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我国虫害状况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我国虫害状况论文发表

生产优质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套袋苹果果实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套袋苹果的病虫害综合防治 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无公害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初探 苹果病虫害防治以上参考文献在中国知网上找的

浅谈园艺植物害虫的生物防治技术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浅谈园艺植物害虫的生物防治技术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园林植物是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而在园林植物养护中,园林害虫常常对园林植物造成了危害,对其防治研究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园林植物害虫的种类繁多,在对其防治的过程中,如果使用传统的防治方法,很容易出现灭虫不彻底的现象,而使用生物防治方法能大大提高防治效率。鉴于此,本文对园艺植物害虫的生物防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园艺植物,生物防治,研究;

在当今城市建设和园林绿化过程中,目前的绿地系统和园林植物种类跟以往相比,要复杂得多。随着全球气候恶劣变化,温湿度季节分配的失调,导致早涝灾害的.现象频繁发生。再加上人类活动的频繁以及干扰,使得植物结构失调,加上品种单一,植物的地下空间不足。最终,可使生长环境变坏,更严重时,会导致园林虫害泛滥。鉴于此,本文对园林植物的种类进行分析,为今后园林植物害虫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1、常见园林植物害虫种类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外园林植物品种和数量的增加,园林植物害虫种类大量增加,分布范围也随之增大,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园林植物害虫不仅会严重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还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甚至会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经过一些统计调查表明,一些常见的园林植物害虫有这些,食叶害虫、刺吸式害虫、钻蛀害虫及地下害虫等。

2、生物防治害虫的具体方法

2.1利用害虫生物天敌进行除虫工作

通过对常见的栽培的园艺植物进行分析,可发现,这些植物对应的害虫中,存在一些补食性的天敌或者是一些寄生性的天敌。这些天敌能够为园艺植物提供害虫的生物防治功能。在园艺植物中,树木的种类繁多,寄生于树木中的虫类也很多,其中蚜虫是害虫,能够影响树木的生长。益虫有蚯蚓、螳螂、篦麻蚕、瓢虫、蜜蜂等。谈到利用害虫生物天敌除虫,有不少例子。例如,红蜡蚧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其生长速度很快,对其防治难度很大,但是其寄生性天敌种类也非常多,其寄生性天敌比捕食性天敌要多得多。为除去红蜡蚧虫害,可对红蜡蚧的天敌的种类进行归类和汇总,然后合理地投放害虫天敌。然而,在害虫天敌的养护实践过程中,发现害虫天敌过冬是一个问题,每当冬季来临,需要为这些害虫天敌供给生物养分和生存空间。当使用害虫天敌除害虫的时候,应当特别注意以下2点:把生物除虫充当主要方法,恰当使用灭虫农药,从而有效保障除虫效果,避免害虫天敌繁殖过快致使除虫效果不理想;注意生物防治害虫方法的适用对象,同一种生物防治害虫的方法在不同的植物中的效果不一样。

2.2利用病原微生物农药进行除虫工作

病原性微生物农药是指真菌和病毒等原生动物。其中的例子很多,比如苏云金杆菌,其是使用生物化学原理来灭虫的,借助微生物在孢子形成时得到的一些蛋白物质,在害虫幼虫的腹部上皮细胞形成孔隙,使害虫的吸水量增加,当害虫细胞的吸水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害虫死亡,这样实现除虫的目的。另外,在利用该原理除虫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注意安排好病原体的释放时间,通常情况下,以清晨或晚上为宜,尽量选择阴天天气,避免阳光直射或者光线过强的情况发生;病原体微生物释放的位置应注意,务必释放在害虫和害虫卵等活体上,这样才能给病毒或细菌复制提供充足的环境和养份;要充分进行实践来验证灭虫方法的适用性;为使病毒或真菌的除害虫能力充分发挥出来,要注意调整园林中的空气湿度和温度,为病原微生物生命活度提供保障另外,应充分利用病原线虫的作用。线虫主要经由昆虫的口腔或者肛门进入体内释放细菌以使昆虫致死。线虫的使用方法和适用对象与病原微生物类同。

3、小结

在目前的园艺植物害虫的生物防治过程中,大量的生物防治手段被使用,为防治病害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其防治效果往往不是太理想。其中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存在一些问题未能解决,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因此,为了对园艺植物的病害进行更好地防治,需要充分利用生物防治手段,充分利用好植物的遗传方式,通过基因重组去改变细菌的生长状况。通过人工养殖,对生物防治进行不断地优化,将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到园艺植物害虫生物防治研究中去,诱导园艺植物产生抗病性的化学、物理、生物诱导因子,从而对植物的性能进行改进。在害虫的生物防治过程中,应当遵循保护环境的原则,在对园艺植物病害进行控制时,应当使该项工作满足国家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敏.园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J].现代园艺,2013(09).

[2]权俊娇,马行.园艺植物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天津农业科学,2014(01).

[3]刘琴,何月秋.我国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12(04).

[4]林沙.重寄生菌防治园艺植物病害研究[J].北京农业,2014(09).

[5]王珊.园艺朱武病害的生物防治[J].城市建设理论,2014(21).

