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论文

可以的啊,这个我会的 亲。 对于我来说很简单

什么是学习动力呢?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推动你努力学习的力量。学习动力对于我们是极其重要的。举一个比较形象的例子吧,学习好比是一辆无坚不摧的坦克,学习动力就是推动坦克前进的油料。如果没有了油料,即使坦克有最好的发动机,最先进的设备,最精致的武器,它也不能发挥威力,只是一堆铁。学习动力可大可小,小到让你看不见,摸不着。大到能取得丰硕的成果。有的同学从小学到初中毕业,学习根本没有什么动力,只是跟着大伙混过来而已。九年下来,除了认识几个字,会算些算术之外,没有什么特别。而另一些人则不然,比如张海迪,他以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学习动力,锐意进取,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从以上两个例子可见,学习动力确实不容忽视。如果一个人没有这些推力和拉力,必定无法妥善处理好学习。比如,在学习中老是遇到挫折,最终形成了所谓“获得性无助感”,就是经过多次的失败,最后不是获得成功感,而是获得了自己对此已经“无能为力”的那种感觉。此时,我们对学习就会感到没有动力,表现为对学习的厌倦和没有信心。由此可以看出,有什么样的学习动力,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成绩。怎样才能使自己拥有长远的、高尚的、正确的学习动力呢?就我个人认为,首先应从培养兴趣开始,只要有了兴趣,才能爱学习;然后从这一学科的兴趣转化到其他学科上去,把这个学科好的学习方法、经验及劲头也用于其他学科;接着就要树立远大的个人理想,下定决心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不息;最后,要阅读一些教育性,思想性强的书籍,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和文化水平,努力学习思想政治,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把个人理想逐步转化成为祖国、为世界、为人类做贡献的崇高理想,这样才是最正确的学习动力。 就拿我来说吧,小学的时候主要以兴趣为学习动力,因为我对各种学科都有兴趣,所以学习成绩一直较好。进入中学以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以及学校、老师、父母教育的影响,思想不断进步。当今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促使我意识到个人的理想和志向,必须服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决心以建设祖国为学习动力,加倍努力地学习,学习也比以前有了明显的进步。 同学们,去努力培养和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吧!使自己能拥有最正确的学习动力,发挥出最大的能力,推动你一往无前,最终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者。

培养学生的动机论文,那首先要提出学习的目的,把学习的目的讲明白和学习的重要性讲明白,然后举出学习了知识后得到的结论,举出几个论证的观点,这样才能使人真正的明白学习的动力,他才能好好的学习,一个人才能好好的学习

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和维持学习的心理动因。产生学习动机的基础是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指社会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应。在社会和教育的影响下,学生把社会和教育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要求,即“我要学”。学习需要并不等于学习动机,有的学生有学习动机但没有学习行为。从学习需要到学习行为之间有一转化过程中,这个过程需要诱因的。例如: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有趣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等等。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认知内驱力的激发认知内驱力包括两个因素,即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认知内驱力的激发可以从好奇心与求知欲两个方面着手。1.求奇法。创设新奇的环境,让学生有一个新奇感,唤起学生内驱力。如:有些教师上课时教学方法很独特,教具也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安排,使学生感到新奇,学生上他的课时积极性就很高。2.求新法。创设新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新颖最能激发学生的注意力,注意力又能激活许多认知因素,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力图不断变化,使学生保持新鲜感,教学时在抽象的材料中,插入有关个人的奇闻轶事或插入有关人的故事,使学生认知内驱力不断地得到激发。3.求趣法。创设趣味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习有一种趣味感触。多创设一些形象性、直观性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参与操作游戏,驱使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二、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激发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激发有以下几种方法:1.作业批改激励法:这是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发现有大量错误,不急于评分,让学生自己去改正,然后,再给学生打分。即对学生的作业不轻易打不及格的分数。对作业做得好的应评好分或好的评语。鼓励学生在考试后对试卷的错误之处作纠正,提倡事后一百分。2.学习内容自选法:这是指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与练习的内容。例如:教师把要学习的内容与练习,上课时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挑选,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感到这是自己挑选的,学习起来就很积极。3.效果自我评定法:这是指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定的做法。具体的做法是:第一步,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标准要细致具体。第二步,定时让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只要关心就行了。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有学习困难的就及时进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成绩有进步的,就及时进行肯定鼓励。 4.习题自编法:这是指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外,自己动手编制一些难题,然后放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来解。学生编题过程就是积极思考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自我提高的过程。5.小先生法:这是指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回“小老师”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可以对一部分教学内容或习题进行讲解。让学生走上讲台对学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对学习积极性是一个有力的驱动。6.互助法: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是创造良好心理氛围的好方法,帮助别人解决一个难题往往比自己做一道难题要难得多。这就驱使他们多思考。帮助别人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因此帮助别人学习不仅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反会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三、附属内驱力的激发1.表扬法:这是指以表扬为主的激励方法。这是在学校教育中常用的方法。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是小学生,附属内驱力是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表扬的意义更为重大。当学生的学习有了进步或有了创造,教师及时表扬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是很大的,但要注意的是:其一,表扬要得当,要实事求是,不要无限扩大、无限提高,因为这会使表扬贬值;其二,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舍得表扬,不要错误地认为他们是捧不起来的“刘阿斗”。要知道他们的学习是一时陷入困境的,适当的表扬会使他们鼓起勇气,克服困难。表扬的对立面是批评,批评有时也会对学习起驱动作用。批评时要注意不要损伤学生的人格,要注意批评的方式与场合。表扬与批评应以表扬为主。2.奖励法: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奖励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行之有效的好手段。奖励方法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教师对学生的奖励应以精神奖励为主,奖励可采取多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形式的方法,力争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奖励的机会,切忌将奖励集中在少数学生的身上。

