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杭州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为中国杭州西湖十景之一,是西湖中较大一个岛,面积6万平方米,又称为小瀛洲。岛南湖上有三座石塔,塔高2.5米,露出水面2米,由基座、圆形塔身、宝盖、六边小亭、葫芦顶组成,塔身球形中空,周身开有五个小圆孔,孔边饰浮雕花纹。
2、杭州雷峰塔
雷峰塔(Leifeng Pagoda)又名皇妃塔、西关砖塔,位于浙江省会杭州市西湖风景区岸夕照山的雷峰上。雷峰塔为吴越忠懿王钱弘俶因黄妃得子建,初名“皇妃塔”因地建于雷峰,后人改称“雷峰塔”。雷峰夕照为西湖十景之一。
3、西湖断桥
西湖断桥位于杭州北里湖和外西湖的分水点上,一端跨着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经建成,宋代称保佑桥,元代称段家桥。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它的名气很大。断桥之名得于唐朝。
4、杭州钱江新城市民中心
杭州市民中心占地超过17万平米,建筑面积超过36万平米,是杭州市人民政府的办公和会议中心,是具有中央商务区功能的新商务中心(CBD)。
5、西湖文化广场
西湖文化广场位于杭州武林广场运河北侧,地处杭州市中心。西湖文化广场集文化、娱乐、演出、展览、健身等一体。整个广场设计以杭州的西湖文化、运河文化和古塔文化为建筑背景,结合现代文明的瑰丽意象,体现秀外慧中的吴越文化本质。
2001年 论文《意大利广告设计及广告人》发表于《包装世界》No.2期2001年 论文《德国招贴设计思考》发表于《包装世界》No.2期2001年 论文《法国招贴设计思考》发表于《包装世界》No.3期2001年 论文《西班牙广告设计的独特风格》发表于《包装世界》No.3期2001年 论文《推进全球驱动战略》发表于《包装世界》No.3期2004年 论文《宣传册设计的整体构筑》发表于《包装世界》No.2期2004年 作品《宣传册设计的整体构筑》发表于《包装世界》No.2期2004年 论文《以形会意 以意会心》发表于《包装世界》No.3期2004年 作品《成朝晖作品-(上)》发表于《包装世界》No.3期2004年 作品《成朝晖作品-(下)》发表于《包装世界》No.4期2004年 论文《汉字设计“形”与“意”的再创造》发表于《装饰》No.9期2005年 论文《汉字设计“形”与“意”的研究》发表于《新美术》2004.2期2006年 论文《设计无疆界——综合设计教学研究刍论》发表于《中国美术馆》2006.5期2006年 论文《走向综合化的设计教育》发表于《包装世界》2006. No.1期2007年 论文《行板》发表于《包装&设计》“设计人生”栏目 2007年1期2007年 论文《空间· 时间·人间--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象系统设计》发表于《新设计》第5集2007.12版2007年 作品《从平面到立体 从视觉到触觉--成朝晖设计作品》发表于《新设计》第5集2007.12版2007年 论文《设计的未来与未来的设计--解析非物质设计》发表于《中国美术馆》2007.11期2007年 《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审视城市形象营造》发表于《新美术》2007.6期2008年《在知性中酝酿--成朝晖设计作品》作品与文章 发表于《新平面》第15期2008年 论文《感·触--构建感官的设计地图》发表于《360度》第16期 2008.72008年 论文《非物质时代之中国设计教育发展》发表于《包装世界》2008年No.4期 总第118期2008年 论文《城市形象的认知与表述》发表于《新美术》2008.6期 2008.122008年 论文《建构识别视觉 获取感知认同 彰显城市特质--关于杭州城市标志形象的营造》发表于《包装世界》2008年No.6期 总第120期2008年 论文《艺术中的设计与设计中的艺术》发表于《中国美术馆》2008.7期2008年 论文《城市形象系统研究的维度》发表于《中国美术馆》2008.12期2009年 论文《杭州城市形象系统设计研究》发表于《包装世界》2009年No.1期 总第121期2009年 论文《城市气息--城市形象嗅觉识别系统营造》发表于《中国美术馆》2009.8期2009年 论文《“城市特质”-- 城市形象系统的差异化定位》发表于《新美术》2009.5期2010年 论文《设计理想与教育未来--针对非物质时代研究生教学之思考》发表于《创意设计》2010.1期2010年 论文《设计理想与教育未来--针对非物质时代研究生教学之思考》发表于《道生悟成-中国( 国际)艺术设计研究生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6 978-7-81083-957-02010年 论文《城市形象系统设计的认知》发表于《设计学论坛》第二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2011年 论文《杭州城市标志营造——识别·认同·特质》发表于《美美与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ISBN978-7-5480-0140-9,2010.04
