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

发布时间:

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

报道、特种针法、腧穴应用、灸法集萃、刺法聚英、实验研究、文献综述等,并可根据广大读者需要随时增设栏目。为从事中医临床、针灸临床及科研、教学人员及中医针灸学员、广大中医针灸临床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实用刊物。

学报一般是综合性的,专业性要求不是很强,如果写的文章是综述类的文章发学报会好发一点,如果是研究性文章发期刊更有价值

中医学论文核心期刊由学术堂推荐:(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收录:CSTP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PKU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期刊)最新影响因子:(2)《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收录:CSTP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PKU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期刊)最新影响因子:(3)《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期刊收录:CSTP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PKU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期刊)最新影响因子:(4)《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杂志》期刊收录:CSTP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PKU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期刊)最新影响因子:(5)《中药材》期刊收录:CSTP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PKU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期刊)最新影响因子:

学术堂为大家推荐几本中医类的核心期刊,供大家参考: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刊物简介:主要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方针,报道我国中西医结合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级别:本刊为科技核心(2018自然科学), 中文核心(2017年版), RCCSE(A+)(2017-2018), CSCD核心(2019-2020)2、《中华中医药杂志》刊物简介:是中国科协所属的自然科技期刊中反映中医药学术进展的中医药学科杂志.级别:科技核心(2018自然科学), 中文核心(2017年版), RCCSE(A)(2017-2018), CSCD扩展(2019-2020), 梯队期刊(2019)3、《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级别:科技核心(2018自然科学), 中文核心(2017年版), RCCSE(A-)(2017-2018), CSCD核心(2019-2020)刊物简介:全面报道中药新药、中医药的研究进展与成果,并为医药卫生行政部门以及中药新药研究、生产、应用单位提供信息和交流园地,是中药研究、中药临床药理学科进行国内外学术成果交流的重要窗口.

