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硕士点 基本情况 四川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点有着优良的学术传统、浓厚的学术氛围,治学严谨,对研究生培养非常专业。 外国哲学研究室现有专职教师5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皆为博士学位获得者;兼职教师5人(教授4人,副教授1人)。本硕士点形成了从古典哲学到当代哲学的研究谱系,研究范围涵盖了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德国古典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等整个西方哲学的历史;其中,对古典哲学、基督教哲学、先验哲学以及当代政治哲学的研究尤为深入。在诸多研究领域已与国内外哲学研究界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 本硕士点面向全国招收攻读外国哲学硕士学位的研究生,现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在读研究生19人。本硕士点制定了详细的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对硕士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培养,突出对原著的阅读和理解,注重对学生分析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外国哲学硕士生导师及其指导方向 徐开来教授:古希腊哲学,西方哲学史;罗中枢教授、高小强副教授、助理丁三东讲师:德国哲学,西方哲学史;熊林副教授:西方宗教哲学(基督教思想),西方哲学史;邓生庆教授,李建国教授,助理郭立东讲师:现代西方哲学。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类别 课 程 名 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考试方式 备 注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54 2 一 考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6 1 一 考查第一外国语 90 4 一 考试专业英语 40 2 一 考试 对方向1和4 专业古希腊语 40 2 二 考试 对方向2 专业德语 40 2 二 考试 对方向3 专业拉丁语 40 2 二 考试 对方向5 学术交流活动 15次 3 一至五 考查当代科学发展与展望·英文论文写作 40 2 一 考查哲学专题 54 3 一 论文 哲学系平台课 现象学与语言哲学 54 3 一 论文 外哲点平台课 西方近代哲学专题研究 72 4 二 论文 对方向1 德国古典哲学专题研究-2 72 4 三 论文 对方向1 古希腊哲学专题研究 72 4 二 论文 对方向2 古希腊哲学原文原典研读 72 4 三 考试 对方向2 德国古典哲学专题研究-1 72 4 二 论文 对方向3 德国哲学原文原著研读 72 4 三 考试 对方向3 现代欧陆哲学专题研究 72 4 二 论文 对方向4 现代英美哲学专题研究 72 4 三 论文 对方向4 现代西方神哲学研究 72 4 二 论文 对方向5 拉丁原文原典研读 72 4 三 考试 对方向5选修课 柏拉图中晚期著作研究 36 2 四 论文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研究 36 2 四 论文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研究 36 2 四 论文西方教父哲学研究 36 2 四 论文西方中世纪哲学专题研究 36 2 四 论文康德实践哲学研究 36 2 四 论文类别 课 程 名 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试方式 备 注选修课 西方先验思路哲学研究 36 2 四 论文唯识学专题研究 36 2 四 论文元伦理学研究 36 2 四 论文现代逻辑导论 36 2 待定 考查德国观念论研究 36 2 四 论文西方现代性的哲学反思 36 2 四 论文体育 36 1 一至五任选 考试中国哲学硕士点 基本情况: 四川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硕士点,现有专职教师四人,其中教授二人,副教授一人,讲师一人。 本硕士点作为四川大学哲学系的四个学科点之一,研究范围涵盖中国哲学史,包括中国现当代哲学、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中国伦理思想、儒家哲学、道家道教哲学、佛教哲学、中国美学、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等。 本硕士点拥有“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面向全国招收攻读“哲学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本学科点制定了《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本硕士点主要致力于中国哲学传统、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复兴,尤致力于儒学与现象学的比较研究,包括儒家思想及其经典文本的当代诠释,儒家思想在中西比较视野中、在当代哲学之思水平上的重建。 释本以开新,任重而道远。 研究方向: 1.中国哲学史(黄玉顺) 2.中国现当代哲学(丁元军) 3.中西比较哲学(黄玉顺) 4.儒家哲学(丁元军) 5.中国美学与中国文化(潘显一) 导 师 黄玉顺 男 教授 中国哲学史;中西比较哲学 黄德昌 男 教授 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 潘显一 男 教授 中国美学与中国文化 丁元军 男 副教授 中国现当代哲学;儒家哲学 一.四川大学哲学专业背景 四川大学哲学系创建于1959年,是我国大陆高等学校中最早建立的7个哲学系之一,至今已有四十多年历史。四十多个春秋后的今天,四川大学哲学系因拥有理论与实践的多重成果,而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哲学前沿学科的中心,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哲学研究、教育和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目前,哲学系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英语、德语、法语、拉丁语、古希腊语和古汉语等研究性语言在内的初具规模的结构框架;哲学系目前有四个专业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点、西方哲学硕士点、中国哲学硕士点和伦理学硕士点);两个专业研究所(四川大学伦理学研究中心和西方古典哲学和宗教研究所);一个专业哲学网站("思问"哲学网站)。通过数年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坚忍不拔的努力,川大哲学系在西方古典哲学、现象学、伦理学、儒学、基督教神哲学等领域的好些专题性领域,已经逐步形成了与国内同行竞争的实力。 四十多年来,在"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科研和办学理念的统摄下,川大哲学系逐步建成了一支业务素质优秀,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综合科研和教学实力扎实的师资队伍。形成了多层次的办学结构、相当的办学规模,先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研究生和本专科毕业生五千多名。这些毕业生有的在国家机关中领导一方,有的在思想领域光彩夺目,有的在市场经济中叱咤风云。 四川大学哲学系除了注重本专业人才的培养之外,还积极参与全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高,其举办的面向全校的“思问”系列讲座已经坚持了多年,共举办十余场,在学生中享有盛誉。 面壁十年图破壁。川大哲学系全体同仁倾之于哲学的,是生命,是灵魂。因此,四川大学哲学专业必将取得长足的发展。二.四川大学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执行情况A 培养目标 哲学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中西方哲学基本理论素质和专业基础知识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政策研究、企业管理、文秘、教学等工作。B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通过中西方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接受求真意识、反思意识、批判意识、创新意识的基本训练,了解中西方哲学的发展线索和思维方式,熟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相关知识,在毕业时将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理论和历史。2.具有广泛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相关知识。3.掌握哲学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治学方法,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相当的创新意识。4.具有相应的社会调查能力;掌握中外哲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5.了解国内外哲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6.了解国内外最重大的实践问题和发展动态。7.具有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初步能力。8.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一门外语的综合运用能力。C 主要课程 哲学通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哲学史(1、2)、西方哲学史(1、2)、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研读、中国哲学名著研读(1-4)、西方哲学名著研读(1-4)、逻辑学基础、伦理学引论、美学概论、哲学前沿问题、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精神分析引论、科技哲学、哲学阐释学与符号学、语言哲学、周易、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管理哲学、经济哲学、法哲学概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经济伦理学等D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代职实习,即统一组织哲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到成都市各区级机关或各郊县或四川省乃至全国的贫困地区(县)集中代职实习半个或一个学期。实践证明,代职实习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接近工农、转变思想、提高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E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四川大学哲学专业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专业,通过数代学者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马克思主义研究与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研究的融汇、中国哲学的本根与创造性转化、古希腊哲学和中世纪基督教思想研究、宗教学研究尤其是佛教和道教研究,这些都在国内外拥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声望。 本专业在教学上既注重原典原著的深入解读,也注重现实学术重点热点的介绍探讨,打破了一般文科专业流于空泛的弊病。哲学系开展的“21世纪哲学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探索获得了省级二等奖。三.哲学专业教学条件建设A 师资队伍: 哲学系在岗教师共计14人,教师队伍不算庞大,但是具有很高的教学水平和很强的学术研究能力。教师中55岁以上者1人,46-55岁年龄段者4人,45岁以下者9人,教师年龄结构合理;硕士生导师9人;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教师职称结构合理;45岁以下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4人,具有硕士学位者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的比例100%,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了50%,教师学历水平普遍较高。 