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一、专业概况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及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天然气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天然气将作为城市燃气的主要气源;同时,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集中供热、空调制冷将成为必然趋势。为适应这一要求,国家急需培养大批专门从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高级专业人才,但目前国内高校开设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含城市燃气方向)的学校不多,每年的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我校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并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于2002年增设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不是简单地把以前专业进行合并重组,而是一个以建筑环境学为基础的新学科,它反映了学科发展的方向。“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中的设备也不是指建筑机械或施工机械,是指保证室内环境所需要的各种设备,包括暖通空调设备、建筑电气设备、建筑给排水及燃气供应设备等。因此,调整后的新专业所牵涉内容比以前专业更广泛,要求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面更宽。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将设在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储运工程系,该系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始建于1953年,是我校建立的第一批石油专业,是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之一;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也有十几年的办学经验积累。目前,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均供不应求。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与我校的油气储运工程和热能动力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经过充分论证,利用现有的师资和实验设备完全有能力组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 燃气城外加城内,俗称大然气,这是许多燃气界前辈的努力方向。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宓亢琪教授和其他许多燃气界前辈在很早以前就提出——燃气并入储运。这虽然是两个行业,但学生的基础课都相同,而且对于储运及燃气专业都是只有利而无一弊。目前,之所以燃气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要原因也是过去燃气专业所在的院校都隶属于建设部。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设置的特色在于——以“大燃气”为龙头,发挥油气储运工程专业重点学科的优势,建设具有鲜明石油特色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二、专业建设规划1.专业建设目标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具有燃气方向博士学位的人很少,现在还没能招聘到高层次的人才,除了原有的储运及热工的师资力量外,我们把年轻教师派送到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老牌学校(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研究生或进行专业培训;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加强实验室建设,力争建设好下列实验室:天然气水化物实验室、燃气燃烧实验室、燃气输配实验室等;努力突出石油大学的学科优势,建立有特色的教材体系,提高学生培养质量。2.专业建设举措 虽然新专业是在原储运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上建设的,但由于跨行业的原因,目前很多教师对新专业的背景、隶属关系等问题了解不够深入,单纯的教学,往往会导致偏离就业主题。为此,学院经常派有关教师到各相关院校调研,参加有关专业建设会议,以及进行教师新专业知识的培训。少数课程教师采用进修、委培、引进等措施予以解决。 目前,某些教师走入一误区,认为新专业课程只要照搬原储运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相应课程即可。针对如此现象,院系为了有效地组织教学,首先结合学院学时分配方案,重新界定了新创立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审了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修订并完成了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这一工作的完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家对新创立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的全面认识,另一方面对于教学实施的高效有序进行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现有实验室(多相流实验室、腐蚀与防腐实验室、气体扩散实验室、对流传热实验室、燃烧实验室、模拟计算实验室,面积1200多平方米,设备资产总值400多万元)的基础上,增添部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可用的试验装置,为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 新专业的教材基本都是采用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考虑到国内燃气工业的发展及目前的形势,全国高等院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燃气方向发展研讨会于2006年4月15~16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该会议的议题之一就是新形势下专业的教材建设,经过各位专家的深入研讨,落实了需修改、需整合、需重写的教材,并根据各位专家的特长,分配了教材建设任务,有望在2008年形成新时期的专业成套教材。 三、教学条件与教学状况1.教学设施建设 目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与储运专业、热工专业共用的实验室有:腐蚀实验室、油气损耗实验室、长输管道实验室、多相流实验室、制冷、制热实验室、传热学实验室。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实验室是在充分考虑设备的共用、在储运实验室、热工实验室基础上进行建设的,并在2004年末申请了教育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项目,并获得批准。目前,增建的燃气管网实验装置已完成一届学生的教学实验;正在建设的新专业燃烧及输配实验室有望在9月底交付使用,届时又可完成如下教学实验:燃气管网水利工况实验;家用液化气调压器性能测定实验;煤气表校正实验;燃气法向火焰传播速度测试;燃气热水器热工性能实验;小型大气式燃烧器稳定性实验;可见火焰传播速度演示;家用燃气灶具热工性能实验;燃气热值测定;燃气相对密度测定实验。 