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中心

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 1956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进入国家“ 211 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学校现设有基础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国际学院、远程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临床医学院、文法系、台港澳中医学部等教学机构。 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新世纪的以高层次教育为主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制药工程、针灸推拿学、公共事业管理 ( 卫生事业管理 ) 、工商管理 ( 中药企业管理 ) 、护理学、英语(医学)、法学(医药卫生) 9 个专业。其中中医学七年制含科研方向、针推对外交流方向、中西医结合方向等 9 个培养方向班,分别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日友好医院等单位联合培养。 截至2006年底,我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计9990人,其中本科生6292人(国内学生4905人,台港澳学生323人,留学生1064人),专科生(高职)1549人,七年制后两年478人,硕士生1125人,博士生546人。我校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 和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 3个一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均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学校现有 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0个部局级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学校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2 个。学校是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有“教育部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并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 创办于 1958 年的附属东直门医院是学校临床教学及医疗、科研基地。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为一所医教研力量雄厚、科室齐全、设备完善、综合服务能力强并具有中医专科专病特色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附属东方医院于 1999 年开诊,已建设成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备先进、人才优化、管理科学、医疗水平一流、中医特色突出、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国家级现代化的综合性中医医院。2006年,北京冶金医院正式划转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学校第三附属医院。建于 1958 年的药厂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齐全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工艺技术,现已通过小剂量注射液 GMP 认证。其拳头产品“清开灵注射液”自 1992 年以来连续三次被审定为全国中医医院急诊首选必备药品。 建校50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以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学为己任,已为国家培养了30000余名高级中医药专业人才,为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各类中医药人才13000余名。近几年来,学校先后与 19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建立了 40个合作项目,与 12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学术团体合作开办了教学分院和医疗机构。 学校主办有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和《中医教育》杂志,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一、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务管理系统登录入口为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北京中医药大学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 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直属教育部管理,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北京中医药大学 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是国务院批准最早创办的高等中医药院校。1960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71年,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合并;1977年,两院分开,恢复独立办学;1993年,更名为 北京中医药大学 ;1996年,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建新的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年,入选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学校现有3个校区,分别为和平街校区、望京校区和良乡校区。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勤求博采、厚德济生”校训,倡导“人心向学、传承创新”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宗旨,弘扬“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精神,彰显特色、强化优势,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基地、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的示范基地、中医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研究基地、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患的医疗基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基地、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国际交流基地,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集教学、科研、医疗于一体的著名中医药高等学府。 学校现有教职工5020人,专任教师1285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占,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有博士生导师335名。学校有“国医大师”6人,全国名中医3人,“首都国医名师”33人,“*”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教学名师1人,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0人,形成了一支以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国内有影响的中青年教授为主的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644人,其中本、专科生7264人,硕士研究生3594人,博士研究生786人,台港澳学生508人,留学生537人。另有继续教育学生2467人,远程教育学生18155人,目前全校各类在校生达32266人。 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未来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药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药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护理学、英语(医学、中医药国际传播)、法学(医药卫生)12个本科专业。 学校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均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囊括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并有4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5个专业学位类别,下设14个领域,包括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8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48个,其中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6个;北京市教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1个。 学校现有东直门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东方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枣庄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深圳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房山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孙思邈医院(第七临床医学院)、厦门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8所附属医院。另有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望京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24个临床教学基地,承担着全校学生的临床教学、见习、实习工作。学校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35个。建设有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5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2个,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名医传承工作站37个。 自建校之初,学校率先接收外国留学生,到目前已为94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万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并先后与30个国家和地区的118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先后开设我国首个全英文授课西医生学习中医博士、硕士学位项目,首个全英文授课中医学士学位项目。2016年,与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开展合作,推动中医硕士学位首次进入欧盟主流医学教育体系。 学校于1991年在德国建立了 北京中医药大学 魁茨汀医院,开创了中国大学在海外办医院的先例。2012年,与日本学校法人兵库医科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医药孔子学院。学校的国际化发展不断探索创新,开创了集医疗、教育、研究、文化传播为一体的海外中医中心模式,先后建立 北京中医药大学 澳大利亚中医中心、俄罗斯中医中心、美国中医中心,把中医药打造成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亮丽名片。 