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言谈、举止、仪容、服饰往往反映其文化修养、道德水准和精神面貌。在国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和民族。因而要掌握国际交往常识和交往礼节。礼貌是人与人之间在接触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它体现时代的风格与道德品质。礼节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问候、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宗教等因素,各有其特殊的风俗习惯和礼节。因此,在国际交往中,除应发扬我国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注意礼貌、礼节之外,还应尊重各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他们不同、的礼节、礼貌和作法,从而使我们在对外活动中真正做到不卑不亢,以礼相待。〈一〉交往中的一般礼节 遵守时间,不得失约。这是日常国际交往中极为重要的礼貌。参加各种活动,应按约定时间到达。过早到达,会使主人因准备未毕而难堪;迟迟不到,则让主人和其他客人等候过久而失礼。因故迟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万一因故不能应邀赴约,要有礼貌地尽早通知主人,并以适当方式表示歉意。失约是很失礼的行为.(二)进入外国人的办公室或住所的礼节到外国人办公室或住所,均应预先约定、通知,并按时抵达。如无人迎候,进门先按铃或敲门,经主人应允后方得进入。如人应声,可再次按铃或敲门〈但按铃时间不要过长)。如无人或未经主人允许,则不得擅自进入。因事急或事先并无约定,但又须前往时,则应尽量避免在深夜打搅对方;如万不得已,非得在休息时间约见对方时,则应见到约见人后立即先致歉意,说"对不起,打搅了",并说明打搅的原因。经主人允许或应主人邀请,可进入室内。尽管有时洽谈的事情所需时间很短,也应进入室内,不要站在门口进行谈话。有时主人来邀请入室,则可退到门外,在室外进行谈话。进入室内,如说话所需时间较短,则可不必坐下,事毕也不要逗留;如所需时间较快,则要在主人邀请之下方可入座。在预先并没有约定的情况下,谈话的时间尽量不要过长。应邀到外国人家里拜访、作客,应按主人提议或同意的时间抵达,早到或迟到都是不礼貌的。发生迟到的情况,应致歉意。进行拜访,一般安排在上午十时或下午四时左右。西方习惯备小吃或饮料招待,客人不要拒绝,应品尝一下,接受的饮料一般应喝掉。不经主人的邀请或没有获得主人的同意,不得要求参观主人的庭院和住房。在主人的带领下可参观住宅,但即使是较熟悉的朋友也不要去触动除书籍、花草以外的个人物品和室内的陈设。对主人家中的人都应问候,有小孩的在场,应主动与小孩握手、亲抱,表示喜欢。家中有养猫狗的,不应表示出害怕、讨厌的神色.离开时,应有礼貌地向主人告别,感谢主人的接待。在国外,一些地方和场合是不允许吸烟的。如在剧场、商店、教堂、博物馆、会议厅等地不得吸烟。在火车、轮船、飞机上往往分吸烟与不吸烟的座位、车厢等。在工作、参观、谈判和进餐中,一般不吸烟或很少吸烟。不要边走边吸烟。进入会客室或餐厅前,应把烟掐灭。新到一个地方,遇到新的场合或是私人住宅、办公室等,不知道是否允许吸烟时,可询问一下主人"可以吸烟吗?"在允许吸烟的地方,如有妇女在座,应征得她的同意。主人不吸烟,又未请吸烟,则最好不吸烟。在场的人多或同座身份高的人士都不吸烟时,则一般不吸烟。 仪容、服饰、见面时的礼节 初次见面,一般由第三者介绍或自我介绍。无论为他人介绍或自我介绍,作法都要自然,不要贸然行事。介绍具体人时,要有礼貌地以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指点。介绍也有先后之别,应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子介绍给妇女,介绍时,除妇女和年长者外,一般应起立,但在宴会桌上、会谈桌上可不必起立,被介绍者只要微笑点头有所表示即可。握手,是大多数国家相互见面和离别时礼节。在交际场合中,握手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一般在相互见面和介绍时握手,在一般情况下,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但年轻者对年长者,身份低者对身份高者则应稍稍欠身,以示尊敬。男子与妇女握手时,往往只握一下妇女的手指部分。握手也有先后顺序,应由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妇女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先问候,待对方伸手再握。多人同时握手注意不要交叉,待别人握完后再伸手。男子在握手前应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据西方传统,地位高的人和妇女也可以戴手套握手)。参加大型活动因人数众多,也可与主人握手后,同其他人点头致意,不一一握手。军人戴军帽时应先行举手礼,然后再握手。