哲学专业非常注意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加强本专业和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派出一批很有学术潜力的年轻学者出国访问交流,同时邀请了很多中外学者来系进行学术报告和学术座谈,组织、承办了多次国内外学术活动。 今后一段时间,本专业将重点引进中国哲学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加强重点专业建设;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水平和创新研究能力。B 教师给本科生开课情况 本专业坚持让教授担任本科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让学生获得高水平的基础教育;坚持让学术研究活跃的年轻教师担任专业科的教学,让学生获得深入的专业研究训练。本专业讲授专业基础课教师共14人。其中:拥有正高职称者4人,副高职称者5人;教授担任本科教学主讲教师占本科教学主讲教师总数的29%;高级职称教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占高级职称教师总数的64%;青年博士承担本科教学者占青年博士总数的100%;讲授专业课教师共14人,其中:拥有正高职称者4人,副高职称者5人。 本专业每年开设选修课13门,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 31 %;规定课程完成率 100%;C 教师科研情况 本专业教师除了从事教学,还从事大量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目前本专业教师承担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获省(部)级教学优秀成果奖1项;出版国家重点规划教材1部,译著1部。 目前本专业教师承担科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科研经费共65万元,其中:纵向经费45万元,年均9万元。获科研成果奖5项;其中:国家级奖1项,省(部)级奖3项。近三年来本专业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184篇,其中教学论文16篇。D 图书资料 目前,除了四川大学图书馆丰富的哲学类藏书和每年新购的图书之外,公共管理学院每年专门用于购置本专业图书资料(含视听资料、电子图书等)的经费也达到了20万元;资料室向学生开放30学时/周。哲学系还专门建设了西方哲学与基督教思想资料室、中国哲学资料室等专门性的图书资料库;收到海内外无偿捐赠的大量图书资料。四.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 哲学专业学生以扎实的理论功底、敏捷的思维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独到的见解、透彻的分析、流畅的文笔见长,受到各类用人单位的欢迎,近两年来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达到85% 哲学专业学生由于扎实的系统训练和广博的知识,易于在哲学、宗教、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律、经济、管理、文学、新闻等多个领域继续深造,深受各学科导师好评。近几年,应、往届学生考研比例也逐年上升,考中率达80%以上。 哲学专业学生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组织、参与学术讨论会。体现出很强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创新能力。五.哲学专业目前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哲学专业曾经一度受到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冲击,哲学专业本身的建设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主要问题表现在:有一段时间里学校对本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经费严重不足;专业教师队伍也有一些变动。 不过,中央逐步意识到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意义,非常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哲学科学的建设,努力繁荣哲学研究。为此,中央已经加大了对哲学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这是四川大学哲学专业发展的重要契机。而现在的哲学专业诸位老师都潜心哲学研究和哲学人才培养。哲学专业的老师会要抓住这个机遇,把哲学专业的建设推向更高的水平。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年 哲学硕士 中国哲学 三年 哲学硕士 外国哲学 三年 哲学硕士 伦理学 三年 哲学硕士 美学 三年 哲学硕士 宗教学 三年 哲学硕士
魏洋是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新型材料与新型结构及结构养护技术研究,研究方向包括竹(木)结构、新型组合结构、桥梁检(监)测与加固技术、海水海砂混凝土结构等。在Composite Structures、Engineering Structures、Thin-Walled Structures、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土木工程学报等杂志上发表论文70余篇。
SCI、EI收录30余篇,获授权专利1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获奖项目:
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混凝土结构非接触式检测评估与高效加固修复关键技术)。
2、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混凝土结构智能检测与主动高效加固关键技术及应用)。
3、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高耐久性FRP-钢复合管混凝土抗震桥墩的应用研究)。
4、江省交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压浆修复桥梁铰缝的应用技术研究)。
5、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土木交通类创新人才培养“四维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应用)。
“十一五”期间,我院教师主持或参与的17项科研成果获得市级以上奖励。其中省、直辖市级奖励13项,市级奖励5项,行业协会获奖18人。 “十一五”期间林学院教师获得的省部级科研奖励 编号 成果名称 获奖种类 完成人员(排名) 时间(年) 1 广州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古炎坤(1)、谢正生(3)、李奕震(7) 2006 2 优质生态公益林的构建研究 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谢正生(3) 2006 3 苏铁类植物迁地保户和繁育研究及推广应用 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崔大方(5) 2007 4 木制品优质高效精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李凯夫(1),袁纳新(6) 2008 5 红锥遗传改良研究 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黄少伟(5) 2008 6 高亚油酸含量油茶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与示范 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奚如春(1);邓小梅(4) 2008 7 棕榈科植物的引种驯化、评价与应用技术研究 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张文英(4) 2009 8 广东省四江流域生态公益林树种选择和营建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 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陈红跃(2),薛立(5),徐英宝(8),黄影池(14) 2009 9 侧柏遗传变异与改良研究 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陈晓阳(4) 2009 10 油茶丰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 黄永芳(1),陈北光(6),曾曙才(8) 2010 11 北方都市绿地植物耗水规律与生态用水研究 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吉跃(5) 2009 12 环保与生态安全木质包装检疫除害处理关键技术 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李凯夫(2) 2009 13 无烟不燃木基复合材料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 李凯夫(6) 2010 “十一五”以来,我院教师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均比“十五”期间有显著提高,共发表论文600篇,其中三大索引论文33篇;出版专著31部。 “十一五”期间林学院发表论文和出版专著情况 时间(年) 论文合计(篇) 中文期刊论文(篇) SCI、EI、ISTP收录论文 (篇) 专著 (部) 2006 101 95 6 8 2007 103 96 7 7 2008 116 107 9 10 2009 159 153 6 5 2010 121 116 5 1 合计 600 567 33 31
吴凤鸣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一、引言
中国地质事业起步较晚,基本上是从西方引进而来。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典型半殖民地性质;二是民族矿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生产技术落后,规模不大。
早期中国地质矿产事业发展进程中,突出三个特点:①近代的学理论思想的引入;②借鉴与吸收外国地质学家来华进行地质调查的经验和成果;③派留学生去国外“取经”,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起到了“名师出高徒”效应。
截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仅有 2~3 种矿已探明储量,地质矿产专家近 200~300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实施与连续完成《宏伟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在20世纪中期,中国地质矿产事业已从弱到强,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形成了各学科配套、各兵种齐全的百万大军;在自然矿产利用方面,截至20世纪末,我国已发现矿产170余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160余种,拥有矿产基地12万多处,创建矿业城市300余座;其中A、锡、锑,以及稀土元素矿等居世界储量第一位,矿产开采总量居世界第二位;而铁、铜、铅、锌、铝土矿等金属矿虽然也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58%,多为贫矿,实际利用率偏低;在能源方面:煤炭产量是我国突出优势,已早有共识,石油产量,在20世纪60年代就从“贫油国”进入产油大国,据我国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资料:全国石油资源总量1086亿t,天然气56万亿m3,由于我国目前研究程度和勘探程度较低,估计可找到的石油量为650亿t,的资源量25万亿m3,探明率仅为24.6 %。
在地质科学理论研究方面:中国大地构造学理论的创立及其学派的形成,早为国际同行所共识,近期在令人瞩目的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大陆动力学,造山带深部构造演化等都有突破性的成就;在中国成矿理论方面,新的区域成矿论,指导与促进找矿的突破,中国陆相生油理论,为石油地质学理论的发展增添了强劲活力……
在野外地质调查与勘探技术方面,早已实施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实现运用先进科技成果:航空遥感、卫星、GPS、红外光谱、远程会商等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
综观上述,当前我国地质事业已从地质大国向地质强国跨越,在展示辉煌成就的同时,深切缅怀曾为中国地质事业快速发展,呕心沥血、筚路蓝缕,乃至“殉难”捐躯的老一辈地质学家英勇事迹,以A继承和发扬他们的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精神,就更具有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笔者基于这一目的,花费近半年的时间查寻史料,选定10位“殉难”的地质学家作如下的简介,限于所掌握史料,敬请同行补充和指正!