学校主办有国家级学术期刊《 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报》、《现代中医临床》、《中医教育》和《中医科学杂志》(英文),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其中《 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报》连续5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面对高等教育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学校正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坚定不移地走教育传承与创新和学科内涵发展之路,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创建于 1956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 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校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中文名称:北京中医药大学 英文名称: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2000年7月31日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原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并成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现设有基础医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台港澳中医学部、高职部、体育部、信息中心等教学机构。 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新世纪的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制药工程学、针灸推拿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工商管理学、护理学、英语(医学)、法学(医药卫生) 9 个本科专业。其中中医学七年制含中医科研方向、中医临床方向、中医骨伤方向、中西医结合方向、中药方向、针灸推拿方向、针推康复方向、针推对外交流方向、医院管理方向等 9 个培养方向班,分别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日友好医院等单位联合培养。 截至2009年底,学校各类在校生总数为23262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为 10660;研究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为;境外学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的比例为。 学校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3个一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均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6个,部局级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学校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2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最高级)实验室 9 个。学校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中心、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 创办于1958 年的附属东直门医院是学校临床教学及医疗、科研基地。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为一所医教研力量雄厚、科室齐全、设备完善、综合服务能力强并具有中医专科专病特色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附属东方医院已建设成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备先进、人才优化、管理科学、医疗水平一流、中医特色突出、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国家级现代化的综合性中医医院。2006年,北京冶金医院正式划转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学校第三附属医院。 建于 1958 年的药厂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齐全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工艺技术,现已通过小容量注射液 GMP 认证。其拳头产品“清开灵注射液”连续三次被审定为全国中医医院急诊首选必备中成药。 建校50多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以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为己任,已为国家培养了30000余名高级中医药专业人才,为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3000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近年来,先后与 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43个合作项目,与境外45所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学术联系。校园活动剪影(12张) 学校主办有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和《中医教育》杂志,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北京中医药大学在网大教育发布的2008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位列全国各大学第51位,并在医药类院校排名中位列全国第2。编辑本段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吴建伟 校长:高思华 副校长:王庆国 徐孝 靳琦 乔延江 工会主席:魏天卯校园风景(11张) 纪委书记:常江 党委副书记:常江 谷晓红编辑本段学校校标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标图案由蛇、手杖、杨柳枝和心形外框组成。 标志中央“蛇与手杖”图案是国际通行的医药卫生标志。蛇象征智慧。手杖变形为针形,象征东西方医学的交流与融合。杨柳枝象征生命和吉祥,也是天然药用植物的代表,并寓意中医药人才的茁壮成长。蛇与手杖、交叉的杨柳枝分别组合成英文字母“B”和 “U”的形状,是校名中“Beijing”和“University”的缩写,突显我校的地域特征和高等医学教育的特色。心形外框顶部镂“BUCM”,是英文校名“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的缩写。图案选用红、绿、蓝三种颜色。红色象征阳光,绿色象征生命,蓝色象征海洋和天空。 标志的整体寓意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以德行和智慧培育英才,以仁爱之心包容四海,以中国医药造福人类。编辑本段校训释义 校训:“勤求博采 厚德济生” “勤求博采”:语出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现用以表示我校师生要做到勤奋研求,广博采搜,汇通中西,学贯古今。此4字集中讲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 “厚德济生”:厚德,语出《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济生四字合而表示师生要宽厚仁爱,品德高尚,以仁术普济苍生,全面服务社会。此4字主要讲品德修养、做人、做事。 以上八字还寓含继承与发展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念。编辑本段科学研究 中药学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研究工作中率先将信息、生物、新材料等技术等应用于中药学研究领域,发展了新的学科方向,取得了创新性成绩。 1 )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出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多数已经被评为高级学术职称,成为本领域的学术骨干;其中,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一人,部局级重点学科带头人两人;作为国家级学术团体的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四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一人,博士生研究导师三人。 2 )学术研究方面:在站或出站博士后研究人员都主持或参加了国家或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参加或主持国家“ 863 ”课题 3 项,“ 973 ”课题 3 项,科技部“攻关课题” 3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11 项,博士后基金 2 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5 项;申请专利 6 项,获专利授权 2 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41 篇,其中 SCI 收载 3 篇; 3 )研究平台建设方面:基 于博士后研究人员在中医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复方化学筛选技术、靶向给药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学术贡献,建成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教育部“中药制药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4 )学术交流方面: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工作期间积极开展各类学术交流。十年来,除定期的学术沙龙外,博士后研究人员作学术报告 30 余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20 人次,会议特邀报告 10 人次。“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以及教育部直属院校,担负着弘扬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科技产业,加强对外交流,在世界传统医学及文化教育领域进一步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历史使命。九五期间在中医药管理局和教育部的领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取得了重大的标志性成果。国家重点学科六个,局级重点学科十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三个。在新的历史时期,我校同样是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前景光明而任务艰巨的客观形势。面对兄弟院校强劲的发展势头,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通过"五""211"工程建设,努力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加强内涵建设、增强综合实力、突出办学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在中医药行业院校中体现一流水平、保持首善地位,才能真正发挥国家重点中医药院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为中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为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为中医药现代化作出贡献。“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 重点建设"中医证候学"、"方剂学基础研究"、"中医体质学"、"中西医结合病机学"、"中药制药工程"、"中药资源工程"、"中医内科学"等7个学科建设项目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学、中药学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基础、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针灸推拿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民族医药、中药学、 北京市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外科学、中医药管理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伤寒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分泌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药化学、中药分析学、临床中药学、中医诊断学、中医鉴定学、中药药理学、针灸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西医肝胆病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全科医学、中医内科病学、中医内分泌病学、中医老年病学、中医急诊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血液病学教育部实验室 “中医药抗病毒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编辑本段师资力量 截止 2007年9月,学校在校研究生已达1802人,其中博士生 569人、硕士生1233人,其中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研究生占研究生总数17% ,留学生研究生来自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 近30个国家。