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国际论文发表孔子

发布时间:

孔子国际发表论文

韩星,男,1960年6月出生,陕西蓝田人。著名儒学、儒教研究专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中和书院院长。

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儒学思想史、儒家经典诠释学、儒(孔)教问题研究。

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国际南冥学研究会副会长、中韩文化交流丛书编委、中国儒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孔子文化全球传播委员会专家顾问团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政治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孔子2000学术网站顾问、《原道》学术委员、《原道》文丛编委、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研究所 *** 研究员、陕西省孔子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职务。

出版专著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论》、《儒教问题:争鸣与反思》、《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孔学述论》、《中国文化通论》、《儒家人文精神》等,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

近几年先后赴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国家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可以去《孔子研究》中找找看。不知道你需不需要原文。这里只列了一些标题……是从别处贴过来的,不知有没有用~蒙培元 .中国哲学中的情感理性[J]冯友兰、黄子通、马采.孔子思想研究[J].新建设,1954,(4).杨向奎.孔子的思想及其学派[J].文史哲,1957,(5).任继愈.孔子政治上的保守立场和哲学上的唯心主义[N].北京日报,1961-07-27.孙长江.怎样分析孔子的哲学思想[J].教学与研究吴泽.论孔子的中庸思想[J].学术月刊,1962,(9).蔡尚思.论孔子中庸及其变革思想的实质[J].学术月刊,1963,(11).冯契.孔子哲学思想分析[J].中华文史论丛,1979,(1).周予同、贺卓君.关于孔子的几个问题[J].中华文史论丛,1979,(1).

(1)主持“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与我们的历史使命”青年学者学术座谈会,1995年11月29日受上海市语文学会委托(上海·复旦大学)。(2)参加“第二届汉语修辞和汉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作“委婉修辞与中国文化”大会学术报告,1995年7月25-28日,江苏徐州师范大学。(3)参加华东修辞学第九届年会暨汉语国际文化交流研讨会,作“汉语外来词音译特点及民族文化心理探讨”大会学术发言,主持“修辞学理论”组的学术讨论会,1996年10月,山东威海山东大学威海分校。(4)参加中国修辞学第九届年会,作“委婉修辞的语用学阐释”的小组发言,并担任大会发言学术评议人。1998年8月,天津南开大学。(5)代表上海市语文学会筹办主持“纪念胡裕树张斌先生从事教育科研50周年暨学术思想研讨会”,1998年11月7日,上海市社会科学院。(6)代表上海市语文学会筹办主持“纪念《马氏文通》出版100周年学术报告会”,1998年11月26日,上海市社联。(7)参加台湾“第一届中国修辞学学术研讨会”, 时间1999年6月5日至6月9日。6月7日在台湾师范大学作《论夸张》的学术论文宣讲。主持人: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长赖明德教授(8)参加武汉大学举办的“言语与言语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10月26-28日,作题为《关于建立言语学的思考》的大会学术演讲。主持人: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9)参加“汉语词汇学首届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五届全国研讨会”,时间2004年4月18至23日,地点:武汉大学。与巴黎第七大学中文系主任齐冲一起主持小组学术会议。并作小组讨论总结的大会汇报发言。(10)参加中国修辞学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时间:2003年11月11-15日,12日在首场大会学术报告会上作题为《基于计算分析的法律语体修辞特征研究》的大会学术报告。地点:浙江师范大学。(11)参加中国修辞学会第12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时间:2004年10月12-15日,地点:辽宁锦州渤海大学。主持第一场大会学术报告。(12)参加日本中国语第55回全国大会。时间:2005年10月29-30日,地点:筑波大学。(13)参加吉林大学与商务印书馆举办的“汉语词汇学第二届国际学术讨论会及第六届全国研讨会”,主持大会学术报告,并发表论文《颜色词与比喻造词》。时间:2006年8月6至7日,地点:吉林大学。(14)参加“上海市纪念国务院《关于发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发布50周年学术座谈会”,时间:2006年9月18日,地点:上海。(15)筹办“上海市语文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暨2006学术年会”,时间:2006年11月4日,地点:上海市社联大楼。(16)参加由台北市文化局与东吴大学联合举办的“跨越与前进——纪念林语堂逝世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作大会学术报告《由汉语词汇的实证统计分析看林语堂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对中国人思维特点所作的论断》,主持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所所长周质平教授。时间:2006年10月12至15日,地点:台湾东吴大学。(17)参加由江汉大学举办的“中国修辞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暨2006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八股文结尾的篇章结构修辞及其历史演进》的报告。时间:2006年11月22日,地点:武汉江汉大学。(18)参加“中国语言学发展之路——2007论坛”,作学术报告《修辞学的科学认知观与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发展》,时间:2007年5月14-17,地点:天津师范大学。(19)参加“‘汉语与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主持大会学术报告,并作学术报告《汉语的特点与诗词曲赋的创作》,时间:2007年6月18-21日,地点:南开大学。(20)参加“第三届汉语史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主持分组学术会议,并作学术报告《修辞学与汉语史研究断想》,时间:2007年10月14-16日,地点:四川大学。(21)参加“中国修辞学会2007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主持大会学术报告,并作学术报告《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困惑及其出路》,时间:2007年11月6-9日,地点:天津师范大学。(22)参加“第三届海峡两岸现代汉语问题学术研讨会”,作学术报告《比喻造词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时间:2007年12月8-9日,地点:香港岭南大学。举办单位:香港岭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南开大学。(23)参加台湾“有凤初鸣——汉学多元化领域之探索学术研讨会”,担任特约讨论教授,时间:2009年5月26日,地点:台湾东吴大学。(24)参加台湾“2009年第四届海峡两岸现代汉语问题学术研讨会:两岸四地语言与生活”,发表论文《海峡两岸词汇“同义异序”现象的理据分析》,时间:2009年6月13-14日,地点:台湾师范大学。(25)参加“全球孔子文化网络资源建设与传播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孔子“正名”论的语言学阐释》,并担任大会学术报告会主持人,时间:2009年9月25-26日,地点:山东大学。(26)参加“黎锦熙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发表大会主题报告《不迷其所同,而不失其所以异:黎锦熙先生的汉语修辞学研究》。时间:2010年4月10-11日,地点:北京师范大学。(27)参加“纪念中国修辞学会成立30周年学术论坛”,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4月24-25日,浙江金华。作大会主题报告《修辞学与汉语史研究》。(28)参加“中国语言学发展之路——继承、开拓、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年8月26-30日,北京大学。作学术报告《王力先生的汉语修辞学研究》。(29)参加“中国语文现代化第一届国际会议暨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九届年会”,主持大会学术报告。武汉大学,2010年10月22-25日。(30)参加“第八届全国汉语词汇学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网络语言成活率的一点思考》,并主持大会学术报告。时间:2010年11月18日至22日,地点:苏州大学。(31)参加“.纪念陈望道诞辰120周年、中国修辞学会成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复旦大学,2010年12月4-5日。主持大会学术报告。(32)参加“蜕变与开新:古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台湾东吴大学,2011年429-30日。发表论文:《名词铺排与唐诗创作》。(33)参加“纪念《语法修辞讲话》发表60周年学术研讨会”,天津外国语大学,2011年10月15日-16日,主持大会学术报告。(34)参加“词汇学国际学术会议暨第九届全国汉语词汇学学术研讨会”,山东大学,2012年10月12日至15日,主持小组讨论会,并作《从“熊猫”、“猫熊”看“同义异序词”的成词理据》学术报告。(35)参加“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对比研究学术研讨会”,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10月27~28日。主持大会学术报告,并作《从海峡两岸对西方人名翻译的修辞行为看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在两岸存续的现状》学术报告。(36)参加“汉语发展演进与修辞创造”全国高层论坛学术研讨会,江西宜春学院,2013年12月7~8日。作《从修辞视角看网络词语成活率问题》学术报告。(37)参加2014年“语言的描写与解释”国际学术研讨会,复旦大学,2014年9月20~21日。作《否定表达的修辞功能》大会学术报告,主持人:陈忠敏。(38)参加“新媒介背景下的汉语发展演进与修辞创造全国学术研讨会”,大连大学,2014年8月15~18日。作《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对汉语修辞创造的促动——以“谐音双关”的修辞功能演进为例》学术报告。(39)参加“中国修辞学会2014年年会暨‘修辞创造与汉语发展演进’学术研讨会”,苏州大学,2014年12月12~14日。主持大会学术报告,演讲人为北京大学孙玉文教授、北京大学邵永海教授。讲学演讲(1)1999年3月-2000年3月,任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客员教授,主讲《中国文学研究》等课程。(2)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任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专任教授,讲授《中国文学研究》等课程。(3)2005年12月11日,应邀在在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举办的关西地区汉语教师协会上作<汉语的比喻类型及其相关理论问题>的学术演讲,主持人:胡士云教授。(4)2005年12月22日,应邀在在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大学院作学术演讲,题目是<汉语语义的委婉表达及其相关理论问题>,主持人:彭飞教授。(5)2006年1月13日,应邀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院作题为<汉语外来词音译类型及其相关理论问题>的学术演讲,主持人:古屋昭弘教授。(6)2008年10月26日,应邀在湖北师范学院作学术讲演,题目是:《比喻造词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主持人:张春泉教授。(7)2008年11月5日,应邀在广西大学作学术讲演(广西大学君武大讲坛讲座),题目是:《陈望道先生的治学经验与对中国修辞学的贡献》,主持人:张廷兴教授。(8)2008年11月5日(晚),应邀在广西大学作学术讲演(广西大学君武大讲坛讲座),题目是:《关于中国修辞学发展及其研究的未来走向之思考》,主持人:张廷兴教授。(9)2009年2月至2009年6月,任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讲授硕士课程《中国笔记小说史》、《汉语词汇学》、《修辞学》等。(10)2009年2月至6月日,任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主讲硕士班课程《中国笔记小说史》、《汉语词汇学》、《修辞学》。(11)2009年4月7日,应邀在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作国学讲座,题为《汉语外来词音译类型及其音译语言心理》,主持人:林伯谦教授。(12)2009年4月29日,应邀在台湾东吴大学教学讲座,题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修辞学教学为例》,主持人:林伯谦教授。(13)2009年10月9日,应邀在湖北师范学院作研究生学术讲座,题为《比喻与比喻造词》,主持人:段曹林教授。(14)2009年10月10日,应邀在湖北师范学院作研究生学术讲座,题为《讳饰与汉语委婉语》,主持人:段曹林教授。(15)2009年10月10日(晚),应邀在湖北师范学院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作学术讲座,题为《修辞学与汉语史研究》,主持人:段曹林教授。(16)2009年10月11日(晚),应邀在湖北师范学院为大学生作学术讲座,题为《汉语外来词音译与汉语修辞》,主持人:张春泉教授。(17)2010年10月16日(晚),应邀在湖北师范学院为大学生作学术讲座,题为《比喻造词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主持人:张春泉教授。(18)2011年5月21日,应邀在苏州大学作学术讲演,题目是:《比喻造词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主持人:曹炜教授。(19)2011年6月7日,应邀在安徽大学作学术讲演,题目是:《名词铺排与唐诗创作》,主持人:曹德和教授。(20)2013年4月10日,应邀在苏州大学作学术讲演,题目是:《立片言以警策:新闻标题的炼字锻句问题》,主持人:曹炜教授。(21)2013年11月15日,应邀在海南师大作学术讲演,题目是:《从修辞视角看网络词汇成活率问题》,主持人:龙涛教授。(22)2013年11月16日,应邀在海南琼州学院作学术讲演,题目是:《从修辞视角看网络词汇成活率问题》,主持人:文珍副院长。(23)2013年11月18日,应邀在海南琼台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作学术讲演,题目是:〈比喻造词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主持人:龙文希教授。(24)2013年12月9日,应邀在江西宜春学院作学术讲演,题目是:《比喻造词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主持人:万四华院长。(25)2014年4月11日(上午),应邀在大连大学文学院作学术讲演,题目是:《比喻造词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主持人:李索院长。(26)2014年4月11日(下午),应邀在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作学术讲演,题目是:《比喻造词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主持人:李宝贵院长。(27)2014年4月14日,应邀在大连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作学术讲演,题目是:《比喻造词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主持人:陈宏俊院长。(28)2014年9月27日,应邀在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作学术讲演,题目是:《从修辞学视角看网络词汇的成活庇问题》,主持人:杜道流教授。

