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园牧歌中的现实主义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最早时读到的先生的作品,幽默、诙谐、妙趣横生,那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黄蜂、叫天子以及人形的何首乌,还有长妈妈讲的有关赤练蛇、美女蛇的故事,都曾引起儿时最远最深的遐想,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恰似那时的心境。文章天成,如同园中的草木,枝叶繁茂,尽皆奇花异草,随手摘取。这种以孩童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使之形成一种张力,令人目不暇接。《故乡》里的闰土是经常盼望突然来临的远客,带着故乡的趣事,捕鸟、拾贝壳、守西瓜地,以及如歌吟般的“一轮金黄的圆月”所照亮的美丽的世界。还有《社戏》,那么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兀自划了船去看戏,“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散发出来的清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见望的山庄,和咿咿呀呀地旦角的哼唱,归来时偷煮豆的欢晌,都成为我们回忆中的美景。 鲁迅以他特有的细腻的笔触为许多年后中国的孩子勾勒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童年图景,却以自我的孤独实践、审识了所谓的原乡情调,这种怀旧中隐藏的对现实的思考是更为深刻的历史使命感与生命剖析,这是我很久以后再读先生作品的体会,继而颠覆了置于一个时期和年龄的思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之中少有的童话般的文字,也使之成为儿童教育中的经典读物。百草园中的草木鸟兽、三味书屋里的摇头晃脑,都以一种幽默的笔调来调节给人的目不暇接的紧张感,这些都在文末“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的感慨中结束,给人一种回忆的阶段性与模糊感,带着无法挽回的忧伤继续行走,在回望与现实中,反而更突显了生命存在悲哀,这种悲哀正是鲁迅思想中有关“中间物”的体现,他是一个“感得全人间世,而同时领会天国之极乐和地狱之大苦恼”的博大的诗人,不承认历史发展,社会形态,他拒绝了永恒,否定了历史社会生命的“凝固”与“不朽”,制造了空前的现实感与孤立姿态,这种“中间”的论调使对于百草园、三味书屋的回忆与现实产生一种巨大的隔膜,把人置于虚无的境界,推向绝望的极致。 《呐喊》小说之一《故乡》将虚构作者与现实结合,令人不得不怀疑作者与小说人物的统一性,浓郁、强烈的抒情性,使这首“还乡诗”塑造了童话般的抒情世界。在所谓的“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建构模式中,田园牧歌的情感也在闰土的一声”老爷”中彻底破灭,“我”的再次离去与闰土的离去是相互见证与背离的。鲁迅是真正透彻了解农民的心灵的作家,这种隐含在文字中的对农民个体生命意识的描写正是于悄无声息中洞穿,而这又是于平静中对现实的毁灭性的认识,在人们被乡村美丽深深打动的同时,不得不直视现实。《故乡》比起古典文学构筑的童话世界更富于现代性,它是描写无暇的童话世界中被毁灭的悲哀,他“描写现实世界与童年经历的分裂对立,表现在现实世界中童年的纯粹而美丽的童话般世界的崩坏与堕落,以及那个为‘一轮金黄的圆月’所照亮的想象世界的歌吟般的追寻”,实际上是引导人们的目光投入更深沉与痛苦的现实。乡村是没有陌生人的世界,与《祝福》、《社戏》中的“我”一样,鲁迅却正是从一个陌生人的视角来发现、观察“陌生化”的“故乡”的,它是对现实的一种永恒的拯救,关照现实对立的想象,以田园牧歌的笔调上位于这种自己身处其间却又终是孤独的陌生,极其高超的寄托了自己的现实主义精神。这种现实主义,不同于直接的白描,正是童话般的想象世界加深了现实的深重性。“幻景”与”现实”混沌一片,从“离乡”到“作怀乡梦”,“我现在的故事”始终在“心理的回乡”与“现实的回乡”所构成的张力中展开,而且必然是一个“幻景”与”现实”相互剥离的过程,剥离的痛苦与“金黄的圆月”相映成辉,是折射后更为苦痛的现实。 中学语文课本里的《社戏》并非原文的全部,而这种删节或许正引导和规定了更多的人对小说原作的理解,它在我们的记忆中展现的只是一幅精妙绝伦的江南小镇风物图,秀美的景致、豆麦的清香、淳朴的民俗以及一大群天真质朴的孩子,足以让人产生某种幻觉。但一联系前文“我”两次看京戏的情景,就完全不是一种印象了。戏院里“咚咚惶惶之灾”,由板凳“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工具”,带着这些小说前半部分留下的奇特而沉重的印象来重读我们早已读熟的文章,不得不有新的感觉感受,新的发现及新的眼光。再回忆鲁迅写在赵庄的看戏,竟至于如此的烦闷,其意并不在“戏”或“看戏”本身,而是来折射自己内心的世界,通过这些“看戏”过程中不同寻常的感觉感受,使人体会到一种精神的扩张、霸占,对个体生命的挤兑、迫压使人产生甚至于生命的威胁感,实在是与后面的清闲不可比拟的。然而这种同现,正是产生了无法超越、剥离的负罪感与现实体验,以儿童视角描绘的鲁镇的田园牧歌的生活,在此时已消失殆尽,留下的,只是心中无尽的伤痕与莫名的惋惜,鲁迅同样是以陌生化的视角来建构整篇小说的,前面删节的部分是于现实中的陌生,无法融入现实的体验,而后面则是一直以一种腼腆的姿态来回报当地不同人的相同热情,同样没能沉于“故乡”中,于是鲁迅思想的“中间物”的意象跃然纸上,这种回望与展现都不能完成的中间性,是作品中的“我”与作者的再度结合,从而在更深沉次上体现了现实主义。 钱理群在剖析鲁迅的思想时曾指出鲁迅作为现实主义者,最根本的含义,在于他彻底地屏弃了一切关于绝对,关于至善至美,对于全面而无弊端,关于永恒的乌托邦的神话与幻觉世界,杜绝一切精神逃薮,只给人们留下唯一的选择——正视现实、人生的不完美、缺陷、速朽,并从这种正视中,杀出一条生路。对于故乡的回忆,无论是真实的散文的语言,抑或自叙式的小说笔调,鲁迅都带有原乡情调似的追述展示绝对澄澈的世界,这种童话般的生活作为永恒的乌托邦的幻觉于不真实中表现无法企及的现实的悲哀。陌生化的视角,不是简单的怀乡和描述,而是更突显了屹立于“故乡”中的外乡人形象,这种无家可归的绝望的苍凉,构成了鲁迅极其作品“荒凉感”的另一个侧面,那些田园牧歌实际上是现实的坟墓中葬送了现实,田园牧歌对于鲁迅自我只是回忆中爱的体验,却又背道而驰。鲁迅自己曾说“爱之转而畏惧于爱,最终逃避爱”,这些有关爱的回忆,造成一种距离感,可以使他摆脱爱的重压,更投入的反对现实。 “爱是奢侈品,在这样的人间”,先生正是于这样的彷徨的无地中以最深刻忧患的灵魂建构起一座丰碑,在田园牧歌中践行现实主义。
