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你一个网站,中国知网,那里有许多类似论文,你上去搜搜,参考参考吧1. “以人为本”的崭新视野——重温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沈明明 文献来自: 江西社会科学 2005年 第02期 CAJ下载 PDF下载JXSHKX64“以人为本”的崭新视野——重温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沈明明$九江学院社科系以人为本;;马克思 ...被引用次数: 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2. “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张奎良 文献来自: 哲学研究 2004年 第05期 CAJ下载 PDF下载“以人为本”作为当代中国科学的发展观和社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念,在各个领域里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甚至受到衷心的拥护。那么,哲学又是什么态度 ...被引用次数: 4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3. 论以人为本理念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实施花明 文献来自: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5年 第01期 CAJ下载 PDF下载天津300161以人为本;;服务 本文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图书馆应该如何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理念,以读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1] ...被引用次数: 15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4. 高等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内涵刘智运 文献来自: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 第02期 CAJ下载 PDF下载以大量的篇幅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 ,他说 :“中国传统中‘以人为本’的精神 ,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 ,实现人的价值”[6] 。在张岱年其他著作中 ,他阐述了“以人为本”的 ...被引用次数: 33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5. 以人为本 人才强校周济 文献来自: 中国高等教育 2004年 第05期 CAJ下载 PDF下载非常精辟地论述了人才强国战略的极端重要性。人才问题,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毛主席特别重视培养和使用人才,曾亲手创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红军 ... 以人为本 人才强校@周济$教育部!部长 ...被引用次数: 25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6. 以人为本 深化图书馆服务方朝阳 文献来自: 江西图书馆学刊 2003年 第04期 CAJ下载 PDF下载以人为本 深化图书馆服务@方朝阳$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图书馆以人为本;;读者服务;;图书馆改革简要论述了以人为本理念在图书馆服务中的体现,并就图书馆服务如何实现以人为本提出若干建议。1黄小芬,曾星媛 ...被引用次数: 8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7. 以人为本与教育学改造张楚廷 文献来自: 高等教育研究 2004年 第05期 CAJ下载 PDF下载这是我们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可以大量看到而在20多年前很少被关注的论述。为何会不被关注?人们由此并不难看到,“以人为本”来到中国大地决非轻而易举之事。 我曾询问过一位哲学专业的学生:“你喜欢马克思主义哲学吗 ...被引用次数: 1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8. 以人为本与全面发展田建国 文献来自: 中国高教研究 2005年 第01期 CAJ下载 PDF下载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以人为本是现代德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 ... 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 ...被引用次数: 1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9. 论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服务理念张四新 文献来自: 情报资料工作 2002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理、分析读者阅读行为、采取切实措施方便读者、热情周到地为读者服务等具体的方式方法的研究和论述已经很多了 ,本文将从人类文化历史的宏观角度来论述读者服务工作中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美国学者米切尔·戈曼(MichaelGorman)在他的著作《未来的图书馆 :梦想·狂想·现实》(《FutureLi br ...被引用次数: 34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10. 以人为本 完善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张丽娟 文献来自: 图书馆论坛 2004年 第04期 CAJ下载 PDF下载规范化管理从图书馆的业务技能、人员进修、读者服务、健全激励机制、营造氛围等不同的管理层面论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人性化与规范化相结合是图书馆管理的核心任务的论点〔1〕山 右 ...