另有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学位课程学习 647人。 20 多年来学校共为社会培养研究生 2403 人,其中博士 884 人、硕士 1519 人。 3 个博士后流动站先后有 69 人进站工作,已出站 47 人。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力量雄厚,截止 2007年9月,共有博士生导师 175 名,硕士生导师 300余名。编辑本段机构设置教学机构 基础医学院 中药学院 针灸学院 管理学院 护理学院 人文学院 国际学院 台港澳中医学部 临床医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远程教育学院 高职部 体育部 东方学院职能部门 统战部 学生工作部(武装部、学生处) 校长办公室 科研与产业管理处 医疗管理处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研究生院 资产仪器设备管理处 计划财务处 后勤管理处 离退休职工管理处 宣传部(新闻中心) 组织部 纪委(监察处) 审计处 人事处 教学管理处 基建规划处 保卫处 工会 团委 东校区综合管理部 廊坊校区综合管理部医疗机构 附属东直门医院 附属东方医院 第三附属医院 中医门诊部(国医堂)科研、产业、教学服务机构 骨伤科研究所 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 中医传统疗法研究与交流中心 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 药厂 信息中心 教育技术中心 期刊中心 图书馆 中医药博物馆 后勤服务集团 文印服务中心 教育培训中心编辑本段研究机构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中医内科学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 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实验室 中医内科学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7个):中医症候病理生理基础实验室 细胞与生化实验 病理学实验室 脑病实验室(东直门医院) 中药药理学实验室 中药药理学实验室(东直门医院) 中药生药学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中医脑病研究室 中医脏象理论研究室 其他研究所(8个):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中药研究所 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医学气功研究所 中医临床医学研究所 针灸推拿研究所 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 中医药教育研究中心编辑本段医疗服务东直门医院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创建于1958年。伴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走过近半个世纪的不平凡历程。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已经发展壮大成为集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她是全国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 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附属医院,是率先成为全国示范中医医院的全国三级甲等中医院,也是北京市首批列入的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临床药理基地,民政部“明天计划”脑瘫患儿手术康复治疗定点医院。在中医院校的附属医院中,是培养国内外中医药人才时间最早、人数最多、层次最高的重要教学基地。东方医院简介 东方医院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于1999年12月开业。是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单位,是全国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全国中医脑病中心,全国中医急症中心和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基地。是北京市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对本市全体参保职工和退休人员,不用选择均可来就医,门诊及住院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只要属医保报销范围的,都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东方医院是一所特色明显、功能齐全、设备先进,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健康咨询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中西医结合中医医院。医院有正、副主任医师13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00余名。医院共开放床位数620张,设有临床科室32个。第三附属医院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前身是北京冶金医院,始建于1964年,1991年11月划归冶金工业部。是北京市定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足踝外科研究所、朝阳区肢体残疾治疗中心设在该院。2006年7月28日划转至北京中医药大学,9月15日命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7年7月17日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并相继成立脑病、骨伤国家级重点专科和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中心。 医院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0平方米,医院设有病床300余张,有普通病房、干部病房、CCU及ICU病房,全院共有医疗专业24个。我院现有正式职工380 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4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7人(5人博士后),硕士研究生18人,有中级以上职称人员24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9人,副高级以上职称49人。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 邮政编码:100029编辑本段知名校友 王国强 现任卫生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啸宏 现任卫生部党组成员,卫生部副部长。 吴 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毛群安 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卫生部新闻发言人。 许树强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院长。 王志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计划财务司司长 李 宁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 顾海鸥 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任应秋 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先后任北京中医学院文献编研组、科研办公室、各家学说教研室、医史教研室主任,中医系主任兼中医基理论研究社社长。 王绵之著名中医学家,方剂学专家,方剂学科创始人,首届国医大师,曾任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暨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颜正华著名中医学家,中药学专家,首届国医大师。 王玉川 上海奉贤县人。著名中医学家,首届国医大师,《内经》和中医基础理论专家。是中医界最早研究《内经》理论体系、学术内涵的中医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孔光一,江苏省泰兴县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精通感染性发热病的诊治,并擅长内、妇、儿科等一些常见病的治疗。 董建华 上海市青浦县人。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及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在数十年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脾胃病的辩证论治提出了“通降论”、“气血论”、“虚实论”的学术观点,补充和完善了中医学脾胃病论治理论,对消化系统疾病及内科其它系统疾病的辩证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温热病的治疗上,提出“辩治方法”等学术观点,对温热病的深入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10余部。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永炎 中医内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市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家,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中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卫生部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1997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核心期刊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核心期刊 第五编 医药、卫生R 综合性医药卫生R1 预防医学、卫生学R2 中国医学R3 基础医学R4/8 临床医学/特种医学R9 药学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1、中华医学杂志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3、第三军医大学学报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5、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6、解放军医学杂志7、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8、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9、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10、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1、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2、复旦学报.