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人民大学李扬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人民大学李扬发表的论文

李扬,男,1966年4月出生,博士,教授,副院长。1988年7月毕业于原广东机械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1996年9月至1999年7月就读华南理工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2001年至2004年期间攻读广东工业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2004年7月获工学博士学位,并获2005年广东省30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11月晋升副教授并担任硕士生导师,2004年11月晋升教授。2011年7月至8月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CSU)参加高等教育高级研修班学习,2012年2月至3月在法国南特大学综合理工学院(Ecole Polytechnique,University of Nantes)访问,担任特邀教授。2003年至今担任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先后分管本科教学、研究生教育、实验室建设工作。主持建设广东省名牌专业和广东省特色专业各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信息工程专业)1个、教育部“广东工业大学-美的集团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主持申报并获得“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担任第八轮“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主持和参与国家基金、省基金、省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百项工程、广东省高新技术孵化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等30多项,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在“电子学报”、“机械工程学报”、“仪器仪表学报”等国家一级期刊发表论文10篇,EI收录论文14篇。曾获得1995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高教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9年佛山市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完成科研经费达300多万元。目前担任中国测试计量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研基金和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广东省生产工程与机械设计学会副理事长,广州市仪器仪表学会理事。 学科领域 科学学位: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精密仪器及机械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专业学位:电子与通信工程仪器仪表工程 教育背景 1984年9月至1988年7月,原广东机械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本科;1991年9月至1993年7月,广东省教育厅助教进修班学习获得机电工程研究生课程学习;1996年9月至1999年7月,华南理工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学习;2001年9月至2004年7月,广东工业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并获得2005年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7月至8月,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顿分校进行高等教育高级研修班学习。2012年2月至3月,法国南特大学综合理工学院(Ecole Polytechnique,University of Nantes)特邀教授。工作经历 1988年7月至1995年6月,在原广东机械学院机械工程系、机电工程系任教,1993年10月晋升讲师。1995年三校合并,在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二系任讲师,1999年11月晋升副教授。2000年起在信息工程学院任副教授,2004年12月晋升教授。1992年曾参加广东省委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在东莞市茶山镇工作半年。2003年12月起至今担任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分管本科教学、研究生、实验室建设等工作。学术兼职 中国测试计量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协会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生产工程与机械设计学会副理事长广州市仪器仪表学会理事主要荣誉 2005年,获得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995年,获高教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9年,获得佛山市科学技术三等奖。2004年、2005年、2010年获得广东工业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相信很多小伙伴快要复习完第一轮专业课了,但是看完之后却有一种糊里糊涂的感觉,内容这么多,啥都没记住,惨兮兮!这其实很正常,因为第一轮复习就是让你了解专业课的基本内容,对其知识框架有初步认识。但是第二轮复习开始之后就不能继续保持那种懵懂的状态了,必须明确复习重点!那么如何抓住复习重点呢?本次分享包含以下三块内容:(末尾重磅,放大招!!!)

一、从专业课真题开始

二、有选择性扩展阅读

三、本期福利干货资源

一、从专业课真题开始

1. 收集专业课历年考研真题

考人大国关的小伙伴就不用找了,我这里都整理好了,在附件里查看下载;其他专业的小伙伴就到各论坛上翻一翻吧!

2. 加工真题获取信息三步走

手里拿到了真题还不够,要是不利用起来那还是两张没用的废纸。首先要做的是,把历年真题通读一遍,感受一下这些真题的问法和考的知识点;然后,对每一个真题关键词进行标记,再对照教材目录,根据它的考点归入不同的单元章节,这要求你对教材有初步的熟悉度,知道每一章在讲什么。

(1)以810国际类综合为例,它包含三门课——国际政治学概论、当代中国外交概论和国际关系史,所以对810应该先把这3门课的真题单独分离出来,然后再进行这3门课的真题加工。假设你把当代中国外交概论的真题都整理出来了,那么它的样子大概是这样(如下图所示),这样一眼看过去,真题分布的章节是不是一目了然。

(2)还有一个更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历年真题分布的章节进行统计,做成一个表格,考试重点章节分分钟呈现出来!以625政治学原理为例,看看我做的:政治学原理2

(1)再进一步,如果你明确知道了真题的考点,还可以把同类的考点进行合并,就可以知道该考点出过多少次题目了。这里把当代中国外交概论的真题进一步整理出来:当代中国外交概论2

(2)那么再针对625政治学原理,还可以更细致一些,把真题归入到具体的某一节,这样的好处是你后期看书时可以少在那些几乎没出过题的章节费时间。政治学导论真题归纳:

除了要学会处理信息,还要学会读取信息,利用它们来调整复习安排,以《政治学原理真题章节分布统计表》为例,它反馈的信息有哪些呢?

(1)哪些章节考得多,哪些考得少一目了然,帮助你复习时明确重点。当你看完两三遍书之后多少有些感觉了,就不要再从头到尾这样一遍又一遍看,应该根据考试重点章节来分配看书时间,可以按照3:2:1的原则,非常重要的连续3遍,次重要的连续2遍,最不重要的1遍。

(2)注意近5年的考试重点,因为出题老师的偏好会有变化,光斌可以从杨老师近年发表的论文体现出来。

(3)近年5考试题中,基本上都有【其他】,意思是这些题目没有明显在导论的某个章节,而是在论文或者其他书本里有体现,这样的题目真的不少,所以再次说明光看《政治学导论》这一本书还不够!

二、有选择性扩展阅读

1.  根据考试重点拓展

在第一步整理完真题之后,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知识点出题多、题目难、花样多,如果连教材都没有对此进行深挖,那么我们的工作就是查找相关资料把这个知识点全面了解一下,弄清楚那些已经考过的问题如何作答,哪些问题可以是潜在出题方向。这个过程非常的重要,应该要贯穿复习全过程,如果对于初次接触这个专业的你操作起来有困难,那就建议买两份之前考上的学长学姐的资料,里面一般都会有对这些考点的补充和拓展,免去了自己去大量重复工作。以国际政治学概论为例,“比较新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观”,这个题目初试考过2次(2010、2017),复试考过2次(2008、2015),是非常重要的考点,要求对新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内涵有较好地把握,如果只看陈岳老师《国际政治学概论》那一本书对这个问题很难有深层次理解。

2.   教材相应推荐阅读

(1)教材上会引用一些其他书籍或论文,一般有脚注或者文末会列出来,如果遇到某些章节不太能够理解,建议把该章节那些引用过的书籍论文找到看一看,或许能解答你的疑惑。

(2)但是这个有一个问题,很多书都会大幅引用国外名著之类的,如果盲目去看这些书会不会太浪费时间,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时间不是那么紧,多看点书补充是好事,毕竟复试时老师肯定会问你看什么专业名著这个问题,但如果你专业基础不是很好,课本都还啃不动,那些国外名著就先别动了,去看那些推荐阅读的其他教材,比如810国际类综合的话看《权力制度文化》《国际政治学学科地图》《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这类书是比较好的。

(3)还有一个建议是,书不在多,而在精,你别听我说这些书好,然后淘宝上赶紧下单买了,拿到书高兴地翻一翻就扔在桌子边了,考研结束了还跟新书一样,这样就没意思。

(4)很多同学还会有疑问,些书是不是都要看个遍?不是的,还是回到上第一个点说的“根据考试重点拓展”,那些不是考试范围的一闪而过,重要章节多看多理解,别只是抄下来就一个劲背,暂时还理解不了也别急,慢慢来,多看了点书之后心理自然会通透,水到渠成的事情。

3.   院系老师论文书籍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国关专业一般都是院校自主命题,院系老师就那么点人,出题的人更是就一小撮,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谁会去出题,但是可以学会把目标锁定在一些范围里面,着重关注这些老师的发文动向。打开人大国关主页,点击师资力量,国关类专业的童鞋看国际政治系和外交系就行,从教授到副教授,把个人简介的研究方向都看一遍,再一个个把名字输入到cnki去检索,看看都发了那些文章,这样你对这些老师就会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方便之后把真题考点与相应老师的论文对接起来。院系1

之前我举过金灿荣老师和宋伟老师的例子,我再举一个例子:(2009年)简述当今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关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这个题目你在《当代中国外交概论》是找不到答案的,但是在国政的刘青建老师2005年发表的论文《21世纪初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层次分析》和2009年发表的论文《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60年:成效与挑战》可以找到答案,所以这再次说明了看相关院系老师的论文的重要性。院系2

4.   业界圈子热点话题

如果你考国关肯定知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耳朵都听出茧的词汇,那么在复习过程中就应该有意识地去补充阅读这些相关话题的论文,而这些话题在2018年考研初试和复试中都有涉及,如果你事先准备过了,遇到这些考题肯定自信满满!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些有用的信息来源,网站推荐爱思想网、CNKI、Chinadaily(opinion专栏)公众号推荐人民大学国政评论、王义桅、温馨国关、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当代世界、国政学人、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首先是关于上课的问题。对于很多专业的孩子们来说大四上学期课程还是有那么点点紧的,我考研的时候是比较幸运的,我们师范类的专业大四上学期就可以自主选择地方去实习去了,所以我没有受到课程的干扰。我的建议是大家能逃就逃一点,专心复习很重要的,当然没必要挂科得罪老师,老师大多都比较好讲话,跟老师说一下情况请老师通融一下下大概都能搞定的。