青少年学习动力研究论文

树理想、找目标 目标如航灯,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巨大的动力,奋勇当先,永不畏缩。我们从确立学生的学习目标入手,通过主题班会课、故事活动课等途径介绍名人、伟人的成长事迹,使学生明白,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够做出巨大的贡献,除了机遇之外,崇高的追求目标和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是他们成功的关键,激发学生以他们的先进事迹鞭策自己,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追求崇高的奋斗目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作为教育事业的载体,学校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和造就离不开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归根究底,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在教学中,能否掌握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增强学习动力、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小学教育作为最基础的教育,是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要高度重视并学习研究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就小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的原因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般来讲,小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学生之间缺乏兴趣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为了方便学习研究,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的具体原因进行归纳和总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年龄和认知限制,不能或者很难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另外,从小学课程的设置来看,理论性知识过多,应用性知识不足,实践活动少,知识常常离小学生眼中的生活太远,导致学习缺乏目的性,加上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够好,对学习知识不够积极主动。 其次,受固有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影响,课堂教学形式过于单一,课堂基本上局限于老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听,教师在教课时也习惯于照本宣科,仅依靠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就完成了一节课,课堂枯燥乏味,学习气氛沉闷压抑,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和小学生活泼好动、勤思好问的天性格格不入,让学生很难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导致他们逐渐丧失了学习热情,使得学习没有了产生兴趣的土壤与根基。 再次,教师忽略了学生之间的正常差异,在教学过程中不顾客观实际,盲目的遵循“一视同仁”的原则,过量的要求学生,学习知识成了一种负担,过多地供给知识就像过多地供给食物一样,必然引起厌恶。同时,在评判学生学习方面唯分数论,简单的用成绩高低来判断学生的好坏,惩罚过多,激励不够,小学生心理发育不够健全,这些很容易伤害他们脆弱的自尊心,导致出现了失败心态,逐渐失去了学习信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最后,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不注重小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内在动力的激发,碰到学生的疑惑,忙于让学生尽快知道问题的答案,而不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只有结论,而无探索的过程,激不起学生的好奇心,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欠缺,问题积累不足,缺乏求知的欲望,事实上,小学生是最具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群体,他们的欲望长时间被压抑,长此以往,就容易丧失学习兴趣。 正常情况下,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在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下,受正确的学习动机支配而产生的。尽管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自发倾向,但是学习兴趣的培养仍然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和培养。那么,作为老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课堂教学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把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挖掘生活中的资源,通过生活实例来引导学生学习或者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来导入知识,让知识更加具体化、趣味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特点,注意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并合理引导他们发现和思考生活中的知识,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们自己在探索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体验成功和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丰富课堂形式,使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举办学科知识竞赛、学生优秀作业、作品展览等活动,增强学科的吸引力;尽可能用儿童语言进行课堂教学,做到生动、有趣,富于感染力,让学生们易于接受;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情景,用讲故事、歌舞、画面等形式导入课程,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原本比较枯燥乏味的知识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从而潜移默化的强化学习兴趣。同时,可结合学生的生活,选用适当的形式,多组织开展活动,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巩固学习效果。 多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学习积极化。每个学生都希望被认可、被尊重,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更加渴望被表扬、被鼓励,因此,对于小学生们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要积极肯定,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比如,不管学生作业中回答的问题是否正确,只要书写公正也是值得表扬的;如果书写不够公正,但相较以前有所进步,也应当给予肯定。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循循善诱,耐心鼓舞,通过一点一滴的鼓励促进学生成长,使学生体会到被人认可和欣赏的快乐,从而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学习。 合理定位师生角色,使学生地位主体化。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会按照自己惯有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很少考虑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接受能力,时间久了,学生们就会形成依赖心理,自信心和主动探索的热情也会逐渐消失。因此,对小学生要以引导为主,相信他们,鼓励他们,尽可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学生们自己动起来,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使教学方法科学化。小学生情绪发展不够稳定,他们的心理特征有这么几个特点:兴趣容易激发,但很难维持稳定,但很容易受教师的影响;兴趣广泛,但难于集中,缺乏一个中心的兴趣;不理解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容易产生偏科思想。因此,教师要主动的融入小学生当中去,经常和学生交流谈心,改变在学生心目中严肃古板、难以接近的形象,使学生在心理上接受老师,把老师当做自己的朋友,这样便于观察和掌握学生的情绪波动和兴趣变化,然后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让他们保持饱满、积极、稳定的学习情绪,使他们的学习兴趣高涨、强烈、持久。 总之,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也是求知欲望的内因,学习兴趣越浓,对知识的渴望就越强烈,反之,对知识的渴望越强烈,学习兴趣也就会越浓。作为老师,只要能够认识到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对兴趣缺乏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并对症下药,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加以解决,就一定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成长成才,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近年来,小学生厌学情绪趋于严重,尤其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而数学学科本身又具有抽象性,大多数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学起来感到非常枯燥,所以即使老师耐着性子苦教,孩子们硬着头皮死学,孩子们是“吃得苦中苦”也却极有可能是“高分低能”。 数学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数学的基础性、工具性、应用的广泛性,给数学教学提出了艰巨的任务,因此,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经常耳闻目睹这样的现象,孩子们常常沉迷于电视节目和电子游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主要原因就是游戏的“趣味性”。如果数学教学“枯燥”“乏味”,学生怎么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是成才的起点,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小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它在人的生活中和学生智力开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化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为“有趣”,让数学课堂成为趣味快乐的课堂,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位教师使命和职责。二、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1,指导思想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学科兴趣不高,对决定其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知识不感兴趣,那么,素质教育的实现将是空中楼阁。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直接影响了他的知识接受。