医学版13、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4、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15、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6、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7、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8、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广东医学20、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2、上海医学23、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4、江苏医药25、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6、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7、实用医学杂志28、山东医药29、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30、重庆医学31、重庆医科大学学报32、天津医药33、安徽医科大学学报34、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35、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36、首都医科大学学报37、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公共卫生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3、中华流行病学杂志4、卫生研究5、营养学报6、中华预防医学杂志7、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8、中华医院管理杂志9、环境与健康杂志10、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1、中国卫生统计12、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3、中国职业医学14、环境与职业医学15、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6、中国卫生经济17、毒理学杂志18、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现代预防医学21、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2、中国妇幼保健23、中国学校卫生24、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5、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6、生殖与避孕中国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草药2、中国中药杂志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4、中国针灸5、中成药6、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7、中药材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中药药理与临床10、中华中医药杂志11、针刺研究12、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3、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4、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5、辽宁中医杂志16、时珍国医国药17、中医杂志18、新中医19、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中国天然药物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3、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4、解剖学报5、中国免疫学杂志6、免疫学杂志7、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8、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9、生理学报10、解剖学杂志1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2、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3、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改名为: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14、生理科学进展15、中华病理学杂志16、神经解剖学杂志17、现代免疫学18、病毒学报19、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1、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改名为:国际免疫学杂志)22、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3、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4、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改名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5、基础医学与临床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中国医学影像技术3、中国临床康复(改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4、中华检验医学杂志5、中国超声医学杂志6、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7、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8、中华护理杂志9、临床检验杂志10、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1、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2、中国急救医学13、检验医学14、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5、中国全科医学16、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7、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8、中国输血杂志19、中国实验诊断学20、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1、护士进修杂志内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中华内科杂志3、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5、中华血液学杂志6、中华肝脏病杂志7、中华消化杂志8、中国地方病学杂志9、中华肾脏病杂志10、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1、中华糖尿病杂志(改名为:中国糖尿病杂志)12、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3、中华传染病杂志14、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5、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6、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7、中国循环杂志18、高血压杂志(改名为:中华高血压杂志)19、中国老年病杂志20、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1、中国内镜杂志22、肠外与肠内营养23、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4、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外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外科杂志2、中华骨科杂志3、中华泌尿外科杂志4、中华创伤杂志5、中国实用外科杂志6、中华实验外科杂志7、中华显微外科杂志8、中华神经外科杂志9、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0、中华烧伤杂志11、中华麻醉学杂志12、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3、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4、中华手外科杂志15、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6、中华整形外科杂志17、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8、中国器官移植杂志19、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1、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2、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3、临床麻醉学杂志24、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5、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6、中华男科学杂志妇产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妇产科杂志2、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3、实用妇产科杂志4、现代妇产科进展儿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儿科杂志2、中国实用儿科杂志3、临床儿科杂志4、实用儿科临床杂志5、中华小儿外科杂志6、中国当代儿科杂志肿瘤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肿瘤杂志2、癌症3、中国肿瘤临床4、肿瘤5、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6、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7、肿瘤防治研究8、中国癌症杂志9、实用肿瘤杂志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神经科杂志2、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3、中华精神科杂志4、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5、中国行为医学科学6、临床神经病学杂志7、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8、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改名为:国际脑血管病杂志)9、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皮肤病学与性病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皮肤病杂志2、临床皮肤科杂志3、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耳鼻咽喉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改名为: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3、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4、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眼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眼科杂志2、中华眼底病杂志3、中国实用眼科杂志4、眼科研究5、眼科新进展口腔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华西口腔医学杂志3、实用口腔医学杂志4、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5、口腔医学研究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放射学杂志2、临床放射学杂志3、实用放射学杂志4、中华核医学杂志5、中国运动医学杂志6、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7、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8、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9、放射学实践10、介入放射学杂志药学类核心期刊1、药学学报2、中国药学杂志3、中国药理学通报4、药物分析杂志5、中国新药杂志6、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7、中国医院药学杂志8、中国医药工业杂志9、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0、中国抗生素杂志11、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2、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3、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4、中国药房15、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6、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7、华西药学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药材新中医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针刺研究辽宁中医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国天然药物等等,太多了,在期刊导航网可以查到,而且一目了然。

