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时年30岁,远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师从国际著名呼吸病专家,现任WHO全球哮喘防治指南(GINA)主席 PaulO’Byrne 教授。2000年的盛夏,远渡重洋,再次来到美国数一数二的著名医学殿堂 -- 美国马约医学中心,进行博士后工作。他的合作导师是国际著名James J Lee 教授,在嗜酸性粒细胞于哮喘中地位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在美期间,沈华浩潜心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有着扎实科研功底的沈华浩经过无数次的摸索,掌握了翔实的数据和领先的方法技术,他的研究证明了嗜酸性粒细胞与哮喘发病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这些创新性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后,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国际著名呼吸病学家、英国皇家院士Peter Barnes评价“这项研究对本研究领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2001年,怀着对祖国和浙江大学的深切思念,沈华浩携带一家三代人口、带着两本厚厚的实验记录、哮喘动物模型的造模技术、小型仪器和满腔的研究激情返回了祖国。在临床实践中,沈华浩教授注意到,随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进展,国人的哮喘发病率逐年上升。哮喘严重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而目前哮喘控制的一线药物绝大部分为国外大型医药公司研制垄断。对此,沈华浩教授非常忧心,能否将重心转移到预防领域,并寻找到一条符合国情、经济有效的哮喘预防途径呢?早在2000年,沈华浩教授即开始指导学生摸索卡介苗接种预防哮喘的研究,创造性地提出早期接种BCG预防哮喘的设想。众所周知,我国儿童出生即接种卡介苗以预防结核病,而国外科学家初步调查发现儿童接种卡介苗可以降低哮喘发病率。基于这一点,沈华浩教授领导团队在国际上首先采用新生幼鼠,在生命早期给予多次、小剂量BCG接种,观察小鼠经抗原激发后各个生命时期哮喘的发生情况,发现这种方法可以达到长期预防哮喘的作用。这一系列结果发表在Allergy、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等国内外影响力较大的杂志上,为医学界关于BCG及其组分可否用于哮喘预防的争论提供了有力的实验基础。路透社健康版(纽约)以重要新闻做了报道。部分研究成果《卡介苗和微卡对哮喘预防和治疗作用的系列研究》获得2005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而这些成果促进国际上有关BCG与哮喘研究的深入,同时也会引起国际同行对我国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