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就读于佛罗里达大学学生陈慧祥,被发现于学校办公室内自缢身亡。陈慧祥因为一篇论文,被导师李涛裹挟着走上了学术不端的道路,最终,和导师沟通未果的陈慧祥,因不堪重负选择自杀。
他自杀那年,是读博的第6个年头,而且,只要再“熬”上一个月就能迎接前途无量的未来,可他却还是选择了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美国留学之路。两年过去了,为什么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最终的解决?想要彻查并严惩“凶手”为什么这么难?
能否成功发表论文、顺利毕业、是否能拿到奖学金、申请到经费等等,都是导师说了算,如果运气不好,得罪了一个记仇的导师,他还可能让你“臭名远扬”,以后都无法再在学术圈混下去。而在美国,中国留学生还需要考虑到签证、高昂的生活费等问题,因此,他们与导师之间的利益捆绑更加紧密。
当师生关系早已变成雇佣关系,特权和官僚主义充斥其中,没人敢与一手遮天的导师叫板,受伤的只有被博导“老板”压榨的博士生。除了学业的高压,陈慧祥还会经常被李涛使唤着去做各种私事:当一名“专职司机”接送李涛及和他的家人、去李涛家帮着锄草。
唐晓琳曾跟朋友透露过,导师对中国人不友好,成员内部矛盾频发,教员关系并不和谐。陶崇园,他虽然不是博士,但还是因长期遭受导师王攀压迫,被迫叫导师爸爸、私下里给导师买饭、洗衣服、打扫卫生、被导师阻止深造等原因,选择在毕业之际跳楼自杀。
他留给母亲的最后一句话是:“妈妈,我受不了了,我真的不知道如何摆脱王攀老师。”之前,有个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读博士,发长文控诉自己的导师对学生进行精神“屠宰”。
当学业压力早已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时,一个又一个的学生还要迫于导师的绝对权威,笑脸相迎那段早已畸形扭曲的师生关系。
首先,博士生平均取得学位的年限是8.2年,硕士毕业25岁,等博士毕业(如果能幸运毕业的话)也都33岁了。身边的人早已陆续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而博士生只能拿着仅仅够维持生活的奖学金或补贴度日。
科研、教学、项目及各类繁琐的日常工作加起来,就已经够博士生早11到晚11整天泡在实验室,一连泡上七天了。就算是做完实验,满脑子想的也都还是科研,因为永远有解决不完的问题等着他们。离诺贝尔奖还远,但离诺贝尔不远的博士生们,太累了。
斯坦福一名年仅26岁的博士生在校内自杀,他本科毕业于中科大,并在中国获得了物理学学士学位。一名侯姓博士的遗体在钱塘江中被打捞出来,他生前最后一条朋友圈写着:“单纯就是,有那么点累了,所以就算了。”
这些优秀的博士生,可能从小就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但面对久久没有进展的研究,和与周围人严重脱节的焦虑,心态逐渐失衡,脆弱,也就累积成了绝望。科研成果固然重要,可是,以健康甚至是生命作为代价,真的值得吗?
我始终觉得,没有什么,是可以高于生命的。如果眼前这条路暂时失去了光亮,请不要气馁,更不要就此放弃,转头找找其他的出口,就算需要从头开始,也未必活不出精彩。最后,真心希望学术圈的导师霸凌现象能够得到有效遏制,学子们的求学之路,能够不再被这样荒唐又无奈的障碍层层阻挡,还校园一片净土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样的教授应该离开高校。
武汉理工大学于4月8日发表关于陶崇园坠楼案件的情况通报首先这份情况通报既无发文单位,也无落款。与其说是一份正式的情况通报,不如说是为了平息网络质疑草草拿出的回应。同时还禁止了转发和评论。 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才能让一个学生称呼老师为爸爸?义父子关系的背后存在着多大的人格压迫?陶同学在读研的过程中究竟经历了什么?随着这份通报的出现,人们心中的种种疑惑最终只会被压下去。这真的是正常的师生聊天?学校说没洗衣服,聊天记录如何解释?难道裤子不算衣服?看来送饭跑腿都不算是家务。再来看看学校对待陶崇园家属的态度我们不知道姐姐到底面临了什么样的压力,我们能做的也不过是在网上发声,现在看来,学校完全不在乎网上的声音。无数的媒体和个人寻求的真相,在学校眼里完全没有一个教授重要。家属的悲伤和绝望,抵不上维持学校稳定和压下事件热度。学校对内部学生的态度这位已经毕业多年的同学希望联名发声,结果微博主页已经一片空白。不知道学校到底动用了多大的行政力量来删帖撤热搜。知乎上的武理学生回答,代表了学校对这件事的态度和思路。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也要把王攀护住,我真的不明白是为了什么,大概王攀是其亲生儿子吧。 有许多人说,你们不是要真相吗,现在学校已经回应了,真相已经出来了,你们还在闹什么呢?你们只不过是趁着这个事件看看热闹罢了。 我想说的是我们要的真相,不仅仅是一个结论,一个答案而已。一条鲜活生命的逝去,不应该仅仅只是在网上激起一点点水花。在义务教育普及的今天,许多人都会上大学,许多人的孩子也会上大学。如果任由这件事轻描淡写地过去,谁知道以后其他的家庭会不会面对如此惨痛的情况。寒窗苦读十几载,自己的一腔理想抱负葬送在本应传授知识导师手中,是何等讽刺。家属突遭如此变故,还要面对学校压力,委屈求全,是何等凄凉。导师的权力,学校的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管和制约,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 既然已经看到了问题,一份不严谨的情况通报,取消王攀的研究生招生资格,对于解决问题毫无帮助,倒是给遮掩问题提供了例子。导师对学生进行压迫不是个例。20年前,北大教师沈阳性侵女学生致其自杀,终于在现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年前,北电侯平亮事件不了了之。现在,武理事件不应再随时间过去而被人遗忘。学生受侵害事件频发,学校和教育部应采取措施整顿,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等事件发生,再压制舆论。 愿悲剧不再重演,愿师生关系干干净净,让“爸爸们”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
1.寿绍文,姚永红,寿亦萱,沈新勇,2008:气象科技英语教程,气象出版社.2.沈桐立,田永祥,陆维松,陈德辉,沈新勇,孙旭光,2010: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出版社.3. Shen, X., and X. Li, 2011: Thermodynamic aspects of precipitation efficiency. Thermodynamics-Interaction Studies-Solids, Liquids and Gases. Ed. Juan Carlos Moreno Piraján. InTech,73-94. ISBN 978--953--307--318--7. 1.林锡怀,沈新勇,陆汉城,1989:水汽、热量、动能和位涡收支的计算,中尺度天气系统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气象出版社,60—75.2.Zhang Ying , Shen Xinyong and Zhang Ming , 1990: Analysis and Study of a Mesoscale Inertia---Gravitational Wave in Upper Air . Adv . Atmos . Sci ., 7 , 220---226. (SCIE)3.沈新勇,张铭,1992:具有凝结加热反馈的对称不稳定的解析研究,热带气象,8,115—124.4.丁一汇,沈新勇,1994:对称不稳定理论及其应用问题:(一)线性理论,应用气象学报,5,361—368.5.丁一汇,沈新勇,1994:对称不稳定理论及其应用问题:(二)非线性理论,应用气象学报,5,470—476.6.沈新勇,倪允琪,陆汉城,1997:低纬地区中尺度扰动的对称稳定性,南京大学学报(博士后增刊),33,292—294.7.丁一汇,沈新勇,1998:非保守系统中的对称不稳定Ⅰ.弱粘性的强迫作用,大气科学,22,145—155.8.沈新勇,丁一汇,1998:非保守系统中的对称不稳定Ⅱ.弱加热的强迫作用,大气科学,22,274—282.9.丁一汇,沈新勇,1998:对称扰动与纬向基流的相互作用:(一)倾斜E—P通量理论,大气科学,22,735—743.10.沈新勇,丁一汇,1998:对称扰动与纬向基流的相互作用:(二)粘性波包的发展与弥散,大气科学,22,839—848.11.Ding Yihui and Shen Xinyong , 1998: Theoretical Study on Linear Symmetric Instability in Weakly Viscous Fluid,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 22, 1, 68---78.12.丁一汇,沈新勇,1998:非纬向非平行基流中的对称不稳定,气象学报,56,154—165.13.倪允琪,沈新勇,杨修群,1998:ENSO动力学及其数值模拟的研究评述,应用气象学报,9,239—245.14.沈新勇,倪允琪,1998:热带海气耦合扰动的尺度特征,气候学研究—气候与环境,气象出版社,182—187.15.倪允琪,沈新勇,2000:热带海气耦合Kelvin波的弱相互作用,气象科学,20,367—375.16.Shen Xinyong , Ni Yunqi and Ding Yihui , 2002: On Problem of Nonlinear Symmetric Instability in Zonal Shear Flow. Adv . Atmos . Sci ., 19,350—364. (SCI)17.沈新勇,倪允琪,丁一汇,2002:非绝热二维滞弹性流体的动力稳定性,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5,472—480.18.沈新勇,倪允琪,丁一汇,2002:斜压基流中的非线性中尺度重力惯性波,气象科学,22,387—393.19.何金海,宇婧婧,沈新勇,高辉,2004:有关东亚季风的形成及其变率的研究,热带气象学报,20,5,449—459.20.沈新勇,倪允琪,张铭,赵南,彭丽霞,2005:β中尺度暴雨系统发生发展的一种可能物理机制,I. 涡旋Rossby波的相速度,大气科学,29,5,727—733.21.沈新勇,倪允琪,沈桐立,丁一汇,贺哲,2005:β中尺度暴雨系统发生发展的一种可能物理机制,II. 涡旋Rossby波的形成,大气科学,29,6,854—863.22.肖云清,纪晓玲,苏银兰,沈新勇,王善华,2005:宁夏地区“6.8”暴雨天气过程的可能物理成因,气象科学,25,4,410—418.23.阎凤霞,寿绍文,张艳玲,沈新勇,2005:一次江淮暴雨过程中干空气侵入的诊断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8,1,117—124.24.吴启树,沈桐立,沈新勇,2005:“碧利斯”台风暴雨物理量场诊断分析,海洋预报,22,2,59—66.25.郑仙照,寿绍文,杨宇红,沈新勇,余晖,2005:2002年8月闽东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可能物理成因和数值试验,台湾海峡,24,4,433—439.26.黄永玉,沈桐立,沈新勇,余晖,2006:0418号“艾利”台风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台湾海峡,25,1,102—109.27.Shen Xinyong , Ding Yihui and Zhao Nan , 2006: Properties and Stability of a Meso-Scale Line-Form Disturbance. Adv . Atmos . Sci ., 23, 2,282—290. (SCI)28.郑仙照,寿绍文,沈新勇,2006: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量分析,气象,32,1,102—106.29.