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论文范文教师版

发布时间:

小学五年级数学论文范文教师版

例子:《容易忽略的答案》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千米),=(千米),×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千米),=(千米),×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千米),=(千米),×2=261(千米)和45×=(千米),=(千米),×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五年级哪有作文啊?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分数的意义”课后反思 1、《课标》中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在“分数的意义”一课中有如下体现:(1)师:我们通过平均分一个物体,得到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数,我们是仍然来分一个物体呢,还是试着来分一堆物体? 生:分一堆吧。教师创设条件,由学生选择教学的起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体。(2)师:出示一个装有苹果的果盘,果盘上用布遮盖,使学生能看到苹果,但无法看到苹果的个数。 师:老师这里有一堆苹果,如果把这堆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你们能根据已有的知识,说一说1份与这个整体之间的关系吗?把苹果盖起来,无法看到苹果的个数,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有趣的,令人好奇的,虽然不好猜苹果的个数,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还是比较清楚的,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巧妙地铺垫了平均分的一堆物品具体有多少个并不重要,重点要研究平均分份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2、《课标》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在概念课的教学中更要注重数学活动的过程。本节课先后2次安排学生通过操作逐步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1)在复习阶段设计了“用你手中的学具能得到哪些分数?”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复习回忆对分数的已有认识。(2)在学习新知阶段设计了“请大家用纸袋内的学习材料动手分一分,然后用分数来表示你想要的部分。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用填表的形式记录讨论结果。”学生通过操作领悟到平均分的是什么物品不重要,平均分的是1个物品还是多个物品组成的群体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平均分了几份,我们要表示的是几份,学生在几十分钟的学习探索中,能对分数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应归功于大量的数学活动。3、《课标》中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发展性,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有个性的过程。让概念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1)本课在设计2次动手操作时具有一定的开发度。表现在学习材料是开放的,即每组学具的物品不同,多少也不同。使每组学生的操作结果各不相同。(2)在理解单位“1”时,具有一定的开发度。表现在分组探讨前面的谈话:“如果这不是一堆苹果,是一堆棋子、一堆卡片、一堆硬币……,你们能通过不同的分法,得到不同的分数吗?”以及抽象概括,构建新知时设问:“既然与分的是什么、是多少没关系,那么我们给象这样的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以及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起个统一的名字叫做单位“1”。单位“1”除了可以是这些,还可以是哪些?”

《容易忽略的答案》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千米),=(千米),×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千米),=(千米),×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千米),=(千米),×2=261(千米)和45×=(千米),=(千米),×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第一单元 倍数与因数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与因数,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在100以内的全部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知道什么是质数、合数,使学生经历2、5、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的其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 2、 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 在探索活动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单元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 三、单元教学难点 在探索过程中,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发现数的特征。 四、单元课时划分 9课时 第一课时 数的世界 教学内容 认识自然数和整数,倍数和因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初步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数的所有倍数。 2、学生经历探索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能对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作出合理的解释。在教师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地归纳与类比,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探究倍数和因数 教学难点 倍数和因数的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结合“水果店”情境图,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1、谈话引入。 2、出示水果店情境图。 (1)学生活动:找一找。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数?我能找到几个?全班进行交流。 (2)教师提示:还有要补充的吗?(目的是让学生找出图中隐含的数字,比如0,1/2等。 (3)学生活动:分一分。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学生单独活动,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全班再进行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出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结果。教师要适当地进行引导,为下面教学自然数和整数做准备。 (4)根据学生的分类情况,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揭示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什么样的数是整数?并让学生举出例子来进一步说明和巩固。 二、利用整数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1、解决:买5千克梨需要多少钱? 5×4=20(元) 2、利用算式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1)说明含义。20是4和5的倍数;4和5是20的因数(需进一步使学生明确,20是4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4是20的因数,5也是20的因数)关于倍数和因数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师要让学生多说一说,并通过一定的例证进一步说明。 (2)举例说明。举出一个乘法算式,说出其中的因数和倍数关系。 (3)练习:说一说。第3页“说一说”先自己试说,同桌之间交流后,再进行全班交流。 3、说明研究倍数和因数的范围。教师根据课堂生成,相机给出“只在自然数(零除外)的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这个规定。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第3页:找一找。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后,先自己找出7的倍数,小组内交流自己找的方法。全班交流时让学生在比较后得出用乘法算式的方法来找一个数的倍数比较方便快捷。同时使学生领悟到:这个数是7的倍数,那么7同时也是这个数的因数。通过试一试:你还能找出7的其它倍数吗?使学生体会到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 2、同桌练习:你写我说。在学生弄懂题目意思后,再开展活动。活动后让中后生进行全班交流。 3、比一比:看谁找的快。(1)自己找,比比谁找的快。要求作出各自的符号。(2)组织交流,比比谁的方法好,比比谁找的对。(3)归纳。说说哪几个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为学习公倍数作准备。 4、独立练习。写出100以内全部6的倍数。交流时,体会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进一步明确方法。 5、讨论:根据除法算式如何说倍数和因数。例如:15÷3=5. 四、全课小结。 五、板书设计: 倍数与因数 像0,1,2,3,4,5,6,…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像-3,-2,-1,0,1,2,3,…这样的数是整数。 买5千克梨需要多少元? 5×4=20(元)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2,5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探索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其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3、 有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和信心。经历观察、归纳、类比等学习数学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 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对有关信息如何进行收集、分析、归纳发现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全体同学进行探索活动,探索的知识是“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探索活动 1、5的倍数的特征 ⑴你知道哪些数是5的倍数吗?你能写几个5的倍数呢?(生凭借已有的感知认识写数,师板书)你能猜出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个位不是5就是0) ⑵实践检验 1 出示1~100的数字表格 2 找出1~100以内所有5的倍数,师做记号。 3 寻找5的倍数的特征。通过观察,很容易找到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⑶尝试判断 ① 出示数字:70、90、85、105、120 ② 学生运用乘法或除法计算,来验证判断结果。 ⑷归纳总结,并板书。 2、2的倍数 ⑴出示1~100数字表格 ⑵在表中找出2的倍数,并做上记号,说一说这些数有什么特征。 ⑶学生完成后,展示结果。 ⑷说一说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通过观察,很容易找到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⑸尝试判断30、92、88、104、106 ⑹归纳总结,并板书。 4、 偶数和奇数 ⑴在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师说明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并板书: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⑵你说我答 三、巩固练习 1、 按要求选数填圈独立完成。 2、 引导学生判断时,应根据2、5的倍数的特征说明判断。 3、 准备袋子和0~9数字卡片。游戏可以分层次进行:第一轮游戏可以先让学生任意摸一张数字卡片,与“5”组成的两位数后,再判断组成的数是不是2的倍数。在此基础上,开展第二轮游戏,要求学生在摸之前先说说“摸出几和5组成的两位数是2的倍数”,然后按照这一顺序:摸数、组数和判断。第三轮游戏,先讨论“摸出几和5组成的两位数是5的倍数”,再进行游戏,逐步让学生体会摸出任何数与5组成的两位数,都是5的倍数。 四、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给你个网站: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目标的提出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探究式教学开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逐渐被推广,数学的教学在小学生的教育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课堂教学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设计活动,课堂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其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是课堂教学的重心,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更是达到课堂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数学作为小学基本课程之一,担负着学生基础数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培养的重任。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认知能力培养的方法创新谈几点看法。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认知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认知能力培养的现状

