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长海医院胡薇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长海医院胡薇发表的论文

蔡东联:1949年12月出生,医学硕士,第二军医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硕)士生导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营养科主任、第二军医大学临床营养学教研室主任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临床营养中心主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首席营养顾问,上海职工医学院客座教授。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临床营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分会副理事长、中华临床医学会副理事长、上海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兼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茶叶学会理事、中国老年学会营养与食品分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常务理事兼营养师协作组组长上海市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营养学会理事、中华名医协会理事、国际传统医学会理事,美中国际营养杂志总编辑、中国临床营养杂志编委、茶报编委、家庭用药编委、营养与食品卫生杂志编委、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编委、氨基酸与生物资源杂志编委、中华实用医药杂志常务编委、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编委、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编委、中国临床康复常务编委、中国医学荟萃杂志编委、上海医学编委等。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优秀教师,并荣立个人和集体三等功多次。对临床营养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造诣颇深,为人正派,学风端正,多次被评为我校和外校优秀教员和优秀带教教师,目前指导的在读博士、博士后、硕士近20人。先后主持或参加30多项国家、军队、学校和医院等各类基金课题的研究,熟练掌握营养学、临床营养学的各种动物实验方法,以及毒理学急、慢毒性试验和特殊毒理学的畸变、突变和癌变研究的动物实验方法。多次获得国家、军队和院医疗或科技成果奖多项,2004年被评为全国茶叶科技优秀工作者。主编出版《食疗.药膳》、《临床营养治疗学》、《临床营养学》、《现代饮食治疗学》、《实用营养师手册》、《老年饮食营养》、《家庭营养万宝全书》、《学校系列保健丛书》《新概念饮食营养系列丛书》 等近50本专著,发表论文300余篇。主讲:临床营养学 卢良恕院士.浙江湖州人,出生于上海,1947年1月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农业部科技委副主任(部党组成员)、中国农学会会长等,是十二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主任、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已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主编和专著10余部。曾荣获1998年度“中国工程科技奖”及2001年中国老科协“科技耆英奖”。 顾方舟,院士, 浙江省宁波市人。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1955年于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学 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医学副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 他在研究中曾发表论文、报告50余篇、专著3部,先后5次受到国家级、部级、医科院级 奖励,其中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英国皇家内科学院、欧洲科学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分别于1978年、1990年和1992年授予他院士称号,现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 李连达,院士,辽宁沈阳人,1951年考入 北京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后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1956年毕业。入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在将近50年中医药研究工作中,发表了学术论文230多篇,编写专著17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甲级类及各级科技成果20多项,先后进行70多种中药新药的研制和药理研究项目,其中有20种已获得新药生产证书。兼任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保健食品审评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委员会审评委员、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等。 顾景范,营养学专家。江苏无锡人。1952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所所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理科学会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化学会理事,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等。在国内首先从事热环境下维生素提高机体耐热能力的研究。改进了核黄素营养善微量酶学评价方法。七十年代先后主持研制成通用型十一种结晶氨基酸注射液和创伤用十七种结晶氨基酸注射液。著有《静脉营养》、《热带营养》等。 李里特教授,1948年5月出生于西安,中国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副书记,食品工程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赴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生院农畜产加工工程专业留学,1988年2月获博士学位,1994年任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副校长、副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1995年任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副书记、博士生导师,并获农业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社会学术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等。 赵霖教授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全国十大首席健康教育专家,长期从事微营养素的研究,通晓中医营养学理论,并曾6次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欧洲,先后在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营养生理研究所、动物营养研究所、生命科学中心等学术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对西方现代营养学有深刻的理解。现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 王学敏,男,第二军医大学博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德国海得堡大学生物化学系博士学位。1979年在第二军医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任助教、讲师及教授;1991年-1998年任教研室副主任,分管教学工作;担任的社会工作有:1993年起任中国生物化学会理事。1997年、2001年连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2002年~ 任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00年任长海医院营养科兼职教授;2005年中国科学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1997年获得“创伤和应激时线粒体功能的变化及其防治”军队科技进步贰等奖(第一作者);1989年获得“烧伤早期大鼠肝线粒体功能的改变”军队科技进步叁等奖(第二作者)。主编参编了十余本相关书籍,如主编研究生教材“高级医学生物化学教程”,参编卫生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生物化学”第五版,参编卫生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生物化学”第六版等等。国外发表的SCI收录文章10余篇。主讲:基础营养学 钟燕,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副教授。200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获营养学博士学位,2003~2005年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临床营养中心从事博士后工作,目前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人群乳糖不耐受、重症急性胰腺炎以及婴幼儿食物过敏营养治疗方面有深入研究。1999~2003年期间四次前往荷兰Groningen大学进行课题合作和技术学习,作为合作课题的主要参与者,在该大学营养与代谢实验室、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进行人体营养代谢和肠道菌群代谢研究。目前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参与欧洲肠外与肠内营养学会研究基金(ESPEN Nutricia Research Fellowship Award),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公关项目,上海市体育局攻关项目等多项基金研究。获得2004年四川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5年第二军医大学优秀博士后、上海市2005年第8届“明治乳业生命科奖”优秀奖。作为第二负责人获得2006年度第一届中国营养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8部(《营养师手册》、《实用营养学》、《医学营养学》、《糖尿病课堂》等),并在《家庭医生报》、《健康报》、 《大众医学》、《食品与生活》等杂志发表科普文章十余篇,包括从“毒奶粉”事件看婴幼儿营养不良、“青春与健康之源-花粉”、“饮茶与养生”、“认识益生菌”、“没鳞的鱼胆固醇高不高”、“胆固醇你可以吃多少”,等等。主讲:公众营养学 葛升,女,主治医师,第二军医大学临床营养学博士,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上海市临床营养质控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国中医药学会营养与药膳食疗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烹饪协会美食营养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从事临床营养治疗工作十五年。获局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院级新技术新项目奖励2项。主编、参编多本营养学书籍,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擅长于各种疾病的饮食调理和营养治疗,尤其是糖尿病、痛风、高脂血症、胰腺炎、肝脏疾病、孕期营养、老年营养、学生营养、减肥等饮食治疗和饮食指导。主讲:营养软件的应用 周家春,男,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常务副主任,教授,食品工程方向硕士生导师,上海市食品学会理事。曾在无锡轻工大学(现江南大学)任教、在光明乳业任工程师,1992年起在华东理工大学任教,先后主讲了食品工艺学、食品营养学、食品添加剂应用、食品生物化学、食品营养生理学等本科与研究生课程。。主要从事具有特定作用的功能性原料和食品添加剂的研发,如低热量油脂salatrim的制备和性能研究、富硒肉鸽活性肽的研制、鱼精调味品的开发、溶血磷脂开发应用、果仁抗氧保鲜剂的研究开发、淀粉磷酸酯的开发、海藻糖在焙烤制品中的应用研究等。对乳制品,特别是酸奶和乳酸菌饮料有较持久的研发经历;擅长于果汁饮料等食品的开发。近年来的代表性论著有《食品工艺学》、《食品工业新技术》、《食品感官分析基础》。主讲:食品添加剂。 陈舜胜,男,上海水产大学食品学院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水产学会资深会员及水产品加工利用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会员,中国营养学会会员,上海市营养学会理事,上海市食品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1982年起在上海水产大学食品学院任教,先后主讲了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感官评定、水产食品加工工艺学、食品添加剂应用、水产食品学等本科与研究生课程。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包括负责中日国际合作研究——中国淡水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近10项,参与编写《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产卷》、《化工大百科》等重要著作10部、发表论文70余篇。主讲:食品添加剂。 刘国艳,女,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0年于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获博士学位。2000年8月起,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任教,食品安全与功能食品学科梯队成员。讲授《药理学》、《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近年来主要进行食品中有害残留物的快速检测技术(如生物传感技术,免疫学技术等),氟中毒的分子毒理学,食品、药品、保健品开发的安全性评价,清除体内过量自由基和过氧化物的天然产物开发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主持上海市科委标准化项目1项、;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各1项.在"全国学术会议3篇论文获"优秀论文"奖.申请专利3项。近5年在SCI收录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篇,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参编《动物营养代谢病》《食品毒理学》等专著5部,参编21世纪教材2部。主讲:食品卫生与安全。 袁海平,女,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副教授、生化营养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运动营养学。从事新药研制、生物化学、营养学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从教以来,承担了大量本科生及研究生的生物化学、营养学教学工作,主编运动营养教材1本,参编教材2本。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在教学的同时长期从事生物化学及营养学基础和应用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市级、院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国家95重点攻关项目“抗尿激酶、抗纤维蛋白单克隆抗体的研制”;“不同强度运动对机体重要脏器细胞凋亡的影响”;“控体重对重竞技运动员机体的影响及营养干预”;“重竞竞技运动员围塞期生化营养监控及体液补充的研究”等。在国内一类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近年来主要研究运动员长期控体重与急性减体重的营养问题,运动员的水盐代谢,提高运动能力与消除运动性疲劳的营养措施。主讲:运动营养学。 郭永洁 ,女,医学硕士, 副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营养食疗研究室主任;上海药膳食疗协会常务理事;东方国际药膳食疗协会常务理事;论著:1.《中医食养食疗学》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1年6月;2.《中医饮食美容》主编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6年;3.《老年病中西结合治疗》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4.《饮食注意》 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年;5.《中医营养学》 主编 上海中医药大学自编教材 2005年;论文:1.郭永洁.温病治法对新发传染病治疗的优势[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29(1);2.郭永洁.90例慢性胃炎湿热证临床病理指标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3):21~22.3.郭永洁.薛生白《湿热病篇》[J].全国辨证论治学术会议论文集. 4.郭永洁.中医“食疗”中的“四性”与营养学的关系[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4,10:66~67.5.郭永洁. 宋代医家庞安时的温病学观[J].湖北中医杂志,1997,19(1):27~28.6.郭永洁.明代相火说平议[J].浙江中医杂志,1995,30(8):367~369.科研课题;1994~1995 上海市教委课题“传染病文献研究”主要承担者;2000 上海市教委课题“慢性胃炎湿热证研究”负责人;2002~2004 中医证的研究 承担“湿证研究”负责;2005.12~2006.3 上海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人禽(兽)共患性疫病文献研究”主要负责人专利:智能药穴导入系统 获发明专利 专利号:00127906.8主讲:美容营养学。 马福良,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1978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中医方剂学、中药学及中医药膳学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对中医食疗药膳研究等有一定心得,长期担任本科生及老年大学中医药膳课的教学,深受好评。并在黄浦区中心医院中医门诊部开设专家门诊,擅长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防治。曾先后参与编写《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医药膳学》,《怎样进补最健康》,《高等中医自学考试应考模拟试题精编》等相关中医药著作多本,发表论文数篇。主讲:药膳营养学。 姜培珍,女,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在的复旦公共卫生学院),一直从事营养与食品安全工作。现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任主任医师,从事营养、保健食品与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社会兼职:卫生部食品法典专家组成员、卫生部食品卫生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自由基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儿童食品专业学会理事、上海市食品学会儿童营养食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食品学会乳酸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营养学会和上海营养学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目前担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审评专家。主讲社区营养学。 张建华,男,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副研究员。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食品科学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8月至今在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食品工程系工作。主要从事食品安全和功能性食品方面的研究,近期主要研究方向有发酵食品中生物胺的形成与检测、纳豆生产菌株产氨的分子机理及其菌种改良等。讲授《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等课程。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0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2篇。编写专著1部。主讲食品卫生与安全。 施洪飞,男,是第一位以营养药膳为研究课题的医学博士,扬州大学中医营养学教授、扬州大学营养学(理学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理学营养学、营养生理)硕士生导师,日本国茶水女子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分会副会长。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中医饮食保健学》、《功能食品保健学》、《运动营养学》、《药膳工艺学》、《营养与功能食品学》、《中医营养发展简史》等六门课程的教学教学任务。 主持或参加多项国家及部省级课题和国际合作课题。作为工作第一主持人进行了省社会发展项目《延缓衰老和调节免疫药膳配方规律和功效评价研究》工作,排名第一。主持省高校自然基金项目《准扬菜工艺标准及工业化生产研究》工作,排名第一。负责江苏省自然基金《荷叶黄酮提取物结构鉴定及功能研究》的功能评价研究,排名第二。负责省高校自然基金《200种药膳工艺标准研究》的100种药膳工艺标准。主讲:药膳营养学。 史仍飞:男,营养学博士,上海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是运动营养学。主要从事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教学、科研工作。主要讲授课程为《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等,参加编写《运动营养学》和《运动生理学》等教材。擅长不同项目运动训练的营养指导和运动员减、控体重的营养指导工作。目前主持上海市教委项目一项,项目名称为“饮食剥夺对大鼠脑组织5-HT和色氨酸羟化酶的影响”,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项目名称“振动力量训练促进肌肉力量增加的机制研究”;上海科委项目1项,其它参加科研项目为“不同强度运动对机体重要脏器细胞凋亡的影响”、“控体重对重竞技运动员机体的影响及营养干预”、“重竞技运动员围赛期生化营养监控及体液补充的研究”等。在国内一类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和上海营养学会会员。主讲课程为:运动营养学。 倪建俐,女,新华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理事。出生1963年,1987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二十年。发表临床研究论文二十余篇,教学论文三篇,参编专著一本。曾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和市科委课题。在教育电视台讲授女性的中医保健。参编的《现代女性的自我包装》一书,是1994年三八妇女节市妇联推荐给女性朋友的一本书。在长期的临床和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要讲授中医内科,中医营养学等