国际论文发表孔子

孔子作为中国私学教育的第一人,是我国最早、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摘 要: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孔子办教育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服务;二是孔子教育弟子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首位;三是教育弟子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弟子积极参加改革。

关键词:教育思想;德育;德政礼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14-01

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的东西很多,下面仅从三个方面加以探讨:第一,孔子办教育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服务;第二,教育弟子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首位;第三,教育弟子热爱祖国,积极参加改革。

一、孔子办教育的目的是为实现他的政治理想服务的

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社会历史正处于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正在崩溃,封建社会即将诞生,历史潮流不可逆转。孔子要历史回到西周奴隶制盛世去是不可能的。他在鲁国从政与当权者季氏不合,从三十五岁开始招收门徒,培养自己的追随者。随后又带着弟子遍访东方各国,历尽艰辛地宣传自己的主张,终不被各国执政者所用,最后,他只得痛苦地回到鲁国。返鲁后,他广招门徒,开门设教,意欲通过办教育培养人才,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服务。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要培养推行德政礼治的人才。在一个国家推行德政礼治,要靠圣君、贤臣和良民。圣君、贤臣、良民不是天生的,但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出来。因此,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说:人之“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主张人人都应受教育,这就是他的“有教无类”的光辉思想。在他看来,春秋时代不但没有圣君,就是具有君子品德的圣君也没有见过。即使如此,既定之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否则就是非礼和不忠。受过教育的小人就成为良民,是施政、供驱使的对象。贤臣是实行“德政礼治”的决定力量。而贤臣主要是从受过教育的贤人、君子、士中选拔出来的。贤人是具有最高品德的知识分子,只要当权者任用他,就成为贤臣,有了贤臣,就可以把国家治理好。君子是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士是一般的知识分子。有了合格的君子和士,也可以从中选出贤臣。孔子办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培养出一批贤人和优秀的君子与士,供各国国君选作贤臣。通过贤臣治国,实行“德政礼治”,就可以使国家达到像西周初期那样的“太平盛世”。

二、孔子办教育也非常重视全面发展,并把德育放在第一位

首先,孔子“四教”,德育为主。孔子施教的首要内容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四教之中,文是文化历史知识的学习,行、忠、信都是思想品德的修养。孔子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主要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从属的,只有先接受他所要求的思想品德教育,然后学习文化知识才有用处。因此,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要求弟子首先培养自己具有奴隶主贵族的思想品德,“行有余力”,然后才学文化知识。孔子还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也可以看出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把思想品德教育是放在首位的。

其次,孔子施教把德育放在首位,从古人概述孔子传授《六经》的教育意义时,也可以得到证明。最早提到《六经》的《庄子》载:“邹鲁之士,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礼记・经解》和《史记・滑稽列传》也有类似记载,不过是出自孔子之口。可见孔子总述《六经》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时,把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放在《六经》教育的第一位的。

三、教育弟子热爱祖国,弟子积极参加改革

孔子本人就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对生育他、长养他的鲁国,怀着深厚的感情。当祖国处于危急的时刻,他挺身而出去拯救她,使她免受耻辱。如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鲁定公与齐景公会盟于夹谷,孔子为相,正当两君相见时,齐人恃其强大,发动突然袭击,“鼓噪而起,欲以执鲁君”。面对这突发事件,孔子不畏强暴,临危不惧,坚持面对面的斗争,终于赢得胜利,鲁定公平安回国。充分反映了他不辱君命,维护鲁国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孔子自己爱国,也教育弟子爱国。公元前484年,齐恃强伐鲁,鲁政在季氏,孟孙氏和叔孙氏向齐求和,孔子的弟子冉求和樊迟在季氏门下为吏,则主战,二人带着季氏门下的七千甲士和三百徒卒,大败齐师于鲁郊。孔子称赞冉求、樊迟说:你们“能执干戈以卫社稷”保卫了祖国,使人民免遭屠戮。

孔子办教育,重视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有用人才。孔门弟子有三千人,他们开始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弟子中学有成就者七十二人,被称为“贤人”。如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德行最好;宰我、子贡善于言辞,长于办外交;冉有、季路,善于从政;子游、子夏,善于文学。由于孔子施教重视社会实践,弟子在实践过程中,逐步看清了社会需要,学成后,不拘泥于师教,积极参加社会改革。其中,有名的要数子夏。孔子死后,子夏到魏国河西收徒讲学。他曾“为魏文侯师”,“文侯师事之,咨问国政焉”,给战国初年任用李悝变法,大力推行改革政策的魏文侯出谋划策,作出过重要贡献。其他弟子在学习期间,就陆续从政者有:子路为鲁季氏宰(总管)、为卫蒲邑大夫,后又做过卫大夫孔悝的邑宰。子夏为莒父宰,冉求为季氏宰,子游为鲁武城宰,冉雍为鲁季氏宰,密子贱为鲁单父宰,巫马期也曾为单父宰,仲弓为莒父宰,子羔为费宰,宰我为临淄大夫,子贡常相鲁卫,惠叔兰曾为卫司寇等。他们大都是在积极推行改革政策的大夫门下任得力助手。子路、冉求、冉雍等在帮助鲁国新兴势力的代表季氏推行改革政策方面,作出过突出的贡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孔子办教育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服务;二是孔子教育弟子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首位;三是教育弟子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弟子积极参加改革。概括起来就是:教育要为政治服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首位,教育弟子爱国。这些我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我们今天在进行教育改革时,还值继承和借鉴。

