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太平天国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太平天国论文题目

1,盛宣怀的卖国行为与辛亥革命的联系.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胜败与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关系.3,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关系

太平天国的服饰改革

写魏源吧 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从容现上分析,主要由于太平天国发生在中国已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时代,它所要对付的敌人,不但有掌握全国政权、作为封建势力中心的清朝统治者,而且还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因此所遇到的敌人相对来说汐比较强大。 (2)从主观上分析,由于太平天国还只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在封建社会中,在民阶级受着严重的剥削,要求解放,而且敢于用武装斗争来争取解放。但是农民毕竟是分散的小生产者,他们不可能制定明确的革命纲领并用这个纲领来团结所有的革命群众;他们不可能长期地维持革命纪律,借以集中自己的力量战胜强大的敌人;他们缺乏用科学的方法总结革命经验并用这些经验来指导革命实践的能力。太平天国颁布过《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但或者由于其绝对平均主义方案注定了不可能实现,或者由于其他主客现条件决定了无法实行,太平天国提不出一个切实可行而又能动员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纲领,这就不能长期保持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因而他就不能把战争引向胜利。太平天国在初期从上到下都保持严格的纪律和艰苦朴素的精神,但建都天京后,却首先从领导人开始,滋生享乐、保守思想,逐渐破坏了团结统一的局面,导致发生内乱、分裂和一系列不正常事件。到后来,朝纲败坏,许多将领拥兵自重,敛财自肥,腐化堕落,甚至发生一连串叛变投敌的行为,从而瓦解了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的失败。太平夭国用以指导革命的理论是拜上帝教,它在开始时起过动员和组织群众的重大作用,但它终究不可能解决在革命发展中不断出现的大量新问题、新矛盾,不能及时地、适当地总结经验,避免重犯错误,提高革命水平。因此,在太平天国史上同样性质的错误往往一再重复,得不到及时纠正。尤其是到了晚期,深深沉溺在"天父天兄"的速网里,失去了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以至使这个理论反而日益成了太平天国前进的障碍。可以这么说,在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是大年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另外,太平天国的失败是历史的一个必然结果。它灭亡的几点原因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因为农民阶级思想存在的较大局限性,才使得有腐败、有权利争斗。因为宗教在太平天国史中的特殊性,才使得有天京变乱、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产生。因为治国无方,才使得有怨声载道、有物质极度匮乏和粮荒日益严重。因为腐败严重,才使得有天京变乱、有大失人心。因为军事上存在较大失误,才使得有疲于防备、有被敌人各个击破。因为有了领导人的不和与权利相争,才使得有由盛转衰、有实力锐减。因为领导人的个人政策的失误,才使得有治国无人、有实力得不到有效地补充。总之,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原因,才使得有太平天国的最终灭亡、有太平天国的最终失败。 太平天国作为一次农民战争,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农民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只在于打击腐朽的封建势力,扶正历史前进的轨道。至于自身的历史归宿,或则被地主阶级镇压下去,或则如同、一样,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实事求是地指出由于他们所犯的错误导致失败的事实,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是必要的。 但是,这并不是说可以全盘否定,或者任意贬低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它的历史功绩和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它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反侵略的双重任务,对外国侵略者展开了大规摸的武装斗争,打破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太平天国的领袖先是主张与各国通商交易,后期又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在思想上,组织上、革命纲领上都高出一筹,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作为自己的纲领。另外,它还与同时期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相互推动,相互影响。 的最终失败使无数英烈们抱恨终天。但其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惨痛教训,却永远值得后人警醒。

太平天国檄文研究论文

从容现上分析,主要由于太平天国发生在中国已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时代,它所要对付的敌人,不但有掌握全国政权、作为封建势力中心的清朝统治者,而且还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因此所遇到的敌人相对来说汐比较强大。 (2)从主观上分析,由于太平天国还只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在封建社会中,在民阶级受着严重的剥削,要求解放,而且敢于用武装斗争来争取解放。但是农民毕竟是分散的小生产者,他们不可能制定明确的革命纲领并用这个纲领来团结所有的革命群众;他们不可能长期地维持革命纪律,借以集中自己的力量战胜强大的敌人;他们缺乏用科学的方法总结革命经验并用这些经验来指导革命实践的能力。太平天国颁布过《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但或者由于其绝对平均主义方案注定了不可能实现,或者由于其他主客现条件决定了无法实行,太平天国提不出一个切实可行而又能动员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纲领,这就不能长期保持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因而他就不能把战争引向胜利。太平天国在初期从上到下都保持严格的纪律和艰苦朴素的精神,但建都天京后,却首先从领导人开始,滋生享乐、保守思想,逐渐破坏了团结统一的局面,导致发生内乱、分裂和一系列不正常事件。到后来,朝纲败坏,许多将领拥兵自重,敛财自肥,腐化堕落,甚至发生一连串叛变投敌的行为,从而瓦解了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的失败。太平夭国用以指导革命的理论是拜上帝教,它在开始时起过动员和组织群众的重大作用,但它终究不可能解决在革命发展中不断出现的大量新问题、新矛盾,不能及时地、适当地总结经验,避免重犯错误,提高革命水平。因此,在太平天国史上同样性质的错误往往一再重复,得不到及时纠正。尤其是到了晚期,深深沉溺在"天父天兄"的速网里,失去了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以至使这个理论反而日益成了太平天国前进的障碍。可以这么说,在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是大年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另外,太平天国的失败是历史的一个必然结果。它灭亡的几点原因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因为农民阶级思想存在的较大局限性,才使得有腐败、有权利争斗。因为宗教在太平天国史中的特殊性,才使得有天京变乱、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产生。因为治国无方,才使得有怨声载道、有物质极度匮乏和粮荒日益严重。因为腐败严重,才使得有天京变乱、有大失人心。因为军事上存在较大失误,才使得有疲于防备、有被敌人各个击破。因为有了领导人的不和与权利相争,才使得有由盛转衰、有实力锐减。因为领导人的个人政策的失误,才使得有治国无人、有实力得不到有效地补充。总之,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原因,才使得有太平天国的最终灭亡、有太平天国的最终失败。 太平天国作为一次农民战争,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农民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只在于打击腐朽的封建势力,扶正历史前进的轨道。至于自身的历史归宿,或则被地主阶级镇压下去,或则如同、一样,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实事求是地指出由于他们所犯的错误导致失败的事实,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是必要的。 但是,这并不是说可以全盘否定,或者任意贬低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它的历史功绩和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它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反侵略的双重任务,对外国侵略者展开了大规摸的武装斗争,打破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太平天国的领袖先是主张与各国通商交易,后期又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在思想上,组织上、革命纲领上都高出一筹,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作为自己的纲领。另外,它还与同时期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相互推动,相互影响。 的最终失败使无数英烈们抱恨终天。但其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惨痛教训,却永远值得后人警醒。

嗯好,这个我能够写的哦,助人为乐哦

我曾经结合史料整理过一点东西,你要交作业,不知道你敢不敢用。太平天国是中国清朝后期,由洪秀全所建立的政权,前身为1843年创立之“拜上帝会”。1851年成立太平天国,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曾占领长江中下游地区。至1864年天京陷落止,计存在14年。这是一次满清统治时期,最为轰轰烈烈的汉人复国运动及农民起义,最终被清朝联合列强镇压下去,但是其余部仍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太平天国作为一个反帝反满的农民运动政权有其历史功绩,也有其局限性。下面就从功绩和劣迹两个方面来评论。一、历史功绩其一,太平天国运动所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是农民阶级的伟大创造,给予了农民阶级一定的物质利益,反映了农民阶级渴望自由、平等的强烈愿望。《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纲领性文件,也是历史上农民起义者第一个有关分配土地的具体方案,体现了平等思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资政新篇》批判重本抑末,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企业,主张工商谋利,鼓励私人资本,是一个顺应历史潮流的要求,其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结局。其二,定都天京后,积极地实施对外贸易政策,并开展正常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方针是积极开发,平等互利,独立自主,与清政府闭关自守,投降媚外,丧权辱国等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对鸦片输入态度很强硬。1854年,杨秀清在致英使的信中谈到通商时写道:“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立埠之事后方定,害人之物为禁。”给侵略者当头一棒。1863年,上海港出口茶叶为1200万磅,比1858年翻了一番。1862年,在上海报关的轮船180艘,上海港进口关税收入为3370114两,两码头收入51960两,极其繁荣。其三,初步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从金田起义揭竿而起,就把斗争矛头指向清王朝。在意识形态方面,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王朝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反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倡平等思想。太平天国的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至于反帝斗争,旗帜也非常鲜明。洋枪队头子华尔、法国提督卜罗德死在太平天国战士的刀下。1862年,有一个外国侵略者来南京向洪秀全建议,协力击败清军之后,平分中国。洪秀全当即严词驳斥:“我争中国,意欲全图;事成平分,天下失笑;不成之后,引鬼入邦。“这充分体现了其爱国主义立场。其四,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清朝的统治更加风雨飘摇。其五,19世纪中期,亚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太平天国运动同波斯,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其六,太平天国所到之处都恢复了华夏衣冠,废除裹脚等恶习,女子的地位得以和男子同等,是近代中国民主的开端。据西方的一些见闻记中,都称当时中国最为俊美及威武的男子只有在太平天国之才能看到。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是世界上第一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曾称太平天国为“中华共和国”。二、其历史局限性及恶行太平天国运动由于从根本上说是一次农民运动,仍然没有跳出封建制度的范畴,尽管后期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带有浓厚的资本主义色彩,也得到了洪秀全的肯定并实施,但是由于当时太平天国已处于风雨飘摇中而没能有效的实施,随着太平天国的覆灭而埋入尘土。因而太平天国运动有着很多的局限性和恶行。一、定都天京后,建立了封建政权,其统治机构与清政府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且上层统治者除了少数几人保持的清正良好的品格,其多数人的生活极为奢华。二、“拉壮丁”,不从者格杀勿论。这一类史料特别多,看起来这是太平军扩充兵员的重要手段。其手段之残忍,较之近现代军阀有过之而无不及。王錱在江西一战杀死太平军一万余人,被老湘营俘获解散的“胁从”者人数也多达上万。三、掳掠、奸污、残害妇女。这一类史料也特别多,其状之惨、受害妇女之多,足以彻底颠覆历史教科书中太平军士兵的革命者形象。四、虐待、残害老人。强迫五、六十岁的老人为其挑担运输,老人力不能任,常被诅骂捶楚致死。五、杀害佛寺僧侣信徒。太平军所到之处,佛寺里的佛像一概被捣毁。常有僧侣或信徒为保护佛像而惨遭毒手。六、以残酷手段报复地方团练。剜心、剖腹、斩断手足等等酷刑一应俱全。团勇的妻儿老小也常常遭屠戮,常发生灭门惨祸。七、勒索抢掠钱米物资,俨然“鬼子进村”的景象。以上的结论多来自《湖南褒忠录》一书,该书成书于同治初年,由郭嵩焘等人根据湖南各府各州各县上报资料汇编成书,尽管其为野史,编纂的人中有不少为太平天国的敌视者,使得内容比较紊乱,不少地方真假难辨,但还是汇集了大量、有一定事实依据的第一手资料。该书卷帜浩繁,一共二十二册,最末的《殉团》《殉贞》等卷集中记载了太平军及土寇在湖南各地的暴虐行为,连受害人的姓名、遇害时间、地点、原因也一并如实列出。不少记录没有区分太平军及土寇,一概统称为“贼”,据书中所载分析,土寇、太平军的暴行几乎没有区别,土寇常常效法太平军,也常常加入太平军。如今太平天国运动已经过去了近一个半世纪,今天的我们除了看到及歌颂这场农民运动的功绩和进步性,同时也应认识到其不是完美无暇的,虽然不能因有所劣迹就掩盖其光辉,但是也应客观公正的看待历史。

太平天国。。笑而不语。。。又一个人吃人的时代。。。。

有关太平天国的研究论文目录

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的太平天国运动,历时14年,势力席卷十八个省市,沉重打击了晚清王朝。只是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不免最终失败。但对晚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拟对太平天国对晚清政治的影响,作一探讨。只是囿于资料的限制和学识的浅薄,文中定有许多不足和错误之处,恳请方家提出批评和修改意见。一是导致中央集权的衰落和地方督抚权力的膨胀。主威素重,权集中央,地方几无独立之权,这是咸丰以前清朝政治的显著特色。随着太平天国的兴起和不断发展,为镇压太平天国,清朝派出了大量的八旗兵和绿营兵,但都无济于事。为此清政府先后委派官员数十人到各省举办团练。这样,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应运而生,并且成为镇压农民革命的主力。清政府不得不逐渐赋予湘淮将帅以越来越大的权力。比如,曾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节制江浙皖赣四省军务。这样一来,自咸丰以后,“主威素重”,权集中央的状况被打破了,逐渐形成内轻外重,督抚专政的局面。具体表现为:1、军权下移,督抚掌握了半地方化和半私人化的军队。咸丰以前,清朝军权由皇帝独揽。中央征调军队,督抚不敢怠慢。自咸丰时起,湘淮军及其以后张之洞的“自强军”,袁世凯的北洋军等,都成了半地方化、半私人化的军队,并不绝对听命于中央。“兵部除绿营之外,各省勇数且不能知,若一旦出警,各省皆自顾疆圉,不能恤人”。(康有为:《官制议》,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53页。)2、财权下移,督抚逐渐掌握了地方财政大权。皇帝掌握军权与中央集中财权互为表里,督抚掌握军权也是与他们掌握财权密切相关的,清代前期与中期一切财权统于户部,通过制定收支科目和收支标准,保证一切财政收支都作为国家收支,从而实现中央对财政大权的控制。各省布政使司、盐运道、粮储道系户部的派出机构,分掌一省财政。但到1852年,太平天国控制长江流域富庶省份之后,中央财政收入锐减,无款可拨,各省于是截留税收,自己筹饷,以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于是财政大权逐渐下移。1853 年,清廷谕令:“按年定数指拨解部”。(《洋务运动》第三册542页)。这一谕令赋予了地方督抚控制财权的合法权力。这样,中央集中财政的体制遂限于瓦解。中央财权旁落,地方督抚遂逐渐掌握了地方财政大权。3、人事任免权下移,督抚扩大了对官吏的支配权。清代中期以前,行政人事权统于中央。但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督抚军权与财权的扩大,他们(指督抚)往往以军务紧张为由,不拘常例,奏调保举人员。《清史稿》称曾、胡“荐贤满天下,卒奏中兴之功”。由于曾国藩权势日大,清廷甚至屡次下谕令其保荐督抚大员。这样,“外重内轻”的局面逐渐形成了。总之,太平天国打乱了清王朝高度中央集权的统治秩序,为湘淮军的崛起提供了契机。清政府依赖湘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就不得不赋予他们以极大的权力,从而为督抚专政制造了历史前提。这样,清王朝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而地方督抚权力得以膨胀。二是导致满汉力量对比的变化。清王朝是由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后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是满汉地主阶级联合压迫各族的政权。但是,满人的特权,满洲贵族对汉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也是清朝始终存在的严酷现实,满汉矛盾始终是清朝的一对重要矛盾。满洲贵族享有世袭特权,以征服者自居,满人在数量上仅占汉人的八十分之一,但却占据行政官额的一半。这样一种情况在太平天国期间产生了变化,使满汉力量的对比向着有利于汉族方向发展。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的崛起造成了清王朝中央集权的衰落,造成了统治阶级中满汉力量对比的变化。特别是在道光和咸丰年间,汉人巡抚占到70%以上,也可证明太平天国运动为汉人获得权力提供了机会。满人政治地位日渐衰败,汉人政治权力日渐增长。在这种政治权力的再分配中,汉人的地位得到明显增强,导致离心力的扩大,使满洲贵族的统治基础日益动摇。为以后辛亥革命的振臂一呼,各省纷纷响应独立,使清朝顷刻土崩瓦解,不能不说是准备了条件。三是促使清王朝实行对外开放和洋务运动。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逐步成为一种发展方向。但清政府长期的闭关政策,使清朝昧于世界局势,一味的“夜郎自大”,成为中国近代化的主要障碍。太平天国沉重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建立了一个与之对峙的政权,成为清王朝的一大“心腹之患”。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乘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加紧侵略,逐步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当中,成为清王朝的“外患”。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敌”,(《筹应议海防折》,《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二四。)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开始寻求一种比较现实而有效的办法,以解除内忧外患。这样,开明,务实的洋务派也就应运而生了。他们坚持对外开放,陆续创办一批军事企业、民用企业、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使之迈出了艰难而凝重的一步。尽管并非情愿,但是它是顺应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至少,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为洋务派的崛起提供了一个契机,为中国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总之,正是太平天国运动,为曾、左、胡、李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契机,他们既是地方势力,又是汉族官僚,同时又是洋务派人士。他们的活动推动了社会变革,对晚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正表现了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