因此,无论从新课改的要求,还是教育教学新理念、社会需求的现实需要出发,学校教育必须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等问题。2.理论依据 依据教育心理学等青少年的学习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选择适合本班教育教学实际的、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研究方法。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对象1.总体目标以王楼中心小学三(2)班学生为研究和实验对象,逐步进行实验、总结、分析、论证,再实验,再分析,再总结,以便总结出可具体操作、能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方法,并在本校各班数学教育教学中全面推广应用,全面提高我校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2.研究方法及预期效果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点,精心搞好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学数学、爱学数学、学好数学。3.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1)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情况调查,分析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主要原因。 (2)问题的趣味性、生活化对学习数学兴趣的研究分析。(3)教师魅力对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的影响分析。(4)竞赛活动、实践活动体验成功对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影响分析。(5)生活化问题情境创设对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的影响分析。(6)多媒体教学对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的影响分析。4.对象:三年级学生四、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采取怎样的方法,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以及应用数学的兴趣。初步设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问题并进行研究:1.建立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体现师生平等的教育教学观念,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参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的研究。2.通过较多的创造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生活化,体会到数学在身边对数学学习兴趣影响的研究。3.精心设计数学问题的趣味性,通过问题的有趣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研究。4.精心安排实践应用活动,以数学的广泛应用价值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研究。5.合理安排小组竞赛形式,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研究。6.合理有效的利用CAI技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研究。五、研究时间1.2013年3月——4月 确立小课题并制定方案选择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查找相关资料;明确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以王楼中心小学三(2)班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分析出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主要原因。2.2013年5月——12月 研究阶段采用观察法、调查法,了解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课堂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搞好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学数学、爱学数学、学好数学。3. 2014年元月——6月 总结阶段总结出可具体操作、能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方法,并在本校各班数学教育教学中全面推广应用,全面提高我校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六、预期目标1.研究出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的基本原理,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生由原来的不愿学数学变成积极、主动、爱学数学。2.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调查报告摘要: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这句话真知灼见地道出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顽强拼搏,努力学习;而兴趣的丧失则导致了部分学生失去继续学习数学的动力,从而产生厌学的倾向,使得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并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这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和保证。关键词:数学 学习兴趣一、调查目的、对象及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水平的不断丰富和提高,无论是社会整体还是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进,尤其是传统教育观念的改变使得数学学习变得更为广泛和基础,社会、学校、家庭对小学数学学习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而小学课程最基本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和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 为了进一步研究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我特别对自己所执教的三年级的35名学生进行了试卷调查与分析,具体的调查内容如下:1、 学生喜欢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原因;2、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3、 学生所喜欢的数学老师以及数学课堂。二、调查结果:(一)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原因班级中的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小学生中年级的学生现阶段喜欢数学,是因为数学带给他们一种轻松的感觉;而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主要是觉得数学课堂和其他课堂比起来比较枯燥、无聊。学生对活跃“动起来、说起来”的课堂游戏以及分为最感兴趣,这主要是因为日常教学中游戏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课堂一味的讲练由于太枯燥乏味,很难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二)学习数学的目的 大多数小学生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一部分学生把数学当作一门考试的学科来对待,或者是为了不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才去学习。总而言之是“被学习”一族占多数,这些心理在不同程度上会给他们的学习数学带来一定的偏差和心理压力,以至于在数学学习上不能很好的接受和发挥。一个学生,只有从真正的明白自己学习的目的,才能在更多地在学习中尽心尽力,但能明白其重要性的还太少,一般的学生都是出于外部的需要和压力才学习数学的。(三)学生对教师的看法。 大部分学生都很喜欢年轻的数学老师,在教师教学中学生最为关注的就是教师幽默的教学魅力,可见教师在专业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要注重魅力教学的培养的优美化。绝大部分小学生喜欢欢快、轻松的数学课堂,更喜欢一个小故事或者小游戏贯穿始终的数学讲授课堂。孩子们更喜欢在欢快的课堂中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是给他们自身的一种肯定,同时还会以此为荣,从而从多方面去提高自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学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现状的分析: 1、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课堂的氛围存在很大联系,而且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因此,创设一个愉快的数学课堂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兴趣对日后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仅反映了他们的学习目的,同时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所以,作为教师需要运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其学习兴趣,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教学改进来激发更多学生的兴趣。 3、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与良好的专业知识也是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因素。所以教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个人魅力,让更多的小学生爱上数学。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现状调查表 1、你喜欢数学吗?A.很喜欢 B.比较喜欢 C.一般 D.不喜欢2、为什么喜欢数学?A.对生活有帮助 B.数学很有趣 C.上课有趣 D.增长知识 E.不知道3、 为什么不喜欢数学?A.上课不生动 B.数学太难 C.要死记硬背 D.基础差 E.不知道4、 学习数学对你自己本身来说重要吗?A.非常重要 B.比较重要 C.一般 D.不重要5、 学习数学对你有什么好处?A.生存的工具 B.丰富知识 C.升学 D.没用处 E.不知道6、 学习数学是你自愿的吗?A.父母要求 B.学校规定,要考试 C.我自己喜欢 D.被逼的7、 为什么要学习数学?A.自己喜欢 B.为了得高分 C.别人说数学很重要 D.多长见识 E.其他8、 你喜欢上数学课吗?A.非常喜欢 B.比较喜欢 C.一般 D.不喜欢9、 上数学课有意思吗?A.很有意思 B.比较有意思 C.一般 D.没意思10、 你喜欢数学课上的哪些活动?A.讲练结合 B.合作讨论 C.做游戏 D.小组竞赛11、 你最讨厌数学课上做什么?A.讲练结合 B.合作讨论 C.做游戏 D.小组竞赛 E.其他12、 对现在的数学教师满意吗?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 D.不满意13、 老师怎样做才能让你更喜欢学习数学?A.幽默 B.和蔼可亲 C.热情洋溢 D.公平公正 其他14、 你喜欢老师当众表扬你吗?A.非常喜欢 B.比较喜欢 C.一般 D.不喜欢15、 课外时间你会主动去学习数学吗?A.一直 B.经常 C.偶尔 D.从不注:1、请各位同学在以上表格中自己选择的方框上打“√”。2、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投票,不需写姓名。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论文,这个主要是。根据从。学生的钱。去激发发

