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发表论文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3.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4.考生学历、学位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2)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应在2019年9月1日取得硕士学位);(3)同等学力人员,包括:获得学士学位满6年(到2019年9月1日)的;或获得EMBA硕士学位且获得学士学位满6年(到2019年9月1日)的;

不好写。1)选择研究对象不仅要针对自身的兴趣,也要兼顾获得实证数据的可能性。一篇标准的经济学论文一般都要有实证检验,这是唯一可以证明你的观点正确性的依据,如果没有实证检验,结论只能是猜想。2)重视开题。开题报告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预言了论文质量。开题报告的文献综述将在论文中出现,论文的展开是以文献综述为起点的。没有一个好的起点,研究工作要取得进展将很难。3)保证一年左右的写作时间。写作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困难,一时无法逾越时可以选择短暂休息一下,因为这些困难很可能是思维疲劳造成的,休息几天后再回头看看,问题经常会迎刃而解。由于论文规模要超过10万字,不要想通过突击完成,即使能够完成质量则无法保证。一定要留足休息的时间,这正是磨刀不误砍柴功。4)将论文写作与发表文章结合起来。一篇博士论文可以分解为几篇小文章,两者结合进行不仅节约时间和精力,同时可以保证博士论文的每一章节都不空泛。我是采用化整为零的策略,先完成小文章,然后将小文章整合成论文。5)重视老师们的评价和建议。开题和预答辩时除导师外还会有其他老师参加,他们的评价和建议一定要充分考虑,因为老师们的见解具有共性,这些问题不解决一般会影响到盲审的成绩。

耿涛,笔名屋子,1976年生。1995-2005年,保送中国人民大学首届文史哲试验班,师从黄克剑先生,先后获文学学士(1999)、哲学硕士(2002)、文学博士(2005)。创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文学刊》。有书法、篆刻作品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展出(1996)。现任教于对外经贸大学中文学院,讲授“西方文论”、“书法艺术”等课程。《问道》辑刊编委、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博士论文《图像与本质——胡塞尔图像意识现象学辨正》获2006年度“熊伟青年学术奖”、“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在《哲学研究》、《问道》、《德国哲学》、《东南学术》等刊物发表论文十数篇。学术兴趣主要为现象学、美学、中西文化比较。

人民大学博士论文发表

你要问你攻读博士学位的学校,有的一篇不要,有的要几篇还需要看期刊等级……不一而论,关键是论文要写好是关键的及关键

你好,人大历史博士毕业条件是毕业要求发表1一3篇c刊不等,完成20万字左右大论文1篇且通过盲评,机检。希望对你有帮助

共和国公民;2.拥护中国的,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3.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的书面推荐意见;4.考生、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已获硕士的人员;(2)承认的应届硕士生(应在2019年9月1日取得硕士);(3)同等学力人员,包括:获得学士满6年(到2019年9月1日)的;或获得EMBA硕士且获得学士满6年(到2019年9月1日)的

答题/ 帅小西De --期待为您解惑!

小西的答题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这大概由下面几个因素决定。

首先看学校,不同的学校要求不一样,不同的学校水平不一样,这样他们的博士毕业生毕业时文章数肯定不一样,一般说来,水平高的大学博士发的文章好些,文章说可能也多些。比如,有的985高校要求毕业时应该有四五篇文章,其中核心几篇,sci几篇都是有明确规定的,这就是为什么国内好多期刊文章泛滥成灾,没办法,为了毕业,不得不发。

第二,做研究肯定要看个人天赋,有的人三年小二十篇sci有的人延期一次又一次,七八年了还达不到学校要求,必须承认,人和人的天赋有差距,还差距很大。

博士不容易毕业,而且在职的尤其时间长。有了老婆孩子肯定要分散一部分精力,而且有工作了后顾之忧也少了。不像纯学生那么容易投入精力。

博士毕业能发多少文章是个人能力,发100篇也可以,发1篇也行,但是能不能顺利毕业就另说了。

1,目前很多学校正在逐步取消博士论文的硬性要求,更多的学校对论文的数量和层次都要要求。

越好的学校要求越高,有的学校要求sci,有的学校要求国内核心期刊,以下是国内一些学校的要求,题主可以参考。

清华大学:2019年起,不再硬性要求发表论文,新规称:”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

