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中国京剧期刊

发布时间:

中国京剧期刊

是的。不再是最新版(2014版、第七版)的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了。现在就是普通期刊了。但还算是 普通国家级期刊。

音乐爱好者杂志创刊于1979年,是国内最权威的音乐杂志之一。旨在推广严肃音乐的古典音乐杂志,上海的《音乐爱好者》既没有《人民音乐 留声机》那样大力宣传的夺人气势,也没有《爱乐》那样亲力亲民的关怀照顾。但内容上的一丝不苟让每期买到的读者都不会后悔。再加上杂志里还会有中国音乐的内容以及中国舞台演出的资讯和专业乐迷的及时反馈,使这本较为含蓄的古典音乐杂志独具魅力并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忠实读者。特为想要提高音频后期处理能力的人而设,为你了解掌握当今最专业的缩混技术提供帮助。《三联爱乐》期刊杂志《三联爱乐》杂志是中国大陆首屈一指的古典音乐刊物,创刊于1995年,汇集世界各大唱片公司最新唱片信息,提供权威的新唱片品评推荐,以最完备的资讯与最通俗易懂的解读,帮你寻求古典音乐入门捷径。改刊后,《爱乐》将强调古典音乐欣赏入门及提高。每期还介绍一件乐器、连载歌剧发展史,强调实用性与连续可收藏性,希望通过一本本累计,集成一部丰富的古典音乐百科全书。《南都娱乐周刊》期刊杂志《南都娱乐周刊》瞄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数百万娱乐时尚宠儿和潮流追捧者,以深入的独家调查、灵趣的图文组合、专业的作品评介,挖掘娱乐真相,解放娱乐思想,以新鲜的明星时尚演绎热门的潮流风格,还原时尚本色,定格物质靓点,轻松诙谐、时尚大气。南都娱乐周刊,您的快乐供应商。《娱乐周刊》期刊杂志《娱乐周刊》的前身是《广东电视周刊》,属广东电视台报刊社,是目前华南地区娱乐类周刊最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娱乐杂志。《娱乐周刊》杂志定位以普通话结合少量粤语,为读者速递每周的新鲜娱乐消息,揭露港、澳、台及内地娱乐圈各种独家劲爆内幕。读者群以女性为主,读者群体相对年青。《城市画报》期刊杂志《城市画报》是1999年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出版的画报,逢每月12日和28日出版。《城市画报》是一本坚持原创精神的城市青年生活杂志,以反映现代都市年轻人生活形态以及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对生活和时尚趋向进行前瞻性观察,并在观念上提供指引,核心读者为国内大中城市中20-40岁的年轻人。《音乐世界》期刊杂志青少年焦点杂志。内容包括娱乐,港台流行音乐及歌星影星动态。于2002年创办,2007年时扩版为时尚娱乐休闲杂志。 是国内不多的对日韩艺人有多些报道的杂志。每期附赠一张明星海报,除前面已经提到的以外,还有CM Express, Movie Hot, Cover Story, Easy Exclusive等栏目。后半部分主要是选秀活动、广告、星座运程、网游、化妆技巧和化妆品推荐。 《EASY》还专门设有各类最新的榜单及收视率排行。青少年焦点杂志。内容包括娱乐,港台流行音乐及歌星影星动态。于2002年创办,2007年时扩版为时尚娱乐休闲杂志。 是国内不多的对日韩艺人有多些报道的杂志。每期附赠一张明星海报,除前面已经提到的以外,还有CM Express, Movie Hot, Cover Story, Easy Exclusive等栏目。后半部分主要是选秀活动、广告、星座运程、网游、化妆技巧和化妆品推荐。 《EASY》还专门设有各类最新的榜单及收视率排行。《中国京剧》期刊杂志《中国京剧》面向京剧及全国戏剧、戏曲专业人士,和海内外京剧票友、戏迷,以传扬祖国优秀文化为己任,以弘扬京剧艺术为宗旨,全面介绍研究京剧的历史、文化、知识、现状,开辟有:京剧论坛、京剧沙龙、京剧剧评、菊坛谈往、缅怀思念、知识讲座、京剧曲谱、人物特写、菊圃新蕾、京剧杂谈、欣赏京剧、旧文拾翠、京剧文化、故事连载、京剧教室、信息平台、京剧书窗等多个栏目。《黄梅戏艺术》期刊杂志

还是核心期刊

不少,但核心期刊发不了,普通刊物也有几个。如果需要发表,俺可代为推荐。

中国京剧杂志2022年6期

八个样板戏是: 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 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交响音乐:《沙家浜》 这是当初江青为体现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指导方针,所做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中国式的文艺“改革”。 至于当时的其它作品(如:京剧《龙江颂》、《杜鹃山》、《平原枪声》、《海岛女民兵》......舞剧《沂蒙颂》,钢琴伴唱《红灯记》等等等等)均是以样板戏的“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间突出正面人物;在所有正面人物中间突出英雄人物;在所有英雄人物中间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为标准创作的现代剧,而不是“样板戏”。

八个样板戏是: 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 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交响音乐:《沙家浜》

八大样板戏分别是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1、《红灯记》

革命现代京剧之一;《红灯记》的故事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它的原创作者是黄泳江。《自有后来人》是一部以东北抗日联军为背景、反映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电影。上世纪60年代,电影在全国上映,不久,该剧便由上海沪剧团改编为沪剧,接着由哈尔滨京剧院率先搬上京剧舞台,当时名叫《革命自有后来人》。

此剧是中国京剧院的优秀保留剧目,六十年代至今,众多艺术家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高玉倩、钱浩梁、刘长瑜、李维康、冯志孝、孙岳、王晶华、杜富珍、张岚等都曾先后参加演出。近几年来,青年团排演此剧,得到老艺术家们的指导,演出取得成功。

2、《智取威虎山》

编剧陶雄、李桐森、黄正勤、曹寿春、申阳生(执笔);导演以陶雄为主,李仲林、李桐协助;乐队主要成员为王燮元、赵济羹等;舞台美术设计有幸熙、周凡等;主要演员有李仲林(饰杨子荣)、纪玉良(饰少剑波)、王正屏(饰李勇奇)、贺水华(饰坐山雕)等。

1958年8月首演于南京中华剧场,其后又在苏州、上海等地公演,广受观众欢迎。 这一稿《智取威虎山)的剧本曾于195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在上海京剧院以后的演出中,由沈金波饰少剑波,童祥苓饰杨子荣,唱做繁重。

