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后厂村村民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早上7点起床,9点赶到公司,搬了一整天的砖以后,你大概19点左右可以离开公司,21点左右可以回到家。当你拿出锁在柜子里的switch,正准备上岛动森时,微信突然弹出一个对话框,“这个需求可以做么?”
你转头看着刚刚充好电的AI设备,好想对它说一句:“wake up,你该帮我工作了。”但现在的问题是,AI可以代替人类进行部分工作已经是公认的事实,AI什么时候可以彻底将你我从工作中解脱出来?
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AI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它凭什么可以代替人类工作?
AI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缩写,全称人工智能。说到人工智能,就不得不提大名鼎鼎的图灵测试。1950年,AI之父阿兰·图灵发表了著名的《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给出了判断一台计算机是否具有智能的测试方法,即图灵测试。
图灵认为,一旦计算机能够展现出与人类相同或相似的行为,且这个行为是经过大脑思考的,那么则有理由相信计算机与人一样具有思维。
来看看图灵测试是怎么操作的。首先,在相互之间无法辨别对方身份的前提下,让C来询问A和B一系列问题,并给出最终结论。为避免C通过声音来判断,三个人的所有交流都是以文字为载体。而A的任务是尽量使C做出错误的判断,B的任务是帮助C做出正确判断。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计算机D来代替A,重复以上游戏。如果D和A误导C做出错误判断的次数相差无几,那么至少在这个游戏中,则可以认为计算机拥有和A(人)一样的思维。
1
一直到2014年,世界上才出现了第一台通过图灵测试的计算机。它叫尤金.古斯特曼,在测试中,它成功让人类相信自己是一名来自乌克兰的13岁男孩。 这被认为是AI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而图灵测试其实也揭示了AI的本质:AI因模仿人类智能而生。但不同的是,它是通过计算完成任务,而人是通过感性和理性。
但到现在为止,仍然不能回答AI什么时候可以把人类从工作中解脱出来。用计算机专家唐纳德·克努特的话来说:“AI已经在几乎所有需要思考的领域超越了人类,但是在那些人类和其他动物不需要思考就能完成的事情上,还差得很远。”
AI可以代替人类做一些重复性的、固定的工作,但某些需要软技能的工作,如同理心、创造力、想象力、批判性思维等,AI还不能完成。而原因之一就是,AI没有意识,它尚且只是一台没有感情的工作机器。
那么AI如何才能拥有意识?有一种说法是,按照人脑的构造仿制出一个新大脑。早在2016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就绘制出了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精确的人类大脑图谱,其中包括以前从未公布的97个人类大脑皮层区域。但人类对于大脑是如何进行记忆、判断、分析等思维过程的,至今仍然十分迷惑。
从运算量的角度,模拟人脑也是个道阻且长的过程。人脑约有860亿神经元,每个神经元有一到两万个突触。保守估计,人脑约有860亿*10000即860万亿个突触。假设我们把这些突触比作GPU,那么人脑就相当于一台超级计算机。
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是美国的顶点,它的浮点运算速度是每秒14.86亿亿次。其中,95%的计算力由28000多块GPU承担。那么在理想的状态下,人脑作为超算的浮点运算速度至少是顶点的860万亿/2.8万即307亿倍。
2
最后,不如来看点乐观的信息。去年,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发布了一份名为《人工智能何时超越人类》的报告,这份报告描绘了一幅关于AI的美好愿景。2024年,AI将在翻译领域超越所有人类;2026年,AI便能写出高中水平的文章;2027年,AI能驾驶卡车;2049年,AI能写出一本畅销书;2053年,AI能胜任外科医生的工作。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