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刘薇发表医学论文

发布时间:

刘薇发表医学论文

昆明医科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如下:

1.田莹

田莹,女,汉族,医学硕士,主任护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兼护理教研室主任,云南省医学领军人才、云南省医学卫生技术人员护理学科带头人,昆明医科大学校级重点学科临床护理学科带头人,中华护理学会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护理学会急诊护理专委会委员等。

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所招研究生类型:专硕/学硕

发表论文情况:发表学术论文4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6篇,SCI收录论文1篇,核心期刊13篇(北大版核心7篇、统计源核心6篇)。

2.马芳

马芳,女,回族,护理学博士,副主任护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云南省医学学科带头人,昆明医科大学第三批“百名中青年学术和技术骨干”培育对象。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腹膜后与盆底疾病专业委员会护理学组委员、西部精神医学协会心理护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护理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所招研究生类型:学硕。

发表论文情况:发表统计源期刊文章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

3.杨春梅

杨春梅,女,白族,硕士,副主任护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支部书记兼护理教研室副主任,云南省医学学科带头人、中华护理学会管理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院协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护理学会理事、云南省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护理组成员等。

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学,所招研究生类型:专硕

发表论文情况: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篇。

4.苏真芳

苏真芳,女,汉族,医学硕士,主任护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遗传科护士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辅助生殖技术监测与评估专业委员会护理学组委员。

研究方向:辅助生殖护理、糖尿病护理、护理管理;所招研究生类型:专硕。

发表论文情况:发表学术论文2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篇,核心期刊4篇(统计源核心4篇),主编护理专著1部,副主编1部,参编5部。

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是协助身心障碍者选择、参与、应用有目的性和有意义的活动,去预防、恢复或减少与生活有关的功能障碍,提升作业活动包括个人自理、休闲娱乐、生产性活动三个方面的参与,促进其最大程度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功能的恢复,增进健康,预防能力的丧失及残疾的发生,引导其达到个体最佳的生存状态,使之可以参与并贡献社会,在生活环境中得以发展。

作业治疗与物理运动治疗的区别在于运动疗法偏重于机体生理性的康复,而作业治疗偏重于个人的整体功能康复。对于同一个病人的治疗,物理运动疗法以恢复各关节的活动度和肌力为主,而作业治疗则是在上述功能的基础上利用相应的作业活动来改善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各种精细协调动作,作业治疗的目的是尽可能发挥病人的潜力,在个人自理能力、心理、社交甚至工作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1]徐兴欣;马金龙;刘雯;高彦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信号传导机制在高温致畸中的作用[J]实用医学杂志,2009,20[2]林万润刘雯马金龙, Secretagogin在神经内分泌肿瘤组织的表达[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9,6 [3]张梅英高彦丽马金龙陈晓在高温致神经管畸形大鼠中MAPKS信号传导通路的作用研究[J].,医学研究与教育2009,26(3)[4]潘晓燕高彦丽马金龙陈晓,磷酸化JNK在高温致神经管畸形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研究[J].医学研究与教育2009,26(3)[5]王静,马金龙,王强修,刘莹,.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与意义[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7,(3). [6]王静,马金龙,王家耀,王强修,.MCM蛋白与肿瘤[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7,(3). [7]王凡,马金龙,王家耀,赵跃然,刘莹,.P16~(INK4A)、CDK4和cyclin D1在子宫平滑肌肿瘤中的表达[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8]马金龙,高彦丽,南瑛,黄东林,陈琴,马明福,.当代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8). [9]马金龙,高英茂,高彦丽,刘凯,.层粘连蛋白及生长抑素在高温致神经管畸形发生中的作用[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11). [10]马金龙,高英茂,刘凯,高彦丽.Bcl—2、Bax在高温致神经管畸形发生中的表达[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9). [11]侯丽,马金龙,王来城,张捷,焦玉莲,马春燕,崔彬,赵跃然.真核表达载体pVAX1-mSLC的构建及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9). [12]鹿群,马金龙,高选,赵跃然,陈子江.钙离子载体A23187联合嘌呤霉素对人体外成熟卵母细胞孤雌激活作用的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8). [13]田桂红,马金龙,王家耀,赵跃然,朱燕.甲状腺肿瘤p14~(ARF)、p53及FHIT蛋白的表达[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5,(4). [14]马金龙,高英茂,高彦丽,刘凯.c-myc和p53基因与高温致神经管畸形中细胞凋亡发生的相关关系的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4). [15]陈子江,李梅,马金龙,李媛,马水英,高选.不同成熟期人卵母细胞慢速冷冻的初步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6). [16]刘鸣,汤春生,张水红,穆玉兰,马金龙.上皮钙粘附素/连环素复合体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4,(3). [17]尉立京,夏庆华,马金龙,王家耀,吕家驹.膀胱癌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的表达及意义[J].山东医药,2004,(18). [18]刘杜先,张慧,王家耀,王强修,马金龙.端粒、端粒酶与肿瘤诊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 [19]刘鸣,汤春生,穆玉兰,马金龙.上皮性钙粘附素及其mRNA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 [20]李乐平,侯连泽,阮永威,公伟,马金龙,张敏,吴泰璜.耐药基因蛋白Pgp、MRP、LRP、GST-π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3,(1). [21]张晓菁,温泽清,兰守敏,赵兴波,马金龙.口服大剂量MPA对子宫内膜癌血管生成的影响[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2,(5). [22]刘薇,王育华,刘明,刘春雨,马金龙,汤春生.药物流产前后血清TNF-α的变化和细胞凋亡现象的观察[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 [23]吴荣德,马睿,于启海,郭宗远,高英茂,季海萍,马金龙.新生儿肾积水[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2,(6). [24]王延军,马金龙,王春霞,李建峰.肝炎肝癌组织中CD86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2,(6). [25]马金龙,高英茂,刘凯,王家耀.高温致神经管畸形中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定量研究[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2001,(2). [26]王强修,刘杜先,马金龙,王家耀.囊性脑膜瘤16例报告[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1,(3). [27]王强修,刘杜先,马金龙,王家耀.囊性脑膜瘤的影像学与病理学诊断(附21例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1,(5). [28]温泽清,兰守敏,赵兴波,王家耀,马金龙,刘莹.口服大剂量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影响[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1,(6). [29]王强修,马金龙,王家耀.胃癌p16蛋白与PCNA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肿瘤防治杂志,2001,(1). [30]王强修,马金龙,王家耀,李新功,刘杜先.甲状旁腺腺瘤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1,(1). [31]王强修!250021济南,马金龙!250021济南,王家耀!250021济南.胃癌p16和cyclin D1的表达及意义[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1,(4). [32]郝晶,高英茂,马金龙,张保华,朱传菊.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高温致神经管畸形关系的研究[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00,(2). [33]刘秀美!泰安市(271000),马金龙!济南市(250000),侯刚!泰安市(271000).乳腺叶状囊肉瘤33例临床病理分析[J].肿瘤防治杂志,2000,(6). [34]刘杜先,刘焕刚,王强修,马金龙,王家耀.食管鳞癌中Langerhans细胞的免疫组化观察[J].山东医药,2000,(24). [35刘凯,高英茂,马金龙,张保华.人类胚胎肾组织发生的形态学观察[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9,(2). [36]马金龙,高英茂,刘凯,管英俊,张保华,.维生素A致心脏畸形过程中细胞表面糖基变化的观察[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8,(1). [37]管英俊,马金龙.癌胚抗原与胚胎发育及妇科肿瘤的研究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1998,(2). [38]刘凯,高英茂,马金龙,管英俊,史桂芝,邴鲁军,宋卫华,许冬梅.人类胚胎脾组织发生的形态学观察[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8,(3). [39]马金龙,高英茂,刘凯,管英俊,王琳,许冬梅.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在过量维生素A酸致心脏畸形中的作用: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解剖学杂志,1998,(2). [409]高英茂,马金龙,管英俊.aFGF在高温致神经管畸形中作用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解剖学杂志,1998,(1). [41]马金龙,高英茂,刘凯,武玉玲,高彦慧.高温致金黄地鼠神经管畸形中细胞凋亡的组织学观察[J].解剖学报,1998,(3). [42]刘凯,高英茂,马金龙,张保华,许冬梅,史桂芝.人类胚胎胸腺细胞凋亡的定量研究[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7,(4). [43]刘凯,高英茂,马金龙,史桂芝,张保华,许冬梅.人类胚胎甲状腺及肝脏组织发生的形态学观察Ⅱ.人类胚胎肝脏组织发生的形态学观察[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7,(2). [44]刘凯,高英茂,马金龙,史桂芝,许冬梅,张保华.人类胚胎甲状腺及肝脏组织发生的形态学观察Ⅰ.人类胚胎甲状腺组织发生的形态学观察[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7,(2). [45]管英俊,高英茂,马金龙,刘凯,李盛芳.NGF和FGF对高温干扰神经细胞生长分化之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解剖科学进展,1997,(3). [46]栾世钦,武玉玲,马金龙,宋卫华,陈乃文.叶酸、维生素C拮抗环磷酰胺致大鼠胚胎神经管畸形的研究[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5,(1). [47]高英茂,刘凯,马金龙,.神经管畸形胚胎发生机理的实验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1994,(10). [48]马金龙,高英茂.凝集素受体在神经管缺陷发生中作用的研究[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4,(1). [49]马金龙,高英茂.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在神经管畸形发生中的作用──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解剖学报,1994,(2).[50]马金龙,高英茂.凝集素在胚胎发生中作用研究(综述)。《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1992,11(3):142-146

