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与石头记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石头记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论红楼梦的什么啊 你也不说

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红楼梦学术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试论《红楼梦》

【摘要】《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红学”。本文对主要红学派别进行了综合概括,并针对索隐派、考证派的谬误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不是传记,也不是 历史。作为文学作品的研究,重在研究作品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文化内涵、 艺术成就,而不是去探佚、猜谜或毫无意义的考证。

【关键词】《红楼梦》研究;索隐;考证;思想内涵;艺术成就

《红楼梦》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文人学士的极大兴趣,研究、评论《红楼梦》开始盛行,点评是研究《红楼梦》的最早形式,点评者人数众多,点评者旨趣也不尽相同,其中最重要最神秘的是脂砚斋,其点评已成为《红楼梦》的一部分,是研究《红楼梦》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资料。至光绪年间,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已成为显学,随着《红楼梦》的广泛流传,对《红楼梦》的研究日益 发展。“清末的民族主义思潮,激励着索隐红学的兴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族与 科学精神,激励着新红学的诞生……1954年由毛泽东亲自介入并领导的批俞运动,使得红学的显学地位达到空前的显赫状态。此后,学者、作家、艺术家、学生乃至普通读者都以论红、评红为时尚”。

1 《红楼梦》研究之红学派别

《红楼梦》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即“红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红楼梦》,产生了不同的红学派别:

索隐派

顺治董鄂妃故事说。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说《红楼梦》“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兼及当时的诸名王奇女”。并且说董鄂妃是秦淮名妓董小宛,本是明末名士冒辟疆的爱妾,后来清兵南下把她掠夺了去,送到北京,得到了清世祖的宠爱,封为贵妃,后来董妃夭亡,清世祖非常悲痛,就跑到五台山做了和尚,遂以为宝玉即清世祖顺治帝,黛玉即是董小宛。

民族主义小说,影康熙朝 政治状况说。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认为:“《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事本之上,加以数层障幕,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主张贾宝玉即为康熙帝废太子胤礽,金陵十二钗为拟清初江南之名士。书中“红”字多影“朱”字,“贾”字为斥伪朝。

历史小说,影康熙诸皇子争储说。寿鹏飞《红楼梦本事辨证》认为:以余所闻,则《红楼梦》一书……,与其谓为政治小说,毋宁谓为历史小说,不如迳谓为康熙季年宫闱秘史之为确也,盖是书所隐括者,明为康熙诸皇子争储事,只以事涉宫闱,多所顾忌,故隐约吞吐,加以障幕,而细按事实,皆有可证。

明珠家事说。陈康祺《郎潜纪闻》、钱静方《红楼梦考》认为:《红楼梦》一书即记故相明珠家事,宝玉即纳兰成德,成德乃康熙朝宰相明珠之子,金陵十二钗,皆纳兰侍卫所奉为上客者也。

金陵张侯家事说。周春《红楼梦随笔.》认为:“相传此书为纳兰太傅而作,余细观之,乃知非纳兰,而叙金陵张侯家事也。忆少时见《爵秩便览》,江宁有一等侯张谦(一说张勇),上元人,癸亥甲子间,听父老谈张侯家事,约略与此书相符,再证以《曝书亭集》、《池北偶谈》、《江宁通志》、《随园诗谈》、《张侯行述》诸书,遂决其无疑。”

考证派:曹雪芹自传说。胡适《红楼梦考证》,说《红楼梦》记的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贾政即是曹頫,宝玉即是曹雪芹。雪芹一生的事实,原是很合乎全书的故事的,作者在卷首自己也这样说:“因曾经历过一番幻梦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又云:“今日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兄 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已告天下。”主张贾宝玉即曹雪芹缩影,书中事迹,乃备记其身历风月繁华之盛。考证派代表人物还有俞平伯、周汝昌、顾颉刚等。

新索隐派:“”结束,红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红学也呈现出市场化、普及化、大众化、消费化的特点,各种新旧流派纷纷登场,其中最引人注目、在社会上不时引起轰动效应的是索隐红学。新索隐派的代表人物是霍国玲和刘心武。索隐红学与曹学合流成为这一时期索隐红学的新趋势。

雍正、曹雪芹、竺香玉故事说。霍国玲的《红楼解梦》将《红楼梦》索解为雍正与曹雪芹和香玉三人之间的故事:康熙朝,曹雪芹家三代四人袭任江宁织造之职,享尽荣华富贵,雍正即位后,不仅结束了曹家的富贵荣宠地位,而且在雍正六年抄了曹家,雍正八年宫中选秀女,又把曹雪芹倾心爱恋的竺香玉夺入宫中,纳作妃子,后封为皇后。为了抗议这种****,曹、竺二人合力将雍正毒死,最后香玉以身殉情。

曹雪芹家族参与皇权争斗说。《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索隐出的“本事”则是曹雪芹家族参与康、雍、乾三朝宫廷内部争夺皇权的故事:《红楼梦》中秦可卿的生活原型,就是康熙朝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的女儿。曹家与胤礽关系密切,为了潜在的政治资本,将废太子胤礽的女儿偷运出来,藏匿曹家,并隐瞒其身世。而曹家当选为王妃的女儿,即书中的元春,为了保护家族和自己的地位,向皇帝告发了“秦可卿”身世秘密,这位废太子的女儿只好上吊自尽。后来曹家又参与了谋刺乾隆的“弘皙逆案”,事败,王妃“贾元春”被缢杀,曹家遭到毁灭性打击。

除上述红学派别外,还有运用西方 哲学和文学理论对《红楼梦》的思想性、艺术性、主题、人物、语言等进行研究者,代表性作品,如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李长之的《红楼梦批判》、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等等。

2 我对《红楼梦》研究之拙见

索隐派是《红楼梦》早期研究的主要派别,但他们既不讲究科学逻辑,也不尊重客观事实和材料,他们可以把事实和材料任意剪裁、组合使其成为符合自己主观需要的东西,甚至可以制造出事实和材料,以证明自己的主观猜测。他们用测字猜谜的方法,牵强附会地构想出人物和事件的某种关系。正如刘梦溪先生所说,索引派是“起于猜测,止于猜测,辗转相传,缺乏论证”。胡适先生认为,索隐红学属于“附会的红学”,其索隐工作是“猜笨谜”。王昆仑先生说:“《红楼梦》索引派不是从作品内容去说明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人物故事的真实意义,偏要按照书中人名、故事、用字用语,穿凿附会,证明他是影射清初某些政治历史上的个别事实,或怀着善良的动机,力求说明作者以民族思想侧面宣传反对满清皇朝统治 中国,这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意义,可是毕竟武断的歪曲了作者自己的写作目的,抹杀了她的社会的艺术的价值。”

以胡适先生为代表的考证派,其实与索隐派没什么本质区别,二者都认为《红楼梦》作品中隐匿或如实记录着历史事件,企图从作品中还原出历史本事来,只不过索隐派提出了所谓“明珠家事说”,“顺治董鄂妃故事说”,而胡适提出了“曹雪芹家事说”罢了。黄乃秋先生认为:“胡君考证《红楼梦》,范围限于着者与本子,不容以史事附会书中之情节。”“然胡君虽以此律人,其自身之考证,顾仍未出此种谜学范围,如谓甄贾两宝玉即曹雪芹,甄贾两府即曹家,又谓两府之接驾,皆曹家事。”“其以不相干的零碎史事来附会《红楼梦》的情节”,与索隐派如出一辙,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文学创作要求的不是简单的记录生活,不是简单的生活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作家认识生活、概括生活的产物,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家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加工、提炼的结果,是通过艺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本质的真实,是生活真实的概括与升华,所以文学作品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李辰冬先生也说:“以创作家的惯例而论,他们的着作绝不是实际事物的抄写。”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要塑造一个典型人物或安排一套故事,并不拘泥于生活真实,不一定仅仅根据一位模特或一件实在的事件照抄下来,他需要观察许多同类的人物和同类的故事。当他开始之时,可能是从一位模特或事件观察起,但久而久之,观察思考得多了,就会把原来真正的模特或事件忘记了,而只凝成为一个普遍的共性的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所以对于一部伟大的作品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固然无从考证出其模特是谁,故事是哪一实事,即使作者自己恐怕也难于确凿的指出来。高尔基曾说:“文学者描写他所熟悉的商人、官吏或工人……如果作家从二十个至五十个,不,从几百个商人、官吏或工人每个人当中,抽出最特质的阶层特征——习惯、趣味、动作、信仰、言论等,而能够将他们统一在一个商人、官吏或工人身上,那么,作家就会由这样的手法而创造成典型。”鲁迅先生也曾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像这样,我们如何叫鲁迅先生能如实的指出他的“阿Q”或“孔乙己”的模特究竟是谁来呢?曹雪芹在下笔写《红楼梦》之前,他一定不知观察和研究过多少实在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以及一切其他人物,然后才能产生他想象的笔下的人物,所以你现在想指出他们的生活原型是谁,那是徒劳无益的。

夫《红楼梦》者,小说也。他只是一本由许多素材综合而成的小说,而不是为一家一人作传,贾宝玉是许多贵公子性格所组成的典型,他代表着不热衷功名、贪图安乐、为祖母所宠爱的聪明温柔的贵族公子。这里面有纳兰容若、有和珅的公子玉宝,有其他我们所不知道的人物,也有部分是曹雪芹自己。这部混合体的伟大人情小说,目的只是寄托作者自己的出世的消极的愤慨,以及幻想的繁华梦。他是一本小说,一本利用各种材料和想象组织的小说,不是传记,也不是历史。所以李渔说:“凡阅传奇必考其事从何来,人居何地者,皆说之痴人,可以不答者也。”

不少研究者指出,“《红楼梦》只不过是一部小说”,“ 《红楼梦》首先是一部小说”,呼吁回归到《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上来,回归到《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和文化中地位研究,回归到作品的艺术分析,把《红楼梦》当小说来读。启功先生说:“我以为与其费劲炒作这种没有意义的发现,还不如好好读读《红楼梦》本身,体会一下书中丰富的内容。”如果抛开作品本身而去研究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去索隐作品影射谁,这是本末倒置,舍本而求末。离开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研究其它又有什么意义?研究曹雪芹及《红楼梦》版本对帮助作品的理解有一定作用,但没有弄清曹雪芹及其家族史,并不会影响《红楼梦》成为一部伟大作品,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由作品本身的成就所决定的。至于索隐是自传说、顺治董小宛故事说等,这原本偏离了小说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完全没有实际意义,对小说的研究也没有任何作用。如果研究某一部作品都要这么研究的话,那么“阿Q”是不是也要研究一下影射谁,“孙悟空”又是影射谁?吴俊升先生认为:“我们所以读此书,是因为艺术之美的欣赏,而此书美之所在,并不在乎勾心斗角,影射史事,而在乎即此人,即此事,写的入情入理,为深刻呈露的表现。所以读此书,只要就其本体欣赏,已便得其神髓,不必另下索隐的功夫。”

当然为满足公众对古典文学的娱乐需求,作为一种娱乐、消遣,就好像听故事,这种索隐也未尝不可,如刘心武先生的《揭秘红楼梦》。但这仅仅是一种娱乐,就好像“戏说”一样,不是学术研究,已偏离了学术研究的范围。

3 结语

《红楼梦》首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他伟大就伟大在有深邃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鲜明的人物形象、复杂的结构、写实的手法、个性化的语言。作为文学作品的《红楼梦》,对它的研究应该重在研究作品的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意义、艺术成就、语言、结构、人物塑造、文化内涵等等。正如黄乃秋先生所说:“是故居今日而读《红楼梦》,首当体会其所表现之人生真理,如欢爱繁华之为梦幻,出世解脱之为究竟……。次当欣赏其所创造之幻境,如布局之完密,人物之敻绝,设境之奇妙,谈话之精美等。不此之务,而尚考证,舍本逐末,玩物丧志,于己徒劳,于人鲜益。”冯其庸先生也明确指出:“把《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内涵的文学作品小说来研究,而绝不是把它当做‘清宫秘史’或‘谜语大全’,文学就是文学。”

参考文献

[1] 吕启祥,林东海.《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何安萍.《红楼梦研究ABC》.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李长之,李辰冬.《李长之李辰冬点评红楼梦》.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启功.《启功给你讲红楼》.北京:中华书局,200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红楼梦学术论文

