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管多远的路,也能走到尽头;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何必用这一颗不平的心,作践了自我呢!主要心态好,便能转苦为乐。活着,就是一种修行!
2.如果你是个轻信的人,说明你是个善良的人。继续轻信,无论你跌多少筋斗,你会坦然一生。
3.好好的管教你自我,不要管别人。
4.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梦想。
5.回忆之所以叫回忆,是因为不会再拥有了。
6.人生是完美的,又是短暂的。有的人生寂寞,有的人生多彩;不一样的人有着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它是一条没有回程的单行线,每个人都用自我所有的时光前行。
7.成功者愿意做一般人不愿意做的事。
8.多一份舒畅,少一份焦虑;多一份真实,少一份虚假;多一份快乐,少一份悲苦。
9.绝望的时候抬头看看,期望的光芒其实一向存在。
10.笑容勉强不来,感情身不由己的时候也是痛苦不堪。
11.幸福的微笑虽然简单,可是困境中的微笑却不简单。
12.生活就是这样,或悲或喜,你都要应对,你都有值得坚持的地方,一旦坚持成功,再回头看脚下的路,那就是你原来的生活轨迹
13.我赢了所有人,但却输掉了你。
14.每一天的心境从那里开始没关系,在哪里结束更重要。
15.有时候不是不懂,只是不想懂;有时候不是不明白,而是明白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16.人生如茶,静心以对。养身不在刻意,贵在自然顺心;锻炼不在朝夕,贵在持之以恒;作息不在早晚,贵在规律养成;家庭不在贫富,贵在和睦温馨;生活不在显达,健康快乐就成;朋友不在贵贱,知音胜过黄金;距离不在远近,常来常往最亲。
17.女人没了男人能够活的更滋润,男人没了女人却活的更颓唐。
18.好朋友不需要太多,两个就够了,一个肯借你钱,另一个肯参加你的葬礼。
19.不要把自我看的太强,以致无视外因的成就;不要把自我看的太轻,以致成为他人的成品。
20.上班守着忙碌,下班守着寂寞,回家守着空虚。
21.有些人就是这样,自我是蛆就觉得全世界是一个大粪池。
22.生活总是两难,再多执着,再多不肯,最终不得不学会理解。从哭着控诉,到笑着对待,到头来,可是是一场随遇而安。
23.“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24.有时候,流泪,并不代表脆弱,而是真的被伤到了。
25.尝遍酸甜苦辣,你还得默默承受着,生活还得继续。
26.我喜欢追逐风追逐光追逐一切完美事物,就好像这样我也会变得完美。
27.活这一场,让我们对人生心存感激,学会把所有的烦恼付与流云,今生来此,也不是找那个鼻青脸肿的纠缠,懂几分珍惜和感激,做好一份心理准备,修复所有被烦恼损坏的美好。
28.与其在意别人的背弃和不善,不如经营自我的尊严和完美。
29.有一点累,有一点灰,有一点点执着;全世界不懂都无所谓,对错也无所谓!
30.其实,从那天我拖着行李箱离开的时候,我就知道,人的一生都只是在奔波。
31.愚蠢的人只会生气,聪明的人懂得争取。心情是一条河,它的状态取决于它的深度。深水沉静,浅水喧哗。心量太小,小石头也能激起心情的浪花;心量大了,才能容得下暗藏的礁石。
32.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33.做你爱做的事,并不意味着生活过得简便,但绝对能够活得精彩。
34.人没有痛过,是不会理解别人的痛。
35.肥是一种态度,肉是一种精神,球形也是一种身材。
36.生活原本是没有色彩的画面,充满琐碎与漫长,唯有心怀热情的人,才能够将它的每一寸灰暗燃亮。
37.生命就是一朵千瓣莲花,既然我拒绝了绽放,那么我也就同时拒绝了枯萎和零落。
38.生命的美丽,永远展此刻它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永远展此刻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就像雄鹰的美丽,永远展此刻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就像江河的美丽,永远展此刻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
39.走路时,每跨一步,就如同把脚带到地面,我们要把快乐。祥和。宁静带到地面。
40.婚姻不在乎你找了什么人,而是你有什么样的智慧。
41.能够把自我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42.这个世界没那么在意你,也别让世界改变你的节奏。
43.笨人的爱情是批发出去的,仅凭“让我一次爱个够”的蛮力;聪明人的爱情是零售出去的,懂得“只爱一点点”的精妙。
44.那么就做一个温顺的人,从生到死安然走过,不挣扎不辗转,亦不会在梦醒的时候流泪伤神。
45.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46.做生活的爱好者,用心准备营造你的家庭,公公婆婆的家如果你也能善待,你将拥有一生的幸福。
47.金钱当然能够买到欢乐,可是,这一欢乐又为失去金钱的痛苦所抵消。
48.太过在乎是失去的开始。
49.忙碌的生活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
50.女人的脸不经近看,男人的心不经细看。有些人,身近了,心也就远了。
51.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我谈恋爱罢了。
52.豁达须先思想通达,想通了,才豁达。坚持对的放弃错的,勇于颠覆传统而创新。如果拥有积极的心态,就可以得到快乐,就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淡定是一种真,更是一种善;淡定是一种美,更是一种崇高;淡定是一种成熟,更是一种升华;淡定是一种形象显现,更是一种身心和谐。
53.不摔那么一跤,就不知道有谁愿意停下来等你。不有求于人,就不知道谁会在关键时刻关心你。所有的事情发生,都有它的道理,记住时光,会教你逐一看清每一张脸。
54.你理解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理解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55.志在山顶的人,不会贪恋山腰的风景。
56.在事实面前,我们的想象力越发达,后果就越不堪设想。
57.不要追问分手的理由,不要恳求复合的可能。转个身,让自我快乐那才是最真的。
58.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是一种最终停止了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冷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59.我从不去思考自我到底喜欢什么类型的人,因为很多的标准,都会被你遇到的那个人推翻。
60.一个简单的情字,葬送了多少人的青春年华。
1.那些以往想念的人,想念的事。时间久了,再也不是想念,只是单纯的想起!