刘薇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直接写大二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即可。

简历(英语:resume),顾名思义,就是对个人学历、经历、特长、爱好及其它有关情况所作的简明扼要的书面介绍。简历是有针对性的自我介绍的一种规范化、逻辑化的书面表达。对应聘者来说,简历是求职的“敲门砖”。

2020年12月24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明确要求招聘机构要对用人单位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同时不得泄露或者非法出售、非法向他人提供其收集的个人信息,违者将被处罚。

一份简历,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其中:

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情况,应列出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政治面貌、学校、系别及专业,婚姻状况、健康状况、身高、爱好与兴趣、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

第二部分:为学历情况。应写明曾在某某学校、某某专业或学科学习,以及起止期间,并列出所学主要课程及学习成绩,在学校和班级所担任的职务,在校期间所获得的各种奖励和荣誉。

第三部分:为工作资历情况。若有工作经验,最好详细列明,首先列出最近的资料,后详述曾工作单位、日期、职位、工作性质。

第四部分:为求职意向。即求职目标或个人期望的工作职位,表明你通过求职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工种、职位,以及你的奋斗目标,可以和个人特长等合写在一起。

为体现不同人群的特点,四部分的排序及组合会根据实际情况略有出入。

众所周知,在世界范围内的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可以推动一个人学术地位的提升,也能为职业前景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大家在发论文的路上你追我赶,乐此不疲。然而,在无数文章被提交之后,但只有极少数被接收。2013年,Nature共收到11000篇论文投稿,最终只发表了856篇,发表比例为7.8%。那么,想在顶尖期刊发表论文,除了研究本身之外,还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在伦敦举办的一次Naturejobs职业展览会(Naturejobs Career Expo)上,Nature的母公司——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的编辑Peter Gorsuch,以及Nature的编辑Sadaf Shadan为大家分享了一些科研成果发表过程中的建议,Nature Communications的资深编辑&团队经理Nicky Dean也分析了这些牛刊看重的要素,以下是他们一些观点。 数据是所有研究工作的核心。 Peter指出,事实上,一篇论文如果没有出色的数据支撑,几乎不可能在顶尖期刊上发表。而且,即便数据出色,如果文章的质量很差也是不行的。 假设你的研究在讲述一个“故事”。 一篇文章应该从提出问题入手,之后形成逻辑论证。Sadaf 指出:“一篇优质论文通常少不了有力的证据和引人注目的结论。”所以,确保你的“故事”中没有任何漏洞。一项优秀的研究应该构建出某种系统或者想法的轮廓,一篇论文也应该讲述一个清晰明了、引人入胜的“故事”,同时在写作时对目标期刊的风格做到心中有数。比如,这篇论文是发在Journal of Virology(病毒学期刊)合适呢?还是发在Infectious Diseases(传染病学期刊)合适? 了解你的读者。 没人有义务必须读完你写的文章,如果不仔细斟酌论文的受众的话,也会在无形中降低论文的潜在影响力。科研论文的受众很特别,但千万不要对你他们的知识水平值期待得太高,尤其是在影响力比较大的一些期刊上,这些期刊的收稿标准之一就是论文相关性比较宽泛。所以,尽管你的读者可能是科学家,但不一定就是你所在研究领域的专家。 简洁,干净、清晰。 Nicky表示,千万不要低估标题跟摘要的重要性。尽管学者们在论文写作末期才会考虑这两个细节,但它们正是编辑跟审稿人最关注的点。要确保标题和摘要起到诱饵的作用,拉着读者往下读。这就意味着尽量不要在标题和摘要中使用不必要的专业术语。例如,“Sylvilagus nuttallii: a semi-arboreal lagomorph(山棉尾兔:一种半栖树兔形目动物)”就远远不如“Tree climbing behaviour in Mountain Cottontail: Sylvilagus nuttallii(山棉尾兔的爬树运动行为)”。 摘要部分应该介绍研究主题、论文要回答的问题,还应该总结主要研究发现,并对其可能产生的价值以及应用这些研究发现的前景给出观点性陈述。可以通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来展开论文:论文想展示的主要结论是什么?该研究成果会对哪些领域产生影响?与该领域之外的其他领域相关性有多大?  一个出彩的论文标题和摘要吸引读者去关注论文。 此外,留心自己平常所读论文的结构和语言。不只是自己的领域,其他领域也会为你提供很多的灵感。 充分利用图表。 图表能够直观地展现你的发现,而且图表与图表之间一定要有逻辑顺序,并且与你论文所讲述的“故事”一一对应。在大数据时代,图表在科研成果中的应用简直到了泛滥的地步,所以你要懂得取舍。Peter建议,在所有的数据中,选最能展现自己研究要点的数据,而不要将所有数据都往论文上堆砌。此外,科学研究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就是从别人的研究中受到启发或者获得灵感,因此在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就能让更多需要看到你研究的学者看见你的论文。 Nicky说:“有的学者知道如何构思一篇论文,论文语言水平也很好。这些论文经过了深思熟虑和仔细打磨,观点成熟,结构清晰,让人一看就知道重点在哪里,这无形中就增加了读者的兴趣和论文的影响力,所以有想法还不够, 论文写作水平也很关键 。” 历经多年的科研训练,大多数人都形成了一种在论文中去展现“快来看看我做了些什么”的写作思维,但是如果真正想要提高自己的研究价值跟影响力的话,更应该建立在论文中展现“ 来看看这个问题为什么重要 ”的写作思维。

发表期刊论文的整体流程:1.投稿先根据自己的论文研究方向,选择合适的期刊,写作后进行投稿。2.三审三校初审责任编辑对已登记编号的来稿进行初审,初审的主要内容为:1. 有无政治性和政策性问题;2. 是否违反保密性和著作权的有关法规;3. 是否符合办刊方向;4. 论文的学术性、科学性如何,确定有无必要请专家复审;5.论文组成的各要素是否齐全,图表是否符合要求,格式是否规范;复审即专家评审。通过初审的论文,及时送评审专家库中的有关专家评审,复审的重点是学术水平。为保证审稿的公平、公正,采用“内稿外审,外稿内审”的原则。审稿专家建议“修改后发表”,并有重要修改意见时,应将稿件作退修处理,必要时再次复审。复审时间为两个月。终审主编(或常务副主编)在前二审的基础上作进一步审理,并提出拟用稿清单,供常务编委会会议定稿。3.录用通知有些录用通知就在官网系统里,有些录用通知通过邮件发送,收到录用通知后就静等出刊就好啦。4.出刊期刊出版后,杂志社会把纸质版样刊寄给作者。5.检索文章出刊后1-3个月被网站收录,比如知网、维普、万方、龙源,可以上网检索到。(有需要文章上网朋友要注意这一点)如何投稿:投稿是有技巧的,而不是说写完学术论文就大功告成,而且还有可能,一不小心就前功尽弃。例如; 如果你所在的单位是金融行业,那你就投稿在相关领域的期刊社上,又或者你是为了评定职称,那你就要根据当地的政策文件来选择,核心还是普刊。千万别小看了这一步,这是很多新手小白第一次发表期刊论文最容易踩的坑。哪些行业可以准备期刊论文?教师、工程师、经济师等发表期刊论文通常是为了每年的职称评定,而像医生、大学生、金融行业、科研人员等,都可以根据自身领域的发展空闲去规划发表期刊论文。以上就是发表期刊论文的整体流程啦,论文投稿并不难,但是过程很复杂,准备的时间也很长,所以如果是邻近毕业或者即将参加评审的小伙伴,论文一定要提前准备!