现在你很容易在网上查到陈君石的建立了。他是中国目前食品安全第一人。

和你一样我也是06年生的孩子现在一个月也不来例假也没怀孕复查去了内分泌的大夫让看妇科去妇科说有甲减检查了一堆也说不清个啥结果都正常内膜也不厚妇科大夫又说根就在甲减上矛盾死了还是打听看看有没好点的中医看吧唉花了钱看不好病

好象是陈君石吧

胡敏院长发表的论文

党委书记:严同文,男,生于1954年3月,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央财政金融学院,高级工程师。1990年从部队转业到本校,1996年起先后担任审计处副处长、处长,校纪委副书记。长期从事经济监督、行政管理和党务工作,多次担任省教委、省审计厅审计小组组长,对数十所高校进行了财务收支、校长离任经济责任、基建工程预决算、高校划转财产清算等审计工作。曾多次获省级直属单位、省教育系统内审工作先进个人。发表论文六篇。现任机电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主管全院思想政治工作。院长:张 淳,男,生于1957年8月,中共党员,硕士学位,教授。1982年1月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轻工机械专业,即留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90年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从事现代机械设计理论、机械传动系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完成陕西省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各一项,所参与的教学、科研项目获得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国家轻工业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主编、参编专著、教材五部,发表科研论文三十余篇。现任机电工程学院院长,主持全院行政工作。副院长:张 勇,男,生于1966年8月,中共党员,硕士学位,副教授。1989年7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热动力系,99年在西北轻工业学院取得“机械理论及设计”硕士学位。现从事热流基础理论、热流机械及过程成套设备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参与陕西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两项,获得陕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三项,学校教学成果奖四项,发表教学及科研论文十三篇。现任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实验室工作。

