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美术论文发表教学目的

发布时间:

美术论文发表教学目的

艺术设计是美术的一种延伸,需要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对事物进行整体和具体的创造,使得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模式创新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深化,国家开始实行素质教育,并从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进行培养。全球进入经济一体化之后,国家更加重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尤其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美术基础教育作为设计专业的基本课程对艺术设计专业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传统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新的教育观念等方面进行研究来讨论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模式的创新问题。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大学生

美术基础教育 教育模式 创新发展

大学教育普遍强调对学生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重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随着对设计人才需求的增加,大批高校扩大了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范围。这就导致我国艺术设计方面的发展是不合理、不科学的,而出现的这些问题都表现在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中。由此可见,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对美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就变得非常有必要。

1 艺术设计专业中美术基础教育模式创新的意义

随着我国对艺术设计的重视,各大院校纷纷加强了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导致艺术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广泛。美术基础教育与艺术设计是共同存在的,其目的就是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基础学习过程中培养设计思维,美术基础教育是使学生走向专业设计的一个桥梁,也是美术与设计相融合的一个阶段。

传统的美术基础教育教学中,基本上都是采用以绘画为主的训练方式,因而评判的标准都遵循传统回话的标准,例如,焦点透视法、形体的准确法、这些都是传统美术绘画中的强调因素和审美标准。但是对着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创新,我们发现美术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意识。显而易见,这种传统的美术基础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和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的创新,因此,对美术基础教育模式的创新工作变得刻不容缓。

2 传统艺术设计专业中美术基础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教育模式只注重学生绘画的技巧和手法

传统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模式是比较单一的,很多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都是由美术学科发展出来的,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基本采用原来的教学方法。这就导致学生只对画像进行细致的临摹和描绘,并没有发挥其思维能力,因此,设计的作品仍具有局限性。

2. 2 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原有的教育模式比较保守,无法激发学生对艺术的 *** 和兴趣。在美术基础教育教学中单纯靠写生为主的教育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艺术修养的局限性,抹杀了学生艺术设计才能的创造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无法适应教育改革的内容,也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2.3 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导致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与美术基础教育缺乏沟通

我国自开始发展艺术设计专业以来,不断对其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和改进。我国引进国外涉及高校的设计教育模式后,更是使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有了全面的发展,有了参考的标准。但是对于美术基础教育的教学方式仍采用传统的模式,并没有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方式齐头并进,从而适应新的设计要求。还有一点就是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教学中的老师大多都是绘画专业毕业的,并没有充分对艺术进行研究和探索,缺乏艺术的敏感度,并且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理解不够准确,这就导致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美术基础课程严重的脱节。

3 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学模式创新的理念与内容

3.1 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模式创新的理念

***1***根据教学大纲在同一时间上,系统地对培养学生对艺术设计知识和技能。***2***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应充分发挥才能,提倡创新改革。***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应用能力。***4***为学生设计专业的学习和毕业后入职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学模式创新的内容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确定新的教学思想。从设计教育的整体性出发,根据不同设计要素的要求进行能力的培养。将原有的教学思维改为扩散思维训练、将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阶段和步骤进行教学、这些训练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和性质进行考察,在遵循自然规律与美学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目的,使学生从多角度获得思考,建立符合设计要求的思维方式。

***2***依照新的教学思路,调整教学安排。保留美术基础教育中二维、三维设计的概念,将教学的重点向人文精神和思维能力方向改变,重视学生个性化思维表达能力。对于美术作品的形态而言,是对作品感知的再现,是将思维融入物质的一个载体,这也是在美术基础教育中学生必须体会的内容。

***3***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创作灵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在美术基础教育中创作灵感的培养非常重要。利用多媒体教学装置培养学生美术创作的灵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并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将设计的三个重要要素相结合,来开拓学生对艺术设计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讲设计的基础与个人兴趣想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 如何对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兴起比较晚,但是发展比较快,从对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模式创新意义的分析,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对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进而实现对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模式的创新。

4.1 加强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适应性

美术基础教程的创新改革是为了改变美术基础教育课程与艺术设计课程严重脱节的现象,使美术基础教育课程真正成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这就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格局,培养学生的视觉管理能力和审美资讯的传递能力,开发学生对未知艺术领域的自主探索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努力使学生适应美术基础教育教学。 4.2 建立全新的设计基础教学内容

想要提高学生施加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加强时间性教学的比重,不断优化教学结构,建立完善的设计基础教学体系。这种做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和综合开发设计能力,保证教学内容的有序开展。

4.3 调整美术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

首先,重新确立课程体系,对美术教育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和创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将美术素描改为艺术素描,二是将注重写生色彩课程改为设计色彩课程,三是将单一的基础图案练习改为以结构与装饰基础相结合的练习,四是加强对图形创意及抽象性体的练习,五是增加开设综合材料激发语言课程。

其次,确立新的课程教学体系与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代替原有的纸、笔教学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摄像机等现代化工具应对涉及资讯量大、多等问题;二是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三是在学校开展师生作品的展示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气氛,推进美术基础教育的创新和改革;四是聘请专业的设计师来校进行讲座。

结语

随着我国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多,我们应该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改革对美术基础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想要完成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模式的创新必须建立完整的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不断应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方法,开展各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以更好地完成对美术基础教育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朱小芬.绘画与设计之间的桥梁――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装饰色彩训练[J].艺苑,2006,***23***:132-134.

[2]李木边.“对话”清华美术教学务员[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07***:145-149.

[3]约翰内斯・伊顿,杜定于泽.色彩艺术[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20***:160-172.

[4]孙妍彦.美国艺术设计的教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7***:33-34.

[5][美]伯特・多德森.设计基础教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5***:10-11.

美术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范文一

一、课题的目的意义:

课题的目的

1、现实的景色不同于绘画表现,绘画是对表现的再创造,它承载了作者对景色认识与对作者内心感受的表现意图。将现实中斑驳的光影、繁杂的色彩、以及杂乱的空间层次进行梳理,将绘画回归到简约、直接的画面形式语言中,明确并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度。

2、将客观现实转化为绘画作品过程中,明确画面表现意图,探求现实世界和画面平面化语言需求之间的关系,更直接的明确体现画面视觉语言的本质。

课题的意义

1、将绘画者从现实世界中解放出来,使绘画者面对现实世界进行表现时能够变得从容、清晰,意图更加明确。

2、通过对平面化油画语言的研究,明确平面化油画语言在画面形式意味中的组织技巧和审美彰显,为更好的提高绘画水平和作品质量提供理论的支持和方法的指导。将有助于绘画实践中更自由的进行表现,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二、文献综述 (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课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约2000字):

“平面化”在如今的绘画领域,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所谓的平面化,指的就是在绘画的作品中不追求三维真实空间为目的,更好地运用色彩、形状、线条等形式因素,使绘画更臻于作为平面艺术的本质。英国美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在《现代绘画简史》中对艺术史的发展有过经典的概括:“整个艺术史就是一部关于视觉方式的历史,是关于人类观看世界所采用的各种不同方式的历史”。康定斯基认为,画家作为创造者应该追求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表现,不应把模仿自然现象当做自己的目的,画家应当用绘画自身的形式语言,创造出能够展现意图的画面;美国视觉艺术批评家苏珊·格朗在《艺术的问题》中指出:“艺术品是种在某些方面与符号相类似的表现形式,这个表现形式就是艺术符号。”这些论述讲明了绘画形式与现实的关系,现实只是画面创作的依托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更有英国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提出:“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清晰地表述出绘画的表现不同于现实的写照,而是创造一种平行于现实世界的平行体。” 与土地和乡村的亲近,仿佛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无论是在再现现实世界风景画还是个性平面化语言的画面再造的形成都一开始便于土地和乡村息息相关。在土地和乡村同呼吸共命运的绘画取向中,无不充满着生命的气息,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油画进入二十世纪已不再满足于再现现实世界,逐步进入到对人的本性和个性语言的画面再创造的研究和探索中。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艺术语言形式丰富多样,平面化的艺术语言形式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分量。说起平面画,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图绘在岩洞深处墙壁上的“洞穴壁画”就初露端倪。平面化的形式语言在印象派时期已经有明确的倾向,在塞尚、高更、和梵高的部分作品中已经能够看到作者在逐步的减弱所现物体的明暗、体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画面的形式布局和结构当中,塞尚以画面的独立表现为目标,从而实现了平面化。他对空间进行再构成,使二维画面可咀自由处理,而不再一味的拘泥于再现。应该说是从塞尚的画法之后,绘画史上开始出现了平面化的画面自立。梵高的作品,在东方绘画的影响下只保留了一些微弱的颜色变化。毕加索在其作品《梦》中突出运用了平面化的形式手法,将画面用舒缓的线条分割,填充色块,形成了具有立体主义语言特点和装饰性效果的油画。马蒂斯是法国二十世纪最为著名的表现性画家之一,他笔下的物体完全是他在作品当中把人物和物体做出了极大地简化处理,有些作品中甚至只保留了物象的大致轮廓;其作品利用色彩的对比关系和画面形的分割,将画面进行了平面化的组织、表现,达到了强烈的视觉效果。在抽象主义的绘画当中,多数作者更加彻底的放弃了现实世界,更为自由的在画面上进行着形与色的自由组合,用更为直接的个性语言传达着对世界的认识,代表性的画家有米罗、克里、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等。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作品在抽象表现主义绘画里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康定斯基的热抽象绘画,画面热情,色彩跳动,充满运动感;蒙德里安的作品相比之下则显得安静、理性,简单的色块对比和线条分割,展现着画家对世界和画面平面化语言构成的理性思考。由国内绘画的发展和演变来看,传统的中国画主要是由平面化的形式语言构成,但由于文化背景和认识的不同,其视觉构成不同于西方油画的平面化形式语言。由于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国出现了不少油画家,但运用平面化形式语言进行表现创作且能够融汇中西美学思想的为数不多。主要的代表性画家有:四五十年代的林风眠由于受到了西方现代绘画思想特别是马蒂斯等画家的影响,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具有东方韵味的平面化表现形式的油画,成就了很高的艺术造诣。在他的影响下,现代画家吴冠中也形成了运用平面化形式语言结合中国文化和审美特点的绘画形式。另外,现代还有画家如:王克举、谭平等在不断地探索能够融汇中西审美的平面化表现形式,并取得一定得成就。 在探索的过程中,作为中国的画家面临着西方审美思想和东方审美思想的碰撞,西方的绘画材料和中国传统审美根基的不协调等问题。虽然西方油画当中也存在大量的平面化形式语言的绘画形式,但毕竟审美的根基不同,不能完全适合画面意图的表现。 绘画源于对现实世界的观看,观看中将审美意识、意图与现实世界融汇,形成最终的画面。平面化表现语言应注重展示视觉理解世界的方式,在最初的观看中将本民族的审美融汇到画面的平面化形式语言当中。绘画发展越来越注重个性化语言的形成和主体意识的张扬,对平面化形式语言的研究符合本民族审美需求,符合绘画中主体意识增强的发展趋势,亦将促进绘画个性化语言展现。