关于公共政治的问题。大家在暑假的时候应该都上过公共政治的辅导班的课,辅导班上应该也有发过相对应的辅导课本的,我的建议是,包括当初我们的辅导老师也是这样的建议,现在不用花太多时间在政治上,就把辅导班的课本每天抽一个小时的时间来仔细看一遍,尤其是老师上课时要求过做笔记的地方,仔细读课本对于选择题来说是绝对有利无害的。等到大纲出来的时候可以视自己的情况来看,毕竟大纲实在是很厚,就算买来了也不一定会看,当然了,如果对于专业课的复习时间很有把握,公共政治很想拿高分的话,那就要仔细看两遍大纲,政治的选择题是真心考的很细致~等到十月下旬的时候,离考试就剩两个月,就建议大家买类似风中劲草那一类的速记的书过来背,那个比较有逻辑,比较好背。

关于英语。英语算是极度极度重要的了,每年总分很高,英语不过线的人大有人在,人大·对于英语本身的要求也比较高,然后加上这边的改卷大都会比较紧,所以对于英语大家一定要小心,我当初是学校那边有安排新东方的现场英语授课,我觉得是很美妙的事情,很有用,老师给了很多很有用的建议和内容。现在开始除了每天要背单词要坚持之外,建议大家要开始做真题的阅读理解,模拟的再好的模拟题始终是个模拟题,离真题还是有差距的。我那个时候是从96年的真题开始做的,新东方给了一本只有阅读理解的,只有正确答案,完全无解析的书,每天都用铅笔在做,最后那本书都翻烂了。

做真题讲究一个细,现在不在于量,每天哪怕做一篇但是要做到长难句的分析,不认识的单词,可以模拟写到作文里的句式要一一给做到笔记本上。然后就是为什么选那个选项,为什么不选那个选项都要弄的清清楚楚,最后就是要把整篇文章的逻辑弄清楚,是什么结构分析清楚,出题点在哪里分析清楚。黄皮书可以来一吧。工程很浩大,但是绝对值得,一天哪怕只有一篇只要做到了这样,你会发现你的这种种煎熬都是值得的。然后就是作文,这个时候建议一个礼拜写一篇真题作文,找到感觉来,然后学会用长句,有条件的话还是建议能看看新东方暑期的英语班视频的。如果觉得时间不够就没关系啦。写完作文之后找个关系好的水平比自己好的研友给改改看看,然后再改,然后看真题是怎么写的。作文要整理出自己的套路来,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有x氏结构最好啦。然后到十月下旬的时候建议每天都写一篇,或者两天一篇。要保质,同时要计时,考试的时候英语大部分时候时间都不够用,这个时候作文的用时就极为重要了。包括阅读理解也是,到十月下旬要开始练习时间,保证多少分钟一篇。

关于心理负担什么的。我觉得考研就是一个虐心虐身的过程,凡是能好好准备,安然考完试的人,无论最后达到目标与否都是大神,我那个时候每天都看一条很励志的名言,觉得句句都很激励我,时刻让自己充满了能量。有压力是正常的,其实大家都一样的,考研是自己在奋斗,没多少人能帮得上忙,我那个时候很紧张的时候就去逛个街,吃个火锅,然后又很嗨的去背书,想到那个下大雪,结冰的地板,自习室还有一大帮的孩子在外面读书就觉得好励志,好感动。我十月之前一直害怕付出这么多考不上怎么办,但是到后来我自己突然想明白了,想再多都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投入到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了退路,何不好好的玩命一次。况且考研真不是以成败来论的,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的远比那个你以为无比重要的目标多得多。身边的朋友是很重要的,我当时考研的时候就是有大家一起才不觉得那么难过,吃了很多的巧克力和蛋糕,每天去吃饭的时候都有笑话可以听,都能跟研友撒个娇卖个萌,就觉得没什么过不去的。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达成所愿,爱惜身体,爱惜心灵,时刻有一颗“考研虐我千百遍,我待考研如初恋”的心,一切都会ok~过后的自己一定会感谢当初那么用心,那么心无旁骛的自己。

一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经济学的硕士导师有哪些烦请大仙指教!万分感谢! 保健云 研究方向: 国际经济学、转型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目前已在《经济学动态》、《经济评论》、《财经科学》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3部(独著1部,第一作者合著2部)。参加各类研究课题多项。 韩彩珍 科研成果: 学术专著:《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外商投资政策与法律环境》。 参与写作:《科学决策ABC》、《拍板不误策》、《当代资本主义的演变与矛盾》、《21世纪国际军工市场走向》、《“入世”后的中国军工产业研究》等。 先后在《国防科技工业》、《军事经济研究》、《国际论坛》、《东北亚论坛》、《教学与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现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的研究项目一项。 研究方向:外商投资法;世界经济。 还有张旭老师,不知道现在还带不带国关世经了。 二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国际政治专业怎么样 首先你要知道你的本科学校是非常不错的。人大的国际政治专业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考研继续深造时非常不错的选择,毕竟现在的本科生是在太多了,国际政治专业的本科生也是逐年递增。所以争取硕士学位是非常不错的! 其次,你可以选择本科毕业考取国家公务员或地方公务员,一般来讲,国家公务员有好得多牛的岗位直接要求报考人员为国际政治或国际关系专业毕业。此外,地方公务员也是你该专业的不错选择。 最后,研究机构的学者,自然你有较高的学历了,否则在中国这个重视出身的国度里,你一个本科生除非有脱颖而出的才能,否则不会有太多名声的。 总之,个人意见 希望你努力学习,考硕士研究生,如果家庭条件允许,能读博或出国留学就更好了,然后在考国家公务员! 考试书目:仅供参考 专业课:第三门:政治学原理 第四门:学科综合( 学科综合含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西方政治思想史 ) 复试: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 三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怎么样 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国际问题和政治学教学研究的大学之一,回历史可以追溯到答1950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国际关系学院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层次最全的国际问题和政治学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的科研基地之一。 国际关系学院下设国际政治系、外交学系、国际政治经济学、政治学系、中国政治研究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东欧中亚研究所和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等8个教学研究单位。 其中作为学院教学研究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基础与重点,国际政治系是全院师资力量较为集中的教学机构,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2人;在国际关系基础理论、世界经济与政治等学科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是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的常务理事单位。 四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研究生读几年,学制几年呀 你好。我是人大国关的研究生。 我们院的研究生是读2年的。专业课考试的参考书你可以去人大网站上查一下,那几门我学过,都很基础不难的。所以楼主成绩不错的话复习起来应该不吃力。 政治和英语的复习楼主按照前人的经验去安排时间就好。 现在准备肯定是来得及的,但是准备时间多长是因人而异的。建议楼主还是多花时间准备,因为我们院自己的本科生也有很多人考研,而且他们也非常努力,通宵自习室常年有他们的身影…… 加油! 五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专业哪个好 国际政治好一些。 六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专业考研有指定书目吗

人民大学刘李星发表论文

随着人们绿化意识的增强和绿化观念的更新,传统花卉种植方式因存在诸多弊端,已不符合人们审美情趣的要求。例如,鲜切花缺少了一个从种植到开花结果的实践过程,且保鲜时间短;一般盆花常用土壤栽培,养护必须凭经验,不易管理,易患病虫害,与现代居室环境不和谐。花卉立柱式无土栽培!以下简称花卉立柱)是把工艺化塑料盆钵垒叠成一定高度,在其上栽植花卉,并用营养液自动循环浇灌来满足花卉生长对水、气、肥的需求而进行的栽培方式,集立体栽培、无土栽培、设施栽培于一身,具有技术新、工艺化、节水环保、绿化容量大、美观和易管理等优点,能最大程度满足人们种花养花的情趣。花卉立柱在城市公园、街道、庭院、居室、屋顶、阳台的美化绿化以及都市农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花卉立柱是插花、盆景以外的一种新型花卉生产模式和艺术形式,有望成为一种时尚的产业。1 花卉立柱系统结构根据应用场所和循环系统可将花卉立柱分为常规型和家庭型2类。1.1 常规型花卉立柱系统通常采用水培法,进行较大面积的群体栽培主要应用于都市农业,城市公园街道,庭院屋顶绿化等。1.1.1 立柱装置基本结构每667m2安装立柱600根,每根立柱由底座、中心轴和柱体构成。柱体的外壳是由白色工程塑料(ABS)浇注成的盆钵,一根立柱垒叠10~12个盆钵,高160~200cm,直径15cm,每个盆钵上设有5个栽培孔,花卉苗木即生长在栽培孔上。立柱成行状排列,柱体套在中心轴并立于下端的底盘上,便于旋转,也能随中心轴自由搬动。通过旋转使花卉苗木受光均匀。另参考