3、《海港》

1963年,江青插手上海的京剧现代戏创作,以需要一出写工人题材的戏为由,决定改编李晓民创作的淮剧《海港的早晨》为京剧。1964年由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石西民、市文化局副局长李太成具体负责。郭炎生、何慢、杨村彬编剧,取名《海港早晨》,杨兼导演,舞美设计幸熙等。

童芷苓饰金树英,小王桂卿饰刘大江,赵文奎饰老娘舅,童祥苓饰俞宝昌。剧中主要写了人民内部矛盾,并无暗 藏敌人。1965年2月1日首演于人民大舞台。

江青看后,认为此本突出中间人物,要求修改为突出英雄人物和海港工人的国际主义精神,并对“风雨追舟”一场运用追光造成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大为反感,决定重组创作班子,改由闻捷、郑拾风、李晓民、郭炎生、何慢五人参加改编,要求用新诗样式代替老唱词。

1965年4月2日完成试演本,将童芷苓换成蔡瑶铣,导演章琴,音乐设计于会泳。江青看后又指责“无冲突论”。此后,反复修改,于1966年5月又完成一稿,定名《海港》。剧中人物名字全作了改动,马科导演,李丽芳饰方海珍。1966年10月1日演于沪东工人文化宫。

1967年春,该剧赴京参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纪念演出,于6月22日在中南海请中央领导审看。毛泽东看后说:“《海港》可以成为样板戏,但要改成敌我矛盾。”创作组又先后调张士敏、王炼、黎中城、刘梦德进一步反复修改,强调了阶级斗争,塑造了阶级敌人钱守维的形象。

导演张鸣义,伴奏采取中西混合乐队。1971年12月该剧在京定稿。《红旗》杂志1972年第二期发表了此剧1972年1月演出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随即播送了全剧录音。1971~1973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先后拍了两次彩色戏曲片。

导演傅超武、谢晋、谢铁骊。李丽芳饰方海珍,赵文奎饰高志杨(李长春配唱),朱文虎饰马洪亮,郭仲钦饰赵震山,周卓然饰韩小强,艾世菊饰钱守维。人民出版社1975年10月出版剧本主旋律曲谱、总谱。

4、《奇袭白虎团》

该剧由李师斌、方荣翔、李贵华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侦察兵副排长杨育才在金城战役中的英雄事迹编写,参照的是《志愿军英雄传》中《奇袭》一文,后经孙秋潮执笔加工。此剧的初创是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早在1955年就进行了首演,1958年志愿军回国后,该团与山东省京剧团合并,遂修改上演此剧。

1964年,为参加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进行复排,尚之四导演,孙樟、曲志刚等舞台美术设计。宋玉庆扮演严伟才,邢玉民扮演韩大年,方荣翔扮演志愿军团长,殷宝忠扮演志愿军政委,俞砚霞扮演崔大嫂,栗敏扮演崔大娘。 “文革”期间,《奇袭白虎团》被封为“样板戏”,该剧的导演尚之四和编剧之一孙秋潮却成为“反动学术权威”、“牛鬼蛇神”横遭批斗。

山东省京剧团曾一度调往北京,编入中国京剧团。1972年,该剧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艺术片,基本保留了该剧的风貌。近来,山东京剧院青年团刘建杰等复排了这出戏,同样非常成功。

5、《红色娘子军》

本剧是六十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怀下创作演出的;是我国芭蕾舞按照周总理指示“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进行改革的首次尝试。1964年9月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首演时,周总理出席并邀请了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观看。

1964年10月8日毛主席观看,称赞《红》剧的改革:“革命是成功的,方向是对头的,艺术上也是好的。”此后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观看,并屡屡招待来访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等。1964年由编导蒋祖慧等赴阿尔巴尼亚为地拉那歌舞剧院排演本剧。

周总理在当地观看了演出。日本松山芭蕾舞团也排演了本剧,由松下洋子饰琼花。1986年中央芭蕾舞剧团去英国、苏联和1979年中国艺术团访美时都演出了《红》剧第一场。1994年被评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

在国内演出《红》剧的艺术单位遍及全国。《红》剧在中央芭蕾舞剧团曾复排多次。先后饰演琼花的有白淑湘、钟润良、赵汝衡、薛菁华、郁蕾娣、张丹丹、冯英、王珊等;饰演洪常青的有刘庆棠、王国华、孙正延、王才军、孙杰等。

6、《白毛女》

1964年上海舞蹈学校根据同名歌剧改编 。艺术指导黄佐临,编导胡蓉蓉等。主要演员有顾峡美、蔡国英和凌桂明。后逐渐发展成大型舞剧。1965年首演。舞剧塑造了喜儿、大春、杨白劳等舞蹈形象,在芭蕾基本技巧的基础上,融汇了丰富的中国民间舞蹈。是芭蕾舞和民族舞结合的典范。

7、《沙家浜》

《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芦荡火种》是由上海市人民沪团于1958年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一个抗日传奇,讲的是1939年秋,在江阴县顾山镇对“忠义救国军”的战斗中,时任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路政治部主任的刘飞,在战斗关键时刻,亲自率领警卫班向敌人发起冲锋,打退敌人进攻,但自己也身受重伤。

战斗结束后,面对日伪顽匪相互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带领数十名伤员,不畏艰险,重建武装、坚持抗日的斗争事迹。沪剧《芦荡火种》上演后,在戏剧界和观众中引起了广泛兴趣和强烈反响,仅上海一地,就有不同剧种的9个剧团对《芦荡火种》进行移植,而在全国演出《芦》剧的竟有31个剧团之多。

1963年,北京京剧团接受了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的任务,创作组由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4人组成,汪曾祺作为主要执笔者,在改编过程中把功夫放在了剧本的文学性上。改编后的《芦荡火种》的京剧最初取名为《地下联络员》,由赵燕侠饰阿庆嫂,谭元寿饰郭建光。

后经国家领导人审看,批准对外公演。剧名最后由毛泽东主席一锤定音,他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戏是好的,剧名可叫《沙家浜》,故事都发生在这里。”于是剧名定为《沙家浜》。

扩展资料

“八个样板戏”之误

难以置信的是,虽然样板戏红极一时,倍受推崇,人们却普遍不知道它实际上至少有二十多个。因为,“八个样板戏”和“八大样板戏”等词,甚至比“样板戏”一词更加流行。众口铄金,这两个当年的口头词语,终于演变为习焉不察,以假乱真的伪历史名词。

换言之,从文革时期开始,很多人,包括一些高层人士,都流传“八个样板戏”或“八大样板戏”的说法,并且对其具体所指或不甚清楚,或认识不一。例如有的人,包括一些样板戏剧组成员,认为只有最早的八个样板戏才是样板戏。