北京大学:本人为第一作者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时本人可以为第二作者)在国内核心刊物或国际重要刊物上至少发表或被接受发表2篇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4篇以上(含4篇)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其中至少1篇为CSSCI期刊论文),或2篇以上(含2篇)学术论文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第一作者应为博士生本人(与导师共同署名文章同视为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单位应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大学:SCI 文章两篇。且对IF(影响因子)有要求。

这么多人考博士是为了什么?做研究呗,做研究总得有研究成果吧,没有研究成果的博士和你我有什么区别。

而展现研究生成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论文,对于学校来说,这个评价标准特别好量化,而且是借助第三方权威机构的力量来进行量化。

将来会有更多的学校会学习清华大学的方式,多元评价,但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也容易出问题,有利有弊吧。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博士毕业发论文多少取决于博士导师与博士生本人的学术水平和勤奋程度。南京大学曾要求博士毕业至少发表两篇SCI论文,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两篇相当于一篇SCl论文,均要笫一作者,合作的SCⅠ论文第二作者视同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一作。我所指导的十五名博士有个别人发表了4篇SCl论文以上包括另外有合作的SCⅠ论文或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他们除了特别勤奋有才能外,实际上为硕博连读生,在实验室干了四至五年。绝大部分博士能通过答辩拿到学位的都能发表两篇SCⅠ论文。我的同行博导的学生特别优秀者在特级杂志Scⅰence杂志发表一篇论文也可以顺利毕业获得学位。多数博士发表论文在专业一流或一般水平(影响因子2至6左右)。博士毕业论文及发表论文质量数量是博士能否通过答辩的重要因素,但学风和学习能力也极重要,如果有一项图表数据造假论文抄袭则论文再多也会被取诮学位资格,并追究导师责任。

博士毕业一般发多少文章?这问话问的都没有一个限定,中文期刊还是SCI?几区?影响因子高不高等等方面都没有,只单单问多少篇文章,是不是有点太过草率了?

我要说的是,博士毕业向来不是以发了多少篇文章来定义好坏的,因为单纯的看数量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现在更看重的是上面我说的那几点,不然你发的再多也不好找工作,一样不具有核心竞争力。

这个要求有时候不是学校要求的,而是博士导师要求的,若是没达到要求,导师一般不会让你毕业。

至于发文章的要求,都已经到了博士这个等级了,大部分的导师都是重质不重量的,不信的话你可以问问身边的博士生,他们毕业要求发表的文章是规定多少篇吗?不是的,他们一般都会回答你几区、影响因子为多少以上的SCI一篇至两篇,当然也有不做要求的,那几区都无所谓,影响因子也不做考量。

是的,导师宁愿自己的学生整个博士就发了一篇一区或者二区、影响因子为5以上的SCI,也不要发了五六篇四区、影响因子零点几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而且在很多高校或者科研院所招聘博士毕业生时,他们要求的也都是高水平的文章,分区比较靠后的可能需要十几篇才能抵得上人家一篇。而985/211等(现在可能主要说双一流)高校的要求更是高的吓人。

所以不要再问什么博士生一般能发多少文章,应该问的是博士生一般要发几区、影响因子多少以上的文章才能毕业更为准确 。

我见到有师兄发了2篇SCI刚刚能够毕业的,有师兄都快毕业了还没写到2篇SCI不断为毕业发愁,我也见过有师兄发了10篇SCI的,直接去某二本学校任教安家费就100万,每个博士能够发多少文章的数量真的天差地别。

根据我的观察博士是否能够满足毕业要求和导师的关系更大一些,但是博士是否能够发出高水平的文章更多的还是靠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想法、自己是否真正深入 探索 问题了。

1.博士是否能够达到毕业的要求真的和导师的状态有关。

有些博士生导师真的不会太管学生,心好一点的可能还会想办法让你博士顺利毕业,有的干脆就是你自己想办法、想idea,如果你想不出来的话你很可能就要延毕了。听说有个师兄就是导师不太管没办法毕业,最后退学了读了几年书还是本科学历。

有些博士生导师对学生真的会尽职尽责一些,会定期督促博士生的进度,刚开始想idea给博士生练练手,有一套成熟的培养体系,这样加上自身的努力,还是会有些学术强的学生突出出来。我们课题组的师兄就已经发表了3篇顶级期刊,还是非常厉害的。