创新趋势已经显现。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教学硬件设施逐步高科技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对先进教学设施地运用逐步常态化,同时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进行了认知能力培养方法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课堂教学设计仍以依赖型为主。目前在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由于学生的学习技能欠缺,基础薄弱,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仍以依赖型为主。在依赖型的教学设计中,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被忽视,讲授的知识大多只局限于课本和测验中,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割裂,这种情况下虽然教师能够更容易地控制课堂进度,在短期内取得相对较好的教学效果。但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认知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思维方式上的创新存在不足。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数学课堂学生认知能力培养方法设计上的创新多为形式创新,过于追求新器材多媒体教学,花哨的设计使学生一时无法抓住关键,复杂的教具让数学课变成了手工课、观影课,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若只停留在“形”上,对教学目的的实现反而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学生学习能力把握有偏差。学生在每个年龄阶段的学习能力和表现特点都不同,数学作为一门相对抽象和枯燥的学科。如果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把握有偏差,没有按照学生学习能力所能达到的水平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就很容易造成认知能力培养方法的失败,无法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对学生认知主动性培养不足。多数教师都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而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将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这就容易导致前文所说的依赖型学习方式无法改变,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的认知只能停留在一门学科而不是一个兴趣上。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认知能力培养方法的创新方向

(一)教学思维方式的创新

思维决定思路,方式决定方法,教育教学创新中思维方式的创新至关重要。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学生的思维水平。推动教学思维方式的创新,要使教师真正认识到教学思维方式创新的重要性。针对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特点,在教学研讨活动中要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发扬探索精神,改进教学方式,为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认知环节的创新打好基础。通过动手操作培养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思维。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数学课堂教学要重视操作认知,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动用手、口、脑等多种感官,积极思维,也有助于发展思维。设计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轴对称)一课时,注重让学生动手把心形卡、五角星、银杏树叶按教师要求对折,帮助学生认知对折后重合,从而了解这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常常是一边操作一边思考,他们亲身经历了所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认知、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途径。通过思考问题培养认知能力,激活学生思维。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小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因而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可以激活学生思维的浪花,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正确把握小学生的认知需求,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

(二)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科学运用认知能力培养方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认知能力培养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要始终坚持既定的教学目标,准确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针对小学生知识水平和数学课程特点,摒弃过于繁复和抽象的认知概念,使认知能力培养方式符合教学需要,维护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层次性、延续性和针对性。教学厘米的认识,让学生认识一厘米有多长时,我借助直尺上“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指导学生测量一个手指的宽度、衣服上纽扣的宽度,帮助学生建立“一厘米”的表象,让学生的认知活动直观、具体,初步感知长度单位、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认知能力培养要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小学生由于表达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对于相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认知能力的培养更要注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师要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多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选取学生普遍能够理解的例子进行讲授,由生活实际展开,提炼知识点,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形成环状记忆,当学生在生活中再次遇到相关事物时自然会联想到相应的数学知识点,这将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活学活用,又能减少机械记忆复习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更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设计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面积》时,有意从猜一猜两位粉刷匠叔叔谁刷的墙面大导入新课,在学生获得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后,让他们通过分别计算两块墙面的面积来验证课前的猜测。拓展练习时,注意设计应用性练习题:1.学校给老师新发了一张办公桌,长140厘米、宽80厘米。教师想给整个桌面铺上玻璃,要买多大玻璃板?2.班里小亮家要装修新房,客厅的长6米、宽4米,需要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如果一平方米90元,需要多少钱?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创设生活情境、营造氛围,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体验和认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让数学教学生活化、日常生活课堂化,用数学、学数学,引导学生用已有的认知解决实际问题,丰富学生生活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事物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注意观察学生的反馈

无论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设计,最终都要落在实践上,都要经过学生反馈的检验。数学课堂教学认知能力的培养,在科学分析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出的创新型认知方案,实践过程中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比如学生喜欢那个部分不喜欢那个部分,哪一类学生适应这种方案哪一类学生不适应,在创新方案下教学目标达到的比例是否有所提升等,根据收集到的反馈对既有方案进行改良,然后继续进行实践,再收集、再改良、再实践。教育上的创新不能是一蹴而就的,认知能力培养的创新应该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断积累反馈的过程中,达到质的飞跃。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构建知识体系、达成知识目标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就是数学情感。它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是获得成功时的内心体验和心理感受,更是明确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克服困难和探索新知的意志品质,它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数学学习逻辑性、系统性强,要求学生思维严谨、缜密,为了避免学生因枯燥而产生厌烦和畏惧的心理,有些教师常用数学家的事迹、数学趣味故事等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数学情感、数学文化渗透于课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严谨的思维习惯,从而使数学课堂更高效,使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成为引导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学生感受、体验和领悟的过程,更成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感染、渗透的过程。

一、利用认知过程进行数学情感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结果)的明线,另一条是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取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过程),即暗线。这两条线交织在一起,相依共存,互为补充。在教学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积极的学习情感能够促进知识技能的形成,而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又可升华这种情感体验。如解决“鸡兔同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等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数学问题,对于年龄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自控能力差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此时应巧妙穿插学习情感和态度教育,鼓励学生理清学习思路,不怕困难认真思考,采取问题推导的形式,引导学生寻找数量、图形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关系转化,推导出结论,促使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难面前,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举一反三,不断总结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完成知识的迁移,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由此可见,在数学认知过程中,认知与情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在课堂中进行情感渗透,有助于培养浓厚的数学兴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为逐步提升学习能力,形成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背景知识进行数学情感渗透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感受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数学价值与数学历史发展的渗透。”这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也是高效课堂的需要。通过对数学发展历史的了解,学生可以接触到广泛的数学知识,可以体会到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可以感受到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数字的由来,即原始人用小石子、绳子打结或在树木上刻出划痕表示简单的数概念,当有了10块小石子后,用大一点的物体表示一个十即“逢十进一”。接着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出现后,记录方法虽然有效但不统一,对于很大的数字记录十分不便,于是发明了罗马数字表示。最后了解公元八世纪印度人发明了只含有1,2,3,4,5,6,7,8,9九个符号的记数法,并且约定数字位置决定数值大小,例如,数字89中8表示8个十,9表示9个一,这一发明被商人带入阿拉伯后称为阿拉伯数字,使用至今成为世界数学的通用语言,恩格斯称它为“最美妙的发明”。又如,在认识“方向”时,结合认识东、南、西、北方位,向学生介绍“指南针”这一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出现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渗透这些数学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感受古人的聪慧以及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和向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求知责任感,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神奇与价值,使课堂更加高效。

三、挖掘生活素材进行数学情感渗透

数学是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而生成的应用性学科,主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数学新课标要求,“数学内容要更加生活化”。那些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炼而成数字、图形、符号、公式方便了人们生活,形成了独特的魅力。通过“认识图形”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图形的变化组合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美化了我们的环境。通过“统筹方法”“认识时间”的学习,帮学生初步树立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使学生明白珍惜时间的重要性;通过回收废品的情景教学解决比多比少的问题,通过捐书、买书情景教学解决进位加法问题;通过种树活动情景教学解决除法问题等,这些情景的设计蕴涵着一种思想,把品德教育渗透在具体的数学情景中,通过创设情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即时对学生进行环保、爱心、安全等思想情感的渗透,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发展的情感态度。经常在数学活动中进行正面教育引导,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习有效性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使积极的态度情感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

