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篇被引用2300余次的论文涉嫌造假,对科学家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为该篇论文是直接证明了阿尔兹海默症的研究的一个重要假说,很多科学家的后续研究都以该论文作为一个依据,而该篇论文涉嫌造假,也就可能直接导致后续很多引用该篇论文的科学家很多努力都付诸东流。
笔者 东邪
关于地球生命起源的问题,学术界长期存在一种普遍认同的观点,即地球生命是地球环境经过漫长的演化和作用后形成的,简而言之就是地球生命是土生土长的。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有科学家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地球生命有可能来自外太空,或者是部分生物原本不属于地球,是从外太空进入地球的,其中颇有争议的一种生物就是章鱼。
在我们的印象中,章鱼确实是一种外形比较奇特的海洋生物,而且它的行为也让人匪夷所思。2018年3月有一篇名为《Cause of Cambrian Explosin -Terrestrial of Cosmic?》的文章发表在权威期刊《生物物理学与分子生物学进展》上。值得一提的是,这份论文由三十多位科学家共同完成,因此它的权威性不言而喻。
该论文主要对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事件进行阐述和分析,其中还以章鱼为例子进行剖析,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章鱼可能是来自外太空的生命”。如果不说这是来自一篇权威期刊且由三十多位科学家共同提出的观点,相信很多人都会抨击这种观点异想天开。那么章鱼为何会成为科学家们的研究对象?寒武纪大爆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章鱼有什么特别之处?
章鱼是一种软体动物,也是无脊椎动物,它的身体不仅比其他海洋生物都要奇特,还比其他海洋生物都要“智能”。首先说说它身体的奇特之处,章鱼浑身上下只有头部和腿部,八条腿连接着头部,身体十分柔软,只要放一个瓶子在章鱼面前,它很快就会钻进去。一般生物只有一个心脏,而章鱼体内竟然有三个心脏。
根据研究,章鱼的第一个心脏是位于头部的主心脏,它的主要功能是供应全身的血液。另外两个心脏分别位于身体两侧鳃部的位置,它们的功能也主要是供血。尽管我们还无法确定外星生命是否存在,外星生命是否有心脏,但章鱼的三个心脏和其他生物相比简直太奇特了。章鱼体内更奇特的是大脑系统,据研究它有两个大脑系统。
绝大多数动物只有一个大脑系统,而章鱼有两个大脑系统,其中一个大脑系统负责对头部的控制,另一个负责对触手的控制。科学家表示,这样的结构让章鱼能够非常及时地察觉周围环境的情况然后迅速作出反应。章鱼全身上下的神经元数量至少超过5亿个,因此它是海洋生物中拥有神经元数量最多的生物之一。
这些神经元不仅帮助章鱼快速建立起反射线路,还让章鱼拥有超强的学习能力。此外,章鱼还有一项技能是令人类瞠目咋舌的,那就是它可以轻易地改变自己身体的形态,这得益于章鱼是软体动物。软体动物不存在骨折问题,而且能够在大脑的控制下随意地改变形态,因此章鱼有时候在海底会伪装成海蛇,有时候会伪装成水母,以此来逃避天敌的捕食。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事件发生了什么?
该论文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章鱼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例子被单独作为研究对象。相信对地球 历史 感兴趣的朋友应该听过“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这一事件指的是在大约5.42亿年前至5.3亿年前的寒武纪,地球上突然间出现了大量无脊椎动物,而且这些无脊椎动物的门类众多,其中包括节肢动物、腕足动物、海绵生物、蠕形生物等。
然而考古学家却长期未在寒武纪更早的时期发现这些无脊椎动物的祖先化石,因此古生物学家将这一事件定义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据了解,达尔文曾在《物种起源》中就提到了这一事件,他对于生命大爆发的现象也感到疑惑,甚至认为这一事件会成为反对者攻击进化论的有力武器。即使如此,达尔文仍然认为大爆发中出现的生命应该来自前寒武纪时期的祖先。
近代考古研究在我国云南澄江、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以及凯里生物群分别发现了页岩型生物群,它们的出现为生物大爆发提供了确凿的证据。时至今日,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原因仍不明确,因此被国际学术界列入“ 历史 十大科学难题”之一。
为什么会发生生命大爆发?