长海医院胡薇发表的论文

蔡东联:1949年12月出生,医学硕士,第二军医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硕)士生导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营养科主任、第二军医大学临床营养学教研室主任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临床营养中心主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首席营养顾问,上海职工医学院客座教授。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临床营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分会副理事长、中华临床医学会副理事长、上海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兼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茶叶学会理事、中国老年学会营养与食品分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常务理事兼营养师协作组组长上海市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营养学会理事、中华名医协会理事、国际传统医学会理事,美中国际营养杂志总编辑、中国临床营养杂志编委、茶报编委、家庭用药编委、营养与食品卫生杂志编委、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编委、氨基酸与生物资源杂志编委、中华实用医药杂志常务编委、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编委、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编委、中国临床康复常务编委、中国医学荟萃杂志编委、上海医学编委等。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优秀教师,并荣立个人和集体三等功多次。对临床营养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造诣颇深,为人正派,学风端正,多次被评为我校和外校优秀教员和优秀带教教师,目前指导的在读博士、博士后、硕士近20人。先后主持或参加30多项国家、军队、学校和医院等各类基金课题的研究,熟练掌握营养学、临床营养学的各种动物实验方法,以及毒理学急、慢毒性试验和特殊毒理学的畸变、突变和癌变研究的动物实验方法。多次获得国家、军队和院医疗或科技成果奖多项,2004年被评为全国茶叶科技优秀工作者。主编出版《食疗.药膳》、《临床营养治疗学》、《临床营养学》、《现代饮食治疗学》、《实用营养师手册》、《老年饮食营养》、《家庭营养万宝全书》、《学校系列保健丛书》《新概念饮食营养系列丛书》 等近50本专著,发表论文300余篇。主讲:临床营养学 卢良恕院士.浙江湖州人,出生于上海,1947年1月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农业部科技委副主任(部党组成员)、中国农学会会长等,是十二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主任、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已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主编和专著10余部。曾荣获1998年度“中国工程科技奖”及2001年中国老科协“科技耆英奖”。 顾方舟,院士, 浙江省宁波市人。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1955年于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学 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医学副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 他在研究中曾发表论文、报告50余篇、专著3部,先后5次受到国家级、部级、医科院级 奖励,其中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英国皇家内科学院、欧洲科学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分别于1978年、1990年和1992年授予他院士称号,现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 李连达,院士,辽宁沈阳人,1951年考入 北京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后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1956年毕业。入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在将近50年中医药研究工作中,发表了学术论文230多篇,编写专著17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甲级类及各级科技成果20多项,先后进行70多种中药新药的研制和药理研究项目,其中有20种已获得新药生产证书。兼任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保健食品审评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委员会审评委员、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等。 顾景范,营养学专家。江苏无锡人。1952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所所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理科学会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化学会理事,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等。在国内首先从事热环境下维生素提高机体耐热能力的研究。改进了核黄素营养善微量酶学评价方法。七十年代先后主持研制成通用型十一种结晶氨基酸注射液和创伤用十七种结晶氨基酸注射液。著有《静脉营养》、《热带营养》等。 李里特教授,1948年5月出生于西安,中国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副书记,食品工程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赴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生院农畜产加工工程专业留学,1988年2月获博士学位,1994年任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副校长、副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1995年任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副书记、博士生导师,并获农业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社会学术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等。 赵霖教授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全国十大首席健康教育专家,长期从事微营养素的研究,通晓中医营养学理论,并曾6次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欧洲,先后在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营养生理研究所、动物营养研究所、生命科学中心等学术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对西方现代营养学有深刻的理解。现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 王学敏,男,第二军医大学博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德国海得堡大学生物化学系博士学位。1979年在第二军医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任助教、讲师及教授;1991年-1998年任教研室副主任,分管教学工作;担任的社会工作有:1993年起任中国生物化学会理事。1997年、2001年连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2002年~ 任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00年任长海医院营养科兼职教授;2005年中国科学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1997年获得“创伤和应激时线粒体功能的变化及其防治”军队科技进步贰等奖(第一作者);1989年获得“烧伤早期大鼠肝线粒体功能的改变”军队科技进步叁等奖(第二作者)。主编参编了十余本相关书籍,如主编研究生教材“高级医学生物化学教程”,参编卫生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生物化学”第五版,参编卫生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生物化学”第六版等等。国外发表的SCI收录文章10余篇。主讲:基础营养学 钟燕,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副教授。200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获营养学博士学位,2003~2005年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临床营养中心从事博士后工作,目前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人群乳糖不耐受、重症急性胰腺炎以及婴幼儿食物过敏营养治疗方面有深入研究。1999~2003年期间四次前往荷兰Groningen大学进行课题合作和技术学习,作为合作课题的主要参与者,在该大学营养与代谢实验室、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进行人体营养代谢和肠道菌群代谢研究。目前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参与欧洲肠外与肠内营养学会研究基金(ESPEN Nutricia Research Fellowship Award),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公关项目,上海市体育局攻关项目等多项基金研究。获得2004年四川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5年第二军医大学优秀博士后、上海市2005年第8届“明治乳业生命科奖”优秀奖。作为第二负责人获得2006年度第一届中国营养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8部(《营养师手册》、《实用营养学》、《医学营养学》、《糖尿病课堂》等),并在《家庭医生报》、《健康报》、 《大众医学》、《食品与生活》等杂志发表科普文章十余篇,包括从“毒奶粉”事件看婴幼儿营养不良、“青春与健康之源-花粉”、“饮茶与养生”、“认识益生菌”、“没鳞的鱼胆固醇高不高”、“胆固醇你可以吃多少”,等等。主讲:公众营养学 葛升,女,主治医师,第二军医大学临床营养学博士,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上海市临床营养质控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国中医药学会营养与药膳食疗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烹饪协会美食营养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从事临床营养治疗工作十五年。获局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院级新技术新项目奖励2项。主编、参编多本营养学书籍,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擅长于各种疾病的饮食调理和营养治疗,尤其是糖尿病、痛风、高脂血症、胰腺炎、肝脏疾病、孕期营养、老年营养、学生营养、减肥等饮食治疗和饮食指导。主讲:营养软件的应用 周家春,男,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常务副主任,教授,食品工程方向硕士生导师,上海市食品学会理事。曾在无锡轻工大学(现江南大学)任教、在光明乳业任工程师,1992年起在华东理工大学任教,先后主讲了食品工艺学、食品营养学、食品添加剂应用、食品生物化学、食品营养生理学等本科与研究生课程。。主要从事具有特定作用的功能性原料和食品添加剂的研发,如低热量油脂salatrim的制备和性能研究、富硒肉鸽活性肽的研制、鱼精调味品的开发、溶血磷脂开发应用、果仁抗氧保鲜剂的研究开发、淀粉磷酸酯的开发、海藻糖在焙烤制品中的应用研究等。对乳制品,特别是酸奶和乳酸菌饮料有较持久的研发经历;擅长于果汁饮料等食品的开发。近年来的代表性论著有《食品工艺学》、《食品工业新技术》、《食品感官分析基础》。主讲:食品添加剂。 陈舜胜,男,上海水产大学食品学院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水产学会资深会员及水产品加工利用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会员,中国营养学会会员,上海市营养学会理事,上海市食品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1982年起在上海水产大学食品学院任教,先后主讲了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感官评定、水产食品加工工艺学、食品添加剂应用、水产食品学等本科与研究生课程。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包括负责中日国际合作研究——中国淡水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近10项,参与编写《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产卷》、《化工大百科》等重要著作10部、发表论文70余篇。主讲:食品添加剂。 刘国艳,女,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0年于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获博士学位。2000年8月起,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任教,食品安全与功能食品学科梯队成员。讲授《药理学》、《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近年来主要进行食品中有害残留物的快速检测技术(如生物传感技术,免疫学技术等),氟中毒的分子毒理学,食品、药品、保健品开发的安全性评价,清除体内过量自由基和过氧化物的天然产物开发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主持上海市科委标准化项目1项、;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各1项.在"全国学术会议3篇论文获"优秀论文"奖.申请专利3项。近5年在SCI收录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篇,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参编《动物营养代谢病》《食品毒理学》等专著5部,参编21世纪教材2部。主讲:食品卫生与安全。 袁海平,女,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副教授、生化营养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运动营养学。从事新药研制、生物化学、营养学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从教以来,承担了大量本科生及研究生的生物化学、营养学教学工作,主编运动营养教材1本,参编教材2本。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在教学的同时长期从事生物化学及营养学基础和应用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市级、院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国家95重点攻关项目“抗尿激酶、抗纤维蛋白单克隆抗体的研制”;“不同强度运动对机体重要脏器细胞凋亡的影响”;“控体重对重竞技运动员机体的影响及营养干预”;“重竞竞技运动员围塞期生化营养监控及体液补充的研究”等。在国内一类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近年来主要研究运动员长期控体重与急性减体重的营养问题,运动员的水盐代谢,提高运动能力与消除运动性疲劳的营养措施。主讲:运动营养学。 郭永洁 ,女,医学硕士, 副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营养食疗研究室主任;上海药膳食疗协会常务理事;东方国际药膳食疗协会常务理事;论著:1.《中医食养食疗学》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1年6月;2.《中医饮食美容》主编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6年;3.《老年病中西结合治疗》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4.《饮食注意》 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年;5.《中医营养学》 主编 上海中医药大学自编教材 2005年;论文:1.郭永洁.温病治法对新发传染病治疗的优势[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29(1);2.郭永洁.90例慢性胃炎湿热证临床病理指标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3):21~22.3.郭永洁.薛生白《湿热病篇》[J].全国辨证论治学术会议论文集. 4.郭永洁.中医“食疗”中的“四性”与营养学的关系[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4,10:66~67.5.郭永洁. 宋代医家庞安时的温病学观[J].湖北中医杂志,1997,19(1):27~28.6.郭永洁.明代相火说平议[J].浙江中医杂志,1995,30(8):367~369.科研课题;1994~1995 上海市教委课题“传染病文献研究”主要承担者;2000 上海市教委课题“慢性胃炎湿热证研究”负责人;2002~2004 中医证的研究 承担“湿证研究”负责;2005.12~2006.3 上海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人禽(兽)共患性疫病文献研究”主要负责人专利:智能药穴导入系统 获发明专利 专利号:00127906.8主讲:美容营养学。 马福良,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1978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中医方剂学、中药学及中医药膳学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对中医食疗药膳研究等有一定心得,长期担任本科生及老年大学中医药膳课的教学,深受好评。并在黄浦区中心医院中医门诊部开设专家门诊,擅长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防治。曾先后参与编写《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医药膳学》,《怎样进补最健康》,《高等中医自学考试应考模拟试题精编》等相关中医药著作多本,发表论文数篇。主讲:药膳营养学。 姜培珍,女,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在的复旦公共卫生学院),一直从事营养与食品安全工作。现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任主任医师,从事营养、保健食品与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社会兼职:卫生部食品法典专家组成员、卫生部食品卫生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自由基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儿童食品专业学会理事、上海市食品学会儿童营养食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食品学会乳酸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营养学会和上海营养学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目前担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审评专家。主讲社区营养学。 张建华,男,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副研究员。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食品科学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8月至今在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食品工程系工作。主要从事食品安全和功能性食品方面的研究,近期主要研究方向有发酵食品中生物胺的形成与检测、纳豆生产菌株产氨的分子机理及其菌种改良等。讲授《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等课程。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0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2篇。编写专著1部。主讲食品卫生与安全。 施洪飞,男,是第一位以营养药膳为研究课题的医学博士,扬州大学中医营养学教授、扬州大学营养学(理学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理学营养学、营养生理)硕士生导师,日本国茶水女子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分会副会长。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中医饮食保健学》、《功能食品保健学》、《运动营养学》、《药膳工艺学》、《营养与功能食品学》、《中医营养发展简史》等六门课程的教学教学任务。 主持或参加多项国家及部省级课题和国际合作课题。作为工作第一主持人进行了省社会发展项目《延缓衰老和调节免疫药膳配方规律和功效评价研究》工作,排名第一。主持省高校自然基金项目《准扬菜工艺标准及工业化生产研究》工作,排名第一。负责江苏省自然基金《荷叶黄酮提取物结构鉴定及功能研究》的功能评价研究,排名第二。负责省高校自然基金《200种药膳工艺标准研究》的100种药膳工艺标准。主讲:药膳营养学。 史仍飞:男,营养学博士,上海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是运动营养学。主要从事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教学、科研工作。主要讲授课程为《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等,参加编写《运动营养学》和《运动生理学》等教材。擅长不同项目运动训练的营养指导和运动员减、控体重的营养指导工作。目前主持上海市教委项目一项,项目名称为“饮食剥夺对大鼠脑组织5-HT和色氨酸羟化酶的影响”,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项目名称“振动力量训练促进肌肉力量增加的机制研究”;上海科委项目1项,其它参加科研项目为“不同强度运动对机体重要脏器细胞凋亡的影响”、“控体重对重竞技运动员机体的影响及营养干预”、“重竞技运动员围赛期生化营养监控及体液补充的研究”等。在国内一类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和上海营养学会会员。主讲课程为:运动营养学。 倪建俐,女,新华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理事。出生1963年,1987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二十年。发表临床研究论文二十余篇,教学论文三篇,参编专著一本。曾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和市科委课题。在教育电视台讲授女性的中医保健。参编的《现代女性的自我包装》一书,是1994年三八妇女节市妇联推荐给女性朋友的一本书。在长期的临床和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要讲授中医内科,中医营养学等

