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新民晚报总编辑历任

发布时间:

新民晚报总编辑历任

1.周虎(1170~1231),字叔子,原籍临淮(今属安徽省)人,宋钦宗赵桓靖康年间(1126~1127)徙居平江府常熟(今江苏省常熟市)。能诗文,善写大字,并习武艺,因兼通文武。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举武科第一,曾出使鑫国为副使,后任和州守。开禧二年(1206年),金兵会攻和州。时城中守兵不足2000人,有人提议退兵保江面。周激励将士,誓死守城。一月中作战34次,杀金兵帅石龙批并将领十数,金兵受重创败退,由此与宋议和,江淮一带得以安定。周虎殁后,赐谥"忠惠",墓在虞山西麓山居湾。 2.周虎,上海《理财周刊》社总编辑,上海知名财经传媒人士。 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曾任职于《新民晚报》、《新闻报》、《新闻晨报》等媒体,长期从事财经领域新闻工作,历任记者、编辑、部主任、副主编等,参与和主持过多种大型新闻活动,并曾获“上海十佳青年编辑”等多种荣誉称号。 2001年3月参与创建《理财周刊》,历任副总编、常务副总编、总编辑等职。近年来,在财经尤其是在理财领域内,为推动理财传媒和理财平台的建设,促进理财行业的发展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赵超构新闻奖是中国晚报界的最高奖,以已故杰出新闻工作者,中国晚报界泰斗式人物,新民晚报原总编辑赵超构先生的名字命名,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组织评选,每年评选一次。

赵超构新闻奖2018年获奖详情:在晚协融媒体奖评选中,西安晚报《爱上大西安  毕业不别离》获直播报道二等奖,《全民读书 经典律动  方言传秦》获新媒体优秀案例二等奖,《西安生活地图系列》获新媒体页面设计三等奖。

扩展资料:

赵超构(),原籍浙江文成,生于浙江瑞安(今文成县)。早年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中国著名新闻记者,专栏作家。笔名林放。

新中国成立后,主持《新民晚报》工作。曾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延安一月》、《未晚谈》、《林放杂文选》等。

鉴于赵超构先生对于《新民晚报》做出的杰出贡献,中国晚报就以赵超构先生的名字命名了新闻界的最高奖项-赵超构新闻奖,获得此奖项,对于新闻从业者而言是莫大的荣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超构

1932年,冯英子进入《昆山民报》、《新昆山报》做记者,后任苏州《早报》记者兼编《大光明报》,苏州《明报》战地记者兼上海《大晚报》记者,后入上海《大公报》为战地记者。1938年,冯英子参加组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抗战期间,分别在国际新闻社、《力报》、《正中日报》、《前方日报》、《中国晨报》等报社任职,任多家报纸的总编辑。1945年,他任南京《中国日报》总编辑,《新中华日报》总经理,苏州《大江日报》社长。1949年任香港《周末报》副社长兼总编辑,香港《文汇报》总编辑。1953年,任上海《新闻日报》编委兼编辑部主任。1960年调任《新民晚报》编委,1981年任《新民晚报》副总编辑。还曾经担任过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大地文化社社长,《当代中国上海卷》副主编。是一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名记者、老报人,著名杂文家、时评家,新民晚报原副总编辑、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冯英子一生从事新闻工作,曾先后在10多家报社担任记者、编辑、总编、社长等职,1987年,冯英子被评为第一批高级记者,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8月5日,冯英子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5岁。

新民晚报历来副总编辑

联系新民网总编办不接电话 公司

一次。根据新浪网资料显示,裘正义是劳春燕的老公,他只结了一次婚,婚后很幸福。裘正义1982年获得浙江省高考文科状元,就读于复旦大学,博士学位,就职于新民晚报副总编辑。