提出问题:

通过对平面化油画语言的研究,笔者发现在国内外对其的研究不计其数。但真正将画面回归到简约、直接的画面形式语言和真正探究现实世界与画面化语言需求之间关系,还需要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探索。如何真正将画面回归到简约、直接的画面形式语言?真正探究现实世界与画面平面化语言需求之间关系?

研究切入点:

在国内外对平面化油画语言研究的基础上,在《乡村》创作中将画面回归到简约、直接的画面形式语言中,更直接的体现画面视觉语言本质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 英.克莱夫·贝尔.薛华译.艺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 房建平另一种艺术上的真实——浅析油画的平面化特征,2011(5)

[3] 赫伯特·里德.现代绘画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4] 莫里斯·梅洛-庞蒂. 眼与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 让-吕克·夏吕姆.解读艺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6] 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7] 张元、赵扬.艺术材料的遐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 王凡.浅谈当代油画创作中平面化倾向[D].四川美术学院

[9] 易苗苗.中西方现当代油画平面性风格比较[j].美术大观,2009(4)

[10] 靳凤华绘画的抽象性--从中西方绘画比较谈抽象[期刊论文] (2004(4)

[11] 何政广.世界名家画集——克里姆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12] 张弘昕.西方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预期目标:

课题研究的内容

1、现实世界与画面平面化形式语言表现的需求存在巨大的差异,如何将现实世界转换成画面意图的需要,成为油画创作的重点。在转换过程中,如何体现绘画的意图和如何有意图的观看成为平面化形式语言形成的关键。

2、如何在创作中把握形式语言:创造能够彰显个性特征的平面化形式语言,并能在油画创作中熟练地运用,能够很好的展现创作意图,使创作意图与平面化形式语言完美结合是创作的最终目的。

3、利用平面化油画语言创作油画作品《乡村》。把现实中斑驳的光影、繁杂的色彩杂乱的空间进行梳理,在画面中充分体现出来,将画面回归到简约、直接的画面语言形式中去。

课题研究的方法:

1、读画法:搜集各种相关平面化形式语言表现的作品进行研读,包括不同画种、不同材料和不同国度的绘画。对比、比较大师平面化表现语言的差异,领会画面中表现技法与表现意图和内容的关系。

2、临 摹 法:选择自己喜欢,适合自己的名画进行临 摹 ,研究名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材料运用、表现方法、意图与画面的结合等,提升对平面化表现形式语言技法的把握能力。

3、实验法:对材料和表现技法结合个性化的表现意图进行反复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修正问题,不断寻求更好更适合的表现方法。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对油画创作中平面化油画语言的研究和应用,初步形成适合画面意图和自我个性化语言的表现形式,形成一篇优秀的论文,并且能够应用平面性油画语言创造出一幅完整的有意味形式的油画作品《乡村》。

四、所需仪器设备、材料情况:

1、各种纸、笔等;2、油画颜料;3、油画内框、油画布;4、媒介剂、乳胶等。五、课题分阶段的进度计划 序号 起止日期工作内容 阶段成果 1 2012年10月22日-2013年1月12日查阅收集论文资料,完成 读书笔记 确定论文选题 2 2013年1月13日-2013年3月14日分析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完成报告开题3 2013年3月15日-2013年4月20日论文开题答辩,确定设计(创作)草图完成论文框架和创作草图4 2013年4月21日-2013年5月10日撰写论文初稿,绘制设计(创作)初稿 完成论文初稿和创作初稿5 2013年5月11日-2013年5月20日修改完善论文初稿,绘制设计(创作)正稿完成论文二稿修改创作正稿6 2013年5月21日-2013年6月10日修改完善论文二稿,绘制设计(创作)正稿完成论文三稿和创作正稿7 2013年6月11日-2013年6月15日修改论文三稿和设计(创作)正稿,参加评审答辩资格审查8 2013年6月16日-2013年6月25日 毕业论文答辩,毕业汇报展览 成绩评定推优

指导 教师 意见 (详细填写指导教师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范文二

题目:试论水彩画创作的表现形式

(一)选题的根据:

1)本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理论意义:

水彩画是用水调和透明颜料作画的一种绘画方法,简称水彩,由于色彩透明,一层颜色覆盖另一层可以产生特殊的`效果,但调和颜色过多或覆盖过多会使色彩肮脏,水干燥的快,所以水彩画不适宜制作大幅作品,适合制作风景等清新明快的小幅画作。颜色携带方便,也可作为速写,搜集素材用。绘画艺术审美意识物化形态的特征简单说来,就是——“写意性”。不同的表现形式能够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感。

实际意义:

对水彩画家来说,作品中表现的物象与反映生活,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方法。在水彩画作品中,写意性也可以直接作用于观赏者的心理感官,强化着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和作品的意图,以产生深刻的寓意,来丰富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同时,写意性的运用也进一步触动了人们的潜意识,并感染观赏者对作品的欣赏情绪。掌握水彩画中的写意性的规律和技巧,能够准确、鲜明、生动自然地描绘对象及其色调的特征的惟一途径就是时刻和大自然保持着联系,并且从自然中获取充足的养分,去更进一步追求更高的境界。艺术家借助一定的表现形式直接塑造出可感的艺术形象,以此来表现艺术家对现实的审美认识和创作体验,以此来表达他的情感内容。通过表现形式的运用,艺术家能够灵活、自由、含蓄地表现复杂的现实生活,抒写自己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体验。

2)综述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研究动态:

国外研究动态: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就可以追溯到150万年以前,西班牙旧石器时代的阿尔太米拉石窟壁画中的野牛、古埃及盛行于Memphie时期用芦笔画在草纸和墙壁上的画以及我国西南地区诸省的崖画,都可以说是原始社会早期的水彩画。水彩画是标志人类文化与文明的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 。但水彩画真正发展成为独立画种,则主要是通过英国水彩画家们的努力来完成的。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水彩画取得辉煌成就,使水彩画作为一门独立画种真正登上艺术殿堂,在世界艺术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人们把英国作为水彩画的发源地。但几经沿革,由钢笔淡彩发展成多彩风格,直至逐步突破古老画法,大胆追求自然光色,从而创造出英国水彩画最辉煌的时代。技法日趋成熟, 水彩画特性更为明显,名家辈出,享誉世界, 19世纪中期,达到了可与油画相媲美的水平,终于登上绘画艺术的巅峰。然而现代水彩画在美国发展蓬勃,美国已成为 20世纪以来新崛起的“水彩画王国”。流派纷呈,画家众多,如大卫.理勒 .米勒得 (David Lyle Millard)、安德鲁.怀斯 (Amdrew Wyeth)、法兰克.韦伯 (Frank Webb A.W.S)、查理斯.雷德 (Charles Reid)等。美国最大、最有权威的水彩画组织——“美国水彩画会”建于1866年(前身为纽约水彩画会),每年举行一次画会年展,推动着水彩画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现在,水彩画不仅在西方,也在东方蓬勃发展,水彩画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画种。

在国内研究动态: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引下,水彩画蓬勃发展。 1949年,“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在北京成立,组织创作活动。1954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全国水彩画、速写展览”。1956年举办的“全国第一届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展出水彩画一百多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画家们深入生活,用水彩画来反映新中国的新面貌,写实风格得以确立,奠定了中国水彩画重写实的传统模式。李剑晨的《晨 曦 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古元的《延河饮马》、萧淑芳的《丁香花》都是当时影响广泛的佳作。

20 世纪50年代,苏联格拉西莫夫、茹可夫、克里马中等画家的水彩画相继传入中国,他们“讲究造型严谨和色彩真实 ” 的写实传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水彩画艺术的发展。

自己的见解:

目前存在的许多问题比较复杂,很难归纳。从近几年举行的几次大型美展来看,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水彩画作品中缺少画家内心活动的具体表现。现在画画的人大多都是靠临 摹 照片,缺少对事物的感触,缺乏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产生的独特的感觉。水彩画进一步发展,绘画形式的多元化与单纯的技法进一步影响着水彩画的意境。还有一些高科技手段开始被运用到水彩画创作中,甚至使用微喷技术,在专业的美展上这应该是受谴责的。