现在你很容易在网上查到陈君石的建立了。他是中国目前食品安全第一人。

和你一样我也是06年生的孩子现在一个月也不来例假也没怀孕复查去了内分泌的大夫让看妇科去妇科说有甲减检查了一堆也说不清个啥结果都正常内膜也不厚妇科大夫又说根就在甲减上矛盾死了还是打听看看有没好点的中医看吧唉花了钱看不好病

好象是陈君石吧

刘亮医学论文发表

昆明医科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如下:

1.田莹

田莹,女,汉族,医学硕士,主任护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兼护理教研室主任,云南省医学领军人才、云南省医学卫生技术人员护理学科带头人,昆明医科大学校级重点学科临床护理学科带头人,中华护理学会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护理学会急诊护理专委会委员等。

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所招研究生类型:专硕/学硕

发表论文情况:发表学术论文4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6篇,SCI收录论文1篇,核心期刊13篇(北大版核心7篇、统计源核心6篇)。

2.马芳

马芳,女,回族,护理学博士,副主任护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云南省医学学科带头人,昆明医科大学第三批“百名中青年学术和技术骨干”培育对象。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腹膜后与盆底疾病专业委员会护理学组委员、西部精神医学协会心理护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护理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所招研究生类型:学硕。

发表论文情况:发表统计源期刊文章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

3.杨春梅

杨春梅,女,白族,硕士,副主任护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支部书记兼护理教研室副主任,云南省医学学科带头人、中华护理学会管理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院协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护理学会理事、云南省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护理组成员等。

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学,所招研究生类型:专硕

发表论文情况: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篇。

4.苏真芳

苏真芳,女,汉族,医学硕士,主任护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遗传科护士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辅助生殖技术监测与评估专业委员会护理学组委员。

研究方向:辅助生殖护理、糖尿病护理、护理管理;所招研究生类型:专硕。

发表论文情况:发表学术论文2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篇,核心期刊4篇(统计源核心4篇),主编护理专著1部,副主编1部,参编5部。

甲状腺结节能治愈吗

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都需要写论文,在写论文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为参考文献而烦恼,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育类参考文献范例,供大家参考

教学论文参考文献一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李明:《叙事心理治疗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伍新春、胡佩诚:《行为矫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英]佩恩:《叙事疗法》,曾立芳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5]包涵、郑田伟:《国内叙事心理治疗研究小议》,《社会发展》2012年第24期.

