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荆棘鸟英专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荆棘鸟英专毕业论文

可以选择文学作品方面的翻译,这方面的文章很多,选择的空间比较大。

冷战后美国外交的文化阐释 网络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 欧美人所理解之天堂世界观 基于作品人物浅析菲茨杰拉德 中国80后一代眼中的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 解读《皆大欢喜》中的浪漫主义 从《红字》和《荆棘鸟》看宗教禁欲主义下的爱情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冲突 谈如何理解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网络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我看简·爱的爱情 中美家庭教育与个人能力培养 试论言语行为理论在广告语中的运用 《老人与海》的悲剧色彩:对完美主义的质疑 英语名的取名艺术 英语名的取名艺术 分析简·爱的美 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象征意义 重拾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从写作手法剖析 论《红字》中的孤独因素 汉语语言环境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小学英语教育中的新方法 中西方婚俗的差异 斯佳丽:“旧”时代的“新”女性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课堂的应用 论修辞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 中国西部未来人才需要 论福斯塔夫的性格 从《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看20世纪初女性的社会 从商标及广告翻译看中英文化差异 儿童英语的交互性教学 英文谚语的文化场景在中译文中的缺失与弥合 浅谈大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美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 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之研究 放松艺术——论失落情绪的消除社会底层的底层——分析美国非裔妇女的社会地位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文化认同的悲剧 从美国“迷惘的一代”看当今中国年轻人的生活 中美文化视野中对个人主义的认同差异透过《飘》看现代女性对待生活的态度 美国社会的葛朗台现象 多种方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效益学前幼儿的英语口语教学方法和技巧 论毒品对青少年的危害 从原创广告分析中美文化差异 乐山大佛风景区宗教旅游资源的研究 从迷茫的玛尔特的悲剧看女性存在的社会价值从伊丽莎白一世的婚姻看现代爱情观 美国黑人文化得以幸存的原因解析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英国的民族个性——高贵与务实在饮食中的表现 大学双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倾城之恋》与《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浅析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 思想的解放 理性的光芒 浅析美国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林奇与狼牙山五 从英汉习语的翻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初中英语教学的弊端及对策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 都市边缘文化中西方同性恋文化浅析 《简·爱》的浪漫主义解读冷战后的美国对外战略 洋快餐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中国教育体制下情境教学法的误区 美国俚语中的文化特征美国黑人文化的灵魂—音乐与舞蹈谈如何加强初一年级英语教学 手势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 从《变形记》透视家庭环境对塑造儿童健康心理的影 谈美国富翁的慈善捐助 英汉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精神与形象造就优秀企业 情感因素与外语学习 从两个节日看中西方的迷信思想 从《鲁宾逊漂流记》看创新精神 二语习得中文化差异对阅读的影响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浅谈高中英语的听说教学方法 做合格的外贸人员对经贸英语专业在校生 颜色词的中英对比翻译 星条旗飘扬下的爱国主义 传统英语教育与在线英语教育 解析《长腿叔叔》少女茱蒂 成长的日志 爵士乐—二十世纪美国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 剖析莎士比亚以四大悲剧为代表的悲剧世界 现代英语新词分析 学生焦虑与教师言行之间的关系探讨英语词汇的语境意义分析 浅析非言语交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中西方礼仪差异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妇女地位问题 相同的性格,不同的命运——王熙凤与郝思嘉人物形象

你好,已经发送给你8篇英文论文,20来篇中文论文了,关于跨文化交际和中西文化差异的,查收下哈~ 希望对你有帮助!以后还需要检索论文的话可以再向我或者其他举手之劳队员提问哦,举手之劳助人为乐!——百度知道 举手之劳团队 队长:晓斌11蓝猫

如果只是为了过的去,建议写目的论 如果是为了精,甚至为了评上优秀毕业论文,那么建议写个有特色的,比如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分析。

有本书《路线图》the map , 你看看吧 翻译丛书,一系列的。 翻译理论的特别多 用语用,语义,功能等分析一下译文, 如:红楼梦译文中的文化方面

个人感觉翻译方向好写一点吧,比如《翻译中的信达雅》随便找一个方面来写举例和材料都很多,找一本翻译教材,可借鉴的内容也很多。

如果你只是不得不去,建议编写目的论如果是为了罚款,或者甚至要发表评论,优秀论文,它是一个独特的,如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建议写。

选文学类的最好 我们学校连续两年的优秀论文都是写的文学类 主要是资料比较好找 把一篇名家的著作 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就行了

根据你的专业方向选,语言学,翻译,英语文学等等,跟专业方向契合,然后再根据自己个的兴趣,再考虑选题的具体展开和资料搜集难度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 编写要点 编写毕业论文提纲有两种方法: 一、标题式写法。即用简要的文字写成标题,把这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但只有作者自己明白。毕业论文提纲一般不能采用这种方法编写。 二、句子式写法。即以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该部分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具体而明确,别人看了也能明了,但费时费力。毕业论文的提纲编写要交与指导教师阅读,所以,要求采用这种编写方法。 详细提纲举例 详细提纲,是把论文的主要论点和展开部分较为详细地列出来。如果在写作之前准备了详细提纲,那么,执笔时就能更顺利。下面仍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介绍详细提纲的写法: 上面所说的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都是论文的骨架和要点,选择哪一种,要根据作者的需要。如果考虑周到,调查详细,用简单提纲问题不是很大;但如果考虑粗疏,调查不周,则必须用详细提纲,否则,很难写出合格的毕业论文。总之,在动手撰写毕业论文之前拟好提纲,写起来就会方便得多。

文学方面选题比较多,因为有很多小说可供选择,语言学方面应用语言学很好写,还有文化方面,主要看你的兴趣爱好了

论文选题一定要慎重,避免给自己挖坑!我可以推荐给你几部文学作品,《带七个尖角阁的房子》、《怦然心动》、《汤姆叔叔的小屋》、《荆棘鸟》、《无名的裘德》、《看不见的人》、《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待野蛮人》、《贵妇人的画像》、《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理智与情感》、《追风筝的人》、《黑暗的心》 等等很多。针对每部作品都可以帮你选题,当然,你可以自己选择文学作品,我们针对你的作品量身定制题目!有需要欢迎关注我工作室!

语法方向是比较麻烦的,因为很难选出新的立意。 当初我的论文写得是有关翻译方面的,面就比语法广。

荆棘鸟本科毕业论文

有空的话,你随便到一家中国的农民家里,去拜访一下!旧有的写了!

无论如何故事主体是爱情,没有办法抹煞不过后来貌似因为天灾死掉满多人的~这个你可以去了解下,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你自己去仔细看一下这本书

这部作品主要是说梅吉和主教的爱情啊.人与自然环境入笔,不是很好写吧.不过从农场的变化中可以写啊有这部电影,建议你找出来看看书我看过很久了.记不太清楚了,对农场的描述