小学生学习动力论文开题报告

最好问一下你的导师、专业咨询的好。

开设本课程的意义:为了更好的让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能够胜任国家的各种大型经济建设工作,以及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创新计划培养人才,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工具课程所负有不可推卸,且有首当其冲的作用,以及使我校在进一步学习贯彻十七大五中全会关于继续大力发展教育的活动中,走在本地区各小学的前面,激发,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与能力的的工作刻不容缓。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好坏都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 利用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如教学《认钟表》一课,认读钟面上所表示的整时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在生活中虽然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教学伊始通过创设龟兔赛跑谁赢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看时间的需要,并利用已有知识试认时间,在此基础上展开新授。其次,课中注意在大情境中创设不同的小的问题情境:蓝猫参加森林运动会看到的龟兔赛跑、小猪参加森林运动会的时间、帮蓝猫修钟表,使学生对探索新知保持浓厚的兴趣,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发生碰撞,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对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也能积极思考、积极讨论、积极交流。 二、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的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生认数和记数时,我采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字1—9的字形,我教学生背诵顺口溜:“1象粉笔,2象鸭子,3象耳朵,4象小旗,5象钩子,6象口哨,7象银锄,8象葫芦,9象蝌蚪。”以此来帮助学生记住字形。通过这样的教学,赋予数学内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将数学的知识渗透到童话的故事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三、 利用学具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常常需要借助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学生通过操作具体的材料,建立丰富的表象,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满足了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时,让学生先摆10个三角形,然后在下面摆6个圆形,并向学生说明摆的时候要从左边起,把圆形和三角形一个对着一个地摆。教师问:“哪一行摆得多?看看第一行里的三角形哪一部分和圆同样多?请你们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看画得对不对?再画出三角形比圆多的部分。”接着问:“同样多的有几个?三角形比圆多几个?”再启发学生想,三角形比圆多,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部分组成的?多的部分是几个三角形?从而使学生直观地看出三角形多,圆少,三角形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圆同样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比圆多的部分,从而体会到多的数能分成两部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四、 利用数学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好动也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游戏恰恰符合学生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恰当引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索和应用知识。使学生在数学游戏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游戏中品尝获得成功的乐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启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为他们学数学,爱数学创造了条件。如复习“小数的减法”时,可让学生做“争当模范营业员”的游戏,教师一手拿着人民币,一手举着所购买的物品的价格卡,让学生算出要找回的钱,并写在练习本上,五次后评出模范营业员,这样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学到的知识。 在教学中,通过做有趣的数学游戏,让他们数学游戏在玩中学,能把学生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口算练习时,常用的有视算、听算、对口令、开火车等,再增加“打手势”、“悄悄算”、小组竞赛、“数学医院”、“口算大王”、“优秀邮递员”等,气氛会更加热烈。 五、利用电化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生动,给人的印象深刻,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电化教学上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能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效果。 教学中运用电化教学能化难为易。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通过制作投影片,演示小熊运南瓜,第一次运了4个,第二次运来2个,过了一会儿又运来了1个。学生根据画面很容易列出算式:4+2+1,不经教师指导就能正确读连加算式,并结合情境进行计算,整个过程好象是水到渠成,读、写连加算式的重、难点很容易的得以突破。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演示既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为学生理解算理铺路搭桥。 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容易产生“喜新厌旧”的情绪,在教学中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方法进行教学,给学生以新异感,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通过讲故事、设问或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具、数学游戏、课堂提问、练习形式多样化……等方法,使学生不会产生厌烦感,从而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保证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之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有极大作用,他能驱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追求对感兴趣事物的认识,为达到目的,克服重重困难。事实更进一步证明,激发兴趣,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