中国十大顶级商场有:北京SKP、杭州大厦、上海IFC、南京德基广场、北京国贸、上海恒隆广场、西安SKP、成都ifs、北京东方新天地、上海iapm。
1、北京SKP
北京SKP是一处于2007年4月19日开业,以流行时尚高级奢华为定位的全球最具标志性的时尚奢侈品百货,人们所熟知的国际名品均可在这个商场里找到,字开业以来,销售业绩均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2019年入选2018零售百强名单。
2、杭州大厦
杭州大厦是紧邻省市政府、京杭大运河、武林女装街和西湖景区等景点的武林商圈的标志性建筑,集交通便捷、完善设施、通讯方便、优良服务等优势于一体,除了体验购物外,还可以入驻国际四星级水准的多功能宾馆。
3、上海IFC
上海IFC是位于上海2号线陆家嘴站,于2010年4月28日开业的商场,曾在2019年第一季度的购物中心客流规模指数百强榜单中排名第96位,这处商场还紧邻正大广场和金茂大厦,除了购物中心外,还有甲级办公楼和酒店。
4、南京德基广场
德基广场是于2006年和2012年分别开业一期和二期的综合购物中心,这片定位高端商业的商圈于地下亚洲第一大地铁站新街口站相连通,有95%的世界一线奢侈品牌入驻商场内,是新街口最大的奢侈品中心,2018年这里成为中国仅有的两座销售额超过百亿的大型商场之一。
5、北京国贸
北京国贸这个由中国大饭店、国贸商城、国贸大厦西楼、中国国贸第三期组成的位于北京商务中心最核心地段的商圈,不仅拥有优越的商业氛围,还有多家财富500强企业落地有着先进科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丰富物业管理经验的商务办公楼中。
6、上海恒隆广场
上海恒隆广场是一处位于上海陕西北路与西康路交界处的商场,是由写字楼和购物中心共同组成,其中汇集了包括Loewe、Dior、LouisVuitton、Hermes、Celine等众多世界知名时尚品牌,2019年被评为国家五星购物中心。
7、西安SKP
这家于2018年5月在西安碑林区长安北路261号开业的商场,总商场面积达24万平方米,旗下产品覆盖了影院、餐饮、高端超市、美妆、服饰、家电、腕表、珠宝等多个品类,有超过1300个知名品牌入驻商场,其中有近半品牌属于国际奢侈品牌。
8、成都ifs
这个于2014年1月14日在四川成都锦江区红星路步行街3端1号开业的商场,在2020年11月被评为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标,其中汇集了众多国内外奢侈品牌,小众设计师品牌,满足人们的不同层次的需求,2019年获得半年度全国购物中心客流规模指数榜单TOP50的第四名。
9、北京东方新天地
这个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位于亚洲最大综合性商业建筑群东方广场内的商业街,与金街、东单商业街和王府井商业街和银街相互贯通,成为集购物、就餐、娱乐和休闲功能于一体的深受北京白领喜爱的理想购物场所。
10、上海iapm
这个集国际零售、餐饮和休闲娱乐于一体,主打夜行消费购物理念的商业区,总占地面积达12万平方米,是位于上海浦西淮海中路陕西南路商业区的商场,外表现代时尚的风格加上多种艺术表演和推广活动,目前这里已经成为当地潮流购物新地标。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北京SKP百度百科-杭州大厦百度百科-上海IFC
1、杭州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为中国杭州西湖十景之一,是西湖中较大一个岛,面积6万平方米,又称为小瀛洲。岛南湖上有三座石塔,塔高2.5米,露出水面2米,由基座、圆形塔身、宝盖、六边小亭、葫芦顶组成,塔身球形中空,周身开有五个小圆孔,孔边饰浮雕花纹。
石塔最初为宋代苏轼所建的界塔,明代重建,演变为景观塔。晴夜塔中点燃的灯烛与月色映照,景色尤美,即“三潭塔分一月印,一波影中一圆晕”。
2、杭州雷峰塔
雷峰塔(Leifeng Pagoda)又名皇妃塔、西关砖塔,位于浙江省会杭州市西湖风景区岸夕照山的雷峰上。雷峰塔为吴越忠懿王钱弘俶因黄妃得子建,初名“皇妃塔”因地建于雷峰,后人改称“雷峰塔”。雷峰夕照为西湖十景之一。
3、西湖断桥
西湖断桥位于杭州北里湖和外西湖的分水点上,一端跨着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经建成,宋代称保佑桥,元代称段家桥。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它的名气很大。断桥之名得于唐朝。