在阅读速度20几万字/天的时候,《荆棘鸟》我读了一个月。不是她艰涩,而是舍不得,舍不得那么快就翻到最后一页,是害怕--害怕读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失落。读中文系是挺惭愧的一件事,高中不爱读“世界名著”,换言之,就是中文非其母语的作家写出来的文字,虽然让我读的也不是他的母语文字,但就这么翻译过来翻译过去的一折腾,我觉得就丢掉了语言最美丽的那部分。遂名正言顺般地将“外国小说名著”束之高阁。翻开《荆棘鸟》,扉页上的那段文字打破了我--只有汉字是最富韵律的文字--的观念!虽然我看见的依然是方块字,虽然它出于一个译著水平极高的作家,但学过语言的人都明白,翻译是锦上添花,不是无中生有,没有原文如此的精彩,一定不会出现我们看到的万语千言。同样表达对译者最深切的崇敬!书是作家的孩子,对于原著是,对于译著依然是。曾胡是我欣赏的翻译家之一,对于英文的把握,对于两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了解,对于中文的熟稔,使得《荆棘鸟》有如鲲鹏展翅。在此收录译者对作品的留言,字里行间可见功夫!荆棘鸟 译余剩语吁噫嘻伤哉!此书译成付梓,竟几历十载,诚始料所未及耳。白驹过隙,韶光易逝,斯验矣;此其可伤者一。杀青之初,即投诸某社,答曰:“可”,谓不余欺!然则一延再宕,终至泥牛入海,其间幽深曲折,言之鼻酸,余雅不欲披陈沥数;此其可伤者二。有此二伤,夫复何言!所幸者,赖李君文合鼎力赞襄,遂使五十万言汗浆之劳,得酬世人,此余所以铭于五内者也,第樗栎之文,非敢拟于杨意韩荆之赏,惟余心感焉。盖译事之难首推信,不信则愈雅愈荒唐。余观夫迩来译作,强作解人者易可胜数。子曰:“不如为不知”,然不知者惟以弥缝译文为能事,窈窕之章,阅之悦焉,而我囗诸原作,竟满纸荒唐言!此时下舌人之大病耳。余弄兹道有年矣,胼胝而作,虽匪敢自誉信笔,然临事而惧,拳拳此心,宁有稍懈。质之同道中人,冀其勉哉。陈亦君者,余老友也。畴昔携手,囗译哈代氏之《远离尘嚣》等作品五部,而此书之前十万言,亦经其斧削,谨此注明。人生睽离,有跬步霄壤者,有天涯比邻者;今陈君远之香港,谋面几稀,然忆昔清夜奋笔,共耕译田,砥砺琢磨,衣带同宽,此得非天涯比邻之谊耶?遥望南天,不胜感怀。夜寒料峭,星汉阑干,不能自己,是以为记。

荆棘鸟论文文献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scription) ”区分开来。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 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 Review 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 (critical thinking) 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综述的目的是反映某一课题的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从其历史到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都要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为选题和开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参考文献,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也为评审者审查提供查找线索。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三、文献综述规定 1.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 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 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 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7. 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四、注意事项 ⒈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⒉ 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 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 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一、引论在卷轶浩繁的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中,问津年轻的澳大利亚文学的可谓寥若晨星,论及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者更是屈指可数。在这有限的几篇文章中,大多是以探讨克利里家三位女性或拉尔夫的形象为主题,迄今还没有一篇涉及到弗兰克这个人物。弗兰克是菲奥那的长子,书中女主人公梅吉的大哥,在梅吉的早年生活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作者考琳•麦卡洛在描写梅吉的童年时,在这个人物身上花了大量的笔墨,在书的后半部,又让这个本已被判了终身监禁的人物再次出现,可见弗兰克绝不是一个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人物。人们长期以来对这一人物的忽视,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本文试图对弗兰克这一人物形象,作一初探。《荆棘鸟》的作者考琳•麦卡洛是一位神经生理学家,她笔下的弗兰克对其母亲菲的感情,完全符合弗洛依德心理学中的“伊谛普斯情结“”固着”的症状。因此,在分析这个人物形象时,本文运用了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对其“伊谛普斯情结”作了阐述和说明,并进一步阐释了“伊谛普斯情结”与其杀人行为之间的关系。二、弗兰克与“伊谛普斯情结”“伊谛普斯情结”这一名词,是由弗洛依德提出的,指的是儿子在双亲中偏爱母亲的现象,又叫“恋母情结”。弗洛依德认为,所有小男孩在成长过程中都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他将其称为“伊谛普斯阶段”。这一阶段的存在,是正常的。所有的小男孩,性欲的第一个对象,都指向自己的母亲。“小男孩想要独占母亲,而感到父亲的存在是个障碍。他还时常直接地用语言表露自己的情感,答应其母亲长大后要娶她。”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慢慢地摆脱这种情结,学会把家庭以外的女性作为恋爱结婚的对象。如果“恋母情结”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而是始终存在,就不正常了。这种人,弗洛依德称之为“性倒错者”。即他们的性心理在发展过程种发生了停滞,“固着”在了成熟前的某一阶段;或性心理虽然发展到了成熟前甚至成熟阶段,但因为某种原因又“退化”到了早期阶段。发生这种现象的结果有两个,或是性欲的对象指向“力比多发泄的第一个对象”,在儿子身上,就表现为成年后依然恋母;或是“整个性组织退回到更早的阶段”,诸如同性恋者、恋物癖者等就是发生了这种现象。《荆棘鸟》一书中的弗兰克,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就已经“快16岁了”,并且已经从事打铁的职业很长时间,和父亲帕迪共同承担起养家糊口的任务了,然而在心理上却依然处于弗洛依德所说的“伊谛普斯阶段”。他时刻关注着母亲菲,在几个孩子中,只有他能完全理解母亲,对母亲体贴入微。并且他对母亲,以及母亲对他的强烈的感情是相互的,他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默契。他们一起分担生活的重担。无论是在日常的实际生活中,还是在精神上,弗兰克都是站在与母亲平等的地位上与母亲交往的,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母亲真正的伴侣。他对母亲菲的爱是畸形的。他不是在像一个儿子那样以景仰的目光去爱母亲,而是在像一个丈夫那样平等地去爱妻子。更严重的是,当他发现母亲菲又一次怀孕的时候,他“把床脚的黄铜杆扭成了S形”,并问铜杆“你为什么不是我爸呢?”。性欲的对象很明显地指向“力比多发泄的第一个对象”,对父亲使母亲怀孕这一事实嫉妒不已。他是一个典型的“恋母情结”的“固着”者。三“、伊谛普斯情结”与弗兰克杀人之间的关系那么,弗兰克杀人与其“恋母情结”有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表面看来,弗兰克打死人是一件不幸的偶发意外事件。他在酒吧喝多了酒,发酒疯与人发生了争吵,一时冲动就由吵架变成了打架,职业拳击手的手又很重,于是一不小心就把人给打死了。不止一个受教育程度低而又脾气暴躁的体力劳动者犯过这种错误。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这里有一点是我们必须注意的,考琳•麦卡洛特别指出,当警察捉住弗兰克时“,发现克利里正在击打已失去知觉的卡明的头部”。而且“在被捕时,克利里虽已饮酒,但神智清醒”。可见弗兰克并没有喝醉,也不是在发酒疯,他是在“神智清醒”的状态下有意识地选择对方的头部作为打击的对象的。那么,为什么他会偏偏选择头部而不是其它部位呢?又为什么对方已经失去知觉了,他还不停手,似乎和对方有极大的仇怨呢?仅仅因为一次在公共酒吧间里的争吵,对一个原本素不相识的人,至于产生这种深仇大恨吗?选择头部到底代表了什么呢?弗洛伊德曾指出过,头是男性性器官的象征。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弗兰克会对一个陌生人表现出如此大的怨恨,以至于“他的拳上沾满了血迹和卡明的一簇簇头发”。这其实是“原欲”能量的一种发泄。弗洛伊德曾把十九世纪德国物理学能量守恒原理运用到心理学上,并接受了奥地利生理学家布吕克关于生命机体也是一个动力系统的学说,指出人体内的能量也遵守能量守恒原理。而“人的能量之源就是由人体生物能转换而来的心理能,能量聚集在本我中,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原欲,它是生命本能的核心力量”。“这一原始的生物性能量流动不居,要求得到满足。”人们一般把“原欲”通俗地理解为性欲,“原欲”的能量守恒通俗地说法就是人类的性欲本能中包含了能量,这种能量一定要求得到释放。如果这种能量在生殖领域得不到释放,它并不会消亡,而是像物理能一样要找到其它领域释放出来。前面已经说过,弗兰克有严重的“恋母情结”固着,所以他的“原欲”强烈地要求他杀死母亲的丈夫,娶自己的母亲。社会伦理的禁忌和对父亲习惯性的畏惧使他不可能做到真的去杀父,更不可能与母亲菲结合,然而“,原欲”的能量又必然要发泄。在他不能以帕迪作为发泄对象的情况下,他只能选择另外一个发泄对象作为代替物。就像他第一次走上拳击台那天一样“,他怒目圆睁,他的每一个对手都仿佛长着帕迪的面孔。”“好像有一个洪大的声音在叫着:上!上!上!”“当他打出使对方倒地的一拳时,他觉得耳朵里听到的沉闷的喊声变成了:杀!杀!杀!”而当他发泄完能量,走下拳击台的时候,虽然“一只眼睛上贴着膏药,破了的嘴唇上涂着药”,却“头一次显得喜气洋洋”,并且“这神态就和大家知道的多数男人与一个女人在床上度过了一个良宵以后的样子是一样的。”至此,弗兰克杀人,而且是在“神智清醒”的状态下多少有点莫名其妙地杀了人的深层原因,也就很清楚了。他疯狂地击打卡明头部的行为其实是“原欲”本能长期得不到满足,长期受到压抑后的一种爆发,是他在潜意识支配下的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如果他的意识允许他把这种潜意识清楚地表达出来,那会是:他想要杀死帕迪,并且捣烂他的性器官。因此,这一看似极具偶然性的事件,其实是迟早会发生的,即使不是卡明,也会是其他的随便什么人。只要人类社会的乱伦禁忌存在,使他的这种“倒错”的“原欲”找不到宣泄的出口“,原欲”的能量就必然有一天会突然爆发,造成毁灭性的后果。可见固着的“恋母情结”为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容,本能的力量得不到发泄,才是导致他行为失控而杀人的根本原因。有学者曾指出,《荆棘鸟》一书表面故事背后的另一层含义就是“,人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它的压抑史。文化不仅抑制了他的社会存在,而且抑制了他的生物存在,不仅抑制了他的部分人格,而且抑制了他的本能结构本身。”在弗兰克身上,人类文化确实起到了这种作用。四、结论以上通过运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对弗兰克这个人物进行了解析,从而得知弗兰克是一个“恋母情结”的固着者。正是这一情结使他最终酿成大错,自己毁了自己的一生。他是“恋母情结”的又一个受害者。参考文献:[1]弗洛依德.弗洛依德文集(第3册)[M].车文博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2]考琳•麦卡洛.荆棘鸟[M].曾胡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3]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31.[4]唐扣兰.结构主义对《荆棘鸟》生命意识的阐释[J].常熟高专学报,2001,

