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C9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都好一些,当然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中国计算机科学发论文最多高校揭晓,清华、浙大、上交大前三
最近,《2017中国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报告》发布,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的论文发表数量、创新人才数量双双排名全国第一,华中科技大学高被引数量第一。
国际成果规模(论文发文数量):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排前三。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排前三。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排前三。优势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数量):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排前三。
具体到计算机科学:
国际成果规模(论文发文数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排前三。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排前三。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排前三。
这份报告是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联合发布。
数据来源与评价指标
本报告的数据主要来源于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数据库,数据时间段为2007.01.01-2017.2.28(十年)。
为了更好地识别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报告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下载了高被引论文的题录数据。
第一作者的依据是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论文题录数据中 AF 字段中的第一位。第一作者机构是 C1 字段中第一作者姓名对应的机构。
通讯作者的依据是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题录数据中RP字段的作者。通讯作者机构是RP字段中作 者姓名对应的机构。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机构可能有多个,数据处理中,报告按照顺序只采用第一机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因在一项研究中的主导作用而被视为主导科学家。对于主导科学家的重名问题的处理依赖于一项发明专利技术“一种面向英文文献中中国作者的姓名消歧方法”。
截至 2017年2月28日,中国大陆共有209 所高校至少有一个学科入选 ESI 前1%高被引学科。本报告对于中国高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分析仅限于这 209 所高校。
报告内容分为“中国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和“中国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两部分。中国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主要使用表1中的评价指标。
“中国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主要使用表2中的评价指标。
中国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总体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于 2012 年,2012 年之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未计入其中。另外,因大量署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的第一机构并非中国科学院大学,因此,主导论文数量较少。
2、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进入前十。
3、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进入高校前十。
4、优势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进入高校前十。
计算机科学国际学术影响力:清华发论文最多,华中科大高被引最多
中国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中,计算机科学在国际成果规模、高被引论文、创新人才数量三个维度进行的评价。
1、国际成果规模(论文发文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2、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
3、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
报告的课题组负责人李江教授介绍,此次《报告》的发布除了作为国家有关部门、各高校、社会组织参考的同时,也能够激励高校从高水平成果、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三个维度考虑发展方向和策略。
这个我不清楚 从网上给你找来的资料 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当然需要会编程,另外需要了解数学知识和人工智能的算法。现在数学一般需要高数,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不过不必太望而生畏,毕竟不是上学,需要应付考试和偏难怪的题目。人工智能的数学主要需要了解基础,原理。计算的事情框架来做。现在人工智能的职位最低都是本科学历,不知不是本科学历的程序员转行过来怎么办。可以来这边看看,互联网it学校
清华一年2篇CNS。清华大学博士生4年在CNS三大期刊上发表8篇论文提前一年毕业,_一般而言,在清华大学读博士,能够顺利毕业,就已经很不错了,更不要说提前毕业了。然而,白蕊就做到了。