被引用次数: 16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查人为本 的定义搜以人为本 的学术趋势搜论述 的学术趋势翻译 论述以人为本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参考资料:中国知网坚持以人为本,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问题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简单地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甚至等同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见物不见人,造成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严重失衡;二是简单粗放的发展模式以大量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损害了发展的可持续性,导致了发展环境与人自身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三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引发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解决诸多问题、化解各种矛盾与利益冲突的根本选择。第三,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大基本特征涉及各个方面,都是围绕以人为本而展开的:民主法治要求以制度规范来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公平正义要求妥善协调各方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诚信友爱要求人与人之间有诚心、讲信誉,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充满活力要求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性,把人口资源变成人才资源;安定有序要求有机管理社会,创造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容、和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是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句话,和谐社会,关键在人。三、落实以人为本思想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首先,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要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武装头脑,把以人为本放在自己一切工作的首位。当前,在思想上要特别注意澄清两种错误认识。一是认为以人为本搞早了、喊多了,群众的胃口变大了、要求增多了,政府满足不了,代价太高。二是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以己为本,个人利益至上,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讲享受,不讲奉献;只把自己当目的,不把自己当手段。其次,工作上要准确把握。把握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把人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一切从人民的需要出发,坚持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二是把人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无论什么工作都要靠人来完成,只有相信人、团结人、依靠人,善于集中群众智慧、凝聚群众力量,才能办成事,才能成大事。三是把人作为一切工作的检验标准,看是否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看是否维护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在这里,生产力的标准、实践的标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与人的标准是一致的,最终都要落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这个标准上。再次,落实上要狠下工夫。以人为本的实现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一个长远的工程,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狠下工夫,狠抓落实。我们要以抓落实的手段保证以人为本任务的完成,要以抓落实的水平反映以人为本的执政水平,要以抓落实的艺术体现以人为本的工作实效。在具体措施上,一要健全机制,从制度建设上加以引导和保证。要建立科学的责任机制,把实实在在的工作任务变成责任予以分解和落实;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把人的标准具体化,融入评价机制中予以考察和落实,并让人民群众参与到评价机制中来,成为评价的主体;要建立公开透明机制,及时公布执政情况,对群众意见的反馈要做到透明化。二要监督检查,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工作的情况开展工作监察、执法监察、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三要加强领导。一方面,各级领导要把以人为本摆在首要位置;另一方面,各级领导要率先垂范,当好以人为本的样板和典范,以自身的行动引领人、影响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是否需要体系?近20年来,在哲学界的争论持续不断。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反体系的。他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强调他们的哲学是方法,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传统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因为没有贯彻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思想,才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被体系化、教条化。他们认为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发挥其作用,避免重蹈传统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被僵化、凝固化的覆辙,重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应体系化。 笔者认为,理论与体系不是绝对对立的,成熟的理论都需要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反对的是近代欧洲绝对真理式的体系,而不是任何理论体系,传统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被教条化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并不是反体系的,重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体系。
