得很幸福,但你宁愿把自己弄得倾家荡产,你这种成见真是太根深蒂固了。你以为我会把虚荣当着幸福吗?一个人心中没有爱情的时候可以满足于虚荣,但是一旦有了爱情,虚荣就变得庸俗不堪了。”

人们常说,“真正的爱情往往能使人变得崇高”,然而阿尔芒在得到了玛格丽特之后不但没有变得丝毫崇高起来,反而变得更加堕落了。他整天除了享受拥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和快乐之外,就是去地下赌场赌博来增加一点用于挥霍的金钱,全然不顾玛格丽特维持巴黎名妓排场的费用其实是来自其他几个男人的供养这一事实,也丝毫没有考虑应该怎样尽快让玛格丽特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由此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所谓爱情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爱情真正让玛格丽特变得崇高起来,她义无反顾地决心抛弃已经拥有的一切虚荣和奢侈,要洗尽铅华,革心洗面从新做人,与阿尔芒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她甚至以亏损两万多法郎为代价,委托别人变卖她的一切财产,告别过去的一切,与阿尔芒租一间清静的小屋,过起了远离风尘的隐居生活。

遗憾的是阿尔芒只是被动地听从玛格丽特的一切安排,丝毫没有考虑过应该和玛格丽特结婚之类的问题,也许在他的内心从来也没有相信过玛格丽特真正愿意脱离过去的生活。正因如此,在玛格丽特因了阿尔芒的父亲的要求给阿尔芒写了一封分手信后,他立刻就否定了玛格丽特为他付出的一切真情,立刻就抛弃了对她的一切爱情和信任,甚至没有想到应该去问一下这个变化是为什么发生的,尽管他明明知道父亲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反对他和玛格丽特继续来往。

更加可悲的是,作为法律专业毕业、理当擅长分析研究的阿尔芒,不但没有去研究推敲一下她为什么变心,反而粗暴简单地认定她就是因为不能甘于清贫贪图过去的虚荣才离开他的,甚至卑劣地对这个曾经爱过的女人进行了种种无耻的报复,哪里像是在对待一个自己爱过的女人啊!

我们也无法否认阿尔芒确实是爱玛格丽特的,只是他一直不相信玛格丽特也真正爱他,总觉得他的真正的爱情遭到了玛格丽特的戏弄和践踏。他的心胸是那么狭小卑劣,丝毫不懂什么叫爱我所爱无怨无悔。他的心里充满了怨,充满了恨,唯独缺少一份玛格丽特那样的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真正的爱。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阿尔芒对玛格丽特毕竟还是有爱的,尽管他表达爱情的方式不一定对,他对爱情的理解不一定全面,所以才会在确认了玛格丽特对他的那份真情后感到痛苦,感到后悔,才会写出这篇感人肺腑、流传千古的男人忏情录《茶花女》,只是这个忏悔实在是来得太晚了一点。

我想,如果恋爱中的男人和女人们在遇到波折时,都能多几分真诚和信任,少几分虚荣和猜疑,这世上的许多爱情悲剧,或许会有完全不同的结局。

《茶花女》读书笔记 时间:2009-12-7 8:39:18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678 小仲马成功的文学作品,小说和话剧《茶花女》,为我们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难忘的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玛格丽特。她美丽,聪明而又善良,虽然沦落风尘,但依然拥有一颗纯洁、高尚的心。她满怀热情地去追求真真的爱情生活,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所以人们都认为她是一位美丽、可爱而又值得同情的女子。这部小说的头是对社会环境的描写,尾是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只是中间讲一些个别人物的故事。《茶花女》里的男主角,先是极度地去追求爱情,然后殚精竭虑地去呵护她,丢了之后便要发疯似的去寻找、报复。小说里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很好,她那深深的焦虑和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到寄载灵魂的躯体是那样的清脆,那样脆弱的躯体却负荷那样强劲的灵魂。她学会了舍弃,她牺牲了自己的欲望,用张扬的美撕破了挣扎在周围的粗俗之网。小仲马写《茶花女》并没有在结构上下多少功夫,他好像是在纯粹地讲故事,除了情节需要,很少有较大的虚构。他几乎是在照搬经验,讲他的经历。他希望每个人都知道这个故事,并知道这部小说是他写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