二、1912年“北方革命军”参谋长《地学杂志》主编白雅雨
白雅雨(1868~1912)(照片1)是近代地理学家、中国地学会的创建人之一(1909)、《地学杂志》主编。
照片1 白雅雨(1868~1912)
白雅雨1868年生于南通,1904年投身于辛亥革命,1908年在天津高等女师学堂北洋法政学堂任教,是李大钊同志在法政学堂的老师,多有影响;武汉起义后在北方发起“滦州起义”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担任北方革命军参谋长,进军京津途中被叛徒出卖,在古冶被捕,坚贞不屈,惨遭杀害,1912年1月7日殉难,享年44岁。
1915年工商部主持,由张謇书写墓志铭:“白烈士雅雨之墓”,1936年在北京西北郊显龙山滦州革命纪念园内,建有白雅雨烈士衣冠冢,1937年国民政府授予国葬,追赠为上将,并决定在北京和泰山建造纪念碑。
三、中国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区域地质学家赵亚曾
照片2 赵亚曾(1898~1929)
赵亚曾(1898~1929)(照片2),字予仁,生于河北蠡县,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期间勤奋努力,思想进步,深得葛利普、李四光教授等的赏识。在校期间,“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当时进步刊物《晨报》副刊“科学世界”专栏上,连续发表地质古生物基本理论知识25篇论文,显示出才华“初露锋芒”。1923年进入地质调查所,历任调查员、技师、古生物研究室主任等,在所6年间,遍及大江南北以及边远山区,进行野外地质调查与研究,取得优异成绩,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一等科学研究奖励金。6年间发表论文和专著20余篇(部),共百余万字,主要有:《中国长身贝科化石》,《中国石炭纪及二叠纪石燕化石》,《中国北部太原系之瓣鳃类化石》等,被古生物学同行奉为奠基性经典之作;在地层方面:专著《华北古生代煤地层的分类和对比》,对建立华北含煤的层序、时代归属和对比奠定了基础;《扬子江峡谷的中生代》、《中国北部太原群的时代》、《秦岭及四川之地质研究》(与黄汲清合作)等都是开创性的成就;在大地构造方面,发现阿尔卑斯型“飞来峰”构造,揭开了龙门山深断裂的奥秘。
1929年,由丁文江组织的“川广铁路沿线地质考察”大型专业考察队,同黄汲清由陕西越秦岭入四川,明知沿途土匪猖狂,路途艰险,老一辈地质学家们为中国地质事业,不畏艰险,显现出勇于牺牲的精神。赵亚曾11月15日进入昭通县境25里闸心场住入佛德盛客栈,夜间遭遇土匪抢劫,为保护已获得的沿途考察地质矿产资料和图件,与匪徒进行了周旋和斗争,不幸惨遭杀害,献出了年仅31岁年轻有为的生命。噩耗传出,地质学界一片悲愤,许多老一辈地质学家,诸如:李四光、丁文江、翁文灏等,都为这位颇有造诣的年轻地质学家的不幸牺牲,痛心而惋惜,并留下许多挽词与诗篇!中国地质学会为表彰与纪念赵亚曾为地质考察殉难,特设赵亚曾研究补助基金,奖给对中国的质古生物学作出贡献的学者,从1932~1949年,已有22人获得奖金,其中包括黄汲清院士等十余名院士在内。
赵亚曾殉难后,在原地质调查所旧址(北京兵马司15号院内)树立有“赵亚曾墓碑”;2007年10月5日在辽宁本溪市标准地层剖面前树立“赵亚曾汉白玉雕像”,以缅怀他在1926年创建的本溪牛毛岭中石炭统本溪组地层剖面。
四、中国地质事业创建者、多维学者丁文江
丁文江(1887~1936)(照片3)是一位多维科学家,地质学界誉为“地学泰斗”;1934~1936年出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对中国早期科学建设多有贡献,特别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科学与玄学论战”中,以4篇《科学与玄学》战斗性论文战胜玄学派,为弘扬科学思想,捍卫科学精神作出贡献。
照片3 丁文江(1887~1936)
丁文江(1887~1936)江苏泰兴人,字在君,5岁时进私塾馆,寓目成诵,喜爱诗词,11岁撰成《汉高祖明太祖优劣论》,13岁时以一篇《汉武帝通西南论》考得秀才。1901赴日本留学,1904年转赴英国,1908年考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动物学和地质学,1911年毕业回国,获得“格致科进士”;1913~1916年任地质科长,创办地质研究所和地质调查所,建造了培育出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的摇篮,拉开中国地质矿产调查的序幕。
他是中国地质矿产调查早期的先驱者,1911年回国途中,进入云南,取道滇黔湘驿道进行地质矿产考察,1913年对正太铁路沿线附近地质矿产作了系统调查,发表《调查正泰路附近的质矿务报告》;1914年再去西南边缘地区进行地质矿产考察,重点考察了个旧锡矿和东传统矿区;1928年受铁道部的委托,对川广铁路线地质做过调查;1929年组织大规模考察队,进行更系统的考察,取得丰硕成果。1935年,按照南京政府紧急矿藏勘探计划,受铁道部部长顾梦余的特别邀请,对粤汉铁路沿线煤矿资源状况进行调查,12月份抵达湖南,湖南地质调查所派王晓青协同,连续在长沙、衡阳一带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坚持亲下矿井,直到矿洞勘测,特别是对湘潭谭家山煤矿进行了更细致的勘测;在这次考察中,勘测了南岳的高度,凭吊了恩师龙璋纪念亭(咏诗一首)。当晚住入粤汉株韶段路局宾馆,由于连日野外勘察,过度劳累,又患伤风感冒,睡前服了安眠药片,壁炉烟筒不畅,不幸煤气中毒,治疗过程,肋骨骨折,化脓后,引起发烧,经20余天的抢救与治疗,终无回天之力,于1936年1月5日,一代宗师丁文江英年早逝,享年49岁。噩耗传出后学界一片哀悼,一些学界名流在不同报刊上发表激情悼念文章,特别是地学界《地理学报》、《地质论评》发表了悼念专刊,其中作为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的翁文灏《追念丁在君先生》长诗,感人肺腑,激动人心!
由于丁文江是地学界的一代宗师,早有《丁文江传》、《丁文江年谱》等专辑出版;在100岁诞辰、120岁诞辰时都举办过隆重的纪念会和学术讨论会,2009年,中国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专门举办了丁文江120 岁诞辰学术研讨会,笔者在会上作了《丁文江在新文化运动中是科学派的主将》学术报告,编入《地质学史论丛》第5号,地质出版社,2009出版这里就不再赘述。
值得追记的是,初步认定:湖南煤资源丰富,尤以谭家山、耒阳马田墟、宜章杨梅山、粤之乐昌狗牙洞等最有价值。其中谭家山为烟煤,可炼焦,而马田墟一带为华南最大煤田,均为无烟煤,杨梅山和狗牙洞两处煤田尚待进一步勘查,这些煤田距路线较远,运输不便。虽然是短短数日,基本上解决了粤汉铁路沿线煤矿资源分布情况,为此“殉难”,他也付出了年仅49岁的宝贵的生命!