论文关键词:《荆棘鸟》;拉尔夫神父;宗教;神性;人性论文摘要:文章以《荆棘鸟》中拉尔夫神父为例,揭示宗教的复杂影响,以及人们对宗教的复杂情感,旨在探讨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价值。从人性和神性的角度来分析拉尔夫的性格,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作为一个人,虽然真心希望做上帝忠诚的仆人,但由于人本性的弱点,往往做不到。 宗教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以其神秘而巨大的力量从原始的图腾崇拜到规范化、程式化的宗教教义和仪式对人类社会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而且也存在于人的精神生活当中。宗教作为一种寄托和信仰,已深深地扎根于人的灵魂深处,对人的思想和行动产生着影响。人类社会中依托宗教信条而建立起来的道德礼仪规范和处事原则都在印证着宗教对人类发展有着巨大作用。基于宗教的重大影响,人们对宗教的思考和研究也由来已久,特别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宗教的认识更为理智和全面。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存在,其作用是多重的。“从宗教的正面价值来说,它以非理性的方式表达出符合人们理想和希冀安全生存的希望,提供了劝善惩恶的伦理规范,引导人们追求理想的境界,等等。这些也许是宗教经久未衰的一个原因。但对宗教的负面价值,人们也看得越来越清楚,认识越来越深刻。”宗教严格的教义、教规,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人性。宗教双重价值的存在,使人们越来越关注怎样去建立宗教与人之间的和谐互补关系。文学,作为一种对社会的反映方式,也在自己的领域中探索、思考着宗教和人的关系。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作品《荆棘鸟》便是这样一部探讨宗教对人类生活的复杂影响的力作。在这部作品中,她通过宗教神职人员拉尔夫的生活经历,试图诠释宗教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并力求深刻系统地理解宗教和人的关系一、对神的向往上帝作为西方至高无上的神,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占据了神圣的地位,他象征着最高的善和完美。正是由于上帝的这种神圣的光环,人们对上帝的向往和追寻也是源远流长的。从一开始的基督教,到后来基督教的分支: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教,都始终如一地把上帝作为神圣的天主。澳大利亚是个信仰天主教的国家,作为基督教的一个分支,虽然教义与原始的基督教有所差异,但是对摩西的律令、圣经教义的尊重和秉承却是一如既往的。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的宗教背景是l9世纪早期的澳大利亚,尽管当时澳大利亚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宗教信仰的变迁,文化启蒙运动也使神性开始失落,固有的神与人的关系也出现了消解,但关于神的意识仍然是根深蒂固的,人对神仍然还保持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向往和尊崇。作为一个普通人,拉尔夫从出生开始,就向往着一种神的存在方式,希望像复活的耶稣一样,生活在圣灵的王国之中,实现生命的自由和永恒。拉尔夫是一个向往上帝的神父,他是爱尔兰贵族的后裔,接受过正规的神学教育,他才华横溢,聪慧过人,并且还拥有一副无与伦比的英俊外貌。“高高的身材和匀称的体魄,英俊的富于贵族气派的容貌,身体的各个部分都搭配得极其和谐。他是上帝的得意之作,在上帝创造的万物中,如此慷慨的赐予是寥若晨星的。从他头上那蓬松乌黑的鬓发和那令人惊讶的湛蓝的眼睛。从他那小而纤细的手脚,都是完美无缺的。”这样一个完美的人,心中充满了对上帝和教廷的无限忠诚,并且他的善良、仁慈深受教区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小说中,作者这样描述他,“他的耐心和仁慈博得了全体教民的喜欢以及部分教民的由衷热爱。”拉尔夫本身所具有的出类拔萃的智慧和犹如完人的外表,也使他在教会中受到尊重,成为教会的中坚力量,他深深地陶醉于教会给予他的这一圣洁的生活氛围中。为了神圣的上帝,拉尔夫甘愿完完全全地把自己奉献出去,做上帝的忠实仆人。多年的神学教育和漫长的神职生涯,使拉尔夫侵染了对神和宗教的无限忠诚,特别是天主教教义中的禁欲主义更是在他的血液里扎下了根。他认为不仅自己的灵魂属于上帝,连自己的肉体也属于上帝,以证明自己对上帝的绝对忠诚和服从。他曾立下誓言:“不受红尘俗物的干扰——没有对女人的爱欲,没有对金钱的迷恋,也没有因为要听命他人而与心不甘。”处在一个连接上帝和凡人的特殊位置上,拉尔夫自认为自己是上帝的“传声筒”,并且认为“如果必要的话,我愿意毕生在基兰博受苦受难”。从拉尔夫的这些行为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对上帝的忠诚,在他的内心,确实对上帝忠心耿耿,他试图通过抛弃自我的方式达到与上帝的无限靠近。不可否认,在拉尔夫未遇到梅吉以前,他确实是一个上帝的忠实仆人,他立志有所作为,并一直严谨地与漂亮姑娘保持距离,躲避红尘的干扰。虽然他的身边不乏追求者和爱慕者,但他却尽可能地与漂亮姑娘保持距离,他忠于教士的职守和誓言,自觉地保持着灵魂和身体的圣洁,书中就写到他对漂亮、充满魅力的迈克尔小姐的不屑和嘲笑。拉尔夫以自己的严谨行为忠实地履行着一名教士的职责,“因为我对主的爱,我想终生作为他的教士侍奉他。”他“那双充满了极端忧伤的眼睛却不像教皇的眼睛,显露出这样的表情说明他一定是饱经忧患,而他一定是豁达地把这些忧患升华成为高尚的完美教士”。拉尔夫的这些发自内心的希冀都反映了他对上帝的忠诚和向往。拉尔夫作为一个典型形象,通过他的语言和行为,我们体会到了他对宗教的忠诚和牺牲,而在这个人物形象的背后,也蕴藏着一个广大的人类社会精神存在。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像拉尔夫一样将自己贡献给上帝,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不同程度地根植了对神的深深崇拜和向往,这种向往推动了整个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从人类诞生开始,就从未间断过对高尚的神灵世界的追寻,上帝的世界一直就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梦想和希望。作者通过拉尔夫,表达了人对神的执著追求和精神层面的向往,反映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存在。二对神的背叛人类对神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和追求,这是深扎于人的内心深处的。但是,向神的无限靠近,完全遵守并献身于宗教,完全抛弃自己的本性向神性靠近,这种希冀在人类生活中往往充满了艰难和坎坷。拉尔夫神父的身上就存在着这样的激烈斗争,作为一名神职人员,在内心或者在理智上他真心希望自己可以遵守天主教教义,忠诚于上帝,使自己的心灵在一片圣洁的光芒中找到安宁和幸福,然而,他毕竟是一个人,和我们所有普通人一样,有血有肉,有着丰富的感情和属于人类本能的欲望,有着对权力和地位的野心,有着对爱情最原始的冲动和渴望。而这些属于人自身的需求和愿望与献身上帝、抛弃自我的理想是格格不入的,与他的教士身份是完全不符合的,于是拉尔夫陷入一种灵魂的困境当中。拉尔夫既不能做一名完美无瑕的教士,也无法过一种属于普通人的生活,他内心遭受的折磨是可以想象的。拉尔夫作为一名教士,对上帝是忠诚的,可以称得上是一名优秀的神职人员。然而,作为一个人,他对权力有着强烈的向往,即使处于教会机构中,也无法泯灭这种欲望。在教士的内部机构中,拉尔夫对自己职位的升迁充满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虽然可以用一个比较冠冕堂皇的理由来理解:追求更高的地位,是为了更近地接近上帝,从而在更高程度上满足自己服务上帝的愿望。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就会发现拉尔夫对升迁的浓厚兴趣背后,也深深地隐藏着拉尔夫的权利欲和野心。为了自己能在教会的仕途上不断发展,拉尔夫费尽心思周旋于富婆玛丽·卡森的身边,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说一些违心的话,做一些违心的事,只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借助这个富婆的雄厚财力得到一个更高的职位。阅尽世间百态的卡森夫人极为清楚拉尔夫的内心世界,她写给拉尔夫最后的信中露骨地评论拉尔夫:“当我第一次认识你的时候,你就想得到德罗海达和我的钱财,对吗?拉尔夫?你想用它作为你的晋身之阶。”当拉尔夫借助卡森夫人的财产得到红衣主教的尊贵教冠时,他的权利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陈慧君在《烙在胸口的红字和刺进胸膛的荆棘》中这样评论拉尔夫和《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他们对上帝的爱中也掺杂了尘世的功利主义;他们如此心甘情愿地受不合理的束缚,固然出于宗教热忱,同时也出于对自身名誉地位的考虑。”拉尔夫在服务上帝的誓言下,不知不觉地满足了自己的权力欲,他的举动中隐藏了属于人类本身的野心和欲望。他对金钱的强烈的向往,他崇拜权力,这些举动都是对上帝和宗教的背叛。如果说拉尔夫对权力的野心是在宗教这个神圣的外衣遮盖下完成的,在这一方面他对神的背叛是属于隐性的,那么,对爱情和梅吉的强烈向往,则是在心灵和行为上对上帝最公开和直接的背叛。拉尔夫对梅吉可谓一见钟情,虽然他比梅吉年长十九岁,但是从第一面起,他就深深地迷恋梅吉,梅吉“头发的颜色使他心旷神怡,她眼睛的色彩和样子像她的母亲,非常美丽,但更加可爱,更加传神。至于她的性格,他认为那是完美无瑕的女性性格,温良内向而又极其坚强……在她的生活中存在着能让他插足并能把握她、赢得她的爱的空间”。在这个美丽天真的小姑娘面前,他完全无法遏制自己的爱,梅吉童年的外貌、儿童似的性格对他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当梅吉成长为少女时,拉尔夫对梅吉的喜爱在不知不觉中转化成男女之间的情爱,而拉尔夫却没有勇气去面对这一份感情。他总是把自己对梅吉的爱归结为一种对小女孩的喜爱,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清楚地知道这份感情的内涵,他“最不愿意承认的是:她填补了他生活的空缺,这是他的上帝所无能为力的,因为她是一个有情有爱的血肉之躯”。对梅吉的爱情如此强烈,但是教士身份是不允许他这样做的。对拉尔夫而言,宗教是他的信仰,更是他命中注定的职业,是他的前途和希望。为了成为一名完美无瑕的教士,他甘愿抛弃自己爱的权利,于是,他放弃了爱情和梅吉,选择了逃避。然而不管他身处何方,梅吉和德罗海达永远是他魂牵梦系的地方,“很多时候,只有当我跪下来,一连祈祷好几个小时,才能阻止我离开自己的岗位到她那里去。”在拉尔夫的内心,“一方面紧紧地抱住上帝,不断祈祷、忏悔;另一方面,人性又显示出不可抵挡的力量启动着他生命的渴求。”然而,真实的感情是压抑不住的,在一次次心灵煎熬和挣扎后,在麦特劳克岛,对爱情的向往终于彻底地征服了拉尔夫,真实的幸福使他清楚地意识到:“我是一个人,永远成不了神,生活在人世间去追求神性,这不过是一种幻觉。”拉尔夫刻骨铭心的爱情使他意识到教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虚假,多么的自以为是,“我像金星那样渴望升到只有上帝才能存在的地方去,也像金星一样落下来了。”对梅吉刻骨铭心的爱情,使拉尔夫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男人,而且永远是一个男人,拥有着男人的身体,也拥有着男人的感情,他永远不可能在上帝面前抛弃自己的人性。作为一名神职人员,拉尔夫的人生遭遇是惨痛的,他作为人类追随上帝的最忠诚阶级的代表,他的背叛也在向人们告诫一个问题,对神的向往虽是真实的,但事实证明,这条追随之路充满了坎坷。上帝,作为一种抽象的精神存在,他终究无法完全填补人的内心世界。由于人本性中存在的种种欲望和弱点,人想完全抛弃自我,忠诚于上帝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宗教纯粹的精神指引与人本身存在的精神和肉体双重需求的现实是相矛盾的,两者存在着偏差,而这种偏差的存在,必然导致人对上帝的背叛,这也是宗教和上帝的悲哀。三、神性的悲哀《荆棘鸟》中的拉尔夫希望把自己毫不保留地献给上帝,献给罗马梵蒂冈教廷,而他的灵魂深处却是对权力的向往和对爱情的痴迷,德罗海达才是他最真实的渴望和人生归宿。他对上帝终身追寻的过程中,内心深处充满了激烈的斗争和煎熬,这一切都在印证作为一个人始终无法逃脱的属于人的宿命:人,永远也成不了神。当他得知自己的儿子戴恩的死讯时,他悲痛欲绝,心如死灰,从内心深处完全抛弃了上帝。“纵观拉尔夫一生的灵与肉的挣扎,可以看出他用生命的代价印证了一个永恒的法则——教士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抽象的上帝之爱永远无法排挤掉具体的人类之爱。”由于宗教本身所固有的两面性,对人向善的指引和规劝及对出于人的本性的欲望和低俗生活方式的束缚和克制,必然使人类陷入尴尬的处境,特别是随着基督教教义的发展,当基督教教义走向禁欲主义时,它对人们的影响就越来越复杂了。它越来越倾向于控制人的本能,神性的圣洁与人性的追求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明显。我们不能否认神的光辉和伟大,但通过人为的方式来履行神的职责时,我们会发现其中的扭曲和残酷,在这些扭曲中,我们一方面看到了人性的软弱,另一方面,也真实地感触到一种美好向上的精神寄托。神永远是精神上的,并且永远是抽象的,无论人对他有多么的向往和渴望,神都永远是一个梦想,这是神的悲哀,更是宗教的悲哀,无论宗教多么的圣洁和完善,他终将无法完全控制人的本性!