(二)研究内容

本文从理论出发,联系实际,对水彩画中的写意性进步作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对提出了各种技艺对水彩画创作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一、题材选择是水彩画创作的“质”

二、作画技巧是水彩画创作中的“法”

(一)干画法和湿画法影响着画中的空间变化

(二)水分是水彩画中不可或缺的媒介

1、时间问题

2、空气的干湿度

3、画纸的吸水程度

(三)“留空”为水彩画中的“点睛之笔”

三、构图方式是水彩画创作中的“形”

四、艺术内容是水彩画创作中的“情”

(一) 静物水彩画

(二)风景水彩画

(三)人物水彩画

五、总结

(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对近现代画家的调查,了解水彩虚实技法的发展进步过程。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大量的书籍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水彩技法及在当代中国艺术教育中的发展过程和状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3)定性分析法:对于本研究课题,我们除了要掌握一些资料之外,更多的要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对获得的各种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了解中国当代水彩技法的虚与实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

可行性分析:

1、资料来源充足:现代网络设备,各种的期刊,报纸杂志都能为我们提供信息。相应的理论研究比较多,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性支撑;

2、导师的精心指导: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我修改论文,查找相关资料,使论文研究更彻底;

3、准备及研究时间充足:我校开展论文写作的时间充足,从2010年7月份开始选题,到2011年5月中旬定稿,将近半年的时间可以供我们写作和研究。

(四)进度安排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1、2010年7月10日——8月10日 收集资料,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资料。

2、2010年9月1日——9月12日 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并按学校相关要求完成开题报告,准备开题答辩。

3、2010年7月13日——12月30日 完成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4、2011年1月1日——3月10日 认真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修改论文。完成论文2稿。

5、2010年3月11日——5月10日 完成第三、四稿,毕业论文中期考核

6、2010年5月11日——5月20日 定稿,装订,成册,准备答辩。

(二)主要措施:

1、查阅有关文献,去期刊网或报纸、杂志等媒体了解相关资料;

2、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事实分析并解决问题;

3、与指导老师及同学共同探讨有关本题的相关内容。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2] 蒋跃.水彩画艺术[J].美术杂志社,2000,(5).

[3] 张道一.美术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孙宜生.意象素描[M].武昌: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6.

[5]童丽莉.水彩画的当代视野彩绘当代—中国水彩画高峰论坛纪要[N],浙江美术在线-世纪美术

[6]关维兴.我和水彩,光明日报[J]1998,10,(25).

[7]于然.绘画色彩基础[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88.

[8]中国水彩画(第六期)[J].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

[9]文金扬.绘画色彩学[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1.

[10]王伯敏.中国画构图[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美术学论文开题报告

导语:美术学专业为美术史论、美术教育领域培养教学和科研,美术评论和编辑、艺术管理和博物馆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美术教育、美术研究、文博艺术管理、新闻出版等方面的工作。下面和我一起来看美术学论文开题报告,希望有所帮助!

题目:综合美术活动对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影响研究

一、研究的问题

德、智、体、美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活动,经常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或者受到片面强调技能技巧学习的影响,减弱了其对于幼儿全面发展本应具有的重要功用。综合美术活动是将各种学校的科目联系起来,使学生使用形象表达概念或感觉,从事对他们更有意义的事情。

①创造性思维是指产生新思想的思维活动。

②本研究拟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综合美术活动是否能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根据吉尔福德(Guilford,1984)。

③、斯滕伯格(Sternberg,2006)。

④以及托兰斯(Ball Torrance,1984)。

⑤关于创造性思维认知和情感维度的描述,本研究将创造性思维分为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共9个子维度,进一步说明该研究问题所包含的内容。

在创造性思维的认知维度方面,包括如下5个子维度:

第一,综合美术活动对幼儿创造性思维(思维)的流畅性有怎样的影响?

第二,综合美术活动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有怎样的影响?

第三,综合美术活动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精致性有怎样的影响?

第四,综合美术活动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标题抽象性有怎样的影响?

第五,综合美术活动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抗过早封闭性有怎样的影响?

在创造性思维的情感维度方面,包括以下4个子维度:

第一,综合美术活动对幼儿的好奇心有怎样的影响?

第二,综合美术活动对幼儿的感觉过程复杂性有怎样的影响?

第三,综合美术活动对幼儿的勇于冒险精神有怎样的影响?

第四,综合美术活动对幼儿的想象和幻想有怎样的影响?

本研究将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形成综合美术活动的视觉思维模式,探讨综合美术活动对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影响,并形成实证研究的设计与实施方案。通过实证研究,即综合美术活动对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和访谈调研,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与讨论存在的原因,得出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二、研究的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探讨综合美术活动提高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可能性,为幼儿教育的政策制定者及教育工作者,提供关于综合美术活动对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影响的观念和策略,为他们更多的认识幼儿艺术创造的相关问题提供参考。希望通过辨析幼儿在综合美术活动中创造性思维表现的概念,为引领幼儿教育实践及政策制定和教学实践中提供一些参考,影响家庭乃至社区,使他们能够从尊重幼儿,欣赏幼儿的视角,来看待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创造表现。幼儿与生俱来对新奇、快乐、冒险、探索的活动充满热情,随着学习和生活中很多成人制定的规则日渐增多,幼儿的需求不断遭到抑制,这些热情也逐渐消逝。致力于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美术教育,应该尊重孩子的才能和智慧,承认孩子能够自己建构对世界的认识,鼓励他们用独创的或发明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研究的意义

1、丰富国内幼儿美术教育的专题

研究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艺术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然而,国内研究者对北京、大连、扬州、深圳、上海和重庆6个城市12所幼儿园的调查研究表明,70~80%的学前教师和家长认同儿童绘画的自主创新性及培养想象、创新能力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家长均认同儿童绘画教育理应改革,但却普遍困惑于该如何进行。他们在对一些教师的访谈中发现,教师对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幼儿绘画时不应提供示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示范画来画”条文有明显反响。

归纳出来的问题有两类,不提供示范画应怎么教;怎么指导儿童自己画画。李文馥等认为,这是如何干预儿童画和怎样把握干预的质和度的问题,既有技术与操作层面的问题,也有深层次的理论需要澄清。该研究就教师和家长对儿童绘画的基本属性,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进行了问卷调查。基于调查结果,广大教师和家长对儿童自主绘画高度认同,但在教育理念和教育途径两个层面上,出现变化的不均衡和步调的不一致,影射出一般认识水平的高度认同和教育实践中示范画教学之间观念的碰撞。由此,可以看出儿童绘画教学观念改革之难。

该研究反应出了当前国内幼儿美术活动开展所遇到的理论与实践上的困惑。本研究就美术活动对幼儿创造力究竟有怎样的影响,以实验研究和访谈调研对上述问题加以验证,为幼儿美术活动的指导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具有丰富国内幼儿美术教育专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对幼儿教师美术领域职后培训新模式的启发意义

幼儿艺术领域教学的改革,首先是通过师资培训,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开始的。在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引领下,模仿范画的教学不再得到提倡,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要求得到明确,一线教师们对这样的变化显得准备不足。如何通过有效的师资培训,向教师传递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尝试提供一种多层次的培训模式,即由点到面,由点及线,点点互动的培训模式。通过高校的美术教育研究者与基层的幼儿园展开长期的合作研究,由点到面的展开大范围的幼儿美术教育理论培训,由点及线的进行骨干教师专题培训,点点互动的与一线教师展开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从而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培训模式。这种师资培训新模式的建构,将对教学领域的改革具有实际的意义。

四、研究的背景

本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潮流、综合美术课程理论和儿童美术发展理论。以下,就学术界在这几个方面开展的研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从而体现本研究在这些领域交叉的网络中,所占据的位置及其特殊性和重要性。

对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主要潮流的回顾,是为了使读者了解近一个世纪以来,儿童美术发展的主要脉络及其对于创造性思维的不同态度。综合的美术课程理论,探讨了美术与其他艺术领域乃至其他学科领域的融合与联系,对美术学习在普通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以及不同美术的功能和目的有新的认识。儿童美术发展理论揭示了以往学者关于儿童美术发展普遍性趋势和个别化趋势的不同主张,对展开的不同美术教育实践探索具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五、提纲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假设