五、西南地质矿产学者吴希曾
吴希曾(1910~1938)(照片4),字亦鲁,江苏淮阴人,1931年考入中央大学,初攻农业化学,一年后转入地质系,主攻矿物学和矿床学,1935年毕业,考入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同年,随同王曰伦、熊永先借调于贵州地质调查所,曾入巫峡,溯綦江,以至黔中;登梵浄,涉乌江,深入苗寨,遍历黔东各县,除沿途测制路线图与地质考察外,更侧重于金属矿藏的勘测,经他研究过的有:溪万山场、大喇峒,晃县酒店塘、八寨、三河等处的朱砂矿,独山苗林、三河苗龙场、榕江八蒙、江口梵浄山等处之锑矿;下江宰便之磁黄铁矿,三合野竹、丹江蜂塘寨、镇远等处的铅锌矿,清溪、平远、八寨、独山、三合永从等之铁矿,梵浄山之金矿,以及卢山翁项之油田。相继进行南岭地质调查,两涉融江、沅水,又赴桂北和湘西进行地质矿产考察。
照片4 吴希曾(1910~1938)
1938年,奉命赴湘西辰溪芷江一带开发煤田,2月8日他偕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王德森、测绘员李玉,从长沙出发,乘公路局客车,偱京滇国道前往。不意行至益阳县境山青铺(西距长沙约80km),军车横冲直撞,客车竟被颠覆,燃起大火,吴等三人,同归殉难,年仅29岁,以逾花甲老父地质噩耗,痛不欲生。
逝世后,地调所所长翁文灏、黄汲清等,特在《地质论评》撰写悼念专文,并高度评价他长期在西南边缘地区进行地质调查,对贵州东部地质矿产,特别是对震旦纪及下古生代变质岩研究,多有贡献。
在王曰伦先生指导下,总结有关贵州地质矿产资源考察报告多篇:诸如《贵州东部地质矿产简报》,《贵州东部锑矿报告》(1938),《贵州东部铅锌矿报告》,《贵州东部铁矿报告》,《贵州东部朱砂矿》,《贵州梵浄山金矿》,以及《贵州炉山翁顶之油田初勘报告》等;还参与了贵州汞矿的调查与研究,湘西地质矿产调查等。
六、著名地矿师王德森
王德森(1859~1938),湖南岳阳人,自幼勤苦,岳阳中学毕业后,考入公立工业专门学校采矿科,1921年毕业,考入东南大学,专攻地质学,从师湛溪矿师。1928年创“中华矿学社”主编《矿业周刊》,筚路蓝缕,多遇艰难,而成效斐然。1930年出任湖北农矿厅技师,主掌湖北矿产,以煤铁矿为主,兼任象鼻山铁矿处长,终日锐意操劳,成绩尤佳。1935年反对湖北当局出售铁砂给日本,辞职而去,仪表抗议,可见其高风亮节之美德。后受老师湛溪先生之邀,出任贵州公路处处长,风餐露宿于曫烟瘴雨之境,虽非自己专业特长,工作勤奋努力,深得谌先生之嘉奖。
1936年夏,受资源委员会之聘,以专门委员之名,担任湖北灵乡铁矿探矿与开发之责,在任期间,常困于匪,几遭不测,均不顾自己安危,勘探开发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成绩卓然。
1938年灵乡铁矿工作结束后,奉资委会之命,赴湖南筹备辰溪煤矿,经长沙,同吴希曾等乘公路局汽车赴常德,行至益阳山青铺,被军车撞翻起火,同吴希曾等一齐“殉难”,终年43岁。
王德森从事地质矿业十年,公而忘私,勤奋廉洁,充分发挥了地勘专业特长,受到广泛尊重。
七、我国少数地质矿产与矿冶采矿兼优的知名专家闫增才
闫增才(1901~1940),字立三,河南淇县人,自幼勤奋好学,性格爽朗、坦荡,最早考入焦作福中矿务大学,后转入南开大学,专攻矿床学、采矿学、冶金学,1926年毕业,获得矿冶工程学士学位。先后在六河沟煤矿、山东华实煤矿、汉口扬子铁矿任工程师、总工程师;1929年参与创办东北大学采冶系。1931年赴比利时,就读于列日大学(Universite de Lige),从师Formarier P.和Lenier教授,专攻地质学与古生物学,1935年毕业,在我国矿冶采矿与地质矿产兼优者实属凤毛麟角。
回国后,先在中福公司任职,后为开发焦作新煤井做了地层与构造的调查与研究,“七七”事变后,随同孙越琦在湖南湘潭煤矿从事煤矿开采,1938年在四川勘查犍为煤田,为嘉阳煤矿开发奠定了基础。1939年任西南经济建设研究所矿业研究员,拟定《西南煤铁研究计划》偕同李邦华、赵家骧调查川康煤铁矿产,足迹遍及宜宾地区28个县,编撰成《大宜宾区煤铁矿产调查报告》。
野外调查归来,身患重病未愈,由于公务需要,急赴重庆,船行至中途翻覆,遂不幸殉难,终年39岁。综其短短39年的一生,学贯中西,学识超群,勤奋努力,任劳任怨,是我国矿冶界与地质界不可多得的英才,而竟赉志以殁,实可惋惜。
八、我国早期工程地质专家林文英
林文英(1910~1942),祖籍中原,数度南迁,后居广东蕉岭,祖父辈两世侨居爪哇巴达维岛(今雅加达),经商,1910年生于巴达维岛,三岁丧母,送回原籍,由祖母抚养,梅县广益中学毕业后,入上海暨南大学,后转入南京中央大学,专攻地质学,1933年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由于喜爱游览祖国的大山大川,在校期间,遍及宁镇山脉,考察了地层与构造;攀登过太行太华,以及一些地质胜境。
毕业后,在全国经济委员会公路处任职,从事于工程地质工作,最早参加四川地质考察团,相继参加西北考察团,赴陕、甘、宁、青、绥五省公路沿线地质工作;1937年,参加京滇公路周览团,1938年,调查滇缅公路沿线地质,考察伊洛瓦底江之航运,皖町八莫间之陆运;1939年勘查宜宾昆明间沿线地质矿产,1940年沿川滇东路(滤县至曲靖)及乐西公路(乐山至西昌)调查地质,1941年调查黔桂铁路沿线地质,对河池、南丹、独山等县境内隧道及涵洞施工计划,多有贡献。
同年,参加中印勘测队,由西昌出发经由云南之中甸入藏,顺探南墩之石油。
1942年,出任宝天铁路局专员亲赴宝鸡天水间研究隧道工程地质工作,行至徽县遭遇车祸,不幸殉难,年仅32岁。
值得提及的是,早年我国铁路线和公路线的勘测选线,沿线的桥梁与隧洞的设计,多半都处于他的手,是一位颇具潜力的工程地质的开拓者。同时对理论地质学也颇有造诣,如对全国12个自然区域的划分,河流袭夺与气候变迁的探讨,岩石与土壤之物理性质研究等。
林先生著述共约50种,1938年在《地质论评》上发表的《中国公路地质概论》,是其代表作,文中涉及朔漠区域、江淮平原、鲁东丘陵、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闽浙山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青藏高原等各区域的工程地质特征;就是考察报告,也是十分精湛,诸如《甘新公路地质调查报告》等。
林先生毕生喜爱旅游,走遍全国23个省区,行程30余万里,是一位独具风格的年轻地质学家,英才早逝,实乃地质学界的一大损失,更是工程地质学界的损失!
九、我国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许德佑
许德佑(1908~1944)(照片5),江苏丹阳人,苏州中学毕业(1927),青年时代爱好文艺活动,曾参加田汉、洪深主办的“南国剧社”并担任导演和编剧。1930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获得文学学士;旋即赴法国巴黎留学,1931年进入巴黎蒙伯里大学地质系,从师著名古生物学家乔纳德(Jolend)专攻甲壳化石,从师门契柯夫(Men-hikoff)专攻珊瑚化石,成绩尤佳,被吸收为法国地质学会会员,1935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在校期间,在法国地质学会会刊上就已发表两篇论文,受到称赞。
照片5 许德佑(1908~1944)
1935年学成归国,进入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任技士,兼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专事古生物研究,1936年晋升为技正,专攻三叠纪地层古生物研究,颇有造诣。
曾被选为中国地质学会助理书记(1942),《会志》编辑(1937~1944),1941年兼任复旦大学史地系教授等职。
1944年4月,偕同陈康、马以思到黔西从事地质调查途中,在贵州盘县啨隆黄厂附近不幸遇匪,三位地质学家同时“殉难”,许德佑年仅36岁。
中国地质学会特在《地质论评》上刊出《许德佑陈康马以思纪念专刊》,以示沉痛哀悼,三位地质学家的灵柩,运往贵阳,安葬于贵阳市花溪公园内,并建立许德佑陈康马以思纪念奖金,奖给作出贡献的地质学家,1945~1949年获奖者有:赵金科(院士)、米泰恒、赵家骧、顾知微(院士)、黄懿。
许德佑短短十年间,足迹谝及江苏、湖北、湖南、广西、云南、四川,特别对贵州有关地质古生物调查与研究更深,著述丰厚,达74种(89篇)之多,其主要成就为地层古生物,诸如:《中国南部三叠纪化石新材料》(1938)《中国南部海相三叠纪化石之研究》(1939)《贵州之三叠纪地层》等。
2006年9月30日,在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开园会上,特别追念了1944年许德佑、陈康、马以思在关玲发现化石群,找到海百合化石标本,1949年经穆恩之院士鉴定后,定名“许氏创孔海百合化石”。
十、年轻有为的地质学家陈康
陈康(1916~1944)(照片6),字劻之,广东番禺人。1941年毕业于广东省文理学院博物系,其毕业论文《广东连县东部地质》,曾受聘于两广地质调查所,随同莫柱荪等赴乐昌九峰一带进行地质调查,发表《乐昌九峰地质》,经杨钟健审阅,特加赞赏,又经黄汲清、李承三的推荐,1942年进入中央地质调查所,随同许德佑研究贵州西南之三叠系,发表《贵州西南部三叠纪》、《贵州青岩化石之探讨》等。1943年响应黄汲清的倡导,参与了地质调查所化石标本的整理,做了大量而艰巨的工作。1944年在贵阳参加了第20届中国地质学会年会后,随同许德佑等赴黔西进行地质调查,中途遇匪惨遭杀害,年仅29岁。
照片6 陈康(1916~1944)
中国地质学会特在《地质论评》上刊出《许德佑陈康马以思纪念专刊》,以示沉痛哀悼,三位地质学家的灵柩,运往贵阳,安葬于贵阳市花溪公园内,并建立许德佑陈康马以思纪念奖金,奖给作出贡献的地质学家,1945~1949年获奖者有:赵金科(院士)、米泰恒、赵家骧、顾知微(院士)、黄懿。
十一、在校期间曾获得“朱森”奖学金的女地质学家马以思
马以思(1919~1944)(照片7),原籍四川成都,生于黑龙江,“九一八”后迁回内地——上海。自幼好学聪慧,就读于同济高中,抗战后,随母返川。1939年中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地质系。1943年以全班之冠的优异成绩毕业,考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在尹赞勋、许德佑的指导下,从事地质古生物研究,曾发表《黔北桐榟县三叠纪动物群》。
照片7 马以思(1919~1944)
马以思女士自幼学习日文,通晓英、德、法、俄几国文字,经历学校考试,有28次获得第一名,实堪称著。因此,曾获得上海银行奖学金,林 森(主席)奖学金,是一位出类拔萃女杰。1944年随同许德佑等赴黔西进行地质矿产考察,中途遇难,年仅25岁。
中国地质学会特在《地质论评》上刊出《许德佑陈康马以思纪念专刊》,以示沉痛哀悼,三位地质学家的灵柩,运往贵阳,安葬于贵阳市花溪公园内,并建立许德佑、陈康、马以思纪念奖金,奖给作出贡献的地质学家(其中突出女地质学家),从1944年起获得殊荣的女地质学家有:侯佑堂、池际尚(院士)、郝诒纯(院士),以及唯一男性刘东生(院士)。
十二、兼具地矿和管理才能的地质学家张莘夫
张莘夫(1898~1946)(照片8),原名张春恩,出生于吉林德惠(今九台县六台村),其父张雅南贡生出身,攻读宪政学院法律专业,民国肇兴年间,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后曾任徐世昌总统府顾问、国会众议院议员、国务院议员。受家庭影响,1919年到北平就读于北京大学文学系,曾与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毛泽东相识,常在一起畅谈救国的道理,“五四”运动中,他积极参与北平青年学生上街游行示威,执旗领队,带头呼喊口号,颇有气势。1920年通过留美官费考试合格,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经济,后又进入密歇根工科大学专攻矿冶,毕业后获得地质学博士学位。
照片8 张莘夫(1898~1946)
1929年学成归国,由于热爱设家乡,主动要求去吉林穆棱煤矿(今属黑龙江),出任矿长兼总工程师,由于他的地矿理论和管理才能,使俄国人撤离后几乎停产的煤矿,得以很快地恢复生产,日益振兴。1931年“九一八”事变,被迫流亡关内,历任河北唐山工程学院教授,河南焦作煤矿总工程师,甘肃天水煤矿矿长兼总工程师、河南中福公司李河煤矿矿长、山西大学校长、中央实业部长、经济总署副主任等职;抗战期间,出任金属矿产管理处处长等职务,主持内地汞、锡、A等的金属生产,成绩卓越,展现出是一位颇有才能的地质学家。
