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发表虫害论文

发布时间:

发表虫害论文

先后发表技术论文10多篇,1993年发表《苹果树病害防治》,被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大辞典》,出版《优质苹果套袋实用技术》《优质苹果生产管理实用技术》等书。发展优质苹果基地、优质葡萄基地28个。编写的《葡萄一、二建园法》、《苹果一、二、三建园法》等发行量达到1万册。在苹果基地建设方面,在山东招远市辛庄镇西汪家村创建了33个,多次受到招远市政府的表扬。

这方面的论文摘要一般来说在字符数上要求在300~400字之间,对于摘要来说主要的规范形式为:(1)应以第三人称写作.摘要是完整的短文,具有独立性,可以单独使用.即使不看论文全文的内容,仍然可以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新观点和想法以及论文所要实现的目的,采取的方法,研究的结果与结论.(2)叙述完整,突出逻辑性,短文结构要合理.(3)文字简明扼要,不容赘言,采用直接表述的方法,不使用不必要的文学修饰,做到用最少的文字提供最大的信息量.(4)摘要中不使用特殊字符,图表以及由特殊字符组成的数学表达式,不能列举例证.大家若想了解更多信息情况,可以来中国鸣网学术站看看。

1.高度认识技术标的重要性 招标单位在设置评标方法时,为更能体现投标单位的技术实力,技术标的分值正呈逐步提高的趋势。因 此要充分认识到技术标的重要性。技术标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是针对投标工程应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 的合理计划,也是控制工程施工进度,保证施工质量的一个自我约定,更是对投资方所做出的一个重要书 面承诺;对于建设方来说,它是用于监督和检查工程质量以及掌握工程进度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投标 企业决不能只重视商务标而轻视技术标,高质量的技术标书既可体现施工单位在管理和技术上的能力,同 时,也是确保圆满完成工程施工任务的一个重要前提。 2.成立一个投标小组收到招标单位的招标文件以后,首先要成立一个投标小组。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内行的投标小组,是投标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2]。 在投标小组拟定技术标内容之前,应该先做以下四点工作:2 .1认真研读招标文件和设计图纸为了深刻领会招标文件的各种要求和规定,仔细分析设计图纸中作品 与作品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材质的构成、苗木品种的搭配等,必须认真研读招标文字资料与图纸资料。2 .2认真勘察施工现场的环境在做技术标时,必须充分了解和分析工程所处的立地条件。每一个工程都 有不同的立地条件,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客观因素之后,制定的技术标书才会有明确的针对性。2 .3突出设计主题和自身技术优势为此,必须仔细研究设计的主题立意,提炼设计的中心重点内容,分析 项目的技术难点,并科学说明解决技术难点的详细步骤,力求采用新材料、新方法、新工艺,以突出自身的 技术优势。 2.4认真听取招标单位对项目施工的补充要求在充分了解和明确招标文件与设计图纸内容之后,务必要 了解投资方有什么新的意向,主观上还有什么其它设想。笔者认为,应在不违反招标文件规定,不影响工程 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考虑和吸纳投资方的主观意向。这样制定出来的技术标,将更具有竞争力。3 .技术标的内容要完整、重点要突出技 术标的内容,通常在招标文件中会有明确的规定,但也有由投标企业自行编制的。根据绿化工程施工 的特点,笔者认为,技术标的内容一般应包含以下七方面: 3.1工程概况仅需简明扼要地阐述工程的地理位置,大致的分块,总面积等。 3.2施工准备计划所谓“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对于投标方而言,就是要向招标单位阐明,为了把工程做 好,在施工队伍进场之前,首先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如何配备现场项目经理等管理人员;施工队伍的培训 及落实情况;主要材料的采购;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办公用房及生活用房的落实措施等。 3.3施工技术方案这是技术标书中的核心内容,它应体现施工企业的施工技术水平及管理能力。首先 ,要制定出工程的施工流程,施工流程的安排要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参考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化办公 室编:“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大全———园林种植技术规程”,1994);一般按以下工序进行:进场验收、场地清 理、进土和土方造型、土壤测试和改良、定点放样、挖种植穴、大苗种植(含种植前的疏枝和修剪)、打护树桩、场地细平、小苗种植、铺地被植物、清理场地、工程养护(含苗木补植)、办理移交。其次,根据施工流程,制定出详细的施工操作方案,进一步阐述各道程序应掌握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所表述的内容一定要有 针对性,要充分考虑周围环境的立地条件和气候特点,决不能照搬照抄,搞形式主义;第三,不能忽略养护 期的管理。常言道:“三分种、七分养”,在整个养护期要针对不同的季节,做好所种植苗木的病虫害防治 、防旱、防涝、防台、御寒、修剪、施肥、松土、除草等管理工作。 3.4施工进度计划此项内容通常是以表格的形式加以表达,在表中要具体列出每项内容所需施工的时间 ,哪些内容的施工可同时进行,或交叉进行,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那么该表所列的时间也就是完成整个工程 所需的时间。制作该表时,既要注意听取投资方的意见,也要考虑到客观的施工条件以及实际的工程量 ,切不可为了一味满足投资方的要求而违背科学和客观可能性地盲目制定。 3.5人力、物力配备情况该项内容通常可用文字或表格两种方式表达。所谓人力、物力配备,就是根据工 程各分项内容的需要,科学地安排劳动力和工具设备。劳动力的配备既不能太多,以免人浮于事,造成劳 动力成本增加;也不能过少而影响工期的进展。劳动力配备时还要

据学术堂了解,水稻病虫害论文的摘要是在整篇论文中是作为一个独立文体存在的.论文摘要主要表述论文课题研究和学习的方法,研究体系,研究过程中有何重大发现,重要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等.用相对简单明确扼要的词句对论文全篇内容加以概括.论文摘要撰写时,要注意几个要点.一是要用精准的的关键词描述出你此次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指示出这次研究课题所涉及的研究范围与研究结果的重要性;二是简单扼要的表述一下此次将研究项目的设计理念,是如何通过基本的课题设计得到其结果的;三是简单的总结出此次研究的结果,比如此次研究有哪方面的突出贡献,有什么新的研究发现,罗列出准确的研究数据并指出其学术价值等等.前面说了,论文摘要是一个独立的文体,要有单独写作思想,摘要单独拿出来可以着重的反映出作者研究的重点在哪,让读者不用通读论文就能明白你的研究方向.摘要应做到客观事实,不能夹杂空谈评论,没有任何的自我表扬或自我批评(摘要不用自我发扬风格,想要发扬风格或自恋一番在论文结尾写).切记不要用词含糊不清,没有重点,有模棱两可的观点现象出现,让读者读完摘要不知道你要研究的是什么.还有一点要注意,论文的摘要要用第三人称的格式来撰写,不能用第一第二人称来写.摘要是站在第三方立场对论文内容做出结构严谨,语义精确,简明扼要的总结,着重突出作者研究重点.如果出现第一或第二人称的陈述主语势必会影响到论文摘要表述的客观性,严谨性.

