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5、5作品《中国母亲》获中国首届群众创作歌曲大赛赵全胜金奖中国群众文化学会22005、5作品《白族酒歌》获中国首届群众创作歌曲大赛赵全胜金奖中国群众文化学会32005、5作品《筑路先锋颂》获中国首届群众创作歌曲大赛赵全胜银奖中国群众文化学会42005、8作品《可爱的宾川》获第二届群众创作歌曲大赛赵全胜金奖中国群众文化学会52005、8作品《我爱移动这一行》获第二届群众创作歌曲大赛赵全胜金奖中国群众文化学会62006、11、作品《苍山之魂》获第三届全国原创歌曲新人新作评选大赛银奖赵全胜银奖中国音乐文学学会72007、3论文《白族民间叙事歌的艺术特色》在大理州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赵全胜三等奖大理州委员宣传部82007、7作品《鱼水情》获第三届群众创作歌曲大赛赵全胜银奖中国群众文化学会92008、11荣获大理学院教学成果奖赵全胜二等奖大理学院102008、12荣获中国声乐孔雀奖”首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大赛云南赛区决赛优秀指导教师赵全胜一等奖云南省音乐家协会112008、12创作和指导的声乐节目《唱歌唱到心相合》荣获中国声乐孔雀奖”首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大赛云南赛区决赛一等奖赵全胜一等奖云南省音乐家协会122009、2创作和指导的声乐节目《唱歌唱到心相合》荣获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专业组二等奖赵全胜二等奖中国教育部132009、2论文《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课程资源的实践探索》在全国艺术教育科学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赵全胜二等奖中国教育部142005、9论文《声乐课教学中的授予学双方主体的心理初提》在云南省第四届“聂耳杯”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高师组三等奖杨秀三等奖云南省教育厅152008、12在“中国声乐孔雀奖”全国高等院校声乐大赛云南省赛区选拔中,获优秀指导教师二等奖周刚兵二等奖云南省音乐家协会162009、9论文《以现代声乐的眼光看待古代(唱论)等声乐论著的艺术价值》在庆祝新中国处理六十周年云南省音乐论文补赛中获三等奖王婕三等奖云南省音乐家协会172008、12在“中国声乐孔雀奖”首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大奖赛云南赛区获优秀指导教师二等奖王婕二等奖云南省音乐家协会182009、12论文《二胡练习曲的创作思路探究》获“云南省高等音乐教育60年回顾与展望”教学交流与学术研讨活动邓蕊二等奖云南省音乐家协会192009、8在2009年云南省“聂耳杯”音乐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高校教师综合比赛二等奖柴磊二等奖云南省音乐家协会202009、8在云南省第五届“敦煌杯”民族乐器大赛中获琵琶专业组一等奖柴磊一等奖云南省文化厅212006、9论文《浅谈中国古典舞蹈基本功教学课堂组织》在云南省第四届“聂耳杯”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高师组三等奖曹亚辉三等奖云南省教育厅222007、7作品《幻》入选“高原巡礼”云南省美术作品大理州展张跃源入选奖云南省美术家协会232007、7作品《花卉》入选“高原巡礼”云南省美术作品大理州展董 平入选奖云南省美术家协会242006、1作品《剑川木雕艺术》入选《2006“云南元素”设计艺术双年展暨云南省历届设计艺术获奖作品展》张跃源入选奖云南省美术家协会252008、2设计作品《藏典佛茶》获应用·概念类一等奖董 敬入选奖云南省美术家协会262007、5作品《石·失经评委会评选确认为《云南省第八届版画作品展览》朱静苑入选奖云南省美术家协会272004、8版画作品《梦乡2》经评委会评选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五周年云南省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朱静苑二等奖云南省文化厅282004、10版画作品《一件》经评委会评选确认为《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版画精品展览》朱静苑展览奖云南省文化厅书法作品隶书古诗入选全国第三届西部书法篆刻展张云霁入选奖中国书法家协会 1《大学音乐》赵全胜中国文化出版社2003年2《崇尚生命》郑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3《银苍玉洱之间》段旭骏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4《纳西乐舞文化》杨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5《怒江文化探究》杨秀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6《彭钢风景写生专集》彭钢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7《白族本主雕像造型艺术研究》闵如刚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8《白尼画集》杨 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9《白族歌唱体系探究》高丽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10《艺术思考》杨韶春赵全胜等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1《心中的梦》歌曲作品集杨红斌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彩色的梦》教师歌曲作品集李翔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3《回眸》教师美术作品集李翔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4《书法鉴赏》张云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5《图说中国书法史》张云霁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16《小学书法教材3、4册》张云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12004、9作品 《白族酒歌》赵全胜发表《云岭歌声》2004年第九期22004、12作品《可爱的宾川》赵全胜发表《云岭歌声》2004年第12期32005、5作品《中国母亲》赵全胜发表《神州歌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42005、5作品《筑路先锋颂》赵全胜发表《神州歌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52005、9论文《白族民间叙事歌的艺术特色》赵全胜发表《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62005、6论文 《声乐教学改革探索》赵全胜发表《沉思与灵动》大理学院丛书第一集72006、5作品《美丽的剑川》入选《中国少数民族声乐教材曲选》(中央民大国家“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赵全胜发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82007、3论文《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课程资源的实践探索》发表在《大理学院学报》赵全胜发表大理学院92007、3论文《白族原生态民歌》赵全胜发表《民族音乐》第三期102007、9《调整专业方案,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新课程改革的探索 》赵全胜发表〈大理学院〉学报2007、9112007、12论文〈应对高等教育新形势 探索声乐教学新模式------大理学院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赵全胜发表《民族音乐》2007第6期122007、5作品《美丽的校园》赵全胜发表《全国优秀校园歌曲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32008、3论文《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引入本土民间音乐教育的思考》赵全胜发表音乐核心期刊《中国音乐》2008年第二期142008、6论文〈应对高等教育新形势 探索声乐教学新模式--大理学院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赵全胜发表《艺术思考》152008、6论文《白族唢呐与白族民俗活动》赵全胜发表艺术思考》162009、3论文《白族唢呐与白族民俗活动》赵全胜发表大理〈大理学院〉学报2009、1172009、3论文《白族“绕三灵”活动的文化表现形式及其价值》赵全胜发表全国核心期刊《音乐创作》2009年第二期182009、3作品《唱歌唱到心相合》赵全胜发表全国核心期刊《音乐创作》2009年第二期192007、9调整专业方案,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赵全胜发表大理学院学报202007、3大理学院青年画家朱静苑作品选朱静苑发表《大理文化》212008、5浅谈版画中的线朱静苑发表《艺术思考》222008、5浅议新课标下音乐欣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赵治华发表《艺术思考》232008、5论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性赵治华发表《艺术思考》242008、5论荷兰小画派的回归刘萍发表《考试周刊》252008、5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高丽发表《艺术研究》
1、苏峙鑫(1923-1991),剑川金华南门忠义巷人,白族。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核科学优秀专家。国家核工业创建之初加入核科技刨业者行业的首批科技人员,是中国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和生产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62—1965年,苏峙鑫承担了核工业部下达的重要国防任务“503”项目。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并作为“原子弹突破即武器化”的部分内容,再度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65—1981年,苏峙鑫主持原子能放射化学研究室期间,作为研究室代理主任,投身于核技术和放射化学技术在环境、材料、土壤、地质、生物等领域的开拓性应用研究,为活化分析、正电子湮灭技术在80年代进入国际国内前列打下坚实基础。80年代初,苏峙鑫参加了质子直线加速器及其应用研究室的工作,负责利用该加速器开展缺中子医用短寿命同位素的研究和应用研究任务,建成高能所第一个较先进白l同位素制备和研究实验室,先后研制成功碳—1l、铊—201、镓—67等放射性药物制剂;其中,重要的心肌显像剂铊—201注射液的临床100例试验已基本完成,为国内医务界提供常规产品,填补国内供应空白走出第一步。3、李元阳(1497~1580)字仁甫,号中溪,别号逸民,明代大理府太和县人,白族。李元阳自幼沉默寡言,但聪明过人,勤读诗书,尤好文史。明嘉靖壬午年(1522年),取云贵乡试第二名;嘉靖丙戌年(1526年),中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由于参加议论为嘉靖皇帝生父封号的所谓“大礼议”而被贬江西分宜县。后改授江苏江阴知县。任职期间,兴利除害,体恤民苦,并以廉洁著称,当地百姓曾为之立碑建祠,载其种种善举。晋京任户部主事后不久,改任监察御史,负责弹劾官吏、整肃政纪。他刚正不阿,曾直言嘉靖皇帝:“陛下之始即位,以爵禄得君子,近年来以爵禄畜小人。”被同僚称为“真御史”。正是这种直言不讳使他在官场上屡屡碰壁,被贬往荆州任知府。在荆州府任上,荆襄百里之间没有水井,他带头捐俸打了几十眼井,限期各县修复河堤池塘,使沿江州县不受水灾,当地人民遂以“李公井”、“李公堤”命名,以兹纪念。李元阳清正耿直,对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的现实极为不满,又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嘉靖辛丑年(1541年),借奔父丧,弃官回乡,从此隐居大理40年未再出仕。他寄情于苍山洱水之间,省却了尔虞我诈的倾轧,再无宦海的羁绊,既与杨士云、杨慎、张含、李挚等文化名流诗文唱和,又勤于著述,其诗文集有《艳雪台诗》、《中溪漫稿》,理学著作有《心性图说》,并在晚年编纂了嘉靖《大理府志》和万历《云南通志》。由于他在哲学、史学、文学、书法、教育诸方面的突出成就,被誉为“史上白族第一文人”,在云南文化史占有重要地位。4、我党早期杰出的理论传播者张伯简((1898—1926,大理剑川县金华镇桥头街人,白族) 5、清华园中最早的共产党员施晃(1900--1933,云南浪穹(今洱源)人,字动生。白族)6、东北抗日联军名将周保中。(1902-1964,大理湾桥村,白族家庭原名奚李元,字绍黄,白族,原名奚李元,号绍黄)7、董泽 (1888——1972) 字雨苍,云龙宝丰人,白族。1908年,留学日本,入同盟会,回国后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1915年,回国参加护国运动,后再赴美留学。1920年回国,筹建云南东陆大学(云南大学),任校长8年。1925年获“法国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称号。历任云南督军公署秘书、省教育、交通、财政等司司长、富滇银行总办。建国后,历任第一届省人大代表、省高等教育委员会委员、省政协委员、省参事室参事。8、王希季,男,白族。1921年7月出生,云南大理人。1938年毕业于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今大理一中),1942年,西南联大机械工程系毕业,1948年赴美留学。在弗吉利亚理工学院获航空航天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在大连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任教。