再如更多的人认为,只有包括《龙江颂》或者还包括《杜鹃山》在内的,影响最大的八个样板戏才是样板戏。

“八个样板戏”之说容易流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从1967年5月到1970年上半年,样板戏中的戏剧作品只有五个京剧和两个芭蕾舞剧。这个阶段,京剧剧名的前缀有“革命现代京剧(1966年始)”“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芭蕾舞剧剧名的前缀有“革命芭蕾舞剧(1966年始)”“革命现代芭蕾舞剧”“革命现代舞剧(1969年始)”。

此外,本是泛称的“革命样板戏”也常被当作剧名前缀,尤其是京剧剧名的前缀出现在报刊文章中。1970年下半年,样板戏真正得到普及,称呼自然变得规范。从此开始,作为剧名前缀,只称“革命现代京剧”“革命现代舞剧”,例如《(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

(另外,“革命现代”也是文革时期非样板剧目的属性,所以有“革命现代越剧《半篮花生》”“革命现代京剧《铁流战士》”之类的称呼。)总之,当时并不强调各相关作品的“样板戏”名义,有的作品甚至从来没有冠称过“样板戏”。

所以,实际上人们普遍不能清楚地知道样板戏都有哪些,更想不到《(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等音乐作品也是样板“戏”。

除了有心于文艺的人外,实际上人们并不熟悉所有的样板戏。例如,很多经历过文革的人,居然根本不知道唱了五年之久的《(京剧)红色娘子军》的存在。

人们普遍比较熟悉,并且容易回忆起来的样板戏,最多是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杜鹃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八个左右的最优秀的作品。

文革时期,样板戏大都被拍成电影,而非样板的京剧剧目却无一被拍摄。广播电台播出的戏剧节目主要是样板戏,到文革末期,才播出了一部分地方戏剧目和非样板的京剧剧目。

失衡的宣传,使大多数人不知道,文革时期还存在非“样板团”创作演出的大量非样板的京剧剧目,如《铁流战士》《芦花淀》《瑶山春》。这样,即使是熟悉更多剧目的人,也容易把一部分样板戏剧目误以为是非样板戏剧目。

2000年以后(核心)《慈禧缘何成为康有为的继承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对清末民初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冷思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论中国近代兵工业发展诸问题》《南开学报》2000年第5期。《黄兴弃武昌辨》《历史档案》2000年第4期。《论陈炽的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南通现代化模式启示录》《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1期。《袁世凯与清末民初的山东经济》《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论晚清海洋经济思想的嬗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有关中俄关系史的两则考订》《世界历史》2001年第6期。《关于阳夏战役三个问题的辨析》《清史研究》2002年第1期。《袁世凯与清末民初的工业发展》《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论袁世凯的官为商助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晚清经贸重心缘何由广州北移上海》《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从容张企业集团的盛衰看近代中国家族企业》《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从自是到崇洋:近代国人社会文化心态转型》《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论阳夏战役的败因》《台湾师大历史学报》(台)2003年第31期。《简介佐藤铁治郎的<袁世凯>与相关思考》《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台)2003年第36期。《近代中国离异与回归现象反思》《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型问题研究》《河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轮袁世凯的仇日政策和实践》《历史教学》2004年第5期。《曹锟与二七大罢工》《史学月刊》2004年第9期。《袁世凯与直隶工业》《历史档案》2005年第1期。《论邮传部与地方督抚关系》《历史档案》2006年第1期。《论陈壁的经济思想与实践》《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辛亥革命促使民族观念深入人心了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邮传部与清末航运事业的近代化》《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从档案看清末邮传部》《山西档案》2006年第5期。《上下延伸 横向会通:<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读后》《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5期。《清末当政者有关资本问题的认知与实践:以陈壁为考察中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论清末的商电官办事件》《学术研究》2007年第3期。《杨毓麟的交通思想述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史学评价体系需要重新建构》《晋阳学刊》2007年第4期。《张宗昌与京剧》《中国京剧》2007年第5期。《对清末道德教育失败的反思:以存古学堂为考察中心》《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民初北洋政府德育教育失败的反思:以尊孔运动为考察中心》《史学月刊》2007年期10期。《对邮传部主持之利权回收的检讨》《历史档案》2008年第1期。《论章开沅的史学思想与实践》《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袁世凯在阳夏战役中的作用及对辛亥革命的影响》《河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清末铁路总局探析》《中州学刊》2008年第2期。《对清末利权回收的反思:以邮传部收回京汉路为个案》《历史教学》2008年第3期。《清末邮传部档案述略》《历史档案》2008年第4期。《史官参政:恽毓鼎的经济思想探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论清末我国的省界观念》《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对清末中央政府军队控制失败的反思:以清末新军为考察中心》《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7期。《民初交通部的官营与民营政策评析》《晋阳学刊》2008年第5期。《评<近代中国农会研究>》《中国农史》2009年第1期。《论清末的省界观念》《安徽史学》2009年第1期。《1906年袁世凯奏辞八项兼差问题考订》《江汉论坛》2009年第2期。《会党元素与孙中山领导的武装起义》《厦门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论杨度铁路思想的理性特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东丁未黄冈起义看清政府的危机应对》《中州学刊》2009年第3期。《清末新军失控现象的另类解读:以袁世凯式军队控制为视点》《郑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论邮传部与清末的留学生管理:兼与袁世凯对留学生政策比较》《历史教学》2009年第6期。《梁士诒与清末铁路利权回收》《河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论清末新军的思想失控》《史学月刊》2009年第6期。《袁世凯罢官之初并未图谋东山再起》《求索》2009年第6期。《论清末新军的国家失控》《学术研究》2009年第7期。《论辛亥革命中的省界观念》《福建论坛》2009年第9期。《关于中国古代书装史研究的反思》《装饰》2009年第10期。《宋教仁的均势外债观述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省际圈与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求索》2010年第1期。《论吴佩孚之死》《历史档案》2010年第2期。《对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学术探索》2010年第3期。《有关清末财政问题的两点思考》《安徽史学》2010年第4期。《清末爱国风潮缘何转而反清》《人文杂志》2010年第4期。《厚重翔实 瑕不掩瑜:《河南大学图书馆史》读后》《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年第4期。《清末“官助绅成”的公共藏书楼开办模式》《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年第4期。《梁士诒与清末铁路》《历史教学》2010年第4期。《北洋时期图书馆体系建设述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5期。《清末官员背离政府的成因探析:以孙宝瑄为例》《福建论坛》2010年第5期。《论清末参政阶层的政治参与:以赵启霖、江春霖、恽毓鼎等为视点》《郑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从武昌起义看清政府的危机应对》《湖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笔耕不辍述沿革 存史教化启后人:评<旧时河南县级图书馆寻踪>》《图书情报工作》2010年第9期。《清末的舆论失控与政府应对》《东岳论丛》2010年第9期。《清末舆论缘何失控》《求索》2010年第12期。《从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看清政府的危机应对》《历史教学》2010年12期。《从江报活动看清末下层民众的“口语”启蒙》《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1期。《辛亥志士万福华的经济思想与实践出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论20世纪初的中美联盟风潮》《史学月刊》2011年第2期。《对清末商办铁路弊端的检讨:兼论“商办情结”》《晋阳学刊》2011年第2期。《横向与纵向:从新政看清末财政危机中的政府应对》《江汉论坛》2011年第3期。《有关苏报案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福建论坛》2011年第6期。《阳夏战役缘何成为持久战》《天府新论》2011年第4期。《国民党、农民与农会:近代中国农会组织研究(1924-1949)读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3 期。《论清末舆论放大现象的成因》《安徽史学》2012年第1期。《对中国近代档案史的回顾与反思》《历史档案》2012年第1期。《论邮传部的借债筑路政策》《历史教学》2012年第2期。《清末官报缘何败于民报》《晋阳学刊》2012年第2期。《邮传部与清末铁路事业的近代化》《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4期。《黄遵宪经济思想新探》《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万木草堂藏书考》《图书馆论坛》2012年第3期。《清朝灭亡系自杀而非他杀》《历史教学》2012年第8期。《论20世纪上半叶的非省界思潮》《史学月刊》2012年第7期。《对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研究的反思》《福建论坛》2012年第9期。《论清末民初的复科举主张》《福建论坛》2013年第1期。《论民初交通部航运政策的双重性》《晋阳学刊》2013年第1期。《从清末新政看财政危机中的政府应对》《历史教学》2013年第3期。《论清末民初我国的工战和农战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论清末强迫教育的特征及成因》《求索》2013年第6期。《论近代中国的洗浴文化》《福建论坛》2013年第8期。《实官捐的兴废与清末朝野之间的崩裂》《中国经济史研究》2013年第3期。《清末农学会述论》《历史档案》2013年第4期。