2005年10月,中国石油大(华东)与青岛泰能燃气集团签订协议,建立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实践教学基地”,可为本科生生产实习、认识实习提供便利条件,每次可接纳约30—60人的本科实习任务,并由单位技术人员担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学生可在以下生产岗位进行实习:大尧罐站;金家岭LNG储配站;焦化厂煤制气车间;液化器灌瓶站;城阳天然气门站;平度液化气储配站。目前,又与青岛新奥燃气有限公司达成初步意向,建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实践教学基地”,届时,又可增加两个实习点:黄岛团结路门站及胶南分输站。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与储运专业颇有相似,储运专业又是我校的老牌专业,相关的图书资料可以说应有尽有,针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专业科的参考书,除了学校大力支持,增加了图书馆的藏书量外,储运工程系也播出了专项资金,购买了一定数量的相关书籍及规范,有利于学生查阅。2.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 新专业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的设置与内容应更加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更加强调素质教育。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有厚基础、宽口径,有创新意识的本专业高级技术人才。传统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层次一般都是基础课一专业基础课一专业课,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限。调整后为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应淡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构建一个宽厚的专业基础平台(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学生可在这一平台上,向多个方向进行拓展。大量的事实证明,高水平人才的培养,除了专业知识外,人文知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人文素质的教育应贯穿到整个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之中,使之系列化和科学化。 本专业的设置更强调专业的学科性,强调专业的扩充和专业内容的更新,要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使新的专业无论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和内容上都将更加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因此,加强学科基础、拓宽专业面、综合提高学生素质是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的主要方面。 与其它院校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相比,专业必修课增添了“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让学生不但了解城市内的燃气管网的规划设计,而且认识城市外天然气长输管道的设计与管理;专业限选课设置了“油气储运概论” 、“储运油料学”及“储运工程最优化”等储运专业的相关课程,这样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渠道。这不但变向实现了储运与新专业的相融合,而且节省师资,降低了开设新专业的成本。3.教学管理现状与措施 自新专业建设至今,专业建设及教学工作一直由储运及热工共同完成,虽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记,但也顺顺利利的完成了一届学生的培养,而且专业学生就业率100%。 自2006年5月,明确提出“燃气工程与技术”为专业主导方向,明确专业建设及教学工作由储运工程系负责。为了加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学科建设和管理工作,同时考虑教师队伍的稳定,储运系内增设一位副主任,负责建环专业的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工作,教学安排统由储运工程系主管教学的副主任负责,实验员暂由储运系一名实验员兼任。四、教学科研成果 自2002年至今,主持完成科研项目48项,累计经费599.5万,其中,省部级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54篇,其中国家级刊物21篇,统计源刊物33篇,EI收录19篇。五、人才培养1.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坚实的城市燃气管网、供热通风和空调工程中水力计算、热力分析和技术经济分析理论基础,能从事城市及工业企业燃气输配系统的设计、运行管理,从事室内环境设备和建筑公共设施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要的特殊环境的研究开发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课程设置 本专业现在可开设的专业课有: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输配管网、供热工程、空气调节技术、制冷原理与设备、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节能技术、建筑环境学、金属腐蚀与防腐、城市燃气输配、城市燃气安全技术、能源工程与环境保护、城市液化气供应、燃气燃烧设备、燃料与燃烧、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燃气工程施工、换热器原理与设计、锅炉原理、冷热源工程、通风工程、仪表自动化等。教学大纲齐全,教学资料完备。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基础外语、工程力学、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电工电子学、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城市燃气输配、供热工程、空气调节技术、建筑环境学。3.业务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建筑环境与设备的基础理论,同时具有多种建筑设备系统的设计、施工调试和运行管理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电子、机械和建筑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四年的学习,主要获得下列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工程力学、传热学、建筑环境学、电工电子学、自动控制原理、机械原理、计算机原理等,具备综合利用这些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获得人工建筑环境技术(采暖、通风、空调、照明)和公用设施工程(冷热源、燃气输配、建筑自动化与能源管理)的实际设计训练;获得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施工组织、技术经济分析、系统与设备的测试、调试等基本训练;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好的听、读能力和一定的口语、写作能力,能顺利地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4.毕业要求与就业情况 本专业学生需修满教学计划要求的184.5学分,理论环节154.5个学分(必修课程123.5个学分,限选课程13个学分,人选课程18个学分),实践环节30个学分,并取得辅助培养计划要求的学分,方能毕业,符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