孔子政治思想的论文

导语:孔子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下面是我整理的孔子政治思想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过渡性社会,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在这个时期社会动荡,道德失范,礼崩乐坏。针对这样的时代背景,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恢复周代的礼乐制度,以礼治国,即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系统和等级制度。在《颜渊》中有“君君,臣臣,子子”,又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一、孔子的正名思想

孔子说“必先正名”,在孔子看来要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维护社会的安定首先要进行正名,即“辨位”。“正”是规范,端正,拨正的意思。“名”是名分,角色,权利义务,次序,身份地位的意思。“正名”即“辨位”的意思,调节一个社会不同分和不同群体的身份关系以及权利义务。在封建社会君臣、长幼、上下代表的是不同的身份、权利和财产关系。孔子主张要安于本位,各安其位,各安其命。卫国的卫灵公不喜欢自己的太子,于是太子出走,卫灵公死后皇位由其孙子继位,九年后,卫灵公的儿子回来要求恢复君位,于是孔子在《子路》篇中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在孔子看来,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是造成社会次序混乱,社会动荡,礼乐不兴的主要原因。在齐景公向孔子问政的时候,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哉得而食诸?”孔子认为,为君者就要像君王的样子,做君主该做的事,为臣者就要要做臣子该做的事,同样的父亲和儿子也要各自做各自该做的事情。

二、仁道的政治思想

仁道思想是孔子提出的重要政治思想,是孔子仁爱思想在政治中的体现。孔子认为统治者治国要遵循仁道。梁启超曾说“儒家言道言政,皆植本于仁”。由此可见,孔子的仁爱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基础。孔子曾说“仁者,爱人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在孔子看来,人们之所以有礼不遵,社会混乱是因为行礼必须有“仁”这个内在的基础,有了“仁”,行礼才能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因此,可以说仁是礼的内在基础,礼是仁的外在目的。仁就是指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仁道是统治者治国的方略。儒家思想中的“博施济众”,“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孔子仁道思想的重要体现。孔子同时提出了“为仁由己”的修行方法,仁完全要靠自己的修行,不能靠别人而达到。

三、德礼政刑并举的政治思想

德礼政刑并举的思想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重要主张,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辅之以刑罚。在《为政》中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则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认为,单纯的以行政命令和刑罚制裁治理国家虽然可以暂时的抑制不良行为,但是却无法根本性的消除不良行为的产生,也无法深入民心。而道德和教化结合行政制度相结合才是治国的最有效的方法。孔子的德治首先需要统治者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在《子路》篇中有“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在《颜渊》中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主张“养”、“教”、“治”相结合,即“养民”、“教民”、“治民”。养民意思是使人民富裕起来。主张对人民应富之、足食、足兵,取信于民。统治者要劝农,惜力役,轻徭薄赋,节财均用,缩小差距。“教民”指的是要教化民众,使人民识礼仪,维护社会稳定。“治民”指的是治理民众。德礼政刑并举的思想是孔子主张的统治者治国的最佳的治国方略,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四、孔子的大同政治思想

大同思想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孔子提出的理想的社会形态。孔子向往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在《礼记.礼运》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孔子提出仁道思想,德礼政刑思想,是为了达到大同理想社会,体现了孔子的人生理想和民本主义思想。

孔子的“正名”、“仁道”、“德礼政刑”的政治思想是孔子所提出的重要政治主张,为新时代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作用。

(1)主持“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与我们的历史使命”青年学者学术座谈会,1995年11月29日受上海市语文学会委托(上海·复旦大学)。(2)参加“第二届汉语修辞和汉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作“委婉修辞与中国文化”大会学术报告,1995年7月25-28日,江苏徐州师范大学。(3)参加华东修辞学第九届年会暨汉语国际文化交流研讨会,作“汉语外来词音译特点及民族文化心理探讨”大会学术发言,主持“修辞学理论”组的学术讨论会,1996年10月,山东威海山东大学威海分校。(4)参加中国修辞学第九届年会,作“委婉修辞的语用学阐释”的小组发言,并担任大会发言学术评议人。1998年8月,天津南开大学。(5)代表上海市语文学会筹办主持“纪念胡裕树张斌先生从事教育科研50周年暨学术思想研讨会”,1998年11月7日,上海市社会科学院。(6)代表上海市语文学会筹办主持“纪念《马氏文通》出版100周年学术报告会”,1998年11月26日,上海市社联。(7)参加台湾“第一届中国修辞学学术研讨会”, 时间1999年6月5日至6月9日。6月7日在台湾师范大学作《论夸张》的学术论文宣讲。主持人: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长赖明德教授(8)参加武汉大学举办的“言语与言语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10月26-28日,作题为《关于建立言语学的思考》的大会学术演讲。主持人: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9)参加“汉语词汇学首届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五届全国研讨会”,时间2004年4月18至23日,地点:武汉大学。与巴黎第七大学中文系主任齐冲一起主持小组学术会议。并作小组讨论总结的大会汇报发言。(10)参加中国修辞学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时间:2003年11月11-15日,12日在首场大会学术报告会上作题为《基于计算分析的法律语体修辞特征研究》的大会学术报告。地点:浙江师范大学。(11)参加中国修辞学会第12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时间:2004年10月12-15日,地点:辽宁锦州渤海大学。主持第一场大会学术报告。(12)参加日本中国语第55回全国大会。时间:2005年10月29-30日,地点:筑波大学。(13)参加吉林大学与商务印书馆举办的“汉语词汇学第二届国际学术讨论会及第六届全国研讨会”,主持大会学术报告,并发表论文《颜色词与比喻造词》。时间:2006年8月6至7日,地点:吉林大学。(14)参加“上海市纪念国务院《关于发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发布50周年学术座谈会”,时间:2006年9月18日,地点:上海。(15)筹办“上海市语文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暨2006学术年会”,时间:2006年11月4日,地点:上海市社联大楼。(16)参加由台北市文化局与东吴大学联合举办的“跨越与前进——纪念林语堂逝世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作大会学术报告《由汉语词汇的实证统计分析看林语堂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对中国人思维特点所作的论断》,主持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所所长周质平教授。时间:2006年10月12至15日,地点:台湾东吴大学。(17)参加由江汉大学举办的“中国修辞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暨2006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八股文结尾的篇章结构修辞及其历史演进》的报告。时间:2006年11月22日,地点:武汉江汉大学。(18)参加“中国语言学发展之路——2007论坛”,作学术报告《修辞学的科学认知观与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发展》,时间:2007年5月14-17,地点:天津师范大学。(19)参加“‘汉语与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主持大会学术报告,并作学术报告《汉语的特点与诗词曲赋的创作》,时间:2007年6月18-21日,地点:南开大学。(20)参加“第三届汉语史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主持分组学术会议,并作学术报告《修辞学与汉语史研究断想》,时间:2007年10月14-16日,地点:四川大学。(21)参加“中国修辞学会2007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主持大会学术报告,并作学术报告《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困惑及其出路》,时间:2007年11月6-9日,地点:天津师范大学。(22)参加“第三届海峡两岸现代汉语问题学术研讨会”,作学术报告《比喻造词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时间:2007年12月8-9日,地点:香港岭南大学。举办单位:香港岭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南开大学。(23)参加台湾“有凤初鸣——汉学多元化领域之探索学术研讨会”,担任特约讨论教授,时间:2009年5月26日,地点:台湾东吴大学。(24)参加台湾“2009年第四届海峡两岸现代汉语问题学术研讨会:两岸四地语言与生活”,发表论文《海峡两岸词汇“同义异序”现象的理据分析》,时间:2009年6月13-14日,地点:台湾师范大学。(25)参加“全球孔子文化网络资源建设与传播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孔子“正名”论的语言学阐释》,并担任大会学术报告会主持人,时间:2009年9月25-26日,地点:山东大学。(26)参加“黎锦熙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发表大会主题报告《不迷其所同,而不失其所以异:黎锦熙先生的汉语修辞学研究》。时间:2010年4月10-11日,地点:北京师范大学。(27)参加“纪念中国修辞学会成立30周年学术论坛”,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4月24-25日,浙江金华。作大会主题报告《修辞学与汉语史研究》。(28)参加“中国语言学发展之路——继承、开拓、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年8月26-30日,北京大学。作学术报告《王力先生的汉语修辞学研究》。(29)参加“中国语文现代化第一届国际会议暨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九届年会”,主持大会学术报告。武汉大学,2010年10月22-25日。(30)参加“第八届全国汉语词汇学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网络语言成活率的一点思考》,并主持大会学术报告。时间:2010年11月18日至22日,地点:苏州大学。(31)参加“.纪念陈望道诞辰120周年、中国修辞学会成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复旦大学,2010年12月4-5日。主持大会学术报告。(32)参加“蜕变与开新:古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台湾东吴大学,2011年429-30日。发表论文:《名词铺排与唐诗创作》。(33)参加“纪念《语法修辞讲话》发表60周年学术研讨会”,天津外国语大学,2011年10月15日-16日,主持大会学术报告。(34)参加“词汇学国际学术会议暨第九届全国汉语词汇学学术研讨会”,山东大学,2012年10月12日至15日,主持小组讨论会,并作《从“熊猫”、“猫熊”看“同义异序词”的成词理据》学术报告。(35)参加“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对比研究学术研讨会”,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10月27~28日。主持大会学术报告,并作《从海峡两岸对西方人名翻译的修辞行为看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在两岸存续的现状》学术报告。(36)参加“汉语发展演进与修辞创造”全国高层论坛学术研讨会,江西宜春学院,2013年12月7~8日。作《从修辞视角看网络词语成活率问题》学术报告。(37)参加2014年“语言的描写与解释”国际学术研讨会,复旦大学,2014年9月20~21日。作《否定表达的修辞功能》大会学术报告,主持人:陈忠敏。(38)参加“新媒介背景下的汉语发展演进与修辞创造全国学术研讨会”,大连大学,2014年8月15~18日。作《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对汉语修辞创造的促动——以“谐音双关”的修辞功能演进为例》学术报告。(39)参加“中国修辞学会2014年年会暨‘修辞创造与汉语发展演进’学术研讨会”,苏州大学,2014年12月12~14日。主持大会学术报告,演讲人为北京大学孙玉文教授、北京大学邵永海教授。讲学演讲(1)1999年3月-2000年3月,任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客员教授,主讲《中国文学研究》等课程。(2)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任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专任教授,讲授《中国文学研究》等课程。(3)2005年12月11日,应邀在在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举办的关西地区汉语教师协会上作<汉语的比喻类型及其相关理论问题>的学术演讲,主持人:胡士云教授。(4)2005年12月22日,应邀在在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大学院作学术演讲,题目是<汉语语义的委婉表达及其相关理论问题>,主持人:彭飞教授。(5)2006年1月13日,应邀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院作题为<汉语外来词音译类型及其相关理论问题>的学术演讲,主持人:古屋昭弘教授。(6)2008年10月26日,应邀在湖北师范学院作学术讲演,题目是:《比喻造词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主持人:张春泉教授。(7)2008年11月5日,应邀在广西大学作学术讲演(广西大学君武大讲坛讲座),题目是:《陈望道先生的治学经验与对中国修辞学的贡献》,主持人:张廷兴教授。(8)2008年11月5日(晚),应邀在广西大学作学术讲演(广西大学君武大讲坛讲座),题目是:《关于中国修辞学发展及其研究的未来走向之思考》,主持人:张廷兴教授。(9)2009年2月至2009年6月,任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讲授硕士课程《中国笔记小说史》、《汉语词汇学》、《修辞学》等。(10)2009年2月至6月日,任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主讲硕士班课程《中国笔记小说史》、《汉语词汇学》、《修辞学》。(11)2009年4月7日,应邀在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作国学讲座,题为《汉语外来词音译类型及其音译语言心理》,主持人:林伯谦教授。(12)2009年4月29日,应邀在台湾东吴大学教学讲座,题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修辞学教学为例》,主持人:林伯谦教授。(13)2009年10月9日,应邀在湖北师范学院作研究生学术讲座,题为《比喻与比喻造词》,主持人:段曹林教授。(14)2009年10月10日,应邀在湖北师范学院作研究生学术讲座,题为《讳饰与汉语委婉语》,主持人:段曹林教授。(15)2009年10月10日(晚),应邀在湖北师范学院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作学术讲座,题为《修辞学与汉语史研究》,主持人:段曹林教授。(16)2009年10月11日(晚),应邀在湖北师范学院为大学生作学术讲座,题为《汉语外来词音译与汉语修辞》,主持人:张春泉教授。(17)2010年10月16日(晚),应邀在湖北师范学院为大学生作学术讲座,题为《比喻造词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主持人:张春泉教授。(18)2011年5月21日,应邀在苏州大学作学术讲演,题目是:《比喻造词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主持人:曹炜教授。(19)2011年6月7日,应邀在安徽大学作学术讲演,题目是:《名词铺排与唐诗创作》,主持人:曹德和教授。(20)2013年4月10日,应邀在苏州大学作学术讲演,题目是:《立片言以警策:新闻标题的炼字锻句问题》,主持人:曹炜教授。(21)2013年11月15日,应邀在海南师大作学术讲演,题目是:《从修辞视角看网络词汇成活率问题》,主持人:龙涛教授。(22)2013年11月16日,应邀在海南琼州学院作学术讲演,题目是:《从修辞视角看网络词汇成活率问题》,主持人:文珍副院长。(23)2013年11月18日,应邀在海南琼台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作学术讲演,题目是:〈比喻造词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主持人:龙文希教授。(24)2013年12月9日,应邀在江西宜春学院作学术讲演,题目是:《比喻造词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主持人:万四华院长。(25)2014年4月11日(上午),应邀在大连大学文学院作学术讲演,题目是:《比喻造词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主持人:李索院长。(26)2014年4月11日(下午),应邀在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作学术讲演,题目是:《比喻造词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主持人:李宝贵院长。(27)2014年4月14日,应邀在大连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作学术讲演,题目是:《比喻造词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主持人:陈宏俊院长。(28)2014年9月27日,应邀在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作学术讲演,题目是:《从修辞学视角看网络词汇的成活庇问题》,主持人:杜道流教授。