先后任上海机电设计院总工程师,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所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作为中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王希季创造性地把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提出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负责完成了方案阶段的研制工作,为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出立足国内技术和工业基础而又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制方案。在他主持下大量采用新技术并突破一系列技术关键,使卫星增大了功能,延长了寿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当时世界仅有的掌握此项高技术的三大国家之一。参与中国载人航天的论证研究工作, 1999年9月获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9、大理历史名人:赵藩(1851--1927)字樾村,一字介庵,别号猿(yuan、应该是虫子边的)仙。晚年自号“石禅老人”,剑川县金华山下向湖村人,白族一代宗师,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中国近代历史文化名人。赵藩的四大成就:一、赵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白族著名的政治家,他在晚清历仕宦途,但在辛亥革命前后从封建营垒中杀出,同情革命并参加革命,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坚决反对袁世凯复僻、卖国的行径,还参加了护国起义,在我国民主革命中作出贡献。二、赵藩是中国近代文坛白族最杰出的诗人和联语家。其诗“不下万首”内容充实,富有反帝反封建精神,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其“功心”联等楹联名杨四海。三、赵藩是近代著名的书法家。其笔趣流畅,蔬落大方,笃(du)重朗达,自成一格。四、赵藩为保护地方文献作出贡献。其总篆的《云南从书》使许多濒于失传的的文献得以保存传世,是云南文化史上的巨大成就。2002年12月是赵藩“攻心”联问世100周年,在四川武侯祠的30多幅对联中,赵藩的“攻心”联是其中的精品:“能攻心,则反测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昆明大观楼一楼蓝底金字楷书长联有着作者和时任云贵总督芩英修复制作的记录,而书写者就是赵藩,二楼有着赵藩自己作的长联,大理古城东洱海之滨龙凤村临水亭、大理回教清真寺、昆明西山、筇竹诗、昙华寺等寺;大理鸡足山、剑川石宝山等地:保山、腾冲都留有他的手迹。赵藩去世后,他的剑川籍几个门生和亲友为他在向湖村旁的大道上树立了一块:“故里碑”其中“滇士之魁、清儒之殿”就是对赵潘一生的写照。10、张丽珠,女,云南大理人,白族,1921年1月出生于上海。父亲张耀曾,1903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学习法律。他爱国进步,是第一批官费留日学生,老同盟会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和云南讨袁起义。作为孙中山先生的助手,他是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913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主要起草人。曾是两任司法总长,法权讨论会会长和国际海牙会议的中国代表。出生名门,家学渊源的张丽珠,为有这样一位学识渊博,爱国进步的父亲而自豪。父亲是她的榜样,是对她的成长影响最大的人。母亲赵玫,日本东京女子师范大学毕业。张丽珠是父母惟有的四个女孩中最小的一个。“效忠社会则贤女胜过不肖之子,继承血统则女与子又有何区别”。父亲达观开朗,不附世俗之见,激励她一生都有好强向上,坚韧不拔,报效国家,不让须眉的处世品格、“垦恳尽吾能,不暇问收获,辛辛尽吾时,不知有穷遏。”父亲的殷殷期望,谆谆教诲,引导她走上一条勤奋努力,永不满足,服务人民,无私无畏的人生旅途。1944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并获当年最优秀毕业生奖(The Best Graduate of 1944)。毕业后,她选择了妇产科专业,现已近60年,从未有一日脱离过妇产科。 抗战胜利后,1946年夏去美国进行博士后工作。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纽约大学医学院进修妇产科内分泌和局部解剖学,以后又去霍布金斯大学医学院学习妇科病理和妇科手术,最后又在纽约医院及纽约肿瘤纪念医院Sloan Kettering肿瘤研究所做住院医师及肿瘤的早期诊断,发表了有关的“体液细胞学和早期癌瘤的诊断”论文。这在当时属世界先进水平。1951年受聘于英国伦敦玛丽.居里医院。到了英国,后还在海克内医院做妇产科总住院医师。1950年通过国家考试,获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文凭。工作之余,她还考察了西方社会化的医疗制度。正准备将妇产科研究进行下去,抗美援朝发生,使她下决心回归新中国。在英国当局的百般阻挠下,她向国内求援。一纸电报“欢迎你回国”,决定了她一生的命运。1951年7月回国。路经香港,多少亲友劝她留港,她不为所动。在国内她父母双亡,已无牵挂,她时时想念的是她亲爱的祖国及将为之服务的祖国人民。回国后在母校上海圣约翰医学院妇产科工作。因爱人关系,1952年分配到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一附属医院。1958年参与第三附属医院创建,历任该院妇产科主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作为科主任,她凭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主持各种疑难病症的诊治和危重病人的抢救。她善于分析病情,抓的住重点,处理治疗大胆果断,许多难题在她手下都能迎刃而解。 张丽珠1955年起担任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研究生导师。她的研究生毕业后大多成为妇产科的骨干力量。她的讲课生动而有启发性,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查房,着力培养医师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她还鼓励他们向其他专家学习,广开思路,以促进学科的发展。她强调人民的好医生,除要有精湛的技术和学识外,必须要有高尚的医德。 她在文革期间,也饱受逆境之苦和不公平的对待。她曾两次长期下乡,接受再教育,自己挑水,消毒器械。她切除过几十斤重的大瘤子,修补过长年漏尿的膀胱阴道瘘,严重的子宫脱垂,坑头上处理难产。这些惊险过程对她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在逆境和严峻条件下检验她救死扶伤过硬思想和本领的一种机遇。 历年来张丽珠在中外一级杂志发表论文100多篇。早期有“关于子宫收缩力”、“妊娠期和分娩期合并症”、“子宫颈癌的诊治及胎盘病理”等论文。近20—30年的研究,集中在生殖内分泌领域。1976年,她将放射免疫测定激素及组织内甾体激素受体测定技术引进到妇产科疾病及计划生育等研究之中。最早将黄体激素释放激素增强剂(GnRH-a)应用于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抑制排卵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博士生研究工作“妊高症中前列腺环素,血栓素变化和胎儿-胎盘血循环的关系”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编有《中国大百科全书.医学卷》(妇产科分册)、《妇产科经验教训101例》、《临床生殖内分泌与不育症》。参编了其他大型参考书多部。 1978年7月,世界上首例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而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技术即在世界范围迅速展开。张丽珠认识到这项研究不仅为不育症者解除痛苦,是计划生育的组成部分,而且将对优生、生殖医学有关的基础医学理论和实践有所带动。1984年,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她下决心并以清醒的头脑和过人的胆识,在北医三院开展了这一当时尚有争议的研究。1987年3月,被列入国家“七五”攻关项目,题为“胚胎的保护,保存和发育”。张丽珠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制定了全面规划,严于律己,身体力行。终于在1988年3月10日培育成功我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3月18日首例配子输卵管内移植婴儿(GIFT。礼物婴儿)。此项研究成果获1988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张丽珠为第一完成人。以后,又培育我国首例赠卵试管婴儿,于1992年6月12日诞生;我国首例冻融胚胎试管婴儿,于1995年2月6日诞生;首例代孕试管婴儿,与1996年9月22日诞生,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为此,她被国内外誉之为“神州试管婴儿之母”。同时的研究涉及人卵的来源,未成熟卵体外培养成熟,胚胎着床的子宫内膜改变等。)张丽珠1980年受联合国培训和研究所(UNITAR)邀请去挪威、奥斯罗参加“变化社会中创造性妇女”,并作为一名中国妇女代表参加在丹麦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妇女大会,在非政府组织论坛上介绍了我国妇女保健及计划生育工作。以后二年,多次外出访问,到过英、美、欧洲、北欧、北非等国家,受到妇女界的欢迎。1986年后多次出国进行学术访问。( X. p6 [) v& n# G 张丽珠曾被评为北京市和全国“三八”红旗手,北京市和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归侨先进工作者,获北京市劳动奖章,获1993年英国剑桥传记中心20世纪成就奖,是1994年美国传记中心世界5000名人之一。
8、王希季,男,白族。1921年7月出生,云南大理人。1938年毕业于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今大理一中),1942年,西南联大机械工程系毕业,1948年赴美留学。在弗吉利亚理工学院获航空航天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在大连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任教。先后任上海机电设计院总工程师,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所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作为中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王希季创造性地把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提出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负责完成了方案阶段的研制工作,为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出立足国内技术和工业基础而又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制方案。在他主持下大量采用新技术并突破一系列技术关键,使卫星增大了功能,延长了寿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当时世界仅有的掌握此项高技术的三大国家之一。参与中国载人航天的论证研究工作, 1999年9月获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大理古城坐落在现在大理白族自治州首府下关市以南十三公里处,城楼嵌着“大理“两个赭色大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大理古城的 作文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大理古城的作文1
古色古香的瓦房,喧闹的人群,闪耀的灯火,都遮掩不了它的光辉。
苍山之麓,洱海之滨。多么美丽梦幻的名字。暑假,我和妈妈还有弟弟慕名而来。本想好好瞅瞅云南最出名的苍山洱海,然而最吸引我的却是坐落在大理市的——大理古城,大理古城似乎每一刻都有特殊的“美”。
清晨,凉爽的风宛如轻纱般,拂过脸庞,桥下一条曲折蜿蜒的小河,缓缓驶着几只渔船,船头的大爷,身着朴素的衣裳,干净的脸上连黑眼圈都没有,如此精神,瞧,多美的一幅“画”。中午,许多年纪不大的阿姨就开始忙起了活计,只见她们急促地在自己的小店铺里走来走去,忙的不可开交。晴朗的阳光下,布满了层层薄雾,空气中弥漫着香味,像——奶奶的味道。这是让人无法抗拒的香味,是从哪儿散发出来的呢?不一会儿,阿姨们陆陆续续端出一盘接一盘的鲜花饼。她们脸上流露出满意的笑容,脸颊滑下辛劳的汗水。我嗅了一下,口水都流出来了,奈何妈妈打着“减肥”的名号,拉着我快速离开。
我甚是喜爱夜晚的大理古城。
从傍晚开始,到处都亮了起来,从高处鸟瞰,又是一幅精美的画。到了夜晚,每到一个十字路口,总瞅着哪边人少就往哪走,古城如此之大,我观察了一下地面的石头路,每一块石头都被磨的十分光滑,难怪总有孩子 摔跤 。站在石阶上探头望去,我瞪大了双眼,到处人头攒动,直到现在我才真正理解到“人山人海”的含义!街道的两旁,总能看到一间接一间的小酒馆,透过窗朝里窥去,处处高朋满座,小舞台上还有拍着当地传统乐器——手鼓。悦耳的鼓声让我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之中,整个人就呆站在那儿一动不动。把目光再放到河面上,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一座座图案鲜明的小桥,桥下流水缓缓流着,漂着一盏盏承载他人美好愿望与祝福的许愿灯,多么的明亮,多么的美好……
人欢马嘶,川流不息的河水,一针一线缝制的锦衣华服,琳琅满目的饰品,姹紫嫣红的灯火,还有最最惹人瞩目的银器店,都是大理古城的美,让人流连忘返!