其名由来,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一说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中国民间爱情传说《白蛇传》的故事即发生于此。传说白娘子与许仙断桥相会,确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
4、宋城(4A景区)
宋城位于杭州之江旅游度假区内,1996年开业,占地约300余亩,是杭州一个大型人造主题公园。
宋城以“建筑为形,文化为魂”为经营理念,仿宋代风格建造,主体建筑依据北宋画家张择端的长卷《清明上河图》而建,并按照宋书《营造法式》建造,还原了宋代都市风貌,是杭州一个反映两宋文化内涵的主题公园。
5、西湖文化广场
西湖文化广场位于杭州武林广场运河北侧,地处杭州市中心。西湖文化广场集文化、娱乐、演出、展览、健身等一体。整个广场设计以杭州的西湖文化、运河文化和古塔文化为建筑背景,结合现代文明的瑰丽意象,体现秀外慧中的吴越文化本质。
刊物的级别如下:
期刊分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所有的期刊中提取突显少数优秀的重点期刊,故一般分级层次不多,大多为2--3级,少数在4级以上。
1、普刊
普刊分为:省级国家级,其实区别不大,就是主管主办单位的不同,跟期刊的含金量并没有直接联系。并不是说国家级的期刊就一定比省级的期刊质量好。
2、学报
学报分为专科学报、本科学报,主办单位是本科学校就是本科学报,主办单位是专科学报就是专科学报。因为很多学报都会被归为核心期刊,所以如果一本期刊同时既是学报,又是核心,那么我们就说这本期刊是核心期刊。
3、核心期刊
国内认可度最高的是北核和南核,还有一些诸如武大核心、科技核心、统计源期刊、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等。如果一个期刊同时有2个标志,那么这个期刊,既是北大核心,也是南大核心。
由于给期刊定级的机构、院校很多,定级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各不相同,期刊分级的称谓也就显得五花八门。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期刊的主办者越来越重视期刊分级的结果,对分级中获得的好成绩往往在刊物醒目位置予以标注,而称谓的复杂多样使得读者难以辨明。如“优秀期刊”,在某次定级中可能是最高级别,而在另一个定级中可能是第二级或第三级,最典型的如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奖,在“优秀学报”上还叠着两级,分别是“百强”(第二级)和“双十佳”(第一级)。
而“核心期刊”的标注方式竟有19种之多,出处不一但又未标明,读者很难弄得明白。
我检索了一下关键词“现代营销杂志”,百度80多万条结果,google300多万条结果,我的判断是:《现代营销》有国内统一刊号:CN22-1256/F,是正规出版物,网上基本也查阅不到贬低这本杂志的信息,楼主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难以理解,会不会你和他们在衔接上哪里出错了,或者遇到他们人事变动的一些问题,建议你找找他们社里的其他人问问。-----------------------------------附1:《现代营销》杂志简介《现代营销》杂志成立于1993年,为国内三大经济杂志之一,全彩版,社科类一级期刊、双十佳期刊。读者群:中小投资者、经营者。年龄段:20——35岁60%,35——50岁30%,其他10%。资金占有量:5万元以下30%,5——50万元60%,50万元以上10%。发行分布:覆盖全国,黄河以北15%,黄河长江之间20%,长江以南60%,境外5%。其中,国内各城市图书馆、学校阅览室、部队阅览室均有订阅。办刊宗旨:介绍投资项目、投资技巧,总结经营经验、失败教训等。文章特点:全部采用中小企业一手案例,地址、电话、图片、证件齐全,确保真实、生动、新颖。主要栏目:商战大视野、营销探秘、经典案例、老板生意经、策划纪实、人力资源、商海精英。邮发代号:12——132-------------------------------------附2:《现代营销》联系方式社长:陈晓玲主编:陈文晓副社长:肖延云编辑出版:现代营销杂志社经营版电话:/5889110/5889158信息版电话:/5889337学苑版电话:/6665317/5889116编辑部传真:发行部电话:/2717478(兼传真)广告部电话:/7723133/5889339(传真)地址:(130061)长春市普阳街1688号长融大厦B座订阅处:全国各地邮局国内总发行:吉林市邮局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国外发行代号:4844M广告经营许可证:2201005010036户名:现代营销杂志社开户行:长春市建设银行人民广场支行帐号:2206061360000261019332
国家级的《科技创新导报》专业职称论文发表,详情见我空间!