论文移动学习终端的学习模式研究

互联网教育论文篇三:《“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 摘 要: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互联网会变革教育业务流程,从而打造新的教育生态;“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等。本文梳理了2015“互联网+教育”开放论坛的主要观点并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基本素材。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变革;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 一、引言 自从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引发了一场革命,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关于“互联网+教育”的讨论持续升温。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进一步明确提出“鼓励学校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1] 为了探讨“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寻求“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之开放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召开。论坛以开放的形式邀请了18位专家围绕课程、教学、学习、管理、评价、环境、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八大核心领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变革和转型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这些报告既有宏观的理论引领,也有中观的课程规划和 实施方案 ,还有微观的操作策略。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这次会议的主题进行综述。 二、“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 1.“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 “互联网+教育”是什么?这是讨论“互联网+教育”是否可以推动教育创新和变革的前提。华南师范大学的柯清超教授首先对“互联网+”的概念进行了解读,然后分别从“互联网+教育”形态形成的可能性、“互联网+”能推动学校结构性变革和教育变革动力三个方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柯教授认为基于大数据平台、学习分析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促使了“互联网+”新一代教育环境从“干预手段”到“教学生态”的变革;同时课程教学也逐渐从封闭到开放融合,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到“半开放式/连接式”教学的翻转课堂和社会化自组织的开放式MOOC课程教学进行变革。柯清超教授认为,“互联网+教育”实现了一系列的转变,包括从知识建构到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个体学习到小组建构的转变,从直接传授到自主发现的转变,从多媒体演示到探究工具的转变。他以“联合国 儿童 基金会爱生远程教育项目”、“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和“技术启迪智慧项目”等作为案例分析了应用ICT来创新农村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实践[2]。 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我们应该将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平等、自由等特征与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相结合,形成对学习者、课程、学校、教育政策、机制体制等相关因素的重新定位与思考。 2.“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__民主任认为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互联网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互联网+”促进了教育领域中五个方面的转变,即:教的工具、学的工具、评的工具、课的结构和课的形态的转变。__民主任分析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指出MOOC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MOOC的出现是一个革命性的契机,MOOC的极大发展,将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使得原本无法上大学的群体可以无障碍地学习大学课程,真正实现受教育机会的公平。MOOC促使课程教学将从一名教师逐渐变成教学团队,弥补知识快速更新中的教师短缺问题,课程质量大大提升;MOOC加速了大学国际化进程[3]。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思考互联网对大学功能带来的影响,现代大学的功能将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文化 传承逐渐转变成为知识探索、知识验证、考试认证等功能为主的研究院、考试院,甚至未来向数字化、泛在化和全球化的虚拟大学转变。 3.互联网教育与学习革命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钟秉林教授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呼唤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互联网技术为教育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同时互联网教学对传统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钟秉林教授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的若干对策,如:加强“连结”与“互动”、完善学习监督和效果评价机制、探索和完善互联网教学的运行机制等。他还告诫学术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避免炒作概念、片面夸大互联网教育的作用,倡导严谨求实的态度,跳出互联网教学发展的误区;提高在线开放课程质量,优化网络教学环境、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结合。[4] 4.“互联网+”促进学校组织结构转型 北京师范大学的余胜泉教授认为“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社会空间、新的分工形态;“互联网+”解决了教育中的两个焦点悖论:即公平和质量问题。余教授认为未来学生和家长可以订制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与活动,以反映儿童的个性、兴趣、家长的目标与价值观;未来学校的形态是自组织的,他以Minerva大学为例分析了这所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把线下教学资源无限扩大并化身为虚拟大学的特征。未来,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s,学生带着自己的移动设备来上学)将成为事实,因此学校要开始重新审议并制定网络开放政策,要建设网络上的校园文化,要建设网络上的学习空间,实现线上线下(OTO)融合的校园育人环境。[5] “互联网+教育”的变革,会重构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内容供给的重构、智慧学习环境的重构、教与学方式的重构以及管理与评价的重构。当然,互联网不可能替代学校,但可以改变学校的基因,“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 5.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 首都师范大学的孙众副教授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教师的“隐与现”、学生的“惰与乐”、技术的“强与笨”,从而提出了教学范式转型的解决方案,并基于互联网构建了互联网+教学的COME模型(Classroom learning+ Online learning+ Mobile learning+ E-learning)。孙众副教授基于互联网构建了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COME校园混合课程,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无缝交流;这种移动互联的课程和活动,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痕迹,便于教师进行过程诊断;此外,还可以进行多维的精准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进行预测和干预。通过基于COME模型的教学,采用实体课堂+在线+手机的学习方式,能够找到学生的“乐”学点,实现了新的在线交流方式。在评价中COME模型采用“任务+评价表、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使得过程性数据的存留和学习分析更加便捷,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干预、学业表现的预测以及在线学习行为的分析。[6] “互联网+教育”促成了教学结构和范式的转型,不仅创新了教学理念,而且建立起比较彻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6.“互联网+”促进课程的转型 清华附中的李晟宇老师分享了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的转型专题,李老师以清华大学的一个校级课题《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教学体验项目探究》为案例,讲解了课程转型的过程和具 体操 作策略。该项目借助互联网,建立了MOOC教学资源,整合了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引入项目管理、 时间管理 、四象限、SWOT等先进的管理学理念,有效提升了项目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依托网络云技术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实现了师生交互方式的互联网化;通过互联网云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微信公众订阅号上学习内容和新闻的推送,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革新。[7]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李栋提出了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课程,该创新课程的组织方式包括:在线离线互动、线上线下结合和开放型课程设计等三种方式。李栋认为,创新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创新导师科技成果持续对接与跟踪指导、学生创新力评价与 职业规划 ”。[8]可见,“互联网+课程”让整个学校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课程”使得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适合中小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及时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课程内容艺术化、生活化也变成现实。 从以上六位专家和老师的视点可看出,“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是多样化的,不仅创新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教的方式,而且真切关注到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这正契合了国家新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对于学校层面,“互联网+”带来的转变更是具体的,深入到学校组织管理、课堂教学、课程优化等各个方面,学校的围墙逐步被打破,学校、教师和学生变得越来越“泛在”,“互联网+”让教育更加无形、有趣、多样。未来将会有更多“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创新和变革成果。 三、“互联网+”促进评价的变革 评价是任何一种教育形态和教学模式都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次论坛共有3位专家的报告涉及“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评价问题,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朱雪梅教授和北京市教委专职委员李奕博士。 1.伴随式评价――“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 华东师范大学的任友群教授从“教育+互联网”和“互联网+教育”这两个概念的界定和辨析开始,抛出了伴随式评价是“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的观点。 任友群教授认为,“教育+互联网”是从当下教育、教学的既定逻辑出发,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使得既定教育、教学逻辑运转得更加顺畅,在“教育+互联网”的格局中互联网或信息技术并没有成为再造或重塑性的力量;而“互联网+教育”则是深度应用“互联网思维”,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真正发挥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力量”,再造、变革现有教育的既定逻辑。[9] 评价的变革包括评价内容的变革(从评价“可以测量的能力”扩展到评价“难以测量的能力”)和评价方式的变革(从传统的“纸笔评价”走向“数字评价”)。要支撑评价内容的拓展、评价方式的变革都需要“伴随式评价”,所谓“伴随式评价”有三大特征:第一,伴随生活全领域(只有伴随生活才有可能解决那些“难以测量能力”的“测不准”问题);第二,伴随学习全过程(只有伴随学习才能使评价真正应用于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第三,伴随个体自适应。而要实现“伴随式评价”信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2.“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 南京师范大学的朱雪梅教授用实证方法开展了一项长达十年并且在2014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研究――《“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在该研究中,朱教授开发了专门的支撑评价工具,利用网络平台中可预设、可调节的各类专门化观察量表,利用移动终端在听课过程中采集“教”与“学”的表现性数据信息,通过后台计算与图形化处理后,为评估结论提供客观的量化证据,实现科学的课堂诊断,达到了矫正偏差教学行为的目的。该研究以信息技术推动课堂评价变革,用移动终端替代传统纸笔听课工具;将课堂观察表及行为标准嵌入平台中,克服传统评课缺乏标准的问题;课堂评估基于移动互联网,克服传统听评课受到时空限制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克服传统评课无科学论据的问题;多元化评价主体交互协作,克服传统评课主体单一的问题;因此,朱雪梅教授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数据思维+课堂观察=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论断。 同时,朱雪梅教授还提出了“互联网+校本教研评估”的观点,通过校本教研平台的实践研究实现了“让教研评估迈进数字化时代”。该平台改革了当前校本教研工作只“研”不“评”的现状,突破了教育信息化“学习空间人人通”未通的瓶颈,探寻了教育评估手段从 经验 迈向“数字化”的路径,消除了常态化教研活动深受时间与空间束缚的困境,降低了评估主观性,提高了校本教研品质与管理效率,引导了智慧教研方式。因此,朱教授给出了这样的公式:互联网+数据思维+校本教研评估=学校可持续发展。[10] 3.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 来自北京市教委的李奕委员在分析了首都教育“深综改”的基本思路和策略以及考试评价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后认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学生不必为自己的弱项惶恐,每个学生都有好的一面以及优势的展示机会。