一、紫外灾难 19世纪末,由于冶金等各方面的需求,人们急于知道辐射强度与光波长之间的函数关系。当时维恩和瑞利——金斯分别发表了两个公式,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维恩定律在短波区和实验结果符合,而在长波区不符。瑞利—金斯定律在长波区和实验结果符合,而在短波区不符。但瑞利——金斯等人是物理学界公认的治学严谨之人,他们的结论是根据经典物理的理论严密推导的,在人品无可置疑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称之为“紫外灾难”。这实际上就是经典物理的灾难。 二、不破不立 普朗克 (1858-1947):诞生在德国,中学毕业后,踌躇于物理和音乐之间, 最终普朗克选择了物理并于1879年获得博士学位。普朗克首先将维恩公式和瑞利公式综合在一起,理论值与实验结果符合得较好,当他并没有满足现状。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提出了一个假设,即能量可以划分成n个相等的小份,每个小份叫能量子,每个能量子又与频率成正比,比例系数为h。这一天,被称为量子力学的生日。h——普朗克常数,就好象普罗米休斯从天上引来的一粒火种,使人们从传统思想的束缚下获得了解放! 普朗克于1918年获诺贝尔奖。但个人生活不幸,第一个儿子死于一战,二儿因要谋刺希特勒而牺牲。一次空袭中,家被炸毁。 三、对立统一 量子的发现将人类有关经典科学的观念砸得粉碎,经典物理所不能解释的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原子光谱,康普顿效应等都是普朗克假说的发展结果。 爱因斯坦受启发后认为:能量不仅以ε=hν形式发射,也以同样的方式一份份被吸收,光是由具有粒子性的光子所组成,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波动性与粒子性的矛盾对立统一。于是提出了著名的光电效应方程,圆满地解释了光电子效应,量子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09年,卢瑟福和他的学生盖革·马登思发现有1/8000的α粒子在散射实验中,偏转反弹,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但原子的核式结构却无法用经典理论加以解释。跟着卢瑟福搞科研的丹麦的玻尔把量子理论应用到原子理论中去,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的核式结构和氢光谱的规律,量子论又一次取得成功。 玻尔(1885-1962):参加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37岁获诺贝尔奖。 四、终结者就是创立者 1.量子力学:研究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理论,它和相对论构成近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2.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的统一 既然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描述了同一物理现象,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内在的联系?1926年,狄拉克提出了普遍的变换理论,使两种力学进一步得到和谐与统一,将其统称为量子力学,并引进了狄拉克方程,奠定了粒子物理和量子电动力学的基础,因此狄拉克与薛定谔共获1933年诺贝尔物理奖。
1990年5月,李小娟撰写的《浅谈文科学报的校对》被东北地区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优秀论文。同年6月,《求是学刊》主编余式晖退休,黑龙江大学副校长尚鹤翔兼任主编,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衣俊卿调入编辑部任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同时调入编辑部工作的有张晓校、杜桂萍,分别担任史学编辑、文学编辑。同年9月,《求是学刊》在黑龙江省高校文科学报编辑质量评比中,荣获优秀编辑质量一等奖。12月,历史编辑、副编审周众离休。周众于1985年—1988年间,曾担任编辑室主任。1991年1月,《求是学刊》第1期开设了“《求是学刊》公开发行十周年(1980-1990)”专栏,发表熊映梧、孙云、张奎良、吕冀平教授撰写的4篇学术文章,并发表了副主编衣俊卿以“本刊编辑部”的名义撰写的纪念文章《唯实、求是、图新》。3月21日,黑龙江大学举行《求是学刊》和《外语学刊》公开发行十周年纪念会,有关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同志和各界代表130余人参加了会议。9月,为纪念黑龙江大学成立50周年,《求是学刊》第5期发表了由叶伯泉撰写的编辑部文章《追求科学,探索真理》。9月,黑龙江省首届期刊优秀文章编辑奖评选揭晓,《求是学刊》有4篇文章入选,李小娟编辑的《黑格尔哲学体系新探》(1990年第3期)和赵亚乔编辑的《关于农村实行“两田制”运行模式的构想》(1990年第6期)获一等奖;周众编辑的《英雄与时代》(1990年第3期)和叶伯泉编辑的《审美文化的概念和结构》(1990年第6期)获二等奖。11月,在1991年度职称评定工作中,衣俊卿破格晋升为教授,张晓校、赵亚乔和杜桂萍晋升为编辑,李小娟破格晋升为编辑。《求是学刊》1991年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上被摘发23篇,文摘数量列全国综合性大学第一名(据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会务简报》1992年2期报道)。1992年3月,《求是学刊》第1期开辟“文化哲学:跨世纪的思考”栏目,发表衣俊卿的《人类精神的跨世纪走向》和邴正的《人类自我意识的历史演变》,此后,这一栏目成为《求是学刊》不定期重点栏目;同期,还开辟“史学博士论坛”,发表葛志毅的《玄圣素王考》和冯辉的《唐代社会的开放风气》,该栏目此后亦成为不定期学术专栏;同月,副主编衣俊卿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7月,赵亚乔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2月,衣俊卿当选为新成立的黑龙江省期刊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12月,衣俊卿当选为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并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同年,据有关权威材料调查,《求是学刊》1991年在86条检索途径中被转摘71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二位;《求是学刊》哲学版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入中文核心期刊,并被列入全国45家综合性文科重要期刊行列。《求是学刊》1992年所发文章在各报刊上的被转载数量列全国文科学报第3位(据全国文科学报研究会《会务简报》1993年第9、10期报道)。