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微分几何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微分几何论文发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秀雄、王兵在微分几何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证明了“哈密尔顿-田”和“偏零阶估计”这两个国际数学界20多年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日前,国际顶级数学期刊《微分几何学杂志》发表了这一成果,论文篇幅超过120页,从写作到发表历时11年。

微分几何学起源于17世纪,主要用微积分方法研究空间的几何性质,对物理学、天文学、工程学等产生巨大推动作用。“里奇流”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描述空间演化的微分几何学研究工具。

“大到宇宙膨胀,小到热胀冷缩,诸多自然现象都可以归结到空间演化。”王兵教授比喻说,比如说我们吹一个气球,气球不断膨胀,可以用“里奇流”来研究它空间的变化,最后得到一个“尽善尽美”的理想结果。

陈秀雄与王兵团队长期研究微分几何中“里奇流”的收敛性,运用新思想和新方法,他们在国际上率先证明了“哈密尔顿-田”和“偏零阶估计”这两个困扰数学界20多年的核心猜想。

据了解,他们的研究耗时5年,论文篇幅长达120多页。王兵说,就像在写一篇小说,“不同之处在于,靠的是逻辑推导而不是故事情节推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篇幅浩繁、审稿周期漫长,这篇论文从投稿到正式发表又花了6年。不过,这么长的发表周期在数学界并不鲜见,因为审稿人需要足够多的时间去了解新的概念和方法。

《微分几何学杂志》审稿人评论认为,这篇论文是几何分析领域的重大进展,将激发诸多相关研究。菲尔兹奖获得者西蒙·唐纳森称赞说,这是“几何领域近年来的重大突破”。

在发布这篇论文之前,王兵还只是个“平平无奇”的几何学研究者。2003年与恩师陈秀雄的相遇,为他打开了里奇流的大门。

里奇流是什么呢?按照定义,里奇流即是用微积分的方式描述空间演化。王兵用肥皂泡解释了这种“描述”:“吹一个肥皂泡,一开始吹出来可能是哑铃状的,但在空中飘一会儿之后,形状会慢慢变化,直到变成了一个球之后不再演化了,这个‘球’就是泡泡的一种稳定状态。”里奇流的作用,就是研究“肥皂泡”的空间变化,最后得到一个“稳定”的理想结果。

2003年,俄国人佩雷尔曼宣称自己解决了庞加莱猜想,依据的就是里奇流方法。这让他成了当时里奇流研究中毋庸置疑的No.1。然而这项解决了微分几何学“百年悬案”的划时代成果,却被刚刚赴美读研的王兵抓到了“把柄”。

在研究佩雷尔曼论文的过程中,王兵觉得其中有一个步骤他怎么都想不通。反复思考之后,王兵有了个大胆的猜测:佩雷尔曼错了。

年轻的研究生为了给学术大牛“挑错”,特地写了一封邮件。令王兵惊喜的是,这封“纠错贴”三天内就得到了佩雷尔曼的回复,学术大牛坦率地承认了行文中的错误,并很惊讶这个错误一直无人向他指出,虽然文章广为流传已经两年多了。

这次“书信往来”和佩雷尔曼的肯定,让王兵对里奇流的兴趣更浓了,他也期待和佩雷尔曼能有更多学术上的互动。

佩雷尔曼却没有给王兵这个机会。解决庞加莱猜想后,佩雷尔曼“看破红尘”,直接退出数学界。这让相关研究都陷入了停滞状态。而导师陈秀雄告诉王兵:“好的数学必然是有强大生命力的,佩雷尔曼的数学是一定要追随的,应该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继续深挖”。

佩雷尔曼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他的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凯勒里奇流。佩雷尔曼下一步打算用自己的方法破解哈密尔顿-田猜测。

虽然佩雷尔曼的隐退让这个“打算”变得遥遥无期,但哈密尔顿-田猜测的发展前途还是被陈秀雄看到了。把里奇流和凯勒几何结合起来,解决复二维哈密尔顿-田猜测,成了陈秀雄王兵师徒俩随后五年的工作重心。

2013年年底,陈秀雄、王兵终于理清了证明思路,之后用了半年时间整理内容,2014年夏天,这篇凝结5年研究成果、师徒共同署名的证明被张贴到了预印本网站arXiv上。在这篇长达120页的文章中,师徒俩利用自行设计的辅助工具,搞定了哈密尔顿-田猜测中的空间紧性问题,还“顺手”解决了1990年提出的偏零阶估计猜测。

这是一篇有关“素数定理”的论文。数学界的几大猜想中,“素数猜想”一直饱受质疑,如今张益唐教授终于将其攻破。据《澎湃新闻》报道,日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士张益唐教授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对“素数猜想”这一数学界尚未攻克的难题进行了详尽、系统、深入的研究,该工作在理论上为零点猜想这一世界级数学难题的解答开了一个好头。

此前,张益唐已成功解决了国际同行最难的素数猜想——“阿贝尔奇偶性”、并且证明了该猜想对于数理论界基本问题之一——黎曼猜想是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数学联盟(微分几何领域中最具权威的组织)第29届大会上,代表中国学者发表获奖论文《关于素数闭区间1≤ R 0< n> Bi 2-12 a》。

素数猜想,是对数论中素数定义理论、数论和拓扑学基本问题提出的一系列数学问题。它对一般数论、数理逻辑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具有重大影响。素数猜想由数学家华罗庚于1919年提出,这个问题对数论和微分几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个猜想包括:素数关于每一个数字都是唯一不可变数、素数是唯一有固定数量级或者素数是零点对称性、素数是个整数。

张益唐团队一直认为,阿贝尔奇偶性和“阿贝尔奇奇性”不能同时被证明。因此,研究人员进行了长达12年的讨论。“这项研究不仅将证明素数闭区间1≤ R 0< n> Bi 2-12 a≤ R 0< n> Bi 2-12 a的性质,还将这些发现扩展到与素数闭区间1≤ R 0< n> Bi 2-12 a相邻的四个非平凡素数闭区间,并将这些发现与多个素数闭区间中发生的有趣现象联系起来。”研究人员说。