在我眼里,它们是大理的美,是云南的美!
关于大理古城的作文2
大家好!我今天向大家推荐一个好地方—大理古城。
一进古城,最吸引人的当然是它的城门。古城共有四个城门,每个城门都有不同的特点。东门有两层楼那么高,上面写着五华楼,上面一到晚上,灯火通明,亮起点点灯光。西门有三层楼那么高,上面写着文默明邦,有许多弹着吉他的歌手们在城门下面唱着优美动听的歌曲,多美妙啊!南门的旁边种了许多柳树,还有泉水在旁边流淌。城门下是一群小商贩在大声吆喝,多热闹的城门啊!接下来最吸引人的城门当属北门,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除了中间的大门洞外,还有两个小门洞。在以前大门洞是给马车走的,两边行人通过。城墙上挂满棋子,城门多种多样,美丽极了。
你以为在大理古城的美景就这些?不不不!
古城里泉水贯通全城,泉水是从苍山流下来的,偶尔还有几条小鱼在鹅卵石间穿梭。泉水流过了一条条小瀑布溅起的水花哗哗响,仿佛正欢迎着你的到来呢!
到了晚上十点钟过后是古城最热闹的时候了。泉水两边是一家又一家的饭馆。一到这时候,这些饭馆就开始了它们的“音乐时间”,每家饭店都会有一个歌手在 唱歌 ,让泉水更加热闹。有没有觉得一种到了KTV的感觉,真是热闹非凡啊!
大理古城欢迎您的到来,只要你来了,它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赞不绝口的。
关于大理古城的作文3
是不是对生活不太满意,很久没有笑过又不知为何。既然不快乐又不喜欢这里,不如一路向西去大理。这首歌是《心花怒放》的主题曲,大理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听过这首歌后,让我产生了去那里的欲望。
于是,在这个暑假,我撺掇着爸爸妈妈来到了大理这个风花雪月的地方。大理的清晨带着一丝凉意,这是一天的开始。早上8点,古城的游客熙来攘往,进入古城,苍山上吹来的凉风,夹杂着洱海的水汽,扑面而来,瞬间弥漫到古城的每个角落,令我微微熏醉,情不自禁地伸了个懒腰。
古城里的街道铺着一块块青石板,虽然没有柏油马路的笔直平坦,但走起来却别具一格,有种莫名亲切的感觉。路的中央,有“小桥流水”,溪水欢快地流淌,追随着路上行人的脚步,路走到哪里,溪水就流到哪里,弯弯绕绕地贯穿着整座古城。溪水是多么的清晰明亮,透彻见底,水面上只有少许树叶悠闲地漂浮着,没有一点儿垃圾,还有就是水流产生的小气泡。
一路前行,暖阳高挂,古城也逐渐热闹起来。青石板路的两旁,一排排古朴的房屋,这是白族的特色建筑——白墙灰瓦的白族民族风格小屋。一栋栋连接的房屋都敞开着大门,商贩们播放着节奏欢快地音乐,屋内摆放着琳琅满目的民族特产,有鲜花饼、花布衣、玫瑰酒……体现着这里白族的特色。
夜幕降临,路灯初明,古城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晃晃悠悠,我们逛到了古城里人气最旺的街道——洋人酒吧街。闲逛了一天,腿脚疲累,我们随意进了一间能够远眺苍山的酒吧坐下歇息。吧台里,调酒师细心熟练地调着酒;窗外,传来隔壁酒吧干杯欢呼声。
抬头望去,月亮挂在苍山的斜上方,星星点缀在月亮的周围,一闪一闪眨着眼睛。拿起服务员送来的鸡尾酒和咖啡细细品尝,这时,酒吧里响起动人的歌声,原来是驻场歌手献唱。歌声就在耳边回荡:景色越寥廓,心中越寂寞,不知道谁在何处等待,不知道后来的后来……月亮悠悠的照着,歌手悠悠地唱着。我静静的坐在这里,独自品味慢生活的美好。
这样的大理古城,已深深刻在我心中。它不仅拥有千年的历史,还有风花雪夜的诗意。古城里,洱海边,苍山下,三塔边,流浪的人可以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归宿,浑浊的心灵可以在这里得到净化。去过很多城市,在我心中,大理古城却显得更加的厚重而富有诗意。
关于大理古城的作文4
今天我七点就起来了,赶快下楼吃早饭。想不到,别看小莲花小,居然起得比我还早!没过多久,我们的早饭就全部吃完了。楚楚老师开始发布任务:“今天我们要去大理古城,所以第一个任务……”
我们坐上大巴车,很快就到达了古城。我们立刻下车去寻找答案了。第一个任务是:“南诏国时期的国宾馆在哪里?请你找到它。”我在人民路上走了好久,就是没找到。这时一个路标吸引了我的注意:“上面写了五华楼!”我高兴得喊了起来。“快查查《大理学书》!”楼队长从包里拿起《大理学书》查了起来。突然楼队长叫道:“五华楼其实就是当时的国宾馆!”到了国宾馆,拍了照。周伊立马说:“洋人街上逛一逛。”转眼,我们就找到了洋人街。下一个任务是学会一句白族话,我们派周伊去问人。最终,我们学会了一句“您好”的白族话。叶周麟说:“这是最后一个任务了,天主教堂!”
我们转来转去,找不到,反而转到人民路里去了。俞小赵发现了一个小巷和一个路标,上面写着天主教堂,箭头指向小巷里。我们一路小跑来到天主教堂。老师说:“过关了!”
关于大理古城的作文5
云南是一颗“美丽的明珠”,也是个美食之都。因为这个原因,我梦想着去云南这个地方瞧一瞧,长长见识。终于,在今年的暑假,老爸带我去了一趟云南。
舌尖上的云南
我们去了昆明“实力心诚”小区中的“吃鱼乐餐厅”吃午饭。我发现这家餐厅非常有特点,我们点了一条三斤多的鲈鱼,拿来煮火锅吃,等伙计切完肉端过来时,我发现这里的切法和放法都很有特色,只见伙计端了二十盘左右上来,每一盘里都是薄薄的鱼肉片,鱼肉片每片大小近似长方形,长宽差不多,刀法真精湛!这样的切法虽麻烦,但煮起来的鱼肉十分柔嫩,再沾上店家自己搭配的酱料后,就更是美味十足了,香汁嫩肉,好吃极了。
晚上,我们去了大理古城的烧烤街吃烧烤,我们在街上发觉,这条街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烧烤店,都是一些铁板烧店铺。最后,我们终于找到了一间小吃店,里面估计有一百多平方米,挺大的。这家店左边是卖水果汁的,水果汁店里正在卖烤榴莲、水果煮糯米和榴莲饼之类,右边是东西不一样的另一家小吃店,小吃店里就有当地的苍螺煎中药、烤虫子和鸡翅包饭。我喜欢吃烧烤,所以我们选了这家,名字忘了,不过烤得很好吃,我们吃得也很尽兴,味道真不错。
风景这边独好
吃完美食,接着当然是玩啦。我们去了大理举世闻名的洱海,洱海其实不是海,而是一条河,它的面积很大,绕“海”一圈足足有一百二十多公里。我们到达洱海时,只见海面辽阔,上面有数只海鸥在自由地飞翔,因季节的变化海鸥大都飞走了,只有一些失群的留在洱海。
洱海的形状呈一个椭圆形,它的美在于环境美和波浪涌上的美。不过洱海的沙滩是不能去的,就连靠海五十米以内的房屋都要拆迁,我想可能是要保护什么吧?