学术堂为大家推荐几本中医类的核心期刊,供大家参考: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刊物简介:主要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方针,报道我国中西医结合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级别:本刊为科技核心(2018自然科学), 中文核心(2017年版), RCCSE(A+)(2017-2018), CSCD核心(2019-2020)2、《中华中医药杂志》刊物简介:是中国科协所属的自然科技期刊中反映中医药学术进展的中医药学科杂志.级别:科技核心(2018自然科学), 中文核心(2017年版), RCCSE(A)(2017-2018), CSCD扩展(2019-2020), 梯队期刊(2019)3、《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级别:科技核心(2018自然科学), 中文核心(2017年版), RCCSE(A-)(2017-2018), CSCD核心(2019-2020)刊物简介:全面报道中药新药、中医药的研究进展与成果,并为医药卫生行政部门以及中药新药研究、生产、应用单位提供信息和交流园地,是中药研究、中药临床药理学科进行国内外学术成果交流的重要窗口.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核心期刊吗

问题一:医学期刊分类:听说医学期刊分什么一类二类三类的,不知道有没有个目录,三类四类的都有什么啊? 每个学校的目录都有细微的差别,如果你想要的话我可以把我们学校的发给你看一下,一般分为 一、被SCI收录期刊 二、A级期刊名录(共180种、名录见附件一) 三、B级期刊名录(共464种、名录见附件二) 四、B级期刊名录中未列出,但被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等同于B级期刊。 问题二:医学类期刊杂志的分类有哪些 在汉斯出版社,大致分了这些期刊: 世界肿瘤研究 亚洲儿科病例研究 亚洲耳鼻咽喉科病例报告 亚洲妇产科病例研究 亚洲急诊医学病例研究 亚洲麻醉学病例研究 亚洲兽医病例研究 亚洲外科手术病例研究 亚洲肿瘤科病例研究 眼科学 药物化学 药物资讯 医学美容 医学诊断 中医学 生理学研究 生物医学 食品与营养科学 有的出版社还要分得更细。 问题三:全国现有医学类期刊多少种 医学期刊,现在总数在1100册左右;分为18个医学学科。 问题四:医学期刊的医学期刊分类 按目录分类,可以分为医学中文核心期刊,医学科技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国家级和省级期刊)其中医学中文核心期刊250本,停刊一本;医学科技核心期刊996本(有和中文核心期刊重复的期刊)普通期刊未做统计; 综合医药卫生1、中华医学杂志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3、第三军医大学学报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5、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6、 *** 医学杂志7、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8、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9、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10、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1、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2、复旦学报.医学版13、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4、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15、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6、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7、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8、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广东医学20、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2、上海医学23、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4、江苏医药25、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6、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7、实用医学杂志28、山东医药29、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30、重庆医学31、重庆医科大学学报32、天津医药33、安徽医科大学学报34、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35、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36、首都医科大学学报37、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预防医学、卫生学类1、中国公共卫生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3、中华流行病学杂志4、卫生研究5、营养学报6、中华预防医学杂志7、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8、中华医院管理杂志9、环境与健康杂志10、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1、中国卫生统计12、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3、中国职业医学14、环境与职业医学15、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6、中国卫生经济17、毒理学杂志18、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现代预防医学21、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2、中国妇幼保健23、中国学校卫生24、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5、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6、生殖与避孕中国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草药2、中国中药杂志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4、中国针灸5、中成药6、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7、中药材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中药药理与临床10、中华中医药杂志11、针刺研究12、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3、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4、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5、辽宁中医杂志16、时珍国医国药17、中医杂志18、新中医19、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中国天然药物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3、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4、解剖学报5、中国免疫学杂志6、免疫学杂志7、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8、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9、生理学报10、解剖学杂志1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2、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3、中国 *** 共患病杂志(改名为:中国 *** 共患病学报)14、生理科学进展15、中华病理学杂志16、神经解剖学杂志17、现代免疫学18、病毒学报19、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1、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改名为:国际免疫学杂志)22、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3、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4、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改名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5、基础医学与临床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中国医学影像技术3、中国临床康复(改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4、中华检验医学杂志5、中国超声医学杂志6、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7、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8、中华护理杂志9、临床检验杂志10、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1、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2、中国急救医学13、检验医学14、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5、中国全......>> 问题五:医学类二类杂志有哪些 二类杂志都是一些综合性的期刊,还是看你要哪一类的了 问题六:医学类的国家级杂志有哪些 医学杂志每一期的内容都是不同的,指哪一类?医学信息,医学研究这两类都是属于国家级杂志里面的。 问题七:医学核心期刊有哪些? 1、《中国社区医师》: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期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旬刊。2、《医学信息》:国内发行速度最快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期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旬刊。3、《吉林医学》:创刊历史久远,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旬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4、《中国医药指南》:国家级科技期刊、半月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5、《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国家级科技期刊、半月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6、《内蒙古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旬刊、万方收据库收录期刊,职称晋升认定期刊。7、《 *** 与康复医学》: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万方数据库收录、职称晋升认定期刊。8、《中国卫生产业》:国家级医药卫生期刊、月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9、《中国当代医药》:国家级医药卫生专业刊物、旬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10、《中国现代医生》:国家级综合性医学期刊、旬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11、《中国乡村医药》:国家级综合性医学期刊、旬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12、《中国医药导报》:国家级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13、《中国美容医学》: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月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14、《中国药业》: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半月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15、《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半月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 问题八:医学类论文发表在哪些期刊上比较好? 《中国医药导报》《中国医药导刊》《中国现代医学咋着》《中国妇幼保健》《现代预防医学》这俯是核心期刊,比较不错,但是版面费等价格就比较高了,一些省级的比较便宜一点。你也可以去轻松无忧论文网看看,他们跟很多期刊是合作关系,价格估计能少一些。 问题九:医疗类有哪些比较权威的期刊? 核心的期刊都是比较权威的,比如:《中国老年学》、《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华西医学》等等

