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8月24日生于江苏省兴化县。李继侗,1912年在上海青年会中学就读,两年后转圣约翰大学附中,1916年毕业,考入圣约翰大学。因学费昂贵,家境困难,转到南京金陵大学林科学习,1921年毕业。同年考取清华学校公费留美,入耶鲁大学林学研究院作研究生,1923年获硕士学位,1925年获博士学位,是中国人在林学方面获美国博士学位的第一人,博士论文《森林覆被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发表于1926年耶鲁大学林学研究院专刊第18号。1918—1921年南京金陵大学林科毕业。1921—1923年美国耶鲁大学林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1921年,李继侗考取清华学校公费留美,入美国耶鲁大学林学研究院,师从美国著名造林学家JWToumey教授。192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是我国在美国获得林学方面的第一位博士。博士论文是《森林覆被对土壤温度的影响》。这篇博士论文达到了相当高的学术水平,经JWToumey教授推荐,发表于1926年耶鲁大学林学研究院专刊第18号,并在JWToumey教授的专著中被引用。土壤温度作为立地因子在造林工作中有重要意义,对林木种籽在林地的保存、萌发、树苗的生长发育都产生重要影响。当时,这方面的工作不多,在美国也是空白。李继侗通过细致的观测,积累了丰富可靠的数据。他的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工作,使林学界对森林覆被如何影响从地表到不同深度层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有了更可信的知识,这是当时森林生态学方面一项突破性成果。 1925年,李继侗回国在金陵大学任教。 1926年至1929年任南开大学生物系教授,他是该系唯一的一位教授,几乎讲授了生物系的全部课程。同时,还不忘科学研究,指导殷宏章做不同颜色的光对光合作用效应的试验,经过反复研究,证明了光照改变对光合作用速率的瞬间效应。1929年李继侗在美国的AnnalsofBotony43卷发表了光合作用瞬时效应的论文。他是国际公认的植物光合作用瞬时效应的最早发现者。各国学者对李继侗的发现予以高度评价:李继侗论文中的瞬间效应曲线和后来十余年到二十几年用更精密仪器测定绘制的同一效应曲线图相比较,两者极为相似。 1929年至1937年,李继侗任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讲授普通生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等课程,并亲自设计建立了我国最早的植物生理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 1931年,他在清华大学生物系讲授植物生态学,带领学生进行野外植被考察。他还研究了欧美学者们有关植物生态学和植物群落学的理论,发表了《植物气候组合论》论文。这是我国最早的全国植被生态地理规律与区域划分的论文,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李继侗是我国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的创始人之一。 1938年5月4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云南昆明共同组建西南联合大学,李继侗除继续讲授植物学有关课程外,还兼任先修班主任和生物系主任。 1938年2月又随学校再迁昆明。当时,一部分人乘粤汉铁路火车经香港、越南到云南;其余师生200余人在李继侗、闻一多、曾昭抡、黄子坚四教授带领下跋涉三千余里,历时两个多月,由长沙步行到昆明。李继侗临行前写信给家人:“抗战连连失利,国家存亡未卜,倘若国破,则以身殉。”充分表达了他的爱国精神。1938年5月4日,清华,北大,南开在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他任先修班主任及生物系主任,并管理过合作社。1946年他随清华大学迁回北平后,奋力投身于学校的恢复工作,使教学得以尽快正常进行。1946年,日军投降后,李继侗随清华大学回迁北平,继续担任教授。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生物系和北京大学生物系合并,李继侗任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学教研室主任,并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专门组及《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资料丛刊》(现改为《植物生态学学报》),还兼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室研究员,是该室的主要学术带头人,负责指导培养了一批中青年生态学工作者。 1952年,他参加了海南岛橡胶宜林地考察,撰写了《橡胶树概论》专著,以指导发展橡胶栽培。1953年,他在北京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专门组,并从1954年起招收研究生。他重视吸收国际上的科学成就,为了解决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组织并亲自动手翻译了《地植物学研究简明指南》、《蒙古人民共和国植被的基本特点》、《植物生态学》、《植被学说原理》、《地植物学》等书。他所编写的《植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的发展》一书,引导人们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上各个学派的成就,汲取他们的长处,以推动我国生态学和地植物学的发展。他为了科研成果能够及时发表和交流,创办并主编了我国第一个植物生态学方面的专门刊物《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53年,去北京小西山卧佛寺一带进行植被调查,绘制了我国第一张大比例尺植被图;1954年,到陇东西峰镇做水土保持考察。 1955年参加“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队”,负责晋西中阳、离石等县的植被调查,完成考察区的植被图及《吕梁山北部中阳地区的植被》、《黄河中游晋西水土保持考察报告》。1956年,赴呼伦贝尔草原考察,为建立谢尔塔拉种畜场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提出了草原生态学研究的一系列设想。 1957年,率北京大学有关专业师生赴黑龙江萨尔图地区考察,撰写了《黑龙江省红色草原牧场的植被和草场资源》论文。他考察了大兴安岭森林以后,提出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不能无度地采伐木材,否则松辽平原难免遭受水患。他在对北方山地考察后,提出山地不宜开荒,要大力造林,保护水土;对黄土高原考察后,提出大力种草植树,防止水土流失,恢复地力等建设性意见。李继侗在20世纪50年代的许多意见,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是非常有远见的,40年前他预料到的问题,竟成为现在国家关心的重大问题。 1954年,去陇东西峰镇作水土保持工作的实地考察,写成《陇东水土保持试验推广站参观报告》;1955年,参加“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队”,负责进行晋西中阳、离石等县(吕梁山区)的植被调查,完成考察区的植被图及《吕梁山北部中阳地区的植被》、《黄河中游晋西水土保持考察报告》;1956年,率北京大学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专门组的师生去呼伦贝尔进行草原考察,为建立谢尔塔拉种畜场提供了科学依据;1957年,率北京大学师生赴黑龙江省萨尔图地区考察,写出《黑龙江省红色草原牧场的植被和草场资源》一文。在他的考察和研究工作中,特别值得赞佩的是他的学术思想。1957年,国家决定在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第一所少数民族地区综合大学。为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和科学事业,他欣然接受政府的要求,离开条件优越的北京大学,出任内蒙古大学第一任副校长,后来又兼任内蒙古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他的倡导下,内蒙古大学成立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专门组,多次进行草原植被考察,并尽心培养草原科技人才。他还倡导编写《内蒙古植物志》,现已出版。常年的繁剧工作,终于使他积劳成疾,于1961年12月12日在呼和浩特市逝世,享年64岁。1955年李继侗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及生物学地学部常务委员、曾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还兼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植物学会汇报》主编、《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主编等职。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常委,参加我国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的制订,为推动我国植物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的发展及其有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57—1961年任内蒙古大学教授、副校长。1961年12月12日病逝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1961年病逝,享年6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