1993年3月,黑龙江大学副校长尚鹤翔主编退休,衣俊卿任主编。6月,黑龙江省第二届期刊“优秀文章编辑奖”评比揭晓,《求是学刊》共有5篇文章入选:张晓校编辑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五四时期的东西文化之争》(1992年第1期)和李小娟编辑的《简论人类精神生活》(1992第4期)获一等奖;叶伯泉编辑的《宋诗发展的美学轨迹》(1991年第1期)、杜桂萍编辑的《两个貌似神乖的诗派》(1991年第4期)和赵亚乔编辑的《论生产力发展的跳跃规律》获二等奖。7月,东北三省文科学报研究会于7月21日-24日举行年会,并进行评奖活动,《求是学刊》获四项奖:叶伯泉和李小娟被评为“优秀编辑”;杜桂萍和张晓校分别获优秀编辑学成果一等奖。7月,李小娟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8月,张晓校破格晋升为副编审。9月,衣俊卿调任黑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兼任《求是学刊》主编,杨彬调入编辑部任副主编。同年,衣俊卿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颁发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求是学刊》1993年共被114条途径转摘文章74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3位(据中南财经大学检索咨询服务报告1994年统计数字显示)。1994年1月,衣俊卿被全国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1993年度全国“优秀编辑”。同月出版的第1期(总第98期)开辟“美学在当代”的不定期学术专栏。3月,《求是学刊》被评为1993年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类优秀期刊。5月,《求是学刊》第3期为“百期专号”,刊有百期纪念致贺单位名单、齐世荣等13名学者的百期感言,以及熊映梧、厉以宁等学者撰写的18篇学术论文。8月,李小娟的《论市场经济对学术期刊的双重影响》(刊《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4/5)分别获1994年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青年编辑委员会评选的优秀论文“一等奖”。1994年黑龙江省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比的优秀论文“一等奖”;李小娟的《论市场经济与学术期刊的发展繁荣》获1994年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比的优秀论文“一等奖”、杜桂萍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学报编辑意识》获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9月,衣俊卿教授的论文《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获黑龙江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1月,张晓校任副主编。《求是学刊》1994共被105条途径转载77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3位(据中南财经大学检索咨询服务报告1995统计数字显示)。1995年4月,黑龙江省第3届期刊“优秀文章编辑奖”评比揭晓,《求是学刊》共有5篇文章入选:李小娟编辑的《哲学的嬗变:从拟科学到拟价值》、杜桂萍编辑的《优美乐曲中的不和谐音符》、张晓校编辑的《创造性思维与历史认识系统结构》获一等奖;赵亚乔编辑的《中国怎样向市场经济过渡》、杨彬编辑的《关于贪污罪构成的要件及刑事责任原则的探讨》获二等奖。8月,衣俊卿教授的专著《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获金岳霖学术奖。11月,杨晓彬调入编辑部工作。12月,衣俊卿教授的论文《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与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求是学刊》1995年共被105条途径转载66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7位(据中南财经大学检索咨询服务报告1996年统计数字显示)。1996年 2月,李小娟同志被国家教委条件装备司和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1995度全国优秀编辑。 4月,赵亚乔同志被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评为1994-1995年度优秀编辑。8月,李小娟编辑晋升为副编审。9月,衣俊卿主编当选为黑龙江大学副校长,兼任《求是学刊》主编。衣俊卿的专著《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李小娟的论文《论精神现象的内涵与形态》获第七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1月,《求是学刊》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期刊。《求是学刊》1996年共被105条途径转载文章92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3位(据中南财经大学检索咨询服务报告1997年统计数字显示)。1997年3月,副主编杨彬调离《求是学刊》,任马列部主任。 4月,黑龙江省第4届期刊“优秀文章编辑奖”评比揭晓,《求是学刊》共有4篇文章入选:李小娟编辑的《中国哲学的失落与重建》、张晓校编辑的《中观史学与科举制研究》获一等奖;杜桂萍编辑的《论文学史家》、赵亚乔编辑的《论市场经济建构中的集体谈判》获二等奖。 5月,杨晓彬调离《求是学刊》。 8月,杜桂萍、赵亚乔晋升副编审。《求是学刊》1997年共被105条途径转载文章84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4位(据中南财经大学检索咨询服务报告1998年统计数字显示)。1998年4月,康敬奎调入《求是学刊》任法学编辑。 8月,副主编张晓校晋升编审。 9月,衣俊卿主编当选校长,兼《求是学刊》主编。 11月,《求是学刊》被评为1997年度黑龙江省“一级期刊”。12月,衣俊卿辞去主编职务,哲学与行政管理系主任丁立群兼任《求是学刊》主编。张晓校在1997年度学校技术考核中获得优秀。《求是学刊》1998年共被105条途径转载文章65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6位(据中南财经大学检索咨询服务报告199年9统计数字显示)。1999年1月20日,李小娟被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政府授予“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 3月,徐松巍调入《求是学刊》任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 4月,黑龙江省第5届期刊“优秀文章编辑奖”评比揭晓,《求是学刊》共有4篇文章入选:李小娟编辑的《社会思维场论》、杜桂萍编辑的《当代中国美学的走向:辩证和谐的美学》、张晓校编辑的《唐代政治开放述论》、赵亚乔编辑的《当前经济学应该研究的一些问题》均获一等奖。