在不同大陆发现的寒武纪生物群引起了众多古生物学家和支持进化论学说的人的兴趣,他们认为通过对这些古生物化石的研究有助于揭开寒武纪爆发的原因。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目前国际学术界存在两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寒武纪爆发其实是假象,古生物学家所发现的“生物爆发”其实只是片面的认知,因为 历史 上确实存在过前寒武纪生物。
这些生物可能就是寒武纪爆发时出现的无脊椎生物的祖先,但他们因为地址记录的不完全而出现“化石断档”的情况。之所以会造成化石断档,是因为经过地质研究发现,寒武纪地层经过热和压力的作用前寒武纪的生物化石几乎都被销毁了。但后来有古生物学家在前寒武纪化石沉积层里发现了蓝藻等简单原核生物的存在,导致这一观点的说服力下降。
第二种观点认为,寒武纪爆发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它的发生可以从物理环境和生态环境两个方面去探讨。1965年美国两位物理学家提出了一种观点,认为寒武纪爆发是地球大气的氧气水平突增造成的。前寒武纪时期地球大气中氧气含量十分稀少,经过蓝藻等微生物的长期努力后,大气中的氧气逐渐积累了起来。
氧气一方面为无脊椎动物提供呼吸气体,另一方面在大气中形成臭氧层,以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而在该论文中,科学家们认为寒武纪大爆发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即外来天体给地球带来了大量种类的生命,这些生命在地球上遇到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后便大量繁衍,章鱼可能就是其中一种无脊椎动物。
为什么章鱼会成为研究对象?
在该研究中,科学家不仅列举出了章鱼与其他海洋生物截然不同的地方,还针对其内在组成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章鱼拥有3.3万个蛋白质编码基因,这个数量比人类还要多。更多的蛋白质编码基因使得章鱼拥有更多的蛋白质生成方式,生成的蛋白质种类也更多样,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章鱼的身体构造、智力表现等都与蛋白质编码有关。
其次,章鱼还具有编辑RNA的能力。一般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合成需要经过DNA—RNA的过程,DNA起到总指挥的作用,而RNA在中间起到传递遗传信息的作用,并且最后直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然而章鱼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并不需要DNA的参与,它的RNA就肩负起了总指挥和传递信息的任务。
科学家认为,这种直接通过RNA进行蛋白质编辑的能力让章鱼拥有更强的进化能力,更强的进化能力意味着它们对地球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更强,这也是为什么章鱼经历了几亿年的 历史 仍然不衰落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章鱼的聪明程度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它们能够制定聪明的计划、学会使用工具、擅长伪装等, 历史 上有许多实验都能证明这些特点。
加拿大莱斯布里奇大学的心理学家珍妮弗·马瑟从1972年开始研究章鱼,她于1984年在百慕大海域进行野外科考时发现了章鱼聪明的表现。她观察到一只章鱼捕捉了几只螃蟹后将它们带回了巢穴,然后它并没有立即吃掉猎物,而是转身冲到洞穴外用触手抓起石头,然后一块块地堆积在洞穴的门口,最后形成一堵石墙将洞口被堵塞住,然后转身享受自己的 美食 。
章鱼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启发?