2.人生若不是终点,请微笑一直向前!其实生活就是这样,没有一味的公平,生活也不可能是平等的。生活其实最简单,你觉得幸福才是最好的。于这个世界,你来过,但,只是只是来过。
3.不要轻易相信一个人,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是人。如果你觉得这句话不对,那说明你认识的人还太少。
4.笨人的爱情是批发出去的,仅凭“让我一次爱个够”的蛮力;聪明人的爱情是零售出去的,懂得“只爱一点点”的精妙。
5.如果你是个轻信的人,说明你是个善良的人。继续轻信,无论你跌多少筋斗,你会坦然一生。
6.不管多远的路,也能走到尽头;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何必用这一颗不平的心,作践了自我呢!主要心态好,便能转苦为乐。活着,就是一种修行!
7.最可怕的是,我们相信自我做什么都没有用,然后我们便心安理得地什么都不做。
8.错过的风景,就不要再回头;擦肩的过客,不要原地踏步不走,不要紧握从前不放。时光是一把利刃,你若不走,那必定会伤痕累累。
9.所有的“做不到”,都是因为你想做到的欲望不够强!
10.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未来是噩梦。
11.生活不能没有梦想。应当有健康的梦想,发自内心的梦想,来自本国人民的梦想。
12.尝遍酸甜苦辣,你还得默默承受着,生活还得继续。
13.有些人不管变得多么衰老,却从不失去他们的美丽——他们知识将它从脸上移到了心里。
14.人人都觉得永远会很远,其实它可能短暂得看不见。
15.一禅师见一蝎子掉到水里,决心救它。谁知一碰,蝎子蛰了他手指。禅师无惧,再次出手,岂知又被蝎子狠狠蛰了一次。旁有一人说:它老蜇人,何必救它?禅师答: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善是我的天性,我岂能因为它的天性,而放弃了我的天性。
16.人生,总有一些事情需要我们自我去处理。不论有没有人帮忙,不管有没有人帮忙,属于自我的,再苦也得撑下去,再痛也得扛下去。
17.真正的失败不是你没有做成事,而是你甘心于失败。
18.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19.有没有那么一个号码,你永远不会打,也永远不会删。
20.尽管时光要使爱情凋谢,但真正的爱,却永远坚持着初恋的热情。
21.承认自我的伟大,就是认同自我的愚疑。
22.人生是完美的,又是短暂的。有的人生寂寞,有的人生多彩;不一样的人有着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它是一条没有回程的单行线,每个人都用自我所有的时光前行。
23.路是大地一道难愈的伤痕,所以人生每一步都是隐隐的痛。
24.起点是今生,终点是来世,上车要遵守天长地久规则!
25.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样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我的看法。
26.生命就是一朵千瓣莲花,既然我拒绝了绽放,那么我也就同时拒绝了枯萎和零落。
27.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梦想。
28.人生哲理,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生活是一位博学的教师,它常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
29.如果等待能够换来奇迹的话,我宁愿等下去,哪怕一年,抑或一生!
30.谈恋爱就像剥洋葱,总有一层会让你流泪。
1.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人生的幸福,一半要争,一半要随。争,不是与他人,而是与困苦。没有唾手可得的幸福,发愤图强,主动争取才能一步步接近幸福。随,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知止而后安。能力与条件的限制,很多人事只能随遇而安,随缘而止。争,人生少遗憾;随,知足者常乐。最怕该争时不争,该止时不止,总在纠结中痛苦着。
2.人生从来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勇敢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哪怕每天只做一点点,时间一长,我们也会看到自己的成长。不管你想要怎样的生活,你都要去努力争取。人生因为经历,所以才懂得。只有吃过生活的苦头,经历过许多的事情,再加上自己的修养和悟性,才能做到平和淡泊。
3.优柔寡断,是人生最大的负能量。人生没什么好优柔的。从生命角度去看,你人生路径上的任何一种选择都是错误的,无论你怎么选,都有差错;因此,当选择来临,A和B,拿一个便走就是。人生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后的坚持,不后悔,走下去,就是对的。
4.人生有两种境界:一是痛而不言,二是笑而不语。痛而不言是一种智慧,人生在世,往往会因这样或那样的伤害而心痛不已,对坚强的人来说,累累伤痕是生命赐予的最好礼物;笑而不语是一种豁达,无论遭人误解还是被人轻视,过多的言辞申辩反让人觉得华而不实,还不如一笑置之,眼前自然风轻云淡。
5.人生就是一幕戏,每个人都是主角。得,是一种短暂;失,是一种境界。使人成熟的不是岁月,而是经历。别把人生想的太难。风,总会被雨赶走;云,总会被风吹散。阳光,总在阴云后;彩虹,总在风雨后!何必让身外之物、无聊之事、坎坷之忧困扰终生?人生犹如百味瓶,任你怎么闻辨,终不知其味,但还得尝遍人生百味!
