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标题一 (1-6)失学前后,热爱痴迷数学 (7-10)残疾后,决心献身数学。 (1-5)清华四年,研究数论;英国两年,得出 “华氏定理” 小标题二 (6-9)西南联大几年,完成《堆垒素数论》 (10-12)访美四年,扩大研究范围 (1-6)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 小标题三 (7-10)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 (11-15)致力于数学的实际应用 (图为课文结构分析图) ⑴前言部分。 结构上是倒叙。引申复习叙述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并叙等。 作用:在内容上写华罗庚挑战权威,引起读者的兴趣。 选材上,选择华罗庚自学成材的标志,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同样的,对于这件事情之前、之后的情节发展,读者也有浓厚的兴趣。 补充介绍人物: 熊庆来,是华罗庚的老师,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1893—1969,字迪之,云南人。曾经留学比利时、法国,并且在法国获得了博士学位。他在函数论方面的研究取得巨大的成果,定义了一个“无穷级函数”,被国际上采用并称作熊氏无穷数。熊庆来先生非常热爱教育事业,对于培养中国的科学人才相当的热心。早年他在东南大学当教授的时候,发现一个叫刘光的学生相当有才华,变经常指导他读书、研究,后来还和另一位教过刘光的教授一起资助他出国留学深造,甚至是卖掉自己身上的衣服给他寄钱。后来这个刘光成为了著名的物理学家。后来熊庆来先生来到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在学术杂志上看到 华罗庚的名字,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才华后,毅然打破常规,请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才19岁的华罗庚到清华大学。70多高龄半身不遂的时候,还抱病指导两个研究生杨乐和张广厚,他们后来都成为很有成就的年轻数学家。 唐培经,是华罗庚的同乡,也是江苏金坛人,后来曾经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顾问。1903—1988。从小家庭就很重视他的读书,全力培养他成材。他在东南大学学习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后来回家乡担任金坛中学校长,接着到了清华大学担任教员,后来又留学英国伦敦大学,获得统计学博士学位,当选英国皇家统计学会会员。抗战爆发以后,他毅然回国从事教育事业,是一个相当有爱国心的学者。1949年,唐培经先生到了美国,1951年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顾问,后来又担任了拉美区域农业统计顾问,直到1969年退休。 ⑵第一部分。 叙写了华罗庚青少年时期对数学的痴迷,即使遭受失学、身体残疾的不幸也仍然痴心不改,刻苦自学,终于成功的感人事迹。 第一层:介绍华罗庚名字的由来、身世及家庭。 第二层:介绍华罗庚受数学老师王维克的影响而爱上数学。 例子说明华罗庚在数学上的天赋,是为了进而说明为什么那么聪明即勤奋。 诗一:表现要埋头苦干的思想,认为天才是辛苦挣来的,勤奋能够弥补先天智力的不足。说明华罗庚成功的原因。 补充人物介绍: 王维克,华罗庚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就是他的年级主任。他博学多才,学贯中西,研究范围涉及外国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数学等众多领域。他是第一个发现华罗庚有数学天才的人。在他的影响下,华罗庚的数学成绩卓然。而且由于网本身就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的影响,华罗庚各个学科的成绩都很好,特别是中文方面,能文能诗。 第三层:介绍华罗庚失学后仍然痴迷于数学而刻苦自学。 第五段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具体感人地表现出他对数学的痴迷。 “罗呆子”的例子进一步说明其痴迷的程度。 第四层:说华罗庚不幸染病而留下终身残疾。 作用:设置悬念,同时写逆境更能体现华罗庚自学成材的艰苦和努力。 第五层:介绍华罗庚决定不一生献给数学。 呼应了文章前言部分。 小结:文章处处着力刻画华罗庚青年时代自学环境的艰苦(失学、为生计而忙碌、身患残疾、学习的书籍数量极少),事实上是采用了反衬的手法。条件越艰苦,越是说明他自学的努力程度大,才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表现出了华罗庚在逆境中奋斗的精神和刻苦自学的精神。 第二课时 ⑶第三部分。 主要介绍了华罗庚 1932进入清华大学到新中国成立这近二使年的时间里,在数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巨大贡献。 第一层:介绍华罗庚进入清华四年,研究数论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蜚声国际;留学英国两年,研究并得出了“华氏定理”。 被破格提拔是他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 补充人物介绍: 叶企孙,1993年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是这样评价他的:“是我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和我国物理学最早的组织者之一,为我国物理学研究与理科教育、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898—1977。