实际上科学家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注意到章鱼这种奇特的生物,除了研究它们身上奇特的地方之外,科学家还从章鱼的身上得到一些启发,用于发展仿生学。2015年,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组建了一支联合团队,该团队从章鱼身上获取灵感,开发出一种类似章鱼能在水中收缩并以超快速度推进和加速的机器人。
根据研究发现,章鱼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推进和加速,是因为它可以先利用海水来填充自己的身体,然后快速将水喷射出去,从而为身体产生推力,实现快速逃逸。联合团队据此研究出了一架体长只有30厘米的仿生机器人,它仿照章鱼快速推进的原理,能在吸水后迅速将水发射出去,以获得向前运动的推力。
除此之外,建筑学家还从章鱼的皮肤上获得灵感,认为章鱼特殊的皮肤结构可用于建筑外层的设计,以自动调节光线进入建筑内部。
并没有对科学家造成误导,因为这些理论是有事实支撑的,只不过这个事情很恶劣,是一种学术不端的行为,为业界所不耻。
文章中的著名医学家,还有所谓的关键致癌物质都不存在,因为对方是著名的研究工作者,所以大家从未质疑过这篇论文,再加上这种学术方面的论文很少有人去研究,更不要说对论文中的内容提出质疑,想要推翻论文中的内容,这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导致这种错误一直在延续,这项研究不仅误导了后续研究工作,同时耗费了大量资金,更重要的是导致很多都错服药物,甚至对这些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危险。
一篇被引2300次的开创性论文竟涉嫌造假的消息公开后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说实话看到这个文章的时候都非常震惊,这或许就是对方预谋的一场阴谋,这背后的阴谋诡计让人毛骨悚然,这篇论文牵涉到本引用最多的阿尔茨海默病,一大批的研究者都已这篇论文的结果视为研究的基础,这篇论文涉嫌信息造假,也就意味着研究人员这些年的研究和努力全部白费,所有的工作全部都付诸东流,而且这些很多人的药物都已经流入市场,还有很多的志愿者参与药物的试用。
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暂时还没有定论,如今可以确定的是这篇论文的确涉嫌造假的行为,文章中的很多内容和图片都存在复制的情况,甚至存在数据篡改的想象,论文中提到的很多内容都是瞎编的,很多研究者都表示根本没有找到过。
这篇论文的作者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我们也很想知道论文的作者为何会有这样的举动,也很想知道他这样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目前此事在处于调查阶段,通过此事我们也可以知道,权威也有可能存在失误,对于这种学术方面的结果,还是应该进行验证,存在质疑一定要及时提出。
论文作者用假的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实验结果对阿兹海默症有效果,害得引用的人都在站在他研究基础上继续探索的。
星际旅行、时空穿越、瞬间移动……无数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为我们展现着人类科幻的未来。这些并不是创作者们脑洞大开的随意想象,创作者们都有一个基本的理论基础——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当今物理研究的最前沿。但对于普通群众来说,量子力学看似高深莫测。5月3日,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量子计算机在中国诞生,量子力学取得现实应用的重大突破。 那么,量子力学到底讲了什么?它的前世今生是怎样的? 怀着对科学的敬畏之心,本人希望化繁为简、以最平实易懂的语言,写下量子力学的发展以及普通人怎样能看懂量子力学,和大家一起掀开量子力学的神秘面纱。 1、 大地沐浴阳光,万物生长。 “光”是什么?却千百年来,人类受益于光的恩赐。却不知光到底为何物,只能做出一些猜想。 人类对于光的无知,直到1655年开始有所改变。英国的博物学家胡克,提出了光的波动说,他认为光是一种波,与水波相似。荷兰人惠更斯发表《光论》,发扬了这一理论。 他们的反对者,是牛顿。他提出了光微粒说,认为光是极小的微粒,遵循运动定律。 两派观点争执不下,但都有瑕疵。 按照牛顿的观点,光是微小的颗粒。他合理解释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性质。