农民与太平天国的兴亡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运动,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超过了以前任何一次农民运动。而从整个运动过程看,太平天国政权的兴亡与农民的支持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太平天国的兴起离不开农民的支持,而要获得农民支持,就必须重视和照顾农民利益,尤其是农民的土地问题。早在金田起义以前,洪秀全根据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摆脱贫穷苦难的愿望,表示了对土地问题的极大关注和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不满。在《原道醒世训》中,洪秀全对私有制作了深刻批判,认为“世道乖漓,人心浇薄,所爱所憎,一出于私”。定都天京不久,太平天国颁布了解决土地问题的经济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这个改革方案以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要求按照平均主义原则重新分配土地,即土地归天父公有,将田地划分九等,由农民平均分耕,所谓“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产品也平均分配,余物归公,以便“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无疑,这种土地改革方案,表达了千百年来生活在苦难之中的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是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大胆否定。虽然这个方案不可能真正实行,但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这种平分土地的主张对许多农民来说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对动员广大农民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在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初期,太平军虽然没有完全按照平均主义的土地方案去实行,但许多实际行动还是打击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农民土地问题的部分解决。在有些地区,太平军直接没收地主土地,田尽入公。有时,太平军还同广大贫苦农民一道,剥夺地主的钱粮,勒令富户进贡。在太平军的支持下,许多地区的农民展开抗租、减租的斗争。更重要的是,太平军所到之处,地主因争相逃亡而留下了大片土地。这些土地经当地太平军的许可而由农民占有耕种。在太平军的打击之下,不少地区原有的土地关系发生了改变,“富室多中落,田易佃而主,自有而自耕之者什且七八”(民国《汤溪县志》,卷三)。这样,不少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在太平军的支持下,从地主手中夺回了土地,从而也就极大调动了农民支持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性。除重视农民土地问题外,太平天国还从政治上广泛动员和依靠农民。1851年起义之前,洪秀全就明确表示要打破封建礼教,代之以“天下多男子,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原道醒世训》),试图把农民从政治压迫之下解放出来。金田起义以后,太平天国广泛动员农民和依靠农民,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首先是重视对农民的思想动员。太平军所到之处,即对农民广泛宣传太平军的宗旨,揭露清王朝的腐败与罪恶。为此,太平军曾大量印行许多宣传革命的通俗小册子,诸如《太平诏书》、《天条书》、《待百姓条例》等等;同时还注意随时随地对当地农民进行口头宣传,当时人称之为“讲道理”。其次,太平天国还依靠农民,建立地方政权。《天朝田亩制度》不仅制定了土地改革方案,还规定了太平天国地方政权的形式与职能。为了便于动员农民和保证正常的军需供应,太平天国推行乡官制,设总制与监军两级,多由太平军文官担任,监军以下乡官分设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等,全由当地人担任。这些乡官带领乡兵,或维持地方秩序,或配合太平军参加战斗。乡官制在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时人张德坚在《贼情汇纂》中也承认:“到处遍立乡官,是我民尽为贼助。”这表明乡官制在初期不仅保证了太平天国军需粮饷的正常供应,而且对保护农民利益、动员农民参加地方政权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使太平天国政权有了稳固的社会基础。二如果说农民的支持是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初期取得成功的关键,那么,太平天国政权后来的衰亡则与失去农民的支持有关。在土地政策方面,《天朝田亩制度》的改革方案,虽然对动员广大农民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后来对于农民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因为从分配形式看,以绝对平均主义的原则来分配土地,完全是不现实的空想,无法具体实行。从所有制结构看,太平天国虽然主张有田同耕,但农民仅有土地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太平天国强调所有土地归天父公有,“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实际上,这不仅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也否定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此外,太平天国还推行“圣库”制度,将农民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所有权统统废除。这样做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他们的愿望。据载,当时反映太平天国经济政策的“此示一出,被惑乡民方如梦觉。然此令已无人理,究不能行”(张汝南《金陵省难纪略》)。诚然,大平天国在政权建立初期为了动员需要而宣传平均主义和实行“圣库”制度,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问题在于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仍然将这些主张作为新政权的经济纲领,就难以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也根本行不通了。更有甚者,后来迫于形势,太平天国要求农民“照旧交粮纳税”。这一措施虽然暂时缓解了太平军的供给困难,但对农民土地问题的解决无助,反而是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种承认。在一些地区,太平军规定“富户贫民宜一体完纳”,“示谕佃农照常输租”(《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118页、第134页)。太平军还在江浙等地发给地主田凭,设立收租局,公然保护地主利益,强迫农民交租,规定“租户仍将该还钱米缴还原主,不得抗欠”(沈梓《避寇日记》)。不仅如此,在太平天国统治的许多地区,农民的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不断加重。有些附加税,如田捐由太平军直接向佃农征收,就更加引起广大佃农的不满。对于近代中国的农民来说,没有土地就失去了一切,就不会产生积极的政治热情。太平天国既然不能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那么也就不能指望农民对它继续支持。事实上,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政权迅速异化,其领导人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规定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特权,从反皇权到迷恋皇权。天王洪秀全成了“独一真神”,为了神化自己,自称“天生真主,命作君主”。整个领导层为“繁华迷惑”,穷奢极欲,愈来愈腐化,完全脱离了广大农民。随着太平天国上层的皇权化,其乡村的基层组织也逐步异化。乡官制本来是太平天国动员农民的基层组织,可是后来逐渐为地主和地痞无赖所把持,“军帅请当地有身价者充当,师帅以书役及土豪充当”(《太平天国》,第五册,第370页)。这些人利用职权,在乡间横行霸道,对农民“敲诈逼勒,无所不至”(《太平天国》,第六册,第649页)。乡官和乡官制愈来愈不能维护农民的利益,甚至走向农民的对立面,这就极大地动摇了太平天国的政权基础。最后,当面临中外敌人的联合进攻时,太平天国由于再也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就只能陷于孤立无援的绝境。三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王朝的更替,但透过历史表象,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王朝的兴与衰都和农民有关,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周期定律”,从本质上看就是由农民问题而引发的,太平天国就是其中一个典型。运动初期,其领导人以拜上帝教为中心,把耶稣上帝的启示和中国农民的现实需要相结合,以政治上的平等与经济上的平均作为政治动员的口号,将斗争矛头直指腐败的清王朝。这不仅激发了太平军将士的斗志,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从而使太平天国的队伍日益壮大,农民运动势如破竹。然而定都天京以后,太平天国没有根据巩固和扩大政权的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以进一步调动农民的政治积极性。太平天国制定的绝对平均主义经济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不仅在现实中难以实施,而且也违背了广大农民的愿望。事实上,太平天国从来就没有实施过《天朝田亩制度》,相反,出于一时需要下令农民要“照旧缴粮纳税”,承认乡村旧秩序,甚至纵容无赖乡官姿意勒索,为非作歹,反而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这使许许多多农民对太平天国感到失望。太平天国失去了农民的支持,其政权在下层就失去了合法性基础。不仅如此,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将农民置于新的等级统治之下,其上层领导开始全面腐化,甚至因争权夺利而发生严重内讧。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平均、一切财产公有等主张,本来是太平天国动员农民起义的激动人心的口号,现在却成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利用农民、谋取私利、享受特权的幌子。这样,太平天国以一种落后的东西去否定另一种落后的东西;靠农民起家,但又不能真正解决农民问题;从依靠农民到失去农民,最终自身也被农民抛弃。这就是太平天国的悲剧所在,也是所有农民政权的悲剧所在.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1.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背景(1)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拼命搜刮百姓(2)鸦片输入引起白银外流、银贵钱贱(3)土地兼并加剧,地租剥削率日高(4)人民反抗彼伏此起2.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进程(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群众(2)金田起义后,势如破竹,迅速发展(3)定都后北伐、西征,很快达到全盛3.太平天国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观原因:其一,这是一次反对清朝反动统治的正义战争,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其二,太平军有严密的组织和严明的军纪;其三,坚强的领导核心、灵活主动的战略战术。客观原因:清军腐败,不堪一击。(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评价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1)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2)建立农村基层组织政权“两”(3)设立“圣库制度”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一)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1.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2.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3.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4.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5.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二)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1.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制定出科学的革命纲领2.不能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3.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保留了封建纲常伦理原则4.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一、洋务事业的兴办(一)洋务派的形成及其指导思想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1.洋务派阵营的构成(1)以奕䜣为代表的满族中央权贵派(2)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汉族地方实力派2.洋务派的口号前期:19世纪60-70年代,提出“求强”口号,即训练新式军队和设厂制造船炮,建立一套新的防务体系。后期:19世纪70-90年代, 在继续“求强”口号下,提出“求富”口号,强调兴办近代民用企业。(二)洋务派的主要活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方面:1.兴办军用工业以自强2.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3.建立新式海陆军4.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一)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对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应该做实事求是地评价,我们即不应全盘否定它,也不能全盘肯定它,我们应该加以分析,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中国近代化开启了道路。但是其本质还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能真正担负起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也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1.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2.培养了新式人才,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3.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三)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总之,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但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洋务运动打着“求强”和“求富”的旗帜,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但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等海军遭受重创,几乎全军覆灭。洋务运动的失败使有识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严重缺陷,认识到中国要走上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必需将改革从物质技术层面进一步转向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面。正是在这种认识之上,甲午战争之后,维新变法和革命运动迅速兴起。所以洋务运动的真正历史作用不在于它的正面作用,而在于它所提供的历史教训。即中国要现代化就必须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进行生产关系方面的改革,尤其是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