无土栽培是在植物矿质营养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技术.它不用天然土壤,完全用化学溶液(营养液)栽培植物。 一、无土栽培的发展简史 人类对植物矿质营养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亚里斯多德的时代,但是目前比较公认的,有关植物矿质营养研究的最早科学报告是1600年Belgion Jan Van Helmant发表的著名的柳树实验。19世纪中叶(1842) Wiegmen 和 Polsloff第一次用重蒸馏水和盐类成功地培养植物,并证明了水中溶解的盐类是植物生长的必需物质。但这一时期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应当认为是 Van Liebig(1803-1873),他证明了植物体中的碳来自空气中的CO2,H和O来自NH3、NO3-,其它一些矿质元素均来自土壤环境。他的工作彻底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理论,建立了矿质营养理论的雏型,他的理论也是现代”营养耕作”理论的先导。 1838年德国科学家斯鲁兰格尔,鉴定出来植物生长发育需要15种营养元素。1859年德国著名科学家Sachs和Knop,建立了直到今天还沿用的、用溶液培养来植物矿质营养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逐步演变和发展而成为今天的无土栽培实用科学技术。 1920营养液的制备达到标准化,但这些都是在实验室内进行的试验,尚未应用于生产。192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W.F.Gericke 教授,利用营养液成功地培育出一株高7.5米的番茄,采收果实14公斤,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被认为是无土栽培技术由试验转向实用化的开端。 1935年一些蔬菜和花卉种植者,在Gericke的指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生产实践。首次把无土栽培发展到商业规模,面积最大的有0.8公顷。同时美国中西部发展了一些砂培和砾培的技术,水培技术也很快传到欧洲、印度和日本等地。Gericke教授并把无土栽培定义为”Hydroponics ”(hydor是”水”的意思,ponics意为”放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水培在生产上起了相当作用。在Gericke教授指导下,泛美航空公司在太平洋中部荒芜的威克岛上种植蔬菜,用无土栽培技术,解决了航班乘客和部队服务人员吃新鲜蔬菜问题。以后英国农业部也对水培发生兴趣,1945年伦敦英国空军部队在伊拉克的哈巴尼亚和波斯湾的巴林群岛开始进行无土栽培,解决了吃菜靠飞机由巴勒斯坦空运的问题。以后在圭亚那、西印度群岛、中亚的不毛沙地上,科威特石油公司等单位,都运用无土栽培为他们的雇员生产新鲜蔬菜。 由于无土栽培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发展,1955年9月,在荷兰成立了国际无土栽培学会。当时只有一个工作组、成员12人。而到了1980年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无土栽培会议时,会员人数已发展到45个国家的300人。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目前关于无土栽培的研究机构,大约在130个以上。栽培面积也不断扩大,在新西兰,50%的番茄靠无土栽培生产。在意大利的园艺生产中,无土栽培占有20%的比重。在日本无土栽培生产的草莓占总产量的66%、青椒占52%、黄瓜占37%、番茄占27%、总面积已达500公顷。荷兰是无土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1986年统计已有2500公顷。目前无土栽培技术,已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应用发展。 我国无土栽培技术在研究应用起步较晚,但较原始的无土栽培技术却有悠久历史。生豆芽、种水仙早有记载(至晚在宋代就有),但较正规的科学研究和生产试验,则是近十几年的事。山东农业大学于1975年开始用蛭石栽培西瓜、黄瓜、番茄等,均获成功,1987年在胜利油田推广面积达6000平方米。无土育苗技术已在我国广泛运用,北京市朝阳区1987年,无土育苗的数量,已占总育苗数量的33.5%。1985年在河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召开了全国会议,成立了中国的无土栽培学组,并于1986、1987、召开了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出席者多达百人。1988年5月,中国首次出席了在荷兰召开的第七届国际无土栽培学会的年会,并在会上发表了论文,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重视。 二、无土栽培的优点 无土栽培之所以能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是因为这种新的栽培技术与常规土壤比较有许多优点。 (一)产量高、品质好 无土栽培能充分发挥作物的生产潜力,与土壤栽培相比,产量可以成倍或几十倍地提高,如4-4-1所示。 上表说明土壤栽培不仅产量低,而且消耗水分很多。 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在北京地区秋季进行大棚黄瓜无土栽培试验,自7月30日播种至9月14日,共计46天,浇水(营养液)共21.7立方米。若进行土培,46天中至少浇水5-6次,需用50-60立方米的水,统计结果,节水率为50-66.7%。节水效果非常明显,是发展节水型农业的有效措施之一。 无土栽培不但省水,而且省肥,一般统计认为土栽培养分损失比率约50%左右,我国农村由于科学施肥技术水分低,肥料利用率更低,仅30-40%,一半多的养分都损失了,在土壤中肥料溶解和被植物吸收利的过程很复杂,不仅有很多损失,而且各种营养元素的损失不同,使土壤溶液中各元素间很难维持平衡。而无土栽培中,作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是人为配制成营养液施用的,不仅不会损失,而且保持平衡,根据作物种类以及同一作物的不同生育阶段,科学地供应养分,所以作物生长发育健壮,生长势强,增产潜力可充分发挥出来。 (三)清洁卫生 无土栽培施用的是无机肥料,没有臭味,也不需要堆肥场地。土栽培施有机肥,肥料分解发酵,产生臭味污染环境,还会使很多害虫的卵孳生,危害作物,无土栽培则不存在这些问题。尤其室内种花,更要求清洁卫生,一些高级旅馆或宾馆,过去施用有机花肥,污染环境,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无土养花便迎刃而解。 (四)省力省工、易于管理 无土栽培不需要中耕、翻地、锄草等作业,省力省工。浇水追肥同时解决,由供液系统定时定量供给,管理十分方便。土培浇水时,要一个个地开和堵畦口,是一项劳动强度很大的作业,无土栽培则只需开启和关闭供液系统的阀门,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一些发达国家,已进入微电脑控制时代,供液及营养液成分的调控,完全用计算机控制,几乎与工业生产的方式相似。 (五)避免土壤连作障碍 设施栽培中,土壤极少受自然雨水的淋溶,水分养分运动方向是自下而上。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使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由土壤下层移向表层,常年累月、年复一年,土壤表层积聚了很多盐分,对作物有危害作用。尤其是设施栽培中的温室栽培,一经建设好,就不易搬动,土壤盐分积聚后,以及多年栽培相同作物,造成土壤养分平衡,发生连作障碍,一直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万不得已情况下,只能用耗工费力的”客土”方法解决。而应用无土栽培后,特别是采用水培,则从根本上解决了此问题。土传病害也是设施栽培的难点,土壤消毒,不仅困难而且消耗大量能源,成本可观,且难以消毒彻底。若用药剂消毒既缺乏高效药品,同时药剂有害成分的残留还危害健康,污染环境。无土栽培则是避免或从根本上杜绝土传病害的有效方法。 (六)不受地区限制、充分利用空间 无土栽培使作物彻底脱离了土壤环境,因而也就摆脱了土地的约束。耕地被认为是有限的、最宝贵的、又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尤其对一些耕地缺乏的地区和国家,无土栽培就更有特殊意义。无土栽培进入生领域后,地球上许多沙漠、荒原或难以耕种的地区,都可采用无土栽培方法加以利用。例如在中东和墨西哥,人们在海滨沙滩上建立起了很多塑料温室,与海水淡化系统相结合,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新鲜蔬菜,成为沙漠中的绿洲,这为解决地球上许多贫瘠地区人民生活的困难,带来了福音。 此外,无土栽培还不受空间限制,可以利用城市楼房的平面屋顶种菜种花,无形中扩大了栽培面积。据1986年的卫星测定,北京市就有平面屋顶16000多亩,如果充分利用起来,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七)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无土栽培使农业生产摆脱了自然环境的制约,可以按照人的意志进行生产,所以是一种受控农业的生产方式。较大程度地按数量化指标进行耕作,有利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从而逐步走向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目前在奥地利、荷兰、苏联、美国、日本等都有水培”工厂”,是现代化农业的标志。我国航空工业进出口公司,曾在1986年引进了日本的无土栽培设备,也建立了一座小型的水增工厂,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反映出人们对这一新技术的兴趣。 三、无土栽培的类型和方式 无土栽培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由于科学技术发达水平不同,当地资源条件不同,自然环境也千差万别,所以采用的无土栽培类型和方式方法各异。 目前比较普遍的分类方法,是根据作物根系的固定方法来区分。大体上可以分为无基质(也称介质)栽培和有基质栽培两大类(表4-4-3)。 (一)水培 水培是指植物根系直接与营养液接触,不用基质的栽培方法。最早的水培是将植物根系浸入营养液中生长,这种方式会出现缺O2现象,影响根系呼吸,严重时造成料根死亡。为了解决供O2 问题,英国Cooper在1973年提出了营养液膜法的水培方式,简称”NFT”(Nutrient Film Technique)。它的原理是使一层很薄的营养液(0.5-1厘米)层,不断循环流经作物根系,既保证不断供给作物水分和养分,又不断供给根系新鲜O2。