中国戏剧期刊杂志

戏剧与影视评论是c刊。

《戏剧与影视评论》是中国戏剧出版社《戏剧与影视评论》编辑部与南京大学文学院合作创办的双月期刊,主要发表针对戏剧与影视作品的评论文章。本刊创办于2014年7月。

2022年12月,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编辑部发布退出公告。

发展历史:

2014年7月,《戏剧与影视评论》创刊。

2022年12月,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编辑部发布退出公告。

本刊栏目:

(1)前沿剧评:国内最新上演的戏剧作品的批评文章。

(2)经典重读:用新的视角与观念重读经典戏剧文本。

(3)别处看戏:中国大陆以外最新上演的戏剧作品的推介文章。

(4)影视评论:国内外经典或新近上映的影视作品的评论文章。

(5)剧场/片场调研:针对国内戏剧/影视市场、剧团/剧组生存状况、戏剧/影视受众的调查与研究文章。

(6)剧本推介:国内原创剧本和国外优秀剧作译本,以及相关的评介文章。

稿件要求:

本刊倡导以问题为中心和主线的评论文章,文风介于学术论文与报刊随笔之间。鼓励作者对当下戏剧与影视作品提出个性化的批评。来稿以5000-10000字为宜,未曾在国内外媒体(报刊、图书、网络等)公开发表。注释及参考文献一律采用尾注。

中国戏剧出版社《戏剧与影视评论》编辑部。

那个杂志专门开辟了当代戏剧之命运专题讨论,《中国戏剧》。根据了解得知,《中国戏剧》主要报道中国国内外戏剧界动态及各种戏剧节活动,介绍剧作家、戏剧欣赏,发表有关戏剧艺术。

《中国戏剧》。根据了解得知,《中国戏剧》主要报道中国国内外戏剧界动态及各种戏剧节活动,介绍剧作家、戏剧欣赏,发表有关戏剧艺术研究与创作、中外戏剧作品与评论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戏剧》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北大1996版核心期刊、北大2000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收录。

中国戏剧期刊什么级别

《中国戏剧》。根据了解得知,《中国戏剧》主要报道中国国内外戏剧界动态及各种戏剧节活动,介绍剧作家、戏剧欣赏,发表有关戏剧艺术研究与创作、中外戏剧作品与评论等方面的内容。

《戏剧文学》是由吉林省文化厅主管、吉林省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月刊,是吉林省惟一的戏剧专业期刊。多年来,作为吉林省戏剧创作的园地和理论建设的平台,为我省培养了大量的创作和理论、评论人才;同时,在戏剧演出市场普遍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戏剧文学》作为在业界颇具影响力的全国核心期刊,为我省的戏剧发展搭建了对外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成为吉林文化的品牌和名片。《戏剧文学》的前身为《戏剧创作》,创刊于1978年,创刊的当年只出版了一期,后为双月刊,内部发行。1985起公开发行。1987年更名为《戏剧文学》,由双月刊改为月刊,调整了版面,增加了理论栏目,在为本省培养人才的同时,理论版开始面向组稿,发表了一系列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文章。多年来,《戏剧文学》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路走来,薪火相传、默默奉献,发表大小剧本1200多部,理论评论文章2800多篇。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戏剧文学》的质量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曹禺、郭汉城、余秋雨等国内著名戏剧前辈、理论家和文化名人都曾为本刊撰文;大量作品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国戏剧奖等国家级奖项或省部级奖项,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读者》等权威杂志转载。 《戏剧文学》已跻身于吉林省一级期刊、 田汉戏剧奖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类)。特别是在2008年重新评定的全国艺术类核心期刊中,《戏剧文学》在与国家级期刊竞争中排名第6,成为在全国戏剧界和同类期刊中颇具影响力的杂志。今后,《戏剧文学》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将继续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一方面继续承担扶植我省戏剧创作和理论队伍建设的任务,以促进我省戏剧事业的发展;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继续扩大《戏剧文学》在全国业界的品牌影响,保持和提升《戏剧文学》作为全国核心期刊的领先地位。

专门开辟了当代戏剧之命运专题讨论的杂志是《中国戏剧》。《中国戏剧》创刊于1954年,月刊,是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戏剧艺术专业期刊。曾用名《戏剧报》《 人民戏剧》。