沈新勇,赵南,何金海,宇婧婧,2006:切变基流对赤道大气波动稳定性的作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9,4,462—469.30.杨宇红,沈新勇,林两位,寿绍文,2006:0418号台风艾莉暴雨成因分析,气象,32,7,81-87.31.沈新勇,2006:两种类型中尺度涡旋Rossby波的相速度及其物理机制,气象科学,26,4,355-364.32.郑仙照,苏银兰,杨宇红,寿绍文,沈新勇,2006:闽东一次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气象科学,26,4,370-375.33.吴启树,沈桐立,苏银兰,沈新勇,李华昭,2006:2000年第10号台风的水汽分析与试验,气象科学,26,4,384-391.34.宇婧婧,何金海,沈新勇,2006:海温对热带低频振荡系统影响的动力学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9,5,688-693.35.Zhao Nan, Ding Yihui, Masaaki Takahashi and Shen Xinyong, 2006: A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Multiple Equilibrium of Tropical Atmosphere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Onset of the Summer Monsoon.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12, 2, 130—138. (SCIE)36.沈新勇,倪允琪,丁一汇,2006:中尺度对称不稳定和横波不稳定的波动性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9,6,735-743.37.沈新勇,何金海,苏银兰,周伟灿,2006:切变基流中赤道Kelvin波及纬向对称扰动的稳定性,气象科学,26,6,605-611.38.孙莹,寿绍文,沈新勇,周文志,2006:灾害天气的识别和自动预警,广西气象,27,4,20-23.39.赵南,沈新勇,丁一汇,2007:大气运动的慢流形(slow manifold)概论,地球科学进展,22,4,331-340.40.沈新勇,明杰,方珂,2007:台风涡旋系统的波动性质及其数值模拟,气象科学,27,2,176-186.41.He Jinhai, Yu Jingjing and Shen Xinyong, 2007: Impacts of SST and SST Anomalies on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in the Tropical Atmosphere. Adv . Atmos . Sci ., 24, 3, 377—382. (SCI)42.沈新勇,倪允琪,丁一汇,王珏,2007:中尺度斜交不稳定的波动性质及其数值模拟,气象学报,65,6,825—836.43.许崇海,沈新勇,徐影,2007:IPCC AR4模式对东亚地区气候模拟能力的分析,气候变化研究进展,3,5,287—292.44.袁媛,沈新勇,沈桐立,2008:陕北榆林市一次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陕西气象,1,6—10.45.彭菊香,沈桐立,朱伟军,沈新勇,孙桂平,2008:中尺度模式遗传算法同化系统及同化试验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31,1,61—67.46.刘佳,沈新勇,杨宇红,林振敏,寿绍文,2008:强热带风暴Bilis的敏感性数值试验,科技信息,2,4—6.47.杜春丽,沈新勇,陈渭民,施帅红,2008:43a来我国城市气候和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31,2,200—207.48.韩雪,沈桐立,沈新勇,2008:多重网格法在MM5自适应模式中的应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31,2,242—249.49.孙莹,寿绍文,沈新勇,刘泽军,熊文兵,2008:广西地区一次强冰雹过程形成机制分析,高原气象,27,3,677—685.50.王琳琳,高志球,沈新勇,陈渭民,2008:土壤水分的垂直运动对黄土高原糜田土壤温度的影响,南京气象学院学报,31,3,363—368.51.吴建云,周伟灿,沈新勇,2008:赤道波动非线性相互作用解的研究,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5,2,15—18.52. 王珏,沈新勇,寿绍文,徐枝芳,2008:06.6福建大暴雨的数值模拟及复杂地形影响试验,南京气象学院学报,31,4,546—554.53.尹宜舟,沈新勇,陈渭民,李照荣,2008:雷暴天气过程中地闪分布的诊断分析,气象科学,28,5,521—527.54.吴建云,周伟灿,沈新勇,2008:低纬大气Kelvin波和Rossby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31,5,662—670.55.黄翠银,沈新勇,孙建华,齐琳琳,2008:一次由海岸锋引发山东半岛暴雪过程的研究,气候与环境研究,13,4,567—583.56.张容焱,邓自旺,沈新勇,鲍瑞娟,2009:福建春雨多时空尺度变化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32,1,121—127.57. 杨宇红,林振敏,沈新勇,郑仙照,寿绍文,2009:“0604”台风暴雨的数值模拟与诊断研究,气象科学,29,1,71—76.58. 谭娟,沈新勇,李清泉,2009:海洋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互反馈的研究进展,气象研究与应用,30,1,33—36.59. 吉振明,沈新勇,2009:RegCM3对中国地区气候的数值模拟,科技信息,418.60. Ming Jie, Ni Yunqi and Shen Xinyong, 2009: The Dyna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Wave Structure of Typhoon Rananim (2004). Adv. Atmos. Sci., 26, 3, 523-542. (SCI)61. 史恒斌,沈新勇,2009: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降水与两种波列结构的关系,科技信息,295—296.62. 张容焱,沈新勇,邓自旺,鲍瑞娟,2009:基于BP-CCA法的福建春季降水因子分析,气象科学,29,4,513—518.63. 冯琎,孙照渤,沈新勇,李艳杰,2009:模拟台风Ewiniar(2006)内部扰动的时空变化特征,气象与减灾研究,32,2,11—19.64. 尹宜舟,沈新勇,李焕连,2009:“07.7”淮河流域梅雨锋暴雨的地形敏感性试验,高原气象,28,5,1085—1094.65. 丁治英,王勇,沈新勇,徐海明,2009:台风登陆前后雨带断裂与非对称降水的成因分析,热带气象学报,25,5,513—520.66. Zhao, Nan, Xinyong Shen, Yan Li, and Yihui Ding, 2010: Modal Aspect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s as Identified from the Results of a GCM Run.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101, 255-267. DOI 10.1007/s00704--009--0210--1. (SCI)67. Zhao, Nan, Yafei Wang, and Xinyong Shen, 2010: A Nor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 a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NAO and the PNA.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6, 1, 66-70. (SCIE)68. 吴启树,郑颖青,沈新勇,陈珠峰,林金凎,2010:福建一次秋季大范围暴雨成因分析,气象科学,30,1,126—131.69. 赵南,甘璐,沈新勇,2010:涡旋流自发辐射惯性重力波的初步解析研究,应用气象学报,21,1,83—88.70. Li, X., X. Shen, 2010: Sensitivity of cloud-resolving precipitation simulations to uncertainty of vertical structures of initial conditions. Quart. J. Roy. Meteor. Soc., 136, 201-212. (SCI)71. Wang, Y., X. Shen, and X. Li, 2010: Microphysical and radiative effects of ice clouds on responses of rainfall to the large-scale forcing during pre-summer heavy rainfall over southern China. Atmos. Res., 97, 35-46. (SCI)72. Shen, X., Y. Wang, N. Zhang, and X. Li, 2010: Roles of large-scale forcing, thermodynamics, and cloud microphysics in tropical precipitation processes. Atmos. Res., 97, 371-384. (SCI)73. 陈国民,沈新勇,刘佳,2010:垂直风切变对热带气旋强度及结构的影响,气象研究与应用,31,1,1—4.74. 李琛,沈新勇,李伟平,2010:东北地区土壤湿度的诊断分析,安徽农业科学,38,9,4696—4700.75. Li, C., X. Shen, and W. Li, 2010: Diagnostic analysis of soil moisture in northeast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1, 2, 159-163.76. 冯涛,沈新勇,刘英,王东海,2010:精细数值预报在60周年国庆天气服务中的应用,气象与环境科学,33,3,1—5.77.尹宜舟,陈渭民,沈新勇,李照荣,2010:兰州周边地区地闪闪区统计特征:环境风场及稳定度特征,大气科学学报,33,2,246—252.78. 彭杰,沈新勇,王志立,荆现文,2010:中国地区云的观测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38,24,13070—13073.79. Zhao, N., Y. Li, and X. Shen, 2010: Can eddy forcing be responsible for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4, 5, 584-592. (SCIE)80. Shen, X., Y. Wang, N. Zhang, and X. Li, 2010: Precipitation and cloud statistics in the deep tropical convective regime. J. Geophys. Res., 115, D24205, doi:10.1029/2010JD014481. (SCI)81. 沈新勇,朱文达,杜佳,潘维玉,2010:2006年7-9月的台风季节预报试验,气象科学,30,5,676—683.82. 丁治英,罗静,沈新勇,2010:2008年6月20-21日一次β中尺度切变线低涡降水机制研究,大气科学学报,33,6,657—666.83. Ding, Zhiying, Caihong Liu, Yue Chang, Xinyong Shen, Jinhai He, and Haiming Xu, 2010: Study of double rain bands in a persistent rainstorm over south China.