伴随着鲁迅先生的作品,一同凝望逝去的历史,解读上个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同时在成长中,不断剖析自我个体的生命存在,这已是我们见证深刻的必修课,而且势必仍将持续下去,成为我们灵魂深处不可磨灭的永恒。有人说:鲁迅是一个难以表述的存在,走进他的内心深处,是相当困难的,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得后人在接近的时候,常常会陷入表述的尴尬。但对于我们而言,从学者抑或评论家的角度去品味、体会,实在是被置入另一种无地的尴尬中,我只能记下那些在我的成长中慢慢风化却又自信弥坚的感想,来告慰先生的伟大,以及见证一些…… 田园牧歌中的现实主义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最早时读到的先生的作品,幽默、诙谐、妙趣横生,那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黄蜂、叫天子以及人形的何首乌,还有长妈妈讲的有关赤练蛇、美女蛇的故事,都曾引起儿时最远最深的遐想,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恰似那时的心境。文章天成,如同园中的草木,枝叶繁茂,尽皆奇花异草,随手摘取。这种以孩童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使之形成一种张力,令人目不暇接。《故乡》里的闰土是经常盼望突然来临的远客,带着故乡的趣事,捕鸟、拾贝壳、守西瓜地,以及如歌吟般的“一轮金黄的圆月”所照亮的美丽的世界。还有《社戏》,那么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兀自划了船去看戏,“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散发出来的清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见望的山庄,和咿咿呀呀地旦角的哼唱,归来时偷煮豆的欢晌,都成为我们回忆中的美景。 鲁迅以他特有的细腻的笔触为许多年后中国的孩子勾勒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童年图景,却以自我的孤独实践、审识了所谓的原乡情调,这种怀旧中隐藏的对现实的思考是更为深刻的历史使命感与生命剖析,这是我很久以后再读先生作品的体会,继而颠覆了置于一个时期和年龄的思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之中少有的童话般的文字,也使之成为儿童教育中的经典读物。百草园中的草木鸟兽、三味书屋里的摇头晃脑,都以一种幽默的笔调来调节给人的目不暇接的紧张感,这些都在文末“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的感慨中结束,给人一种回忆的阶段性与模糊感,带着无法挽回的忧伤继续行走,在回望与现实中,反而更突显了生命存在悲哀,这种悲哀正是鲁迅思想中有关“中间物”的体现,他是一个“感得全人间世,而同时领会天国之极乐和地狱之大苦恼”的博大的诗人,不承认历史发展,社会形态,他拒绝了永恒,否定了历史社会生命的“凝固”与“不朽”,制造了空前的现实感与孤立姿态,这种“中间”的论调使对于百草园、三味书屋的回忆与现实产生一种巨大的隔膜,把人置于虚无的境界,推向绝望的极致。 《呐喊》小说之一《故乡》将虚构作者与现实结合,令人不得不怀疑作者与小说人物的统一性,浓郁、强烈的抒情性,使这首“还乡诗”塑造了童话般的抒情世界。在所谓的“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建构模式中,田园牧歌的情感也在闰土的一声”老爷”中彻底破灭,“我”的再次离去与闰土的离去是相互见证与背离的。鲁迅是真正透彻了解农民的心灵的作家,这种隐含在文字中的对农民个体生命意识的描写正是于悄无声息中洞穿,而这又是于平静中对现实的毁灭性的认识,在人们被乡村美丽深深打动的同时,不得不直视现实。《故乡》比起古典文学构筑的童话世界更富于现代性,它是描写无暇的童话世界中被毁灭的悲哀,他“描写现实世界与童年经历的分裂对立,表现在现实世界中童年的纯粹而美丽的童话般世界的崩坏与堕落,以及那个为‘一轮金黄的圆月’所照亮的想象世界的歌吟般的追寻”,实际上是引导人们的目光投入更深沉与痛苦的现实。乡村是没有陌生人的世界,与《祝福》、《社戏》中的“我”一样,鲁迅却正是从一个陌生人的视角来发现、观察“陌生化”的“故乡”的,它是对现实的一种永恒的拯救,关照现实对立的想象,以田园牧歌的笔调上位于这种自己身处其间却又终是孤独的陌生,极其高超的寄托了自己的现实主义精神。这种现实主义,不同于直接的白描,正是童话般的想象世界加深了现实的深重性。“幻景”与”现实”混沌一片,从“离乡”到“作怀乡梦”,“我现在的故事”始终在“心理的回乡”与“现实的回乡”所构成的张力中展开,而且必然是一个“幻景”与”现实”相互剥离的过程,剥离的痛苦与“金黄的圆月”相映成辉,是折射后更为苦痛的现实。 中学语文课本里的《社戏》并非原文的全部,而这种删节或许正引导和规定了更多的人对小说原作的理解,它在我们的记忆中展现的只是一幅精妙绝伦的江南小镇风物图,秀美的景致、豆麦的清香、淳朴的民俗以及一大群天真质朴的孩子,足以让人产生某种幻觉。但一联系前文“我”两次看京戏的情景,就完全不是一种印象了。戏院里“咚咚惶惶之灾”,由板凳“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工具”,带着这些小说前半部分留下的奇特而沉重的印象来重读我们早已读熟的文章,不得不有新的感觉感受,新的发现及新的眼光。再回忆鲁迅写在赵庄的看戏,竟至于如此的烦闷,其意并不在“戏”或“看戏”本身,而是来折射自己内心的世界,通过这些“看戏”过程中不同寻常的感觉感受,使人体会到一种精神的扩张、霸占,对个体生命的挤兑、迫压使人产生甚至于生命的威胁感,实在是与后面的清闲不可比拟的。