四、借助典型事例进行数学情感渗透

有些网友觉得小学 教育 技术论文难写,可能是因为没有思路,所以我为大家带来了相关的小学教育技术论文例文,希望能帮到大家! 小学教育技术论文篇一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新理念与教育行为的整合 [摘要]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综合、全方位的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而教师角色的转变首先要在观念上改变,即形成与新课程改革相符合的新的教育理念。光有教育理念还不能说实现了教育改革。必须根据我们的教育教学实际环境情况,将正确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者的实际教育行为,真正实现理念与行为的整合。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教育新理念 教育行为 随着社会经济 文化 、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变化提升。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制及其实施机制已经明显地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此情况下,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决定在我国实行新的课程体系。因此,课程改革作为中国教育寻求全面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导火索。这次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是历史的潮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无人可以阻止的。然而,新课程的实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如果没有教师的转变,没有学生的转变,没有师生相互关系的转变,新课程就只能被闭之于校外。因而调整师生关系,重构师生关系将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在这关系中,教师的转变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转变,也就是教师的教育思想的转变,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就决定了教师新的教育思想。因此不断提升教师的新课程教育理念,使教师真正的领悟到新课程改革的精髓,联系自身实际,开拓创新转化为自身的教育行为,这才实现了名副其实的新课程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让什么改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教育要面向世界”、“教育要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 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实现了课程功能的转变。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同时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了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提出了这么多的改变,最终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教师,也就是改革的直接实施者。 新课程改革的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是以新课程和教材为外在标准,以课堂改革为核心,以教师角色和师生关系的重构为手段,涵盖学校生活各个方面的一次整体性改革。 二、教育理念的形成 新的事物在不断产生,社会在不断发展。要接受新的事物,我们选择什么方式去认识了解呢?同样,教育是个大家庭,成员甚多,要使甚多的人员接受新的认识、拓展视野,形成新的理念。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培训,是对在职教师的教育理念的转变做出的努力,这是在当前状况下,要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改变现有的教育状况所采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 措施 。这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征程中,对教师的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培养才刚刚进入起步阶段。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态度看待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接受培训的教师新教育理念的形成,将会在正确的学习态度下,使新的教育理念在短期内形成。这种培训要坚持、广泛的进行。 在职教师的培训这只是主要方式之一。通过这一方式就像是一道门,把你引入门内,里面陈列了太多珍贵的知识宝藏还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学习,汲取精华以武装自己。例如:在接受教授给我县教师的培训后,我们的思想,教育观念有了全新的改变。小学教育是学生的启蒙阶段。教授用他的亲身经历给我们讲解了他的小学老师是如何以身作则、榜样薰陶,使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教学中的寓教于乐,动静结合,使他们不仅学习了知识同时所形成的素养今生受用无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是什么让这位老师在学生心中留下这么深刻的形象,是她切合实际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中教育理念是万千教育工作者学习、思索、探究后,在自身心中坚定下来的指引其思想的重要理论升位。 这就像是一颗待发的种子此刻已经植入它要播撒的土地,有了种子还要给它创设成长的条件与环境使其发芽、开花。学校、社会就是促成这颗种子成长的环境。学校开展的“校本培训”、“骨干学科研究”、“ 教育心得 共享”等各种活动,使教师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不仅赢得了知识与快乐,更赢得了新的教育理念。社会环境的营造则在于宣传与效果的对比。社会上太多的人都不太了解新课程改革,更别说新的教育理念。家长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份。采取“家长会谈”、“ 家庭教育 大比拼”等宣传活动让家长们学习了解并且也参与到改革的行业中来,这样为新教育理念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后盾。拓宽了教师的发挥空间。教育理念也随课程改革的发展不断更新。 三、理念到行为的整合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培养的应该是一个个全面发展的活生生的人。他除了应该拥有必要的知识,还应具备健全的品格、人格。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把“育人”放在首位。 教育理念立足于教育事实,同时又必须超越教育事实。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拥有何种教育理念,势必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行为方式是教育质量的直接的影响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新的教育理念的更新,随着社会对教育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提出不同的要求时,对教育行为方式的选择也将决定着实际的教育结果。因此,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的整合是必须的、密切的。 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改变所有教育人员的行为。而教育人员的行为由教育人员的思想、理念所主宰。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教育者的教育行为方式也由原来的转变为新的教育行为方式。更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现实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不再单一的由教与学的方式开展。体验、实践、感悟、 反思 、合作与协调沟通等多种形式,多种 渠道 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引导,服务帮助相结合。师生共同追求,共同探讨不断实现新理念与新教育行为的完美整合。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构建出更平等、更人性、更合谐的关系。 教师把生活实践与书本知识联系结合为一体,将知识与动手体验相辅承,道德与人文素养相融合,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塑造真正的社会人而不是机械的复制人。达到教师教育新理念形成的目的。 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教育行为方式变革的先决条件。只有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转变并从教育者的思想上有所感悟,完整的用这种理念去改造教育行为。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创新,促使新的课程改革不断发展。发展的改革孕育发展的教育理念,更新的教育理念塑造新的教育行为。实践提炼理论-----理论激励反思------思考开拓创新-------创新促成发展------发展体现实践。我们坚信新课程改革经历理论到行为的整合,必将持续不断地,一步一步向着既定目标跨出坚实有力的步伐,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 [2]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朱慕菊主编 [3] 黄甫全:新中国课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教育研究》 1999年 [4] 郑金洲《教育碎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5] 许国动:教师新理念的养育 [6] 杨岷:开放教育中教师现代教育理念的构建 [7] 教育、责任与担当《师资建设》总第121期 小学教育技术论文篇二 (数学)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凤阳畲族乡小学 —— 钟政营 (内容摘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元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工具和载体,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为数学教学编制的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地改变了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 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 教育技术装备 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实验教学 网络教研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 方法 ,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 想象力 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还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这门学科是其他教育学科的基础,数学学科势必与其他学科领域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而这些必然的联系也势必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那么多元化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也必然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多媒体计算机和通讯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必将成为教学活动的首选。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为数学教学编制的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地改变了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使用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 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它的出现,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案例(一): 在教学活动中,五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但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不够精确,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来进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能力尚不完善,如果老师不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会形成固定的学习模式和方法,不善于分析推理和验证。在教学义务教育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能呈现给学生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事物这一特点,制作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来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用课件作成这样的动画情境:把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并提问: 1、转化后有什么变化? 2、两种图形有什么联系? 3、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4、照这样推理,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通过这样的动画问题情境,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起学 生的学习欲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二): 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帮助我们验证很多数学结论。比如:课件可以演示直线无限延伸,可以演示正方体(或长方体)相对的 面相 等,还可以演示一个角的两边延长或缩短,都不能影响角的大小等等。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不仅能够让学生验证数学结论,还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很多难点。 二、美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美术作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为新鲜直观的图画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由于数学较为枯燥,使学生厌烦,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如果配上较为具体的图画,使 抽象思维 转化为形象思维,则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兴趣顿起。美术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了美术的魅力之所在。 案例: 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点阵中的规律”一课,主题图出示了一个点阵图的画面。 师:(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1:有一些点。 师:这点是不是胡乱摆放的? 生2:不是,是有规律的。 出示课件:—组点阵图。 师:我们先来看一看:点是怎样排列的? 生1:点是按列和行的依次增加一直摆下去的。 师:这就是这些点的排列规律。猜一猜,下一面第五个点阵该如何排列?有几个点呢? 生2:第五个点阵是五列五行,应该有25个点.……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美的画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形式多样的图形也让学生远离了数学的枯燥无味。 三、实验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建构时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才能发生。数学实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向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和欲望。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在实验过程中留足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获得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切合自身实际的认知方式去探索、去发现,使他们在数学上得到主动发展,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案例: 教学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6页“测量土豆体积”一课。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研究过怎样测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东西,它们既不是长方体、正方体,也不是圆柱体和圆锥体。比如,这个土豆、这块小石头、这个鸡蛋等等。这些物品的形状都有自己的特点,很不规则,人们把这样的物品一般称为不规则物体。它们的体积又该如何测量和计算呢? 教师举起半杯水和土豆,让学生观察杯子中的水面,并提出:想一想,如果把土豆放进杯子中,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想到什么问题? 师:怎样研究呢?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土豆,一个盛着水的水杯和一些测量工具。现在大家先来讨论老师提出的一个问题。 拿起盛有半杯水的杯子和土豆。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水杯中的水面,想一想,如果老师把这个土豆放进这个杯子中,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想到什么? 生:杯子中的水面会升高,水面升高的部分就是土豆的体积。 师:有不同意见吗? 师:好!现在请各组按照这样的思路,测量并计算土豆的体积。测量之前,请各组同学先研究一下测量方案,每组可提出几种方案,比较一下,看哪种方案可行,再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操作。开始! (学生分组活动,要给学生讨论、实际操作、计算的时间。教师作为参与者参与其中,了解各组的方案,指导有困难的小组。) 在解决如何测量土豆体积的这个问题中,让学生自己设计测量方案,既体现合作研究的过程,又可生成各种测量方法,并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符合新课标指出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行开放性教学的教学理念。 四、网络教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网络教研与小学数学教学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做到资源共享。网络教研能使每位教师的知识快速更新,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交流互动的平台,还能使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具开放性、延伸性和灵活性。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在教学中已广泛应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多元化学科整合,多种教学材料、器具进入课堂,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和手段,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李兆君 主编 《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出版社出版 2、黄河明 主编 《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出版社出版 附件一 编号: 参加学区教育技术装备与实验教学优秀论文评选 申报表 论 文 题 目: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申 报 者: 钟 政 营 申报者所在单位: 凤 阳 畲 族 乡 小 学 申报汇总表 学区: 申报单位(盖章): 联系人:钟政营 电话:531786 2013年 5 月 21 日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有些网友觉得小学 教育 技术论文难写,可能是因为没有思路,所以我为大家带来了相关的小学教育技术论文例文,希望能帮到大家! 