1945年日本投降后,张莘夫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经济部东北行营工矿处副处长,负责东北工矿接收事宜,1946年1月16日带领技术人员(7人)赴抚顺,交涉接收抚顺煤矿,当时抚顺由民主联军管辖,接收未成,在返回沈阳途中,行至抚顺以西李二石寨车站被劫往南山枪杀,终年48岁。
有资料说:毛主席得知张莘夫被害后,曾惋惜地说:张是世界上少数地质专家中之一(大意)。张莘夫在1919年“五四”运动时,多次去北大图书馆共同探讨救国之道。
事件发生后,苏联、国民党政府、民主政府各有完全相反的说法,由于当时东北地区处于苏军占领,内地各界对苏军拆迁工矿设备、机械行为,早有不满,加之,又揭露出损害中国利益的《雅尔塔协定》的秘密签订,于是在2月11日内地各大城市:重庆、上海、南昌、北平、汉口、杭州等举行反俄示威大游行,要求苏军如期撤军。
张莘夫之子 张立刚现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经常在国内进行学术交流。
另有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朱森(1902~1942)虽然不是死于地质矿产考察途中,但从追悼会上的众多挽联和挽词,以及悼念文中反映出有被迫害因素,笔者也就借此对他做点滴介绍。
十三、朱森
朱森(1902~1942)(照片9),湖南郴县,自幼聪慧,喜读中国古典诗词,奠定下良好的文学素养。192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在校期间学习到李四光教授的岩石学与构造地质学,葛利普教授的古生物学和的史学,教师中还有何杰、王烈、赵亚曾等,指导地质实习的还有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教授,得到了良好的地质基础教育。在校三年级时,发表了处女作《湖南郴县瑶林之古生代地层及动物群》(《会志》),博得好评。
照片9 朱森(1902~1942)
1928年北京大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在研究所六年间,曾去鄂北、豫北考察秦岭东段地质,南岭地质,南京附近地质,相继发表10余篇论文。
1934年,得到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的资助,赴美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在地文学方面从师约翰逊(D.W.Johson),在地史学方面,从师凯伊(G.M.Kay),利用暑假,去耶鲁大学,从师舒赫特(C.Schuchert),学习古生物学。1936年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同张更结伴,自驾车“汽车地质”历时两月,行程19560km,他们横穿阿巴拉契亚山脉,考察了大半个美国,了解认识各地地层与构造,还特别研究了科罗拉多大峡谷、黄石公园、大盐湖等地质名胜。
十四、结语
以上12位地质学家(除朱森外),都是在地质矿产考察中不幸被害遇难的,其中有的是年仅20余岁的初露头角地质学家,为国家勘查矿产资源,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回顾我国地质矿产事业近百年发展史之际,用最简要的文字,介绍一下他们的事迹,一方面表达对他们的深切缅怀,更重要的是传承他们当年艰苦创业精神,发扬他们勇于承担任务,不怕牺牲的美德。这也是笔者花费近半年的时光,搜集史料,撰成此文的中心目的。
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s,简称AAs)也被称为马兜铃总酸、增噬力酸或木通甲素,是一类硝基菲羧酸。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马兜铃酸、含马兜铃酸的植物在一类致癌物清单中。
参看历史地理方面的书籍吧~~
哈尔滨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科是我国在工科院校开办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较早的学校。1980年在建筑学专业中开设室内环境设计课程。1984年在建筑学学科中设立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在我国最早开展该方向研究生教育。1995年开始招收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2000年获得艺术设计硕士学位授予权。有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艺术设计, 视觉艺术设计三个专业方向。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在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势,该学科在人才培养及科研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行列。 第一建筑设计教研室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第一建筑设计教研室,前身是建筑设计初步教研室。现有教师10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4名,讲师5名,博士生5人。主要承担的教学课程有“建筑设计基础Ⅲ”、“建筑设计概论”、“建筑表现”、“室内环境设计”和“建筑专业英语”等,并参加毕业设计指导、研究生教学与指导,进行相关科研项目研究。该室承担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模式,具有一定的特色,2001年得到校重点课程建设和重点教材建设,2004年被评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课程。教研室全体教师同心协力,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01年被评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三育人”先进集体。主要成果:1、1999年,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2001年,建筑设计基础课获校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2001~2003年,完成省教育科学“十五计划”课题“建筑设计的启蒙教育体系研究”,并通过验收,受到好评。4、发表论文有《构成课导入式教学法研究》、《建筑设计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试谈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实践》等。5、2003年周立军等主编的新教材《建筑设计基础》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二建筑设计教研室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第二建筑设计教研室,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全教研室共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在教学过程中致力于教学法的研究。首创“过程教学法”,提出“开放式”教学新模式和“过程式评价”体系,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教学方法,收到良好效果,并受国内专家好评。2004年本教研室所承担的课程“特殊环境群体空间设计”、“分项设计”被评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众多实际工程的创作。潜心钻研业务,发表有关学术著作、译著、论文等。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及校基金资助的科研工作。在承担“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的教学工作中成绩显著。在1997~2001近五年里累计获奖20余项,在全国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优秀作业观摩中多次获奖;指导学生参加国际竞赛,在2005年UIA国际大赛上获科技委员会奖和组织委员会奖。教研室以年轻教师为主,是一支朝气蓬勃、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团结向上的教学科研集体。2002年,教研室被评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先进集体。承担课程:本科生: 1、设计课程:单项设计、组合设计;自然环境群体空间设计、城市环境城市空间设计、毕业设计;2、理论课程:作品赏析、专业导论、体育建筑设计专题;3、实践教学:参观认识实习。研究生:1、大空间公共建筑创作研究;2、大跨建筑结构构思与结构选型;3、寒地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研究研究方向:建筑设计方法论、建筑设计评析、空间公共建筑创作理论、寒地建筑创作理论。第三建筑设计教研室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第三建筑设计教研室,由十一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5人。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学科队伍,教师的研究领域涉及民用建筑、工业建筑的设计理论及方法。教师中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7人、在读博士生2人、在读硕士生2人。本教研室主要承担第四、五、七和第十学期的本科教学及研究生教学任务。其中本科设计课包括:幼儿园设计、活动中心设计、住宅设计、高层宾馆设计、图书馆设计、快速设计,并指导毕业设计。讲授课程包括: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生态建筑学概论、建筑造型概论,建筑计划学,职业建筑师教育,建筑专题系列讲座,行为建筑学,工业建筑设计原理等。讲授课程正在加强两大主要原理教学改革工作:一是“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一是“住宅建筑设计原理”。在设计课教学方面,幼儿园设计、活动中心设计不断探索过程式教学改革,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实战性教学环节正在进行一体化探索,将两个课程设计和设计院实习工作联系起来,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建筑设计教研室荣获哈尔滨工业大学2002-2003年度先进集体。孙清军获200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建筑设计课教学改革”一等奖。孙清军获2003年“全国适用经济住宅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奖三等奖。孙清军获2004年 “城市庆典”国际竞赛三等奖。韩衍军、吴健梅、晁军、于奕欣、鲁英灿、杨悦等获200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白小鹏获“五大湖奖优秀教学奖”。科研论文专著,2001—2004年,全室获省优秀科技进步奖二项,省优秀论文奖二项,发表论文十余篇,专著三部,李桂文、李大为主持的国家十五攻关项目正在进行。 