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面积1.78平方公里,人口1.9万。宋元时期称“圆沙州”,明肛始称鼓浪屿。因岛的西南海边有一块大岩石,长年累月被海浪冲出一个大洞,每逢潮涨,海浪扑打岩洞,发出如擂鼓的声音,所以人们叫它为“鼓浪石”,小岛也就叫鼓浪屿了。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福建旅游景区“十佳”之首。 各位团友,码头到了,这个码头是1976年新建的,以前的码头很小,是1938年建的。这里原来是西方列强贩卖中国劳工出洋乘船的地方,大家看过《海囚》这部电影吧,那“海囚”就是从个码头乘船出发的。为解决乘船拥挤的问题,建了这个“钢琴码头”。因为鼓浪屿是“音乐之岛”,要使游人一跳上鼓浪屿就接触到音乐的气氛围,大家看这是不是有点像张开的三角钢琴! 各位团友,豉浪屿除了少量观光电瓶车外,没有其他车辆,在岛上步行别有情趣。现在我们一边走一边观赏鼓浪屿欧陆建筑的风采吧! 这是英国领事管,建于1844年和1870年,已经150多年历史了。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它的远征军开到厦门海面,与厦门守军发生激战,结果英军战败退去。1841年8月,英国30艘军舰3500余人再次进犯厦门,经激战,厦门和鼓浪屿陷落,厦门被占领10天,英军撤退时留下军舰3艘、军队500人强占鼓浪屿达5年之久。中英《南京条约》允许英国人在鼓浪屿“暂居”。1843年,英国首先在鼓浪屿设立领事馆,首任领事就是攻打厦门的海军舰长。1844年第二任领事建了这幢领事楼。可领事虽住在这里,却强占厦门的最高行政机关“兴泉水海防备道”道署办公,前后达20年。这是1870年建的新办公楼,落地门窗,一副英国模样,内部装饰相当豪华,但有6间囚室。楼前的一座狮狗墓,那是领事爱犬死后特意建造的,1957年被砸毁,墓旁立有一根钢管旗杆,已废倒。 日光岩 各位团友: 这是日光岩寺新修的山门,让我们先看前方巨石上的三幅石刻,这好像一个人写的,其实是三人所书。“鼓浪洞天”是明万历年间(1573年)泉州同知丁一中写,已经400多年了,是日光岩上最早的题刻;“鹭江第一”是清代道进士林缄所写,也有100多年了;“天风海涛”是民国4年(1915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写的。在如此高大的石头上凌空崖刻,气魄很大。 各位团友,日光岩寺原名莲花庵,是厦门四大名庵之一,实际是一石洞,以石为顶,故又叫“一片瓦”,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万历十四年(1586年)重建。因为每天凌晨,朝阳从厦门五老峰后升起,莲花庵最先沐浴在阳光里,因此得名“日光寺”。又传说当年顾成功来到晃岩(日光岩的别称),看到这里景色远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为日光岩。日光寺屡毁屡建,清同治年间,建圆明展,祀弥勒。1917年建大雄宝殿。解放后,圆明殿改成念佛堂。改革开放后,落实宗教政策,日光寺得到政府的扶持,接受海内外十方善信的捐赠,大兴土木,翻修了大雄宝殿,新建了山门、钟鼓楼、旅游平台、法堂、僧舍、小卖部和膳堂,寺庙焕然一新。日光寺是一座精巧玲珑袖珍式的寺庙,大雄殿、弥陀殿对合而设,是全国唯一的。由于环境优越,历代高僧不断,著名的弘一法师1936年曾在这里闭方便关8个月。 日光山又称龙头山,与厦门的虎头山隔海相望,一龙一虎把守厦门港,叫“龙虎守江”。这里原有一亭名“旭亭”,早已毁圯。台湾文人石国球写了一篇《旭亭记》,描写日光岩“山罗海绕,极目东南第一津,水光接天,洪波浴日,皆为梵刹呈奇”,磴道巨石夹峙,森严壁立,有“九夏生寒”之意,凉意自然来自“鹭江龙窟”了。 毓园 各位团友: 现在我们来到毓园。毓轩是林巧稚大夫的纪念园。林巧稚,1901年出生在鼓浪屿,1929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由于成绩优秀,被留在协和工作,1983年4月2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 各位团友,这里展示了林大夫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这些实物都是她生前用过的,这些照片是她学习、工作、生活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记录,这些是她的著作、论文和各种证书。从这些实物、照片、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林大夫对工作极端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同志特别是对婴儿、母亲的赤诚热爱,这都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各位团友,游览鼓浪屿到此全部结束了。各位如还有兴趣,可以挤出时间,到环岛路走走,欣赏一下大海的风韵和欧陆建筑的风采,也可深入小巷,听的别墅里流出的钢琴奏鸣声,增加厦门之旅的文化内涵。谢谢各位的合作。
他一直从事文博工作,致力于古文字、青铜器研究及博物馆陈列工作,并长期主持浙江省博物馆新馆的业务工作,策划、主持新馆的陈列。已出版专著(包含合著、主编)十余种,发表论文八十馀篇。论文《释 》曾获1988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长期在杭州大学(1998年并入浙江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开设古文字、中国青铜器两门主课。著作目录一、 甲骨文【专著】1. 《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合作),中华书局,1988年2月。2. 《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合作),中华书局,1989年1月。3. 《新编甲骨文字型类表》(与沈建华合作编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论文】01. 《释甲骨文北方名》,《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3期。02. 《论卜辞中的示》,《研究生论文集刊》1983年1期。03. 《读甲骨文?记》,《上海博物馆集刊》弟4辑,1987年。04. 《浙江省博物馆新藏甲骨文字》,《文物》1990年5期。05. 《甲骨文地名构形试析》,《殷都学刊》1990年3期。06. 《从甲骨刻辞论殷历中的两个重要问题》,《西冷艺丛》1990年4期。07. 《甲骨合文研究》,《古文字研究》19辑,1992年。08. 《甲骨文中的桑蚕丝帛》,《古今丝绸》1995年1期。09. 《说卜辞中的延尸》,《徐中舒先生百年旦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8年10月。10. 《中甲刻辞-武丁时代的另一种记事刻辞》,《东南文化》1999年5期。11. 《甲骨文合文新释》,《古文字研究》,22辑,2000年。二、 金文【专著】01. 《商周金文选》,西冷印社,1990年3月。02. 《东周鸟篆文字编》(与张光裕合编),香港翰墨轩,1994年9月。03. 《鸟虫书通考》,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6月。【论文】01. 《绍兴坡塘出土徐器铭文及其相关问题》,《文物》1984年1期。02. 《篓君盂小考》,《中原文物》1985年2期。03. 《平阴鼎盖考释》,《考古》1985年7期。04. 《东陲鼎盖考释》,《古文字研究》14辑,1986年。05. 《北山铜器新考》,《东南文化》1988年6期。06. 《 编钟明文释议》,《文物》1989年4期。07. 《吴越青铜器铭文述编》,《古文字研究》17辑,1989年。08. 《盱眙南窑铜壶新出铭文考释》,《东南文化》1990年1、2期(合)。