孔子国际发表论文吗

中国的历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响史。《四书五经》成了学校的教科书,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熟记。古代哲人的教条,深深地植跟于人民的心中。由于这种儒学的熏陶,中国逐发展出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活,追求智识崇尚智慧的狂热,以及稳健的文化。中国虽经常遭受侵略,旦其文化不但能屹立不绕,而且还能同化异族。但是,儒学并不是万能灵药。他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一剂有效的灵药,能使他们的王朝尽量避免混乱和衰落的来临。但是,对于在求变求新的国际竞争压迫下,对于一国的发展,是个阻碍,那些维系个人和社会秩序的礼教,几乎使人无法动弹,而造成一套用不改变的模式。孔子的教条。彻底的限制了人类自然而充沛的冲劲。孔子的那些礼教实在太完美了,以致显得过分的严肃。在孔子的教条下,简直没有豪放和冒险,爱情和友谊也过分的受到桎梏。他使妇女一味服从,贬低了自己。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先秦天道思想,箴言出版社,台北 1974, 4思想的出路,中央文物供应社,台北 1975, 6人生哲学,三民书局 1976, 7熹与多玛斯形上思想比较,商务印书馆,台北 1978, 4中西二百位哲学家,东大书局,台北 1978,10朱熹哲学,智音出版社,台北 1978, 4功利主义述评,革命理论研究班教材选辑,第4卷,P.355 1981, 4实用主义探微,革命理论研究班教材选辑,第4卷,P.345 1982, 6理则学,黎明书局,台北 1983, 7革命哲学,国家安全干部研究班印 1984, 6人生哲学的形上基础,仰哲出版社,新竹 1985, 6三民主义比较研究,国家安全干部研究班印 1986, 2人生哲学,空中大学出版社 1987, 2人生问题丛录,台湾省训练团丛书 1989,12人生哲学讲录,台湾省训练团丛书 1990, 4人生哲学问题丛录,仰哲出版社 1991, 9各种主义比较研究,国家安全干部研究班印 1994, 6伦理道德,讴馨事业公司 1995, 7 诗书中的帝与天,哲学论集五卷 1975地方教会与政治,神学论集 1976朱熹的形上思想,哲学论集十卷 1977基督思想与中华文化,葡萄园杂志,台中,67.3 1978文化建设与人生,哲学与文化,第6卷第1期,p.29 1979当代中国人生哲学的架构,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5期,P.298 1980从论语中看孔子的天道思想,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9期,P.584 1981罗光总主教的人生哲学,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4期,P.229 1981三民主义方法论的讨论,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1期,P.9 1982中西文化比较导论,青年战士报,79.05.05 1982要辨明大是大非,青年战士报,79.01.23 1982多玛斯论有及其属性,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4期,P.230 1983哲学与人际关系,东吴哲学系传习录,第二集,P.261 1983体验生活的目的,青年战士报,79.12.24 1983中国人的宇宙观及人生修养,中西文化比较研究,P.84 1984如何建立革命的人生观,国军哲学教材(二) 1984如何培养革命哲学修养,国军哲学教材(二) 1984时代青年应有的人生理想,人生哲学补充教材,第一期,P103 1984自由在哲学理念中的意义,人文学报,第10期,P.17 1985中国人生哲学对现代人生的启发,台湾省训练团通讯 1986,4,15建立校园伦理维护校园安定的理论与实际,中韩**教育问题研讨会 1986,12当代儒家的方向与方法,台大国际中国哲学研讨会论文集,P.275 1986总统蒋公的哲学思想,青年日报45特刊 1986中国人文精神之发扬,教育部文化讲座 1987,10,27孔子生命哲学的现代意义,国际孔学会议论文集 1987朱子理形论,哲学与文化,第14卷第6期,P.362 1987人生哲学在管理科学中的应用,新闻晚报13版 1988, 4,30戴震人性论评析,台大中国人性论研讨会,台北 1988, 5,28迈向21世纪的人文精神,金门县志 1988,11,19孔子生命哲学的现代意义,哲学与文化,第15卷第1期,P.32 1988范仲淹的生命哲学,范仲淹千年诞辰国际会议论文集,北京 1989, 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2540诞辰国际会议论文 1989,10现代人的价值观,高雄市公训中心教材选集(三),P.83 1990, 2生命意义与护理伦理,全国护理人员研讨会,台北 1990, 5,17基督宗教的现代意义 1990, 6,26成年礼仪中的生命精神,成年礼研讨会 1990,10,18儒学的现代化功能,澳门儒学研讨会,台北 1990,12,18儒学生命哲学中的超越观,生命哲学研讨会,山东,曲阜 1990,12,27人生哲学,哲学大辞书 1991, 4,15论语中孔子伦理思想的超越性与普遍性,两岸儒学会议,台北 1991,10,12Ultimate Value as the final aim of Human life in philosophy of Life.Coference of value development and the university classroom 1991,10,21价值系统与人生计划,价值观发展与大学教育研讨会 1991,10,22孙逸仙思想与伦理建设,孙逸仙思想与廿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 1991,12,26以价值系统建立安身立命之基,香港安身立命研讨会 1991,12,27朱熹的伦理思想,国际朱子学会议 1992, 5,30Eternel Commitment in modern value system,辅大鲁汶哲学系交流研讨会 1993, 5,28荀子的自然生死论,中国哲学会,中国人的生死观研讨会台北,哲学与文化,第21卷第12期,P.592 1994, 5,14荀子的修身正本论,两岸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北戴河,哲学与文化,第21卷第12期,P.805 1994,6,22如何建立乐观奋发、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三军五校毕业生**爱国讲习会 1994,11, 7仁的认知与实践─谭嗣同学术研讨会,台北 1994,12,25荀子的名正起义论,哲学与文化 1994荀子的批判怀疑论,哲学与文化 1994理性经验论─荀子与亚里斯多德在知识论上的比较,哲学与文化 1994提升大学品质的理念,管理科学会,提升大学教育品质研讨会 1995, 4,13完型理论与伦理教育,陕西师大哲学与当代伦理研讨会 1995, 4,17The Epistemology of Hsun Tzu and Aristotle,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与文化研讨会 1995, 5,14伦理与价值,哲学与伦理学术研讨会 1995,10, 1中国哲学中的生命价值观,文化讲座 1996.11简朴生活的伦理原则,环保哲学与简朴生活学术研讨会,中国哲学会 1996.12.21仁的认知与实践,谭嗣同研讨会,北京 1997. 8.29吴康,哲学词书 V.3 1997有与无,哲学词书 V.3 1997爱的智慧,中国哲学会,「生活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台北 1998.04.17谭嗣同之学思,谭嗣同暨戊戌维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湖南 1998. 9.28分流与整合,中国哲学会,「末世与希望」学术研讨会,台北 1998.12.19超越与平安,宗教与伦理教育研讨会,台北 1998.12.21儒家伦理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中华文化与二十一世纪研讨会,香港 1998.12.15以整合的价值重建人精神,当代社会道德重整研讨会,屏东 1999. 1. 5基督教哲学的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台北东吴大学 1999.5.29儒家的王道思想,「文明融合与世界和平」学术会议,比利时 1999.07.08百年来(1899-1999)天主教哲学对中国思想的影响,国际中国哲学会,台北 1999.07.26仁爱与侠义,「仁学与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研讨会,天津,南开大学 1999.08.22中华文化之宏观概述,《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两岸教会交流研究小组 1999,09儒家的王道与天主教的爱,「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暨儒学与二十一世纪的和平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 1999.10.07普遍的人文主义精神-李振英教授的教育哲学,哲学与文化,第26卷第10期 1999.10.15方东美的人生哲学,「方东美先生百岁诞辰纪念学术研讨会」,中国哲学会 1999.12.19 1. 中国哲学家孔子,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1期,P.66 1980尹文子,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2期,P.139 1980田骈,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3期,P.212 1980司马迁,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4期,P.277 1980玄奘,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5期,P.352 1980老子,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6期,P.427 1980列子,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7期,P.500 1980向秀,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8期,P.570 1980吉藏,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9期,P.642 1980朱熹,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10期,P.715 1980朱光潜,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11期,P.787 1980宋牼,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12期,P.850 1980申不害,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1期,P.66 1981何宴,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2期,P.136 1981阮籍,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3期,P.212 1981法藏,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4期,P.283 1981李翱,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6期,P.428 1981李侗,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7期,P.501 1981吕祖谦,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8期,P.571 1981邵雍,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9期,P.644 1981吴与弼,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10期,P.718 1981吴起,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11期,P.787 1981胡居仁,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12期,P.853 1981胡适,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1期,P.69 1982孟子,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2期,P.140 1982荀子,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3期,P.214 1982荀悦,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4期,P.282 1982神会,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5期,P.354 1982曾子,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6期,P.429 1982曾国藩,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7期,P.501 1982庄子(1~3),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8、9、10期,P.573、681、753 1982许行,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11期,P.825 1982许衡,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12期,P.889 1982梁启超,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1期,P.66 1982康有为,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2期,P.141 1983商鞅,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3期,P.213 1983孙武,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4期,P.285 1983淮南子(上、下),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56期,P.357、429 1983郭象,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7期,P.501 1983智顗,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8期,P.570 1983周敦颐(上),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12期,P.851 1983周敦颐(下),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1期,P.66 1984程颢(上、下)良知说,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2、4期,P.139、285 1984程颐(上、下),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6、7期,P.429、501 1984陈献章,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8期,P.573 1984黄宗羲(上、下),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9、10期,P.645、715 1984马孚,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11期,P.790 1984孙中山,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12期,P.856 19842. 