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自转,平均角速度为 7.292×10-5弧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 465米/秒。
地球自转有长期变化、周年变化、半年变化和不规则变化。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外的引力场、电磁场和地月系的演化都有关系。由于涉及的领域很广,虽然经过一百多年来的研究,地球自转变化的规律和机制还没有弄清楚。
20世纪50年代从天文测时的分析发现,地球自转速度有季节性的周期变化,春天变慢,秋天变快,此外还有半年周期的变化。周年变化的振幅约为20~25毫秒,主要是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
地球自转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其原因尚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美国国立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的观察结果表明,长时期以来呈减慢趋势的地球自转速度自1999年开始加快。NIST的时间测定师们称,为调准以地球自转速度为标准的地球时间和原子时钟的时间,自1972年起到1999年的27年来为地球的标准时钟追加过共22闰秒的时间,但1999年后却没有追加过闰秒,是因为地球的自转速度加快了。
格林威治时间所说的一秒是一天的8.641万分之一,而1972年制作的地球时钟所定义的一秒是从铯原子中放射出的光振动91亿9千2百63万1千7百70次所需要的时间。
与铯原子振动数能维持一定速度相比,以地球的自转为准的格林威治标准时间是发生变化的,闰秒就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产生的一种时间概念。
ω=2π/(24*3600s)=7.27/100000 rad/s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地幔最深层处矿物的导电性能远高于下层地幔的其他部分,这可能是使地球自转速度发生周期性变化的重要原因。 地球自转一周耗时23小时56分,约每隔10年自转周期会增加或者减少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秒。但是科学家们尚不清楚自转周期发生这种变化的具体原因。
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广濑敬的研究小组人员之前发现与地核相邻的地幔最深层处存在厚约200公里的矿物层,他们给这种矿物起名为后钙钛矿。 在研究中,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模拟了后钙钛矿在地球内部所处的环境,即约130万标准大气压、2500摄氏度,并在这种状态下测定了后钙钛矿的导电率,他们发现后钙钛矿层的导电性能是下层地幔其他部分的10倍至1000倍。
研究人员认为,流经后钙钛矿层的电流较强,这加强了固态地幔与液态外层地核之间的电磁耦合作用,结果导致地球自转发生周期性的微小变化。
至于“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其反作用力让地球自转直接变慢”“是目前造成地球自转变慢的最主要原因”,这个说法过于牵强,并不存在任何证据可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