09. 《吴季子剑铭文考释》,《东南文化》1990年4期。10. 《关于宜侯矢簋铭文的几点看法》,《东南文化》1990年5期。11. 《程桥新出铜器考释及相关问题》,《东南文化》1991年1期。12. 《从青铜器铭文论吴国的国名》,《东南文化》1991年6期。13. 《楚公逆鎛铭的复原与新释》,《江汉考古》1992年2期。14. 《舒城九里墩鼓座铭文补释》,《中国文字》新17辑,1993年。15. 《越王剑补释》,《国际百越文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6. 《越王嗣旨不光剑铭文考》,《文物》1995年8期。17. 《浙江省博物馆新入藏越王者旨于赐剑笔谈》,《文物》1996年4期。18. 《鸟虫书研究(三篇)》,《纪念于省吾先生旦辰百年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6。19. 《跋古越阁新藏之州句剑铭文》,《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1997年。20. 《能原鎛铭文初探》,《东方博物》第一辑,1997年。21. 《再论能原鎛》,《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年3期。22. 《新见越王兵器及相关问题》,《文物》,2001年1期。三、 战国文字【专著】01. 《古玺通论》,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3月。02. 《黄宾虹古玺印释文选》(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12月。【论文】01. 《关于〈爰 两考〉一文的商榷》(合作),《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4期。02. 《释 》(合作),《吉林大学学报》,1981年2期。03. 《释 》,《史学集刊》1983年3期。04. 《关于三晋兵器的若干问题》,《古文字论集》,《考古与文物丛刊》(二),1983年。05. 《释战国陶文中的 》,《考古》,1984年1期。06. 《读〈先秦货币文编〉?记》,《中国钱币》,1984年2期。07. 《楚帛书〈月令〉篇考释》,《江汉考古》,1985年1期。08. 《战国玺印文字考释〈三篇〉》,《考古与文物》,1985年4期。09. 《岣?碑研究》,《文物研究》5辑,1989年。10. 《先秦货币铭文释读拾掇》,《浙江金融》,1987年增刊。11. 《关于先秦货币铭文的若干问题》,《中国钱币》,1992年2期。12. 《包山楚简中的受期》,《江汉考古》,1993年1期。13. 《古玺文字中的=符》,《印学论坛》(西冷印社建社90周年论文集),西冷印社,1993年。14. 《战国古玺考释(三篇)》,《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1993年。15. 《释楚国的几方烙印》,《江汉考古》,1994年2期。16. 《上相邦玺考》,《中国文物报》1995年12月17日。17. 《关于真山出土的上相邦玺》,《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年2期。18. 《望山楚简文字新释(四则)》,《东方博物》第四辑,1999年。19. 《释兔》,《古文字研究》20辑,2000年。四、 文史考古【专著】:01. 《浙江文物》(合作),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02. 《浙江七千年》(合作),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9月。03. 《黄宾虹文集》(与卢辅圣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6月。【论文】:01. 《越王姓氏新考》,《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3期。02. 《浙江鄞县出土的春秋时代铜器》,《考古》,1984年8期。03. 《春秋初期越为徐地说新证》,《浙江学刊》,1987年1期。04. 《浙江出土商周青铜器的初步认识》,《东南文化》,1989年6期。05. 《姜娘子铜炉辩伪》,《中国文物报》,1990年5月3日。06. 《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性质浅议》,《福建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07. 《赵之谦〈朱笔堂判卷〉跋》,《书法丛刊》25期,1991年。08. 《南明官印集释》(合作),《东南文化》,1992年3、4期(合)。09. 《王安石及其〈字说〉》,《浙江学刊》,1992年6期。10. 《〈越绝书〉戈船释义》,《文史》36辑,1992年。11. 《马王堆帛书〈易经〉?记》,《马王堆汉墓研究文集》,湖南出版社,1994年。12. 《元鲜于必强墓铭考》(合作),《书法丛刊》,1995年1期。13. 《隋唐官印的认识和研究》,《中国古玺印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0年3月。
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中共福州市晋安区委书记陈吉
福州市晋安区位于福建省省会福州东北部,面积552平方千米,人口51万,是福州市面积最大的城区。寿山石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彩石,独产于福州市晋安区北峰山区,其质地精致细腻,莹彻通灵,色彩绚丽,形、色、质、纹俱佳,无愧为“八闽名石”、福建“省石”和中国“国石”候选石的称誉。近几年来,寿山石工艺品被指定为2008年奥运会特许产品,寿山石产地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矿山公园”,寿山石雕刻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晋安区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寿山石)之乡”称号,显示出寿山石文化的神奇魅力,也预示着寿山石产业的美好前景。
1995年胡锦涛同志在福州欣赏寿山石雕并与艺人亲切交谈
一、独一无二的特色资源,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
寿山石是1.35亿~1.5亿年前晚侏罗纪火山运动的产物,得天然造化,素有“天遣瑰宝”之美誉,又因其柔而易攻的特性,成为上乘的雕刻材料。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化,寿山石与中华文化深深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历史久远、博大精深的寿山石文化,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海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一)特性突出
寿山石雕将传统的诗、书、画艺融入其中,透射出佛教、道教和儒家的思想精髓,蕴含着博大的历史文化内涵。从1500年前的南朝至今,寿山石雕刻已形成了圆雕、薄雕、浮雕、高浮雕、镂空雕等工艺,创作出许多传世佳品,历来是人们收藏和鉴赏的珍品。自宋以来,有关寿山石文化的各类专著、画册多达300余种,诗词、游记、文论更是不计其数。
(二)地位独特
在古代,以寿山石制作的印玺是权力的象征,明清帝、后均对寿山石情有独钟,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咸丰等皇帝都收藏有许多用寿山石刻成的印玺,乾隆皇帝的田黄石“三链章”更是无价之宝。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朱德、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寿山石及其石雕艺术都很喜爱并赋予了极高的评价。