《中国戏剧》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北大1996版核心期刊、北大2000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收录。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论文800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文800字中国,最贴切的形容词便是:文明古国、千年大国、礼仪之邦。可不管是哪个形容词,都凸显出中国是一个文明的特性。是的,因为有文明,中国才会有千年的底蕴。因为有文明,中国才会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大国。中国是一个千年的大国,其中不知道涌现出了多少影响世界的文明。四大发明:造纸术,因为有造纸术,中国的文化才得以传承。活字印刷,因为有活字印刷,中国的文化得以传向世界。指南针被广泛用于航海和指向。炸药更是矿物开采的必备品。四大发明是影响世界的文明,是中华文明最杰出的著作之一。除了四大发明,在科技方面,中国更是有许多其他的著作:赵州桥凸显出我国古代先人的智慧,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更是我们华夏文明的结晶,古代中国王权所在的故宫及其文化也是我国的宝贵遗产。中国,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中间经历了数十个朝代,从夏商的青铜文化到现代56个民族多样的文化,哪一个不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中国文明从唐朝开始兴盛,唐代的诗词是最著名的。其中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著名诗人,李白的诗飘逸向往自由,诗圣杜甫的诗悠闲恬静,唐诗是中国诗歌的一颗明珠。宋代诗词更以词曲闻名中外,出现了李清照、“三苏”等大词人。明清小说将白话文推向高峰,《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并称四大名著,流传后世。虽然我们华夏文明曾经是影响世界的文明,可是我们不得不沉痛的看到,我们的传统文明正慢慢被丢弃和窃取,从基本礼仪到科技发明,为什么我们还要向韩国学习拜孔仪式,为什么韩国人说孔子是他们的祖先?为什么日本人说我们的武术是从日本学的?我们不珍惜自己的文化,别人就将之窃为己有,我们纪念屈原端午节居然是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人们,觉醒吧,不好好保护自己的文明,我们就丢弃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一个强大的国家一定有自己灿烂的文明,我们应该以史为鉴,珍视传统文化,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传承我们的五千年文明!

舞台上演绎的悠久传奇舞台上哼哼哈哈细而圆滑的嗓音,以及换转、优雅的手法将京剧的魅力表现的淋漓尽致。京剧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 文化 的精粹,也是我国最大剧种。它博采众长,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它将多种文化艺术融于一体,展现了中国悠久的 传统文化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描写京剧 高一 作文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描写京剧高一作文1

爷爷是京剧迷,虽然耳朵不好使,但只要电视里播京剧,他就手脚并用,摇头晃脑地打起鼓点来,在茶几上敲,在沙发扶手上敲,在自己大腿上拍。爷爷眯缝着眼,脸上浮满笑意,头随着节奏摇摆,满头白发在那咿咿呀呀的唱腔中仿佛都更精神了,闪闪发亮,他那神态就像在享受天下最美味的午餐。

有一次,我被奥特曼吸引着,看得津津有味,全然没顾及爷爷直在屋子里打转转。他一会儿到窗户边瞄瞄,似乎在等什么人;一会儿到我身边坐坐,问我出不出去玩啊;一会儿又拿拿遥控器……妈妈一看就明白了,悄悄地动员我把电视频道调过来。我恋恋不舍地离开我喜欢的奥特曼,调到京剧频道,这可把爷爷乐坏了。他“呵呵呵”地笑着,脸上还带着一些内疚与不好意思,一边夸孙子好,一边欣赏起京剧来。他那样子就像小孩拿到了自己爱吃的糖果,可爱极了。看着爷爷爬满皱纹的脸和他欣赏京剧的痴迷的样子,想到爷爷操劳了大半辈子,都没有好好看过几回电视,现在也70多岁了,好不容易条件好了,应该让爷爷多享受享受。

于是,我们给爷爷买了个助听器,还订了份电视报,又特意把其中的京剧节目用红笔画起来。爷爷戴上助听器,欣赏着电视里的京剧,感动得差点掉眼泪,逢人就说自己有个好孙子。有时候吃饭也看,家里来客人了,他也热情介绍京剧,而晚上常常是看到打瞌睡,要么垂头低脑地“钓鱼儿”,要么靠在沙发扶手上呼呼大睡……从此爷爷好像年轻了许多,容光焕发,一天到晚京剧不离口。不信,你来听听:

清晨6点,爷爷被自己闹钟吵醒,唱《宇宙锋》“我这里假意儿懒睁虎眼”,翻个身继续睡;早上洗脸时看见自己白发鬓鬓,唱《文昭关》“冤仇未报容颜变,一事无成两鬓斑”;午睡被吵醒,唱《文昭关》“适才朦胧将合眼,忽听门外有人言”;回家发现没带钥匙,我们又没回来,唱《二进宫》“宫门上锁贼李良”;

超市付钱排了半天队还没轮到,唱《武家坡》“这女子动作特以迟慢,收银台前站得我两腿酸”……

瞧,这就是我家的京剧迷,是京剧让他的生命丰富多彩,让他的生活有滋有味,是京剧让他年轻。

描写京剧高一作文2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存在百年却依旧流行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可以把一个 传说 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演绎的唯妙唯俏呢?

那么先从乾隆皇帝的那场寿宴说起吧。

清乾隆五十五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他们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庆擅演整本大戏;四喜长于昆腔剧目;春台多青少年为主的童伶;和春武戏出众。这就是京剧的雏形。

1828年以后,一批汉戏演员陆续进入北京。汉戏,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尤侧重西皮,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戏。由于徽、汉两个剧种在声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缘关系,所以汉戏演员在进京后,大都参加徽班合作演出,且一些成为徽班的主要演员。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在京剧里,不同颜色的面具表现着不同的人物性格。

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代表凶诈凶恶;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面具运用夸张的画法,把人物的性格特点直接写到了脸上,这也是京剧为经久不衰的原因吧。

除此之外,京剧所表演的内容也有很多。比如《霸王别姬》、《智取威虎山》等很多很多,所以京剧是一个非常贴人心的戏种,不论你是坐在乡间大院里观看,还是坐在专门的剧院里看,都别有一番风味,演的内容更是让你看几遍都不过瘾。

京剧,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往前发展,经历无数苦难,并且挺了下来,慢慢有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表演方式,让许多人爱上,不知不觉就变成了中华人民最爱看的戏剧,最后就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成为中国的国粹的!