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16, 4, 380-389. (SCIE)84. 陈国民,沈新勇,杨宇红,2010:β效应和垂直切变对台风非对称结构及眼墙替换的影响,高原气象,29,6,1474—1484.85. 李勋,李泽椿,赵声蓉,沈新勇,袁美英,2010:强台风Chanchu(0601)的数值研究:转向前后内核结构和强度变化,气象学报,68,5,598—611.86. 丁治英,王慧,沈新勇,徐海明,2010:一次梅雨期暴雨与中层锋生β中尺度小高压的关系,大气科学学报,33,2,142—152.87. Shen, X., Y. Wang, and X. Li, 2011: Radiative effects of water clouds on rainfall responses to the large-scale forcing during pre-summer heavy rainfall over Southern China. Atmos. Res., 99, 120-128. (SCI)88. Shen, X., Y. Wang, and X. Li, 2011: Effects of vertical wind shear and cloud radiative processes on responses of rainfall to the large-scale forcing during pre-summer heavy rainfall over southern China. Q. J. R. Meteorol. Soc., 137, 236-249. DOI:10.1002/qj.735 (SCI)89. Shen, X., N. Zhang, and X. Li, 2011: Effects of large-scale forcing and ice clouds on pre-summer heavy rainfall over southern Chinain June 2008: A partitioning analysis based on surface rainfall budget. Atmos. Res., 101, 155-163. (SCI)90. Li, X., X. Shen, and J. Liu, 2011: A partitioning analysis of tropical rainfall based on cloud budget. Atmos. Res., 102, 444-451.(SCI)91. Zhao, N., X. Shen, Y. Ding, and M. Takahashi, 2011: A possible theory f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nvective activities and vertical flows. Nonlin. Processes Geophys., 18, 779-789. (SCI)92. 丁治英,刘彩虹,沈新勇,2011:2005-2008年5、6月华南暖区暴雨与高、低空急流和南亚高压关系的统计分析,热带气象学报,27,3,307-316.93. Ding, Z., Y. Wang, X. Shen, and H. Xu, 2011: Asymmetric rainband breaking in typhoon Haitang (2005) before and after its landfall. J. Trop. Meteor., 17, 3, 276-284. (SCIE)94. 张滢滢,沈新勇,高志球,2011:基于WRF模式的海面湍流通量参数化方法的研究,大气科学,35,4,767-776.95. 王勇,李清泉,沈新勇,2011:近50a江淮地区6-7月降水特征分析,气象科学,31,1,73-78.96. 何志强,沈新勇,王英舜,高志球,2011:利用简单生物圈模式SiB2模拟锡林浩特草原地表湍流通量,气候与环境研究,16,3,353-368.97. 甘璐,赵南,沈新勇,2011:一类高阶位涡反演的算法及其应用,气象学报,69,3,412-422.98. 任轶,沈新勇,张云平,2011:豫西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气象与环境科学,34,1,67-72.99. 陈超,沈新勇,徐影,2011:过去1000年不同强迫因子对中国东部5~9月降水及其环流场特征影响分析,第四纪研究,31,5,873-882.100. 王培,沈新勇,高守亭,2012:一次东北冷涡过程的数值模拟与降水分析,大气科学,36,1,130-144.101. Shen, X., J. Liu, and X. Li, 2012: Evaluation of convective-stratiform rainfall separation schemes by precipitation and cloud statistics. J. Trop. Meteor., 18, 1, 98-107. (SCIE)102. Shen, X., J. Liu, and X. Li, 2012: Torrential rainfall responses to ice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during pre-summer heavy rainfall over southern China. Adv. Atmos. Sci., 29, 3, 493-500, doi:10.1007/s00376--011--1122--4. (SCI)103. Li, X., and X. Shen, 2012: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 dependence of precipitation analysis over the tropical deep convective regime. Adv. Atmos. Sci., 29(6), 1390-1394, doi:10.1007/s00376-012-1269-7. (SCI)104. 赵小平, 沈新勇, 王咏青, 朱文达, 张广鑫, 2012: 越赤道气流准双周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调制作用. 大气科学学报, 35(5), 603-619.105. 王莹, 沈新勇, 王勇, 吉振明, 周伟灿, 2012: 东亚地区人为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 气象科学, 32(5), 515-525.106. 朱文达, 张新月, 沈新勇, 赵小平, 2012: 越赤道气流ISO特征在台风季节预报中的可行性研究. 贵州气象, 36(1), 6-12.107. 王勇, 丁治英, 沈新勇, 李勋, 2012: 淮河流域一次梅雨锋暴雨的中尺度动力特征分析. 自然灾害学报, 21(3), 126-135.108. 王勇, 丁治英, 李勋, 沈新勇, 2012: 台风“莫拉克”登陆前后的动力诊断分析. 高原气象, 31(5), 1356-1365.109. 王勇,丁治英,李勋,沈新勇,范勇,2012:“莫拉克”台风(2009)登陆前后强度与结构分析. 热带气象学报,28(5),726-734.110. 沈阳,张大林,沈新勇,2012:风垂直切变对飓风波尼(1998)结构与强度的影响. 气象学报,70(5),949-960.111. 沈新勇, 刘佳, 秦南南, 朱琳, 2012: 台风麦莎的正压特征波动结构及其稳定性. 大气科学学报, 35(3), 257-271.112. 林金淦, 沈新勇, 吴启树, 2012: 台风“鲇鱼”异常路径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 气象研究与应用, 33(1), 1-9.113. 郭学峰,沈新勇,赵小平,庆涛,2012:2009 年河南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涡度方程诊断分析. 气象与环境科学:,35(4),13-21.114. 沈新勇,毕明玉,张玲,刘佳,2012:中尺度对流系统对台风“风神”移动路径影响的研究. 气象学报,70(6),1173-1187.115. 沈新勇, 陈明诚, 王勇, 吉振明, 2013: 人为气溶胶的直接气候效应对南亚夏季风的影响. 高原气象, 32(5), 1280-1292.116. 王勇, 吉振明, 沈新勇, 陈明诚, 2013: 人为气溶胶对东亚夏季风直接气候效应的成因分析. 热带气象学报, 29(3), 441-448.117. 刘佳, 沈新勇, 张大林, 许映龙, 毕明玉, 2013: 台风“麦莎”的强度对台风前部飑线发展过程影响的研究. 大气科学, 37(5), 1025-1037.118. Shen, X., T. Qing, W. Huang, and X. Li, 2013: Effects of Vertical Wind Shear on the Pre-Summer Heavy Rainfall Budget: A Cloud-Resolving Modeling Study. Atmos. Oceanic Sci. Lett., 6(1), 44-51.119. 沈新勇, 刘佳, 秦南南, 冯琎, 2013: 台风麦莎登陆后粘性摩擦对正压特征波动的影响. 大气科学, 37(6), 1219-1234.120. 彭杰, 张华, 沈新勇, 2013: 东亚地区云垂直结构的CloudSat卫星观测研究. 大气科学, 37(1), 91-100.121. Shen, X., T. Qing, and X. Li, 2013: Effects of clouds,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its diurnal variation on precipitation efficiency. Chin. Phys. B, 22(9), 094213.122. 张楠, 沈新勇, 杨宇红, 王涛, 2013: 2008年6月一次华南暴雨过程的云分辨模拟分析. 大气科学学报, 36(4), 447-457.123. 刘海军, 沈新勇, 许娈, 冉令坤, 崔晓鹏, 2013: 1011号台风“凡亚比”登陆过程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气候与环境研究, 18(5), 583-594.124. 张荣智, 高志球, 沈新勇, 2013: 强风条件下海面拖曳系数和粗糙长度研究. 海洋学报, 35(1), 76-84.125. Li, X., and X. Shen, 2013: Rain Microphysical Budget in the Tropical Deep Convective Regime: A 2-D Cloud-Resolving Modeling Study. J. Meteor. Soc.Japan, 91(6), 801-815.126. 沈新勇, 黄文彦, 黄伟, 陈明诚, 2013: 亚洲地区沙尘和人为气溶胶的分布及气候效应.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4(6), 687-697.127. 黄伟, 沈新勇, 黄文彦, 周顺武, 2013: 亚洲地区人为气溶胶对东亚冬季风影响的研究. 气象科学, 33(5), 500-509.128. 朱刚, 沈新勇, 高守亭, 2013: 一次高空槽降水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陕西气象, 2013(1), 1-4.129. 沈新勇, 梅海霞, 庆涛, 李小凡, 2013: 用亮温反演云物理量划分对流-层状降水的数值模拟研究方案. 热带气象学报, 29(6), 881-888.130. Shen, X., W. Huang, T. Qing, W. Huang, and X. Li, 2014: A modified scheme that parameterizes depositional growth of ice crystal: A modeling study of pre-summer torrential rainfall case over Southern China. Atmos. Res., 138, 293-300.131. 韩文韬, 卫捷, 沈新勇, 2014: 近50年中国冬季气温对ENSO响应的时空稳定性分析研究. 气候与环境研究, 19(1), 97-106.