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选择, 以下四个考试级别,通过一级才能拿到2级证书,后面的依次类推,但可以同时报考多个级别,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所有级别证书均无时效限制,三、四两个级别的成绩可保留一次。考生一次考试可以同时报考多个科目
在2023年的高校排名中,华科已经超过南大。
2023年985高校排行榜出炉,华科力压南大。
高校排名有一定的意义,因为排名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来这个学校的综合实力,也可以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这所高校的价值,从而在报考志愿的时候谨慎考虑,而且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来说,母校排名高也意味着一直在进步发展,自己也一定是非常骄傲的。
位于武汉市的华中科技大学,可以说是武汉教育事业的排头兵。
百年的发展进步让这所高校有着不凡的实力,各类的科研产出也是很多,在每年的学科评估中都有很好的成绩,为此有“华中小清华”的美誉,在此次的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中,表现也是非常亮眼,四成的学科都有A的好成绩,身处华中的学子都想要进入这所高校学习。
排在华东五校之一的南大实力也是非同小可的,作为江苏省的教育代表,政府拨款以及科研经费都是首屈一指的,这也意味着南京大学的教育资源优质,基础科研水平高,学生可以享受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体系。
如此优质的条件对于学生的就业有相当大的影响,不负众望南大的就业率以及就业情况在整个华中地区都是相当不错的。
但可能是因为省内的优质高效众多,东南大学、南师大、南理工等高校的聚集,让南京大学的优势不再明显,而在此次的高校排名中低于华中大也是意料之内的事情,毕竟华中大是武汉重点关注且扶持的,投入的资金以及设备都是一流的,所以相对于南大还是略胜一筹。
中国计算机科学发论文最多高校揭晓,清华、浙大、上交大前三
最近,《2017中国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报告》发布,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的论文发表数量、创新人才数量双双排名全国第一,华中科技大学高被引数量第一。
国际成果规模(论文发文数量):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排前三。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排前三。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排前三。优势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数量):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排前三。
具体到计算机科学:
国际成果规模(论文发文数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排前三。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排前三。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排前三。
这份报告是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联合发布。
数据来源与评价指标
本报告的数据主要来源于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数据库,数据时间段为2007.01.01-2017.2.28(十年)。
为了更好地识别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报告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下载了高被引论文的题录数据。
第一作者的依据是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论文题录数据中 AF 字段中的第一位。第一作者机构是 C1 字段中第一作者姓名对应的机构。
通讯作者的依据是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题录数据中RP字段的作者。通讯作者机构是RP字段中作 者姓名对应的机构。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机构可能有多个,数据处理中,报告按照顺序只采用第一机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因在一项研究中的主导作用而被视为主导科学家。对于主导科学家的重名问题的处理依赖于一项发明专利技术“一种面向英文文献中中国作者的姓名消歧方法”。
截至 2017年2月28日,中国大陆共有209 所高校至少有一个学科入选 ESI 前1%高被引学科。本报告对于中国高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分析仅限于这 209 所高校。
报告内容分为“中国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和“中国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两部分。中国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主要使用表1中的评价指标。
“中国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主要使用表2中的评价指标。
中国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总体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于 2012 年,2012 年之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未计入其中。另外,因大量署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的第一机构并非中国科学院大学,因此,主导论文数量较少。
2、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进入前十。
3、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进入高校前十。
4、优势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进入高校前十。
计算机科学国际学术影响力:清华发论文最多,华中科大高被引最多
中国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中,计算机科学在国际成果规模、高被引论文、创新人才数量三个维度进行的评价。