李奕指出,广义教育供给下“移动互联”成为必须的选择:在供给方式上,在线教师服务、在线课程服务、在线诊断服务、跨部门、跨系统服务等这些移动互联的方式更为时尚也更加尊重学生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在供给内容上,基于大数据分析后的课程资源供给,定向推送作业、教辅、服务索引,教师在线的智力支持服务,促进优质教育服务的迁移与流转,以新型资源观指导资源库建设,服务于学生的能力成长,供给“同伴”,构建在线学生自我诊断的“体检中心”和“化验室”,使质量监控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而不是管理监督;在供给节奏上,长短课结合,大小课结合,学段内快慢结合,长周期作业;在线自我诊断的频度依据学生认知个性、进度的供给;在线双师辅导的周期要合适等。[11] 从这三位专家报告可得出,评价的角度、评价的工具、评价的方式,一切围绕评价的关键词都变成了“互联网+”。伴随式评价实现了互联网与人的融合,评价标准与评价工具的互联网加法承载了数据思维,助力了科学教学评价的可持续发展。在无法改变考试作为学生终极考核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的思路让评价更加有针对性,学校教育一样可以个性化,大众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变得更加容易,这都是“互联网+”评价的重要表现,一旦“互联网+”迸发力量,必然像火山喷发一样散出无限能量。 四、教育大数据的管理与决策 来自江苏师范大学的杨现民博士和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分别就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进行了分析。 1.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 杨现民博士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特点,提出了“教育大数据是发展智慧教育的基石”的论断。杨博士利用教育大数据的冰山模型,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发力点,并对“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教育管理”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认为“通过智慧管理云平台系统,对外界需求进行智能处理,为教育管理提供资源配置、数据集成、信息管理、运行状态监控、教育质量监测等业务支持,实现教育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远程督导和个性服务,提升教育管理智慧化水平的过程。同时,杨博士还分析了国内外大数据助力智慧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十多个案例,如清华大学、康涅狄格大学、深圳市教育资源科学动态规划、美国数据通用标准、美国ECLS项目等。杨博士认为如何构建立体化教育数据网络、教育大数据如何落地应用推广、如何保障教育数据质量与安全、如何合理合规运营教育大数据等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2] 2.大数据支持下的教育决策 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阐述了数据挖掘及其教育大数据对于支持教育决策的重要作用,指出是教育数据的决策支持应用是为了让淹没在众多信息系统中的海量数据能够“说话”,为教育领域中的相关人员提供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从而帮助他们做出知情的决策。魏博士以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学、管理和科研作为案例,分析了这三个领域中的大数据收集及其通过数据挖掘得到的有关信息,并最终服务于教育决策的过程,认为大数据和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是作为审慎决策的依据,可以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13] 无论是进行智慧教育管理还是开展教育决策,这都说明了当前时代是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在教育行业里,每天都在产生各种大数据,大数据分布在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教育者如何将大数据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去改变教育教学是当下的研究方向。“互联网+”有意义,大数据有帮助,教育呼唤“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质变。 五、“互联网+”改革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中的主导因素,如果没有教师的理念转变和专业发展,再宏大的教育变革也只能是空话。 1.“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 国务院参事汤敏就“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进行了探讨,汤敏先生从对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开始讲起,以“一乡村中学与人大附中同堂上课”和“田东上法初中双师教学课堂”为例,分析了基于互联网的“双师教学”的特点,并给出了建议。汤敏认为,应该把“双师教学”模式与国培、省培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课程设置要求和各地课本版本安排,在全国、省区内分别都找出一批优秀教师,把他们的课全程录制下来;对参与录制课程的学校、有一定的激励;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和多方式的培训试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将录制的优质课堂传播出去,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乡村教师培训的目的。[14] 2.“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陈颖老师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陈老师以西城区教师研修网为例,介绍了西城区教师研修网的基本情况、教师网上研修的几个基本要素(平台、资源、活动和组织管理),着重讲解了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教师自我 反思 和同伴互助、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群体学习和行为改进以及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丰富网上学习资源等三个问题。[15]目前西城区教师已经实现了网络研修的常态化,陈老师认为“教师网上学习是如何进行知识建构的、大量的网上研讨数据能否作进一步提炼、影响教师深层学习的因素是什么、如何促进教师的深层学习”等这几个问题将是未来研究需要突破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下一代人才的质量,汤敏参事和陈颖老师都对“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给出了具体的做法。针对当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既要考虑“双师教学”的人力做法,也要有“混合式学习”的技术做法,既要有“双师教学”的合作思维,又要有多元化学习、时时更新教师知识的观念;教师可能无法改变教学的物理环境,却可以借助“互联网+”延展自己的学习空间,从而实现更大程度的进步。因此,“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植入“互联网+”的基因,教师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技能。 六、“互联网+”促进同伴教育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石义琦教研员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建立有相互认同感的社会关系主体之间共同分享信息、知识和观念,相互传递思想、情感,以唤起感情上的共鸣,促进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达到相互感染而奋发向上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技术促进了同伴教育的开展。石老师以“南山教育综合服务大平台”和南山“课堂重构”模式作为案例,分析了互联网对同伴教育的支撑,认为网络提供了人性化的交流平台,为孩子们搭建展示的舞台与交流的空间。南山区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了南山“六学”同伴教育课堂,即“教师导学、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网络拓学和实践研学”,同时在同伴教育区域基本模式基础上,构建了各具校本特色的变式模式,比如:基于智能学习的平台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基于APP的游戏化学习与创客学习模式、基于MOOC的翻转学习模式等。[16] 随着QQ、微信等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同伴教育变得越来越具有可行性,“互联网+”成就了教育服务;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教育APP的常态推广、MOOC翻转学习等都会成为学生的同伴,真正实现“互联网+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 七、结束语 综上观点不难发现,无论是互联网对于教育、课程、教学,还是学校的组织结构,都可以集中一个观点来概括,那就是“互联网+”对教育和教学带来了创新和变革,“互联网+教育”促进了教育形态、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学范式的转变,也促进了课程、学习方式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但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而是一种化学变化,化学的反应会改变物质的形态和性质,正像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教授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所说的:期待“互联网+教育”变成一个化学效应,减少负面效应。无论是任友群的“伴随式评价”还是朱雪梅的“多元交互式评价”,都离不开“互联网+”的逻辑支撑,但是“互联网+”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用来支撑评价的工具,“互联网+评价”是对传统教育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是智慧的、是自适应的,是“化学变化”也是“生态变化”。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17]。基于MOOC、SPOC模式的学习效果超于传统课堂,网络教育的奇点可能临近了,信息技术的变革教育的威力可能要爆发了。[18]但是“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既有新的机遇,也要面对新的挑战。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也需要冷静应对,既不能坚守避战,也不能任由互联网“肆意妄为”,而是应该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 这是一个跨界的时代,大数据、智慧教育等新的技术和概念层出不穷,“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 [2]柯清超.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3]__民.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4]钟秉林.互联网教学与学习革命.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5]余胜泉.互联网时代的学校组织结构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6]孙众.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7]李晟宇.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8]李栋.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9]任友群.伴随式评价:变革的先导[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0]朱雪梅.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1]李奕.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2]杨现民.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3]魏顺平.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支持案例分享(国家开放大学)[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4]汤敏.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5]陈颖.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6]石义琦.同伴教育:教育信息化新视角[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7]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 [18]王涛.互联网变革教育的实践路径[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猜你喜欢: 1. 浅谈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2. 有关网络教育论文 3. 关于互联网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互联网+”形势下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论文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是一种在移动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移动学习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结合移动计算技术带给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感受。移动学习被认为是一种未来的学习模式,或者说是未来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正确理解移动学习的内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首先,移动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它有别于一般学习。Sun公司的e-learning专家Michael Wenger针对移动学习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移动学习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因为在传统学习中印刷课本同样能够很好的支持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可以说课本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成为支持移动学习的工具,而移动学习也一直就在我们的身边。其次,移动学习除具备了数字化学习的所有特征之外,还有它独一无二的特性,即学习者不再被限制在电脑桌前,可以自由自在、随时随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学习环境是移动的,教师、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学生都是移动的。最后,从它的实现方式来看,移动学习实现的技术基础是移动计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即移动互连技术;实现的工具是小型化的移动计算设备,或者如Quinn所说的IA设备。Sariola等人在对移动学习的概念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对移动学习实现的设备从特征上作了这样的一个分析:可携带性(portability),即设备形状小、重量轻,便于随身携带;无线性(wireless),即设备无需连线;移动性(mobility),指使用者在移动中也可以很好的使用。