我国虫害状况论文发表率

找跟林业有关的期刊,就可以发表;主要是准备好自己的论文,才是第一步;发表的细节什么的跟期刊编辑部沟通就行。浅析林业育苗技术摘要:林业育苗是林业产业发展的根本,林业育苗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林木的成活率,只有好的育苗技术搭配好的林业管理才能够保证育苗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林业产业逐渐成为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性任务,要不断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建设步伐,就需要有良好的林业育苗技术作为根本的基础保障;接下来就分享一篇来自top期刊论文网林业论文栏目的范文。1.林业育苗的现状多年来,我国林业方面的育苗技术以传统的方式为主,常使用塑料袋、蜂窝纸、辣椒管等装填粘土,这些方式普遍存在苗木根系纤弱和卷根、稀根、偏根等问题,是我国在林业育苗技术上的缺陷,这也是我国人工原料林普遍低产的重大原因。通过育苗容器的发展以及在苗期的管理使得林业育苗得到了新的发展。2.林业育苗容器技术人们普遍认为容器育苗造林因为容器可以完整地保护根系,应当有很好的造林效果,但长时期以来并没有认识到容器苗在培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低劣根系问题。采用根系不正常的苗木营造的林分,是没有前途的林分。科学的育苗容器技术改善了传统的育苗技术和方法,使育苗成活率达到新高。2.1容器育苗的根本和发展趋势传统上,在林业育苗中人们认为采用各种容器育苗是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但是,容器育苗更根本的理念是培育平衡根系、空气切根(形成根愈伤组织)、繁殖材料幼化等。现在大多数种类的育苗容器已经淘汰,单体、易穿透、易分解、不回收的容器已成为主流。各国大规模使用的只剩下几种,从技术角度考虑,以法国的Fertiss无纺布容器最为先进。最新出现的压缩饼圆型容器也正日渐推广。这种容器在制作时已在基质中加入了缓释全肥,经干燥、压缩后,体积很小(类似压缩毛巾),所以非常便于远距离运输和销售。2.2容器育苗技术操作技把关①做好容器摆放苗床,整齐地排放容器,以便管理;②保证基质装满容器,保证基质湿润,基质要采用肥沃的森林土;③保证苗木不失水,在装填苗木的过程中,要假植好苗木,始终要保持苗木根系湿润;④保证苗木根系舒展、不窝根,保证苗木根系不外露,剪掉苗木太长的根系;⑤及时供水,容器装填好后,要有水源保证,要及时浇水以保证苗木不缺水,保证苗木湿润。通过在实践中把好以上几关,做好以上苗期的及时正确的管理,那么就会最大程度的保护好育苗的根系,提高育苗的成活率,使我国改变林业育苗方面的不足,林业育苗技术得到了有效改善。2.3科学的育苗容器技术无纺布育苗容器作为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其基本特点是使用轻基质和无纺布材料,用机器制作透底容器,机器自动完成焊接布缝、装填基质和切段成型,用于扦插、下种或移栽组培苗。容器成型机有一个大料斗,供进基质之用;有一个成型筒,筒内是推进螺杆,筒外卷有无纺布,其上有一只电烙铁块,成型筒端部有一个斜形开口,无纺布被螺杆送料应力拉动过程中被自动折边重合,烙铁块同时予以粘合。无纺布卷挂在成型筒下部。被填料、粘合、成型后的容器在被从机内推出时,由数控电子部件控制,用一个气动无齿锯片按设定长度将其切段,并被堆放在出口台面上,这时工人即可捡拾装箱。可以做成不同口径的进料筒,从而生产不同口径的容器,用于不同植物的育苗。调节控制器上的参数,可获得不同的切段长度。通常,体外的根系应当通过在一段时间之内的停水,空气自然切除(干枯),并形成愈伤组织。相同道理,如果苗木已经育成而无法造林,则可使苗木保持在临界萎蔫状态,防止苗木疯长。在新的育苗理念中,这种愈伤组织是非常重要的。采用上述机器制作无纺布容器,一定要以有机质为育苗基质,而且不能掺加粘土。制备这种基质的原料可以是任何有机质。如果说无纺布是理想的穿透材料,成型机是理想的制作设备,那么基质是最为关键的。轻型基质,不仅轻,便于上山造林,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培养粗壮根系。2.4科学的苗木质量评价标准对苗木进行质量评价,可以有效的反映育苗的理念。以往人们只依照苗的大小、粗细及根系来评价,但是,同样的标准下,苗却有可能是老化的苗木。因此,要完善苗木的评价标准,根据先进国家的育苗理念形成的评价标准,对无法从苗木外观上断定苗木质量的一些标准进行了加强,如扦插苗是否具备空气切根后形成的愈伤组织、根系是否平衡、是否经过充分的幼化处理等。在传统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再加上这些评价标准,那么对苗木的质量评价也就更加的科学合理。3.落实育苗技术,抓好苗期管理在确定了容器育苗技术的基础上,加强在育苗过程中的苗期管理则能有效的将技术更好的在实践中应用。做好种子贮藏及处理、整地和施肥、作床、土壤消毒、播种等育苗的前期工作,保障育苗的基本条件。在苗木出土前,要保证苗床湿润,等苗木出土达到30%左右时要及时采用退菌特、多菌灵等农药500倍液及时防治苗木病害。此后,每隔1星期左右要喷洒一次消毒液,防治苗木病害。中耕除草应根据土壤板结情况而定,一般待幼苗长出真叶前后开始,以后每隔30天左右松土除草1次。苗木出齐后1个月左右开始间苗,间密稀留,间掉生长势弱的苗木,一般保留400~500株/平方米壮苗,留苗量15~18万株/666.7平方米。对新育苗,应每年追肥3~4次,第一次在苗木出齐后的30天左右进行,以氮肥、磷肥为主,尿素10~12kg/666.7m2,以后每隔10~15天追施1次。追肥方法以沟施法为主。留床苗的追肥时间,应在开始生长时进行第一次追肥,以后的追肥时间,以生长初期和速生期的前半期为主。苗木出圃宜在苗木落叶至土壤封冻前或翌春土壤解冻后至萌芽前出圃。起苗前应浇透水,起苗时保证苗木不受伤,主、侧根系完好。临时假植,应在背阴干燥处挖假植沟,将苗木根部埋入湿土中进行假植;越冬假植,将苗木全部埋入湿沙中,及时检查温湿度,防止霉烂。外运苗木每50株一捆,根部蘸泥浆,并进行包装,苗捆应挂标签,注明品种、等级和数量。远途运输应遮盖帆布,中途洒水保湿。对于任何害虫的防治,都要采取多种措施的综合防治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综合防治方法不是化学防治与人工防治、物理防治的简单拼凑,要根据虫害程度与当地实际情况综合分析,权衡利弊进行运用。化学防治方面在蛴螬幼虫期有两个最佳防治期:一个是4月底5月初,幼虫经过一个冬季的越冬休眠,此时幼虫刚刚上升活动,抵抗力弱易杀死;另一个是7月底、8月初,此时蛴螬刚刚孵化出,为害轻,也易杀死。防治时,用50%辛硫磷200 倍液或“3911”乳油500~800倍液在苗床上用粗木棍扎洞灌根,扎洞时应在不同播幅扎2~3个洞,扎成“品”字型。灌注后,再覆土盖住,以防苗根漏风;人工防治:采用深秋季节苗木出圃后人工挖掘捡拾,或7月底8月初雨后的清晨6~8点,由于蛴螬不耐水湿会自动爬出土面进行活动时进行人工捡拾;物理防治:在金龟子成虫的羽化高峰期可利用金龟子成虫的趋光性,用黑光灯诱杀,也可在黑光灯周围喷洒胃毒性农药,以便杀死金龟子成虫,防治诱杀灯周围虫害加重。成虫盛期:可向苗木上喷洒75%辛硫磷或对硫磷等胃毒性毒药。科学的育苗技术提高了林业育苗的效率,但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要把容器摆放在苗床上便于管理,要保证苗木不缺水、保持苗木的根系湿润,保证容器内基质的填满并保持湿润状态,基质采用较为肥沃的森林土等等需要注意的内容,选择了较好的育苗技术也要配合科学的管理方法,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苗木的根系生长,提高苗木成活率。