(三)影响广泛
寿山石以其特有的优异品质,通过石雕工艺品这个载体“,上伴帝王将相,中及文人雅士,下亲庶民百姓”,深受中外人士的青睐。著名书画家刘海粟、赵朴初、华君武、关山月等都为寿山石所感染,留下了诸多赞美寿山石的题词和诗篇,著名的金石篆刻家潘主兰称赞寿山石斑斓秀色和优异品质时发出“迥非笔墨能尽其名状”的感叹。《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香港《文汇报》、台湾《工商时报》、澳门《澳门日报》、新加坡《星报》等海内外新闻媒体经常专题介绍寿山石及其雕刻艺术。尤其台湾同胞特别偏爱寿山石,据了解岛内民间收藏的寿山石价值达数十亿元之巨,如今寿山石文化已成为海峡两岸经贸文化交往的重要桥梁。
寿山石矿区全景图
二、方兴未艾的宝石经济,前景广阔的特色产业
1996年,福州市晋安区成立后,在“建设新城区,开发大山区”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充分发挥寿山石产地和寿山石雕发源地的双重优势,把“弘扬寿山石文化,发展寿山石经济”列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切实抓紧抓好,形成独树一帜的寿山石产业开发、建设、保护和文化研究体系,从而成为全国最大的寿山石特色产业基地。
(一)逐步完善以寿山石文化为龙头的旅游体系
寿山石的故乡——北峰,一块山清水秀、文物荟萃的土地,由于交通闭塞,长年“养在深闺人未识”。为弘扬石文化、发展石经济,晋安区着力打造寿山石文化品牌,以寿山石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在寿山石产地建设融自然、人文、乡土风情和石文化艺术为一体的寿山石大观园,相继建成中国寿山石馆、寿山古街、寿山石观光洞、田黄探宝溪、善伯洞风景区、寿山瀑谷、寿山溪漂流及寿山石原石交易市场等景区景点,营造了“出门旅游看特色,福建特色寿山石”的良好氛围。2003年,寿山石文化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福建省六大文化品牌之一,寿山石文化旅游跻身福州四大旅游品牌行列。凭借寿山石文化品牌的独特魅力,带动了北峰旅游业的发展,古老的寿山石产地北峰成为广大游客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30万人,旅游总收入逾3000万元,在增加山区农民收入的同时,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美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南非、阿根廷、东南亚、港澳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商务考察团以及游客在这里都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大开眼界、不虚此行”、“寿山归来不看石”,成为众多游客的切身体会。晋安区还通过承办中国(福州)首届寿山石文化旅游节,举办两届中国寿山石文化博览会和寿山石雕刻艺术“十大新秀”评选及“相约在石都”文艺晚会等寿山石文化艺术展示活动,全面推动寿山石文化艺术发展,为寿山石文化旅游推波助澜。
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二排左五)与寿山石雕工艺美术大师们合影
(二)推动形成寿山石产业体系
寿山石素有“一两田黄三两金”的说法,所蕴含的巨大经济潜力在近年竞评“国石”中日益凸显出来。随着寿山石的大量开采和雕刻工艺的日臻成熟,一个集开采、加工、销售、收藏、文化研究于一体的寿山石产业体系逐渐在海内外形成。就晋安区本身而言,鼓山镇樟林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直是全国彩石的重要集散地,2005年全村从事石雕业的达3000多人,其中近一半来自全国各地,该村新建成首期5000多平方米的“樟林石雕城”,目前170多间店面已全部开业。鼓山镇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的中国寿山石交易中心,经营面积17500平方米,入住商家达125户,成为福州市最大的集寿山石学术研究、雕技培训、精品展览、雕刻创作、经营销售、原石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寿山石文化艺术活动中心。此外,寿山石产地也有不少农民从事寿山石雕刻业和销售业,寿山村商贸街开张的寿山石原石和工艺品商店有近百家,芙蓉石产地宦溪镇也形成了芙蓉石销售市场,寿山石产、购、销的兴旺情景和繁荣景象在中国传统工艺百花园中实为少有。据统计,仅晋安区目前从事寿山石雕产业的人员增至5万人,石雕业年产值可达数十亿元,福州市晋安区寿山石特色产业基地已经全面形成,并成为晋安区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增长点。
福州市人大副主任、晋安区委书记陈吉(左一),区长王明光(右一)等研究寿山石特色基地工作
(三)健全寿山石资源开发保护体系
近年来,寿山石产地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积极抢救、修复矿业遗迹,加强寿山石资源的监管保护,让这个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得到永续利用,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遗产。作为“十个一”工程之一,寿山石观光洞建成并对外开放,为参观者开启了一扇全方位“透视”一亿多年来寿山地区地质变化、寿山石形成过程以及人类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特殊“窗口”;2002年5月首届中国(福州)寿山石文化旅游节期间,建筑面积3032平方米的中国寿山石馆和占地40多亩的寿山石文化中心广场顺利落成,寿山真正成了海内外寿山石收藏爱好者的“朝圣圣地”;2003年3月1日,由福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经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的《福州市寿山石资源保护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寿山石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根据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带动一支产业,繁荣一方经济,营造一种环境”的要求,晋安区制定出台了《寿山石文化博览馆建设规划》和《福建寿山国家矿山公园总体规划》,拟建的寿山石文化博览馆规划用地26亩,建筑总面积达1.3万平方米,拟建的寿山国家矿山公园则由三个园区和十四个景区组成,总面积将达202平方千米。据勘探结果表明,在寿山村周围方圆200平方千米内所储藏的寿山石及其母矿叶蜡石的储量达2500多万吨。由此可见,寿山石产地的资源潜力巨大,发展寿山石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
2003年晋安区寿山石文化经济研讨会暨海峡寿山石文化研究院、寿山印社授牌仪式
(四)建立寿山石文化研究体系