建筑技术教研室主要从事建筑技术科学及建筑设计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具有一支实力雄厚、经验丰富、教学及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教研室现有在职教师9人,外籍特聘教授1人,返聘教师7人。在职教师中教授2名,副教授6名,讲师2名。几年来,全体教师积极从事教学改革探讨与教学研究,先后编写5部教材、发表4篇教学论文、提出一套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整体教学改革方案;为提高教学效果,创建了建筑技术模型室。在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在教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编写教材:1.《建筑构造》金虹主编郑忱 主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2.《房屋建筑学》金虹 主编郑忱 主审科学出版社 2002.73.东北地区通用教材《房屋建筑学》金虹 主编郑忱 主审东北大学出版社1996.84.《建筑保温设计》陈庆丰 主编校内教材 19955.《高等学校建筑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指导》金虹 参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6教学获奖:1.金虹,李连科,张卷舒,孙世钧。“房屋建筑学及相关课程教学改革与教材研究”。获2003年黑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金虹,李连科,张卷舒,孙世钧。“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获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科研成果:教研室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充实自己,积极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在可持续的建筑及其环境,建筑节能、建筑新技术、智能建筑、工业化建筑、建筑物理环境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在严寒地区的建筑节能、生态建筑设计与技术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先后完成二十余项国家、省部及市级科研项目。其中金虹教授主持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作为中方技术负责人完成一项法国全球环境基金会资助的中法合作项目研究。常怀生,李健红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方便老年人使用的建筑规范》,已通过国家验收并于99年10月实施,2002年6月获黑龙江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郑忱,赵运铎编著哈尔滨建筑配件图集《住宅节能木窗》,“节能窗的研制”获得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金虹做为建筑学负责人编写黑龙江及哈尔滨地方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黑龙江省实施细则”及“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哈尔滨地区实施细则”;常怀生,李健红参加《殖民地时期远东城市发展与研究》中日俄三国合作科研,及(2000年小康住宅居住实态研究》中日两国合作科研,已通过国家建设部验收,获得日本建设省2000年居住年大奖。做为参编单位初仁兴、陈庆丰参加编写《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肖文英参加编写《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等。此外,承担工程设计数十项。发表论文:自2000年以来,在国外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以及国际国内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 城市规划教研室前身是1958年由哈熊文先生主持创建的原哈尔滨工业大学城乡规划教研室,1959年成立的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教研室,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全室共有教师13人,其中教授1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2人获得博士学位,6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多位教师曾在德国、法国、意大利、波兰、新加坡等国家进修和考察。城市规划教研室主要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的职业规划师和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建设开发、城市规划研究与教育等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等多个培养层面。承担课程本科生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居住区规划原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城市系统工程城市学村镇规划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居住区规划设计室外工程设计城市综合调研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总体规划城市规划专业毕业设计专业外语研究生课程:城市规划设计研究Ⅰ、Ⅱ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城市景观城市学城市规划行政法规与政策科研及实践活动城市规划系,已承担(或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省部级科研等项目40多项,学校各项科研基金4项,各种设计项目等横向科研课题100余项;在《建筑学报》、《城市规划》等学术刊物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文章200余篇。城市规划系十分重视教学与实际工程项目等生产实践活动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实践性设计成果非常丰富,如“齐齐哈尔市总体规划”、“哈尔滨市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威 海市体育中心主体育场规划设计”、“邯郸市主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唐山市总体城市设计”、“哈尔滨市道外区传统商市风貌保护区规划”、“长春 市净月潭开发区城市设计研究”、“深圳市城市设计控制指标系统研究”、“太阳岛风景区核心区城市设计”、“哈尔滨市松花江南岸滨水区整体概念 设计”、“哈尔滨火车站前广场改造城市设计”、“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周边城段城市设计”、“哈尔滨市高层建筑控制专项规划”等项目,为当前的 城市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建筑历史教研室具有一支充满活力,又具有丰富教学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4人,其中教授3人(包括退休返聘一人),讲师一人。本学科在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相关研究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建筑创作理论、中国建筑美学理论、中国建筑史与文化地理学、中国建筑经济史、中国近代建筑传播学、当代西方建筑思潮等课题的研究。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横向科研课题多项,获省部级奖5项,其它奖10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至今已培养了近50名硕士生。该学科还在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博士点中招收、培养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读硕士生20余名。课程建设:从2001年开始中国建筑史本科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注重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2003年开始对中外建筑史课程进行整合,突出中外建筑历史知识的相互渗透和相互比较,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外建筑史教学体系。2006年《中外建筑史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创新研究》,作为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正在进行之中。该教改项目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中外建筑历史的协调性与相关性;强化教学的国际化程度,借用现代教学技术提升教学效果,完善具有国内高水准的CAI课件建设。课程特色:1.实现从描述性史学到阐释性建筑史学的转化。使中外建筑史教学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实例的表象描述,而是进行有深度的理论分析;创建一种新的建筑历史课程教学模式。2.全面整合中外建筑历史知识的教学结构,在教学中强化中外建筑史知识的相互渗透,强化文理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强化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意识和人文素养。3.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发挥网络优势,变静态的建筑史教学为动态的建筑史教学,搞活教学平台,加强教与学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专业职业技能的教育打好综合的基础修养。教材建设:侯幼彬教授参与《中国建筑史》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承担该教材的第10、11、12、13、14章的撰写。作为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用书。侯幼彬教授编写的《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作为该课程的配套辅助教材使用。侯幼彬教授撰写的学术著作《中国建筑美学》;该书先后获得多次奖励,被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为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作为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参考书。