交大为台湾培育出很多顶尖优异的人才,包括杰出校友:施振荣、曹兴诚;杰出讲座教授:张俊彦、施敏;名誉博士:高行健、李远哲;以及荣誉教授:江崎玲於奈和 Jack S. Kilby 等。交大的校友在业界有很高的成就,包括有台湾500位左右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学术研究方面,在国际上也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例如国际电子电机工程师学会 ( IEEE ) ,每年只颁授少数院士头衔给全世界对电机及讯息科技具有卓越贡献的学者和业界人士,我们的校友在国内就拥有最多院士头衔,而且也有最多校友获得美国工程院及国内中央研究院院士的荣誉。可见交大不但在国内是数一数二的大学,在世界上也是一流学府。 文化界姓名简介施振荣电子工程学系57级,电子所58级,现任宏碁集团董事长杨裕球土木工程学系32级,曾任林同棪国际工程公司董事长孔毅电子物理学系60级,曾任摩托罗拉公司亚洲区总裁王章清土木工程学系33级,现任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定华电子研究所53级,现任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兴诚管理研究所59级,现任联华集团董事长简明仁电子工程学系58级,现任大众电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志远欣铨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旺宏电子科技总监林荣生电子工程学系57级,现任力太电子总经理宣明智电子工程学系62级,现任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系统科技董事长邱再兴电子研究所53级,现任继业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再兴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孙燕生电子物理学系58级,Jeecom董事长黄河明电子工程学系59级,现任交大思源基金会董事长,曾任惠普泰国分公司总经理、惠普科技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林宪铭计算与控制学系64级,现任宏碁电脑公司资讯产品事业群总经理黄炎松电子物理学系58级,电子研究所59级,现任Quickturn Design SystemsInc.董事长蔡南雄电子研究所58级,现任合晶科技董事长叶宏清电信工程学系62级,现任新企集团,飞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繁城电子研究所57级,现任台积电副总执行长黄少华电信工程学系60级,现任宏碁集团资深副总、宏碁电脑董事、元棋公司董事长林建昌电子工程学系57级,顶林企业董事长刘英达电子工程学系59级,电子研究所59级,现任联华电子公司第一事业群总经理、联瞻科技董事长石中光土木工程学系37级,现任财团法人中华顾问工程司理事长高次轩电子物理学系61级,现任友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邱罗火电信工程学系60级,现任富鑫顾问公司总经理蔡吉春电信工程学系62级,创办英达科技公司卢超群现任钰创科技公司总经理黄显雄电子物理学系60级,参加联华电子公司建厂及生产管理,接办胜华电子公司朱顺一电子工程学系63级,现任合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荣祥电信工程学系62级,华阳企业、飞瑞通信、唯新科技等公司董事长黄洲杰电子工程学系66级,现任凌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林元闿电子工程学系62级,现任亿讯科技公司总经理李进洋电子工程学系58级,电子研究所61级,现任晶泰科技公司董事长邰中和控制工程学系60级,旭扬理财股份有限公司及电子时报董事长杜书伍计算与控制学系63级,现任联强国际公司总经理卢宏镒电子工程学系64级,现任宏碁国际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吴锦城电信工程学系61级,现任APPLIED HEALTH CARE SYSTEM执行长蒋泽荫电子工程学系58级,现任为台湾吉悌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鋕铭电子物理学系66级,现职为嘉诚创投董事长黄钦明电子工程学系62级,现任为致茂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黄民奇电子物理学系63级,现任为汉民科技董事长、汉民系统董事长、汉磊半导体董事长兼总经理、汉阳半导体董事长、国际SEMI董事许金荣电子工程学系62级,光电工程研究所74级,现任为合泰半导体总经理林宝树控制工程学系59级,电子研究所62级,现任为飞利浦之亚太研发基地-台北研发创新中心总经理林坤禧电子工程学系66级,管理科学研究所62级现任为台积电企业发展组织资深副总经理李广益控制工程学系66级,现任为TransMedia Communicationa Inc.总经理温清章计算与控制工程系61级,电子研究所硕士61级,现任联华电子股公司事业群总经理张绍尧控制工程学系70级,现任冠远科技公司总裁兼执行长张若玫控制工程学系63级,现任Vitria总裁兼总执行长林家和电子工程学系59级,现任国基电子公司董事长甘信国电子工程学系58级,现任贝尔实验室技术总监叶茂林电信工程学系63级,现任星通资讯公司总经理徐善可管理科学学系65级,现任裕隆企业集团总管理处副执行长林锡铭电子物理学系65级,现任伟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林行宪电子物理学系60级,现任光宝集团执行长林洽民电子工程学系58级,现任新众电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宋学仁管理科学学系64级,现任高盛(亚洲)责任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林文伯电子物理学系62级,现任硅品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焦佑钧电信工程研究所67级,现任华邦电子董事长陈澧电子物理学系65级,现任Foundry Networks工程部门副总裁杨育民电子工程学系58级,现任Merck’s Corporative商业工程部门副总裁成建中控制工程学系66级,现任Silicon Data总裁与执行长兼创办人萧瑞洋电信工程学系61级,现任来司比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锦溏电子工程学系61级,电子研究所61级,现任合邦电子公司总经理罗达贤电子工程学系65级,科管所博88级,现任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办公室主任钟祥凤电子物理学系61级,现任加捷科技事业公司总经理蔡义泰计算机科学系66级,计算机工程所68级,资工所博78级,现任蒙恬集团董事长姜长安电子物理学系67级,现任普诚科技董事长林铭瑶电信工程学系61级,电子所63级,资工所博77级,现任纬创资通公司稽核长王遵义电子工程学系62级,电子研究所64级,光电所博81级,现任光远科技公司创办人兼技术总监王崇智电信工程学系67级,现任美国网康公司(3COM)策略规划副总裁吴清源电子物理系62级,现任大众电信总经理林绍胤计算机科学系65级,计算机工程研究所67级,资讯工程博士73级,现任摩托罗拉资讯家电总经理卓志哲电信工程学系67级,电子研究所74级,现任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石静云应用数学系65级,现任美国SPSS公司首席统计学家及资深副总裁潘健成控制工程学系86级,电机与控制工程研究所88级,现任群联电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叶仪晧电子研究所73级,现任义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程天纵电子工程学系63级,现任德州仪器亚洲区总裁陈炫彬电信工程学系64级,现任友达光电总经理、威力盟董事长,明基电通董事陈永正应用数学系67级,现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施振强电信工程学系67级,现任Capella Microsystems总裁兼执行长施崇棠管理科学研究所65级,现任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鸿裕电信工程学系69级,电信工程研究所硕77级,现任智易科技总经理吴文灿电子工程学系71级,现任集通科技董事长及总经理学术界姓名简介郭南宏电子研究所47级,前公立交通大学校长,曾任当局交通部门负责人,前长庚大学校长孔金瓯电子研究所54级,现任麻省理工学院电磁波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及电机系教授陈豫电机工程学系37级,现任行政当局公共工程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懋中电子研究所68级,美国UCLA电机系教授、全球联合通讯董事长唐揆管理科学系65级,现任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欧梭讲座教授黄广志电子研究所56级, 现任公立高高雄科学技术学院校长张石麟电子物理学系57级,现任清大物理系教授兼研发长王伯群电机学系58级,电子工程研究所58级,现任中山科学研究院雄风计划主持人,中山科学研究院系统发展中心简任副主任易芝玲电子工程学系68级,现职交通大学电信工程系教授张真诚计算机工程研究所71级,现职公立中正大学讲座教授陈炘钧管理科学系70级,现任亚利桑那大学管理资讯系统学系教授刘文泰电子工程学系60级,现任圣塔克鲁斯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美国国科会(NSF)仿生微电子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加州大学圣塔克鲁斯分部主任李炎松电子工程学系60级,资工所博77级,现任中华电信研究所所长张俊彦电子研究所,台湾研究院院士,前公立交通大学校长文化界姓名简介杨德昌控制工程学系58级,电影导演(1947年11月6日—2007年6月29日)段钟潭电子系63级,滚石唱片创办人,总经理雷光夏传播科技研究所硕士,创作歌手及台北爱乐电台节目部副理,节目制作、主持苏照彬传播科技研究所硕士83级,电影编剧、导演黄国伦管理科学系,音乐制作人及词曲创作歌手陈靖腾控制工程学系87级,金瓶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柯景腾(九把刀)管理科学系89级,网络作家王传一土木工程系 演员、歌手
以下是中达咨询整理的关于首届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获奖项目名单的具体内容。绿色建筑奖获奖项目的获奖组织和人员不应超过以下数量规定: 工程奖获奖项目 组织(单位) 个人 技术奖获奖项目 组织(单位) 个人 一等奖 8 20 一等奖 5 15 二等奖 6 15 二等奖 4 10 三等奖 4 10 三等奖 3 5 建设部向获得绿色建筑奖的项目及相应的组织和人员颁发证书和证牌。有关部门、地区和获奖单位应根据本部门、本地区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获奖单位和有关人员给予奖励。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单位 主要完成人 奖励等级 建筑工程(综合类) 1 科技部建筑节能示范楼 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弘都建筑设计所、中建一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中广国际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子系统工程总公司、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 杨国雄、高霖、孟繁军、RobertWatson史建伟、王棣生、陈子毅、靳瑞冬、吴策、彭前立、林月、刘成龙、宿小卫、韩丽莉、耿林 二 2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迁建工程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工业设备安装公司上海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联合体、深圳市三鑫特种玻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张春林、王天喜、焦新平、林运贤、何正才、陈晓宁、张克俭、吴秀茹、胡金明、许玉洁、陈雄、龚花强、 二 张明、于洪才、 侯清峰 3 新疆昌吉世纪花园 新疆特变电工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新疆诚信建筑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新疆东方瀚宇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晋建江、何春红、王铁军、冯静、王新忠、黄天林、张玉梅、杨自立、胡美剑 二 4 南京聚福园小区 南京银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南京城镇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黄清平、赵冠谦、张瀛洲、傅建、程述成、谢晨光、朱茜、孙国锋、孙兰、韩秦、肖鲁江谭宁平、关丹桔、姚军、刘伟 二 5 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生态建设示范 安吉县山川乡人民政府 王琴英、王纯纲、许虹、崔列军、阎德顺、吴月成、殷志龙、潘安国、周峰、俞旭平、龚立忠、厉有来、陈水木、周文鑫、潘小众 二 6 中国银行总部大厦 建研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国际建设公司 张锡英、修龙、曾捷、薛明、王双、诸火生、宋维、曹源、孙虹、何广乾 三 7 联想集团北京研发基地 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北京) 张金序、王祥明、肖晋辉、万蒙义、周鹏华、郑玉华、胡鏖、褚浩、王斌、郑德春 三 8 北京富凯大厦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崔凯、崔海东、张波、郭汝艳、关文吉、孙成群、张瑞龙、任庆英、黄雅如、李宝明 三 9 宝源商务公寓工程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第一工程局第三建筑公司、北京尚源置业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刘晓钟、孙德明、刑晓东、郭建青、田广平、肖良斌、韩宁、张培建、孙小京、刘源、 三 10 武汉绿景苑住宅小区 武汉市青山区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公司、中南建筑设计院、湖北华都建筑有限公司 王海春、刘林、张捷、李春舫、胡爱芳、田家盛、余飞、朱爱元、余朝鹏、王南 三 11 成都市河滨印象住宅小区 四川万达房地产有限公司 胡章鸿 三 12 黄土高原新型窑洞民居建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刘加平、闫增峰、杨柳、王怡、张树平、赵群、王竹、何梅、戴天兴 