NFT法栽培作物,灌溉技术大大简化,不必每天计算作物需水量,营养元素均衡供给。根系与土壤隔离,可避免各种土传病害,也无需进行土壤消毒。 (二)雾(气)培 又称气增或雾气培。它是将营养液压缩成气雾状而直接喷到作物的根系上,根系悬挂于容器的空间内部。通常是用聚丙烯泡沫塑料板,其上按一定距离钻孔,于孔中栽培作物。两块泡沫板斜搭成三角形,形成空间,供液管道在三角形空间内通过,向悬垂下来的根系上喷雾。一般每间隔2-3分钟喷雾几秒钟,营养液循环利用,同时保证作物根系有充足的氧气。但此方法设备费用太高,需要消耗大量电能,且不能停电,没有缓冲的余地,目前还只限于科学研究应用,未进行大面积生产。 (三)基质栽培 基质栽培是无土栽培中推广面积最大的一种方式。它是将作物的根系固定在有机或无机的基质中,通过滴灌或细流灌溉的方法,供给作物营养液。栽培基质可以装入塑料袋内,或铺于栽培沟或槽内。基质栽培的营养液是不循环的,称为开路系统,这可以避免病害通过营养液的循环而传播。 基质栽培缓冲能力强,不存在水分、养分与供O2之间的矛盾,且设备较水增和雾培简单,甚至可不需要动力,所以投资少、成本低,生产中普遍采用。从我国现状出发,基质栽培是最有现实意义的一种方式。 欧洲许多国家目前应用较多的基质是岩棉(rockwool),它是由60%的辉绿岩,20%石灰石和20%的焦碳混合后,在1600℃的高温下煅烧熔化,再喷成直径为0.005毫米的纤维,而后冷却压成板块或各种形状。岩棉的优点是可形成系列产品(岩棉栓、块、板等),使用搬运方便,并可进行消毒后多次使用。但是使用几年后就不能再利用,废岩棉的处理比较困难,在使用岩棉栽培面积最大的荷兰,已形成公害。所以,日本现在有些人主张开发利用有机基质,使用后可翻入土壤中做肥料而不污染环境。 四、无土栽培技术要点 不论采用何种类型的无土栽培,几个最基本的环节必须掌握,无土栽培时营养液必须溶解在水中,然后供给植物根系。基质栽培时,营养液浇在基质中,而后被作物根系吸收。所以对水质、营养液和所用的基质的理化性状,必须有所了解。 (一)水质 水质与营养液的配制有密切关系。水质标准的主要指标是电导度(EC),pH值和有害物质含量是否超标。 电导度(EC)是溶液含盐浓度的指标,通常用毫西门子(mS)表示。各种作物耐盐性不同,耐盐性强的(EC=10mS)如甜菜、菠菜、甘蓝类。耐盐中等(EC=4mS),如黄瓜、菜豆、甜椒等。无土栽培对水质要求严格,尤其是水培,因为它不象土栽培具有缓冲能力,所以许多元素含量都比土壤栽培允许的浓度标准低,否则就会发生毒害,一些农田用水不一定适合无土栽培,收集雨水做无土栽培,是很好的方法。无土栽培的水,pH值不要太高或太低,因为一般作物对营养液pH值的要求从中性为好,如果水质本身pH值偏低,就要用酸或碱进行调整,既浪费药品又费时费工。 (二)营养液 营养液是无土栽培的关键,不同作物要求不同的营养液配方。目前世界上发表的配方很多,但大同小异,因为最初的配方本源于对土壤浸提液的化学成分分析。营养液配方中,差别最大的是其中氮和钾的比例。表4-4-4介绍了从50年代到80年代不同科学家所采用的配方,可供参考。 配制营养液要考虑到化学试剂的纯度和成本,生产上可以使用化肥以降低成本。配制的方法是先配出母液(原源),再进行稀释,可以节省容器便于保存。需将含钙的物质单独盛在一容器内,使用时将母液稀释后再与含钙物质的稀释液相混合,尽量避免形成沉淀。营养液的pH值要经过测定,必须调整到适于作物生育的PH值范围,水增时尤其要注意pH值的调整,以免发生毒害。 (三)基质的理化性状 用于无土栽培的基质种类很多,已在表4-4-3中列举,可供参考。可根据当地基质来源,因地制宜地加以选择,尽量选用原料丰富易得、价格低廉、理化性状好的材料做为无土栽培的基质。无土栽培对基质的要求是: 1.具有一定大小的固形物质。这会影响基质是否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状。基质颗粒大小会影响容量。孔隙度、空气和水的含量。按着粒径大小可分为五级、即:1毫米;1-5毫米;5-10毫米;10-20毫米;20-50毫米。可以根据栽培作物种类、根系生长特点、当地资状况加以选择。 2.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基质必须疏松,保水保肥又透气。南京农业大学吴志行等研究认为,对蔬菜作物比较理想的基质,其粒径最好以0.5-10毫米,总孔隙度>55%,容重为0.1-0.8克•厘米-3,空气容积为25-30%,基质的水气比为1:4。 3.具有稳定的化学性状,本身不含有害成分,不使营养液发生变化。基质的化学性状主要指以下几方面: PH值:反应基质的酸碱度,非常重要。它会影响营养液的pH值及成分变化。PH=6-7被认为是理想的基质。 电导度(EC):反映已经电离的盐类溶液浓度,直接影响营养液的成分和作物根系对各种元素的吸收。 缓冲能力:反映基对肥料迅速改变pH值的缓冲能力,要求缓冲能力越强越好。 盐基代换量:是指在pH=7时测定的可替换的阳离子含量。一般有机机质如树皮、锯未、草炭等可代换的物质多;无机基质中蛭石可代换物质较多,而其它惰性基质则可代换物质就很少。 4.要求基质取材方便,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浙江农科院园艺研究所选用南方农村广 为存在的砻糠灰(农村家庭饭用的燃料废渣),做无土栽培基质,栽培番茄,效果良好,大幅度降低了成本。 在无土栽培中,基质的作用是固定和支持作物;吸附营养液;增强根系的透气性。基质是十分重要的材料,直接关系栽培的成败。基质栽培时,一定要按上述几个方面严格选择。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通过1986-1987年的试验研究,在黄瓜基质栽培时,营养液与基质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互为影响又互相补充。所以水培时的营养液配方,在基质栽培时,特别是使用有机基质时,会受基质本身元素成分含量、可代换程度等等因素的影响,而使配方的栽培效果发生变化,这是应当加以考虑的问题,不能生搬硬套。 (四)供液系统 无土栽培供液方式很多,有营养液膜(NFT)灌溉法、漫灌法、双壁管式灌溉系统、滴灌系统、虹吸法、喷雾法和人工浇灌等。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循环水(闭路系统)和非循环水(开路系统)两大类。目前生产中应用较多的是营养液膜法和滴灌法。 1. 营养液膜法(NET) (1)备三个母液贮液灌(槽)。一个盛硝酸钙母液,一个盛其它营养元素的母液,另一个盛磷酸或硝酸,用以调节营养液的pH。 (2)贮液槽。贮存稀释后的营养液,用泵将其液由栽培床高的一端的送入,由低的一端回流。液槽大小与栽培面积有关,一般1000平方米要求贮液槽容量为4-5吨。贮液槽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回收由回流管路流回的营养液。 (3)过滤装置。在营养液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要求安装过滤器,以保证营养液清洁,不会造成供液系统堵塞。 2. 滴灌系统的灌溉方法 (1)备两个浓缩的营养液罐,存放母液。一个液罐中含有钙元素,另一个是不含钙的其它元素。 (2)浓酸罐。用业调节营养液的PH。 (3)贮液槽。用来盛按要求稀释好的营养液。一般300-400平方米的面积,贮液槽的容积1-1.5吨即可。贮液槽的高度与供液距离有关,只要高于1米,就可供30-40米的距离。如果用泵抽,则贮液槽高度不受限制。甚至可在地下设置。 (4)管路系统。用各种直径的黑色塑料管,不能用白色,以避免藻类的孳生。 (5)滴头。固定在作物根际附近的供液装置,常用的有孔口式滴头和线性发丝管。孔口式滴头在低压供液系统中流量不太均匀,发丝管比较均匀。但共同的问题是易堵塞,所以在贮液槽的进出口处,也必须安装过滤器,滤出杂质。 五、无土栽培前景展望 从历史上来看,农业文明标志,就是人类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干预和控制程度。实践证明,对作物地上部分的环境条件的控制,比较容易做到,但对地下部分的控制(根系的控制),在常规土培条件下很困难的。无土栽培技术的出现,使人类获得了包括无机营养条件在内的,对作物生长全部环境条件进行精密控制的能力,从而使得农业生产有可能彻底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完全按照人的愿望,向着自动化、机械化和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发展。这将会使农作物的产量得以几倍、几十倍甚至成百倍地增长。 从资源的角度看,耕地是一种极为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由于无土栽培可以将许多不可耕地加以开发利用,所以使得不能再生的耕地资源得到了扩展和补充,这对于缓和及解决地球上日益严重的耕地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无土栽培不但可使地球上许多荒漠变成绿洲,而且在不久的将来,海洋、太空也将成为新的开发利用领域。美国已将无土栽培列为国该国本世纪要发展的十大高技术交流会上,就是关于宇宙空间植物栽培的研究报告,那只能是无土栽培。因而无土栽培技术在日本,已被许多科学家做为研究”宇宙农场”的有力手段,人们称为太空时代的农业,已经不再是不可思议的问题。 水资源的问题,也是世界上日益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大问题。不仅在干旱地区,就是在发达的人口稠密的大城市,水资源紧缺也越来越突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各种水资源被超量开采,某些地区已近枯竭。所以控制农业用水是节水的措施之一,而无土栽培,避免了水分大量的渗漏和流失,使得难以再生的水资源得到补偿。它必将成为节水型农业、旱区农业的必由之路。 诚然,无土栽培技术在走向实用化的进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的问题是成本高、一次性投资大;同时还要求较高的管理水平,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这也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做到的。 从理论上讲,进一步研究矿质营养状况的生理指标,减少管理上的盲目性,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此外,无土栽培中的病虫防治,基质和营养液的消毒,废弃基质的处理等等,也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无土栽培在我国刚刚起步,还未广泛用于生产,特别是设施条件,供液系统工程本身,还未形成专门生产行业。由于种种因素限制,使得栽培技术与农业工程技术还不能协调同步,致使无土栽培技术在我国发展的速度,不如发达国家那样迅速。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更重要的是这项新技术本身固有的种种优越性,已向人们显示了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请楼上的不要贴一些司法考试培训班的教师的名单。这些人如果都能成有名的教授,那中国宪法与行政法学研究水平还停留在二十年前。