2001年,经福建省文化厅批准,晋安区成立了海峡寿山石文化研究院,聘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功森、冯久和、林亨云等20多名雕刻艺术家和理论家担任研究员。2005年10月,台湾印石艺术收藏协会暨两岸交流访问团一行20多人来晋安区,与海峡寿山石文化研究院、寿山印社等寿山石文化机构进行有关寿山石文化艺术的学术交流,气氛浓烈,成果甚丰。几年来,《中国寿山石文化大观》、《寿山石学术论文集》、《中国寿山石论文集》、《中华瑰宝寿山石》、《寿山石典藏》等专著和画册先后面世;第一首寿山石主题歌《人见人爱寿山石》广为传唱;第一部全面介绍寿山石文化的六集纪录片《中国寿山石》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放。所有这些让寿山石立足国内、走出国门的有益探索,成就了今天令我们颇感自豪的事实: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寿山石,有寿山石的地方就有寿山石文化。
三、谋划科学的发展思路,落实可行的规划措施
福州市晋安区建设寿山石特色基地具有良好的社会条件和雄厚的物质基础,独特的资源优势、悠久的历史文化、适合的社会环境、丰富的人才资源等,都是其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十年来,福州市晋安区一直致力于寿山石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不断推动寿山石产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现今晋安区不仅成为全国最大的寿山石产业基地,而且在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海峡西岸一条独特的“风景线”。
(一)寿山石产业基地发展的总体思路
围绕“弘扬寿山石文化,构建海峡西岸特色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基地全面建设,促进寿山石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主动作为,用政策保证和必要的引导性资金扶持寿山石产业;坚持保护性开发,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发展寿山石产业;立足长远发展,用规模经济效应模式引领寿山石产业;打造产业链条,用产、供、销一体经营形式推进寿山石产业;文化涵养经济,用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寿山石文化产业,从而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市场与产品的互动,资源与效益的整合,不断完善寿山石开采、加工、销售三大示范园区建设,实现产业基地的跨越式发展。
2005年海峡两岸寿山石文化交流座谈会
(二)寿山石产业基地发展规划和今后工作措施
1.制定寿山石产业近、中、远期发展规划。要从把寿山石产业建设成为福州市晋安区第一特色产业的高度,来谋划基地不同时期的建设工作;要汲取外地同类产业基地建设的发展经验,结合晋安区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科学制定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划,减少寿山石产业发展的人为主观性、随意性、盲目性,实现“有计划的市场”和“有市场的计划”。
2.拓宽寿山石特色产业基地的资金渠道。争取省、市政府的重视,使寿山石产业基地发展规划列入省、市两级政府经济发展大规划中,从而获得省、市政府的财政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优质的服务、优良的环境、优惠的政策,吸引有一定经济实力和较高艺术眼光的客商来晋安共谋寿山石产业的发展大计。
寿山石作品——鸟语花香
3 .挖掘整合寿山石的历史文化内涵。寿山石文化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应利用海峡寿山石文化研究院的科研平台,邀请经济界、文化界、艺术界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讨,为寿山石文化做出一个明确的定位,形成一条清晰的文化主线。在这一基础上,通过举办研讨会、展拍会、艺术节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寿山石文化进行挖掘、整合和提升。利用多种宣传媒体展示福州名片——寿山石的迷人魅力,提高寿山石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爱石、赏石、玩石的群体,让寿山石成为地方旅游、特色文化的核心标志。
4.保护开发寿山石资源。根据国家地质勘查部门探明的寿山石资源储量,制定寿山石资源保护性开发措施。实行寿山石矿山企业开采许可证制度,通过资源合理配置和企业有效整合,收购周边的小矿并归于国有寿山石企业,从根本上控制滥采乱挖、掠夺性开采现象的发生。综合资源现状与市场发展等因素,制定资源开发的科学预算规划,实行每年限量开采。同时提高雕刻设计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针对不同石种特点和表现题材,因料施艺,因题施艺,多种经营,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006年晋安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陈吉书记、王明光区长与第二届寿山石雕刻艺术“十大新秀”座谈
5.打造寿山石文化旅游产业链。“出门旅游看特色,福建特色寿山石”,要充分利用福州市晋安区先后被授予“寿山石民间艺术之乡”、“国家首批非物质遗产名录”、“首批国家珠宝玉石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矿山公园”等称号的有利时机,加大旅游文化建设力度。以寿山“国石馆”为中心,修建寿山石主题公园;在寿山溪边和观光洞旁进行摩崖石刻建设,修建两亩半“田黄石”景区,建设寿山石矿山公园旅客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观光洞旅游设施。把寿山石产业与旅游业开发结合起来,使之与观光、购物、休闲融为一体,拓宽旅游附加功能,形成寿山石旅游产业链。
6.拓展寿山石节庆文化功能。让中国寿山石节成为寿山石文化与旅游、招商、购物等活动有效结合的载体,以提高地方知名度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根据形势发展,不断丰富寿山石节的形式和内容,把寿山石节办成一个经典的品牌盛会,打造成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赏石展会。通过举办寿山石节,进一步搭建与海内外经贸沟通的平台,扬寿山石之名,推进寿山石名牌战略进程。
7.筹建中国南方宝玉石大市场。积极引进巴林、青田、昌化等名印石与和田玉、岫岩玉等名玉石,以及大漠戈壁石、灵壁石等奇石产石地来晋安区建立交易场所,促进各种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通过市场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建成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大型宝玉奇石市场,使福州市晋安区成为海峡西岸的石文化中心和产业基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8.推动特色产业基地间的交流合作。寿山石特色产业基地经过十年的建设,呈现出蓬勃的发展生机,得到了政府、协会和企业的认同。为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紧跟国内外宝玉石产业的发展潮流,必须加强国内外特色产业基地间交流与合作。晋安区委、区政府将定期组织人员到先进地区学习取经,借助他们管理理念和成功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解决本区在基地建设发展中遇到的重大关键问题、重点问题、瓶颈问题。同时加强海峡寿山石研究院与艺术大专院校的合作,培养寿山石雕刻和鉴定的后备人才队伍。