2.博士毕竟要自己想出一些想法,有足够的创新点才能够发表文章甚至投好的文章。

博士刚开始看文献、看论文都是为了打开自己的思路,看了前人做的东西你发现他的有哪些改进的地方,这时候你和老师交流是否这个想法有进行下去的必要,如果能够做那么就把其付诸到实践当中,做实验就是这样的啊,文章不过就是做实验后的总结。你的多少篇文章就代表你博士想出了多少个成熟的创新点。

3.博士能够发多少文章还取决于专业。

一般来说传统工科、文学类的专业都比较难发文章,因为真的工科做实验、文科一些专业调研还是需要一定的实验周期的,但是像化学、材料、生物类的就相对好发文章一些。这些专业的博士平均论文数量还是比其他专业要高一些的。

结束语:能够发多少篇文章还是要看导师的状态、自身的努力有关系的,这也是为什么读博一定要找一个好导师的缘故。同时不同专业的博士平均发文章的数量也不太一样,生物、化学类的还是比其他专业多发文章的。

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关注和私信我!

我举几个学校的例子吧,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进行补充。

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果不准确请大家更正。

不同学校,同一学校不同专业要求都不一样,有些专业发十几篇属一般水平,有些专业发一两篇已经不错了,不能比.

这种事和很多因素有关。

1.文理科之间以及不同的研究领域差别很大。理科相对好发表文章。在理科中,材料化学领域也相比数学物理方向好发。

2.你的导师是否是你所在领域的大牛。大牛的课题组相对好发文章,也相对好发好顶级期刊。

3.这和个人能力有关。我是在材料领域,已我认识的人为例,有人博士期间可以发十八九篇一作的文章,也有因为达不到学校毕业要求而被延期的。

4.和你所在学校的层次有关。学校这个平台的好坏直接影响你好不好发文章。同样一篇文章以好学校的名义投稿和以一般学校的名义投稿差别很大。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近些年来,随着各种各样的博士论文造假,以及因为博士发不出论文而选择自杀的新闻出现,人们对博士毕业的门槛产生了关注。

一名博士想要毕业的话,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证明学术水平的小论文成果达到要求;2、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就小论文这一项来说,诸如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等各大重点高校,都是要求有两篇核心期刊论文。

当然,在具体的操作上或许会降低要求,至少要有1篇核心期刊,另外一篇可以是C扩、C集或者得到学术委员会认可的普刊。

此外,对于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来说,论文数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有一些专业发论文比较容易,那么数量的要求就会更多。

但不管这些要求具体为何,普遍的要求就是两篇核心期刊。达到这个要求即可毕业。

对于大多数博士来说,两篇就是他们水平的极限,这点毋庸置疑。

但对于学术水平比较高的博士来说,两篇根本就是小意思洒洒水,他们发表的数量能够达到5篇以上,就属于很不错的情况了。

总而言之,通常是两篇。

中国人民大学论文发表

(一)论文在自主招生中有用吗?

小编的答案是:有用的。这个不是小编随口一说,有没有用是高校说了算。那么我们就需要去高校公布的自主招生简章中寻找答案。简章中对论文的认可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自主招生简章 部分专业明确承认论文

2. 还有一种是直接在报名条件中承认论文的,这种一般不分专业,但不代表没有专业倾向性。比如华中科技大学的2018年的招生简章第3条。

3. 最后一种,在报名条件中是这样说明的“具有突出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标志性成果或重大创造发明者。”如下面厦门大学2018年自主招生的简章中第6条。在申请办法中说明了提交论文材料的要求是“若材料中含有已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须将论文的word版和期刊封面、目录、论文页面的电子扫描件同时上传至报名系统(由学校签署意见并加盖学校公章)”。

根据小编对2018年90所自主招生简章的粗略统计,大概有近50%的高校对论文有不同程度的认可,如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南京大学等。至于您的目标高校认不认可论文,您可以直接去阳光高考平台上或者网页检索大学公布的最新的自主招生简章,对照小编所说的3种情况,看看高校是否认可,这里就不多举例了。

各位家长理智的对待论文的问题,高校既然在简章中有明确的说明,那么说论文没有用就是没有根据的了。小编要提醒的是:高校对论文的原创性和真实性有严格的要求,教育部是下了文件的,对于论文弄虚作假的,除了取消自主招生报考资格,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高考录取,即便已经录取入大学,也有可能被退学,所以一定要提交真实的材料,严禁投机取巧!