[6]吴熙娟:《熙娟叙语一一个咨询师的成长历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版.

[7]邓红:《甘肃农村初中生厌学心理调查与分析(以榆中县为例)》,《兰州学刊》2008年第9期.

[8]平正、欧阳文珍:《儿童创造力发展支持性因素分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第92-94页.

[9]李秀婷:《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留守儿童厌学分析--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第三中学学生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10]刘亮、赵旭东、缪绍疆:《后现代主义下的叙事治疗及其临床应用》,《上海精神医学》2007年第4期.

[11]马一波、钟华:《叙事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2]施铁如:《学校心理辅导的.叙事方式》,《教育导刊》2006年第1期.

[13]史云云、靳钰炜:《论社会建构主义形成的理论根源》,《科学之友》2008年第4期.

教学论文参考文献二

[1]陈设立:《长宁区学习型城区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2][美]罗伯特·D 帕特南着:《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陈设立:《长宁终身学习实践与思考2012》,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4]何传启:《公民意识现代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5]季国强:《学习型社区建设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上海髙等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年版.

[6]王林兴:《浦东新区社区教育实验报告选集(三)》,浦东新区社区指导中心2009年版.

[7]叶忠海:《社区教育学基础》,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韩子荣、连玉明:《中国社区发展模式--学习型社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9]张恒山:《卢梭与〈社会契约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0][美]彼德·圣吉、阿特·克雷纳、夏洛特·罗伯茨等着:《第五项修炼实践篇: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战略和方法》,张兴等译,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倪泉兴、虞先濬、龙江、徐近、刘亮

