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难,难写作。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困扰一线教师的棘手问题。也难怪,在广大教师的呼吁下,论文也不再是教师打开那扇职称之门的唯一的钥匙。那么,现在的一线教师就不用再写文章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一线教师不仅需要写作,还需要进行专业的写作。 首先,教师写作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需要。叶圣陶先生在《七十二堂写作课》是这样来表述的:“文章是记载世间事物、事理和抒述作者意思、情感的东西。”简单地说:写作就是作者用文字来表达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写作就是教师对其专业素养的思想表达。如果说上课是教师教学行为的语言表达话,那么,教师写作就应该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书面呈现。只有二者兼顾,我们的教育才会更加完整。就拿我做语文教师写“下水文”的体会吧。在没写“下水文”之前,我的教育就有些举步维艰的感觉,当我有了先下了“水”知冷暖的经验,就知道哪儿水深哪儿水浅,有了创作的经历后,再指导学生作文时就更有了发言权。它不仅让我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还让我的教育生活发生了质的改变。孩子们因为我的文字而更加温顺,也不再怕作文了,更是喜欢上了语文,那些怕学习的孩子还因此而爱上了学习。这何乐而不为呢?以至于多年以后,我还在为文字而痴迷,还在为阅读和写作乐此不疲。 其次,教师写作更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实践、反思、阅读、写作四个有效途径。光有实践而没有反思的教育肤浅的,没有阅读与写作的积淀,教师的成长也是非常缓慢的。教师只有在实践中摸索并反思,在阅读中提升和改进,在写作中不断的总结、提炼,最终才会走出一条自我风格的个性化教育之路。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曾在“教育在线”网站上发表了《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明确投保条件:“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来本公司。”理赔办法也写得一清二楚:“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多年过去了,朱永新的“保险公司”还从未受理过一起理赔“投诉”,相反,每天坚持写作者,很多的老师已脱颖而出,不仅是教学上的“明师”,还是让人敬仰名师。 第三,教师写作可以满足教师的“功利”之心,成就教育。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师就因为有了“功利心”的驱使,才有了老师们为教育付出一生心血的动力,也才有了教师的诗与远方。教师对教育的未来的美好憧憬,以至于他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才会不疲于应付,乐于研究,在教育这条路上开辟了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的利益也逐渐被放大。虽然在评优评先、晋职晋级方面“不唯论文、不唯分数”,可偏偏少了这些,很多的老师的利益却都难以到保障。暂且抛开“功利”不说,那一篇篇未曾发表的“作品”一旦融入学生的生活,就足以让你的学生崇拜,更别说那一块块带有墨香的“豆腐块”见诸报端,那份成就感和职业的尊严,足足可以让你为为之立下付出一生的誓言。点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别人。 第四,教育写作可以让我们发现一个更好的自己。正所谓“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我们要想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就需要对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教学素养上有着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并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育风格。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都需要做到足够的专业自信。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是小学语文教师,他就非常自信的说:“我就是语文,就是一本人文性十足的活生生的语文”。孩子们学语文就是看着他学。学写字,学朗读,学作文,他就以身示范,做好例子。谈做人,谈形象,教师就是标杆,教师就是榜样。这不愧为教育大师的风范,也不愧为全国知名的名师。 第五,教师写作,更优化于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因为有了记录的习惯,那些教学中的失误,错误的你不会多次重复,我们的教育也就少走弯路。正如朱永新老师所倡导的:专业阅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 第六,教师写作可以留存教育的美丽和感动。写作记录生活,写作也可以再现生活。随着岁月的流逝,三尺讲台耕耘的岁月会随着记忆一起老去,但那颗“童心未泯”纯洁的爱不会消淡。如果我们有了记录的习惯,有了文字的沉潜。那些发生在生生间的、师生间的趣事,那些伤心落泪或怦然心动的瞬间,会因为文字的留存而更加美丽,令人回味。因此,将我们的教育生活融入有写作的元素,用文字丈量生活,用文字装点教育,多年后打开书页,捧读自己的文字,翻阅自己的青春记忆,一定会其乐无穷,甚至会念念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