太平天国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首义诸王到天京后迅速腐败。1852年,太平天国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斥责清政府的黑暗统治说:“凡有 水旱,略不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暴露如莽……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太 平天国文书汇编》,第105页),将清王朝的腐败黑暗统治揭露得淋漓尽致。他们提出要建立一个“天下为公”、“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并实 行全体衣食皆由圣库开支、一律平均分配的政策。这些措施在太平天国起义初期,保障军队供给、吸引贫苦百姓参加太平军,保证义军纯洁性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太平天国正是在反对清朝腐朽统治的斗争中兴起和发展壮大起来并取得节节胜利的。但定都天京后,洪秀全等天国领导人也像360年前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一样,在 犯骄傲错误的同时,也迅速地腐败了。他们抛弃与广大将士共艰苦的好传统,大搞封建等级制,即“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享乐腐化,追求奢侈的生活, 认为天下是我打出来的,享受是理所当然的。“情同骨肉”的兄弟手足之情逐渐淡化,“彼此暌隔,猜忌日生”……进南京后,洪、杨等诸王大兴土木,建造天王 府、东王府,劳民伤财。据记载,天朝宫殿“城周围十余里,雕琢精巧,金碧辉煌。五色缤纷,侈丽无匹”。东王府也是建筑宏伟,“穷极工巧,以耀同俦”。在 洪、杨影响下,诸王及将领都大兴土木,此风一直伴随到太平天国的灭亡。忠王李秀成在苏州的王府,连李鸿章也为之惊叹:“忠王府琼楼玉宇,曲栏洞房,真如神 仙窟宅。”前方将士在浴血奋战,诸王却过着挥金如土、奢侈豪华的生活。而与诸王的豪华天堂生活相反,广大士兵则过着家庭离散,不许夫妻团聚,吃不饱,穿不 暖的贫穷生活,仍然处于被压迫奴役的地位。这一点连东王也不否认,他说太平军士兵认为是“荡我家资,离我骨肉,财物为之一空,妻孥忽然尽散,嗟怨之声,至 今未息”(《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114页)。1861年曾经访问过天京的中国第一个耶鲁大学毕业生容闳说:“太平军占据扬州、苏州等城,财产多而富美 色,太平军之道德乃每况而愈下。盖繁华富丽,固足以消磨其壮志,而促其灭亡也。”(《西学东渐记》,第98、99页) “历览前贤国与家,盛由勤俭败由奢”。太平天国以反对清朝腐败统治而兴起发展,再到自己因迅速腐败而灭亡,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又一条重要历史教训。马克思在1853年就有一段评“太平天国”的话:“除了改朝换代……他们给予民众的灾难,比统治者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用破坏来与腐朽对立。没有建设的破坏,就只能带来更多的腐朽”。 洪秀全( 1814— 1864)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情况下获得了一部名为《劝世良言》的宗教书籍,再加上他屡试不第的窘状,使他开始宣传拜上帝,进而创立了拜上帝会。就是这样一 步步的发展下,洪秀全于 1851年的 1月 11日在广西金田村,率拜上帝会会众宣布反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太平军于 18 53年 3月 29日攻克南京,并改其名为“天京”,定为太平天国的首都。从此,在大清国的疆域内,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形成了。在定都南京后,太平天国的军队随即进行了 北伐和西征,其结果是一败一胜,时间持续到了 1856年。在此之后,太平天国开始走向衰亡。先从内部开始了分裂和屠杀,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接着,又是连年征战,虽然暂时性地取得了很多胜利,但也耗 费了太平军很多实力。最后,在封建势力和前来助剿的帝国主义势力的联合打击下,首都“天京”于 1864年 7月陷落,到年底,余部也被全部剿灭。至此,中国历史上这场前后奋战14年,纵横18省,威震全中国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彻底失败了。造成这场运动失败的原 因,从客观上分析,是由于封建势力的过于强大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干预造成的。但是,这场农民战争的失败还有很多深层次的多方面原因。 一、农民阶级思想的局限性。 1、太平天国的性质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但农民阶级不代表新的生产方式,不可能用新的生产关系来代替封建生产关系,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 领。在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受着严重的剥削,要求解放,而且敢于用武装斗争来争取解放。但是农民毕竟是分散的小生产者,他们不可能制定明确的革命纲领并用 这个纲领来团结所有的革命群众;他们不可能长期地维持革命纪律,借以集中自己的力量战胜强大的敌人;他们缺乏用科学的方法总结革命经验和运用这些经验来指 导革命实践的能力。太平天国颁布过《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个纲领性文件,但或者是由于其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注定了不可能实现,或者是由于其他主 客现条件决定了无法实行。太平天国提不出一个切实可行而又能动员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纲领,这就不能长期保持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因而他就不能把战争 引向胜利。 2、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的目的性不明确,大多是迫于贫困,希望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由于五口 通商,外国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质高价廉的工业产品,排斥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副业和手工业,使得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失去生计。同时,地 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清政府的捐税,年年增加,使农民不堪重负。 1840— 1850年,广东、广西和全国许多地区,水灾、旱灾、蝗灾,连年不断,广大农民家破人亡,陷入绝境。特别是两广地区,由于受到鸦片战争的直接冲击,社会动 荡更为激烈。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中,洪秀全和冯云山虽都是自小饱读诗书,但青年时有屡试不第。可以说他们是从小接受了较强的正统封建思想的教育,但却又 被封建阶级始终压迫着的迫切需要反对这种压迫的人。而杨秀清和萧朝贵都是典型的贫苦农民出身,是在封建阶级的压迫下痛苦呻吟的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起 义领导人和广大农民走到了一起,并爆发了这场起义。在太平天国的初期,从上到下都保持严格的纪律和艰苦朴素的精神。但在建都“天京”后,却首先从领导人开 始,滋生享乐、保守思想,逐渐破坏了团结统一的局面,导致发生了内乱、分裂和一系列不正常事件。再到后来,朝纲败坏,许多将领拥兵自重,敛财自肥,腐化堕 落,甚至发生一连串叛变投敌的行为,从而瓦解了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的失败。 3、长期在封建社会下生活,使他们始终摆脱不了天上神权、地上皇权这种封建思想。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中国封建社会,被压迫和剥削的广大贫苦农民在试图推翻 而还没有足够力量推翻他们头上的统治者时,往往采取一种神秘的形式。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初期,为了争取群众的支持,洪秀全等也因袭了这种形式。他把自己变成 了“神”,成为了天父上帝的次子、天兄耶稣的胞弟、奉天承运的人间君主。而中国封建君主制的核心是“朕即国家”,定天下于一尊。就在洪秀全把自己神化为上 帝次子之后,杨秀清、萧朝贵亦分别假托天父上帝与天兄耶稣附体传言。这样,在人间天上,太平天国内部便有两套相互冲突的权力系统。于是,宗教上的父子兄弟 与政治上的君臣上下,神权与君权之间,权力交叉,尊卑颠倒,形成了太平天国政教合一体制中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当皇权与神权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无法调和 时,一场惨痛的天京内讧便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可以这么说,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是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二、宗教——成也于此,败也于此。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天王洪秀全一面用“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人间天国理想来动员民众;另一方面又 用“肯拜上帝者,无灾无难;不拜上帝者,蛇虎伤人”等避邪享乐的宗教理论来鼓惑民心。洪秀全于武宣登极或永安建制之后,如果及时取消上帝教,将大权集于一 身,矫正神权与皇权交叉矛盾的政权体制,也许可避免后来发生的许多悲剧。但洪秀全陷于宗教的泥潭中不能自拔。他不仅将所谓天父、天兄下凡显示的“无数神迹 全能凭据”刻为诏书,广泛印发,而且将太平军血战所取得的胜利均归于“托赖天父天兄之全能”;并扬言“今日天父天兄作事,欲使妖魔生即生,欲使妖魔死即 死,略显全能,即可扫荡妖氛,四海升平”,全然不顾人力之所为。这种政教合一的组织系统与遍及各阶层的宗教教育,将上帝教教条与政治法律和文化教育融为一 体,使整个太平军的思想完全被宗教迷信所禁锢,每一名天国士兵均是上帝教的忠实信徒。即使是在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仍反复强调君权神授,并不断自我神化。 但最终上帝的神话还是与天王府七日不熄的大火,一起化作了灰烬。 三、治国无方。 太平天国以宗教起家,是政教合一的组织,所以上帝教的教条既是军规,也是法律。在建都“天京”以前,这种兼法律与军规的宗教教条,在太平军与清军的作战 中,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建都之后,太平天国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治国之策,而是将治军的上帝教教规直接推行于社会,结果非但行不通,而且大失民心。 定都“天京”后,从中央到地方,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武职官员。一个县约分五军,一军13156家,每家出一人为伍卒,组成一军,寓兵于农,“有警则首领统之 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首领督之为农,耕田奉尚。”由于土地归公,所以农民生产出来的粮食除留口粮外,一切都要上缴,由两司马支配,甚至农民的生活也要受 两司马的监督和支配。这种政策遭到农民强烈抵制,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在所控城市,太平天国更是强令推行“军事共产主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解散家庭。定都天京后,完全废除私有制,按性别把居民分别编入男馆女馆男营女营,夫 妻不得同居,居民原来的财物全部没收归“圣库”,生活必需品由“圣库”按定额供给。六十岁以上老人和十六岁以下儿童入“牌尾馆”,男性青壮年则住“牌面 馆”,其任务除参加战斗外还从事体力劳动。手工业技能者进入诸营与百工衙、天茶衙、豆腐衙、酱人衙……在监管之下从事集体生产劳动,产品不经过市场的交换 直接入“圣库”分配,生产者除按定额分配的吃、穿外也别无报酬。按照“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一切私营商业资本全部被没收,个体小商贩也不 例外,“铺店照常买卖,但本利皆归天王,不许百姓使用”,经商所获利润全部上缴“圣库”,商业实际上被完全废除了。女馆则不分年龄,在监管之下参加各种诸 如抬砖运瓦、收割拾柴一类的劳动,善女红者则编入锦秀营。丈夫到女馆探妻只能在离门数步之外问答,而且声音必须洪亮,让大家都听见,以防说“私房话”。 这种把社会变成“大兵营”的做法完全违背常理,遭到了各式各样的抵抗。生产受到破坏,物质极度匮乏,粮荒日益严重。为保证这些政策的贯彻实行,统治者只能 用重典、施严刑,把苛刑重罚作为治国基本手段。结果是滥施刑罚,人人自危,怨声载道。太平天国的理想是“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衣 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要实现这种理想,只能承认要有一个至高无上、公正无私、洞察一切的“上主”来“分配”,这种公正、平等,实际 却是更不公正更不平等,因为“主权者”不受任何监督制约,有权任意运用“圣库”内的公共财产,这必然要走向腐败。 在天京变乱和石达开出走之后的 1859年,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并被洪秀全封为干王,总理朝政。他上任不久,便颁布了《资政新篇》。根据“因时制宜,审时度势”的原则,他提出了 许多新的主张。然而,这个在当时代表了新的政治观点具有十分鲜明进步意义的纲领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付诸实施。在整个太平天国史中都没有看到什么治国良方, 这也难怪最终灭亡的厄运。 四、政治上腐败是太平天国加快灭亡的根本原因。 太平天国起义时的目的是打击封建势力,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目的下, 1853年定都天京后的太平天国却变成了一个新的封建势力。在取得一些胜利后,坐享其成,不思进取,最终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在封建社会,反抗统治者压迫的农民战争当然是正义的,但最终却不可能建立一个超越封建专制的特殊政权。太平天国也不例外,早在一八五一年三月,金田起义不 久,洪秀全就登极称天王,年末又在永安下诏分封五王。在洪秀全旨准颁行的《幼学诗》充满中“生杀由天子”,“王独操威柄”的帝王思想。定都天京后,太平天 国的皇权专制、等级制度更是恶性发展。与历代封建皇帝一样,洪秀全本人也以“朕”自称,经常告诫臣民“天下万国朕无二”、“朕乃天父上帝真命子”,将自己 比作“太阳”、“日头”,臣民遇见天王必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真命天子”当然是世代相传,“爷哥朕幼坐天国”,“父子公孙永作主”。不仅天王世 袭,各王也都世袭,从高官到基层官员如两司马也世袭,“世食天禄”“累代世袭”,打破了以往封建统治者只袭爵位不袭职位的惯例,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到了后期,洪秀全全然不顾汹汹群情,给无功、无才、无德的洪氏族人大肆封王,引起他人的强烈不满,互相攀比,纷纷要求封王。结果,后来总共封了两千七百多个“王”,形成了一个极其强大的特权阶层,大大加重了平民百姓的负担。 太平天国的封建等级之森严,也是史所罕见。早在永安建制时就明确规定“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严”,君臣上下之间称呼、服饰、舆马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违者要受到严惩。官员朝见天王时必须下跪三呼万岁,见王爵则要下跪三呼千岁。天王出行乘六十四人抬大轿,东王乘四十八人抬大轿,甚至连基层小官两司马也乘 四人抬轿。诸王出行有盛大的仪仗队,所有官民都必须回避或跪道旁高呼万岁或千岁,倘有继续步行者则斩无赦,一些高官也因此受到了严惩。 从天王到王与地方各级官员的生活也非常腐化。刚刚入城一个月,敌人威胁还未解除,洪秀全就开始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建天王府每天征用万余民工,拆毁民房 万余间。宫中金碧辉煌,重殿叠宇,象征九重天庭。金龙殿饰以黄金,绘以五彩,光彩夺目。宫中珍宝无数,在外征战的太平军将领一直源源不断将各种奇珍异宝运 到天王府。就连天王所用浴盆、夜壶等许多器皿俱以金造。东王府也同样富丽堂皇,尤其是所藏珍宝,竟超过了天王府。直到后期,大兴土木之风一直未息,如忠王 李秀成驻在苏州,一直与敌紧张作战,但忠王府之豪华也令人叹止,据说仅次于天王府。直到苏州城陷前夕仍一直动工,连后来进占苏州的李鸿章都惊叹“真如神仙 窟”、“平生所未见之境也”。封建帝王的后妃制度同样也为太平天国所继承,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早在永安建制时,洪秀全就有三十三个“王娘”,到天京后 有八十八个“王娘”,还经常挑选民间秀女入宫,就连九岁的幼主洪天贵也分了四个“幼娘娘”。其他诸王大多也都如此。 可见,在太平天国中,统治阶级的腐败,特别是在高层领导集团中,争权夺利、竞相腐化之风的迅速蔓延,正是无情侵蚀太平天国的躯体,加速太平天国灭亡的催化剂。 五、军事上的失误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太平天国建立后,太平军迅速席卷大江南北,很快便攻克南京,并建立首都。但就是在这种大好局面下,太平军在军事上却先后进行了北伐和西征。虽然取得了一定 的成绩,但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更重要的是,它将自己整体的强大的军事实力分成了若干个小规模的相对弱小的军事实力,这就给了敌人各个击破的机会。 纵观整个太平天国战史,很难看到一种谋定后动、贯穿全局的战略计划,却常出现坐困突围、随机性较大的战略失误。如金田起义之后,洪秀全不及时带兵北上,而 是先于大黄江口驻扎57天,给了清廷足够的时间去重视和剿灭太平军的机会。其后又在永安“蕞尔山城”中急急封王建政,盘桓半载有余,更给了清廷从容调兵遣 将的机会,若不是最后的破釜沉舟和太平军英勇杀敌,差点使太平天国夭折在了永安。军事上的一连串胜利后,又使太平天国领袖们忘乎所以,夜郎自大,自以为 “百万铜关,尽行打破,实赖天父天兄之权能”,而非人力之所为。故建都天京后,洪、杨等人置清军在天京和扬州城外建立的江南、江北大营于不顾,分兵北伐和 西征。当时,太平军虽号称百万,但除去老弱妇孺,能战之兵只有十万左右。如果集中兵力先摧毁威胁天京的清江南、江北大营(当时两大营兵力不足三万人),然 后以天京为中心,上取武汉、九江、安庆,下取上海、苏、杭,建立巩固的江南根据地,最后再挥师北伐,直捣黄龙,与清廷争夺天下,也许取得的结果会截然不 同。但天国领袖们计不出此,却匆匆将全部太平军兵分为三,结果无论是留守天京,还是北伐、西征,其兵力均不占优势,实际上给了清军各个击破的机会。从中我 们也可以看出,在军事指挥上没有足够的谋略,军事思想上又充分低估敌人的实力,军事储备上又没有足够的准备的太平军最后被剿灭的命运是早已注定的。 六、领导人的不和与权利相争是导致失败的又一重要原因。 这一点毋庸置疑,给太平天国带来灾难性后果的天京变乱与石达开出走便是领导人的不和与权利相争发展到极点的产物。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成为它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使太平军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向防御。 在金田起义之前,洪秀全营救冯云山归来后,肯定了杨秀清在关键时刻挽救拜上帝会的功绩,承认他“代天父传言”的合法性,承认他受天父特差下凡的地位。这 样,太平天国就出现了“一朝二主”的现象。这种政治上的君(洪)臣(杨)关系和宗教上的父(杨)子(洪)间的矛盾,使洪、杨关系一直十分微妙,为以后的分 裂埋下伏笔。 1856年 8月,天京外围敌人威胁解除不久,实权在握的东王杨秀清又假托天父下凡,将天王洪秀全召到东王府,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只得答应:“东王打江山,亦 当万岁。”这样,潜伏已久的洪杨矛盾不能不迅速激化。面对杨的步步紧逼,洪秀全急忙密诏正在江西作战的北王韦昌辉、在丹阳作战的顶天侯秦日纲立即率部回京 诛杀杨秀清。 9月 1日深夜,韦昌辉率精兵三千赶回天京包围东王府,冲入卧室,将熟睡中的杨秀清杀死。而后又血洗东王府,将府中其他官员、卫兵、杨的亲属、仆役等无论男女老 幼,全部杀尽。正在湖北战场的冀王石达开听说天京内讧急忙赶回,想要制止韦、秦滥杀。但此时韦昌辉已杀红了眼,不但不听规劝,反而要杀石达开。石达开闻讯 慌忙逃出天京,结果韦昌辉将石达开留在天京的家属满门抄斩。逃出天京后,石达开从湖北调回所部四万精兵攻入天京,斩杀韦昌辉、秦日纲。经过天京事变,石达 开成为众望所归、辅佐朝政的理想人物。但在经过这场惊心动魄的事变之后,洪秀全对人更加猜忌,只重用洪氏兄弟,处处防备、排挤、打击、限制石达开。石达开 忍无可忍,最后率大批精锐部队出走,六年后终在大渡河被清军围歼。 天京变乱和石达开的出走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而且,“天父”“天兄”的自相残杀,神话开始受到质疑,信念开始破灭,太平天国的基础开始动摇,预示着以后的失败。 七、主要领导人的素质和失误是其灭亡的决定性原因。 领导人,特别是洪秀全的个人政策存在较大缺陷,给太平天国带来许多策略上的失误,使太平天国的失败不可避免。首先,洪秀全对宗教虚幻的思想依赖很深。他一 直以“天兄”自诩,除了他以外,在拜上帝会中,还有很多“神”。在取得胜利后,都归功于“神力”,而完全忽视了人力的作用。其次,对待人才,特别是知识分 子,他的态度是能用,但不能重用。这与拜上帝会所推行的反孔政策是分不开的。太平天国领导人也知道,要建设国家,必须有大批的人才,但小农思想的作祟,使 他们放弃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即使是为国效命的知识分子,也长期得不到重用,甚至遭到排挤和打击。如翼王石达开、忠王李秀成等都是令清军望而生畏的文武兼备 型的人才,但他们并没有得到洪秀全十分的重用。第三,洪秀全的孤家寡人政策使很多可以团结的力量一一被清军剿灭。如上海的小刀会、福建的小刀会、红钱会, 江西的边钱会,广西的升平天国、大成国,包括淮河两岸的捻军等各地各民族起义,太平天国都没有能很好地与之联合。最终,不但使自己的实力没有得到加强,还 使得这些相对较弱的力量被清军一一镇压。 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饿原因是腐败. 从一八五零年“金田起义”起,太平军一路势如破竹,大败清军,不久就攻占武汉三镇,随后沿江挥师东下,在一八五三年三月攻克向有虎踞龙盘之称的南京,并在此定都,改称“天京”。 定都天京之后,虽然太平军的北伐失利,但其他军事行动却胜仗连连,尤其是一八五六年春夏,太平天国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辉煌胜利。在江西,太平军 控制了全省五十二个州府;在湖北,西征将士保卫武汉,打退清军一次次围攻;更重要的是在天京外围,太平军先后击溃长期直接威胁天京的敌“江北”、“江南” 两个大营,天京终于解围。 但就在这时,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的权力之争终于爆发,发展到血洗天京的地步。“天京内讧”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成为它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洪杨矛盾由来已久,与太平天国“政教合一”的体制有极大关系。洪秀全早年自视极高、抱负极大,但偏偏屡试不中,在失意、彷徨、痛苦和憎恨中于一八 四三年与冯云山等创立“拜上帝会”。洪秀全从一些基督教小册子中得到启示,认为只有创造万物、主宰一切的上帝是唯一真神,其他一切人们所崇拜的对象都是 “邪魔”,必须斩尽杀绝。他宣称自己是上帝的次子、天兄耶稣之弟,受上帝之命下凡“斩邪留正”。不久,他与冯云山来到偏僻的广西山区传教,信者甚众,准备 发动起义。(扯淡网编辑) 但就在紧张准备起义之时,冯云山却在一八四八年初被捕,洪秀全急忙奔走营救。拜上帝会一时群龙无首,会众发生混乱,面临分裂瓦解。这时,以烧炭为 业的杨秀清急中生智,利用当地流行的代鬼传话习俗,忽然口哑耳聋,不吃不睡,假托“天父上帝”下凡附体,怒责动摇分子,要广大会众遵守天父之命跟“万国之 主”洪秀全斩妖杀魔。杨秀清的“代天父传言”以天威神力稳定了众心,对维系拜上帝会组织起了重要作用。这样,太平天国就出现了“一朝二主”的现象。在政治 上,洪秀全是天王,是一国之主,位极人臣,称“万岁”;杨秀清是东王,位于洪下,称“九千岁”,洪、杨是君臣关系。但在宗教神权上,洪只是皇上帝次子,而 杨却是皇上帝(天父)的代言人,在神权上杨秀清的地位反高于洪秀全,实际剥夺了洪秀全是上帝在人间唯一代表的资格。由于太平天国实行的是“政教合一”的体 制,所以这实际上成为对洪秀全在现世权力来源(合法性)的潜在挑战。因此,这种政治上的君(洪)臣(杨)关系和宗教上的父(杨)子(洪)间的矛盾,使洪、 杨关系一直十分微妙,为以后的分裂埋下伏笔。 由于杨秀清有卓越的组织、指挥才能,在永安建制封王时杨秀清被封为东王,而且“所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地位高于其他各王,仅在洪下。不过,由于 在神权上杨高于洪,在战斗中杨曾屡次以“天父下凡”鼓舞士气确有实效,所以杨秀清常以“天父下凡”的名义斥责洪秀全,洪秀全虽知这是,但也无可奈何, 只能假戏真做,因为神话一旦被揭穿,连自己也被否定。定都天京之后,洪秀全闭在深宫,耽于享乐,荒于政事,杨秀清更是不可一世,屡为无谓小事斥责、羞辱洪 秀全,借以树立自己的权威。如一八五三年十二月杨秀清曾以洪秀全虐待宫内女官为由,赶到天王府当众怒斥洪秀全:“尔有过错,尔知么?”洪秀全立即下跪回 答:“小子知错,求天父开恩赦宥。”杨继续怒喝:“尔知有错,即杖四十。”众人一再替洪求情,杨仍下令杖责,直到洪秀全俯伏在地表示愿意受杖才算罢了。有 时深夜杨秀清并无要事突往天王府,因朝门紧闭数重,洪秀全迎候稍迟,杨秀清就以天父之名要怒杖洪秀全,洪只得跪求:“求天父恩赦小子迟延之罪!”对天王尚 且如此,杨秀清对其他诸王大小官员更是任意打杀。久之,形成许多重大战略和政策都由杨秀清决定,一些典章制度也由他改定,大权由杨总揽的局面。 一八五六年八月,天京外围敌人威胁解除不久,实权在握的东王杨秀清又假托天父下凡,将天王洪秀全召到东王府,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只得答 应:“东王打江山,亦当万岁。”杨又逼问:“东世子岂止是千岁?”洪又回答说:“东王既万岁,世子亦便是万岁,且世代万岁。”这样,潜伏已久的洪杨矛盾不 能不迅速激化。面对杨的步步紧逼,洪秀全急忙密诏正在江西作战的北王韦昌辉、在丹阳作战的顶天侯秦日纲立即率部回京诛杀杨秀清。九月一日深夜,韦昌辉率精 兵三千赶回天京包围东王府,冲入卧室,将熟睡中的杨秀清杀死。而后血洗东王府,将府中其他官员、卫兵、杨的亲属、仆役等无论男女老幼,全部杀尽。杀戒一开 便难封刀,韦、秦之部又滥杀无辜,仅九月四日就屠杀已放下武器的杨秀清余部五千人,一个多月下来共杀两万余人,甚至婴幼儿童也不能免,天京城内一片恐怖。 正在湖北战场的冀王石达开听说天京内讧急忙赶回,想要制止韦、秦滥杀。但此时韦昌辉已杀红了眼,不但不听规劝,反而要杀石达开。石达开闻讯慌忙逃 出天京,结果,韦昌辉将石达开留在天京的家属满门抄斩。逃出天京后,石达开从湖北调回所部四万精兵攻入天京,斩杀韦昌辉、秦日纲。 经过天京事变,石达开成为众望所归、辅佐朝政