刘原发表医学论文

1. 容敏智,聚合物粒子的生长,见:王乃昌等编, 定向聚合,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1, P268-2962. M. Q. Zhang, M. Z. Rong, K. Friedrich, Processing and properties of Non-layered nanoparticle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 composites, In Handbook of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Materials and Nanocomposites, Edited by H S Nalwa, American Science Publishers, 20031999.1~2003.11发表的论文主要目录:近5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正式发表共计84 篇,国外学术刊物 57 篇, 国内学术刊物 27 篇,SCI和EI收录 60 篇。获得与申请国内发明专利共5 项。[1] Hu JW, Li MW, Zhang MQ, Xiao DS, Cheng GS, Rong MZ, Preparation of binary conductive polymer composites with very low percolation threshold by latex blending, 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 2003, 24 (15): 889-893[2] 马传国,容敏智,章明秋,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导热模型及其应用, 宇航材料工艺,2003,3,1-4.[3] Wu CL, Zhang MQ, Rong MZ, Lehmann B, Friedrich K,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ano-SiO2 filled polypropylene composites, Polymer & Polymer Composites, 2003, 11 (7): 559-562[4] Li JR, Xu JR, Zhang MQ, Rong MZ, Carbon black/polystyrene composites as candidates for gas sensing materials, Carbon, 2003, 41 (12): 2353-2360[5] Rong MZ, Zhang MQ, Shi G, Ji QL, Wetzel B, Friedrich K, Graft polymerization onto inorganic nanoparticles and its effect on tribological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polymer composites, Tribology International, 2003, 36 (9): 697-707[6] Dong XM, Fu RW, Zhang MQ, Zhang B, Rong MZ,Carbon black filled poly(2-ethylhexyl methacrylate) as a candidate for gas sensing material, J. Mat. Sci. Lett., 2003, 22 (15): 1057-1059[7] Lehmann B, Friedrich K, Wu CL, Zhang MQ, Rong MZ, Improvement of notch toughness of low nano-SiO2 filled polypropylene composites, J. Mat. Sci. Lett., 2003, 22 (14): 1027-1030[8] Lu X, Zhang MQ, Rong MZ, Shi GA, Yang GC, All-plant fiber composites. II: Water absorption behavior and biodegradability of unidirectional sisal fiber reinforced benzylated wood, 2003, Polym. Compos., 24 (3): 367-379[9] Shi G, Zhang MQ, Rong MZ, Wetzel B, Friedrich K, Friction and wear of low nanometer Si3N4 filled epoxy composites, Wear, 2003, 254 (7-8): 784-796[10] Hou YH, Zhang MQ, Rong MZ, Performance stabilization of conductive polymer composites, J. Appl. Polym. Sci., 2003, 89 (9): 2438-2445[11] Dong XM, Fu RW, Zhang MQ, Zhang B, Li JR, Rong MZ, Gas sensing materials from carbon black/poly(methyl methacrylate) composites, Polym. & Polym. Compos., 2003, 11 (4): 291-299[12] Dong XM, Fu RW, Zhang MQ, Zhang B, Li JR, Rong MZ, A novel sensor for organic solvent vapors based on conductive amorphous polymer composites: carbon black/poly(butyl methacrylate), Polym. Bull., 2003, 50 (1-2): 99-106[13] Dong XM, Fu RW, Zhang MQ, Zhang B, Li JR, Rong MZ, Vapor-induced variation in electrical performance of carbon black/poly (methyl methacrylate) composites prepared by polymerization filling, Carbon, 2003, 41 (2): 371-374[14] Privalko VP, Shumsky VF, Privalka EG, Karaman VM, Walter R, Friedrich K, Zhang MQ, Rong MZ, Viscoelasticity and flow behavior of irradiation grafted nano-inorganic particle filled polypropylene composites in the melt state, J. Mater. Proc. Tech., 2003, 137 (1-3), 208-213.[15] Rong MZ, Zhang MQ, Wang HB, Zeng HM,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magnetic metal nanoparticle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performance of polymer composites, J. Polym. Sci. Polym. Phys., 2003, 41 (10), 1070-1084.[16] Li JR, Xu JR, Zhang MQ, Rong MZ, Electrical response to organic vapor of conductive composites from amorphous polymer/carbon black prepared by polymerization filling, Macro. Mater. Eng., 2003, 288 (2), 103-107.[17] Zhang MQ, Rong MZ, Zhang HB, Friedrich K,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ow nano-silica filled 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 composites, Polym. Eng. Sci., 2003, 43 (2), 490-500.[18] Lu X, Zhang MQ, Rong MZ, Shi G, Yang GC, Self-reinforced melt processable composites of sisal, Compo. Sci. Tech., 2003, 63 (2), 177-186.[19] Rong MZ, Zhang MQ, Liang HC, Zeng HM, Surface modification and particles size distribution control in nano-CdS/polystyrene composite film, Chem. Phys., 2003, 286 (2-3), 267-276.[20] Hou YH, Zhang MQ, Rong MZ, Carbon black-filled polyolefins as 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materials: The effect of in situ grafting during melt compounding, J. Polym. Sci. Polym. Phys., 2003, 41 (1), 127-134.[21] 马传国,容敏智,章明秋, 纳米碳酸钙及其表面处理对等规聚丙烯结晶行为的影响, 高分子学报,2003,3,381-386,[22] 石光,章明秋,容敏智, 纳米AL2O3填充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学术论文), 摩擦学学报,2003,23(3),211-215[23] 唐明明,容敏智, 章明秋等,AL2O3的表面处理及粒子尺寸对SBR导热橡胶性能的影响, 合成橡胶工业,2003,26(2),104-107,[24] Rong MZ, Zhang MQ, Wang HB, Liang HC, Zeng HM, Magnetic metal nanoparticles filled polymer composites, Proceedings of the ACNU - 4,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Sydney, Australia, 2002, p331 - 335 (ISBN: 0 7334 18627).[25] Zhang MQ, Rong MZ, Friction and wear performance of grafted nano-SiO2/epoxy composites, Proceedings of the ACNU - 4,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Sydney, Australia, 2002, p339 - 343 (ISBN: 0 7334 18627)[26] 吴春蕾, 章明秋, 容敏智, 纳米SiO2表面接枝聚合改性及其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复合材料学报,2002,19(6),61-67[27] Zhang MQ, Rong MZ, Pan SL, Friedrich K, Tensile properties of polypropylene filled with nanoscale calcium carbonate particles, Adv. Compos. Lett., 2002, 11 (6): 293-298[28] Zhang MQ, Rong MZ, Yu SL, Wetzel B, Friedrich K, Effect of particle surface treatment on the tribological performance of epoxy based nanocomposites, Wear, 2002, 253 (9-10), 1086-1093[29] Rong MZ, Zhang MQ, Wang HB, Zeng HM,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magnetic metal nanoparticles through irradiation graft polymerization, Appl. Surf. Sci., 2002, 200 (1-4), 76-93[30] Wetzel B, Haupert F, Friedrich K, Zhang MQ, Rong MZ, Impact and wear resistance of polymer nanocomposites at low filler content, Polym. Eng. Sci., 2002, 42 (9), 1919-1927[31] Ji QL, Rong MZ, Zhang MQ, Friedrich K, Graft polymerization of vinyl monomers onto nanosized silicon carbide particles, Polym. Polym. Compos., 2002, 10 (7), 531-539[32] Rong MZ, Zhang MQ, Liu Y, Zhang ZW, Yang GC, Zeng HM,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isal reinforced composites in response to water absorption, Polym. Polym. Compos. 2002, 10 (6), 407-426[33] Lu X, Zhang MQ, Rong MZ, Shi G, Yang GC, All-plant fiber composites. I: Unidirectional sisal fiber reinforced benzylated wood, Polym. Composites, 2002, 23 (4), 624-633[34] Wu CL, Zhang MQ, Rong MZ, Friedrich K, Tensile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low nanoparticles filled-polypropylene composites, Compos. Sci. Technol., 2002, 62 (10-11), 1327-1340[35] Rong MZ, Zhang MQ, Liu Y, Zhang ZW, Yang GC, Zeng HM, Effect of stitching on in-plane and interlaminar properties of sisal/epoxy laminates, J. Compos. Mater., 2002, 36 (12), 1505-1526[36] Privalko VP, Karaman VM, Privalko EG, Walter R, Friedrich K, Zhang MQ, Rong MZ, Viscoelasticity and flow behavior of irradiation grafted nano-inorganic particle filled polypropylene composites in the melt state, Sci. Technol. Adv. Mater., 2002, 3, 111[37] Privalko VP, Karaman VM, Privalko EG, Walter R, Friedrich K, Zhang MQ, Rong MZ, Structure and thermoelasticity of irradiation grafted nano-inorganic particle filled polypropylene composites in the solid state, J. Macromolecular Science-Physics, 2002, B41 (3): 487-505[38] Liang HC, Xiang H, Rong MZ, Zhang MQ, Zeng HM, Wang SF, Gong QH, Self-organization of CdS nanoparticles in polystyrene film, Chinese Phys. Lett., 2002, 19 (6), 871-874[39] Rong MZ, Ji