三 13 杭州金都富春山居住宅小区 金都房产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富春山居置业有限公司 吴忠泉 三 建筑工程(节能专项) 14 上海安亭新镇一期(西区)节能工程 上海国际汽车城安亭新镇能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国际汽车城置业有限公司 费淳璐、何智奇、承勇、王崇智、李漫、卢显奎 二 15 成都锦西民园住宅小区 成都市公用事业房地产开发公司、四川省建筑设计院 储兆佛、王斗、吴彤、胡晋南、魏崇民、包建华、周正昌、吴建中、申炜、戴霞 三 16 银川市春满园住宅小区 宁夏荣恒房地产集团 梁志东、何志勇 三 17 天津市人民家园住宅小区节能示范工程 天津市津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林彩富、刘向东、王旭光、沈建、赵彩英 三 建筑工程(智能专项) 18 北京饭店改扩建工程智能化系统工程 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余永存、徐珍喜 二 19 福州融侨锦江花园B区Ι期智能化工程 厦门市万安实业有限公司 占先明 二 20 厦门火炬软件园智能化系统工程 厦门市万安实业有限公司 杨柱勇 三 21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智能化工程 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李英焘、徐珍喜、 三 22 国家新药安全评价监测中心智能化工程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康成人工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王虹、贾琨、赵添、廖传善、李其明、姜蒙男、李新国、张金祥、覃德颖 三 23 无锡新世纪花园小区智能化系统 江苏富润电子工程有限公司 朱祖良、李文胜、李洪、刘仑、陆小敏、郭楚枫、蒋风生、吴竞朝、杜晓峰、孟逸成 三 24 福州大名城花园智能化系统工程 福建省冠林电子有限公司 张瑗玉 三 技术类 25 供热系统温控与热计量应用技术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徐伟、邹瑜、黄维、杜国付 二 26 ZL胶粉聚苯颗粒外墙保温成套技术 北京振利高新技术公司 黄振利 二 27 H型钢钢结构节能住宅建筑体系研究与应用 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莱钢建设有限公司 谢振清、黄鸿翔、商福成、丁维、孙彤、郝际平、满春华、吴善防、田四方、于连章 二 28 建筑模网及建筑模网混凝土结构技术 大连华成帝枇建筑模网有限公司 杨爱华、孙明川、赵旸、腾志华、赵玉波、王涛、陈耀华、廖蓉、赵红胜、王骏 二 29 eHost全IP家居网络智能系统 上海易豪智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尤其生、王邦江、邹耀宁 二 30 可作为屋面板的建筑构件型太阳能集热器/系统 昆明新元阳光科技有限公司 朱培世 二 31 地源热泵节能环保中央空调技术和热回收技术 湖北风神净化空调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郁松涛、张子平、陈焰华、蒋修英、 三 32 轻型钢结构ASA板镶嵌式集成节能建筑体系 北京华丽联合高科技有限公司 朱恒杰、钱稼茹、冯葆纯、安保良、李成安 三 33 雨水利用与城市景观用水的设计应用研究 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城镇建筑设计研究院、南京城镇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吕伟娅、张瀛洲、谢晨光 三 34 用磷渣生产高性能商品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 云南建工混凝土有限公司、湖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胡曙光、李昕成、刘勇、丁庆军、周嘉琦 三 35 单井抽灌浅层地能(热)采集技术 恒有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徐生恒、贺平东、孙骥、王满全、梁耀东 三 36 8-10层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配筋砌体建筑试验、研究与应用 上海房地(集团)公司、上海房地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中房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孙耀祖、狄惠众、章关福、吴明舜、程才渊 三 37 高层建筑钢—砼组合结构工程应用技术研究 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 单银木、魏潮文 三 38 建筑节能50%外围护结构与配套技术研究 南通市建设新技术开发推广中心 单锦春、陈荣华、陈斌、刘承东、陈汉荣 三 39 高温高效环保型地温中央空调技术 山东富尔达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于世山、耿云成、罗向红、李爱彦、南远新 三 40 多功能微孔轻质混凝土复合砌块和墙板的研发与应用 甘肃省建材科研设计院、兰州宏方墙体科技有限公司 曹万智、王洪镇、邵继新、刘国强、孟渊 三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林崇德教授的成长有重要影响的教师有:孙钟道老师、陈庭征老师、朱智贤老师、张佛吼老师。
1941年2月27日出生,浙江宁波象山人。中共党员、全国劳模(2000年)、全国师德标兵(2001年)。
1960年9月-1965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心理专业本科生,在基础教育界工作13年后,1978年9月考回母校当研究生,师从朱智贤教授,1980年5月提前毕业留校,从事发展心理学领域本科教学工作,先后给本科生开设了四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2005年后主持"发展心理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林崇德1984年3月获博士学位;1985年12月破格晋升教授,同年担任博士生副导师;1990年3月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2年后多次出国讲学与访问。
林崇德教授的作品:
林崇德教授拥有学术论文与研究报告160余篇其中十分之一发表在SSCI或SCI收录的期刊上,学术专著16部,并主编《心理学大辞典》、《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应用心理学书系》等大型工具书和心理学系列教材。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12项,其中近期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与促进"、"思维结构监控性的脑机制"和"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都是有学术影响的大项目。
获省部级以上的业务奖励24项、其中有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全国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1次、一等奖2次、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2次、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优秀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次等等。
林崇德1941年2月27日出生,浙江宁波象山人。中共党员、全国劳模(2000年)、全国师德标兵(2001年)。1960年9月—1965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心理专业本科生,在基础教育界工作13年后,1978年9月考回母校当研究生,师从朱智贤教授;1980年5月提前毕业留校,从事发展心理学领域本科教学工作,先后给本科生开设了四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2005年后主持“发展心理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1984年3月获博士学位;1985年12月破格晋升教授,同年担任博士生副导师;1990年3月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林崇德教授是心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第八、九届副理事长(1997年—2005年),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9年—),亚太地区健康心理学会第一副主席(200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97年—),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教育学心理学组召集人(2003年—),教育部高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人(1998年—)等职。林崇德教授拥有学术论文与研究报告160余篇(其中十分之一发表在SSCI或SCI收录的期刊上),学术专著16部,并主编《心理学大辞典》、《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应用心理学书系》等大型工具书和心理学系列教材。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12项,其中近期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与促进”、“思维结构监控性的脑机制”和“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都是有学术影响的大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的业务奖励24项、其中有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全国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1次、一等奖2次、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2次、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优秀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次等等。林崇德教授已合作培养或独立培养出57位博士并指导了8位博士后,其中有39位晋升教授,31位担任了博导。他指导博士生的经验,不仅在校内做了介绍,也在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科评议组组织的全国心理学界博士生导师会议上做了报告,而且在《中国教育报》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
数学思维方法是对数学内容的思维运动形式的认识。学习数学思维,就是学习数学思维运动形式。培养数学思维方式的重点是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数学思维的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对数学思维与教育的分析》
摘要:首先探讨了一般意义上的数学思维和广义数学思维的内涵,将数学思维划分为掌握数学体系和运用数学思维的方式两部分,并详细分析了两部分的内涵以及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最后针对每一部分提出了系统化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数学思维;数学结构;创造能力;教育
1数学思维的组成简单介绍
广义的数学思维主应该有两方面组成:
1.1关于数学体系的了解,暨数学思维的内容
这是关于数学本质和内容的认识,简单的说就是数学“是什么”。对于数学总体结构的理解是数学思维的基础,也是一切技巧的基础。这里说的不单单是对数学概念和定理的记忆和简单运用,而是对数学原理的深刻理解。
1.2数学思维的方式
数学的思维方式,就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也就是“怎么做”。解绝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最基本的就是运用前人总结出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然而很多时候,已有的方法是不能完全奏效的。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运用我们的智慧去分析数学问题的条件,结论和特点。从而对题目进行分解转化,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思维技巧和思维习惯就是数学思维方式,这也是我们所说的狭义上的“数学思维”。
2数学体系的内涵、问题、教学重点
2.1数学体系的内涵和特点
(1)了解的必要性。
这里所说的“了解数学体系”是指对数学相关内容的整体把握,这是学习数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运用数学知识的基础。
数学同所有的科学一样,是随着人类的文明的发展一步步发展而来的,本身就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由简单的数字运算发展到代数运算,由最初的自然数到复数,由初等的数学方法到分析,数学在不断拓展研究的范围,丰富研究的手段。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将数学的每一部分分割开来,要尊重数学的整体性,尊重数学本身的传承关系。
和其他学科相比,数学更接近纯理论性的学科:数学的每一个分支往往是从几个基本的假设或者公理出发,通过归纳、推理、演绎、建立起自身的理论体系。数学这门学科十分强调逻辑性和严密性,结构十分的清晰严密。要想使这样的一个系统称为自己手中有力的武器,必须对系统本身有整体上的了解。
(2)了解的要求。
如果学生能够很好的回答以下四个问题,就可以说是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①包含了什么?
学生必须了解自己所学数学的最大范围,也就是自己所掌握的所有数学工具的范围。
②每部分的结构是什么?
数学由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自身的特点,相对独立而又自成体系。每一个体系之内的知识是有前后相继的关系的,由简单到复杂,由小的方面扩展到更大的方面,引入新的方法和思想。学生应该熟练的掌握每一部分知识的结构。
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数学的各个部分自成体系,但又是相互紧密联系的。要真正的了解数学就要十分重视数学各个分支之间的关系,不能将数学割裂成几个孤立的部分
④数学发展的历史是什么?