论林黛玉的矜持及其文化意蕴 摘要:林黛玉在《红楼梦》描绘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最具时代的典型意义,她作为封建末世的古典女性,虽有着一定的追求自由的叛逆意识,但同时也潜藏着封建礼教的阴影,这种阴影在“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林黛玉身上体现出来的是矜持。她的矜持具有一种丰富而深刻的文化艺术内涵,它是美学的、伦理道德的、历史的、心理的。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矜持;文化艺术内涵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说不尽的人物形象,她生活在封建末世,是一个才貌兼备的古典美女,她为恋爱而生,为恋爱而死,孤傲任性等等,这些都是历来评论家们对她的艺术概括。然而在这个具有时代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身上,似乎还潜藏着一股暗流,那就是封建礼教逼迫而成的淑女风度,这种风度便是林黛玉的矜持。本文将从各种角度分析林黛玉在爱情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矜持,揭示其丰富而又深刻的具有时代性的文化艺术内涵。 一林黛玉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一棵绛珠草的化身,她具有天然的灵性,而赤霞宫神瑛侍者用甘露对她的灌溉,使她的一生饱含爱的诗情。她为爱而生,却又生在一个黑暗的时代,在无法选择的社会和家庭环境里,她经历了一场爱情劫难之后,带着她未了的爱而魂归离恨天。正如蒋和森先生所说:“生命对于她,不是一首充满诗情的恋歌,就是一场充满眼泪的磨难。在这之间,没有其他任何转身的空隙。”[1]爱情,是林黛玉生活中唯一可望见的光芒,甚至成了她生命的全部意义。她与贾宝玉同气相求,互为知己。青梅竹马的贾宝玉对林黛玉一片真情,他把林黛玉的喜怒哀乐、忧愁病痛放在心上,对她在意下心,呵护唯谨。他也是真正关心和了解林黛玉的人,他不仅知疼知热,护短争长,还深知黛玉的心思,懂得她诗中、话中甚至形体语言中包含的深义,他是黛玉的知心、知己和知音。所谓“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但黛玉却并未因此而真正幸福,她不得不在自由的恋爱中诚惶诚恐,坚守着一条心理防线,直到她生命结束。因此,在恋爱中,不管是初恋阶段还是热恋阶段,她总是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她的矜持。文本有关于宝黛爱情的情节中就有许多例子,每个例子都蕴含着作者别有用心的深意,是人物在各个生活场面展现出矜持的实证。第一,宝黛共读《西厢记》。文中描写,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一双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儿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说这些混话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这里,曹雪芹的才子之笔用了极精当的词语把一个贵族少女那种娇羞嗔怒的神态语言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些笔墨并不是白费的,曹雪芹的妙笔是要展示林黛玉矜持而动人的一面。第二,凤姐打趣,宝玉失态。在二十五回有这样的描写,凤姐对黛玉笑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众人都大笑起来。黛玉涨红了脸,回过头去,一声儿不言语。这是一处。另一处是,“这里宝玉拉住黛玉的手,只是嘻嘻的笑,又不说话。黛玉不觉又红了脸,挣着要走。”这种描写看似细微却不难看出曹雪芹的苦心,林黛玉的形象也正是在这种点点滴滴的描写中丰满起来的,这是作者苦心经营的痕迹,因为女孩子的矜持是一种很细腻的感情流露,她的表现极其细微含蓄,不细心的人是很难描写出这种心理变化的。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曹雪芹的细腻之笔。第三,探黛玉,比鸳鸯。二十六回,宝玉去探黛玉,黛玉在午休中说了一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恰好被宝玉听到了,“林黛玉自觉忘情,不觉红了脸,拿袖子遮了脸,翻身向里装睡着了。”接下来便是宝玉的言语造次了。他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林黛玉登时撂下脸来,说道:“你说什么?”宝玉笑道:“我何尝说什么?”黛玉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了替爷们解闷的了。”一面哭着,一面下床来往外就走。在这个例子中,也许很多人都会替宝玉感到无辜,可以讲,他的言辞是一种进入“忘我”境界的自然流露,他那么爱黛玉,疼都来不及,怎么会有取笑之心呢?这只不过是黛玉自尊而害羞心理在作怪,使她一次次为维护其淑女的形象,而表现出来的矜持。宝玉的意思,黛玉是愿意接受的;她不能接受的是宝玉的表达方式。一个大家闺秀,不能随便让一个异性开玩笑,尤其不能让一个异性用轻佻的口吻称之为配偶。传统强调明媒正娶,所谓明媒正娶,即旨在以仪式的庄重性提高女性的身份和婚姻的严肃性。可以看出黛玉对身份是很看重的。第四,吵架过后有关宝黛的各个场面。在宝黛最大的一次吵架之后,宝玉去潇湘馆找黛玉,两个人在那里流泪时,因宝玉忘了带手帕,黛玉摔了手帕给他,宝玉见她摔了帕子来,忙接住拭了泪,又挨近前些,伸手拉了黛玉一只手,笑道:“我的五脏都揉碎了,你还只是哭。走罢,我同你往老太太那里去罢。”黛玉将手一摔道:“谁同你拉拉扯扯的。一天大似一天了,还是这么涎皮赖脸的,连个道理也不知道。”这一个例子最能证明黛玉的矜持,本来两个人和好了,黛玉摔手帕给他,这本是一个很有深意的情人之间的爱的表示,而宝玉拉她的手之后,接下来应该是更进一步的亲昵,但黛玉却来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骂宝玉涎皮赖脸的不懂道理,其实她这里的“道理”就是封建礼教的伦理道德。可以说,这是黛玉第一次采取了自觉意识的语言和行为来维护自己矜持的淑女形象。她的矜持随着她年龄的增长也有个成长过程,长大了就没有小时那种亲密,这是女孩自觉意识中集体无意识的内化。同时他们的爱情也渐趋成熟,黛玉的矜持也表明她越来越矛盾和痛苦。正像王昆仑所讲:“越当爱情需要发展的时候,才会意识到封建礼教束缚的严紧,因此使这姑娘表现出爱悦的反面。……宝黛之间开始了内心与行迹两方相矛盾的痛苦了。”[2]第三十二回,黛玉听到宝玉在人前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这时她所惊者乃宝玉在人前称扬于她,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再有就是宝玉一面说,一面禁不住抬起手来替她拭泪。黛玉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这么动手动脚的!”但她后来又因自己的话而后悔,看到宝玉急得一脸汗,也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这是何等的矛盾!第三十四回,宝玉被打,黛玉去看他时,知道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就要走,她怕被看到她因为哭泣而肿得像桃儿一样的眼睛,怕别人取笑她。第四十五回,黛玉因为自己说了“戴上那个,成了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儿了”这句话的未忖度而后悔,羞的脸飞红。等等这些例子,无一不在说明黛玉内心深处的那一方不可侵犯的领土,那是封建社会里一般女子都有的道德意念,林黛玉也有,在这一方土地上她用自己的尊严搭建起一座城堡,里面就住着她的矜持。综上所有的例子,可以看到黛玉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流露出来的矜持,不是脸红就是生气,不是着急跺脚就是流泪。然而这些无意识的动作表情只能说明林黛玉的纯真直率。她叛逆,但她也受到封建礼教的约束,她也是个大家闺秀,在她的骨子里这种烙印是去不掉的,只是她比其他女子表现得较为自然而耐人寻味而已。这是曹雪芹的高明之处。他塑造了一个更完美的古典美女,让她更真实地体现时代的内容。用红学家的话来概括为:“这一艺术形象为什么这样深入人心,也许,我们最先想到的是爱情,悲剧的爱情。”“林黛玉所以能打动人们,因为她是一个黑暗世界里的叛逆者,她体现着那一时代妇女们的某些希望和痛苦。”[3]林黛玉在爱情中所表现出来的矜持,对于活在那个时代的她来说是必要的,而且是女性美的体现,但林黛玉的这种美却是在矛盾中体现的,她敢于冲破一些禁忌和宝玉自由恋爱,又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她的矜持,确实令人心动而怜爱。她的这种矜持给她增添了许多女性阴柔美的韵味。小说中的其他女性也有其矜持,例如宝钗,但她的矜持是对封建礼教的绝对遵从,是与封建势力水乳交融的一个淑女形象,她总体上端庄稳重,却没有少女纯真的性情,像封建社会铸造出来的木偶一样,很骄矜,造作。林黛玉总体上却是天然去雕琢的纯真美,在她可爱的叛逆中时而无意识地表露出她的矜持,这种矜持是在矛盾中产生的,那些例子证明,她在渴望宝玉的表白与害怕中挣扎,种种矜持是她沉重的精神枷锁的无意识体现。尽管说她的矜持是必要的,但也使她在爱情中失去了一些机会,也是一种悲剧。这也是王昆仑先生所说的宝黛恋爱的深刻和特殊之处,“一方面爱的火焰非常炽烈,一方面爱的情绪又无法交流。”“在特殊环境的规定之下,他们的爱情只能是严石重压下的激流,浓云包围中的暗月;具体说,他们只能有无声的渴望,过敏的猜疑和浪费的争吵,而不能有现代人的明朗通畅。”[4]这就是那个时代必要的矜持。在爱情中,林黛玉是矜持到底的,她最后毅然地绝粒,以求速死来对那个阴冷而潮湿的社会作最高形式的抗议,从另一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她最矜持的一种抗议。当然,作为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黛玉在与宝玉的接触中也有很多不避嫌的地方,像第十九回中就写到有一天黛玉自在床上歇午觉,宝玉将黛玉唤醒,和黛玉歪着说话儿,乃至宝玉将两手呵了两口,便伸手向黛玉膈肢窝内两肋下乱挠。在这个例子中,他们的关系还只是处于朦胧中的初恋阶段,他们这种亲密是一种自由活泼的接触。他们自小就被贾母安排住在一起,青梅竹马的感情自然而然地使他们自小与别人不同,像第二十七回宝钗的想法所暗示的那样:“宝玉和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的,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无忌,喜怒无常。”在长辈们的眼里,那时的他们只不过是两小无猜的兄妹,他们并没有拿着男女授受不亲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亲密行为,基于此,宝黛之间自然就有较多的自由恋爱空间,也就有了较多的不避嫌之处。然而,如上文所述,黛玉的矜持是有个成长过程的,当她越接近当时一般女子的结婚年龄时,她的矜持就日益凸现了,上述例子已证明。但如第五十四回中写到的这种例子,即贾母命宝玉为姐妹们斟酒并要求他们都要饮干,而宝玉至黛玉前,“偏他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上边,宝玉一气饮干。”黛玉这一不避嫌的举措应是她性格中任性反抗的一面,这一面我们并未否认,但也并不能因此而否认她骨子里尚存的矜持。若深入体味,这应是她与宝玉之间一个默契的地方,是一种情不自禁的真情流露,只能说明他们的情意之深。二从传统文化的审美艺术角度来看,以矜持端庄、温文尔雅为特征的女性美观念是明末清初小说戏曲家塑造理想女性形象时的自觉意识。到曹雪芹的笔下,尽管有所突破,但还不彻底,因此林黛玉的矜持是曹雪芹在塑造时抹不去的传统女性美观念意识驱动下的一个投影。从美学上来分析,这个投影是优美而可贵的,不仅是一种神韵美,也是一种情态美。但不管是文化层面还是美学层面,这两个层面都是相联系的,因为明清小说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展示的多方面的美学内蕴与中国传统女性文化对女性德、容、言、功的要求密不可分。作为小说家,其创作心理必然带有时代性,曹雪芹生活在清代,清代许多积淀下来的文化氛围难免会影响他的思想,进而影响他所创作的人物。就他对女性美观念这一思想意识而言,发展到清代,在中国传统女性文化的影响下,必然带有其时代的审美准则。综观中国传统女性文化,历史上开始对女性行为规范,可以追溯到周代。周代有关女性行为规范的规定,所贯穿的思想:一是男女有别,一是男尊女卑。在先秦诸子的著述中,就包含着许多有关女性行为规范的内容。像孟子对“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的行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赞同男女有别,认为“男女授受不亲”,而对某些不得不“相授”的行为,则提出了“礼”与“权”的行为准则。像这类例子的著述还有很多,总之他们对待女性的态度基本上是轻视的、贬低的。秦汉时代,国家开始以法令的形式推行礼教。就对女性行为的规范而言,强化了女性的“贞”的意识。汉代开始就出现了专门的女教书,这就是班昭的《女诫》和刘向的《列女传》。在这些传统的集体意识的熏染下,随着社会对女性“德行”的关注,特别是女教书的流播,明清时代逐渐形成了女性美的另一传统,即注重品德修养,强调内在气质与外在举止相统一,以端庄、文雅、谦和、含蓄为外在特征,以深切地体现出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为内在特征的女性美传统。这种女性美的标准渐渐地就演绎为一种固定的模式,以致对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女性观念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曹雪芹毫无例外地也以这一模式去构造他的人物形象,像宝钗、李纨,她们都是端庄谦和的典型,而黛玉,则是作者力图突破固有的审美模式但有所保留的叛逆女性,事实已证明黛玉也是那一时代的一个淑女,是一个独特的古典淑女,前面大量的例子已经证明林黛玉她矜持含蓄的一面。曹雪芹保留了这一面必要而能体现女性优美的旗帜。黛玉的美正如一评论所言:“她全然是浸透着中国优秀古典文学和精神传统的优美形象,是被中华民族的历史杰出诗人所熏陶出来的有着浓郁诗人气质的少女,是一个相当诗化了的清气逼人的人物,有着一种说不出的神韵美,有着惊世骇俗的独特风采。”“这是一个接近完美的人物,显示了一种综合美,既不缺乏女子所特有的温柔,缠绵,更有着一般女子所难具有的某些似乎只属于男子的可贵品质。”[5] 另外,林黛玉在爱情中的娇嗔矜持,实际上也是对宝玉爱极了的表现,是“情重愈斟情”,是“求全之毁”。她的平等观念使她决不容许宝玉不专情于她,而作为一个贵族小姐,她又不敢正面表白爱情,所以只得以或哭或恼的方式去进行试探,同时发泄自己的不满。这正好表现了女子所特有的情态美,正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第八回回前所评点:“幻情浓处故多嗔,岂独颦儿爱妒人”。西方美学重视空间感,中国美学则重视生命感,表现在东方艺术非常着重“灵”而排斥“肉”的诱惑,中国艺术不管其内容所反映是什么,都有一个“灵”在跳跃,中国人对人的评价,向来注重的是气质、风度、人格、教养等。林黛玉的矜持正体现着一种教养和人格美,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人格美是我们的感觉能领悟的世界中的最高的美。”[6]林黛玉在人格上的尊严使她一心想着宝玉,却又不明说,也不许宝玉挑明,在那里一味相思,埋怨伤心,生病。这即是其内在气质与外在特征的糅合体现。可以说,人品的外表神态和内在素质的一致,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黛玉形象的美学准则。三《红楼梦》写了宝黛爱情,但不仅仅是为了歌颂他们的爱情,为的是写使他们爱情一波三折的背后东西,曹雪芹刻画林黛玉的矜持,不仅仅是为了表现其古典含蓄美,为的也是写使她矜持背后的社会内容。曹雪芹结合清朝封建末世的时代特征来塑造贵族少女林黛玉的形象是反映现实的。林黛玉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具有人的复杂性的活生生的形象,她是一个富有社会内容的活人,反映着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风貌,因此这个人物形象远大于思想,是一个典型性很高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不是缺乏真实性的单一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人物。林黛玉之所以矜持,用蒋和森的话说:“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个少女始终没有脱去金闺小姐的阶级本性,同时又是由于在她的身上堆积着太厚的历史层岩。”[7]那是怎样的一种“历史层岩”呢?正像宝玉的“多情”一样,黛玉的“矜持”具有极其丰富、极其深刻的社会内涵,是这两个伟大的艺术典型最动人之处和文本的精粹所在。《红楼梦》孕育和诞生的年代,正是清王朝号称极盛的康、雍、乾时期,是封建中国最后一度的回光返照。表面上歌舞升平,政局稳定,而骨子里却充溢着沉积已久的历史苦闷和难以界说的种种骚动。古老的封建中国在政治伦理中心和宗法小农经济的控制下,已绵延了两千年,时日既久,生机渐衰,为在封闭的旧壳内谋求稳定的局面,无数的士人怀着“补天”的理想走完了艰难的一生:程颢、程熙、朱熹、方孝孺、张居正、黄道周……历史发展的悲剧内涵令人沉思。而明代中叶带有异质倾向的局部商品经济和个性自由的呐喊,随着明末的动荡和清兵入关,亦已萎缩成心理的潜流。于是,伴随着“康乾盛世”的到来,探索者陷入迷茫之中,即使有个别敏锐的士子感悟到“天”已残破难补,但却无法从历史发展的理论高度解释盛世内衰的具体内涵,无法跳出或回归、或虚无、或放纵这古老中国晚期探求者的三界五常。文学上,经过明中叶感情的高扬,易代之际发生了变化,变得历史反省的意味很浓:深沉、冷静而又感伤苦涩。《桃花扇》、《长生殿》、纳兰词、《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风雨凄凉、人世沧桑的喟叹映现出一个阶级层共同的时代感受,那正是近于绝望的、飘零无根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心灵悲音。①这是沉郁的历史大背景。林黛玉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之下诞生的,在一定程度上,她寄托着文人士子的情怀,而就她的矜持这一点来讲,不难想象这是一个人在追求个性自由中不定时的窒息。难以摆脱的大背景是造成这种窒息的闷气。在文化系统中,伦理道德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于是林黛玉在追求自己的爱情时内心总存在着一股阻力,使她做出一些并不希望出现而又不自觉要出现的矜持,这就是伦理道德对个性生命序的深层设计。爱情,在那个时代,就意味着对整个社会秩序的严重叛乱。封建统治者所“恶”的并不是淫乱,而是正当的爱情。因为如果容许爱情自由,势必打破男尊女卑、一夫多妻、宗法制度等一系列封建秩序,而且为封建专制者最禁忌的人权也将势必通过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得到苏醒。伦理道德往往是和历史相结合的,历史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它包含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所有出现的深刻问题都会形成一种历史气质,历史心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在历史的演变下形成的气质同样会强加于每个人,进而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例如封建社会强加于人,进而内化为当时女性自觉意识的“淑女”气质。所谓“封建淑女”,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很难有严格的界定,即使从《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算起,在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它的内涵也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在封建道德的辞典里,满足“三从四德”的要求,符合“德言工容”的标准,在“才”与“德”的关系中,又遵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原则,这样的女子,是大体可以称作“封建淑女”的。虽然明清时代的一些有识之士,如李贽、颜元、汪中、袁枚等都曾就妇女的“节”、“礼”、“学”、“见”等问题提出过自己的见解,但整个社会的总体看法并未能因之改变。②黛玉身上也无疑保留了“封建淑女”的部分气质特点,但又基于个人修养和所处环境的不同,表现出鲜明的个人特点和时代风尚,她是一个“淑女的理想化”人物形象。黛玉渴望和追求心中“美好”的真谛、纯真的爱情,却受到封建传统的无形压抑,以及封建家族的重重阻挠,在无限凄苦中魂归离恨天。如果说《红楼梦》产生的年代是导致黛玉矜持一面的大背景,那么说贾府环境则是不可忽略的具体背景。大背景笼罩着整个社会,具体的环境则是大背景的现实体现。贾府是“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实质上是封建社会的缩影。因此,贾府自有一定之规,即“凭他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见了外人,还是要行出正经礼教来的”,“若一味地只管没里没外,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得怎样,也是该打死的”。在讲究“横竖礼体不错”的贾府,面对这条绝不含糊的硬指标,孙辈的外来客林黛玉更无特殊化的任何理由。她来到贾府之后,且不说集体无意识的驱动和特定环境的暗示,单就客观条件看,贾府也并未对她放任自流。抵达当晚,贾府就配齐了整套侍从班子,其中包括“凡饮食、言语、行步、礼节皆教之”的四位教引嬷嬷。此外,长辈平辈甚至丫环也不时指点。而大观园看似众姐妹自由的天地,但它始终是在贾府的围墙之内的,置身其中的女儿们也是脱不开封建礼教的桎梏的,它未尝不可以被看作是拘役女儿们、使她们行动不得自由活动的牢笼,就如同龄官对提着笼中雀的贾蔷说的:“你们家把好好的人弄了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牢什子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也偏生干这个!”在大观园中,林黛玉无疑是最具自我意识、最具独立个性的女性形象。但她在面对现实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孤傲、反抗和叛逆,其实也是颇为有限的,即使她借以嘲笑、挖苦他人的思想前提仍是深深依赖于传统的价值标准的。她一方面痛恨自己所处的混乱污秽的社会环境,以实际行动向之宣战;一方面为了生存,她又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向现实低头。生活对于她来说是无边无际的矛盾和痛苦。总之,不管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林黛玉的矜持表现是必然的。她的..................... 参考文献: 1、[1][3][7][8][9]蒋和森,红楼梦论稿?林黛玉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2][4]王昆仑文集?林黛玉的恋爱悲剧[M],北京团结出版社,1988。 3、[5]蒋晓兰,论林黛玉的真与美[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4、[6]辛未艾译,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中卷[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注释: ①本处论点参阅了李汉秋,胡益民:《清代小说》,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96—197页。 ②参阅唐富龄:《明清文学史?清代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版。