劳春燕的丈夫是新民晚报时任副总编裘正义,和劳春燕一样也是高考状元,婚后夫妇俩育有一子阿宝。劳春燕,1972年11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内地节目主持人、新闻播音员、记者、编辑。1994年,担任上海电视台新闻资讯节目《今日报道》的主持人,由此开始主持道路。1995年,开始主持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推出的新闻评论栏目《新闻透视》。1998年,担任上海卫视(东方卫视)深度报道栏目《星期视点》的主编、主持人。回答于 2021-10-30赞同41都说陈皮价格贵,买正宗新会陈皮究竟多少钱?大多数人都买亏了小红家陈皮广告终于降价了!正宗和田玉籽料,10月4日只要市场价10%,满意再付款!吉田和田玉广告央视女主持人劳春燕去世原因揭秘 劳春燕个人资料及老公是谁劳春燕没有去世,还活着,她老公是裘正义。简介:劳春燕,1972年11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内地节目主持人、新闻播音员、记者、编辑 。1994年,担任上海电视台新闻资讯节目《今日报道》的主持人,由此开始主持道路。1995年,开始主持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推出的新闻评论栏目《新闻透视》 。1998年,担任上海卫视(东方卫视)深度报道栏目《星期视点》的主编、主持人。1999年,参与的深度报道《415韩航空难调查》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上海新闻奖一等奖 。2003年1月,获得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2006年起,担任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资讯节目《中国法治报道》的主持人;同年,还主持了央视社会与法频道的新闻服务类节目《大家看法》。2009年,开始主持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时事评论栏目《今日关注》。2012年,前往墨西哥和俄罗斯分别报道G20峰会和APEC会议。2013年,开始主持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新闻频道同步播出的深度新闻报道节目《焦点访谈》 。2014年,获得2013年度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奖 。2019年,参与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直播》获得第29届中国新闻奖新闻直播一等奖 。sky沈温言  回答于 2021-12-031点赞万浏览央视主持人劳春燕老公是谁央视主持人劳春燕老公是裘正义。裘正义,1982年高考的浙江省文科状元,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高级编辑,现任新民晚报副总编辑,上海市报业协会副会长。曾赴美国东西方研究中心进修;曾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新民晚报新闻编辑部副主任、新民周刊副主编。出版、发表学术论著逾百万字,先后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二等奖。劳春燕人物经历2020年8月29日,开始主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的军事专题报道栏目《军情时间到》。2020年9月28日,与朱广权搭档主持《直播黄河》特别报道第十一场;11月22日,与沙晨一同担任总台央视新闻频道晚间播报节目《24小时》的主播。2021年1月25日,主持央视综合频道、新闻频道等同步直播的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特别报道;3月20日,担任央视新闻频道特别节目《三星堆新发现》的主持人。

1989年至1992年,任上海《新闻报》记者、编辑;1992年至1997年,任《解放日报》记者、编辑、总编室副主任;1997年至2003年,任《申江服务导报》副主编、主编;2003年至2008年,担任《新民晚报》副总编辑;2008年7月任《文汇报》总编辑。 2013年10月,任中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上海市版权局局长。

新民晚报总编辑

1932年,冯英子进入《昆山民报》、《新昆山报》做记者,后任苏州《早报》记者兼编《大光明报》,苏州《明报》战地记者兼上海《大晚报》记者,后入上海《大公报》为战地记者。1938年,冯英子参加组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抗战期间,分别在国际新闻社、《力报》、《正中日报》、《前方日报》、《中国晨报》等报社任职,任多家报纸的总编辑。1945年,他任南京《中国日报》总编辑,《新中华日报》总经理,苏州《大江日报》社长。1949年任香港《周末报》副社长兼总编辑,香港《文汇报》总编辑。1953年,任上海《新闻日报》编委兼编辑部主任。1960年调任《新民晚报》编委,1981年任《新民晚报》副总编辑。还曾经担任过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大地文化社社长,《当代中国上海卷》副主编。是一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名记者、老报人,著名杂文家、时评家,新民晚报原副总编辑、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冯英子一生从事新闻工作,曾先后在10多家报社担任记者、编辑、总编、社长等职,1987年,冯英子被评为第一批高级记者,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8月5日,冯英子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5岁。