四、十年建设的实践探索,值得借鉴的有益启示
我们在十年的寿山石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在科学发展中激发活力
建设寿山石特色产业基地是一项十分具体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工作。在过去的建设进程中,晋安区发挥了应有的主导作用,将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之中。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切实做到基地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使源远流长的寿山石传统民间文化迸发出新的活力。
(二)在政府引导中搭建平台
发展寿山石特色产业基地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建设工程。除了有寿山石行业内人士的积极推动外,还需要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牵头,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包括香港、台湾、东南亚等海内外寿山石爱好者共同参与这项工作。在过去十年中,晋安区党委、政府不遗余力地在整合政府、行业和社会资源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宣传平台、贸易平台、交流平台和信息平台,为基地建设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行业联合中营造氛围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改革开放机遇,不断把地方特色资源融入到全国乃至世界性市场之中,才能发展建设好特色产业基地。晋安区始终全力支持和参与“中国国石”评比活动,大力推进和发挥行业优势,做好对中国寿山石等各类玉石的整体包装、推介和宣传工作,进而为寿山石特色产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氛围和工作基础。
(四)在载体建设中打造品牌
发挥寿山石文化千年积淀的优势,扩大寿山石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一直是晋安区实施“建设新城区,发展大山区”的工作的重中之重。过去十年中,晋安区在弘扬寿山石文化、打响寿山石品牌方面注入了大量的资金,还积极争取省、市支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脚踏实地建成了中国寿山石馆、寿山商贸古街、中国寿山石交易中心、樟林石雕村等一大批基地设施,为特色基地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效载体和资源保证。
(五)在强化保护中增强后劲
“中华瑰宝”寿山石是十分珍稀的自然矿石资源,由它引发生成的寿山石文化也是一种资源。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对发展寿山石特色产业基地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十年来,晋安区社会各界十分注重寿山石资源的有效保护,通过政协提案、社会宣传和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促成省、市人大和政府出台寿山石资源保护政策,加强了对寿山石矿区的监管保护。目前,全区开采寿山石的矿洞已缩减至10个,不及1998年总量的十分之一,既有效地保护了资源,又确保了资源的永续利用。
目前,建设寿山石特色产业基地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把和谐文化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国土资源部、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及福建省和福州市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努力抓住当前“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的机遇,全力推动寿山石产业基地持续、协调、有序、有效发展,努力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寿山石馆依山就势,背山面溪,建筑外观采用福州民居特色。展厅分三层,一层为寿山石文化历史展馆;二层为寿山石原石展馆,荟萃寿山石原石100多个品种,体现寿山石1千多年开采历史;三层为寿山石名家名雕精品展馆,展馆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历代名人名家代表作等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在我国文学史上,优秀的诗词曲赋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意境,意境成为长期以来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因此,创造意境是抒情文学创作的关键所在。在分析意境的艺术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意境创造的方法,为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意境;文学创作;特征;方法
意境,通俗地讲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在我国文学史上,优秀的诗词曲赋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意境,意境成为长期以来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因此,创造意境是抒情文学创作的关键所在,而意境也成为抒情文学永远的灵魂。
一、意境的艺术特征
首先,在情感的基点上,意与境互相渗透,和谐统一。意境不是单一的结构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乙稿序》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这就是说,意境是由意与境,主观与客观两方面要素组成的。其次,意境是一个和谐广阔的情感活动的艺术空间,具有丰富的蕴藉和情思内涵。意境描写景物和人物,目的不是为了给景物和人物本身构造形象,而是为了创造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一种特有的空间。意境和意象是不同的。一般说,象是具体的物象,意象通常指一个单一的事物形象。而意境则是物象与物象之间多重复合联系所构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场景、氛围、画面、情调、韵味,是“境象非一,虚实难明”的化境,是意象与意象互相作用产生出新质的一种艺术空间。再次,意境能够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索。意境形象需要依赖意象,可是意境形象的具体性,并不直接体现在单独的意象身上,意境的意味无限性,存在于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功能结构所形成的艺术空间上,因而,依靠感受、体验和分析个别有限的意象,是不能把握意境的丰富内涵的。