荆棘鸟论文题目

这个是书的英文介绍这个网站上的资料应该就是你的那个论题,不过需要注册,可以通过在线充值后下载这个是其他人写好的论文,可以在线阅读的好像网上关于这个论点的文章只有这一篇这个是一个人在她博客里对书的评价

论文关键词:《荆棘鸟》;拉尔夫神父;宗教;神性;人性论文摘要:文章以《荆棘鸟》中拉尔夫神父为例,揭示宗教的复杂影响,以及人们对宗教的复杂情感,旨在探讨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价值。从人性和神性的角度来分析拉尔夫的性格,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作为一个人,虽然真心希望做上帝忠诚的仆人,但由于人本性的弱点,往往做不到。 宗教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以其神秘而巨大的力量从原始的图腾崇拜到规范化、程式化的宗教教义和仪式对人类社会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而且也存在于人的精神生活当中。宗教作为一种寄托和信仰,已深深地扎根于人的灵魂深处,对人的思想和行动产生着影响。人类社会中依托宗教信条而建立起来的道德礼仪规范和处事原则都在印证着宗教对人类发展有着巨大作用。基于宗教的重大影响,人们对宗教的思考和研究也由来已久,特别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宗教的认识更为理智和全面。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存在,其作用是多重的。“从宗教的正面价值来说,它以非理性的方式表达出符合人们理想和希冀安全生存的希望,提供了劝善惩恶的伦理规范,引导人们追求理想的境界,等等。这些也许是宗教经久未衰的一个原因。但对宗教的负面价值,人们也看得越来越清楚,认识越来越深刻。”宗教严格的教义、教规,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人性。宗教双重价值的存在,使人们越来越关注怎样去建立宗教与人之间的和谐互补关系。文学,作为一种对社会的反映方式,也在自己的领域中探索、思考着宗教和人的关系。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作品《荆棘鸟》便是这样一部探讨宗教对人类生活的复杂影响的力作。在这部作品中,她通过宗教神职人员拉尔夫的生活经历,试图诠释宗教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并力求深刻系统地理解宗教和人的关系一、对神的向往上帝作为西方至高无上的神,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占据了神圣的地位,他象征着最高的善和完美。正是由于上帝的这种神圣的光环,人们对上帝的向往和追寻也是源远流长的。从一开始的基督教,到后来基督教的分支: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教,都始终如一地把上帝作为神圣的天主。澳大利亚是个信仰天主教的国家,作为基督教的一个分支,虽然教义与原始的基督教有所差异,但是对摩西的律令、圣经教义的尊重和秉承却是一如既往的。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的宗教背景是l9世纪早期的澳大利亚,尽管当时澳大利亚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宗教信仰的变迁,文化启蒙运动也使神性开始失落,固有的神与人的关系也出现了消解,但关于神的意识仍然是根深蒂固的,人对神仍然还保持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向往和尊崇。作为一个普通人,拉尔夫从出生开始,就向往着一种神的存在方式,希望像复活的耶稣一样,生活在圣灵的王国之中,实现生命的自由和永恒。拉尔夫是一个向往上帝的神父,他是爱尔兰贵族的后裔,接受过正规的神学教育,他才华横溢,聪慧过人,并且还拥有一副无与伦比的英俊外貌。“高高的身材和匀称的体魄,英俊的富于贵族气派的容貌,身体的各个部分都搭配得极其和谐。他是上帝的得意之作,在上帝创造的万物中,如此慷慨的赐予是寥若晨星的。从他头上那蓬松乌黑的鬓发和那令人惊讶的湛蓝的眼睛。从他那小而纤细的手脚,都是完美无缺的。”这样一个完美的人,心中充满了对上帝和教廷的无限忠诚,并且他的善良、仁慈深受教区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小说中,作者这样描述他,“他的耐心和仁慈博得了全体教民的喜欢以及部分教民的由衷热爱。”拉尔夫本身所具有的出类拔萃的智慧和犹如完人的外表,也使他在教会中受到尊重,成为教会的中坚力量,他深深地陶醉于教会给予他的这一圣洁的生活氛围中。为了神圣的上帝,拉尔夫甘愿完完全全地把自己奉献出去,做上帝的忠实仆人。多年的神学教育和漫长的神职生涯,使拉尔夫侵染了对神和宗教的无限忠诚,特别是天主教教义中的禁欲主义更是在他的血液里扎下了根。他认为不仅自己的灵魂属于上帝,连自己的肉体也属于上帝,以证明自己对上帝的绝对忠诚和服从。他曾立下誓言:“不受红尘俗物的干扰——没有对女人的爱欲,没有对金钱的迷恋,也没有因为要听命他人而与心不甘。”处在一个连接上帝和凡人的特殊位置上,拉尔夫自认为自己是上帝的“传声筒”,并且认为“如果必要的话,我愿意毕生在基兰博受苦受难”。从拉尔夫的这些行为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对上帝的忠诚,在他的内心,确实对上帝忠心耿耿,他试图通过抛弃自我的方式达到与上帝的无限靠近。不可否认,在拉尔夫未遇到梅吉以前,他确实是一个上帝的忠实仆人,他立志有所作为,并一直严谨地与漂亮姑娘保持距离,躲避红尘的干扰。虽然他的身边不乏追求者和爱慕者,但他却尽可能地与漂亮姑娘保持距离,他忠于教士的职守和誓言,自觉地保持着灵魂和身体的圣洁,书中就写到他对漂亮、充满魅力的迈克尔小姐的不屑和嘲笑。拉尔夫以自己的严谨行为忠实地履行着一名教士的职责,“因为我对主的爱,我想终生作为他的教士侍奉他。”他“那双充满了极端忧伤的眼睛却不像教皇的眼睛,显露出这样的表情说明他一定是饱经忧患,而他一定是豁达地把这些忧患升华成为高尚的完美教士”。拉尔夫的这些发自内心的希冀都反映了他对上帝的忠诚和向往。拉尔夫作为一个典型形象,通过他的语言和行为,我们体会到了他对宗教的忠诚和牺牲,而在这个人物形象的背后,也蕴藏着一个广大的人类社会精神存在。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像拉尔夫一样将自己贡献给上帝,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不同程度地根植了对神的深深崇拜和向往,这种向往推动了整个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从人类诞生开始,就从未间断过对高尚的神灵世界的追寻,上帝的世界一直就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梦想和希望。作者通过拉尔夫,表达了人对神的执著追求和精神层面的向往,反映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存在。