病虫害的论文发表期刊

在国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如:1 作者 篇名 刊名 年/期2 魏乐、吴殿廷等 我国“五年计划”的执行评价及区域发展战略的思想演变 经济研究导刊 2007/063 袁俊、吴殿廷等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人口科学 2007/034 吴殿廷等 北京市民反向旅游现象研究 旅游学刊 2007/055 吴巧新 长江三角洲散客旅游市场整合分析 商业研究 2007/046 何龙娟、吴殿廷等 中国繁荣与富裕的空间不对称问题 经济地理 2007/027 吴殿廷、钟景鼐等 大都市与中小城市居民家庭购房影响因素对比分析??以北京市与瓦房店市为例 社会科学辑刊 2007/028 吴铮争、吴殿廷 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地位及其变化研究 人文地理 2007/019 韦韧、吴殿廷 丧葬习俗的地理学研究??以西藏天葬为例 人文地理 2006/0610 吴殿廷等 我国高级科技人才空间集聚的初步研究??以两院院士为例 中国科技论坛 2006/611 吴殿廷等 迁都??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612 吴殿廷等 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经济地域类型及其变化的初步研究??基于GNP与GDP关系的考察 世界地理研究 2006/313 吴殿廷 水利风水景区的旅游开发和规划若干问题 水利经济 2006/0514 吴殿廷 加权微分建模的初步研究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6/0915 吴殿廷 旅游规划中的若干问题 旅游科学 2006/0416 王欣、吴殿廷等 新区产业功能定位和城市发展战略的耦合关系??以北京市海淀新区为例 城市问题2006/0617 王欣、吴殿廷等 北京市海淀新区建设生态型城区的思考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6/0818 王欣、吴殿廷等 基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以青田稻鱼共生农业系统为例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0519 刘睿文、吴殿廷等 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发展脉络研究??基于《地理学报》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 地球科学进展 2006/0920 吴殿廷等 从可持续发展到协调发展??区域发展观念的新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21 何龙娟、吴殿廷等 “十五”期间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SS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22 吴殿廷等 日本的国土规划与城乡建设 地理学报 2006/0723 王欣、吴殿廷等 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定量计算 城市发展研究 2006/0324 刘睿文、吴殿廷等 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过程中的“先入为主”与“既成事实”效应研究??以银川沙湖与榆林红碱淖为例 人文地理 2006/0125 任春艳、吴殿廷等 西北地区城市化对城市气候环境的影响 地理研究 2006/0226 吴殿廷等 科学研究及其评价中的悖论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0327 刘睿文、吴殿廷等 旅游形象认知的时间顺序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的影响研究??以银川沙湖与榆林红碱淖为例 经济地理 2006/0128 吴殿廷等 产业地位变化与区域开发的产业模式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0229 刘睿文、吴殿廷等 西北旅游落后现状的突破及列车旅游的新思路??兼论“西部之星”旅游列车的产品设计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0130 吴殿廷等 论反向旅游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631 宋金平、吴殿廷等 我国山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北京市山区为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32 吴殿廷 高级科学人才和高级科技人才成长因素的对比分析??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例 中国软科学 2005/0833 王欣、吴殿廷等 旅游资源整合新论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434 李香芹、吴殿廷等 北京山区生态经济综合分区与发展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435 任春艳、吴殿廷等 西北地区城市化与空气质量变化关系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236 吴殿廷等 旅游开发与管理的时空耦合规律初探 人文地理 2005/0137 吴殿廷等 从北京师范大学绩效考核看层次分析法的不足及其改进的途径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2005/0138 吴殿廷等 香港对内地经济发展影响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变化研究 学术研究 2005/0239 王旭、、吴殿廷等 江浙地区与韩国城市化水平对比分析 世界地理研究 2004/0140 刘超、吴殿廷等 高级人才成材因素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成材背景的统计分析 人文地理2004/0541 吴殿廷等 京津冀一体化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领导之友 2004/0542 吴殿廷等 海淀新区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中国电子商务 2004/0843 吴殿廷等 旅游开发损益和风险评价的初步探讨??以白潭湖开发为例 旅游学刊 2004/0444 卢宏升、吴殿廷等 中国生态旅游的类型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245 吴殿廷等 层次分析法的不足及其改进的途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246 吴殿廷等 大连和青岛城市经营模式的对比和评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0147 王欣、吴殿廷等 区域规划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初探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0248 吴殿廷等 库兹涅茨比率的分解及其在我国地区差异分析中的应用 地理科学 2003/0449 王静爱、吴殿廷等 区域地理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 高等理科教育 2003/0150 王欣、吴殿廷等 关于城市郊区化本质的讨论 城市发展研究 2003/0451 吴殿廷等 高级科技人才成长的环境因素分析??以中国两院院士为例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3/0952 荀怡、吴殿廷等 首府集中度和西部城市化模式探索 人文地理 2003/0653 吴殿廷等 西部旅游开发战略模式的探讨 旅游学刊 2003/0154 吴殿廷等 区域定量划分方法的初步研究??兼论用断裂点理论进行区域划分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355 吴殿廷等 论三峡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56 葛全胜、吴殿廷等 西部旅游开发战略的初步探讨 经济研究参考 2002/8157 田杰、吴殿廷等 我国各地区现代化进程研究 中国软科学 2002/0658 吴殿廷等 我国各地区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知识化及经济协调发展的初步研究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2/1159 吴殿廷等 我国各地区知识经济发展的初步研究 经济地理 2002/0460 赵济、吴殿廷等 区域地理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 中国地质教育 2001/0461 吴殿廷等 中国宏观经济的国际评价 世界地理研究 2001/0162 吴殿廷等 澳门产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广东社会科学 2001/0163 吴殿廷等 中国三大地带经济增长差异的系统分析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1/0264 吴殿廷等 试论中国经济增长的南北差异 地理研究 2001/0265 吴殿廷等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时空优化模型的初步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466 吴殿廷等 中国人口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467 吴殿廷等 区域层次性及其可持续发展目标模式的初步研究 经济研究参考 1999/4268 李雁梅、吴殿廷等 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扩散特征与发展对策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9/0369 吴殿廷等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干旱区地理 1999/0270 吴殿廷等 区域层次性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风险对策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271 丁四保、吴殿廷等 香港经济模式与大连市跨世纪发展战略问题探讨 世界地理研究 1998/0172 宋金平、吴殿廷等 太阳乡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农业经济 1998/1073 吴殿廷等 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发展??以陕西省为例 地理科学 1998/0274 丁四保、吴殿廷等 大连市与东北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东北亚论坛 1998/0275 吴殿廷等 农作物布局优化模型的初步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0476 吴殿廷等 加强基础 突出特色??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初步设想 高等理科教育1997/0377 吴殿廷等 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热带地理 1997/0178 吴殿廷等 吉林省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决策中的几个问题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7/0579 张梅青、吴殿廷等 内蒙古中部地区经济开发中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整治对策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1996/0180 吴殿廷等 内陆待开发地区产业发展模式探讨──以内蒙古为例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6/0481 吴殿廷等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演变轨迹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6/0382 吴殿廷等 内蒙古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 经济地理 1996/0183 吴殿廷等 吉林省农业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效果的定量分析 灾害学 1995/0284 封玉璞、吴殿廷等 “三东”(东北、山东、广东)现象的对比分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0385 吴殿廷等 区域城市体系的定量分析──以东北地区城市体系研究为例 人文地理 1995/0286 吴殿廷等 区域开发决策若干问题的探讨 地理研究 1995/0287 吴殿廷等 延边地区开发决策支持系统的初步研究 地理科学 1994/0388 吴殿廷等 图们江地区开发决策支持系统的初步研究 人文地理 1993/0289 王力、吴殿廷等 图们江“金三角”国际性城市体系发展构想 人文地理 1993/0290 杨秉赓、吴殿廷等 地理系统定量分析中的几个问题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0191 吴殿廷 地理思维模式及其变化的研究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3/0292 吴殿廷等 国力综合评估中的几个问题 人文地理 1992/0293 杨秉赓、吴殿廷等 地理系统定量分析中的几个问题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0294 吴殿廷等 长白山区特产资源开发的研究 资源科学 1992/0695 吴殿廷等 中国表层土壤镍背景值分异规律的研究 中国环境监测 1992/0396 郑春江、吴殿廷等 中国表层土壤微量元素环境背景值水平分布的趋势分析 中国环境监测 1992/0397 吴殿廷等 对投入产出法的推广??系统投入产出模型初探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7/0198 任春艳、吴殿廷 从城市的本质看生态城市建设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理) 2006专辑99 吴殿廷等 东北地区商业中心城市系统研究 人文地理 1992.增100 吴殿廷 辽宁省居民家庭消费行为特点与发展趋势 人文地理 1992.增101 吴殿廷等 东北地区居民消费行为模式的研究 人文地理 1992.增102 吴殿廷 科技促进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 小城镇建设 2002,1103 吴殿廷 小城镇旅游发展问题研究 小城镇建设 2002,4104 杜瑜、吴殿廷、李雁梅 东北地区知识经济发展研究 社会科学战线 2002年(增)105 吴殿廷等 关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疑义 东北师大研究生学刊 1986106 向清成、吴殿廷等 齐夫法则及其在城市体系研究中的应用 青年地理学家 1987107 吴殿廷 系统投入产出模型的初步研究 《地理新论》 2卷1期,1987108 其它论文109 吴殿廷等 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基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设计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区域可持续发展创新模式专刊110 王欣、闵庆文、吴殿廷等 基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以青田稻鱼共生农业系统为例 闵庆文,钟秋毫主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方参与机制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2006,10111 吴殿廷等 反规划??世界遗产旅游开发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闵庆文,钟秋毫主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方参与机制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2006,10112 肖敏、吴殿廷 我国各地区十五计划完成情况和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对比分析 中国经贸年鉴编委会 中国经贸年鉴2006113 吴殿廷等 图们江开发与东北亚合作研究 《东疆研究》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114 吴殿廷 微分回归方法及其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机遇与挑战-90年代地理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115 吴殿廷 地理系统定量分析中的三个问题, 热带地貌 1991.增116 吴殿廷 连续型地理系统建模方法 王铮主编,《理论地理学进展》 山东地图出版社,1990117 吴殿廷 地理系统微分回归建模研究(英文) 1990’上海国际地理数学模型大会文集118 杨秉赓,吴殿廷 地理系统定量分析中的几个问题(英文) 1990’上海国际地理数学模型大会文集119 吴殿廷 突变理论与自然区划 《资源、环境与区域开发》 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120 杨青山,吴殿廷等 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理技术 《资源、环境与区域开发》 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121 Wu Dianting A test study on adjustment DSS of yanbian reg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roceedings of geoinformatics’95 Hong Kong,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emote sensing,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 in sustainable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122 Wu Dianting, Ma Li A Basic Study On The Regional Hierarchy And Its Aims Model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ety For Risk Analysis, Japan Section…Risk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In Asian Perspective,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China-Japan Conference On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1998123 Wu Dianting On The Building Mathematical Model With Differential Regressive Method In Geographic System, Geosraphic Model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In China, Regional Study And Exploitation Journal Press,1990,Beijing124 何龙娟、吴殿廷 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份额转移分析 中国经济贸易年鉴 2005125 何龙娟、吴殿廷 我国各地区繁荣与富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 中国经济贸易年鉴 2004126 吴殿廷、何龙娟 我国各地区小康建设的对比和评价 中国经济贸易年鉴 2003127 田杰、吴殿廷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经济地域格局的影响 中国经济贸易年鉴 2002128 吴殿廷、田杰 中国宏观经济地域格局及其变化 中国经济贸易年鉴 2001129 吴殿廷、田杰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中国经济贸易年鉴 2000130 何龙娟、吴殿廷、朱青 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江汉论坛 2005.5:44-47