1.4 研究的理论背景

1.4.1 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的几种潮流

1.4.2 儿童美术发展理论

1.4.3 综合的美术教育理论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综合美术活动

1.5.2 创造性思维

1.6 研究方法

1.6.1 实验法

1.6.2 访谈法

第二章 文献探讨

2.1 研究历程

2.1.1 古希腊关于艺术创造的两种哲学解释

2.1.2 近代对于综合与创造性思维的关注

2.1.3 当代关于艺术创造两个方面的解释

2.2 理论探讨

2.2.1 综合美术课程理论

2.2.2 创造性思维理论

2.2.3 美术学习提高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可能性

2.3 实践探索

2.3.1 国际上综合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

2.3.2 幼儿创造性活动的实践研究

2.3.3 美术学习提高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实践研究

2.3.4 视觉思维策略的实践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实证研究的基本框架

3.2 实证研究设计的理论基础

3.2.1 人本主义理论

3.2.2 建构主义理论

3.3 实证研究的设计思路

3.3.1 师资培训

3.3.2 方案设计

3.3.3 环境创设

3.3.4 机制保障

3.4 实证研究的设计

3.5 实证研究的实施

3.6 实施效果的保障

3.7 效果的评价

3.8 数据收集和分析计划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证研究

4.1 实验研究

4.1.1 问题

4.1.2 实验方法

4.1.3 研究结果

4.1.4 讨论

4.1.5 反思

4.1.6 对理论、实践和政策的影响

4.1.7 结语

4.2 访谈调研

4.2.1 问题的提出

4.2.2 研究背景

4.2.3 研究方法

4.2.4 研究结果

4.2.5 讨论

4.2.6 结语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5.1 认知维度上的分析与讨论

5.1.1 幼儿思维流畅性

5.1.2 幼儿思维抗过早封闭性

5.1.3 幼儿思维独创性

5.1.4 幼儿思维标题抽象性

5.1.5 幼儿思维精致性

5.2 情感维度的分析与讨论

5.2.1 幼儿的好奇心

5.2.2 幼儿感觉过程的复杂性

5.2.3 幼儿的勇于冒险精神

5.2.4 幼儿的想象和幻想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视觉思维新模式

6.1.1 新模式分析

6.1.2 实施建议

6.2 创造性思维评估与策略

6.2.1 创造性思维的评估

6.2.2 认知维度的策略

6.2.3 情感维度的策略

6.3 实践启示

6.3.1 师资培训新模式

6.3.2 政策参考意见

6.3.3 课题与愿景

参考文献

致谢

六、研究的方法

1、实验法

实验法通过对某些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加以控制,有系统的操纵某些实验条件,然后观测与这些实验条件相伴随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本研究在上海市某市级示范园选取2个中班,按照随机抽样控制的设计,随机将2个班级分为实验班和控制班,对实验班进行综合美术活动的教学实践。该园实行按地段划分招生,随机分班,所以对两个班级在师资力量,幼儿的家庭背景和总体发展做了了解,两个班级的差异不明显。在综合美术活动开展的11个月中(含寒暑假),实验班除了采用研究者设计的综合美术活动以外,在其他的课程内容安排方面与控制班保持一致。考虑到在同一个幼儿园,对实验班进行单独的研讨、交流和实施,尽量避开控制班教师和幼儿受综合美术活动实践的影响。此外,督促控制班按照幼儿园原定的教学方案实施教学,也较好的使控制班避免受教育干预的交互影响。在综合美术活动实践开展的11个月中,研究人员通过前测和后测,分2次得到了实验班、控制班托兰斯创造性思维-图画测验(TTCT-A)的成绩。

Torrance创造性思维-图画测验包括独创性、标题抽象性、精致性、流畅性、抗过早封闭性五个维度。然后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在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验证综合美术活动在5个认知维度上对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影响。

2、访谈法

人物访谈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它是根据大致的访谈提纲,向被访者提问的一种研究方法。

访谈法是本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本研究对参与综合美术活动实践研究的上海市某市级示范园园长、业务副园长、科研室主任、中班年级组长和实验班带班教师5人的访谈,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幼儿进行了随机访谈。通过对访谈录音进行转录、三级编码、资料分析,描述综合美术活动4个情感维度上对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影响,即综合美术活动对于幼儿好奇心,感觉过程的复杂性,勇于冒险,想象与幻想4个方面的具体影响。在综合分析访谈内容之后,对幼儿艺术教育政策制定以及幼儿教师美术领域之后培训提出相应的建议。

七、进度安排

20XX年11月01日-11月07日 论文选题。

20XX年11月08日-11月20日 初步收集毕业论文相关材料,填写《任务书》。

20XX年11月26日-11月30日 进一步熟悉毕业论文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12月10日-12月19日 确定并上交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04日-02月15日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上交指导老师。

20XX年02月16日-02月20日 完成论文修改工作。

20XX年02月21日-03月20日 定稿、打印、装订。

20XX年03月21日-04月10日 论文答辩。

八、参考文献

[1]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翟灿,熊蕾,郭小平,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孟沛欣,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3]阿瑞提.创造的秘密[M].钱岗南,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华夏出版社,2009.

[5]艾夫兰.艺术与认知[M].智玉琴,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6]柏拉图.理想国[M].吴献书,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7]康德.判断力批判[M].彭笑远,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8]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9]陈向明.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一位辍学生的个案调查[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1):35-45.

[10]德雷克,伯恩斯.综合课程的开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11]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G].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12]格罗姆.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M].李苏,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13]汉森,荷伯豪斯.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思维教育[M].邓琪颖,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14]吉伊根,沃尔夫.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M].滑明达,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美术论文发表教学目的要求

艺术设计是美术的一种延伸,需要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对事物进行整体和具体的创造,使得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模式创新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深化,国家开始实行素质教育,并从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进行培养。全球进入经济一体化之后,国家更加重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尤其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美术基础教育作为设计专业的基本课程对艺术设计专业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传统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新的教育观念等方面进行研究来讨论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模式的创新问题。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大学生

美术基础教育 教育模式 创新发展

大学教育普遍强调对学生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重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随着对设计人才需求的增加,大批高校扩大了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范围。这就导致我国艺术设计方面的发展是不合理、不科学的,而出现的这些问题都表现在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中。由此可见,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对美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就变得非常有必要。

1 艺术设计专业中美术基础教育模式创新的意义

随着我国对艺术设计的重视,各大院校纷纷加强了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导致艺术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广泛。美术基础教育与艺术设计是共同存在的,其目的就是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基础学习过程中培养设计思维,美术基础教育是使学生走向专业设计的一个桥梁,也是美术与设计相融合的一个阶段。

传统的美术基础教育教学中,基本上都是采用以绘画为主的训练方式,因而评判的标准都遵循传统回话的标准,例如,焦点透视法、形体的准确法、这些都是传统美术绘画中的强调因素和审美标准。但是对着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创新,我们发现美术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意识。显而易见,这种传统的美术基础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和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的创新,因此,对美术基础教育模式的创新工作变得刻不容缓。

2 传统艺术设计专业中美术基础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教育模式只注重学生绘画的技巧和手法

传统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模式是比较单一的,很多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都是由美术学科发展出来的,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基本采用原来的教学方法。这就导致学生只对画像进行细致的临摹和描绘,并没有发挥其思维能力,因此,设计的作品仍具有局限性。

2. 2 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原有的教育模式比较保守,无法激发学生对艺术的 *** 和兴趣。在美术基础教育教学中单纯靠写生为主的教育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艺术修养的局限性,抹杀了学生艺术设计才能的创造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无法适应教育改革的内容,也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2.3 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导致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与美术基础教育缺乏沟通

我国自开始发展艺术设计专业以来,不断对其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和改进。我国引进国外涉及高校的设计教育模式后,更是使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有了全面的发展,有了参考的标准。但是对于美术基础教育的教学方式仍采用传统的模式,并没有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方式齐头并进,从而适应新的设计要求。还有一点就是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教学中的老师大多都是绘画专业毕业的,并没有充分对艺术进行研究和探索,缺乏艺术的敏感度,并且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理解不够准确,这就导致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美术基础课程严重的脱节。

3 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学模式创新的理念与内容

3.1 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模式创新的理念

***1***根据教学大纲在同一时间上,系统地对培养学生对艺术设计知识和技能。***2***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应充分发挥才能,提倡创新改革。***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应用能力。***4***为学生设计专业的学习和毕业后入职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学模式创新的内容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确定新的教学思想。从设计教育的整体性出发,根据不同设计要素的要求进行能力的培养。将原有的教学思维改为扩散思维训练、将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阶段和步骤进行教学、这些训练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和性质进行考察,在遵循自然规律与美学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目的,使学生从多角度获得思考,建立符合设计要求的思维方式。

***2***依照新的教学思路,调整教学安排。保留美术基础教育中二维、三维设计的概念,将教学的重点向人文精神和思维能力方向改变,重视学生个性化思维表达能力。对于美术作品的形态而言,是对作品感知的再现,是将思维融入物质的一个载体,这也是在美术基础教育中学生必须体会的内容。

***3***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创作灵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在美术基础教育中创作灵感的培养非常重要。利用多媒体教学装置培养学生美术创作的灵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并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将设计的三个重要要素相结合,来开拓学生对艺术设计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讲设计的基础与个人兴趣想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 如何对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兴起比较晚,但是发展比较快,从对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模式创新意义的分析,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对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进而实现对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模式的创新。

4.1 加强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适应性

美术基础教程的创新改革是为了改变美术基础教育课程与艺术设计课程严重脱节的现象,使美术基础教育课程真正成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这就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格局,培养学生的视觉管理能力和审美资讯的传递能力,开发学生对未知艺术领域的自主探索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努力使学生适应美术基础教育教学。 4.2 建立全新的设计基础教学内容

想要提高学生施加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加强时间性教学的比重,不断优化教学结构,建立完善的设计基础教学体系。这种做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和综合开发设计能力,保证教学内容的有序开展。

4.3 调整美术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

首先,重新确立课程体系,对美术教育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和创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将美术素描改为艺术素描,二是将注重写生色彩课程改为设计色彩课程,三是将单一的基础图案练习改为以结构与装饰基础相结合的练习,四是加强对图形创意及抽象性体的练习,五是增加开设综合材料激发语言课程。

其次,确立新的课程教学体系与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代替原有的纸、笔教学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摄像机等现代化工具应对涉及资讯量大、多等问题;二是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三是在学校开展师生作品的展示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气氛,推进美术基础教育的创新和改革;四是聘请专业的设计师来校进行讲座。

结语

随着我国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多,我们应该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改革对美术基础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想要完成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模式的创新必须建立完整的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不断应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方法,开展各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以更好地完成对美术基础教育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朱小芬.绘画与设计之间的桥梁――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装饰色彩训练[J].艺苑,2006,***23***:132-134.