1、国际成果规模(论文发文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2、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
3、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
报告的课题组负责人李江教授介绍,此次《报告》的发布除了作为国家有关部门、各高校、社会组织参考的同时,也能够激励高校从高水平成果、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三个维度考虑发展方向和策略。
本文将以非常确定的方式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现在的电脑是否有意识或基于目前计算机框架下的人工智能能否产生意识?
(2)未来的机器人能否产生意识?
(3)如何制造意识机器人?
(4)制造意识机器人会有哪些可能的危害?
回答问题(1):不可能,现在电脑不可能有主观意识,未来基于现在计算机框架下的人工智能也不可能产生意识,或者想纯粹通过编写程序在现有电脑上产生意识是天方夜谭。
理由如下:简单说来,根据Chalmers对困难问题的论述,要产生意识体验关键是要直接利用物质(或硬件)的内在属性,纯粹捣腾结构化的东西(程序实现的都是结构化的)是永远不可能产生非结构化的意识体验的。
当然后来的泛灵论的重新流行和Tononi的整合信息论IIT提出,让Chalmers自己都有点相信现在的电脑或许已经具有意识,泛灵论认为任何物质都有意识体验,只是普通物质的意识体验太过碎片化,等效于没有意识体验。而他们认为只要这些物质的物理属性(结构化的)整体上具有高度的整合性(在IIT中相当PHI值很大),那么这些物质的内在属性(碎片化的体验)就会自动组合成类似像人类这样的意识体验。但很多人认为物理属性的整合不代表内在属性也会自动整合,这其实就是所谓的组合问题,Chalmers自己也认为存在组合问题。事实上,19世纪Jame甚至认为内在属性不能组合,我个人同意James的观点。
即便James观点不对,我认为电脑硬件的内在属性能编程可自动组合的概率几乎为0。 因此,现在电脑不可能有主观意识。
回答问题(2):能,未来电脑或机器人能够产生意识,但需要改造现有的计算机硬件组成。原因,因为我们人类就是一个例证。只要学会直接去捣腾物质内在属性,那么就有可能让机器人具有意识。具体如何做,见下个问题的回答。
回答问题(3):如何制造意识机器人的具体答案见我即将发表的一篇论文,但草稿可以参考JF Li 2016。James认为物质的内在属性不可组合,因此唯一的解决方案是:产生我们意识的物质不可分,比如为某种基本粒子,但必须足够复杂,因此其内在自由度巨大无比,另外由全同粒子原理,会使得世界上所有同种粒子产生的意识体验都是同一体验,比如如果A和B两人的意识都由电子产生的话,即便用的不是同一电子,但他们本质上是同一个意识。
基于这些,制造意识机器人关键是构造一个物理系统捕获和稳定这样一个内在自由度巨大的基本粒子,并使它的种类尽量不与现有的意识所利用的基本粒子的种类雷同,然后利用它的内在属性来产生体验。更具体的方案属于商业机密。我已经透露得够多的了。
首先,"张新成"不是一个普通的名字,它是人工智能(AI)的一种形式。具体来说,它是一种生成对抗网络(GAN)的应用,也称为“张量生成网络”(Tensor Generative Network,TGN)。GAN是一种深度学习模型,可以生成以假乱真的图像、音频和视频等。而TGN是GAN的一种变体,它可以生成高精度的图像,并且能够控制生成的图像细节。为什么这个AI叫做"张新成"呢?因为它的命名来源于三位中国计算机科学家的名字:张潼、新维和成波。这三位科学家在2018年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了TGN模型,因此这个AI就被命名为"张新成"。总之,"张新成"是一种非常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于图像、音频和视频生成等应用。它的命名也反映了中国科学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杰出贡献。
它是一种把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它可以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能力,如语言理解、推理、学习、规划等。AI的解决方法和做法步骤主要包括:1.数据收集:收集有关AI的数据,如文本、图像、语音等;2.数据预处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如清洗、标准化等;3.模型训练:使用深度学习算法,如CNN、RNN等,训练模型;4.模型评估:使用模型评估技术,如准确率、召回率等,评估模型的性能;5.模型部署:将训练好的模型部署到实际应用中,实现自动化解决复杂问题。AI技术的发展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AI技术,并且能够更好地应用AI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
想象一下后厂村村民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早上7点起床,9点赶到公司,搬了一整天的砖以后,你大概19点左右可以离开公司,21点左右可以回到家。当你拿出锁在柜子里的switch,正准备上岛动森时,微信突然弹出一个对话框,“这个需求可以做么?”
你转头看着刚刚充好电的AI设备,好想对它说一句:“wake up,你该帮我工作了。”但现在的问题是,AI可以代替人类进行部分工作已经是公认的事实,AI什么时候可以彻底将你我从工作中解脱出来?
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AI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它凭什么可以代替人类工作?
AI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缩写,全称人工智能。说到人工智能,就不得不提大名鼎鼎的图灵测试。1950年,AI之父阿兰·图灵发表了著名的《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给出了判断一台计算机是否具有智能的测试方法,即图灵测试。
图灵认为,一旦计算机能够展现出与人类相同或相似的行为,且这个行为是经过大脑思考的,那么则有理由相信计算机与人一样具有思维。
来看看图灵测试是怎么操作的。首先,在相互之间无法辨别对方身份的前提下,让C来询问A和B一系列问题,并给出最终结论。为避免C通过声音来判断,三个人的所有交流都是以文字为载体。而A的任务是尽量使C做出错误的判断,B的任务是帮助C做出正确判断。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计算机D来代替A,重复以上游戏。如果D和A误导C做出错误判断的次数相差无几,那么至少在这个游戏中,则可以认为计算机拥有和A(人)一样的思维。
1
一直到2014年,世界上才出现了第一台通过图灵测试的计算机。它叫尤金.古斯特曼,在测试中,它成功让人类相信自己是一名来自乌克兰的13岁男孩。 这被认为是AI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而图灵测试其实也揭示了AI的本质:AI因模仿人类智能而生。但不同的是,它是通过计算完成任务,而人是通过感性和理性。