医学类论文发表在SCI杂志上是比较好的,比如 《CA-CANCER J CLIN 》《 NEW ENGLJ MED 》《 REV MODPHYS 》《 CHEM REV 》等,国内的杂志一般是《中华神经病学杂志》《中华消化病学杂志》等等。 医学,是通过科学或技术的手段处理人体的各种疾病或病变。它是生物学的应用学科,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从解剖层面和分子遗传层面来处理人体疾病的高级科学。它是一个从预防到治疗疾病的系统学科,研究领域大方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法医学、检验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等。

1. 个人情况孙晓玲,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茶树害虫化学生态学。2. 职业经历1) 2009-至今: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任助理。2) 2011.8-2011.10: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rof. Consuelo De Morase实验室合作研究。3) 2007.3:德国马谱化学生态研究所Prof. Wilhelm Boland实验室进行技术培训。4) 2006-2009: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5) 2004.11-2005.4:加拿大林务局大西洋林业中心合作研究。4. 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昆虫与植物互作的化学与分子生态学、利用化学生态学原理进行茶树害虫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重点揭示虫害诱导的植物防御反应以及害虫应对植物防御反应的化学与分子机理。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有:茶树诱导防御反应的生态学功能与分子机理;植食性昆虫适应茶树防御反应的化学与分子机制;茶树害虫综合治理。5. 主持与参加的主要课题1) 茶尺蠖幼虫唾液蛋白Cc1H和Cc2H调控茶树防御反应的分子机理(编号:31272053)2013.1-2016.12,国家基金面上项目,80万,主持。2) 害虫和寄主植物的化学通讯机制(编号:2012CB114104)。2012.1-2016.12,“973”计划项目(子课题),100万,主持。3) 两种茶尺蠖幼虫唾液蛋白抑制茶树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分子机理(编号:31171862)。2012.1-2012.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万,主持,已完成。4) 茶尺蠖性信息素增效剂的研究与应用(编号:2011BAD01B02)。2011.1-2013.12,“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子课题,40万,主持。5) 基于性信息素的茶尺蠖引诱剂的研究与田间应用(编号:2011C22043)。2011.1-2012.12,浙江省科技厅公益技术研究农业项目,15万,主持,已完成。6)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茶树,2011-2015,农业部产业技术体系,350万,第2。7) 主要农作物有害生物种类与发生危害特点研究(编号:200903004-43)。2009.10-2013.12,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子课题,80万,第2。8) 茶丽纹象甲行为调控剂的研究与应用(编号:2009C32052)。2009.1-2010.12,浙江省科技厅面上农业项目,15万,主持,已完成。9) 假眼小绿叶蝉和茶尺蠖无害化防治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编号:SN200808)。2008.10-2010.10,浙江省“三农五方”科技协作计划,25万,主持,已完成。10) 基于zNose和GC-MS建立害虫危害后茶树挥发物的指纹谱(编号:[2008]27)。2008.1-2008.12,中国农科院科技计划项目,6万,主持,已完成。11) 挥发性信息物在茶园生态系中的时空特征和种群调控功能,(编号:30771449)。2008.1-201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万,第2,已完成。12) 甲基茉莉酸酯诱导茶树抗性的生理生化机理以及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 (编号:30571255),2006.1-2008.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万,第2,已完成。13) 茶尺蠖幼虫拒食剂和天敌引诱剂的研制与应用的研究,(编号:2006BAD06B01)。2006.11-2008.1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80万,骨干参加,已完成。14) 茶树害虫拒食剂和天敌引诱剂的研究,(编号:nyhyzx07-021-X 3-35)。2007.11-2010.12,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100万,骨干参加,已完成。15) 基于茶树挥发物的生物农药及新香型茶的研制,(编号:2007C12053)。浙江省科技厅重大专项:150万,第3,已完成。6. 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的代表性论文SCI文章 (*为通讯作者)1)SUN X.L., WANG G.C., GAO Y., ZHANG X.Z., XIN Z.J., CHEN Z.M.2014. Volatiles emitted from tea plants infested by Ectropis obliqua larvae are attractive to conspecific moths. J Chem Ecol, (Accepted)2)XIN Z.J., ZHANG Z.Q., CHEN Z.M. *, SUN X.L.*. 2014. Salicylhydroxamic acid (SHAM) negatively mediates tea herbivore-induced direct and indirect defense against the tea geometrid Ectropis oblique. J Plant Res, Doi: 10.1007/s10265-014-0642-2.3)XIN Z.J., Zhang L.P., ZHANG Z.Q., CHEN Z.M.*, SUN X.L.*.2014. A tea hydroperoxide lyase gene, CsiHPL1, regulates tomato defense response against Prodenia Litura (Fabricius) and Alternaria Alternata f. sp. Lycopersici by modulating green leaf volatiles (GLVs) release and jasmonic acid (JA) gene expression. Plant Mol Biol Rep,32:62–69.4)YANG Z.W., DUAN X.N., JIN S., LI X.W., CHEN Z.M., REN B.Z. SUN X.L.* 2013. Regurgitant derived from the tea geometrid Ectropis obliqua suppresses wound-induced polyphenol oxidases activity in tea plants. J Chem Ecol, 39: 744-751.5)SUN X.L.*, WANG G.C., GAO Y., CHEN Z.M. 2012. Screening and field evaluation of synthetic volatile blends attractive to adults of the tea weevil, 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 Chemoecology, 22: 229-237.6)SUN X.L., WANG G.C., CAI X.M., JIN S., GAO Y., CHEN Z.M. 2010. The Tea Weevil, 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 Is Attracted to Volatiles Induced by Conspecifics. J Chem Ecol, 36: 388-395.7)ZHANG Z.Q., SUN X.L., LUO Z.X., BIAN L., CHEN Z.M. 2014. Dual action of Catsia tora in tea plantations: repellent volatiles and augmented natural enemy population provide control of tea green leafhopper. Phytoparasitica, DOI 10.1007/s12600-014-0400-y.8)Bian L., SUN X.L., LUO Z.X., ZHANG Z.Q. CHEN Z.M. 2014. Design and selection of trap color for capture of the tea leafhopper, Empoasca vitis, by orthogonal optimization. Entomol Exp Appl, 151: 247–258.9)CAI X.M., SUN X.L., DONG W.X. WANG G.C. CHEN Z.M. 2014. Herbivore species, infestation time, and herbivore density affect induced volatiles in tea plants. Chemoecology, 24: 1-14.10)CAI X.M., SUN X.L., DONG W.X., WANG G.C. CHEN Z.M. 2012. Variability and stability of tea weevil-induced volatile emissions from tea plants with different weevil densities, photoperiod, and infestation duration. Insect Science, 19: 507-517.11)JIN S., CHEN Z.M., Backus E.A., SUN X.L., XIAO B. 2012. Characterization of EPG waveforms for the tea green leafhopper, Empoasca vitis Göthe (Hemiptera: Cicadellidae), on tea plants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stylet activities. Insect Physiol, 58: 1235-1244.12)KONG X.B., SUN X.L., WANG H.B., ZHANG Z., ZHAO C.H. BOOIJ K.C.J. 2011. Identification of components of the female sex pheromone of the Simao sine caterpillar moth, Dendrolimus kikuchii Matsumura. J Chem Ecol, 37: 412-419.13) QI J.F., ZHOU G.X., YANG L.J., ERB M., LY Y.H., SUN X.L., CHENG J.A., LOU Y.G. 2011. The chloroplast-localized phospholipases D α4 and α5 regulate herbivore-induced direct and indirect defenses in rice. Plant Physiol, 157: 1987-1999.其它论文(*通讯作者)1) 边文波, 王国昌, 龚一飞, 李元喜, 孙晓玲*. 2012. 19种植物精油对茶丽纹象甲成虫的驱避和拒食活性,应用昆虫学报, 49(2): 496-502.2) 孙晓玲**, 高宇, 陈宗懋. 2012. 