只要是原创的、有价值的论文,发表成功率90%(10%留给那些不识货的编委、评委)。

第一:你要知道你请投的期刊的级别第二:你要确定你想投的期刊,一定要是与你论文主题相符的期刊~如(林业世界)第三:找到这本期刊的出版社,联系到编辑或自己在其官网上投稿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林业论文发表流程,供大家参考:一、选刊.选定一种期刊杂志作为自己的投稿对象.二、写作.如果你的论文已经写好了,论文格式就根据投稿要求进行修改,不同的杂志社对论文的格式要求不一样.一定要严格按照这个要求操作的哦,包括查重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如果你的文章还没有写好,可以先了解下刊物的格式、要求、审稿喜好,然后再去写稿子,这样做,录用率很高的.三、投稿.最普遍的就是邮箱投稿了,但是现在假网站,假邮箱很多,一不小心就上当.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很靠谱的方法:在知网的版权页上列有期刊的投稿邮箱或者官网地址.点击"原版目录页浏览"还可以查看封皮、扉页以及版权页等信息.四、反馈通知.投稿结束并不是什么事情都没有了,恰恰相反,这才是刚开始.作者的文章可能立意选题都比较好,结构框架也十分明了,但是出现漏洞的机率还是有的,所以一般都会需要修改.论文一般需要三审,修改意见会发送至作者邮箱或者在投稿系统中显示,作者一定要随时关注邮件/系统动态,避免出现信息不及时的情况.按照修改意见修改文章后再发给编辑,审核无误就可以等候发表了.(终于可以放下心来~)另外,修改审核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一般来说这个周期会在2-3个月.如果作者对时间有要求,一定要提前发表,确保万无一失.五、缴纳版面费.现在的刊物一般都要收取一定的版面费,按文章的字数占几个版面还有刊物的等级来收取一定的版面费.只有少数的不收取版面费.六、签收样刊.出样刊的时候,杂志社一般会预留样刊寄给作者,以便作者需要时用.但是有一点,杂志社可能不会存多余的样刊,作者拿到样刊后一定要保存好,以免丢失.