小学教育技术论文篇一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新理念与教育行为的整合 [摘要]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综合、全方位的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而教师角色的转变首先要在观念上改变,即形成与新课程改革相符合的新的教育理念。光有教育理念还不能说实现了教育改革。必须根据我们的教育教学实际环境情况,将正确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者的实际教育行为,真正实现理念与行为的整合。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教育新理念 教育行为 随着社会经济 文化 、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变化提升。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制及其实施机制已经明显地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此情况下,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决定在我国实行新的课程体系。因此,课程改革作为中国教育寻求全面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导火索。这次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是历史的潮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无人可以阻止的。然而,新课程的实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如果没有教师的转变,没有学生的转变,没有师生相互关系的转变,新课程就只能被闭之于校外。因而调整师生关系,重构师生关系将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在这关系中,教师的转变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转变,也就是教师的教育思想的转变,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就决定了教师新的教育思想。因此不断提升教师的新课程教育理念,使教师真正的领悟到新课程改革的精髓,联系自身实际,开拓创新转化为自身的教育行为,这才实现了名副其实的新课程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让什么改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教育要面向世界”、“教育要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 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实现了课程功能的转变。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同时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了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提出了这么多的改变,最终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教师,也就是改革的直接实施者。 新课程改革的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是以新课程和教材为外在标准,以课堂改革为核心,以教师角色和师生关系的重构为手段,涵盖学校生活各个方面的一次整体性改革。 二、教育理念的形成 新的事物在不断产生,社会在不断发展。要接受新的事物,我们选择什么方式去认识了解呢?同样,教育是个大家庭,成员甚多,要使甚多的人员接受新的认识、拓展视野,形成新的理念。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培训,是对在职教师的教育理念的转变做出的努力,这是在当前状况下,要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改变现有的教育状况所采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 措施 。这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征程中,对教师的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培养才刚刚进入起步阶段。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态度看待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接受培训的教师新教育理念的形成,将会在正确的学习态度下,使新的教育理念在短期内形成。这种培训要坚持、广泛的进行。 在职教师的培训这只是主要方式之一。通过这一方式就像是一道门,把你引入门内,里面陈列了太多珍贵的知识宝藏还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学习,汲取精华以武装自己。例如:在接受教授给我县教师的培训后,我们的思想,教育观念有了全新的改变。小学教育是学生的启蒙阶段。教授用他的亲身经历给我们讲解了他的小学老师是如何以身作则、榜样薰陶,使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教学中的寓教于乐,动静结合,使他们不仅学习了知识同时所形成的素养今生受用无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是什么让这位老师在学生心中留下这么深刻的形象,是她切合实际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中教育理念是万千教育工作者学习、思索、探究后,在自身心中坚定下来的指引其思想的重要理论升位。 这就像是一颗待发的种子此刻已经植入它要播撒的土地,有了种子还要给它创设成长的条件与环境使其发芽、开花。学校、社会就是促成这颗种子成长的环境。学校开展的“校本培训”、“骨干学科研究”、“ 教育心得 共享”等各种活动,使教师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不仅赢得了知识与快乐,更赢得了新的教育理念。社会环境的营造则在于宣传与效果的对比。社会上太多的人都不太了解新课程改革,更别说新的教育理念。家长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份。采取“家长会谈”、“ 家庭教育 大比拼”等宣传活动让家长们学习了解并且也参与到改革的行业中来,这样为新教育理念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后盾。拓宽了教师的发挥空间。教育理念也随课程改革的发展不断更新。 三、理念到行为的整合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培养的应该是一个个全面发展的活生生的人。他除了应该拥有必要的知识,还应具备健全的品格、人格。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把“育人”放在首位。 教育理念立足于教育事实,同时又必须超越教育事实。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拥有何种教育理念,势必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行为方式是教育质量的直接的影响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新的教育理念的更新,随着社会对教育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提出不同的要求时,对教育行为方式的选择也将决定着实际的教育结果。因此,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的整合是必须的、密切的。 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改变所有教育人员的行为。而教育人员的行为由教育人员的思想、理念所主宰。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教育者的教育行为方式也由原来的转变为新的教育行为方式。更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现实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不再单一的由教与学的方式开展。体验、实践、感悟、 反思 、合作与协调沟通等多种形式,多种 渠道 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引导,服务帮助相结合。师生共同追求,共同探讨不断实现新理念与新教育行为的完美整合。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构建出更平等、更人性、更合谐的关系。 教师把生活实践与书本知识联系结合为一体,将知识与动手体验相辅承,道德与人文素养相融合,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塑造真正的社会人而不是机械的复制人。达到教师教育新理念形成的目的。 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教育行为方式变革的先决条件。只有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转变并从教育者的思想上有所感悟,完整的用这种理念去改造教育行为。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创新,促使新的课程改革不断发展。发展的改革孕育发展的教育理念,更新的教育理念塑造新的教育行为。实践提炼理论-----理论激励反思------思考开拓创新-------创新促成发展------发展体现实践。我们坚信新课程改革经历理论到行为的整合,必将持续不断地,一步一步向着既定目标跨出坚实有力的步伐,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 [2]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朱慕菊主编 [3] 黄甫全:新中国课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教育研究》 1999年 [4] 郑金洲《教育碎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5] 许国动:教师新理念的养育 [6] 杨岷:开放教育中教师现代教育理念的构建 [7] 教育、责任与担当《师资建设》总第121期 小学教育技术论文篇二 (数学)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凤阳畲族乡小学 —— 钟政营 (内容摘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元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工具和载体,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为数学教学编制的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地改变了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 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 教育技术装备 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实验教学 网络教研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 方法 ,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 想象力 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还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这门学科是其他教育学科的基础,数学学科势必与其他学科领域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而这些必然的联系也势必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那么多元化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也必然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多媒体计算机和通讯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必将成为教学活动的首选。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为数学教学编制的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地改变了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使用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 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它的出现,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案例(一): 在教学活动中,五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但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不够精确,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来进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能力尚不完善,如果老师不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会形成固定的学习模式和方法,不善于分析推理和验证。在教学义务教育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能呈现给学生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事物这一特点,制作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来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用课件作成这样的动画情境:把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并提问: 1、转化后有什么变化? 2、两种图形有什么联系? 3、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4、照这样推理,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通过这样的动画问题情境,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起学 生的学习欲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二): 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帮助我们验证很多数学结论。比如:课件可以演示直线无限延伸,可以演示正方体(或长方体)相对的 面相 等,还可以演示一个角的两边延长或缩短,都不能影响角的大小等等。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不仅能够让学生验证数学结论,还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很多难点。 二、美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美术作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为新鲜直观的图画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由于数学较为枯燥,使学生厌烦,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如果配上较为具体的图画,使 抽象思维 转化为形象思维,则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兴趣顿起。美术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了美术的魅力之所在。 案例: 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点阵中的规律”一课,主题图出示了一个点阵图的画面。 师:(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1:有一些点。 师:这点是不是胡乱摆放的? 生2:不是,是有规律的。 出示课件:—组点阵图。 师:我们先来看一看:点是怎样排列的? 生1:点是按列和行的依次增加一直摆下去的。 师:这就是这些点的排列规律。猜一猜,下一面第五个点阵该如何排列?有几个点呢? 生2:第五个点阵是五列五行,应该有25个点.……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美的画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形式多样的图形也让学生远离了数学的枯燥无味。 三、实验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建构时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才能发生。数学实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向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和欲望。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在实验过程中留足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获得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切合自身实际的认知方式去探索、去发现,使他们在数学上得到主动发展,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案例: 教学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6页“测量土豆体积”一课。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研究过怎样测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东西,它们既不是长方体、正方体,也不是圆柱体和圆锥体。比如,这个土豆、这块小石头、这个鸡蛋等等。这些物品的形状都有自己的特点,很不规则,人们把这样的物品一般称为不规则物体。它们的体积又该如何测量和计算呢? 教师举起半杯水和土豆,让学生观察杯子中的水面,并提出:想一想,如果把土豆放进杯子中,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想到什么问题? 师:怎样研究呢?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土豆,一个盛着水的水杯和一些测量工具。现在大家先来讨论老师提出的一个问题。 拿起盛有半杯水的杯子和土豆。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水杯中的水面,想一想,如果老师把这个土豆放进这个杯子中,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想到什么? 生:杯子中的水面会升高,水面升高的部分就是土豆的体积。 师:有不同意见吗? 师:好!现在请各组按照这样的思路,测量并计算土豆的体积。测量之前,请各组同学先研究一下测量方案,每组可提出几种方案,比较一下,看哪种方案可行,再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操作。开始! (学生分组活动,要给学生讨论、实际操作、计算的时间。教师作为参与者参与其中,了解各组的方案,指导有困难的小组。) 在解决如何测量土豆体积的这个问题中,让学生自己设计测量方案,既体现合作研究的过程,又可生成各种测量方法,并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符合新课标指出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行开放性教学的教学理念。 四、网络教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网络教研与小学数学教学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做到资源共享。网络教研能使每位教师的知识快速更新,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交流互动的平台,还能使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具开放性、延伸性和灵活性。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在教学中已广泛应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多元化学科整合,多种教学材料、器具进入课堂,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和手段,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李兆君 主编 《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出版社出版 2、黄河明 主编 《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出版社出版 附件一 编号: 参加学区教育技术装备与实验教学优秀论文评选 申报表 论 文 题 目: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申 报 者: 钟 政 营 申报者所在单位: 凤 阳 畲 族 乡 小 学 申报汇总表 学区: 申报单位(盖章): 联系人:钟政营 电话:531786 2013年 5 月 21 日