大学生如何践行军工文化范文如下:

核军工精神,是指我国核工业自1955年创建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无到有建立了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成功研制了原子弹、氢弹、核潜艇,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历代核工业人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创新创业精神。

核军工精神传承了延安精神和党的军工文化,融合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军工信仰,“舍小家顾大家”的军工报国情怀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人民军工精神。

它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科学精神的体现,其核心为科技创新精神,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核军工精神有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书经·尚书》云“纣有臣亿万,亿万其心;周有臣三千,唯一心”,最后臣民三千的周灭了臣民亿万的纣,由此可见民族凝聚力的威力。

核军工精神同样体现了民族凝聚力,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讹诈使祖国奠定核大国的地位,成千上万的核工业拓荒人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草原,隐姓埋名,以身许国。

王淦昌、郭永怀、彭恒武、邓稼先、曹本熹、王承书……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承载了“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

“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其中蕴含丰富的爱国精神、自强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真实写照。

传承革命精神是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传承革命精神又有了新的内涵。它是踏实肯干与进取创新精神的统一,是独立自主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

我们要始终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弘扬中华名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崛起而不断奋斗。传承革命精神即“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是进步青年的基本价值观。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继承传承五四爱国革命精神的优秀思想精髓,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做好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用实际行动将这一精神传播给更多的人。

作为当代大学生,历史赋予我们新的使命,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重托,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性爱国,以积极的心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肩负起历史使命,用青春谱写历史新篇。

李扬论文发表

李扬,男,1966年4月出生,博士,教授,副院长。1988年7月毕业于原广东机械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1996年9月至1999年7月就读华南理工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2001年至2004年期间攻读广东工业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2004年7月获工学博士学位,并获2005年广东省30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11月晋升副教授并担任硕士生导师,2004年11月晋升教授。2011年7月至8月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CSU)参加高等教育高级研修班学习,2012年2月至3月在法国南特大学综合理工学院(Ecole Polytechnique,University of Nantes)访问,担任特邀教授。2003年至今担任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先后分管本科教学、研究生教育、实验室建设工作。主持建设广东省名牌专业和广东省特色专业各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信息工程专业)1个、教育部“广东工业大学-美的集团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主持申报并获得“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担任第八轮“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主持和参与国家基金、省基金、省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百项工程、广东省高新技术孵化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等30多项,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在“电子学报”、“机械工程学报”、“仪器仪表学报”等国家一级期刊发表论文10篇,EI收录论文14篇。曾获得1995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高教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9年佛山市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完成科研经费达300多万元。目前担任中国测试计量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研基金和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广东省生产工程与机械设计学会副理事长,广州市仪器仪表学会理事。 学科领域 科学学位: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精密仪器及机械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专业学位:电子与通信工程仪器仪表工程 教育背景 1984年9月至1988年7月,原广东机械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本科;1991年9月至1993年7月,广东省教育厅助教进修班学习获得机电工程研究生课程学习;1996年9月至1999年7月,华南理工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学习;2001年9月至2004年7月,广东工业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并获得2005年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7月至8月,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顿分校进行高等教育高级研修班学习。2012年2月至3月,法国南特大学综合理工学院(Ecole Polytechnique,University of Nantes)特邀教授。工作经历 1988年7月至1995年6月,在原广东机械学院机械工程系、机电工程系任教,1993年10月晋升讲师。1995年三校合并,在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二系任讲师,1999年11月晋升副教授。2000年起在信息工程学院任副教授,2004年12月晋升教授。1992年曾参加广东省委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在东莞市茶山镇工作半年。2003年12月起至今担任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分管本科教学、研究生、实验室建设等工作。学术兼职 中国测试计量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协会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生产工程与机械设计学会副理事长广州市仪器仪表学会理事主要荣誉 2005年,获得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995年,获高教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9年,获得佛山市科学技术三等奖。2004年、2005年、2010年获得广东工业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成都东竞高级中学怎么样?老师好不好? 成都东竞高级中学环境 以下是成都东竞高级中学部分优秀师资介绍:罗汝校长,原绵阳南山中学常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文学学士,教育硕士罗汝校长深耕教育行业的30年,有25年的时光都奋斗在绵阳南山中学的一线教育事业中。从一线执教老师到一校校长,积累了深厚的教学经验与教学管理经验。在绵阳南山中学任职期间,因其卓越的教学业绩,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教优秀校长、四川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四川省中小学模范班主任等。执教期间,累积千余名学子考入海内外名校。 盛名之下,罗汝校长魄力彰显,带着一颗教书育人的淳朴之心,与东竞高中相遇,在传统与前卫的教育思想碰撞下、在传统与科学的教学理念融汇下,集结了原绵阳南山各学科带头人,颠覆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为孩子提供一个公平、公正、重德、博学的学习环境。 资深专家团队,原绵阳南山中学八大金刚龙小平原绵阳南山中学数学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数学教学近40年,做了32年班主任,带了25届高三毕业班,高考成绩多次荣获绵阳市A类学校数学学科特等奖,是绵阳市新课改专家,所带班集体获得“四川省优秀班集体”、“绵阳市优秀班集体”等荣誉称号,荣获绵阳市“优秀骨干教师”、绵阳市“明星教师”称号,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数篇,长期执教清北班,近几年所教清北班学生已有二十多人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 张燕原绵阳南山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30多年高中语文教学,获绵阳市优秀教师称号,多次荣获绵阳市教体局高考A类学校语文学科特等奖,多次获得“巾帼建功标兵”、“师德标兵”、“质量突出贡献奖”等市级、校级表彰,长期担任班主任及学校小英才班语文教学,近年来有多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等著名高校,有多篇论文获省市级比赛一等奖,指导学生获全国作文大赛大奖并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李国蓉原绵阳南山中学地理高级教师从事中学地理教学30余年,一直担任班主任,带过各种层次的班。教育教学中,十分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善于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能有效指导学生在学业上更好的发展。因教学业绩突出,高考成绩优异,曾先后多次被评选为绵阳市三八红旗手,绵阳市明星班主任、绵阳市优秀班主任,绵阳市优秀教师,校十大优秀班主任,校巾帼建功标兵、校先进教师,所带班级均评为绵阳市先进班集体,多次荣获高考突出贡献班集体,历届高考均获市特等奖!因班主任工作独具特色且带班效果非常良好,多次受邀到绵阳师范学院做讲座,其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受到领导、学生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龙登光原绵阳南山中学英语高级教师原绵阳南山中学英语教研组组长。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英语系,大学本科,文学学士,西南师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结业。热爱教育事业,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在绵阳南山中学从事高中英语教学20多年,担任高中班主任十余年,多次任教高三,高考成绩优异,多次获得绵阳市高考A类学校特等奖,被评为校级和市级优秀骨干教师,优秀学科带头人。在教学中注重教学研究,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家级刊物,参加市级论文评选获奖得特等奖。辅导数百学生获得国家,省级英语竞赛奖,个人荣获优秀指导奖。 罗声震原绵阳南山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物理系,大学本科,理学学士,西南师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结业。在绵阳南山中学从事高中物理教学近30年,担任高中班主任20余年,教过十余届高三,高考成绩优异,十余次获得绵阳市高考A类学校特等奖和一等奖,被评为校级和市级优秀骨干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学科带头人。 骨干教师团队 部分学校也拥有一支优质的青年教师团队,他们大部分出自名校。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素养优异,个性突出,一专多能,不仅有高远之志,仁厚之德,博闻之学和精湛之艺,是一支有激情梦想,潜在内力,创新实干的精英队伍。 范丽娜英语教师2004年毕业先后在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成都石室中学任教,成都四中优秀班主任,高中英语高级教师,获得过全省英语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过国家级示范性高中英语学科教学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多次在省市教研会上献课,多次指导学生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从事一线高中英语教学18年,教学经验丰富,因材施教,励志育人,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历年高考中所带学生多人考入清华北大。 李扬英语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思想新颖,教学观念独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会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让学生掌握快速提分的技能。感染力极强,充满激情,跟学生亦师亦友,让学生的轻松的氛围中掌握到知识,把新颖的教学思想带进课堂。无论是教学上的交流还是思想上的交流,与学生绝对是零障碍,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在历年高考中所带班级多人考入双一流院校。 冯飞语文教师连续二十余年高中教学经验,带过二十届高考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善于运用新思维,新教法开导和激励学生。长期奋战教育一线,坚实地扎根于教育事业,丰富教学经验,是一名优秀的、受学生爱戴的、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的好老师,在历年高考中所带班级多人考入985、211院校。 彭娜数学教师从事高中数学教学14年,严谨与风趣并存,善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的数学模型提炼数学知识,从而诱发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思想: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及时鼓励学生建立信心。 吴磊历史教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从教19年,担任10届高中班主任,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学风格独树一帜,教学过程风趣幽默,精准把握考点,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构建知识体系。使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深受学生的喜爱,成为不可或缺的魅力课堂之一。 宋荷军数学教师从教十余年,一直从事班主任和数学教学工作。作为一名教师,秉承崇高的职业操守和坚定的信念,始终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饱满的工作热情,以良好的业绩成就专业声誉。严爱相济赢得学生信赖,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深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教育感言:让学生时刻都能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与期待,学生的梦想一定能展翅高飞!对电大中专/中专/技校/职校报考还有疑问,您可以点击2023年电大中专招生咨询(原广播电视大学):