然而这种同现,正是产生了无法超越、剥离的负罪感与现实体验,以儿童视角描绘的鲁镇的田园牧歌的生活,在此时已消失殆尽,留下的,只是心中无尽的伤痕与莫名的惋惜,鲁迅同样是以陌生化的视角来建构整篇小说的,前面删节的部分是于现实中的陌生,无法融入现实的体验,而后面则是一直以一种腼腆的姿态来回报当地不同人的相同热情,同样没能沉于“故乡”中,于是鲁迅思想的“中间物”的意象跃然纸上,这种回望与展现都不能完成的中间性,是作品中的“我”与作者的再度结合,从而在更深沉次上体现了现实主义。 钱理群在剖析鲁迅的思想时曾指出鲁迅作为现实主义者,最根本的含义,在于他彻底地屏弃了一切关于绝对,关于至善至美,对于全面而无弊端,关于永恒的乌托邦的神话与幻觉世界,杜绝一切精神逃薮,只给人们留下唯一的选择——正视现实、人生的不完美、缺陷、速朽,并从这种正视中,杀出一条生路。对于故乡的回忆,无论是真实的散文的语言,抑或自叙式的小说笔调,鲁迅都带有原乡情调似的追述展示绝对澄澈的世界,这种童话般的生活作为永恒的乌托邦的幻觉于不真实中表现无法企及的现实的悲哀。陌生化的视角,不是简单的怀乡和描述,而是更突显了屹立于“故乡”中的外乡人形象,这种无家可归的绝望的苍凉,构成了鲁迅极其作品“荒凉感”的另一个侧面,那些田园牧歌实际上是现实的坟墓中葬送了现实,田园牧歌对于鲁迅自我只是回忆中爱的体验,却又背道而驰。鲁迅自己曾说“爱之转而畏惧于爱,最终逃避爱”,这些有关爱的回忆,造成一种距离感,可以使他摆脱爱的重压,更投入的反对现实。 “爱是奢侈品,在这样的人间”,先生正是于这样的彷徨的无地中以最深刻忧患的灵魂建构起一座丰碑,在田园牧歌中践行现实主义。 绝望与希望中的启蒙者 很久以前读《伤逝》,读鲁迅,不懂。记忆中只有子君走过紫藤棚与涓生谈易卜生、谈泰戈尔的风景,子君瞥见雪莱半身像的羞涩,还为着子君的死可惜,我抄了林徽因的《别丢掉》:“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那真/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者/有那回音”,以此来祭奠子君,祭奠那些为了爱奋力拍翅飞出围城却又在无可奈何中走向坟墓的女子。《伤逝》是先生少有的温情之作,之中寄寓的,有关于爱的回忆,有对封建社会的现实性的反抗,更存在的是先驱者无法回避的历史命运。子君的无畏的“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代表着众多蒙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影响的年青人,在才子佳人梦的破灭中,对于封建的叛逃只能留下一声叹息。这之中,有鲁迅对个体生命存在与社会历史群体关系的探讨,深入触痛的,更是于绝望与希望中他都无法忘怀的启蒙,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交织中斗争的空白,留给他只一点罅隙去品位再一次的孤独。 《伤逝》作于五四落潮时期,正如鲁迅在显示中所体会的各样人生情态,高升的高升,沉沦的沉沦,这些个体所表达的都是先驱者对于寂寞中选择的不同的历史命运。子君的夭折、涓生的悔恨是突破封建束缚后自我选择的结果,它具有不可回避性,这不仅来自五四偏执错误的启蒙思想,更有对自我认识的绝望与希望的模糊体验。《伤逝》是以涓生手记的形式把握的,其中对会馆的败壁、吉兆胡同生活的描写都带有回忆的性质,而这种回忆,终于没能落入乌托邦神话的幻想,最后还是回到现实,重新面对新的痛苦与寂寞,咬着牙关选择了历史。子君和涓生对自我个体解放中蕴涵的有鲁迅前期的浪漫主义和个性主义的思想,他的以“个人”为本位的个性主义思想与封建传统思想以封建“社会”为本位的思想构成了尖锐的对立,在揭露封建思想对个人生存权利的漠视和对思想的摧毁中,鲁迅把西方浪漫主义的某些观点也寄托在这里。子君和涓生一起读泰戈尔、雪莱的诗,一同散步,探讨未来,于无畏中将自我从封建牢笼的束缚中释放出来,实现了自我的启蒙,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是徘徊在希望边缘中渐而升起的绝望,这种绝望来自于未知前路的迷茫。等待的面前面对的是现实的危机,经济的拮据、家人朋友的不理解都使子君与涓生对这种生活产生怀疑,于是一个开始沉溺于与官太太的勾心斗角中,一个开始在内心中反思现实,这种背道具有历史性的选择意义,个性解放后面对的问题是如何与整个社会历史相结合、相协调,而这种结合与协调又不至于丧失自我。这之中,鲁迅提出的,是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对个性启蒙的怀疑已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体验,更升华为对人的自觉的怀疑。人的独立品格、人的自由自觉都应是与人相协发展的。 当鲁迅着力于个体生命体验时,他感到的是极大的孤独,这种孤独,在《伤逝》中的体现,不仅有世人对涓生和子君的不理解,更有他们之间的无法沟通,于是个性主义在此沦落为对于“启蒙梦”的深刻怀疑与绝望,这种深层意识与潜在心理使得温情的文字背后浮现的是更为深刻的思考。个性精神的解放,脱离了变革社会制度的斗争,是无法得到结果的,然而鲁迅又从根本上否定了为了“爱”而牺牲个人意志和个性的人道主义,涓生也说“爱必须有所附丽”,而这种“附丽”不仅来自对现实生活的经济需求,更应有双方自我生命存在的把握,这种希望似乎又于一瞬中陷入虚妄中,悲剧主人公自身本就是与周围环境相对的,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在鲁迅看来是无法调和的,在这种绝望与希望的交织中,鲁迅认为应使其并存对立,择其能用者而用之,爱则爱之深,恨则恨之切,鲁迅不是“泛爱众”,提倡“人皆兄弟”的人道主义,他也不是纯粹浪漫的个性主义者,他既否定脱离开个性主义的的人道主义,也否定脱离人道主义的个性主义。正是在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相交织的此消彼长中,鲁迅在绝望与希望的中间,依然孜孜不倦的实现着对自我与社会的启蒙。子君的夭折、涓生的悔恨,在现在看来,也是启蒙者们不可回避的历史命运的选择,具有必然的孤立性与矛盾性。 作为处于绝望与希望之间的启蒙者,鲁迅也咬着牙关选择了历史,他从来不否定或掩饰自身思想的矛盾与破碎,将慈爱与悲怆互为表里,使“爱”与“死”成为对立永恒的存在,又一次把自我放进了历史的荒原中,孤独的承担启蒙的责任。