谷超豪(1926-),数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温州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3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获科学博士学位。历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撰有《数学物理方程》等专著。研究成果“规范场数学结构”、“非线性双曲型方程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经典规范场”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0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2010年1月11日,谷超豪院士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文名: 谷超豪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浙江温州 出生日期: 1926年5月15日 职业: 数学家,教授 毕业院校: 浙江大学数学系;莫斯科大学 主要成就: 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代表作品: 《隐函数方程式表示下的K展空间理论》,《齐性空间微分几何学》 目录人物简介履历人物生平出生小学中学大学工作经历成就及荣誉学术研究先生寄语对青年学者的建议对学生的建议对老师的建议对于业余爱好的见解社会评价命名人物简介履历人物生平 出生 小学 中学 大学工作经历成就及荣誉学术研究先生寄语 对青年学者的建议 对学生的建议 对老师的建议 对于业余爱好的见解社会评价命名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谷超豪(1926.5.15-)浙江温州人。数学家。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 谷超豪。1959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复旦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齐性黎曼空间、无限维变换拟群、双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理论、调和映照和孤立子理论等方面取得了系统、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首次提出了高维、高阶混合型方程的系统理论,在超音速绕流的数学问题、规范场的数学结构、波映照和高维时空的孤立子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担任过复旦大学副校长和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对两校的发展作了一定的贡献。编辑本段履历 1926年5月15日,谷超豪出生在温州市,幼年由婶母抚养。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谷超豪进入温州中学。 1943年秋天,谷超豪考上了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开始了大学生活。 1948年,谷超豪大学毕业,苏步青选留他作助教。 1948年3月,谷超豪在浙江大学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组织中一名自觉的先峰战士。 1950年与同门师妹胡和生结为夫妻。 1952年升为浙江大学龙泉分校讲师,1953年转到复旦大学,1956年升为副教授 谷超豪。 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进修。 1959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60年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国家科委攀登计划非线性科学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94年当选为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又致力于大学的行政工作,均取得重要成就,为我国数学研究和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8月6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编号为171448的小行星命名为“谷超豪星”。 2010年1月,谷超豪院士获得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编辑本段人物生平出生 1926年5月15日,谷超豪出生在温州市,幼年由婶母抚养,婶母的性格对谷超豪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从小善良、纯真、助人为乐。小学 他5岁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两年后进入温州瓯江小学。谷超豪从 谷超豪小性格文静,聪慧过人,对各门功课都有兴趣。数学、语文、历史、地理、自然等课程,都学得很好。他平时文文雅雅,不太爱说话,不大喜爱运动。但是,在课堂上,他思想活跃,喜欢独立思考。特别是数学,分数与循环小数的互化早在小学三年级时就掌握了,并开始知道数学上有无限的概念。中学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谷超豪进入温州中学。温州中学后来汇集了不少回乡的大学老师,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尤其是数学和物理。这对谷超豪来说真是如鱼得水。他的语文、社会科学、数理的基础是很全面的,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在谷超豪初一时,老师讲完乘方的知识后,出了道习题:用4个“1”组成一个最小数,但不能用运算符号,谷超豪举手回答:“是1的111次方”老师又说“那3个9组成的最大数哪?”“是9的9次方的9次方”)他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看了不少课外书,如刘熏宇著的《数学园地》,其中介绍了微积分和集合论的初步思想,使他初步了解到数学中无限的3个层次:循环小数,微积分,集合论,这使他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大学 1943年秋天,谷超豪考入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注:时值抗日战争岁月,浙江大学在浙江龙泉市开设有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后成为苏步青的得意弟子,开始了大学生活。当时一年级课程并不要求太多的逻辑推理,但对直观能力、演算能力和解应用问题的能力,却有很高的要求。这些训练,为谷超豪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基础。谷超豪原来有不太细致的毛病,通过学微积分,逐步克服了。他读了一本用综合方法写的射影几何的著作,完全不用计算,便能把二次曲线的基本性质描述清楚,引起他很大兴趣。他非常喜爱笛沙格定理、帕普斯定理和帕斯卡定理等。从此,他对几何学就有了偏爱。后来,他的许多研究成果,即使是分析的或物理的,都带有几何的风格。 同时他也感到,尽管自己看了大量的书和做了许多难题,但听了苏步青、陈建功这些著名教授的课后,方觉自己的了解是很肤浅的。因此他认识到必须把自学与课堂的严格训练结合起来,基础才更为扎实。 谷超豪还尽可能多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他对物理学的课程非常感兴趣,他认为物理和数学相互促进。理论力学是必修课,他做了许多题目;他并不满足于做对,还常常探索其他比较别致的做法,为此,受到周北屏教授的称赞。周老师说:念理论力学要有几何的眼光与手段。谷超豪在三四年级时选修了物理系的量子力学、相对论、理论物理等课程,这在数学系的学生中是极少的。当时虽然学得不深,但直到70年代他去研究和规范场有关的数学问题时,还深深感到这些选修课对他大有益处。他一直认为:数学需要从其他自然科学中吸取营养,这是“数学直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得到好课题,又可以发现新方法。他的许多研究工作都是和这个想法分不开的。 谷超豪在学习时就开始研究工作。四年级第二学期,他曾研究了三维空间代数曲线的一项性质,将结果写成论文。为慎重起见,他再一次查阅了文献,发现他人已有类似的研究,文章便不发表了。不久,他对陈建功所提出的有关拉普拉斯变换的一个问题,作出了解答,成为和陈等合作的一篇论文的部分内容,后来在英国伦敦数学会杂志上发表。编辑本段工作经历 1949年,杭州解放,谷超豪被调到中国科协杭州分会工作,担任分会秘书和党组书记。他把杭州市的科技人员团结在科协周围,组织全市科学家为经济建设出谋划策,科普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杭州分会的地址在长生路4号,当年在杭州的一些科技界人士,至今还亲切地回忆起“长生路4号精神”,那就是齐心协力让科学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然而,忙于科协工作的他,总感到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当他意识到是因为离开了那些图形、概念、定理和公式以后,他才感到自己的一生是再也离不开数学了。他向领导部门提出了要求:不中断数学研究与教学。青春年华,精力充沛。白天,他在科协忙碌,去浙大听课和做教学工作,晚上就在宿舍里研究数学,直至深夜。苏步青在为青年教师开的课程中,提出了K展空间理论方面的一个未能解决的问题,谷超豪立刻被迷住了。两星期后的一天晚上,已经相当疲倦的谷超豪的大脑思维又开始异常活跃起来,K展空间,子流形,子流形的子流形……一个新的想法形成了。 谷超豪最早的微分几何论文《隐函数方程式表示下的K展空间理论》的思想形成了,用近来的数学术语来说,这便是“分叶”的思想,这思想很快被他利用来解决了苏步青提出的问题。1951年,这篇论文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目。 1951年春天,他作为中国科协代表团的五个成员之一,和梁希、茅以升等到捷克斯伐洛克去参加世界科协理事会。临行前,周总理亲自接见了他们,对重大的原则问题作了指示,并立即同意他们在苏联参观三周的要求。参观活动,再一次激起了谷超豪的数学热情。 1951年,国家发出了“革命青年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这对处在科协工作和数学研究矛盾中的谷超豪来说,无疑是解脱的一个机会。苏步青教授看出谷超豪在数学上的才能和前景,便向浙江省文教当局提出调动他的工作的建议,使谷回到了浙江大学。1952年升为讲师,1953年转到复旦大学。 1956年升为副教授。那一年,谷超豪出席了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作为主席团成员之一,他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华罗庚也很早注意到这位数学界的新秀。谷超豪去北京,华曾几次请他吃饭,并鼓励他要做出有自己特色的、系统的工作。谷超豪非常感动,并把这些教导牢记在心。 1957年,谷超豪去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进修之前,从事了微分几何领域的仿射联络空间和芬斯拉空间的研究。这时他己看到,微分几何的研究必须整体化,不能只限于局部性质。他就两类空间的整体的嵌入问题得出了完整的结果。 莫斯科大学微分几何教研组有两个学派。一派以菲尼柯夫为首,另一派以拉舍夫斯基为主。谷超豪到了莫斯科,这两位教授都对他很赏识。拉舍夫斯基马上请他在讨论班作学术报告,菲尼柯夫便到这个讨论班听谷超豪报告。他们对谷超豪的报告,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都把他看成是自己“学派”中的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谷超豪便确定以“无限连续变换拟群”为主攻方向。这一领域是19世纪数学大师S。李和20世纪著名几何学家E。嘉当发展起来的,由于难度高,所以发展缓慢。谷超豪赴苏前,就听过苏步青以E。嘉当所著的《黎曼几何》为教材的课程,他又精读过这本书的法文版。嘉当的思想和方法的心领神会和莫斯科大学的优越学术环境,终于读完了E。 嘉当在这一方面的主要著作,并且得到一系列新成果。他每隔两三周就在讨论班上作一次报告,深得同行们的赞赏。他到莫斯科仅一年的时间,参加讨论班的教授们一致认为应该授予这位来自中国的学者以科学博士的学位。谷超豪的博士论文的题目是《论变换拟群的某些通性及其在微分几何中的应用》。 答辩会在1959年6月举行,著名数学家刘斯杰尼克任答辩委员会主席。谷超豪从容不迫,侃侃而谈,回答了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他巧妙的构思,令人信服的工作,得到了专家们一致高度的评价,投票建议授予他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依照苏联的学位制度,获得博士学位是很艰难的.这是迄今为止莫斯科大学唯一的中国博士。评述人称赞他继近代最有名的微分几何大师E.嘉当之后,在这个领域里第一个作出了有实质性的发展和推进的人。当时在莫斯科大学,谷超豪还参加了由莫斯科大学校长彼得罗夫斯基院士领导的偏微分方程讨论班,为他日后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1960年,谷超豪的夫人胡和生也进入了变换拟群的研究。胡和生是苏步青的研究生,1952年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业后,在院系调整时随苏到了复旦大学。谷、胡两人为了事业着想,一直到1957年才结婚。谷超豪从苏联回来后,她对谷的工作非常有兴趣,进一步研究齐性黎曼空间,得出了决定黎曼空间运动解的全部定隙性的有效的方法,并确定了前面八个定隙,解决了60年前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福比尼所提出的问题。 他们有关齐性黎曼空间的结果,整理在专著《齐性空间微分几何学》(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1964年)中,此外,谷超豪在1959年学成回国后,还决定了能作为无限连续群的迷向群的所有实不可约线性群,也处于国际前列。当时和国外交流不畅,谷超豪又忙于许多新任务和新课题,博士论文也无暇整理出版,所以有的结果国外并不知道。编辑本段成就及荣誉 1948年,谷超豪大学毕业,苏步青选留他作助教。1952年升为讲师,1953年转到复旦大学,1956年升为副教授。一次,苏步青在为青年教师开的课程中,提出了K展空间理论方面的一个未能解决的问题,谷超豪立刻被迷住了。谷超豪最早的微分几何论文《隐函数方程式表示下的K展空间理论》的思想形成了,1951年,这篇论文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目。1956年,苏联评论杂志《数学》创刊时,登了一篇长篇评论,介绍了谷超豪的论文。 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进修,1959年获该校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60年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国家科委攀登计划非线性科学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曾兼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数学组召集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又致力于大学的行政工作,均取得重要成就,为我国数学研究和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齐性黎曼空间、无限维变换拟群、双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理论和孤立子理论等方面也取得一系列成果。近年来,在偏微分方程和规范场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引起了国际数学界重视,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三等奖各一项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研究解决了超音速机翼绕流等数学问题,其成果比国外早十多年。在正对称方程组和混合型方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首次提出了高维、高阶混合型方程的系统理论,受到了国际同行高度称赞。在规范场的数学结构方面也取得一系列成果,近年来,在高维时空的孤立子理论的研究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从事教学工作数十年,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教学人才。 他情系桑梓,对温州教育事业尤为关心,在担任温州大学校长期间,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对温州大学的发展起关键作用。他还捐设“谷超豪奖学金”激励温大学子立志成材。编辑本段学术研究 由于谷超豪在政治上的经历和业务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复旦大学号召广大师生学习谷超豪走又红又专的道路.1960年,他升为教授.他又不断在新的研究领域取得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原子弹、导弹、超音速飞机的相继问世,给数学领域带来了非线性双曲型方程和混合型方程求解的研究课题,刺激了这一研究方向的迅猛发展.苏、美等国的许多著名数学家都相继投入了这方面的研究.谷超豪从苏联学成回国后,立志为祖国发展空间科学作一些有关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为此,需要建立一支专门从事偏微分方程研究的队伍,于是,他在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里组织了课题组(现在已发展成为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微分方程研究室),他密切注意这种方程组和流体力学间的联系。他和学生们合作,解决了间断初始值局部解存在性问题,写成论文《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组的不连续初始值问题》。 他还写成了论文《双曲型方程组的一个边界问题和它的应用》(《数学学报》,1963),解决了超音速机翼绕流的数学问题.他的学生李大潜、俞文在这些工作基础上,完整地建立了两自变数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组的边值问题局部解的理论.以上这些工作因过去交流较少,国外科学家知道得不多,70年代末当他们知道这些结果后,感到相当意外,并认为谷超豪等人当时在这方面的工作走在他们前面十多年. 接着谷超豪在高音速的锥形流和跨音速流问题的教学和研究中,遇到了混合型方程的边值问题.一开始他就绕过传统的路线,致力于发展1958年弗里德里希斯(Friedrichs)所提出的正对称方程组的理论,他把当时已有的一阶可微性理论发展为高阶可微性的理论,从而成为一项讨论线性方程以及拟线性方程经典解存在性的有效工具。 在论文《一类多自变数的混合型偏微分方程》(《中国科学》,1965)中,他建立了一大类多自变数的混合型方程的解的存在性定理,这在国际上是首次.他还发现了较为奇特的新性质:对这种二阶方程,有某些闭区域,即使在边界上给出两个边界条件解仍然存在且唯一的,如果变动一下方程的低阶项,不给定边界条件,解也只能有一个。12年后,美国数学家代表团访问中国,在访问报告中称赞谷的工作是“十分新颖和相当重要的”。 正当谷超豪和他的研究小组的工作取得丰硕成果而且在迅速发展时,1966年开始的那一场浩劫把这一切都搞乱了,大字报铺天盖地,抄家、无休止的批斗、隔离审查、强迫劳动……谷超豪默默地承受着.在劳动中,爬屋顶、捅下水道、扫厕所样样都干,而且干得认真。 在农村劳动中,有些人刁难他,让他干力不能及的事,他还是挣扎着干.农民同情他,对工宣队说:“谷超豪的劳动由我们生产队来安排。”把他保护起来。对此,他深为感动。最使谷超豪心疼的是他的科研工作被迫停止了。校外有些工程单位多次来复旦,要求谷超豪参加他们的研究工作,先后被回绝。 1973年,一个研究空间技术的单位直接找到了谷超豪,市里的有关机构也同意他参与此项研究,但又被单位领导否决,谷超豪为此伤心地流泪,后经力争,终于同意他“从旁协助”。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他仍然是带头人,使他有幸能把自己掌握的高速空气动力学和混合型方程的知识用到实际问题的研究中去。 在此期间,谷超豪领导的课题组完成了一系列的实际应用课题,用极其简陋的电子计算机有效地进行了“球、锥形等飞行器超音速有攻角绕流的气动力计算”和“绕蚀外形气动力计算”等。有关单位对以上课题作了如下的评价:“这些课题是国内首次较完整的结果,与某指挥部的实验数据相符合,协助了某型导弹头再入计算摸拟综合课题的完成.” 1974年6月,杨振宁到复旦大学作规范场理论报告并建议进行共同研究。规范场理论研究基本粒子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现代数学。在报告会上,谷超豪等数学系、物理系的教师作出了热烈反响,使杨振宁认识到复旦的数学家们不仅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还有对现代物理学问题的深入了解。复旦方面成立了由谷超豪任组长的联合研究小组,开始了共同研究。 杨振宁感到意外的是,几天后,谷超豪和胡和生就对规范场的数学结构获得了两项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最早证明了杨-米尔斯(Mills)方程的初始问题的局部解的存在性,又弄清了无源规范场和爱因斯坦引力论的某些联系和区别。其后,小组又陆续做出新的成果,发表了《规范场理论若干问题》的论文.这以后,杨振宁又两次来复旦合作研究,都取到了很有意义的成果。这些使杨十分高兴,一再热情地向谷超豪发出赴美研究的邀请。 当春风重新吹绿祖国大地的时候,谷超豪已是五十岁人了.仗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上的进取精神,他很快便在数学的几个研究领域接连取得了新的国际领先的成果,受到了国际数学界的瞩目。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难度很高,甚至被认为是“属于下一世纪”的问题。 1977年,谷超豪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代表团成员访问美国。在加州大学贝克莱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马里兰大学,谷超豪就偏微分方程和规范场的数学结构用英语作了四次学术报告,受到听讲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的欢迎。 陈省身教授写信给中科院数学所,赞赏谷超豪的成就。任之恭教授等还向我驻美联络处表示祝贺。访美期间,谷超豪还访问了被誉为国际偏微分方程研究中心的美国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研究所,拜访了著名老数学家弗里特里克斯,当年正是他提出了正对称方程组的理论。谷超豪谈到了自己以此理论为工具研究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情况,75岁的弗里特里克斯特别高兴,他说,谷超豪的工作实现了他想把正对称方程进一步用于混合型方程的夙愿。编辑本段先生寄语对青年学者的建议 我觉得国家最需要的事情都要努力去做,做学问总是得耐得住寂寞,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快得到认可和重视。不过数学的应用比较间接,所以一旦看中了重要的问题,对国家建设起重要作用的,都应该努力去做。我自己搞数学研究的经验就是要对创造感兴趣,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才可能有新的研究成绩出来。对学生的建议 数学能够把各种复杂的现象都描述得非常好。年轻人都应该学点数学,即使本科学数学,以后转到别的领域去也没有关系。因为数学总是能够在各行各业都发挥一点作用。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的小游戏,年轻人都可以试一试的。 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的问题,包括池塘水的频率、太阳升起落下的规律,都可以用数学的办法解决,尤其是多观察自然现象,从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比如我最喜欢的预测台风,基本规律很简单,就是台风是从南往北走,而且是反螺旋形的,而且风向可以看雨点方向掌握,风速可以根据经验估算,通过简单的运算就可以当场预测台风了,而且比较准。对老师的建议 有人认为现在要培养聪明人,还有人认为要培养专业人。我认为要培养重视创造,重视思维能力的人。 老师不能满足于上课给学生讲点内容,应该多给学生提点问题,帮助学生成长,但是不能号召他们去做那些没有条件做的事。也不能搞题海战术,单纯地让他们记住解题方式。其实现在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做老师的应该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而不是让学生去胡思乱想,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果学生都能够被调动起来的话,既可以提高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又能够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老师应该给学生的除了上课内容以外,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科学界最前沿的研究,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更广泛,眼界也会更高一点,视野也会更广,这些不论是继续从事研究还是转行都有好处。培养研究生的时候,要让研究生发挥自己的作用。好多人招学生,都是名义学生,这样会影响学生质量。对于业余爱好的见解 我的业余爱好就是解决问题,思考问题。我还喜欢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因为和数学具有规律性一样,诗歌的对仗也是一种规律,非常优美。我最喜欢的诗是杜甫的诗,因为他的诗大多数是反映社会民生的问题。李白的诗歌也很好,比较豪放一点。还有些诗人的诗歌也很好,但是我的欣赏水平不高,所以欣赏不到它们的优美。我喜欢看的书是《三国演义》 ,这是一本聪明的书,里面写了很多聪明的人,做了聪明的事。我觉得年轻人可以看看这本小说。现在我的业余爱好是思考广义相对论。编辑本段社会评价 他治学的特点是能够迅速进入新的领域,抓住重要问题,并在其中作出创造性的新成就。他的主要兴趣在于纯粹数学和流体力学、理论物理的结合点上,他以为数学家如能和其他领域 谷超豪的科学家有共同语言,那将得益无穷。他也坚信,优秀的数学成果早晚将会对其他科学发生重大影响。对于数学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课题,他非常重视,他不但鼓励其他人努力对此作出贡献,而且他也尽可能亲自参与,以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数学修养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途径。 他是一个非常勤奋和善于利用时间的人。虽然他一直负担着和数学没有直接关系的重任,但他始终没有放松数学的研究工作。火车上、飞机上的时间,他也不放过.他多次说过,人的天赋总是有所不同的,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可以较快地取得成绩,但要想取得突出的成就,就必须有不同于常人的刻苦努力。编辑本段命名 2009年10月20日,以谷超豪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谷超豪星”命名仪式在复旦大学举行。被命名的小行星是2007年9月11日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国际编号为171448,该小行星绕日运行周期为3.47035年。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于2009年8月6日批准,这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谷超豪星”,作为对这位著名数学家的褒奖[1]。