一是联系期刊。二是联系发表论文的网站。三是联系代发编辑。怎么说呢,这三种途径都可以。如果要分析的话,第一种审稿周期长(半个月一个月的才回复),稿件不容易通过,虽然在官网上放心点,但是价格有点贵。第二种进去网站就有销售跟着,问你需要什么。我曾经问过价钱,500的版面费要价1000,看来网站的广告费用都是我们自己交的啊。第三种一般都是和期刊合作的编辑,价格是最低的,审稿快,就是要小心甄别。
呵呵 小心自己到百度上搜索编辑部论文发表吧我跟同事都在那里发的 信誉不错!发不出去也能退款~!也可以到中国论文学术期刊网 在百度里搜一下进去看看得 听同事说也挺好的!省级的就额可以 发下来估计几百块钱吧!
找准了期刊社就可以发表了,可以在早发表网上期刊投稿,一共就一个月的时间就发好了。
1936年西湖博物馆施昕更(1912~1939,良渚遗址最主要发现者之一)在良渚镇发现黑陶遗址,在良渚棋盘坟、荀山周围、长命桥以及钟家村等地进行三次试掘,发现良渚横圩里、金家弄、茅庵前、朱村兜等十余处遗址,出土大量黑陶与石器。1937年西湖博物馆何天行出版《杭县良渚镇之石器玉黑陶》,认为良渚出土黑陶器皿上的刻纹是中国最早的文字。1938年施昕更编著《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出版,是有关良渚文化的第一份考古报告。1939年梁思永在《第六届太平洋学术会志》第四辑发表〈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一文,认为龙山文化分为山东沿海区、豫北区和杭州湾区,指出杭州湾区的良渚遗址「显示出不可忽视的确定的地域差异……异于其它两区」。1955年良渚镇朱村兜村民在长坟挖水塘时发现大量黑陶,浙江省文管会闻讯会同浙江省博进行小规模抢救性发掘,获得大量黑陶等遗物。1957年浙江吴兴邱城遗址500平方米中,发现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和青铜时代吴越文化遗存四迭压层。1959年夏鼐在长江流域规画办公室文物考古队队长会议上,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1961年浙江省将良渚遗址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对安溪苏家村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约300多平方米,发现了良渚文化的堆积。同时还调查发现黄泥口、扁担山等遗址。1972年江苏省吴县草鞋山遗址第一次发掘,共550平方米,发现马家浜早晚期、崧泽早晚期、良渚早晚期和几何印纹陶遗存四大阶段七个石器的地层迭压关系和丰富遗物,是太湖流域古文化序列中一处最典型的遗址。1973年江苏省吴县草鞋山遗址第二次发掘,在良渚文化晚期文化层中发现198号墓,出土大量玉器、陶器,是科学发掘发现的第一座良渚文化玉敛葬大墓。1979年江苏武进寺墩遗址第一次发掘,出土大量玉器,是一处良渚文化显贵墓地。198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持续在良渚地区进行大量考古工作。1981年吴家埠遗址发掘,发掘面积约1,300多平方米,发现了马家浜、崧泽与良渚文化三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共清理马家浜文化墓葬八座,良渚文化与崧泽文化墓葬20座,出土大量陶器、石器和玉器。是良渚遗址群内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且证明遗址群范围内除了良渚文化遗址,还有更早的马家浜文化与崧泽文化遗址存在。1982年江苏省地质矿产局在溧阳发现透闪石软玉矿床,经鉴定确认天目山余脉宜溧山地系良渚文化玉料产地。1983年上海青浦福泉山第二次发掘,发现六座随葬成组玉器、精细陶器的良渚文化大墓,埋葬在人工堆筑的土山上。福泉山完整保留了距今6000~7000年历史各时期文化迭压遗存,含有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与战国时代遗存,被誉为「上海的发祥地」。1984年对良渚镇的河口埭、水口头、莫家里、唐家头四处地点进行试掘,均发现良渚文化堆积。朱村斗的西北部和荀山东部都发现新的遗址。1985年太湖流域六市博物馆举办「太湖流域古动物、古人类、古文化联展」,并召集学术讨论会。1986年浙江省考古所对位于良渚长命乡雉山村的反山进行了有计划的发掘,在主墩西侧抢救性发掘660平方米,清理良渚文化大型墓葬11座,出土玉、石、陶、象牙、涂朱嵌玉、嵌玉漆器等珍贵文物一千二百余件(组)。出土占随葬品多数的玉器种类丰富,制作精良,雕琢大量神人兽面纹。是浙江首次发掘到良渚文化的高等级大墓,且首次发现良渚文化完整的神徽图案。反山墓地是迄今发现等级最高良渚文化显贵者墓地。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发起的「纪念良渚文化发现5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杭州举行。1987年在瑶山首次发现良渚文化祭坛遗迹,并清理良渚文化高等级大墓11座,出土玉器数千件。反山和瑶山的发掘被评为中国「七五」期间的十大考古新发现。同年对莫角山遗址东南部进行发掘,发现大量块状红烧土和草木灰的废弃堆积,以及一座打破堆积的良渚文化小墓,确认为良渚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大型建筑遗址,学界认为此处疑为良渚文化中心所在。1988年分别发掘浙江省海宁坟桥遗址、郜家岭遗址、荷叶地遗址,上海金山亭林遗址和宁波慈湖遗址。荷叶地遗址9号墓出土石犁为良渚文化墓葬中首次发现。