我知道有本《中医学》,是rccse核心刊

中国医学核心期刊:

中草药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针灸

中成药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药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药药理与临床

中华中医药杂志

针刺研究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辽宁中医杂志

时珍国医国药

17、中医杂志

18、新中医

19、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中国天然药物

基础医学核心期刊目录:

1、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

3、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4、解剖学报

5、中国免疫学杂志

6、免疫学杂志

7、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8、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9、生理学报

10、解剖学杂志

1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2、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13、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14、生理科学进展

15、中华病理学杂志

16、神经解剖学杂志

17、现代免疫学

18、病毒学报

19、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21、国际免疫学杂志

22、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3、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4、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5、基础医学与临床

中草药,中国中医杂志,中成药,中药材,中医杂志,中国针灸,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药药理与临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国医药学报,上海中医药杂志,辽宁中医杂志,新中医,时珍国医国药,陕西中医,江苏中医药,四川中医

湖北中医药大学期刊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现代医药卫生家庭医药.快乐养生甘肃医药实用中医药杂志黑龙江医药首都医药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实用医药杂志黑龙江医药科学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原名《湖北中医学院学报》)创刊于1999年。旨在报道湖北中医药大学及各教学医院的教学、临床和科研的新成果,在发展中医药学术和推广中医药科技成果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受到广大读者和作者的好评。

湖北中医药大学专硕要见刊。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必须提供至少1篇统计源及以上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与专业方向及课题相关的论文(必须以湖北医药学院为第一单位)。

刊名 级别 刊期 发表周期《医学信息上》 国家级 旬刊 3个月左右《医学信息下》 国家级 旬刊 2个月左右《中国社区医师》 国家级 旬刊 3-4个月《按摩与康复医学》 国家级 旬刊 1-2个月《内蒙古中医药》 省级 半月刊 2-3个月《健康必读》 省级 月刊 20之前当月《中外健康文摘》 国家级 旬刊 2-3个月《临床合理用药》 省级 半月刊 1-2个月《中外妇儿健康》 省级 月刊 2-3个月《实用心脑肺血管病》 省级 月刊 2-3个月《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省级 半月刊 2-3个月《中国医药指南》* 国家级 半月刊 1-2个月《中国卫生产业》 国家级 月刊 1-2个月《健康研究》 省级 双月刊 2-3个月《医药前沿》 省级 半月刊 2-3个月《检验医学与临床》 省级 半月刊《中国伤残医学》* 国家级 双月刊 2-3月《亚太传统医药》 国家级(不收护理) 月刊 4个月《上海医药》* 省级 月刊 3-4个月《北方药学》 省级 月刊 《哈尔滨医药》 省级 月刊 5-6个月《中国医学工程》 国家级 月刊 1-2个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