“零点猜想”,是20世纪初提出的关于点集理论的著名猜想。由数学家华罗庚在提出并在国际数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Landau-Siegel猜想被认为是数学领域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至今仍未被攻克的重要数学难题之一。《自然》杂志曾发表过一篇名为《Downtown Whole Is More Things in Memory》文章,总结了这篇论文对一些领域重要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益唐和他的同事们在美国数学会(CVSI)杂志发表论文。论文从构造函数说起,对数论核心领域里最重要的数学难题之一的Landau-Siegel零点猜想进行了一个系统性证明,这是首次系统性地对这一重要几何问题进行了一个系统性的证明,并将该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数学期刊《Journal of Analysis》上。

国家自然科学奖揭晓,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张益唐教授和他课题组共同完成的“低维几何中的黎曼积分”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一奖项是对我国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进行奖励的活动。

奥利弗·马修斯在间担任剑桥大学理学院讲师。他利用黎曼空间的不连续空间(VRL)建立了李群论猜想,证明了该猜想中所有可能的零点。在这篇论文中,马修斯通过对 VRL函数图中任意一个点(1和2)进行精确的操作,发现了它们的零点被证明存在。这一结果表明,在某些情况下,点集理论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零点,而且只有一个会在其中出现。

中国微分几何学者论文发表

这是一篇有关“素数定理”的论文。数学界的几大猜想中,“素数猜想”一直饱受质疑,如今张益唐教授终于将其攻破。据《澎湃新闻》报道,日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士张益唐教授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对“素数猜想”这一数学界尚未攻克的难题进行了详尽、系统、深入的研究,该工作在理论上为零点猜想这一世界级数学难题的解答开了一个好头。

此前,张益唐已成功解决了国际同行最难的素数猜想——“阿贝尔奇偶性”、并且证明了该猜想对于数理论界基本问题之一——黎曼猜想是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数学联盟(微分几何领域中最具权威的组织)第29届大会上,代表中国学者发表获奖论文《关于素数闭区间1≤ R 0< n> Bi 2-12 a》。

素数猜想,是对数论中素数定义理论、数论和拓扑学基本问题提出的一系列数学问题。它对一般数论、数理逻辑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具有重大影响。素数猜想由数学家华罗庚于1919年提出,这个问题对数论和微分几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个猜想包括:素数关于每一个数字都是唯一不可变数、素数是唯一有固定数量级或者素数是零点对称性、素数是个整数。

张益唐团队一直认为,阿贝尔奇偶性和“阿贝尔奇奇性”不能同时被证明。因此,研究人员进行了长达12年的讨论。“这项研究不仅将证明素数闭区间1≤ R 0< n> Bi 2-12 a≤ R 0< n> Bi 2-12 a的性质,还将这些发现扩展到与素数闭区间1≤ R 0< n> Bi 2-12 a相邻的四个非平凡素数闭区间,并将这些发现与多个素数闭区间中发生的有趣现象联系起来。”研究人员说。

如果你的学术生涯中遇到这样的论文,相信你会感到惊讶。这是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数学家张益唐博士带领团队完成,他们证明了其为Landau-Siegel零点猜想。这一“中国人”这是全世界华人数学家向全世界发出的祝贺之声!此前,张益唐团队曾获得数个重要的成果及论文。

该论文从理论到应用证明了该猜想是数理逻辑的“基石”,其重要性将影响人类对数学问题的解决以及知识获取。其在数学和物理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论文引用自美国数学协会(AAA)的统计,张益唐领导的研究团队在一年内向学术界公布了4个Landau-Siegel零点猜想的证明。同时张博士还表示,这些结果对于未来数理逻辑相关领域的研究将产生重要影响并引发全世界数学家向该方向迈进;而对于数学界来说,这也是值得纪念与庆贺的事情。

虽然中国数学家已经为世界数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国际上相比,中国的数学家还很少。近年来,我国取得的杰出贡献在国际上已经越来越受瞩目。特别是在数理逻辑领域上取得杰出的成就,特别是在Landau-Siegel零点猜想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对整个数理逻辑领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张益唐获得这一结果显示出他在这一领域中超群精湛的数学水平及卓越的推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与张益唐同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杨柳岩教授也在今年6月在《数学年刊》上发表了论文,证明了其对零点猜想所做出的工作。张益唐在文章中提到这个猜想是由他的同事们共同努力而得到的结果。我们也希望该论文能够影响到更多人对Landau-Siegel零点猜想提出相关质疑及研究热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秀雄、王兵在微分几何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证明了“哈密尔顿-田”和“偏零阶估计”这两个国际数学界20多年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日前,国际顶级数学期刊《微分几何学杂志》发表了这一成果,论文篇幅超过120页,从写作到发表历时11年。

微分几何学起源于17世纪,主要用微积分方法研究空间的几何性质,对物理学、天文学、工程学等产生巨大推动作用。“里奇流”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描述空间演化的微分几何学研究工具。

“大到宇宙膨胀,小到热胀冷缩,诸多自然现象都可以归结到空间演化。”王兵教授比喻说,比如说我们吹一个气球,气球不断膨胀,可以用“里奇流”来研究它空间的变化,最后得到一个“尽善尽美”的理想结果。

陈秀雄与王兵团队长期研究微分几何中“里奇流”的收敛性,运用新思想和新方法,他们在国际上率先证明了“哈密尔顿-田”和“偏零阶估计”这两个困扰数学界20多年的核心猜想。

据了解,他们的研究耗时5年,论文篇幅长达120多页。王兵说,就像在写一篇小说,“不同之处在于,靠的是逻辑推导而不是故事情节推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篇幅浩繁、审稿周期漫长,这篇论文从投稿到正式发表又花了6年。不过,这么长的发表周期在数学界并不鲜见,因为审稿人需要足够多的时间去了解新的概念和方法。

《微分几何学杂志》审稿人评论认为,这篇论文是几何分析领域的重大进展,将激发诸多相关研究。菲尔兹奖获得者西蒙·唐纳森称赞说,这是“几何领域近年来的重大突破”。

在发布这篇论文之前,王兵还只是个“平平无奇”的几何学研究者。2003年与恩师陈秀雄的相遇,为他打开了里奇流的大门。

里奇流是什么呢?按照定义,里奇流即是用微积分的方式描述空间演化。王兵用肥皂泡解释了这种“描述”:“吹一个肥皂泡,一开始吹出来可能是哑铃状的,但在空中飘一会儿之后,形状会慢慢变化,直到变成了一个球之后不再演化了,这个‘球’就是泡泡的一种稳定状态。”里奇流的作用,就是研究“肥皂泡”的空间变化,最后得到一个“稳定”的理想结果。

2003年,俄国人佩雷尔曼宣称自己解决了庞加莱猜想,依据的就是里奇流方法。这让他成了当时里奇流研究中毋庸置疑的No.1。然而这项解决了微分几何学“百年悬案”的划时代成果,却被刚刚赴美读研的王兵抓到了“把柄”。

在研究佩雷尔曼论文的过程中,王兵觉得其中有一个步骤他怎么都想不通。反复思考之后,王兵有了个大胆的猜测:佩雷尔曼错了。

年轻的研究生为了给学术大牛“挑错”,特地写了一封邮件。令王兵惊喜的是,这封“纠错贴”三天内就得到了佩雷尔曼的回复,学术大牛坦率地承认了行文中的错误,并很惊讶这个错误一直无人向他指出,虽然文章广为流传已经两年多了。