二、意境创造的过程与方法
创造意境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意象的选择与组合,创造具有境外之境、象外之旨的艺术空间,要点在于处理好形与神、虚与实的和谐契合,即要做到形神兼备、虚实相生。意境的虚实结合,有两条途径,即寓虚境于实景的方法与化情思为景物的方法。
(一)寓虚境于实景
寓虚于实,以实显虚,这种虚实隐现的莫测变化和灵活运用,是各类艺术都需要的表现方式,因为巧妙地处理虚实关系,是达到以少总多、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的重要途径。这种方法在中国传统的戏曲和绘画艺术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抒情性文学的意境中,其主要表现为“形”与“神”的关系。即作者把作品中所描绘的实景与在实景之外通过比喻、暗示、象征等手法形成的想象的虚境交融在一起,从而呈现出一个似有实无,似无实有,若有若无,亦有亦无的境界。
(二)化情思为景物
情感贯穿于文学创作的全过程,是文学作品不可缺少的特有内容。寓虚境于实境,化情思于景物,这两种创造意境的途径,都具有因小见大,以少总多,用有限表现无限的功能。它们不是互相对立完全分离的。在创作过程和具体作品中,它们往往是同时存在、互补互成的。唯有熟谙了这种相互结合相互转换的关系,方能做得出情澄意深,气象万千的意境。意境有不同的类别。在意境的创造过程中,由于作家的个性、风格和表现方法上的差异,意与境两者的相互关系尤其是显现形式也会不同,因此产生出意境的不同形态。一般来说,意境可划分为两类: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特点是什么?王国维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严格地说,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定是我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写在诗中之物,也都已是情感的眼睛看出来的另一种自然风貌。有我之境的特点是什么?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有我之境,不是以我代物,不是唯我之境,而是诗人感情比较强烈,非把自己的情怀传递到景物上去渲泄不可,于是他所捕捉到的景物,也都染上了浓烈的情感色彩,成为明显的“情物”。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在主体情感表现形态上的区别,同它们形成过程的差异有关。无我之境的产生,往往是先有景物,使诗人见景生情,情是由景引起的,感受上是主动的,情是被动的。所以,在意境形象中,景较突出,情则比较隐约。
总之,意境的本质特征就是一种生命的律动,它向我们展示了生命本身独特而灵动的美,是我们民族固有审美心理结构的最高表现。突出意境、创造意境,应该成为抒情作品、特别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和永远的灵魂。
摘要:古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也可以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达到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本文以“虞山石刻资源调查与铭文整理”为例,从选择课题、开展活动、撰写报告等方面对古代文学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须注意的问题、制度保障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古代文学;实践性;教学
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以中国文学史和作品选为主要学习对象,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作为传统学科,古代文学课程在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考核形式等方面都已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笔者认为,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古代文学课程也可以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达到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2014年,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常熟虞山石刻资源调查与铭文整理研究”;2015年,这一项目被遴选为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下面就以这一项目为例,探讨古代文学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及其相关问题。
一、选择课题,设计活动方案
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文化有紧密的联系,古代文学的教学,也离不开历史文化的学习。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可以更生动有效地开展古代文学的教学活动。古代文学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课题。教师应选取学生感兴趣,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课题,这一课题应既与古代文学的知识体系相关联,又能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检验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其专业水平的目的。地方文化资源中的园林、寺院、名人故居、古建筑、历代名人题咏、匾额楹联、石刻铭文等,都与古代文学有内在的联系,是作为实践性教学活动的理想资源。我校所在地江苏省常熟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教学活动中,笔者尝试将对地方文化资源的调查与研究,作为实践性教学活动引入古代文学教学之中。虞山是常熟历史文化的核心区域,拥有较为丰富的石刻资源,这些石刻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前期调查基础上,笔者选择“虞山石刻资源调查与铭文整理”作为古代文学实践性教学活动的课题。确定选题之后,设计活动方案是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关键。活动方案是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总体规划,可采用教师指导、师生协商、学生撰写的方式进行方案设计。教师给学生规划课题的总体思路,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活动方案。活动方案一般可以从选题原因、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活动思路、方法、成员分工、活动意义、预期成果等方面进行设计。方案设计也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方式,经过反复论证、修改,最终要形成一个既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方案,这个方案是实践性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