图①:六个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 图②:李四光、竺可桢等著名科学家为《十万个为什么》撰写的原稿。 制图:蔡华伟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出版了大量优秀科普读物,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是影响巨大的经典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原创科普图书著名品牌。自1961年4月推出,《十万个为什么》不断推陈出新,至2013年8月出版了第六版,发行量超过1亿册,居中国科普读物发行量之首。1998年,该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十万个为什么》第五版(新世纪版)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时,被评为“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之一。1960年,我有幸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的主要作者之一,从此与《十万个为什么》结下不解之缘,参与从第一版直至2013年第六版所有版本的写作。回顾《十万个为什么》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对于当今出版科普读物也有些许有益启示。《十万个为什么》的诞生《十万个为什么》的重要创始者,当数资深出版家、当年少年儿童出版社第三编辑室(即自然科学读物编辑室)主任王国忠。1959年为了向国庆10周年献礼,他查阅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科普图书,发现数量很多,但都是几万字的小薄本。他和编辑到学校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爱问“为什么”。于是从1959年年底开始,便准备着手编一套大型问答式自然科学丛书。王国忠动员编辑们献策,在一块黑板上让他们写下自己的设想。不知道是谁,写了《十万个为什么》,得到一致赞同。《十万个为什么——室内旅行记》是苏联著名作家米哈伊尔·伊林在1929年出版的一本书,很受欢迎。1934年,这本书在上海同时出现3种不同的中译本,其中以董纯才译《十万个为什么》影响最大。新中国成立后,王汶、郑缤、余诗琴的中译本均以《十万个为什么》为书名。伊林在这本书里带领读者进行一次室内旅行,从水龙头到炉子再到衣柜,边旅行边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诸如“面包里面的小窟窿是哪儿来的?”“穿三件衬衫暖和,还是穿一件三层厚的衬衫暖和?”著名科学家高士其在1954年6月1日《人民日报》上曾用16个字概括伊林作品的特点:“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思想活泼,段落简短。”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写了20余个“为什么”,只有5万多字。王国忠决定打造一套《十万个为什么》,组成丛书。最初的计划是出版5册,即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农业、生理卫生。编辑们深入到中小学,从孩子们那里征集3000多个为什么,使《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为什么”来自生活,贴近小读者。编辑部最初约请上海师范学校的7位老师写了一年,可是书稿枯燥无味,像教科书。编辑们调整组稿思路,改为约请一批科学小品作家写稿,把一个个“为什么”写成一篇篇文笔生动的科学小品。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是逐册推出的。最早出版的是第一分册,即物理分册,在1961年4月出版。第五分册,即生理卫生分册,在1961年10月出版。物理分册第一次印刷仅为5000册。那时,少年儿童读物起印数通常是2万册或者更多。物理分册“试水”成功后,化学分册在1961年5月第一次印刷就增至3万册。《十万个为什么》出版,没有举行隆重的新书发布会,只在新华社1961年5月21日关于“六一”新书的电讯中,有这么一段:“《十万个为什么》分五集,‘六一’前能和读者见面的是第一、第二集,书里有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启发少年儿童去思考和探索自然的奥秘。”第一篇给《十万个为什么》以高度评价的书评,是1961年6月4日上海《新民晚报》发表的署名“言微”的《和孩子们一起学点〈为什么〉》。“言微”是《新民晚报》总编辑束纫秋的笔名。他路过书店,从众多的少年儿童读物之中,发现了《十万个为什么》。当时,他只读到《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第二分册,便给予这套丛书肯定。1961年8月10日,《中国青年报》开始选登《十万个为什么》,并写了一段编者按加以推荐,在青少年中产生广泛影响。1961年8月至10月,少年儿童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十万个为什么》第三、第四、第五分册,使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五册出齐之后,共青团中央主管的《中国青年》杂志(半月刊)在1961年11月1日出版的第21期上,选载了《十万个为什么》并加编者按加以推荐。