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HIPVs) 对植食性昆虫的行为调控. 应用昆虫学报, 49(6):1413-1422.3) 孙晓玲, 蔡晓明, 王国昌, 高宇, 王德强, 陈宗懋. 2011. 茶园中广翅蜡蝉成虫对不同颜色的趋向选择. 茶叶科学, 31(2): 95-99.4) 孙晓玲, 马春雷, 蔡晓明, 王国昌, 陈宗懋. 2011. 茉莉酸甲酯和机械损伤对茶树叶片多酚氧化酶时序表达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31(9): 1805-1810.5) 段晓娜, 任炳忠,陈宗懋, 孙晓玲*. 2011. 植物多酚氧化酶的诱导. 2011.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 91-95.6) 孙晓玲, 程彬, 刘国东, 高长启. 2011. 云杉八齿小蠹的扬飞与物候观测. 中国森林病虫, 30(2): 21-23.7) 程彬,付晓霞,韩启,张宝民,张大明,高长启,孙晓玲*. 2010. 虫害诱导的家榆挥发物对榆紫叶甲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林业科学. 46(10):76-82.8) 孙晓玲, 陈宗懋. 2009. 基于化学生态学构建茶园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 茶叶科学, 29(1): 136-143.9) 王国昌, 孙晓玲,董文霞,蔡晓明,陈宗懋. 2010. 不同温度下鞍形花蟹蛛亚成蛛对茶尺蠖3 日龄幼虫的捕食功能. 茶叶科学, 30(3): 173-176.10) 蔡晓明,孙晓玲等. 2009. 应用zNoseTM分析被害茶树挥发物,生态学报, 29(1): 169-177.7.书1) 茶树病虫害简明识别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 主编.2) 茶树害虫化学生态学 (上海科技出版社). 2013. 副主编3) 中国北方小蠹虫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12. 副主编4)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农业出版社). 2012. 编委5) 化学生态学前沿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编委9. 获授权的专利1) 高长启, 孙晓玲, 程彬. 一种利用信息素诱集云杉八齿小蠹的方法 (200810051469).已批准.2) 孙晓玲, 程彬, 高卓. 一种用于诱集云杉八齿小蠹的引诱剂 (200910101313).3) 孙晓玲, 陈宗懋. 茶丽纹象甲引诱剂及茶丽纹象甲引诱剂诱芯的制备方法 (201010581797).10. 学术兼职1) 中国生态学学会化学生态专业委员会 委员2)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物化感作用专业委员会 委员11. 期刊审稿人与评审专家1)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特约审稿人2)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3)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90多篇,2000年后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Sci论文4篇、核心期刊47篇、第一作者42篇、通讯作者10篇。主编(译)专著5部;参与编写、翻译出版专著8部。完成农业部“水稻病虫害网络专家诊断系统”病害部分内容。 1. 南方优质稻米生产技术:中鉴100和中香1号生产技术 黄发松主编、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7 -80119-433-O/S.232 2002-062. 浙江效益农业百科全书:优质稻 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7 -80119-433-O/S.232 2002-063. 水稻杂草防除—全球综合状况(原著:联合国粮农组织之粮农组织植物生产与保护论文集139) 参译(第11章)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04. 优势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025. 水稻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 傅强、黄世文主编 金盾出版社 2005-036. 农民增收百项关键技术丛书:优质水稻品种及栽培关键技术 参编 中国三峡出版社农业科教出版中心 2006-017. 超级稻栽培技术 黄世文副主编 金盾出版社 2006-128. 中国现代水稻 参编第13章4万字 金盾出版社 2007-019. 2009年中国水稻产业发展报告 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0810. 水稻生产100问:水稻技术100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一万个为什么 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0311. 水稻病虫害及防治原色图册 傅强、黄世文、谢茂成主编 金盾出版社 2009-1112.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解析 黄世文、王玲、刘连盟主编 金盾出版社 2010-0413. 稻田浮萍:农业综合体系中多功能小型水生植物,原著:Ronald A. Leng 黄世文、王玲、刘连盟主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 2010-06 201173.对中国南方部分籼型杂交水稻纹枯病抗性的评价 王玲, 黄雯雯, 刘连盟, 傅强, 黄世文* 作物学报, 2011, 37(2): 263-270201072. 5个水稻品种对水稻纹枯病菌鉴别能力的比较 王玲,黄雯雯,刘连盟,刘恩勇,范锃岚, 黄世文* 中国稻米,16(2): 36-3871. 水稻纹枯病立枯丝核菌的分类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黄雯雯,王玲,刘连盟,刘恩勇,黄世文* 中国稻米,16(3): 34-3870. 水稻稻曲病G蛋白β亚基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序列分析 刘连盟,王玲,黄雯雯,刘恩勇,黄世文* 中国水稻科学,2010,24(4): 353-35969. 浙皖鄂地区水稻纹枯病菌5个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 王玲, 黄雯雯, 黄世文*, 刘连盟, 刘恩勇. 生态学报,201030(20): 5439-544768. 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 in China–1. Characterization of fungi associated with the disease Shi-wen Huang, Ling Wang, Lian-meng Liu, Shao-qing Tang, De-feng Zhu, Serge Savary*(Sci) Crop Protection, 2011, 30(1): 1-967. 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 in China–2. Pathogenicity tests, assessment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disease, and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control options Shi-wen Huang, Ling Wang, Lian-meng Liu, Shao-qing Tang, De-feng Zhu, Serge Savary*(Sci) Crop Protection, 2011, 30(1): 10-1766. 皖鄂地区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 王玲, 黄雯雯, 黄世文*, 刘连盟, 刘恩勇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623- 629200965. 水稻后期穗部病害---穗腐病研究 黄世文, 王玲, 刘连盟, 黄雯雯, 朱德峰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p206. 彭友良,朱有勇主编,2009,7月,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64. 水稻纹枯病抗性研究进展(综述) 鄂志国,张丽靖,黄世文,王磊 核农学报, 2009, 23 (6): 997-100063. 水稻纹枯病寄主-病原物互作鉴别品种与菌株的筛选 陈夕军, 王玲, 左示敏, 王子斌, 陈宗祥, 张亚芳, 鲁国东, 郭泽建*, 黄世文*, 潘学彪* 植物病理学报, 2009, 39(5):514-52062. 植物抗病促生蛋白对粳稻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黄世文,王全永,王玲,黎起秦 中国稻米,2009,16(6): 27-3261. 三种研究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方法的比较 王玲,黄世文*,黄雯雯,刘连盟 科技通报2009, 25(5): 588-59260. 水稻主要病虫害“傻瓜”式防控技术理论与实践(2) 黄世文,黄雯雯,王玲,刘连盟 中国稻米, 2009, 16(5): 48-5159. 水稻主要病虫害“傻瓜”式防控技术理论与实践(1) 黄世文,黄雯雯,王玲,刘连盟 中国稻米, 2009, 16(4): 13-1658. 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方法对超级杂交稻纹枯病发生的影响 黄世文, 王玲, 陈惠哲, 王全永, 朱德峰 植物病理学报, 2009, 39 (1): 104-10957. 水稻重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核心技术 黄世文, 王玲, 黄雯雯, 刘连盟 中国稻米, 2009, 16(2): 55-56200856. 转真菌蛋白基因水稻生物学性状观察及抗病性鉴定 黄世文, 王玲, 王全永,毛建军, 邱德文 浙江农业科学, 2008, 1:85-8755. 土壤中有益放线菌的高效分离、筛选和生物测定技术 黄世文, 高成伟, 王玲, 王全永 植物保护, 2008, 34(1):138-14154. 纹枯病菌对不同水稻品种叶片中抗病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黄世文, 王玲, 王全永, 唐绍清, 陈惠哲, 鄂志国,王磊, 朱德峰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 (2):219-22253. 水稻品种ZH5及其杂交后代纹枯病抗性和农艺性状研究 黄世文, 王玲, 王全永, 唐绍清 杂交水稻, 2008, 23(4):7-1152. 新月弯孢菌CLE菌株胞外蛋白对水稻纹枯病的诱导抗性及其菌种鉴定 王玲, 黄世文*, 唐绍清, 朱德峰, 王 磊. 中国生物防治, 2008, 24 (3): 257-26151. 稗草病原真菌AAE的分子鉴定及其粗蛋白诱导水稻的稻瘟病抗性 王玲, 黄世文*, 王全永, 鄂志国, 王磊, 张建萍, 朱德峰, 傅强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 (3): 327-33050. 植物生长素对水稻叶片衰老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王玲、黄世文*、王全永、朱德峰 浙江农业科学, 2008, 3, 310-31349. 新奇生物制剂对籼稻功能的影响 王全永 黄世文* 王玲 黎起秦 浙江农业科学, 2008, 6: 707-71248. 水稻干尖线虫病在籼粳杂交晚稻上危害及防治 王 玲, 黄世文*, 禹盛苗, 许德海 中国稻米, 2008, 15(5): 65-6647. 抗褐飞虱和抗除草剂转基因粳稻新品系的选育及其中间试验 王玲, 于恒秀, 黄世文, 赵志鹏, 龚志云, 汤述翥, 顾铭洪, 刘巧泉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8, 29 (3): 23-27200746. 