2003年刘松茯教授出版学术著作《哈尔滨城市建筑的现代转型与模式探析》,侯幼彬教授编著的《近代建筑总揽一哈尔滨篇》以及刘大平教授执笔的《哈尔滨保护建筑》均作为《哈尔滨近代建筑》课程的配套辅助教材使用。获奖情况:1.中国建筑史本科教学研究,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03年。2.中国建筑史本科教学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3.中国建筑史教学设计,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设计一等奖,2003年。城市规划系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设计教研室,历史可追溯至1958年由哈雄文先生主持创建的原哈尔滨工业大学城乡规划教研室。1959年城市规划教研室成立,1996年分为城市规划教研室与城市设计教研室。城市设计教研室现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3位,副教授4位,讲师4位,博士导师2位,具有博士学位2人,在读博士8人。多位教师前往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进修和考察。城市设计教研室教师勤奋求实、勇于创新,获得过多项教学成果奖,培养了大批国家建设急需的栋梁之才。本教研室承担校内城市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等全日制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工作。突出城市设计教学,始终坚持城市设计过程教学、强调寒地特色以及城市真实地段选择等特色。讲授的专业课主要有:本科生:城市综合调研、城市设计概论、城市建设史与历史文化保护、区域规划概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景观概论、城市设计课程设计、城市社会学、经济地理学概论、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专业外语。研究生: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城市景观、城市科学研究、城市设计研究、城市发展史导论、建筑设计方法论、建筑美学、城市设计过程论、城市设计实践。科研:本教研室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承担完成省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项目30多项,各种设计项目等横向科研课题10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300余篇。
熊 伟,1955年01月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熊伟同志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资源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理论、风险投资理论等领域发表学术论文《Interrelational Analysis of Contribution Ratio of Resources Structure in Trade R&D to Economy》、《Dynamic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New Hi-tech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Benefits》等30多篇,8篇论文被ISTP检索。编著、译著及合编教材5部:《运筹学》(独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运筹学》(副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1月)、《经济数学与运筹学》(主编,武汉工业大学,1997年8月)、《运筹学》(合编,武汉工业大学,1992年7月)、《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引论》(合译,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5月)。
一位在教育行业从事了几十年的教授,国家税务总局扬州税务学院原副院长,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原副校长,原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理事,原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理事,中国税务学会第六、七届学术委员会研究部召集人等职称(看百科过来的),在业界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
不久前看过介绍涂龙力教授的一篇文章,发在这里给你参考。
涂龙力: 为财税改革摇旗呐喊的教育“杂家”
有人说他是税坛教育“杂家”;有人说他是我国税收会计的“鼻祖”;还有人说他是税收科研的“拼命三郎”。
他经历了一条与其工作经历和职务变迁紧密联系的特殊的求学之路,其学术成果大致可概括为税务会计、税制改革和税收立法三个部分。
他,是涂龙力。
出版多部专业著作 前瞻性探索税制改革
涂龙力1978考入黑龙江大学经济系(现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师从我国著名生产力经济学家熊映梧教授。1987年7月应聘进入国家税务总局系统院校,先后在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与杨州税务学院任职系主任、教务处长、副校长、副院长。现为中国税务学会税收学术委员会研究部召集人。
1987年,涂龙力受命为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会计系第一任系主任。1988年,他在全国首提并设计了税务院校会计学科的创新性改革,率先开设了《税收会计》《税务会计》《税务审计》《税收经济活动分析》等具有税务特色的会计学科,得到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并于1994年获得教育部门四年一度的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一举获得全国财经高校统编教材《税务会计》和《税收会计》的主编资格,2001年《税务会计》再次修订出版。
同时,涂龙力参与了国家税务总局税收会计改革并主要承担理论设计部分。1991年,涂龙力在《税务研究》杂志上连续发表了三篇有关税收会计、税务会计学科建设与指导改革的论文,后被多部《税收大辞典》全文引用,其主编的《税收会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更为全国税务计会人员人手一册,受到总局领导的高度评价。
1994年涂龙力教授调任扬州税务学院副院长后,根据税务总局领导意见开始研究税收体制改革。
在税收体制改革方面,涂龙力进行了前瞻性探索。他认为,税收制度是一个体系,由税收体制制度、税收实体制度和税收程序制度三部分组成,其中税收体制制度是前提与基础,影响与制约实体与程序的改革。因此,他把税收体制制度改革作为研究的重点方向。涂龙力提出,税收体制制度改革其实质是分税制改革,而分税制的改革又与国家行政体制改革休戚相关。因此,他始终把分税制改革锁定在国家行改体制改革层面上。如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第一轮大部制改革提出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离原则后,他分析提出了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具体职能定位与划分。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通过的第二轮大部制改革提出的“职能整合”原则后,他又分析提出了完善国地税税收管辖权应当分两步推进即第一步“一税一征”,第二步“一户一管”。中办国办下发《深化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后,他又明确分析预测,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要分步实施:第一步“合作”;第二步“职能整合”。十三届全国人大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特别是决定国地税合并之后,有关合并的模式选择、如何垂直协调管理等问题他又提出了新的政策建议。
房地产税制改革一直是涂龙力关注的实体税制改革的重要领域。他在不同场合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解决中国房地产市场房价问题必须实行“一房两制”才有效果;开征房地产税是否有悖法理、是否重复征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立法的背景以及立法的基本原则及趋势;开征房地税是否正当、对市场房价影响、是否全面征收......
“三书一法”奠定研究基础 为财税法学发展作贡献
早在1989年,涂龙力就撰文提出“税务院校应当把《税法学》作为各专业的主干课”的观点,任职扬州税院后,他把法律系改为了税法系。
在工作过程中,涂龙力深知自已缺乏法律基本功底,开始恶补法律基本功。他利用三年的业余时间通读自学了“三书一法”(“三书”是张文显的《法学概论》,刘剑文、熊伟的《税法学基础》,周旺生的《立法学》;一法是《立法法》),写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心得,为日后研究税收立法奠定了基础。
中国税法学研究会(后更名为中国财税法研究会)成立以来至2016年,涂龙力参加了历届年会,且每次都提交论文并发言;此外,他还尽量参加财税法研究会举办的各种专业论坛,每次都提交交流论文,他认为这是倒逼自己带着问题向同行学习的极好机会,不容错过。
当选中国税务学会学术委员后,涂龙力受两任中国税务学会会长委托,主持了《税收征管法》修订、《增值税法》立法研究、《环境税法》立法研究等三项税收立法课题,其中最值一提的是《税收征管法》的修订。从2009年列入人大立法规划,至2015年国务院法制办公开征求意见稿的7年里,涂龙力带领他的精英团队与时俱进,完成了几十万字的四个建议修订稿,最后一次建议稿于2015年2月2日以中国税务学会名义上报国务院法制办和全国人大预工委法案窒,收到法案窒回函并予以充分肯定。
涂龙力对财税法学发展的突出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1998年在扬州税务学院承办了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发起成立的中国税法学研究会(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的前身),并当选为第一届中国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二是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税收基本法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被评为国家税务总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三是在税收学术委员会主持了近8年的《税收征管法》修订课题研究,受到国家税务总局、中国税务学会以及全国人大预算工委法案室的高度评价。
时刻关注改革建言献策 尽心竭力贡献专业智慧
涂龙力时刻关注我国的财税体制改革,不遗余力地建言献策。对于未来的财税体制改革,他提出,首先,要尽快在税收体制改革层面有重大突破,完善分税制。一是明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并上升到法律层面。尽快启动省以下分税制改革,为解决地方债务和土地财政奠定基础。二是加快整合税务机构职能,根据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原则,探索垂直管理与地方政府相配合的体制机制。