太平天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的太平天国运动,历时14年,势力席卷十八个省市,沉重打击了晚清王朝。只是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不免最终失败。但对晚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拟对太平天国对晚清政治的影响,作一探讨。只是囿于资料的限制和学识的浅薄,文中定有许多不足和错误之处,恳请方家提出批评和修改意见。一是导致中央集权的衰落和地方督抚权力的膨胀。主威素重,权集中央,地方几无独立之权,这是咸丰以前清朝政治的显著特色。随着太平天国的兴起和不断发展,为镇压太平天国,清朝派出了大量的八旗兵和绿营兵,但都无济于事。为此清政府先后委派官员数十人到各省举办团练。这样,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应运而生,并且成为镇压农民革命的主力。清政府不得不逐渐赋予湘淮将帅以越来越大的权力。比如,曾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节制江浙皖赣四省军务。这样一来,自咸丰以后,“主威素重”,权集中央的状况被打破了,逐渐形成内轻外重,督抚专政的局面。具体表现为:1、军权下移,督抚掌握了半地方化和半私人化的军队。咸丰以前,清朝军权由皇帝独揽。中央征调军队,督抚不敢怠慢。自咸丰时起,湘淮军及其以后张之洞的“自强军”,袁世凯的北洋军等,都成了半地方化、半私人化的军队,并不绝对听命于中央。“兵部除绿营之外,各省勇数且不能知,若一旦出警,各省皆自顾疆圉,不能恤人”。(康有为:《官制议》,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53页。)2、财权下移,督抚逐渐掌握了地方财政大权。皇帝掌握军权与中央集中财权互为表里,督抚掌握军权也是与他们掌握财权密切相关的,清代前期与中期一切财权统于户部,通过制定收支科目和收支标准,保证一切财政收支都作为国家收支,从而实现中央对财政大权的控制。各省布政使司、盐运道、粮储道系户部的派出机构,分掌一省财政。但到1852年,太平天国控制长江流域富庶省份之后,中央财政收入锐减,无款可拨,各省于是截留税收,自己筹饷,以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于是财政大权逐渐下移。1853 年,清廷谕令:“按年定数指拨解部”。(《洋务运动》第三册542页)。这一谕令赋予了地方督抚控制财权的合法权力。这样,中央集中财政的体制遂限于瓦解。中央财权旁落,地方督抚遂逐渐掌握了地方财政大权。3、人事任免权下移,督抚扩大了对官吏的支配权。清代中期以前,行政人事权统于中央。但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督抚军权与财权的扩大,他们(指督抚)往往以军务紧张为由,不拘常例,奏调保举人员。《清史稿》称曾、胡“荐贤满天下,卒奏中兴之功”。由于曾国藩权势日大,清廷甚至屡次下谕令其保荐督抚大员。这样,“外重内轻”的局面逐渐形成了。总之,太平天国打乱了清王朝高度中央集权的统治秩序,为湘淮军的崛起提供了契机。清政府依赖湘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就不得不赋予他们以极大的权力,从而为督抚专政制造了历史前提。这样,清王朝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而地方督抚权力得以膨胀。二是导致满汉力量对比的变化。清王朝是由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后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是满汉地主阶级联合压迫各族的政权。但是,满人的特权,满洲贵族对汉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也是清朝始终存在的严酷现实,满汉矛盾始终是清朝的一对重要矛盾。满洲贵族享有世袭特权,以征服者自居,满人在数量上仅占汉人的八十分之一,但却占据行政官额的一半。这样一种情况在太平天国期间产生了变化,使满汉力量的对比向着有利于汉族方向发展。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的崛起造成了清王朝中央集权的衰落,造成了统治阶级中满汉力量对比的变化。特别是在道光和咸丰年间,汉人巡抚占到70%以上,也可证明太平天国运动为汉人获得权力提供了机会。满人政治地位日渐衰败,汉人政治权力日渐增长。在这种政治权力的再分配中,汉人的地位得到明显增强,导致离心力的扩大,使满洲贵族的统治基础日益动摇。为以后辛亥革命的振臂一呼,各省纷纷响应独立,使清朝顷刻土崩瓦解,不能不说是准备了条件。三是促使清王朝实行对外开放和洋务运动。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逐步成为一种发展方向。但清政府长期的闭关政策,使清朝昧于世界局势,一味的“夜郎自大”,成为中国近代化的主要障碍。太平天国沉重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建立了一个与之对峙的政权,成为清王朝的一大“心腹之患”。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乘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加紧侵略,逐步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当中,成为清王朝的“外患”。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敌”,(《筹应议海防折》,《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二四。)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开始寻求一种比较现实而有效的办法,以解除内忧外患。这样,开明,务实的洋务派也就应运而生了。他们坚持对外开放,陆续创办一批军事企业、民用企业、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使之迈出了艰难而凝重的一步。尽管并非情愿,但是它是顺应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至少,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为洋务派的崛起提供了一个契机,为中国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总之,正是太平天国运动,为曾、左、胡、李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契机,他们既是地方势力,又是汉族官僚,同时又是洋务派人士。他们的活动推动了社会变革,对晚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正表现了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