2005年十大金融人物-李扬 李扬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 当选理由: 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他的声音一直响在金融研究的最前沿。2005年9月1日,在北京国际金融发展论坛上李扬提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已逐渐成为当前重要课题,而金融生态的九大构成要素经济基础、企业竞争力、金融发展、司法公正、社会诚信文化、社会保障制度、中介服务体系、地方政府诚信和金融部门独立性,是决定一个城市能否成为金融中心的重要决定性因素。这一论题的提出引起了金融界的高度关注。 随后由中国社科院与央行共同打造的《2005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于2005年11月5日正式在京发布。学术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金融生态环境”这个词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提出为世界金融学术界翻开了一页崭新的篇章。★ 风采阐述: 李扬:关注金融生态环境的金融专家 李扬,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他的声音一直响在金融研究的最前沿。从详解人民币是否应加息到呼吁抵押贷款证券化相关政策的出台,从推测“中国不会全面通胀”到高呼“改革资本市场破解银行不良资产怪圈”,从主张“人民币汇率改革 变的主要是机制”到“行政主导阻碍金融市场发展”的警醒,从“鼓励内地企业在香港筹资”到谈“建行上市放弃纽约选择香港”,从断言“人民币不可能大幅升值”到揭示“投资高增长是中国面临的长期问题”,再到厉喝“银行不能变成当铺”,批评“现在银行发放房地产按揭贷款主要以抵押物为考量标准”的错误理念。李扬以他的专业知识和一腔热情时刻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 “银行界一直存在着一个怪圈:银行与企业一旦发生纠纷,受损失的必然是银行。甚至个别地方政府视获取和逃废银行贷款为‘英雄之举’。”资料显示,目前由于政府干预,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加,几乎占不良贷款总额的70%—80%。所以说,强化政府诚信,提高金融部门的独立性,加强司法公正,培育良好的中介服务体系和全民信用意识是当务之急。 2005年9月1日,在北京国际金融发展论坛上,李扬提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以及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九大因素。在金融研究领域迅速形成一股冲击波,界内反响强烈。“中国的金融风险这个源流分两类,一类是金融部门自己,一类是金融的环境。”李扬一针见血的提出了中国金融风险的关键所在。 2005年11月5日由中国社科院与央行共同打造的《2005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于北京发布。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一部分,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排名榜以及评价部分包括:“根据城市金融资产质量高低的排名”、“50个大中城市金融生态排名”以及“对若干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的简评”三部分内容。其中,上海、宁波、温州、杭州等城市在城市金融生态综合排名表上位居前列。报告根据城市金融资产质量的高低,给出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2003年和2004年的金融资产质量的评分、各年份的排名以及该排名在两年之间的变化。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李扬的声音又一次响起在中国金融改革的大潮中。★ 名词解释 金融生态环境:指由居民、企业、政府等部门构成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消费群体,以及金融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法治、文化、习俗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其中,金融主体与金融生态环境相互依存、彼此影响,“人”是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核心。 金融生态概念是一个仿生概念,现任央行行长周小川最早将生态学概念系统地引申到金融领域,并强调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考察金融发展的问题。★ 个人履历: 李扬, 1951年9月3日生, 安徽淮南人,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8-199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教授兼中国金融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学会理事、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中国金融市场委员会委员。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大学兼职教授。 1989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 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 PECC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若干省政府顾问。★ 学术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银行、金融市场、财税。曾四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和论文奖。已出版专著、译著23部,发表论文400余篇,主编大型金融工具书6部。主持国际合作、国家及部委以上研究项目40余部。 专著《财政补贴经济分析》获1990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著作奖, 论文“中国城市土地使用与管理”获1994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论文奖。 1992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安徽大学李民权发表的论文

获奖情况 2006年获安徽大学董事会教学优秀奖

在研项目 教育部“新安学术史”分项“黄生评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BZW055)“清代词谱之文学研究”

2.

姓名:耿传友

性别: 男

出生年月:1972年10月

导师类别:硕导

技术职称: 副教授

联系方式

;

招生专业名称

中国古代文学

主要研究方向

1. 元明清文学

2.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

3.

个人简历

1999.9—2002.8  安徽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2002.9—2005.8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2005.9—         安徽大学中文系教师

学术成果

发表的主要论文:

《王次回:一个被文学史遗忘的重要诗人》,《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

《王次回〈疑云集〉辨伪》,《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4期;

《汪道昆与明代隆庆、万历间的诗坛》,《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冬之卷;

《〈全明词〉订补六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2期;

《族谱所见王次回家世资料》,《文献》2007年第1期。

《戴名世〈画网巾先生传〉并非篡窃的文学经典》,《学术界》2010年第6期。

获奖情况

在研项目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疑雨集》笺校(070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的波德莱尔”——王彦泓研究》(07JC751009)