数学的历史是数学思想发展的真实体现,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认识数学思维的本质。
2.2存在的问题
部分学生对于数学整体结构的了解主要存在以下两种问题:
孤立。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割裂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忽略知识点之间的前后发展继承的关系,不注重数学各个分支之间的交叉运用,孤立的记忆每个知识点,对数学没有总体观。由此产生的后果:知识点极容易遗忘,知识结构混乱。学习新的数学知识较为困难,方法使用僵化不灵活。
肤浅。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由此而产生的后果: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只顺着事物的发展过程去思考问题,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维习惯,不注重变换思维的方式,缺乏多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数学体系教学重点
(1)教学过程要认真“描点”,作好“连线”的准备。描点,即强化知识点,具体到每课时、每章节、每单元。在强化知识点的内容、重点、难点的同时,要有意识地把该内容向前后延伸,强调该内容是哪些知识的延续和,同时又是以后的哪些知识的准备和基础。
(2)在知识的复习和应用时要尽力“连线”,使“点”成为“线”的元素。在最初的教学中,学生学习到的知识点是零散的、不连惯的。为了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教学时要力求把知识归类、连线,使知识类别化、系统化,让学生了解一个知识点就可以掌握与之相关的内容。
(3)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线”结成“网”,以达到“以点带面”的记忆效果。数学知识的主线有若干条,副线也有若干条,所有的线横纵交错。每个知识点在前后向同类主线无限延伸的同时,也在向副线延伸或辐射,甚至在向其他科目、其他领域延伸,使众多的知识点、知识线,密密麻麻地形成一张无边无际的大网。
3数学思维方式的内涵、问题、教学重点
3.1数学思维方式的意义和内涵
思维训练是教学思维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数学思维论是思维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构成数学课程论、学习论的灵魂。数学教材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线,贯穿各个知识点。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是发展学生思维,发展思维不可能脱离教学内容独立进行。因此,我们可以有理由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是教学思维论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数学思维方式包含两个方面:
(1)对于数学基本技巧的掌握比如换元,数形结合,极限法,拆分结合等等。很多新问题可以通过基本技巧的转化或者组合来解答。这些基本的技巧是前人在长期实践中对数学思维方式的经验的总结和归纳,他们不但是解决很多数学问题的有力工具,同时也很好的反应了数学的基本思维原理。
(2)运用数学思维的习惯。在生活中每当我们遇到新的问题,我们都需要运用我们的智慧去分析问题,然后去选择一个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这就是在运用我们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习惯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解决问题。对于数学问题也不例外。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需要养成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等良好数学思维习惯。同时能够熟练运用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解决问题。这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体现了数学对于思维的锻炼。关于数学思维习惯,G•波利亚在他的经典作品《怎样解题》中有很好的阐释。
3.2存在的问题
分析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部分学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僵化。指学生思维不够灵活,缺乏联想,只停留在课上的内容和解题思路,只会模仿、套用模式解题,一旦题型有变化,就无从下手,不能做到“举一反三”。
迟钝。指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一方面不大注意挖掘所研究问题中的隐含条件,抓不住问题中的确定条件,影响问题的解决。
消极。指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的思路,往往在已做过的题型中找思路,并且很难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思维僵化,不能根据新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
造成这样的思维特点与学生过去所受的思维训练有很大关系: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程式化和模式化,教学中给学生归纳了各种类型,并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解题,不许越雷池一步,或要求学生解答大量重复性练习题,减少了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导致学生只会模仿、套用模式解题。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缺乏应变能力。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发展数学能力的突破口。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它们反映了思维不同方面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不同的培养手段。
3.3数学思维方式教学重点
培养数学思维方式的重点是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我们可将数学思维方式训练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概括为:提出问题——展示新课——思维扩展——思维训练——思维测评。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是问题暴露、思维点拨、启迪和诱导者,学生是思维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获取者。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巧妙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是上好数学思维训练课的首要环节。
(2)研究问题,展示新课的理性认识过程是由表象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再由思维的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的过程。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首先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此环节中,将数学问题转化加工为例题形式,使被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再回到实践中去验证,这一阶段是学生的思维定向阶段,是运用思维探索规律学会抽象的过程。
(3)解决问题,思维扩展这一环节是知识的形成阶段,属抽象思维的高级阶段。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由一连串的转化过程所构成的。学生接受新知识要借助于旧知识,而旧知识的思维形式往往会成为新知识思维形式的障碍(如思维定势),因此,教师首先要抓好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数学知识的质变(往往是重点)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活动的转折,排除思维活动的障碍(往往是难点),渡过思维操作的“关卡”,以实现思维发展。
(4)发展问题,思维训练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不断设计组编一些探索型、开放型、判断改错型、归纳与综合型等题目,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思维训练素材,这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不可缺少的。这要求教师注重挖掘课本典型题例的潜在功能,充分发挥它的导向、典型、发展和教育作用,反复渗透与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把数学知识溶入活的思维训练中去,并在不断的“问题获解”过程中深化、发展学生的思维。
(5)总结问题,思维测评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检测与评定形式。测评方法可小型多样,因课堂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而定,如选编一些口答、抢答、限定时间解答等题型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单项测评或多项综合测评。学生可先自我评价,体验成功的乐趣。
4结语
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强弱,决定一个人的思维品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探求问题的思考、推理论证的过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都以逻辑思维为主线。这是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理论依据之一。
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它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人的认知过程,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实质性价值。
参考文献
[1](美)R.科朗H.罗宾.数学是什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美)G•波利亚.怎样解题[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3]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郭思乐,喻伟.数学思维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5]席振伟.数学的思维方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数学思维的教育论文
钱三强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6岁便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32年,又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钱三强毕业后,担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所长的助理。翌年,他通过公费留学考试,在卢沟桥的炮声响起之际,以报国之志赴欧洲,进入巴黎大学居里试验室做研究生,导师是居里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 1940年,钱三强取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又继续跟随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1946年,他与同一学科的才女何泽慧结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导师约里奥向世界科学界推荐。不少西方国家的报纸刊物刊登了此事,并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国科学院还向钱三强颁发了物理学奖。 1948年夏天,钱三强怀着迎接解放的心情,回到战乱中的祖国。他回国不久就遇到1949年1月的北平和平解放,他在兴奋中骑着自行车赶到长安街汇入欢庆的人群。随后,北平军管会主任叶剑英派人找到他,希望他随解放区的代表团赴法国出席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中共中央还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拨出5万美元,要他帮助订购有关原子能方面的仪器和资料。看到共产党的领导人在新中国尚未建立时就有这种发展科学事业的远见,钱三强激动得热泪盈眶。从国外归来后,他于开国大典当天还应邀登上了天门。 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1960年,中央决定完全靠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后,已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他像当年居里夫妇培养自己那样,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核专家,并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人们后来不仅称颂钱三强对极为复杂的各个科技领域和人才使用协调有方,也认为他领导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满门忠烈”的科技大本营。 晚年的钱三强身体日衰,仍担任了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他一直关心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强调不仅要服务于军用还要供民用。1992年,他因病去世,终年79岁。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钱三强追授了由515克纯金铸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了这位科学泰斗的巨大贡献。 1992年6月28日钱三强逝世。 钱 三 强 名字的由来 钱三强出生在1913年。起初他父亲钱玄同给他起的名字叫钱秉穹,但为什么以后改名叫钱三强呢?这得从头说起。 钱三强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父亲钱玄同,不满4岁就开始天天站在祖父的书桌前认字背书。青年时代,他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师范学习。回国后,先在一些著名的中学任国文教员,后到北京担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大学教授,是我国近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他由于接受了章太炎、秋瑾等革命党人的思想影响,竭力主张推翻清朝统治。随后他又与陈独秀、李大钊、严复、胡适等一批有进步思想的教授一起,投入了“新文化”运动,是进步刊物《新青年》的积极支持者和轮流编辑。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钱三强,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进步思想的熏陶。为培养钱三强,在他7岁时,父亲送他进了由蔡元培、李石曾、沈尹默等北京大学教授们创办的子弟学校——孔德学校(孔德是法国哲学家的姓)。 孔德学校是一所开明的新式学校。学校除抓德、智、体三育外,还强调美育与劳动,对音乐、图画、劳作课也很重视。而且孔德学校师资力量较强、阵容整齐,老师们的水平足以胜任高中教学工作。可以说,钱三强童年时代得到的教育条件,是得天独厚的。 钱三强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老帅的教育,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成为一个兴趣广泛的学生,对音乐、体育、美术,钱三强都有两下。