后来,我们还去了丽江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有几公里长,古道上有许多马粪,当地人会拾马粪去给农作物做肥料,所以茶马古道一路走下去,会看到一些植物旁都有一摊摊马尿或马粪,山上还有一个给马专属的休息场,那儿有卖玉米粒给累的马儿吃的,你去到那里,经营的老板就会端来装有玉米粒的铁碗,让你去喂,等喂完了之后,你会发现,你了,原来一碗二十元,要自己买单的。
虽如此,我还是很喜欢美丽的云南,当我踏上这片土地,在这里住了几宿,云南的美还是永久地印在了我脑海中,下次,我必定再回来。
关于大理古城的作文合集5篇相关 文章 :
★ 关于游大理古城作文
★ 关于云南大理古城的导游词5篇
★ 大理旅游心得5篇集锦
★ 5篇有关云南大理古城的导游词范文
★ 云南大理古城的导游词范文5篇
★ 云南大理古城导游词5篇
★ 描写云南大理的作文优秀范文
★ 大理古城游记作文
★ 大理游记作文300字
★ 5篇介绍云南大理古城的导游词范文
摘要:
白马藏族聚居地区是古代“藏彝走廊”最东端藏、汉两民族文化交汇之处,在文化形态上呈现出与其他各民族共生、共存和叠加的综合性特征。陇南白马藏族同胞主要居住在文县白马河流域以及民堡沟一带的高山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使他们的民居建筑在内部结构、组合形式、装饰特征和村落布局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了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独特的造型特征以及审美特色,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融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印记。
关键词: 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结构;地域文化
特色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是集艺术、文化、科技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也是一个民族的形象。一个民族的民居建筑风格,是当地人们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根据当地的气候、水文、地势、地质等环境因素,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而逐渐形成的,同时临近民族之间的建筑文化也会相互影响,形成一些共性特征,所以其中也必然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民族文化。白马藏族聚居地区是古代“藏彝走廊”最东端藏、汉两民族文化交汇之处,历史上不同民族在这条走廊交错杂居,因此白马藏族在文化形态上呈现出与其他各民族共生、共存、叠加的特征。所以他们的民居建筑既是陇南南部秦巴山区特殊地貌、气候的体现,也是多民族聚居繁衍的陇南南部独特地域文化的反映。长期的民族文化传承与融合发展,形成了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独特的造型特征以及审美特色,并且随着收稿日期:2011一O8—28·90·时代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融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印记。
一、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的基本结构。
作为古代氐族的后裔,白马藏族很早就进入发达的农业文明,并在此居住生息。《华阳国志》记载氐人居地“土地险阻,有桑麻”,所反映的正是目前陇南白马藏族的居住环境以及生产生活状况。史籍记载氐人的民居形式是“土墙板屋”,《汉书·地理志》记载:“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南齐书》描述得更详细:“氐于上平地立宫室果园仓库,无贵贱皆为板屋土墙,所治处名洛谷。”“九“洛谷”即今陇南市西和县仇池山附近的“洛峪”,这一带正是古代氐杨政权的核心地区。关于白马藏族地区板屋形制的:具体记载,可见于清道光年间《龙安府志》中的记载:“番民(此处所说之番民,即白马藏族)所居房屋,四围筑土墙,高二丈,上竖小柱,覆以松木板,中分一、二层,下层开一门圈牛羊,中上住人,伏天则移居顶层。”“可见“板屋”的最突出特征即为以木板覆盖屋顶。
目前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仍体现出“土墙板屋”的一些特征,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三层结构的传统民居样式早已淘汰,陇南白马藏族村寨现存修筑年代最早的民居,也多为二层土木结构。由于板屋屋顶的寿命不长,容易漏雨,随着白马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在保持其建筑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屋顶已基本用瓦覆盖。目前陇南宕昌县官鹅沟、大河坝一带的藏族村寨,依然保留了大量板屋,当地俗称“沓板房”,这是居住在同一地域、具有相同生存境遇的民族在居住文化方面趋同性的体现。陇南白马藏族同胞主要居住在文县白马河流域北岸的高山上,以及石鸡坝乡民堡沟的薛堡寨和堡子坪两个村寨,村寨的整体布局方位为面南靠北,平均海拔高度在1700米左右。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使他们的民居建筑在内部结构、组合形式、装饰特征和村落布局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一)内部结构。
陇南白至藏族民居独特的造型和审美特质,与其内部结构密切相关。一般认为,我国南北建筑结构和风格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地形、气候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古代穴居和巢居两种基本形式。穴居为北方民居的雏形,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居住形式也是由“地穴盖顶”的形式逐渐演变为土木结构的“抬梁式”木构架建筑;巢居是南方民居的雏形,南方气候湿润多雨,蛇虫较多,所以居住形式也是由筑于树木之上的巢穴向干阑式建筑过渡,最终形成了南部“穿斗式”木构架民居,而古代的木楼也是干阑式建筑中对下部空间的有效利用而形成的。陇南白马藏族居住地虽然海拔较高,但由于地处甘肃南部,气候相对湿润多雨,所以这种南北气候的过渡性地带特征,使其民居建筑的内部结构也综合了南北两种传统建筑结构形式。
而“土墙板屋”正是南北建筑融合的见证,经过历代的演进发展,从而形成土木结构的穿斗式二层木楼形式,屋顶为两面斜坡式,一层用于居住,二层存放粮食杂物。据当地白马人介绍,陇南白马藏族的木楼过去也多为三层,下层用于圈养牲畜,上层存放粮食杂物,中间用于居住。但从目前笔者对白马村寨的考察来看,基本为二层木楼结构,三层木楼已被完全淘汰。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三层木楼建筑难度大且耗费材料有关;另外也与卫生状况、保暖性能有关,下层圈养牲畜时,由于空气对流因素,对人居住的中间层形成空气污染;同时居住在高山地带的人们,下层居住较为保暖,所以综合考察,二层木楼更适宜于人类居住。
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的内部木构架体现了穿斗式建筑稳定性强的特点,各种木构件纵横交错,紧密相连,其主要木构件有柱子、檩子(梁)、穿枋、椽、阁楼木、楼板等,和北部民居比较,突出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柱子多,每间之间分隔处都有5根柱子,最中间的柱子为中柱,前后两边的柱子分别为明柱和后柱,界于中柱、明柱和后柱之间的柱子为二柱;其二是充分发挥“穿枋”的串联作用,每间分隔处纵向排列的五根柱子用一种特殊的构件“穿枋”连接起来,穿枋是一种方形的木构件,与柱子榫接,将柱子纵向连接成为有机整体,体现了“穿斗式”民居建筑结构的独特性;其三是檩子多,陇南白马藏族民居中的檩子分为中檩、二檩、檐檩,中檩为屋脊处的檩子,檐檩位于前后两檐处,二檩界于中檩和檐檩之间,檩子共同承载椽,同时将各组柱子进行横向连接;上下两层中间有许多阁楼木,阁楼木上铺木楼板,将上下两层隔开,阁楼木不仅有分隔上下层作用,也有横向连接和稳定柱子的作用,从而使整个木架形成一个更加密集和稳定的整体。由于这种独特的内部结构,各种木构件之间相互榫接,连接紧密,更符合稳定的力学原理,所以和北部抬梁式建筑相比,不仅建筑结构独特,造型美观,而且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二)分隔组合结构。
陇南白马藏族的民居建筑在整体布局:结构方面,和陇南南部汉族民居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陇南白马藏族的传统民居多为三间组合式结构,院落也多为三合院、四合院式组合结构,但由于高山地区建筑地基狭小,所以形制较小。正房多为三间组合的结构形式,台基高,整体高出左右厢房,主次分明,正房进深一般为3.5——4米左右,间隔为4.5米左右。正房的一层多为两问连通结构,高度约为2.5米,靠西隔出一问为卧室,连通的两间为厅房,也有三间连通的结构形式。厅房中央一般摆设深柜(也称神柜),用于供奉祖先,靠东面设有火塘,火塘旁边摆放大木碗柜。厅房既是白马人会客、议事、供奉祖先神灵的主体空间,也是他们取暖、做饭的生活场所。左右厢房较为低矮,多为两间或三间组合形式,主要为卧室,期中一面厢房的下层往往留出屋宇式大门,大门与房屋有机结合,形成灵巧别致的空间结构。
白马村寨中很少见完整的四合院式组合结构,无倒房,大概是由于受高山地带地方条件限制,修建倒房会使院落更为狭小,不利于采光,所以其院落比汉族民居四合院要紧凑,房屋紧密相连,将院落紧紧包围在中间,小巧幽静。 目前陇南白马村寨的民居正房建筑多以四间、五问或六间的组合形式为多,因家庭经济条件或地基情况而定。左右两边的两间多处理成“封山包檐”形式,即将走廊左右与相应屋檐下的空间一并封闭在左右耳房空间内,使左右耳房门相对并与正房门成垂直关系,当地也称为“窝檐”,其中一间为厨房,另一间为卧室。在外部走廊上设置木楼梯,用于连通二层,有些则将木楼梯设置在耳房内部,中间部分则留出宽敞的走廊,前有明柱。内部一般为单间分隔,其中正中一间为客厅,间隔一般为4.5米左右,大部分现代民居建筑将中间的两间进行连通处理,使厅房宽敞气派,由于有专门的厨房,所以厅房中不再设置火塘,已演变为现代民居中的客厅。
二、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的装饰特征。
民居建筑既是人们安居的实用场所,也是在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步营造的精神和文化空间,通过独特的造型和装饰,传达出共同的民族审美心理和文化意蕴。“土墙板屋”既是白马藏族居民特殊的生存条件的反映,也传达出一种质朴自然的审美特色,而—92·独特的内部空间结构以及装饰又蕴涵着深厚而丰富的民族文化。建筑装饰的内容从性质和功能方面来考察,可以分为由建筑结构和材质本身所呈现的抽象形式,和通过雕刻描绘等手法装饰在各种建筑构件上的具象图形,两者共同形成了建筑的整体审美特色以及民族文化意蕴。传统的“土墙板屋”式白马藏族民居,是白马人利用其居住地域的自然资源,并综合当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构筑的具有独特民族风情的民居建筑形式,厚重结实的夯土围墙,轻盈灵动而稳定的木楼结构,纵横交错、错落有致的屋面门窗阁板,层叠排列而富有自然秩序的木板屋顶,既体现了民居建筑的实用性功能,也通过其结构和材质传达出朴素自然的审美特色以及民族文化个性。
在一般民居建筑中,装饰部位主要集中在门窗、山墙墀头以及屋脊上。陇南白马藏族传统民居建筑在外部山墙的处理方面较为随意自由,一般不进行装饰,一层的山墙为夯土墙,上部的二层或以木板、竹笆作山墙,直接承载屋顶,成自然简易的“悬山式”结构,所以没有墀头装饰;屋顶由于用木板覆盖,所以也无砖瓦图案装饰。正面的门窗以及纵横交错的木板墙体,则成为装饰的主体。
在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的年代,多数白马藏族民居基本无装饰图案,而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民居在门窗上雕刻动物花卉图案。白马藏族传统民居的门窗结构相对固定,整个屋面围绕门窗全部用木板封闭装饰,下层正房门多为两扇组合形式,左右窗户上装饰窗棂,上层无门,只在正中间或左右侧留出装饰窗棂的窗户。整个屋面部分阁板形成穿插有序、变化统一的平面构成形式,窗棂上变化多端的抽象图形则打破了阁板的.单一,产生了巧妙的形式对比,丰富了视觉效果,而这一切都是在建筑结构需要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形式美因素。部分传统民居的门窗上则雕刻动物花卉图案,这些装饰图案多位于门扇中间的绦环板以及窗楣、门楣等处。白马藏族信仰自然神,所以其民族图案的形式以及所包含的文化意蕴与汉民族图案有所不同,在内容方面多表现其生存环境中的自然花草以及动物,以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崇拜,而不像汉民族装饰图案通过谐音、双关等蕴涵了更多的伦理文化含义。在造型方面这些动物花卉图案体现出鲜明的写实化倾向,不似汉民族花卉图案体现出鲜明的程式化因素,动物花卉造型憨厚朴拙,雕刻手法大胆粗放,不注重一草一木局部的精雕细刻,而专注于对自然物象的讴歌和赞美,所以使图案物象的造型体现出浑朴生动的特征,充盈着强烈的生命意味。
三、陇南白马藏族村寨的村落布局村落。
作为一个地理意义上的范畴,既是农业社会中人们共同居住、生产、生活的空间,又是指在这一空间中生活的一个群体。这是从民俗学、人类学的角度来认识村落,偏重村落文化的缔造主体——人,以及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文化现象。陇南白马藏族的村落布局结构是由他们居住地域特殊的地貌、自然资源、民居建筑形式等因素综合形成的,这其中本身也包含了白马藏族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因素,虽然经历了漫长的民族历史发展与变迁。白马藏族由于古代长期的民族矛盾,他们被迫选择了环境险阻的深沟、大山、密林为栖身之处,