碎片化利用,差异化交互,反馈及时,付出成本低,易找到感兴趣的同伴,解决教学等资源不平衡

因为现在智能手机以及网络都很普及很发达,在移动端更容易获取大流量,公众号端,小程序,朋友等。而且在移动端学习,学员的学习体验更好,学员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学习,增加了成交转化率。格子匠能提供一套完整的基于移动端的在线教育解决方案,帮助有资源的机构和个人抓住移动学习的风口。

小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研究论文

培养学生的动机论文,那首先要提出学习的目的,把学习的目的讲明白和学习的重要性讲明白,然后举出学习了知识后得到的结论,举出几个论证的观点,这样才能使人真正的明白学习的动力,他才能好好的学习,一个人才能好好的学习

引导再加上合适的环境

般来说,多数儿童的学习兴趣都是在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下,受正确的学习动机支配而产生的。这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有很大的自发倾向,但更主要是靠老师的教育和培养。 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教师、家长应通过观察、谈话、作业、分析等方法,了解孩子喜欢学习哪些功课,不喜欢学习哪些功课。不喜欢学习某些功课的原因是什么,是否一直都不喜欢。这样,就可以深入了解他们兴趣发展的趋向,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其次,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求知的欲望。需要越强烈,兴趣就越浓。反之,兴趣越浓,需要就越强烈。而动机则是满足需要的驱动力量。所以,要想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激发求知欲的需要,从而产生满足求知的动机。因此,老师和家长要经常对小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使学习变成自觉、强烈的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同时,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理,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求知需要。对于某些内容比较枯燥无味的科目,要讲清楚学习本科的重要意义,教育他们把自己的学习同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使个人的学习兴趣服从祖国的需要。 第三,针对小学生兴趣的特点,设法控制他们的学习情绪,使他们的兴趣逐步趋于稳定。小学生学习兴趣有四特点: 一是容易激发起来,但很难维持稳定,他们的兴趣容易受教师的影响。例如:某个老师讲课形象、生动,学生兴趣盎然,换另一个老师讲课方法欠佳,学生的兴趣会骤然下降。 二是兴趣容易广泛,但难于集中。小学生往往什么都想学,样样都感兴趣。他们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又喜欢那个,缺乏一个中心的兴趣。 三是容易产生偏科思想,小学生不容易理解学习要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很容易受一时的喜爱而偏科。 四是和教材的难度有关。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他们感到教材的内容很简单,掌握知识不会感到困难,作业负担又不重,那么,他们就会感到没有什么知识可学,因而缺乏学习兴趣。反过来,如果他们觉得教材内容难于理解,作业过多过深,他们感到负担重,就会产生烦躁、焦虑、畏难的情绪,甚至会产生抵触学习的行为。 小学生这些兴趣特点同他们的情绪发展不稳定有关,事实上,学习兴趣是学生的情绪在学习中的表现。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要让他们的学习情绪经常保持饱满、积极、稳定。这样,才能使他们兴趣高涨、强烈、持久。 第四,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吸引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做法: ①增强学习科目的吸引力,可以举办一些学科知识的小型展览,学生优秀作业、作品及成果展览等; 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讲课要尽可能用儿童语言,做到生动、有趣,富于感染力,易于接受。 ③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并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具体指导; ④给儿童讲清楚参加该项活动的意义,要让他们亲自动手,通过他们自己积极活动,看到自己活动的成果,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有效能的兴趣; ⑤组织小学生参观、访问,使他们明白自己学到的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作用; ⑥经常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学习兴趣的故事,不断鼓励和表彰学生的好学精神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要做好一切,兴趣最主要。就此问题大家来谈谈自己的见解。