二对神的背叛人类对神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和追求,这是深扎于人的内心深处的。但是,向神的无限靠近,完全遵守并献身于宗教,完全抛弃自己的本性向神性靠近,这种希冀在人类生活中往往充满了艰难和坎坷。拉尔夫神父的身上就存在着这样的激烈斗争,作为一名神职人员,在内心或者在理智上他真心希望自己可以遵守天主教教义,忠诚于上帝,使自己的心灵在一片圣洁的光芒中找到安宁和幸福,然而,他毕竟是一个人,和我们所有普通人一样,有血有肉,有着丰富的感情和属于人类本能的欲望,有着对权力和地位的野心,有着对爱情最原始的冲动和渴望。而这些属于人自身的需求和愿望与献身上帝、抛弃自我的理想是格格不入的,与他的教士身份是完全不符合的,于是拉尔夫陷入一种灵魂的困境当中。拉尔夫既不能做一名完美无瑕的教士,也无法过一种属于普通人的生活,他内心遭受的折磨是可以想象的。拉尔夫作为一名教士,对上帝是忠诚的,可以称得上是一名优秀的神职人员。然而,作为一个人,他对权力有着强烈的向往,即使处于教会机构中,也无法泯灭这种欲望。在教士的内部机构中,拉尔夫对自己职位的升迁充满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虽然可以用一个比较冠冕堂皇的理由来理解:追求更高的地位,是为了更近地接近上帝,从而在更高程度上满足自己服务上帝的愿望。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就会发现拉尔夫对升迁的浓厚兴趣背后,也深深地隐藏着拉尔夫的权利欲和野心。为了自己能在教会的仕途上不断发展,拉尔夫费尽心思周旋于富婆玛丽·卡森的身边,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说一些违心的话,做一些违心的事,只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借助这个富婆的雄厚财力得到一个更高的职位。阅尽世间百态的卡森夫人极为清楚拉尔夫的内心世界,她写给拉尔夫最后的信中露骨地评论拉尔夫:“当我第一次认识你的时候,你就想得到德罗海达和我的钱财,对吗?拉尔夫?你想用它作为你的晋身之阶。”当拉尔夫借助卡森夫人的财产得到红衣主教的尊贵教冠时,他的权利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陈慧君在《烙在胸口的红字和刺进胸膛的荆棘》中这样评论拉尔夫和《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他们对上帝的爱中也掺杂了尘世的功利主义;他们如此心甘情愿地受不合理的束缚,固然出于宗教热忱,同时也出于对自身名誉地位的考虑。”拉尔夫在服务上帝的誓言下,不知不觉地满足了自己的权力欲,他的举动中隐藏了属于人类本身的野心和欲望。他对金钱的强烈的向往,他崇拜权力,这些举动都是对上帝和宗教的背叛。如果说拉尔夫对权力的野心是在宗教这个神圣的外衣遮盖下完成的,在这一方面他对神的背叛是属于隐性的,那么,对爱情和梅吉的强烈向往,则是在心灵和行为上对上帝最公开和直接的背叛。拉尔夫对梅吉可谓一见钟情,虽然他比梅吉年长十九岁,但是从第一面起,他就深深地迷恋梅吉,梅吉“头发的颜色使他心旷神怡,她眼睛的色彩和样子像她的母亲,非常美丽,但更加可爱,更加传神。至于她的性格,他认为那是完美无瑕的女性性格,温良内向而又极其坚强……在她的生活中存在着能让他插足并能把握她、赢得她的爱的空间”。在这个美丽天真的小姑娘面前,他完全无法遏制自己的爱,梅吉童年的外貌、儿童似的性格对他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当梅吉成长为少女时,拉尔夫对梅吉的喜爱在不知不觉中转化成男女之间的情爱,而拉尔夫却没有勇气去面对这一份感情。他总是把自己对梅吉的爱归结为一种对小女孩的喜爱,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清楚地知道这份感情的内涵,他“最不愿意承认的是:她填补了他生活的空缺,这是他的上帝所无能为力的,因为她是一个有情有爱的血肉之躯”。对梅吉的爱情如此强烈,但是教士身份是不允许他这样做的。对拉尔夫而言,宗教是他的信仰,更是他命中注定的职业,是他的前途和希望。为了成为一名完美无瑕的教士,他甘愿抛弃自己爱的权利,于是,他放弃了爱情和梅吉,选择了逃避。然而不管他身处何方,梅吉和德罗海达永远是他魂牵梦系的地方,“很多时候,只有当我跪下来,一连祈祷好几个小时,才能阻止我离开自己的岗位到她那里去。”在拉尔夫的内心,“一方面紧紧地抱住上帝,不断祈祷、忏悔;另一方面,人性又显示出不可抵挡的力量启动着他生命的渴求。”然而,真实的感情是压抑不住的,在一次次心灵煎熬和挣扎后,在麦特劳克岛,对爱情的向往终于彻底地征服了拉尔夫,真实的幸福使他清楚地意识到:“我是一个人,永远成不了神,生活在人世间去追求神性,这不过是一种幻觉。”拉尔夫刻骨铭心的爱情使他意识到教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虚假,多么的自以为是,“我像金星那样渴望升到只有上帝才能存在的地方去,也像金星一样落下来了。”对梅吉刻骨铭心的爱情,使拉尔夫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男人,而且永远是一个男人,拥有着男人的身体,也拥有着男人的感情,他永远不可能在上帝面前抛弃自己的人性。作为一名神职人员,拉尔夫的人生遭遇是惨痛的,他作为人类追随上帝的最忠诚阶级的代表,他的背叛也在向人们告诫一个问题,对神的向往虽是真实的,但事实证明,这条追随之路充满了坎坷。上帝,作为一种抽象的精神存在,他终究无法完全填补人的内心世界。由于人本性中存在的种种欲望和弱点,人想完全抛弃自我,忠诚于上帝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宗教纯粹的精神指引与人本身存在的精神和肉体双重需求的现实是相矛盾的,两者存在着偏差,而这种偏差的存在,必然导致人对上帝的背叛,这也是宗教和上帝的悲哀。三、神性的悲哀《荆棘鸟》中的拉尔夫希望把自己毫不保留地献给上帝,献给罗马梵蒂冈教廷,而他的灵魂深处却是对权力的向往和对爱情的痴迷,德罗海达才是他最真实的渴望和人生归宿。他对上帝终身追寻的过程中,内心深处充满了激烈的斗争和煎熬,这一切都在印证作为一个人始终无法逃脱的属于人的宿命:人,永远也成不了神。当他得知自己的儿子戴恩的死讯时,他悲痛欲绝,心如死灰,从内心深处完全抛弃了上帝。“纵观拉尔夫一生的灵与肉的挣扎,可以看出他用生命的代价印证了一个永恒的法则——教士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抽象的上帝之爱永远无法排挤掉具体的人类之爱。”由于宗教本身所固有的两面性,对人向善的指引和规劝及对出于人的本性的欲望和低俗生活方式的束缚和克制,必然使人类陷入尴尬的处境,特别是随着基督教教义的发展,当基督教教义走向禁欲主义时,它对人们的影响就越来越复杂了。它越来越倾向于控制人的本能,神性的圣洁与人性的追求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明显。我们不能否认神的光辉和伟大,但通过人为的方式来履行神的职责时,我们会发现其中的扭曲和残酷,在这些扭曲中,我们一方面看到了人性的软弱,另一方面,也真实地感触到一种美好向上的精神寄托。神永远是精神上的,并且永远是抽象的,无论人对他有多么的向往和渴望,神都永远是一个梦想,这是神的悲哀,更是宗教的悲哀,无论宗教多么的圣洁和完善,他终将无法完全控制人的本性!