中国哲学专题道,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1期,P.64 1980器,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2期,P.142 1980礼,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3期,P.215 1980义,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4期,P.279 1980智(上、下),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5、6期,P.355、430 1980易(1、2、3、4),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7、8、9、10期,P.502、P.572、P.644、P.718 1980中,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11期,P.789 1980孝(1),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12期,P.852 1980孝(2、3、4),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1、2、3期,P.68、138、214 1981忠(1、2、3),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4、6、7期,P.281、426、503 1981命,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8期,P.573 1981和,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9期,P.647 1981信,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11期,P.789 1981勇,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12期,P.855 1981耻,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1期,P.71 1982神,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2期,P.141-P142 1982真(上、下),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2期、第4期,P.215、284 1982情,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5期,P.356 1982变(上、下),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6期、第7期,P.431、503 1982天命,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8期,P.575 1982太极(上、中、下),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9~11期,P.683、755、827 1982道统(上),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12期,P.891 1982道统(下),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1期,P.168 1982性情,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2期,P.124-P126 1983中庸,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2期,P.143 1983君子,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3期,P.215 1983良知(上、下),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4期、第5期,P.287、P.359 1983形上与形下(上、下),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6、7期,P.431 1983兼爱,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8期,P.572 1983理学(上),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12期,P.853 1983理学(中、下),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1、2期,P.68、141 1984乾坤(上、下),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6、7期,P.431、503 1984阴阳(上、下),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8、9期,P.575、647 1984体用(上、下),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11、12期,P.792、858 1984 自杀,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4期,271 1980离婚,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5期,P.346 1980堕胎,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6期,P.421 1980试婚,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7期,P.491 1980人生,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8期,P.560 1980理想,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9期,P.629 1980真与假,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10期,P.700 1980善与恶,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11期,P.772 1980美与丑,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12期,P.834 1980圣与圣人,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1期,P.50 1981痛苦,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2期,P.123 1981风雨中的宁静……在困难中如何自处,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4期,P.264 1981安乐死,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5期,P.339 1981良心,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6期,P.410 1981面对孤独,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7期,P.485 1981如何使自己过得快乐,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8期,P.559 1981孝顺,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9期,P.635 1981责任,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10期,P.705 1981义与利,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11期,P.777 1981欲望,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12期,P.843 1981自由,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1期,P.57 1982命运,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2期,P.126 1982和谐,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3期,P.198 1982德行,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4期,P.270 1982审美,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5期,P.342 1982创造,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6期,P.417 1982意境,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7期,P.490 1982修养,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8期,P.561 1982宗教,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9期,P.671 1982信仰,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10期,P.740 1982沟通,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11期,P.810 1982人性,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12期,P.876 1982人格,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1期,P.50 1982人生的理想,青少年公民教育广播讲座专集,教育部训育委员会出版,P.203 1983道德,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3期,P.198 1983功利主义,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4期,P.268 1983实用主义,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5期,P.340 1983快乐主义,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6期,P.412 1983进化主义,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7期,P.483 1983法律主义,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8期,P.553 1983自由主义,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12期,P.836 1983实证主义,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1期,P.53 1984良知说,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2期,P.123 1984时代青年的使命,青年日报青年节专刊 1984慎独,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10期,P.717 1984生活教育与自强活动,幼狮月刊 1986, 6接受挑战承担责任,救国团通讯 1986, 6,16生命的尊严,哲学与文化,第14卷第3期,P.27 1987如何养成大专青年自治自律、精神专业道德与人文主义精神,幼狮通讯稿9879期 1987气质与修养,德文系二年级班刊 1987现代青年的价值观,幼狮通讯社稿10002期 1988, 2,11服务的人生观,救国团北区大专中心服务员讲习录 1988, 7,20国军子弟之时代使命与责任,擎天联谊社稿 1988现代人应有之传统人文精神,日日是好日,中国生产力中心出版,P.59 1988善念存心中,祥和必自来,青年日报 1989, 4, 6罗光总主教的风格 1989,12,23奋起与坚忍,荣光周刊 1990, 6,25以哲学教育改善社会,哲学与文化,第17卷第10期,P.865. 1990,10人文精神在三民主义教育中的地位,教育部人文与社会讲座 1992,8,13以价值哲学为内含的人生哲学 1993如何做选择判断,荣光周刊1459号 1994, 1,31分花拂柳说人生,国父纪念馆文化讲座 1994, 4中年再出发,荣光周刊1470号 1994, 4,18升学抑就业,荣光周刊1471号 1994, 4,25开创第二春,荣光周刊1472号 1994, 5, 2保险更保险,荣光周刊1473号 1994, 5, 9有效的财务规划,荣光周刊1474号 1994, 5,16投资保险法,荣光周刊1475号 1994, 5,23身体能负担吗﹖荣光周刊1476号 1994, 5,30如何建立乐观奋发、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三军官校**爱国研习会 1994.11. 7承担艰钜,再创契机,荣光周刊 1995,10,31充实心灵生活,涵泳志节情操,三军四校毕业 1997.11爱的智慧,生活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 1998. 4.17超越与平安,通识与学业融合研讨会,北区 1998.12.21 对思想教育的检讨和建议,新生报 1980, 5,10三民主义精神,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11期,P.721 1981当代社会伦理与反伦理双向评论,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11期,P.746 1983伦理教育的再发扬,哲学与文化,第12卷第5期,P. 289 1985罗光著人生哲学(书评),哲学与文化,第12卷第9期,P.646 1985道德教育与民主法治,幼狮通讯稿9879期 1987, 3,26效法蒋公精神,发扬民族气节,青年日报45 1987认识哲学,新竹青年61期,P.10 1987丰富心灵的种子,中央日报 1988, 1,15哲学之用,中央日报 1988, 1, 7中国需要哲学家,哲学与文化,第15卷第10期,P.649. 1988,10哲学人格,辅仁哲学,1988年元月号 1988家庭伦理在现代之意义 1988智慧有价,心桥38期 1988哲学还能救中国吗?哲学与文化第十六卷第十期,P.649,台北 1989哲学概论,哲学与文化,第17卷第1期,P.76. 1990, 1以文化建设充实国力,以精神文明建设国家,青年日报 1991, 1, 5道德建设与国家发展 1991, 1, 5还有哲学教育吗?哲学与文化 1991,10, 1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当代青年 1994, 5各种主义比较研究,国安局 1996. 5大学的哲学教育-以辅仁大学为例,亚洲天主教哲学家研讨会,日本长崎 1997. 3.26思考技巧的运用要略,高雄公训中心月刊 1997中华文化之宏观概述,中华文化概论 第一章 1998. 5 天主教辅仁大学国际哲学会议日记,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2期,P.105 1980中国天主教哲学会1984年年会日记,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4期,P.261 1984迎六义士话容忍,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9期,P.577 1984建立三民主义的新世纪,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12期,P.793 1984社团活动与社会服务,同舟社刊 1985贺台大哲学系召开国际中国哲学研讨会,哲学与文化,第12卷第11期,P.721 1985纪念先总统蒋公百年诞辰,哲学与文化,第14卷第11期,P.721 1986假期青年自强活动的成效与展望,团务通讯 1986台北七五,中国七六,哲学与文化,第14卷第1期,P.1 1987祝国际孔学会议成功,哲学与文化,第14卷第11期,P.721 1987假期青年自强活动的成效与展望,团务通讯(9月) 1987为现代教师塑像,青年日报 1988, 9,28开放政策下的省思,中外杂志6月号 1988除了民主科学之外,我们还有什麼?教友生活 1989, 5, 4有什麼样的党就要有什麼样的党员,青年日报 1989,12,22给七八级同学,辅大哲学系78年毕业册 1989无忝所生,如在左右,青年日报,台北 1990, 3,28国是会议的共议与底限,青年日报 1990, 6,30我们的期望,哲学与文化,第十七卷第一期,P.2 1990给七九级同学,辅大哲学系79年毕业册 1990贺罗光总主教80华诞,哲学与文化,第18卷第1期 1991, 1认同国家,关怀社会,青年日报 1991, 1,16圣母敬礼的时代意义,教友生活 1991, 5,13发扬民主精神,共创自由未来 1991道德建设与国家发展,哲学文化 1992,10再创历史的光辉,荣光周刊 1992,10,31对革命民主政党本质的体认 1992.11两岸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哲学与文化 1993,10第十九届世界哲学会议报导,哲学与文化,第20卷第11期 1993,11家庭年请推动全家归主运动,教友生活 1993,12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当代青年 1994, 8以宗教唤起人心改善社会,教友生活 1994, 8, 1中国文化的反思与展望研讨会,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哲学与文化,第21卷第12期,P.745 1994中国文化的反思与展望研讨会综合报导,哲学与文化,第21卷第12期,P.760 1994北京大学哲学系建系八十周年─展望二十一世纪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哲学与文化,第21卷第12期,P.1042 1994La Sociedad Y El Pernsamiento contemporaneos,中南美外交人员讲习录 1991, 5,20Futus Persamiento mundel,中南美外交人员讲习录 1992, 5,20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people,中南美外交人员讲习录 1993, 5予岂好辩哉 1995.10推动心灵改革,坚实国军战力,三军四校毕业 1996.11西藏生死书导读 1997. 5. 1如何调整并规划学生事务之组织架构及内涵,迈向21世纪学生事务研讨会,训育学会30年

