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启蒙于清王朝末年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当时,由于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国内民不聊生,国外列强欺压。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欲图通过改良的办法,使中国富强自立。他们努力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在教育上主张“废八股、兴西学”,提出对学生要进行“德教、体教、智教”的全面教育观点,认为“体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之物”。其中,康有为在其<大同书》中,还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提出了各年龄段身体发展的要求。对婴儿,要注意“嬉戏安息如何而合儿神,务令得宜以壮儿体”;对小学生,“专以养体为主, 而开智次之。令功课稍少而游嬉较多,以动荡其血气,发扬其身体";对中学生,由于“身体尚弱”,故仍需“养体”;对大学生,仍应“亦重体操,以行血气而强筋骸”。
严复在其名著《原强》中指出,一国富强之效,以民之体强为基础,提出练体力是教人的三纲之一。他还根据西方进化论及自然科学观点,主张“培先天,养后天,运动强身”。维新派从德、智、体全面发展上宣传体育,为以后学校体育的实施创造了思想条件。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继改良主义运动以来对我国封建传统思想与文化冲击最大的一次运动。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恽代英、徐- -冰等 为代表的新文化战士高举反帝反封建以及“民主”“科学” 的旗帜,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进步思想文化。其中毛泽东等人用近代科学的观点研究和提倡体育,特别是对学校体育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较深人的研究,对学校体育思想发展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陈独秀认为中国封建旧教育最大的缺点在于偏重学生脑部的教育,而忽略学生身体的锻炼。
他把“健全体魄”作为青年爱国的条件之一,主张“全身的教育”,特别应当注意以“体操发展全身的力量”,使学生都能成为“意志顽强、体魄强健”的新青年。毛泽东在其《体育之研究》的著名论文中,深刻阐述了体育的概念、目的、作用以及德、智、体的关系,并对体育锻炼的原则、方法等问题做了较系统的论述,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提出了“体育于吾人实占第- -之位置” 的观点。在毛泽东发表《体育之研究》的同年,恽代英也发表了《学校体育之研究》的著名论文。该文以近代科学知识论述学校体育的问题,提出学校体育应是“保学生之健康”的教育,并呼吁改片面的、骤进的、枯燥的体育为系统的、圆满的、渐进的、有趣的体育。
从改良主义运动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思潮中,对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得到加强,为我国近代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从思想上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也宣告了几千年来中国思想史中几乎无学校体育思想的历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