1999年5月18日黑龙江日报发表介绍《求是学刊》文章,题为:“《求是学刊》追求学术高品位” 。6月,《求是学刊》作为黑龙江省5个候选单位之一,参评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期刊和首届中国期刊奖,这是中国期刊界最高奖项。 8月,张晓校调离《求是学刊》。 9月,康敬奎考入黑龙江大学法学院读在职硕士研究生;同月,《求是学刊》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10月,《求是学刊》被评为1998年度黑龙江省一级期刊;李小娟的《论精神现象的内涵与形态》获黑龙江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青年一等奖”。11月,《求是学刊》为迎接21世纪的到来,新开辟了“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法制现代化研究”、“20世纪中国美学批评”等栏目。同年,《求是学刊》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社会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确定为1999年度的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赵亚乔在1998年度学校技术考核中获得优秀。《求是学刊》1999年共被122条检索途径转载文章57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7位。2000年第1期,《求是学刊》又开辟了“行政法新理念”、“世纪之交话史学”等不定期栏目。2月,丁立群主编去北京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习3 个月。3月,徐松巍副主编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读博士后。李小娟主持学报工作。《求是学刊》第2期又在“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栏目基础上开设了“2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对“实践哲学”、“交往理论”、“文化哲学”、“发展理论”、“人学”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重新检视。5月,《求是学刊》被确定为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的核心期刊,并被编入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第3版)。 6月,杜桂萍的《形式主义美学及其困惑》文章分别获2000年黑龙江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黑龙江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李小娟的《90年代日常生活批判研究述评》分别获2000年黑龙江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和黑龙江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李小娟被评为1998-2000年度黑龙江大学优秀党员。7月,李小娟、康敬奎被评为东北地区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1998-2000年度优秀编辑;李小娟的论文《学术期刊的风格与编辑的品位》、康敬奎的论文《对学报现代化的几点思考》在东北地区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11届学术研讨会上荣获优秀论文“一等奖”。9月,在佳木斯召开的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上,李小娟的论文《学术期刊的风格》、康敬奎的论文《对学报现代化的几点思考》荣获优秀编辑学论文“一等奖”;李小娟、赵亚乔、杜桂萍、康敬奎被评为1997-1999年度黑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学报优秀编辑。杜桂萍考取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11月27日—12月16日,赵亚乔、杜桂萍、李小娟、康敬奎在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培训中心参加全省第一、二期社科类期刊编辑岗位培训班,均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李小娟、康敬奎在1999年度学校技术考核中获得优秀。据中南财经大学统计,《求是学刊》2000年共被全国15种文摘报刊121条检索途径转载文章90篇,在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3位;在全国2588种期刊中排列17位。2001年1月,李小娟被任命为《求是学刊》副主编。据《光明日报》2001年3月11日发布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计量指标—论文、引文与期刊引用统计(1998): 高校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报被引次数排序前20名》(南京大学统计),《求是学刊》名列第12位。4月,《求是学刊》李小娟、赵亚乔、康敬奎、杜桂萍等编辑人员整理自1974年创刊以来在本刊发表的全部文章的中图分类号;期刊简介(期刊发展历程、获奖情况、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情况、栏目主题介绍、各时期纪念活动的题字词、贺词);编辑部介绍(编辑部组成、历届主编的简介、编委会简介)等,为完成“世纪光盘”的制作而做准备。截止2001年第5期,《求是学刊》共发表10组“2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笔谈)”:实践哲学、交往理论、文化哲学、发展哲学、价值哲学、人学研究、新儒学、后现代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时代的哲学理念。2001年8月,《求是学刊》“世纪光盘”由清华同方光盘电子出版社出版。2001年9月,《求是学刊》截止2001年第5期共发表10组“2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笔谈)”。9月,李小娟晋升为编审。9月,杜桂萍被聘为黑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生导师。9月,在黑龙江省第六届期刊“优秀文章编辑奖”评比活动中,杜桂萍编辑的《百年美学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反思》、李小娟编辑的《文化哲学的主题及中国文化哲学的定位》获一等奖;赵亚乔编辑的《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动》和康敬奎编辑的《依法治国必须弘扬正义法精神》获二等奖。