[2]李木边.“对话”清华美术教学务员[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07***:145-149.

[3]约翰内斯・伊顿,杜定于泽.色彩艺术[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20***:160-172.

[4]孙妍彦.美国艺术设计的教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7***:33-34.

[5][美]伯特・多德森.设计基础教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5***:10-11.

美术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范文一

一、课题的目的意义:

课题的目的

1、现实的景色不同于绘画表现,绘画是对表现的再创造,它承载了作者对景色认识与对作者内心感受的表现意图。将现实中斑驳的光影、繁杂的色彩、以及杂乱的空间层次进行梳理,将绘画回归到简约、直接的画面形式语言中,明确并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度。

2、将客观现实转化为绘画作品过程中,明确画面表现意图,探求现实世界和画面平面化语言需求之间的关系,更直接的明确体现画面视觉语言的本质。

课题的意义

1、将绘画者从现实世界中解放出来,使绘画者面对现实世界进行表现时能够变得从容、清晰,意图更加明确。

2、通过对平面化油画语言的研究,明确平面化油画语言在画面形式意味中的组织技巧和审美彰显,为更好的提高绘画水平和作品质量提供理论的支持和方法的指导。将有助于绘画实践中更自由的进行表现,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二、文献综述 (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课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约2000字):

“平面化”在如今的绘画领域,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所谓的平面化,指的就是在绘画的作品中不追求三维真实空间为目的,更好地运用色彩、形状、线条等形式因素,使绘画更臻于作为平面艺术的本质。英国美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在《现代绘画简史》中对艺术史的发展有过经典的概括:“整个艺术史就是一部关于视觉方式的历史,是关于人类观看世界所采用的各种不同方式的历史”。康定斯基认为,画家作为创造者应该追求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表现,不应把模仿自然现象当做自己的目的,画家应当用绘画自身的形式语言,创造出能够展现意图的画面;美国视觉艺术批评家苏珊·格朗在《艺术的问题》中指出:“艺术品是种在某些方面与符号相类似的表现形式,这个表现形式就是艺术符号。”这些论述讲明了绘画形式与现实的关系,现实只是画面创作的依托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更有英国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提出:“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清晰地表述出绘画的表现不同于现实的写照,而是创造一种平行于现实世界的平行体。” 与土地和乡村的亲近,仿佛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无论是在再现现实世界风景画还是个性平面化语言的画面再造的形成都一开始便于土地和乡村息息相关。在土地和乡村同呼吸共命运的绘画取向中,无不充满着生命的气息,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油画进入二十世纪已不再满足于再现现实世界,逐步进入到对人的本性和个性语言的画面再创造的研究和探索中。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艺术语言形式丰富多样,平面化的艺术语言形式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分量。说起平面画,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图绘在岩洞深处墙壁上的“洞穴壁画”就初露端倪。平面化的形式语言在印象派时期已经有明确的倾向,在塞尚、高更、和梵高的部分作品中已经能够看到作者在逐步的减弱所现物体的明暗、体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画面的形式布局和结构当中,塞尚以画面的独立表现为目标,从而实现了平面化。他对空间进行再构成,使二维画面可咀自由处理,而不再一味的拘泥于再现。应该说是从塞尚的画法之后,绘画史上开始出现了平面化的画面自立。梵高的作品,在东方绘画的影响下只保留了一些微弱的颜色变化。毕加索在其作品《梦》中突出运用了平面化的形式手法,将画面用舒缓的线条分割,填充色块,形成了具有立体主义语言特点和装饰性效果的油画。马蒂斯是法国二十世纪最为著名的表现性画家之一,他笔下的物体完全是他在作品当中把人物和物体做出了极大地简化处理,有些作品中甚至只保留了物象的大致轮廓;其作品利用色彩的对比关系和画面形的分割,将画面进行了平面化的组织、表现,达到了强烈的视觉效果。在抽象主义的绘画当中,多数作者更加彻底的放弃了现实世界,更为自由的在画面上进行着形与色的自由组合,用更为直接的个性语言传达着对世界的认识,代表性的画家有米罗、克里、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等。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作品在抽象表现主义绘画里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康定斯基的热抽象绘画,画面热情,色彩跳动,充满运动感;蒙德里安的作品相比之下则显得安静、理性,简单的色块对比和线条分割,展现着画家对世界和画面平面化语言构成的理性思考。由国内绘画的发展和演变来看,传统的中国画主要是由平面化的形式语言构成,但由于文化背景和认识的不同,其视觉构成不同于西方油画的平面化形式语言。由于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国出现了不少油画家,但运用平面化形式语言进行表现创作且能够融汇中西美学思想的为数不多。主要的代表性画家有:四五十年代的林风眠由于受到了西方现代绘画思想特别是马蒂斯等画家的影响,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具有东方韵味的平面化表现形式的油画,成就了很高的艺术造诣。在他的影响下,现代画家吴冠中也形成了运用平面化形式语言结合中国文化和审美特点的绘画形式。另外,现代还有画家如:王克举、谭平等在不断地探索能够融汇中西审美的平面化表现形式,并取得一定得成就。 在探索的过程中,作为中国的画家面临着西方审美思想和东方审美思想的碰撞,西方的绘画材料和中国传统审美根基的不协调等问题。虽然西方油画当中也存在大量的平面化形式语言的绘画形式,但毕竟审美的根基不同,不能完全适合画面意图的表现。 绘画源于对现实世界的观看,观看中将审美意识、意图与现实世界融汇,形成最终的画面。平面化表现语言应注重展示视觉理解世界的方式,在最初的观看中将本民族的审美融汇到画面的平面化形式语言当中。绘画发展越来越注重个性化语言的形成和主体意识的张扬,对平面化形式语言的研究符合本民族审美需求,符合绘画中主体意识增强的发展趋势,亦将促进绘画个性化语言展现。

提出问题:

通过对平面化油画语言的研究,笔者发现在国内外对其的研究不计其数。但真正将画面回归到简约、直接的画面形式语言和真正探究现实世界与画面化语言需求之间关系,还需要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探索。如何真正将画面回归到简约、直接的画面形式语言?真正探究现实世界与画面平面化语言需求之间关系?

研究切入点:

在国内外对平面化油画语言研究的基础上,在《乡村》创作中将画面回归到简约、直接的画面形式语言中,更直接的体现画面视觉语言本质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 英.克莱夫·贝尔.薛华译.艺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 房建平另一种艺术上的真实——浅析油画的平面化特征,2011(5)

[3] 赫伯特·里德.现代绘画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4] 莫里斯·梅洛-庞蒂. 眼与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 让-吕克·夏吕姆.解读艺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6] 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7] 张元、赵扬.艺术材料的遐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 王凡.浅谈当代油画创作中平面化倾向[D].四川美术学院

[9] 易苗苗.中西方现当代油画平面性风格比较[j].美术大观,2009(4)

[10] 靳凤华绘画的抽象性--从中西方绘画比较谈抽象[期刊论文] (2004(4)

[11] 何政广.世界名家画集——克里姆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12] 张弘昕.西方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预期目标:

课题研究的内容

1、现实世界与画面平面化形式语言表现的需求存在巨大的差异,如何将现实世界转换成画面意图的需要,成为油画创作的重点。在转换过程中,如何体现绘画的意图和如何有意图的观看成为平面化形式语言形成的关键。

2、如何在创作中把握形式语言:创造能够彰显个性特征的平面化形式语言,并能在油画创作中熟练地运用,能够很好的展现创作意图,使创作意图与平面化形式语言完美结合是创作的最终目的。

3、利用平面化油画语言创作油画作品《乡村》。把现实中斑驳的光影、繁杂的色彩杂乱的空间进行梳理,在画面中充分体现出来,将画面回归到简约、直接的画面语言形式中去。

课题研究的方法:

1、读画法:搜集各种相关平面化形式语言表现的作品进行研读,包括不同画种、不同材料和不同国度的绘画。对比、比较大师平面化表现语言的差异,领会画面中表现技法与表现意图和内容的关系。

2、临 摹 法:选择自己喜欢,适合自己的名画进行临 摹 ,研究名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材料运用、表现方法、意图与画面的结合等,提升对平面化表现形式语言技法的把握能力。

3、实验法:对材料和表现技法结合个性化的表现意图进行反复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修正问题,不断寻求更好更适合的表现方法。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对油画创作中平面化油画语言的研究和应用,初步形成适合画面意图和自我个性化语言的表现形式,形成一篇优秀的论文,并且能够应用平面性油画语言创造出一幅完整的有意味形式的油画作品《乡村》。

四、所需仪器设备、材料情况:

1、各种纸、笔等;2、油画颜料;3、油画内框、油画布;4、媒介剂、乳胶等。五、课题分阶段的进度计划 序号 起止日期工作内容 阶段成果 1 2012年10月22日-2013年1月12日查阅收集论文资料,完成 读书笔记 确定论文选题 2 2013年1月13日-2013年3月14日分析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完成报告开题3 2013年3月15日-2013年4月20日论文开题答辩,确定设计(创作)草图完成论文框架和创作草图4 2013年4月21日-2013年5月10日撰写论文初稿,绘制设计(创作)初稿 完成论文初稿和创作初稿5 2013年5月11日-2013年5月20日修改完善论文初稿,绘制设计(创作)正稿完成论文二稿修改创作正稿6 2013年5月21日-2013年6月10日修改完善论文二稿,绘制设计(创作)正稿完成论文三稿和创作正稿7 2013年6月11日-2013年6月15日修改论文三稿和设计(创作)正稿,参加评审答辩资格审查8 2013年6月16日-2013年6月25日 毕业论文答辩,毕业汇报展览 成绩评定推优