一份抗纹枯病优质水稻品种ZH5的抗病虫特性和生物学性状 黄世文, 王 玲, 王全永, 唐绍清等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6): 657-66345. 两种氮肥用量对超级稻产量性状和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王 玲, 黄世文*, 林贤青等 植物保护, 2007, 33 (3): 76-7944. 利用啤酒和味精废水开发微生物发酵培养基及其应用研究 黄世文, 王 玲, 王全永 上海环境科学, 2007, 26 (4):180-18443. 植物激活蛋白诱导的生物化学活性及其应用 王全永, 黄世文*, 王 玲, 黎起秦 植物保护, 2007, 33 (4): 20-2342. 利用工农业废水开发微生物发酵培养基及其应用研究 黄世文, 王 玲, 王全永 浙江农业科学2007, 4: 476-48041. 工农业发酵废水生物处理及应用研究进展 黄世文, 王 玲, 王全永 中国生物防治, 2007, 23 (增刊):70-75200640. 沼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分析 王 玲, 黄世文*, 刘经荣, 袁翠枝 江西农业学报, 2006, 18(5): 42-45200539. 两株放线菌对多种病原真菌抑菌效果及发酵培养基筛选 黄世文、卢继英、王玲、黎起秦 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 中国农业出版社, p: 664-67038. Macro-lesions on Rice Near-isogenic Lines of Morphological Markers Enhanced Rice Resistance to Blast (Magnaporthe grisea) Huang Shi-wen, Lu Ji-ying, Luo Kun et al Rice Science, 2005, 12 (2):148-15037. HAS-1对多种病原真菌的拮抗研究 黄世文, 卢继英, 罗 坤等 第四届全国生物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5, 4月, 上海36.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Actinomyces TAS-1 as Potential Bio-control Agent for Disease HUANG Shiwen, LU Jiying, LUO Kun, 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control and Bio-technolog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China, May 10-13, 200535. 稗草病原菌防御性接种防治稻瘟病研究初报 黄世文, 卢继英, 赵 航等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 (4): 384-38634. 沼气生产及沼肥用于水稻的现状及展望 黄世文, 廖西元 中国沼气,2005, 23 (2): 23-2633. 转基因水稻抗病性研究进展及环境安全性评价 黄世文 植物保护2005, 31 (4): 5-932. 病原菌毒素与孢子协同作用防治稗草研究 黄世文, 余柳青, 段桂芳等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1): 66-72200431. NTG诱导及核辐射改良稗草生防潜力菌研究 黄世文, 余柳青, 段桂芳等 核农学报, 2004,18 (6): 423-42730. 大田杂草生物防治研究现状、问题及展望 黄世文, 余柳青, 罗宽 植物保护, 2004, 30 (5): 5-1129. 一种筛选稗草生防潜力菌的简易生测方法 黄世文, 余柳青, 段桂芳等(省优秀论文三等奖) 中国生物防治, 2004, 20 (1): 53-5628. Comparison study on potential biological control fungi of barnyardgrass (Echinochloa spp). Huang Shi-wen,Yu Liu-qing, Duan Gui-fang, Li Di, Luo Kuan Plant protection towards the 21st century proccedings of the 15th international plant protection congress, Beijing, China, May 11-16, 2004. Foreign language press,p:604200327. 应用均匀设计法筛选稗草病原菌产孢最佳配方培养基 黄世文, 余柳青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 (6): 493-49726. 稻糠与浮萍控制稻田有害生物初步研究 黄世文, 余柳青,段桂芳等 植物保护, 2003, 29 (6): 22-2625. 水稻品种(组合)与稻曲病的发生及防治 黄世文, 余柳青 中国稻米, 2003, 10(4): 32-3324. 稗内脐蠕孢菌(Drechslera monoceras) 原生质体制备 段桂芳, 黄世文, 颜秋生等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3, 11 (2): 245 -248200223. 稻田杂草生物防治研究现状、问题及建议(武汉会议) 黄世文, 余柳青, 罗宽 喻子牛、陈守文主编:《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进展》, 中国农业出版社, 北京, 200422. 生物有机肥“肥士特”对作物产量和抗病性试验 黄世文,余柳青,等 2002年生物农药技术研讨会及产品展示会,苏州,2002, 09-25-2821. 稻曲病研究进展 黄世文,余柳青 江西农业学报, 2002, 14(2): 45-5120. 稗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原生质体的制备 黄世文,段桂芳、颜秋生等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2, 2(4):33-3619. 几种病原真菌对稗草的致病性及化学除草剂对病原菌的增效作用 黄世文,余柳青,段桂芳等 中国生物防治, 2002,18 (增刊): 41 -45 18. Structure and validation of RICEPEST, a production situation-driven, crop growth model simulating rice yield response to multiple pest injuries for tropical Asia 黄世文排名第8位, (Sci)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2, 153: 247 -268200117. 影响链格孢菌生长及产孢的因子 黄世文,余柳青等 中国生物防治, 2001, 17(1):16-1916. 国际水稻所的微生物除草剂研究进展 段桂芳、余柳青、黄世文 世界农业, 2001, 1:37-3915. Efficacy of pathogenic fungi and combination use with the herbicide to control Echinochloa crus-galli in rice field S. W. Huang, L. Q. Yu 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18th Asian-Pacific weed science society conference, Beijing, P. R. China, May 28-June 2, 2001.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P: 399-40514. Studies on Allelopathy of Rice (Oryza Stativa) for Barnyardgrass Control 余柳青、徐正浩、黄世文 同上, 2001, P: 198-20213. 三株病原真菌对稗草生防潜力的研究 黄世文,段、余等 植物保护学报, 2001, 28(4): 313-31712. 影响稗草病原菌内脐孢(Drechslera monoceras)生长及产孢的因子 段桂芳、黄世文、余柳青 《面向21世纪的植物保护发展战略》,2001, 8,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950-95211.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potential pathogenic fungi as bioherbicides of barnyardgrass (Echinochloa cruss-galli) in China S. W. Huang, A. K. Watson, G. F. Duan et al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Notes, 2001, 26 (2): 35-3610. Testing a yield loss simulation model for rice in Chinese rice-wheat system production environments 黄世文排名第4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Notes,2001, 26 (1): 28-299. 拜田净和磺酰脲类除草剂混用的互作类型研究 黄世文排名第3 《面向21世纪的植物保护发展战略》,2001,8,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020~1025 8. 好安威干拌种剂防治晚稻秧苗害虫 黄世文排名第6 植物保护, 2001,27(1): 40-4120007. 利用稗草病原菌开发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 黄世文,A. K. Watson等 《微生物农药及其产业化》,主编: 俞子牛(科学出版社)2000,P:260~2666. 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和开发进展 余柳青、黄世文、徐正浩 《微生物农药及其产业化》, 主编: 俞子牛(科学出版社)2000,P: 255-2595. 淡紫灰吸水链霉菌及其紫外诱变菌株用于害物生防研究 黄世文,余柳青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0,8(1): 79-844. Preliminary study on three pathogens with potential biological control in Barnyard grass (Echinochloa crus-galli) Huang shiwen,A .K. Watson et al Chinese Rice Research Newsletter (CRRN), 2000, 8 (1): 8-93. Inhibiting efficacy of metabolites of Streptomyces lavendulohygtroscopicus and its ultraviolet induced strain on two rice diseasesHuang shiwen, Yu liuqing Chinese Rice Research Newsletter (CRRN), 2000, 8 (2): 5-62. Study on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barnyard grass (Echinochloa spp.) with fungi pathogens Huang S., Watson AK et al Abstracts of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Conference: 31 March-3 April, Published by IRRI, 2000. P: 2001. Rice Pest Constrainst in Tropicl Asia: Characterization of Injury Profiles in Relation to Production Situations Serge Savary, Laetitia Willocquet, Francisco A. Elazegui, Paul S. Teng, Pham Van Du, Defeng Zhu, Qiyi Tang, Shiwen Huang, Xianquing Lin, H. M. Singh, and R. K. Srivastava (Sci) Plant Disease, 2000, 84 (3): 341-356