对于光的折射和衍射,牛顿的解释并不令人满意。 惠更斯等人认为,光是波。那就需要有传播的媒介,像声波通过空气、水波通过水来传播。但是真空中没有物质,光是如何进行传播的呢? 他们说,在所有空间中都存在一种看不见的物质,叫做“以太”,光就是通过“以太”进行传播的。可是,如果“以太”真的存在,那么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公转,我们应该可以感受到迎面吹来的“以太风”。大量的实验证明,并没有“以太风”吹来。 由于牛顿无与伦比的学术地位,他的粒子理论占据了主导。在此后100多年中无人敢于挑战,而惠更斯的理论则渐渐为人淡忘。 1801年,托马斯·杨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双缝实验”。 实验很简单。 把一束光投射到一块背景板上,前边放置另外一块开有两个相邻缝隙的板子。 如果光是粒子,那么,实验的结果应该是背景板上投射出两条大约相同的狭窄光束。可实验结果大大出乎人们意料。 背景板上的投影却是很多条。这对于光粒子说就是灾难。因为这样的现象,是波的表现。 当我们观察水波时会发现,两个水波重叠的地方,波峰遇到波峰时水波会更高,波峰遇到波谷时候,会相互抵消消失。这种常见现象叫做干涉。 只有波才会有干涉。 实验所使用的背景板上明暗相间的黑白条纹证明了光的干涉现象,从而证明了光是一种波。双缝实验彻底动摇了光粒子说的统治。 此后的50年间,光的波动说进一步发展。到十九世纪中期,开始主导科学思潮。人们认可了光是一种波,不是粒子。 2、 19世纪物理学大发展,科学家们认为人类对于物理学的掌握已经趋于完美,再进行研究,不过是在已知结果的小数点后加上几位而已。 德国人普朗克的老师也这样劝导他,奉劝他不要去学纯理论物理,他没有被两位导师的建议说服。 19世纪的最后一天,1899年12月31日,物理学家凯尔文发表迎接新世纪的演讲:“19世纪已将物理学大厦全部建成,今后物理学家的任务就是修饰、完善这座大厦了。” 普朗克无心为此高兴,他正在为一个6年还没有解决的计算问题头疼不已。 当时的物理学家总结出的两个公式,都不能准确的计算物体发出的辐射。一个可以在辐射的长波部分计算出结果,另外一个公式可以在辐射的短波部分算对,可是一旦到相反的波段,答案就谬之千里了。 普朗克不能理解其中奥义,他的研究陷入了长期的困局。 “走投无路”的普朗克想,不然先强行的把两个公式凑成一个满足所有波段的公式吧,然后倒着推理,看看是什么结果。 结果是,如要想让组合在一起的公式成立,那么物体发出辐射时,能量就不能是连续的,而是以一个微小数量的整数倍跳跃式的变化,也就是说能量的变化是一份一份的。 1901年,他把计算的结果发表,在论文中,他把这一份一份的能量起名为“量子”。 其他的科学家验证出了普朗克的正确性,量子力学自此诞生,普朗克成为了“量子之父”。 3、 1880年之后,爱迪生改良后的电灯泡开始大面积的推广。人类对于光的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德国人赫兹发现,用紫外线灯光照射金属,里边的电子会被激发出来形成电流。光生成了电。 赫兹称其为“光电效应”,他却做不出解释。 1905年,在物理学界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爱因斯坦在这一年中,发表了5篇划时代的重要论文。其中一篇关于“光电效应”的论文,直接成就了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 爱因斯坦在论文中,重新提起光的粒子说。按照光粒子说和量子概念,光应当是由一份一份不连续的微小颗粒组成,他起名叫“光量子”,简称光子。 当某一光子照射到灵敏的金属上时,它的能量被金属中的某个电子吸收。电子的动能增大,克服了原子核对它的引力,飞出了金属表面,成为光电子,形成光电流。 爱因斯坦对于光电效应的解释,震动了已经普遍认可光波动说的物理学界。 一系列实验验证了爱因斯坦的正确性,人们开始意识到光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对于光是什么,这一持续近300年的争论,终于以一个神奇概念的产生而宣告终结——光的波粒二象性。 科学家获得了新的思路,原来一种物质是可以同时具有两种截然不同性质的。波粒二象性就像一把钥匙,微观世界的大门被打开了。物理学家进一步发现,基本粒子都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的。 经过几十年孜孜不倦的研究,量子力学与已经沿用近300年的经典物理理论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科学家发现的量子现象,在宏观世界中都不曾出现。