1、汤羽扬,女,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专家咨询组成员。 毕业于湖南大学建筑系,建筑学硕士学位,曾担任湖南大学建筑系教师,1992调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一级学科带头人, “国家特色专业”建筑学专业建设负责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城市与遗产保护规划、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设计、乡土建筑研究、公共建筑设计、城市设计。 曾出版有《三峡文物珍存》、《行走于历史与未来之间》等著作及学术论文几十篇。 主要科研成果有:三峡工程淹没区地面文物保护实施阶段规划及保护工程(如大昌古城整体搬迁、屈原祠异地复建等)、北京市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市发改委的“十一五”期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北京旧城胡同系统分类与保护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重庆西沱古镇保护规划、湖南上甘棠古建筑群保护规划等几十项规划设计。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有:国家支撑计划“城市旧区土地改造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的子课题“城中村改造关键技术”研究、北京地区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新疆丝绸之路(和田地区)古遗址保护规划等。 2、陈静勇,男,1963年出生,教授,现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总支书记兼教学副院长职务,并担任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设计艺术学”学科负责人等职务;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CIID)理事及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协会(ICAD中国总部)景观设计师委员会委员、全国“环境艺术学年奖”评审委员会委员、《触摸设计》杂志编委、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中国流行色协会会员等。 目前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中的“居住区规划与住宅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研究方向和“设计艺术学”学科中的“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化设计”等研究方向,以及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等多部,论文30余篇;主要主持了如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子项目、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培养基金”项目等科研课题和多项学校教育科研项目。 1995年获得“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称号;2004年获得“全国百名优秀室内建筑师”称号;2004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2005年获得“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称号;2005年负责的《全产品化实验住宅建筑与室内设计》项目,分别获得首届国际室内建筑师/设计师联盟(IFI)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大赛三等奖;2006年获得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学名师奖”;2007年获得第三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在研项目有“居室环境绿色设计与绿色装修部件化系统研究”、“建筑室内环境绿色设计与绿色装修部件化系统研究”、“建筑学院2004版各专业(本科)课群系统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2005年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逆向工程中的数据采集与实验技术研究”、建筑环境色彩管理研究等。 3、刘临安,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建筑师》杂志编委,建设部专家委员会专家。意大利“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组织(ICOROM)”通讯会员。曾获原冶金工业部教学改革一等奖、全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先后获得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进修于意大利罗马大学建筑学院。 专业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遗产保护、建筑与城市文化。 出版的著作和译作主要有:《意大利当代百名建筑师作品选》、《中国建筑艺术全集—元代前陵墓卷》、《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凤凰之家—中国建筑文化的城市和住宅》、《陕西古建筑》。发表的论文有《从文化整体性上考察与研究我国传统民居》、《历史城市保护与传统文化复原的模式》、《中国古建筑与诗词的对称性》、《对中国古代城市“中经线”的文化解读》等40余篇。完成的科研成果有:陕西华山风景区规划、黄河壶口风景区规划、陕西楼观台风景区规划、西安古城南门顺城巷历史街区改造规划与设计,内蒙古包头市五当召风景区旅游规划、内蒙古固阳县秦长城遗址保护规划、陕西潼关古城保护规划、陕西神木麟州古城保护规划。 2006年,在丹麦文化部和丹麦建筑师协会的资助下,作为指导教师率队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一道,与丹麦四家建筑事务所合作,参加第十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并获得金狮奖。 4、张忠国,男,建筑与城规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高级城市规划师,日本国东京大学城市规划学硕士,北京大学城市规划系博士。 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小城镇规划与设计、城市与区域规划等。 作为课题负责人共完成国外科研项目包括《日本狭山市公园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日本宫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等10余项,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国内科研项目包括国家六部委科研项目《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研究》,建设部级科研项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研究》,北京市科委重大科研项目《北京市浅山区生态村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青岛市重点项目《青岛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等近20余项。获得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3项。主持起草《青岛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多项地方法律法规等文件。主讲《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评析》等大学和研究生课程,主持《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在《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城市问题》等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近20篇,专著《城市成长管理的空间策略》被批准为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由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专著《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策略》于2008年4月由兵器工业出版社已经出版。2005年获得山东省规划设计二等奖,2006年指导研究生获得全国民族建筑景观设计竞赛铜奖、2007年获得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5、欧阳文,女,1969年出生,副教授,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 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设计,传统建筑及其环境的改造与更新,居住区环境与居住建筑设计等。 近年来,主要科研成果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传统聚落空间的理论框架与时间研究》,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村镇小康住宅示范小区规划设计优化研究》(科技进步三等奖),建设部科研项目《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宜宾市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建设部“华夏奖”三等奖),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居住区管理研究》(建设部“华夏奖”一等奖),建设部科技促进中心项目《成都市成华区实施农村新居工程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北京规划委员会项目《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调查》等。完成的主要工程项目包括:《北京川底下古山村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岔道城城池修复与村域保护规划》、《焦庄户地道战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北戴河培训中心总体规划》以及《北京菩萨山生态旅游建设示范项目总体规划》等。 目前主要在研项目包括:《密云库区生态村综合建设模式与示范研究》的专题项目《生态村规划设计研究》(北京市2005年重大科技专项),《中央国家机关地标准住宅的改造研究》,《山东泗水县圣水山庄规划与设计》,《怀仁县北环路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等。 主要参与撰写的论著包括:《北京古山村——川底下》和《跨世纪的住宅设计》。主要译著包括:《藏酷空间——LOFT》、《国外家居设计精选——小空间》和《简捷室内设计手册》、《室内设计标准图集》等。 曾先后赴澳大利亚、德国、丹麦及美国等参加专业培训、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6、格伦,女,蒙古族,教授,1965年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 198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获硕士学位;2000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筑系获建筑学硕士学位。2001年回国后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副教授转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副教授,2007年晋升为教授。2003年成立格伦医疗建筑研究工作室。 现社会兼职国际建筑师协会医疗卫生分会会员(UIA-PHG);卫生部卫生经济学会医疗建筑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建筑协会医疗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疗建筑专家组成员。 2006年初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题目:医院建筑前期策划及设计过程的系统化控制措施研究。结合课题完成医院建筑子系统研究论文共7本。此项研究填补了国家在此领域研究的空白。到目前为止已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在建筑核心杂志发表三篇,主要参编论著六本。曾接受以下杂志的专访:“世界医学杂志”,“房地产导刊”,“中国医院院长”。在北京、上海及深圳等地的全国范围内的重大学术活动中作了重点学术讲座。目前在积极筹备专著“现代医院建筑策划”。 计划继续申请国家自然科学资助项目,题目:综合医院建成使用后评估系统方法研究。这项研究将会开辟医疗研究的新领域。目前工作室共培养了研究生十余名,毕业后绝大多数承担了医疗建筑设计的重要角色。 工作室从事医疗建筑设计项目到目前为止有30余项,其中包括: 黑龙江大庆第七人民医院800床,全国竞标中选方案;山东胶州人民医院800床,竞标中选方案;江苏泰州普济医院600床,竞标中选方案(目前已投入使用),解放军251医院 500床,竞标中选方案。 医疗建筑前期策划咨询在我国属较新的领域,工作室学习国外的先进方法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开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成果内容,完全符合市场需求并得到了甲方极高的评价。此项工作是保证医院建筑最终产品质量不可或缺的步骤和内容。目前已完成的前期策划咨询项目有:北京协和医院前期策划及总体规划;广州南方医院前期策划及总体规划;浙江台州医院前期策划;黑龙江省医院前期策划及总体规划设计;甘肃妇幼保健院前期策划及总体方案设计等。 目前,已与国内及国际等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中国电子工业设计研究院;英国伦敦南岸大学医疗建筑研究 MARU;荷兰 EMG 医疗建筑设计公司;德国 HWP 医疗建筑设计公司;芬兰赫尔辛基工业大学医疗建筑研究 SOTEA。2007年推荐一研究生到英国MARU进一步深造和学习。 7、赵可昕,女,高级工程师、注册建筑师,硕士研究生学位。 1987年至1996年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工作;1997年至今主要从事建筑学专业教学工作。2003年起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近年主要关注交通建筑与城市设计。主持北京市教委科研课题“北京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车站系统化规划设计研究”;参加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研课题“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设计”,负责城市与建筑设计相关部分。