这次“书信往来”和佩雷尔曼的肯定,让王兵对里奇流的兴趣更浓了,他也期待和佩雷尔曼能有更多学术上的互动。

佩雷尔曼却没有给王兵这个机会。解决庞加莱猜想后,佩雷尔曼“看破红尘”,直接退出数学界。这让相关研究都陷入了停滞状态。而导师陈秀雄告诉王兵:“好的数学必然是有强大生命力的,佩雷尔曼的数学是一定要追随的,应该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继续深挖”。

佩雷尔曼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他的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凯勒里奇流。佩雷尔曼下一步打算用自己的方法破解哈密尔顿-田猜测。

虽然佩雷尔曼的隐退让这个“打算”变得遥遥无期,但哈密尔顿-田猜测的发展前途还是被陈秀雄看到了。把里奇流和凯勒几何结合起来,解决复二维哈密尔顿-田猜测,成了陈秀雄王兵师徒俩随后五年的工作重心。

2013年年底,陈秀雄、王兵终于理清了证明思路,之后用了半年时间整理内容,2014年夏天,这篇凝结5年研究成果、师徒共同署名的证明被张贴到了预印本网站arXiv上。在这篇长达120页的文章中,师徒俩利用自行设计的辅助工具,搞定了哈密尔顿-田猜测中的空间紧性问题,还“顺手”解决了1990年提出的偏零阶估计猜测。