(三)孩子凭借论文可以拿到加分吗?

这是很多家长的一个误区,觉得那么多奥赛或者比赛获奖的学生,最终拿到加分的学生是有限的,我家孩子就一个论文能拿到最终的加分吗?

小编提醒:无论获得的奖项是什么,影响的只是初审能否通过。最终孩子能否拿到加分,取决于学生在高考后高校组织的考核(一般包括笔试和面试2个环节)中的表现和所报的专业的竞争情况,和初审提供了什么材料获得的复试资格,几乎没有关系。

(望采纳 谢谢)

自参加工作以来,在包括《人民日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各类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篇,摘要转载3篇;被《中国出版年鉴》摘要转载4篇,被《中国编辑研究》全文转载2篇,被《中国图书年鉴》摘要转载1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全文转载20篇以上,另有10多篇文章被各种报刊转载或者摘要转载。主要论文有:1、康德先验理念学说的启蒙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年5期;2、价值中立论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年3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摘要转载;3、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责任概念,《文史哲》1991年3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摘要转载;4、关于康德哲学的主体性问题,《浙江大学学报》1991年2期;5、论社会主义人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年2期;6、知识经济与出版产业,《大学出版》1998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1998年第8期全文转载;7、环境分析法及其在出版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出版》1999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1999年第8期全文转载;8、从传统出版向现代网络出版的范式转换,《出版发行研究》2001年第10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1年第11期全文转载;9、选题策划三论,《中国编辑》2002年第2期;10、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4期;11、建立有效的出版竞争机制,《编辑学刊》2002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2年第9期全文转载;12、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垄断分析,《大学出版》2002年第4期;《中国出版》2002年第3期摘要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3年第4期全文转载;13、网络出版的兴起与出版的范式转换,《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3年第1期全文转载;14、学习型组织及在出版产业的运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2年第10期摘要转载;15、全球化的内在矛盾,《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9期;16、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集中度与规模效益分析,《中国出版》2002年第10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3年第1期全文转载,并被收录《2002年世界华文出版文选》;17、论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的现实性及其途径,《出版发行研究》2002年第10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3年第4期全文转载;18、建立具核心竞争力的编辑新体制,《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12-5,《新华文摘》2003年第3期摘要转载;19、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编辑之友》2003年第1期;20、中国出版产业集团化:问题、对策和发展趋势,《中国出版》2003年第2期;《中国出版年鉴》(2004)摘要转载;21、我国出版业的改革:回顾、经验和当前的重点,《中国出版》2003年第4期;22、出版的产业定位与经济功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23、试论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发展十大趋势,《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3年第9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3年第10期全文转载;24、以科学的出版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校出版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学出版》2004年第1期;《中国编辑研究(2005年)》全文转载;25、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关联分析,《大学出版》2004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26、从出版物的双重属性看出版者的社会责任,《中国出版》2004年第9期;《中国出版年鉴》(2005)摘要转载;本文获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论文)奖;27、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视角看出版改革的症结所在,《中国出版》200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5年第7期全文转载;28、整合营销与选题策划,《中国出版》200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6年第6期全文转载;29、从出版发展历程看出版功能转换,《出版发行研究》,2006年第4期;30、中国教育出版现状、问题及对策,《出版发行研究》2006年第6期;31、选题创新论,《中国出版》,2006年第11期;32、当前我国图书出版生态的十大失衡现象,《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1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7年第2期全文转载;本文获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论文)奖;33、后现代阅读方式的兴起与出版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中国编辑研究》2008年全文转载;34、维护出版生态平衡,促进书业和谐发展,《中国编辑》2007年第3期;《中国出版年鉴》(2008)摘要转载;35、中国大学出版社体制改革的历程及经验,《中国出版》,2008年第1期;36、关于出版学本科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出版科学》,2008年第1期;《中国出版年鉴》(2009)摘要转载;37、中国大学出版激荡30年,《编辑之友》2008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38、选题策划十大陷阱,《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07-02;39、对“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重大命题的一点看法,《中国出版》2009年第1期;40、出版物的价值和效益评价辨析——兼评“两个效益”重大命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2009年第10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9年第22期摘要转载;41、关于金融危机对出版业影响的若干思考,《出版发行研究》,2009年第9期;42、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层逻辑,《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7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2010年第10期全文转载;43、通过加快改革解决我国数字出版转型中的制约因素,《出版发行研究》2010年第1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2011年第4期全文转载;44、当前出版产业的新变化及面临的新问题,《现代出版》2010年11月,《新华文摘》2011年第2期全文转载;45、新闻出版强国论,《中国出版》2011年第1期;46、紧紧围绕大局 做好主题出版,《中国出版》2011年第9期;