但到现在为止,仍然不能回答AI什么时候可以把人类从工作中解脱出来。用计算机专家唐纳德·克努特的话来说:“AI已经在几乎所有需要思考的领域超越了人类,但是在那些人类和其他动物不需要思考就能完成的事情上,还差得很远。”
AI可以代替人类做一些重复性的、固定的工作,但某些需要软技能的工作,如同理心、创造力、想象力、批判性思维等,AI还不能完成。而原因之一就是,AI没有意识,它尚且只是一台没有感情的工作机器。
那么AI如何才能拥有意识?有一种说法是,按照人脑的构造仿制出一个新大脑。早在2016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就绘制出了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精确的人类大脑图谱,其中包括以前从未公布的97个人类大脑皮层区域。但人类对于大脑是如何进行记忆、判断、分析等思维过程的,至今仍然十分迷惑。
从运算量的角度,模拟人脑也是个道阻且长的过程。人脑约有860亿神经元,每个神经元有一到两万个突触。保守估计,人脑约有860亿*10000即860万亿个突触。假设我们把这些突触比作GPU,那么人脑就相当于一台超级计算机。
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是美国的顶点,它的浮点运算速度是每秒14.86亿亿次。其中,95%的计算力由28000多块GPU承担。那么在理想的状态下,人脑作为超算的浮点运算速度至少是顶点的860万亿/2.8万即307亿倍。
2
最后,不如来看点乐观的信息。去年,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发布了一份名为《人工智能何时超越人类》的报告,这份报告描绘了一幅关于AI的美好愿景。2024年,AI将在翻译领域超越所有人类;2026年,AI便能写出高中水平的文章;2027年,AI能驾驶卡车;2049年,AI能写出一本畅销书;2053年,AI能胜任外科医生的工作。
3
AI小微智能是一家提供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公司,其论文的可靠性需要具体分析。一般来说,如果论文是在知名的学术期刊或会议上发表的,并且经过同行评审,那么其可靠性就比较高。如果论文是在一些较为偏门的期刊或会议上发表的,或者没有经过同行评审,那么其可靠性就需要进一步评估。如果你是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那么阅读AI小微智能的论文可能会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如果你是学生或者对该领域感兴趣,那么阅读AI小微智能的论文也可以帮助你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如果你想写论文,可以考虑参考AI小微智能的论文,但需要注意的是,论文的可靠性和质量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并且需要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芝加哥大学论文写作指南(第8版)》([美] 凯特·L·杜拉宾)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芝加哥大学论文写作指南(第8版)
作者:[美] 凯特·L·杜拉宾
译者:雷蕾
豆瓣评分:8.7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9-1
页数:490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集数十年论文写作方法和格式规范的研究经验写成,全新的第八版,又由领域顶级专家《研究是一门艺术》的三位作者花费数年联合修订完成,融入全球最新的论文写作方法和最标准的格式规范,也已成为全美论文写作指导书中的经典,是全美乃至全球学生和研究者写作各类论文的入门指导书和必备参考书。杜拉宾体例,已成为全球社科类论文和研究著作标准的论文写作体例之一。
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涵盖了研究和写作的过程,对如何提出研究问题,深入挖掘问题,如何寻找文献、规划论证、设计初稿、草拟论文,如何用表格、图形呈现论据,如何修订草稿等都给出了比较详细的建议。第二部分对论文写作中常用的引文格式作者-年格式、注释-参考文献格式,以及引证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都给予了全面系统的讲解,并提供了大量经典用例。第三部分阐述了芝加哥格式的编辑体例,对论文写作中常见的体例问题,如拼写、复数、所有格、标点符号、引文、图表、引注、参考文献的格式规范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提供了丰富的例证。
作者简介:
凯特·L·杜拉宾(Kate L. Turabian)是芝加哥大学的论文写作指导教授,她结合数十年来对学生的论文写作的指导工作和论文格式规范的研究经验,写出《芝加哥大学论文写作指南》一书,并于1937年出版,目前,该书已成为全美乃至全球学生、教师及研究者必备的论文写作参考书,也成为编辑、出版人出版格式和体例 的参考书。多年来经过数次增补修订,已畅销900多万册。
不同的学校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字数要求不同,一般非211、985学校的本科毕业论文字数在6000字——8000字左右,一些要求较高的专业或者重点院校则要求论文字数高达10000字左右或者以上。论文各部分字数的大致要求:1、文献综述字数在1000字——3000字之间。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述。2、正文字数要求在6000字以上,原则上不超过10000字。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内容,是整篇论文的核心所在,占论文的绝大部分篇幅。包括引言、正文、结论或结束语三大部分。3、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毕业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避免过宽、过大、过空,要能准确反映论文的实质性主题内容,包括研究的范围、层次和深度等。4、摘要论文的中文摘要应以最简洁的语言介绍论文的概要、作者的突出论点和新见解。学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一般不少于200字。5、关键词一般为3——5个。关键词根据论文正文内容及论文主题选取。英文关键词要与中文关键词一一对应。6、致谢一般不超过300字。致谢可以对下列方面表达谢意:协助完成研究工作和提供便利条件的组织或个人;在研究工作中提出建议和提供帮助的人;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其他应感谢的组织或个人。
答题/ 帅小西De --期待为您解惑!