6.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去的人。人对于生活只有放得下,才能提得起,放是潇洒,放是美丽,放是智慧。唯独开心快乐,才能坦然地面对生活,坦然地迎接生活的挑战。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太清醒的人,容易烦恼。不要太刻意去寻找,最好的东西往往出现在不经意之间。
7.人生,有多少计较,就有多少痛苦;有多少宽容,就有多少欢乐。痛苦与欢乐都是心灵的折射,就像镜子里面有什么,决定于镜子面前的事物。心里放不下,自然成了负担,负担越多,人生越不快乐。计较的心如同口袋,宽容的心犹如漏斗。复杂的心爱计较,简单的心易快乐。
8.人生的幸福,不在于富足,而在于满足。满足不在于多加燃料,而在于减少火苗;欲望无止,生命有限,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尽的欲望,又怎能得到满足?放下贪欲,追求平实简朴的生活,幸福才能越来越多。
9.人生有四苦:一是看不透。看不透人际中的纠结、争斗后的隐伤,看不透喧嚣中的平淡、繁华后的宁静。二是舍不得。舍不得曾经的精彩、不逮的岁月,舍不得居高时的虚荣、得意处的掌声。三是输不起。输不起一段情感之失,输不起一截人生之败。四是放不下。放不下已经走远的人与事,放不下早已尘封的是与非。
10.茶凉了,就别再续了,再续,也不是原来的味道了;人走了,就别再留了,再留下,也不是原来的感觉了;情没了,就别回味了,再回味,也不是原来的心情了。慢慢的都会远,渐渐的都会淡,拥有时,好好珍惜,离开了,默默祝福。人生的旅途,没有人是应该要陪你走到最后的。
1.我不会对谁都善良,人心换人心,是人都懂得道理。
2.你如果不冥思苦想,怎样会恍然大悟。
3.进入社会,就是一个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你的所有过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张白纸,这是你最好的重新塑造自我形象的时候,改掉以前的缺点,没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应当以全新的形象出现。
4.不嫉妒别人,不封闭自我,人才会大气。人大气了,天地才会变得宽广。
5.尽管时光要使爱情凋谢,但真正的爱,却永远坚持着初恋的热情。
6.以岁月的名义,照亮你体内小小的倔强和忧郁。
7.坏把式光说不练,笨把式光练不说,好把式能说能练。
8.人生的路,虽然难走,可是没有绝境,只要寻找,总有路可走。人生的事,虽然难做,可是总有办法,只要心态好,一切困难都不是问题。
9.年轻的情怀,喜欢一个人,爱一朵花,其实并没有错,在我们长大过程中;只要爱过,喜欢过就是美丽的。
10.人生是场荒芜的旅行,冷暖自知,苦乐在心。
11.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梦想。
12.进取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
13.你永远要感激给你逆境的众生。
14.人生路那么长,每个时刻都有人与自我邂逅同行离开。感激他们丰富了生命,然后就这样貌,慢慢的成长了吧。
15.我们能够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能够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能够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能够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16.人生就像一场梦,梦醒了生命也就结束了。
17.付出并不一定有结果。坚持可能会导致失去更多。
18.你理解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理解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19.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20.跟爱人争,你争赢了,感情淡了。跟谁争,争赢都是输,不如跟自我争。
21.对未来真正的慷慨,就是把一切都献给此刻。
22.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仅有宽容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23.人生没有如果,仅有后果和结果。过去的不再回来,回来的不再完美。生活有进退,输什么也不能输心境。生活最大的幸福就是,坚信有人爱着我。对于过去,不可忘记,但要放下。因为有明天,今日永远只是起跑线。生活简单就迷人,人心简单就幸福;学会简单其实就不简单。
24.不管多远的路,也能走到尽头;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何必用这一颗不平的心,作践了自我呢!主要心态好,便能转苦为乐。活着,就是一种修行!
25.“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26.男人在承诺的时候固然是真心,在背叛的时候也是实意。他不再爱你,明明是他变心了,但他却只会认为是你当初吸引他的那些特质消失了。
27.愚蠢的人只会生气,聪明的人懂得争取。心情是一条河,它的状态取决于它的深度。深水沉静,浅水喧哗。心量太小,小石头也能激起心情的浪花;心量大了,才能容得下暗藏的礁石。
28.做你爱做的事,并不意味着生活过得简便,但绝对能够活得精彩。
29.与其战胜敌人一万次,不如战胜自我一次。
30.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是一种最终停止了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冷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31.爱情就像攥在手里的沙子,越刻意地攥得紧,流失得就越快!