我国虫害状况论文发表

生产优质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套袋苹果果实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套袋苹果的病虫害综合防治 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无公害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初探 苹果病虫害防治以上参考文献在中国知网上找的

浅谈园艺植物害虫的生物防治技术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浅谈园艺植物害虫的生物防治技术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园林植物是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而在园林植物养护中,园林害虫常常对园林植物造成了危害,对其防治研究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园林植物害虫的种类繁多,在对其防治的过程中,如果使用传统的防治方法,很容易出现灭虫不彻底的现象,而使用生物防治方法能大大提高防治效率。鉴于此,本文对园艺植物害虫的生物防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园艺植物,生物防治,研究;

在当今城市建设和园林绿化过程中,目前的绿地系统和园林植物种类跟以往相比,要复杂得多。随着全球气候恶劣变化,温湿度季节分配的失调,导致早涝灾害的.现象频繁发生。再加上人类活动的频繁以及干扰,使得植物结构失调,加上品种单一,植物的地下空间不足。最终,可使生长环境变坏,更严重时,会导致园林虫害泛滥。鉴于此,本文对园林植物的种类进行分析,为今后园林植物害虫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1、常见园林植物害虫种类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外园林植物品种和数量的增加,园林植物害虫种类大量增加,分布范围也随之增大,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园林植物害虫不仅会严重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还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甚至会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经过一些统计调查表明,一些常见的园林植物害虫有这些,食叶害虫、刺吸式害虫、钻蛀害虫及地下害虫等。

2、生物防治害虫的具体方法

2.1利用害虫生物天敌进行除虫工作

通过对常见的栽培的园艺植物进行分析,可发现,这些植物对应的害虫中,存在一些补食性的天敌或者是一些寄生性的天敌。这些天敌能够为园艺植物提供害虫的生物防治功能。在园艺植物中,树木的种类繁多,寄生于树木中的虫类也很多,其中蚜虫是害虫,能够影响树木的生长。益虫有蚯蚓、螳螂、篦麻蚕、瓢虫、蜜蜂等。谈到利用害虫生物天敌除虫,有不少例子。例如,红蜡蚧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其生长速度很快,对其防治难度很大,但是其寄生性天敌种类也非常多,其寄生性天敌比捕食性天敌要多得多。为除去红蜡蚧虫害,可对红蜡蚧的天敌的种类进行归类和汇总,然后合理地投放害虫天敌。然而,在害虫天敌的养护实践过程中,发现害虫天敌过冬是一个问题,每当冬季来临,需要为这些害虫天敌供给生物养分和生存空间。当使用害虫天敌除害虫的时候,应当特别注意以下2点:把生物除虫充当主要方法,恰当使用灭虫农药,从而有效保障除虫效果,避免害虫天敌繁殖过快致使除虫效果不理想;注意生物防治害虫方法的适用对象,同一种生物防治害虫的方法在不同的植物中的效果不一样。