二、实地调查,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性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有效补充。古代文学作为传统学科,历来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性教学活动的设计,可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教师可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以全班集中和分组进行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笔者所进行的“虞山石刻资源调查与铭文整理”实践活动,把虞山石刻资源分为言子墓、仲雍墓、辛峰亭、读书台、西城楼阁、剑门、忠王碑亭、兴福寺等区域,每个小组负责调查一个区域,教师指定小组负责人。各组调查之后,在全班作调查成果的展示,交流心得体会。牌坊石刻、摩崖石刻、碑刻是三种常见的石刻类型,在本次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对这三种石刻都进行了调查。针对不同石刻类型,教师预置不同的研究内容,让学生先进行相关的文献查阅,了解不同石刻类型的常识、特点,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查。牌坊石刻多与当地历史文化名人有关,在实地调查之前,教师布置学生对相关历史文化知识进行较为充分的了解。在调查过程中,让学生现场讲解牌坊的时代、形制特点、意义等。言子墓、仲雍墓区域的牌坊石刻较为集中,在言子和仲雍两位常熟先贤的墓道上分布有多个牌坊,上有匾额、楹联石刻。仲雍墓道的牌坊石刻为乾隆年间所建,第一道牌坊上有“敕建先贤仲雍墓门”的横额,楷书字体,谨饬规范;第二道牌坊的横额为“南国友恭”四个楷书大字,横额背面是“让国同心”四个大字,字体均以遒劲见称。柱联上联为“道中清权垂百世”,下联为“行侔夷惠表千秋”;第三进牌坊横额有“先贤仲雍墓”五个楷书大字,字形险中求正,颇有大气之美。两侧立柱有石刻楹联,上联为“一时逊国谁为弟”,下联为“千载名垂还属虞”。言子墓道上有乾隆御笔“道启东南”“灵萃勾吴”,以及江苏布政使所写“南方夫子”等石刻匾额。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辨识文字、欣赏字体、理解联对的意义,学生兴趣浓厚,现场气氛活跃。这些调查活动作为古代文学课程所学知识的拓展,在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开拓知识领域等方面,都能收到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效果。
摩崖石刻是石刻的常见类型,多见于山岩险峻之处。旅游风景区的摩崖石刻,作为历史遗迹,具有文物和观赏价值,也为景区增添了历史文化内涵,教师可从发展旅游的角度,引导学生探讨摩崖石刻的意义,进而讨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从而达到引领学生关注历史文化遗产的目的。虞山的剑门景区,巉岩嶙峋,巨石耸峙,有多处摩崖石刻。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康熙皇帝所题的“烟岚高旷”四个楷书大字,刻于高耸的巨石之上。剑门为康熙皇帝所欣赏,这也是景区价值的极好说明。这幅石刻周边有双龙交汇的图案,正上方有“康熙御笔之宝”篆书大印,形制远大于通常印章,尽显帝王气派。由于年代久远,印文较为模糊,须仔细分辨方可识别。也可看出此处摩崖石刻,是以康熙手书条幅,影写摹勒上石的。印章、字体、图案等都具有古代文化的特定内涵,教师通过现场讲解,可以增加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其他还有明嘉靖年间所镌“剑门”两个摩崖大字,也极为雄劲挺拔;明万历年间所镌“去思石”三个隶书大字,清咸丰年间所镌“青云得路”四个篆书大字,也都各显风采,具有观赏价值。摩崖石刻多为书法典范,字体以篆、隶、楷为多,大气庄重,教师可通过讲解摩崖石刻知识,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书法之美,也可以将相关石刻背景的研究布置给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碑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石刻资源中占主体地位。对于碑刻的调查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其专业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虞山上的碑刻较多,这些碑刻内容丰富,形制各异。言子墓道边侧有石亭,内有乾隆十六年(1751)所立御碑一座,碑文略有残缺,近年经过重新勾勒,较为清晰。在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当场辨识碑文。学生阅读碑文的困难,一方面在于识字,教师要强调学生认识繁体字,以及各种异体字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于句读,教师要训练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组织学生现场辨识碑文,可指定一名学生负责抄录工作。同学们一起辨识文字,斟酌句读,遇到难点,先进行思考、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启发、指点,大部分难点都能当场得到解决。
学生运用在课堂中所学到的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知识,进行碑文的阅读,不认识的繁体字、异体字等又可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提高他们进行一步学习的兴趣。御制碑文的文体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书写格式,如抬头、避讳字、落款等都属于古代公文写作的特殊形式,教师通过现场讲解,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了解古代文化,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有些碑文的语言文辞颇为优美,称得上是很好的文学作品。在调查过程中,学生要完成碑文的誊录工作,在组织班级交流活动中,可让学生朗诵碑文,分析鉴赏碑文中的优美词语。比如虞山半山轩附近忠王碑亭内的报恩碑坊碑文,骈散相间,词句优美。歌颂忠王率兵作战云:“爰命忠王荣千岁,式总戎旃,载膺阃寄。丹旗耀野,玄甲烂空。剑气冲云,城上之残虹欲断;弓珧控月,阵前之画角齐鸣。鼍鼓腾响而砰訇,蛇矛交锋而闪铄。飞半空之霹雳,爇山骨而皆赪;凌万仞之嶙峋,踏冰岩而尽白。妖氛扫尽,我勇馀然。”表现太平军作战之勇猛,形象生动、气势磅礴。描绘太平天国治下的常熟:“春树万家,喧起鱼盐之市;夜灯几点,摇来虾菜之船。”祥和富庶之景,令人悠然神往。这种直接面对古代文化遗产的实践性教学,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让学生对历史文化有最直接的感受,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古代文学作品是多么鲜活生动,富有魅力。因此,开展与古代文学课程相关的实践性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所发挥的作用,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达到的。