第一单元 倍数与因数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与因数,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在100以内的全部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知道什么是质数、合数,使学生经历2、5、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的其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 2、 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 在探索活动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单元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 三、单元教学难点 在探索过程中,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发现数的特征。 四、单元课时划分 9课时 第一课时 数的世界 教学内容 认识自然数和整数,倍数和因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初步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数的所有倍数。 2、学生经历探索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能对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作出合理的解释。在教师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地归纳与类比,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探究倍数和因数 教学难点 倍数和因数的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结合“水果店”情境图,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1、谈话引入。 2、出示水果店情境图。 (1)学生活动:找一找。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数?我能找到几个?全班进行交流。 (2)教师提示:还有要补充的吗?(目的是让学生找出图中隐含的数字,比如0,1/2等。 (3)学生活动:分一分。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学生单独活动,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全班再进行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出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结果。教师要适当地进行引导,为下面教学自然数和整数做准备。 (4)根据学生的分类情况,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揭示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什么样的数是整数?并让学生举出例子来进一步说明和巩固。 二、利用整数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1、解决:买5千克梨需要多少钱? 5×4=20(元) 2、利用算式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1)说明含义。20是4和5的倍数;4和5是20的因数(需进一步使学生明确,20是4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4是20的因数,5也是20的因数)关于倍数和因数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师要让学生多说一说,并通过一定的例证进一步说明。 (2)举例说明。举出一个乘法算式,说出其中的因数和倍数关系。 (3)练习:说一说。第3页“说一说”先自己试说,同桌之间交流后,再进行全班交流。 3、说明研究倍数和因数的范围。教师根据课堂生成,相机给出“只在自然数(零除外)的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这个规定。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第3页:找一找。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后,先自己找出7的倍数,小组内交流自己找的方法。全班交流时让学生在比较后得出用乘法算式的方法来找一个数的倍数比较方便快捷。同时使学生领悟到:这个数是7的倍数,那么7同时也是这个数的因数。通过试一试:你还能找出7的其它倍数吗?使学生体会到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 2、同桌练习:你写我说。在学生弄懂题目意思后,再开展活动。活动后让中后生进行全班交流。 3、比一比:看谁找的快。(1)自己找,比比谁找的快。要求作出各自的符号。(2)组织交流,比比谁的方法好,比比谁找的对。(3)归纳。说说哪几个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为学习公倍数作准备。 4、独立练习。写出100以内全部6的倍数。交流时,体会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进一步明确方法。 5、讨论:根据除法算式如何说倍数和因数。例如:15÷3=5. 四、全课小结。 五、板书设计: 倍数与因数 像0,1,2,3,4,5,6,…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像-3,-2,-1,0,1,2,3,…这样的数是整数。 买5千克梨需要多少元? 5×4=20(元)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2,5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探索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其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3、 有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和信心。经历观察、归纳、类比等学习数学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 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对有关信息如何进行收集、分析、归纳发现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全体同学进行探索活动,探索的知识是“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探索活动 1、5的倍数的特征 ⑴你知道哪些数是5的倍数吗?你能写几个5的倍数呢?(生凭借已有的感知认识写数,师板书)你能猜出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个位不是5就是0) ⑵实践检验 1 出示1~100的数字表格 2 找出1~100以内所有5的倍数,师做记号。 3 寻找5的倍数的特征。通过观察,很容易找到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⑶尝试判断 ① 出示数字:70、90、85、105、120 ② 学生运用乘法或除法计算,来验证判断结果。 ⑷归纳总结,并板书。 2、2的倍数 ⑴出示1~100数字表格 ⑵在表中找出2的倍数,并做上记号,说一说这些数有什么特征。 ⑶学生完成后,展示结果。 ⑷说一说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通过观察,很容易找到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⑸尝试判断30、92、88、104、106 ⑹归纳总结,并板书。 4、 偶数和奇数 ⑴在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师说明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并板书: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⑵你说我答 三、巩固练习 1、 按要求选数填圈独立完成。 2、 引导学生判断时,应根据2、5的倍数的特征说明判断。 3、 准备袋子和0~9数字卡片。游戏可以分层次进行:第一轮游戏可以先让学生任意摸一张数字卡片,与“5”组成的两位数后,再判断组成的数是不是2的倍数。在此基础上,开展第二轮游戏,要求学生在摸之前先说说“摸出几和5组成的两位数是2的倍数”,然后按照这一顺序:摸数、组数和判断。第三轮游戏,先讨论“摸出几和5组成的两位数是5的倍数”,再进行游戏,逐步让学生体会摸出任何数与5组成的两位数,都是5的倍数。 四、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捕捉错误资源 演绎别样精彩 ——一道应用题引起的思考 河头镇中心校 叶亚君古人云: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是再所难免的。错误本身是不受老师欢迎的也是学生本身不愿产生的。但事实上,学生的错误是每时每刻都可能产生的,错误的出现说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曲折,暴露出学生思维中的障碍,为教师的教指明了方向。作为教师应切切实实地重视学生的错误,接纳学生的错误,让学生经历找错、辩错、改错的全过程,鼓励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彻底“根治”错误,更应该用新的理念、新的策略,变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生成性资源,再加以巧妙引导,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生出无限精彩。 一.片段描述与评析 片段:一道工程问题的练习 题目: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要2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要30天完成。 ? 要求:请同学们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也可以再添上其他条件提出问题并解答。 在学习新课之后出示这道题,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采取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安排小组合作交流,充分讨论之后进行全班交流。比一比哪个组发布的成果最有价值!学生情绪高涨,热烈而有序的讨论着、汇报着…… 有的组提出的问题是这样的:两队合作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多少天?算式是: 1÷(+)= 12(天) 1 有的组提出这样的问题:两队合作完成这项工程的,需要多少天?算式是: ÷(+)= 4(天) 针对这个问题,马上有人提出更简单的解法:12×=4(天) 追其缘由,曰:是从第一题中想到的,两个队合作完成这项工程需要12天,而现在只需要完成这项工程的,所以只要用12乘即可。 多聪明的孩子啊!能从第一题的方法中得到启发,找到这么简单的算法! 还有的组是这样提问题的:甲队先做,再乙队接着做完,两队一共用了40天完成。甲队、乙队各做了几天?列式过程如下: 解:设甲队先做Ⅹ天,乙队还要做(40-Ⅹ)天。 Ⅹ + (40-Ⅹ)= 1 很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两队轮流完成的时间应该是大于20天而小于30天,怎么可能达到40天呢?关于这个错误的处理办法,我沉思片刻,决定及时调整预设方案,于是我就问:这样的解法行吗?学生积极响应,表示可行的! 小家伙,竟然都没有发现其中的错误,好!那就将错就错! 你们会解吗?试试看! 过了一会儿,发现有的学生在沉思,有的在窃窃私语…… 我轻轻地问:“解好了吗?” 有个学生(朱××)不是很自信地说:“老师,这个方程好象不好解!”马上有部分孩子附和:对!不好解的! 我示意大家不要着急,再看看方程有没有列错。 师生一起检查方程,结果没有发现错误。学生的目光不由自主的集中在老师身上,等待老师的“判决”。 我故意面露难色:怎么回事?问题出在哪呢? 引导学生:想一想平时咱们做应用题时问题往往会出在哪? 马上有人举手提议,题目会不会没有看清楚!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学生的想法和我想到一块了! 学生重新读题。很快,有个学生兴奋地举起了手: 老师,我知道错哪儿了!我们添的条件“两个队40天完成”不符合题意。因为甲队单独做需要20天,乙队单独做需要30天完成。这项工程即使让最慢的乙队去做也只要30天完成,现在他们两个队轮流做怎么要40天呢? 老师再顺势引导:那你们估计一下,两个队轮流做需要几天呢? 最多不能超过30天,因为一部分工作是甲队做的,他们的工作效率比乙快;最少不会少于20天,因为一部分工作是乙队做的,他们的工作效率比甲队慢。所以合作完成的时间应该在20~30天之间。所以我会设25天。 …… 评析:这是发生在一道工程问题的练习中,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学生犯的一个错误。面对学生意外产生的错误,我虽然一开始就发现了错误,但也没有立即点破。采取了“将错就错” 的方法,顺势诱导学生去解错题,巧妙的制造出“不够减” 的矛盾,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在引导下,学生自己找出错误,使学生心中的疑团一扫而散。一个预设外的“错误”,巧妙化解,变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生成资源。 二 .教学反思 这个片段让我深深地领悟到:数学课堂中的错误是美丽的。错误是孩子们最朴实、最真实的思想、经验的暴露。面对“节外生枝”的错误,教师若能及时调整预设的教案,让学生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发言,充分地阐述,就会引出一次次精彩,一个个高潮。 更新观念——接纳错误 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尝试、经历、磨练和失误,最终变得聪明起来的过程。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知识还不完善、阅历还不丰富。学校是允许孩子犯错误的地方,犯错误是学生的权利。错误是学生走向成熟的印记,是学生探求真理的标志。然而,在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尤其是错误,要么是毫不客气的训斥一通;要么是一带而过,轻描淡写;还有经验不丰富的老师被意外的错误气得乱了方寸。所以我们必须更新观念,站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重新定位错误的价值,对其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宽容、允许、接纳学生的错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重拾自信。在上面的案例中,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学生出现了错误,如果教师对学生训斥:“你怎么听课的?甲队独做需要20天,乙队独做需要30天完成。两队轮流怎么可能是40天呢?不动脑子!坐下!”那么至少会有几点“后遗症”:(1)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影响学生的后继学习。(2)学生的创新“火花”就会在瞬间被无情地“剿灭”。教师要有一颗包容、接纳错误的心,结果才是另一番情形。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错误观”。要引导学生不要因为怕犯错误而不敢创新,但要尽量的避免一些低级的错误,更要及时发现错误,更正错误。教育孩子不要嘲笑出错的孩子,而要引以为戒! 2、加强估算——知道错误 《新课标》指出: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案例中,老师引导学生估算:两队轮流做需要的天数。从估算中很快能知道40天是不符合条件的,两个队轮流的天数应该是大于20天而小于30天,即知道了错误所在。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有的错误是非常可笑的。如:他们算出的老奶奶、老爷爷的年龄只有12岁;全年的生产量是1200万吨,而学生算出的平均月生产量只有25吨,还有的求出来的人数是人……学生对自己犯的错误无动于衷。追其原因,学生的估计意识淡薄。所以我想应该重视估算教学,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知道错误所在。 3、引领反思——找出错因 新课程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反思性的实践者。反思是教师事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剂。同样,引领学生进行反思错误产生的原因,也能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促使深刻的思维品质的养成。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从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反省”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认真的回顾和分析,通过反思,找出错误原因,及时改正。让学生“吃一堑长一智”,避免重蹈覆辙。 4、对症下药——改正错误 找到了错误的原因,教师针对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纠正错误的心理,从而让学生理解并改正错误。如:案例中,当学生找到了错误之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该怎样来改正错误:两队轮流到底需要几天呢?作为教师,不仅要理解、宽容、接纳学生的错误,更要用指点迷津的睿智去化解、点拨学生的错误。将错就错,给学生一定的研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观察、分析、思考,让学生在争辩中明理,在实践中改错。 5、借题发挥——利用错误 “错误”是一种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自己“创造”的宝贵的教学资源。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犯错的过程应看作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对症下药,让学生知错改错,更应该用新的理念、新的策略去积极主动的应对:教师要借题发挥,巧妙利用,因势利导,在探讨、尝试中为学生开辟出一片创新的“新天地”,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情感,激活创新思维,让错误发挥最大的功效。针对案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借错题发挥,首先顺势诱导学生去解题,在题中发现不够减,知道错误,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这样利用错误既深化理解知识,又提升了学生的解题策略和解题能力。同时利用错误改编题目:如果两队轮流的时间为40天。请改编原来的题目,使它变成另一道题。一题多练,发挥了习题的最大功效。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其实,数学课堂中的“精彩”很多时候都是出其不意的,我们备课时很难预料到,作为教师不要害怕错误,更不要把错误藏着,捂着,把错误当作难得的生成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将错就错地引导和化解。我们要换一种思路,换一个角度,不落俗套,另辟蹊径,从容地处理每个环节,充分展示学生思考、探索、交流的过程,使数学课堂中的“错误”转变成精彩的“催化剂。”如果我们能将错就错,因势利导,那么一个个绝妙的教育契机就掌握在我们手中,课堂中就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精彩