谷超豪(1926-),数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温州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3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获科学博士学位。历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撰有《数学物理方程》等专著。研究成果“规范场数学结构”、“非线性双曲型方程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经典规范场”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0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2010年1月11日,谷超豪院士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文名: 谷超豪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浙江温州 出生日期: 1926年5月15日 职业: 数学家,教授 毕业院校: 浙江大学数学系;莫斯科大学 主要成就: 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代表作品: 《隐函数方程式表示下的K展空间理论》,《齐性空间微分几何学》 目录人物简介履历人物生平出生小学中学大学工作经历成就及荣誉学术研究先生寄语对青年学者的建议对学生的建议对老师的建议对于业余爱好的见解社会评价命名人物简介履历人物生平 出生 小学 中学 大学工作经历成就及荣誉学术研究先生寄语 对青年学者的建议 对学生的建议 对老师的建议 对于业余爱好的见解社会评价命名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谷超豪(1926.5.15-)浙江温州人。数学家。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 谷超豪。1959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复旦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齐性黎曼空间、无限维变换拟群、双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理论、调和映照和孤立子理论等方面取得了系统、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首次提出了高维、高阶混合型方程的系统理论,在超音速绕流的数学问题、规范场的数学结构、波映照和高维时空的孤立子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担任过复旦大学副校长和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对两校的发展作了一定的贡献。编辑本段履历 1926年5月15日,谷超豪出生在温州市,幼年由婶母抚养。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谷超豪进入温州中学。 1943年秋天,谷超豪考上了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开始了大学生活。 1948年,谷超豪大学毕业,苏步青选留他作助教。 1948年3月,谷超豪在浙江大学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组织中一名自觉的先峰战士。 1950年与同门师妹胡和生结为夫妻。 1952年升为浙江大学龙泉分校讲师,1953年转到复旦大学,1956年升为副教授 谷超豪。 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进修。 1959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60年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国家科委攀登计划非线性科学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94年当选为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又致力于大学的行政工作,均取得重要成就,为我国数学研究和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8月6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编号为171448的小行星命名为“谷超豪星”。 2010年1月,谷超豪院士获得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编辑本段人物生平出生 1926年5月15日,谷超豪出生在温州市,幼年由婶母抚养,婶母的性格对谷超豪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从小善良、纯真、助人为乐。小学 他5岁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两年后进入温州瓯江小学。谷超豪从 谷超豪小性格文静,聪慧过人,对各门功课都有兴趣。数学、语文、历史、地理、自然等课程,都学得很好。他平时文文雅雅,不太爱说话,不大喜爱运动。但是,在课堂上,他思想活跃,喜欢独立思考。特别是数学,分数与循环小数的互化早在小学三年级时就掌握了,并开始知道数学上有无限的概念。中学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谷超豪进入温州中学。温州中学后来汇集了不少回乡的大学老师,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尤其是数学和物理。这对谷超豪来说真是如鱼得水。他的语文、社会科学、数理的基础是很全面的,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在谷超豪初一时,老师讲完乘方的知识后,出了道习题:用4个“1”组成一个最小数,但不能用运算符号,谷超豪举手回答:“是1的111次方”老师又说“那3个9组成的最大数哪?”“是9的9次方的9次方”)他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看了不少课外书,如刘熏宇著的《数学园地》,其中介绍了微积分和集合论的初步思想,使他初步了解到数学中无限的3个层次:循环小数,微积分,集合论,这使他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大学 1943年秋天,谷超豪考入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注:时值抗日战争岁月,浙江大学在浙江龙泉市开设有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后成为苏步青的得意弟子,开始了大学生活。当时一年级课程并不要求太多的逻辑推理,但对直观能力、演算能力和解应用问题的能力,却有很高的要求。这些训练,为谷超豪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基础。谷超豪原来有不太细致的毛病,通过学微积分,逐步克服了。他读了一本用综合方法写的射影几何的著作,完全不用计算,便能把二次曲线的基本性质描述清楚,引起他很大兴趣。他非常喜爱笛沙格定理、帕普斯定理和帕斯卡定理等。从此,他对几何学就有了偏爱。后来,他的许多研究成果,即使是分析的或物理的,都带有几何的风格。 同时他也感到,尽管自己看了大量的书和做了许多难题,但听了苏步青、陈建功这些著名教授的课后,方觉自己的了解是很肤浅的。因此他认识到必须把自学与课堂的严格训练结合起来,基础才更为扎实。 谷超豪还尽可能多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他对物理学的课程非常感兴趣,他认为物理和数学相互促进。理论力学是必修课,他做了许多题目;他并不满足于做对,还常常探索其他比较别致的做法,为此,受到周北屏教授的称赞。周老师说:念理论力学要有几何的眼光与手段。谷超豪在三四年级时选修了物理系的量子力学、相对论、理论物理等课程,这在数学系的学生中是极少的。当时虽然学得不深,但直到70年代他去研究和规范场有关的数学问题时,还深深感到这些选修课对他大有益处。他一直认为:数学需要从其他自然科学中吸取营养,这是“数学直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得到好课题,又可以发现新方法。他的许多研究工作都是和这个想法分不开的。 谷超豪在学习时就开始研究工作。四年级第二学期,他曾研究了三维空间代数曲线的一项性质,将结果写成论文。为慎重起见,他再一次查阅了文献,发现他人已有类似的研究,文章便不发表了。不久,他对陈建功所提出的有关拉普拉斯变换的一个问题,作出了解答,成为和陈等合作的一篇论文的部分内容,后来在英国伦敦数学会杂志上发表。编辑本段工作经历 1949年,杭州解放,谷超豪被调到中国科协杭州分会工作,担任分会秘书和党组书记。他把杭州市的科技人员团结在科协周围,组织全市科学家为经济建设出谋划策,科普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杭州分会的地址在长生路4号,当年在杭州的一些科技界人士,至今还亲切地回忆起“长生路4号精神”,那就是齐心协力让科学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然而,忙于科协工作的他,总感到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当他意识到是因为离开了那些图形、概念、定理和公式以后,他才感到自己的一生是再也离不开数学了。他向领导部门提出了要求:不中断数学研究与教学。青春年华,精力充沛。白天,他在科协忙碌,去浙大听课和做教学工作,晚上就在宿舍里研究数学,直至深夜。苏步青在为青年教师开的课程中,提出了K展空间理论方面的一个未能解决的问题,谷超豪立刻被迷住了。两星期后的一天晚上,已经相当疲倦的谷超豪的大脑思维又开始异常活跃起来,K展空间,子流形,子流形的子流形……一个新的想法形成了。 谷超豪最早的微分几何论文《隐函数方程式表示下的K展空间理论》的思想形成了,用近来的数学术语来说,这便是“分叶”的思想,这思想很快被他利用来解决了苏步青提出的问题。1951年,这篇论文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目。 1951年春天,他作为中国科协代表团的五个成员之一,和梁希、茅以升等到捷克斯伐洛克去参加世界科协理事会。临行前,周总理亲自接见了他们,对重大的原则问题作了指示,并立即同意他们在苏联参观三周的要求。参观活动,再一次激起了谷超豪的数学热情。 1951年,国家发出了“革命青年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这对处在科协工作和数学研究矛盾中的谷超豪来说,无疑是解脱的一个机会。苏步青教授看出谷超豪在数学上的才能和前景,便向浙江省文教当局提出调动他的工作的建议,使谷回到了浙江大学。1952年升为讲师,1953年转到复旦大学。 1956年升为副教授。那一年,谷超豪出席了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作为主席团成员之一,他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华罗庚也很早注意到这位数学界的新秀。谷超豪去北京,华曾几次请他吃饭,并鼓励他要做出有自己特色的、系统的工作。谷超豪非常感动,并把这些教导牢记在心。 1957年,谷超豪去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进修之前,从事了微分几何领域的仿射联络空间和芬斯拉空间的研究。这时他己看到,微分几何的研究必须整体化,不能只限于局部性质。他就两类空间的整体的嵌入问题得出了完整的结果。 莫斯科大学微分几何教研组有两个学派。一派以菲尼柯夫为首,另一派以拉舍夫斯基为主。谷超豪到了莫斯科,这两位教授都对他很赏识。拉舍夫斯基马上请他在讨论班作学术报告,菲尼柯夫便到这个讨论班听谷超豪报告。他们对谷超豪的报告,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都把他看成是自己“学派”中的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谷超豪便确定以“无限连续变换拟群”为主攻方向。这一领域是19世纪数学大师S。李和20世纪著名几何学家E。嘉当发展起来的,由于难度高,所以发展缓慢。谷超豪赴苏前,就听过苏步青以E。嘉当所著的《黎曼几何》为教材的课程,他又精读过这本书的法文版。嘉当的思想和方法的心领神会和莫斯科大学的优越学术环境,终于读完了E。 嘉当在这一方面的主要著作,并且得到一系列新成果。他每隔两三周就在讨论班上作一次报告,深得同行们的赞赏。他到莫斯科仅一年的时间,参加讨论班的教授们一致认为应该授予这位来自中国的学者以科学博士的学位。谷超豪的博士论文的题目是《论变换拟群的某些通性及其在微分几何中的应用》。 答辩会在1959年6月举行,著名数学家刘斯杰尼克任答辩委员会主席。谷超豪从容不迫,侃侃而谈,回答了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他巧妙的构思,令人信服的工作,得到了专家们一致高度的评价,投票建议授予他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依照苏联的学位制度,获得博士学位是很艰难的.这是迄今为止莫斯科大学唯一的中国博士。评述人称赞他继近代最有名的微分几何大师E.嘉当之后,在这个领域里第一个作出了有实质性的发展和推进的人。当时在莫斯科大学,谷超豪还参加了由莫斯科大学校长彼得罗夫斯基院士领导的偏微分方程讨论班,为他日后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1960年,谷超豪的夫人胡和生也进入了变换拟群的研究。胡和生是苏步青的研究生,1952年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业后,在院系调整时随苏到了复旦大学。谷、胡两人为了事业着想,一直到1957年才结婚。谷超豪从苏联回来后,她对谷的工作非常有兴趣,进一步研究齐性黎曼空间,得出了决定黎曼空间运动解的全部定隙性的有效的方法,并确定了前面八个定隙,解决了60年前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福比尼所提出的问题。 他们有关齐性黎曼空间的结果,整理在专著《齐性空间微分几何学》(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1964年)中,此外,谷超豪在1959年学成回国后,还决定了能作为无限连续群的迷向群的所有实不可约线性群,也处于国际前列。当时和国外交流不畅,谷超豪又忙于许多新任务和新课题,博士论文也无暇整理出版,所以有的结果国外并不知道。编辑本段成就及荣誉 1948年,谷超豪大学毕业,苏步青选留他作助教。1952年升为讲师,1953年转到复旦大学,1956年升为副教授。一次,苏步青在为青年教师开的课程中,提出了K展空间理论方面的一个未能解决的问题,谷超豪立刻被迷住了。谷超豪最早的微分几何论文《隐函数方程式表示下的K展空间理论》的思想形成了,1951年,这篇论文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目。1956年,苏联评论杂志《数学》创刊时,登了一篇长篇评论,介绍了谷超豪的论文。 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进修,1959年获该校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60年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国家科委攀登计划非线性科学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曾兼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数学组召集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又致力于大学的行政工作,均取得重要成就,为我国数学研究和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齐性黎曼空间、无限维变换拟群、双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理论和孤立子理论等方面也取得一系列成果。近年来,在偏微分方程和规范场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引起了国际数学界重视,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三等奖各一项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研究解决了超音速机翼绕流等数学问题,其成果比国外早十多年。在正对称方程组和混合型方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首次提出了高维、高阶混合型方程的系统理论,受到了国际同行高度称赞。在规范场的数学结构方面也取得一系列成果,近年来,在高维时空的孤立子理论的研究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从事教学工作数十年,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教学人才。 他情系桑梓,对温州教育事业尤为关心,在担任温州大学校长期间,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对温州大学的发展起关键作用。他还捐设“谷超豪奖学金”激励温大学子立志成材。编辑本段学术研究 由于谷超豪在政治上的经历和业务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复旦大学号召广大师生学习谷超豪走又红又专的道路.1960年,他升为教授.他又不断在新的研究领域取得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原子弹、导弹、超音速飞机的相继问世,给数学领域带来了非线性双曲型方程和混合型方程求解的研究课题,刺激了这一研究方向的迅猛发展.苏、美等国的许多著名数学家都相继投入了这方面的研究.谷超豪从苏联学成回国后,立志为祖国发展空间科学作一些有关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为此,需要建立一支专门从事偏微分方程研究的队伍,于是,他在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里组织了课题组(现在已发展成为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微分方程研究室),他密切注意这种方程组和流体力学间的联系。他和学生们合作,解决了间断初始值局部解存在性问题,写成论文《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组的不连续初始值问题》。 他还写成了论文《双曲型方程组的一个边界问题和它的应用》(《数学学报》,1963),解决了超音速机翼绕流的数学问题.他的学生李大潜、俞文在这些工作基础上,完整地建立了两自变数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组的边值问题局部解的理论.以上这些工作因过去交流较少,国外科学家知道得不多,70年代末当他们知道这些结果后,感到相当意外,并认为谷超豪等人当时在这方面的工作走在他们前面十多年. 接着谷超豪在高音速的锥形流和跨音速流问题的教学和研究中,遇到了混合型方程的边值问题.一开始他就绕过传统的路线,致力于发展1958年弗里德里希斯(Friedrichs)所提出的正对称方程组的理论,他把当时已有的一阶可微性理论发展为高阶可微性的理论,从而成为一项讨论线性方程以及拟线性方程经典解存在性的有效工具。 在论文《一类多自变数的混合型偏微分方程》(《中国科学》,1965)中,他建立了一大类多自变数的混合型方程的解的存在性定理,这在国际上是首次.他还发现了较为奇特的新性质:对这种二阶方程,有某些闭区域,即使在边界上给出两个边界条件解仍然存在且唯一的,如果变动一下方程的低阶项,不给定边界条件,解也只能有一个。12年后,美国数学家代表团访问中国,在访问报告中称赞谷的工作是“十分新颖和相当重要的”。 正当谷超豪和他的研究小组的工作取得丰硕成果而且在迅速发展时,1966年开始的那一场浩劫把这一切都搞乱了,大字报铺天盖地,抄家、无休止的批斗、隔离审查、强迫劳动……谷超豪默默地承受着.在劳动中,爬屋顶、捅下水道、扫厕所样样都干,而且干得认真。 在农村劳动中,有些人刁难他,让他干力不能及的事,他还是挣扎着干.农民同情他,对工宣队说:“谷超豪的劳动由我们生产队来安排。”把他保护起来。对此,他深为感动。最使谷超豪心疼的是他的科研工作被迫停止了。校外有些工程单位多次来复旦,要求谷超豪参加他们的研究工作,先后被回绝。 1973年,一个研究空间技术的单位直接找到了谷超豪,市里的有关机构也同意他参与此项研究,但又被单位领导否决,谷超豪为此伤心地流泪,后经力争,终于同意他“从旁协助”。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他仍然是带头人,使他有幸能把自己掌握的高速空气动力学和混合型方程的知识用到实际问题的研究中去。 在此期间,谷超豪领导的课题组完成了一系列的实际应用课题,用极其简陋的电子计算机有效地进行了“球、锥形等飞行器超音速有攻角绕流的气动力计算”和“绕蚀外形气动力计算”等。有关单位对以上课题作了如下的评价:“这些课题是国内首次较完整的结果,与某指挥部的实验数据相符合,协助了某型导弹头再入计算摸拟综合课题的完成.” 1974年6月,杨振宁到复旦大学作规范场理论报告并建议进行共同研究。规范场理论研究基本粒子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现代数学。在报告会上,谷超豪等数学系、物理系的教师作出了热烈反响,使杨振宁认识到复旦的数学家们不仅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还有对现代物理学问题的深入了解。复旦方面成立了由谷超豪任组长的联合研究小组,开始了共同研究。 杨振宁感到意外的是,几天后,谷超豪和胡和生就对规范场的数学结构获得了两项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最早证明了杨-米尔斯(Mills)方程的初始问题的局部解的存在性,又弄清了无源规范场和爱因斯坦引力论的某些联系和区别。其后,小组又陆续做出新的成果,发表了《规范场理论若干问题》的论文.这以后,杨振宁又两次来复旦合作研究,都取到了很有意义的成果。这些使杨十分高兴,一再热情地向谷超豪发出赴美研究的邀请。 当春风重新吹绿祖国大地的时候,谷超豪已是五十岁人了.仗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上的进取精神,他很快便在数学的几个研究领域接连取得了新的国际领先的成果,受到了国际数学界的瞩目。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难度很高,甚至被认为是“属于下一世纪”的问题。 1977年,谷超豪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代表团成员访问美国。在加州大学贝克莱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马里兰大学,谷超豪就偏微分方程和规范场的数学结构用英语作了四次学术报告,受到听讲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的欢迎。 陈省身教授写信给中科院数学所,赞赏谷超豪的成就。任之恭教授等还向我驻美联络处表示祝贺。访美期间,谷超豪还访问了被誉为国际偏微分方程研究中心的美国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研究所,拜访了著名老数学家弗里特里克斯,当年正是他提出了正对称方程组的理论。谷超豪谈到了自己以此理论为工具研究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情况,75岁的弗里特里克斯特别高兴,他说,谷超豪的工作实现了他想把正对称方程进一步用于混合型方程的夙愿。编辑本段先生寄语对青年学者的建议 我觉得国家最需要的事情都要努力去做,做学问总是得耐得住寂寞,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快得到认可和重视。不过数学的应用比较间接,所以一旦看中了重要的问题,对国家建设起重要作用的,都应该努力去做。我自己搞数学研究的经验就是要对创造感兴趣,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才可能有新的研究成绩出来。对学生的建议 数学能够把各种复杂的现象都描述得非常好。年轻人都应该学点数学,即使本科学数学,以后转到别的领域去也没有关系。因为数学总是能够在各行各业都发挥一点作用。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的小游戏,年轻人都可以试一试的。 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的问题,包括池塘水的频率、太阳升起落下的规律,都可以用数学的办法解决,尤其是多观察自然现象,从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比如我最喜欢的预测台风,基本规律很简单,就是台风是从南往北走,而且是反螺旋形的,而且风向可以看雨点方向掌握,风速可以根据经验估算,通过简单的运算就可以当场预测台风了,而且比较准。对老师的建议 有人认为现在要培养聪明人,还有人认为要培养专业人。我认为要培养重视创造,重视思维能力的人。 老师不能满足于上课给学生讲点内容,应该多给学生提点问题,帮助学生成长,但是不能号召他们去做那些没有条件做的事。也不能搞题海战术,单纯地让他们记住解题方式。其实现在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做老师的应该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而不是让学生去胡思乱想,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果学生都能够被调动起来的话,既可以提高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又能够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老师应该给学生的除了上课内容以外,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科学界最前沿的研究,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更广泛,眼界也会更高一点,视野也会更广,这些不论是继续从事研究还是转行都有好处。培养研究生的时候,要让研究生发挥自己的作用。好多人招学生,都是名义学生,这样会影响学生质量。对于业余爱好的见解 我的业余爱好就是解决问题,思考问题。我还喜欢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因为和数学具有规律性一样,诗歌的对仗也是一种规律,非常优美。我最喜欢的诗是杜甫的诗,因为他的诗大多数是反映社会民生的问题。李白的诗歌也很好,比较豪放一点。还有些诗人的诗歌也很好,但是我的欣赏水平不高,所以欣赏不到它们的优美。我喜欢看的书是《三国演义》 ,这是一本聪明的书,里面写了很多聪明的人,做了聪明的事。我觉得年轻人可以看看这本小说。现在我的业余爱好是思考广义相对论。编辑本段社会评价 他治学的特点是能够迅速进入新的领域,抓住重要问题,并在其中作出创造性的新成就。他的主要兴趣在于纯粹数学和流体力学、理论物理的结合点上,他以为数学家如能和其他领域 谷超豪的科学家有共同语言,那将得益无穷。他也坚信,优秀的数学成果早晚将会对其他科学发生重大影响。对于数学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课题,他非常重视,他不但鼓励其他人努力对此作出贡献,而且他也尽可能亲自参与,以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数学修养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途径。 他是一个非常勤奋和善于利用时间的人。虽然他一直负担着和数学没有直接关系的重任,但他始终没有放松数学的研究工作。火车上、飞机上的时间,他也不放过.他多次说过,人的天赋总是有所不同的,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可以较快地取得成绩,但要想取得突出的成就,就必须有不同于常人的刻苦努力。编辑本段命名 2009年10月20日,以谷超豪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谷超豪星”命名仪式在复旦大学举行。被命名的小行星是2007年9月11日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国际编号为171448,该小行星绕日运行周期为3.47035年。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于2009年8月6日批准,这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谷超豪星”,作为对这位著名数学家的褒奖[1]。

如何将论文分成几部分发表

论文主要内容:

一、论文的标题部分

标题就是题目或题名,标题需要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重要的特定内容逻辑组合,论文题目非常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

二、论文的摘要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摘要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2、研究的主要内容

3、完成了哪些工作

4、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5、结构或结果的意义

三、论文关键词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和叙词。关键词是标识文献的主题内容,单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

四、引言

又称为前言,属于正片论文的引论部分。写作内容包括:

1、研究的理由

2、研究目的

3、背景

4、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

5、作用和意义

五、正文部分

论文的主题,占据论文大部分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要求这部分内容一定要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利,主题明确。

六、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文章在研究过程和论文撰写是所参考过的有关文献的目录,参考文献的完整标注是对原作者的尊重。不只在格式上有具体要求,在数量、种类、年份等方面又有相关要求。

一篇文章一般是由导言、正文和结论构成的,各个部分有各自的内容分工。导言一般要介绍研究史,并简要提示本文的突破点在哪。正文可以再细分成几节,从几个方面来论证你的观点。结论是对论据和论点的简要总结,有时提示将来的课题展开。 在安排文章的结构时,一定要注意各个部分的比例要大体上合适。正文是文章的主体,要用浓重的笔墨来书写自己的创造性成果,因此文字一定较多。这样就要求大家要把正文的内容分出层次,有时要用章节来划分,在安排章节和层次时,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注意文章的逻辑性,要由浅入深,一环套一环地展开论述,各个章节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结论一般要简要,文字要凝练。发表论文就不讲述了,你直接到脚印代写论文 这个网站看下就有。

可以,不同论文不同架构,同一数据不建议多篇使用,但是可以做不同比较不同形式的处理以便表达不同的结果得出不同的结论。

通常作者要想将自己的作品发表,会把作品直接寄(送)至报社或杂志社,报社和杂志社在审阅后,如决定发表作者的作品,则会向作者发出用稿通知,并支付稿费。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报社、杂志社由于工作繁忙,所以往往不能及时审阅来稿或发出用稿通知。

因此,作者可能在向一家报社或杂志社投稿后,由于长时间没有音讯,则将稿件再转投其他报社、杂志社,但最后两家报社或杂志社却都采用并刊登了该作者的同一作品,从而造成一稿多投的现象,此时作者是否可以向两家报社或杂志社同时索要稿费呢?根据合同法规定,投稿人(即作者)的投稿行为属于要约,出版单位同意发表是承诺,此时出版合同成立。但是对于报纸与期刊,往往无法与每个投稿人订立专门的出版合同,因此一稿多投的行为并不为法律所严格禁止。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杂志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15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30日内未收到杂志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杂志社投稿,但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根据这条规定,著作权人如果要一稿多投,应当符合15天或30天的标准才行。因此,在无合同特别约定的情况下,著作权人只要符合了15天或30天的期限,即使出现一稿多投的现象,出版单位也不能以一稿多投为由,而拒绝支付稿酬。

有很多小伙伴们就会很奇怪了,当我们把毕业论文完成之后,要如何发表呢?那小编我今天就针对“发表论文流程”这一情况,为大家解答疑惑吧!

一般来说呢,发表论文流程分为以下六步:

一、投稿

投稿是指论文发表人员选择好投稿期刊之后,我们再通过邮箱、在线投稿窗口、QQ或者微信等方式将自己的论文稿件发送给编辑就好了。

二、审核(也俗称为审稿)

投稿之后,编辑会按照投稿的先后顺序对论文进行一个审稿过程,有的期刊杂志是会收取审稿费的,如果我们发表论文需要加急发表的话,是需要在投稿时标注清楚的,这个可能会产生加急费用。审稿环节是整个论文发表过程中耗时最长的,它可以说影响了论文发表周期的长短,只因为论文审稿可能会反复进行。

三、审稿结果

审稿结果主要介绍通过审稿并被录用了的论文。通过杂志社论文三审的论文,杂志社会下发录用通知书,并注明好预安排在某年某期发表此篇论文,之所以是预安排,是因为还需要交纳版面费。

四、交费

交费就主要指的是版面费了,在我们交纳费用之后,论文才会正式进入安排刊期出版的流程。

五、安排发表

费用到位之后,便可以安排刊期了,并按照日期出版见刊。而少部分论文的发表可能会被延期,这样的现象也属于正常情况,原因就比如有人安排加急类似之类的问题。

六、寄送样刊

论文见刊之后,杂志社会给作者寄送一本样刊的,是作为用途上交的材料。到此整个的论文发表流程就基本结束了。

那么以上呢就是“发表论文流程”的六大步骤啦!那最后小编要提醒大家一点,在我们进行论文写作时一定要保证是自己原创的,这样的话在进行论文查重检测的时候也不会存在那么多需要修改的地方,同时大家要记得去进行自查,保证论文更高程度的通过哦!

发表微积分论文

莱布尼茨(1646-1716)20岁时写了一本关于推理方法的著作《论组合的艺术》作为他的哲学博士论文并凭此获得教授席位。1670-1671年他写了第一篇力学论文,随后他到巴黎当大使,认识了一些数学家、科学家,其中惠更斯激发了他对数学的兴趣。莱布尼茨自称,他在1672年之前基本不懂数学。1673年他到英国又认识了一些数学家、科学家,一边当外交官一边搞科研。(想起胡适拿了经费去太平洋对面撸了三十几个学位)1716年他悄无声息地去世。 虽然他是法学教授,但是他在逻辑学、力学、光学、数学、流体静学力、气体学、航海学和计算机方面做了重要贡献。他的社交远至锡兰和中国,力图调和旧教与新教的争论,呼吁建立德国科学院。他重视知识应用,批评大学只注意细枝末节的知识而不培养判断。在他看来,手艺人的技术比学者的深奥知识有用,德文比拉丁文易于理解便于思维。 莱布尼茨从1684年起发表微积分论文,不过他的许多智慧结晶在一本从未发表的笔记本里。1714年他写了《微分学的历史和起源》,不过因为隔了太久,且处于洗脱剽窃罪名的目的,文本不够可靠。莱布尼茨的笔记本记录,1673年他看到求曲线切线正问题和反问题的重要性,反方法等价于用求和求面积体积;1675他有了系统性的发展,这与他的博士论文也有一定联系,对于平方的序列0,1,4,9……,他观察到第一阶差1,3,5,……的和是序列最后一项。第二阶差2,2,2,……之后的第三阶差消失。他把次序看成x,序列看成y,前后两项序列差为dy,dy的积分=y,ydy的积分=y^2/2。他又通过几何得到了另一个定理:xdy的积分=xy-ydx的积分。他的困难是要把这个概念从离散的数列扩展到任意函数上。 在1675年的手稿中,他创造了积分符号,来自于sum首字母拉长、可能因为他研究巴罗的著作,所以很早意识到微分和积分是逆运算。在手稿中他认为积分是和,微分是差,尽管巴罗和牛顿也利用反微分求面积,但莱布尼茨第一个断言了这一关系,但他不清楚怎样利用一组矩形得到曲面下面积(因为当时缺少清楚的极限概念)。 1676年的手稿中,他意识到求切线的最好办法是求dy/dx,半年后给出了dx^n=nx^(n-1)dx和对应积分函数。他说这个序列是普遍的,不管x的序列是怎样的。 1677年,莱布尼茨又给出了微分两个函数的和、差、积、商以及幂和方根的法则,但没有证明。他在1684年发表的文章里公开了微分两个函数的和、积、商法则和dx^n=nx^(n-1)dx,并给出求切线、极值、拐点的应用,但因为写得不清晰,伯努利兄弟称“与其说是解释,不如说是迷”。(詹姆斯伯努利和约翰伯努利两兄弟把莱布尼茨未成体系的工作做了许多加工,带来了许多新发展) 1680年,dx成为横坐标的差,dy成为纵坐标的差,并被取为无穷小,把dy称为纵坐标沿x轴移动时y的瞬间的增长。对于弧,他给出dz=dx方和dy方的和开根号(可以认为z是以x、y为直角边的三角形的斜边),对于绕x轴的旋转体体积,V=π(y^2)dx的积分。 1686年,他给出了带积分形式的摆线方程,意图说明他的方法和符号可以把一些曲线表示为方程,包括韦达和笛卡尔认为没有方程的曲线。他给出了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微分,并承认指数函数是一类函数。 莱布尼茨精挑细选了一些符号,如dx,dy,logx,d^n。

起因就是关于微积分的发现权之争,后面逐渐演变成英国和德国科学系统之争,方舟子在他的文章中有详细的阐述:原文如下1665年夏天,因为英国爆发鼠疫,剑桥大学暂时关闭。刚刚获得学士学位、准备留校任教的牛顿被迫离校到他母亲的农场住了一年多。这一年多被称为“奇迹年”,牛顿对三大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和光学的研究都开始于这个时期。在研究这些问题过程中他发现了他称为“流数术”的微积分。他在1666年写下了一篇关于流数术的短文,之后又写了几篇有关文章。但是这些文章当时都没有公开发表,只是在一些英国科学家中流传。 首次发表有关微积分研究论文的是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莱布尼茨在1675年已发现了微积分,但是也不急于发表,只是在手稿和通信中提及这些发现。1684年,莱布尼茨正式发表他对微分的发现。两年后,他又发表了有关积分的研究。在瑞士人伯努利兄弟的大力推动下,莱布尼茨的方法很快传遍了欧洲。到1696年时,已有微积分的教科书出版。起初没有人来争夺微积分的发现权。1699年,移居英国的一名瑞士人一方面为了讨好英国人,另一方面由于与莱布尼茨的个人恩怨,指责莱布尼茨的微积分是剽窃自牛顿的流数术,但此人并无威望,遭到莱布尼茨的驳斥后,就没了下文。1704年,在其光学著作的附录中,牛顿首次完整地发表了其流数术。当年出现了一篇匿名评论,反过来指责牛顿的流数术是剽窃自莱布尼茨的微积分。于是究竟是谁首先发现了微积分,就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了。1711年,苏格兰科学家、英国王家学会会员约翰·凯尔在致王家学会书记的信中,指责莱布尼茨剽窃了牛顿的成果,只不过用不同的符号表示法改头换面。同样身为王家学会会员的莱布尼茨提出抗议,要求王家学会禁止凯尔的诽谤。王家学会组成一个委员会调查此事,在次年发布的调查报告中认定牛顿首先发现了微积分,并谴责莱布尼茨有意隐瞒他知道牛顿的研究工作。此时牛顿是王家学会的会长,虽然在公开的场合假装与这个事件无关,但是这篇调查报告其实是牛顿本人起草的。他还匿名写了一篇攻击莱布尼茨的长篇文章。当然,争论并未因为这个偏向性极为明显的调查报告的出笼而平息。事实上,这场争论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没有人,包括莱布尼茨本人,否认牛顿首先发现了微积分。问题是,莱布尼茨是否独立地发现了微积分?莱布尼茨是否剽窃了牛顿的发现?1673年,在莱布尼茨创建微积分的前夕,他曾访问伦敦。虽然他没有见过牛顿,但是与一些英国数学家见面讨论过数学问题。其中有的数学家的研究与微积分有关,甚至有可能给莱布尼茨看过牛顿的有关手稿。莱布尼茨在临死前承认他看过牛顿的一些手稿,但是又说这些手稿对他没有价值。此外,莱布尼茨长期与英国王家学会书记、图书馆员通信,从中了解到英国数学研究的进展。1676年,莱布尼茨甚至收到过牛顿的两封信,信中概述了牛顿对无穷级数的研究。虽然这些通信后来被牛顿的支持者用来反对莱布尼茨,但是它们并不含有创建微积分所需要的详细信息。莱布尼茨在创建微积分的过程中究竟受到了英国数学家多大的影响,恐怕没人能说得清。后人在莱布尼茨的手稿中发现他曾经抄录牛顿关于流数术的论文的段落,并将其内容改用他发明的微积分符号表示。这个发现似乎对莱布尼茨不利。但是,我们无法确定的是,莱布尼茨是什么时候抄录的?如果是在他创建微积分之前,从某位英国数学家那里看到牛顿的手稿时抄录的,那当然可以做为莱布尼茨剽窃的铁证。但是他也可能是在牛顿在1704年发表该论文时才抄录的,此时他本人的有关论文早已发表多年了。后人通过研究莱布尼茨的手稿还发现,莱布尼茨和牛顿是从不同的思路创建微积分的:牛顿是为解决运动问题,先有导数概念,后有积分概念;莱布尼茨则反过来,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先有积分概念,后有导数概念。牛顿仅仅是把微积分当做物理研究的数学工具,而莱布尼茨则意识到了微积分将会给数学带来一场革命。这些似乎又表明莱布尼茨像他一再声称的那样,是自己独立地创建微积分的。即使莱布尼茨不是独立地创建微积分,他也对微积分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莱布尼茨对微积分表述得更清楚,采用的符号系统比牛顿的更直观、合理,被普遍采纳沿用至今。因此现在的教科书一般把牛顿和莱布尼茨共同列为微积分的创建者。实际上,如果这个事件发生在现在的话,莱布尼茨会毫无争议地被视为微积分的创建者,因为现在的学术界遵循的是谁先发表谁就拥有发现权的原则,反对长期对科学发现秘而不宣。至于两人之间私下的恩怨,谁说得清呢?尤其是在有国家荣耀、民族情绪参与其中时,更难以达成共识。牛顿与莱布尼茨之争,演变成了英国科学界与德国科学界、乃至与整个欧洲大陆科学界的对抗。英国数学家此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愿接受欧洲大陆数学家的研究成果。他们坚持教授、使用牛顿那套落后的微积分符号和过时的数学观念,使得英国的数学研究停滞了一个多世纪,直到1820年才愿意承认其他国家的数学成果,重新加入国际主流。牛顿与莱布尼茨之争无损于莱布尼茨的名声,对英国的科学事业却是一场灾难。虽然说“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巴斯德语),但是让民族主义干扰了科学研究,就很容易变成了科学也有国界,被排斥于国际科学界之外,反而妨碍了本国的科学发展。