在这次虞山石刻资源的调查中,学生对“识字”的重要性,以及书法艺术美都有了切实的认识。汉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形态,除了最为通行的楷书以外,篆书、隶书、草书也都有较多的使用场合。比如中国古代碑刻,都以篆字书额,而篆字对于多数学生来讲十分陌生,不能认读,教师可借此讲解:篆额是中国碑刻的传统做法,篆字线条流畅、古朴大方,具有独特的书法艺术美,在匾额、楹联、碑刻中运用广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能够认识、欣赏篆字。教师通过识读篆字碑额,增加了学生学习文字的兴趣。碑刻是古代书法艺术的体现,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法书作品都是以碑刻拓本的形式流传下来的。虞山上的碑刻,也都字体优美,刻工精巧,可视为书法典范,具有观赏价值。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碑刻之美也有了一定的领会。在石刻铭文中,也有草书楹联。比如剑门藏海寺,山门两侧有“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的草书联对,为草书名家于右任先生所书,楹联涵义深刻,字体大气而飘逸,实为精品。站在寺门前,多数学生却无法识读,教师借此讲解草书也是汉字的一种书写方式,具有独特的书法艺术美,不认识草书,对于阅读古代文献会造成很大障碍。虞山东南麓的读书台,相传是梁昭明太子读书之地,内有巨石,上有《虞麓园说》铭文,为道光丙午(1846)年所刻,园林部门所作景点介绍上误作《虞麓园记》,这个讹误的发现,让学生认识到正确识读文字对于做好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汉字的各种字体,既可以欣赏书法之美,也是学习、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工具。结合实例的现场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识字”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于学习文字、书法、文学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撰写总结报告,呈现研究成果
教师对于实践性教学活动要有总体的设计和安排,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可以完成一个实践性教学活动任务。总结报告的撰写也十分重要,它既可以呈现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成果,又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书面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排版、图像处理、视频制作等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总结报告的总体思路设计一定要有教师的参与,为学生出谋划策,还要进行多次的修改。笔者所进行的“虞山石刻资源调查与铭文整理”实践性活动,也是以学生撰写总结报告作为最终成果。在师生共同商议下,报告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绘制虞山石刻资源分布图。虽然没有绘图经验,但他们勤于思考,克服困难,最终绘制出石刻资源分布图,对虞山石刻资源做了一个直观的呈现,这一工作具有首创性的意义;其次将虞山石刻分为牌坊类、碑刻类、摩崖类,用图片和文字说明的方式分别予以详细介绍;再次是碑文整理。将这次活动中实地查访的石碑碑文进行标点整理,同学们通过查检《汉语大字典》,以及“汉典”“异体字网站”等网络检索手段,辨识了他们所不认识的文字。对碑文的标点也是反复阅读、修改,最后拿出了高质量的碑文标点整理稿。常熟地方文化部门也整理过一些碑文,但仅限于价值较大的碑刻,绝大多数碑刻没有铭文整理。这次实践性教学活动所整理的一些碑文,都是首次整理,对于开展地方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最后是编制索引,让读者便于查找相关石刻及其内容。在多次修改之后,同学们最终拿出了一份内容丰富、形式精美的研究报告。
四、实践性教学活动须注意的问题及保障措施
实践性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调查研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从“实践性”“训练性”的角度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笔者通过进行古代文学实践性教学活动,总结出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要确定合适的选题,设置合理的预期目标。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把实践性教学活动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从学生自身知识结构、水平出发,选择恰当的课题。预期目标的设置不可过高,要具有可行性。对于古代文学课程来讲,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古代文人、文学作品都有密切的关系,对其进行考察、探索,是课堂教学的有益拓展。运用所学古代文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其次,教师的参与度要高。教师不但要负责确定选题,指导撰写活动方案,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全程参与。尤其是实地调查环节,教师通过现场指导,实际上就是将课堂讲授转移到实践场所,这对教师专业素养也是一个考验,教师要进行充分的准备,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笔者所进行的“虞山石刻资源调查与铭文整理”项目,需要教师认识篆书、草书,各种异体字,还要有一定的书法修养,才能及时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能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对于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大有裨益;再次,要注意通过撰写活动方案、总结报告,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教师要对书面材料反复修改,并留下痕迹,让学生进行揣摩,提高其文字表达能力。除了总结报告以外,实践活动还可以有拓展成果,可引导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撰写小论文,这对学生科研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很有好处的。
94 浏览 5 回答
153 浏览 4 回答
245 浏览 5 回答
350 浏览 5 回答
306 浏览 6 回答
257 浏览 6 回答
200 浏览 5 回答
155 浏览 5 回答
338 浏览 7 回答
194 浏览 4 回答
147 浏览 3 回答
133 浏览 8 回答
350 浏览 5 回答
258 浏览 3 回答
123 浏览 8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