到这里看看,希望对你有帮助

荆棘鸟的主题论文

在阅读速度20几万字/天的时候,《荆棘鸟》我读了一个月。不是她艰涩,而是舍不得,舍不得那么快就翻到最后一页,是害怕--害怕读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失落。读中文系是挺惭愧的一件事,高中不爱读“世界名著”,换言之,就是中文非其母语的作家写出来的文字,虽然让我读的也不是他的母语文字,但就这么翻译过来翻译过去的一折腾,我觉得就丢掉了语言最美丽的那部分。遂名正言顺般地将“外国小说名著”束之高阁。翻开《荆棘鸟》,扉页上的那段文字打破了我--只有汉字是最富韵律的文字--的观念!虽然我看见的依然是方块字,虽然它出于一个译著水平极高的作家,但学过语言的人都明白,翻译是锦上添花,不是无中生有,没有原文如此的精彩,一定不会出现我们看到的万语千言。同样表达对译者最深切的崇敬!书是作家的孩子,对于原著是,对于译著依然是。曾胡是我欣赏的翻译家之一,对于英文的把握,对于两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了解,对于中文的熟稔,使得《荆棘鸟》有如鲲鹏展翅。在此收录译者对作品的留言,字里行间可见功夫!荆棘鸟 译余剩语吁噫嘻伤哉!此书译成付梓,竟几历十载,诚始料所未及耳。白驹过隙,韶光易逝,斯验矣;此其可伤者一。杀青之初,即投诸某社,答曰:“可”,谓不余欺!然则一延再宕,终至泥牛入海,其间幽深曲折,言之鼻酸,余雅不欲披陈沥数;此其可伤者二。有此二伤,夫复何言!所幸者,赖李君文合鼎力赞襄,遂使五十万言汗浆之劳,得酬世人,此余所以铭于五内者也,第樗栎之文,非敢拟于杨意韩荆之赏,惟余心感焉。盖译事之难首推信,不信则愈雅愈荒唐。余观夫迩来译作,强作解人者易可胜数。子曰:“不如为不知”,然不知者惟以弥缝译文为能事,窈窕之章,阅之悦焉,而我囗诸原作,竟满纸荒唐言!此时下舌人之大病耳。余弄兹道有年矣,胼胝而作,虽匪敢自誉信笔,然临事而惧,拳拳此心,宁有稍懈。质之同道中人,冀其勉哉。陈亦君者,余老友也。畴昔携手,囗译哈代氏之《远离尘嚣》等作品五部,而此书之前十万言,亦经其斧削,谨此注明。人生睽离,有跬步霄壤者,有天涯比邻者;今陈君远之香港,谋面几稀,然忆昔清夜奋笔,共耕译田,砥砺琢磨,衣带同宽,此得非天涯比邻之谊耶?遥望南天,不胜感怀。夜寒料峭,星汉阑干,不能自己,是以为记。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整理的荆棘鸟议论文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在一片一望无垠的沙漠里住这一只鸟。鸟儿很丑,丑的连它自己都感觉得到,从它能展翅飞翔的那一天起,她就再也没有得到包括母亲在内的一分关怀。但鸟儿仍然坚强的活了下来,每天用它那单薄的双翅去搏击沙漠上肆虐的狂风,用它那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勇气,来面对这屡屡捉弄他的生活。