这不仅决定了他们独特的“板屋”建筑结构,也促成了他们村落布局的基本形式与格局,形成了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地域人文景观。陇南白马藏族由于居住在海拔较高的高山地带,所以他们的民居也主要依山势而建,白马河流域的白马村寨民居基本为面南靠北的统一布局,这种方位的民居冬天太阳直射屋前,夏天太阳直射屋顶,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也有部分村寨的民居不是南北方位,但都依地形而排列。由于高山地带坡势陡峭,宽阔的平地较少,所以白马藏族村寨的民居不仅院落窄小,而且民居之间的距离也较为紧密,相互之间的高低落差较大,再者其民居建筑为二层木楼结构,所以在布局形式方面形成了层层叠叠的视觉效果,产生了有序排列的秩序感以及韵律感,达到了民居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这种和谐是一种天然雕饰的自然之美,而非人为的形式雕琢,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中又体现出独特的形式美感。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变以及白马村寨发展,白马藏族的民居建筑在继承传统样式的基础上,也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尤其8O年代以来,白马村寨的交通、通讯、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汉文化的融合速度加快,其民居建筑从材料到结构,均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白马人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他们的生存条件也不断地改善,一是对传统民居进行改进和修复,二是对旧民居进行彻底拆除而重建。在基本结构方面,现代民居依然延续了传统民居穿斗式二层木楼的结构,但在形制方面比传统民居高大;在组合结构方面,现代民居多为四间、五间或六间的组合形式,中间的客厅采用两间连通的形式;传统的“土墙”逐渐换为砖墙;门窗结构方面大量借鉴当地汉族民居的形式,正房门多为六扇、八扇组合结构,多数白马人家民居的门窗还用各色油漆涂染,有些民居的门窗也完全采用镶有玻璃的现代化的样式。容易腐朽漏雨的沓板房“板屋”顶被瓦顶替代,屋脊上也出现了脊兽装饰,瓦沟中用白色涂料勾填,青、白映衬,呈现出整洁、明快的现代特色。白马人的生活水平与生存条件在不断改善,但民居建筑的民族特色也随之淡化,这为我们研究和保护白马文化也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在传承白马藏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机融合现代科技文明,促进民族发展,是我们研究白马文化者必须面对的迫切课题。
参考文献:
[1]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2]刘光华.先秦时期甘肃的民族(一)[J].西北民族研究,20133,(3).
[3]刘志扬.居住空间的文化建构:白马藏族房屋变迁的个案分析[J].民族研究,2011,(3).
[4]袁智慧.骆谷城武都郡址初探[J].天水师专学报,1986,(3).
[5]刘峻骧.中华艺术通史·原始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刘铁梁.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
照壁以前大多出现在四合院中,在明朝时候非常的流行,几乎每个大门大户都要修建一座照壁。而现在在一些寺院中也能看到。在风水学中,修建一座照壁是有着阻挡煞气的作用。 那么,下面随我一起来看一下 白族文化 吧!大理和洱源一带,白族农家的民居以三坊一照壁最为常见。照壁的绘饰在民居中处于最重要、最突出的中心地位。照壁位于主房的正前方,正对着堂屋,成对称的中间高两边低的“凸”字形。壁顶以青瓦覆盖,四角微翘。整座照壁以石灰抿刷成的白色为基色,壁檐下方和壁的左右两边,多用深色薄砖框成矩形、圆形或扇形的画框,画框交替相连。框中用彩墨或淡墨绘上祥禽瑞兽、花鸟虫鱼、山水人物和松竹兰梅,写上唐诗宋词中的名言名句,远看就像给照壁镶了个花边。照壁正中,或镶上一块圆形的彩花或黑白花大理石,或写上个斗大的“福”字,有的则题上四个黑色大字,黑白分明,神采飞扬,使庭院大为增色。 四个大字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表达心愿,如“福寿康宁”、“人寿年丰”等; 二类为描绘景色,点出民居周边的景象,如:“玉洱银苍”、“彩云南现”、“廉泉让水”和“河清海晏”等; 再一类是引述典故,这是最为讲究的。典故要与屋主人的姓氏相关,典故中的事要为人们所称道,并且为该姓人引为荣耀的。如姓李的题“紫气东来”,姓马的题上“绛帐家声”,周家题写“濂溪世第”,王家题写“三槐流芳”,张家题写“百忍家声”,赵姓题写“价值连城”或“琴鹤家声”,杨姓有的题“关西世第”,有的题“清白传家”。所谓“世第”是说世代祖居的宅第,所谓“家声”是指族姓的威望名声。 “紫气东来”说的是老子李耳。传说周朝末年,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守关将领尹喜见老子周围有紫气环绕,猜想此非凡人,于是热情接待。由于尹喜服务周到,态度恭谦,老子认为此子可教,于是把自己所着的五千言《道德经》传授给他。 “绛帐家声”中的“绛帐”是东汉大儒马融讲学场所的布置设施。马融,字季长,东汉扶风茂陵人。《后汉书》说他“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马融为人“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 “濂溪世第”中的“濂溪”,指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周敦颐,北宋道州人,世居濂溪之上,因此自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宋朝理学的创导者,世人称道的《爱莲说》即为周先生所着。
共鸣哦哦女童给外婆1下戏剧影视文学95题6467米6167亿我送
白族是中国第十五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
元朝以来,文化属性较为接近汉族的云贵一带的人群被确认为一个族群,并称之为“白人”。“白人”即当今白族先民最早的统一族称,明清以后称为“民家”。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11月,根据广大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确定以“白族”作为统一族称。
据文献记载,白族先民是洱海周边的土著昆明人、河蛮人与青藏高原南下的氐人、羌人,以及部分叟人、巂人、爨人、僰人、哀牢人、滇人、汉人等多种族群融合形成的民族。元朝之前,部分白族先民、部分彝族先民、部分傣族先民都曾被称作“白蛮”、“乌蛮”、“上方夷”、“下方夷”、“百夷”、“僰夷”等带有“蛮”和“夷”的称呼。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汉语意为“白人”。此各民族对白族的他称多达60多种,有“民家”、“那马”、“勒墨”等等,居住在大理、昆明等地及湖南桑植一带的白族,汉语称为“民家”;居住在丽江、迪庆、怒江一带的白族,纳西语称之为“那马”,傈僳语称为“勒墨”;藏语称之为“勒波”,彝语称之为“娄哺”、“洛本”、“罗基颇”。
贵州一带的白族有“七姓民”、“九姓族”、“罗苴”、“龙江人”、“南京人”等不同称呼。在贵州威宁一带的白族,因有七姓,被称为“七姓民”。
扩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完成了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白族获得官方认可的民族身份,白民族的民族意识被官方认可和强化。
1956年11月,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人民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历史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宽松的和平等的民族政策下,许多隐匿的白族人公开了自己的民族身份。在当前社会大转型的情况下,白族又面临文化传承后继乏人的困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白族聚居区发展很快。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也有很大发展。白族人民已经有了一批数量可观的教授、作家、医生和各类科研人员。白族地区经济发展越来越繁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族
白 族白族共有人口万人(1990年),其中云南有134万人,80%以上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本族自称“焚子”、“焚儿子”、“白尼”、“白伙”,意为焚人或白人。【民族概况】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焚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已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采。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民族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洱海地区已有居民生息繁衍,过着半穴居生活。秦汉时期,洱海地区同内地关系曰益密切,公元前109年,西汉王朝向这里大批移入汉民,将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这里。东汉时改属永昌郡管辖。唐朝在此设立姚州都督府。后建立了以彝、白族先体的南诏奴隶制政权。又于907年,建立了以白族段氏为主体“大理国”,并与宋朝以臣属关系相处。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明朝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清代继续延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社会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前,白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总的来说,封建地主经济占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在一部分山区尤其是高山地区,还保持着封建领主制、奴隶制以至原始公社残余。农业是白族社会的主要经济部门,在封建地主经济地区,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约60%~80%的土地,而人口占90 9/6以上的农民只有20%~40%的土地。70%以上的农户沦为贫雇农。地租剥削一般占收成的五、六成,多达七八成;高利贷、雇工剥削也很严重。商业资本比较发达,先后出现一些进口洋纱、洋货和出口石磺、黄丝、猪鬃、茶叶的商行。白族商业资本是在地主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本家又把商业资本转化为土地资本,集中大量土地。 新中国成立后,白族人民在中国领导下,先后完成了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在白族主要聚居的大理中心地区,采取与汉族地区相同的方式,于1953年完成了改革,并在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残存着封建领主制的泸水、六库等土司统治的白族地区,采取和平协商方式完成改革。在碧江、福贡等人数不多和阶级分化不明显的白族地区,没有把改革作为一个运动来进行,而是发展经济和文化,结合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完成某些环节的改革任务。1956年11月,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 建国四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州工农业生产发展很快。自治州首府下关市,由建国前的一个消费城市,发展成为滇西重要的工业城市;全州建立了电力、机械、汽车修配、化工、造纸、纺织、皮革、制荣等工业部门。1990年,全州工农业总产值达33453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43369万元,农业总产值191162万元;全州人均工农业总产值111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6元。全州各乡镇都通了汽车。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也有很大发展。白族人民已经有了一批数量可观的教授、作家、医生和各类科研人员。建国以前蔓延很广的血吸虫病,已基本得到防治。现在白族地区已出现了生产一年比一年好,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改善的繁荣景象。 【文化艺术】 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文明作出贡献。苍洱新石器遗址中已发现沟渠的痕迹。而在剑川海门口铜石并用遗址中发现居民已从事饲养家畜和农耕的遗迹。春秋、战国时期,洱海地区已出现青铜文化。蜀汉时,洱海地区已发展到“土地有稻田畜牧”。唐代白族先民已能建筑苍山“高河”水利工程,灌田数万顷;修治高山梯田,创建了邓川罗时江分洪工程。