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的对立,实质是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对立的缩影。 难道同一个世界,不应该有同一个理论吗? 爱因斯坦开始提出质疑。量子力学过于玄幻,提出的概念实在令人费解。爱因斯坦是量子物理的奠基人之一,但此时,他站出来对量子力学本身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完备性提出深刻的否定。 量子物理学家们却并不认同他。新兴的量子力学成绩斐然,不容置疑。在各种学术期刊中充斥着火药味,好像这些科学家万一碰面,必然会有火星撞地球般的激烈雄辩。很快,这样的会面,真的来了。 4、 “地表最强”物理学家大辩论 1927年,比利时。著名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 这是物理学史上最伟大的一次聚会。如华山论剑,江湖上顶尖高手悉数到场,都是物理学各个分支的旗帜性人物。照片中与会的29人,有17人都先后获得过诺贝尔奖,被称为物理学的“全明星”盛会。 在照片中,爱因斯坦居中而坐,可见其当时在学术界的地位。他以因果论为武器,展开对量子力学现状的分析,指出量子力学研究不尽如人意。 所谓因果论,就是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原因和结果。这是天衣无缝的真理。 爱因斯坦的支持者有薛定谔和德布罗意。 他的反对派人数众多,他们有个统一的名号——哥本哈根学派。掌舵人是波尔,他为量子力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波尔曾经到访中国,他在自己的族徽中,放上了中国的太极图。波尔认为太极完美的诠释了自己的互补原理。好像光的波粒二象性,波和粒的属性是互补的。 波尔带领着一批30岁左右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玻恩、海森堡、泡利、狄拉克等都是这个学派的主要成员。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被称为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哥本哈根学派的辩据,是基于计算的概率论。在量子世界里,结果经常不是明确的,而只是一种概率。 我们举例来说明,例如“量子隧穿效应”。 在两块金属中间夹一层绝缘层,一般都认为电子不能通过绝缘层。但哥本哈根学派说,电子通过绝缘层是存在概率的。经过计算,可以得出概率的数值。这就是“量子隧穿”。如果放到宏观世界,人能不能穿墙?按照量子隧穿,宏观物体也能发生隧穿效应。人也可能穿过墙壁,但要求组成这个人的所有微观粒子都同时穿过墙壁,实际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从概率上说,人可以穿墙。 爱因斯坦对于这样的概率说嗤之以鼻。概率的存在,只是量子力学理论不完整的证明。量子力学并没有找到完整描述微观和宏观世界的理论。 “上帝不会掷骰子”,爱因斯坦这样说。 “爱因斯坦,别去指挥上帝该怎么做!”波尔回击。 5、 在第五届索尔维会议上,爱因斯坦没有取得胜利,甚至可以说失败了。他并不甘心,三年以后的第六届会议,他卷土重来。 爱因斯坦总结经验,放弃了对于具体案例的探讨,把矛头指向哥本哈根学派的理论基础——“测不准原理”。 我们简单介绍下这一原理。人们为了直观理解原子内部,会画一个这样的示意图。 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看上去像行星围绕太阳旋转。 但这是错误的,轨道根本不存在。事实上,原子内部的样子更像这样。 像一团云雾,科学家形象的称之为“电子云”。这看上去密密麻麻的云雾,其中的电子其实只有极少的几个,甚至是1个。出现云雾状,是因为电子在原子狭小的空间内以接近光速运动,看到的只能是一团云雾。 测不准原理说的是,在原子内部,电子的运动毫无规律,我们知道电子的位置时,却不可能知道它的速度。位置和速度,不能同时知道,这与描述宏观世界的经典物理学是相悖的。例如我们可以计算出任意时刻,地球围绕太阳轨道运行的速度和位置。 爱因斯坦相信,只是我们缺乏观测的手段和合理的公式,不存在这样的测不准原理。 每天在旅馆用早餐时,科学家们见面,爱因斯坦就描绘一个思维实验,他认为从中可以清楚看出哥本哈根学派解释的矛盾。 玻尔在傍晚的时候就对这些理想实验做出了解释,他会在晚餐时分析给爱因斯坦听。 爱因斯坦对这些分析提不出反驳,但在心里他是不服气的。 第六届索尔维会议,爱因斯坦再次以失败告终。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爱因斯坦被德国纳粹迫害而逃亡美国,没有出席三年后的第七届索尔维会议。 