32.我喜欢追逐风追逐光追逐一切完美事物,就好像这样我也会变得完美。
33.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34.青春的容颜一向写在我的脸上不断地在被岁月所剥落,如同一稚嫩的花瓶被剥落掉所有的装饰,剩下赤裸裸的瓶胎,光泽,纯洁如雪,不经让人想起冬天的季节包裹着无数的纯情。
35.一个青年人一提到梦想,必然会充满感情,他真心的那种缥渺美丽的梦境。
36.你不要常常觉得自我很委曲,你应当要想,他对我这样已经很好了,这就是修行的功夫。
37.最好的,不必须是最适宜的;最适宜的,才是真正最好的'。
38.为爱坚持的人,记得坚持能够,可是不要为爱受伤。
39.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必须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40.无论是对是错,你需要有一个准则,你的行为应当遵循这个准则,并根据现实生活不断的修正。反反复复优柔寡断的人,是不可能讨人喜欢的。在对错之间徘徊的人,形象不如从错到对的人正面。
41.生活被无限放小的时候,都是这样烦烦锁锁,你需要耐下心来去理解!
42.成功者愿意做一般人不愿意做的事。
43.笑容勉强不来,感情身不由己的时候也是痛苦不堪。
44.无论过去如何,未来总是崭新的。
45.你能够选择坚持,也能够选择放下。没有对错。我是说对爱情来说,可是重要的是坚持你的选择。
46.最好的节俭是珍惜时间,最大的浪费是虚度年华。
47.有一点累,有一点灰,有一点点执着;全世界不懂都无所谓,对错也无所谓!
48.明白自我是谁,适合做什么,比盲目去努力更重要。
49.成功造就不了你,失败击不垮你,平淡淹没不了你,你就站在你人生的最高峰。
50.生活在于经历,而不在于平米;富裕在于感悟,而不在于别墅。
51.读书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炫耀时有话可说。
52.有没有那么一个号码,你永远不会打,也永远不会删。
53.没关系,傻完了就长大了。
54.生命就是一朵千瓣莲花,既然我拒绝了绽放,那么我也就同时拒绝了枯萎和零落。
55.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我们现在做的工作,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人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对于敬业者来说,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
56.人生有太多的坎坷相伴,坎坷就像那些华丽的装束,用来武装自我,弥补自我的不足,让自我更坚强,更勇敢。
哲学家反思的对象是人们的心灵和精神的世界,心智哲学就是这一研究领域所构成的。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哲学类的小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试论心智哲学简史
摘 要:哲学家反思的对象是人们的心灵和精神的世界,心智哲学就是这一研究领域所构成的。心智哲学它探讨意识现象的过程和本质,研究信息的交流、心脑关系和心理概念的分析等问题,其内容渗透到本体论、认识论、逻辑、美学、语言哲学等领域之中。本文就心智哲学的发展简史进行扼要简述,以及心智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进行论述。重点在于论述心智哲学后期阶段的两个新发展方向。
关键词:心智哲学;心智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两个新发展方向
心智哲学是什么?即反思对象为人的心灵和精神而进行探索的领域。它探讨意识现象的过程和本质,研究信息的交流、心脑关系和心理概念的分析等问题,其内容渗透到本体论、认识论、逻辑、美学、语言哲学等领域之中。当代的心智哲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因为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奇特的时代,而且在这个奇特的时期,有六大学科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即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科学,鉴于这六大学科产生的变革性的变化,为认知科学的诞生提供了铺垫和基础。在上世纪70年代,一些西方的学者将人类发展最重要的六大学科:即哲学、心理、语言、人类、计算机、神经学等这几个重要的学科融合淬炼在一起。对人类的认识过程中,人类互相交往的信息是如何进行传递的主题进行研究。人类认识的过程中的信息按照当今的语言就是一种认知的信息,正是由于研究了“在认识过程中信息是如何传递的”,这个伟大的科学研究,从而产生一种新兴的科学即“认知科学”。由此可知哲学是认识科学起源的一部分,探索人脑或心智是认知科学的主要探索领域,该学科包含了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哲学、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学科的新兴学科。由于认知科学研究的领域是人脑或者心智,因此更正确的说认知科学研究的是一种概念性的认识。由于六大学科的融合,因此在这种复杂的发展下,致使认知科学在原所支撑的6个基础学科的内部产生了6个新的方向,其中之一就是心智哲学。由此可推断出,心智哲学起源于认知科学。所以正是由于认知科学产生新的发展方向,心智哲学就是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形成的,准确的说心智哲学的起源于认知科学。但是经过时代的发展,起源于认知科学的心智哲学的发展概况地讲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逻辑实证主义阶段、后期语言哲学阶段、以波普尔为代表的过渡阶段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研究范式阶段。”[1]以下是对当代心智哲学的四个阶段发展进行阐述,也可以说是心智哲学的发展简史。