南诏有自己的历法,明代白族学者周思濂所著《太和更漏中星表》以及李星炜的《奇验方书》等,都是总结了古代天文和医学的代表作。 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唐代建筑的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高近六十米,分十六级,造作精巧,近似西安的小雁塔。剑川石宝山石窟,技术娴熟精巧,人像栩栩如生。它具有我国石窟造像的共同点又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在我国石刻艺术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元明以来修建的鸡足山寺院建筑群,斗拱重叠,屋角飞翘,门窗用透雕法刻出了一层层的人物花鸟,巧夺天工,经久不圮。它们都出于有名的“剑川木匠”之手。白族的漆器,艺术造诣很高,元明两代王朝所取的高艺漆工,大都从云南挑选;大理国的漆器传到明代,还一直被人视为珍贵的“宋剔”。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帝国主义盗走的“南诏中兴国史画卷”,是八九九年白族画家张顺、王奉宗的杰作。它将南诏建立的神话传说,用连续的短画形式精妙的描绘出来,生动优美,是我国珍贵的文物之一。一一七二年张盛温创作的“大理画卷”,被称为“南天瑰宝”。该画全长十丈,一百三十四开,以“护国人王经”为主题,画着六百二十八个面貌不一样的人像。笔法精致娴熟,工巧细腻,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珍品。 古典戏曲"吹吹腔"发展起来的"白剧",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白族的文化水准较高,各种人才辈出。 古代白族有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踏歌。民间流传的《创世纪》长诗,叙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追述了白族在原始社会“天下顶太平”、“不分贫和富”、“百姓肥胖胖”的没有阶级压迫剥削的平等生活。南诏白族诗人杨奇鲲的《途中》、杨义宗的《题大慈寺芍药》、《洞云歌》等诗被称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诗》中。《望夫云》、《蛇骨塔》、《杀州官》、《钩曰头》等文学作品,歌颂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的英雄人物。南诏有名的《狮子舞》,在唐朝时已传入中原,《南诏奉圣乐》在唐朝宫廷里被列为唐代音乐14部之一。《白族调》是流传甚广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后一句五言)的格律诗。15世纪中叶,有些文人应用这一民歌形式写下了有名的诗篇,如杨黼的“词记山花碑”。白剧“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根据《南诏中兴国史画卷》所载,南诏时已有《张氏国史》、《巍山起因、铁柱庙、西洱河等记》的历史著作。大理国时期也有《白史》、《国史》,都已失传,仅《白史》片断散见于明代碑文中。元代白族史书《白古通》、《玄峰年运志》虽已失传,但都是明代云南地方史著作《滇载记》、《南诏野史》等书的蓝本。根据史籍考订洱海地区历史的,有明代白族学者杨士云的《郡大记》,该书为另一白族学者李元阳采入嘉靖《大理府志》,是万历《云南通志沿革大事考》的底本。清代白族史学家王崧在总纂道光《云南通志》时,汇集了记载云南的书籍61种,编为《云南备征志》2l卷,取材广泛,体例谨严,是研究云南民族史和地方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风俗习惯】 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在地主阶级中,有少数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婚姻一般由父母包办,要门当户对。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元代以后,因受汉族的影响而改为土葬。丧葬仪式一般比较隆重。 平坝地区白族人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养子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民族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白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隆重、热烈。按传统风俗,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娶亲。新娘娶回后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对家庭中的长辈一一敬拜,然后是请客吃饭。新郎、新娘要陪客人进餐,这时,客人们可向新婚夫妇出难题,也可以让他们表演节目,婚礼被喝彩声和欢笑声笼罩着。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礼上燃起辣椒粉,于是在欢声笑语中许多人都打喷嚏、咳嗽,热闹无比。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宗教信仰】 白族崇拜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诏、大理国的王子,有的是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佛教约于唐代晚期盛行于洱海地区,最初传来的是“婆罗门”和瑜珈密宗,密宗僧人称“阿闺黎”,所以又名“阿阉黎(阿叱力)”教。元明以后,内地禅宗传到大理,佛教寺院遍布各地,使洱海地区很早就有“古妙香国”的称号。 【重要节日】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曰和佳期。每年夏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曰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明清时期,川、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新中国成立后,三月街已发展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大会。“火把节”是另一盛大节曰,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曰举行。它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预祝五谷丰登、人富兴旺的活动。这天晚上,每家门前都竖有火把一柱,村口有全村公共的大火把,上插红绿纸旗,书写一些吉祥语句。村民们则高举火把在田间一周,以表捕灭虫害。此外还有“绕三灵”、“耍海会”等节曰活动。 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 发达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白族民居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住房多采取 三房一照壁 或 四合五天井 格式。他们十分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门窗雕刻及山墙彩画的装饰艺术。门楼装饰,通常采用泥塑、木雕、彩画、 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和青砖等组成串角飞檐,花枋精巧,斗拱重叠,雄浑稳重,美观大方,体现 了白族劳动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白族人民偏爱白色,他们建房的总体色调是白色,白族传统服装的色调也是偏白色,男子通常穿白色的对襟上衣,外面套一件黑领褂;妇女是白上衣,再套一件蓝色、红色或黑色的坎肩、腰上系着绣花的小围裙。已婚妇女的头饰一般是蓝色。姑娘是把辫子和一根红绳结在一起,然后把一块五颜六色的手贴缠在头上,雷白的缨穗在头右边飘飘洒洒,很能显出姑娘的妩媚。 大理白族酷爱花,几乎家家都种药,当地有 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 之说,姑娘的名字大部分都带有花字,如:金花、银花、德花、美花、春花等。 恋 爱: 白族地区节日多、庙会多、歌会多。从春节到正月十八,几乎天天有节日,夜夜耍龙灯。从正月到开秧门的几个月内,月月有庙会,各村各寨都要迎送本主(即本村或本地崇拜的神主),过本主节,非常热闹。此外还有三月街、蝴蝶会、绕三灵、火把节、石宝山歌会、茈碧湖歌会、海西海歌会等等。这些节日、庙会和歌会为青年男女的交往和恋爱提供了极好的机会。白族姑娘和小伙子们充分利用这些机会,物色对象,对唱山歌,或者与情人幽会,借三弦和山歌传情达意,谈情说爱。 在这些节日、庙会和歌会中,白族青年男女尤其喜欢参加石宝山歌会。每逢农历七月,数以千万计的青年男女都要成群结队地去参加为期 7-9 天的石宝山歌会。只见山上山下、树林崖边、庙宇里外,以处是参加歌会的姑娘和小伙子。姑娘穿上节日盛装,精心打扮,小伙子精神抖擞,人人背龙头三弦。只听三弦声声,歌声阵阵,此起彼伏,昼夜不绝,场面十分壮观。姑娘和小伙子可以用歌唱对与对方相识,可以用歌唱向对方试探,也可以用歌唱询问对方个人和家庭的情况,然后再用歌声充分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这样一来一往、一问一答的男女对歌,有时可达数小时乃至十多个小时,甚至几天几夜。通过对歌、姑娘和小伙子相识了,相恋了,甚至当场互赠了定情物,盟定了终身。 婚 俗: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种形式:一是嫁女儿到男家,这种形式占大多数;二是招姑爷上门,这种情况主要是女方父母没有儿子,即使有也是痴憨病残等,所以才招姑爷上门。上门的姑爷必须改换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长辈重新取名;三是 卷帐回门 的形式,即男女双方结婚后七日,妻子带着丈夫携帐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为女方家虽有兄弟,但年龄太小,父母年迈,只好“卷帐回门 来赡养老人和照顾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长大结婚后,男方这才带着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这三种婚姻形式由来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属于哪一种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礼的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招姑爷上门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双方的角色互换而已。 儿子成婚后,一般都与父母分居,另外组织小家庭。父母和谁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选择,一般选择与幼子一块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组织形式。 按白族的习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终身守节,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时不得带走前夫的家产。在个别地区,还有转房的习俗,兄死后,嫂可以嫁给弟弟,称为叔就嫂,但这种现象现在已不多见。但另嫁时不得带走前夫的家产。 节 日: 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节日,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汉族一 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祖节。逢年过节白族有许多礼仪禁忌。 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准动刀、挑水、泼 水、扫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场。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 来,否则来年找钱不顺,粮信不丰。因而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大年 初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男人节 ,男人休息。云龙县的白族,七月半这一天不准人们到处乱走。 历史上白族崇拜本主,如今作为一种习俗保留下来,表现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个本主庙,庙内 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进入白族的本主庙,必须虔诚、肃穆,禁止大声喧哗,禁止触摸本主神像。 白族也崇拜各种神灵。怒江州一带的白族,如果有人生病,必须以牛、猪等做牺牲,进行祭天活动 。活动一般在村子附近山顶上的一棵大树下进行,全寨人参加。这棵大树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禁止砍伐。 兰坪县白族则于每年农历九十月间举行原始的祭祀活动。祭祀仪式在村旁一棵大树下举行,以黄牛 做牺牲,称“登天牛”,这棵大树称“天牛树”。“登天牛”和“天牛树”神圣不可侵犯,禁止砍 伐,禁止在树下大小便。 