量子力学的索尔维会议结束了,然而关于量子力学的争论仍在继续。 6、 1935年,爱因斯坦和他的支持者向哥本哈根学派发起了总攻。 爱因斯坦围绕量子纠缠展开质疑。 所谓量子纠缠,是量子世界中又一奇妙的现象。科学家发现,在同一特殊反应中能够生成两个且只有两个相互纠缠的量子,这两个量子如孪生一般,对其中一个发生作用,另外一个会同时做出相同的变化。比如一对相互纠缠的电子,如果他们的纠缠方式是反向纠缠,一个正向旋转,那么另外一个必然反向旋转。假设你将前边的电子改为反向旋转,那么另外一个会同时变为正向旋转。而且,这两个电子无论相聚多远,哪怕是银河系的两端,也不能阻碍他们同时发生变化。 他们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呢?这种联系速度甚至达到光速的十倍。这不科学。因为按照相对论,光速无法被超越。爱因斯坦把这种鬼魅般的联系称为“幽灵作用”。 诚然,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确凿证据找到能超越光速的物质。所以,哥本哈根学派告诉爱因斯坦,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 爱因斯坦的主要支持者薛定谔,更是提出了一个对于哥本哈根学派如同噩梦的实验——“薛定谔的猫”。 既然量子力学的理论都是解释微观状态,那如何与宏观世界结合呢?薛定谔假设,在一个箱子里,放一个原子核,原子核是个量子级概念,它在不确定的时间内会自发的产生衰变,谁都无法预测衰变的准确时间。箱子内设计一个机关,当原子核衰变时,将联动一把锤子,打破装有可以毒死猫的毒气瓶。箱子里边放一只猫,然后把箱子盖上。请问,过一段时间后,箱子里装着的是一只活猫还是死猫? 按照哥本哈根学派的理论,观察行为会改变物质变化的状态。好,那不观察呢? 对此,哥本哈根学派只能吞下苦水,承认那只猫是处于半死不活的混合态。 波尔和爱因斯坦的论战,也是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的论战。争论虽然直到今天输赢也没有定论,却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和完善。 论战使哥本哈根学派的思想广泛流传。 科学家们并未停步,他们聪明的绕过了研究谁对谁错,而是选择忠于实验结论和计算结果。问到量子力学的原理,大多数物理学家会说“闭嘴,乖乖计算”。 波尔说:“我们称之为真实的一切,都是由我们不能称之为真实的东西组成。”量子力学,充满许多匪夷所思的怪论,但是,一切的实验和计算,都验证出它是对的。原理如何,无人知晓;事实证明,爱因斯坦错了。 根据量子力学的方程,人们设计了可以控制微小电流的开关,应用到激光、晶体管、集成电路等电子工业的大多领域。可以说量子力学如果不成立,那么我们的电脑、手机、相机等等电子元器件将统统失灵。没有量子力学的世界,我们只能回到蒸汽时代。 7、 以上就是简单的量子力学发展过程。近年,量子力学一词,出现的越来越频繁。我们普通人,怎么能够容易理解量子力学呢?如果我们能够打破几个定势思维,同样可以走进量子力学的奇妙世界。 颠覆思维之一、量子化无处不在 从量子的名字看,很多人看到叫“子”,就认为是一种微小颗粒。在理解量子时,请忽略后边的“子”字,而看前边的“量”字。量子,拉丁语本意为“有多少”,代表“一定数量的某物质”。 量子力学,虽然研究基本粒子,但是量子化,却是宇宙的属性。大到行星、小到细胞,最终分解都是可以量子化的。甚至人类的思维,科学证明,我们的意识同样不是连续的,每隔0.042秒就有微小的断开。那么我们的意识就可以视为以0.042秒为一份的量子化意识。 我们所处的宏观世界是由微观世界组成的,两者并无清晰的界限。哪怕我们人体,同样由微小的原子组成。按照波粒二象性,如果告诉你,人同样是由波组成的,也并不需要意外。这在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中,已经有了答案。 另外,抽象到如空间,也可以量子化。空间的量子化,产生了虫洞。虫洞的概念,是说我们只要有足够大的能量,就可以打开单位空间之间的间隙,依靠这样的虫洞,可以进行时间旅行、空间转移。这并不是科幻,至少从数学的推算中可行。虫洞也叫“爱因斯坦-罗森桥”,由爱因斯坦及罗森在研究引力场方程时推算得出。 如太极的玄妙,宏观和微观相互交融,并非对立。解释宏观世界的经典物理学,和解释微观世界的量子力学,现在还极不相融,没有达成一致,但已有科学家通过实验开始把彼此归于统一。由此,可能会产生更加奇妙又伟大的理论。 颠覆思维之二:没有唯一的真理,甚至在科学中 苹果砸到牛顿的头时,他发现了万有引力。今天我们知道,扔一个苹果,只要有足够大的能量,甚至可以把苹果扔出地球。这对于古代人,无法想象。 认知没有止境时,真理就是相对的。 假设世界只是一个平面,我们都是二维平面人,那么我们甚至都不能理解,在一个三维世界的地上出现了两个脚印是什么原理。