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一则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某石通过研究突变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奖的信息,在社交媒体中广为传播。
有网友指出,这样的科研水平,远远超出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范围,“背后肯定存在严重的学术腐败,呼吁严查。”
7月13日,云南省科协相关负责人对上游新闻表示,已经注意到舆论对于陈同学基因研究的关注。
扩展资料
陈同学的相关实验记录:
相关实验记录显示,2018年1月6日,陈同学在指导教师、盘龙小区教师吕冬梅的带领下,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陈老师和杨老师商量开展参与研究工作”。同年1月9日,陈同学表示老师们给了他“一个基因”,随后陈同学“上网搜了一下什么叫基因”。
在实验记录上,陈同学手写了“基因(遗传因子)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的笔记。1月10日实验记录中,陈同学表现出了困惑,直言“还是不太了解基因”,但在老师的帮助下明白了“基因要翻译成蛋白后才能发挥作用”的道理。
到了2018年1月13日,陈同学就表示了解了PCR技术的原理,知道了PCR引物的设计等,了解了为何通过荧光强弱就可以知道哪些基因的RNA表达水平。
参考资料来源:环球时报-小学生“新基因对癌细胞影响”研究获全国大奖受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