并首次发现圆丘形祭坛形式,此墓地的发掘提出了良渚文化中等级墓地的概念。1989年分别发掘江苏吴江龙南遗址、新沂花厅遗址,浙江余杭庙前遗址、嘉兴大坟遗址,上海松江姚家圈遗址等。姚家圈遗址对研究崧泽文化向良渚文化过渡具有重要意义。1990年上海博物馆举办「良渚文化展」,文物出版社出版《良渚文化玉器》,「良渚文化座谈会」在上海举行。1991年对瓶窑汇观山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约1,600多平方米,清理良渚文化的高等级墓葬四座及良渚文化的祭坛一座,墓葬出土陶、玉和石器等文物173件(组)。证明了祭坛应是多重的分级式立体结构。被评为当年度的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2年良渚文化博物馆破土动工。发掘江苏昆山赵陵山遗址,发现一批以青少年为「杀殉」牺牲及人殉现象的良渚文化墓葬。其中77号墓主,随葬玉器125件,另有大量陶器、石器,作工极为精巧。此遗址的发现对研究良渚时期的社会现象有重要意义,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1993年分别发掘浙江余杭横山村、安溪梅园里遗址,浙江海宁大坟墩遗址。1994年1994年发掘瓶窑花园里遗址,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石构建筑基址。 中国国家文物局将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荐为「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 良渚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1995年1995年发掘江苏阜宁陆庄遗址、昆山赵陵山遗址。1996年中国国务院批准良渚遗址(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汇观山、莫角山遗址的发掘被评为「八五」期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9年以汇观山为试点对良渚开始实施遗址保护和展示方案。同时,对汇观山遗址进行进一步发掘,从而对汇观山良渚文化祭坛的营建过程和规模有了更清楚的认识2000——2001年对浙江余杭瓶窑文家山遗址、杜山遗址及仲家山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共计约1,300平方米。在文家山遗址发现良渚文化大中型墓葬18座;在仲家山遗址发现良渚文化墓葬四座,出土了大量的玉器、石器和陶器。2003——2005年对浙江余杭区家山遗址进行三次发掘,共计揭露面积2,600平方米,清理良渚文化墓葬66座、大型灰沟二条、木构埠头及码头遗迹一处、灰坑三个、房址一处,出土玉、石、陶、木、骨等各类遗物一千多件,尤其以觚为特色的漆木器数量众多、种类丰富、保存良好。其中椭圆形筒形漆器等为首次发现。2004年对浙江余杭横圩里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1,200平方米,清理良渚文化墓葬26座、房址二处、大型灰沟二条,出土各类遗物四百多件,其中墓地上部已遭严重破坏。2006——2007年以浙江余杭葡萄畈的考古发掘为契机,发现良渚古城墙。试掘和大面积钻探的结果初步显示,良渚古城墙东西长约1,500~1,700米、南北长约1,800~1,900米、周长6,000~7,000米。良渚古城墙的布局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城墙底部普遍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其上再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而成,底部宽度约40~60米。城墙保存较好的地段其高度约4米。如此规模和经营考究的遗址,在整个良渚文化范围内十分罕见,证明此处应是良渚文化某个时期或某个区域的中心都城所在。2008年良渚古城考古发现获评2007年度中国考古十大发现。10月1日,良渚博物院建成开放。
浙江杭州老虎洞窑址于2001年发掘后,曾经引起全国考古界的轰动,日前有关该窑址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证明老虎洞就是南宋修内司官窑,同时又是传世哥窑的产地之一。这一研究结论,是在杭州参加“2002年中国杭州南宋官窑老虎洞窑址国际学术研讨会”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对老虎洞窑址进行实地考察,并通过对出土瓷器、窑具的研究考证后得出的。据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研究员朱伯谦介绍,老虎洞窑址自1996年9月在杭州市凤凰山西北万松岭附近发现以来,先后进行了3次考古调查与发掘。该古窑址坐落在一处2000多平方米的山岙平地,已清理出龙窑窑炉3座、素烧炉4座、作坊1处、釉料缸2个、瓷片堆积坑24个,以及生活用的灶、住房等一大批遗迹,整个瓷窑工程非帝王官府不能为,老虎洞窑为南宋修内司官窑已确定无疑。朱伯谦说,关于修内司官窑的千古之谜,从老虎洞窑址出土的大量品种丰富、造型优美、制作精良的瓷器和窑具也可得到证实。瓷器中不仅有高质量的生活用具,还有许多造型仿青铜器的用于宫庭祭祀的大型礼器,在造型和制作工艺上明显与北宋汝官窑有承继关系,其特征与历史文献的有关记载相吻合。这些可为揭开修内司官窑之谜提供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据考古发掘,老虎洞窑址的下层为南宋遗存,上层为元代早期和晚期遗存。