与石头开花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一、什么是科学小论文 有些同学把写科学小论文看得很神秘,认为是科学工作者的事,对我们少年儿童是高不可攀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同学们不仅能写而且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来。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那么,科学小论文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它必须具备"三性"。 1、科学性。科学性是科学小论文有别于其他各类体裁文章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科学小论文的生命。它要求选题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论据确凿,论证合理且符合逻辑,文字简洁准确。 2、创造性。小论文的选题、主要观点要有自己新的发现、独特的见解,而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样的小论文没有参加过各级科学讨论会,也没有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过。当然,你如果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新颖、独到而又论据充分、言之有理的见解也是可行的,不失创造性。 3、实践性。论文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发现的;支持主要观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有实践依据;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不能有凭空捏造、猜测、成人包办代替的迹象。 以上"三性"是衡量科学小论文的质量标准。如写"太阳花",尽管你的观察细致入微,它的姿态描写得栩栩如生,它的品格剖析得完美无缺,但如果没有获得科学的、有意义的结论,那最多只能算是一篇好的散文或观察日记,而不是科学小论文。 写科学小论文是一件很艰辛的工作,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成功属于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青少年朋友! 二科学小论文的类型 科学小论文最常见的形式有科学观察小论文、科学实验小论文、科学考察小论文和科学说明小论文。 (一)科学观察小论文 科学观察小论文,是指青少年对某事物或自然现象通过周密细致的观察,并对取得的材料和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综合研究后得出结论,作出科学的解释和描述。 需要注意的是,科学观察小论文中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或现象,是在自然发光的条件下不加以人为控制发生的,所以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应是作者所观察的对象、过程和它产生的条件、各种现象,不能附加人为的任何条件或个人偏见。另外,观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反复进行的活动,需要作者耐心、细致、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科学实验小论文 科学实验小论文,有时也称"实验报告",是青少年对研究的对象创设特定的条件,经过反复实验,对获取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而写出的文章。它着眼于对实验过程的客观叙述以及实验现象的科学解释。 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步骤详尽,数据准确,说明力强,得出的结论真实可信,不失为一篇优秀的科学实验小论文。 (三)科学考察小论文 你想研究某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域污染程度、某地的空气污染源,弄清某奇石奇山的演化过程、某范围动植物资源及分布情况等,你就得实地考察。通过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考察方式为主要研究手段写出的小论文称为科学考察小论文。有时也称为"科学考察报告"、"科学调查报告"。 荣获第五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一等奖的《愿胜天水库的水常绿》一文中,小作者们对水库的地理生态环境、库容等作了实地考察,并力所能及地进行了实测,找出水库存在的隐患,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建议。文中除写明了考察时间、对象、内容及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外,还绘出了"胜天水库集雨图"、"强烈侵蚀中山示意图",加上一些实际数据,使读者对考察对象有比较概括清晰的认识。 写科学考察小论文时,有时还应将有关动植物、岩石、土壤等标本或照片附在文后,以增强说服力。 (四)科学说明小论文 科学说明小论文是指作者通过利用翔实可*的资料对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类小论文。一般来说,它并不直接采用观察、实验、考察等研究手段,而主要是从书刊资料、师长等地方获取丰富的第二手材料,并经过自己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用自己所理解的语言阐明某一观点。 《为什么说贵阳是祖国的第二春城》是获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三等奖的小论文,该文作者的研究方法有其特别之处,一是利用广播、电视,坚持记录整理贵阳与昆明两地的天气和温度;二是利用现成的科研成果《中国气候图集》找出有代表性的重庆、北京的气温情况来同贵阳、昆明相比较;三是从书上查证昆明与贵阳1、4、7月和10月的平均气温,进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这类文章虽然没有前三类的亲自实践得到论据,但它毕竟是通过作者精心地收集整理资料,综合分析提出了新的观点,新的见解,所以也承认它是科学小论文。 特别提醒的是,写科学说明小论文是,千万不要提出一个问题后就赶忙查资料,再不加分析地原本照抄、作出解释,这样没有新意,没有新的见解的文章只能算是一般性科普文章,不能称为科学小论文,更不能培养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科学小论文的选题 写作小论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研究的对象,考虑研究什么问题,这就是选题。有人说,选择好题等于完成小论文的一半,可见小论文选题的重要性。 有的同学说,大自然的奇妙现象太多了,研究什么好呢?有的同学说,大自然的事物我都已看惯了,没有发现什么新奇现象。再说,我想研究的东西别人已经研究过了,写了没多大意义。 实际上,只要你明白了选题的基本原则,掌握常见的几种选题方法,而且在日常学习、生活和科技活动中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发现值得探讨的题目。 科学小论文选题的方法很多,个人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适时选择。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选题方法,供同学们选题时参考。 1、偶然发现法。一个星期天,松滋的胡长城同学在屋后的小沟边玩耍。沟里有许多小蝌蚪游来游去。忽然,他发现有一个小蝌蚪与其它蝌蚪不和似的,孤独地在一边游。他用小树枝把那脱群的蝌蚪拔到成群的蝌蚪中去,不一会儿,它又孤独地游到一边去了。他感到奇怪,就用瓶子将他和另外成群的几个小蝌蚪分别装起来,放在家里饲养观察。最后,不合群的小蝌蚪成了青蛙,其它长成了癞蛤蟆。通过长期观察,它弄清了青蛙和癞蛤蟆的幼子之别,写出了一篇优秀小论文。 这种选题没有事先考虑,只是对偶然发现的一瞬即逝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从而抓住不放,追根求源。 2、课堂延伸法。小学自然课《动物与环境》中,同学们研究了蚯蚓与光、温度及水分的关系,弄清了蚯蚓喜欢阴暗、超市、温暖的环境,而且学会了用差异法进行试验以判断失误因果联系。课后,你可用学过的方法研究蜈蚣、蟋蟀、蚂蚁等小动物的生活环境,你可以继续研究蚯蚓的其他奥秘:如蚯蚓有眼睛吗?蚯蚓张耳朵吗?蚯蚓的再生能力、松土能力等。 3、问题探究法。苍蝇这个小东西真讨厌,它是传染疾病的罪魁祸首呢!但他也真怪,它经常接触各种细菌而自己却为什么不会的病呢? 睡觉可以解除疲劳,恢复精力,那整天在水里悠闲游荡的鱼类也睡觉吗? …… 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肯定会有一些不懂的问题,你能不能把它作为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呢? 湖南省道县五年级学生毛登圣,一天和几个同学一起在学校附近的竹林里玩,为竹子里面究竟是空的还是装有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 细心的毛登圣一直把这个问题记在心里,它课余查资料,做实验,用大量的证据得出了结论:竹子里面不是空的,装有空气,有氧、氮、二氧化碳等气体。据此写的《竹子里面有什么》小论文,荣获了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小论文竞赛一等奖。 4、教师指导法。如果你饲养了一只小动物或栽培了一些花卉,项研究它们但又不知从哪方面入手,你可去请教老师,让老师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课题。 如果你参加了学校的科技小组,你可以把研究的设想告诉老师,请老师确定研究的题目,你再围绕题目去观察、实验。 5、成语、谚语科学验证法。成语大多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但有的是来自寓言故事、民间传说,也有些是约定俗成的。其中少数成语不一定符合客观实际。你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辨析和验证。 "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是大家熟悉的,意思是水不住地滴下来,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力量虽小也能做出看来很难办到的事情。但常识告诉我们,"水滴"只不过是一滴液体,他力量很小,冲击速度也不算太快,怎么能把坚硬的岩石滴穿呢?成员同学从对这个成语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开始,通过做模拟实验和查阅资料,验证了这个成语的科学性。 "春东风,雨祖宗"是一句流传得比较广泛的气象谚语。一位同学3月份一个月的气温、风向、天气情况作了详细观察记录,然后利用科学统计法得出了这句谚语的适用范围,为气象预报提供了参考基数。 "葵花朵朵向太阳"这还有假吗?但湖南蒋林波同学对这一定论发起了挑战。他通过两年的实验观察,以令人信服的论据得出了"葵花并不是总向太阳转""向日葵跟着太阳转应该是指花蕾期,到开花后,就不转动了"的结论。 由此看来,即使对早已被公认的结论,也要认真地研究,不要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创新。 特别要注意的是,选题时要考虑主客观条件。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选题时要龙清楚自己的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自己对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兴趣,有没有这个能力把它研究清楚,自己是否达到了这个知识层次和认识水平,自己受否有毅力去完成这个题目以及是否具备研究这个问题的实验器材、场地等。 如果完成《探索一种蛇的奥秘》这个题目,研究前就必须掌握有关蛇的基础知识,具备捕捉蛇的本领,能够区别有毒蛇和无毒蛇,掌握被毒蛇咬伤的救护方法。此外,还要具备饲养蛇的器具等。否则,还是换一个更切合主客观条件的选题为好。 四小论文的取材与分析 选题确定后,就可进行取材与分析了,具体内容为制订研究计划,收集整理资料,深入实地考察,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各种材料,归纳得出结论。 (一)取材 1、直接观察。就是用眼睛仔细去看,它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 观察时要认真仔细,不放过任何细微末节。云南庄跃平同学利用2_0_天时间详细观察了家鸽孵化的全过程,几乎每天都有新发现,连小鸽子身上一粒黑点、眼皮上的皱纹都没放过,所以写出的小论文《家鸽孵化的观察》真实可信,内容丰富。同时,观察时要做好详细记载,否则就不可能得到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了。 2、动手实验。实验方法是人为地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它比观察更利于发挥同学们的能动性去揭示隐藏的自然奥秘。 昆虫的后腿有什么作用?湖北的张俊同学先后捉来了蝗虫、蜢蚱、蟋蟀等十几种昆虫,分别将它们的后腿切断,通过反复实验,观察比较,发现了昆虫的许多特殊功能。 3、实地考察。包括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方式。考察前,必须明确考察目的,准备好必需的工具、仪器、药品、生活用具等。考察过程中,一定要把时间、地点、过程及考察的结果随时随地详细地记录清楚,有时还要采回必要的标本、样品,将比较重要的现象拍照,这些都是很有用的第一手材料。 4、查阅资料。有些材料由于时间、空间或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亲自去观察、实验、考察,这就得查阅书刊或请教老师、家长等,这种间接地获取的材料叫第二手材料。有些问题是你的知识水平、能力和条件所不能解决的,而这个问题又是你的选题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你就得去查资料,把它弄清楚。 (二)分析 取得材料后,就要进行分析研究,从中选出可以作为论据的材料,还要根据论点进行去粗去精,去伪存真,按照科学的态度进行整理分析,并得出自己的论点和看法。 首先,应审核各种材料的真伪虚实,有些查阅到的材料是早已过时的观点,有些解释只适合某范围内,有些材料没有普遍性,有些材料在记录时有错误或本身就是自己虚构的,这样的材料应坚决不用。 其次,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也就是选择的材料要能说明问题,不要多,而要精,与论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应舍弃。 第三,将选择的材料进行归类,研究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以及相互联系,然后概括得出结论即论点。论文论点是从对材料的分析\研究中产生的,不能先定论点,后找适合证明论点的材料.如熊小佳同学研究蚯蚓的视力,她选择了4个材料(1)用木棍\红领巾、铅笔等在蚯蚓面前晃动的现象;(2)蚯蚓面对各种食物的反应;(3)蚯蚓放在"屋"门口的反应;(4)请叫爷爷得出关于蚯蚓是否有眼睛的材料。它通过前三个实验分析,初步判断蚯蚓没有眼睛,是*嗅觉找到食物,*感光细胞找到阴暗的地方。第四个材料更加证实了她的推论,使得论点论证充分,有较强的说服力。 五科学小论文的撰写 对材料的整理分析完成后,就可以开始撰写了。写作虽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一般应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的步骤进行。一般来说,科学小论文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标题标题是小论文的"眼睛",好的标题确切简明,富有吸引力,能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所谓"确切",就是小论文的标题必须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使人一目了然,不能离题或扣题不紧,更不能用夸大的字眼。所谓"简明"是指标题要精炼,既要概括全面,又能突出主题,做到言简意骇。 开头开头的方式多种多样,依研究内容、自己喜欢的写作风格而定,但一般应开门见山地提出你讨论的问题,你是怎样想到要研究这个问题的。 《为什么说贵阳是祖国的第二春城》一文开头:"我住在贵阳,常听人们说'昆明是春城,贵阳是第二春城'。至于为什么,我也弄不明白,我决心记录天气预报,看贵阳真是第二春城吗?"由常言产生验证其科学性的欲望。 有些文章的问题是在偶然观察中产生、发现的,你也可以开头先根据时间顺序叙述其过程,再适时提出问题。 正文 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部分。它包括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观察、实验、考察过程、发现的现象、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等,这是小论文的核心部分。 应注意的是:研究步骤要写得详略得当,实验过程、数据的来历、现象要写清楚,叙述时应有一定的顺序。数据材料要准确,可设计成能说明问题的表格、图解,必要时可附上拍摄的照片、采集的标本等,以增强说服力。获得的结论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和论据保持一致性,论据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文字要简洁生动,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结尾 小论文的结尾应写你得出的结论和对某一问题的建议。 《蚯蚓的视力》一文结尾:"噢,我明白了,蚯蚓是不折不扣的瞎子,它是*嗅觉来寻找爱吃的食物,用感光器来辨别光的强弱。"以得出结论做为结尾,同开头提出问题相呼应,收到良好效果。 小论文的初稿完成后,还要反复修改。看开头是否简明扼要,论据是否典型真实,论证是否符合逻辑,论点是否新颖一致,段落是否衔接自然,语言是否通顺准确等。改好后再让同学和老师帮助修改,逐步完善。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 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原始论著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同时对如何做好学术报告也谈一些经验。在讨论原始论著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鼎德文化工坊今天谈的是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 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文章结构的顺序依次叙述。 (一)题目 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l报、第2报之类。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署名 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文章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引言 是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材料与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处理方法等。以上细节已经提醒过您。 (五)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叙。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取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六)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白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结语或结论 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参考文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 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本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与观点等。 (九)致谢 指导者、技术协作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致谢对象。致谢应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致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致谢前要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摘要或提要 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全文。常放篇首。要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摘要就像看到了全文的缩影,或者看了摘要就想继续看全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妈妈曾给我出过这样一个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下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这则迷语告诉我们:蜘蛛专吃活的东西,难道它不吃死的东西吗?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做了实验。 我从墙角处捉来一只小蜘蛛,把它放进一个盒子里(四周扎有小洞,上面盖有玻璃,便于观察)。没等蜘蛛织网,我又捡来一只死的小虫、一只死苍蝇,放在蜘蛛的前面,蜘蛛置之不理,随即用手碰撞盒子,蜘蛛就向其他方向爬去了。 为了彻底弄懂蜘蛛吃不吃死苍蝇,第二天,我又来到盒子前观察,看到死昆虫、死苍蝇还在原来的地方,可盒子角处多了一个网,蜘蛛在网上安静地趴着。这时,我想:昨天死苍蝇、死昆虫没被吃掉是不是因为没有网呢?于是,我又将死苍蝇拿起来轻轻地放在网上,可蜘蛛还是一动不动,紧接着,我又用笔轻轻地触动了一下网的边缘,咦,蜘蛛好像有了反应,开始向颤动的方向爬去,我把笔收回,网停止了颤动,信号断了,它就停了下来,不一会儿,蜘蛛又向网中心爬去。我又用笔尖触动网上死苍蝇的身体,网开始颤动,蜘蛛就开始向这边爬来,我又把笔尖收回,蜘蛛就停了,像上次那样,过了一会儿,蜘蛛又向网中心爬去。噢!我终于明白了:原来蜘蛛是靠网的颤动来产生感觉的,靠织网而捕食的。于是,我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为了证实蜘蛛靠网的颤动产生感觉,我又做了实验。将笔尖放在网上死苍蝇的身上,长时间的颤动,网的震动越来越大,蜘蛛产生的感觉好像也越来越强烈,蜘蛛便匆匆地赶过来,等蜘蛛碰到苍蝇,我将笔尖收回,只见蜘蛛尾部很快喷出黏乎乎的丝将苍蝇捆住,接着又看着蜘蛛的背一动一动的,好像在吸食苍蝇,不一会儿,网上就剩下一个完整的空壳了。这个实验证明蜘蛛吃动的昆虫。 我们探密小组又到图书馆、书店查阅了大量有关蜘蛛的书籍。其中《普通动物学》一书中写道:蜘蛛为食肉性动物,其食物大多数为昆虫或其他节肢动物。但口无上颚,不直接吞食固体食物,而是慢慢地吸食。当昆虫等动物触网时,会用力在网上挣扎,使网丝颤动而使蜘蛛很快发觉,蜘蛛便顺着纵向丝向猎物爬去,用蛛丝包裹猎物,固定于网上,先用螯肢内的毒腺分泌毒液注入捕获猎物体内,将其杀死,再由中肠分泌的消化酶灌注在被螯肢撕碎的捕获物的组织中,很快将其分解为液汁,然后吸进消化道内,最后吃剩下的体壳,就被完整的弃留在蛛网上了。这些充分证明:飞来的昆虫使蜘蛛网颤动,网颤动会使产生感觉,蜘蛛产生感觉就会将猎物捕获,因此,证实了蜘蛛只吃活动物,而不吃死的昆虫。

教育论文题目拟定写作步骤和技巧

在学习和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教育论文题目拟定写作步骤和技巧,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科研能力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撰写教育论文,既是教师教科研能力的一种具体的展示,又是不断提升教科研能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然而,不可忽视的现实状况是部分中青年教师对撰写教育论文认识不够、信心不足。因此,笔者——一个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发表文章数百篇的老教师,很想与大家谈谈撰写教育论文的实践与认识,期望本人的拙见能对读者有一点启发。

一、对教育论文界定的认识

论文是指系统地讨论或研究某个问题的文章。讨论或研究就是论,论者,分析问题、说明道理也。通俗一点讲,你写的文章是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并说明为什么有这样的认识,这就是论文。如果研究的问题在教育教学的范畴内就称为教育论文。

部分教师之所以不敢写论文,无非是把论文看得太神秘,太玄乎,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其实,现在教育界对论文的要求并不很高,论文的内涵被缩小了,外延被扩大了,报刊上常见的教材分析、教法研究、学法研究、解题研究、课例评点、教学一得、育人一得等等,均看成是教育教学论文

二、撰写教育论文的意义

1、教育论文是社会共享的精神财富

论文一旦公开发表,便立即产生它的社会价值。任何读者都可以看,都可以用,都可以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与伦比的价值作用。尤其是教育报刊的发行量很大,读者往往有几万,几十万之多,因而教育论文的宣传效果和教育效果更难以估量。高质量的教育论文不仅可以永载史册,而且也是为社会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对人类进步的贡献。

2、教育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改革日趋深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对许多学校而言,“科研学校”、“科研兴教”已不再停留在空喊口号的层面上,明智的学校领导人重视教科研工作,奖励教师写教育论文,其目的是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是为了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无怪乎,时下媒体报道一所先进学校时,总少不了介绍教科研情况及论文发表了多少篇。

3、教育论文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21世纪的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是教科研能力。面对未来的教育,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向科研型、学者型、特长型的方向发展。撰写教育论文能加速这一发展的进程。写教育论文离不开教育教学的实践,离不开学习和研究,所以说,撰写论文的过程,就是教学业务水平、理论研究水平和写作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的过程;就是从经验型“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转化的过程。

4、学生是教育论文的直接受益者

目前,广大教师所写的教育论文,大多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或者是对教材教法研究的成果,从实践中来,又运用到实践中去,直接得益的首先是自己所教的学生。如果论文发表在以学生为读者的报刊上,无异于对几万、几十万学生做了一次辅导。

概而言之,撰写教育论文的意义在于社会受益、学校受益、教师受益、学生受益。

三、教育论文的结构和要求

教育论文一般由题目、作者单位、姓名、内容提要、正文、参考文献等五个部分组成。

1、论文题目

题目即论文的题名,它是论文的窗口,也称论文的眼睛。题目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论文通过题目传神韵、显精神、见水平。拟定 论文题目的具体要求是:

(1)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使读者看到了论文题目,就立即知道 论文的特定内容是什么。

(2)力求简括、高度浓缩。论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0个字,若较长,可加副标题。

(3)书写要规范。论文题目写在页首,通栏居中横写,上下各空一行。要注意:论文题目中间可加标点(或以一空格代标点),题目末尾不加标点,题目较长转行时,不要把一个完整的词分割开,力求整体美,和谐美、对称美。

2、论文作者

作者单位、姓名写在论文题目下方,最好在单位后面写上邮政编码。

3、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但绝大多数报刊不作要求。

4、论文正文

正文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

(1)引论就是论文的开头话,或叫起始段。引论的内容是交代背景、提出论点或论题。开头话不太好写,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论文亦如此。引论要写得简洁明了、独具风格、引人入胜,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引论不宜过长,通常不超过两百字。

(2)本论是论文的主干部分。写好这部分的关键在于论证,即以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论证引论中所提出的论点。理论论据要注意科学性和逻辑性,科学性永远占主导地位。事实论据要可靠,要有说服力。论证中要特别详细阐明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求新、求异、求实是论文学术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如果以理论论据为主,论文的理论性就较强,可称为理论型论文,如果以事实论据为主,论文的经验性就较强,可称为经验性论文。篇幅较短的论文,其本论部分可以一气呵成,若篇幅较长,则可设大小标题。

(3)结论部分必须概括论点,突出主旨,或者提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文字不宜过长,要特别精炼,要画龙点睛,而不可画蛇添足。

5、教育论文的参考文献

如果论文中引用了他人的重要论点或有关资料,就要在最后的参考文献中注明被引用的书刊名称、期号、题名及作者姓名。这有三个作用:其一,说明有可靠的依据,增强自己所写论文的说服力;其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第三,避免有剽窃之嫌。

上述五个部分中,通常可省去内容提要和参考文献,正文中的结论亦可略去不写。一般情况下,作为论文至少要有题目,引论和本论。

四、撰写教育论文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定题选材———注重实践性和针对性

教育论文的题材从哪里来?主要来自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作者本人的实际感受。我们身在教学第一线,天天上课,天天与学生交往,只要做写作的有心人,题材多得很。讨论或争论一个问题、听其他教师的课得到的一点启发、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对教材教法的一种见解等等都是极好的写作素材。

第二步:立意定题———注重明确性和新颖性

立意就是确定论文的中心思想,即主题。主题是作者对材料意义的一种判断,也是作者通过材料要表达的认识和对论文中所提出问题的总评价。它是论文的灵魂。主题确定了,文章的内容就要紧扣主题,突出主题,服务主题。主题确定以后定题名。

第三步:谋篇布局———注重严谨性和技巧性

这一步的任务是设计论文的结构,确定层次顺序。通俗一点讲,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构思一个总体规划或叫框架。具体操作就是列

论文提纲。教育论文的结构等同语文中议论文的结构,有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四种。最常见、最常用的是并列式。

第四步:撰写初稿———注重层次性和独特性

在准备好充分的材料,拟定好论文提纲的基础上,便可按论文格式和写作要求撰写初稿。论文正文部分的撰写前面已作了说明,这里再谈几点具体要求:

(1)即事论理。教育论文毕竟属于议论文文体,议论性是最起码的要求,切忌停留在干巴巴的条文式列举中,也不可满足于教学现象的描述,要着力提升议论的层次,从理论高度阐明自己的论点。最忌论证不足而妄下结论。

(2)突出主题。写论文最重要的技巧就在于使材料更集中,主题更鲜明。初写论文者要防止文不对题或离题太远。

(3)分清层次。论文不能繁琐冗长,东扯西拉。层次分明、前后呼应、首尾一贯、逻辑严谨是论文的基本要求。

(4)见解独特。高质量论文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我们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思考。“矮子看戏曾何见,都是听人说短长”,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无论如何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第五步:修改定稿———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

教育论文的初稿完成后要反复检查、修改,不要急于打印成文。主要检查有无科学性错误、题目是否贴切、材料与主题是否统一、结构是否严谨、论点是否明确、论据是否充分、词语是否准确、行文是否规范等等。

恕我直言,大多数老师都不太注意行文的规范。那么,行文应符合哪些规范呢?主要有:

(1)结构格式规范;

(2)文字表达规范;

(3)标号标题规范;

(4)留空转行规范;

(5)符号图表规范;

(6)标点使用规范。这些规范的具体要求请参阅课本。要注意,平时写教案、写计划和总结、试卷编制等均要重视行文规范。

论文完稿以后,最好请别人看看。“自古学者必有师”,多倾听他人的意见,对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五、写教育论文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1、调整心态,树立自信。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写作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积极的思维,更需要积极的心态。心怀厌倦,浮躁不安,何来文思泉涌,下笔有神?广大中青年教师应挖掘自己的潜力,要看到许多有利条件。现在报刊杂志种类多,稿件需求量大,各种论文评比活动也很频繁,因此发表论文的机会也就多了。当然,重在实践,贵在参与,教育论文发表并非写论文的惟一目的。

2、持之以恒,必见成效。初写论文者,很难一下子就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来,也很难一投就中,这就需要恒心。要在写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理论水平,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写稿和投稿的规律,不懈努力,才会有所收获。

3、加强学习,重视积累。文笔优美、句式整齐、结构严谨、见解独特的妙文佳作是靠不断地学习学出来的,是靠不停地练笔练出来的。“高山不弃杯土,故能就其大;江河不涓细流,故能成其长”。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同样要靠平时悄声无息、天长日久的学习和积累。

4、忙里偷闲,苦中寻乐。自古以来,做文章就是苦差事。曹雪芹写完《石头记》后叹曰:“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然而,苦中苦,乐中乐,没有苦就没有乐。要知道,苦和乐是推动人前进的两只轮子。当一篇论文完稿后,享受到的是创造之乐、成功之乐。在这种神圣的精神追求中,我们更能体味到人生的价值,又何乐而不为呢?