1.〈中国文明复兴的希望所在〉,2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7年第1期。2.〈历史学的变迁〉,3千字,《学术界》(合肥),1987年第3期。3.〈1991年太平天国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6千字,《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2期(笔名:海峰)4.〈马尔萨斯:重要的是提出了问题——为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发表200周年而作〉,7千字,《人口研究》,1998年第4期。5.〈晚清政治史〉(50年来的晚清政治史研究),20千字,《50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又:50年来的晚清政治史研究,19千字,《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6.〈大年师谈博士论文的写作〉,千字,《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6期。7.〈匠心独运的史学巨著一评罗尔纲著《太平天国史》〉,2千字,《人民日报》1992年6月12日。8.〈关于历史年代学问题〉,8千字,《成长中的新一代史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2月;又:《安徽史学》,1993年第3期。9.〈从混沌中探寻有序一一评《清代皇族人口行为和社会环境》〉,4千字,《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2期。10.〈毕生心血汇史坛——记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刘大年〉,6千字,《湖南党史》(长沙)1998年第2期。11.〈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刘大年〉,10千字,《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2期。12.〈百年的启迪〉,5千字,《义和团运动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13.〈学者责任重,窃土源流清——评《日本国窃土源流·钓鱼列岛主权辨》〉,3千字,《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1期。14.〈重读《李秀成自述》〉,14千字,《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2期。15.〈晚清史研究向何处去〉,14千字,《清史研究》,2002年第2期。16.〈近代史: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6千字,《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增刊》,2003年。17.〈上梁、筑础与大清史的学术视野〉,2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月3日。18.〈关于清史工程的初步思考〉,2千字,《清史体裁体例问题讨论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9.〈中国近代史的再认识〉,14千字,《安徽史学》2004年第2期。20.〈刘大年与《评近代经学》〉,20千字,《近代中国与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日译文又载刘大年著《近代中国儒学思想史》,日本汲古书院2007年版21.〈历史学的科学底蕴〉,4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5月18日。22.〈晚清史,一身而二任〉,11千字,《清史论集》,人民出版社2007年。23.〈处处有路透长安——姜涛研究员访谈录〉(合著),29千字,《晋阳学刊》,2009年第2期,本人部分22千字。24.〈罗尔纲的道路〉,8千字,《中国首届罗尔纲学术研讨会纪念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版。

1、《太平天国兴亡:揭示天国盛衰的历史真相》

《太平天国兴亡:揭示天国盛衰的历史真相》是 2000年 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仁坤。

本书是一本记述太平天国事件真相的历史读物。它以大量真实、准确、权威的史料为依据,勾勒出中国历史上最大也是最后的农民战争的悲壮全景。

书中对这场农民战争的盛衰加以评说;对纵横于大江南北的风暴给予清王朝的沉重打击予以高度评价。

2、《太平天国史》

《太平天国史》是罗尔纲于1958年夏在南京期间,以曾三版发行之《太平天国史稿》为祖本,他以一种常人所无法想象的毅力和公认的深厚功力,夜以继日,埋首斗室,汲取前人和当代人的搜集调查研究成果,积累资料而成书的。

《太平天国史》凡四册,洋洋大观154万余字,2700多页。全书八十八卷,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序论”;第二部分为“纪年”;第三部分,列前后期百官职爵表。

第四部分为“志”,内含上帝教、政权、政体、食货、刑律、外交、文艺等二十节;第五部分为“传”,共四十七个方面,收太平天国领袖将领八十三人,女官十三人,省郡行政官五人、洋兄弟三人,会党领袖二十四人,叛徒二十三人,合收169人小传。

3、《太平天国不太平》

《太平天国不太平》是于2004年出版 的一本书籍,作者是史式。该书主要讲述了太平天国由兴起到跌落期间一系列的大事件。

4、《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以虚构的人物连理文为引线,真实记述了太平天国运动,艺术地再现了许多关键性的历史事件。

书中一系列的故事描绘,扣人心弦。通过对上帝会的歌颂和对清军以及官吏腐败行为的嘲讽,作者的立场跃然纸上。

5、《太平天国资料汇编》

太平天国是满清统治时期最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最终被清朝联合列强镇压下去,但是其余部仍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太平天国前期所到之处都都实现了男女平等,废除裹脚等恶习,女子的地位得以和男子同等,是近代中国民主的开端。

据西方的一些见闻记中,都称当时中国最为俊美及威武的男子只有在太平天国之中才能看到。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是世界上第一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曾称太平天国为“中华共和国”。

附录二:黄现璠先生”(目前在国内学术期刊上暂时查明的论著以及遗存稿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例)女子财产承继权实行后的宗法社会和妇女道德《三民半月刊》第三卷第八期,1929年元代之农民生活《社会杂志》第四卷第一期,1932年4月元代之奴隶生活《社会杂志》第四卷第二期,1932年5月中国通史纲要(合著,上、中、下册)北平文化学社,1932年9月(上册),1934年4月(中册),1934年7月(下册)东北之历史考察《进展月刊》第一卷第八期,1932年11月由历史上观察岭南之水路交通《进展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33年最近三十年中等学校中国历史教科书之调查及批评《师大月刊》(即北京师范大学月刊,简称为师大月刊,下同)第五期,1933年7月高中外国史(两册)北平立达书局,1933年8月唐宋时代之转运使及发运使《进展月刊》第二卷第十二期,1933年12月元代农民之生活——附奴隶考[有高岩(巌、巖)著、黄现璠译、李蒸题书北平蓓蕾学社,1934年1月30日唐代之贱民阶级《师大月刊》第十三期,1934年8月宋代太学生之政治活动《师大月刊》第二十一期,1935年9月北宋亡后北方的义军《食货半月刊》第三卷第五期,1936年2月南宋末年河北山东义军《文化建设月刊》第二卷第五期,1936年2月元代被压迫阶级之汉南人《文化建设月刊》第二卷第六期,1936年3月《唐代社会概略》商务印书馆,1936年3月初版,1937年2月再版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11月重校版宋代太学生之救国运动商务印书馆1936年10月初版台湾台北文星书店,1956年1月、1965年5月再版上海书店1996年影印版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11月重校版元代佃户之生活《师大月刊》第三十期,1936年10月中国发装考略《经世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二期,1937年7月中国通史讲稿广西大学教务处铅印,1938年10月我国礼节之形态与变迁《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三期,1941年2月5日再论礼节之演变《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五期,1941年2月26日周代无井田制《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八期1941年3月19日战国时代农奴解放与人之发现《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九期,1941年3月26日我国坐俗古今之变(一、二、三、四.五)《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十二期,1941年4月16日(一)《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十六期,1941年5月14日(二)《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十八期,1941年5月28日(三)《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十九期,1941年6月4日(四)《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二十期,1941年6月11日(五)日本人之坐法(上、下)《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二十二期,1941年6月25日(上)《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二十三期,1941年7月2日(下)印度佛教坐俗之研究(上、下)《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二十六期,1941年7月23日(上)《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二十七期,1941年7月30日(下)元代蒙古人之奇异婚姻(上、下)《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二十九期,1941年8月13日(上)《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三十期,1941年8月20日(下)元代服饰之奇异(上、中、下)《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三十期,1941年8月20日(上)《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三十一期,1941年8月28日(中)《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三十二期,1941年9月3日(下)政治革命之汉代道教《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三十四期,1941年9月17日汉代学术思想之三变《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三十七期,1941年10月8日秦始皇第二之隋文帝(上、下)《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四十期1941年10月29日(上)《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四十一期1941年11月5日(下)战国时代采邑经济之发达《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四十二期1941年11月12日吸烟风俗传播考(一、二、三、四上下、五)《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四十三期,1941年11月19日(一)《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四十四期,1941年11月26日(二)《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四十六期,1941年12月10日(三)《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四十八期,1941年12月24日(四上)《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四十九期,1941年12月31日(四下)《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五十一期,1942年1月14日(五)饮酒礼俗与女招待的缘起(上、下)《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五十四期,1942年2月4日(上)《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五十五期,1942年2月11日(下)饮茶风俗之起源及其传播(上、下)《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五十九期,1942年3月11日(上)《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六十期,1942年3月18日(下)番薯传来考(上、下)《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六十期,1942年3月18日(上)《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六十一期,1942年3月25日(下)春秋五伯无一为尊周(上、中、下)《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六十二期,1942年4月10日(上)《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六十三期,1942年4月16日(中)《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六十五期,1942年4月29日(下)男女鞋袜古今之变《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六十八期,1942年6月10日《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七十期,1942年6月30日《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七十一期,1942年7月10日我国服装演变之研究《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七十一期,1942年7月10日《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七十三期,1942年8月20日《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七十四期,1942年8月31日明代剿倭之广西女将《国防周报》第二卷第四期汉族对外抗战史(上、下)《国防周报》第四卷第七期(上)《国防周报》第四卷第九期(下)汉武为争汉族之生存而战《国防周报》第四卷第八期五胡乱华北方民众之抗战(上、中、下)《国防周报》第五卷第二期(上)《国防周报》第五卷第四期(中)《国防周报》第五卷第五期(下)中国男女服装之研究《中师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中山大学季刊,1943年1月食器与食礼之研究《中师季刊》第一卷第二期中山大学季刊,1943年4月中国史讲义广西大学教务处铅印,1945年12月黔桂边区教育散记《广西日报》桂林版《新教育》专刊,1946年12月29日、1947年1月11日、1月25日连载黔桂边民社会组织的民主政治《广西日报》桂林版,1947年1月连载春秋战国人之发现与人之平等《西大学报》第一卷第一期,1948年4月中国历史上之一治一乱《政治学刊》,1948年创刊号殷代社会史广西大学图书馆铅印,1950年4月18日中国封建社会史广西大学图书馆铅印,1952年12月9日中国历史名著选读广西师范学院图书馆铅印,1953年8月15日我国古史分期应该重新估定广西师范学院教务处油印,1955年10月3日太平天国革命中的僮族子弟《光明日报》,1956年5月10日《太平天国史研究文选》(广西1951~198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广西右江僮族人民建立苏维埃政权之革命广西师范学院教务处油印,1956年7月广西僮族史略广西师范学院教务处油印,1956年12月6日广西僮族反抗压迫史(主编)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印,1957年1月谈僮歌《广西日报》,1957年2月10日右江苏维埃政权之建立广西师范学院教务处油印,1957年3月僮族人民之革命斗争广西师范学院教务处油印,1957年3月广西省大新县僮族调查资料广西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印,1957年3月2日关于广西僮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广西社会历史调查组印,1957年3月27日僮族在广西的历史分布情况《广西日报》,1957年4月19日广西僮族简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古书解读入门(油印本)广西师范学院教务处教材,1962年2月侬智高起兵反宋是正义的战争《广西日报》1962年4月2日《岭外壮族汇考》,广西民族出版社,1989年12月土司制度在桂西《僮瑶族史科学讨论会论文集(僮)》第一集,1962年7月僮族女将瓦氏领兵抗倭《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学会成立大会论文集》,1963年3月广西最早的城堡《广西日报》,1963年6月4日我国历史分期必须重新估定(修改稿)广西师范学院教务处油印,1974年5月8日我国古代史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修改稿)广西师范学院教务处油印,1976年3月2日汉族的形成(合著,油印本)广西师范学院教务处油印,1976年12月1日中国古代史没有奴隶社会初探(修改稿)广西师范学院油印,1977年12月6日红八军龙州起义广西师范学院油印,1978年6月壮族简史讨论意见书面报告广西师范学院油印,1978年9月我国古史分期应该重新估定——古代没有奴隶社会(修改稿)广西师范学院油印,1978年11月5日我国民族历史没有奴隶社会之探讨《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2月、3月第二、三期连载《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三期(总第九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侯绍庄等同志商讨中国奴隶社会问题广西师范学院油印,1979年11月14日广西各县瑶族人口及其过山榜广西师范学院油印,1979年11月19日我国有否奴隶社会之商榷广西师范学院油印,1980年3月8日铜鼓制造及其花纹之探索——广西壮族人民制造铜鼓广西师范学院油印,1980年3月29日同我国历史学者商榷一个问题——我国有没有奴隶社会广西师范学院油印,1980年8月10日远古的广西人(合撰)《桂林日报》,1980年8月10日壮族名称的演变(合撰)《桂林日报》1980年8月27日内蒙古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合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2月第二期广西岩洞葬与宁明花山壁画广西师范学院油印,1981年2月宋代壮族首领侬智高起义及其影响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论文集(油印),1981年5月壮族别称乌浒人之探讨《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一辑,1981年9月《岭外壮族汇考》广西民族出版社1989年12月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油印本)广西师范学院油印,1981年10月、12月试论百越和百濮的异同(合撰,遗作)《思想战线》(双月刊)云南大学1982年第一期(总第四十三期),1982年2月20日广西宁明花山壁画与岩洞葬(合撰,遗作)《西南民族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6月侬智高(遗作)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铜鼓制造及其花纹的探讨(遗作)《学术论坛》,1985年第9期铜鼓及其花纹的新探索(遗作)《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五辑,1985年5月壮族通史(合著,遗作)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11月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试论“中国生活学”的构建(遗作)《广西社会科学》[特稿]2007年第3期民族调查与研究40年的回顾与思考(上、下,遗作)《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3、4期 2007年9、12月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遗作)《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9期《韦拔群评传》(遗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风雨同舟十三年》(遗作)《西大情缘》,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11月遗存稿《中国通史》讲稿一卷,未刊。《秦代通史》书稿一卷,未刊。《魏晋南北朝通史》书稿一卷,未刊。《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史》讲稿一卷。《日本吸收中国文化史稿》书稿一卷,未刊。《中国文化史》讲稿一卷,未刊。《隋唐五代史》书稿一卷,未刊。《我国人民起居衣食生活之演变》书稿上、中,下三卷,未刊。(据作者于本书稿《总论》记:书稿开始写于1941年作者任教于中山大学期间,1947年成书稿—卷,初名《中国起居饮食礼节史》,寄送上海正中书局审阅,双方签订了出版合同,作者获预支稿费法币2000万元,即50%,中正书局出了样书,后因上海解放,书局解散,未能出版。经逐年增补,作者于1956撰成两卷,寄送北京人民出版社,该出版社审查一年,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前,作者赴京出席全国人大代表会议期间,与人民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获预支稿费700元,后因“反右运动”中作者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人民出版社单方终止了出版合同,作者退回稿费。1979年,作者右派冤案子反昭雪后赴北京开会,人民出版社派人接洽,有意出版。作者于1981年撰成初稿三卷,改名《中国生活学——古代食衣住行研究》,尚未校定寄出,作者即告病故。)《民国史断片》文稿一卷,未刊,《旧民主主义革命史》书稿上、下两卷,未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讲稿一卷,未刊。《中国历史名著选读》讲稿一卷,未刊。《中国历史文选》讲稿一卷,未刊。《古书解读基础知识》书稿一卷,未刊。(本稿是在油印本《古书解读入门》的基础上增补编成)《千里之行——参加全国政协第五届第三次会议感想记》文稿一篇,油印,未刊。《古代少数民族乐舞考》文稿一篇,未刊。《黄鼎凤领导反清起义论考》文稿一篇,未刊。《吴凌云、吴亚忠反清起义论考》文稿一篇,未刊。《陆荣廷生平及其功过》书稿一卷,未刊:《试论广东临高县村人的民族成分》文稿一篇《广西各县县志重修意见》文稿一篇,未刊。《历史文物考释》书稿提纲一篇。《学术文摘》、《论文杂摘》各一卷。《少数民族习俗杂录》三卷。《读书笔记》六册。《少数民族调查笔记资料》9册。