元代遗存出土了带有八思巴文铭记的窑具,为这一时期文化时代的断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元代晚期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传世哥窑瓷十分相似,经测定其化学成份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同。因此,老虎洞窑址很可能也是传世哥窑的产地之一,这一研究由此获得了极大的进展。朱伯谦说,老虎洞窑址的发掘是杭州市考古工作者的重大突破。像这样系统反映制瓷过程各个工序的遗迹的完整显现,在以往的陶瓷考古工作中是极为罕见的,对系统研究制瓷工艺具有极高的价值。同时老虎洞窑址重大发现为中国古陶瓷研究解开了两大悬案,即南宋修内司官窑千古之谜和传世哥窑的产地问题。杭州于公元1127年被南宋定为都城。据史料记载,南宋在杭州建造了两座规模较大的官府瓷窑。其中一座在上世纪80年代被发掘,并在此遗址上建造了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另一座一直没有找到,成为千古之谜。
有的。全名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时名“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其前身为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调查 组,1962年与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合署办公。1986年更名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并于1994年组建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全所事业编制60人,下设办公室、财务科、保卫科、考古研究一室、考古研究二室、科技考古研究室、文物保护研究室、信息资料中心8个科(室),主要负责浙江省境内的考古发掘、文化遗产保护、文物维修等业务与研究工作。多年来。本所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紧密围绕浙江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坚定信心谋发展,凝聚力量鼓干劲,群策群力促和谐。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文物事业发展的新思路,指导、协调和服务好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浙江省文物工作拥有位居全国前列的可喜局面作出了积极贡献。30年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围绕考古发掘研究、文物保护、古建筑维修三大中心业务,始终坚持“出人才、出成果”的宗旨。在全体职工勤奋工作,勇于创新的努力下,取得了成果丰硕。建所以来,有7个考古发掘项目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有2个考古发掘项目获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等奖、5个获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8项获奖,其中2项获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及文物保护规划奖,1项获建设部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5项获浙江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和浙江省建筑工程钱江杯奖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三等奖。先后出版考古报告l 9部,另出版所刊9辑,其他专著、论文集、考古图录l 6部。其中《河姆渡》报告获中国社科院第4届“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瑶山》报告获浙江省第1 2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类一等奖;《甲骨文校释总集》获2006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浙江申报世界遗产研究》课题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首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对策类一等奖;《瑶山》《跨湖桥》《雷峰塔遗址》报告分别入选年度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这些成果的取得为我所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西湖一开始并不叫“西湖”。“西湖”之名,肇始于唐朝中期,兴于北宋,盛于南宋至清o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是中国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也是中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代《西湖游览志》卷一载:“西湖三面环山,溪谷缕注,下有渊泉百道,潴而为湖。”