【礼仪禁忌】1 、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及禁忌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 三道茶 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 挪卫你 (谢谢)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动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中跷二郎腿。一些山区的白族,家庭成员各有比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长辈坐左上方,女性长辈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辈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口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不洁。 2 、节日与祭祀活动中的礼仪及禁忌 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节日,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祖节。逢年过节白族有许多礼仪禁忌。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准动刀、挑水、泼水、扫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场。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来,否则来年找钱不顺,粮食不丰。因而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大年初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男人节,男人休息。云龙县的白族,七月半这一天不准人们到处乱走。 3 、 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及禁忌 白族妇女怀孕后,以系合页双屋围裙,并将头页对折别在腰间作为有喜的标志。外人见了,要懂得注意重点 保护。倘若误伤了孕妇,要担保到产后母子平安为止。有些地方的白族,怀孕妇女不能进入新郎、新娘的洞房。婴儿落地后,谁第一个跨进产妇家的门,谁就是踩生。白族认为,谁来踩生,将来孩子的脾气就像谁。白族最忌讳戴孝的人来踩生,所以婴儿降生后,家人要立刻用白石灰在门口撒三道弧线,并在门槛上缠一道青篾子。若是生男孩,还要在青篾子下加一只草鞋,有的还在大门上钉一个甑笆底,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送一碗新鲜稠米汤、红糖、鸡蛋、甜白酒和一土锅猪蹄子炖韭菜根给产妇吃。产后第三天早上,产妇家要请 粥米客 或称 稀饭客 。到白族人家做粥米客,要用竹篮提着鸡蛋、红糖、小孩的衣帽等前往恭贺。大理、剑川一带的白族,妇女产后,主人要请第一个进家的客人吃荷包鸡蛋汤圆,客人不能拒绝,否则主人会生气。 【民族饮食】 大理白族地区的日常饮食,随当地物产不同而有所差异。平坝地区的百姓以稻米、小麦为主食,住在山区的则以玉米、养子为主食。平常食用的蔬菜有白菜、青菜、萝卜、茄子、瓜类、豆类及辣椒等。在白族饮食习俗中,下列几种较具民族特色。 生皮 生皮是白族特有的菜肴。这是将整只猪或羊置于稻草火上烘烤。待烤至半生半熟时,去毛再烤,直至皮肉呈金黄色时为止。吃时将肉切成肉丝或肉片,佐以姜、葱、蒜、炖梅、辣椒、芜美等调料,又香又鲜,为款待贵客的民族佳肴。 海水煮海鱼
1、参考文献顶格,书名要用斜体字,然后作者的名字,出版时间,出版社的地区,出版社的名字。各个单位之间用逗号搁开。
2、其实写论文的时候导师就会告诉了,有的要求也不一样。而且还会反复修改SampleBibliographyAmerican English Rhetoric(书名斜体), Bander, Robert G.(作者名字),1971(出版时间), New York(出版地),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出版社)往下类推。
在撰写论文时,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的引用可以给论文增添很多的光彩。正确的在论文中引用参考问下你会在论文编写的同时省去很大的麻烦。接下来简单讲解下参考文献的引用。
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类型较多,主要有专著[M], 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析出文献[A]等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期刊文章。
引用参考文献的数量
一般学术文章的参考文献数量以20-40篇为宜,综述类文章的参考文献一般会比研究类参考文献数量多。除综述外,其他文章的参考文献超过40则说明相对于你的研究结果而言,讨论和前言部分所涉及的内容有可能过多,需要删减。
不管毕业论文,还是学术论文,有一项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在文章的最后加上参考文献,为了不影响文章的整体效果,参考文文献的格式还是要注意下的,特别是英文的参考文献格式。下面就来简单的说一下吧。基本格式大概是:[序号] 作者姓名,文章名称,出版处,时间字体的话:新罗马,五号字体(具体以实际投稿处的要求为准)其中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引用文章的作者姓名的书写原则,一般采用“名在前,姓在后”,具体格式是“名字的首字母,姓”,例如:,剩下的作者可以是跟第一作者一样。可以看到很多文献中,第一和其他作者的姓名一样的书写格式。中文名称也是一样的,名字在前,姓在后,如薛青禾即如:[1] ,,,,Carbon 45(2007)1899.[29] H. Fakih,S. Jacques,. Berthet, F. Bosselet,O. Dezellus, growth of Ti3SiC2 coatings onto SiC by reactiv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using H 2 and TiCl 4[J]. Surface & Coatings .[30] , , , . Analysis of interlayer between WC–Co and CVD diamond film.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 2008,375-376:p92-94.
英文文献的参考文献格式如下:
1、Journal(期刊)
期刊(Journal)是最常见的参考文献类型,一般需要依次列出以下信息:作者、文章的题目、期刊名称、发表年份、卷号、页码。提醒:页码也可由DOI、文章编号(ArticleNumber)代替,期刊类型参考文献也可以改成网页类型。
2、Book(书)
参考文献为书(Book),一般需要列出的信息有: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社地点(包括城市和国家)、年份、页码。
3、书中的Chapter(章节)
书中的某个章节(Chapter),需要流出的信息有:作者、章节的题目、书名、编辑、出版社、出版社地点(包括城市和国家)、年份、卷号、页码。
4、还未发表的文章(UnpublishedWork)
引用了一篇还未发表的文章,你需要列出以下信息: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称、阶段。
5、个人通讯(Personalcommunication)
个人通讯一般需要你列出作者所在机构和通讯时间。
6、论文(Thesis)
在参考文献中,也会出现硕士和博士论文的引用,需要给出的信息有:作者、论文题目、论文级别(硕士还是博士)、大学名称、大学地址(城市和国家)、完成时间。
7、会议(Proceedings)
一个学术会议也可以被引用。一般所需的信息有:作者、会议的名称、会议的地址(城市和国家)会议的时间。
意思是该参考文献来自国外。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的正确运用对学术论文的整体质量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参考文献引用不当的问题还是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论文本身的质量,降低了基于此的各类评价指标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的功能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本身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关论述已非常充分,在此不一一赘述了,只重申一下重点。
与作者而言,参考文献是论文科学选题的前提,是论证观点的有力支撑,是继承和传播前人研究成果的有效方式,保护和评价他人的劳动成果。
与学术期刊而言,参考文献可为编者审稿选稿提供参考借鉴,为自身的影响力扩散打造有利条件,可完成不同期刊之间的学术成果传递,节约宝贵有限的版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关于参考文献不当引用的表现及控制探析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旧称“民家”,他称有“那马”、“勒墨”,汉文史称有“白蛮”、“河蛮”、“白人”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白族总人口有185万人,其中80%聚居在以洱海为中心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云南的丽江、怒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县市以及贵州的毕节、湖南的桑植、四川的凉山等地也有白族人口分布。族源方面,一般认为白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与隋唐时期分布于洱海地区的“河蛮”、“白蛮”有亲缘关系。白族先民在历史上曾建立过南诏和大理国两个地方民族政权,这两个政权和唐、宋两个中央王朝相始终,历时近500年,在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白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也是在南诏、大理国时期形成的。到元代白族贵族仍世袭封建土司。明代经过改土归流,白族地区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于1956年11月设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洱海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南诏和大理国文化,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白族的建筑、医学、文学、史学、音乐、舞蹈、戏曲、绘画、雕刻等都很发达,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也享有较高的声誉。2、白族语言和文字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白语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三大方言。南部方言即大理方言,包括大理和祥云两个土语,通行与大理、洱源、宾川等县;中部方言为剑川方言,包括剑川和鹤庆两个土语,通行于剑川、鹤庆两县;北部方言为碧江方言,分碧江、兰坪两个土语,通行于怒江州的碧江、兰坪等县。由于白族人口聚居程度高,方言差别不大,除北部方言外,其他两个方言之间一般可以通话。和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一样,白语也是单音节的词根语,形态变化不复杂,词序和虚词是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受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影响,白语在历史上和汉语关系十分密切。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白语既有很多和藏缅语对应的地方,也有一些特点和汉语相同或相似。因此,关于白语的系属,学术界的观点并不统一,主要有三种意见:①罗常培、傅懋绩、徐琳、赵衍荪等认为白语属藏缅语族彝语支(罗常培、傅懋绩1954,徐琳、赵衍荪1964)。②戴庆厦等主张白语属藏缅语族,自成一语支,即白语支(戴庆厦、刘菊黄、傅爱兰1990)。马提索夫在1997年的汉藏语国际研讨会上也认为白语仍属藏缅语,并自成一语支(孙宏开、江荻1999)。③认为白语不属于藏缅语,而和汉语关系密切。如本尼迪克特20世纪40年代将白语归入汉语族,郑张尚芳近期认为“白语是汉白语族的一直支独立语言。”(郑张尚芳1999)语言使用方面,居住在平坝地区以及城镇附近的白族居民一般兼通汉语,多为双语人。边远山区白族只通白语。从人口构成来看,白族男子因有外出务工的习惯,故多兼通汉语,而白族妇女通汉语的比例要低得多。由于白语在当地的影响,大理州境内的一些汉族人口也兼通白语。怒江的兰坪县城内,由于多民族杂居,而白语影响又最大,白语因此成为当地各民族的共同交际语。白族地区的电影、广播、电视和报纸都使用汉语文,但民间文艺活动则以白语为主。白族有自己的古老文字,即“白文”。为和建国后创制的拼音白文相区别,一般又称“老白文”或“古白文”,它形成于南诏末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它是在汉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汉字系民族文字。古白文至今仍在白族民间使用,但历史上它一直没有发展成为全民通用的民族文字。其书写符号体系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①假借汉字。利用现成汉字来记录白语,有音读、训读、音义全借、借形字等几种。②自造新字。在汉字上进行笔画增减或把汉字及其偏旁重新加以组合,造成新字。