描写京剧高一作文3

“挥毫浸墨,那人,执笔向上,镜中的脸,一半明净,一半靛蓝……”一曲京调,唱尽悲欢离合;一袭长袍,漫卷俗世红尘。 脸谱 生涯,唱的是情,演的是魂。那一张张红艳的脸,在辉煌的灯光下,已然闪耀了将近千年。每当听到那优雅动听的腔调,便想起宋代诗人葛长庚的:“看千秋戏剧,蹴鞠诙谐。”由此,京剧的魅力跃然纸上。

京剧,这一中华民族孕育而出的国粹,恰似一朵绽放在华夏大地上的玉簪花,以它那独特的美,惊艳世人。

京剧的美,美在她的形。当锣鼓声响彻在明亮的戏台周围时,戏剧演员们便伴随着锣声一个个粉墨登场。气质清秀的小生,形如镜花水月的小旦,浓墨重彩的红净,黑眼白脸的方巾丑……形态各异,众美云集。而其中,我更加偏爱的,便是那花旦。不因别的,只因她那传情的眉目楚楚动人。举止如娴花映水、弱柳扶风,恰似那宛在水中央的佳人,让你不觉怦然心动。她在高台之上挥舞着清白的衣襟,是如此的优雅,如此的凄美,将古代闺秀的娴静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形将内外之美结合于一体,触动着人的心弦,带给人美好的意境。啊,好一个国色天香!真是妙哉!京剧的美,美在她的神。一双似乎会说话的眼睛,道尽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想当年梅兰芳拜师学艺,就是因为双眼无神而被拒之门外。从此以后,梅兰芳便每天盯着水中的游鱼和天上的飞鸟看,终于练得了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后来,他刻苦练习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戏剧大师。由此可见,神韵在戏剧中是十分重要的,而京剧的神尤为突出。不同的角色的'神色在戏剧家的身上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牵动着万千观众的心。也许就有那么一秒钟,你的思绪会被一个回眸定格,会被一双精神硕累的眸子打动,但无论是深情还是惊艳,那一瞬间的神韵便会带给你永恒的回味,如同一块馍,看似平常,却愈嚼愈甜。啊,真可谓巧夺天工!

京剧的美,美在她的声。国粹生香,余音绕梁,婉转动听的曲调连绵不绝。京剧以她那独有的声调,结合汉调与徽剧的精髓,时而慷锵有力,时而宛转悠扬,时而雄浑端厚,时而清脆高昂。配合着形与神,声音唱出了京剧的魂魄。儿时看着爷爷奶奶听戏,他们的神情是那般的陶醉,心中大有不解,如今看来,醉的就是那声音吧。京剧的声音似乎是越听越有味儿,它唱出了古老的中国风,唱出了先辈们的智慧,更唱出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听到《霸王别姬》,就不禁潸然泪下;听到《穆桂英挂帅》就不禁精神抖擞。这就是京剧之声的美,啊,这就是中国范儿!

京剧,我们的国粹。她将传达着世世代代华夏儿女的精神与憧憬,永远地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的艺术文化舞台上显现出她那独有的耀眼光辉。

描写京剧高一作文4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每当我唱起这个《唱脸谱》选段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京剧,一个有200多年历史的'剧种;一个经历了几代大师发展、改革、创新,最终被称为“国粹”的戏曲形式;一个蕴涵着“唱、念、做、打”的表演方式,一个“生、旦、净、丑”的行当分类,一个“皮、黄、锣、鼓”的伴奏结构,真是一门综合表演艺术。在外国人眼里,京剧就是中国几千年古老文明的代表。他们常说京剧的服装美、身材美、伴奏美、唱腔美,真是美不胜收啊!

记得在我五六岁懂事的那年起,晚饭后爷爷经常带我去村里看京剧。那时候的我被舞台上漂亮的衣服、头上戴的帽子还有花花绿绿的饰品被陶醉着,深深地吸引着我。虽然听不懂舞台上“咿咿呀呀”唱的是什么,但是我觉得音乐是非常得优美,而且演员们那噪门是多么的尖锐有力,我也佩服他们有一这样的好噪门。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生活中京剧伴我左右,我家远方亲戚的一位大奶奶每个晚上在佛国商城大门口唱京剧,我时而不时地经常去听。大奶奶看到我喜爱上京剧,平常的日子里也教我几句。

京剧在我的生活中成了一种快乐和美的享受,空闲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哼几句京剧。有时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画一画京剧脸谱。唱京剧,画脸谱,让我的生活中又多了一份情趣。

我爱京剧!我的理想是长大后好好学习京剧,研究京剧,好好地把我们中国的国粹——京剧传遍世界各地。

描写京剧高一作文5

现在的青年朋友不大喜欢京剧,可我对京剧却十分感兴趣。

我对京剧感兴趣都是受了爷爷奶奶的影响。他们酷爱京剧,只要电视里有京剧节目,如《九州戏苑》之类的,他们总是要看的。久而久之,我也受到感染。我发现,京剧中有许多传统文化的精华。

可说实在的,我对京剧知之甚少,只知道京剧讲究的是“唱念做打”,只知道京剧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我常常把“正旦”和“花旦”混为一谈,甚至有时统称她们为“小旦”。完整的戏我只看过三部:《秦香莲》、《九江口》、《九道本》。现在文艺节目或是综艺晚会中所演出的京剧,大多是名剧名段,像这样的小段落我倒是看了不少。比较喜欢的是《锁麟囊》中“春秋亭外”一段,《徐策跑城》中“湛湛青天”一段,《玉堂春》中“苏三离了洪洞县”一段。

有人认为京剧节奏慢,听着不耐烦。其实不然,京剧节奏感强,速度有快有慢,但这都是根据剧情而定的。快,快得让你听都来不及听,还没弄明白是什么意思,它已经唱过去了。像《秦香莲》中“驸马爷近前看端详”一段,速度多快啊!如果电视机屏幕上不打字幕的话,那是根本听不清的。为什么这样快呢?就是为了表达包公愤怒的感情和急于让陈世美认下秦香莲的迫切心情。慢,慢得能一个字拖半分钟的音。像《贵妃醉酒》中杨贵妃的唱词多慢啊,这是为了体现杨贵妃那雍容华贵的气质和失落的心情。

总之,京剧艺术极富魅力,只要细细鉴赏,就能发现无穷无尽的妙处来。我会继续看京剧、研究京剧的,并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朋友理解京剧,喜爱京剧。

描写京剧高一作文相关 文章 :

★ 关于京剧的作文

★ 描写中国文化京剧的作文:不要让它离开

★ 以京剧为话题的作文1000字左右

★ 高一高分作文800字五篇

★ 七年级描写京剧作文600字左右

★ 有关走进京剧优秀作文

★ 戏曲让我陶醉的作文精选4篇

★ 以走近京剧为话题的作文范文(2)