一、心智哲学的第一个阶段:逻辑实证主义阶段(心智的物理科学化)
逻辑实证主义观点大致分四点:①即把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的任务归结为哲学的任务。尤其分析对象为科学的语言。②区分命题以及综合命题的差异,利用语言的逻辑法分析,试图从方式上消灭形而上学。③强调经验是一切综合命题的基础,提出检验性和确认性的一般性原则。④提出科学的普遍语言是物理的语言,欲让所有经验科学回归到物理科学,试图让科学实现统一。逻辑实证主义的意义是:捍卫科学拒绝形而上学。1930年末,随着“维也纳学派”的解体,一个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学派的组织,逻辑实证主义也因此也瓦解了,该学派所倡导的逻辑实证主义精神仍持续存在。这是心智哲学的第一发展阶段。意把知识概念转化为语言的研究从而实现科学的统一。
二、第二个阶段:后期语言哲学阶段(人类心智的语用学)
后期语言哲学即20世纪40年代以后,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的形成。“语言游戏”这个著名理论奠定了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主要思想核心,该理论通过原始语言即朴素语言,向大家展示了语言两种不同功能。这也为维特根斯坦本人巩固了在语言哲学上的地位。一种是奥古斯丁的图画,这种语言是脱离了生活实际的语言,这是奥古斯丁对生活语言的憧憬,也是一种脱离现实对上帝进行追求的语言。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由思想而迸发出的一种语言的图画。完全没有按照生活的实际对事物进行美化的勾勒性的语言。另一种是类似建筑师和助手之间为了某个目的所进行的语言的交流沟通,一种生活的对话。这就是所谓的日常生活语言。这两种语言学说成为了人类心智的语用。语言由心智所产生,尤其是第二种建筑师和助手之间所进行沟通的语言,这种生活的日常用语衍生出人类对心智的语用学进行的探索。进行研究。因此可以说,维特根斯坦是从语用分析和心理分析进入语言游戏论的[2]。语用分析和心理分析的兴起,造就了人类心智的语用学,即后期语言哲学阶段,这就是心智哲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三、第三个阶段:波普尔的心智理论阶段(心智新范式的出现)
前面提到的心智哲学的第二阶段是在维特根斯坦的语用分析和心理分析上所形成。因此,波普尔的心智理论阶段即心智新范式的出现是心智哲学发展的第三阶段。理性主义的批判是波普尔哲学的核心思想。波普尔的理性批主义批判思想异于经验主义思想。当下的人们的科学理论是是基于现存的数据的基础上所建立。因此由于人们对科学数据认识的局限性致使没有更多的数据证实一条科学理论绝对无误。(一个很经典的科学实验:人们对100万头绵羊进行实验检测,检测出的结论是绵羊是白色的。假设在检测之外只要一头绵羊是黑色的,这条绵羊是白色的理论就马上被推翻。但是有谁又能无穷尽的检测绵羊来证明绵羊是白色的,从而去证明绵羊是白色的这条科学理论是正确的呢?)从这个经典的实验中可以看出,从一个“可错性”原则所演绎出的“真伪不对称性”(真不能被证明,只有伪可以被证明),是波普尔哲学思想的核心。“意识是由物质状态产生的,但却在相当程度上控制着物理系统。正如法律制度或社会制度是我们制定而又控制我们,但决不合我们‘同一’或‘平行’,却和我们相互作用一样,意识状态(‘精神’)控制着身体并与它相互作用。”[3](P263) 心智新范式的产生,也是心智哲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四、第四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新研究范式阶段(科学研究范式和形而上学研究范式)
由于心智理论是波普尔后阶段在语言哲学上所产生的产物,此举蕴藏了心智哲学未来研究的两个具体发展的方向。第一,形而上学倾向。第二科学倾向。这两种发展方向致使20世纪70年代心理哲学的后发展阶段的研究方向由模糊的发展方向,转变为心智哲学的科学研究范式和形而上学研究范式。科学研究范式意把人类出现的心智的问题归类到科学所研究的范畴,用具有研究性的科学方法对此进行摸索和探索;形而上学研究范式即认为形而上学是心智的本质问题是,因此研究心智问题要建立在形而上学的基础上进行探索。
科学研究范式和形而上学研究范式是后期心智哲学发展的两个方向。这两个研究方向分别代表当代西方心智哲学的两种不同研究方向。这两种范式从研究的方式,研究的领域,思辨的思维研究上看都是对立的。即心身问题;他心问题;自由意志问题;自我与人格的同一性问题;动物是否具有心智;睡眠问题;意向性问题;心智因果和副现象问题;无意识问题;心理和社会的解释问题;现阶段心智哲学发展趋势仍然是以科学研究范式为新的主导方向,但由于前期的心智理论发展,形而上学研究范式正逐步的发展,甚是有崛起之势,现阶段对心智哲学的研究不再是停留在利用思维的思辨思想研究,却是不断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层面对心智所产生的种种问题进行探索。心智哲学研究是一条漫漫长路,我们要走的路程还很远。