指导 教师 意见 (详细填写指导教师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范文二

题目:试论水彩画创作的表现形式

(一)选题的根据:

1)本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理论意义:

水彩画是用水调和透明颜料作画的一种绘画方法,简称水彩,由于色彩透明,一层颜色覆盖另一层可以产生特殊的`效果,但调和颜色过多或覆盖过多会使色彩肮脏,水干燥的快,所以水彩画不适宜制作大幅作品,适合制作风景等清新明快的小幅画作。颜色携带方便,也可作为速写,搜集素材用。绘画艺术审美意识物化形态的特征简单说来,就是——“写意性”。不同的表现形式能够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感。

实际意义:

对水彩画家来说,作品中表现的物象与反映生活,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方法。在水彩画作品中,写意性也可以直接作用于观赏者的心理感官,强化着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和作品的意图,以产生深刻的寓意,来丰富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同时,写意性的运用也进一步触动了人们的潜意识,并感染观赏者对作品的欣赏情绪。掌握水彩画中的写意性的规律和技巧,能够准确、鲜明、生动自然地描绘对象及其色调的特征的惟一途径就是时刻和大自然保持着联系,并且从自然中获取充足的养分,去更进一步追求更高的境界。艺术家借助一定的表现形式直接塑造出可感的艺术形象,以此来表现艺术家对现实的审美认识和创作体验,以此来表达他的情感内容。通过表现形式的运用,艺术家能够灵活、自由、含蓄地表现复杂的现实生活,抒写自己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体验。

2)综述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研究动态:

国外研究动态: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就可以追溯到150万年以前,西班牙旧石器时代的阿尔太米拉石窟壁画中的野牛、古埃及盛行于Memphie时期用芦笔画在草纸和墙壁上的画以及我国西南地区诸省的崖画,都可以说是原始社会早期的水彩画。水彩画是标志人类文化与文明的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 。但水彩画真正发展成为独立画种,则主要是通过英国水彩画家们的努力来完成的。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水彩画取得辉煌成就,使水彩画作为一门独立画种真正登上艺术殿堂,在世界艺术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人们把英国作为水彩画的发源地。但几经沿革,由钢笔淡彩发展成多彩风格,直至逐步突破古老画法,大胆追求自然光色,从而创造出英国水彩画最辉煌的时代。技法日趋成熟, 水彩画特性更为明显,名家辈出,享誉世界, 19世纪中期,达到了可与油画相媲美的水平,终于登上绘画艺术的巅峰。然而现代水彩画在美国发展蓬勃,美国已成为 20世纪以来新崛起的“水彩画王国”。流派纷呈,画家众多,如大卫.理勒 .米勒得 (David Lyle Millard)、安德鲁.怀斯 (Amdrew Wyeth)、法兰克.韦伯 (Frank Webb A.W.S)、查理斯.雷德 (Charles Reid)等。美国最大、最有权威的水彩画组织——“美国水彩画会”建于1866年(前身为纽约水彩画会),每年举行一次画会年展,推动着水彩画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现在,水彩画不仅在西方,也在东方蓬勃发展,水彩画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画种。

在国内研究动态: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引下,水彩画蓬勃发展。 1949年,“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在北京成立,组织创作活动。1954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全国水彩画、速写展览”。1956年举办的“全国第一届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展出水彩画一百多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画家们深入生活,用水彩画来反映新中国的新面貌,写实风格得以确立,奠定了中国水彩画重写实的传统模式。李剑晨的《晨 曦 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古元的《延河饮马》、萧淑芳的《丁香花》都是当时影响广泛的佳作。

20 世纪50年代,苏联格拉西莫夫、茹可夫、克里马中等画家的水彩画相继传入中国,他们“讲究造型严谨和色彩真实 ” 的写实传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水彩画艺术的发展。

自己的见解:

目前存在的许多问题比较复杂,很难归纳。从近几年举行的几次大型美展来看,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水彩画作品中缺少画家内心活动的具体表现。现在画画的人大多都是靠临 摹 照片,缺少对事物的感触,缺乏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产生的独特的感觉。水彩画进一步发展,绘画形式的多元化与单纯的技法进一步影响着水彩画的意境。还有一些高科技手段开始被运用到水彩画创作中,甚至使用微喷技术,在专业的美展上这应该是受谴责的。

(二)研究内容

本文从理论出发,联系实际,对水彩画中的写意性进步作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对提出了各种技艺对水彩画创作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一、题材选择是水彩画创作的“质”

二、作画技巧是水彩画创作中的“法”

(一)干画法和湿画法影响着画中的空间变化

(二)水分是水彩画中不可或缺的媒介

1、时间问题

2、空气的干湿度

3、画纸的吸水程度

(三)“留空”为水彩画中的“点睛之笔”

三、构图方式是水彩画创作中的“形”

四、艺术内容是水彩画创作中的“情”

(一) 静物水彩画

(二)风景水彩画

(三)人物水彩画

五、总结

(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对近现代画家的调查,了解水彩虚实技法的发展进步过程。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大量的书籍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水彩技法及在当代中国艺术教育中的发展过程和状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3)定性分析法:对于本研究课题,我们除了要掌握一些资料之外,更多的要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对获得的各种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了解中国当代水彩技法的虚与实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

可行性分析:

1、资料来源充足:现代网络设备,各种的期刊,报纸杂志都能为我们提供信息。相应的理论研究比较多,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性支撑;

2、导师的精心指导: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我修改论文,查找相关资料,使论文研究更彻底;

3、准备及研究时间充足:我校开展论文写作的时间充足,从2010年7月份开始选题,到2011年5月中旬定稿,将近半年的时间可以供我们写作和研究。

(四)进度安排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1、2010年7月10日——8月10日 收集资料,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资料。

2、2010年9月1日——9月12日 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并按学校相关要求完成开题报告,准备开题答辩。

3、2010年7月13日——12月30日 完成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4、2011年1月1日——3月10日 认真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修改论文。完成论文2稿。

5、2010年3月11日——5月10日 完成第三、四稿,毕业论文中期考核。

6、2010年5月11日——5月20日 定稿,装订,成册,准备答辩。

(二)主要措施:

1、查阅有关文献,去期刊网或报纸、杂志等媒体了解相关资料;

2、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事实分析并解决问题;

3、与指导老师及同学共同探讨有关本题的相关内容。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2] 蒋跃.水彩画艺术[J].美术杂志社,2000,(5).

[3] 张道一.美术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孙宜生.意象素描[M].武昌: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6.

[5]童丽莉.水彩画的当代视野彩绘当代—中国水彩画高峰论坛纪要[N],浙江美术在线-世纪美术

[6]关维兴.我和水彩,光明日报[J]1998,10,(25).

[7]于然.绘画色彩基础[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88.

[8]中国水彩画(第六期)[J].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

[9]文金扬.绘画色彩学[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1.

[10]王伯敏.中国画构图[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答: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而对青少年进行美育是实现祖国“四化”的需要,是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是形成其高尚思想品德、情操和意志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发展。达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美术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一代新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进行生产技术训练和体育锻炼,都需要有正确的审美观点,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美术方面的知识技能,所以美术教育是实现现代化,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

美术教师发表论文题目

美术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美术教学既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根据美术教育的特点提出来的。这种源于美术本体;但又超越美术本体的价值功能,对美术教师提出了双向要求。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大胆投身于改革实践;同时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在美术创作活动中能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进行质疑和探索,并且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来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美术教学是一种形象塑造与审美欣赏的特殊文化教育,它不但作用于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而且还作用于学生人格的完善。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确立学生实践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手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具备主动积极的学习心态,产生执着的探索精神。这就要求主体主动参与,唤起创新,培养实践能力。 要注意学生创作潜能的开发,真正地给他们探索知识,探究问题的空间,既要让学生积极思索,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要让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具有独创性。想象力是人在过去知觉基础上构建新形象的创造能力。爱因斯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主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步,是知识的源泉”。有了创造性想象的参与,就能借助过去的经验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提出新假设,又在新的层面上进行新的想象。 要发挥学生灵感与直觉的作用。直觉是一种与知觉思维有关的直接观察事物的心理活动,它包括灵感,启示和顿悟,是创新的先导。而灵感又不会长期静止停留,它往往是稍纵即逝。教师要敏锐地观察了解学生接触到美术作品后的系列心理活动变化,由能动思维起动到发散思维启导,再到创新思维结局,让学生迁移知识,进行美术的创造活动。 激发学生的创新,还应当借助具有审美价值的教学内容,创设身临其境的情景,让学生在艺术作品魅力的作用下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产生创作欲望,表达自身感受。美术教育的创新,追求一种自由、和谐、情景交融双向交流的氛围,不同的学生因其自身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审美体验,许多创新的因素就蕴含在其中。 新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它既体现在教育观忘上,又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所有教学活动中,这就要求在美术教学中处理好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后的结果之一是进行美术创作活动,而美术创作活动又必须借助于美术语言。 所谓美术语言,一是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诸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料等;二是指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 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它为创造活动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就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1