★ 以走近京剧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 京剧素材高三作文700字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已有200多年历史,享誉海内外,有“国剧”之称,下面是我给大家介绍的 有关写京剧的作文,欢迎阅读。

京剧之所以被誉为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还被称为是“国粹”,我想原因应该就在眼前的戏曲表演中。充满缤纷色泽的服装,浓重的中国气息,一位位迈着京剧步伐的演员们登场了。一个甩袖犹如一道和煦的春风,将京剧气息纷撒至剧院的各个角落;一个迈步仿佛让人身临其境般的掉入了京剧的大殿;一个眼神让大家把吸引力纷纷投向了他们,在他们的身上真正看到了中国京剧的魅力,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乏味,而是令人沉醉于此。同学们的目光紧盯着舞台上的演员们,没有摇头,没有做别的什么,只有注视,眼中充满着赞叹的神色,好美啊!原来京剧也可以演绎的这样脱俗富有虚实的色彩。

乌黑的环境中,皎洁的月光下,“咕咕……咕咕……”猫头鹰在啼叫着,是什么让它紧张起来了?是什么让黑暗的使者警惕着!啊,有一场打斗,悄无声息的来临了。武生伸出了他的手,勘探着前方的道路,紧皱着的眉头,表现着他的焦急与愤怒。依然伸了伸头,苦苦地寻睨着,他在哪里,我要杀的人躲在哪了!一蹦,愤怒的神色溢于言表。啊,拿命来!探着手,伸着头,咦,就在此时,旁边是个人!这不就是……我要抓的人吗?砰砰乓乓,开打了。演员们的扎实功底顿时显现了出来,恩,没有语言的修饰,只通过两名演员虚拟的表演各种武斗招式,把“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三岔口》登场了。

一招一式,行云流水,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不愧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纳。汗水的背后除了努力,便是坚持。演员们的唱、念、做、打没有一样不是信手捏来的。是的,在我们看来的十分普通的一个动作,他们为了做到精益求精,也无不让我们由衷的赞叹、敬佩。掌声犹如阵阵波涛,席卷了整个剧场,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我们为他们呐喊,为他们的精神而祝福,演员们脸上的微笑,折现了他们内心的喜悦,沐浴在赞美声中,多年里来的艰苦锻炼也变得不值得一提了。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艺术的瑰宝,是珍贵的,需要大家的不懈努力去延续这份辉煌。相信中国的京剧必会闪耀出他璀璨的光芒。

说起京剧里面的人物唱唱咧咧的,使人真不舒服。可我们家来了个京剧王,说他是京剧王一点也不假。爸爸称不上是京剧王,可我爷爷就称得上是京剧王。一边吃水果一边看京剧,谁都没这样舒服。

晚间剧场7点钟上演,京剧王开始忙自己的事情了。在京剧里的人物一上场,爷爷把眼睛瞪得老大,打个喷嚏爷爷也决不动一动。时间如飞,已经到了9点钟,大家都上床睡觉,而爷爷还一动不动地看京剧,第一组下去,第二组上来的时候,爷爷又来了精神,两眼像青蛙一样,一看就看到11点钟,在他看来京剧最重要。

一眼不合的爷爷,总算大地颤动起来,爷爷是不会离沙发和京剧。爷爷爱看京剧,竟然看到深夜11点钟,称号可真准,一般的老人可能不会看到这个点吧!

有一种艺术叫人惊叹;有一种装扮叫人震撼;有一种声音叫人赞叹。你听过BeiJing---Opera吗?你见过把油彩往脸上画吗?你见过无论在什么文化背景中,依然获得经典地位的艺术吗?

它是中国的国粹,它是东方的“歌剧”,它是生活的剪影,它独具风情独显魅力。它是什么?对,它是京剧。

那天,在我的强烈要求下爸爸才答应带我去看京剧。小小的演播厅里人山人海,早已是座无虚席了。人们在幽暗的灯光下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最佳站点。大幕渐渐拉开了,开场的锣鼓骤然响起,首先出来的是一个年轻女子,头上戴着很多银头饰。爸爸说:“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现在出来的是小旦。”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今天演的是有名的'京剧《玉堂春》小旦咿咿呀呀地唱了几句便又走了进去。接着出来的是洪洞县的苏三,他眼里含着泪水徒步走出家门,他看着自己的茅草屋狠狠地把头扭了过去,伤心地走了。那位小旦又踱步似的走了出来,哭唱道:“未曾开言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她优美的舞姿和圆润动听的唱腔紧紧扣住了观众的心弦。换来了阵阵雷鸣般的掌声。苏三回来了,他将跪在地上的妻子扶了起来。轻轻地唱道:“不是我想要离去,但我也是身不由己,只得留下你一人希你保重身体,待我出人头地,急速回家找你,请珍重!”小旦,大哭因软弱的身体无法支撑而跌倒在地。在场的人们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鼓声停了下来大幕也缓缓地拉了下来。但是人们却纹丝不动,场内余音绕梁,人们都在仔细地倾听,回忆,品味着那段催人泪下的故事……

之后,通过大量地查阅资料我知道,京剧是由安徽的徽调和湖北的汉调及昆曲,秦腔糅合发展而来的。瞧!我们京剧异彩纷呈!京剧有善良华贵的梅兰芳创立的梅派;外柔娴静的程砚秋创立的程派;柔媚娇婉的荀慧生创立的荀派;有具有阳刚之美的尚小云创立的尚派。

瞧!我们京剧内涵丰富!一张张大花脸在戏台上异常显眼,红黑蓝绿白黄银各富特色。

瞧!我们京剧顶呱呱!无数的风风雨雨使它流传至今,无数台经典的戏份埋藏人心,无数副精美的装扮映入眼帘,无数句动人的词句回响在人们耳畔。这就是独具魅力的京剧;这就是动人心弦的京剧;这就是雍容华美的京剧!

现在的潮流社会,许多青年人都注重时尚,对戏剧之类的毫不知晓。大多都是老人知道,是他们在默默关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京剧。

我原来是不喜欢京剧的,何谈失去赞美他了,讨厌还来不及呢。我“爱”上京剧是受爷爷奶奶的影响。他们酷爱京剧,电视上传来京剧的声音,他们就马不停蹄的赶来观看。慢慢的,我也发先我喜欢上了京剧,发现了在那之间存着许多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京剧从古至今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京剧表演者的脸上总涂一些颜色,当然了:每种颜色以象征人的性格和特质,命运和角色。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慢慢去体会,它耐人寻味,韵味醇厚。

许多的人认为京剧的节奏慢,就像摇篮曲似的催人入睡。其实也不错,但这都是根据剧情来定的。有慢的,反之,也有快的,那速度惊人,没有字幕你是听不出他在唱什么。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说京剧艺术极富魅力,只要你去体会,快来了解京剧吧,不让你就真的out了!