生活中哲学小论文
生活中也是有着丰富的哲学知识的,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生活中哲学小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哲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如何? 我们常常讲哲学来源于生活世界, 也应该回到生活世界。此种概括无疑是正确的,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内容展示出来, 以便对这个关系的脉络有更为深入的把握。
20世纪50年代, 在西方两位著名的哲学家列奥斯特劳斯和亚历山大科耶夫之间发生了一场争论, 争论是围绕斯特劳斯1948年出版的《论僭政》展开的。
争论的焦点是哲学与社会的关系。按照斯特劳斯的说法, “社会”需要立足于一种共享的信任和信仰, 或立足于习俗、道德和“意见”; 而哲学则是对智慧的探寻, 是对真理的追求, 其本性是“癫狂”的, 必然要求绝对自由, 因此哲学就其本性而言与政治社会是不相容的, [ 1] 哲学与社会势必处于一种紧张、对立、冲突之中。科耶夫基本认同斯特劳斯的上述看法。但一旦涉及到“哲学与社会的冲突能否解决、是否应该解决”的问题, 斯特劳斯与科耶夫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在斯特劳斯看来, 哲学与社会的冲突不可调和。因为, 如果让哲学妥协并服从于社会的要求, 那么哲学也就不再是哲学, 不再具有哲学的品格; 而如果哲学不妥协, 执意与社会对抗, 结局只能如苏格拉底一般, 被社会“处死”。所以, 为了免于被社会“处死”的命运, 哲学应该尽可能拉开与社会的距离, 以逃避与社会的冲突。逃避的办法就是要做一个好公民或良民: 附和流行的意见, 赞美现行的政治秩序。用斯特劳斯的话说就是, 由“神志癫狂”转向和返回“神志正常”, 返回澄明( sobriety) 与温良(moderation)。
斯特劳斯认为, 所谓返回澄明与温良并不意味着改变哲学的本性, 而只是改变了哲学的表达方式。哲学必须是癫狂的, 否则就不是哲学。作为良民的哲人在“思想”方面与癫狂的哲人没有分别, 但在言论表达上, 作为良民的哲人却谨慎无比。于是作为良民的哲人发明了一种特别的写作方式, 这就是在同一个文本里面用两种语言说话, 传递两种不同的教导: 一套是对社会有用的教导, 即俗白教导( the exoteric teaching) , 另一套则是在政治上有忌讳不宜直言的“真正的教导”, 即隐讳教导( the estoteric teaching)。俗白教导是任何人都能读懂的, 隐讳教导则只有少数训练有素而且仔细阅读的人反复琢磨才能领会的。通过这样一种写作方式, 作为良民的哲人就把“真正的教导”或者“癫狂的思想”限制于少数人, 以免危害社会。斯特劳斯认为, 这样一种写作方式在古典时期就已存在, 但是到了现代却逐渐被“遗忘”了。现代哲学“走火入魔”了, 哲学从一种私人性的纯粹知性追求变成了一种公共政治的武器和工具, 变成了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无比巨大”的力量, 哲学被公共化、大众化、通俗化了[ 3] 。而这恰恰就是现代性的问题之所在。
科耶夫不同意斯特劳斯关于哲学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可调和的描述, 以及斯特劳斯对哲学本身的理解。他认为, 按照对哲人的定义, 哲学是对智慧的追求, 哲人就是不占有智慧但追求智慧的人。尽管在此点上科耶夫与斯特劳斯是一致的, 但是科耶夫不同意斯特劳斯由此推论出的“哲学生活方式”:按照斯特劳斯的推论, 哲人将把他“所有的时间”都贡献于对智慧的探求, 他因此将不仅放弃世俗的快乐, 甚至将放弃所有行动, 包括直接或间接的政治行为。科耶夫把这种哲学生活称作“伊壁鸠鲁派”哲人所采取的态度或“伊壁鸠鲁式”态度(笔者称之为“伊壁鸠鲁式的哲学生活”)。过这种生活的哲人生活在世界之外, 他退回到自身, 与他人隔离, 对公共生活没有兴趣, 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追求所谓的“真理”。
问题是, “伊壁鸠鲁式的哲学生活”是否哲人应该过的生活? 科耶夫显然并不认同。他认为, 初看起来,“伊壁鸠鲁式的哲学生活”是从哲人或哲学的定义推论出来的, 这似乎没有问题。然而, 如果深入分析就会发现, “伊壁鸠鲁式的哲学生活”是奠基于一个前提之上的, 而这个前提本身就存有疑问。这个前提就是: 一个人必须承认存在在本质上是不变的, 它永远等同于自身, 可以被“完善的理智”完全揭示, 不论这理智在什么地方(国家) 和什么时候(历史), 只要它发挥自己的天赋, 就可以完整地把握存在整体。如果情况真的是这样, 哲人就能够也必须使自己隔离于变化和喧嚣的世界, 生活在一个安静的“花园”里, 那样才能把握永恒不变的本质。但是, 按照历史主义的观点, 存在不是永恒不变的, 它在本质上是暂时的、生成的、自我创造的, 它在时间的流逝过程中不断创造自身。而如果存在是在历史的过程中创造自己(生成) , 那么, 一个人就不能通过使自己与历史隔离来解释和揭示这种创造活动。相反, 为了揭示存在, 哲人必须“介入”历史。同时, “伊壁鸠鲁式的哲人生活”还涉及到一个“很严重”的危险, 即培育偏见, 而这是与哲人的本义相左的。因为哲人就是能够摆脱偏见的人,因此, 想规避偏见的哲人就必须生活在一个广阔的世界里(像苏格拉底那样在“市场”或“街”上) ,他必须走出那个自我的封闭社会, 接触现实, 介入现实, 介入公共生活的历史化过程, 否则迟早都会被抛到事件的后面去, 抛到历史的后面去。