我国虫害状况论文发表时间

看你上面的刊期,在职称评定中,是以刊期为准的。如果是5月份的刊期,即使是8月份收到的,也是按5月份算的。

首先拿自然投稿来说,省级和国家级的论文审稿需要1-2天,发表时间需要1-3个月。个别快的话半个月内就可以完成,慢的话甚至要4-7个月之久了。对于质量水平较高的期刊和一些大学期刊来说,投稿发表时间通常在6个月左右,较快的也需要3-4个月。科技核心期刊审稿需要1-3个月,发表需要6-10个月,总体时间大致是1-1.5年。北核和南核的审稿需要3-4个月时间,出版则需要6-15个月时间,跨度大,总共需要时长约1-2年。SCI和EI等与北核南核时间周期类似。众所周知,省级和国家级别的期刊是普通期刊,是职称期刊发表的起跑线。相对而言,从选刊到成功收刊用不了多长时间。有些刊物块的话研究1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收到了,如果慢的话,大概也就是3个月左右的时间。

。。。。。。 苹小食心虫 发生与为害 又名东北小食心虫,简称苹小、东小。主要为害苹果、梨、山植、桃等。常产卵于果面,以幼虫在果实皮下浅处食害果肉,蛀孔周围呈褐色干疤. 习性及发生规律 此虫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皮裂缝和果筐等缝隙内结茧越冬。越冬代成虫卵和第1代卵发生在6月至7月中旬。第2代成虫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末,产卵盛期为8月上旬,第2代幼虫蛀果为害20多天后老熟,脱果越冬。 防治措施 (1)早春刮皮;妥善处理支竿和吊绳,消灭越冬幼虫。(2)越冬幼虫脱果前,树干束草诱杀,或在采收果堆上铺盖麻袋片诱杀越冬幼虫。(3)及时摘除虫果和清理落地果。(4)卵盛期及幼虫孵化期喷洒50%杀螟松乳油或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500倍液。 还有一边的资料: 这个相当的详细。 苹小卷叶蛾 以低龄幼虫在枝干、干叶下、剪锯口、枝叉粗皮裂缝处吐丝越冬。次春花露红期至花后陆续出蛰为害叶、花芽及花。5月中旬陆续羽化成虫,5月底至6月初为越冬代成虫发生盛期,第一代幼虫以后,随着果实成熟将贴近果面的叶片吐丝沾在果面上,幼早在叶下啃果皮和表层果肉。第一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在7月中旬,第二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在9月底至10月初。 化学防治关键是越冬幼虫出蜇为害期(花前花后)花前用10%烟碱乳油或5%卡死克乳油,花后用25%灭幼脲3号悬浮剂1500倍。5月底6月初越冬成虫高峰期,用20%杀铃脲悬浮剂8000~10000倍或津绿宝1000倍、边疆防治两次。 桃潜叶蛾 桃潜叶蛾以幼虫在叶肉内串食为害,致使叶片破碎,提早脱落。 该虫以冬型成虫在杂草落叶下小石坎缝中粗皮裂缝处越冬。越冬代成虫3月下旬陆续出蜇,第一代幼虫为害在花前至花期,1~3代的成虫发生高峰在5~7月的下旬,幼虫为害严重时8月份大量落叶。 化学防治的重点在5月下旬,用25%灭幼脲3号1500倍,6月下旬用24.5%爱福丁1500倍。如果发生严重,7月下旬世代重叠,用25%灭幼脲3号1000倍多或少 另一边也有详细的,还有图片,所以我发网址吧: 苹果全爪螨,很详细: 资料在百度上很好找,但是在GOOGLE上找的多是论文数据库的,看不了。学校一般会买论文数据库之类的(全文数据库,万方之类的),你在学校用电脑查图书馆的试试,应该会有链接,里面的论文很多,而且都是钱买的。如果有输入账户和密码的框的话,在学校图书馆的网站里面应该会有登出来,这样自己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就都可以用。 在家里的电脑上是查不了的,原因是没有付钱。。。登陆界面不会出来。 我记得下载的CAJ格式的话里面有的是可以复制的,嘿嘿。 交作业的论文你弄了3篇合合就差不多了。找到一篇文献之后你可以看看他的参考文献,有类似的文章。 如果想在百度直接找到全文的话几乎是不可能,最多看看摘要,不够的。