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及公共建筑设计。 8、郭晋生,女,1960年出生,1982年2月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82年2月-1998年8月在机械部设计研究总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1998年8月—2003年8月在机械工业规划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和建筑设计管理工作,2003年-至今,调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从事建筑教学工作。 共参与了近百项民用与工业建筑工程设计工作。主要科研成果有:北京万通新世界广场、北京中粮广场、国家经贸委虎峪园林山庄、中国驻乌兹别克、吉尔吉斯、瑞典、刚国(金)等使馆经商参处建筑方案设计,在项目中担任过建筑专业设计人,建筑专业设计负责人和项目总设计师。经过多年的工程实践,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对建筑设计及理论深入的认识与理解。 主要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设计、城市既有住宅更新与改造。 在研项目为低标准住宅更新与改造设计和中国驻外建筑设计研究。 9、陆翔,男,1958年出生,副教授,硕士学位,建筑史论部部长,研究方向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大型公共建筑。 现科研项目有北京原比利时使馆保护、中国音乐学院排演厅方案设计、北京市护国寺旅游规划、河南温县世界水景风情园等。获奖方面:《北京四合院》(合作)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北京什刹海地区护国寺街旅游成果调研报告》获西城区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关于合理利用保护区旅游资源》获政协西城区委优秀提案奖。 10、林川,女,1959年出生,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研究方向为居住区规划、住宅设计、生态建筑技术。教学课程主要有:建筑设计及原理、生态建筑与城市。 曾负责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小城镇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研究”,2004年出版《小城镇住宅建筑节能设计与施工》,现担任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北京浅山区生态村规划与休闲产业开发关键技术及示范研究”中“浅山区生态村详细规划及住宅设计研究”专题负责人。多年从事住区规划及住宅设计方面的教学与研究,特别关注地域、气候对建筑及文化的影响以及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方法和生态美学。11、张大玉,1966年出生,山东嘉祥县人,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科研处处长兼城市研究所所长,教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景观规划与设计、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以及村镇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近几年来,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与完成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村镇小康住宅示范小区规划设计优化研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专题《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建设部科研项目《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宜宾市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十五”社科基金项目《北京私家园林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保护对策研究》等。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2006年获 “十五”全国建设科技进步先进个人奖,2007年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称号。 目前主要在研项目包括: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北京浅山区生态村规划与休闲产业开发与关键技术研究》与《密云库区生态村综合建设模式与示范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城市旧住宅区宜居更新技术研究》等。 12、孙明,男,1960年出生,教授。 研究方向为公共建筑设计、景观建筑学。 主要科研方向:教育建筑;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大兴校区规划设计研究。发表论文有:《普通高等学校校园静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规划指标分析》。现任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现任学校新校区建设指挥部总建筑师。 13、高丕基,男,1953年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副教授。中国建筑师学会室内建筑师学会会员,中国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与工程设计项目评审专家。 1983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1993年日本东京武藏工业大学建筑学科访问学者。2001年清华大学“国际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六角鬼丈研究室”研究员。担任多门教学工作,包括本科生、研究生与工程硕士等相关课程教学,并获得院级、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科研重点在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住宅装修部件化系统设计研究,并获得科研与设计奖项。 发表文章及作品二十余篇,出版著作6部,并获得优秀论文奖项。目前在研课题有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建筑装修标准化部件化产品应用设计与开发等方面。在研项目有北京市西城区传统四合院建筑环境设计、北京大学医学院电教楼装修工程。 14、姜中光,男,1937年出生,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现任院城市研究所总规划师,北京市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北京建筑师学会理事。 先后从事工作有:建设部建筑科学研究院从事国外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湖北省“三线”建设新城市的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工作。建设部六局、国家建委一局从事居住区与公共建筑设计工作。中国建筑总公司海外部国外建筑项目设计工作。北京建工学院建筑系从事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理论教学工作,开发区、旅游区、城市设计等规划设计工作。现在北京建工学院城市研究所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研究。 目前科研项目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西吴城遗址保护》、《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东交民巷原比利时使馆办公楼保护》、《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安徽凌家滩遗址展示设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马坝人(石峡)遗址保护规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石家河遗址保护规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沟桥(宛平城)保护与展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龙兴讲寺保护》等。 15、张路峰,男,1964年出生,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2001),德国柏林工业大学(TU-Berlin)访问学者(2003~2004),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97~),全国注册建筑师考试委员会命题专家,全国建筑工程标准设计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编委,《城市空间设计》编委,德国柏林建筑奖协会(VAB)会员(2007~)。 自1995年开始指导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设计、公共建筑设计。承担课程:建筑设计与研究、建筑设计方法论、建筑评析。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并多次组织联合教学。近年来在《建筑学报》、《世界建筑》、《建筑师》、《北京城市建设》、《国外城市规划》等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研究成果:北京旧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整合机制研究、唐山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研究、京西斋堂地区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研究、城市化过程中进城农民安居模式研究等。目前正承担唐山博物馆改扩建、唐山城市水系与滨水空间城市设计、唐山震后小区及住宅改造等研究项目。16、房志勇,男,1957年出生,副教授。 同时招收“建筑设计及原理”、“建筑技术”方向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生态建筑技术、建筑装修技术、村镇规划、住宅设计。教学课程主要有:生态建筑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建筑防灾技术、材料与工艺学。 科研项目有:“小城镇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研究”、“绿色钢结构住宅示范建设项目研究”、 “预制组合式房屋规范化研究”等。现为“北京浅山区生态村规划与休闲产业开发关键技术及示范研究”中“浅山区生态村详细规划及住宅设计研究”专题主要参加人。现承担的科研项目有:“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家庭装修中的拆改现象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等。 多年从事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关注建筑节能、生态建筑、村镇规划、建筑改造、建筑装修等研究领域。 17、樊振和,男,副教授(聘任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级监理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技术(建筑构造及结构选型)和绿色建筑。目前承担北京市教委科研课题《北京地区建筑屋顶技术优化设计研究》。从事高等建筑教育26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多年的建筑设计工程经验,有国外工程项目监理工作经历(中国政府援外体育场工程项目副总监、结构总监)。 目前在研项目有:北京地区建筑屋顶技术优化设计研究、北京城区既有多层住宅更新改造技术策略研究、建筑技术系列课程研究等。获奖方面有: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主编,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三次),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学名师。 18、胡雪松,1963年出生,云南思茅人。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学术研究领域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场所认同——文化建筑学、乡土建筑与乡村建设。多年来一直从事建筑教学、研究和设计工作,主持、参与完成了十多项纵向科研项目和大量的建筑设计项目,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近期主持、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乡村聚落营造学研究”、北京市教委科研基金“北京郊区乡村旅游建筑(设施)发展研究”、北京市人事局科研基金“乡村旅游与村落建设”。代表论文包括:“建筑美学思考”(《世界建筑》,2005,12)、“村落空间资源化” (《建筑学报》2006,5)、“直白场所”(《世界建筑》,2006,6)。 19、业祖润,女,1938年出生,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民居文化研究、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风景区规划与风景建筑设计研究。 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础资助项目《传统聚落空间环境结构研究》、国家十五计划攻关课题《住宅及其环境》、《前门历史街区保护研究》、《北京川底下古村保护与利用研究》、《焦庄户古村保护与地道站纪念馆设计》等。 在研项目:《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前门地区保护与更新设计》、《鲜鱼口街区设计》、《前门大街城市设计》、《北京民居研究》、《河南省社旗历史名镇商业街区设计》、《河北省临城县歧山湖风景区规划与建筑设计》、《湖滨产业园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博物馆设计》。 发表论文:《保护、更新、延续——北京前门地区保护更新规划探析》、《传统空间聚落结构研究》、《传统民居文化对现代居住建筑创作启示》等。 20、邹越,男,1967年出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技术,数字化设计研究。 主要教学课程有建筑物理(本科)、计算机辅助设计(本科)、建筑新技术(研究生)等,曾获院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目前在研方面项目有北京市教委“室内环境污染分析与治理研究”、“建筑数字化设计基础平台研究”等。参与“北京建筑外饰面材料综合热工性能优化设计研究”、“被动采暖与主动通风相结合的太阳能建筑技术研究”。曾有“建筑结构胶及其应用技术研究”项目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平屋面》项目获湖南省优秀设计三等奖