由上述不难看出, 科耶夫的哲学观与斯特劳斯的哲学观是“截然不同”的: 首先, 斯特劳斯认为哲学不应关注人类事务, 科耶夫则恰恰相反。斯特劳斯也认识到了这种差别, 他说:“在科耶夫前提的基础上, 对人类事务的绝对依系变成了哲学理解力的根源: 人必须绝对地呆在他地上的家里, 他必须绝对地是大地上的一个公民——如果并非必须是一个可居住的地上的某一部分的一个公民的话。在古典前提的基础上, 哲学要求一种彻底的对人类事务的疏离: 人绝对不应呆在他地上的家里, 他必须是一个整体的公民。”[ 4] 其次, 虽然科耶夫与斯特劳斯均把哲学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但科耶夫却并不认为哲学是一种完全个体性、私人性的知性追求。在科耶夫看来, 与政治家一样, 哲人也需要并追求爱和承认,因此他要求哲人应紧跟时代的步伐, 到广阔的社会上去与人交往、交流。再次, 斯特劳斯主张哲学是贵族的、精英的, 而在科耶夫的观念里, 哲学的大门却是敞开的, 随时准备接纳所有那些想“登堂入室”之人。
表面看来, 斯特劳斯与科耶夫的哲学观针锋相对、全然不同, 但在哲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 两人的差别并没有表面看起来的那么大。比如, 斯特劳斯主张哲人应该远离人类事务, 去追求关于永恒秩序的知识。对此, 科耶夫在其旨在批评斯特劳斯《论僭政》的文章《哲人的政治行动》的开头, 曾经这样评价斯特劳斯的工作:“这本著作保持了学术冷静客观的外表, 但却是杰出的和热情的……斯特劳斯通过解释这篇被忘却了的对话, 揭示了仍然是我们时代的严重道德和政治问题。”[ 5] 也就是说, 斯特劳斯解读《希耶罗》、试图“复兴”古典政治哲学的目的, 不是或者不纯粹是追求“智慧”, 而是有着强烈的现实诉求。而《论僭政》一书的英文版编者则更清晰地指出了此点:“最近十余年来, 围绕着现代性的性质一直有一种活跃的论争……这本新版《论僭政》使我们得以回顾两个较早的有关现代性的命题: 斯特劳斯和科耶夫的命题。”[ 6] 进言之, 斯特劳斯之所以要复兴古典政治哲学, 就是为了解决现代性问题, 现代性问题才是他的出发点。
由此观之, 即便斯特劳斯的理论出发点是鄙视人类社会事务, 却也无法摆脱现实的“纠缠”, “不能不”从现实出发考虑并最终解决现实问题。这意味着, 哲人、哲学既不可能也不应该自闭于象牙塔中, 哲人应该走进现实生活, 自觉地置身于生活世界之中, 随着时代和生活世界的脉搏而律动。
哲学与生活世界关系的第一个层面是如何看待生活世界中的哲学, 即生活世界是作为哲学、哲人生存的环境而存在的, 笔者把这方面的考察称为“哲学生态学”。
人天生是社会性存在物, 哲人也是人, 也只能生活在生活世界中, 也不得不与他人“共在”, 生活世界因而构成了哲学、哲人的“生存”环境。这个环境影响甚至决定着哲人能否成为哲人, 影响和决定着哲人过一种什么样的哲学生活以及怎样过哲学式的生活。我们可以把生活世界中的那些影响哲学和哲人的因素大致划分为三个方面: 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学术环境。
首先, 在哲学的历史上, 有很多哲学家已经注意到政治环境对哲学和哲人的影响, 其中, 较为著名者当数柏拉图和黑格尔。柏拉图认为, 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必须有自己的天性, 否则根本无法胜任这一研究领域。同时, 这种天性还必须在合适的“土壤”中才能“生长”起来, 否则, 如果得不到合适的养分、季节、地点, 那么它愈是强壮, 离它所期望达到的发育成长的目标就愈远。“要不是碰巧生活在一个合适的国度里, 一个哲学家是不可能有最大成就的, 因为只有在一个合适的国家里, 哲学家本人才能得到充分的成长, 进而能够保卫自己的和公共的利益。”[7] 这也就是说, 一方面, 没有合适的环境, 哲学的天赋就不会生长; 另一方面, 即使是长成了, 也难以发挥作用。不仅如此, 柏拉图还认为, 如果环境不好, 不仅少数有天赋的人成不了哲学家, 还会使哲学的“领地”被庸人所占据, 从而使哲学的本性变坏。对此, 柏拉图进一步指出: 既然环境对哲人有如此大的影响, 那么, 所谓哲学家的“无用”之说, 其责任不在哲学本身, 而在于哲学家不为人所用。社会环境不好, 哲人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如果说作为哲人的柏拉图对政治环境的“要求”还有些“羞羞答答”, 那么在黑格尔那里就“直接”了许多。在《哲学史讲演录》中, 黑格尔就明确论述了哲学与政治自由的关系。他认为, 既然哲学以普遍的存在为对象, 那么哲学要把握这普遍的对象, 就要求主体的独立和自由, 特别是思想的独立和自由: 一方面, 人要从自然中独立出来, 成为主体; 另一方面, 人要从社会中“独立”出来, 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考察人类历史, 只有当自由的政治制度已经形成了的时候, 才有可能产生哲学思想。因此, 真正的哲学始自西方, 确切地说是始自希腊; 而在东方, 比如在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这样的国度中, 因只有一个人享有自由的权利(皇帝) , 因此东方没有哲学, 东方及东方的“哲学”不隶属于哲学史。