教育教学论文写作

教学论文是教育教学领域内某个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研究成果或创见和主张的科学记录,对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教学论文的写作,以期与同仁们共同探讨与学习。

一、教学论文种类:

教学论文是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的论文,具有指导与推广意义的作用,其科学价值不亚于专业学术论文。其主要种类有:

1.经验总结:它是多次反复的成功与失败的教育教学经验的概括与提炼。写此类文章时有三忌:一忌面面俱到,全面开花,写成流水帐;二忌停留在经验上,未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三忌选题过大。

2.研究性论文:就当前普遍关心的问题或热点问题进行扫描性的研究和分析,不限于自己的经验,但必须有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3.实验报告或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一般是亲自参加的教改实验者撰写的,而调查报告则可以是他人撰写的、不论哪一种报告,其结论都必须有数据与统计资料支持.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应包括确定研究课题、提出假设和预测、实施、验证、追踪等,对照也是不可少的(附表一)。表一、教育科学实验研究工作计划表年月日研究人员指导人员项目内容备注研究题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步骤成果形式经费预算(细目)研究周期(起止)课题管理部门其他为了文献标引工作和电脑贮存检索之需要,论文现要求规范化、标准化,即每篇论文在题目和正文之间必须有“内容摘要”(200字左右)和关键词(5个左右)。

二、选题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起点,它既关系到论文写什么的问题,也决定着从事该项研究的价值问题。课题具有客观意义,只是保证科学研究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但是选对选准了题目,等于论文完成了一半。它包括两次含义:一是指选题与客观需要相符合;二是指选题与主体的状况相适应。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贡献。选择的课题具有客观意义,随之而来的相关研究才会有意义,在课题基础上写出的论文才会有实际价值。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从事学术研究,除了紧靠教书育人这一特点外,还应注意结合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课题价值:

急需解决的问题;--选择前人没做过的课题;--选择前人虽有研究,但有待发挥、补充、完善的课题;--选择虽有人探讨,但说法不一,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选题一定要具体,面不宜过大;--选题一定要明确、新颖;另外选题还要结合研究者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考虑。首先,对该选题要有浓厚兴趣,兴趣,在科研中促使人们积极追求,潜心探讨的。一种爱好欲望,是学术研究的动力。其次,要发挥个人专业专长,一定要在博采众家之长基础上有自己的研究领域或方向。我自己对语文学法指导就很感兴趣,也有走过弯路的教训,在这方面我写出几篇有一定价值的指导性论文。再次,要充分估计自己的能力及其发展方向,教研与科研人员的能力结构决定着其研究水平的高低,故选题难易在适中,量力而行。还要考虑占有资料与实验手段的条件等等,若缺少资料或实验条件不具备,就无法写出有份量的论文。所以,选题不能不受这方面限制(附表二、表三)。表二、教育科研能力综合结构示意图表三、教育研究能力发展示意图

一线教师的优势在于接触教育教学实际,教学经验丰富,只要充分发挥优势,不愁找不到好的题材;反之,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而盲目地追逐热点,则很难写出有力度,有价值的文章。

三、写作前的准备工作

“下笔万言,倚马可待”的才子古今中外并不多见,教学科研论文的写作是艰苦的复杂的精神劳动,需要足够的准备。

1.要了解前人在这个课题上的研究成果,如果已有了公认的结论,就再没有多大的研究价值。除非你对原始结论产生怀疑或有新的看法,准备提出讨论或再行验证,别人已有的研究同一课题你要再进行研究,就要选择新的角度,提出新的见解,并补充新的经验;

2.要有目的的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或专业著作中与自己选题有关的内容,科研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学习与提高的过程,没有理论武装的文章最多是经验之谈,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也降低了其本身价值,且所选论点与论据的契合必须恰到好处。

3.搜集整理材料。资料的收集平时要做有心人。制作资料卡是一件非常有益的工作。若平时搜集的资料还不够,可以根据需要突击查阅有关文献再行补充。其中多看、多思、多记是提高科研与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分一般资料与专题资料多记录多制作和调配使用,这是教科研工作者必做的工作之一。下面介绍日本学者川喜田二郎的‘KJ’法调制卡片必备物品,供大家参考,很时效。占有、阅读、整理与使用资料贯穿于整个教研活动与写作过程中,应在资料工作的各个环节上多下功夫。另外要重视观察、实验、调查中所得宝贵资料的充分利用。

4.拟出提纲。每篇论文都要阐明一个或数个论点。作者必须用足够的材料来支持这些论点以说服读者,为此;要重组优选材料,在落笔前先有个提纲,可以使文章论证严谨,逻辑严密,更富条理性,排列重组时,可用铅笔在卡片右上角标出类项,这样你的论文骨架已形成了。

四、如何撰写

写论文最好是“一气呵成”,间断往往会打断思路,但修改却提倡冷处理,初稿完后先搁一边等些时候回头来复读重改,这样你就可发现不充分或多余的例证等,再着手修改润色。具体地说,撰写时应考虑以下一些问题:

1.观点要正确,导向作用明确,基础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首先教师要转变思想,少列举考试成绩,应以实验对比参照常规统计平时与阶段成绩,要掌握分寸,防止突出片面追求开学率之疑。还要防止绝对化与片面化,介绍经验或评价观点应留有余地,不可偏激。

2.经验要上升到理论高度。若研究教学,首先要分析教师、教材、教学法,学生等诸因素对教学成败的作用;还要分析其相互关系并用教育与心理学原理加以论证。

3.组织得法。写文章必须围绕主题,只能有一个中心,且主次分明,删去一切冗枝赘叶,举例典型,提倡“以一当十”。一个世纪前的美国科学家约翰威瑟利说过一句精辟的话:“愚蠢的人堆积事实,聪明的人选择事实。”

4.文字明白流畅且专业性强,教研文章不同于文学作品,无需华丽词藻,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你希望描叙真理,就把漂亮留给裁缝吧”。专业词汇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最宜表达科学事实。另外使用数字与引用也应当精确无误。

5.论文结构

A标题标题要简洁、醒目且概括性强,要反映出某--领域内该题目的研究价值。标题应该居中书写,上下各空出一行。以显得匀称、美观。较长论文上下空行可算多一些,甚至可用专门一页稿纸写文章标题,论文的副标题应写在正标题下面一行退后两格以破折号领起。

B作者署名作者姓名应写在标题之下中间或稍稍偏右的位置,与标题之间要空出一行,两个字的姓名中间要空一格。且署名是文权所有和文责自负的体现,为便于联系,还应在署名前标明作者的工作单位或联系地址。

C目录若论文的篇幅较长,应编出简单目录。

D摘要与关键词介绍摘要有资料性与描叙性两种,作者应视需要写好摘要以客观反映论文主要内容。

E正文正文是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序论、本论、结论与论点、论据、论证等,是作者研究成果的集中表现,因此在论文中占极重要地位。

F注释、致谢及参考文献、书刊目录及有关附录等一般也应列在论文的组成部分内,这样才算完整的论文。

五、论文的面世及其他论文的最后定稿,标志着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工作的结束,但是有的课题研究的复杂性与周期性极强,所以,一篇论文的完成只意味着一项研究工作的暂告一段落,还要从不同角度与问题的不同方面展开更进一步研究。但是一篇论文的完成之后,就要通过有关渠道让其面世。若是学业或学位论文,一般要准备答辩。若是交流论文,则应迅速地向出版单位、报刊杂志投稿。

5、打印、油印等稿件不太受欢迎,有一稿多投之疑,应注明专投某刊物,以不产生版权之争。

6.报刊杂志社一般不退稿,应留底稿,以便再投。手写稿可退稿,但一般报刊杂志要作者投稿时附上退稿邮资(邮票);

7.注意报刊杂志的稿约、出版周期与期发稿量,读者对象等,以便选准目标早投早发。

8.接到有关编辑用稿、待用稿,退稿、有关联系电话、修改意见等信件或电话应及时回复,不得延误。这有助于稿发。

9.权威与核心期刊、国家、省级重点刊物发稿较正规且严格,即使退稿也不要灰心,失败乃成功之母,迈出了第一步就意味着离成功更近,相信“天道酬勤”,可尝试改写或他投。

教师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在不断地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成果,相信各位同仁和师长在不断的平凡的追求与创造活动中一定会积出丰硕的成果,一定会写出很多有血有肉的教科研论文,一定会让自己的大作早日面世。在此,我只是抛砖,诚盼引出更多的金玉,让我们共同分享你的成功与快乐,不当之处请各位不吝赐教。

浅谈教育论文的写作

要写出一篇优秀的教育论文,绝非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有一个长期的实践积累过程,然后在占有大量、丰富、有用素材的基础上,经过缜密的综合、分析,才会写出观点新颖、内容详实的教育论文来。

一、优秀教育论文的一些特点:

1、“新”:观点、思路、题材、内容新颖独特,能吸引人。

2、“实”: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脚踏实地,有科学价值。

3、“准”:论点、论据、结论富有科学性、思想性,文字准确无误。

4、“精”:文章精炼,能够将教育工作实践、科学实验业绩、成果的精华奉献给读者。

二、教育论文选题应注意的事项:

1、应选择自己熟悉的、体验最深刻的、与本职工作有密切联系的内容为题材。一线教师的优势在于接触教育工作实际多,工作经验丰富,只要充分发挥优势,不愁找不到好题材。反之,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而盲目地追逐热点,则很难写出有力度、有价值的教育论文。

2、理清科学研究、科学实验与撰写论文的关系。有些教师感到论文难以完成,实际上存在着误解。科学研究、实验应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制订解决问题的计划——实践——总结——这一系列流程,不是凭想象或粗浅经验就能完成的。教师应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并在实践中认真搞好资料经验的提取、积累、总结、提高。这样写起论文来就会有一种厚积薄发、水到渠成之感。

三、提高教育论文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1、多思:在学习与实践的同时,要勤于动脑、善于动脑,多想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多想几个怎么写。