综合影响因子:0.514刊名: 教学与研究Teaching and Research主管:教育部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周期: 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0257-2826CN: 11-1454/G4邮发代号: 2-256在《教学与研究》杂志发表论文有一定难度。杂志为月刊,每期100页左右。杂志不仅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而且还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属于教育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权威期刊。《教学与研究》杂志社不收取任何版面费。因为杂志的权威性及每期15篇不到的文章,估计如果要发表,需要排的时间需要1年到2年之间。发表论文,可以联系 山东期刊采编中心。 国内专业论文发表单位。

1、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可以展示出学生在某一个领域的专业水平;2、但学生发表的论文,一定要由学生亲自撰写,而不而找人或者找机构代写;3、根据我们《零点高三》公众号经常转载的各高校自主招生报名条件可以看出:现在大部分高校在自主招生时依然认可论文。包括中国传媒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等高校。4、只要高校在自主招生简单上没有明确写着不认可论文的(比如中南大学、南京大学),就表示可以用论文来申请自主招生;5、发表论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不要在网上找稿子来拼凑,更不能直接照抄;6、发表论文的观点,最好有考生参加过的实验或者社会实践活动照片作为佐证材料。不然,就算你有真才实学,高校也有可能不相信你的水平,因为现在抄袭论文的高中学生实在是太多了。