与天下太平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1,语言上的差异:中国文言文,成语,美国俚语的翻译。(甄嬛传翻译就是个例子)2,历史文化的差异:中国的典故。国外的故事。3,思维模式,生活环境的不同:中国式的...美国式的...造成读者不能深入理解...bla...bla...1、对比:中译英,就像文言文的解释,只有古人知道其本身的意思,后来人理解各有千秋。2、意境:不同地点不同情绪感情的植入,就生硬的汉字,没有情绪烘托,难以表达其真正的思想。3、语气语调:无法做到情景交融,有些话需要心领神会。4、文化差异:各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对于语言,没有相应的语言文化理念,难以清楚直接的表述。5、地域差异:应用各地的方言,类比整个语言领域,不是互通最好,而是原汁原味,才能绽放没的光环。6、习惯用法: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有些东西并不是懂就可以理解了。一.、英汉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比较及翻译英汉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比较及翻自然界里的动物种类繁多,动物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生物,其本质对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一样的。但不同民族的人们对动物的感觉有着极大的不同,也就是说人们在对待动物这一客体事物时,总会寄予自己各不相同的感情色彩,使之具有这样或那样的联想意义。所谓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 ,利奇(G·Leech) 在其名著《语义学》中作了这样的解释:它是通过象征、类比等心理手段构建的语义世界,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概括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时,强加给词汇的种种蕴意,如吉凶、善恶、美丑等,从而使得词汇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即联想意义因世界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显得异常复杂,语言互译有时很难准确把握。朱光潜在《谈翻译》一文中说过,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首推联想意义,因它带有特殊的情感范围,甚深广而微妙。本文拟对英汉语言中一些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略加论述,就教于各位。 相同或相近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相同或相近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相同或相近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相同或相近的联想意义及翻译 不同文化间存有共性的东西,即使像东西方两种差异较大的文化类型,也是如此。因为,从人的构造机制来看,无论中国人,还是西方人,感知客观世界的心理器官———大脑是共同的;另外,从生活环境来看,东西方人都生活在共有的家园地球上,面对的是基本相同的自然环境,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能不形成大体一致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就影响和决定了中西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很多共有联想,反映在动物词汇方面也一样。 在中西方化中,有很多动物词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联想意义。比如, 鸽子( dove) 都会让人联想到“和平”;“天鹅(swan) 都是“高贵”和“圣洁”的象征;“杜鹃”(cuckoo) 被视为“报春鸟”;“蜜蜂(bee) 使人都想到“辛勤、忙碌”(as busy as a bee) 。狐狸是动物中最狡猾的,汉语有“狡猾的狐狸”之说,英语也有“as sly as a fox”之喻; 汉语有“蠢驴”,英语有“as stupid as an ass”;鹦鹉学舌”在中国耳熟能详,英语中也不难找到相应的说法———“to parrot what others say”。这些例子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契合点,翻译时,比较好掌握。 但更多的动物词汇所传递的联想意义是容易混淆,难以掌握的,尤其是那些用不同的动物喻体表达的内涵相同的联想意义,译者很容易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而错误地理解其涵义。对于用不同动物喻体来表达相同喻义的动物词汇,在语言互译时,一定要采用这一民族文化所熟悉的并能产生相同联想的喻体去替换另一民族文化所熟悉的喻体,也就是说译出来的句子要符合所译语言的表达习惯,这样方能把握原句的思想和内涵,使读者正确地理解原句的意思。如“鸡皮疙瘩”译成英文是goose flesh ;“杀鸡取卵”是“kill the goose that lay golden eggs”;汉语常说的“笨得像猪”,英文是“as stupid as a donkey”或者“as stupid as a goose”;“a black sheep”贴切的汉语是“害群之马”;“set a fox to keep one’s geese”译成汉语是“引狼入室”,而不应直译为“叫狐看鹅”;“slippery as an eel”相应的中文是“圆滑得像泥鳅”,汉文化习惯用泥鳅(loach)而不是鳝鱼(eel) 比喻某人的圆滑。 不同的动物词汇具有相同的联想意义,有些是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造成的。比如,中国人一直用牛耕地,对牛特别有好感,英国人早期用马耕地,与马接触较多。所以,在汉语和英语中含有“牛”和“马”这两种动物词汇的表达法较多,英汉互译时“牛”和“马”可以互换。形容一个人健壮,中文是“壮得像头牛”,英文却是“as strong as a horse”;形容人干活干得很辛苦,汉语是“像老黄牛一样干活”,英文则是“work likea horse”;汉语常说的“吹牛”,英文又是“talk horse”。 还有的是因为不同的文化习惯造成的。如,汉文化中,“虎”(tiger) 被称为“百兽之王”,汉语中有很多有关虎勇猛、威武的表达法,如“虎将”、“虎威”、“猛虎下山”等。而在英文化中“, 狮”(lion)取代了其位置,英语“lion”的联想意义是“勇猛的人”、“骠悍的人”。历史上查理一世常被称为“King Richard ,the lion hearted”(狮心王查理) ,这是说他勇猛超群。汉语“勇猛如虎”,英语则说“as brave as a lion”。汉语“拦路虎”,英文为“a lion in the way”,汉语“狐假虎威”,英文则是“an ass in a lion’s skin”,汉语“老虎头上搔痒”,英文是“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 联想意义的不同及翻译联想意义的不同及翻译联想意义的不同及翻译联想意义的不同及翻译 人类文化有共性的一面, 也有个性的一面。因历史传统、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动物词汇又会有各自特有的联想意义,即使是同种动物也会有不同的联想意义,有的联想意义还可能是完全相反的,翻译时要特别注意。 下面这些动物词汇联想意义差别就极大。 “凤凰”(phoenix)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百鸟之王,有“百鸟朝凤”的说法。古时,人们相信凤凰出现可以预示天下太平,所以后世多以龙比喻皇帝,凤凰比喻皇后,帝王成婚称为“龙凤呈祥”。但在英语中,“phoenix”只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鸟,在阿拉伯沙漠生活五、六百年后自我焚化,并由此得到再生,故英语中“phoenix”一词有“再生”、“复活”等意思。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 中就有这样一个例句“Religion ,like a phoenix ,has been resurrected from the ashes of the revolution”(宗教就像传说中的凤凰,在革命的灰烬中又复活了) 。 兔(rabbit) 在汉文化中有“敏捷”、“迅速”的含义,汉语有“动如脱兔”的说法,英文中的“rabbit”却表示“胆怯”,如“as timid as a rabbit”。汉语中“鼠”(mouse) 被用来形容胆小,人们常说“胆小如鼠”,但胆小的鼠在英语民族文化中却成了安静的喻体,如“as quiet as a mouse”。 在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中,有些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甚至是完全相反的。“龙”(dragon) 在汉文化中一直是“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中国人对传说中的“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龙”被视作中华民族的图腾,华夏民族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龙”是硕大、恐怖的古怪野兽,满嘴喷火,凶狠残暴,与“邪恶”同义,深为英语民族所厌恶,认为应予消灭。因此,汉语“龙”所具有的褒义在译成英文时是不能保留的,如汉语“望子成龙”绝不能译成“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a dragon”,而应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同样,我们所说的亚洲四小龙不是“four small dragons of Asia”而是“four small tigers of Asia”。 “猫”(cat) 在中国人眼中是温顺乖巧的动物,如果按照汉文化习俗把这句英文“she is a perfect cat”,翻译成“她十分温顺乖巧”,那就大错特错了,英文中“cat”用来描述妇女时,是一个贬义词,专指那些爱撒谎、饶舌、恶毒的妇人。“she is a perfect cat”的原意是“她是个十足的长舌妇”。如果一位中国人听到这样的话“you are as wise as an owl”肯定大为不悦。汉文化中“, 猫头鹰”(owl)有“不吉利、凶兆、死亡”的联想意义,但英语中“owl”常常是“聪明、智慧”的象征,而这种联想意义在汉文化中是不存在的。 “孔雀”(peacock) 在汉文化中是吉祥物,孔雀开屏被看作大吉大利,而英语中“peacock”用于延伸意义常常含有贬义。Webster’s Third New Inte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是这样解释的:“One making a proud or arrogant display of himself”(一个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 。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 是这样解释的:“If you describe someone ,especially a man ,as a peacock ,you mean that they are rather proud of themselves and like wearing attractive clothes and looking good ,used showing disapproval’(假如你说某人——特别是一个男人——是一个peacock ,你的意思是他很骄傲,喜欢穿漂亮衣服,打扮入时;具有贬义) 。由此可见,“peacock”在英语中的意义基本上是否定的,不强调孔雀美丽的一面,而只强调它骄傲的一面,于是,英语中有“proud as a peacock”这一成语,汉语为“非常骄傲”。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同一种动物词汇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联想意义,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真正理解,甚至误解另一种语言的深层意义,从而在翻译中出错。 特有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特有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特有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特有的联想意义及翻译 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一个普通的动物词汇在一种文化中常常具有极其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仅仅是个符号,不产生任何联想。 汉文化中,乌龟(turtle) 有两个联想意义,一是“长寿”,另外还用来比喻妻子有外遇的丈夫。而在西方文化中它不过是行动缓慢、其貌不扬的动物而已,绝无此联想。汉语“鱼”会让人联想到“结余”、“年年有余,“鸡”会让人联想到“妓女”,这是因为汉字可以谐音而转承同音异形字的语义值,而英语词汇音节过多,谐音概率低,通过谐音获得文化内涵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英语中相对应的“fish”、“hen”就无法使英美人产生诸如“结余”、“妓女”之类的联想。 同样,也有一些动物词汇在英美文化中所拥有的联想意义在汉文化中也是空缺的,例如“, beaver”(河狸)喻指卖力气的人“, duck”(鸭子)指可爱的人或物,如“she is a perfect duck”(她可爱极了) ,汉语中就没有这样的联想意义。英语中与“fish”(鱼) 有关的表达法很多,这是因为英国是个典型的海洋国家,这些表达法充分表现了英国的地理特征,如“drink like a fish”(豪饮) 、“as drunk as a fish”(烂醉如泥) 、“as mute as a fish”(一声不吭) “, cold fish”(指不大与人交往的人) ,等等。而汉语的“鱼”就没有这样的联想意义。英语用“chicken”一词来表示一个没有勇气的胆小鬼,如“You chicken”(你这个胆小鬼) 。英语中“chicken-livered”或“chicken-hearted”表示“胆小的,怯懦的”“, play chicken”意为“比试胆量”。“chicken”让操英语的本族人联想到的是“懦夫、胆小鬼(coward)”,而汉语却无此联想。 尽量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误会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负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不深刻了解这层涵义就可能犯文化错误。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 1993 年说过,联想意义有时捉摸不定,很难掌握,在一种文化中有吉祥涵义的东西到了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就是禁忌。因不了解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在语言互译中而触犯禁忌的事生活里屡见不鲜。 “雄鸡”(cock) 在中国使人产生的是积极的联想,如“雄鸡报晓”、“闻鸡起舞”等,而在英文化中“, cock”一词无此积极的联想意义。在西方社会“, cock”一词可能使人产生男性生殖器官的庸俗联想。中国某厂家生产的闹钟商标是“金鸡”,在中国语境下它是一个极为响亮的名字,当产品销到国外时,商标最初被译为“Golden Cock”,这显然是不符合西方文化习俗的译法,后来被更正为“Golden Rooster”。 中国某厂家生产的“白象”牌电池因其质量优良而出口,但却遭受西方国家的冷遇,究其原因,“白象”在汉文化中喻指珍奇而稀有的东西,英文“white elephant”在西方文化中则指无用而价格昂贵的东西,难怪此商品在国外销路不畅。 广州的别名叫“羊城”,传说古代有五位仙女骑着五头羊为广州人送来了五谷,因此“, 五羊”在汉文化中象征着吉利,广州生产的一种自行车因而取名“五羊”。这种自行车远销到国外时,“五羊”被译为“Five Rams”。“ram”一词在西方文化中的联想意义与汉文化中的联想意义绝然不同。英语中ram除了“公羊”之意外,还有“反复灌输”、“强使通过”、“迫使接受(观点、想法) ”等涵义。结果在中国吉利的“五羊”在西方变成了令人不愉快的东西,以此命名的产品当然不会受到西方人的青睐。 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很能折射出中西文化间的差异,意识到差异的存在,译者在掌握翻译基本技巧的同时,要更进一步了解中西文化丰富的内涵,作为中国人,一般对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要熟悉一些,所以尤要补好对西方文化生疏的课,才能在英汉互译时做到准确而传神。 【参考文献】 1. 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 Collins 1987 2. Webster’s Third New Inte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Merriam Company Publishers. 1961. 3. 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4. 沈安平,论社会文化与语言的联想意义,顾嘉祖,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0 :129 —146 5. 胡文仲主编,英美文化辞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6. 吴友富主编,英语动物词汇用法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二、英汉动物词汇的象征意义比较 【作者简介】 李燕(1981 - ) , 女,运城学院外语系助教,山东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文章编号:1008 - 8008 (2009) 02 - 0090 - 04 1. 引言引言引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着语言所在的不同社会、文化及时代的特征。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也不仅仅限于表达表面的所指意义,而是蕴涵着不同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人与动物相互依存,关系密切,因此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动物词汇。在浩瀚的词汇海洋里,这些动物词汇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它们不仅有直接的、表面的、字面的意义,还有内涵的、情感的、迁移的意义。正如廖光蓉指出:“动物词产生文化意义的基础有三点:一是动物的外貌、生理、心理、性格、行为、习惯、作用等特征;二是民族的文化内容、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三是联想,联想是指把动物和另一事物联系起来,而民族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文化心理对于联想的产生和腾飞方向起着潜在然而也是重要的激发和引导作用。”[ 1 ]17 尽管不同语言动物词的概念意义( concep tualmeaning)相同或相近,但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种动物赋予不同的情感,因此其具有各自民族特征的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有时相同或相似,有时则大相径庭。 2. 英汉动物词汇象征意义的异同英汉动物词汇象征意义的异同英汉动物词汇象征意义的异同英汉动物词汇象征意义的异同 2. 1 同一词汇象征意义相同同一词汇象征意义相同同一词汇象征意义相同同一词汇象征意义相同 语言反映文化,语言上的共同点正是由于文化的共性所决定的。地球上所有的民族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都面临着风、雨、雷、电等大自然的挑战,都经历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因此对自然界的万物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感受。由于人类的生活环境大致相似,英汉动物词汇在两种语言中发生语义重叠现象, 即词汇对应关系。动物具有显著特性,英汉民族对这些特性看法大体相同,且都用这些特性来描述或比喻人或物的某些特质,因此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只要是从动物的基本属性这一角度出发去认识动物,自然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赋予动物词语相同的褒贬感情意义。