2、多记:人脑不是电脑,遗忘可能随时发生。在阅读、思考过程中,要多动笔,对突然涌现的灵感,要及时记录下来。

3、多看:为学习、充实的需要,广览教育专业乃至其他门类的报章杂志、参考书籍,是开拓眼界、开拓思路的有效途径。

昆明地区园林花卉植物的应用研究 作者:魏开云 罗雁玲 摘要: 花卉是大自然给人类最美好的恩赐,它们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增进健康,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和美的启迪;特别是在森林般的硬质建筑物里的都市人们,鲜花绿草的环境能使人们感觉干净、轻松、愉悦和舒畅。本文针对昆明市城市园林花卉植物的应用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昆明地区 园林花卉植物 应用研究 1. 城市园林花卉植物的涵义和分类 城市园林花卉植物的涵义 花卉的定义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上讲,花卉仅指观赏其花或叶子的草本植物。从广义上讲,凡是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并按照一定的技艺进行栽培管理和养护的植物,都称之为花卉。包括观花的(如月季、牡丹等),观叶的(如蕨类、吊兰等),观芽的(如银芽柳的银色绒芽),观茎的(如紫竹、斑竹、红瑞木)等,观果的(如佛手、观赏西葫芦、碧冬茄等),观根的(如水杉的气生根、木棉的板根等)。其中,既有高等植物,也有低等植物;既有水生植物,也有陆生植物,气生植物;既有匍匐矮小的,也有直立高大的;既有草本的,也有木本的,木本中有乔木,灌木和藤本等等,种类繁多。城市园林花卉是花卉中主要用于城市绿化,美化的种类,其范围也在日夜扩大。 城市园林花卉植物的分类 观赏植物种类繁多,习性各异。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气候分类法,形态分类法,实用分类法。 气候分类法 即依据花卉原产地的气候特征进行分类,因为原产地的气候条件基本上决定了花卉的生态习性,从而也影响了花卉的栽培管理方法等,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分类方法,通常分为4类。 1、热带花卉 包括热带雨林和季雨林花卉、热带高原花卉和热带沙漠花卉。这类花卉因原产地的气候条件是四季高温无寒,因而其耐寒性较弱,耐热性强。 2、副热带花卉 这类花卉包括4个亚类型:(1)地中海气候花卉,如非洲菊、唐菖蒲、香豌豆等,都要求有温和的冬天和凉爽的夏天,在暑热地区入夏即出生长缓慢或停止。(2)副热带季风气候花卉,如翠菊、山茶、杜鹃等较能适应暑热,但不耐严寒。(3)副热带高山花卉,如报春花、龙胆、高山杜鹃等喜凉爽的夏季,忌夏季高温高湿。(4)高原花卉和副热带沙漠花卉,如芦荟、仙人掌等多浆植物,其突出特点是耐热耐旱,但耐寒性较差。 3、暖温带花卉 这类花卉分2个亚类型:(1)欧洲气候型花卉,如三色堇、雏菊、紫罗兰等,喜夏季凉爽、冬季温暖的气候;(2)中国气候型花卉,如牡丹、菊花、一串红等,比较适应冬寒夏热,年温差较大的气候。 4、冷温带花卉 包括我国东北、西北高寒地区和北美气候以及中欧、北欧、东欧等地原产的花卉,如百合、黄刺玫、丁香等,这类花卉耐寒性较强,但忌高温高湿,尤其是百合等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开花不良,极易染病。 形态分类法 草本花卉:即从外形上看没有主茎或者虽有主茎但是主茎没有木质化或仅有体基部木质化的花卉,这类花卉按其生命周期的长短又分为多年生草本花卉和一、二年生草本花卉两类。 木本花卉:指植株茎木质化程度相当高的一类花卉。根据其茎干形态及其生态习性分为:乔木、灌木、竹类。 实用分类法 依据用途和栽培管理方式进行分类:1、露地花卉;2、温室花卉;3、切花及切叶栽培花卉;4、干花栽培花卉。 2昆明地区常见园林花卉植物 一、二年生花卉 一年生花卉:这类花卉在一个生长季内完成整个生活史。如凤仙花、鸡冠花、波斯菊、万寿菊、矮牵牛等。 二年生花卉:这类花卉需要在两个生长季内完成整个生活史。如石竹、羽衣甘兰、雏菊、三色堇等。 宿根、球根花卉 宿根花卉:它们终年常绿或以地下须根越冬或过夏。如菊花等。 球根花卉:地下部分为适应生存需要变成球形,其顶部有肥大顶芽。如仙客来、唐菖蒲。 木本花卉 指植株枝茎木质化程度相当高的一类花卉, 乔木:植株有高大的主干。如香樟、桂花、云南山茶、海棠、梅花、紫薇等。 灌木:植株没有明显主干,分枝能力较强,而且株体生长较为低矮。如杜娟、含笑、山茶、栀子花等常绿灌木,和月季、牡丹、连翘等落叶灌木。 水生花卉 指终年生长在水中或沼泽地中的多年生草本观赏植物。按其生态习性及与水分的关系,可分为: 挺水植物:根生于泥水中,茎叶挺出水面。如荷花、千屈菜等。 浮水植物:根生于泥水中,叶片浮于水面或略高于水面。如睡莲、王莲。 沉水植物:根生于泥水中,茎叶全部沉于水中,仅在水浅时偶有露出水面。如莼菜、里藻。 漂浮植物:根伸展于水中,叶浮于水面,随水漂浮流动,在水浅处可生根于泥中。如浮萍、凤眼莲。 野生花卉 所谓野生花卉,就是未经人工驯化和栽种的草本花卉。云南是野生花卉的王国,开发和利用野生花卉植物资源的前景非常大,野生花卉株高差异较大,既有匍匐低矮的,也有高达米的。如报春、龙胆等。 3昆明地区园林花卉植物的应用及示例 园林花卉植物的应用类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城市绿地景观已逐渐成为评价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综合素质、以及园林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城市建设中,在道路、建筑以及必须的构筑物之外的空旷地、林地、坡地等都需要用树木花草等观赏植物布置起来,创造出花团锦蔟、绿草如茵、荷香拂水、空气清新的景观与意境,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来达到人们对园林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环境保护和美化风景艺术等多方面的需求。 花卉在园林布置中应用 花卉在城市园林中最常见的应用方式即是利用其丰富的色彩变化的形态等,来布置出不同的景观。主要形式有花坛、花境、花从、花群以及花台等,而一些蔓生性的草本花卉又可用以装饰柱、廊、篱以及棚架等。 (一)花坛一般多设于广场及建筑物的出入口处和道路的中央,两侧及周围等处。花坛要求经常保持鲜艳的色彩和整齐的轮廓,因此多选用植株低矮、生产整齐、花期相对集中、株从紧密而花色艳丽(或观叶)的花卉种类来布置。一、二年生花卉是布置花坛的主要材料。花坛种类繁多,因季节的不同分为春花坛、夏花坛、秋花坛和冬花坛。因使用的花卉材料不同可分为: 灌木花坛:主要用开花或色叶灌木布置而成。 草花花坛:用一、二年生草本花卉以及多年生宿根花卉配置而成。 混合花坛:用开花灌木以及草本花卉混合配置而成。 专类花坛:应用品种、类别繁多的同一种花卉配置的花坛,如牡丹专类花坛,月季专类花坛,菊花花坛等。详见附表六。 (二)花境花境是借鉴自然风景中林缘野生花卉自然散布生长的景观,并加以艺术提炼而应用于园林景观布置的一种形式。即以树丛、树群、绿篱、矮墙或建筑物为背景的带状自然式花卉布置,不同种类的花卉以自然斑块状混交栽植,其边缘可以是自然流畅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因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异。 布置花境应突出其自然和耐粗放管理的特性。因此最好的花材应是宿根和球根花卉。详见附表七。 (三)花从及花群 花从及花群是将自然风景中野生花卉散生于草坪山坡的景观借用于园林造景之中,通常布置于开阔的草坪周围,使林缘、树丛、树群与草坪之间起联系和过渡作用;也可用于布置自然曲线型道路的转折点,使人产生步移景换的感觉;也可点缀于小型院落及铺装场地(包括小园路、台阶等)之中。较常用一、二年生花卉及球根、宿根花卉。详见附表八。 花台和花池 花台是将花卉栽植于高出地面的台座上,花池则一般平与地面或稍稍高出地面,但其周围多用砖石等围起,形成一种池型的封闭空间,类似花坛但面积较小。通常设置于庭院中央或两侧角隅、建筑物的墙基、窗下、门旁或入口处。 篱垣及棚架 在景观配置中,对于篱垣、门楣、窗格、栏杆以小型棚架等也常用花卉材料加以点缀和掩蔽。 岩石园和墙园 岩石园和墙园主要是借鉴自然界中的山野崖壁、岩缝、石隙间散生的野生花卉所显示的独特风光而布设的一类园林景观。 缀花草坪 在观赏草坪以及游憩草坪中适量混种一些植株低矮、花叶细小而适应性强、有自播繁衍能力的草本花卉来装饰点缀,形成缀花草坪。较常用野生花卉混合种植,且以宿根花卉为主,间以一、二年生草本花卉。 水体景观 在园林中,除了水池、湖面等需要布景点缀外,还常专设一区,创造涧、喷泉、跌水、瀑布等水景,汇于池沼湖泊,栽种多样水生花卉,布置成水景园或沼泽园。常用布景的水生花卉(包括水生植物)有荷花、睡莲、浮萍、芦苇、千屈菜等。 花卉装饰 花卉作为城市园林造景的主体,除用于露地景观布置外,还常用于美化室内及建筑近旁,创造优美舒适的劳动、生活、休息环境;或应用花卉专为各种集会、展览场所等进行美化布置,以突出主题,烘托或调和气氛。 公共场所的花卉装饰 像车站、码头、广场、影剧院、体育馆、博物馆、医院、疗养院、商场等这些与人民广泛接触的公共场所,一般都有花卉(包括观赏植物)的适量布置,或供人欣赏、评品,或为了适当遮掩而美化环境,或烘托氛围,或起标志、分散视线和注意力的作用。 在广场入口及建筑周围,通常已有园林景观布置而花卉装饰只是在节日前后或迎送嘉宾时暂时性的应用。所以首先要保证交通、视线、采光等不受影响,布置时着重整体效果和远观效果。可用整齐高大的盆树或盆花呈对称摆设,也可用色彩艳丽的花草成排成列布置,或用花卉布置临时花坛、花带等。 门厅、过道等处一般都有标识说明,花卉布置应与之相协调,可用观赏性较强的盆花或三五组团、或散散落落、或设立支架悬挂等来布置,既不影响交通,又不要占地太多,且观赏效果良好。 休息室等要求布设精致的盆花、花篮、盆景等,最好具芳香,既可供人们欣赏,又可消除人们的疲劳、轻松人们的心情等。 节日街道广场的花卉装饰一般是用大型盆景配以高大的标语、标牌、画像、花篮、花球等,以渲染节日喜庆气氛,色彩上要多用红、黄、紫等鲜艳亮丽色系。 居住环境的花卉 居住建筑中的花卉装饰主要应用于起居室、餐厅、卧室以及阳台、客厅等处。门窗及阳台护栏最好用蔓性植物花卉加以装饰,向阳的窗户或阳台可用金银花、牵牛花、茑萝等组成花檐或绿棚。枝叶下垂的花卉最适合放在窗台及阳台外沿或悬挂于窗台中央。有落地窗时可陈设小型花瓶、盆花或微型盆景等。一般窗台上可放置盆花、插花或盆景来装饰。室内几角处最适合用盆花或花瓶加以屏蔽或装饰,常用常绿观叶或观花叶俱美的材料,如凤梨、绿巨人、发财树等。桌柜台面等适宜选用花色鲜艳或外形精美的盆花、盆景、插花及花篮、干花、花包等布置,以供近处观赏,最好选用体量较小的。如新几内亚凤仙、仙客来、红掌等。居室内自然光线较弱,最好选择喜阴或耐阴性较强的花卉材料。干花观赏持久、姿态活泼,也是居室美化的常用素材。 展览会场的花卉装饰 花卉展览因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庆贺展览、纪念展览、科普展览、品种评比展览等,或兼而有之。 游览观赏用温室的花卉布置 游览观赏温室是在冬季陈列热带、亚热带花卉供游人参观游览欣赏,使人能在寒冷季节里感到春的温暖、夏的热烈,仿佛到了异国他乡。此外,在寒冷地带还建造宽敞的温室,分隔成各种气候分区,布置组成不同气候地带的植物景观或室内花园。 园林花卉植物的配置 花卉造景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 在花卉配置造景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地域相宜的原则 也就是说在花卉配置造景时要因地制宜。选择花木种类、品种时应以当地乡土种类为主,引种其他地域或气候带的花卉种类时,应按照“气候、立地相似的原则”进行,并加强相关的科研、实验,待完全适应后再大规模应用于景观配置中。要做到科学、安全可靠、节约、有效。 位置相宜的原则 每一座园林、每一片绿地、每一个景点,都会有地势高低、土壤高燥或低湿、地面空旷而阳光充足或阴蔽而光照不足、四周郁闭而通风不畅或周边开阔而通风良好、肥沃或贫瘠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在花卉配置时,要注意因位而宜。高燥的阳坡地就应选择耐旱性强的花卉,低湿处则应选耐水湿的花卉;耐阴的花卉必须栽种在荫蔽的环境下,避免强光照射,喜光的阳性花卉则必须种植在光照充足的向阳处。 我国传统的自然式山水园林中,花木配置是非常重视因位制宜的。一般山丘地的配置,以松、柏常绿针叶类花木为主体,以杏、枫香、黄连木、槭树与竹类等色叶树木类为衬托,并以杜娟、栀子花、绣线菊等花灌木相间其中,以丰富山林景观的层次和色彩。而溪谷水边,通常配置池杉、乌桕、枫杨、垂柳、水竹等植物,以丰富水岸景观。池塘水体,一般适当栽种观赏性水生植物,如荷花、睡莲、浮萍等以点缀水景。住宅区或庭院中可用梅花、海棠、玉兰、紫薇、桂花、腊梅、紫竹、芭蕉等,配置牡丹、芍药、等多年生矮生花卉,并结合栽植一些草坪、地被植物,形成乔、灌、花草及地被相结合的立体生态型景观,保证四时有花、四时有景,花红草绿,美景宜人。大片的草坪周围,通常散植雪松、龙爪槐、枫香、丛竹等色形具美,又能遮阴的花木。墙面、廊、架、柱、桥等则常用紫藤、葡萄、西番莲、叶子花、爬墙虎、常春藤、牵牛花、鸟萝、金银花、鸡血藤等藤本或蔓性花木。山坡台地,一般栽植野蔷薇、迎春、木槿等加以装饰点缀。 总之,要按照不同的方位、地势和立地条件,顺应花木的生物学特性,照顾游赏美景的需要,做到配置有方,各得其所。 色彩相宜的原则 也就是说花木配置时应做到色彩相宜,即花木的色彩(叶色、花色、茎杆和枝条颜色等)应与周围环境、地理位置、当时当地的气候条件、场景氛围(喜庆、哀伤、热闹、幽静)等相协调,要能通过花木的色彩、形态等来衬托气氛、突出主题、创造意境。 在花木配置时,常常用到对比色彩搭配配植,若应用得当,能呈现跳跃新鲜的效果,可以起到突出主题、烘托气氛的作用。 此外,在花木配置时还应同时考虑不同色彩给人的视觉感受。如黄色最为明亮,象征太阳的光源。比如,幽深浓密的片林或风景林往往使人产生神秘莫测的畏惧感,若在其中间植一株或一丛开花或秋色叶鲜艳的乔木或灌木,如银杏、枫香、桦木、迎春、连翘、黄连木等,于林中空地或林缘,可以使整个片林或风景区活泼而明亮起来,同时还有扩大空间感的作用。红色是火与血的颜色,给人感觉热烈、喜庆和奔放,刺激性强,能很好地渲染喜气洋溢和活泼热情的气氛。如街头小游园中栽植一片石榴,花开时节似一片红云;或在地势高显的坡地上栽植一丛或一片红碧桃或榆叶梅,开花后如霞如云的尉为壮观。蓝色是天空和海洋的颜色,具有深远、清凉、宁静、舒缓的感觉,因此布置以夏季观景为主的景观时,多选用蓝色色系的花木,如勿忘我、香雪球、桔梗等。紫色具有庄严、高贵和浪漫温馨的感受。园林造景时常用紫藤、紫丁香、洋绣球、美女樱等以及一些高山花卉,如勿忘我、大叶铁线等,尤其在花坛布置时常用紫色系列的花木与鲜黄或亮黄色系的花木搭配,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和鲜明的印象。白色悠闲淡雅,是纯洁朴素的象征,给人感觉柔和、淳朴、凉爽和洁净,通常用来柔化鲜艳的色彩,也常用于夏季景观的布置。此外,园林造景是通常以白墙为底色,配植枝干修条的竹类、垂柳或花色艳丽的乔木、灌木等,映衬出美丽如画的景致。园林雕塑也常用白色,与周围的色彩与景观搭配,更能突出雕塑的主题与意义。 季相相宜的原则 也就是说花木配植时应考虑树木花草的季相变化,使园林景观因春、夏、秋、冬四季而变换,力争月月有花,季季有景。在景观创作中应将地形与植物这两种与人类最具亲和性的造景因子结合起来,在一年四季中表现出不同的景观题材:春景突出春意盎然—注重植物叶色与春花植物合理搭配;夏景则以夏阴浓郁为主—注重植物自身的形态、郁闭后的遮荫效果,并用夏花植物来点缀其中;秋景应侧重秋果秋实秋色—注重植物的色彩和果实形态等的变化,并点缀叶树,以强化景观效果;冬景则宜突出清爽与风寒的冬意—以常绿的松柏等植物与落叶植物巧妙配置而形成丰富的天际线与疏密错落的空间内容,同时考虑自然风雪冰霜等景观的因素。这样既能给人美的感受或美的联想,又能使人从花木的生长变化中感受到四季的变换、时间的流逝以及生命的兴盛衰亡,增加人对自然的感知和视觉感观上的刺激。四季中最容易忽视的是冬季景观的配置,当然也是园林景观构造中最难的。其实,树木花卉在冬季自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一般多采用枝条优美的落叶树种,配植适量的常绿观赏树,如松、竹等以及耐寒性开花花木,如梅花、蜡梅等,充分注意雪景、冰雪的借用等,也可营造出幽静迷人的冬之景致。 因景制宜的原则 花木配植造景时除考虑气候、地理、物候等自然条件外,还应兼顾景观的人文需要以及造景的目的、功效等人为因子。无论是纯朴还是混交,是孤植、丛植还是片植、对植、行植、篱植,都要因景观主题的需要而选择。一般,孤植应植于重要位置或视线的集中点,并注意与周围景观的强烈对比,以取得“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而某一特色花木的集中片植,或由少到多的配植,能烘托出浓郁强烈的景观氛围。对植通常适宜于园门、厅堂、桥头等的两侧,一般选择冠型优美且规整对称的花木,如海桐、球柏、黄杨等。行植一般用于园路两侧和建筑物的四周,可选用龙柏、银杏、香樟、棕榈、玉兰等树干高挺,冠型整齐、枝密阴浓的花木。园林境界、树坛、花坛、草坪周围、道路的边缘等通常用黄杨、栀子花、木槿、杜鹃、女贞等密植成篱,以分割空间,并有防护功能。 因质相宜的原则 在花木配植造景时还需要考虑花卉植物的质地和质感差异,所选用的花卉材料质地与质感等都应与所处的环境、造景的目的与意图相吻合。如垂柳依依,给人的感觉是温柔与飘逸;栎、槲等叶质粗糙宽大,给人的感觉是质朴与粗犷;水仙的冰清玉洁、牡丹的华丽富贵、松树的苍逸与遒劲、雪松的高贵与清丽,这些都因为其形、其质的不同,应用配置时要充分考虑花材的质感差异,做到“以人为本”,因需取材、因景取材。景物相宜,人物相宜。 珍惜古树名木的原则 老态龙钟的古树名木,以其独特的审美形态,能给人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因此,在城市景观配置时,要珍惜并保护好古树名木,可以因此、因形、因势而配置独特的花卉景观,来衬托它和修饰它,使人触景怀古,观感岁月沧桑、造物的神奇和自然的伟大。 花卉造景的意义及国内外动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植物造景不仅走进了富裕、殷实的现代家庭,也逐渐成为宾馆、商场、写字楼等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耐阴的观赏植物、无土栽培的应时花卉以及仿真的墙花、草坪等布置而成的室内景观,使人们身居居室,却仿佛置身于优美的大自然怀抱,能消除人们的疲劳、恢复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十分崇尚自然,在园林布置中大多借鉴自然界景观特色,使人们置身其中加入大自然的怀抱,他们十分重视造景植物的多样性与群落的稳定性。很多国家在保护、培育繁殖、育种创新的同时,还不断地从国外收集、引种大量的观赏植物。 植物景观既能创造优美的环境,又红又专能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对于这一点,国内国外都已达成共识。但是,在国内有一种重园林建筑、假山、雕塑、喷泉、广场等,而轻视植物的现象。更有偏激者认为中国古典园林是写意自然山水园,山水便是园林的骨架,挖湖堆山是理所当然的,而植物只是毛发、是陪衬。而今人口稠密,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环境恶劣,生活其中的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自然与古人相去甚远。因此在构造城市景观时还应以人为本,将城市与自然相融合,以植物材料为景观主体,同时借鉴、吸收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精华。应以自然为师,以提高率视率、改善生态环境为住,同时要满足游人的观赏需求,尽量减少使用杀虫剂、除草剂等等化学药剂所造成的污染。 参考文献 陈俊愉.《园林花卉》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陈淏子.《花境》第二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97 云南省园艺博览局.《世界园艺博览园植物名录》第一版.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 陈少风.《庭园调色板》第一版.江西: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王香春.《城市景观花卉》第一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吴涤新.《花卉应用与设计》第一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与骨头等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相关知识骨(bone)主要由骨组织(包括骨细胞、胶原纤维和基质等)构成,成人有206块骨。骨有新陈代谢活动和生长发育过程,外伤后有修复再生能力,所以骨是一种器官。按其在体内的部位可分为躯干骨、颅骨和四肢骨。前二者统称为中轴骨,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组织结构骨组织(osseous tissue)由数种细胞成分和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组成。骨的形态形态和功能是互相制约的,由于功能的不同,骨有不同的形态。基本可分为四类: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1 长骨long bone呈长管状,分布于四肢,适应支持体重、移动身体和进行劳动的运动,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长骨有一体和两端。体又名骨干,骨质致密,骨干内的空腔称为骨髓腔,内含骨髓;在体的一定部位有血管出入的滋养孔。端又名骺,较膨大并具有光滑的关节面,由关节软骨覆盖。小儿长骨的骨干与骺之间夹有一层 软骨,称骺软骨。骺软骨能不断增生,又不断骨化,使骨的长度增长。成年后骺软骨骨化,原骺软骨处留有一线状痕迹,称骺线。2 短骨short bone一般呈立方形,多成群地连接存在,位于既承受重量又运动复杂的部位,如腕骨和跗骨。3 扁骨(falt bone)呈板状,分布于头、胸等处。常构成骨性腔的壁,对腔内器官有保护作用,如颅盖骨保护脑,胸骨和肋骨保护心肺等。4 不规则骨 irregular bone 形态不规则,如椎骨。有些不规则骨,内有含气的腔,称含气骨,如位于鼻腔周围的上颌骨和筛骨等,发音时能起共鸣作用,并能减轻骨的重量。骨基质骨的钙化细胞间质又称骨基质(bone matrix),由有机骨成分和无机成分构成。(l)有机成分:包括胶原纤维和无定形基质,约占骨干重的35%,是由骨细胞分泌形成的。有机成分的95%是胶原纤维(骨胶纤维),主要由I型胶原蛋白构成,还有少量V型胶原蛋白。无定形基质的含量只占5%,呈凝胶状,化学成分为糖胺多糖和蛋白质的复合物。糖胺多糖包括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和透明质酸等。而蛋白质成分中有些具有特殊作用,如骨粘连蛋白可将骨的无机成分与骨胶原蛋白结合起来;而骨钙蛋白(osteocalcin)是与钙结合的蛋白质,其作用与骨的钙化及钙的运输有关。有机成分使骨具有韧性。(2)无机成分:主要为钙盐,又称骨盐(bone salt),约占骨干重的65%。主要成分是羟基磷灰石结晶[hydroxyapatite crystal,Ca10(PO4)6(OH)2],电镜下,结晶体为细针状,长约10~20nm,它们紧密而有规律地沿着胶原纤维的长轴排列。骨盐一旦与有机成分结合后,骨基质则十分坚硬,以适应其支持功能。成熟骨组织的骨基质均以骨板的形式存在,即胶原纤维平行排列成层并借无定形基质粘合在一起,其上有骨盐沉积,形成薄板状结构,称为骨板(bone lamella)。同一层骨板内的胶原纤维平行排列,相邻两层骨板内的纤维方向互相垂直,如同多层木质胶合板一样,这种结构形式,能承受多方压力,增强了骨的支持力。由骨板逐层排列而成的骨组织称为板层骨。成人的骨组织几乎都是板层骨。按照骨板的排列形式和空间结构不同而分为骨松质和骨密质。骨松质构成扁骨的板障和长骨骨骺的大部分;骨密质构成扁骨的皮质、长骨骨干的大部分和骨髓的表层。细胞成分骨组织的细胞成分包括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只有骨细胞存在于骨组织内,其他三种细胞均位于骨组织的边缘。(1)骨细胞(osteocyte):骨细胞为扁椭圆形多突起的细胞,核亦扁圆、染色深。胞质弱嗜碱性。电镜下,胞质内有少量溶酶体、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亦不发达。骨细胞夹在相邻两层骨板间或分散排列于骨板内。相邻骨细胞的突起之间有缝隙连接。在骨基质中,骨细胞胞体所占据的椭圆形小腔,称为骨陷窝(bone lacun),其突起所在的空间称骨小管(bone canaliculi)。相邻的骨陷窝借骨小管彼此通连。骨陷窝和骨小管内均含有组织液,骨细胞从中(2)骨祖细胞(osteoprogenitor cell):骨原细胞是骨组织中的干细胞。细胞呈梭形,胞体小,核卵圆形,胞质少呈弱嗜碱性。骨原细胞存在于骨外膜及骨内膜的内层及中央管内,靠近骨基质面。在骨的生长发育时期,或成年后骨的改建或骨组织修复过程中,它可分裂增殖并分化为成骨细胞。(3)成骨细胞(osteoblast):成骨细胞由骨原细胞分化而来,比骨原细胞体大,呈矮柱状或立方形,并带有小突起。核大而圆、核仁清楚。胞质嗜碱性,含有丰富的碱性磷酸酶。电镜下,胞质内有大量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亦较多。当骨生长和再生时,成骨细胞于骨组织表面排列成规则的一层,并向周围分泌基质和纤维,将自身包理于其中,形成类骨质(osteoid),有骨盐沉积后则变为骨组织,成骨细胞则成熟为骨细胞。成骨细胞以顶质分泌的方式向类骨质内释放有膜包裹的小泡,称为基质小泡(matrix vesicle),其直径约 μm。小泡膜上有大量的碱性磷酸酶和ATP酶,泡内含有磷脂和小的钙盐结晶。通常认为,基质小泡是类骨质钙化的重要结构。医学研究认为,成骨细胞能向基质中分泌骨钙蛋白。(4)破骨细胞(osteoclast):破骨细胞是一种多核的大细胞,直径可达100μm,可有2~50个核,胞质嗜酸性强。其数量远比成骨细胞少。多位于骨组织被吸收部位所形成的陷窝内。电镜下,破骨细胞靠近骨组织一面有许多高而密集的微绒毛,形成皱褶缘(ruffled border),其基部的胞质内含有大量的溶酶体和吞饮小泡,泡内含有小的钙盐结晶及溶解的有机成分。皱褶缘周围有一环形的胞质区,其中只含微丝,其他细胞器很少,称为亮区(clear zone)亮区的细胞膜平整,紧贴于骨组织表面,恰似一道围墙在皱褶缘周围,使其封闭的皱褶缘处形成一个微环境。破骨细胞可向其中释放多种蛋白酶、碳酸酐酶和乳酸等,溶解骨组织。医学研究认为,破骨细胞是由多个单核细胞融合而成。构造骨的构造骨由骨膜、骨质和骨髓构成,此外还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1. 骨膜(periosteum)分骨外膜和骨内膜。骨外膜分两层,外层为纤维层,有营养和保护作用。内层为成骨层,参与骨的生长和修补。故骨外膜受损,骨不易愈合。在肌肉和韧带附着处,骨外膜显著增厚。骨内膜(endosteum)主要衬附于骨髓腔面以及骨小梁表面。2. 骨质 是骨的主要成分,由骨组织构成,分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compact bone)分布在骨的表面,厚而致密,由紧密排列的骨板构成,抗压、抗扭力强。骨松质(spongy bone)位于骨内部,由针状或片状的骨小梁组成,骨小梁按重力方向和肌肉牵引的张力方向排列。这两种排列方式,使骨以最经济的材料,达到最大的坚固性和轻便性。头骨内、外骨板之间的松质称板障(diploe)。3. 骨髓(bone marrow) 位于长骨的骨髓腔和骨松质的间隙内,由造血细胞和网状结缔组织构成。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幼畜的骨髓均为红骨髓(red bone marrow),其内含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及其他幼稚型的血细胞,故呈红色,具有造血功能;在青春期,骨髓腔内既有红骨髓(red bone marrow)又有黄骨髓(yellow bone marrow);成年后骨髓腔中的红骨髓逐渐发生脂肪沉积,呈黄色,转为黄骨髓(yellow bone marrow)失去造血能力。大量失血后,黄骨髓可以逆转为红骨髓,再次执行造血功能。骨松质中的红骨髓一直具有造血功能。4.血管和神经 骨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主要分布在骨膜。骨表面有肉眼明显可见的小孔,分布于骨质的血管由此出入。分布于骨的神经主要是血管的运动神经和骨膜的感觉神经。表面形态及名称骨表面附着骨骼肌,有血管神经通过,骨与骨之间以多种方式形成关节,故在骨的表面形成多种结构。这些结构都有一定的名称,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1.供肌肉和韧带附着的突起 ⑴突(process):为骨表面突然高起的部分;⑵棘(spine):为顶端尖锐的突起;⑶结节(tuber)或小结节(tubercle):为粗糙而较高的突起;⑷粗隆(tuberosity):为粗糙而较平的突起;⑸嵴(crest):为边缘薄的长隆起;⑹线(line):为低而细长的隆起。另外还有其它一些名称,如转子(trochanter)、隆起(eminence)等。2.骨表面的凹陷按大小和形态分别称为窝(fossa)、凹(fovea)或小凹(foveala)、沟(sulcus)和压迹(impression)等。3.骨内的空腔骨内的腔洞称腔(cavity)、窦(sinus)或房(antrum),小的称小房(cellules),长形的称管(canal)或道(meatus),腔或管的开口称口(aperture)或孔(foramen),不整齐的口称裂孔(hiatus)。4.关节面及其周围的结构⑴头(head):为球形的关节面;⑵滑车(trochlea):为滑车状的关节面;⑶髁(condyle):为圆柱状的关节面。髁附近非关节面的突起称上髁(epicondyle)。骨的构造:骨质,分为骨密质骨松质两种,骨密质构成外层,骨松质有许多片状和杆状的骨小梁交织成网,呈海绵状,骨松质分布于外部。骨膜:骨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包裹除关节面以外的整个骨面,骨膜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故感觉敏锐,并对骨的生长和营养有重要作用。骨髓:充填于长骨骨髓腔及骨松质腔隙里,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在骨的关节面上,有透明软骨构成的关节软骨覆盖,具有减少摩擦,增强关节灵活性的作用化学与物理特性新鲜骨呈乳白色或粉红色,干燥的骨轻而白。骨是体内最坚硬的组织,能承受很大的压力和张力,并富有弹性。骨的这种物理特性不仅取决于骨的形态和内部结构,还与骨的化学成分有密切关系。骨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构成,有机物决定其弹性,无机物决定其硬度。有机物的主要成分有胶原纤维、骨粘蛋白和硫酸软骨素。如用稀盐酸脱去骨中的无机物,则骨变得柔软而易弯曲。骨中的无机物又称骨盐,主要成分有磷酸钙和碳酸钙等,它们以羟磷灰石[Ca5(PO4)3OH]和无定形的胶体磷酸钙等形式分布于有机物中。如将骨煅烧除去有机物,则骨发脆易碎。骨中的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含量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成年人骨含有2/3的无机物和1/3的有机物,幼年时有机物含量高,而老年人则相反,易发生骨折。妊娠和泌乳妇女,由于胎儿发育和泌乳的需要,在食物调配不当时,易发生软骨病。为了预防软骨症,应注意食物的调配。生长发育骨起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在胚胎期,有两种成骨方式,一种是由胚性结缔组织膜演变成骨组织,称膜化骨,如面骨等扁骨的成骨方式;另一种是先形成软骨,在软骨的基础上形成骨组织,称软骨化骨,如四肢的长骨。膜化骨在膜的一定部位开始形成骨化点,骨化点的间充质细胞大量繁殖,并分化为成骨细胞,周围血管增多,在成骨细胞的活动下,产生纤维和基质,形成类骨质,次后钙盐沉积,成骨细胞被埋入钙化的基质中而成为骨细胞。上述过程从骨化点逐渐向四周放射扩展,形成骨小梁,骨小梁交织成网状,形成骨松质。在新生骨质外面的结缔组织形成骨膜,骨膜下面的成骨细胞不断产生新的骨质,使骨逐渐加厚。同时已经形成的骨质又不断的被破骨细胞破坏而被重吸收。这样,骨的外形和内部结构随着其机能及周围环境的改变而不断的进行改建。如顶骨在发育的过程中,随着脑的不断发育增大,顶骨表层的骨小梁逐渐增多,但颅腔面的骨小梁不断的被破坏和重吸收,通过这种发育和改建过程,颅腔的体积不断增大,以适应脑的生长发育。软骨化骨在胚胎的早期,由间充质先形成透明软骨原基,这时的软骨已具有成年骨的雏形,外被软骨膜,并不断生长,达到一定体积后,在软骨中部出现初级骨化中心,在成骨细胞活动下钙盐沉积,形成骨质。与此同时,软骨膜内层的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在骨表面形成一薄层骨质,称为骨领。此时骨领表面的软骨膜也转化成骨膜,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不断形成新骨质,使骨加粗。同时,随着血管的长入,原来由初级骨化中心形成的骨质被破骨细胞破坏吸收,形成骨髓腔。由于成骨细胞的成骨作用和破骨细胞的破骨活动,使得骨越来越粗,骨髓腔越来越大。随后,在软骨原基两骨端的中心也出现次级(骺)骨化中心,同样经过造骨与破骨的复杂过程形成骺的骨松质,但在成年前,在骨骺与骨干之间仍保留一层软骨,即骺软骨。它不断分裂,其骨干面的软骨不断骨化,从而使骨干不断加长。接近成年期,骺软骨的增生减弱,最后停止分裂,骺软骨消失,骨干和骨骺结合成一个整体,在原来骺软骨处留有痕迹称骺线,这时骨的长度不再增加,骺端关节面存留的薄层软骨终生不骨化,成为关节软骨。骨的基本形态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但骨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体内、外环境均对其形态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骨生长发育的因素有神经、内分泌、维生素、营养、物理化学因素、疾病等。神经系统调节骨的营养过程,功能加强时促进骨质增生,骨坚韧粗壮,反之,骨质变得疏松。激素对骨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如人成年以前,垂体生长激素分泌亢进可促使骨快速过度生长形成巨人症,分泌不足则导致骨发育停滞成为侏儒。老年人常因激素水平下降,影响钙、磷的吸收和沉积,骨质出现多孔性,骨组织总量减少,出现骨质疏松症。主要由脂肪细胞分泌的leptin影响骨和软骨的形成。维生素D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缺乏时体内钙、磷减少,影响骨的钙化,在幼龄动物造成佝偻病。维生素A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作用,保持骨的正常生长。加强锻炼可使骨正常发育,肿瘤等对骨的长期不正常压迫,可引起骨的变形。常见骨病骨质增生骨质增生,又称增生性关节炎,中医称“骨痹”、“骨痛”,是骨常见的慢性关节病。发生本病的外因多为跌打折,整复不良或膝足畸形,脊柱侧弯等因素。内因是风寒湿邪,阻塞经络,肝肾亏虚,气滞血瘀所致。骨质增生不危及生命,但病程甚长,痛苦连绵,民间不乏治愈良方。骨坏死好多人对什么是骨坏死都不是太过了解,有些人只认为骨坏死就是股骨头坏死,其实不然,股骨头坏死只是其中一种病症,而所谓的骨坏死,是指人体骨骼活组织成份坏死。祖国医学把骨坏死称之为骨蚀症。人体很多部位,例如:腕骨、月骨、胫骨结节、跖骨、足舟骨、跟骨、股骨都会引起骨坏死,骨坏死的原因很多,在临床常以股骨头坏死最多见,大都注重介绍股骨头坏死的原因、症状、治疗、锻练、预防为主。而对于骨坏死,人体在任何部位都有可能发生,仅就缺血性坏死已经发现40余处,而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最高,这主要由生物力学和解剖学方面的特点来决定的。因股骨头为终末血管呈扇状20--25支,在头颈交界形成动、静脉环,其来源于旋股内外动脉。(1)负重大。髋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关节,支撑着整个躯干的重量,头与臼之间压力必然增大,长期保持着这种较大的压力,不但容易造成结构上的损伤,而且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2)剪力在。髋关节不同于其它负重关节那样两骨端关节力线垂直,股骨干与股骨头颈之间形成132度的角,躯干的重力是由髋臼通过股骨头,颈移行至股骨干,力线不垂直,就形成了剪力。因此,头颈所承受的生理压力要比其它关节大得多。(3)活动范围大。髋关节的活动范围仅次于肩关节,伸展、内收、外展、旋转等。能完成各轴向运动,损伤的机会也较多。(4)血供少。股骨头的血供主要依靠囊外动脉环发出的外侧支持带和内侧支持带动脉,血管的吻合支量少且薄弱,当一支血管被阻断而另一支不能及时代偿时,即会造成股骨头的供血障碍。股骨头坏死股骨头坏死,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它以髋关节疼痛、跛行为主要临床表现。但早期往往仅表现为膝关节、大腿内侧疼痛而被误诊。造成股骨头坏死的原因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创伤性,多因髋部受伤后引起股骨头骨折、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以及没有骨折脱位的髋部软组织损伤。其中,由股骨颈骨折而发展成股骨头坏死者最为多见,约占股骨头颈骨折的30%左右,而且患者年龄越小,发生股骨头坏死的机会越多,这主要是因为创伤引起股骨头滋养血管中断或瘀阻,股骨头缺血而造成;另一类是非创伤性的,包括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因为某些疾病的治疗需要,也有的时候是误用激素)、酒精中毒、减压病等等,这些因素有的可以造成血液粘稠度增加,也可以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不论是创伤性和非创伤性的因素,最终的结果一是造成动脉供血不足,二是造成静脉瘀阻,而后者又可以引起骨内压升高,进一步加重动脉供血不足,最终导致股骨头缺血、缺氧、骨细胞变性、坏死。股骨头坏死属中医"骨蚀"、"骨痹"范围。中医学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有经络相连,通过经络传导信息、输送气血、骨组织的生长、发育、修复及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一方面和"肾气"盛有关,另一方面,也和骨中络脉的状态有关,在正常情况下,骨中络脉通畅无阻,能将气血运行于骨骼中,对骨的生长、发育、修复起重要作用。如果由于外伤或其它原因使得骨中络脉不通,骨的生长、发育、修复就会受到影响,且股骨头中的"络脉"不丰、"气血"罕少,更易产生供血障碍,引起缺血、坏死,这与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的动脉供血不足、静脉淤血相一致,从这一理论出发,以疏通骨中络脉为治法,选用一些透达骨络的中药内服、外敷,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股骨头的血运状态,再适当配合益肾中药就能在股骨头血运改善的基础上,刺激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跃,促使死骨吸收和新骨生长,从而较快消除股骨头坏死患者的疼痛、跛行等症状,改善其功能,促进其早日康复。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突出症,是一个多发病、常见病,它主要因椎间盘劳损变性、纤维环破裂或髓核脱出等,刺激或压迫脊神经、脊髓等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群。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脊柱疾病之一。主要是因为颈、腰椎间盘各组成部分(髓核、纤维环、软骨板),尤其是髓核,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侧)方或椎管内,从而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成年人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纤维环中的纤维变粗,变脆以致最后断裂,使椎间盘失去原有的弹性,不能担负原来承担的压力。在过度劳损,体位骤变,猛力动作或暴力撞击下,纤维环即可向外膨出,从而髓核也可经过破裂的纤维环的裂隙向外突出,这就是所谓的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导致腰部胀痛、坐骨神经放射痛,下肢麻木胀痛、感觉减退或疼痛过敏、肌肉萎缩、患腿变细、行走困难等,严重时大小便功能障碍、下肢瘫痪、长期卧床不起使病人生活质量下降、工作和劳动能力丧失。人体的老化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几乎是同步老化的,人老化以后,各个器官系统可以出现一定程度的功能下降,甚至某些人还可以出现相应的老年疾病和相应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关节由于运动磨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退行性改变,这是一种正常的老化表现。年龄增加意味着“磨损”的增加,这就像人老了脸上会长皱纹、头发会变白、眼睛会变老花一样,在腰椎的老化表现就是前面提到的椎间盘的退变,以及以后出现的腰椎骨刺等表现。这是一种自然的生理性老化现象,符合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规律。绝大部分60岁以上的正常人拍片时均可发现腰椎的骨刺形成,椎间隙狭窄等退变老化现象。60岁以上的人各个器官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变老化,但并不是60岁以上的人都会有病。拍片发现有腰椎的骨刺、椎间隙狭窄等退变老化者,绝大部分人也并不一定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因此不必谈骨刺色变,单纯的骨刺不一定引起临床症状,只要掌握它的规律,就可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或减轻它带来的不良影响。另外还有一些病人害怕骨刺,非常关心自己的腰椎骨刺以及身体其它关节部位的骨刺是否在发展,发展的速度怎样等。其实,骨刺的发展是人体老化的自然表现,只要不在关键部位,不对重要的组织结构组成压迫,不出现相应的症状,大家不必为人体的自然老化而过分担忧。另外,在谈癌色变的今天,人们害怕骨刺,也可能与害怕骨刺会癌变的心理状态有关,在门诊我们也常常可以碰到一些病人非常关切地向医生询问骨刺是否会癌变这样的问题。其实,骨刺等退变表现是不会癌变的,这一点病人应当充分放心。腰椎开始退变后,首先出现椎间盘的变性,使椎间盘容易被压缩而丧失其正常的高度,椎体间距离缩短、脊椎骨前后的韧带因此而变得松弛,造成椎体之间的不稳定,相互之间活动过度。椎体间活动度增大后,在椎体边缘易于出现微小的、反复的、积累性损伤,可以导致微小的局部出血及渗出。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出血及渗出被吸收纤维化,以后可逐步形成钙化,从而在局部,也就是在该间隙的椎体上下缘出现骨的增生性反应,这就是骨刺。有些书上叫做骨赘或者骨质增生,其实都是一样的意思。由于不断的刺激,反复的创伤,骨刺将不断增大。这就如同长期手握锄头铁锹劳动一样,刚开始时可在手掌部损伤刺激形成血泡,血泡愈合后,可在手掌形成老茧。以后对手掌部的反复刺激,可使在手掌部形成的老茧越长越厚;反之,停止体力劳动多年以后,手掌部的老茧会逐渐变薄以至消失。因此,如果腰椎长期受到反复劳损以及过度活动等不良因素的刺激,则有可能加速腰椎的退变,使椎间盘突出,骨刺形成并不断增大;反之,注意腰部的休息和保养,就可以减缓腰椎的退变速度和骨刺的进展。人们因劳作程度不同,手掌部的老茧厚薄可有不同;人们的腰椎因所受到的不良刺激的不同,休息保养不同,其形成的骨刺等退变表现也因人而异。我们人是要活动的,无论怎样休息和保养,腰椎也会在运动中逐渐退变老化,只不过,通过正确的休息和保养措施,我们的腰椎可以延缓退变。研究表明,腰椎的退变过程,除随年龄变化以外,也与腰椎是否长期过度的屈伸活动及负重损伤等因素有关,这是腰椎退变及发病的外在因素。某些腰部负重过大以及腰部容易受到外伤的职业,腰椎退变的速度要快一些,出现腰椎疾病的可能性也要大一些。例如,重体力劳动者、经常肩扛背托重物者,某些运动员如举重、体操、摔跤及其它剧烈运动,都很容易损伤腰椎,加重腰椎的劳损及退变,这就不难理解,有不少专业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到了中老年以后,易于出现腰腿痛。据统计,在临床上大约有很多腰腿痛人可以回忆起有过腰部的外伤史。青少年时代的腰椎外伤,也是中年以后发生腰腿痛的重要外因。腰椎的骨刺可以长在椎体上下缘的前后部分以及关节突关节,腰椎的骨刺在反复刺激下逐渐增大,可以使脊椎骨之间的活动度减少甚至僵直,这样可以导致邻近的脊椎骨之间的活动度却代偿性加大,使其椎间盘及椎骨间关节退变程度加重。这样,久而久之,劳损因素的进一步作用,整个颈椎或者腰椎就可以出现广泛的椎间盘膨出或突出、椎间隙狭窄、椎体缘的骨刺形成、关节突增生肥大、黄韧带肥厚、脊椎骨之间不稳定等表现,这些表现在拍X线片、CT以及核磁共振等检查时可以得到证实。大多数腰椎的骨刺并不导致腰痛和腰神经根压迫,也不必过分忧虑,只有少数情况下在特定部位的骨刺才会出现症状。腰椎椎体后缘的骨刺,连同膨出的椎间盘的纤维环、后纵韧带和创伤反应所引起的水肿或者纤维化组织,在椎间盘的节段平面形成一个向后方或侧后方突出的混合物,结合后方肥厚的黄韧带,可以对局部的腰神经根形成直接的刺激压迫。