能不能说下是哪一课题的,内容是什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论文老师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分数的意义”课后反思 1、《课标》中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在“分数的意义”一课中有如下体现:(1)师:我们通过平均分一个物体,得到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数,我们是仍然来分一个物体呢,还是试着来分一堆物体? 生:分一堆吧。教师创设条件,由学生选择教学的起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体。(2)师:出示一个装有苹果的果盘,果盘上用布遮盖,使学生能看到苹果,但无法看到苹果的个数。 师:老师这里有一堆苹果,如果把这堆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你们能根据已有的知识,说一说1份与这个整体之间的关系吗?把苹果盖起来,无法看到苹果的个数,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有趣的,令人好奇的,虽然不好猜苹果的个数,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还是比较清楚的,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巧妙地铺垫了平均分的一堆物品具体有多少个并不重要,重点要研究平均分份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2、《课标》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在概念课的教学中更要注重数学活动的过程。本节课先后2次安排学生通过操作逐步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1)在复习阶段设计了“用你手中的学具能得到哪些分数?”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复习回忆对分数的已有认识。(2)在学习新知阶段设计了“请大家用纸袋内的学习材料动手分一分,然后用分数来表示你想要的部分。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用填表的形式记录讨论结果。”学生通过操作领悟到平均分的是什么物品不重要,平均分的是1个物品还是多个物品组成的群体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平均分了几份,我们要表示的是几份,学生在几十分钟的学习探索中,能对分数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应归功于大量的数学活动。3、《课标》中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发展性,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有个性的过程。让概念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1)本课在设计2次动手操作时具有一定的开发度。表现在学习材料是开放的,即每组学具的物品不同,多少也不同。使每组学生的操作结果各不相同。(2)在理解单位“1”时,具有一定的开发度。表现在分组探讨前面的谈话:“如果这不是一堆苹果,是一堆棋子、一堆卡片、一堆硬币……,你们能通过不同的分法,得到不同的分数吗?”以及抽象概括,构建新知时设问:“既然与分的是什么、是多少没关系,那么我们给象这样的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以及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起个统一的名字叫做单位“1”。单位“1”除了可以是这些,还可以是哪些?”