刚进初中,年方13岁,就成了班上“山猫”篮球队的队员,在比赛中,他的拼搏精神和集体意识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一次,一个体质不如钱三强的比较瘦弱的同学给钱三强写信,信中自称 “大弱”,而称当时还叫“秉穹”的他为“三强”。这封孩子们之间互称绰号的调皮信,恰巧被秉穹的父亲钱玄同看见了。 “你的同学为什么叫你‘三强’呀?”钱玄同风趣地问道。 “他叫我‘三强’,是因为我排行老三,喜欢运动,身体强壮,故就称我为 ‘三强’。”秉穹认真地回答了父亲的询问。 钱玄同先生一听,连声叫好。他说:“我看这个名字起得好,但不能光是身体强壮, ‘三强’可以解释为立志争取德、智、体都进步。” 在父亲的肯定下,从此,“钱秉穹”就正式改名为“钱三强”了。 人生转折点 1929年,钱三强在父亲的支持下考入了北京大学理科预科,同时还听本科的课程。吴有训教授的近代物理学、萨本栋教授的电磁学吸引着钱三强。两位学者的博学及严谨的治学精神也深深教育着钱三强。 科学的发展,给变化万千的世界增添了色彩。三强决定学习物理,报考了清华大学物理系,求读在吴有训教授门下。清华大学享誉国内外,培养出一代代优秀学子、国家的栋材。校内充满浓厚的学术空气,教学严谨,学风端正,激励着三强以顽强的精神,刻苦攻读。他以吴有训教授的作风为楷模,吴教授严谨的治学精神与教学方法滋润着三强的心田。 1936年钱三强以毕业论文90分的优异成绩毕业。经吴有训教授的推荐,钱三强大学毕业后,便到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慈济所长的手下做一名助理员,从事分子光谱方面的研究工作。钱三强能在这样的高师手下工作,心中感到无比欣慰。 刚刚开始工作,严老师交给他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和管理图书。钱三强不因工作的繁杂细小而敷衍了事,而是认真完成老师交给的每项工作,把图书馆管理得井井有序,受到大家称赞。人家照相,他就帮助冲洗、放大,还用照相底版做分析研究工作。渐渐地钱三强能够独立地、熟练地进行照相底片的分析,并掌握了照相技术。 一个周末的下午,同学们都离开了实验室,只剩下钱三强一个人留在那里做分子光带分析。从南京开会回来的严老师进了实验室,看钱三强仍在聚经会神地工作,又看了看分析的数据结果,与国外的资料数据大致相同,心中无比高兴。他更加喜欢这位年轻人了。 一天,钱三强在图书馆查资料,严教授匆匆走来对他说:“你会法语吗?”钱三强说:“初中学过。”“还记得吗?”“忘了不少,查查字典能查资料。” “那好,我考考你。”严教授说着,便从书架上拿出一本法文杂志:“你念一段,再翻译过来。”钱三强按着老师的话去做了。严老师很满意地说:“还行嘛。”这时才告诉他:“中法教育基金会,要招考公费留学生,你把手中的工作整理一下,用主要精力准备迎接考试吧!” 钱三强万万没有想到会有这个好机会,他从心里感激自己的老师。时间紧迫,10年没有读的法语,要尽快捡起。钱三强下定决心,要克服困难,认真地准备应考。考试完不久,严老师兴致勃勃地告诉他:“你考取了,考得不错。” 钱三强收拾行李,就要离开生他养他的土地,就要离开重病在身的父亲,离开关心他抚育他的老师,他依依不舍。芦沟桥事变爆发,国难当头,又增加了他心头的沉重。他犹豫不决,不忍离开自己的故土。父亲忍着离别的痛苦劝导他:“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你学的东西会对祖国有用。报效祖国,造福社会,路程远得很哩!男儿立志,不能只顾近忧啊!” 1937年8月的一天,一艘远洋客轮载着钱三强,离开了上海港,驶向了波涛汹涌的大海。 出洋求学 人的一生有几个11年?然而,钱三强的这11年,是收获巨大的11年,是决定他一生的11年,也是他难忘的11年。 1937年9月,钱三强在导师严教授的引荐下,来到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该实验室是居里夫人创建的,居里夫人谢世后,由锕的发现者德比爱纳教授任主任。但是实际上是居里夫人的大女儿伊莱纳主持。 伊莱纳·约里奥—居里夫人就是钱三强的导师。伊莱纳像她的慈母居里夫人一样,潜心于科学研究,忘我勤奋,作风严谨,品格高尚,待人谦和、热忱。在这样一个导师的教导下学习,的确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 钱三强的住处距实验室较远。每天,天蒙蒙亮,钱三强就起床,匆匆吃点东西,赶乘地铁,到实验室,一直很晚才回住处。每天坚持十几个小时的工作学习,钱三强并不觉得辛苦与单调,反而感到特别的充实愉快。 钱三强在实验室里主要是做“物理”工作,而放射源是要用化学方法制备的。因此,他很希望兼作“化学”工作。 一天,约里奥—居里夫人问钱三强:“钱先生,那位化学师你不是认识吗?如果你回国做放射源,就需要学会‘化学’工作,你就去和她学学吧!” 钱三强心里十分高兴,他想导师为我想得多么周到!于是欣然答应了。 化学师葛勤黛夫人是一位有名望的科学技术专家。她放手让钱三强独立做钋的放射源。钱三强一丝不苟仿效着化学师的方法开始工作。化学师每隔一段时间便过来询问指导。接着,又连续让他做了4个放射样品。做完后,化学师帮助钱三强测完放射源的强度,并告诉钱三强:“成了,3个基本一样,1个略微差一点,但在允许误差范围内。” 化学师的评价,对钱三强的工作做了肯定。而他的勤奋与好学,又赢得了化学师和同伴们的信任,同时也使他获得了真诚的合作。这一来就大大拓宽了他的科学研究领域。不久,他写出30多篇科研论文。 为了使钱三强有更多的学习机会,约里奥—居里夫人又提议,让钱三强到其丈夫约里奥先生主持的法兰西学院的原子核化学研究所学习,并允许他一段时间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到那里工作。 在约里奥先生实验室工作,不仅向先生学到科学技术,还学到他的科学思想、科学道德。这使钱三强受益终生。 1939年1月的一天,约里奥教授让钱三强看一张照片,原来这是一张用云雾室拍下的铀受中子轰击后产生裂变的碎片的照片。这是当时第一张直接显示裂变现象的照片,是十分珍贵的。 不久,约里奥—居里夫人又邀请钱三强和她合作证明核裂变理论。在两位导师的指导下,钱三强很快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 1940年钱三强获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钱三强是幸运者,能在两位世界第一流科学家的教诲下学习、工作,使他很快进入了科学研究的前沿,还使他亲眼目睹了人类一次伟大的科学发现——核裂变。 1946年春,钱三强与他的同行合作,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这一发现不仅反映了铀核特点,而且使人类能进一步探讨核裂变的普遍性。导师约里奥骄傲地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实验室的第一个重要的工作。”为此,1946年底,钱三强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1947年升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导师。 报国习切 11年的勤奋使钱三强获得了最高的奖赏,也赢得了留法中国人中学术水平最高的地位。在这样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下,他却要回国。 1948年,钱三强找到了中共驻欧洲的负责人刘宁一,提出要求回国的心愿。刘宁一鼓励他,“回国大有作为。” 钱三强也把自己要回国的打算告诉了导师约里奥。听了学生的要求,身为法国共产党员的约里奥满意地说:“要是我,也会作出这样的决定。”钱三强又去向约里奥的夫人话别。约里奥—居里夫人语重心长地说:“我俩经常讲,要为科学服务,科学要为人民服务,希望你把这两句话带回去吧!” 导师的话,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 钱三强临行前,两位导师在自己的花园里为钱三强夫妇饯行。 1948年5月钱三强和他的夫人何泽慧,抱着刚半岁的女儿,带着丰硕的科研成果,带着导师的重托和法国同行的深情厚意,离开了巴黎回国。还随身带着一份珍贵的文件,这就是导师给钱三强在法国学习与工作的鉴定。 鉴定是这样写的:“钱先生表现出科研人员所具有的特殊素质,在我们共事期间,他的这些素质又进一步得到加强。他已完成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有些是非常重要的。他心智敏慧,对科学既有满腔热忱,又有首创精神。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我们实验室学习并在我们领导下工作的同一代科学家中,他是最优秀的。我们曾委托他领导几批研究人员,他用自己的才华出色地完成了这项困难的任务,并受他的法国和外国学生的爱戴。”“我们的国家对于钱先生的才干业已承认,并先后赋予他重任,先是任命他为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接着又聘任他为研究导师。他同时也是法兰西科学奖的获得者。”“钱先生还是一位优秀的组织者。他具备了研究组织工作的领导者所特有的精神、科学和技术素质。” 1948年夏,钱三强带着法国朋友的友谊和祖国人民的殷切期望,回到了阔别了11年的祖国,迈上了新的里程。 为了祖国 1949年3月的一天,钱三强忽然接到一个通知,他要作为代表到巴黎出席保卫世界和平大会。钱三强想:这次去巴黎开会如果能遇到约里奥—居里老师,请他代为订购一些原子核科学研究的仪器设备,以及图书资料该有多好。钱三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向代表团联系人提出,需要约20万美元。4天后,钱三强接到电话,请他到中南海。 在中南海,等候钱三强的是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他热情接待了钱三强,并说:“三强,你的想法很好,中央研究过了,决定给予支持。清查了一下国库,还有一部分美金,先拨5万美元供你使用……”听了李部长的话,钱三强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埋怨自己太书生气。战争还没有结束,城市要建设,农村要发展,国家经济困难……哪有那么多外汇呢? 不久,钱三强拿到了为发展原子核科学事业的美元现钞,心中万分激动、兴奋。他深深地晓得这美元是经历了火与血的战乱,是刚刚从潮湿的库洞中取出来的,是来之不易的。 拿着这沉甸甸的美元,钱三强思绪万千,深深感到科学工作任重而道远。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后,钱三强先后担任了副所长、所长职务。 1955年1月14日,钱三强和地质学家李四光应周总理召见来到了总理办公室。周总理听取了李四光介绍我国铀矿资源的勘探情况,又听取了钱三强介绍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状况。周总理全神贯注地听完后,提出了有关问题。最后告诉钱三强和李四光,回去好好准备,明天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要听取这方面情况,可以带些铀矿和简单的仪器,做现场演示。 第二天,钱三强和李四光来到中南海的一间会议室,里面已经坐着许多熟悉的领导人,有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彭德怀等。这是一次专门研究发展我国原子能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会议开始了,毛主席开宗明义:“今天,我们做小学生,就原子能问题,请你们来上课。” 李四光先讲了铀矿资源以及与原子能的关系。钱三强汇报了几个主要国家原子能发展的概况和我国这几年做的工作,并做了演示。大家看着实验,会场十分活跃。主席点上了一支烟,开始做总结:我们的国家,现在已经知道有铀矿,进一步勘探,一定会找到更多的铀矿来。我们也训练了一些人,科学研究也有了一定基础,创造了一定条件。过去几年,其他事情很多,还不来及抓这件事。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认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来。 会后,大家用饭,毛主席举起酒杯站起来大声说: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大家共同干杯。 1959年6月26日苏共中央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的有关资料及教学模型。8月23日,苏联又单方面终止了两国签定的新技术协定,撤走了全部专家,还讽刺:“中国人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只能守着一堆废钢铁。” 讽刺变动成了动力,愤怒化作力量。中国科技工作者没有被吓倒。“自己动手,从头做起,准备用8年时间,拿出自己的原子弹”成了中国人民的誓言。钱三强作为原子核物理专家,和无数科学工作者一样,在困难面前没有低头,组织起数万名科学工作者及技术工人,向研制第一颗原子弹进军。 在苏联专家撤走后,周光召在国外召集数十名海外专家、学子,联名请求回国参战。他们归国后先后参与主持了理论的研究与实验研究工作。 为了研究一种扩散分离膜,由钱三强领导成立了攻关小组,经过4年的努力研究成功,成为继美、苏、法之后第4个能制造扩散分离膜的国家。同时成功地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计算机,成功地承担了第一颗原子弹内爆分析和计算工作。 在原子弹的整个研制过程中,浸透了钱三强的智慧与心血。他不仅为原子弹的研制做出了贡献,也为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发展呕心呖血,为培养我国原子能科技队伍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钱学森 钱学森,中国现代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杭州市人,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学习。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火箭研究。1947-1955年间任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1955年10月冲破种种阻力回国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 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6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钱学森生前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 一、生平简介 钱学森(1911~X)中国科学家,火箭专家,1911年12月1日生于上海,3岁时随父来到北京,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二、科学成就 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②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③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④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科学的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⑤系统工程 钱学森不仅将我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都有三个侧面: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的社会形态。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应是这三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从实践角度来看,保证这三种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就是社会系统工程。从改革和开放的现实来看,不仅需要经济系统工程,更需要社会系统工程。 ⑥系统科学 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⑦思维科学 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上的一大热门,但学术思想却处于混乱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钱学森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提出创建思维科学(noetic science)这一科学技术部门,把30年代中国哲学界曾议论过,有所争论,但在当时条件下没法讲清楚的主张,科学地概括成为思维科学。比较突出的贡献为: (1)钱学森在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大部门。推动思维科学研究的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 (2)钱学森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他以自己亲身参予应用力学发展的深刻体会,指明研究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应以应用力学为借鉴,走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要理论指导的道路。