《头发的故事》中N先生的愤激,《孤独者》里魏连殳的痛苦以及《在酒楼上》吕纬甫的感喟,都表现出先驱者对社会历史的背离与逆转,但这种背离又并非完全的复归,这种陷入极端孤立的状态中的先驱者,面对这种寂寞,或在绝望中死亡,或于希望中沉沦,辩不清真正的方向。这种深刻的历史使命感,在鲁迅一直默默进行的启蒙工作中,是由自我来背负的,这种孤独与寂寞之于绝望与希望,是置于之中的艰难。他曾在《<呐喊>自序》中提到:“我在年青时候也曾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然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历史给予先驱者的馈赠,全由自我一力承担。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先生拒绝了完美与圆满,对于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更、人生道路的极境,他都抱有怀疑,他同时拒绝了个性与人道的调和,在更深沉的痛苦与孤独中践行自我与社会的启蒙,于绝望与希望中实现真理的探索。“斯失子与之德,而留者为空无”。 黑暗灵魂的舞者 很简单的一个故事,最初读起只是语言晦涩颇有些古怪的神话,眉间尺与楚王还有“黑的人”的头之战,以及那些咿咿呀呀奇奇怪怪的歌,平添了许多奇异的幻彩。为父复仇而死的传说在中国是不少见的,被冠以忠孝的名义后终沉溺于历史的洪流中,不复听说。而《铸剑》似乎倾注了鲁迅先生极大的心血,最终也不辜期望成为先生探寻人类灵魂、反思人性、守望孤独的代表之作,其极具先锋的艺术内涵仍恩泽此后的众多作家。 简单的子为父复仇的故事随着“黑的人”的出现逐步步入复杂的旋涡中。鲁迅花大笔墨写了眉间尺的优柔寡断,这就决定了复仇于他是一件不可完成的任务,在现实世界的这种两难境地与复仇命运的必然性里,就决定了宴之敖出场的顺理成章,他的种种神秘性,把人引入另一种复仇的境地,即指向全人类生命个体的灵魂深处的自我复仇。再来看看楚王,残忍、无道的代表,但他也曾摆脱现实的两难,铸莫邪剑,为的是消除戾气,增加的却是新一轮的杀戮有复仇。这种荒诞性的叙述,是通过细腻的笔法表现的,莫邪剑的诞生、充满血腥的头与头式的复仇,神秘而古怪的楚歌,都另人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这个奇怪个黑衣人,他的言谈、举止都带有对于世俗的生死、个人肉体摈弃与冷酷的决绝,鲁迅在他身上贯注了他“理想的人性”,“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万物在他身上都能找到痕迹,然而终也抓不住。他的冷酷与神秘在作品的荒诞叙述中只能置于理念的范畴,这实质上是顿入虚无的表现,对于人性的关注与探讨一直是鲁迅思想的重点,也使之成为他最具先锋性价值的内涵。 人类个体的灵魂自我必定如《铸剑》里的眉间尺与楚王,存在着两个极端,爱与恨、善良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然而这极端也终是无法调和的,复仇的必然性带有古希腊神话的命运悲剧性,而人物性格又使之具有莎士比亚戏剧式的性格悲剧,双重式的复仇使人的关注更深沉的投入自我的体验中,灵魂的两极,存在于同一生命个体,也必然会有斗争,人类就是在这种自我复仇中不断成长与继续生活着的。鲁迅把关注投入到整个人类灵魂的最深处,通过一种荒诞性的叙事纬语,展示了人存在的理念世界,是极具现代性与先锋意义的。同时这种对自我的复仇、对存在理念世界的把握,又是通过绝对的神化将其置入一种虚无的境界来把握的,这就更深入了鲁迅自我的一种虚无主义精神。宴之敖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们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复仇”,《铸剑》在这里提出的超目的性的现实主义,正如康德所说:“在此岸的社会中,任何行善的目的,都不是纯粹,而纯粹的动机是来自彼岸的承诺”,他认为有限的生命个体不可能认识无限的世界,对“复仇”崇高赶的认同是来自此岸与彼岸间不可能建立的桥梁,这样就给复仇打上了虚无主义的旗帜,自我的复仇来自虚无的认识,而虚无主义也正是源自对自我灵魂拷问,这种非凡的自我否定精神和殉道意识,是鲁迅比之同代人对自我在社会形态与文化形态的地位的更深刻的认识,他所阐述的这种虚无与孤独的荒原感不是一个阶级一个时代的,而是整个人类从古自今的悲哀。 这种虚无主义不仅在《铸剑》里表现突出,在鲁迅最具代表性的散文诗集《野草》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影的告别》中的影显示了三种本质特征,其中对自身本质的反省和怀疑都表明了来自人内心深处的恐慌与荒诞。主人公自我与社会和个人存在之间的逻辑两难框架,是此岸不得通向彼岸的虚无,而对于“无间”的复仇也在他的其他作品中有深刻体现,《孤独者》里的魏连殳的复仇是以自我毁灭与扭曲为代价的,《野草》中《复仇》与《复仇之二》中充斥着荒诞感,也必会受到一番灵魂与心灵的挣扎。在追求世俗完美的过程中,最大的敌人应是来自自我,在理念上的声讨,于现实是虚无的,但鲁迅正是以这对自我的深刻复仇及虚无的剖析,创造了那个时代不应有的伟大认识。复仇与虚无带给他的,是更为绝对的孤独。 “他曾把自己看作由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的‘过客’,看成具有使命感的中间人物”,“他努力把自己从异己的环境中解放出来,使自己不再类属于非人道的意志王国,而是具有自由意识与善良意志的独立的主体”,这种具有历史使命感的意识使先生创造了非同一般的艺术成就,同时他将自己置于更为黑暗、孤独的世界里,在自我的虚无与复仇中寻找光明。 残雪说:艺术,就是黑暗灵魂的舞蹈。从复仇到虚无,鲁迅先生揭示了整个人类灵魂的存在状态,具有深刻的内涵与哲理,这种对人性的孤独者的守望,恰似黑暗里的一首舞曲,在痛苦中将艺术留给后人。 那些关于爱与恨,黑暗与光明、艺术与人生的思想随着我们的阅历渐渐成熟、改变,在少时读鲁迅先生,那是一首略带忧伤的儿歌,淳美中却又另带别质;很久前读先生,那时一首激进高昂的爱国歌曲深沉却又另蕴他意;现在读先生,是一幕幕轮番上演的对心灵与现实拷问的话剧,痛苦而又深涵哲意,就仿佛是广袤的沙漠里野草的鸣动,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成色才依稀可见,而我只能在此写下此刻的认识与见解,或许短暂,或许肤浅,但正如先生对历史承担的决绝,虚无中也自有那一份真意。