孔子(前551 - 前 479)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孔子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这是不正确的。孔子及少谈论神,拒绝讨论来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他对人生的关系深刻了解,他的学说并不是他所创立的,严格来说,他只是及中华文化思想的大成者。他是一位重视个人的伦理道德和行为的现世哲学家。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规范着高尚者的行为。「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他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虽然当时的统治者没有采纳孔子的学说,然而在他死后,儒家成为显学。但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儒家学说遭到贬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他采用法家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以为这样就可以整齐学术,统一思想。然而,秦始皇的努力并不成功,在秦朝灭亡前夕,儒生们又开始宣讲儒家学说。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时代,儒家学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中国科举制度,始于汉朝。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们对孔子礼教的理解程度。由于科举制度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所以由汉朝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孔子的四书五经中打转。知识分子穷一生精力从事研究他的学说,一生都跳不出这个圈子。大大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中国的历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响史。《四书五经》成了学校的教科书,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熟记。古代哲人的教条,深深地植跟于人民的心中。由于这种儒学的熏陶,中国逐发展出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活,追求智识崇尚智慧的狂热,以及稳健的文化。中国虽经常遭受侵略,旦其文化不但能屹立不绕,而且还能同化异族。但是,儒学并不是万能灵药。他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一剂有效的灵药,能使他们的王朝尽量避免混乱和衰落的来临。但是,对于在求变求新的国际竞争压迫下,对于一国的发展,是个阻碍,那些维系个人和社会秩序的礼教,几乎使人无法动弹,而造成一套用不改变的模式。孔子的教条。彻底的限制了人类自然而充沛的冲劲。孔子的那些礼教实在太完美了,以致显得过分的严肃。在孔子的教条下,简直没有豪放和冒险,爱情和友谊也过分的受到桎梏。他使妇女一味服从,贬低了自己。“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这一著名口号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五四”那批代表人物都是全盘否定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更有一种观点,认为“五四”以来在文化领域就开始了一种过激主义的“左”的倾向,似乎解放以后严重泛滥的“左”倾思潮,以至“文化大革命”的发生,都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这使我有些不解。“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外历史上多次启蒙运动采取尊古、复古的形式有所不同,是以鲜明的反传统形式出现的。因为从旧的思想、道德、文化中,不仅很难找到改革的基点或旗号,而且日益显示严重的障碍。而选定“孔家店”这个突破口,无疑有利于冲破旧的以封建政治、伦理秩序为核心的文化格局。然而,另一方面,那些代表人物并不是“全盘反传统”的,从胡适的著述中可以看到,他对孔子和朱熹都怀有敬意。又如当时对旧文化作激烈批判的另一位人物钱玄同,他曾一度主张废除汉字,但他在坚决反对学术、文化领域的专制主义时,又十分向往中国古人所幻想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宽阔而自由的世界。对于孔子本人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他们主要是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利用儒家经典来箝制人的思想与个性。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是要求思想自由、精神独立、个性解放。“五四”运动并没有造成什么“文化断裂”或“思想危机”,而是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至于解放后一度愈演愈烈的“左”倾思潮,最后导致“十年动乱”的发生,恰恰表现为文化专制主义,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相背离的,而且另有国际国内的社会思想根源