人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要靠骨头来支撑,骨头的形态也多种多样,人体一共有206块骨头,分为颅骨、躯干和四肢3个大部分。它们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支撑着身体,保护身体的内部器官。

人体所有的骨头,从形状和大小上各不相同。从大小上来说,有的比较大,如腿上的胫骨、肱骨等,有的很小,如脚上的趾骨等。从形状上,大致可分为5种: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和含气骨。

扁平状的骨起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比如大脑内的颅骨能保护大脑;棒状骨支配人体的 运动,比如四肢的骨头。脊椎骨是由颈部到臀部贯穿身体中央的骨头,由上而下,依序是颈 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脊椎骨上有棘突,可以从外面触摸得到, 这是找穴道时的重要依据。

所以说,人体的骨骼是一个大的容器,将人体的主要内脏器官和神经 中枢都保护起来。骨骼也是一个大的支架,肌肉只有附着在骨骼上才能通 过收缩使身体进行运动。比如,在呼吸系统中和肺的呼吸运动,正是由胸腔骨骼的运动产生的动力才能保证这些器官的正常工作。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程群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逐渐严峻,患骨质疏松症的人群不断扩大。疼痛、脊柱变形、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最典型的临床表现。许多骨质疏松的患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往往在发生骨折之后经检查才发现早已存在骨质疏松。因此普及骨质疏松知识,做到早期诊断、及时预测骨折风险并采用规范的长期管理至关重要 [1] 。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钙、维生素D、年龄、性激素(雌激素)、甲状旁腺激素(PTH)、维生素K、垂体功能等因素有关。其中,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持骨骼结构的完整性与坚硬性、支撑人体中发挥重要作用。99% 钙与磷酸和羟基结合成羟基磷灰石结晶,储存于骨骼和牙齿中。骨骼也是人体内最大的钙储存库,是体内钙、磷代谢调节的重要器官。

基于钙的生物学,在青少年骨峰值形成期,足够的钙摄入可以增高由遗传控制的骨峰值,这对预防和延缓日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十分重要。对于缺钙的人群,骨量丢失加快,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症。对于钙与维生素D缺乏人群而言,补充足剂量的钙与维生素D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骨质疏松。然而单纯补钙并不能治疗骨质疏松症。从多个Meta 分析的数据揭示 [2] ,患者在补钙前后其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也说明,单纯补钙治疗是目前骨质疏松症治疗的最大误区。

骨质疏松症属于慢性进展性疾病,用药时间长且需联合治疗。目前没有一种药物可以快速根治该病,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并进行长期管理十分重要。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目标包括改善骨骼生长发育,促进成年期达到理想的峰值骨量,维持骨量和骨质量,预防增龄性骨丢失,避免跌倒和骨折 [3] 。与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疾病一样,建立一套规范的长期管理模式是其防治重点。近年来在国外一些学者中曾提出过相应的 健康 教育管理模式,例如日本学者提出过建立以社区卫生中心为基础的骨质疏松及骨折防治的循证医学指南,然而在我国骨质疏松症诊疗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疾病知晓率低下,诊治手段缺乏,以及患者长期治疗依从性不足 [4] 。骨 健康 的改善需要一个长期的管理过程,其预防和治疗策略主要包括基础措施、药物干预和康复治疗。在临床工作中应当将多种策略联合应用,促使患者形成良好的 健康 信念与行为,从而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5] 。

药物治疗是应对骨质疏松症最有效的手段。目前临床工作中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主要包括促进骨形成药、抑制骨吸收药和兼具上述两种疗效的双重作用药物。传统治疗方案中双膦酸盐类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首选药物,其对骨骼的无机成分羟基磷灰石具有很高的亲和力,与骨代谢较为活跃的骨表面结合力强。双膦酸盐药物的主要机制为通过抑制法尼基焦磷酸合成酶的活性、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从而抑制骨吸收。然而这类药物的副作用也特别明显,口服双膦酸盐类药物对上消化道黏膜刺激较大,会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上腹痛和消化不良等上消化道不良反应。同时双膦酸盐还有具有一定的肾毒性,因此肾功能不全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应慎用 [6] 。此外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超过5年后会进入药效平台期,临床获益降低,且颌骨坏死与非典型性骨折风险增加,因此增加了骨质疏松患者管理的难度。

近年来,骨质疏松症的新药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新型抗骨质疏松症药物的不断涌现给临床医师提供了更多选择。与传统药物不同,单克隆抗体药物地舒单抗通过模拟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影响破骨细胞活性,从而对骨重建和增加BMD产生积极作用。地舒单抗是一种核因子kappa-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RANKL) 抑制剂,为特异性的RANKL完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该药通过抑制RANKL与其受体RANK的结合,起到类似OPG的作用效果,可抑制 RANKL-RANK-OPG信号通路介导的破骨细胞分化与激活,减少破骨细胞形成及其功能和存活,从而降低骨吸收、增加骨量、改善皮质骨。与传统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相比,地舒单抗的临床优势在于:1、药物主要通过内皮网状系统清除,而非经肾脏代谢,肾功能损害患者无需调整剂量;2、通过皮下注射给药,对胃肠道影响较小;3、靶向结合RANKL,作用精准,产生药物相互作用可能性低;4、用药频次低,价格低廉实惠,提高了患者对药物的可及性。

除上述优势以外,与双膦酸盐类药效较长期维持不同,地舒单抗并不会与其受体长期结合贮留,因此颌骨坏死与非典型性骨折发生风险较低。同时目前的临床研究显示,地舒单抗没有药效平台期,10年使用全髋骨密度的提升呈逐步上升趋势,这意味着其长期应用能给患者带来更多骨 健康 获益 [7] 。

心血管疾病决定生命的长度,骨骼 健康 决定生命的宽度。作为一种易被忽视的全身代谢性疾病,骨质疏松症是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 健康 问题之一。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造成沉重的疾病负担,加强防治至关重要。地舒单抗凭借其良好的治疗作用,可作为一种新的骨质疏松症治疗手段为更多患者带去临床获益。只有骨骼的 健康 才能提高生活的质量,丰富生命的色彩。

作者简介

程 群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代谢性骨病科主任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老年医学研究所骨代谢研究室主任

上海市医学会骨质疏松专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骨代谢病学组副组长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骨质疏松分会常委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项目负责人(Principle Investigator)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编委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

2012年-2013年至赴美国Rochester University 医学中心骨关节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工作,研究方向为老年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作用机制及其干预靶点。目前还开展社区骨质疏松及肌少症流行病学调查。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和上海市卫计委重大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0余篇

参考文献:

[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J].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01:2-17.