沈端良党委书记,男,1964年2月生,安徽宿州人。1986年7月毕业于安徽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经济学硕士。1986年7月留校担任学生政治辅导员,团总支书记。1988年10月,担任安徽大学团委副书记兼学生会秘书长、安徽省学联副秘书长,1996年4月任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党总支副书记,2001年2月任安徽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党委书记。2006年至2008年任庐江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现任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李财富院长,男,1965年11月生,博士,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档案学会理事,中国档案学会基础理论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大学学报》、《大学图书情报学刊》编委。龚成开党委副书记,男,1966年11月生,1987——1991年在安徽大学历史系学习。1991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任安徽大学党委办公室秘书、秘书科科长、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2006年5月任现职至今。期间于1998—2000年参加了安徽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2002年9—12月在省委党校学习。工作以来,曾多次获得校“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在中国教育报、大学时代等报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吴本忠副院长,男,1963年10月生,教授。安徽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985年7月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本科,1990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数学系并获硕士学位。1985年9月至1987年9月在安徽大学数学系工作,1990年至今在安徽大学管理学院任教。目前主要从事数理统计、运筹学、管理经济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讲高等数学、应用统计学、运筹学管理经济学、定量分析方法等课程。近年来,在《数学物理学报》、《数学杂志》、《高校数学学报》等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出版《LinGo4.0 for windows最优化软件及应用》、《公共决策体制与政策分析》等著作。2009年参与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非参数、半参数统计模型的理论与方法”。丁先存副院长,男,1963年8月出生,安徽庐江县人。2007年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学、政府法治。现任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安徽大学MPA中心副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先后在《中国行政管理》、《政治与法律》、《档案学通讯》等国家级权威刊物上发表《电子政务中信息安全法律保护》、《论美国行政公开制度》、《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正义价值及其实现》等学术论文;出版了《中国合同法导论》、《新编公共行政学》等著作;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国家软科学项目多项,目前正在主持国家软科学项目:和谐社会建构下政府信息正义研究。