所造成的新字白族民间称为“白字”。这类“白字”有以下数种:汉字变体字(由汉字增减笔画构成)、汉字省略字(由汉字省略部分构件构成)、汉字仿造字(借鉴汉字造字理论,由汉字及其偏旁重新组合构成,其中形声字和音义合体字最多)、加形字(由汉字加无意义的偏旁构成)。因此,古白文是一种由多种造字方法构成的复合性的书写符号体系。古白文历史上一直没有获得官方正式文字的地位,长期流传于白族民间,并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的碑铭和书面文献一直保存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创制的白族文字一般称为新白文或拼音白文,是一种以拉丁字母为符号基础的拼音文字。新白文创制于1958年,但没有实验推广。1982年和1993年对该文字方案分别作了进一步的修订,并在部分白族地区进行了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硕士、博士学习期间(1993年9月—1999年7月):1、《大理道教洞经古乐》(论文,独著,载《民族艺术》1995年第2期)2、《大理佛教文化》(论文,独著,载《法音》1995年第10期)3、《白族茶礼》(文章,独著,载《百科知识》1995年第10期)4、《白族本主文化论》(论文,独著,载《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1期)5、《白族汉字型古文字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论文,独著,载《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辑,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版)6、《大理道教洞经古乐》(论文,独著,载《民族》1996年第10期)7、《西南民族同根意识初探》(论文,独著,载《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报》1996年3、4期合刊)8、《从民族文学古籍看我国各民族在历史上的文化交流》(论文,独著,载《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文献论集》,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8月版)9、《白文文献》(著作,合著,载张公瑾主编《民族古文献概览》,民族出版社1997年11月版)10、《各民族文学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著作,合著,载《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版)11、《傣族文化志》(著作,合著,载萧克主编《中华文化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版)12、《傣族》(词条,合撰,载铁木尔·达瓦买提主编《中华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民族卷》,民族出版社1998年8月版)1999年7月以来:13、《秘鲁:政府行为下的民族语言》(论文,载《民族团结》(汉))1999年4期14、《大理历代名碑》(编著,合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15、《汉字型民族文字的造字方法》(论文,合著,载《汉字的应用与传播》,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版)16、《略谈方块白文及其历史发展》(论文,独著,《云南民族语文》2000年3期)17、《昆明西山白族的历史与现状》(论文,独著,《大理文化》2001年2期)18、《西山白语概况》(论文,独著,《民族语文》2001年5期)19、《从汉字系文字看汉字符号的多语言适用性》(论文,独著,《云南民族语文》2001年1-2期)20、《傣族宗教与文化》(著作,合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1、《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编著,合编,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22、《论南方汉字系民族文字》(论文,独著,《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2期)23、《白文古籍与方块白文的书写系统》(论文,独著,《民族古籍》2002年2期)24、《白语名量词及其体词结构》(论文,独著,《民族语文》2002年4期)25、《日本文字的历史发展及其书写符号系统的构成》(论文,独著,《世界民族》2002年4期)26、《方块白文历史发展中的文化因素》(论文,独著,《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6期)27、《从汉字到汉字系文字——汉字文化圈文字研究》(著作,独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28、《双语对白族命名制的影响》(论文,合著,《民族语文》2003年5期)29、《试论水书的书写系统及其文化属性》(论文,独著,《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2期)30、《从书写符号系统看“古白文”的文字属性》(论文,独著,《大理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2期)31、《试论白语的基本语序》(论文,独著,载戴庆厦主编《中国民族语言文学研究论·语言专集》第四辑,民族出版社2004年2月版)32、《神奇的古滇国与古滇文化》(文章,独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6月15日)33、《从白文古籍看白文书写系统的历史发展》(论文,独著,载周明甫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年6月版)34、《白族》(著作,合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版)35、《傣族》(著作,合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版)36、《语言与文字》,(编著,合编,载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文化语言学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37、《Language policy for Bai.》(白族语言文字政策)(Minglang Zhou and Hongkai Sun (eds.), Language polic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ory and Practice since 1949,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38、《白族语言文字研究回顾与展望》(文章,独著,载《大理文化》2005年第5期)39、《社会文化结构与女性文字的发展》(论文,独著,载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40、《试论白语的名+量结构》(论文,独著,载李锦芳、胡素华主编《汉藏语系量词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41、《白族古籍集解》(词条,白文古籍部分,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解》,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42、《试论白语的否定词和否定表达形式》(论文,独著,载《大理学院学报》2006年7期)43、《白族民俗志》(著作,合著,载毛公宁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44、《民族语言学研究》(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7月,32万字,周庆生主编,王锋、李云兵副主编45、《大理丛书·白语篇》(学术资料),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10月,600万字,徐琳主编,王锋、段伶、李绍尼副主编46、《试论白语大理方言的否定词及否定表达形式》(独著,论文),载周庆生等主编《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7月,万字。47、《汉字:一个奇异吸引子》(独著,论文),载张公瑾、丁石庆主编《中国混沌语言学新探索》,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万字49、《方块白文》(独著,文章),载张公瑾主编《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2000字。50、《白文与汉字俗字》,论文,8000字,独著,载《大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51、《新中国60年来的民族古文字与古文献研究》,万字,载戴庆厦主编《新中国60年来的民族语言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52、《初值与沿流——语言演变的混沌性质》,论文,7000字,载张公瑾、丁石庆主编《中国混沌语言学新进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53、《白语简志》(修订),徐琳、赵衍荪原著,王锋修订,载孙宏开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修订本),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13万字。54、《革命大潮中的白族青年》,3000字,一般文章,载《中国民族报》2009年5月22日55、《云南省大理市农村社会保障》,调研报告,3万字,载郝时远等主编《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及法制建设》,方志出版社,2009年11月版。56、《论白语基础方言和标准音点的选择》,8000字,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编《构建多语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民族语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民族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白族文字的话现在基本留存的很少,白族话我倒是可以帮你
语言文字语言白语是白族的民族共同语。中国民族语言学界一般认为白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也有研究者认为白语和汉语的关系更为密切。20世纪50年代白语方言调查以后,将白语分为大理(南部)、剑川(中部)和怒江(北部)三大方言。其中,怒江方言原称碧江方言,因怒江州碧江县于1986年撤销,故又改称怒江方言。也有将白语三大方言改称西部(怒江)、中部(剑川)、东部(大理)的新意见。两种提法所涉及的方言区域划分基本一致。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相比,白语的方言总体上看差别不大。各地白语的语法系统基本一致,词汇大部分相同,只是在语音上有一定的差异。语言使用方面,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国家民委文宣司合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中的材料,大理方言的使用人口约万,剑川方言的使用人口约万,怒江方言的使用人口约万(以上据1982年人口材料)。按2000年的人口普查材料,大理方言的使用人口为60余万人,剑川方言的使用人口约50万人,怒江方言的使用人口约10万人。再加上省内其他白族聚居区的白语人口(包括大理一带以白语为主要交际语言的回族人),白语的使用人口约有130万左右。白语三个方言之间,剑川方言和大理方言比较接近,除了一些方言词和语音的差异外,一般都可以相互通话。怒江方言和上述两种方言(特别是大理方言)的差别较大,通话有较大困难。一般认为,怒江方言最为“古老”,受其他语言(主要是汉语)的影响较少,剑川方言次之,大理方言受汉语的影响最大。白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以白语为主要交际工具,县以下白族聚居区群众活动都使用白语。由于受白语影响,大理州境内的一些汉族人口也兼通白语,居住在大理市境内的回族也以白语为主要交际用语。怒江州的兰坪县城内,由于多民族杂居,而白语影响又比较大,白语因此成为当地各民族的共同交际语之一。从分布地区看,居住在平坝地区以及城镇附近的白族居民一般兼通汉语,多为双语人。而边远山区、交通阻塞地区的白族群众只通白语,如洱源西山、剑川象图等白族村寨,白族居民大多不懂汉语。从人口构成来看,白族青壮年男子因有相对较多的机会接受汉语文教育,加上普遍有外出务工的习惯,因此一般兼通汉语,而妇女懂汉语的比例要低得多。白族地区的电影、广播、电视和报纸都使用汉语文,民间文艺活动则以白语为主。学校教育方面,白族各聚居区的中小学都用汉语文授课,小学低年级则普遍使用白汉双语进行教学,一些地方的小学高年级也仍用白语作为教学辅助语言。从历史发展情况看,白族地区的白汉双语状况是比较稳定的,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也没有产生白语人口大规模转用汉语、白语功能大规模萎缩的现象,这都说明白语的使用和功能是基本稳定的。可以肯定,在以后的很长时期内,白语仍将作为白族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民族特征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