现代文学从诞生到现在,与现代媒介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出一种互动共生、共同成长的态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学类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文学类毕业论文 范文 一: 传统 文化 与现代文学的关联性

[摘要]传统文化是指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是民族文化中哲学、美学和艺术的结晶。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历史,也形成了独特的哲学、美学体系。这些传统文化以诗歌、戏剧、小说和 散文 等文学形式传承下来。在上世纪五四运动之后,一些传统文化被当做阻碍历史发展的精神枷锁抛弃,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度出现与现代文学隔离的现状。在21世纪的今天,发扬传统文化是国力的体现,在现代文学中体现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学发展的新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文学;批判;继承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是民族特色和民族风貌的集中体现。目前,尽管世界的发展正朝着全球化迈进,但东方人和西方人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东方人的内敛含蓄和西方人的外向粗犷并没有随着全球化发展而改变。尽管同为东方人的民族特征,但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也明显不同,像中华民族和邻近的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民族相比,虽然都具有内敛含蓄的相同点,但民族区别还是存在的,这就是不同的传统文化在不同民族体现出来的不同印记。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但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部,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儒家思想,还包括佛教、道教思想,这我还是广义的传统文化,如果细分起来,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古诗、古文、诗词、 国画 、医学、戏剧、民族音乐。在时间上可以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从社会层面上可分为宫廷文化、官方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间文化;从社会功用来分,还可以分为名号文化、服饰文化和礼仪文化等。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限于汉民族文化,由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吸收了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就是在当前,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还有自己的特色,这些文化特色和不同民族的信仰有关。从信仰来看,我国汉族人民和大多数民族信仰佛教和道教,这样就形成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但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像西藏地区藏族人民信仰的喇嘛教、回族人民信仰的伊斯兰教以及部分民族信仰的萨满教、____,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它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被人们一代一代继承下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有的正逐步退出人们的生活。像我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关于婚姻方面的“问名、纳彩”等文化形式,以及结婚典礼中的拜天地仪式,在当前的社会中逐步被西方神父证婚仪式所代替。而一些传统的文化游戏,像充满文化气息的对 对联 、猜灯谜等高雅活动也成为一去不复返的历史。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要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除了在生活中体现,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文学艺术形式加以传承。

二、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学中的体现

我国的传统文化能流传至今,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利用之外,更多的则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传承下来的。我国的文学作品是以诗歌开始,然后发展到散文、戏剧、小说这些形式。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记载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人们的劳动、生活、祭祀等活动。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哲学得到了告诉发展,“诸子百家”用他们的散文记录了自己的思想,使后人了解到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思想内涵。到了汉朝,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我国的文人都是用儒家思想来作为行事标准。这种文化思想在我国历代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儒家思想对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品德的要求是“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治国平天下”,天下太平是每个人的最终理想,因此“文死谏,武死战”成为一种最伟大的献身。一些有抱负的文人就将忧国忧民的思想写进了他们的诗歌中,这些诗歌在《乐府诗》和“建安七子”的诗歌中体现为对战争的不满;在太平年间,诗人们希望人们安居乐业,所以对于国家用人制度、赋税政策造成的内乱忧心忡忡,这种思想从魏晋时代的鲍照、左思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宋朝的范成大、范仲淹的诗歌中。他们用自己的诗歌表达对国家对人民的关心。因为儒家思想的最高准则是“平天下”,因此对于国家完整看得高过自己的生命,对于维护国家的尊严也超出了自己的生命的爱惜。因此才有苏武北海牧羊十八年不变节,辛弃疾的“栏杆拍遍”的愤慨,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牵挂,才有南厓海战后的十万军民跳海为宋帝殉葬的壮举,才有后来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的不屈。进入元朝之后,我国的戏剧得到了高度发展,一些生活趣事,历史 典故 被编成戏剧广为流传,这种老少皆宜的文化形式不断传承了历史文化,还将人们生活中的一些礼仪文化进行了传播。进入明朝以后,小说又得到了空前发展,当时的小说种类繁多,不同题材的小说都宣传了不同的文化,像才子佳人小说中,大量的诗词唱和,表现了封建时代男女相爱的含蓄委婉;而流传后世的《三国演义》不仅宣传了儒家的忠君思想,还将我国的古代军事文化做了细致的描写;《水浒》宣扬的是我国的侠义文化;《西游记》则是描写了我国的佛教文化。我国明清时期的戏剧对传统文化的传播,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准则的。像戏剧中对于爱情的描写都是突出忠贞不移,在极端情况下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倾向,像《桃花扇》,将个人情感和国家民族气节结合在一起;而《清忠谱》则是为正义,为尊严不惜牺牲个人性命。这个时期流行的小说也是以宣传儒家思想的忠恕、信义、仁义为主,除了四大名著,像《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这些在民间广受欢迎的通俗小说,宣传的是朋友之间的仁义,为了正义而奋斗的主题。《金瓶梅》和《红楼梦》虽然描写的是家庭生活,没有直接歌颂仁义,但对于两个大家族走向衰败时,那些落井下石的背义之人还是进行了讽刺。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现代文学是从五四运动之后开始的,以现代白话文写成的诗歌和戏剧、小说,它们和古代文学相比,无论是形式还是表现手法都有较大的区别。现代文学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有个从隔离到传承的过程。

1、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隔离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在我国民族处在落后、衰微的状态之下,一代热心青年在为民族为国家的落后深感痛心的同时,在积极寻找落后的思想根源,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是几千年来思想体系建立在以儒家思想为准绳的体系之上造成。因此,五四运动在文化上对我国的儒家思想进行的彻底否定,将西方的个性解放思想引进到中国。五四运动之后的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化的隔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形式上,用白话文代替了八股文,用现代诗代替了律诗。另一个是在表现内容上,现代文学受西方影响,表现的是人物个性和命运,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忠孝和节操对人性的压抑进行了批判。与此同时,现代文学摈弃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引进了西方一些思想家的哲学思潮,像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这种隔离在上世纪前半叶表现得还不明显,在新中国建国之后,尤其是“”时期,现代文学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隔离现状发展到了彻底否定的地步,不仅否定了儒家文化,也否定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好在这种状态随着“”的结束得到了改善。

2、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的体现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的现代文学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隔离状态,但由于作家的思想观念不同,一部分人认为传统文化落后,但也有一部分作家在作品中用现代的文学眼光来传承传统文化。沈从文在他的小说中以反映湘西地域文化为主,他的代表作《边城》就将我国传统的道教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的“和”“仁”“信”等思想通过小说反映出来。巴金的《家》《春》《秋》是用批判的态度来描写封建家族,但对于封建家族方面的文化也有所涉及。在张恨水的系列小说中,通过对生活在下层的民间艺人生活的描写,将我国的民间曲艺和家族文化都做了比较细致的描写。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写的是抗战时期一个大家族的遭遇,其中对于国家兴亡的关心和我国古代作品中对于国家兴亡的看法是一致的。丰子恺的散文集《缘缘堂 随笔 》通篇都充满了传统的佛教思想,将爱护生灵,体现童真作为表现主题。叶圣陶等人的作品也同样反映了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和我国古代诗人对民生的关注相似。解放后,赵树理写的一系列“山药蛋”派作品,像《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品,其中也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结束后,我国的文学创作在思想上得到了彻底解放,文学作品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局面,出现了大批既有现代文学特点又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像莫言的《红高粱》,内容是反映国家兴亡与个人的关系,但表现方式上又综合了西方的文学表现手法。阿来的《尘埃落定》,表现的是我国藏族土司文化小说中有大量的佛教文化的表现;而陈忠实的《白鹿原》反映的是“民族的秘史”,涉及到了我国传统的儒家精髓,而白鹿两家秉承的“耕读传家”的治家传统以及家传的“修身齐家”的人格理想都对儒家思想做了诠释。在当代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籍作家迟子建,她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反映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人生活,其中对于鄂温克的历史、生活现状以及他们信奉的萨满教都做了详细描写。《伪满洲国》则是将伪满时期的下层百姓作为表现对象,表现了东北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在她的所有作品中,都是以表现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为主,向世人展示了东北黑土地上的特色文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一些著名作家都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上来,像王蒙对老子的研究,刘心武对《红楼梦》的研究。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学对现代文学发展的主要作用,离开了传统文化,文学也失去了民族特性。

[参考文献]

[1]骆素青,刘义婧,赵秀忠.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J].中国宗教.2011(07).

[2]翟文铖,杨新刚.“传统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10(01).

[3]朱德发.重探60年五四文学革命研究的误区———质疑“彻底反传统文学”论[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二:现代文学 教育 文本细读的地位与 方法

【摘要】文本细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学术能力,是克服现代文学教育中片面注重文学史弊端的重要手段。高校现代文学教育应该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阅读的直觉 经验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坚持审美批评和社会批评相结合,提升学生直觉阅读经验后的理论深度;从外部创新课堂形式,树立学生课题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题形式中培养自觉阅读的习惯。

【关键词】文本细读;高校;现代文学教育;地位与方法

自1929年春,朱自清在清华开设“中国新文学研究”至今,现代文学教育走过了近90个春秋,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以文学史为中心的学术体制和教学体系。文学史教育在建构学生的理论体系、培养学生史的意识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轻视文本细读,以至于学生文本解读能力下降,文学审美趣味减弱,进而影响到学术研究风气:“对于‘宏大阐释’和‘宏观把握’的热衷”,“喜欢制造宏大课题”,其害大焉。因此,我们必须 反思 文学史中心论教学体制的弊端,重视文本细读在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一、文本细读在中国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地位

对于文本与文学史之间的关系,陈思和先生曾有这样生动的比喻:二者“类似于星星和天空之间的关系。构成文学史的最基本元素是文学作品,是文学的审美……构成天幕下一幅壮丽的星空图”。2试想,我们如果天空没有星星,只有几个符号,说这是月亮、这是太阳,那么估计我们都没有看星空的兴致了。因此,文本是文学史的内核,在以文学史为核心的现代文学教学体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价值主要体现在:首先,文本细读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兴趣是如果我们的课堂,一开始就是大谈文学史关于某段时期的基本概况,谈某位作家的基本特色,举几个老调重弹的例子,那么学生如听天书,不知所云,甚至会轻视现代文学,以为现代文学不过就是反封建,追求自由平之类的枯燥名词。如《狂人 日记 》,按传统讲法,先分析鲁迅生平,揭示其思想是讲“礼教吃人”,艺术成绩,简单枯燥,理论先行。但是,如果我们带着学生去读《狂人日记》让学生去体会,提出问题。如“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学生也许会问:为何见了月光,就爽快,觉得以前全是发昏?引发思考。接着就是“我怕得有理!”为何?既有对过去的害怕,三十年来一直吃人和被人吃,也有对未来的恐惧,梦醒了,不知路在何方。这恰是一个刚觉醒者的心理写真。接着引导学生读吃人的意象演变,辩证吃人与封建意识形态的关系,将抽象的吃人变为丰富的审美的存在,从而引发阅读兴趣,调动他们课后阅读的积极性。其次,文本细读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学术修养的基础。在当今社会,大学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高雅的趣味、理性的精神是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基本功能,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审美趣味和理性精神呢?阅读是重要手段。陈思和先生曾说:“在大学本科生阶段,甚至是硕士研究生阶段,能够指导学生细读文学名著,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通过文学名著的阅读提高他们对文学史的基本理解,要比言目的理论鼓吹或者死记硬背一些文学史知识有益得多。”现代文学是既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也有其特殊性,即现代性,既是语言的现代性,也是“人学”的现代性。如读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夜》。将自我瞬间的感觉融入宇宙中。看似物我相融,其实早不是古典的意境,而是现代人的情怀,人不是自然的附庸,而是理性的存在。情绪的瞬间变化,就在“星”与“宇宙”的意象的关系中得到转化,节奏虽情感而起伏跌宕。如果我们带着学生朗诵体味,一字一句地分析,慢慢地欣赏,在这种体味到人的渺小与伟大,对于我们理性地看待自己,理性地看待社会,不是善莫大焉吗?亦能让他们分辨出诗歌的美学,提高欣赏的趣味,或许可以对网络语言起到净化作用。

二、文本细读的方法

首先,以人为本,注重直觉体验,不断设问,追寻问题进行思考,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文学即是人学。文学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汇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读文学作品时,应该直面作品,注重直觉体现。特别是现代文学,写的是现代人的境遇,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心灵的碰撞,碰撞之后,我们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了问题,就有了阅读的起点,也就逐步找到进入作品的切口,进而一步步观照作品,反观自身。譬如说,读鲁迅的《过客》,我们现代读者第一印象就觉得这个人“在路上”,而且坚持“在路上”,那么他为什么要一直在路上。我们也一直在路上,我们会是为鲜花而活吗?抑或是看到坟墓就不走呢?我们是否思考自己是谁?这些直觉体验后的思考,让我们一步步解开他所拒绝的事物的喻指,进一步思考“过客”的生命状态和人生哲学,鲜花是希望,放弃,坟墓是绝望,亦放逐,就连我是谁都不思考,只为“我还得走”的绝对命令而活着,这恰恰是最强大的意志力,在反复的疑问和解疑过程中,我们一步步切近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其次,坚持文史结合,坚持审美批评与社会批评相结合。文本细读,要坚持论从史出,文史相合,坚持审美批评与社会批评相结合,切记陷入“新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的窠臼。具体方法,我比较赞成王卓慈所言的“教师通过文木细读的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上升到理论思考,再运用相应的文学理论对作品进行剖析和评论”,“从而使其能够对接触到的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具体说来,即先直觉体验,再结合文学史、作者生平及相关的文学理论使学生的阅读理论化,最后再回来文本,加深印象, 总结 方法,积累经验,指导今后的阅读。如徐志摩的诗歌,我们先通过直觉读出《雪花的快乐》的欢快,《再别康桥》中淡淡的哀愁,《火车擒住轨》中发愤,我们在结合徐志摩的生平、思想,联系中国现代诗歌史,加深理解,会发现,这是徐志摩爱情、人生和思想一步步发展的写照,更是徐志摩诗歌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嬗变的轨迹,然后我们再结合这些理论、知识读徐志摩诗歌,理解即更深刻。最后,打破老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通过引导,使学生成为作品阅读的主体。老师先示范,带领学生进入阅读的情景,引导学生设问,逐步深入思考,负责解释难点。例如,我们在讲解小说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体悟,将小说改编成剧本,并进行排演,改编的过程既是阅读深入以至再创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无论是对思想内蕴,艺术手法,都会作深入的思考,应用到实践中去;排演的过程,既是加深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又是陶冶学生人格、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过程。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来主导课堂,设计问题,分组研讨,集中评点,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实现课堂形式的多样化,也是从外部培养学生文本细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结语

文本细读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为了更好地开展现代文学教育,纠正文学史中心主义的现代文学教学体制,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重视文本细读中学生的直觉作用,在直接中设疑,建立问题意识,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需要坚持审美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文本细读中的思辨能力和理论深度;需要通过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打破老师的中心地位,引导学生成为文本细读的主体,自觉地在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中培养文本细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克瑜.当前文本研究中的文本细读问题[J].文艺争鸣,2009(03).