2.2利用病原微生物农药进行除虫工作

病原性微生物农药是指真菌和病毒等原生动物。其中的例子很多,比如苏云金杆菌,其是使用生物化学原理来灭虫的,借助微生物在孢子形成时得到的一些蛋白物质,在害虫幼虫的腹部上皮细胞形成孔隙,使害虫的吸水量增加,当害虫细胞的吸水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害虫死亡,这样实现除虫的目的。另外,在利用该原理除虫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注意安排好病原体的释放时间,通常情况下,以清晨或晚上为宜,尽量选择阴天天气,避免阳光直射或者光线过强的情况发生;病原体微生物释放的位置应注意,务必释放在害虫和害虫卵等活体上,这样才能给病毒或细菌复制提供充足的环境和养份;要充分进行实践来验证灭虫方法的适用性;为使病毒或真菌的除害虫能力充分发挥出来,要注意调整园林中的空气湿度和温度,为病原微生物生命活度提供保障另外,应充分利用病原线虫的作用。线虫主要经由昆虫的口腔或者肛门进入体内释放细菌以使昆虫致死。线虫的使用方法和适用对象与病原微生物类同。

3、小结

在目前的园艺植物害虫的生物防治过程中,大量的生物防治手段被使用,为防治病害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其防治效果往往不是太理想。其中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存在一些问题未能解决,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因此,为了对园艺植物的病害进行更好地防治,需要充分利用生物防治手段,充分利用好植物的遗传方式,通过基因重组去改变细菌的生长状况。通过人工养殖,对生物防治进行不断地优化,将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到园艺植物害虫生物防治研究中去,诱导园艺植物产生抗病性的化学、物理、生物诱导因子,从而对植物的性能进行改进。在害虫的生物防治过程中,应当遵循保护环境的原则,在对园艺植物病害进行控制时,应当使该项工作满足国家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敏.园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J].现代园艺,2013(09).

[2]权俊娇,马行.园艺植物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天津农业科学,2014(01).

[3]刘琴,何月秋.我国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12(04).

[4]林沙.重寄生菌防治园艺植物病害研究[J].北京农业,2014(09).

[5]王珊.园艺朱武病害的生物防治[J].城市建设理论,2014(21).

我国虫害状况论文发表率

找跟林业有关的期刊,就可以发表;主要是准备好自己的论文,才是第一步;发表的细节什么的跟期刊编辑部沟通就行。浅析林业育苗技术摘要:林业育苗是林业产业发展的根本,林业育苗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林木的成活率,只有好的育苗技术搭配好的林业管理才能够保证育苗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林业产业逐渐成为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性任务,要不断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建设步伐,就需要有良好的林业育苗技术作为根本的基础保障;接下来就分享一篇来自top期刊论文网林业论文栏目的范文。1.林业育苗的现状多年来,我国林业方面的育苗技术以传统的方式为主,常使用塑料袋、蜂窝纸、辣椒管等装填粘土,这些方式普遍存在苗木根系纤弱和卷根、稀根、偏根等问题,是我国在林业育苗技术上的缺陷,这也是我国人工原料林普遍低产的重大原因。通过育苗容器的发展以及在苗期的管理使得林业育苗得到了新的发展。2.林业育苗容器技术人们普遍认为容器育苗造林因为容器可以完整地保护根系,应当有很好的造林效果,但长时期以来并没有认识到容器苗在培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低劣根系问题。采用根系不正常的苗木营造的林分,是没有前途的林分。科学的育苗容器技术改善了传统的育苗技术和方法,使育苗成活率达到新高。2.1容器育苗的根本和发展趋势传统上,在林业育苗中人们认为采用各种容器育苗是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但是,容器育苗更根本的理念是培育平衡根系、空气切根(形成根愈伤组织)、繁殖材料幼化等。现在大多数种类的育苗容器已经淘汰,单体、易穿透、易分解、不回收的容器已成为主流。各国大规模使用的只剩下几种,从技术角度考虑,以法国的Fertiss无纺布容器最为先进。最新出现的压缩饼圆型容器也正日渐推广。这种容器在制作时已在基质中加入了缓释全肥,经干燥、压缩后,体积很小(类似压缩毛巾),所以非常便于远距离运输和销售。2.2容器育苗技术操作技把关①做好容器摆放苗床,整齐地排放容器,以便管理;②保证基质装满容器,保证基质湿润,基质要采用肥沃的森林土;③保证苗木不失水,在装填苗木的过程中,要假植好苗木,始终要保持苗木根系湿润;④保证苗木根系舒展、不窝根,保证苗木根系不外露,剪掉苗木太长的根系;⑤及时供水,容器装填好后,要有水源保证,要及时浇水以保证苗木不缺水,保证苗木湿润。通过在实践中把好以上几关,做好以上苗期的及时正确的管理,那么就会最大程度的保护好育苗的根系,提高育苗的成活率,使我国改变林业育苗方面的不足,林业育苗技术得到了有效改善。2.3科学的育苗容器技术无纺布育苗容器作为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其基本特点是使用轻基质和无纺布材料,用机器制作透底容器,机器自动完成焊接布缝、装填基质和切段成型,用于扦插、下种或移栽组培苗。容器成型机有一个大料斗,供进基质之用;有一个成型筒,筒内是推进螺杆,筒外卷有无纺布,其上有一只电烙铁块,成型筒端部有一个斜形开口,无纺布被螺杆送料应力拉动过程中被自动折边重合,烙铁块同时予以粘合。无纺布卷挂在成型筒下部。被填料、粘合、成型后的容器在被从机内推出时,由数控电子部件控制,用一个气动无齿锯片按设定长度将其切段,并被堆放在出口台面上,这时工人即可捡拾装箱。可以做成不同口径的进料筒,从而生产不同口径的容器,用于不同植物的育苗。调节控制器上的参数,可获得不同的切段长度。通常,体外的根系应当通过在一段时间之内的停水,空气自然切除(干枯),并形成愈伤组织。相同道理,如果苗木已经育成而无法造林,则可使苗木保持在临界萎蔫状态,防止苗木疯长。在新的育苗理念中,这种愈伤组织是非常重要的。采用上述机器制作无纺布容器,一定要以有机质为育苗基质,而且不能掺加粘土。制备这种基质的原料可以是任何有机质。如果说无纺布是理想的穿透材料,成型机是理想的制作设备,那么基质是最为关键的。轻型基质,不仅轻,便于上山造林,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培养粗壮根系。2.4科学的苗木质量评价标准对苗木进行质量评价,可以有效的反映育苗的理念。以往人们只依照苗的大小、粗细及根系来评价,但是,同样的标准下,苗却有可能是老化的苗木。因此,要完善苗木的评价标准,根据先进国家的育苗理念形成的评价标准,对无法从苗木外观上断定苗木质量的一些标准进行了加强,如扦插苗是否具备空气切根后形成的愈伤组织、根系是否平衡、是否经过充分的幼化处理等。在传统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再加上这些评价标准,那么对苗木的质量评价也就更加的科学合理。3.落实育苗技术,抓好苗期管理在确定了容器育苗技术的基础上,加强在育苗过程中的苗期管理则能有效的将技术更好的在实践中应用。做好种子贮藏及处理、整地和施肥、作床、土壤消毒、播种等育苗的前期工作,保障育苗的基本条件。在苗木出土前,要保证苗床湿润,等苗木出土达到30%左右时要及时采用退菌特、多菌灵等农药500倍液及时防治苗木病害。此后,每隔1星期左右要喷洒一次消毒液,防治苗木病害。中耕除草应根据土壤板结情况而定,一般待幼苗长出真叶前后开始,以后每隔30天左右松土除草1次。苗木出齐后1个月左右开始间苗,间密稀留,间掉生长势弱的苗木,一般保留400~500株/平方米壮苗,留苗量15~18万株/666.7平方米。对新育苗,应每年追肥3~4次,第一次在苗木出齐后的30天左右进行,以氮肥、磷肥为主,尿素10~12kg/666.7m2,以后每隔10~15天追施1次。追肥方法以沟施法为主。留床苗的追肥时间,应在开始生长时进行第一次追肥,以后的追肥时间,以生长初期和速生期的前半期为主。苗木出圃宜在苗木落叶至土壤封冻前或翌春土壤解冻后至萌芽前出圃。起苗前应浇透水,起苗时保证苗木不受伤,主、侧根系完好。临时假植,应在背阴干燥处挖假植沟,将苗木根部埋入湿土中进行假植;越冬假植,将苗木全部埋入湿沙中,及时检查温湿度,防止霉烂。外运苗木每50株一捆,根部蘸泥浆,并进行包装,苗捆应挂标签,注明品种、等级和数量。远途运输应遮盖帆布,中途洒水保湿。对于任何害虫的防治,都要采取多种措施的综合防治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综合防治方法不是化学防治与人工防治、物理防治的简单拼凑,要根据虫害程度与当地实际情况综合分析,权衡利弊进行运用。化学防治方面在蛴螬幼虫期有两个最佳防治期:一个是4月底5月初,幼虫经过一个冬季的越冬休眠,此时幼虫刚刚上升活动,抵抗力弱易杀死;另一个是7月底、8月初,此时蛴螬刚刚孵化出,为害轻,也易杀死。防治时,用50%辛硫磷200 倍液或“3911”乳油500~800倍液在苗床上用粗木棍扎洞灌根,扎洞时应在不同播幅扎2~3个洞,扎成“品”字型。灌注后,再覆土盖住,以防苗根漏风;人工防治:采用深秋季节苗木出圃后人工挖掘捡拾,或7月底8月初雨后的清晨6~8点,由于蛴螬不耐水湿会自动爬出土面进行活动时进行人工捡拾;物理防治:在金龟子成虫的羽化高峰期可利用金龟子成虫的趋光性,用黑光灯诱杀,也可在黑光灯周围喷洒胃毒性农药,以便杀死金龟子成虫,防治诱杀灯周围虫害加重。成虫盛期:可向苗木上喷洒75%辛硫磷或对硫磷等胃毒性毒药。科学的育苗技术提高了林业育苗的效率,但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要把容器摆放在苗床上便于管理,要保证苗木不缺水、保持苗木的根系湿润,保证容器内基质的填满并保持湿润状态,基质采用较为肥沃的森林土等等需要注意的内容,选择了较好的育苗技术也要配合科学的管理方法,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苗木的根系生长,提高苗木成活率。