出生上海一个书香门第家庭,1918毕业清华大学后来留学美国,在哈佛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经受聘东南大学,后来到了清华大学,创建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后来有担任了清华大学理学院第一任院长,成为清华大学的领导核心人物。同时,他也是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在解放前,一直是中国科学界实际上的领导人。新中国成立以后,当选了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也就是今天的院士。但是,由于解放前的经历,在解放后他渐渐的脱离了中国科学界的核心,在文革中更是受到了牵连和迫害,在1977年悲惨死去。 第二层:介绍华罗庚在西南联大的几年间的艰苦生活,写出了二十多篇论文,完成了《堆垒素数论》的手稿。 诗二:表现对国土受侵略,敌人横行霸道的满腔愤慨,表现强烈的爱国精神。 在昆明生活环境的艰难,即表现其成绩出之不容易,表现他的刻苦,也表现出爱国精神。 第三层:写华罗庚应邀到苏联旅行及苏联科学界对他的褒奖、重视。; 第四层:写华罗庚应邀访美四年,扩大了研究范围,受到美国数学家的赞誉。 出国的讲话,为其将来的回国做了铺垫。 各方面对他研究成就的评价,侧面表现出他研究成就之大,同时也表现出了以后毅然回国的爱国精神。 小结:文章大量采用了他人对华罗庚的评价,通过评价反衬表现出华罗庚取得成就的巨大。同时,通过华罗庚在国外受到尊敬和研究成果斐然的描写,表现出一个在民族危亡关头依然放弃国外安稳的环境和锦绣前程,投身祖国教育事业的数学家的爱国形象。 ⑷第四部分。 主要介绍华罗庚在建国后为中国的数学研究、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并积极研究、推广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解决实际问题的故事。 第一层:写华罗庚号召留学生并带领家人回国。 公开信采用了借代、借用、排比、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酣畅淋漓地表现其爱国热情和一颗红彤彤的赤子之心。 第二层:介绍华罗庚非常注意发现和培养有志于献身科学的青年人。重点介绍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 看信的反应表现出他发现人才的兴奋和喜悦。 第三层:介绍华罗庚传播与推广优选法和运筹学,把数学方法教给群众,去处理实际问题,受到外国同行的可顶。 诗三:深入生产第一线的兴奋心情,表现了这位科学家把为国为民服务当作乐事的高尚情操。 第四层:写华罗庚光荣入党。 诗四:表现华罗庚入党的喜悦心情和对党的耿耿忠心。 第五层:写华罗庚自勉自励。 自勉的理解(课后思考第一题): 空,即空洞,无所事事;松,即松懈,不思进取。实,一则实干,扎扎实实地做事,活到老干到老,二则要办实事,科学要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要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小结:文章通过介绍华罗庚在建国后为中国的数学研究,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积极研究推广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解决实际问题的故事,表现出了华罗庚的爱国热忱,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用人方法和务实的工作态度。 5.课后思考题。 第一题,已经解决。 第二题,已经解决。 第三题: 1910年11月 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1930年 发表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 1932年 进入清华大学 1937年夏天 由英国回国,在西南联大担任数学教授 1941年 完成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 1950年2月 从美国动身回国 1957年 出版60万字的《数学导引》 1958年以后 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 6.总结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华罗庚的精神 逆境中奋斗的精神;2自学成才的模范作用;爱国精神;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用人方法;务实的工作态度。 7.总结文章写作特色。 ①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紧凑。表现在小标题上,除了开头外全文用三个小标题统领起来,三个小标题主要是以华罗庚的生平主要事情来拟定的,同时又暗含了青少年、中年和老年这三个时期,概括性很强。 ②过渡自然。部分之间,层之间,段之间都有巧妙的过渡。承上启下,很好的连接了文章的内容。 ③语言准确、质朴、生动、形象。文章介绍的是数学家,所以文中时间、地点、生平事迹、研究成果、数学专用名词等都用得很准确,科学性很强。在表现人物精神世界的时候,不惜笔墨,用细节、引用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④大量使用引用这种写作手法。引用名人自己的话语、诗文,也是传记文表现人物真实的一种方法。文中引用了华罗庚的诗歌,以及他的话语,使文章对华罗庚精神世界的剖析更加深刻透彻,使读者能够触摸到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 ⑤评说的使用。传记主要是叙述介绍人生的生平事迹,如果穿插一些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评说,可以使作品避免单调,增加一些文学色彩,使读者获得启迪和教育。 8.回顾总结传记的特色。 ①人物与历史背景相结合②真实性与文学性想结合,各种写作手法的应用③语言平实④评说的使用⑤引用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