声乐系论文题目: 1.陕北民歌艺术研究 2.陕北民歌的艺术特色 3.陕南民歌的艺术特色 4.青海花儿之我见 5.秦声初探 6.秦腔音乐特色 7.老腔艺术初探 8.长安乐鼓探究 9.声乐小组课利弊谈 10.如何构建合理的音乐课堂模式 11.声乐演唱发展多元化 12.《XXX》作品分析及美学特点 13.XXX作曲家作品风格及特点 14.(不同时期)某一时期声乐作品风格特性 15.戏歌初探 16.高师声乐教材民族化与本土化的回归 17.欧洲歌剧与中国戏剧的异同 18.论歌唱中的legat 19.论声音造型

论文的选题又是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撰写的首要环节,是直接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一环。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一*** 1. 谈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2. 保持儿童美术的原创性 3. 美术课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思考 4. 谈美术教育在中小学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5. 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 6. 做现代中学美术教师 7. 培养儿童绘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8. 中小学美术课应解决的问题 9. 小学美术教育畅想 10. 素质教育观下的早期美术教育浅论 11. 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绘画技能的训练 12. 浅谈对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美术常识与欣赏课的几点认识 13. 中学美术教育改革初探 14. 浅论美术课堂中轻松愉快的气氛营造 15. 试论初中美术设计应用课的教学方法 16.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17. 美术课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18. 浅谈怎样搞好中学素描教学 ***二*** 1.中国画创新的道路探索 2.浅谈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神写意” 3.浅谈素描写生 4.简论书法用笔与中国画笔墨 5.谈画好素描的窍门 6.浅谈艺术中的“目视”与“神遇” 7.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8.论水粉画写生“水”和“白粉”的运用 9.素描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的魅力 10.浅析中国画的美学理念 11.中国画设色中的变色 12.重视眼、脑、手的训练 13.浅论中西绘画中的线条艺术 14. 浅谈美术的功利价值早于审美价值 15. 浅谈中国山水画 16. 浅谈中国画的”形“与”神” 17. 浅谈素描创新——造型、审美、感知能力 18. 略论中国画的构图 19. 浅谈写意花鸟的赋彩 ***三*** 1.营造良好美育氛围、提高学生美术素质 2.“审美素质教育”——中小学美术教育应解决的问题 3.浅谈小学美育 4.中学美术教学探究--中学美术课应解决的两个问题 5.试论美术课中轻松愉快氛围的营造 6.中小学美术课应解决的问题 7.从激发兴趣入手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 8.如何正确对待儿童美术素质教育 9. 浅谈中小学美术绘画技能的训练 10.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绘画创作中增强美术素质 11. 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学,塑造完美人格 12. 如何才能当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 13. 中学美术欣赏课学习方法研究 14. 浅谈培养儿童学画 15. 谈谈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16. 怎样搞好美术特长生培养 17. 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美术教学 18. 中学美术教育与提高素质教育的关系 19. 中学美术如何渗透环境意识 20. 中学美术教育改革之我见

小学美术论文发表题目

声乐系论文题目: 1.陕北民歌艺术研究 2.陕北民歌的艺术特色 3.陕南民歌的艺术特色 4.青海花儿之我见 5.秦声初探 6.秦腔音乐特色 7.老腔艺术初探 8.长安乐鼓探究 9.声乐小组课利弊谈 10.如何构建合理的音乐课堂模式 11.声乐演唱发展多元化 12.《XXX》作品分析及美学特点 13.XXX作曲家作品风格及特点 14.(不同时期)某一时期声乐作品风格特性 15.戏歌初探 16.高师声乐教材民族化与本土化的回归 17.欧洲歌剧与中国戏剧的异同 18.论歌唱中的legat 19.论声音造型

《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自探自悟的能力》艺术类教育最讲究领悟和探寻,在这方面让孩子较早发展会为今后的艺术生涯和艺术造诣铺平道路,是孩子的艺术修养得以升华,从现在开始给孩子一个“自探自悟”的机会正式时候。通过这样的论文让孩子自己走出这一步吧。

美术论文选题一:1、解析美术史中“禅画”概念的由来2、探究民国时期美术字的视觉之美3、佛教美术对我的影响4、工业化题材在中西方美术中的体现5、金焕基绘画的韩式情愫对韩国现代美术影响6、基于IPad上的少儿美术APP界面设计研究7、普通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程中油画鉴赏教学研究8、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研究9、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述评10、林风眠与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比较研究11、西藏传统绘画形式在当代美术创作中应用与实践12、论表现拿破仑的美术作品的典范意义及其现实影响13、高职特教听障生工艺美术专业课程改革研究14、论30年代漫画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地位与价值15、中职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16、湘潭市A少儿美术教育机构的现状调查与案例研究17、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对当代中国油画的影响18、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19、“驯鹿文化”下的鄂温克族工艺美术研究20、凤翔民间美术在新时期背景下的发展途径研究21、梅尔尼科夫与中国油画教育及创作22、油画的笔触和肌理研究23、承传东西造境油画2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古典风肖像油画语言研究25、都市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油画26、比较视域下中国油画审美形态研究27、中国意象风景油画研究28、“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教学29、油画笔触研究30、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写实油画语言研究31、依附·探索苏联美术对中国油画教育的影响(1949-1976)32、主流文化对20世纪以来中国油画影响研究33、新疆油画研究34、从审美角度看油画材质表现之韵35、当代中国油画艺术“卡通化”表现形式的探析36、论中国当代风景油画创作的表现意识37、当代中国女性油画家作品个性情感的解读38、中国油画对中国画元素借鉴的演变39、写实油画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分析40、论中国写实油画的表现性41、陈抱一绘画与美术教育研究42、文革前多元、开放式的美术个案探索43、“苏州美术画赛会”的源流44、试析陈师曾的美术教育思想45、中国传统美术元素在克里姆特绘画中的表现46、关中民间工艺美术文化生态研究47、临夏民间工艺美术现状与保护研究48、浅析美术学科内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49、抗战宣传画对民间美术的借鉴50、佛山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运用研究51、中国传统绘画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现实意义52、民间美术对水墨人物画的影响53、中国传统美术元素在儿童绘本中的艺术性和作用探究54、昆仑堂藏《十六罗汉》八条屏的断代与美术史价值研究

美术学院教授发表的论文

2002.6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工业设计专业 本科2002.6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辅修经济学双学位2005.6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工业设计及其理论 硕士研究生2008.9 杭州 浙江大学 数字化艺术与设计 博士研究生2010.11 杭州 浙江大学 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 博士后2010.11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教师刘征从本科到博士后期间一直围绕工业设计专业进行学习、研究,主要从事设计认知、设计管理、设计知识、产品形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刘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曾参与国家973课题、国家863等项目,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及权威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工业设计大赛获奖4次,多次主持家具、厨具、3C消费电子等新产品开发 。

2003年:《“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主要评委访谈录》,《国画家》2003年第2期。《论水墨人物画及其造型问题》,《美术》2003年第9期。《没准没人画画儿了》――关于“艺术家心态浮躁、缺乏无愧于时代力作”的讨论,收入《水墨》丛书(七),中国画水墨艺术研究中心,西苑出版社。《美术馆是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栖息地》发表于《文艺报》2003年11月15日。2002年:《水墨人物画画种备忘录》,《国画家》2002年第1期。出卖作品与守住艺术》,《文艺评论》2002年第5期。《中国画造形基本原理》(上、下),《美术观察》第7期、第8期。2001年:《为什么画、画什么和怎么画——〈以身许国图〉创作点滴》,《美术》2001年第3期。《振龙美术》2001年第2期。《北京青联》2001年第2期。2003年6月16日《北岳书画报》转载。《知我者不多,爱我者尤少——蒋兆和艺术散论》(2万字)《蒋兆和画集》序文,广西美术出版社。《穿越时空——叶永森和他的叶家样》,《国画家》2001年第2期。2000年策划、主持《跨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画十日谈》,《国画家》2000年第1期。《朴素的真理早已让我们遗忘》发表于《文艺报·作家论坛》2000年3月18日。《奏响新世纪的序曲――<中华世纪之光>中国画提名作品展巡礼》刊发于《科技日报》,2000年3月18日刊发文章。策划并主持《跨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画十日谈》,《国画家》2000年第1期。《面对现实——〈改革之年〉创作及相关问题思考》,《美术家》第一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2月,并被《中国书画报》2001年8月30日转发。《自己的画能和大师们的画挂在一起吗?——访俄札记》。论文《中国画造型训练与水墨造型教学实验》和水墨写生作品收入《中国当代高等美术院校实力派教师水墨人物教学对话》一书,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年12月。1999年:《笔渣墨榍》,《国画家》1999年第1期。《“魔方”——中国画划分的一种新方法》,《美术家通讯》1999年第2期。《蒋兆和的目光——中国画人物创作感言》,《中国文化报》1999年9月1日1998年:《中国画色彩与墨色关系——中国画色彩理论现状》,《国画家》1998年第6期。1997年:《重返真实——创作札记》,《国画家》1997年第3期。《以人为本》,发表于《中国画人物画研讨会》和《学院艺术》第10期。《中国画造型训练与水墨画造型教学实验》,《美术研究》1997年第2期。《是新文人画还是假文人画》, 《美术观察》1997年第1期。《从郭怡宗的近期创作刊中国画的色彩问题》,《美术》1997年第3期。《自己的方位》,《国画家》1997年第6期。1996年:《再谈“白话”笔墨》,《国画家》1996年第2期。《用笔》,《国画家》1996年第4期。《现代中国画的文化处境及发展策略》,收入《首届中国画学及中国画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画没有“意象造型”》,《美术》1996年第4期。《画家或厨师》,《中国书画报》第36期。1995年:《定义中国画》,《美术耕耘》1995年第2期。《笔墨原理》,《国画家》1995年第4期。1994年:《意求〈画山水序〉》,《美术研究》1994年第2期。《意象观察与意象观察的方法》,《国画家》1994年第5期。《线》,《国画家》1994年第6期。1993年:《〈天心石〉空间解构尝试》,《国画家》1993年第6期。1992年:《中国画画理辨证说》,《美术研究》1992年第1期。《姚有多肖像画创作》,《中国书画》第34期。1988年:《新的彷徨》, 《艺术广角》创刊号。1985年:《也谈创作问题》,《美苑》1985年第1期