握手时双目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要看着第三者握手。东南亚佛教国家有的人不握手,双手合十致意,但我们不主动使用这种礼节,当对方用这种礼节向我致礼时,我们也以此还礼。公共场合远距离遇到相识的人,一般举右手打招呼并点头致意。吻手礼、屈膝礼,这是欧洲较古老的节,现在少用。 谈话时的礼节 社交场合谈话时要弄清对方的身份,以便自己谈话得体,有针对性。谈话时表情要自然,语言和气亲切。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与人谈话不宜离得太远,也不要离得过近,声音不要过高,以使对方能听清为宜。不要拉拉扯扯,拍拍打打。尤其注意不要唾沫四溅。在交际场合,自己讲话要给别人发表意见的机会;别人说话,也应适时发表个人看法。要善于聆听对方谈话,不轻易打断别人的发言。谈话内容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情,不谈一些荒诞离奇、耸人听闻、黄色淫秽的事情。一般不询问妇女的年龄、婚否,不径直询问对方履历、工资收入、家庭财产、衣饰价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与妇女谈话不说妇女长的胖、身体壮、保养得好等语。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不究根问底。对方反感的问题应表示歉意,或立即转移话题。一般谈话不批评长辈、身份高的人员,不议论所在国的内政。不讥笑、讽刺他人。也不要随便议论宗教问题。谈话现场超过三人时,不要只与一、两个人说话,不理会在场的其他人;也不要与别人只谈两个人知道的事而冷落第三者。参加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不要凑前旁听。若有事需与某人说话,应待别人说完。有人与自己主动说话,应乐于交谈。第三者参与谈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谈话中遇有急事需要处理或需要离开,应向谈话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男子一般不参与妇女圈内的议论,也不要与妇女无休止地攀谈而引起旁人的反感侧目。与妇女谈话更要谦让、谨慎,不与之开玩笑,争论问题要有节制.谈话中要使用礼貌语言,如:你好、请、谢谢、对不起、打搅了、再见……好吗?等等.我国人民相见时习惯说"你吃饭了吗?""你到哪里去"等,有些国家不用这些话,甚至习惯上认为这样说不礼貌。在西方,一般见面时先说"早安"、"晚安"、"你好"、"身体好吗"、"最近如何"等等。在社交场合中谈话,一般不过多纠缠,不高声辩论,更不能恶语伤人,出言不逊,即使争吵起来,也不要斥责,不讥讽辱骂,最后还要握手而别。 宴请活动及应注意的礼节 宴请是国际交往中最常见的交际活动形式之一。各国宴请都有自己国家或民族的特点与习惯,规定也不尽相同。我国政府对出国团、组的宴请活动有这样的规定:凡属两国政府间各部门和民间渠道派出的各种代表团以及业务性考察团(包括部长级),由东道国举行宴会即可,代表团不再举行答谢宴会。f会见与会谈注意的几点: 会见与会谈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交往方式,因为,它既有礼仪性,又有实质性。 1、 具体准备工作。 (1)商定出席会见或会谈的时间、地点和出席人员,将会见或会谈的出席人员、时间、地点、具体安排、注意事项和通知中外双方;中方主人及参加会见的中方人员应提前抵达会见地点;(2)布置会议室:准备足够的座位,视情况需要布置话筒(扩音器)、鲜花盆景、标语、座位卡、茶水、饮料、点心等;签字仪式要准备台式国旗(挂旗)、文房四宝和签字笔具等;会议室的布置和座位的安排(见图);(3)会见和会谈提纲和背景材料的准备(供领导参考);(4)通知新闻记者;(5)迎候和引座;礼宾介绍时,首先将中方主人一一介绍给外方;(6)合影留念。 餐饮方面: g宴请注意的几点: 宴会和就餐时的礼节。(1)按时应邀和答复;正确掌握出席时间,不早到、不迟到;(2)帮助或让女士和长辈先入席;与大多数人交流,不要只跟熟人讲话;(3)主人祝酒时停止用餐、祝酒注意先后次序(按官衔高低);(4)当好宴会的主人和客人。宴会的成功有赖于主人的热诚好客、慷慨招待和细致周到的组织安排。从礼节上,主人的责职是使每一位来宾都感受到主人对自己的欢迎之意。客人到来时,与每一位来宾握手致意。主人还要努力使客人之间有机会相互认识和交谈。努力使谈话活泼有趣、气氛融洽,相机转换不恰当的话题。掌握上菜速度、不要频频看表,显示出希望客人早走之意。客人告辞时,则应热情送别,感谢客人光临等;(5)只敬酒,不劝酒或灌酒,喝酒不过量、不酗酒;无关人员不宜未经介绍擅自闯入宴会厅敬酒;(6)少量取食喝汤不出声、面包瓣成小块吃、学会请同桌的人传递食品、正确使用牙签和洗手盘;(7)学会正确使用小毛巾和餐具,不会时可跟着或参照别人的方法; 签字仪式 1、司仪宣布:签字仪式正式开始;2、请中外双方有关方面负责人到主席台上分两边站立;3、由中方代表致词并简要介绍签约背景;4、请XXX先生宣读中文协议书文本,请XXX先生代表外方宣读外文协议书文本;5、请双方主签人就坐,请双方代表在协议书上签字;6、交换文本;7、请服务员上香槟酒,请大家共同举杯庆贺;8、中外双方合影留念;9、司仪宣布签字仪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