孔子在国际上发表论文

孔子顶礼膜拜的人物就是周公。孔子以克己复礼为己任,他所要复的礼即为周礼。周礼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基础。周礼的核心是宗法制,...www.wsdxs.cn/html/lunli

孔子关于仁的论文

从“仁”与“礼”的关系出发,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指出凡君子所行就是“仁”,即使在当下不符合“礼”,但从长远看来还是符合“仁”的标准的;而小人就必须用“礼”来约束,使之行为不违背“仁”。以“仁”、“礼”关系作为标准,孔子从道德上把人分为君子与小人,从智力上把人分为上智、中人及下智。下面是我整理的孔子关于仁的论文,欢迎来参考!

关键词:“仁”;“礼”;划分

对于孔子思想中“仁”与“礼”的关系,一般认为二者是意识和实践的关系,“仁”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和追求的最高目标,“礼”是价值标准和外在要求,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可以说“仁”就是内化的“礼”,“礼”就是外化的“仁”,“仁”是内圣的基础,“礼”是外王的条件,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成就内圣外王的圣贤。但是,在《宪问》中有记录,“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管仲是肯定的,说管仲的行为是符合“仁”的标准的;而在《八佾》中,“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在这一句中,明显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管仲不符合“礼”的规定性的。由此可见,管仲这个人在孔子那里,用孔子的“仁”和“礼”的标准去衡量,是只符合“仁”而不符合“礼”的。一般的对于“仁”与“礼”的关系的认识,是认为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也就是说,具有“仁”的品质的人,他们的行为也必然合乎“礼”的规定,反之,在行为上能遵守“礼”的人,也肯定就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仁”的境界。但是孔子却认为管仲达到了“仁”却不符合“礼”,这与一般的对于孔子“仁”和“礼”关系的认识是相矛盾的。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仁”与“礼”并没有内在的一致性。那么这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君子是一刻也不会离开“仁”的,君子之所以叫做君子就是因为他们符合“仁”的标准。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如果一个人是君子,那么,他的所作所为就是符合“仁”的标准的,即使在当下不符合“礼”的要求,从长远看来,还是符合大众利益的,还是可以归于“仁”的。就像《宪问》里说,“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管仲未死,有利于天下民众,便是大节,为公子纠而死,只是小信小节,小节要服从大节。顾炎武在《曰知录》中说:“略其不死子纠之罪,而取其一匡、九合之功,盖权衡于大小之间而以天下为心也。”可见,即使管仲的做法不符合“礼”的要求,他依然是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在《伯泰》中有记载:“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蒽,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颜渊》中也说:“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无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见,对于一般的民众来说,他们本身不能达到“仁”的境界,所以他们的行为必须有一定的规定性以保证其不会破坏“仁”,这个规定性就是“礼”。“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宪问》)“礼”是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一种工具,是维护一种秩序或者达到“仁”这样一种状态的必要手段。

可见,“仁”与“礼”的区别并不在于一个是“意识”一个是“实践”,而是对于不同等级的人要达到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不同规定性。是孔子对人的不同划分导致了“仁”与“礼”这两个概念的差别。简而言之,孔子认为能达到“仁”的境界,并且其行为不违背“仁”,不违背民众利益的人是“君子”;而不能达到“仁”的境界,并且其行为必须依靠“礼”来约束才能不违背“仁”的要求的人是小人或者愚人,也可以说是一般民众。根据这个标准,从道德上,孔子把人划分为君子与小人;从智力上,把人划分为上智,中人与下智。

孔子所说的君子始终是不违“仁”的,而小人却在不同的方面,从不同的'程度上违反了“仁”。一、在对待“天”、“道”、“命”的态度上,“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君子有所畏,所以他们在行事的时候,必然是以不违背“天命”、“大人”或者“圣人之言”为前提,或者说是出发点的。而他们行事的目的也是有利于这些他们所敬畏的事物的。而小人则无所畏惧,他们没有任何敬畏,所以在行事中只依据自己的好恶来行动,所以行事的结果往往造成许多不利的结果或者影响。“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所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子路》)可见,君子通常在“大道”上有所担当,而小人却在小事上计较。

二、在对待义利的关系上,“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始终把“德”和“义”摆在首位,并不以自己的私利为目的,心怀天下,为人民着想,所以能凡事皆以“仁”为出发点,小人却正好相反,如果没有一定的礼数来加以约束,他们就会没有任何顾忌的去追求私利。

三、在对待他人的问题上,“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君子在与人交往中,注重整体的利益以及团结,可以为了整体而牺牲自我。小人只会为了一己的私利而勾结在一起,当整体失去价值的时候,小人们便会分散开来。这种现象也就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而“礼”恰恰是要把大家约束在一个维度之内,使得人们不能随意的破坏一种和谐或者说秩序。破坏整体利益的就是只顾一己私利的小人,也可以说,“礼”就是用来规范小人的行为的。

四、在对待困难的态度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君子面对困难毫不退避,敢于直面问题,并且能够坚守自己的立场与信念,不像小人一样整天为了困难而哀愁,消极。君子解决问题依靠自己,不依赖于别人,也不会为了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而危害别人的利益。小人就正好相反了。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小人往往会借助别人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的,有时甚至是使用损人利己的方式。

正因为君子在各个方面,无论是行为还是信念都坚持大众为先,不以自己的利益为重,所以君子的行为从始自终都不会离开“仁”,也就是说,君子的行为就代表了“仁”。小人作为与君子相对的一群人,他们凡事以自己为先,这样就容易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更有甚者会祸国殃民,所以对于这类人,要制定一套“礼”来约束他们的行为,规定他们该做什么,要如何做。这样才不会危害人民的利益与统治的秩序。

在智力上,孔子把人划分为三个等级:上智、中人和下智。“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在这里,孔子说的“上”指的就是他的道德理想、政治理想等等。对于中人以下智力的人,不必对他说太多高深的,他所不能够理解的话语,即使告诉他,他也不知道应该如何行事,如何帮助实现“上”,只需要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要如何去做就可以了。这样形成的规定性就变成了“礼”,中人以下的人只要遵守“礼”就不会违背“仁”。对于中人以上的人,他们的智力可以领悟到孔子所说的“上”所容纳的广泛内涵,并且能够自觉的为实现“上”而作出努力。他们会思考什么于“上”是有益的,什么于“上”是有害的,能够自觉的趋利避害。所以他们的行为就不会违背“上”,也就不需要“礼”的约束。因为“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阳货》),所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

可见,孔子理想中的人是君子,是上智之人,因为只有他们能实现孔子的理想与信仰。但对于小人和下智之人,孔子也没有放弃,依靠“礼”来约束他们,依靠“教”来化育他们,期望他们能够配合君子和上智之人来实现自己的追求。

中国的历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响史。《四书五经》成了学校的教科书,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熟记。古代哲人的教条,深深地植跟于人民的心中。由于这种儒学的熏陶,中国逐发展出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活,追求智识崇尚智慧的狂热,以及稳健的文化。中国虽经常遭受侵略,旦其文化不但能屹立不绕,而且还能同化异族。但是,儒学并不是万能灵药。他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一剂有效的灵药,能使他们的王朝尽量避免混乱和衰落的来临。但是,对于在求变求新的国际竞争压迫下,对于一国的发展,是个阻碍,那些维系个人和社会秩序的礼教,几乎使人无法动弹,而造成一套用不改变的模式。孔子的教条。彻底的限制了人类自然而充沛的冲劲。孔子的那些礼教实在太完美了,以致显得过分的严肃。在孔子的教条下,简直没有豪放和冒险,爱情和友谊也过分的受到桎梏。他使妇女一味服从,贬低了自己。

关于孔子仁义的论文

“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观念,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儒家学说得以确立其主流文化地位的依据。“仁”作为道德观念虽不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但其基本内涵却来自孔子的发明。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孔子仁义的论文,让我们一起了解下孔子的“仁义”思想。