1、《书法兼之画法》,载《文艺研究》2006年第11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2、《明清西方油画传入中国研究》(论文),载《美术》2004年第1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3、《让名画重放光彩》(论文),载《美术》1999年第9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4、《清代中国与朝鲜绘画交流蠡论》(论文),载《美术观察》2005年第1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5、《从“更爱山居写白云”到“如今老作江南客”》(论文),载《美术观察》2004年第5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6、《20世纪上半叶来华外籍美术教授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论文),载《美术观察》2003年第5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7、《中国最早的油画家史贝霖》(论文),载《美术观察》2002年第3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8、《关乔昌与钱纳利的艺术竞争》(论文),载《美术观察》2001年第2期,中国艺术研究主办。9、《20世纪前期中国美术留学生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上、下)》(论文),载《美术观察》2000年第6、第7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10、《从西方的中国热到中国外销艺术的西化》(论文),载《美术观察》1999年第2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11、《传教士与明清中西绘画的接触与传通(上、下)》(论文)载《美术观察》1999年第10、第11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12、《西方绘画东渐中国第二途径研究》(论文),载《美术观察》1998年第7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15、《宋元绘画中的文字与图像》(译文),载《美术》1992年第8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16、《中国瓷器与18世纪中西经济美术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论文),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2005年第1期,第2作者,清华大学美术美院主办。17、《20世纪中国油画宿耆冯钢百》(论文),载《文艺报》2000年6月1日第4版,中国作家协会主办。18、《钱选与元代青绿山水的文人化》(论文),载《荣宝斋》2005年第6期,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出版。19、《黄公望与元代山水画之变》,载《荣宝斋》2005年第2期,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出版。20、《晓峰烟树乍生寒》(论文),载《荣宝斋》2004年第4期,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出版。21、《论吴门画派画风》(论文),载《荣宝斋》2003年第6期,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出版。22、《元代山水画的文人化、人格化》,载《荣宝斋》2003年第2期,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出版。23、《吴门画派涵义论辫》,载《荣宝斋》2002年第5期,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出版。24、《澳门与明清西方油画东渐中国》,载澳门《文化杂志》第56期,澳门文化局2005年夏季出版。25、《从贸易画看清代海外贸易的发展》(论文),载澳门《文化杂志》第50期,澳门文化司2004年春季出版。26、《20世纪中国早期油画大师冯钢百的生平与艺术》(论文),载澳门《文化杂志》第49期,澳门文化司2003年冬季出版。27、《玻璃画:中西绘画交流的镜子》(论文),载澳门《文化杂志》第45期,澳门文化司2002年冬季出版。28、《从西方的中国热到中国外销瓷绘画艺术的西化》(论文),载澳门《文化杂志》第40/41期,澳门文化司2000年春季、夏季合刊出版。29、《中西绘画交流的纽带》(论文),载澳门《文化杂志》第39期,澳门文化司1999年夏季出版。30、《一种特殊的中西绘画交流形式》(论文),载澳门《文化杂志》第35期,澳门文化司1998年夏季出版。31、《传教士与明清中西绘画的交流》(论文),载澳门《文化杂志》第34期,澳门文化司1998年夏季出版。32、《明清中国油画发展蠡论》(论文),载台湾《艺术家》2002年第3期。33、《中国最早的西洋画家史贝霖》(论文),载台湾《艺术家》2000年第8期。34、《清代初期山水画中无笔法与明暗法》(译文),载台湾《艺术家》1997年第7期。35、《中国早期油画大师冯钢百》(论文),载《中国早期油画大师冯钢百》专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8月出版。36、《日本美术教习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兴起》(论文),载《中国美术教育》2003第3期.37、《欧洲、日本美术教授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拓》(论文),载《中国美术教育》2003年第4期。38、《色彩与生命的交响》(论文),载《画廊》2001年第3期,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39、《明四家与吴门画派》(论文),载《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第6卷,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40、《明代晚期的山水画与人物画》(论文),载《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第6卷,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41、《西方绘画东渐中国第二途径研究之评述》(论文),载《艺苑》1998年第3期。南京艺术学院主办。42、《陈之佛工艺思想研究》(论文),载《艺苑》1997年第4期,南京艺术学院主办。43、《八大山人花鸟画艺术风格研究》(论文),载《艺苑》1990年第4期,南京艺术学院主办。44、《八大山人荷花图辨伪》(论文),载《艺苑》1991年第1期,南京艺术学院主办。45、《王蒙及其书斋山水研究》(论文),载《艺术探索》2005年第1期,广西艺术学院主办。46、《中国古典艺术在欧美的传播和收藏研究》(论文),载《中国书画》2004年第5期,中国书画杂志社出版。47、《集古录发微》(论文),载《贵州文史从刊》1993年第1期,贵州文史馆主办。48、《为天地立心,为生灵寄情》(论文),载《文化参考报》2005年3月8日第5版,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49、《评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论文),载《中国文化报》2000年6月1日第3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50、《面向21世纪的审美教材》(论文),载《广东教学报》2000年第8期。广东省教育厅主办。51、《论八大山人花鸟画的艺术风格》(论文),载《朵云》1990年第4期,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52、《石涛赝作考》(论文),载《朵云》1992年第4期,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53、《欧阳修文化年表》(论文),载《夷陵·宜昌·欧阳修》,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版社出版。54、《欧阳修与集古录》(论文),载《夷陵·宜昌·欧阳修》,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55、 KWAN KIU CENG E GEORGE CHINNERY,载REVISTA DE CULTURA 1999H SERIE MACAU.56、《艺术欣赏·美术(上册)》(教学参考),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57、《艺术欣赏·美术(下册)》(教学参考),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58、《论杨守敬在日本书坛的地位与影响》(论文),载《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59、《山亭远眺图》(论文),载《中国名画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3月出版。60、《北齐娄睿墓壁画·出行图》(论文),载《中国名画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3月出版。61、《鸿门宴图》(论文),载《中国名画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3月出版。62、《八大山人花鸟画的空间结构》(论文),1997年10月参加上海博物馆主办“清初四大画僧国际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表。63、《人文景观设计》(论文),载《第十一届国际洞穴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科学院1993年8月出版。64、《立体主义绘画简史·序》(论文),载《立体主义绘画简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独撰。65、《中国古典艺术在欧美的流失与收藏研究》(论文),载《国际视野中的中国艺术论文集》,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组织委员会2005年3月出版。66、《人文景观设计》(论文),载《第十一届国际洞穴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科学院1993年8月出版。67、《中华帝国时代中国与韩国的绘画交流关系》(论文),2004年2月参加上海复旦大学主办“中国与东亚汉文化圈国际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表。68、《中国古典艺术在欧美的流失与收藏研究》(论文),2003年12月参加深圳国际水墨论坛第二次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表。69、《中国瓷器与十八世纪中西经济美术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论文),2003年11月参加澳门基金会主办的“16-18世澳门与中西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 在会议上发表。70、《西方绘画东渐中国第二途径研究》(论文),载《造型艺术研究》1999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主办。71、《美术留(游)学生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论文),载《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72、《马克思主义接受美学与艺术史方法论》(论文),载《美术观察》1998年第2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73、西洋画的引进与西方绘画艺术在中国的传播 阮荣春 胡光华 中国美术研究 2006/0174、美术教育史上的一大转机 中国美术研究 2006/0275、社团蜂起与变革中国画的论争 中国美术研究 2007/0176、三足鼎峙的民初画坛 中国美术研究 2007/0277、佛教天堂的圣洁形象 中国美术研究 2007/0378、清末民初中国工艺美术的变迁 中国美术研究 2007/0380、风行一时的通俗美术 中国美术研究 2007/0481、画坛三重臣 中国美术研究 2007/0482、西画壁垒的坚守者与中西合璧的典型 中国美术研究 2008/0183、乾隆皇帝半身油画肖像研究 中国美术研究 2007/0484、论文《书法兼之画法》,载《文艺研究》2006年第11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85、论文《中国瓷器与18世纪中西经济美术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载《美术研究》2005年第4期,中央美术学院主办。86、论文《论绘画材质之变与元代山水画观念和技术之变》,载《美术与设计》2007年第1期,南京艺术学院主办。87、论文《中国瓷器与中西经济美术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装饰》2005年第1期,清华大学美术美院主办。88、论文《蓝瑛及其武林派的山水画》,载《中国书画》2006年第8期,中国书画杂志社出版。89、论文《论澳门与明清西方油画东渐中国》,载澳门《文化杂志》2005年秋季刊(总第56期),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出版。90、论文《关于中国外销瓷器绘画的西化在18世纪中西经济美术文化交流与互动中的作用》,载《中国陶瓷工业》2004年第6期。91、论文《王蒙及其书斋山水研究》,载《艺术探索》2005年第1期,广西艺术学院主办。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