微积分是高等数学的一部分知识,关于微积分的论文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数学微积分论文的 范文 ,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初等微积分作为高等数学的一部分,属于大学数学内容。在新课程背景下,几进几出中学课本。可见初等微积分进入中学是利是弊已见分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很多在岗教师而言,还很陌生,或是理解不透彻。这样不利于这方面的教学。我将对初等微积分进入中学数学背景,作用及教学作简单研究.

关键词:微积分;背景;作用;函数

一、微积分进入高中课本的背景及必要性

在数学发展史上,自从牛顿和莱布尼茨创建微积分以来,数学中的很多问题都得以解决。微积分已成为我们学习数学不可或缺的知识。其在经济、物理等领域的大量运用也使之成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但牛顿和莱布尼茨创建的微积分为“说不清”的微积分,也就是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微积分的理论依据,只是会应用。这使得很多人学不懂微积分,更不用说让中学生来学习微积分。

柯西和维尔斯特拉斯等建立了严谨的极限理论,巩固了微积分基础,这是第二代微积分,但概念和推理繁琐迂回,对高中生更是听不明白。近十年来,在大量的数学家如:张景中,陈文立,林群等的不懈努力下,第三代微积分出现了相比前两代说得清楚,对高中生而言,也更容易理解。这为其完全进入高中课本奠定了基础。从内容来看,新一轮的课改数学教材在微积分部分增加了定积分的 概念及应用(求曲边梯形面积,旋转体体积,以及在物理中的应用),可能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人教版新教材与北师大版在这方面有所不同。即利用定积分求简单旋转体体积在北师大版教材中出现了,但人教版没有。

从课标和考试大纲(参考2011年高考考试大纲)上看,初等微积分所占比重也是越来越重。回顾历届高考,微积分相关题型分值越来越高。但就我个人观点,初等微积分在中学数学中的作用还没有真正全面发挥。我认为,它是学生中学数学和教师教学的一条线索,它是我们研究中学函数问题的统一 方法 ,也是联系中学与大学数学知识的纽带!

二、微积分在中学数学中的作用

1.衔接性与后继作用。微积分本是大学高等数学范畴,是大学开设的课程。让现在中学生提前学习部分微积分知识,这便为其以后升入大学学习微积分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使数学知识从小学到大学从内容上衔接得更加紧密。也不会再出现很多大学生认为的大学数学知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没有任何作用的观点.

2.解决数学相关知识的作用。高中数学函数在整个中学数学内容中,不论从高考所占比重还是自身难度来说都应该排在首位。对学生来说永远是最难学的,得分率也相对比较低。很多学生讨厌数学就是讨厌函数,提到数学中的函数就头晕。由于应试 教育 的关系,学生又不得不学习函数,而函数思想本身也是高中数学学习的一条线索。微积分的进入对学生学习函数问题找到了统一的方法。高中阶段我们所研究的函数问题一般是以一些基本初等函数为媒介研究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当然也有应用。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函数应用问题逐渐在淡化。而初等微积分知识即研究函数的重要工具,如:微积分可以求函数的单调性,最值。最重要的是它可以画出函数的图像,其实,当函数图像画好后,几乎函数所有性质都可以解决。学生只要学好微积分便掌握了研究函数的统一方法,那么高中阶段的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所有初等函数的学习就可以统一,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学习了先进的数学思想。对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相信还可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在高中阶段,初等微积分还可以解决不等式问题,求二次曲线的切线问题,求曲边梯形的面积等很多数学问题。利用微积分不仅可以使问题简化,并能使问题的研究更为深入、全面。

3.提高数学在其他学科的应用能力。作为自然学科的数学本身已应用于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领域。而作为中学数学,它对中学 其它 学科的推动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如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也离不开数学。在高中阶段往往会因为数学的教学进度而影响其它学科的进度。如地理中要学习地球的经度,纬度等知识就需要先学习数学中球体相关知识和解三角形相关知识。当微积分进入中学数学后,数学这个学科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了。特别像物理中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瞬时速度,加速度等问题利用微积分的导数求解起来更加简单,容易理解。新课程人教版数学教材选修2-2中专门加入了利用定积分求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一节。另外,微积分解决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也进入中学课本。可见,微积分进入中学教材,对促进学科间知识的整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国际上一些教材对微积分知识的处理

以苏联中学为例,苏联中小学为十年制,从九年级(1)(相当于我国高中一年级)中讲了数学归纳法和排列组合以后,就介绍无穷数列和极限。然后介绍函数极限和导数,所有这些都在讲解三角函数,幂函数,指数、对数函数之前。随即介绍导数在近似计算,几何(求切线)和在物理中的应用(研究速度,加速度)以及导数在研究函数问题中得应用(求函数极值,最值,单调性等)。到九年级末及十年级(2)再讲三角函数, 利用导数可以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然后介绍不定积分和定积分。接着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一章介绍指数函数的导函数,再利用反函数求得对数函数的导函数。在十年级(3)中利用微积分知识研究几何问题,用积分推导锥体,球体等的体积公式。还把球的表面积定义为球的体积V(R)对R的导数,从而立即求得球的表面积公式。可见,苏联课本中及早分散引入导数及积分的概念和计算,而不是到最后整块讲解。这样处理,可以使微积分知识结合研究函数问题,几何问题以及研究物理问题中都得到应用。

当然,还有比如台湾中学教材对微积分处理和我过现行教材区别不大,就不再介绍。而上诉对微积分的处理情况是一种在欧洲中学教材中较普遍的处理方式。其优点主要就是充分发挥了微积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使中学数学知识更加连贯,更加易懂!

摘 要:微积分是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的重要数学基础课,第一堂课是上好微积分的关键。通过三个方面就如何上好微积分绪论课做些探讨。

关键词:微积分;起源;内容;方法

微积分是门基础课,这门课的学习直接影响到今后专业课的学习,而绪论课对这门课的学习有着引导的作用,在整门课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绪论课应包含下面几个部分的内容:

一、微积分起源的介绍

微积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微分与积分。微积分的创立源于处理17世纪的科学问题。先引入微积分学的创始人之一费马研究的一个问题:假设一个小球正向地面落去,求下落后第5秒时小球的速度?若是匀速运动,则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然而这里的速度是非均匀的,那能不能把非均匀速度近似看成均匀速度?用什么方法?这就是微分学问题,再引入古希腊人研究的面积问题:计算抛物线y=x2与坐标轴x轴在0≤x≤1间所围成的面积。能不能将面积切割成n个小面积,再将小面积用小矩形来代替,由n个小矩形的面积得到所求面积?这里所用的方法就是积分问题。很早以前就有人研究过微分与积分,而微积分的系统发展是在17世纪开始的,从此逐渐形成了一门系统完整且逻辑严密的学科。微积分通常认为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创立的。这一系统发展关键在于认识到微分和积分这两个过程实际上是彼此互逆地联系着。

介绍提及的人物牛顿和莱布尼茨的相关轶事,例如创建微积分优先权的争论。牛顿于1665~1687年把研究出的微积分相关结果告诉了他的朋友,并将短文《分析学》送给了巴罗,但期间没有正式公开发表过微积分方面的工作。莱布尼茨于1672年访问巴黎,1673年访问伦敦时,和一些知道牛顿工作的人通信。1684年莱布尼茨正式公开发表关于微积分的著作。于是有人怀疑莱布尼茨知道牛顿具体的工作内容,莱布尼茨被指责为剽窃者。在两个人死了很久后,调查证明:牛顿很多工作是在莱布尼茨前做的,但是莱布尼茨是微积分思想的独立发明者。

二、介绍微积分内容及方法

微积分学研究的对象是函数,极限是最主要的推理方法,它是微积分学的基础。微积分内容有四类:一是已知物体移动的距离是时间的函数,怎样由距离得到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和加速度;反过来,已知物体的加速度是时间的函数,怎样求速度和距离。二是求曲线的切线。三是求函数的最大最小值问题。四是求曲线的长度、平面曲线围成的面积、曲面围成的体积、物体的重心。

三、为什么要学习高等数学

微积分在自然科学、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生命科学等方面都有应用,是各门学科强有力的数学工具。学好微积分,可以增加语言的严密性、精确性,可以从中锻炼人的 理性思维 ,并感受到美的艺术。例如黄金分割,无理数的■与π的表达式:

微积分的绪论课是整个教学的第一课,绪论教学能使学生对这门课有个快速大致的认识与了解,好的绪论课可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前言

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数学作为高等院校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其他各个领域及学科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尤其是微积分教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大课题。

一、我国微积分教学改革的现状

目前的数学实验中,微积分教学改革的现状中仍然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首先,优秀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在微积分教学中,重视的是教育大众化的人才,而一些顶尖的、优秀的人才的培养却重视不够。

其次,过度应试化。过度重视应试教育在微积分教学中越来越明显,轻能力重考试已成为一种倾向。

再次,学生差异大,素质下降。学生人数的激增带来学生差异的强化,面对这一情况,如何规划班级,如何区别对待学生是微积分教学面临的问题。

二、微积分课改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数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微积分教学的改革成为其中的重要部分。微积分教学的改革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一种必然。