【论文摘要】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学艺术和教学规律,从实际出发,选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来吸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好地掌握技术、战术和运动技能。这样,篮球课的教学质量才会得到提高。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篮球教学;兴趣 篮球是中职学校普遍开设的一门体育专项课程,教师们通过周而复始的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由于篮球项目本身技术、战术对学生身体素质要求相对较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学中可着眼于培养中职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以此为契机,提高教学实效。 通常,篮球运动是深受中职学生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因它具有对抗性、集体性,而且富有健身性、娱乐性、艺术性和趣味性,是开展最普及、最喜闻乐见的一项竞技项目和吸引力较强的娱乐体育活动。 一、篮球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随着学生体质每况愈下.出现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状态,健康一词已在体育相关文献中大量出现,有的体育学科的教材已更名为“体育与健康”。体育理所当然应为学生的健康承担更多的责任,篮球教学自然也不能例外。因此,对“健康第一”的理解与其说再现为对学生的健康态的追求,不如理解为注重健康观的培养更为确切和重要。综上所述,篮球课应完成以下的目的和任务:第一,把保持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爱好、传授篮球运动技术作为出发点,使学生懂得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运动对健康意义。第二,通过对篮球技术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较熟练的掌握篮球运动的基础技术。并能运用这些技术进行经常的身体锻炼,形成习惯,促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篮球教学中应经常向学生进行篮球活动的目的意义教育,使学生明确篮球活动及锻炼的作用和价值。讲一些体育名人的趣闻轶事及他们为国争光的事迹,加深学生对篮球运动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这样,不但原来对篮球有兴趣的学生,那些原来对篮球兴趣不浓或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因认识到篮球运动确能增强体质敏捷思路,逐渐由不感兴趣的被动练习向饶有兴趣的主动练习过度。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性 兴趣是一个人力争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是推动人们成才的起点。而诱导和激发的作用是在人与事物之间架起桥梁,使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某一对象。使其能细致观察,正确思维,引起兴趣。 学生若对所学的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并随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那么,他们在整个学习或训练过程中就会始终具备饱满的情绪,主动、自觉、积极地去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能力.对智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推动学习活动的因素很多,其中学习兴趣是最直接最活跃的动力。“最直接”是指兴趣可以直接推动学习活动,而不需要其他中介因素。“最活跃”是指在兴趣的状态下,大脑皮层处于优势兴奋状态,人的认识活动特别活跃:感知敏捷、记忆牢固、思维灵活、想象丰富,并不断将认识活动深化,学习效率和质量都比无兴趣时高。所以两个学习能力相当的学生,兴趣高的成绩往往优于兴趣低的。 三、在篮球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是诱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基础。 动机是人的生理和社会需要所引起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心理机制。人的行为动机有两个决定因素:期望和效仿。期望是指一个人对其行为日标实现的可能性大小的估计。效仿是个人所要达到的行为目标的意义性的估计。具体来讲,动机在人们的一切活动中的作用有唤起、推动、选择、调节、监督和制约的作用,它不仅决定着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同时,也决定着学习的动向和学习进程,进一步影响着学习效果。 要使学生懂得,在体育课中能锻炼一个人的坚强意志,培养勇敢顽强的品格,文明的行为,更能树立报效祖国的祟高理想。同时,通过体育锻炼,能使一个人的大脑获得丰富的营养和氧气,促进大脑发育,提高脑细胞的反应速度,有利于发挥脑的潜力和大脑对疲劳的耐受力,这对学生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的增强、学习效果的提高,尤为重要。2适当降低技术标准,增强课的趣味性。 适当降低技术标准,不等于不重视技术,适当降低技术要求是针对中职学校篮球课培养目标提出的。因为中职学校教学对象是中职生,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篮球运动的基本技术、技能方法用于日常健身,而不是培养专门的竞技运动员。所以,学生某些技术动作的规范程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他们可以用篮球运动去长期锻炼达到以终身受益的目的,以及在参与这项运动时所体验到运动快乐。再说篮球技术动作的效能和价值不仅表现为过程的外在规范和优美,更重要的是看实际的效果。一个看似不漂亮的投篮动作只要命中照样可以得分;一个再规范的投篮,如果不中也不能因动作规范而认为是成功。规范技术的形成是个长期、艰苦、枯燥、乏味的过程,如果我们照搬体育院校专业篮球的观点和方式去组织实施教学将会事倍功半。因此,在篮球教学训练中不应过分苛求某个动作技术细节,重点是激发保护学生的练习兴趣。 3.生动形象而富有情趣的讲解。 加里宁曾说过“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篮球教学艺术的体现之一,就在于语言修养,以富于情趣而多彩的语言表达来进行教学。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常用“传球平与肩,切人绕身边”等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激发学生在技术战术练习中的兴趣。实践证明,结合教材内容提炼生动的语言并富于艺术性的表述,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技术动作方法要点的理解力,而且也易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记得牢、想得到,联系得上,兴趣高。相反,语无伦次、晦涩干瘪的教学语言会使学生感到乏味而分散注意力,产生厌烦情绪。 4.适当地运用游戏和竞赛法。 采用篮球竞赛的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篮球竞赛中,学生的好胜动机和求知欲望会更加激烈,学习兴趣和克服眼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但若利用不当,反而会产生副作用,如:容易造成学生紧张气氛,心理负担加重。技术差的学生在竞赛中会因为失败而丧失信心和引发不出兴趣。因此,在组织篮球竞赛时应考虑到竞赛的次数、时间、形式等要适合学生参与的能力。如:可按学生的能力分组,这样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竞赛中去,有获胜的机会,即使失败,也不至于灰心丧气,因为是同等水平的对抗,只要努力了,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四、结语 实践证明,篮球课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培养学生兴趣的因素和方法是多方面的。在篮球课教学中运用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优化课堂体育教学,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共同发展。体育教师如果能以自己的教学艺术引导学生对篮球产生兴趣,那么学生对篮球便会孜孜以求.勤学苦练,并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