小西的答题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这大概由下面几个因素决定。
首先看学校,不同的学校要求不一样,不同的学校水平不一样,这样他们的博士毕业生毕业时文章数肯定不一样,一般说来,水平高的大学博士发的文章好些,文章说可能也多些。比如,有的985高校要求毕业时应该有四五篇文章,其中核心几篇,sci几篇都是有明确规定的,这就是为什么国内好多期刊文章泛滥成灾,没办法,为了毕业,不得不发。
第二,做研究肯定要看个人天赋,有的人三年小二十篇sci有的人延期一次又一次,七八年了还达不到学校要求,必须承认,人和人的天赋有差距,还差距很大。
博士不容易毕业,而且在职的尤其时间长。有了老婆孩子肯定要分散一部分精力,而且有工作了后顾之忧也少了。不像纯学生那么容易投入精力。
博士毕业能发多少文章是个人能力,发100篇也可以,发1篇也行,但是能不能顺利毕业就另说了。
1,目前很多学校正在逐步取消博士论文的硬性要求,更多的学校对论文的数量和层次都要要求。
越好的学校要求越高,有的学校要求sci,有的学校要求国内核心期刊,以下是国内一些学校的要求,题主可以参考。
清华大学:2019年起,不再硬性要求发表论文,新规称:”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
北京大学:本人为第一作者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时本人可以为第二作者)在国内核心刊物或国际重要刊物上至少发表或被接受发表2篇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4篇以上(含4篇)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其中至少1篇为CSSCI期刊论文),或2篇以上(含2篇)学术论文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第一作者应为博士生本人(与导师共同署名文章同视为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单位应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大学:SCI 文章两篇。且对IF(影响因子)有要求。
这么多人考博士是为了什么?做研究呗,做研究总得有研究成果吧,没有研究成果的博士和你我有什么区别。
而展现研究生成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论文,对于学校来说,这个评价标准特别好量化,而且是借助第三方权威机构的力量来进行量化。
将来会有更多的学校会学习清华大学的方式,多元评价,但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也容易出问题,有利有弊吧。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博士毕业发论文多少取决于博士导师与博士生本人的学术水平和勤奋程度。南京大学曾要求博士毕业至少发表两篇SCI论文,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两篇相当于一篇SCl论文,均要笫一作者,合作的SCⅠ论文第二作者视同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一作。我所指导的十五名博士有个别人发表了4篇SCl论文以上包括另外有合作的SCⅠ论文或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他们除了特别勤奋有才能外,实际上为硕博连读生,在实验室干了四至五年。绝大部分博士能通过答辩拿到学位的都能发表两篇SCⅠ论文。我的同行博导的学生特别优秀者在特级杂志Scⅰence杂志发表一篇论文也可以顺利毕业获得学位。多数博士发表论文在专业一流或一般水平(影响因子2至6左右)。博士毕业论文及发表论文质量数量是博士能否通过答辩的重要因素,但学风和学习能力也极重要,如果有一项图表数据造假论文抄袭则论文再多也会被取诮学位资格,并追究导师责任。
博士毕业一般发多少文章?这问话问的都没有一个限定,中文期刊还是SCI?几区?影响因子高不高等等方面都没有,只单单问多少篇文章,是不是有点太过草率了?