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错v

最佳答案 五年级第二学期以来,我们学的主要内容就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和分数乘法的等。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单元里,有许多典型的题目,而这些题目通常会导致我们思维混乱从而做错。下面,我就来分析一道多次出错的题目。 题目是这样的: 一个长方体鱼缸,长6米、宽2米、深1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玻璃? 我是这样做的: (6×2+2×1+6×1)×2-6×2 分析我的做法: 我先算出整个鱼缸6个面的总面积,再减去缺少的那个面(上面)的面积。因为鱼缸要养鱼,所以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往往都是上面作为缸口,所以要减去上面的面积。 方法多种多样,做这一道题还有另一种方法: (2×1+6×1)×2+6×2 分析这样的做法: 已知鱼缸共有5个面,其中前面、后面是一组,左面、右面是一组,可以先算出前、后、左、4个面的总面积,再加上下面的面积,就可以求出鱼缸5个面的面积,也就是鱼缸的表面积。 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像这样类型的题目,往往容易出错的有2点。一是不联合实际想,把鱼缸的表面积当做6个面来计算;二是虽然知道鱼缸只有5个面,但却不知道少的面面积应当怎么算。 我的建议: 当你做到这种题目时,应该画一画图来帮助你,并在图形上标明长、宽、高对应的数目,这样题目就一目了然,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了。另外,还要注意单位是否一致! 以上就是我对“鱼缸问题”的分析与见解