中国人民大学发表论文

随着经济的变化,现在报读在职研究生的学员越来越多,在职研究生同等学力申硕发表论文都有哪些要求呢,下面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来为大家整理分享: 同等学力人员在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资格审批时需提供下列几种成果中的一种: 获得厅(局)级以上科技成果奖; 或作为项目负责人的研究成果获厅(局)级以上正式鉴定; 或获授权专利1项以上(含1项); 或出版专著1部以上(含1部); 或在《天津大学一般学术期刊目录》规定的刊物上发表(含录用)1篇以上(含1篇)学术论文,进入学位论文的评阅、答辩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实验室举办数据科学与工程学术报告会,此次报告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工业界的实际需求以及平台的使用情况,加强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中国人民大学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来自滴滴大数据与数据挖掘研究院的李佩博士、苏州大学的李直旭副教授、刘冠峰副教授和刘安副教授四位青年学者受邀作报告。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下设经济信息管理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数学系,以及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研究所、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其中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研究所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佩博士结合过去自己在LinkedIN公司的工作经验,给我们介绍了LinkedIN公司的大数据系统PYMK及其相关的生态系统。同时,也对当前流行的大数据处理平台Hadoop、Spark及各自的生态圈作了一个系统的介绍。此外,他还介绍了滴滴出行在大数据技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李佩博士结合自己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读博经历,向在校生推荐了大数据与机器学习领域必读的经典教材,并对他们未来的择业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李直旭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借助Web大数据来处理数据质量问题”。李直旭副教授从六个维度( 错误数据、不一致性、丢失数据、过时数据、不适用、不确定性)介绍了数据质量问题普遍存在的一个基本事实,并简要地综述了围绕每一个维度处理数据质量问题的相关工作。结合其近年来的相关工作,以关系数据为依托,李直旭副教授分别介绍了如何借助Web中的大数据来进行记录连接(record linkage)和记录的补全工作。刘冠峰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社交网络与信任”。刘冠峰副教授首先介绍了社交网络及基于社交网络的各类应用,并着重指出社交网络中参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是整个社交网络各类应用的基础。基于此前提,刘冠峰副教授对其发表在ICDE‘2015(数据库A类会议)上就如何快速有效地挖掘出符合参与人之间预设信任关系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刘安副教授系统地介绍了加密轨迹数据上的相似性计算问题。除了阐述了加密轨迹数据上的相似性计算面临的挑战,其还详细地介绍了如何通过重写三个操作符(欧氏距离计算、最大最小选择、条件执行),来实现加密轨迹数据上的相似性计算,并从理论上证明了该方法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最近开源的大数据处理系统Greenplum为背景,Greenplum系统开发团队的刘奎恩博士即兴分享了其在大数据时代进行数据库开源的背景与意义。除了在校师生,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本次报告还吸引了来自工业界和学术界(包括CCF大数据协会、中科院、EMC/Pivotal公司、百度、先锋创投等)的相关人士近50人前来参会,大家提问踊跃,本次报告得到圆满的成功。李佩博士:2010年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数据库与智能信息检索实验室,2014年底博士毕业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数据管理与挖掘实验室。2013年6月到8月以及2015年初到9月,工作于美国加州山景城LinkedIn公司SNA(搜索、网络与分析)部门,担任关系推荐系统工程师,在大数据管理与挖掘第一线从事研发工作。2015年10月至今,在滴滴出行研究院负责数据挖掘项目。在知名国际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包括KDD、ICDE等A类国际会议)发表论文近20篇,是数据挖掘知名会议SDM’10的最佳论文获得者。李直旭副教授:2002-2009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攻读计算机学士和相关证书。2013年毕业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获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2013-2014年就职于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做博士后研究员,并于2014年入职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目前主要从事数据质量,大数据应用,数据挖掘与信息抽取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曾参与国内外多项科研基金项目的研发工作。在IEEE TKDE, EDBT, CIKM, WWWJ等顶级国际期刊与知名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刘冠峰副教授:2013年毕业于澳大利亚 Macquarie 大学,获得计算机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获得当年澳大利亚最佳博士论文提名。2013年1月至2013年8月就职于Macquarie 大学 (Research Fellow) 和 悉尼科技大学 (Visiting Research Fellow),并于2013年9月入职苏州大学。目前主要从事可信计算、社交网络信息挖掘、图数据库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曾参与多项澳洲科研基金项目研究。在ICDE、AAAI、TSC、FGCS、WWWJ、ICWS,等重要国际期刊与知名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刘安副教授:2009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3年在香港城大-中国科大联合高等研究中心担任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2013年底加入苏州大学。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数据管理与分析方面,包括时空数据库,数据安全与隐私,云计算与服务计算等。在国际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包括IEEE Trans., CCF推荐的A/B类国际会议)发表论文50多篇。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杨联芬教授成果《性别视角下激进主义思潮与文学(1890-1940)》入选201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这是继继朱万曙教授《徽商与明清文学》、孙郁教授《鲁迅与俄国》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第三部入选成果。中国人民大学杨联芬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女性/性别文化研究。发表论文《“恋爱”之发生与现代文学思潮变迁》、《一份苏联时期珍贵的历史档案》、《爱伦凯与五四新文化》、《:张爱玲的“忏悔录”》等据悉,《成果文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开拓性,体现了本研究领域的前沿水平。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按照“统一标识、统一封面、统一形式、统一标准”的方式组织出版入选成果,并对入选作者进行表彰。《成果文库》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设立,每年评审一次,旨在集中推出反映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习究前沿水平的成果,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广大专家学者以优良学风打造更多精品力作,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

同等学力人员在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资格审批时需提供下列几种成果中的一种:获得厅(局)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或作为项目负责人的研究成果获厅(局)级以上正式鉴定。或获授权专利1项以上(含1项);或出版专著1部以上(含1部);

人民大学博士论文发表要求

共和国公民;2.拥护中国的,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3.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的书面推荐意见;4.考生、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已获硕士的人员;(2)承认的应届硕士生(应在2019年9月1日取得硕士);(3)同等学力人员,包括:获得学士满6年(到2019年9月1日)的;或获得EMBA硕士且获得学士满6年(到2019年9月1日)的

答题/ 帅小西De --期待为您解惑!