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就是思维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思维学。研究思维学的途径是从哲学的成果中去寻找,思维学实际上是从哲学中演化出来的。他还认为形象思维学的建立是当前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也是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核心问题。 (3)钱学森把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即首先以逻辑单元思维过程为微观基础,逐步构筑单一思维类型的一阶思维系统,也就是构筑抽象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社会思维以及特异思维(灵感思维)等;其次是解决二阶思维开放大系统的课题;最后是决策咨询高阶思维开放巨系统。 ⑧人体科学 钱学森是中国人体科学的倡导者。 钱学森提出用“人体功能态”理论来描述人体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他认为气功、特异功能是一种功能态,这样就把气功、特异功能、中医系统理论的研究置于先进的科学框架之内,对气功、特异功能的研究起了重大作用。在钱学森指导下,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于1984年开始对人体功能态进行研究,他们利用多维数据分析的方法,把对人体所测得的多项生理指标变量,综合成可以代表人体整个系统的变化点,以及它在各变量组成的多维相空间中的位置,运动到相对稳定,即目标点、目标环的位置。他们发现了人体的醒觉、睡眠、警觉和气功等功能态的各自的目标点和目标环。这样,就把系统科学的理论在人体系统上体现出来了,开始使人体科学研究有了客观指标和科学理论。 ⑨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钱学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科学的社会科学)的最高概括,钱学森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归纳为十个紧密相联的科学技术部门。这十大科学技术部门的划分方法,正是钱学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系统论对科学分类方法的又一创新。 三、趣闻轶事 ①魂系中华赤子心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和火箭专家钱学森于1995年10月8日从美国回到广州时,对接待他的中国旅行社同志所说的一句万分感慨的话。同他一起回国的还有他的夫人和两位幼儿。 钱学森于1935年8月,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的。回国前,曾担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 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来了。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过了5天就是我国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这一天,钱学森夫妇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在一起欢度这一佳节,他们边赏月边倾诉情怀,深为祖国的新生而欢欣,并对祖国的美好前景充满着憧憬。就在此时,钱学森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愿望:早日回归祖国,用自己的专长为国家建设服务。 正当此时,朝鲜大地燃起了战争的烽火。作为挑起这场战争的美帝国主义,在它的国内,正在掀起一股疯狂反共的政治逆流,几乎每天都发生对大学和其他机构的人员进行审查和威胁性审查的事件。这股逆流毫无例外,也波及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由于学院马列主义小组书记威因鲍姆被捕,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怀疑落到钱学森的身上。
成立超声研究室应崇福1956年3月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并参加编制中国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电子所筹委会成立后,应聘到电子所负责筹建超声学组。1958年成立超声研究室,任主任,在中国首次诞生了超声研究的专门机构和队伍。在这期间,他一方面积极参加北京市科协组织的活动,利用这种机会和场合大力宣传、普及、推动超声的各种应用技术;另一方面,多次到上海等地进行宣传推广工作。1958年去苏联考察前夕,在北京西苑旅社召开了中国超声微型会议。从苏联回中国后,科学院组织大跃进献礼活动,他积极组织超声室全面开展超声诸多应用的研究,献礼30余项。1959年6月在武汉武昌洪山宾馆召开了院内超声会议,1960年在上海召开了中国超声会议,引起了上海市领导的重视,上海率先掀起了超声运动,之后北京积极响应。他积极组织召开了1964年的北京超声应用学术会议,使得超声学的发展回到正确科学的轨道上来。1998年4月,中国超声诊断界在上海举行超声诊断在中国创建40周年庆祝会并为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立碑,特邀应崇福出席会议,并出任颁奖嘉宾。超声应用应崇福在重点带领超声室承担国家任务的同时,在中国国内尽可能推广了全局性的工作,如检测仪器和探头的研制等,推动超声在工业检测中的应用。经过开创期间的努力,超声应用在中国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他把握时机,主持召开各种学术交流会,进一步促其发展。这些都为“文革”后中国无损检测学会的成立、电子学会应用声学学会的创办奠定了基础。1978年11月在机械工业部陶亨咸总工程师的推动和领导下,在上海成立了中国无损检测学会,应崇福任第一届理事长。随后任国际无损检测委员会的中国代表,多次出席国际会议。为了推动工程技术与基础的联系,他通过北京无损检测学会在香山组织了两期高级基础讨论班,亲自讲授声波的传播理论。为了发展中国的无损检测事业,他连续多年任《无损检测》杂志的主编,积极组织参加国际会议,加强与友好国家的联系,建立双边关系等。由于对中国发展无损检测事业的突出贡献,应崇福被授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立50周年特别奖。在超声学方面,1978年11月中国电子学会应用声学学会在天津成立,他被选为理事长,他通过应用声学学会大力推动中国医学超声、功率超声和超声电子学的发展。1985年10月,电子学会应用声学学会与物理学会声学学会在南京合并成立中国声学学会,他任合并后的第一届理事长。超声学发展建设应崇福在中国推动超声学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声学所超声室的建设和发展。“文化大革命”前他根据国际上学科的发展,在室内少有地设立了特高频超声组,同时在检测超声大组内分设了仪器研制、探头研究和与任务结合的检测方法研究等小组。“文化大革命”后期即1972年,国外声表面波的应用迅速发展,他就从超声室检测组抽出精兵强将与微波超声组合起来成立了声表面波组。为了推动声表面波技术的发展,他亲自编写讲义为大家讲课。考虑到声表面波不仅是技术问题,而且涉及到一些相当深的晶体声学理论,又抽调功率超声的汪承灏(现为院士)去主持声表面波组的科研工作。到“文化大革命”之后的1978年,应崇福发现检测超声在各工业部门已迅速发展起来了,一般的工作他们都可以做,而且可能做得更好,遂下定决心作了一次大的学科调整,放下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声全息研究,将检测部分重新组成了检测换能器(发射和接收)、超声传播散射、检测超声信号处理与工业应用及医学超声几个方面,把重点转移到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来。这一决策经过10年的努力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学术成就1、对固体中超声波的散射,在理论和实验的研究上,取得了创造性和系统性的成果。在1956年,与人合作,发表了一篇题为“各向同性弹性固体中平面纵波受球形障碍物的散射”论文,开创了国际上固体中超声散射领域的研究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又进一步深化了固体中几种障碍物散射瞬态超声波的理论分析,同时建立和发展了一种称为动态光弹的显示技术,用来目睹和记录透明固体中的超声波和它的传播过程。这样可以核对已导出的散射式,而在理论处理有困难的场合,则直接实验观察散射的情况。2、对压电超声换能器的特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关于向固体辐射声波的理论,证明除了熟知“表面换能”机理,另一个前所未知的“声电再生”机理,在厚度模换能器的换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有限尺寸的厚度模换能器,实验观察到,不仅向固体辐射纵波,也辐射横波;理论上和实验上证实了一种叫“应电压”的效应,这个效应是换能器所发射声波波形中首脉冲的起因;推导出圆形压电换能器的二维等效电路,以计入厚度振动和径向振动之间的耦合。3、在下列多个超声学的领域,发表了一些有新结果的论文:医学超声学、激光超声学、功率超声学、压电材料内部和表面上声波的产生和传播、油井中声波的传播。4、出版的书籍中有:《超声学》(主编),1990年(中文)、《应崇福论文选集》(1998年以前的论文)。《应崇福论文选集续集》(1999年—2008年)等共7本。5、80岁后改行,从以超声检测的研究为主,转到研究声空化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曾负责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项目。
负责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作为骨干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科院声学所所长择优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等项目。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有10余篇。以第一申请人申请专利10余项。发表论文:(2008年以来)[1] Bai Lixin, Xu Weilin, Tian Zhong, Li Naiwen. A high-speed photographic study of ultrasonic cavitation near rigid boundary.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08, 20(5):637-644.[2] Bai Lixin, Xu Weilin, Zhang Yichi, Li Yanfu, Huang Defa.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on the collapse of cavity cluster in high power ultrasound fields. in Proceedings of IEEE Ultrasonics Symposium, 2008: 942-945.[3] 白立新, 许唯临, 张法星, 李乃稳, 张毅弛, 黄德法. 超声场中硬壁凹坑空化空蚀特性研究. 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2009, 39(6):1122-1128.[4] Bai Lixin, Xu Weilin, Zhang Faxing, Li Naiwen, Zhang Yichi, Huang Defa. Cavi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it structure in ultrasonic field.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2009, 52(7):1974-1980.[5] Xu Weilin, Bai Lixin, Zhang Faxing. Interaction of a cavitation bubble and an air bubble with a rigid boundary.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10, 22(4):503-512.[6] Ying Chongfu, Bai Lixin, Li Chao, Deng Jingjun. Cavitation field from a horn - A new model. Science in China, Ser G, 2011, 54(1):74-78.[7] 白立新, 许唯临. 超声场中空泡碎裂位置关系的高速摄影研究.中国声学学会2010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 2010.12.26-28, 哈尔滨.[8] Bai Lixin, Xu Weilin, Li Chao, Gao Yandong. The counter jet formation in an air bubble induced by the impact.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11, 23(5):562-569.[9] 白立新, 应崇福, 李超, 邓京军. 超声空化结构初生过程的瞬态分析. 全国功率超声学术会议, 2011.10.27-29, 成都.[10] 白立新, 应崇福,李超,邓京军. 超声场中Smoker空化云的结构及其运动. 中国声学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会议, 2011.11.18-19, 广州.[11] Bai Lixin, Deng Jingjun, Li Chao. Evolution of acoustic cavitation structures induced by a liquid jet. J. Acoust. Soc. Am. Volume 131, Issue 4, pp. 3385 (2012).[12] Li Chao, Deng Jingjun, Bai Lixin. Acoustical emission of jet-edge systems using a vibrating element in water. J. Acoust. Soc. Am. Volume 131, Issue 4, pp.3512 (2012).[13] Li Chao, Deng Jingjun, Bai Lixin. Observation the inception and movement of cavitation bubble in liquid whistle.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avitation. 14-16 August 2012, Singapore.[14] Bai Lixin, Deng Jingjun, Li Chao. A new method for producing nonspherical cavitation bubble using flexible electrodes.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avitation. 14-16 August 2012, Singapore.[15] Bai Lixin, Ying Chongfu, Li Chao, Deng Jingjun. The structures and evolution of Smoker in an ultrasonic field. 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 2012, 19(4): 762-766.[16] Bai Lixin, Deng Jingjun, Li Chao, Xu Delong. Evolution of acoustic cavitation structures induced by a submerged jet.[17] Bai Lixin, Deng Jingjun, Li Chao, Xu Delong, Xu Weilin. Acoustic cavitation structures produced by artificial implants of nuclei. 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 2014, 21(1): 121–128.[18] Bai Lixin, Xu Weilin, Deng Jingjun, Li Chao, Xu Delong, GaoYandong. Generation and control of acoustic cavitation structure.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 2014, 21(5): 1696-1706.[19] 白立新, 李超, 徐德龙, 邓京军. 超声空化结构的产生和控制. 全国功率超声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3.11.05-07, 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