近代学者从地形、地质、沉积及水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其中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西湖是由海湾逐渐演变而生的一个潟湖。民国9年(1920年),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地形后发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称:“西湖原是钱塘江左边的一个小小湾儿,后来由于钱塘江泥沙沉淀下来,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潟湖。”竺可桢还从沉积率推断,西湖开始形成年代距今一万二千年前。竺氏认为西湖形成之初,后由于三面山区中的溪流注入,所挟沙逐渐填充西湖,湖面随之逐渐缩小,倘若没有历代的不断疏浚,西湖恐怕早已湮废。1924年,地质学者章鸿钊发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对竺氏的观点又进行了补充: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积成湖堤,其继以海滩变迁而维持湖面,二者为形成西湖之重要条件。
西湖是一个潟湖。根据史书记载:远在秦朝时,西湖还是一个和钱塘江相连的海湾。耸峙在西湖南北的吴山和宝石山,是当时环抱着这个小海湾的两个岬角。后来由于潮汐的冲击,泥沙在两个岬角淤积起来,逐渐变成沙洲。此后日积月累,沙洲不断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扩展,终于把吴山和宝石山的沙洲连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冲积平原,把海湾和钱塘江分隔了开来,原来的海湾变成了一个内湖,西湖就由此而诞生了。杭州西湖,最早据东汉(后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记载:“武 林山,武林水所到之处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一般认为,武林山即今灵隐、天竺一带群山的总称,而发源于这一带的南涧,北涧等山涧汇合为金沙涧,东流注入西湖,是西湖最大的天然水源。因此“武林水”之名是最早见于记载的西湖的名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县南江侧,有明圣湖,父老传言,湖有金牛,古见之,神化不测,湖取名焉”。此时衍生出西湖较早的另外两个古称:明圣湖和金牛湖。约东汉时,一名叫华信的地方官,在西湖以东地带筑塘抵捍钱塘江咸潮而得名钱塘湖。这是唐唐以前西湖通用的名称。白居易诗文中每每提及钱塘湖,如《答客问杭州》中“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塘泻绿油”。诗人张祜也有诗作题为《早春钱塘湖晚》。出现“西”湖之称,是由于早前的钱塘县城,隋以后从位处西湖之西,迁建到西湖之东,也就是原来在城东的钱塘湖,现在位于城西了。湖居城西,故名西湖,这和全国其他地方同名西湖者是一样的。至迟在唐代,“西湖”这个称呼已经被频繁使用,同样是白居易诗文,就经常用“西湖”一词,如其诗题有《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西湖别》等等。北宋诗人苏轼(东坡)在他的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中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绝唱后,西湖又有了西子湖的美名。西子即春秋时越国的绝代佳人西施。比较天下数十以西湖命名的湖泊,也惟有杭州西湖当得起如此盛誉。南宋时,西湖出现了畸形的繁华艳丽,偏安江南的统治集团不思恢复故土,却沉湎于湖光山色,奢靡享乐之中,一掷万金,花天酒地,西湖于是又被人称为“销金锅”,非常恰当,也非常辛辣。除上文提及的名称外,西湖尚有众多别名,如:龙川、钱源、石函湖、放生池、上湖、高士湖、明月湖、美人湖等等。每个别名,各有来历。石函湖是因唐长庆年间白居易筑石函以蓄泄湖水而来;上湖是相对于其北地势较低的下湖而言;放生池是由于北宋天禧年间杭州郡守王钦若奏请以西湖为放生池而得;贤者湖系南宋文人楼钥以西湖有贤者之风而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西湖拥有这么多的芳名雅号,正好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她悠久的历史,秀丽的风貌,丰富的文化意蕴和迷人的魅力。
西湖位于杭州市中心,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湖面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水面原面积5.66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岛屿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长15公里。水的平均深度在2.27米左右,最泞处有5米多,最浅处不到1米。如今伴随着“西湖西进”扩大为6.5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