河北省苹果病虫害发生动态及防治策略 来源:中国植保导刊 作者:温素卿 发布时间:2008-09-16 河北省是我国苹果生产的主要省份之一。2005年苹果栽培面积达26.39 万hm2, 产量220.2 万t, 面积和产量分别居全国第3 位和第4 位。近10 余年来, 随着苹果品种结构、栽培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的不断改进, 苹果园主要病虫害的结构和发生特点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为进一步提高苹果园病虫害防治的科学性, 促进苹果无公害生产, 我们从2002 年起对河北省苹果产区苹果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1 苹果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动态1.1 主要病虫害基本得到控制 1.1.1 老果园更新改造, 苹果树腐烂病为害减轻, 病情相对平稳。苹果树腐烂病是威胁苹果生产的一种毁灭性枝干病害。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中期,全省腐烂病发病率普遍较高, 平均可达30%, 管理粗放、树势衰弱的果园高达50%, 严重果园100%患病, 给苹果生产造成严重为害。近年来随着对老果园的更新改造和加强栽培管理等综合防治技术的运用, 苹果树腐烂病病株率逐渐下降, 病情相对平稳。 2006 年调查, 中南部果区腐烂病平均病株率在10%左右, 管理水平高、树势强壮的果园在5%左右。但是, 随着树龄的增长, 进入盛果期后, 树体的抗病能力下降, 若遇低温冻害或栽培管理不善, 苹果树腐烂病大发生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 不容忽视。 1.1.2 研究和推广新的防治策略, 桃小食心虫为害得到控制。长期以来, 桃小食心虫一直是本省苹果产区的主要标靶害虫。虫果率曾达30%以上,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 虫果率仍在10%以上, 为害损失大。经过“六五”、“七五”攻关和长期生产实践, 推广了以地面防治为主, 地面防治与树上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措施, 取得了明显效果。90 年代中期开始, 为害逐渐减轻。目前, 在管理水平较高的果园, 一般不造成为害。但疏于防治, 就很容易造成经济损失, 一些多品种混栽园, 未套袋的品种虫果率仍可达3%~5%。 1.1.3 重视科学选药、用药, 蚜虫、叶螨类一般可控制到不造成为害。蚜虫和叶螨是为害苹果的常发性害虫。一般春季雨水少, 5 月以后气温升温快, 出现高温、干旱天气的年份叶螨、蚜虫常发生为害重。20世纪90 年代以前, 由于大量使用广谱性杀虫剂, 打破了害虫与天敌间的平衡制约关系, 致使叶螨类( 苹果全爪螨、山楂叶螨) 、蚜虫类为害猖獗, 叶片受害率一般在50%以上, 高温、干旱年份, 6 月份即开始落叶, 8、9 月份落叶率可在70%以上, 严重削弱树势。 90 年代后, 通过对其种群变动关键因素的研究, 注重保护和利用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 以及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和原则选用农药, 目前, 苹果叶螨类( 除新发现的二斑叶螨为害有所加重外) 及蚜虫( 主要是苹果瘤蚜和绣线菊蚜) 的种群数量一般被控制在不致明显为害的水平。 1.1.4 推广果实套袋技术, 苹果轮纹病烂果率下降。 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 随着新红星、红富士等优良品种进入大量结果期, 加之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病菌的传播和侵染, 致使轮纹病大流行, 一般果园果率30%~40%, 重者达50%~70%, 造成大量烂果,损失严重, 成为导致河北省苹果腐烂的最主要病害。近年来, 通过加强对苹果轮纹病防治技术的研究, 特别是大力推广果实套袋技术, 有效地阻断了病菌孢子对果实的侵染, 果实烂果率大大降低[1]。目前, 套袋苹果轮纹烂果病的发病率一般在1%以下, 已由主要病害演变成次要病害。1.2 次生性病虫害和偶发性病虫害的暴发和为害日趋严重 1.2.1 以斑点落叶病、褐斑病为主的苹果早期落叶病上升为苹果产区的主要病害。苹果早期落叶病目前在本省普遍发生。叶片受害率一般30%~40%,大流行年份感病品种病叶率达90%以上, 少数果园的几个品种还出现二次发芽、开花的现象。此病在套袋果上发病率较高, 已是影响套袋果商品率的一个主要病害。目前及今后的若干年内将是苹果园重点防治的病害之一。 1.2.2 康氏粉蚧在套袋苹果园为害严重。由于套袋苹果经济效益高, 果农从思想上比较重视苹果套袋。但苹果套袋后, 由于袋内环境趋暗、潮湿, 为喜阴的康氏粉蚧的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因此, 近年来, 康氏粉蚧对苹果的为害愈来愈重, 受害果实商品率降低, 并伴发煤污病, 严重影响苹果外观质量。此外, 球坚蚧和草履蚧的虫株率亦呈上升趋势,偶尔成灾。 1.2.3 金纹细蛾的发生为害明显加重。过去不作为防治对象的金纹细蛾, 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发生范围几乎遍及每个果园, 已成为苹果生产的主要害虫。主要是因为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果园广泛使用, 大量杀伤天敌, 致使金纹细蛾暴发成灾。一般果园叶片受害率已达60%左右, 而且为害程度还在逐年加重。 1.2.4 苹果红点病、黑点病和苦痘病、痘斑病等生理性病害在部分苹果园发生严重。