[2] 高春林,姜虹,唐家广,侯树勋. 补钙对骨质疏松骨折预防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当代医药,2017,09:15-17.

[3] 夏维波,章振林,林华,金小岚,余卫,付勤.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9,03:281-309.

[4] Tamaki J,Iki M. Evidence - based,best -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rimary prevention of osteoporosis and osteoporotic fractures[J]. Clin Calcium,2005,15( 8) : 1312 - 1318.

[5] 罗展鹏,王亮,徐小文,杨帆,马远征. 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骨质疏松症 健康 管理模式的临床效果评价[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3:1330-1333.

[6] 王非,荆莉,石卫峰,徐红冰. 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不良反应[J]. 药品评价,2013,23:23-28.

[7] Anastasilakis AD,Polyzos SA,Makras P. Therapy of endocrine disease: Denosumab versus bisphosphonates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J]. Eur J Endocrinol,2018,179 ( 1) : R31-R45

1、骨头骨组织由活细胞和矿物质(主要是钙和磷)混合构成,正是这些矿物质使骨头具有坚实的物性。2、骨头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例如臂骨是长骨,腕骨是短骨,胸骨和颅骨是扁骨,椎骨是不规则骨。成年人的骨主要由两种组织构成:坚硬的密质骨在外,多孔的松质骨又称海绵骨在内。长骨中的大腿骨,或称股骨,中间填满称为黄骨髓的脂肪。3、凸起的骨端主要由松质骨构成,外包一层薄薄的密质骨。松质骨含有制造血球的红骨髓。大多数骨头的表面覆盖一层致密的纤维膜,称为骨膜。血管和神经纤维穿过骨头坚硬外层上的小通道进入疏松的内部。4、在生长期间,长骨两端附近的软骨层以预见得到的速度变薄,最终消失,骨头也就停止生长。借助X射线检查可测定生长板的厚度,从而确定骨龄。5、虽然每个儿童的骨头生长速度不同,但是一般来说,骨龄同年龄是相应的。如果骨龄与年龄之间出现较大的差异,可能是内分泌失调。

与狮子头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漫谈英文定语从句的翻译 摘 要:英文中有大量的定语从句,在翻译时不仅要正确理解定语从句和句子其它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和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必要的句子结构分析和语义分析,还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对句式做适当变动和调整,使译文顺畅,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关键词:定语从句 前置 后置 状语 在英文中,用来修饰、限制、说明句中某一名词、代词、名词或代词短语乃至整个句子的从句叫定语从句。在语序上,定语从句置于先行词之后,是句子中起形容词作用的主谓结构。定语从句是英语语言表达中重要的基本句型之一,在英语中大量出现,它的句子有长有短,结构有繁有简,对先行词的限制作用有强有弱,还有的定语从句在逻辑上具有表示原因、结果、让步、目的、条件、假设等意义。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它们的行文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定语从句虽然在英文中很常见,但却是中文中所没有的结构之一。所以,在将英文中含有定语从句的复合句翻译成汉语时,需要作适当的调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具体翻译时,必须正确体会原文的逻辑概念,合理安排译文的语序,根据其结构和含义采用不同的译法。 一、前置译法 前置译法主要用于限制性定语从句,尤其是一些较短的限制性定语从句。此时,定语从句与它所修饰的先行词关系非常密切,如果分开译会影响主句意思的完整。翻译时可按照汉语定语前置的习惯,将其译成带“的”的定语片语,放在先行词的前面,使译文简洁明了,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例如: 1The boy who just went out is my nephew. 刚出去的那个男孩是我的侄儿。 2The old lady died on the day when her son arrived. 那个老太太在她儿子到达的那天去世了。 3Objects that do not transfer light cause shadows. 不透光的物体会造成阴影。 4Shanghai is the place where he was born. 上海是他出生的地方。 5I know the reason why he came late. 我知道他来迟的原因。 6I want to buy a watch which is waterproof. 我想买一块防水的表。 7This is the reservoir that we bulit after the flood last year. 这就是去年洪水过后我们修建的水库。 8Our two countries are neighbors whose friendship is of long standing. 我们两国是有着悠久友好历史的邻邦。 除此之外,一些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或因结构短小,或因与先行词关系较密切,或因拆译后会造成译文结构松散,在翻译时也可以译成前置定语结构。例如: 1My brother-in-law’s laugh,which was very infectious,broke the silence. 我姐夫富有感染力的笑声打破了沉默。 2The American busines *** an,who had long been interested in Chinese products,was invited to visit a development zone in East China. 早就对中国产品感兴趣的那个美国商人应邀参观了华东地区的一个开发区。 3He likes his sister,who is warm and pleasant,but he doesn’t like his brother,who is aloof and arrogant. 他喜欢热情愉快的妹妹,而不喜欢冷漠高傲的哥哥。 4Last night I saw a very good film,which was about the French revolution. 昨晚我一部关于法国革命的精彩电影。 5A man,who bites others,gets bitten himself. 害人者, 反害已。 二、后置译法 后置译法在翻译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时使用比较普遍。英语中的非限制性定语与先行词的关系较为松散,在文字上一般有逗号与先行词隔开。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对先行词不起限制作用,有些只是用来对其先行词加以描述、解释或补充说明,在语意上与主句接近于并列结构。翻译时可将其与主句分开,译成一个独立的汉语句子,放在先行词的后面。将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单独译成一句可以使译文层次分明,并符合汉语简洁、明了的表达习惯。例如: 1She has two brothers,who are both doctors. 她有两个兄弟,他们都是医生。 2We will put off the party until next week,when we won’t be so busy. 我们将把聚会推迟到下星期,那时我们不会这样忙。 3They turned a deaf ear to our demands,which enraged all of us. 他们对我们的要求置之不理,这使我们大家都很气愤。 4I told the interesting story to Jessica,who told it to her hu *** and. 我把这个有趣的的故事告诉了杰西嘉,杰西嘉又告诉了她的丈夫。 5Nevertheless the problem was solved successfully,which showed that the putations were accurate. 不过问题还是圆满地解决了,这说明计算很准确。 6Mechanical energy is changed into electric energy,which in turn is changed into mechanical energy. 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电能又转变为机械能。 7He had talked to Vice-President Nixon,who assured him that everything that could be done would be done. 他和副总统尼克松谈过话。副总统向他担保,凡是能够做到的都会去做。 另外,有些较长的限制性的定语从句结构相对复杂,若译成前置定语结构往往显得冗长,而且也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在这种情况下,也可译成后置的并列分句。例如: 1A fuel is a material which will burn at a reasonable temperature and produce heat. 燃料是一种物质,在适当温度下能够燃烧并放出热量。 2Statuses are marvelous human inventions that enable us to get along with one another and to determine where we fit in society. 身份是人类的奇妙发明,它可以使人们相互之间相处融洽,并使人们得以确定在社会中所处的恰当地位。 3Philosophy is speculative in that it attempts to construct patterns from life experiences that give meaning to reality in the universe. 哲学的推断性在于试图从生活经历中构筑模式,这些模式给天下存在的万物赋以意义。 4The airline has a booklet that will tell you most of the important things about the trip to Eorope. 这家航空公司备有一本小册子,小册子会告诉你有关欧洲之行的大部分重要事情。 5Late last century all the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dopted the credit system which benefited students a great deal. 上世纪末,美国所有大学都实行了学分制。学生们从中受益匪浅。 三、合成译法 英语中有些限制性定语从句与主句关系十分紧密,并且在意义上突出了全句的重点;而主句仅起结构上的作用,其本身的意义并不突出。这时,可将原句中的主句和定语从句融合在―起译成一个独立的汉语句子。英语中带定语从句的There be…结构和它的变体结构或先行词在逻辑上与定语从句中的动词构成主谓或动宾关系时,汉译时常用这种方法来处理。例如: 1There are some metals that are lighter than water. 有些金属比水轻。 2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want to see the film. 许多人要看这部电影。 3There is a man downstairs who wants to see you. 楼下有人要见你。 4What's the time you usually go to bed? 你通常什么时候睡觉? 5Her hair is the same color as her mother's. 她的头发和她母亲的头发一样颜色。 6ABC is a triangle whose sides are of unequal length. ABC是不等边三角形。 7This is the paper mill that they set up in 1980. 这个造纸厂是他们在1980年建造的。 8I saw a cow that was grazing under a tree. 我看见一头牛在树下吃草。 四、转换译法 英语中有些定语从句,其表层结构虽为定语,实际上却起状语的作用,兼有状语从句的职能,在逻辑上与主句有状语关系,具有说明原因、结果、目的、让步、假设等含义。翻译时不能只注意定语从句及其所修饰的先行词,而应善于从原文的字里行间发现整个从句和主句的内在联络及它们之间逻辑上的关系,增译“由于”, “结果”,“尽管”,“不论”,“当”等词,将其译成相应意义的汉语偏正复句。例如: 1The newswoman wishes to write an article that will attract public attention to that assassination. 这位女记者想写一篇文章,以便能够引起公众对那起暗杀事件的注意。译成目的状语从句 2Electronic puters, which seems to play the role of a human brain, is often called an electronic brain. 由于电子计算机起著类似人脑的作用,所以常常被称做电脑。译成原因状语从句 3An automatic production line is excellent for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where thousands of identical parts are produced. 自动生产线最适合用于汽车工业,因为那里要生产成千上百个同样的零件。译成原因状语从句 4Those who are in favor please hold up their hands. 如果赞成,就请举手。译成条件状语从句 5He insisted on buying another coat,which he had no use for. 他坚持要再买一件上衣,虽然他用不着。译成让步状语从句 6My assistant,who had carefully read through the instructions before doing his experiment,could not obtain satisfactory results. 虽然我的助手在做试验之前已经仔细阅读过说明书,但他还是未能得到满意的结果。译成让步状语从句 7Electronic puters,which have many advantages,cannot carry out creative work and replace man. 虽然电子计算机有很多优点,但它不能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也代替不了人。译成让步状语从句 8Friction,which is often considered as a trouble,is sometimes a help in the operation of machines. 摩擦虽然常被看作是一种麻烦,但有些时候却有助于机器的运转。译成让步状语从句 9Rubber is a light,elastic,durable and water-resistant material,which makes rubber industry very important. 橡胶是一种质轻、富有弹性、经久耐用和防水的材料,因此橡胶工业十分重要。译成结果状语从句 10He took Chinese medicine,which relieved her symptoms. 他服了中药,结果缓解了症状。译成结果状语从句 综上所述,中、英文关于定语修饰语的差别使得我们在翻译时必须善于变通,充分考虑汉语的表达习惯。英文中的大多数定语从句在翻译成汉语时并不译成中文中的定语,而是灵活变通,转换成其他型别的从句或译成各种型别的状语, 并体现他们之间因果、让步、并列等的关系,还有的甚至译成汉语的独立句。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不仅要正确理解定语从句和句子其它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和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必要的句子结构分析和语义分析,还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对句式做适当变动和调整,使译文顺畅,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参考文献: [1]浩瀚,马光.轻松掌握英语翻译[M]395-398.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 [2]张先刚.英文被动语态的汉译技巧[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3. [3]任爱民.定语从句的状语功能例说[J].青海教育,2005,12. 篇2 浅谈中国菜肴的英文翻译 【摘 要】 饮食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随着对外贸易的进一步扩大和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与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外国朋友在品尝中国美食的同时,也想了解每道菜名的含义、使用原料、烹饪方法等.因此,中餐菜肴的准确英译在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宣传中国饮食文化为出发点,分析了中餐菜名和主食在英译中的基本原则,并结合具体示例提出了六种中餐菜名英译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 中国菜名;翻译原则;方法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的烹饪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享有“烹饪王国”之美誉。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入,来华投资经商、旅游观光的外国客人越来越多。他们在工作之余或饱览中国的美丽风光之后也极想品尝一下中国的菜肴。因此,中餐菜名和主食的英译问题就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因为这既是增进友谊与了解的需要,也是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工作。 一、中国菜肴英译的基本原则 一求实避虚原则 根据Newmark对实用文字的划分,中餐菜名翻译文字应属资讯型文字,翻译的目的是让外国朋友了解菜肴的内容,以及菜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因此译者在翻译中餐菜名时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应是求实避虚原则,如实翻译出菜肴的主料、配料、调料、烹调方法等真实内涵,而不是完全按照菜名的字面意思翻译。例如:有一道菜叫“金玉满堂”,其实就是虾仁鸡蛋汤,如果照菜名字面意思翻译成“Hall full of Gold and Jades”,外国客人准得大吃一惊,“How can Chinese people eat gold and jades?”;但如果译成 “shrimp and egg soup”,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又如“百鸟归巢”应根据菜名组合实译为“chicken and pork with egg and bamboo shoots”。由此可见,对于这类改变了以原配料、加工形状和烹饪手段等常规命名方式的雅致菜名,必须化“虚”为“实”,翻译出该菜的原配料成分和烹调方法等辅助因素。 二避免文化冲突原则 在中式菜谱里,以龙、凤、鸳鸯、如意、芙蓉、翡翠、元宝、荷包等中华民族象征吉祥意义的动植物和象征著荣华富贵的物品来命名的菜名比比皆是。有些甚至借用了一些实际无法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所忌讳食用的动物名。如“龙凤配”这道名菜有些中餐馆直译成“Dragon & Phoenix”显然不妥。因为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含有邪恶之意,而Phoenix是只在中国神话中才出现的飞禽,西方人对它没有感性认识。因此该菜名的翻译是不合适的。实际上这道菜的主料是Lobster龙虾和Chicken老母鸡,因此,我们可以译成Lobster and Chicken。又如脆皮乳鸽,象征著和平的鸽子烹而食之,西方人是无法接受的,还有诸如动物内脏、青蛙等。因此,又有如鱼香牛肝、火爆腰花、麻辣肥肠等菜名。译者应该具有跨文化意识,特别要注意那些根据联想意义而命名的菜肴,以免引起文化冲突和不必要的麻烦。 三舍繁取简原则 与西餐菜名相比,中国菜名显得过于冗长繁杂,如果将主料、配料、调料、烹调方法、刀工或蕴含的文化等全部逐字翻译,很难被外国人接受,应力求简明扼要。如corned beef罐头碎牛肉,corned的英文释义为pre-served in salt or brine用盐或盐卤腌制的,在这里涵盖了大量的资讯。有的菜名并不强调烹调方式、或者根据主配料的搭配可知其烹制程式,翻译时可将其省去。同样的道理,有些英译菜名可省去调料,甚至可省去配料。如蒜茸猪红拌时蔬,菜名太繁琐,把蒜茸省去,用spiced表示其部分语义,译为spiced pig’s blood with vegetables即可。省略调料或配料。如蜜汁烤叉烧:barbecued pork 略去调料蜜汁凉拌海蜇:special seaweed略去凉拌的调料,而用“special”来表示。 二、中餐菜名英译的方法 上面提到了中餐菜名英译的三个基本原则。下面通过一些范例对中餐菜名的英译进行一些具体探讨。 一直译法烹调法+原料 烹调法是指中国菜的做法,即煎、炸、煸、炒、蒸、煮等等。英译时把对应的制作法译出来,再以该菜的主要砂料为中心词就可以了。例如: 炒肉丝 Sauteed Stir-fried Pork Slices 炖牛肉Stewed Beef 清蒸桂鱼Steamed Mandarin Fish 煎鸡蛋Fried Eggs 红烧鱼 Braised Fish with Brown Sauce 灼海螺片 Scalded Sliced Conch 回锅肉 Twice-cooked Pork/Double Cooked Pork 软炸里脊soft-fried pork fillet 二直译+释意法 该方法就是在英译时直接按中文菜名译出其意,然后再补充说明其内在的含义。示例如下: 全家福Happy Family-A bination of shrimps, pork, beef, chicken, lobster and mixed vegetables with brown sauce 龙凤配Dragon & Phoenix Two separate dishes characterize this distinctive plate. On one side, lobster meat in Sichuan chili sauce, which is and inviting. On the other is house special chicken, which never fails in delighting. 左宗鸡General Tso’s Chicken A mouth watering dish made with large chunks of marinated chicken, sautéed with scorched red chili peppers in special, tangy sauce. 三意译法 1.原料+with+作料 用原料为中心词,有时捎带把烹调法也译出,再加上用介词with或in与作料构成的短词即可。示例如下: 鱼香肉丝 Shredded Pork with Garlic Sauce 豆豉桂鱼 Mandarin Fish in Black Bean Sauce 黄焖大虾 Braised Prawns in Rice Wine 海米白菜Chinese Cabbage with Dried Shrimps 2.作料+原料 此方法是把作料用作修饰语,放在中心词原料的前面,用英文译出。示例如下: 咖哩鸡 Curry Chicken 麻辣豆腐 Spicy Bean Curd 怪味鸡 Multi-flavored Chicken 古老肉 Sweet & Sour Pork 3.以“实”对“虚”法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该法也是意译法的一种。其方法是舍去中餐菜名里的喻义、夸张等说法而采用直接、明白的英语把它翻译出来。示例如下: 白玉虾球 Crystal White Shrimp Balls 红烧狮子头 Braised Meat Balls with Brawn Sauce 发财好市 Black Moss Cooked with Oysters 龙虎凤大烩 Thick Soup of Snake, Cat and Chicken 4.“移花接木”法 这种方法是用西方人熟悉并了解的欧洲菜名或主食名来译部分中国菜名与少数主食,因为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故借彼之法为我所用。译文地道、通俗易懂,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示例如下: 烤排骨 Barbecued Spare Ribs 盖浇面 Chinese-style Spaghetti 饺子 Chinese-style Ravioli 锅贴Pot Stickers 鸡肉串 Teriyaki Chicken Stick 这里的teriyaki一词是从日语来的借用词即“烤”的意思,该字用于此类英译在美国的中餐馆里十分流行。另外,spaghetti和ravioli两字均源自义大利语,其含义与吃法恰巧分别与我们的“盖浇面”和“饺子”非常相似,外国人都异常熟悉。PotStickers乃是一种通俗、诙谐的译法,较之呆板的译文pan-frieddumplings更显出其幽默而传神。另外,dumpling一字似有滥用之嫌,例如,在译“烧卖”、“馄饨”、“元宵”、“锅贴”、甚至“粽子”时,都用该字,往往容易引起误解。 5.音译+释义法 该方法是指先按中文用汉语拼音译出,然后再加以解释性的英译,使英译文保留点“中国味儿”。示例如下: 包子 Baozi Stuffed Bun 饺子 Jiaozi Chinese-style Ravioli 馒头Mantou Steamed Bread 锅贴 Guotie Pot Stickers 木须肉 Moo Shu Pork A bination of shredded pork and assorted vegetables as fillings rolled in *** all thin pan-cakes 6.“随机应变”法原料+地名+style 应用此方法可以灵活地处理一些难以对付的坟风味特色菜名。英译出原料名后,再稍加“点拨”就可以大功告成。示例如下: 广东龙虾 Lobster Cantonese Style 家常豆腐 Bean Curd Home Style 麻婆豆腐 Bean Curd Sichuan Style 中式泡菜 Chinese-style Pickles 湖南肉 Pork Hunan Style 另外,关于中餐主食的一些英译较之于中餐菜名来说就容易多了,这里简单举几个示例: 汤面 Noodles in Soup 炒面 Stir-fried Noodles 炒饭 Fried Rice 蛋炒饭 Egg Fried Rice 叉烧炒饭 Roast Pork Rice 由此可见,中餐菜名的英译方法是灵活多变的。至于我们在翻译中最终采用哪种方法,则可根据各人的习惯和具体情况确定。同时,有些译法也不是正式或固定译法,因为在口译或笔译时往往因人而异、因语境而异,常常会有不同的英译。 随着全球化程序的加快和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日益增多,餐饮业也逐渐走向世界。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国菜系多样,烹饪方法众多,各种菜式均有自己的品评标准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中餐菜名与主食的英译是中国饮食文化对外宣传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上面介绍到的几种翻译方法并非孤立,而是相互联络,可以并用。但不管采用哪种翻译方法,都要求译者首先必须熟悉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了解中餐菜名的构成及其内涵,这样才能对中餐菜名有更加准确的翻译,才能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促进世界烹饪文化的交流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钟述孔.实用口译手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2]何川.英语导游口译手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3]黄海翔.中餐选单英译浅谈[J].中国科技翻译,1999,1. [4]吴冰.汉译英口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5]何高大.实用英汉汉英口译技巧[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6]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黄承球.中国菜谱英译初探[J].广西师范学报,1997,2. [8]陈洪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9]林克难.新闻宣传英语[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10]罗赛群.中国饮食文化菜谱的翻译探讨[J].韶关大学学报,1998,5. [11]黄海翔.中餐选单英译浅谈[J].中国科技翻译,1999,1:18-21.