当今社会,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企业诚信缺失、社会诚信缺失、个人诚信缺失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已经影响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影响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极大地败坏了社会风气,党的十八大提出;到建国一百周年时,要把我国建成为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2013年3月召开的两会期间,人民网策划的“把你的声音带到两会来”,一些代表和网友呼吁,塑造道德要从青少年抓起,表明全社会和民众对重塑社会道德的渴望与呼唤。“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需要进行专门道德教育和管理,学校作为培育人的机构,肩负着教育和管理的重任。而孔子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伦理价值观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仁义礼智信”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道德建设的根,把它纳入思想道德教育和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对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道德缺失原因

只有对导致青少年道德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才能对症下药,达到提升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养的良好效果。笔者认为,道德缺失原因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1 家庭教育方式不健康

青少年的道德与父母的言行、教育方法、责任等密切联系。现在许多父母节衣缩食,要给儿女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最好的物质生活,无原则的对儿女的溺爱、迁就,使其从小就养成懒惰、任性、自私、攀比等不良心理。稍不如意,就采取极端方式反抗、出走甚至是自杀。一些家长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存在问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缺乏与子女有效的沟通。有的父母工作和生活压力大,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等。这些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阻碍了青少年思想道德的良性发展。

1.2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范围很广,包括社会关系、社会风气、习惯势力、文化设施,亲友关系等,是客观存在的,对青少年的发展来说,是一种隐性的社会约束力量,对青少年道德形成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一些拜金主义,享乐思想的存在,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等使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受到一定的冲击,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不容小视。并且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青少年学生接触的事物更多、更杂,模仿能力也越来越强。模仿的大多是不健康的东西。这些因素也腐蚀了青少年那颗涉世未深的心,导致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现象明显。

1.3 道德教育与现实脱节

道德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体现在日常活动中人们待人接物上。如果道德远离了生活,就成了“政治口号”,成了空的东西。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道德规范,内容比较空泛,没有很好地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缺乏针对性,往往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不佳。教育与实际脱节,不但导致青少年信仰的失落,而且也是个别青少年自私、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形成的根源。

1.4 学校思想教育疲弱

目前,很多学校教育还存在重智轻德现象,把抓专业课的教学放在首要位置,思想道德教育课所分配的时间越来越少,也不重视传统美德课,使青少年对我国的道德传统美德不了解。在德育课中,重视德育的理论灌输,轻视道德的实践教育;重视道德规范教育,忽视道德信仰教育。而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而道德实践活动恰恰是我国学校德育教育所缺乏的。

2 仁、义、礼、智、信的内涵

孔子的学说,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他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思想,其内涵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仁”即同情、友爱之意,即爱人,爱人是人对自我的发现,自我的肯定和自我尊重,体现在教学中,是处理好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的一济良方。引申为人们应以博大的胸襟对待一切人和事。

“义”即公正或合乎公益的道理或举动,是处理人际关系,遵守言约信用的道德行为和价值取向,是作为人应该遵守的最高道义和应该依归的人间正义。体现为勇敢、忠诚、见义勇为,敢于坚持正义,惩治邪恶。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人生价值观,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在中华文化中,对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根本价值的思考与追求,体现为对义的思考与追求。

“礼”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引申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礼即行为规范、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礼的最高价值,其价值取向为“和谐”,继承和发展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智”即聪明、智慧之意,引申为知识。古语有“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智从道德智慧引申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

“信”即诚实,不欺。引申为学生在学习和做人做事时要诚实,不舞弊、不欺。要言必行、行必果。如果一个人言不由衷,说假话,肯定不会再有信誉。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

3 融入“仁义礼智信”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的途径

3.1 在授课过程中,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职业道德方面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不明显。教学过程中由于教育手段与途径相对单一,道德知识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使学生加深印象,并主动参与学习,可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什么叫行为导向教学法?指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通对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样式塑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教学技术包括:项目教学、模拟、表演、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设问等形式,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给学生更多参与、体验、感悟、思考和内化的机会,通过教学与活动逐渐提升学生的高度责任心、诚信待人,与人为善。使学生知、信、行相统一,使学生树立一种责任意识,培养道德素养。   3.2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服务活动

一些特殊的节假日,可带领学生走入社会,通过对自己专业知识的运用,为群众提供一系列无偿的帮助:敬老助残、公益宣传、或者去福利院当义工、去农村看望留守儿童等。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扶危济困、爱心帮扶、保护环境等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仁义礼智信”与社会接轨,去社会实践中去体验。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道德之心,教会他们在生活中如何仁爱,思考生命的意义。以爱心为动力,身体力行,提倡“经世济民,以人为本,义利兼顾”之道,把学生的道德知识内化信念,外化为行动。我校在这方面就做的比较好,2008年被评为德育示范校以来,这几年在社会服务活动方面稳步推进,使道德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3.3 搞好学校道德讲堂

2011年,中央文明办提出的学校要建设道德讲堂,提升师生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笔者认为搞好这个道德讲堂对青少年学生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建设道德讲堂,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师生“在家中为长辈尽孝心,在学校为同伴送爱心,在社会为他人献爱心”。通过听、看、讲、议、行等方式,传播身边凡人的“仁义礼智信”推动先进道德观念入脑入心,营造“讲道德、做好人、树新风”的浓厚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净化学生心灵,弘扬善行,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四德”为重点的道德教育。

3.4 将“仁义礼智信”融入到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在教育中,遵循学校德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德育工作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学校可以利用班会、晨会、国旗下的讲话,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的道德的熏陶。也可以利用广播站和板报等宣传工具进行以“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专题的事例教育,还可以利用不同的节日,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等节日,让学生通过节日,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从内心感谢父母,感恩亲情。还可以通过“成人宣誓”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一个成年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利用讲座、报告会、讨论会、辩论会等活动,使学生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情感得到升华,责任感、使命感、奉献精神得到强化。

3.5 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一直是重智轻德,三好学生、文明学生、优秀班干部几乎都要成绩好的学生才有资格,而学习稍差、但品德良好的学生几乎与这些荣誉无缘。为了改变这种缺陷,笔者认为,在评选三好学生、文明学生、优秀班干部时还要重点考查德,有才无德的坚决不评,对遵守道德突出的学生给予褒奖,加大对违反道德行为进行惩罚,逐步完善德育的评价机制,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积极践行仁义礼智信。在校园文化中开辟一个“本期校园之星园地”或“最美园地”,每个月为一期,专门针对学生的好人好事、文明礼貌等优秀品质进行宣传,可以设置“助人为乐之星、拾金不昧之星、诚实守信之星、孝老爱亲之星、爱护环境之星、文明礼貌之星等等,以学生为榜样对学生的善举进行宣传,从而给学生以直观、鲜活的印象,深化了学生对道德力量的了解和认同,使学生在道德实践过程中有了标准和参照。

3.6 强化兼专职德育师资队伍

要提升青少年的“仁义礼智信”等美德,就要配备较强的德育师资队伍,除了专职的德育课教师和班主任以外,还应邀请热心德育工作的校外人士担任辅导员、开设讲座或组织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充分调动师资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要像重视业务学术骨干那样重视德育队伍的选拔培养,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德育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只有教师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了,学生才能获得较好的发展。

将“仁义礼智信”的内涵贯穿整个德育教育过程,是一个系统、长期而全面的工程,要达到最终的道德教育目标,道德缺失的原因又复杂,仅凭学校的教育可能会事倍功半,还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使德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只有全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措施得力,排除管教误区,净化社会环境,才能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德才并进、全面发展。

孔子国际期刊发表论文

孔子研究属于文学期刊这一大类。《孔子研究》创刊于1986年,双月刊,是由山东省委宣传部主管、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的国际性中文学术期刊。

想要在国际期刊发表文章,最需要注意的就是文章的专业性,其次是文章的可读性,文字流畅度等,想要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首先需要注意的便是英文部分是否地道,报告部分学术引用是否严谨,周详。不说文字叙述完美无缺,起码没有语病,拥有基础行文流畅度。然而,有些大型国际期刊对于刊载论文要求偏高,仅仅拥有基础行文流畅度并不能满足其基础刊载要求,而有些研究者行文水平又恰巧无法到达一个完美的标准,这时,可以选择与以爱思唯尔(Elsevier)为代表的第三方合作,进行合理润色,以达到要求。

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读研究生是很好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不断拓展对外交流合作网络,是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和上海市政府奖学金生接收院校,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和境外伙伴缔结合作交流协议,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在“一带一路”重点区域开设孔子学院3所、独立孔子课堂1个,与卢布尔雅那大学合作建设的孔子学院获得“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其他情况简介。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现有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10个、上海高校智库3个、教育部备案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5个,与海关总署共建“全球贸易分析监测中心”等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2个智库分别入选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单(全国“A区高校智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智库委员会中方成员单位。

2016-2020年,在国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582篇,在国际期刊(SSCI、SCI、A&HCI、EI、ISTP)发表论文234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5项,承担国家级课题119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和教育部等重大重点课题10项;省部级课题290项,其中省部级重点项目19项。

以上内容参考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校简介

在读书,在学习,为了自己的目标前进着,每个成功的人都是付出了汗水加努力的,把自己的天赋用到极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