小西的答题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这大概由下面几个因素决定。

首先看学校,不同的学校要求不一样,不同的学校水平不一样,这样他们的博士毕业生毕业时文章数肯定不一样,一般说来,水平高的大学博士发的文章好些,文章说可能也多些。比如,有的985高校要求毕业时应该有四五篇文章,其中核心几篇,sci几篇都是有明确规定的,这就是为什么国内好多期刊文章泛滥成灾,没办法,为了毕业,不得不发。

第二,做研究肯定要看个人天赋,有的人三年小二十篇sci有的人延期一次又一次,七八年了还达不到学校要求,必须承认,人和人的天赋有差距,还差距很大。

博士不容易毕业,而且在职的尤其时间长。有了老婆孩子肯定要分散一部分精力,而且有工作了后顾之忧也少了。不像纯学生那么容易投入精力。

博士毕业能发多少文章是个人能力,发100篇也可以,发1篇也行,但是能不能顺利毕业就另说了。

1,目前很多学校正在逐步取消博士论文的硬性要求,更多的学校对论文的数量和层次都要要求。

越好的学校要求越高,有的学校要求sci,有的学校要求国内核心期刊,以下是国内一些学校的要求,题主可以参考。

清华大学:2019年起,不再硬性要求发表论文,新规称:”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

北京大学:本人为第一作者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时本人可以为第二作者)在国内核心刊物或国际重要刊物上至少发表或被接受发表2篇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4篇以上(含4篇)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其中至少1篇为CSSCI期刊论文),或2篇以上(含2篇)学术论文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第一作者应为博士生本人(与导师共同署名文章同视为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单位应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大学:SCI 文章两篇。且对IF(影响因子)有要求。

这么多人考博士是为了什么?做研究呗,做研究总得有研究成果吧,没有研究成果的博士和你我有什么区别。

而展现研究生成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论文,对于学校来说,这个评价标准特别好量化,而且是借助第三方权威机构的力量来进行量化。

将来会有更多的学校会学习清华大学的方式,多元评价,但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也容易出问题,有利有弊吧。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博士毕业发论文多少取决于博士导师与博士生本人的学术水平和勤奋程度。南京大学曾要求博士毕业至少发表两篇SCI论文,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两篇相当于一篇SCl论文,均要笫一作者,合作的SCⅠ论文第二作者视同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一作。我所指导的十五名博士有个别人发表了4篇SCl论文以上包括另外有合作的SCⅠ论文或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他们除了特别勤奋有才能外,实际上为硕博连读生,在实验室干了四至五年。绝大部分博士能通过答辩拿到学位的都能发表两篇SCⅠ论文。我的同行博导的学生特别优秀者在特级杂志Scⅰence杂志发表一篇论文也可以顺利毕业获得学位。多数博士发表论文在专业一流或一般水平(影响因子2至6左右)。博士毕业论文及发表论文质量数量是博士能否通过答辩的重要因素,但学风和学习能力也极重要,如果有一项图表数据造假论文抄袭则论文再多也会被取诮学位资格,并追究导师责任。

博士毕业一般发多少文章?这问话问的都没有一个限定,中文期刊还是SCI?几区?影响因子高不高等等方面都没有,只单单问多少篇文章,是不是有点太过草率了?

我要说的是,博士毕业向来不是以发了多少篇文章来定义好坏的,因为单纯的看数量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现在更看重的是上面我说的那几点,不然你发的再多也不好找工作,一样不具有核心竞争力。

这个要求有时候不是学校要求的,而是博士导师要求的,若是没达到要求,导师一般不会让你毕业。

至于发文章的要求,都已经到了博士这个等级了,大部分的导师都是重质不重量的,不信的话你可以问问身边的博士生,他们毕业要求发表的文章是规定多少篇吗?不是的,他们一般都会回答你几区、影响因子为多少以上的SCI一篇至两篇,当然也有不做要求的,那几区都无所谓,影响因子也不做考量。

是的,导师宁愿自己的学生整个博士就发了一篇一区或者二区、影响因子为5以上的SCI,也不要发了五六篇四区、影响因子零点几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而且在很多高校或者科研院所招聘博士毕业生时,他们要求的也都是高水平的文章,分区比较靠后的可能需要十几篇才能抵得上人家一篇。而985/211等(现在可能主要说双一流)高校的要求更是高的吓人。