近年来苹果园普遍存在树冠郁闭、枝量过大的问题, 不但影响果实着色度, 而且通风差, 园内的微域环境湿度大, 给果实黑点病的发生提供了适宜条件。特别是果实套袋后, 袋内湿度大, 温度升高, 果实表面细嫩, 极易致病。而大多数果农对此缺乏认识, 用药缺乏针对性, 致使苹果红点病、黑点病发病率大大提高。据调查, 部分果园70%左右的果实有黑点病]。以富士为主栽品种的产区, 因缺钙而引发的苦痘病、痘斑病等生理性病害为害严重, 应引起高度重视。 1.2.5 苹果锈病在大部分果区发生普遍, 为害较重。锈病孢子以桧柏为中间寄主。由于近年来全省各地绿化步伐的加快和设计规划上的失误, 中间寄主桧柏在公路2 侧等地被大量使用以及空气湿度较大、多风等原因造成该病的严重发生。 1.2.6 霉心病难以控制。苹果霉心病是主要为害元帅系品种的一种重要果实病害。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 该病目前仍难以控制, 个别果园霉心病果率高达60%]。1.3 潜在的危险性害虫在苹果园蔓延 1.3.1 二斑叶螨为害日趋严重, 个别地、县成灾。自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在我国发现该螨以来,传播蔓延很快。目前, 在本省东部和南部果园已逐步形成较大的种群, 且有向本省苹果主产区的唐山、秦皇岛、承德扩散的趋势, 形势十分严峻。由于二斑叶螨寄主复杂, 发育期短、世代多、繁育力强, 耐药性、抗药性强, 发展蔓延快, 在个别果园已上升为优势种群, 应引起高度重视。 1.3.2 苹果绵蚜为害面积逐步扩大。苹果绵蚜为国内检疫对象, 也是为害苹果树的主要害虫之一。1993年在秦皇岛市发现, 现已波及近10 个县、市, 虽然各地多年来采取了多种措施, 但为害发生范围仍在扩大, 新疫点不断增加。要严格采取检疫措施, 防止疫区扩大。 1.3.3 美国白蛾不容忽视。美国白蛾为世界性检疫害虫, 1989 年首次在我省秦皇岛市发现后, 1990 年又在唐山市发现, 现已波及本省4 市16 县5 区。2004 年林果发生面积达13 300 hm2, 同比上升35.71%。尽管目前该虫在上述地区的果树上表现为零星为害, 但其繁殖量大, 扩散蔓延快, 不可忽视。 1.3.4 棉铃虫陆续迁入苹果园, 有可能成为苹果园最难防治的害虫。棉铃虫过去是棉花上为害最重、也是最难防治的害虫。近10 年来, 由于本省棉花种植面积减少, 而果树面积大幅度增加, 从而促使棉铃虫逐渐转移到果树上为害。该虫有转果为害习性, 且抗性强, 一般药物难以防治, 尤其进入2 龄以后更是如此。由于其向果树上迁移, 即将成为蛀果最严重的害虫之一。2 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对策2.1 加强农业生态措施的基础地位主要措施: ①加强肥水管理, 提高寄主的抗病虫和耐害能力。特别是增施优质有机肥, 控氮增磷, 可以明显提高树体抗腐烂病、斑点落叶病、轮纹病、白粉病等病害侵染的能力, 恶化叶螨类、蚜虫类、蚧类等刺吸性害虫的营养条件。重视生理性病害的防治, 结合秋施基肥, 加入钙肥如硝酸钙、美林钙等, 果实套袋前喷施2~3次钙肥, 除袋5 d 后连续喷2 次钙肥, 可减轻苦痘病的发生。②精细修剪, 疏花、疏果, 合理负担, 增强树势。③实行果实套袋。不仅可以提高果品质量, 而且可以预防轮纹病、食心虫、卷叶虫等多种病虫的为害。④结合修剪, 去掉病虫枝, 压低病虫基数。出蛰前刮除树干上的老翘皮及各种病斑, 结合清园集中烧毁或深埋。⑤清除苹果园周围5 km 范围内的桧柏等转主寄主, 或于早春剪除桧柏树上的菌瘿, 集中烧毁, 控制或减轻苹果锈病的为害。2.2 积极采用生物防治技术 2.2.1 保护与利用天敌。苹果园天敌资源十分丰富, 尤其是草蛉、瓢虫、食虫蝽和捕食螨类天敌种群量大, 控制害虫作用明显, 应积极保护、利用。一是避免采取对天敌有伤害的病虫防治措施, 特别是减少广谱性有机合成农药的使用, 大力推广应用苏云金杆菌等生物药剂防治金纹细峨、桃小食心虫及鳞翅目多种害虫; 用阿维菌素防治苹果叶螨; 二是提倡果园种植大豆或绿肥植物, 为天敌提供转换寄主和良好的繁衍场所, 改善果园生态环境, 保护昆虫种群的多样性, 提高天敌对害虫的控制能力。三是人工释放天敌, 增加果园天敌数量, 如释放赤眼蜂防治苹果小卷叶蛾和梨小食心虫, 释放捕食螨防治果树害螨等。 2.2.2 利用性诱剂诱杀害虫[5]。利用性诱剂是果树害虫生物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如桃小、梨小、苹果小卷叶蛾、金纹细峨性诱剂等, 可于果园中设置相应的诱捕装置诱杀害虫。2.3 合理使用化学药剂 2.3.1 按经济阈值施药。在搞好病虫情监测的基础上, 按经济阈值进行防治, 避免盲目用药, 减少农药用量和次数。目前, 桃小食心虫、叶螨类已有了防治指标, 并在生产上应用。 2.3.2 根据生理、生态原理, 科学使用化学农药。一是合理选择化学农药。最大限度的选用对人、畜安全, 不伤害天敌, 对环境无污染, 对目标害虫有高效的农药品种。苹果园常用的选择性农药品种, 有昆虫生长调节剂类灭幼脲、氟虫脲等; 生物制剂类如青虫菌、苏云金杆菌、多抗霉素、阿维菌素; 选择性杀螨剂类如四螨嗪、噻螨酮等; 选择性杀蚜、蚧剂类吡虫啉等; 人工合成性激素如桃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金纹细蛾等昆虫信息素等。二是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在春季果树发芽前, 果园天敌尚未大量出蛰前, 喷洒广谱性杀虫剂, 杀死在树上越冬的蚜虫卵和害螨卵及成虫; 喷洒高浓度铲除性杀菌剂, 铲除树上越冬的腐烂病、轮纹病及斑点落叶病菌。生长季节侧重使用选择性杀虫杀螨剂, 如防治潜叶峨的除虫脲类、防治蚜虫的吡虫琳、防治山楂叶螨的螨死净等。此外, 还要注意根据害虫生物学习性改进施药方法, 如采用地面施药、树干涂药等, 减少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 轮换使用农药, 合理混用农药,延缓病虫抗药性的产生。