鸟儿很丑,所以爱美,它多么想拥有一分真正属于自己的美丽呀。于是,鸟儿便开始寻找……,在这片几乎没有生命的沙漠里,在这片焦灼的大地上。一次又一次的寻找,换回来的,却又是一片又一片的失落。鸟儿的身体也日渐憔悴。

好多天过去了,鸟儿似乎在这片沙漠里失踪了,它,飞离了沙漠……

终于,这只风尘仆仆的鸟儿又回到了这片沙漠。在它的嘴里,衔着一颗种子,一颗据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的种子。

有了种子的鸟儿整个变了,身体更加憔悴了,但在它那小小的眼睛里,分明透着一种莫名的光芒,这是鸟儿的希望呀。鸟儿离不开这片生它养它的地方,于是,它在最近的一个绿洲里种下了这颗种子,绿洲很秘密,没有什么动物去过,鸟儿不想这颗种子受到哪怕一丝一毫的伤害。

种子,慢慢的发芽,长大了,在这片沙漠里,这片如此贫瘠的沙漠里扎下了它的根,这本身,就是个奇迹。

雨季过去了,旱季来了。花,越来越茂盛,鸟儿,越来越憔悴,水,也越来越少了……

一天,在天上飞翔的鸟儿照例在天空飞翔,看护着这多耗尽它几近所有的花儿。忽然,她看到了远方有一个小小的黑点正在向这边走过来。它飞近了,是狐,是一只饥渴的沙漠狐!

鸟儿在狐的上方不停的盘旋,不停的悲鸣。狐却不为所动,依然一步一步的向前走着。只要在越过一个沙丘,它就会看到那朵唯一在沙漠里生长的花。那朵本不该长在这里的花。鸟儿急了,有别无选择。狐,越来越近了,鸟儿的哀鸣越来越响……

终于,鸟儿不能再等了,它,对着那只沙漠狐,俯冲了下去。

一只羽毛零乱的鸟儿站在花的旁边,深情的看着这花,在夕阳里,愈发让人感到怪异。

缺少了羽毛的鸟更丑了,而花,去在茁壮的成长着水越来越少了,鸟儿不得不从远方的一个更大的绿洲里衔来花儿成长的所需的东西,水,还有养料。

绿洲渐渐的小了,花儿长大了,抽出了花苞,即将绽放。

鸟儿兴奋极了,每天更辛苦的来往于绿洲之间。

终于,绿洲消失了,花儿,即将绽放了,也许,只要一天,它就会绽放,可是,它还能绽放么?!地面没有了一丝潮气,水,终于没有了……

鸟儿没有办法了,她死死的看着这花,这朵耗尽它全部心力的花。在它那本来就不大的眼睛里,遍布着哀伤与无奈。鸟儿就这样看着,看着……,它眼神里的哀伤越来越重,光芒越来越淡。

太阳,渐渐的西下了,鸟儿的背影在夕阳下看着是那样的无助。忽然,鸟儿象想到了什么,古怪的看了一眼花儿,飞走了。一会鸟儿飞了回来,在它的嘴里,含着一根荆棘,一根长长的荆棘!鸟儿用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眼神古怪的看着花,把荆棘插在了花根的旁边。然后飞上了天空。鸟儿的背影在金黄的天空利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一个小小的身影从天而下,是鸟!

它冲了下来,冲向了那根荆棘!荆棘深深的刺进了鸟儿的胸膛,血,沿着荆棘流了下来。鸟儿张开了嘴,冲着这花,唱出了她一生的第一首歌……~

在夕阳里,歌声似乎融进了沙漠,天空。一直久久的在风中回荡着……

第二天,当太阳的第一缕光照在沙漠上的时候,在一根插着一具很丑的鸟儿尸体的荆棘旁边,盛开着一朵全世界最美的花……

让我飞吧!

用双手去感触天空的温度,没有一处只有阳光而丝毫无阴云;用双脚去踏遍千山万水,没有一隅只有坦途而丝毫无荆棘。但精卫鸟因为天空不暖而放弃填海了吗?夸父的脚步没有因为滴血而停止。当身边的一切向你扑来告诫你“天上冷,不要飞”时,请振翅冲天。

在探索的道路上,总会有障碍。在你我失足摔倒时,总会抛来“出事了吧”的言语。他们阻碍我们探索,而且在我们失败后,他们报以先知般的告诫。我们不怕摔倒,但请不要嘲讽我们的尝试,少年强则国强,但休煞少年才!给我们飞翔的天空,让我们飞得更高,飞得无忧。

江上的狂风,肆虐地吹翻王勃的兰舟。江风一时劲,折杀少年才。是无情的风将才子的思火浇灭,成就了《滕王阁序》的悲壮。多少如《滕王阁序》般的佳作沉入江底?这肆虐的江风与我们身边的告诫与扼杀有何差别?少年的探索是世界进步的中坚力量,他们敢于尝试,不惧摔倒,但他们惧的是世界的阻挡,惧的是知音的.缺失。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请不会动情的风吹弱些吧,休杀少年才。

让我飞吧!我不惧前路日炎风疾霜险,穿越唐风宋雨的呼唤是千古的交响。听到了,是李白仰天大笑冲出樊笼的笑声,世俗左右不了他的脚步;听到了,是在那碎花油伞下采撷易安小令发髻的李清照,世俗以女为弱的丑思挡不住她夏日绝句的浪涛,“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回州”。她用女子一飞冲天的志气将宋朝的词篇断裂成两截,巾帼辞赋闪耀牛斗。让我飞吧,无惧周身的桎梏,是荆棘鸟,就无惧地歌唱,哪怕流血而亡?

让我飞吧,将一切樊篱勇敢地冲破,聆听天空的呼唤,那是属于你我的天堂。

让我飞吧,去窒息在亘古不变的拼搏回忆里,感受虽不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的感受。让我飞吧!东风乍起,春的第一枝花属于冲天而起的第一只青鸟。不再去担心会不会摔倒,因为我已飞过。让我飞吧!

你知道这世上什么鸟的歌声最美吗?画眉?杜鹃?都不是。这世上歌声最美的,是名为荆棘的鸟儿。自它离巢的那一刻起,就在不停地寻找着荆棘树。当它终于如愿,便把自己娇小的身躯扎进那根最长、最尖利的荆棘里,和着血和幸福放声歌唱——那凄美又婉转的歌声是它用鲜血和生命浇灌的最美妙的瞬间。

樱花也是如此。一株樱花树,经过一年的生长、孕育,终于于春季,点缀出那淡青的花蕾,粉瓣一朝开放,而当清风吹过,芳华尽散,恰似一场繁华的梦呓。

然而,生命又何尝没有这样的瞬间呢?即使失去所有,只为这清亮的一歌;即使朝夕即逝,也只为这最美的一瞬。

古人十年寒窗,静心苦读,为的只是那一朝朱笔题名;那画者一年只画一颗鸡蛋,为的也只是能画出那最美的一笔。“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观尽长安花”正是这志成后的真实写照。“十年磨一剑”,又何尝不是对这情绪最为入微的工笔呢?