QL, Zhang MQ, Friedrich K, Graft polymerization of vinyl monomers onto nanosized alumina particles, Eur. Polym. J., 2002, 38 (8), 1573-1582[40] Hou YH, Zhang MQ, Rong MZ, Yu G, Zeng HM, Improvement of conductive network quality in carbon black-filled polymer blends, J. Appl. Polym. Sci., 2002, 84 (14), 2768-2775[41] Zeng R, Wang SF, Liang HC, Rong MZ, etal., Nanostructured silver/polystyrene composite film: Preparation and ultrafast third-order optical nonlinearity, Polym. Polym. Compos., 2002, 10 (4), 291-298[42] Rong MZ, Zhang MQ, Liu Y, Yan HM, Yang CG, Zeng HM, Interfacial interaction in sisal/epoxy composites and its influence on impact performance, Polym. Composite, 2002, 23 (2), 182-192[43] Zeng R, Rong MZ, Zhang MQ, Liang HC, Zeng HM, Laser ablation of polymer-based silver nanocomposites(学术论文), Appl. Surf. Sci., 2002, 187 (3-4), 239-247[44] Zhang MQ, Rong MZ, Yu SL, Wetzel B, Friedrich K, Improvement of tribological performance of epoxy by the addition of irradiation grafted nano-inorganic particles, Macromol. Mater. Eng., 2002, 287 (2), 111-115[45] 梁海春,容敏智,章明秋,曾汉民,微乳液法制备纳米银粒子的结构及其荧光现象研究, 物理学报,2002, 51 (1),49-54[46] 容敏智,章明秋,郑永祥,曾汉民,纳米SiO2增韧增强聚丙烯的界面效应与逾渗行为, 复合材料学报,2002,19(1),1-4,[47] 吴春蕾,章明秋,容敏智,聚丙烯固相接枝苯乙烯和丙烯酸乙酯的研究, 中国塑料,2002,16(8),48-52,[48] 李军荣,许家瑞,章明秋,容敏智,填充型聚合物基气敏导电复合材料, 材料导报,2002, 16(11),48-51,[49] 陈慧文,容敏智,章明秋,分子与纳米自组装材料的研究进展, 材料导报,2002,16(8),59-61[50] 马传国,容敏智,章明秋,导热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材料工程,2002,7,40-45[51] 卢询,章明秋,容敏智,剑麻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学报,2002,19(5),1-6,[52] 容敏智,章明秋,王红兵,纳米磁性粒子/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界面与特性控制, 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p203 (ISBN 7-5618-1677-4)[53] 容敏智,章明秋,刘原,缝合天然纤维层板的平面和层间性能研究, 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p1085 (ISBN 7-5618-1677-4),[54] 石光,章明秋,容敏智,纳米Al2O3/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的研究(学术论文), 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p213 (ISBN 7-5618-1677-4),[55] 卢询,章明秋,容敏智,全植物纤维复合材料-I. 剑麻纤维自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力学性能研究(学术论文), 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p90 (ISBN 7-5618-1677-4),[56] 卢询,章明秋,容敏智,全植物纤维复合材料-I. 剑麻纤维自增强复合材料的酶降解性能研究(学术论文), 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p96 (ISBN 7-5618-1677-4),[57] Shumsky VF,… 容敏智,Viscoelastic behaviour of polypropylene-based nanocomposites in the melt state, Adv. Compos. Lett., 2001, 10 (4), 191-195[58] Zeng R, Rong MZ, Zhang MQ, Liang HC, Zeng HM, Interfacial interaction in Ag/polymer nanocomposite films, J. Mater. Sci. Lett., 2001, 20 (16), 1473-1476[59] Min Zhi RONG, Ming Qiu ZHANG, Yuan LIU, Gui Cheng YANG, Han Min ZENG, Effect of Fiber Treatment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Unidirectional Sisal Reinforced Epoxy Composites,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 61(10), 1437-1447[60] Minzhi Rong, Mingqiu Zhang, Yongxiang Zheng, Hanmin Zeng, Rolf Walter, Klaus Friedrich,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s of Irradiation Grafted Nano-inorganic Particle Filled Polypropylene Composites, Polymer, 2001, 42, 167-183[61] Minzhi Rong, Mingqiu Zhang, Yongxiang Zheng, Hanmin Zeng, Klaus Friedrich, Improvement of Tensile Properties of Nano-SiO2/PP Composites in Relation to Percolation Mechanism, Polymer , 2001, 42, 3301-3304[62] Mingqiu Zhang, Minzhi Rong, Hanmin Zeng, Stefan Schmitt, Bernd Wetzel, Klaus Friedrich, An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Study on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Irradiation Grafted Silica Particles in Polypropylene Based Nanocomposites, J. Appl. Polym. Sci., 2001, 80, 2218-2227[63] Minzhi Rong, Mingqiu Zhang, Hong Liu, Hanmin Zeng, Bernd Wetzel, Klaus Friedrich , Microstructure and Tribological Behavior of Polymeric Nanocomposites, Industrial Lubrication & Tribology, 2001, 53(2), 72-77[64] Songting Tan, Minqiu Zhang, Minzhi Rong, Hanmin Zeng, Fangming Zhao, Properties of Metal Fiber Filled Thermoplastics as Candidates f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hielding, Polymer & Polymer Composites, 2001, 9(4), 1-6)[65] Yan Hui Hou, Ming Qiu Zhang, Kan Cheng Mai, Min Zhi Rong, Gang Yu, Han Min Zeng, Heat Treatment-Induced Multiple Melting Behavior of Carbon Black-Filled Polymer Blends in Relation to the Conductive Performance Stabilization, J. Appl. Polym. Sci., 2001, 80 (8), 1267-1273[66] Xun Lu, Minqiu Zhang, Minzhi Rong, Guang Shi, Guicheng Yang, All-Plant Fiber Composites: Selfreinforced Composites Based on Sisal, Adv. Comp. Lett., 2001, 10(2),73-79[67] Minzhi Rong, Mingqiu Zhang, Yongxiang Zheng, Hanmin Zeng, Rolf Walter, Klaus Friedrich, Irradiation Graft Polymerization on Nano-inorganic Particles: An Effective Means To Design Polymer Based Nanocomposites, J. Mater. Sci. Lett., 2000, 19, 1159-1161)[68] Songting Tan, Minqiu Zhang, Minzhi Rong, Hanmin Zeng, Fangming Zhao, Interfacial Interaction in Stainless Steel Fiber-Filled Polypropylene Composites, J. Appl. Polym. Sci., 2000, 78, 2174-2179[69] Rong Zeng, Minzhi Rong, Mingqiu Zhang, Hanmin Zeng, Studies on the Surface Interaction and Dispersity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in Organic Solvents, Chin. Phys. Lett., 2000, 17(9), 697-699[70] 曾戎,容敏智,章明秋,曾汉民,纳米银粒子/有机溶剂的界面作用、分散性及光学性能,材料研究学报,2000, 14(5), 475-480[71] 候艳辉,章明秋,容敏智,曾汉民,热处理对碳黑填充热塑性共混体系电性能的影响,中山大学学报,2000, 39(1), 50-53[72] Rong Minzhi, Zhang Mingqiu, Zheng Yongxiang, Zeng Hanmin, Silica Nanoparticles Filled Polypropylene: Effects of Irradiation Grafting of Silica on the Tensile Properties of Composites,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Asian-Australasian Conference on Composite Materials (ACCM-2000), p.231-236 (ISBN 89-951567-1-6)[73] Rong Minzhi, Zhang Mingqiu, Zheng Yongxiang, Zeng Hanmin, Silica Nanoparticles Filled Polypropylene: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 and Double Percolation Mechanism,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Asian-Australasian Conference on Composite Materials (ACCM-2000), p.477-482 (ISBN 89-951567-1-6)[75] 刘原,容敏智,章明秋,曾汉民,单向连续剑麻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复合材料的现状和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合肥,2000,p.110-114 (ISBN 7-312-01198-5/TB.4)[76] 卢珣,石光,章明秋,容敏智,曾汉民,植物纤维增强塑化天然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复合材料的现状和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合肥,2000,p.115-119 (ISBN 7-312-01198-5/TB.4)[77] 卢珣,石光,章明秋,容敏智,曾汉民,剑麻纤维增强苄基化木纤维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复合材料的现状和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合肥,2000,p.106-109 (ISBN 7-312-01198-5/TB.4)[78] 容敏智,曾汉民,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无损探伤与智能化,国际学术动态,1999,5,37-39[79] Minzhi Rong, Mingqiu Zhang, Hong Liu, Hanmin Zeng, Synthesi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Self-organization Behavior in Epoxy Resin, Polymer, 1999, 40, 6169-6178(SCI, EI收录)[80] 容敏智,曾汉民,PC/Ep单向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界面优化,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9, 15(2), 140-145[81] Songting Tan, Minqiu Zhang, Minzhi Rong, Hanmin Zeng, Effect of Interface Modification on Metal Fiber Filled Polypropylene Composites and Property Balance, Polymer Composites, 1999, 22(3), 406-412[82] Xun Lu, Minqiu Zhang, Minzhi Rong, Guang Shi, Guicheng Yang, Hanmin Zeng, Natural Vegetable Fiber / Plasticized Natural Vegetable Fiber - A Candidate for Low Cost and Fully Biodegradable Composite, Adv. Comp. Lett., 1999, 8(5), 231-236[83] 谭松庭,章明秋, 容敏智,曾汉民,金属纤维填充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和电磁屏蔽性能,材料工程,1999,12,3-6[84] 章明秋, 余钢,容敏智,曾汉民,侯艳辉,张海波,导电性高分子复合材料的二阶渗逾现象及其电热特性,材料研究与应用新进展, 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1999,p.1107-1109 (ISBN 7-5025-1962-9)