我国虫害状况论文发表期刊

病虫害是指由于病原菌入侵或环境条件影响而引起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植物出现叶片坏死,嫩枝,叶片上有斑块或出现枯梢,枯叶以及根部腐烂死亡,整株枯黄等现象,虫害是指由于昆虫对植物的咬食或吸食而形成的影响植物生长的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植物叶片或幼茎被咬破,出现缺损,或叶片由于吸食性昆虫的刺吸出现叶片黄化,卷曲的现象. 病害和虫害往往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虫害会使植物的长势减弱,抵抗力下降而容易遭受病害,虫咬的伤口往往是病原菌入侵的窗口,而且有些昆虫还可以传播病害,如蚜虫由于其口器中带有病毒,在吸食植物汁液时会将病毒传染给植物,另一方面,病害使植物生长不良,抵抗力下降,也易遭受虫害,所以往往生虫的植物也有病,生病的植物上也有虫.

生产优质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套袋苹果果实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套袋苹果的病虫害综合防治 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无公害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初探 苹果病虫害防治以上参考文献在中国知网上找的

我国是自然灾害严重多发国家,农作物病虫灾害是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它具有种类多、影响大、并时常暴发成灾的特点。我国的重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达1400多种,其中重大流行性、迁飞性病虫害有20多种。几乎所有大范围流行性、暴发性、毁灭性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流行都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或与气象灾害相伴发生。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和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有可供病虫滋生和食用的寄主植物;二是病虫本身处在对农作物有危害能力的发育阶段;三是有使病虫进一步发展蔓延的适宜环境,其中气象条件是决定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关键因素。 虫害与气象条件---害虫生长、繁育和迁移活动的主要气象要素有温度、降水、湿度、光照和风等,特别是其综合影响对于虫害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这些气象要素还通过对寄主作物和天敌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间接地影响虫害的发生与危害。 温度: 农作物害虫的活动要求一定的适宜温度范围,一般为6℃—36℃。在适宜温度范围内,害虫发育速度随温度升高呈直线增长,害虫生命活动旺盛,寿命长,后代多。 湿度和雨量: 湿度和降雨量是影响害虫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对害虫生长繁育的影响,因害虫种类而不同。喜湿性害虫要求湿度偏高(相对湿度≥70%),喜干性害虫要求湿度偏低(相对湿度<50%)。例如,春季雨水充足,相对湿度高,气候温和,常有利于玉米螟的大发生。 光照: 对害虫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光波、光强、光周期三个方面:光波与害虫的趋光性关系密切;光强主要影响害虫的取食、栖息、交尾、产卵等昼夜节奏行为,且与害虫体色及趋集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光周期是引起害虫滞育和休眠的重要因子。自然界的短光照会刺激害虫休眠。 风:风与害虫取食、迁飞等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般弱风能刺激起飞,强风抑制起飞;迁飞速度、方向基本与风速、风向一致。 病害与气象条件---病害发生发展的主要气象要素是温度、降水、湿度和风等,低温、阴雨、干旱和大风等不利条件将明显影响寄主作物的抗病能力。 掌握病虫害的发生与气象条件之间的规律,用前期气象因子和病虫因子就可以预测未来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农作物病虫害与气象密切相关

我国虫害状况论文发表数量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

因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各刊不尽相同,投稿前作者应注意杂志稿约的有关规定,至少得先看看有关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如何标注的,以了解有关期刊的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以免出错。许多作者投递的稿件书写格式包括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与杂志所要求的不同。

坦率地讲,编辑和审稿专家也是人,工作中多少也有感情因素。如果拿到手中的是一篇书写格式不合要求的文章,别的暂且不论,就书写格式不规范这一条,就足以给编辑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让编辑做出退稿的决定。

就算最后没有被退稿,此类稿件较书写格式规范的稿件被录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其实作者犯的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让编辑很自然地联想到,该作者不太尊重期刊,还有期刊的编辑以及审稿专家。

因此,作者在投稿前一定要注意期刊参考文献的著录方式,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其实,并不复杂,只要稍稍留意即可。

2009年度全院共发表论文844篇,包括《SCIENCE》与《NATURE》论文2篇,SCI检索论文170篇,EI、ISTP检索论文14篇,国内核心论文536篇,国内外一般性刊物122篇。出版中文专著26部,外文专著1部。2009年与2008年相比,发表论文总数增长了12%,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度发表论文数量统计分布图

主办学术期刊及年度发表论文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及挂靠学会主办了9种学术期刊,包括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报》、《岩矿测试》、《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地质学报》英文期刊为SC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为CA收录刊物,其他绝大部分院办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

2009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支持下,全院9个刊物: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矿测试》、《岩石矿物学杂志》、《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建起了网站,实现了办公手段的现代化。以中国地质科学院9个刊物为依托,联合《地质通报》、《岩石学报》、《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湖泊科学》、《自然科学进展》、《地质与勘探》、《地球科学》等兄弟刊物,成功搭建“中国地学期刊网”,成为融办公系统与数据查询、分析功能为一体的专业数据库系统,也是目前国内科技期刊界最早建成、容纳单学科期刊最多的网站。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GEOLOGICA SINICA):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现为双月刊,2006~2009年连续4年荣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全国仅5个)。近年来,《地质学报》(英文版)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和国际水平。

《地质学报》英文版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2009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中国期刊协会评选的“新中国数字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编辑部主任郝梓国同志荣获“新中国数字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人”称号。

《地质学报》(英文版)

2009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取得的亮点主要有3个方面:

(1)发挥科技期刊的导向作用,第4期紧急登载的汶川地震一周年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地质学家的高度关注。据BLACKWELL网站统计,阅读率从每月500多次,提高到6500余次。董树文等发表有关汶川地震破裂、应力变化及影响因素、地震机理的论文全文下载量101次,摘要浏览量34次;徐锡伟等发表有关地震位移的论文全文下载量为67次,摘要浏览量53次。

《地质学报》(英文版)2009年文章国外下载量

(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专辑国外高浏览量文章(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2)阅读、引用本刊论文的读者越来越多。据2009年JCR公布ACTA GEOLOGICA SINICA英文版影响因子为1.431,引文频次为1312次。在被SCI收录的256种国际地质刊物名列第110名;有110余种国际刊物引用《地质学报》英文版文章,引用2次以上的有70余种,包括世界著名刊物SCIENCE,表明本刊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接轨。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国际著名刊物Science引用本刊论文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3)刊物的国际影响不断提高。截至2009年底,国外收录本刊的数据库、网站达22家,其中国外数据库达16家,包括著名的《SCI》、《CA》、《GeoRef》、耶鲁大学图书馆网站、法国地质学会网站等,国际网站和数据库对《地质学报》英文版的介绍,为我刊走出国门、奔向世界做了很好的铺垫。

据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献检索室提供的检索报告,截至2009年2月收录本刊的数据库等已达22个。它们是:

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

3)中国《万方数据库》;

4)中国《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

5)香港大学图书馆网站;

6)中国地学期刊网;

7)SCI《美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网络版》;

8)CA《化学文摘》;

9)GeoRef《美国地质文摘》;

10)TULSA(Petroleum Abs.);

11)Earthquake Engineering Abs.;

12)Current Contents Search;

13)ICONDA-Intl Construction;

14)Inside Conferences;

15)Civil Engineering Abs.;

16)耶鲁大学科学图书馆网站;

17)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网站;

18)澳大利亚网上博物馆网站;

19)法国地质学会网站;

20)SJR网站(国家不祥);

21)The Open University网站(国家不祥);

22)Blackwell出版公司网站。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学报》(中文版)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现为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地质学报》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06~2008年连续3年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1.566,总被引频次为2013次,影响因子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位居第26名。2009年度发表论文175篇,共2032页。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论评》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院士。《地质论评》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2007年赢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的C类资助,2009年度被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1.393,总被引频次为1702次,影响因子位居中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的第48位。2009年度共发表正式论文94篇,发表了6条通讯资料和16条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界的消息报道,共计912页。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地质论评》

《地球学报》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美国《CA》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古生物、地层、岩石、矿床、矿物、构造、第四纪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物化探、遥感、水文、石油地质与石油工程等基础类地质研究及其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等科技论文或者综述性论文,现已成为全国地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期刊之一。为了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电子化,推进科技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进程,本刊除印刷版外,还被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被“中国期刊网”收录,已入网“万方数据数字期刊群”,2009年与兄弟刊物完全实现了网上办公功能。自2001年起《地球学报》改为大16开本,双月刊。主要设有学术研究、综述与进展、技术与方法等栏目。2008年,《地球学报》总被引频次1064次;影响因子0.940,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138位。2009年度发表论文98篇,共883页。

《地球学报》

《地质论评》

《地球学报》

《矿床地质》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 ResearchDatabase、Pecbepamuвн\blûжypнa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矿床地质》在近几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中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1.891,总被引频次为1233次,影响因子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0名。2009年度发表论文81篇,共866页。

《矿床地质》

《岩石矿物学杂志》

《矿床地质》

《岩石矿物学杂志》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侯增谦研究员。《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775,总被引频次为722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17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72篇,共694页。

《岩石矿物学杂志》

《岩矿测试》是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的分析测试技术科技期刊,创刊于1982年,主要报道国内与分析科学、资源环境、地球科学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和新设备等研究成果、动态、评述及相关实践经验。曾获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地质矿产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北京市科技期刊四通杯全优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三等奖。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目前被美国《化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国内外15家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735,总被引频次为579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42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127篇,共604页。

《岩矿测试》

《岩矿测试》

《中国岩溶》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管,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同时也是我国地学领域中最富学术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之一,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国中文科技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波兰哥白尼索引(IC)、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收录。

创刊近30年来,《中国岩溶》始终坚持“争创名牌,构筑精品”的办刊理念,依托我国岩溶优势,突出特色栏目建设,严把质量关,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617,总被引频次为534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73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65篇,共440页。

《中国岩溶》

《地质力学学报》1995年创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是反映地质力学研究所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08年度的影响 因子为0.651,总被引频次为335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33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40篇,共421页。

《地质力学学报》

《地质力学学报》

病虫害是指由于病原菌入侵或环境条件影响而引起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植物出现叶片坏死,嫩枝,叶片上有斑块或出现枯梢,枯叶以及根部腐烂死亡,整株枯黄等现象,虫害是指由于昆虫对植物的咬食或吸食而形成的影响植物生长的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植物叶片或幼茎被咬破,出现缺损,或叶片由于吸食性昆虫的刺吸出现叶片黄化,卷曲的现象. 病害和虫害往往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虫害会使植物的长势减弱,抵抗力下降而容易遭受病害,虫咬的伤口往往是病原菌入侵的窗口,而且有些昆虫还可以传播病害,如蚜虫由于其口器中带有病毒,在吸食植物汁液时会将病毒传染给植物,另一方面,病害使植物生长不良,抵抗力下降,也易遭受虫害,所以往往生虫的植物也有病,生病的植物上也有虫.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