其次,尽快在实体税制改革层面有重大突破,优化税制结构。一是按照“简税制”改革基本原则推进各项实体税制改革,筒并税种。一方面税制设计应当简单明确,让纳税人看得懂、便于操作,减少征纳成本;另一方面税制设计要相对稳定,不能以过多过滥的税收优惠替代税制改革。二是按照“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改革框架,推进所得税制和财产税制的立法进程,实现优化税制结构的目标。
第三,尽快在程序税制改革层面有重大突破,为实体税制改革保驾护航。一是明确《税收征管法》是税收执法的基本程序法这一定位。二是争取尽早出台《税收征管法》(修订稿),如再久拖不决可委托第三方(财税法研究会)尽快评估出台。三是明确《税收征管法》与其他部门程序法的关系及法律适用。
在财税法治建设层面,他提出,第一,决策层首先要落实税收法定原则。一是严格落实《立法法》规定,规范授权立法、禁止转授税收基本制度立法权和僭越立法权;二是处理好税收征收法定与税收计划的关系,不能以计划替代法定;三是严格执行重大改革决策的立法程序,不能以内容正当替代程序正当。
第二,尽快完善税收法律四大体系。一是完善税收法律规范体系即税收立法。首先最重要的是调整税法体系结构,提高立法级次,减少下位法特别是规范性文件占的比重。其次,完善税法部门,尽快创制出台税收体制法律制度比如基本法,涉外税收法律等;二是完善税收法治实施体系即税收执法。首先要制定具有明确操作性的税收法律程序。其次要厘清抽象税收法律行为与具体税收法律行为的责任及追究程序。最后要形成社会共治的税收执法环境。三是完善税收法治监督体系即税收司法。要健全税收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立税务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捡查机关、审判机关的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克服有案难移、以罚代刑现象,实现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无缝对接。四是完善税收法治保障体系即增强全民依法治税意识。首先,要明确依法治税与纳税服务关系。纳税服务的前提是依法治税即提高税法遵从,这是纳税服务的底线,不能片面强调服务忽略法治。其次,要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邦助其经济纳税。
第三,营造良好的财税法治环境,建立严格的决策程序及责任追究制度。一是建立重大支出决策的严格程序制度;二是建立重大支出决策失误的责任终身追究制度;三是允许地方财政破产重组,先在市县重组试点,同时竞聘重组后的市县负责人等。
此外,对于如何发展财税法学,涂龙力又提出,第一,完善财税法研究会的定位。应理论与实务并重,加强对税法实务的研究与人才培养,以适应目前税务机关对规避法律风险和公职律师的人才需求、社会税务中介等就业需求。第二,继续提升财税法研究会的地位,争取介入国家重大的财税法话动。一是每1~2年出一本《中国财税法白皮书或蓝皮书》;二是利用刘剑文教授影响参与重大立法事项,成为人大或国务院重大税收立法事项的委托第三方;三是积极主导参与解决国家税务系统执法法律风险的对策研究等等。第三,完善财税法体系,积极推进与参与重大税收立法活动,适时创制《财税基本法》。
财税法学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十九大以后,财税体制改革已进入攻艰时期,涂龙力仍将为中国财税法学的行稳致远尽心竭力。
“他是税务院校的一面旗帜;他一直为改革摇旗呐喊;他讲真话、讲实话,不趋附权势。”中国税务杂志社原社长张木生如是评价涂龙力。(来源: 财会信报,作者:滕娟)
熊伟熊伟(1911—1994),祖籍贵州贵阳,著名哲学家、国际知名学者。30年代初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赴德国弗雷堡大学学习,师从存在哲学大师海德格尔,193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37年任波恩大学东方学系讲师,1938年任柏林大学外国学院终身讲师。1941年回国,任重庆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1944年起兼任系主任。1946年任南京中央大学哲学系主任,1948年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长、哲学系主任。解放后历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副所长。熊伟先生毕生致力于西方哲学德研究与教学工作,尤其是中西哲学思想的比较、交流与对话。他是海德格尔哲学专家,是最早向中国介绍海德格尔思想的人,他的海德格尔思想的中文译介工作在我国哲学研究工作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写有中外文论文多篇,译有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导论》、《形而上学是什么》等书及译文多篇。80年代以来,他主持编译《存在主义哲学论著选辑》(上下卷),主持完成了七五国家社科重点课题《现象学思潮研究》,并多次出访欧美讲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为中国哲学界参与国际学术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另外他还应中央编译局的邀请,根据德文原文重新校订了马恩经典著作《神圣家族》和《德国农民战争》等文。
熊掌号和百家号是百度下的两个重要产品,熊掌号是百度搜索下产品,百家号是百度FEEDS下产品。百家号适合个人玩,本身也可以编辑,搜索方面是展现在信息流里面。搜索资源适合企业,需要绑定site,完成结构化改造后内容可以同步推送。搜索展现全网。如果你想在百度搜索中获得更大收益,当然是做熊掌号!
在企鹅号认证了图文或视频原创后,自带保护的可以进入企鹅号后台,点击左侧的账号权益,申请开通开通了之后,会默认自动开通原创保护的,一旦原创文章或者视频呗搬运就能被发现然后维权
玩是人之天性,学习是成材之道。在众人眼中,玩与学习就如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但在我眼中,能否兼得鱼和熊掌就看人如何为之了。
曾经有一个爱玩的小女还,时常仰望天穹。细数着蔚蓝的梦,然后在蹦蹦跳跳之中回到家里?心接受父母的数落:你呀,你看你,整天跑出去玩,不好好学习,把自己搞得像个疯丫头。玩那些有意义吗?妈妈长篇大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可听者的眼睛却不自觉偏移了视线,悄悄地挪移到爸爸手中的书籍中。爸爸笑着把书递了过来,这是年幼无知的小女孩第一次接触的真正的一本课外书。从此小女孩陷了进去,她好奇课堂以外的世界,她渴望了解不曾所知的知识,于是,就爱爸爸不经意递来的一本书中,小女孩开始体验玩以外的另一种乐趣。
小女孩渐渐长大了,童年的梦也不断扩张蓝色版图,尽管她已经读懂了李清照的婉约、李白的豪放、朱自清的柔美、鲁迅的犀利和马克吐温的诙谐,读懂了这些同龄人还在摸索的知识。她在书籍的思想丛林滑游,享受着读书:饥读之以当食,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这以当金石琴瑟的莫大乐趣。一切都显得那么完美,可是她是觉得少了什么,一种熟悉又陌生的东西玩,对,就是玩。
她失去了玩时的童真、童趣,她丢失了玩时的自由自在,她失去了对花草的感知,她丢失一切童年时珍贵的东西。虽然她的童年还没划上句号,可她的童年就已失去原汁原味了。
我是否该推翻自己的看法?鱼和熊不可兼得。但是这个小女孩引我走出了犹豫。
她的童年寻不回,她的学习放不下,学习与玩,她曾与我一样犹豫地比量。可现在她却坚定不移的选择我都要,怎能兼得呢。我要玩,我要学习,我要玩出味,我要学出快乐。她要玩,必玩有益学习的,她要学,则必学有助玩的,就像她玩成语接龙就为了学习,积累词汇,她学速算、心算诀窍,就是为了创造新游戏,乐不此疲,谁能否认这不是玩,这不是学?不像玩?这是有品位地玩,至于那些没有益处的无聊游戏,让它见鬼去吧!
说鱼和熊掌小女孩兼得有点牵强,但毕竟她兼顾了学习与玩,得到了熊掌和鱼头也不错,至于鱼和熊掌之中割舍掉月个,失去了玩或失去了学,这都不完美,书呆子与文盲并不令人称赞,路是由自己走出来的旅途中的鱼和熊掌如何兼得,自己看着办吧!
1.添加熊掌号ID声明
2.添加关注功能代码(强烈推荐)
wordpress中一般是footer.php中。如果你想要自定义一些样式熟悉也可以选择添加下面类型的代码:
二、结构化改造(划重点)
1.添加canonical标签
要求href的内容为MIP页或H5页对应的PC页地址;如果没有PC页,则填写当前页面地址。
看到这别慌,是不是不知道地址页怎么填了,因为wordpress都是发表文章自动生成地址,我们总不能发表一个改一个,其实只要把以下代码放入你的header.php页面就好了,可以自动获取文章地址。
2.添加JSON_LD数据(难点到了)
代码如下:放入你的function.php中
下面的代码加入到header.php中,代码还加了一个判断,是不是单页,所以只会在文章中输出信息。
Amisser迷失者博客(牧某人)
这是我博客写的,觉得不详细 就去百度搜索 迷失者博客
《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研究》是由徐桦发表的论文。该论文指出,文化创意类企业的有效运营必需满足特定的空间要求,需要室内设计来激发工作者的创新能力。该论文将从文化创意类企业室内设计的历史、起源、发展及特征等方面对文化创意类企业室内设计进行综合探讨,找出文化创意类企业室内设计模式和创新措施。该论文发布于2017年6月, 即徐桦在清华大学完成毕业设计报告的时间。该论文以实际案例研究的方法来深入研究室内设计对文化创意类企业的影响,探讨如何结合文化创意类企业需求,实施良好的室内设计。
回答是:通常情况下,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研究徐桦的论文发布时间是2022年4月25日。
徐桦的论文发布时间为不确定,因为没有提供具体的信息。然而,针对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企业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企业需要一个能够促进创意、激发灵感、提高生产力的办公空间,同时也要具备美学、文化和创新等方面的特征。在设计这样的空间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需求和文化背景,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环保技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和探索,有助于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徐桦的论文《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研究》发表于2014年。该论文共分为八个部分,包括绪论、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的特点与设计原则、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设计的实践案例、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的未来发展趋势、总结与展望等。总字数为1.2万字左右。该论文主要研究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的室内设计,分析其特点与设计原则,并以实践案例为基础,探讨了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同时预测了未来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