由此而言, 不论是按照黑格尔的说法, 即哲学把握的是普遍性的对象, 因而哲人须独立、自主和自由, 还是根据斯特劳斯的观点, 即因哲学的本性是癫狂、探寻和质疑, 那么势必与现行的秩序相冲突,因而哲人须温良; 这些都说明政治环境与哲学的繁荣之间的确有很紧密的关联。
其次, 从经济环境看, 哲人也是人, 首先需要生存, 才能谈及其余。按照哲人的“本义”, 如果哲人是一群需要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追求智慧的人, 那么, 他就没有时间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反之, 如果“哲人”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解决生存问题上, 他就没有精力和心情去追求智慧。对于这样一个“矛盾”或者说“两难困境”, 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解决”之道。
在西方, 柏拉图是较早认识到哲人对经济条件依系的思想家。他认为, 一个哲学家应该免除一切体力劳动, 因此哲学家就必需依靠别人创造的财富而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国家里是不大可能有哲学家的,使得雅典人有可能研究哲学的, 乃是基于白里克里斯时代雅典的帝国主义所创造的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就是说, 精神产品的生产正如大多数物质商品的获取一样, 不能脱离经济条件。[ 8]
亚里士多德认为, 对人而言, 幸福是最高的善, 是人的终极追求, 是行为的目的。而幸福就是自足, 就是无所短缺。那么,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 他认为, 人有三种生活方式: 享乐的生活、政治的生活和思辨的、静观的生活。[ 9] 在这三种生活中, 只有思辨的生活才能够带给人完满的幸福。因为思辨活动是最强大的, 它持续得最久; 同时思辨活动也是自足的, 所谓自足并不是孤独地生活, 而是指以其自身而被选择, 是无待而在、不感匮乏, 它使生活变得愉快。在这种意义上, 思辨活动是最为自足的活动。既然幸福就是自足, 而思辨享有最大的自足, 那么, 思辨越多的人, 所享有的幸福就越大。但是, 自足的思辨生活并非完全就是“无待”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一方面, 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天生要过共同的生活, 这也正是一个幸福的人所不可缺少的; 另一方面, 作为一个人, 思辨的生活还需要多重的外部条件。当然, 亚里士多德并不认为, 需要满足的程度越高, 幸福指数就越高; 反之, 他认为过度的需求带不来相应的自足感, 若只有一个中等水平的物质生活条件, 人就完全可以做合乎德性的事。因此, 幸福就是具有中等水平的外部供应, 过着节俭的生活, 却做着高尚的事情。
黑格尔十分赞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但他比亚里士多德站得更高, 并把这个问题提升到文明发展的阶段来认识。他认为, 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必须达到某种阶段, 才会有哲学的产生。黑格尔这里的意思就包括应重视哲人从事哲学事业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社会必须发展到这样的阶段, 即一部分人可以从繁重的生存性活动中解放出来, 成为“闲人”, 而这部分“闲人”又愿意且有能力过一种哲学生活。只有到了这样的阶段, 哲学才会出现。因为哲学是自由的、与私人利益无关的工作, 所以首先必俟欲求的逼迫消散了, 精神的壮健、提高和坚定出现了, 欲望驱走了, 意识也高度地前进了, 我们才能去思想那些普遍性的对象。也就是说, 只有在生活上的需要得到满足后, 才开始有哲学思想。
斯特劳斯也认为哲人是一个“神人”, 哲人对人类事务即使只有最小的依系, 也会在精神上产生最大的自足。但是, 斯特劳斯并没有迂腐到认为哲人可以不食人间烟火。他说: “当哲人试图超越人性的时候(因为智慧是属于神性的) , 当他把习死和做到对所有人事如同死了一般作为自己唯一事业的时候, 他却不能不像一个人那样活着(这样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对所有人类事务都如同死了一般), 虽然他的灵魂不会处在这些事务中。”[ 10 ] 尽管如此, 斯特劳斯一再强调, 由于哲人依系于永恒的事物, 又由于他免除了那种人与人的自然联系的最通常、最有力的动机, 免除了常人、俗人的名利欲望, 他只需要一些能够保证他活下去的基本生存条件就够了, 因此哲人有着人之为人所可能有的最大自足。
尽管哲人有着最大的精神层面的自足, 但这毕竟不能替代基本生存条件的自足, 由此斯特劳斯揭示出了哲学生活与哲人的生存之间的。
228 浏览 4 回答
232 浏览 3 回答
193 浏览 5 回答
241 浏览 3 回答
152 浏览 3 回答
151 浏览 4 回答
270 浏览 3 回答
276 浏览 2 回答
230 浏览 3 回答
179 浏览 3 回答
350 浏览 2 回答
314 浏览 2 回答
277 浏览 2 回答
244 浏览 3 回答
157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