我要说的是,博士毕业向来不是以发了多少篇文章来定义好坏的,因为单纯的看数量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现在更看重的是上面我说的那几点,不然你发的再多也不好找工作,一样不具有核心竞争力。
这个要求有时候不是学校要求的,而是博士导师要求的,若是没达到要求,导师一般不会让你毕业。
至于发文章的要求,都已经到了博士这个等级了,大部分的导师都是重质不重量的,不信的话你可以问问身边的博士生,他们毕业要求发表的文章是规定多少篇吗?不是的,他们一般都会回答你几区、影响因子为多少以上的SCI一篇至两篇,当然也有不做要求的,那几区都无所谓,影响因子也不做考量。
是的,导师宁愿自己的学生整个博士就发了一篇一区或者二区、影响因子为5以上的SCI,也不要发了五六篇四区、影响因子零点几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而且在很多高校或者科研院所招聘博士毕业生时,他们要求的也都是高水平的文章,分区比较靠后的可能需要十几篇才能抵得上人家一篇。而985/211等(现在可能主要说双一流)高校的要求更是高的吓人。
所以不要再问什么博士生一般能发多少文章,应该问的是博士生一般要发几区、影响因子多少以上的文章才能毕业更为准确 。
我见到有师兄发了2篇SCI刚刚能够毕业的,有师兄都快毕业了还没写到2篇SCI不断为毕业发愁,我也见过有师兄发了10篇SCI的,直接去某二本学校任教安家费就100万,每个博士能够发多少文章的数量真的天差地别。
根据我的观察博士是否能够满足毕业要求和导师的关系更大一些,但是博士是否能够发出高水平的文章更多的还是靠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想法、自己是否真正深入 探索 问题了。
1.博士是否能够达到毕业的要求真的和导师的状态有关。
有些博士生导师真的不会太管学生,心好一点的可能还会想办法让你博士顺利毕业,有的干脆就是你自己想办法、想idea,如果你想不出来的话你很可能就要延毕了。听说有个师兄就是导师不太管没办法毕业,最后退学了读了几年书还是本科学历。
有些博士生导师对学生真的会尽职尽责一些,会定期督促博士生的进度,刚开始想idea给博士生练练手,有一套成熟的培养体系,这样加上自身的努力,还是会有些学术强的学生突出出来。我们课题组的师兄就已经发表了3篇顶级期刊,还是非常厉害的。
2.博士毕竟要自己想出一些想法,有足够的创新点才能够发表文章甚至投好的文章。
博士刚开始看文献、看论文都是为了打开自己的思路,看了前人做的东西你发现他的有哪些改进的地方,这时候你和老师交流是否这个想法有进行下去的必要,如果能够做那么就把其付诸到实践当中,做实验就是这样的啊,文章不过就是做实验后的总结。你的多少篇文章就代表你博士想出了多少个成熟的创新点。
3.博士能够发多少文章还取决于专业。
一般来说传统工科、文学类的专业都比较难发文章,因为真的工科做实验、文科一些专业调研还是需要一定的实验周期的,但是像化学、材料、生物类的就相对好发文章一些。这些专业的博士平均论文数量还是比其他专业要高一些的。
结束语:能够发多少篇文章还是要看导师的状态、自身的努力有关系的,这也是为什么读博一定要找一个好导师的缘故。同时不同专业的博士平均发文章的数量也不太一样,生物、化学类的还是比其他专业多发文章的。
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关注和私信我!
我举几个学校的例子吧,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进行补充。
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果不准确请大家更正。
不同学校,同一学校不同专业要求都不一样,有些专业发十几篇属一般水平,有些专业发一两篇已经不错了,不能比.
这种事和很多因素有关。
1.文理科之间以及不同的研究领域差别很大。理科相对好发表文章。在理科中,材料化学领域也相比数学物理方向好发。
2.你的导师是否是你所在领域的大牛。大牛的课题组相对好发文章,也相对好发好顶级期刊。
3.这和个人能力有关。我是在材料领域,已我认识的人为例,有人博士期间可以发十八九篇一作的文章,也有因为达不到学校毕业要求而被延期的。
4.和你所在学校的层次有关。学校这个平台的好坏直接影响你好不好发文章。同样一篇文章以好学校的名义投稿和以一般学校的名义投稿差别很大。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近些年来,随着各种各样的博士论文造假,以及因为博士发不出论文而选择自杀的新闻出现,人们对博士毕业的门槛产生了关注。
一名博士想要毕业的话,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证明学术水平的小论文成果达到要求;2、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就小论文这一项来说,诸如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等各大重点高校,都是要求有两篇核心期刊论文。
当然,在具体的操作上或许会降低要求,至少要有1篇核心期刊,另外一篇可以是C扩、C集或者得到学术委员会认可的普刊。
此外,对于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来说,论文数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有一些专业发论文比较容易,那么数量的要求就会更多。
但不管这些要求具体为何,普遍的要求就是两篇核心期刊。达到这个要求即可毕业。
对于大多数博士来说,两篇就是他们水平的极限,这点毋庸置疑。
但对于学术水平比较高的博士来说,两篇根本就是小意思洒洒水,他们发表的数量能够达到5篇以上,就属于很不错的情况了。
总而言之,通常是两篇。
不同学校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字数不是相同的。一般情况下是6000~8000字左右的。原则上是不超过1万字。
一般而言,非211、985学校的本科毕业论文字数在6000到8000左右。但是工程类专业和需要制图的专业很大程度上会超过这个数字。而一些要求较高或者重点学校则要求论文字数在1万左右甚至以上。具体字数是根据学校或者指导老师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