文化与传播杂志》省级期刊Culture & Communication《文化与传播》杂志是省级期刊,创办于2012年,发行周期是双月刊。广西大学主办,广西大学主管。主要栏目有传统文化与传播、设计欣赏、当代文化与传播、影视文化与传播、国际文化与传播、媒介文化与传播、书评、广告文化与传播、研究生论坛、会议综述、投稿咨询 加急咨询 杂志订阅基本信息主管单位:广西大学主办单位:广西大学审核时间:1个月内全年订价:¥ 208.00ISSN:2095-459XCN:45-1383/G2创刊时间:2012发行周期:双月刊杂志简介《文化与传播》(双月刊)于2012年创刊,由广西大学主管,广西大学主办的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刊物设置有传统文化与传播、设计欣赏、当代文化与传播、影视文化与传播、国际文化与传播、广告文化与传播、研究生论坛、会议综述等栏目。《文化与传播》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反映文化、文学、语言与新闻传播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须知[1]每篇论文的作者数最好不超过6位,若超过请投稿时附必要的说明,其他对研究有贡献者列入志谢部分。作者署名居中、英文题名下方,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应用逗号“,”隔开。[2]参考文献按引用的先后顺序列于文末。[3]关键词是表达论文主要内容,具有检索价值的名词性术语,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关键词一般为3-8个。[4]文稿标题层次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如一级标题用1……,二级标题用 1. 1……,余类推。通常不超过四级。[5]本刊稿件处理期限为1个月,如果1个月内没有接到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稿件。期刊收录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数据分析综合影响因子:暂无期刊他引率:暂无被引半衰期:暂无平均引文率:暂无立即指数期刊他引率名词释义:立即指数:表征期刊即时反应速率的指标,即该期刊在评价当年刊载的论文,每篇被引用的平均次数。期刊他引率:期刊被他刊引用的次数占该刊总被 引次数的比例用以测度某期刊学术交流的广度、专业面的宽窄以及学科的交叉程度。影响因子:指该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证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全部源论文数之比。影响因子杂志发文量主要发文机构分析机构名称 发文量 主要研究主题广西大学281 新闻媒介媒体文化文学中国传媒大学36 文化媒介媒体游戏电影《传播》编辑部30 投稿文化投稿须知办刊办刊宗旨广西师范大学20 文化文学音义语图语言中南民族大学15 文化媒介媒体新闻广告广西民族大学13 语言战时诗歌宗教媒体南京大学12 文化哲学媒介哲学家中国电视中国人民大学12 新闻列宁主义文化传播列宁主义复旦大学11 语言诗歌媒介媒体话语兰州大学10 改编娱乐化电影赵执信政治我们的服务期刊咨询学术文章助力职级晋升文秘服务1对1服务,量身定制文案论著出书利于履历加分,提高个人知名度网友评论zhongka**2018-10-11 15:14:40文化与传播杂志编辑部速度很快,效率很高,差不多20多天就返回了修改意见,外审专家很认真,提了好多意见,总之这个杂志给人的感觉尽心尽责,审稿也很认真,一看就是很认真看过的,提的问题都是很有价值的。是一个很好的杂志。发表评论......*评论无需审核,评论内容不代表汇发表网站意见免责声明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零售和咨询服务,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任何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本站提供的期刊信息均来源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及网络,仅供参考,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拨打电话,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大学东路100号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503室,邮编:530004。相关杂志人文之友四川期刊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管广告大观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主管网络财富国家海洋局主管新闻前哨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主管视听界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主管传媒评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管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湖南省教育厅主管传媒观察新华日报报业集团主管新闻春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声屏世界江西广播电视台主管东南传播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主管今传媒陕西省出版印刷公司主管中国文化传媒网大型综合类文化资讯网站中国文化传媒网(文化传播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文化报社)主办的大型综合类文化资讯网站。