一.概况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现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其培养方式为硕士、博士、提前攻博等等。2002年获准国家立项的计算机应用技术重点学科,2003年获准建立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实行学分制,2005年招生规模为30人。博士研究生学制2年,实行学分制,2005年招生规模为12人。近年来,本学科先后获得211工程和国家重点学科经费资助,软硬件设施得到了根本改善,在主要研究方向已形成人才高地。二.学科研究方向介绍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智能与知识工程,包括问题求解商空间理论及其应用、基于商空间理论的粒度计算理论及其应用、构造性机器学习理论及其应用、优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新的层次机器学习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复杂系统的优化技术和方法等等,获得了一批原创性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三.专业课程设置1.学位课英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概论、组合数学、算法设计分析、高级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科学数学理论、人工神经网络的理论及应用、人工智能高级教程、高级数据库技术等等2.非学位课并行计算、智能计算、计算机视觉、知识发现、专家系统及其开发环境、优化理论及方法、构造性学习理论与方法和数据仓库及数据采集等等四、学科导师队伍张铃:男,1937年5月生,福建福清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同年分配至安徽工作,先后在安徽四所大学任教。1993年调至安徽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任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至今。1986年4月由讲师破格晋升为正教授,1988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待遇,先后被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和中科院智能所等单位聘为客座教授。获得荣誉称号:改革开放以来,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八次;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等省级以上学术奖励十次;1978年获安徽省首届科技大会成果奖;1984年获第六届ICL欧洲人工智能奖;1987年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2年专著《问题求解理论及应用》获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特等奖;1992年专著《新一代计算技术前沿的研究》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3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9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暨“科技进步奖(科技著作)”一等奖;1999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商空间粒度计算理论(这是目前国际上三大粒度计算理论之一)、智能计算、机器学习理论和方法等。程家兴:男,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博士,教授,现任安徽大学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安徽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澳大利亚南澳大学SCG研究所研究员。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澳特别基金项目、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等。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建立国际合作关系。研究方向:智能计算,算法分析与设计,最优化方法。获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3等奖,安徽省第三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2等奖.。目前,指导博士生5名,硕士生9名。主讲课程有具体数学,智能计算,优化理论与方法,组合数学以及本科生离散数学教学课程等。张燕平:女,1962.2出生,安徽巢湖人;1981年毕业于上海电力学院热工自动化专业; 1989年作为合肥工业大学微机应用研究所研究生获工学硕士;2000年9月至2003年7月在职读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安徽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6月任安徽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2003年担任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4年11月任教授。主持完成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2004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已在《计算机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等国家重点期刊和国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篇。汪继文:男,1958年9月生,安徽宿松人。1982年1月本科毕业于安庆师范学院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7月硕士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01年7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2001.12 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博士后。2004.8出站,获博士后证书。1982.1-1986.9在安庆师范学院数学系任教。1989年7月硕士毕业后留校到安徽大学计算机学院(原为计算机系)任教到至今。2001年6月担任硕士生导师,2002年9月受聘为教授。2002.12入选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三次获教学优秀奖,一次获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先后参加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两项省教委项目。目前参加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一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28篇,SCI收录论文4篇。 1. 智能软件学科带头人李龙澍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兴趣为软件体系结构、不精确知识表示和智能Agent技术,发表研究论文50多篇,主持开发的主要系统有:农业气象决策支持系统、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体系结构的研究:探讨知识的继承机制和抽象原理,使智能软件系统的数据库、模型库和方法库融为一体,引进了知识的层次结构,增强系统的可用性和维护效率。完成国家“863”项目“基于气象分析的指导农作物种植管理软构件”,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智能软件体系结构和组件技术的研究”,深入研究模糊商结构理论,将粒度计算理论用于建造软件体系结构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商空间的智能软件体系结构构造模型,研究成果在农业气象、河流污染、公路管理、煤矿救护等GIS系统中有广泛应用。不精确知识表示的研究:深入研究不精确知识表示的特点,提出一种适合领域特征的信息处理系统的框架和数据约简、知识发现方案,促进知识库系统开发技术水平的发展。研制适合模糊粗糙集信息处理的新的智能软件体系结构,不仅具有重大学术价值,而且在农业气象分析应用中取得其它方法和系统无法替代的明显效果,结合农业气象信息,分析模糊粗糙集的特性和优点,研制适合知识处理的构件模型,用于建造减灾防灾、农作物管理等实际决策支持系统,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智能Agent技术的研究:Agent体系结构是智能Agent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智能Agent是由哪些模块组成,这些模块之间如何交换信息,以及如何将这些模块用软件或硬件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合完成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和机器人世界杯足球锦标赛RoboCup(Robot World Cup),面向大中型企业的数据仓库进行数据挖掘和建造基于Agent技术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为安徽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社会经济效益。2. 数据库与Web技术学科带头人郑诚博士、副教授。2002年12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并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数据库与数据仓库技术、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新一代Web技术等。2005年9月起在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在职)。安徽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安徽省高校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近几年内作为主要骨干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4项。主持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二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数据库与Web技术方向:研究数据库与数据仓库及其应用技术、基于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的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多粒度数据挖掘技术,将它们应用于税务、网络安全等领域;研究语义Web技术,在Web中引入有关智能技术,让计算机能理解Web上的信息。3. 并行计算学科带头人刘锋,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工程、并行计算、网格计算,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教育部科研项目、安徽省自然基金项目和安徽省教育厅自然基金项目多项。近期发表的主要论著:1. 基于改进型遗传算法的门阵列模式布局 (EI)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2,no.32. 求复函数方程根的遗传算法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年,37卷,第24期3. PVM环境下求复函数方程根的并行遗传算法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3,no.74. ORACLE数据库的MIT在营业帐务系统中的应用 电信技术 2001.95. 电子出版物与纸质出版物异同论 情报科学 2001.76. 基于遗传算法的方程求根算法的设计和实现 (EI)控制理论与应用 2004年第3期7. Internet QoS控制机制综述 计算机科学 2002.3.8. 基于分布理论和遗传算法的多项式求根算法 微机发展 2001年第6期9. 基于Agent网格计算性能的实时调节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年第39期10. 并行遗传算法求复函数方程根的设计和实现 (EI)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4年第6期4. 中间件技术学科带头人邹海,博士,高工。2001年3月至2003年7月在中国矿业大学电气工程(信息与电子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近年来主要专注于模糊与随机环境下的粗糙集理论与知识获取、中间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948项目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2项和10多项横向合作项目,目前在研省青年教师基金项目1项、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1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发表论文10余篇。近年来承担了包括东北晚中生代资源预测专家系统、坝工建筑物实时监测数据采集系统、基于网络通讯的远程分布式遥测系统、基于数据挖掘的防汛抗旱调度指挥系统、B/S/S架构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在内的多个应用系统的设计和研发工作,并得以成功应用。模糊与随机环境下的粗糙集理论与知识获取研究:针对信息识别中大量存在的不完备信息和随机环境这一的特点,结合智能信息处理领域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粗糙集(Rough Set)理论,深入研究在复杂系统中不完备信息及其随机环境下知识的表示、知识的约简、知识的学习、归纳和推理等。中间件技术的研究:中间件技术作为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基础软件,近几年来逐渐成为构建网络分布式应用系统的重要支撑工具。它能够解决网络分布计算环境中多种异构数据资源互联共享问题,实现多种应用软件的协同工作。研究方向涉及分布式高性能高可靠企业级基础软件平台架构与机制、应用集成架构与技术、J2EE应用服务器、、工作流技术、移动中间件技术、反射中间件技术、嵌入式中间件技术、网络即插即用中间技术件、普适计算中间件技术、网格计算中间件技术、CORBA高级技术等。目前,中间件已与操作系统、数据库、前端应用软件一起,跻身于软件业发展的重点之列,并成为分布式应用的关键性软件。它可广泛适用于政府部门、银行、证券、电力、电信、交通与军事等关键性的网络分布应用。 一、研究生始招时间及在校研究生规模始招时间:2002年在校研究生规模:约60人二、导师梯队介绍1.计算机视觉及应用方向韦穗:安徽大学副校长、教授、中国图像图形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科学委员会信息学部委员,1983年4月至1985年9月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及弗吉尼亚多理学院作访问学者。长期从事计算机视觉、图像图形学、模式识别、数学形态学和全息成像等领域的研究。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863项目。其中大容量快速图像分析系统(负责人)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荣获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先进工作者称号及国家科技部授予的国家863计划先进工作者称号。863项目“基于VR技术的装配帮助系统”(负责人)的研究, 2000年经863专家组组织验收,认为该项目的成果对于本领域的研究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SVD分解的射影重构算法研究”在图形学中的多视图几何、3D重构和基于图像的绘制、图像获取几何和降低计算复杂性,实现复杂景物的3D描述与显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主持了2002年第二届国际图像图形学会年会,编辑了两本会议论文集,其中大部分论文都被EI收录,翻译出版《计算机视觉中的多视图几何》(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和原著作者Richard Hartley和Sman的授权)。梁栋:博士、教授(博导),安徽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1985年和1990年在安徽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2年获安徽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1年晋升为安徽大学讲师,1996年晋升为安徽大学副教授,2002年晋升为安徽大学教授。1995年被评为安徽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安徽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02年被评为安徽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和参加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科研项目20多项,先后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安徽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新型实用专利1项、安徽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视觉、图象信息处理。2.图像处理与识别方向罗斌:博士、教授(博导),英国约克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首批“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安徽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国图象图形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IEEE学会会员,IEEE计算机学会会员,英国BMVA会员。研究领域为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邻接图谱理论的图像聚类方法研究》,以及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安徽省人才开发基金和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等。与国外同行专家保持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参加英国EPSRC项目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应用现代图的分解理论对图像的结构化描述、图匹配理论和图的聚类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EM算法和矩阵的SVD分解理论得到不同大小及包含结构噪声图的匹配方法,提出一种基于图匹配的图像配准算法;将图的谱分解理论应用于图像的识别和聚类,提出图谱结构特征提取方法,以及利用谱特征进行图的识别与聚类,并应用于图像库的检索。研究成果曾获亚洲计算机视觉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和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论文被SCI、EI、ISTP等索引40多次,论文代表作曾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Pattern Recognition》、《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Image Vision Computing》等学术期刊。3.智能信息处理方向吴小培:博士、教授(博导)。2002年12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生物医学信号处理。2003年10月起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在职), 2004年4月-9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访问学者。安徽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安徽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研究领域:盲信号处理,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和语音、图像处理和识别。近年内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在盲源分离、独立分量分析和脑电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相关论文多次被同行引用。柴晓冬:教授,博士。安徽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目前在中国科技大学电子技术与科学系做博士后研究(在职),研究内容为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信息安全。参与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主持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4.多维信号处理方向陶亮:博士、教授(博导),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助理。2003年于中国科技大学获得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7年考取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访问学者资格,次年被派往加拿大温莎大学访问研修一年。1999年被选为安徽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2001年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并获项目资助,2002年入选安徽省高校首批学科拔尖人才。自1988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以来,一直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曾给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或主讲过多门专业课程,获得过校教学成果奖和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是本校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士生导师(该学位授予点开点导师之一),同时也是本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参加或主持过多项科学研究,近期主持了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的研究各一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多维信号处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电子学报》、《Chinese Optics Letters》等核心学术期刊以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多篇,获得过安徽省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目前(2005年4月)已有2篇论文被SCI收录,22篇论文被EI收录,10篇论文被ISTP收录,多篇论文被他人引用;有专著1部(《实值Gabor变换理论及应用》);是《电路与系统学报》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图形学学报》审稿人以及IEEE国际电路与系统专业学术年会审稿人(被邀请担任过审稿委员会委员、专题分会主持)。三、主要学术成果1.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本矩阵的鲁棒性计算及应用”支持下,应用视觉理论、投影几何、代数几何、矩阵分析和现代数学最优化理论,完成了基本矩阵的鲁棒性算法研究,并给出了在3维计算机视觉中相关问题的鲁棒性算法。2.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SVD分解的射影重构算法研究”支持下,对基于SVD分解的射影重构算法作深入系统的研究,并通过模拟数据和真实图像两方面的实验,获得图像中匹配点噪声效应的定量理解和算法性能的定性理解。3.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照片的场景重现”支持下,对基于序列图像的全景漫游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图像插补问题、图像整合问题及全景图生成问题。4.在国家“863”计划项目“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装配帮助系统”支持下,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建立一个Windows环境下的多模综合实验平台;2)实现一个基于视点的物体识别、定位的帮助装配系统的虚拟现实系统;3)对摄像机自标定、基于视点的插补、3D重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经国家“863”专家组鉴定:对本领域的研究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5.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下对计算机产生体视全息图进行了研究。全息技术能提供所有视点、距离上的3D(深度)感知,它是目前最理想的3D显示。当今来自计算机、卫星、先进医学成像设备、战场环境的精确模拟以及地质勘探等各个领域的数据与日俱增,人们越来越希望能将这些数据变换成人们更易理解的形式,即真3D显示的形式。它无须借助眼镜、头盔等辅助设备,并用计算机生成3D显示的编码,由光电器件生成空间显示。6.先后完成“基于图像的交通肇事现场测距系统”、“基于图像序列的交互式全景漫游生成系统”、“合肥风光交互式全景漫游系统”、“基于图像的犯罪现场重现系统”、“芜湖长江大桥和合肥中心油库交互演示系统”、“宜昌交互式招商引资展示系统”等开发和研制,并应用于交通事故处理、公安刑侦、城市规划、旅游宣传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基于图像的交通肇事现场测距系统”和“合肥风光交互式全景漫游系统”经合肥市科技局组织专家鉴定:核心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系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填补国内空白。7.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的支持下,初步验证了用独立分量描述思维脑电特征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基于思维脑电独立分量特征的脑机接口技术研究新设想。该研究思路和阶段性成果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肯定;研究了小波变换和独立分量分析进行结合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小波变换和ICA的时频空三域分析方法能较好地解决多导脑电信号ICA分析中存在的过完备问题和非平稳问题;研究了在线ICA算法及其实现技术,提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在线Infomax算法,并用于实测脑电数据的在线消澡问题,取得了较理想的结果,该项成果是对Infomax 盲源分离算法的扩展和补充。8.在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的支持下,研究提出了实值离散Gabor变换(RDGT)理论与快速算法,提出了基于RDGT的瞬变信号表示算法、基于过抽样RDGT的核磁共振FID信号增强算法,以及基于RDGT的线性时变系统表示与逼近方法;研究了基于人脸识别的身份认证方法与系统。研究成果以40多篇论文中英文形式发表在《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电子学报》等重要的核心学术期刊和若干国际学术会议上,并且已有20多篇论文被SCI、EI、ISTP收录。四、学科研究方向介绍1.计算机视觉及应用方向将多视图几何与矩阵分析、谐波分析和现代数学最优化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基于图像的3D成像几何与物理中的算法和应用,包括基本矩阵的鲁棒计算及应用、基于照片的场景重现和SVD重构、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装配帮助系统、计算机产生体视全息图的研究及其在交通事故处理、公安刑侦、城市规划、旅游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应用。2.图像处理与识别方向将现代图的分解理论、现代统计学理论和模式识别理论应用于数字图像的分析与识别,对图像的结构化描述、图像特征的提取、图像的配准、结构模式识别中的图匹配理论和图的聚类方法进行研究,并将图匹配理论和图聚类方法应用于图像库的检索和索引。3.智能信息处理方向研究小波分析理论及其在脑电信号处理中的应用、基于时-频-空三域分析方法的思维脑电特征提取与识别、思维脑电的独立分量分析及其在脑机接口中的应用、在线盲源分离算法及其DSP实现。4.多维信号处理方向研究多维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并应用于生物信息、语音、图像信号的处理和识别。如一维和二维实值离散Gabor变换理论、快速算法及应用的研究;复杂背景下灰度图像和彩色图像中人眼自动定位算法;基于人脸识别的身份认证方法与系统实现;支持向量机快速学习算法及应用;语音消澡和识别技术等。