从小到大,我都是在儿歌、童谣、歌曲、古诗的熏陶中成长的,对京剧一无所知,今天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京剧名段《赤桑镇》,对京剧才有了些了解。

周六下午,爷爷不知怎的,非要给我讲京剧,我一点也不喜欢京剧,爷爷说:“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有200多年历史了,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一株绚丽多彩的花朵,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我“嗯”了一声,刚要下床,爷爷又说了起来:“京剧分文戏、武戏、群戏,人物角色有生、旦、净、丑。”听到这里,本来不喜欢京剧的我,已经有点动心了。我让爷爷接着讲:“生是男的,又分为武生、老生、小生和娃娃生;旦是女的,又分为青衣、正旦、武旦、老旦。”讲到这里,我不禁嘀咕起来:“原来京剧也是让人神往的艺术。”爷爷又说:“你现在知道了吧,我要是不给你讲,你会后悔的。净俗称花脸,分为……。”爷爷的声音不停的荡漾在我的耳边,好像永远也不会停下来。

一个下午很快就过去了,我对京剧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我越来越喜欢京剧了,我想,京剧作为国粹一定会发扬光大,大放异彩的。

传统 文化 仿佛是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色彩。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传统文化800字 议论文 ,欢迎阅读!!!!传统文化800字议论文篇一 静悄悄的新年像极了一个普通的周末。 昔日的 年画 、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 圣诞节 的铃声中觉醒。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华的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 传说 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西方简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国文化的横深和纵深是不容许被遗忘和取代的。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之下,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流传的 方法 。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华民族得以稳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个以礼治国的民族得以丰富和充实的出路。 虽然那瑰宝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们还是看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证,在那次盛会上,我们看到了千人击缶的恢宏场面,我们听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诵,我们被昆曲的悠扬感动,我们被活字印刷术的精妙而慑服。张艺谋倾尽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化悠远的东方古国,也向每一个中华儿女诉说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珍贵。 当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把民俗民风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又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和飞舞的秧歌彩带时,当在传统节日里我们都有机会去重温过去的习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每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 手相 承。 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那静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庙会的欢庆,有了昔日的味道。 传统文化800字议论文篇二 传统文化的尴尬境地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对西方人来说相当于我们中国的 春节 ,而在社会的不断开放和中国人们的生活方式的不断变革的今天,中国人对春节、 中秋节 等传统节日是过得越来越简单了,对于西方的圣诞节却是一年比一年过得隆重了。特别是现在年轻一代,在不信奉____,更不了解西方的节日的背景的情况就跟着别人欢天喜地庆祝圣诞节,这不单单是表面的重洋媚外,更折射出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危机。 现在我们的社会不断地进步,人们的思想也不断地开放,许多西方的生活方式已经被大部分中国人所接受,而这也意味着有许多传统的东西被人们所淡忘、所摒弃。如我国的国粹——京剧。现在懂得欣赏京剧的人越来越少了,而且都是一些年老的观众,而有意投身这一门艺术的人更是稀缺,曾经风靡世界的京剧如今正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走着下坡。而反观日本传入的动漫文化却日渐侵入青少年的生活,各地漫友会的人数不断攀升,各种COSPLAY大赛人潮峰涌,而且都是些年轻的身影。再看看4年一度的飘饰举行时都是些孩子、妇女在围观,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尴尬境地更是不言而喻。 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不仅在于娱乐和节日方面,更入侵到了我们的生活最根的一面——语言。英语是世界性的通用语言,在我国越来越重视了。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已被父母逼着 学习英语 ,学校把英语这门学科放到了重点位置,各种英语的补习、提高班年年坐无虚席。但相反语文却变成了学生心中主科中的次科,人们只满足于会写汉字、说好汉语而已,那人们要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更难了。母语,是灵魂的语言,西方的文化已经侵蚀到人们的灵魂了。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对传统文化的轻视已经使我们受到了惩罚——源于中国的皮影戏被别的国家申请为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了。人们在愤怒,在惊讶的同时是否有在 反思 我们是如何对待我们的文化珍宝的呢?难道有些东西真的在被人抢了之后才会恍然发现它的珍贵? 接受外来的文化,博采众长是我国人民的大度,但盲目地追逐潮流却忘了自己的根本,我们的民族就会失去它的优秀、它强大的生命力。对于世界上精彩多样的文化,我们在接受、学习的同时要分清主次,有所选择,有所方向,才能永葆民族的魅力和凝聚力。 传统文化800字议论文篇三 中华美德,人人皆知,“孔融让梨”等 典故 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至高无上的美德,更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之都。但是中华美德在今天,仿佛早已被人们忘却,人们对它不管不问,正所谓:此道今人弃如土。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我们国家也不例外。而中华美德正是所有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瑰宝,我们都是中国人,自然要理所当然地继承我们祖先给予我们的一笔丰厚的礼物,就像我们是中国人,就要说中国话一样,和谐的社会需要中华美德来构建,来填充这个空虚的世界,否则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枯燥无味,这正是中华美德给予我们的,一颗中国心。 想想这句 名言 吧: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如果你真的对中华美德弃而不管,你就等于背叛了中华民族的祖先,虽然这是一个愈发进步的社会,但是不是因为进步了,就可以把中华美德像扔垃圾一样遗弃呢?然后再去盲目地追求外国文化,而自己家乡的文化却遭到冷漠呢?那么,你到底还是不是龙的传人,还是不是一条地地道道的中国龙?如果是的话,你又怎能甘心,做一只外国驴呢? 啊!让我们保持一颗纯正的中国心吧,并且是一颗有着中华美德的中国心!要永远记住,你是个中国人,要学习中国文化,中国美德! 雷锋叔叔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因为他身上有许多我们所没有的中华美德。中华美德人人都可以拥有,关键是看你想不想拥有,团结同学你就拥有了中华美德;谦虚好学你就拥有了中华美德;为爸爸妈妈洗一次脚你也拥有了中华美德……中华美德就在细微之处,只有你用心去做了才能发现它。 “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势在必行。这是保护中国文化的一次行动,让我们保护好那一颗中国心,不要让它日积月累没有了往日的风采!请不要只展望未来而忘记过去,过去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回味的地方! 猜你喜欢: 1. 关于传统文化的满分议论文5篇 2. 传承传统文化作文800字 3. 高中传统文化作文800字 4. 关于传承传统文化800字作文 5. 弘扬传统文化的作文800字 6. 传承传统文化作文800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