只要是原创的、有价值的论文,发表成功率90%(10%留给那些不识货的编委、评委)。

第一:你要知道你请投的期刊的级别第二:你要确定你想投的期刊,一定要是与你论文主题相符的期刊~如(林业世界)第三:找到这本期刊的出版社,联系到编辑或自己在其官网上投稿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林业论文发表流程,供大家参考:一、选刊.选定一种期刊杂志作为自己的投稿对象.二、写作.如果你的论文已经写好了,论文格式就根据投稿要求进行修改,不同的杂志社对论文的格式要求不一样.一定要严格按照这个要求操作的哦,包括查重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如果你的文章还没有写好,可以先了解下刊物的格式、要求、审稿喜好,然后再去写稿子,这样做,录用率很高的.三、投稿.最普遍的就是邮箱投稿了,但是现在假网站,假邮箱很多,一不小心就上当.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很靠谱的方法:在知网的版权页上列有期刊的投稿邮箱或者官网地址.点击"原版目录页浏览"还可以查看封皮、扉页以及版权页等信息.四、反馈通知.投稿结束并不是什么事情都没有了,恰恰相反,这才是刚开始.作者的文章可能立意选题都比较好,结构框架也十分明了,但是出现漏洞的机率还是有的,所以一般都会需要修改.论文一般需要三审,修改意见会发送至作者邮箱或者在投稿系统中显示,作者一定要随时关注邮件/系统动态,避免出现信息不及时的情况.按照修改意见修改文章后再发给编辑,审核无误就可以等候发表了.(终于可以放下心来~)另外,修改审核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一般来说这个周期会在2-3个月.如果作者对时间有要求,一定要提前发表,确保万无一失.五、缴纳版面费.现在的刊物一般都要收取一定的版面费,按文章的字数占几个版面还有刊物的等级来收取一定的版面费.只有少数的不收取版面费.六、签收样刊.出样刊的时候,杂志社一般会预留样刊寄给作者,以便作者需要时用.但是有一点,杂志社可能不会存多余的样刊,作者拿到样刊后一定要保存好,以免丢失.

植物病虫害期刊投稿

植物由于受到病原或害虫的影响,从生理到组织再到形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最终导致经济损失的过程,称为植物病虫害。植物病害潜育期是病原物和寄主植物斗争最激烈的时期,病原物要从植物体内取得营养和水分,而植物则要阻止病原物对其营养和水分的掠夺。植物病害潜育期的长短不一,一般7~10天左右,短的2~3天,长的则可达2~5年。潜育期的长短受环境的影响,其中以温度的影响最大。不同的植物或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期,潜育期的长短亦不同。希望能帮到你

植物生长期:苗期、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成熟期。

植物病虫害看《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主要介绍植物病害基本知识、农业昆虫基本知识、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主要农作物病害发生与防治,主要农作物害虫发生与防治等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语言精练,通俗易懂,集知识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既可作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基础教材、适合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朋友阅读,又可作为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

我国是自然灾害严重多发国家,农作物病虫灾害是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它具有种类多、影响大、并时常暴发成灾的特点。我国的重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达1400多种,其中重大流行性、迁飞性病虫害有20多种。几乎所有大范围流行性、暴发性、毁灭性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流行都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或与气象灾害相伴发生。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和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有可供病虫滋生和食用的寄主植物;二是病虫本身处在对农作物有危害能力的发育阶段;三是有使病虫进一步发展蔓延的适宜环境,其中气象条件是决定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关键因素。 虫害与气象条件---害虫生长、繁育和迁移活动的主要气象要素有温度、降水、湿度、光照和风等,特别是其综合影响对于虫害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这些气象要素还通过对寄主作物和天敌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间接地影响虫害的发生与危害。 温度: 农作物害虫的活动要求一定的适宜温度范围,一般为6℃—36℃。在适宜温度范围内,害虫发育速度随温度升高呈直线增长,害虫生命活动旺盛,寿命长,后代多。 湿度和雨量: 湿度和降雨量是影响害虫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对害虫生长繁育的影响,因害虫种类而不同。喜湿性害虫要求湿度偏高(相对湿度≥70%),喜干性害虫要求湿度偏低(相对湿度<50%)。例如,春季雨水充足,相对湿度高,气候温和,常有利于玉米螟的大发生。 光照: 对害虫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光波、光强、光周期三个方面:光波与害虫的趋光性关系密切;光强主要影响害虫的取食、栖息、交尾、产卵等昼夜节奏行为,且与害虫体色及趋集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光周期是引起害虫滞育和休眠的重要因子。自然界的短光照会刺激害虫休眠。 风:风与害虫取食、迁飞等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般弱风能刺激起飞,强风抑制起飞;迁飞速度、方向基本与风速、风向一致。 病害与气象条件---病害发生发展的主要气象要素是温度、降水、湿度和风等,低温、阴雨、干旱和大风等不利条件将明显影响寄主作物的抗病能力。 掌握病虫害的发生与气象条件之间的规律,用前期气象因子和病虫因子就可以预测未来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农作物病虫害与气象密切相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