李扬发表的茶叶论文

其作品主要有:1、诗歌:《雪景一瞥》、《试剑》、《休眠火山》、《故乡夏意》等;2、散文:《惧内论》、《中国人的谦虚强迫症诊断书》、《网虫蜘蛛的自白》等;3、小说:《魂断鹊桥》、《夸父逐日》等;4、学术论文:《马楚天策府十八学士考》(《船山学刊》2010年第3期))、《宋人选宋诗与宋诗体派》(《佳木斯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从<宋词三百首>看朱孝臧的词学思想》(《黑龙江史志》2010年第11期)、《近十年来梅尧臣研究综述》(《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等。其文学及学术作品在当代文坛及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深受著名作家、学者易中天、傅小松、钱建状等人的推崇,被誉为“当代百科全书式青年学者”、“21世纪学术新星”。

人体的味觉,

目前学界认为有苦、甜、酸、咸、鲜、脂六大类,

而麻、辣、涩这类刺激,其实都不属于味觉,而是触觉。

1、涩感到底是啥?

所谓“涩感”,在茶叶审评中也时常被称为“收敛感”。“涩”的本意就是不滑。喝茶时口感中的“涩”,说的就是不润滑的感觉。口腔表皮收敛了,皱缩了,也就不滑润了。

从微观上来看,口腔中本身的润滑感是由黏蛋白贡献的。 茶汤当中含有很多的酚类,酚类有疏水键,会导致黏蛋白失水,失去对口腔的润滑作用,于是导致“涩感”。

2、涩感与生津是什么关系?

喝茶人常说苦回甘、涩生津,好像涩与生津之间有着某种因果关系,这是真的吗?生津就是流口水。一般来说,有生津感的饮料,是因为饮料中含有有机酸,刺激唾液腺导致唾液分泌。

我们梳理一下涩感与生津的关系:多酚类导致黏蛋白失水造成涩感,有机酸刺激唾液腺导致唾液分泌,这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正是因为如此,才有寡涩、干涩这种体验,就是光涩不生津;同时,有些茶也有涩而生津的体验。

这就说明了 涩与生津其实是两个并列的感受,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但是,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不代表没有关系。由于生津带来的唾液中含有新的黏蛋白,使得口腔迅速恢复润滑,这种干涩之后的润滑会比平时的润滑显得更滑。这就叫对比效应。

3、涩感分为几种?

刚刚说了,涩有寡涩、干涩,也有较舒适,很快褪去的涩。涩感在时间上有持续长短的不同,在瞬时感受上也有强弱的区别。 本质就是茶汤中酚类的含量,以及不同的酚类让黏蛋白脱水的能力有所高下。 比如酯型儿茶素造成的涩感,就比非酯型儿茶素造成的涩感要强,要持久;儿茶素造成的涩感,又比简单葡糖苷造成的涩感强。具备糖苷结构(简单糖-有机酸)的酚类,在水解之后会产生有机酸,刺激导致生津,进而缓解和消除涩感。

4、加工和仓储可以改变涩感吗?

遇到涩不要怕,因为酚类的衰退很容易,通过氧化就可以。但我们知道“涩”的背后可能是儿茶素,也可能是糖苷。 只想着降低涩感,当时缓和了口感,却也可能同时损失了潜力。

在晒青毛茶的加工中,通过前氧化就可以大幅降低酚类含量,比如过度摊放、低温长炒、杀青后焖黄等等,都可以降低涩感,但是这些方法都会导致糖苷被提前分解,影响后期潜力。 唯独揉捻这一环节需要注意:揉成紧条的过程中,叶表皮相互摩擦,会产生出很多溶于水的果胶和游离氨基酸,可以有效中和涩感。

在仓储中,只要通风氧化,就可以促进酚类的衰退。所以有些马上要喝的茶,又嫌它涩,可以撬开来通风氧化一段时间,涩感就会有效降低。但是如果要长期存放,氧化太重就会影响到后发酵。

本文节选自

普洱茶中的“涩”到底是什么?

作者丨李扬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2020年7月刊

编辑丨越山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