上海长海医院论文发表

总结是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有寻找学习和工作中的规律,因此我们需要回头归纳,写一份总结了。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医院个人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回顾过去的一年,在市卫生局的具体指导和市慈善总会的直接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下,通过全院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医院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总结如下:

一、转变思想观念,明确定位

建院之初,周口五官科医院的人员来自四面八方,来自不同等级的医院,各人有不同的工作阅历,每人接触的工作氛围与管理也不尽相同,部分同志是来自公立医院的,他们对民营医院的运作十分陌生,对管理不很熟悉,对经营不大适应,对医疗市场激烈竞争缺乏应有的认识,必须及时的转变思想观念,顺应时代潮流,才能做好医疗服务工作。医院经常教育大家“只要大家去努力,去创造,饭碗在我们自己手里”,“谁不爱岗就换岗,谁不敬业就失业”,要求大家树立危机感和竞争观念。通过培训和一年多的医疗实践,大家清楚的认识到“五官科医院是大家的”的医院,“不做打工仔,争当主人翁”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不论是医生还是护士或是医技人员,都能做到认真抓住每一天,留住每一个病人,自觉地把病人当朋友、当亲人,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大家都服从分配,顾全大局,坚守岗位,履行职责,出色完成各项工作。

二、建立医院文化。

建院以来,始终把医院文化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不断发展完善。建院之初,为了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首先提出了“让每个人更健康,让每个人更美丽”的宗旨。让医院的每一名医护人员和每一名员工都感到是在为自己钟爱的医疗卫生事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是在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为人类塑造美而服务。提出了“热诚、精细、进取、奉献”的精神,强调每一名医院员工必须热心、热情,诚实、诚恳地对待患者;精益求精、细致入微地服务患者;孜孜不倦地学习钻研,提升思想道德和医疗技术水平;明确了“创办知名品牌医院,为社会大众提供尽可能多的质优价廉的服务,让每个人更健康、更美丽”是每个员工的使命。为了完成这一使命,五官科医院的每个员工都必须真正树立以下观念:

①树立“员工第一”的`观念,充分尊重每个员工,人人都是主人,大家合伙创业,集体创业。

②树立“高度敬业”的观念,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爱院如家。

③树立“艰苦创业”的观念,不怕苦,不怕累,努力拼搏,勤俭节约。

④树立“人才第一”的观念,千方百计的发现、吸引、使用、培养、尊重、善待、留住人才,建立起人才成长机制。

⑤树立“客户第一”的观念,视客户为上帝,亲人,朋友,同事,同学,战友。

⑥树立“人性化管理,亲情管理”的观念,人人都要团结友爱,亲如一家,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人人平等,没有贵贱之分。