从1961年11月起《北京日报》《大公报》《天津日报》《河北日报》《安徽日报》《广西日报》等都开始选载,《十万个为什么》在全国遍地开花。1962年2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栋榕森”的“读书随笔”,文章的题目便是《十万个为什么》。“栋榕森”是出版家陈原的笔名。文中评论该书:“书凡五卷,不胫而走,可知人们多么想获得更多的科学常识了。”1962年3月21日,《解放日报》用三篇文章、从不同视角推介《十万个为什么》:一是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报道《〈十万个为什么〉大受欢迎》,同时刊登《十万个为什么》第一至第五册封面;二是发表社论《培养孩子爱科学》;三是发表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王国忠的《热情之花,协作之果——〈十万个为什么〉编辑札记》。《十万个为什么》从诞生之时起,便依靠过硬的质量和独特的魅力,被广大读者认可。不间断的修订再版之路《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总共8个分册,总共收入1484个“为什么”,105万字,总发行量达到580万册,奠定了图书的品牌基础。《十万个为什么》一炮打响后,少年儿童出版社收到了数千封读者来信,提出了近5000个“为什么”。为了适应读者需要,少年儿童出版社很快决定修订《十万个为什么》,从1964年到1965年出版了《十万个为什么》第二版。第二版保持了第一版的科学小品文风,充实内容,按照学科门类分册出版,使《十万个为什么》的内容系统化。第二版分为14册,总共收入2003个“为什么”,作者队伍比第一版扩大一倍。第二版的另一重大改进,是聘请诸多著名科学家担任顾问,为每分册审稿,以保证科学内容准确。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茅以升、傅鹰、钱崇澍、苏步青等,担任《十万个为什么》第二版的顾问、审稿人。第二版的内容比第一版本更加丰富、系统、准确,是一个较完善的版本。1980年,《十万个为什么》开始进行第三次大修订,推出第四版。第四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大体上保持第二版的规模和创作特色,仍是14分册,仍保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风格。1990年初,少年儿童出版社着手推出新的“续编本”,即已经出版的14分册不动,增加新的分册。“续编本”总共10个分册,如此一来,《十万个为什么》第四版增加到24分册。采取这样“续编”的方式,好处在于保持了原版本的完整性,而“续编本”则全部是新增的“为什么”。第四版发行的时间最长,从1980年持续到1999年,将近20年,所以第四版发行量很大,印数达3000万册。在出齐《十万个为什么》第四版之后,1995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开始筹备出版第五版。因为在1999年出版,第五版通常被人们称为“新世纪版”,有几大特色:一是紧凑、简练,从第四版的24分册,缩减为12分册;二是与时俱进,除保留原版中的基础科学知识部分,刷新了2/3的篇幅,涉及50余个学科,3000多个“为什么”,新增了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基因科学等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总计300余万字;三是强调科学家的作用,21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组成这部书的编委会,众多著名科学家担任各分册的主编;四是首次设立索引资料分册,读者依照关键词,可从资料分册查到相关内容在书中的具体位置。2011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开始启动第六版编辑工作。第六版与以往的最大不同,是作者以科学家为主。第六版有115位院士参与前期策划,21位院士担任分册主编。来自世界各地的700多位作者(大都是科学工作者)参与《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的写作。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亮相上海书展:全书600万字,收入4500个问题,80%的“为什么”更新,7000余幅彩色图片。第六版共18册,分为三个板块,即基础卷、专题卷、热点卷。第六版提供了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展现全球科技和文明新成果,聚焦各个学科领域的前沿发现。《十万个为什么》凝结着少年儿童出版社几代编辑的心血,汇聚着上千位科学家和科普作者的精心创作,承载着数以万计读者的多年呵护。更重要的是,《十万个为什么》的发展之路,也是新中国出版史的缩影。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十万个为什么》不断修订再版,内容吐故纳新,使这套丛书成为常青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十万个为什么》还会出第七版、第八版,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科学启蒙读物。(作者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之一,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编辑:思羽