然而,生命需要这样最美的一瞬。当我们潜心志学时,需要这样一个可以眺望的目标,而当我们终有所成时,也需要这样一个可以欣慰的理由。

回想起飞天舞,当几代人的心血,化为一个凝结的姿态,是一种感动到极致的美丽,那静态的舞姿,便是鲜血在心中染红的玫瑰。

的确,生命需要这样的一瞬,我们需要有美丽开启的微钝的心灵,需要有美丽去充当照进生命的那一束阳光,活动有些麻木的身躯,让感动重新苏醒。

那么,请让我们来创造,来珍惜这美丽的一瞬吧,燃烧我们的生命,播洒我们的希望,浇灌出美轮美奂的生命之花;再作为一只歌唱的荆棘鸟,给生命一个感动的瞬间。

为了,生命最美丽的一瞬。

古老的传说有一种鸟,她的歌声摄人魂魄,却极少鸣叫。她耗费一生去寻找荆棘树找到了方唱出那销魂的歌,至一首。就死在长长的尖刺之下,于是人们叫她荆棘鸟!

世间有许多事都是没办法选择的,不能选择生,也不能死这是自然的规律,不能选择爱,也不能选择恨,这是命运安排。

荆棘鸟生命的意义在于一曲难忘,他不能选择唱或不唱,不能苟且偷生于温柔之乡,不能随意乱展自己的歌喉,更不能领略成功的辉煌,活着,仅为了那荆棘树前生的邀请,这岂不是比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更为动人!

耶稣说,天国里最大的是小孩,而事实上,大人根本去不了天国,因为上帝并不缺少任人摆布的玩偶,小孩子可以天真的指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大人却不敢,小孩子可以用纯洁的童心无偿的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大人却不愿。小孩子常常别叫做小傻瓜,这是爱称,但是如果一个大人别叫做老傻瓜,那他不是真的精神有问题,那就是众人拿来开涮的笑料。大人不理解孩子诸多幼稚可笑的行为,就向人们不理解飞蛾扑火,精卫填海的动机于实质,于是祖先编出了一个个离奇的故事为后代牵强的解释这动物界的奇闻怪事,或许是为了表现只记得无所不知或许是为了掩饰内心深处对这不祥之兆的恐惧,或许只是徘徊于梦与非梦的呓语。

当时光流逝冲淡一切的时候,传说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那亘古未变的错误的解读,却依然在延续。

飞蛾扑火并非冲向光明而是一种生存的向往,一种潜意识萌发的骚动的渴望,活着,就是要粉身碎骨,用烧焦的躯体去证明其生命的意义,精卫填海也绝非恶意的报复,冤冤相报何时了,此举更是一种对于天地万物的责任,及衷情于山水,愿与之同化又葬身于大海。这和长不是一种归宿而弦是填海又何尝那个不是一种归宿。至于荆棘鸟更是来自伊甸园的天使,生命虽然只有一首,太短太短,但只要能让荆棘鸟感动,一首也就够了,不求天长地久,但愿一时拥有,其实即使唱九百九十之歌,对于历史的乐章而言,仍是很短很短,甚至不如一个节拍。

如果你说,命运是一条河,,在时光的河床上流淌,那么你错了,如果我说命运是一首诗,不限韵也不限题,那么我错了,命运是水中的小船,空中的风筝,作为一个人先和舵在我们手上,我们要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

有一只鸟,一生只唱一次歌。它一直都在寻找着荆棘树,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歌喉。那歌声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整个世界都为之倾倒。在歌声中,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最后曲终而命竭.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正如完美,只是一种传说。

很喜欢上面这段话。人和荆棘鸟一样,一生都在追求.追求理想,追求财富,追求幸福。只是,过于忙碌的人,常常会忽略路边迷人的风景。我们比荆棘鸟更贪婪,渴望的更多。但我们却没有荆棘鸟“死”的伟大.在生命的轮回中,绽放了所有的光彩。

人是最不容易满足的动物,所以做人很累。我们一直在追求完美。孰不知,完美只是一种传说。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和物.其实很简单是道理,却被我们想的复杂.追求真理的人,往往会被真理所牵,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单纯的孩提时代已经离我越来越远,留下的,只有破碎的回忆和无尽的忧愁。不知从何时起,我们不再相信童话,不再相信王子和公主会有完美的爱情;不再相信自己喜爱的玻璃球要比珍珠更加珍贵。不再相信美好的世界里并不存在丑恶,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原来,我早已长大。

曾经以为,长大离自己很远。但随着童年的离去,才发现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改变。

以前熟悉的人,喜欢的花,被感动的电影,已经渐渐模糊.不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再相信童话,更不再相信诺言。

心在一次次的打击中破碎,一块,一块。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等的太久了,到最后已变的麻木。有人说过我太执着。现在才发现那不是执着,而是无知。不放弃该放弃的是无知,不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执着。不知该怎样面对身边的人的改变,离去;不知道该如何相信一个人的话。永恒,只是一个奇迹。但奇迹,不会发生在我的身上。

我习惯了等待。习惯了道歉,习惯了承让,习惯了自己承担一切的孤独,恐惧.我想要的只是一个能真正吐露心扉的人。觉得活的好累,我已经没有退路了。从来没有拥有过,就不会害怕失去了吧。我害怕黑夜,害怕一个人呆在空荡荡的家里,害怕没有人说话。眼泪,会在黑夜里泛滥,刷洗我的记忆.真的很希望自己失忆,那样就不累了。

也许是我自做自受,当失去时才明白要珍惜.以前总是看着远方,期待奇迹的发生,追寻遥不可及的梦。但梦终归要醒,没有人会等谁一辈子,所以,醒来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很喜欢自己的那帮“狐朋狗友”,喜欢和她们在一起的感觉,舒适,无拘无束。只是时间会冲淡一切,现在手里只剩下余香。

在这个世界上,平庸的人毕竟占大多数,容易满足,安于现状的人未必不幸福。正如荆棘鸟,它临终的高歌,未必是对自己的哀叹,它只是寂寞。

寂寞的人往往会更加寂寞.有些痛,无法描述,却可以让你痛彻心扉;有些人,无法铭记,却可以让你失魂落魄;有些事,无法记录,却可以让你铭记终生.

荆棘鸟的一生都在最求自己的梦.假如真的梦想成真,它是否会真的快乐……

到这里看看,希望对你有帮助

同情,有时会阻止别人前进的脚步,尽管同情者的动机是善意的.荆棘鸟,大家都很熟识,它的使命是寻找一根荆棘刺,让荆棘刺穿透自己的心脏,唱出最美妙的歌.如果你不忍心看那鲜血滴沥的情景而阻止了荆棘鸟的行动,那么荆棘鸟虽则保全了生命,却失去了自身的价值.荆棘鸟只有走出人类的同情,才能完善自我,让悠扬的歌声伴随鲜血染红整个天空.我们也和荆棘鸟一样,有自己的使命.在完成使命的路途中,有艰难,亦有险阻.如果我们接受同情,就会削弱意志,失去进取的勇气.记得小时学走路,磕磕绊绊,腿上青一块紫一块的.望着我“蹒跚”的身影,妈妈心疼地扶我,我倔强的推开了妈妈,趔趔趄趄地往前走去,一路跟头一路泪,我终于行走自如了.是我走出了妈妈的“同情”,才有了这份独立.初三了,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要想在这个庞大的队伍中胜出谈何容易呢!苦是真苦啊!我牢记“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古训,日日在“书山题海”里摸爬滚打;我带着“头悬梁,锥刺骨”的精神,天天在无穷无尽的题海中案牍劳形;我谨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中考人”的教诲,夜夜拼搏在没有硝烟的“战场”.“如今的孩子真不易啊!起得最早的是他们,睡得最晚的也是他们!唉!”是同情的声音.“儿子,休息一下吧!实在考不上,咱就上自费.”妈妈的“同情”传入了我的耳膜,我不敢接受.我怕自己变得脆弱,丧失斗志.竞争是靠实力的,只有吃苦,唯有拼搏,才能让自己成为强者,才能踏破荆棘,走向辉煌.同情,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它时刻萦绕在我们的生活中,当你遇到挫折,苦恼失意时;当你被荆棘刺破,想要退却时;当你……当你……,朋友,同情就会向你涌来,请你坚定自己的立场,走出同情,把同情化作奋斗的动力,成为你跋涉旅途的加油站吧!千万不可因“同情”而停滞你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