还好,我们本身是三维的,知道脚印的上边是一个完整的人。那量子纠缠的超远距离“幽灵作用”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目前的解释有分歧,有些认为光速并不是极限速度,“幽灵作用”是超光速传导产生的;而也有科学家认为,宇宙本身是11维度的空间,“幽灵作用”是由于那些被压缩在空间内的、我们看不到的维度影响产生的。 原理虽没澄清,但利用量子纠缠现象,我国已经于去年8月发射了量子通讯卫星,领先全球。 量子力学正在渗透到科学的各个领域。例如生物学家甚至证明,我们的嗅觉,不是由我们一般认为的,闻到物品的分子产生,而是像我们的耳朵一样,“听到”了物品中亚原子颗粒的波动来加以区分。量子生物学正在颠覆传统生物学。 科学的研究还在继续,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看到的世界,并不是它的全部。 颠覆思维之三:没有绝对的存在,概率才是真实的面貌 如果你在北京,对于我来说,你在北京的哪里呢?量子力学的解释是,你在北京的任意一个地方。就如我们想知道一个电子在原子中的位置,电子是以波的形式存在于整个原子空间里,直到你去观察时,才会具体的出现在一个点上。同样,我没有观察或者没有被告知时,你就如电子一般,在北京的任意一个角落都有存在的概率。 量子力学目前不能准确的解释这种逻辑,他们说这就是真实的世界。 这种概率存在的意义,目前在量子计算中显的更为实用。 我们都知道,现代计算机的数学基础是二进制。计算机二进制中,一个单位信息叫一个比特。一个比特可以是0,或者1。如果我输入2个比特01,通过传输后,它依然是01。量子比特则不同,我输入两个最小单位的量子比特,这两个量子比特都有可能是0,也都有可能是1,概率均等。这时,输出的结果也不再是单一信息,而是四个可能,00、01、10、11。量子计算给了我们四个概率相等的、可供选择的、不确定的答案。这可以简单认为就是量子计算的原理。 2个量子比特信息,答案是2的2次方个;3个量子比特,就是2的3次方个;……20个量子比特,就是2的20次方个,也就是100多万个。 量子计算,会随着量子比特增加,呈几何级数增长。比如我们想从100万个不同比特信息中找到我们想要的一个,量子计算机不会像经典计算机一样逐个检索,而是同时检索100万个答案。只要设定一下条件,计算机可以在一秒内找到这个比特信息。 这就是在5月3日我国宣布研发成功的量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因为我国科学家,实现了10对纠缠状态下的量子计算,10对——20个量子,在计算中就是20个量子比特。 想要判断量子计算到底牛不牛,学术界有三个达成共识的指标性节点:计算能力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是第一步,再是超越我们使用的个人电脑,最后是超越超级计算机。 我国科学家在全球率先完成了最困难的第一步。 量子计算机离我们已经如此之近。 量子力学理论从量子一词诞生,到今天有117年的历史。量子力学已让我们的生活翻天覆地。随着对于量子力学研究的深入,实用化的量子产品终将迎来井喷的一天。 波尔说:“如果谁不曾对量子论感到震惊,他就根本没有理解它。” 我们对于量子的无知,就像300多年前,人类对于光的无知一样。人类探索量子世界秘密的过程,智慧之花也在悄然绽放。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完全理解了量子的世界,才发现量子力学这门超现代科学本身,正是生命古老的事实。
你所说的版面费问题不能说是合法的也不能说是不合法的,这就是一个既灰色又边缘的地带。学术界现在就是这个样子,为了搞活那些半死不活的期刊,采取这样的办法也是无奈之举,但是事实证明,这样的确是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的。另外我建议你把百度文库里的东西删掉,马上删掉,我不知道您上传多长时间了,要时间长了,很可能您的文章已经换成他人的名字赫然出现在某一本期刊上面。还要提醒您一点,要是您觉得您的论文有能力打破什么什么定论或者您认为您能赶超哪个哪个科学家的话,您大可以拿着您的论文去申请国家专利。要是没有达到这种标准版面费制的文章是不可能出现任何您想象之中或者您预想的结果的。
154 浏览 6 回答
246 浏览 9 回答
81 浏览 5 回答
156 浏览 6 回答
318 浏览 7 回答
185 浏览 12 回答
94 浏览 4 回答
191 浏览 7 回答
332 浏览 6 回答
221 浏览 4 回答
272 浏览 2 回答
135 浏览 5 回答
244 浏览 7 回答
318 浏览 6 回答
342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