正厅级。新民晚报的总编辑属于正厅级,一般的高校校长的级别是一样的,级别是比较高的

新民晚报编辑部

南通市姚港路汽运大厦538室总机 85799188

没有!以前有过几期新民晚报南通版的!现在没有了!有的,我见过这个人!可惜是一面之缘直接找新民晚报不就是了,人家会告诉你的百度地图

“空嫂”首创者1994年11月6日,时任新民晚报编辑部主任的张攻非,拿到了一篇政法部记者宋铮写的探讨性报道,让他陷入了沉思。报道提出了一个打破陈规的做法:能否将“空姐”的招收年龄,从25岁提高到35-40岁?“空姐”就意味着年轻、漂亮,换成眼角有皱纹的中年女性,这还叫窗口服务吗?在当时观念仍然保守的中国,即使是什么事都得风气之先的上海,改变传统的事也显得有点扎眼。但是,“我看稿子瞬间的感觉,是宋铮提出了一个社会大问题。”张攻非回忆。问题提出的意义究竟有多大,张攻非一时没有想清楚,在晚报早间编报最为繁忙的时间,他将稿件暂时放在一边,将其它稿件发到各版后,再回过头仔细看、凝神想。当时,上海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中,为上海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上海纺织业,要砸掉三分之二的纱锭,55万纺织工人中的绝大多数面临下岗。与此同时,轻工、冶金等行业的100万产业工人也要应对剧变的人生。新民晚报在11月6日前后的报纸头版上,就有《万名纺织职工进入劳务市场》《全市29万职工分流上岗》这样的报道。可是,习惯了在一个单位从一而终的人们,解不开“再就业”这个结;而约定俗成“招人就招年轻人”的企事业单位,也过不去这个坎。“民航如果招聘纺织女工,就打开了再就业的禁区,对各行各业都有启示作用。它的社会意义太重大了。”张攻非一想到这一点,立即兴奋了,“推荐头版头条!”这样重要的稿件,就该有个响亮的标题,“乘务员”三个字显然太过平淡了,抓不住读者们的眼球,也抓不住用人单位的心。原文中引用了国外的名词叫“空太”,可这不符合国内的称呼习惯。应该称呼什么呢?张攻非习惯性地点起一支烟,在办公室门外的走廊上踱来踱去。他是湖南人,但从小在北京长大,北方喜欢管这个年龄的人叫“嫂子”“大嫂”——对,他脑海中突然灵光一闪,就叫“空嫂”!于是,《民航能不能招空嫂?》的标题,出现在当天的报纸上。

现任总编辑陈保平,曾任青年报部主任、三联出版社社长、文艺出版总社社长、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副社长,2005年任新民晚报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主持工作),2008年任新民晚报总编辑,是上海作家协会会员。

新华社历任总编辑

钱俊瑞(1908—1985),中国农村经济和世界经济学家、教育家;中科院院士;江苏无锡人。1927年毕业于江苏省第三师范学校。 1928年进无锡民众教育学院。从1929年起参加陈翰笙的农村经济调查。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文委委员,“左翼文化总同盟”宣传委员。1938年后历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华中局文委书记、新四军政治部宣传部长等职。1946年任新华社北平分社社长兼总编辑。同年赴延安,历任《解放日报》和新华社社论委员会主任。1947年后任华北大学教务长。建国后,历任教育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文化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国家计划委员会顾问,国务院经济中心顾问,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钱俊瑞同志先后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一、第二届委员和第三至六届常委;他还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世界经济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文化事业的领导工作。特别是对农业经济和世界经济进行开拓性的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1985年5月25日逝世,终年77岁。

周锡生,新华社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党组成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记协)常务理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周锡生:男,1954年12月生,江苏武进人, 汉族,中共党员,高级编辑。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留学于希腊亚理士多德大学哲学系。历任新华社国际部编辑,新华社雅典分社记者、首席记者,新华社环球杂志副总编辑、总编辑,新华社华盛顿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联合国分社社长,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新闻信息中心副主任。2000年初任新华网总裁,2000年9月任新华社网络中心主任。曾获新华社首届“十佳国际编辑”、“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2006年5月任新华社副秘书长兼新华网总裁、总编辑。2006年10月,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记协)第七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本届中国记协常务理事。2007年9月起任新华社党组成员、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2011年10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八届理事会(中国记协)副主席。2014年7月,不再担任新华通讯社副社长职务。

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社长:乔冠华(任期:1947年5月-1949年)黄作梅(任期:1949年-1955年)李冲(1955-1957年,以分社总编辑身份暂代社长职责)祁烽(1957-1959年,副社长身份代理社长)梁威林(任期:1959年10月-1978年7月12日)王匡(任期:1978年7月12日-1983年5月19日)(第一社长)李菊生(任期:1978年-1984年)(第二社长)许家屯(任期:1983年6月30日-1990年1月)周南(任期:1990年1月15日-1997年7月)姜恩柱(任期:1997年7月-2000年1月)[3]新华通讯社香港特别行政区分社有限公司社长:张国良(任期:2000年1月-2000年11月)徐学江(任期:2000年11月-2002年底)薛永兴(任期:2002年底-2010年1月)俱孟军(任期:2010年1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