网站名称中国文化传媒网别名文化传播网总部地点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15号[1]主办单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历史沿革主要职责频道栏目TA说参考资料历史沿革中国文化传媒网(文化传播网)于2000年创办。中国文化传媒网新版自2006年12月16日正式启动至今,网民IP覆盖国内包括港、澳、台,沿海地区和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在内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境外IP覆盖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和拉丁美洲180多个国家与地区,其中欧美主要发达国家访问量占境外IP比例50%。2008年5月16日,由文博会公司具体建设运营的中国文化产业网--“国家文化产品、服务项目和投融资项目网上交易平台”获得中宣部、文化部、商务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颁发的“首届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奖”。依托行业媒体强大的采编资源优势和在文化艺术领域所具有的广泛影响力,网站近年来在各类文化资讯网站中脱颖而出,占据权威性地位。随着2009年底中国文化报社作为第一家中央部委主管报社整体转企为中国文化传媒集团,2010年3月,中国文化传媒网(文化传播网)名称正式启用。由文化部主管,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文化报社)主办,中国文化传媒网承办的《中国文化手机报》于2010年7月26日正式创刊。这是全国第一家国家级文化传媒集团主办的第一家文化信息类手机报,是全国文化工作者拥有的第一家文化类新型无线媒体。它将依托国内联通、电信、移动三大电信运营商几乎覆盖全国所有乡镇的电信网络,将国家的文化方针政策、最新发生的文化新闻事件、社会焦点、新鲜文化资讯等送达全国文化系统工作者及全社会关心文化事业的普通用户,特别是最基层的文化馆(站)工作者。中国文化手机报包含焦点新闻、文化大观、文博快讯、演展看台、文化时评、特别关注、地方新闻等十余个栏目。主要职责中国文化传媒网(文化传播网)秉承大文化视野,立足行业,面向社会,为全球用户24小时提供全面及时的文化资讯。网站以原创文化类新闻见长,突出文化艺术领域焦点新闻的深度、广度报道,内容包括权威发布国家文化政策,快速报道全球文化动态,国内外突发文化事件独家报道,文化热点、文化现象解析透视,专家访谈等。树立了坚实的公信力,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行业首选的信息资讯媒体。频道栏目中国文化传媒网是国内最大最权威的文化门户类网站,它包含文化要闻、地方新闻、环球视野、剧团院校等26个频道,130个子栏目。通过文、图、音、视频等形式全面展示娱乐、历史、艺术、美术等文化信息。为文化管理者、经营者、文化艺术从业人员以及各界人士提供了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的全方位服务。提供海量文化类咨询,实时反馈当今热点文化现象、解读文化产业、文化法规政策、多形式网民互动、大量原创视频信息报道等都是中国文化传媒网的特色。尽揽天下文化新闻。中国文化传媒网(文化传播网)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文化报社)的有力领导下,以丰厚的媒介资源和扎实的技术资源、以拼博向上的团队精神,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大、最全的文化资讯平台,为更多的网友及读者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中国文化传媒网提供中文、英文两种版本。包括资讯中心、产品交易中心、全国文化产业项目服务工程、网上文博会、文化大观园五大板块。内容范围涵括了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各主要行业,体现了独家、专业、权威的特点,而交易方面开放式的互动平台的推出也为中国文化产业各行业带来无限商机。全国文化产业项目服务工程建设一直是网站的重点与热点,文化产业项目投融资项目库和文化产品和服务资源库正不断丰富,受到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关注。网站每天24小时为海内外文化企业提供专业诚信交易服务,永不落幕的网上文博会正日益深化。分享你的世界
期刊是否正规得看期刊是否是真实的,先看三全号,这本期刊是否有国际刊号,国内统一刊号和邮发代号。一本期刊这是最基础应该有的。然后期刊还是能从网上检索的好。中国知网上面收录的普通期刊也是相对好的。其次期刊才是维普,万方,龙源收录检索。像核心级别的也都是在知网上检索。我从事这行业三年了。有别的不懂的,回头可以问我。顺便打个广告。现在想单干了,求渠道,不想都用现在这公司的渠道。
《考试》(综合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全国唯一教育、考试研究类中央级权威教育期刊。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6-5962,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2939/G4,邮发代号:82-335,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知网(CNKI)全文收录期刊》、《维普资讯网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龙源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等网络媒体收录。联系人:蔡丽宁 工作号:97135418正规期刊必须包括:国际标准刊号;国内统一刊号;邮发代号;如果没评上,可能是刊物的级别不够,可以问问单位需要什么级别的刊物,再进行发表!