所以不要再问什么博士生一般能发多少文章,应该问的是博士生一般要发几区、影响因子多少以上的文章才能毕业更为准确 。

我见到有师兄发了2篇SCI刚刚能够毕业的,有师兄都快毕业了还没写到2篇SCI不断为毕业发愁,我也见过有师兄发了10篇SCI的,直接去某二本学校任教安家费就100万,每个博士能够发多少文章的数量真的天差地别。

根据我的观察博士是否能够满足毕业要求和导师的关系更大一些,但是博士是否能够发出高水平的文章更多的还是靠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想法、自己是否真正深入 探索 问题了。

1.博士是否能够达到毕业的要求真的和导师的状态有关。

有些博士生导师真的不会太管学生,心好一点的可能还会想办法让你博士顺利毕业,有的干脆就是你自己想办法、想idea,如果你想不出来的话你很可能就要延毕了。听说有个师兄就是导师不太管没办法毕业,最后退学了读了几年书还是本科学历。

有些博士生导师对学生真的会尽职尽责一些,会定期督促博士生的进度,刚开始想idea给博士生练练手,有一套成熟的培养体系,这样加上自身的努力,还是会有些学术强的学生突出出来。我们课题组的师兄就已经发表了3篇顶级期刊,还是非常厉害的。

2.博士毕竟要自己想出一些想法,有足够的创新点才能够发表文章甚至投好的文章。

博士刚开始看文献、看论文都是为了打开自己的思路,看了前人做的东西你发现他的有哪些改进的地方,这时候你和老师交流是否这个想法有进行下去的必要,如果能够做那么就把其付诸到实践当中,做实验就是这样的啊,文章不过就是做实验后的总结。你的多少篇文章就代表你博士想出了多少个成熟的创新点。

3.博士能够发多少文章还取决于专业。

一般来说传统工科、文学类的专业都比较难发文章,因为真的工科做实验、文科一些专业调研还是需要一定的实验周期的,但是像化学、材料、生物类的就相对好发文章一些。这些专业的博士平均论文数量还是比其他专业要高一些的。

结束语:能够发多少篇文章还是要看导师的状态、自身的努力有关系的,这也是为什么读博一定要找一个好导师的缘故。同时不同专业的博士平均发文章的数量也不太一样,生物、化学类的还是比其他专业多发文章的。

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关注和私信我!

我举几个学校的例子吧,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进行补充。

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果不准确请大家更正。

不同学校,同一学校不同专业要求都不一样,有些专业发十几篇属一般水平,有些专业发一两篇已经不错了,不能比.

这种事和很多因素有关。

1.文理科之间以及不同的研究领域差别很大。理科相对好发表文章。在理科中,材料化学领域也相比数学物理方向好发。

2.你的导师是否是你所在领域的大牛。大牛的课题组相对好发文章,也相对好发好顶级期刊。

3.这和个人能力有关。我是在材料领域,已我认识的人为例,有人博士期间可以发十八九篇一作的文章,也有因为达不到学校毕业要求而被延期的。

4.和你所在学校的层次有关。学校这个平台的好坏直接影响你好不好发文章。同样一篇文章以好学校的名义投稿和以一般学校的名义投稿差别很大。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近些年来,随着各种各样的博士论文造假,以及因为博士发不出论文而选择自杀的新闻出现,人们对博士毕业的门槛产生了关注。

一名博士想要毕业的话,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证明学术水平的小论文成果达到要求;2、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就小论文这一项来说,诸如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等各大重点高校,都是要求有两篇核心期刊论文。

当然,在具体的操作上或许会降低要求,至少要有1篇核心期刊,另外一篇可以是C扩、C集或者得到学术委员会认可的普刊。

此外,对于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来说,论文数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有一些专业发论文比较容易,那么数量的要求就会更多。

但不管这些要求具体为何,普遍的要求就是两篇核心期刊。达到这个要求即可毕业。

对于大多数博士来说,两篇就是他们水平的极限,这点毋庸置疑。

但对于学术水平比较高的博士来说,两篇根本就是小意思洒洒水,他们发表的数量能够达到5篇以上,就属于很不错的情况了。

总而言之,通常是两篇。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3.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4.考生学历、学位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2)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应在2019年9月1日取得硕士学位);(3)同等学力人员,包括:获得学士学位满6年(到2019年9月1日)的;或获得EMBA硕士学位且获得学士学位满6年(到2019年9月1日)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