[2]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J].河北学刊,2004(02).

[3]王卓慈.文木细读与名著选木的叠交汇通[J].黑河学刊,2005(05).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

2.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3.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4. 汉语毕业论文范文

5. 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

6. 古典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论文篇一摘要:长期以来,学校管理一直青睐制度化管理,对非制度化管理缺少理性思考,班级管理也是如此。随着"人本管理"思想在学校管理科学中地位的不断凸现,人际关系也越来越被认同为学校管理科学中的新视点。本文通过班级人际关系的解读、体认与建构,试图寻求一条班级管理最优化的新路,从而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关键词:人际关系;管理效益;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提高班级管理效益,使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新时期班级管理工作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怎样才能实现我们所企求的理想化的班级管理模式呢?笔者认为,其切入点在于改善班级人际关系,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广大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互惠共生,最终实现班级管理最优化。1.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的和谐首先是学生之间的和谐,同学之间既是学习中的合作者、竞争者,又是生活上的朋友与伙伴。同学关系处理好坏对于和谐班级、和谐校园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不仅影响到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还会影响到班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今天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私狭隘、骄纵任性、自以为是、以我为中心等毛病普遍存在,因此班级内部矛盾出现在所难免。如不妥善处理必将影响班风,影响班级和谐。我把"珍惜缘分、重视友情、与人为善、淡化矛盾、为人宽容"的观念灌输给每一个学生。对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的好人好事多加宣传,正面引导。创设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通过谈心班会讨论学生、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形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团结、学会宽容与友爱、学会换位思考,并以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营造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2.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关系,是创建和谐班级的核心内容。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要做到师生和谐,就要树立正确的师生关系。中国过去有句古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大概概括了传统和谐的师生关系。而新型的师生关系则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是学生的朋友。如何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如何实现师生和谐呢?我认为班主任应始终坚持这样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空间;赏识学生、鼓励学生,营造一个个性发展、天天向上的空间;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营造一个互爱互助的空间。并应随时注意调节师生的心理距离,放下管理者的架子,走进学生中间,关心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切实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力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3.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和谐的班级,离不开任课教师的和谐。营造和谐的班级离不开任课教师的团结协作,仅靠班主任的单打独拼远远不够。班主任应营造自身与任课教师、任课教师与任课教师之间相互尊重、互谅友爱、团结协作的和谐关系。加强与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理解和尊重。听取任课教师的建议,帮助其树立威信,协助改善师生关系,化解任课教师之间的矛盾,做好协调,绝不能厚此薄彼。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发挥最大效应。4.体认"以生为本"的班级人际关系管理新思维人本主义管理思想给予班级管理的启示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只有牢固地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才能够充分发挥每一类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成班级管理最优化的目标。对待人缘型儿童,我们既要实事求是地肯定他们的长处和优点,让他们充满信心,不断进取,争取更优异的成绩;同时又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他们的所作所为,让他们在成绩面前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使他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效地克服骄傲自满情绪。另外,还必须教给他们人际交往的一般技能和技巧,引导他们主动地接触其他同学,不游离于班集体,与其他同学互惠共生、共同发展。对中间型儿童,我们的方法是:首先,利用中间儿童的优势,合理地安排他们的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体现自身的价值,从而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其次,吸收中间型儿童参与班级管理,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增强信心、体认人际协调的作用,从而自觉自愿地与别人搞好关系;再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团结的魅力。对待嫌弃型儿童,我们要讲究方法,因为这部分儿童与班集体心理距离大,对老师和其他同学怀有拒绝和抵触情绪,且常常处于"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场之中,自尊心十分脆弱。因此,要帮助这类儿童建构好人际关系,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必须尊重他们,保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心;第二,要时时用"放大镜"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设法使嫌弃型儿童能看到自己的"光明和希望";第三,要求其他同学首先是班主任老师要率先垂范,带头接纳嫌弃儿童,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嫌弃型儿童与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心理距离逐渐缩小,进一步达到心理上的"磨合"。5.建构班级人际关系最优化的具体方法建构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情境熏陶法。所谓情境熏陶法,就是创设一种班级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感受到集体的魅力,从而在内心中自觉自愿地对班级产生一种向心力。这种方法对班级人际关系的改善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运用这种方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成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具体措施有制定班级公约、张帖反映班级主流文化的标语、定期更换班刊、设立好人好事记录簿并定期总结评比。(2)加强班风建设。班风是一个班级精神面貌的反映。实践证明:班风正,则人际关系和谐,群体的凝聚力强,集体在这种状态中能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可见,加强班风建设对改善班级人际关系对改善班级人际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3)在班级中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舆论是一种群众性意见,它对班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的言行都有一定的规范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舆论对协调班级人际关系、鼓舞正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人的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各种竞争非常激烈,精神压力日益加大,一些人难免会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冲击,并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纠葛和冲突,由此所产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也逐渐增多,不少人默默忍受着心理疾病的煎熬。据有关部门统计,有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者约占人口总数的20%。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一定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消除忧郁感、孤独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绪[3]151,使其心理健康,心情愉快。 弘扬传统美德,培养高尚情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礼仪的总和,它是中华民族优良思想文化传统的核心。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一定要弘扬传统美德,培养高尚情操。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诚实守信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诚信作为一个基本的道德要求,在中华文化中已经传承了几千年,以诚信立人,以诚信立国,以诚信求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应该是诚信友爱的关系,诚信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要求,是友爱的前提。没有诚信,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信任和理解;没有友好关爱,更无从谈社会和谐。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坚持真理,纠正错误,增强团结。恩格斯指出"团结并不排斥相互间的批评。没有这种批评就不可能达到团结。没有批评就不能互相了解,因而也就谈不到团结"[4]423。在人民内部,要从团结、和谐的愿望出发,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分清是非,消除隔阂,纠正错误,解决矛盾,从而达到新的团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2]全国党代会的报告里第一次出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字眼,这一亮点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的原则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引导社会心态良性变化,帮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要关注人们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引导人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3]153,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减少群众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以增强本单位、本部门的凝聚力,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参考文献[1]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2] 王建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中央文献出版社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论文篇二摘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首先必须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积极投入、用心交往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有效交往离不开真诚心、善良心、关爱心、平等尊重心、忍让心等积极的心态。提高个性修养,则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心态;途径一、提高人际关系的认识是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一)概论人际关系(humanrelations)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据统计,大学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余时间中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可见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离不开人际交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人际交往。因此,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大学生生活的需要,是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二)人际关系的意义友情,大学生生活的一盏明灯。大学生渴望友谊,希望丰富多彩的人际交往,从而丰富自己人生知识、了解生活、交流情感、学会处世、确立自我、获得自信。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生活的必需。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重大的意义。第一,促进个体发展。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的发展取决于直接和间接进行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以人为镜”,就能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又可以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第二,获得各种信息。人际关系建立的过程首先是交往双方信息沟通的过程,信息交流与沟通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一个人直接从书本上学得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即便是皓首穷经、学富五车,在现代社会潮水般涌来的新信息中也只是沧海一粟。而通过人际交往,就能以更迅速的方式直接沟通信息、丰富知识、交换思想,提高人们对知识的理解。第三,增进身心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身心健康十分重要。孔子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与人交往和获得精神的支持,从朋友那里得到理解与宽慰,从而获得安全感、满足感,提高自信心。相反,人际关系失调,常引起心理失衡,容易导致身心疾病。第四,适应社会需要,构建和谐社会。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为其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大学生都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有着不同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和需要,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和睦相处,将来走向社会才能适应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大众和睦相处,构建和谐社会。家和万事兴,民族与民族和睦相处,则国家兴旺,国家与国家和平共处,则天下太平。第五,促进学业进步,事业成功。“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大学生彼此间的互通有无,将会使他们在思想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促进学业进步,增加他们对事业、人生、成功的积极看法,朋友之间相互帮助,则有助于事业成功。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志士的成功与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分不开。唐朝李世民明白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能关心爱护自己的臣民,而受到臣民的拥护。赞扬友情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李白的成功有着汪伦的功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成功,也与他们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分不开。二、用心交往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心理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人际氛围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其中,积极投入、用心交往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带着真诚心、善良心、关爱心、平等尊重心、忍让心等积极的心态去交往,将有助于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相互间的交流。(一)真诚心孟子认为:“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俗话说:“浇花浇根,交人交心”这正是人缘好的关键,只有交心才能使人感到真诚。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心换心,以诚相待,才能使双方相互理解,建立信任感,进而结成深厚的友谊。真诚心,就是为人处世要有真心、诚心,要讲真话,办实事,态度诚恳,为人实在,不虚伪,不说谎。以诚相待,心诚则灵。真诚能够感动对方,使不太好的关系转好,如历史上著名的“将相和”,真诚心还能消除误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美好。(二)平等心平等,主要指交往双方态度的平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做人的尊严和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人格上人人都是平等的。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生理年龄不是问题,社会地位不是差距,家庭背景不应该成为障碍,贫富差距不应该是天平的砝码,尊长辈分更不应该是话下。心存平等,一视同仁,友谊才会长久。(三)尊重心“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尊重别人,重视别人,也会获得别人的尊重。人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而且对尊重自己的人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和认同感,给予别人热情,其实就是给予别人支持和鼓励,能大大增强对方的自我肯定。将心比心,别人在感到尊重的同时,也会以尊重心相对。尊重心,是建立在心理平等的基础上,尊重能带来良性反馈,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温暖别人的火,也会温暖你自己。”(四)宽容心宽容大度,性格开朗,气量恢宏,胸怀宽广,是为人处世较高的境界。“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大度集群朋”、“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这些都是说明宽容大度的好处,其表现很多:对人对友求同存异,不以自己特殊的个性或嗜好待人;能容忍朋友的过失,不记前嫌;能虚心接受批评,主动检查,而不文过饰非,推诿责任;在小事上不斤斤计较,耿耿于怀;能听得进各种意见,使自己更加明智。遭受“胯下之辱”的韩信,以德报怨,化敌为友;齐桓公不计私仇,任用射了他一箭的管仲为相,成就了一代霸业;光武帝刘秀“不斥异己,不念旧恶,泛爱容众,结恩心于臣民”,使汉室中兴;等等,这些帝王将相的宽容大度,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五)忍让心这是搞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态度。人与人相处,得成于忍。“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当别人尖酸刻薄的言语、不良的行为态度伤害到自己时,要忍。忍,要明明白白,经典有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这是因为别人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教育,不懂,所以不足为怪;忍,还要顾全大局,为了集体团结,为了家庭和睦,要忍下来,能放手时则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不妨提倡“吃亏是福”的精神。三、提高自身的个性修养,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感、性格气质、学识教养、处世态度乃至交往情意,也就是个人的自身修养在社交中会体现,这就要求大学生应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有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个性品质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正直诚实正直就是为人正派,不搞歪心眼。它给人带来友谊、信任、钦佩和尊重。正直的人发表意见,不计恩怨,坦诚相见;处理问题,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为人处世,正大光明,伸张正义;待人接物,风度端正,人格高尚。诚实是正直的姐妹,唯有诚实,方能使人放心,得到他人信任。周恩来曾说:“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二)心存善意与人为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助人即助己,吃亏就是占便宜,人类的社会性和共存性生成了人类的互引力和亲和力需要爱怜和友谊。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心存善意,心理常想别人好、集体好、社会好。因为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因为心存善意,就有好的态度,才有好的行为。(三)口说好话与人交往,要多说别人的好话,使用顺耳、亲切、文雅、得体的语言,多赞扬别人,多赏识别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指出:“赞扬能使羸弱的身体变得强壮,能给恐怖的内心以平静与依赖,能让受伤的神经得到休息和力量,能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务求成功的决心。”曾有报道,广西一位农妇学会了用多国语言讲“谢谢你”、“你真好”、“你真是太棒了”等赞扬别人的语言和一些日常用语,结果找她作导游的外国旅客很多。要善于落实大方地说谢谢。真诚发自内心的感谢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四)身行好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多行善事,多帮助别人。心理学家们发现,以帮助与相互帮助开端的人际关系,不仅良好的第一印象容易确定,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迅速缩短,使良好的人际关系迅速建立起来。患难见真情,所谓“雪中送炭”的心理效应,“锦上添花”也很需要。(五)优化人格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偏执、强迫、自负、多疑、自卑等人格会障碍人际交往。因此,改造不良人格,培养和优化良好性格是建立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研究了大学生中人际关系好的个性特征:尊重他人,工作负责,忠厚老实,热情开朗,乐于助人,独立谦逊,兴趣广泛,乐观幽默,端庄文雅,良好的性格特征具有相当大的人格魅力,易于使人产生可爱可亲之感,因而极大地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发展。参考文献:[1]何金彩,唐闻捷.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93.[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15.[3]张宏如,曹雨平.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259.[4]包卫.心理素质与现代人生[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150.[5]包卫.心理素质与现代人生[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151.

我觉得就是说汉语是很有内涵的,有时候借助英语很难达到那种效果,有句诗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用英语翻译就是:catch one's heart,never be apart.感觉缺失了好多东西,我们的汉语就是有一种希冀在里面,愿得一人心,是很美好的愿望,且很含蓄;白首不相离,白首是个美丽的意向,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很唯美的画面;英语就是很直接,抓住一个人的心,永不分开。少了一种沉淀与感觉,或许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英语国家就会比较直接,在这一过程中就是有一种情感的流失。可以尝试举例论证一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