(1)社会高度发展提出的要求

微积分作为高等数学的一部分,对技术文明的推动有重要作用,许多数学细想和数学的建树都离不开微积分。可以说,微积分在推进数学思想,推进社会进步,推进科学发展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人类思维的伟大成果,不仅是高等数学。而且是其他行业,其他专业,在不同范围和不同程度上对微积分的认识都是必要的。设想一下,如果取消对微积分的学习,那么技能的进步只是一句空谈,社会不会发展,智慧不会被充分开掘。所以,微积分教学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2)科技的发展提出的需要

当今世界,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军事、贸易等激烈的竞争和市场经济,如果没有科技的推进,则会落后于他人。如何促进科学的发展呢?微积分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科学提供了精密的数学思想,也为科学的提供了理论支撑,它不但改变了数学面貌,还是其他学科的工具和方法,微积分在自然学科的各个方面都有运用。随着科技发展的时代,提高微积分教学的质量是势在必行的。

(3)人类思维发展的需要

微积分中蕴藏着很多重要思想,比如辩证的思想,常量与变量,孤立与发展,静止变化,有限与无限等,还有“直”与“曲”,“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其实。哲学最处就是与数学密切相关的,所以,数学,尤其是微积分思想充满了逻辑与辩证,微积分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理论的学习,更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因此,微积分教学的完善有利于培养人类思维,使人类思维获得一个飞跃,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三、微积分课改的内容

根据新的教学大纲的修改,微积分教学重新设计了课程内容、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等,以学生为主体,更直观形象,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革新。全面促进了微积分教学的改革。

1、课程基本理念的改革

微积分教学的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过去是偏重理论,现在则要注重应用激发初学者的学习兴趣,尽早把握微积分的基础知识,把抽象难懂的微积分理论转变为学生容易接受、容易理解的微积分教学方式,比如说,极限是微积分知识中的难点,极限概念、运动、辩证思想等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抽象,不容易理解,从而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变得枯燥无味,理论严谨,逻辑性很强,学生上手难。微积分教学大纲的修订也体现出教学理念的更新,新的微积分教学中,适当降低了难点知识。重视对微积分本质的认识,以直观、实例来提高学生的微积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回归到自身,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生活价值的培养,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基础。

2、课程内容的改革

根据《标准》大纲的修订,微积分教学首先是对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的精简、增加、删改。修订后的教学内容比原来的教学大纲更精练,更科学。比如,原来12学时的“极限”在修订大纲中被大面积的删减。并在修订大纲中,引入导数这一很有判断意义的概念,因为导数是微积分初步了解的第一个概念,对导数概念的理解起到基础性的作用。而且,修订的课本内容中,对导数的讲解时直观形象的,应用性很强,又有许多实例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因此,微积分教学的新课改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了概念的理解难度。

3、课程设计的改革

原来的课程是从极限、连续、导数、导数应用,再到不定积分、定积分这样的次序设计的,并在“导数和微分”的前面一章给“极限”设计了许多定义,以及对“极限”的求法和运算做了讲解。修订后的大纲对课程设计做了调整,尤其是微积分讲解的路线,发生了变化,从瞬间速度,变化率,导数、导数应用再到定积分。对人文社科方面的高校微积分课程的设置,则多数是作为选修课来处理的,并与生活十分贴近,应用性很强,使非数学专业也对数学有一定的基础了解和学习兴趣。

4、教学方法的革新

(1)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生活中也取得有效地运用。微积分耶是高等数学的一个方面,因此,在微积分教学中引入数学思想方法是科学的。其中,数学分析,也叫微积分,是17世纪出现的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不仅在17世纪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今天,这种思想方法在成功解决无限过程的运算方面,即极限运算有很大的帮助。数学思想的运用已成为各国比较重视一项革新项目。

(3)加强实例分析和应用性。数学是一种逻辑推理。但也是来源于生活的,也最终给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的教学不能和现实相脱离。修订后的微积分教学大纲明显注重了实际应用性。即使是书上一个很简单的概念,也时刻穿插一些实用性的图片,在习题的练习中,也是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不是空中楼阁。比如说,用指数函数来看银行存款和人口问题,还有对数函数中涉及放射性、分贝、地震级的问题。微积分数学应用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

5、教学工具的革新。

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在微积分教学中的应用,对很好的实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很有意义,例如,作为重点和难点的“极限”概念和理论一直是教学中难以攻克的,因为它的抽象,所以老师再怎么讲解也难免有学生不理解,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师可用直观形象的动画来表现比如“无限逼近”的理论,给学生一个直观、感性的认知,还可运用多媒体设计可变参数的动画,让学生积极参与,自己动手设计,加深理解。又如导数概念的理解需要借助曲线来表现其某个点在某个时刻的瞬时速度,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画具有艺术性的示意图,设计动画,让学生在动画中领悟微积分的实质和导数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要遵循学科本身的规律,反复渗透,循序渐进,结合教材,积极引导。

四、小结

微积分论文发表

这俩人同时看了一百多年前明朝王文素的书,都是抄袭狗

莱布尼茨最早在论著中被其他人看到的,而牛顿同时领悟到。我们可以说是他们两个人同时提出并共同完善的。

艾萨克·牛顿、莱布尼茨。

十七世纪下半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英国大科学家牛顿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分别在自己的国度里独自研究和完成了微积分的创立工作,虽然这只是十分初步的工作。

他们的最大功绩是把两个貌似毫不相关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一个是切线问题(微分学的中心问题),一个是求积问题(积分学的中心问题)  。

牛顿和莱布尼茨建立微积分的出发点是直观的无穷小量,因此这门学科早期也称为无穷小分析,这正是现时数学中分析学这一大分支名称的来源。牛顿研究微积分着重于从运动学来考虑,莱布尼茨却是侧重于几何学来考虑的。

扩展资料:

微积分的应用:

微积分是与应用联系着发展起来的,最初牛顿应用微积分学及微分方程为了从万有引力定律导出了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此后,微积分学极大的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同时也极大的推动了天文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经济学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应用科学各个分支中的发展。

并在这些学科中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计算机的出现更有助于这些应用的不断发展。微积分作为一门交叉性很强的科目,除了在物理等自然科学上有强实用性外,在经济学上也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微积分

牛顿和莱布尼茨间的故事:

一,1665年夏天,因为英国爆发鼠疫,剑桥大学暂时关闭。刚刚获得学士学位、准备留校任教的

牛顿被迫离校到他母亲的农场住了一年多。这一年多被称为“奇迹年”,牛顿对三大运动定律、万

有引力定律和光学的研究都开始F这个时期。在研究这些问题过程中,他发现了他称为“流数术”的

微积分。

二,他在1666年写下了一篇关于流数术的短文, 之后又写了几篇有关文章。但是这些文章当时

都没有公开发表,只是在一些英国科学家中流传。首次发表有关微积分研究论文的是德国哲学家莱

布尼茨。莱布尼茨在1675年已发现了微积分,但是也不急于发表,只是在手稿和通信中提及这些发

现。

三,1684年,莱布尼茨正式发表他对微分的发现。两年后,他又发表了有关积分的研究。在瑞士

人伯努利兄弟的大力推动下,莱布尼茨的方法很快传遍了欧洲。到1696年时,已有微积分的教科书

出版。起初,并没有人来争夺微积分的发现权。1699 年,移居英国的一名瑞士人一方面为了讨好英

国人,另一方面由于与莱布尼茨的个人恩怨,指责莱布尼茨的微积分是剽窃自牛顿的流数术,但此

人并无威望,遭到莱布尼茨的驳斥后,就没了下文。

四,1704年,在其光学著作的附录中,牛顿首次完整地发表了其流数术。当年出现了一篇匿名评

论,反过来指责牛顿的流数术是剽窃自莱布尼茨的微积分。于是究竟是谁首先发现了微积分,就成

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了。1711 年,苏格兰科学家、英国王家学会会员约翰.凯尔在致王家学会书

记的信中,指责莱布尼茨剽窃了牛顿的成果,只不过用不同的符号表示法改头换面。

五,同样身为王家学会会员的莱布尼茨提出抗议,要求王家学会禁止凯尔的诽谤。王家学会组成一

个委员会调查此事,在次年发布的调查报告中认定牛顿首先发现了微积分,并谴责莱布尼茨有意隐

瞒他知道牛顿的研究工作。此时牛顿是王家学会的会长,虽然在公开的场合假装与这个事件无关,

但是这篇调查报告其实是牛顿本人起草的。他还匿名写了一篇攻击莱布尼茨的长篇文章。

六,当然,争论并未因为这个偏向性极为明显的调查报告的出笼而平息。事实上,这场争论一直延

续到了现在没有人,包括莱布尼茨本人,否认牛顿首先发现了微积分。问题是,莱布尼茨是否独立

地发现了微积分?莱布尼茨是否剽窃了牛顿的发现?

七,1673年,在莱布尼茨创建微积分的前夕,他曾访问伦敦。虽然他没有见过牛顿,但是与一些

英国数学家见面讨论过数学问题。其中有的数学家的研究与微积分有关,甚至有可能给莱布尼茨看

过牛顿的有关手稿。莱布尼茨在临死前承认他看过牛顿的一些手稿,但是又说这些手稿对他没有价

值。

八,1676年,莱布尼茨甚至收到过牛顿的两封信,信中概述了牛顿对无穷级数的研究。虽然这些

通信后来被牛顿的支持者用来反对莱布尼茨,但是它们并不含有创建微积分所需要的详细信息。莱

布尼茨在创建微积分的过程中究竟受到了英国数学家多大的影响,恐怕没人能说得清。后人在莱布

尼茨的手稿中发现他曾抄录牛顿关于流数术的论文的段落,并将其内容改用他发明的微积分符号表

示。这个发现似乎对莱布尼茨不利。

九,但是,我们无法确定的是,莱布尼茨是什么时候抄录的?如果是在他创建微积分之前,从某位

英国数学家那里看到牛顿的手稿时抄录的,那当然可以做为莱布尼茨剽窃的铁证。但是他也可能是

在牛顿于1704年发表该论文时才抄录的,此时他本人的有关论文早已发表多年了。

十,后人通过研究莱布尼茨的手稿还发现,莱布尼茨和牛顿是从不同的思路创建微积分的;牛顿是为

解决运动问题,先有导数概念,后有积分概念;莱布尼茨则反过来,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先有积分

概念,后有导数概念。牛顿仅仅是把微积分当作物理研究的数学工具,而莱布尼茨则意识到了微积

分将会给数学带来一场革命。这些似乎又表明莱布尼茨像他一再声称的那样,是自己独立地创建微

积分的。

十一,即使莱布尼茨不是独立地创建微积分,他也对微积分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莱布尼茨对微

积分表述得更清楚,采用的符号系统比牛顿的更直观、合理,被普遍采纳沿用至今。因此现在的教

科书一般把牛顿和莱布尼茨共同列为微积分的创建者。

一,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

1,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毕业于剑桥大学,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

家,被誉为“近代物理学之父”。

2,1687年,他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述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奠定了此后三个

世纪里力学和天文学的基础,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

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学说提供

了强而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二,莱布尼兹(Gottfrien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

1,出生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部 莱比锡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 莱比锡大学的道德哲学教授,母

亲出生在一个教授家庭。莱布尼兹的父亲在他年仅6岁时便去世了,给他留下了丰富的藏书。莱布尼

兹因此得以广泛接触古希腊罗马文化,阅读了许多著名学者的著作,由此而获得了坚实的文化功底

和明确的学术目标。

2,毕业于阿尔特道夫大学,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是一个举世罕见的科学天才,他博览

群书,涉猎百科,对丰富人类的科学知识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