跨文化对话的紧迫性及其难点 《社会科学》上海09.1文化自觉与文学研究的新契机 《文明对话与梦想》清华大学出版社09.1“学科之死”与学科之生 《中国比较文学》09.1 21世纪的新人文精神 《浙江日报》08.3.3, 又见《学术月刊》08.1 又见《南京大学高研院论坛》08.5文化自觉与中西文化汇通 《河北学刊》08.1,又见《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08.8差别与对话 《中国比较文学》08.1,又见《人大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08.7,又见《庞朴教授80寿辰纪念文集》08.1260年前初进北大 《精神的魅力》08.4我的选择,我的怀念 《精神的魅力》08.4北大鲤鱼洲分校——空前绝后的草棚大学 《博览群书》08.4 总280期献给自由的精魂 《北大之精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08.5.4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大爱有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08.5.4文化自觉与国际汉学发展的一点思考 《国际汉学》第16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重构 《文史哲》08.3中国比较文学的开端及其初期发展 《社会科学战线》08.6大学比较文学序 《大学比较文学》08.7构建另一个全球化 《偶得》08.7一块温润的美玉——我心中的汤用彤先生《粤海风》08.4真情及其传递——重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凡人伟业·中外学人眼中的季羡林》08.10大江阔千里 (同上)跨文化文学研究的问题与前景 《人文丛刊》(北外文学院)08.6新中国比较文学的前驱——贾植芳先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08.5西方的文化反思与新的中西相遇 《烟台大学学报》08.4 又见《承接古今,汇通中西》宁夏大学出版社08.10透过历史的烟尘——纪念一位已逝的北大女性《才女书——百年百人百篇女性散文经典》08.8美国梦 欧洲梦 中国梦——探讨世纪之交的人生巨变 《华学》第二册635页08.8比较文学,世界文化转型与平行论哲学问题——《互动哲学,后辩证法与西方后辩证法史略》读后,《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08.4 学贯中西的博雅名家——纪念杨周翰教授90 冥诞 《北大学报》07.1梅光迪与学衡派 《新文学史料》07.1 (总114期)东西文化的和谐诉求 《社会科学报》07.2.8心灵沟通的见证 《鲁迅研究月刊》07.2期以东方智慧化解文化冲突 见《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全球化过程中的东方文明》北大出版社,07.10文明冲突及其未来 见《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选编本》北京图书馆07.3文学:面对重构人类精神世界的重任 《文艺研究》07.6《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07.9美国梦 欧洲梦 中国梦 《社会科学》上海 07.9期(总325)从现代文学到比较文学 《东方论坛》 河北07.2和谐社会与文化自觉 《亚洲传媒研究》07.9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及其对世界可能的贡献 《浙江大学学报》07.4 《学习与研究》07,7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兰州大学学报》07.6 和谐社会与文化自觉 《广东社会科学》06.6不应被误读的文化传播 《解放日报》11,7中国比较文学的发端 《东方丛刊》06.4高等教育视野的跨文化交流 《国际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管理》广西师大出版社,06.10晋人之美——反映中国文人生活的最初结集《世说新语》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06.4以文化自觉面对新的‘中西相遇’ 《中国教育报06.12.12以东方智慧化解文化冲突 《人民日报(海外版)》06.5.27全球化与文化认同、建构另一个全球化 《新华文摘》06.1东方文化的伟大复兴——祝百卷《东方文化集成》问世 《集成10年——东方文化集成创办10周年专辑》06.10 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 《中国比较文学》05.1,总58期世界文化语境中的学衡派 《陕西师大学报》05.3,又见《新华文摘》05.16文化霸权与文化自觉 《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04.11高等教育视野中的跨文化交流 《国家教育学院学报》05.11“情”在中国 《文艺争鸣》05.4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上海,《社会科学》05.9, 又见《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05.12《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代序 浙江大学出版社06.12,从巫山神女看长江文化 《长江文化论集》湖北教育出版社05 帝国霸权·文化自觉·比较文学 《中国比较文学》04.1,总54期西方的文化反思与东方转向 《群言》04.5,总230期文化霸权理论与文化自觉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04.4文明冲突论的提出——乐黛云教授谈文明冲突及其未来(之一)《紫光阁》04.7西方的文化反思与东方转向——乐黛云教授谈文明冲突及其未来( 