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移民到美国,先后于布法罗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任教,之后一直担任芝加哥大学教授,和另一位著名法律经济学家、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亚伦·戴雷科特共同担任《法学与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1982年科斯教授从芝加哥大学法学院退休。早在学生时代读马可·波罗游记的时候,科斯教授就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世纪80年代初期,科斯教授极力建议张五常先生去香港大学任教,因为他认为香港大学是当时对中国最新的经济改革进行研究的最好的地方。1993年,科斯教授邀请盛洪教授去芝加哥大学法学院作访问学者。近几年,科斯教授还通过科斯基金会,组织并资助了2008年芝加哥国际会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以及2010年芝加哥研讨会“工业的生产结构”。在2008年芝加哥国际会议上,学者(来自中国和北美地区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历史学家以及法学家等),中国的政府官员及企业家们共聚一堂,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转型进行了深入探讨。2010年,芝加哥研讨会对中国工业的生产结构进行了讨论。 2013年9月2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律学院官方网站发布消息,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去世,享年102岁。 罗纳德·科斯1910年出生于英国伦敦郊外的一个名叫威尔斯登的小镇,他的父母都是当地邮局的普通电报业务员。在幼年时期,科斯由于腿疾而不得不穿戴上帮助支撑的铁制护腿,由于身体上的缺陷,年幼的科斯不得不在残疾学校入学。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科斯顺利进入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并在22岁那一年获得了商科学士学位。在该校任教6年后,科斯在1951年获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随后他前往美国,并最终成为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并担任《法律与经济日志》的主编。早在1937年,年仅26岁的科斯便在一篇名为《公司的性质》的论文中,以独特的观点阐述了企业是如何形成的。这篇论文后来被广泛认为对于经济学界具有重要意义。科斯从“交易成本”的角度给出了他所认为的企业如何产生的原因。科斯认为,市场交易行为存在成本,这些成本包括讨价还价、订立和执行合同的费用以及时间成本等,科斯认为,当市场交易成本高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成本时,企业便产生了,企业的存在正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即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代替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这一独特的研究视角,直到今天,为经济学界所惊叹。科斯在早年便显露出了一名优秀的经济学家所具备的深刻的洞察力和严谨的逻辑分析能力。在其漫长的学术生涯中,科斯对于经济学领域的最大贡献是对产权经济学的深入探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令他最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垂青。在另一篇发表于1960年的名为《社会成本问题》的著名论文中,科斯提出,假定交易成本为零,而且对产权界定是清晰的,那么法律规范并不影响合约行为的结果,即最优化结果保持不变。换言之,只要交易成本为零,那么无论产权归谁,都可以通过市场自由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施蒂格勒将科斯的这一理论进一步归纳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并最终形成“科斯定理”。科斯定理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之处在于,发现了除价格之外,产权安排与交易费用对于制度安排的影响。举例来说,钢铁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污染物,对外界造成了“负外部性”,如果将生产钢铁的过程中,社会所要承担的成本也考虑进来,生产钢铁或许并不是经济的行为。科斯认为,政府只要界定好产权,并保护好产权,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科斯的这一研究最初并没有得到太多的重视,直到30年后,产权理论才引起学界的重视,科斯本人也最终因为这一学术成果在199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当时的科斯已经81岁高龄。“科斯在过去50年中是经济学界最具影响力,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经济学家之一。”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威廉·兰德斯(William M. Landes)说,“这一点是无可辩驳的”在获得经济学学术研究领域的最高成就后,科斯并未止步于此,在即将迎来自己百岁生日之际,科斯仍在研究中国和越南经济的崛起。“科斯成就了大多数学者做梦希望能做到的事,那就是不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院长迈克尔·斯切尔(Michael H. Schill)这样评价,“他的学术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律师对于政府何时如何干预经济、以及私人合约如何管理的方法路径,他的研究和我们今天所作的很多争论都是紧密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