9月,《求是学刊》邀请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会员、西雅图美中人民友好协会主席费劳德前来黑龙江大学讲学,其演讲稿“怀特海过程哲学及其当代意义”发表在《求是学刊》2002第1期。10月,徐松巍获黑龙江大学教师特聘岗位津贴。10月,《求是学刊》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0)选用为来源期刊。11月,《求是学刊》入选“中国期刊方阵”。12月,赵亚乔在2000年度学校业务考核中获得优秀。2001年,共被全国15种文摘报刊121条检索途径转载文章73篇,在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5位(据中南财经大学统计)。2002年1月,《求是学刊》改版为国际标准大刊,页码增加到120页,定价8元。3月,杜桂萍获黑龙江大学杰出青年基金,李小娟获2001年校优秀编辑。4月,黑龙江省高校学报研究会2002年常务理事会在黑龙江大学召开.5月,《求是学刊》开设“海外来稿”专栏,促进了《求是学刊》面向国际的步伐.6月,李小娟参加由北京师范大学和美国过程哲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价值哲学与过程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特约美国过程研究中心创会主任、世界著名过程思想家小约翰·科布、世界著名后现代思想家大卫·格里芬等为本刊撰文;邀请美国生态纪学会主席赫尔曼·格林前来黑龙江大学讲学,其文章“托马斯·柏励和他的生态纪”发表在《求是学刊》2002年第3期。6月,李小娟获黑龙江大学“模范党务工作者”称号。7月,《求是学刊》在“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的评比活动中被评为“双十佳社科学报”;李小娟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主编”;杜桂萍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编辑”。7月,《求是学刊》协办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第五届青年编辑研讨会,23日在黑龙江大学举行学术报告会,衣俊卿校长做学术报告。8月,丁立群当选黑龙江省哲学学会副会长,李小娟当选黑龙江省哲学学会理事。从1990年-2002年,《求是学刊》在衣俊卿主编、丁力群主编的领导下,本着唯实、求是、图新的办刊宗旨,把追求高品位视作刊物的生存之本,突出学术前沿,确立主题意识,实现编辑学者化以提高刊物的高品位,建立一支开放型的、富有现代思维的作者群体。因此,《求是学刊》无论在编辑队伍建设方面还是在刊物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编辑部有正高级职称的2人、副高级职称的3人,博士(包括研究生)3人,硕士3人。他们的科研成果和获得的奖励丰硕;1991年~2001年,《求是学刊》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的地位一直名列前茅,无论在学界,还是在社会上都有很好的口碑,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根据国内权威机构所公布的咨询报告,《求是学刊》自1991年以来,被转载文章的数量排名一直保持在全国高等学校综合性大学学报的前7名:1991年—第2名、1993年—第3名、1994年—第3名、1995年—第7名、1996年—第3名、1997年—第4名、1998年—第6名、1999年—第7名、2000年—第3名,2001年-第5名。据中南财经大学2000年检索报告,《求是学刊》通过15种文摘报刊121条检索途径转载文章90篇,在全国2588种期刊中排列第17位。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专题从147种期刊上转载文章363篇,《求是学刊》被转29篇,名列第1位。高校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报被引次数排序前20名》,《求是学刊》名列第12位。1999年在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评比中获得第15名的好成绩;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统计,2000年《求是学刊》在高校学报转摘率排名中,列第7位,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四大权威刊物转摘81篇。2000年《求是学刊》再次被列为全国核心期刊,并被列入全国45家综合性文科重要期刊行列。2002年被中国人文社科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
宋朝龙(1977—),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博士。 发表论文: 1、《中的一处概念辨析》,《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3期本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5年第9期首篇转载。 2、《马克思对黑格尔异化概念的改造》,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评论》2005年第1期。 3、《马克思早期异化思想转变的实质——评张奎良和俞吾金的争论》,《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本文被《中国思想宝库》收录。 4、《劳动形态的发展与人的自由》,《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本文被《WTO与中国》和国家行政学院大型文献《改革·发展·稳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两书收录。 5、《生产劳动二重性与“资产阶级权利”》,《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6、《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与改革》,《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本文被《改革·发展·稳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一书收录。 7、《试论的理论内涵》,《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03 浏览 3 回答
214 浏览 3 回答
127 浏览 6 回答
228 浏览 3 回答
93 浏览 4 回答
334 浏览 5 回答
219 浏览 5 回答
84 浏览 3 回答
156 浏览 1 回答
174 浏览 1 回答
266 浏览 4 回答
302 浏览 2 回答
323 浏览 3 回答
335 浏览 3 回答
359 浏览 7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