之三)《紫光阁》04.9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前文化冲突——乐黛云教授谈文明冲突及其未来( 之四)《紫光阁》04.10文明冲突与东方文化自觉 《史苑》(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04.7,总4期 为了活泼泼的整体生命——叶维廉文集序 《广东社会科学》03.4文化自觉与文明共存 《开放时代》03.4‘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与文学研究 《中西文化研究》03.12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的发展 《江苏社会科学》03.1 从跨文化对话看人类学的21世纪 《人文世界》01.1多元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及文学可能作出的贡献 《中国文化研究》01.1The Development Plural Cultures and Future of Literary Theory The Arts 01.10\11, Issue 9 继承传统,重在创新 《中国文化研究》00年冬之卷多元文化及其发展中的两种危险 《东方文化》00.4迎接汉学研究的新发展 《中国文化研究》00年秋之卷君子“和而不同” 《散文选刊》00.6中国世纪末颓废——最后一个唯美派诗人邵洵美 《随笔》00.3,总128 中国文学批评的诸种心态 《第12届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东亚会议报告书》99.9比较文学在21世纪的地位 《昌潍师专学报》99.4文化多元与人类话语寻求——兼论文学人类学与中国文化破译《淮阴师范学院学报》99.1中西跨文化研究50年 《学术季刊》(上海)99.4人类文化面临的危机 《文艺报》99.12.13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 《新东方》98.3文学人类学走向新世纪:与李亦园等笔谈“我们面对拓扑学的空间”《淮阴师范学院学报》98.2比较诗学研究需要一种文化的学术视野 《文艺争鸣》98.6文化转型与文化冲突 《《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98.9茅盾在北大求学的日子 《法制文萃报》98.8.1321世纪比较文学发展的趋势 《文艺报》98.9.1跨学科研究的新成果——评乔山的《文艺伦理学初探》 《文艺报》98.7.21《往事随想》的随想 《文艺报》98.1.13衰朽丛中有绝色——悼亡友裴家麟 《香港大公报》98.12.13 后殖民主义时期的比较文学 《社会科学战线》97.1如何对待自身的传统文化 《文艺报》97.8.12比较文学的国际性与民族性 《南方文坛》97.1,总56期文化相对主义与比较文学 《岱宗学刊》创刊号文化相对主义与跨文化文学研究 《文学评论》97.4比较文学发展的总趋势 《新华文摘》97.10作为《红楼梦》叙述契机的石头 《中国文化研究》冬之卷不同文化中关于月亮的传说与欣赏 《随笔》97.5 我与比较文学 《中外文化交流》95.4新视点: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展望 《中国文化报》95.3.8火红的过去不是渺茫——序“青春方程式:50个北京知青的自述” 《人民日报》95.10.30 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中国文化研究》夏之卷,又见《新华文摘》94.9评论者内在的灵慧——梦华著海外文坛星辰序 《评论与研究》94.2,又见《文学报》94.5.19上虞行《人民日报·大地副刊》94.4,总28,又见《香港大公报》94.1.12一部优秀的传记文学研究著作 《文艺报》94.12.10透过历史的烟尘——纪念一位已逝的北大女性 《光明日报》94.12.14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94.1.14《瞭望》94.4.18总16期奇人杜亚泉 《香港大公报》94.1.13天台苦行者《香港大公报》94.1.14竺可桢科技园 《香港大公报》94.1.15 一次汇通古今中外诗学术语概念的尝试——“世界诗学大辞典”出版 《文艺报》93.6.5,文化转型与中西对话 《世纪风》93.2文化转型期与中西诗学对话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93.3“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汤用彤与学衡杂志 《社会科学》93.5 第三世界的提出及其前景 《电影艺术》91.1比较文学与文化转型时期 《群言》91.3文化更新的探索者——陈寅恪 《北大学报》91.1 鲁迅研究:一种世界文化现象 《读书》90.9中国文化力的展示 《电影评介》90.11,总141期比较文学首次评奖 《北京周报》90.10.22—28展望90年代——以特色与独创进入世界文化对话 《文艺争鸣》90.3世界文化总体对话中的中国形象 《文艺报》90.2.6 从比较文学的汇合看文化的汇合 《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国文化书院讲演录,三联88.9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的未来 《文化与未来》中国文化书院讲演录,三联88.9关于现实主义的两场论战---卢卡奇对布莱希特,胡风对周扬《文艺报》88.10,又见《新华文摘》
判断一个刊物是不是正规,1、是不是双号齐全,可以在新闻出版总署查询刊名2、是不是发表在正刊上,编辑部有时会出增刊,职称评审时单位不认增刊3、该刊是不是被知网、万方、维普等主流数据库收录正规中介可以联系论文一点通,为您的职称晋升助力
131 浏览 2 回答
179 浏览 3 回答
252 浏览 4 回答
305 浏览 6 回答
97 浏览 4 回答
125 浏览 6 回答
308 浏览 5 回答
193 浏览 8 回答
153 浏览 5 回答
275 浏览 7 回答
102 浏览 5 回答
155 浏览 6 回答
302 浏览 6 回答
324 浏览 3 回答
235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