你好,方便时告诉我论文的具体要求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中国饮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中医中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视)。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人是“三才”之一,饮食是人类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其实人能感觉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种也不算少),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这使人感到荒诞。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时要严格遵循阴阳五行之说。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什么叫“中”?不能简单地用“中间”来概括它。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有点像河南话中的那个“中”。“和”也是烹饪概念。《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 如上所述,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尽管有些特性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理解、或者说不太科学(近百年来,“科学”二字在中国几乎成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领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却不能受到质疑),但饮食生活难道仅仅是“科学”二字所能说尽的吗?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下“文化”,那么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目前,饮食文化还是个模糊概念。有的研究者笼统地说,它包括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这三方面的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饮食文化学孕育出六门科学,即烹调学、食品制造学、食疗学、饮食民俗学、饮食文艺学、食品制造学;有的研究者还主张加上饮食美学、饮食商业学、饮食用具学等等。本人才疏学浅,对于这么多学科未能涉猎。我所理解的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所以我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中虽然也讨论食物、肴馔、食品加工、烹饪、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围绕着它们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等方面加以介绍和评介,至于与人关系不大的纯工艺过程、除了必要的知识介绍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以及中国饮食文化在这两方面的刻意追求。 参考文献: 《中国饮食文化》 旅游教育出版社 《中国传统食俗》 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2. 5 《SOHO早餐文化》

经典城市雕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探讨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经典城市雕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探讨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城市雕塑是指搁置在城市的公共区域中的室外雕塑,它的性能大抵可分为娱文娱、主题、装潢、留念、宗教等五类。随着我国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国各地的城市雕塑如雨后春笋般升起。许多城市道路上随处可见城市雕塑。城市雕塑不仅能够反映历史文明的发展过程,也能提高居民文化审美的能力。本文重点研究了城市雕塑对城市文明的影响在哪几个方面。

关键词 :

城市雕塑; 城市艺术; 文明;

引言:

随着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进步,城市建立不只是注重环境的绿化,更加应该重视人文精神的表现。这些雕塑耸立在高层建筑和交通中,一是能起到缓解建筑集中的压抑感的作用,为建筑增加一丝生气,二是能在场地上起到平衡建筑的作用,具有美化城市、展现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同时,城市雕塑也是公共环境中最具有人性的文明元素。城市雕塑用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和灵气,让群众的生活空间充满了艺术的气息,提高群众的审美能力。一个优异的都会雕塑可以或许反应一个都会的特色和一个时期的特色。中国雕塑史的历史来源要从原始社会开始追溯,在历史上雕塑的历史早于修建的历史。

一、经典城市雕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 可以表现出城市文化

城市雕塑是城市文明的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虽然不同于城市藏馆内的历史收藏品,但它也承载着这个城市的传统文化与理念。它在高楼耸立,道路密布的城市中,能够缓解建筑物集中造成的拥堵,停滞和暗沉,也可以增加开放空间的平衡。它能够采用不同的外型元素,传达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同时也表现出不同的城市文明。

例如新加坡的鱼尾狮,高达八米,重有40吨,其实鱼尾狮并不是真正的动物。新加坡的鱼尾狮是一个虚构的形象,它是由鱼的尾巴与狮子的头所组合而成的。这个城市雕塑的设计者是一位新加坡华人,名叫林浪新,为新加坡设计的旅游标志图像。鱼尾狮雕塑是新加坡市闻名的喷水雕塑,是新加坡这座都会的都会地标。鱼尾狮有着洁白的身形白璧无瑕,鱼尾巴上的鳞片刻的片片分明,它的双眸十分严肃炯炯有神,毛发柔韧蓬松,好不活泼。我认为最有意思的部分要数狮子嘴了,狮子的嘴是大开着的,洁白透亮的水花一刻也不停地从口中喷出,嘴里喷出水柱,水花四溅,顺着新加坡的河流,一路涌向海洋。它有着非常美丽的含义,象征着金融资源的'滚动和繁荣。

狮子抽象的形象是原自与一位圣尼禄乌达玛王子的故事。在公元14世纪时,这位王子出海时遇到了大风暴,天气突然大变,海浪翻卷起伏。王子漂到了一座岛上,他看见一只野兽——狮身鱼头,于是将此岛命名Singapure.鱼尾是用来描绘新加坡从渔港向商业港的转变,同时也为了纪念一代又一代辛辛苦苦飘洋过海求生存的祖辈先人们。

一座经典的城市雕塑,它也能成为世界认识这个国家的一张文明名片,通过这些城市雕塑,就可以使得我们感受到这座城市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更快的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历史底蕴。

2. 可以满足居民对城市环境的需要

城市文明的疾速发展让人们对公共空间的艺术渐渐开始重视了起来,同时也对生活空间的审美才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与进步。城市雕塑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人文精神的表现,如历史文明,神话传说,以及名人故事。就比如上海,南京东路口正对着外滩的陈毅雕像就是一件具有当地文化特征的城市雕塑作品。陈奕事建国后上海的第一任市长,外滩则是上海最具有象征性的地区,当这样一副作品摆在公众面前,观者自会感受到所在城市的政治和历史气息。

城市雕塑可以鞭策城市化成长,使得人们的城市生活有着更好的成长。城市雕塑不仅仅只是一个大型的装饰物,它可以体现出城市展开的内涵,更能够表达出当地居民的审美与民众的精神状态。所以一座城市雕塑能体现出这个城市的展开方向与指标,对城市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性。

二、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审美

所以说城市雕塑不单单只是考验一个设计师的手上功夫,而是整个社会的事。艺术要取得成长,必需要让更多市民赏识和介入艺术活动,并在这个过程当中不竭晋升观赏的目光、促进艺术的审美本领。而城市雕塑则是普及艺术教育与提高全民审美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城市雕塑建立在大众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人们通过欣赏城市雕塑获得审美感受,也获得想象力和创造力。贝克·米歇尔创作的(相遇)位于英国托马斯莫尔广场超市外边,两个面对面的形态,紧密相连的腰身和曲线体态,没有面部细节和四肢造型,却暗示了男人和女人的靠近,简洁易懂。米歇尔是一位隐居在里昂郊外的雕塑家,她的这件城市雕塑以全人类为主体,所以看不出什么文化或人种的特征。而将这件雕塑置放在购物顾客的必经之路上表达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致意的有好心情。

城市雕塑是一种观点艺术,而城市雕塑则是可以以实际所表达出艺术家的思想追求的物体。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并不在乎是否有完美的表现形式,而在乎是否能体现共同的精神价值。可以传承延续城市文化

1. 传承历史文明

城市雕塑有着娱乐、地域、纪念等特点,所以它不仅仅承担着美化环境美化建筑的任务,更肩负着展示城市文明内涵的重任。对于市民所生活的城市历史的了解,大多数人可能来自书本或博物馆,甚至有些是从影像资料里所了解的。但是,事实上大多数人没有太多的休闲时间可供他们去参观展馆,看书和录像材料的人数也是少之又少。那么我认为让这段历史成为城市雕塑,并将其设置在街道上是十分有必要的。任何经过这里的人都可以看到这个雕塑并了解这段历史。而这座饱含了历史文明的城市雕塑,不怕的风吹日晒。跟着时候的推移,城市雕塑自己已然成为一种汗青文明。

城市雕塑可以用来纪录古代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展示不同时代文明风貌,弘扬国家民族精神。例如,美国为了纪念二战的成功,所建立的《胜利之吻》城市雕塑,它位于美国纽约的广场。

2. 彰显地域文明

每一个的城市都有着它独特的天文位置和民俗习惯,当设计师为这个城市设计一件城市雕塑时,往往要考虑到城市的地域性的特点。例如,临海城市所建筑的城市雕塑,其中所蕴含的海洋元素就会比较多,例如坐落在厦门市的城市雕塑《鹭岛女神》,和坐落在珠海市的《渔女》。当我们行在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时,除了各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给我们带来了印象深刻的影响外,还有的就是城市所特有的地域文明。

因此,我认为城市雕塑最需要的是创作者要深入探索和了解某个地区的历史文明和地域环境,找到属于这个城市历史背景的最佳表达,并通过具体的表现手法使城市的地域文充分的展现出来。该部分以城市雕塑的形式呈现。

总结:城市雕塑对城市文明的影响是多重多样的,随着城市的不停建立和发展,城市雕塑逐步被归入城市的布局之中。城市雕塑不只是美化城市的装饰品,同时,它也是承继了历史文明、突出地域文明、引领人生思想、增强居民审美意志的重要载体。在城市雕塑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雕塑不断涌现出来,我认为通过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问题雕塑将会很好的解决。

最后,我认为城市雕塑这座城市的人在城市发展中的思想体现,是一种精神文明的继承,城市雕塑则作为传承城市文明,历史背景的特殊载体,更是一张让全国乃至世界认识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

参考文献

[1]王子凡,吴东蕾,吴礼程.浅析城市景观与城市形象的视觉构建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以重庆为例[J].大众文艺,2018.

[2]徐悦,张磊.城市景观的文化价值与城市形象塑造[J].美术教育研究,2018,(12上):52-53.

[3]张如梦,李响.公共艺术与壁画--建筑与艺术的交融[J].美术教育研究,2018(01上):33.

[4]魏平,熊瑶,窦逗.浅析城市广场的起源及未来设计趋势[J].大众文艺,2018(19):47-48.

[5]孙祥炎,王纬.城市景观的视觉表征对城市文化传播效果的研究--以杭州南宋御街为例[J].大众文艺,2018(23):82-83.

与火石榴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愿因:生津止渴、收敛固涩、止泻止血石榴汁水丰富、滋味酸甜,食用后可促进口腔唾液腺分泌,改善津亏口燥咽干、烦渴等症状。石榴还可以收敛固涩、止泻止血,对于久泻、久痢、便血、崩漏等病症有治疗作用。石榴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可以抗氧化,抗自由基,抑制酪氨酸酶的形成,从而有美白的作用。

火石榴喜肥沃、疏松而又温润的土壤,盆栽火石榴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用沙壤土掺入1/10的猪粪干或鸡粪干做盆栽用土,并在盆底层放入迟效性蹄角片、毛发等做基肥较为理想。

(2)宜放置在阳光充足处养护,炎夏也不怕烈日直晒,越晒越艳。

(3)春季隔天浇1次透水,夏季的晴天,每天浇1次,秋季2~3天浇1次,冬季5~7天浇1次即可。不论何时,均忌盆土积水。

(4)火石榴好肥,生长期每周应施肥1次,尤其在开花、结果时要多施些磷肥。

(5)合理修枝。及时将过密枝、弱枝及基部丛生枝剪除,以保证主要枝条健壮生长,促使花艳果丰。若植株叶密花少,应摘去梢头嫩芽,再趁烈日淋以肥水,则其花必定开得格外火红繁茂。

在室内如何养殖石榴盆栽:一:平时放在室内向阳的位置,有利光合作用减少黄叶的症状。一个星期移出室外晒二天,每天晒1-2个小时的早晚太阳较好些。二:放在室内向阳通风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通风良好不易引起病虫害,没了病虫害叶片就能长好。三:平时浇水不易过湿,过湿后容易引起根系腐烂,产生黄叶枯死,最好做到干后浇水才不易引起烂根的症状。四:2-3个月适当的松下松土,使盆土疏松透气利排水,有利根系的生长。五:一年最少要施两次肥,4-5月,8-9月各施一次复合肥,按使用说明的量进行,以防肥量过重产生肥害,施肥时可配些矿物质添加剂之类的肥料较好些。六:一年换一次盆,可入冬后或明年春换盆也行,换盆主要是增加盆中的养分,换盆时可往底部埋些长效基肥较好些。七:夏天中午防曝晒,冬天入夜要防冻,盆栽植物才会生长良好。

火红的石榴,是秋天里一道独特的风景。这种原产于古波斯地区的植物经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后,被我国古人誉为“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石榴文化也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1 汉代从伊朗传入我国石榴是石榴科石榴属树种,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学家们基本认定它的原产地是临近两河流域的古波斯地区,包括现在的伊朗、伊拉克、阿富汗、格鲁吉亚和印度北部。20世纪40年代,考古学家发现在伊拉克地区乌尔王朝的苏布阿德皇后墓中,被埋葬者的头冠上有石榴图案。那时距今有四五千年,说明当地人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利用石榴。至今,在中亚、西亚地区仍有大面积的野生石榴树。公元前1000年左右,擅于航海和贸易的腓尼基人将石榴带到北非的埃及、突尼斯等地,后来又传播到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著名的古希腊文学作品《荷马史诗》中有不少关于石榴的描述,并称其在中亚地区四季都开花。公元前4世纪,石榴经地中海传播到欧洲,西班牙人对石榴一见钟情,将石榴花作为国花。早在西汉时期,石榴树已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引种之初首先在当时的都城长安上林苑、骊山温泉宫种植,这就是最早的临潼石榴。由西汉刘歆撰写、东晋葛洪辑抄的《西京杂记》载:“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树,有安石榴十株。”由于汉武帝喜爱石榴,汉代宫苑、园圃、庭院已经广泛种植石榴。在《淮南子》等汉代典籍中都可以找到有关石榴的记载。那么石榴是如何从西方传入我国的?历史资料中的记载并不多,但是我们仍然能够通过“安石榴”这一石榴古代的名称推测该植物传播至我国的大致时间和路线。被后人引用最多的记载是西晋张华的《博物志》:“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石榴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安石榴”,而伊朗一带被称为安息国。古汉语“安息”与“安石”发音相似,“榴”则是波斯语“小粒”的音译。所以“安石榴”的字面意思应该是“安息国小粒的果实”。张华认为石榴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然而事实上,张骞只在第二次出使西域时遣使者到了安息国,而他自己从来没有去过安息国。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路途遥远,历经千难万苦,身上不可能一直携带植物种子或果实。因此,最可能的情况是他打通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之后,汉朝的其他使臣从安息国将石榴种子带回。这与葡萄、苜蓿等植物传入我国的历史类似,它们并非由张骞带回,而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人物,将许多功绩都记在了他的名下。至于石榴出现在北京,最早不会早于辽宋时期。北宋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两国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平,期间多有政治经贸往来。北宋使者或商贾将石榴作为礼品带入辽国,石榴也就传到了时为辽国南京的北京,被辽国贵族视为奇珍异果。明代时,北京地区石榴种植的数量极少。直到清康熙年间,石榴才开始广泛种植,甚至普遍出现在北京的四合院里。中药石榴皮2 食药皆宜的“九州神果”石榴浑身是宝,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素有“九州神果”之称。石榴果实中含有17种氨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特别是钙、铁、磷的含量较高,还有大量的维生素C。石榴果实中的营养物质具有很强的抗衰老作用。人们一直认为预防衰老最有效的是绿茶,而科学实验研究发现石榴比绿茶中的多酚含量还高出很多。石榴中存在多酚物质鞣花酸,它是一种很好的抗氧化剂,可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一些营养专家认为鞣花酸是至今发现的抗衰老作用最强的物质。榨取的石榴鲜果汁和发酵后的石榴酒中类黄酮的含量极高,而人体内的一些氧自由基可被类黄酮中和,能适当阻止这些自由基诱发疾病和衰老。心脏病是最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之一,动脉硬化引发的心脏病主要是由人体内的胆固醇氧化、沉积导致。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200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认为,石榴汁不但可以缓解减慢人体内胆固醇的氧化过程,还能使密度脂蛋白减少滞留,令其沉积减少到最低水平,石榴汁对因动脉硬化导致的心脏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比红葡萄酒要好。石榴果实提取物则可抵抗皮肤衰老。有护肤品公司将石榴果实提取物成分加入到防晒护肤品中,发现可以增强护肤品的SPF水平。一些护肤品和香水研发人员认为,作为神奇水果的石榴,很多功效还没有被发现,需研究者进一步开发。在祖国传统医学中,石榴皮是一味常用中药。中医认为,石榴皮性温,味道酸涩,有涩肠止泻、止血、杀虫的功效,中医临床用于治疗久泻、久痢、便血、脱肛、崩漏及蛔虫、绦虫等肠道寄生虫病。药理学研究证实,石榴皮的主要成分是鞣质,还含有丰富的生物碱,能够抑制绿脓杆菌、结核杆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黄褐红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细菌,因此在治疗扁桃体炎、肠炎、感冒等疾病时有一定疗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