五年级第二学期以来,我们学的主要内容就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和分数乘法的等。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单元里,有许多典型的题目,而这些题目通常会导致我们思维混乱从而做错。下面,我就来分析一道多次出错的题目。 题目是这样的: 一个长方体鱼缸,长6米、宽2米、深1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玻璃? 我是这样做的: (6×2+2×1+6×1)×2-6×2 分析我的做法: 我先算出整个鱼缸6个面的总面积,再减去缺少的那个面(上面)的面积。因为鱼缸要养鱼,所以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往往都是上面作为缸口,所以要减去上面的面积。 方法多种多样,做这一道题还有另一种方法: (2×1+6×1)×2+6×2 分析这样的做法: 已知鱼缸共有5个面,其中前面、后面是一组,左面、右面是一组,可以先算出前、后、左、4个面的总面积,再加上下面的面积,就可以求出鱼缸5个面的面积,也就是鱼缸的表面积。 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像这样类型的题目,往往容易出错的有2点。一是不联合实际想,把鱼缸的表面积当做6个面来计算;二是虽然知道鱼缸只有5个面,但却不知道少的面面积应当怎么算。 我的建议: 当你做到这种题目时,应该画一画图来帮助你,并在图形上标明长、宽、高对应的数目,这样题目就一目了然,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了。另外,还要注意单位是否一致! 以上就是我对“鱼缸问题”的分析与见解

五年级数学小论文优秀版

五年级数学小论文【一】

我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一定的看法。其中,并非都需要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许多种,我先说出其中的五种。第一种,个位相加等于10,十位数字相同。第二种,十位数相加等于10,个位数字相同。第三种,十位、个位相加既不不等于10既,也不相同,没有任何规律。第四种,个位相加等于10,但是十位数字不相同。第五种,十位相加等于10,但是个位数字不相同。第六种当然,我并非知道所有种类,但是也略知皮毛,至少是可以写出前三中的简便方法来的。

我列几题来看:第一题,8684=多少。86和84个位相加等于10,十位数字相同,是第一种情况。可以这样计算:8+1=9,89=72,末尾46=24,89的结果是积的百位和千位,46的结果是积的十位和个位。这题的积是7224。第二题,3452,属于第三种,可以将它乘法变加法,三步完成,第一步,24=8,个位相乘,积的末尾为8。第二步用45+32=26,交叉相乘加起来,写6进2。第三步,十位相乘35=15,15加进的2,等于17,这题的积是1768。第三题,6848,属于第二种,十位数相加等于10,个位数字相同。用64=24,24+8=32,积的千位和百位是3和2。最后末尾相乘,88=64,十位和个位是6和4,这题的积是3264。

当然还有一种指算法。我就不多说了,我就不一一介绍了。看了我的方法,你们觉得是我的好,还是数学报上老土的方法好。

五年级数学小论文【二】

今天,妈妈要去买灯泡。到了超市,发现超市里有两种灯泡:一种是节能灯泡,一种是普通灯泡。节能灯泡虽然开200小时只需要用一度电,比普通灯泡一度电多用170个小时,但是它一个要5元,;普通灯泡一个只要1元,比节能灯泡便宜4元,但是它30个小时就要用一度电。

妈妈问我:考考你,如果我要买一个灯泡回家,买哪种的灯泡最划算?

我思索了一会儿,不慌不忙地说:可以这样算:

51=5305=150(小时)200小时150小时

还可以这样算:

51=52005=40(小时)30小时40小时

由这几步可得出结论,节能灯泡省钱。

妈妈又问我:很好。再想想看,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来算?

我又想了一会儿,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可以用我这学期才学的百分数来算:

5/200100=

1/

或者这样算:

200/5100=40100=4000

30/1100=30100=3000

40003000

因此,也是节能灯泡便宜。。

我和妈妈买了比较划算的节能灯泡回去了。

经过这件事,我明白了:生活处处有数学这个道理。

五年级数学小论文【三】

生活处处有数学,今天我来到超市,验证了这一真理。通过比较,我还发现有的东西套装卖比单个买更贵一点。

我来到有火腿肠的架子上,货架上摆着一包一包的火腿肠,同样品牌,同样重量,里面有10根,每包元。到底买一包一包的呢,还是买一根一根的?我犹豫了。突然,我的脑子一转,有了,只要比较一下,哪一种合算就买哪一种。于是我开始算起来:零卖的如果买10根,每根4角,共是4元,而整包的要元,多了3毛钱,所以套装比散装更贵。

我来到饮料货台,一瓶250ml的凉茶元,但是货柜上整箱16瓶装的却标价元,如果按元的单价买16瓶,只需28元,显然单瓶购买比整箱购买少用元。310ml王老吉罐装饮料一瓶元,整箱12瓶装的标价42元,如果以元的单价买12瓶则只需元,比整箱购买便宜了元;而同样的该品种,24瓶装一箱标价元,如按元的零售价买24瓶才元,比整箱购买整整少了元。旁边的啤酒每罐单价元,24瓶应收元,但是超市收款元。整整多出元,都可以多买2罐啤酒了。

同学们,数学是很奥妙的,也是很灵活的,除了我刚才提到的以外,生活中的数学还有很多种呢!所以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希望同学们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学深了,学透了,自然会发现,其实数学很有用处。

0是一个神秘的数字,它像宇宙中的奥秘一样,让人捉摸不透。0也是一个重要的数字,如果你一不小心,多添了一个0或少加了一个0的话,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这次的数学考试,让我真正领略了0的重要性。当考卷发下来的时候,99分!我立即寻找错误点。结果令我目瞪口呆。原来是4500÷90这道题。“怎么可能这么简单的题我也会出错?”我心里嘀咕道。想起当时在口算45000÷90这道题时,我轻而易举地写下50,还十分自信,可到头来一计算原来得500,差了一个0。这是多少不应该的呀!不该错的也错了,想必0是多么重要呀!如果我以后当了公司的财务总经理,别人来提钱,本来要提10000元,我却多加了一个0--100000,在帐单上仍然记了10000元。那这90000元我向谁来要呀!这一切后果都得我承担啊。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在工作上、学习上都要一丝不苟,要不然后果非常严重。

写的不错,是不错,很好 ,可是有的地方写错了 ,我就不说出来了, 希望我进步 。

关于数学的小论文:

以前,我一直以为学习”求最小公倍数”这种知识枯燥无味,整天与”求11和12的最小公倍数”类似这样的问题打交道,真是烦死人,总觉得学习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没有什么用处。

然而,有一件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那是前不久的事了,爷爷和我一起乘坐公共汽车去青少年宫。我们爷俩坐的是3路车,快要出发的时候,1路车正好也和我们同时出发。

此时爷爷看着这两路车,突然笑着对我说:”小溦,爷爷出个问题考考你,好不好?”我胸有成竹地回答道:”行!””那你听好了,如果1路车每3分钟发车一次,3路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这两路车至少再过多少分钟后又能同时发车呢?”稍停片刻,我说:”爷爷你出的这道题不能解答。”爷爷疑惑地看着我:”哦,是吗?””这道题还缺一个条件:1路车和3路车的起点站是同一个地方。”

爷爷听了我的话,恍然大悟地拍了一下自个聪明秃顶的脑袋,笑着说:”我这个‘数学博士’也有糊涂的时候,出的题不够严密,还是小溦想得周全。”我和爷爷开心地哈哈地大笑起来。此时爷爷说:”那好,现在假设是同一个起点站,你说说用什么方法来解答?”我想了想,脱口而出:”再过15分钟。

因为3和5是互质数,求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就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3х5=15),所以15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也就是两路车至少再过15分钟能同时发车。”爷爷听了夸我:”答案正确!100分。””耶!”听了爷爷的话,我高兴地举起双手。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