读《这条小鱼在乎》后感

有这么一个故事。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一边沿海边走着,一边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虽然近在咫尺。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的。 男人继续朝前走着。他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他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这个男人停下来,注视着这个小男孩,看他拯救着小鱼们的生命。 终于,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 "哦?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今天,你们在这里开始大学生活。你们每一个人,都将在这里学会如何去拯救生命。虽然你们救不了全世界的人,救不了全中国的人,甚至救不了一个省一个市的人,但是,你们还是可以救一些人,你们可以减轻他们的痛苦。因为你们的存在,他们的生活从此有所不同--你们可以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是你们能够并且一定会做得到的。 在这里,我希望你们勤奋、努力地学习,永远不要放弃!记住:"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小鱼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有这么一个故事。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河边海边散步。他一边沿海边走着,一边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虽然近在咫尺。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的。 男人继续超前走着。他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他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这个男人停下来,注视着这个小男孩,看他拯救着小鱼们的生命。 终于,这个男人忍不住地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 在小男孩的大声回答中,我仿佛看到一对胆怯、乞求的小眼睛向我无声地呐喊:老师,您的关爱优等生在乎,中等生在乎,还有我们,我们后进生更在乎! 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有一种定势效应:好的永远是好的,差的永远是差的。就如古语中所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样天经地义。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我们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对后进生更是致命的的打击。所以,我们一再提醒自己:人,总有优点。爱因斯坦、牛顿都是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但是如何去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呢?如此种种,就会牵涉到一个后进生转化工作的认识问题。 一、认识后进生。 我们都相信“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句话,连同一只手上的手指都有长短,何况是人呢?每个班级都有一些后进生,不是思想后进,就是学习后进,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每一位教育者都在千方百计地设法改变他们,共同进步是我们最美好的愿望,可是。事实往往不尽如人意。在实践中,我也常常会遇到头痛的事。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时调皮捣蛋或自说自话把玩学习用品;有的学生作业拖三拉四;也有的启而不发。于是,我对学习差的学生作了调查,总的有这么几种情况: 1、 行为举止不当型。上课时常思想溜号,多动。 2、 学习习惯不良型。在家无人管束,不重视学习,认为玩比做作业有乐趣。 3、 生理能力缺乏型。这类学生就是我们常称之为“笨”的学生,有的受先天影响,有的后天失调,都有可能导致学生的所谓“笨”。 造成后进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共同的特点是他们的不良品德与习惯是在较长的时间里逐步形成的。转变后进生是对教师的一大考验,这就关系到一个教师的思想意识问题: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些学生? 后进生对老师的教育既反感又敏感。如果再用简单、粗暴、训斥的方法更会加速他“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定式;而空洞的说教或大唱高调都缺乏感染力,他们已经习以为常,无动于衷,已达不到教育目的。新课程的全面展开也要求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打破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的旧观念首先变师长为朋友,把教师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这是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体现。教师要善于和学生交朋友,在教育过程中以平等的朋友身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育过程和教育活动。其次是变教师权威为尊重学生。教师尊重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必要前提。利用教师的地位树立权威,要求学生服从,必然会压抑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尊重学生,善于和学生交朋友,鼓励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的成功、成就,可以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来源。因此,教师必须主动地接近他们,和他们交朋友,找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交谈,带他们参加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一改在办公室那种令人紧张、令人局促不安的气氛,再加上老师推心置腹,他们易敞开封闭、脆弱的胸怀,说出心里话。老师便于从中了解到他们的个性特点。在学校的生活中,只要对他们关怀倍至,他们就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护,因而师生间的距离就会一步一步缩短,感情会逐渐融洽。跨出了这最基本的一步后,才可以进行有效的、更进一步的教育。 有一次中午休息时间,我在校园中行走,看见前面不远有几个高年级的男生在欺负一个低年级女生。我正想上前制止,迎面看见最让我头疼的我班男生赵伟军横在了两者中间:完了,准又会出事!要在平时我已经一个箭步冲上去了。但我还是停住了脚:“老师,给我一次机会,我会管住自己的手,不再欺负同学了。”他几天前那副郑重其事的样子在我眼前浮现,看看他会对自己的承诺作出怎样的兑现?“你干嘛欺负小同学?”一声厉喝吓楞了几个高年级男生,他们互相对望一眼后,竟直直地走了。留下他轻轻地拍拍被吓哭了的小女孩的肩,拉着她的手向教室走去。只剩下我一人呆呆地站在那儿出神。尊重在犹豫的瞬间做出了最完美的回答,孩子在自己寻找成长的道路,后来有几次我看见他一人呆呆地坐在座位上看着身边的同学嬉戏,虽有羡慕却不忍离位,我奇怪极了。他听后,竟然只是淡淡一笑:“老师,那时我有点手痒,怕管不住自己,所以就……”这句话出自一个一年级学生之口,作为他的老师,还有什么更值得我去炫耀呢? 二、激发兴趣。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谈到成功的秘诀时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连我国著名的棋圣聂卫平也说:“是兴趣,引我闯入围棋世界。”无数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兴趣真有奇妙的力量,它使人从平淡中发现瑰丽,它能给人们带来勇气、信心、动力、成功。所以,要想让后进生全部或部分摆脱后进这顶帽子,首先要调动他的学习兴趣。 针对后进生的不同情况,我从他们的实际出发积极引导,制定了不同的补救措施和教学计划,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从成功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了解各后进生的具体情况后,课前需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并且还认真钻研教材,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后进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周密的教学计划,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当堂所授的新知识,弄清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自我调控学习的心理。 教学过程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根据后进生的特点,还要特别注意因人、因材施教。我在讲授内容时注意深入浅出,做到通俗易懂,语言精练;多提问后进生,一些简单问题由后进生回答;及时发现后进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辅导。在课堂上,尤其要注意尊重学生,树立后进生学习的信心,通过生动、富有感染力的事例,让后进生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记得在去年的一节极为平常的语文课上,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以课堂上气氛活跃,连那位一直低头不语的学生也抬头凝神细听起来。我开心地给了她一个赞许的微笑;在同学们一次又一次的精彩回答中,我发现他在向兴奋过度的同桌提醒课堂纪律,我用微笑给了她第二次鼓励:当我提出:“谁愿意把课文读给老师和同学听一下?”时,这位平时沉默寡言,火烧屁股都不会言语的女生,突然将手高高举起。我的惊喜无法再掩饰,我用微笑示意她的突出表现让老师吃惊,但我并不打算点她的名。她急得情不自禁地叫出了声:“老师,我来!”我很犹豫,因为这次朗读是带有示范性的,也就是学生读好后要做出的肯定的评价后进行练读的,他能行吗?会不会给我这堂课带来遗憾?在怀疑中我还是叫了她的名字:也许以后她的成功就是因为今天这样在课堂上充分展现了自己的长处而对自己信心百倍呢!“……海底是否真的没有一点声音呢?不是的。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会听见各种声音:有的象蜜蜂一样嗡嗡,有的象小鸟一样啾啾,有的象小狗一样汪汪。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她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她的表情随着课文的内容在积极的表现,我不知道自己当时是怎样的表情,只听见在她读完课文后,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我庆幸我的选择!从此,课堂上有了她高高举起的小手,响亮的回答;操场上留下了她单薄的脚印,空气中流淌着她和同学开心稚嫩的笑声。后来,我问她为什么会这样急切地举手?她说:“老师,你给了我三次微笑,你的笑容真美。我知道自己会读,我读得好,你会笑得更美丽!”我的眼睛忍不住起雾了。她终于“脱困致富”了!! 三、防反复。 一般来说,后进生的转变要经过醒悟、转变、反复、巩固四个阶段。反复是指转变后又犯错误。这是正常现象,要是一经教育就彻底好转,也就不存在后进生了。这时是最考验教师的时候了,如果此时松劲、泄气,就可能导致前功尽弃了。此时,只要我们能找出反复的原因,寻找出其中的积极因素,变换教育手段,完全可以把他们拉回来。针对这种情况,广州省潮州市六联小学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丁有宽老师是这样做的,顽皮小刘原是班长,后来表现不好被改选掉。丁老师接任班主任后,发现他有能力、有特长,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后,他有所改变。丁老师便启用他当了少先队大队长。他受到老师的信任,自身的长处又得到发挥,很快变好了,成为班里的骨干。但在一次排练文艺节目时,有个同学讽刺他,他打了那个同学。事情发生后,丁老师找他谈话时并未让他站着接受训斥,而是亲切地招呼他坐下来,再指出他的错误,教育他认真改正,并要他继续指挥排练。这样,他诚恳地认识了错误,并做了检讨。我借鉴丁老师的做法处理班上吴喜聪的最近两次旷课。这两次反复,其实并不一样:第一次因为父母有事外出没说明情况,孩子小,吓得到处又哭又找,也没完成作业,怕老师批评所以没来,与以前老是打游戏不完成作业不同;第二次是由于身体感冒发烧,请同学帮忙请假,但同学给忘了。后来主动找老师说明,并积极补交了作业,与前面的无故缺课有很大的区别,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在弄清原因后,我根据他的心理特点,第一次反复时采用了冷静地处理方法,找他谈心,找出问题的结症,第二次恰当地运用了“不理睬”的方法,从而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四、家庭教育是补充。 从“人之初”的教育来说,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孩子做人起点的高低。孩子从入园、入学时期都明显地反应不同家庭教育的效应,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起初步的“塑型”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认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从养成教育来说,家庭教育伴随孩子到成年,潜移默化,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成效。明末清初,学者陆世仪也认为:“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若不能齐家,则其子自孩提以来,爱憎言笑,必有不能一轨千正者矣,虽有良师,化诲亦难。”具体地指出了家庭教育 早期影响是儿童以后成长的必要基础。因此,家庭教育一定要密切配合学校教育,同时,家庭教育也可以弥补学校教育某些方面的遗憾。 曹晨曦是班中日渐出名的的捣乱分子,作业不做是三六九,欺负同学是天天有。本来他只是成绩不是特别理想,但能跟上中等水平而且纪律等各方面的表现都还是不错的。是什么让一个一年级的小孩发生这么大的改变呢?通过家访,我了解到的情况让我大吃一惊:他父母根本就不知道这种情况!原来这段时间两人都忙于工作,对孩子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起居都由自己负责,所有课余时间都是属于他自己自由支配的的。没人管束的孩子就象断了线的风筝失去了方向,跟着一些半大不小的孩子四处瞎逛、打闹,好的学不到,坏的一大串。针对这种情况,我和学生家长制定了共同的教育计划:他们上班时间有我负责督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下班时间他们必须有一人抽出时间来关心一下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逐渐回归正轨。 五、对后进生的展望。 在创新教育面前,后进生和优秀生是平等的,创新潜能同样深厚,关键在你怎样去开采挖掘。加拿大有个穷孩子琼尼,因为智商低,学校的功课总是跟不上,学校只好劝他退学。为了安慰他,学校请了一位心理家和他谈了一次话。心理学家告诉他:工程师不认识简谱或者画家背不全九九表,这都是可能的。你被退学了,但不等于没出息。每个人都有特长——你也不例外 。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的特长。到那时,你就会叫你爸爸妈妈骄傲了。这番话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后来,他长年给人家整理苗圃,修剪花草。20年后,他成为闻名全国、受人尊敬的的风景园艺家。长沙市九中谭迪熬老师曾经说过:“人人都有创造力的懔赋。”他善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开发每一位的创造潜能。他平均每周辅导学生完成两项小发明,每月捧回一个奖,每年获三项国家专利的事例就是有力的明证。 素质教育简单的说就是因材施教提优补差的教育,而不是平均发展的教育,更不可能是全优教育。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成龙成凤,强求一律的做法,严重扼杀了优等生的个性,对后进生只能是拔苗助长,戕害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因此,我们要重视后进生的不足,重视学生个性存在的特殊性,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辟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 记住那个小男孩的回答:“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