⑦树立“强化管理,严格管理”的观念,严格管理,一丝不苟,先管理好自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⑧树立“精细化管理”的观念,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的责任、权力、义务,每一件事,每一个环节的责任,没有管不到的地方。

⑨树立“多劳多得,不劳不得,奖优罚劣”的观念。报酬来源于自己的创造和贡献,优秀就要奖励,劣的就要罚,奖励的办法有政治荣誉和物质奖励,具体办法另行制订。

⑩树立“培训管理”的观念,建立学习型医院,把医院办成一个大学,把提高每一个人的思想觉悟、道德观念、文明礼貌、能力素质列入福利待遇,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院内培训或外出培训。

从使命感和价值观上充分体现了医院追求的不是单纯的经济利益,而是更多的人了解五官科医院、接受五官科医院的医疗服务、心悦诚服地评价五官科医院,把自己的健康与幸福毫无保留地托付给医院。这就明确界定了周口五官科医院不是以赢利为目的,而是作为服务于人民健康和美丽的伟大事业来运作的诚信民营医院。

三、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支持学科创新发展,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1、强化全员医疗安全意识,促进医疗质量全面提高。

(1)规范医疗行为,保障医疗安全。定期召开医疗安全工作会议和手术科室医疗安全工作会议,推广了建设学习型科室。遵守《手术分类分级管理规范(试行)》,进行临床科主任查房观摩。(2)修订临床用药管理规定,引入合理用药监测制度。正式下发《关于加强临床用药管理的规定》,9月1日在全院开通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全院药品比例较20xx年下降10%,抗生素比例为5%(3)调整医疗布局,满足患者需求。(4)逐步完善医保管理工作。突出“规范临床用药、加强管理考核、扶持新技术、降低采购成本”等重点,使医保管理不断趋于完善。自二零零七年元月至十一月份门诊就诊达251人次,收入15328。44元,住院19人次,收入63536。07元,人均费用:3344。00元,住院天数合计:118天,统筹基金合计:37759。64元,平均住院天数:6。21天。

医院始终坚守着“质量上乘、服务优良、价格低廉”的原则,使每一个走进五官科医院的人都能:“感受家的温暖,再现青春的活力,托起明天的希望。”待病人如亲人,每一次护理、每一句问候、每一个微笑都让患者有在家里,在亲人身边的感觉,做到点滴入心,细致入微,让病人满意,更要让她们感动。

四、认真做好慈善事业。

周口五官科医院办院近两年来,在市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自建院以来我们组织专职义诊队伍,自带检查设备及药品,下乡义诊300多次,义诊三万余人,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自开业以来,一直免收挂号费,免费接诊病人20000多人次;我院收费较低,按河南省物价局规定标准几乎所有病人都是减半收费,免检查费六十多万元,减免手术费用约一百多万元。我院在慈善事业上所做出的贡献曾受到周口市慈善总会和中华慈善总会的好评,认为我们有很强的慈善意识,确实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一家医院。

20xx年7月份开始了爱心奉献社会“百万元慈善活动”。并在我市率先开展鼓室成型、听骨链重建,耳廓再造等手术,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先后在广播电台、中华残疾人服务网等新闻频道播报,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20xx年10月份在全市中小学校中开展“五官健康光明行”活动,小学生已经普查结束,共普查两万余人,发放《爱心保健卡》一万余份,减免检查费近100000元,通过本次活动引起学校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视力的重视,为祖国的花朵奉献爱心。

20xx年11月我院开展鹿邑和扶沟“白内障曙光复明”行动,现已为两县近100名贫困患者重见光明,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五、提高业务素质,打造精品团队

1。一流的设备

医院先后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医疗设备,眼科拥有美国白内障超声乳化仪,德国蔡司手术显微镜、美国准分子激光仪、日本托普康电脑验光仪、日本托普康非接触眼压计、眼科专用AB超诊断仪、角膜地形图、角膜测厚仪、自动视野计、泪道激光等设备。

耳鼻喉科拥有丹麦国际听力电测听、声阻抗仪、英国佳乐鼻窦手术钻、耳钻、大型图象显示系统及与之配套的鼻内窥镜、耳内窥镜、喉内窥镜、纤维喉镜、综合治疗台、微波治疗仪、双极电凝。

2。一流的人才:

王淑华、女、周口市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员,副主任医师,省眼科学会委员。20xx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xx年获郑州大学医学院眼科硕士学位。20xx年8月到周口地区医院眼科工作,20xx年和20xx年分别在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和北京同仁医院眼科进修学习。20xx年在上海长海医院整形美容中心学习,工作学习期间发表论文十余篇,曾获周口市科技成果二等奖三项;xx年曾获“周口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荣誉称号。专业科长:近视眼的防治、青光眼及眼部整形。

李曾先、教授、主任医师,河南医科大学毕业留校于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是河南省知名泪道病眼外伤专家,对青光眼、白内障、角膜病等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特别擅长:慢性泪囊炎、外伤性泪小管离断吻合术,泪囊缺损或泪道激光术后阻塞再通术,眼内异物及眼眶内异物定位摘除术,仿真义眼台植入术,眼部美容整形等手术其“泪囊鼻腔镶管术研究”手术成功率98%,曾获得省科研成果奖。

褚涛、20xx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曾经在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北京同仁医院、上海眼耳鼻喉医院进修学习。曾经任齐齐哈尔医学院一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在国家级杂志上共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论著两部,取得国家专利两项,并获得“全国白内障扶贫助残工作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刘宏、主任医师,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学院(今郑大),学士学位。河南省医学会耳鼻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周口市医学会耳鼻喉头颈外科主任委员、周口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周口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专家委员会成员、xx年周口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xx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周口地区医院耳鼻喉科、xx7年调入周口地区中医院,曾到上海眼耳鼻喉医院、北京同仁医院、郑州大学附属医院等进修学习。擅长耳鼻喉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尤其对耳科、内窥镜手术及头颈部肿瘤有较深的研究。曾在国家及省级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专著3部,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一次,省卫生厅卫生科技成果二等奖一次。

六、医院08年工作规划

过去的成绩永远只是今天奋斗的起点,08年伊始,为确保五官科医院在新的一年中继续稳定,持续发展,继往开来,我院初步制定计划如下:

1、继续完善医疗制度,如交接班制度,消毒制度,药品质量监督制度,首诊负责制,病历书写规范制度。

2、狠抓抓业务,提高职工专业素质。

3、定时对职工进行考核,包括医疗专业知识,人文修养知识等。

4、增加奖项,即先进科室,典型科室,模范主任,标兵及先进人给予经济奖励。

5、举办各种优惠措施,方便广大人民群众就医。坚持下乡义诊,继续开展“曙光复明”行动等活动。

我院将不断总结经验更加坚定地去探索开辟宽意义的医疗之路,五官科医院这个牌子享誉豫东大地,走的更好,走的更远。

介入放射学又称介入治疗学,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合了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于一体的新兴学科。它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CT、超声和磁共振等影像设备的引导和监视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通过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创口将特定的器械导入人体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目前已经成为与传统的内科、外科并列的临床三大支柱性学科。优点介入治疗全程在影像设备的引导和监视下进行,能够准确地直接到达病变局部,同时又没有大的创伤,因此具有准确、安全、高效、适应证广、并发症少等优点,现已成为一些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1.需内科治疗的疾病 如肿瘤的化疗、血栓的溶栓,介入治疗与内科治疗相比,其优点在于: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不仅可大大提高病变部位药物浓度,提高疗效,还可大大减少药物用量,减少药物的全身副作用。 2.需外科治疗的疾病 介入治疗相对于外科治疗优点在于:①它无需开刀,无创口或仅需几毫米的皮肤切口,就可完成治疗,创伤小;②大部分患者只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从而降低了麻醉的危险性;③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④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高龄危重患者或者无手术机会的患者,介入也能很好地治疗。查看详情 种类介入治疗的技术很多,首先可以分为血管性介入技术和非血管介入技术。大家都很熟悉的治疗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造影、溶栓和支架置入就是典型的血管性介入治疗技术,而肝癌、肺癌等肿瘤的经皮穿刺活检、射频消融、氩氦刀、放射性粒子植入等就属于非血管介入技术。按照治疗疾病所属的系统,又可分成神经介入、心血管介入、肿瘤介入、妇产科介入、骨骼肌肉介入等。查看详情 适应证能够采用介入治疗的疾病种类非常多,几乎包括了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的主要疾病,当然其优势主要在于血管性和实体肿瘤的微创治疗。血管疾病方面:包括治疗血管狭窄和闭塞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血管支架置入术、治疗动静脉血栓的溶栓治疗、控制出血(急慢性创伤、产后、炎症、静脉曲张等)、血管畸形以及动静脉瘘与血管瘤的栓塞治疗、预防肺栓塞的下腔静脉滤器、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经颈静脉途径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技术、各种血管造影诊断、静脉取血诊断等等。肿瘤性疾病方面:包括肿瘤的供血动脉栓塞与药物灌注、术前栓塞肿瘤血管、肿瘤经皮穿刺活检、射频消融、冷冻消融(氩氦刀)、放射性粒子植入等。非血管介入技术包括各种经皮穿刺活检术、各种非血管性腔道的成形术(包括泌尿道、消化道、呼吸道、胆道等狭窄的扩张和支架)、实体瘤局部灭能术(经皮穿刺瘤内注药术、射频消融术)、囊肿脓肿引流术、造瘘术(胃、膀胱等)、胆道结石和肾结石微创取石术、骨转移或椎体压缩骨折的椎体成形术、神经丛阻滞术治疗慢性疼痛等。收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百科名医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免费问专家介入治疗的副作用肝癌介入治疗后还能活多久刘正荣 主治医师评分:4.9 服务人数:568问专家三甲医院实时响应免费问诊免费问专家你可能关注介入治疗肝介入治疗需要多少钱介入治疗肝癌有效果吗介入治疗费用相关视频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优点有哪些?张学民 主任医师 哪些人适合做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张学民 主任医师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吗?张学民 主任医师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并发症有哪些?张学民 主任医师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脑动脉瘤简说王清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晚期肾癌:是治疗还是放弃?邱建新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脑出血后遗症的干细胞移植与定向Ommaya介入治疗吴景文 上海市东方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介入治疗李书沛 安阳市肿瘤医院 主治医师查看更多 专家答疑肝癌介入治疗5年没有复发是不是安全了肝癌介入治疗5年没有复发,考虑是治疗较为良好的表现,相对安全,但是仍然需要定期随访,因为不能排除之后转移和复发的可能。 肝癌是发生在肝脏的恶性肿瘤,我国肝癌发病率高、危害很大。肝癌由于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目前临床治疗肝癌的方法包括手术治疗、介入治疗、靶向治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等。 肝癌手术后介入治疗是指在手术切除肿瘤以后,通过介入进行化学药物注射或血管栓塞治疗,以起到预防肿瘤复发的作用。通过介入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到10%~30%。患者在介入治疗5年无复发情况,仍需提高警惕,继续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常规检查,包括肝脏CT或增强显影,检测肿瘤相关标志物,以此来检测病情发展,预防转移和复发。吕铮 副主任医师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超声介入治疗囊肿的方法是什么超声引导下肝、肾囊肿穿刺抽液治疗,是在超声监测下选择最短、最安全的路径,用一根细针经过皮肤准确的刺入囊肿,将囊肿液体抽净,根据囊内液的性质再注入无水酒精,使囊肿硬化不再生长。它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方法,感觉几乎等同于一次皮下注射,门诊治疗时间平均30分钟左右,当天治疗当天回家,术后通常无吃药换药等处理。术后3到6个月B超观察治疗效果。 介入超声微创技术(即在超声引导下的介入微创治疗技术),已经在常见外科疾病的治疗中崭露头角并取得了各个外科专业的认可,它无须开刀,一般只需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从而降低了危险性。损伤小、恢复快、效果好,对身体的干扰不大,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正常器官。使患者们可以获得更微创、更安全、更迅速、更经济的治疗方法。陈学红 副主任医师 北京地坛医院椎间盘源性腰痛微创介入治疗方法是什么目前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微创方法很多,主要可分为2大类:一类是经皮穿刺的介入治疗;另一类是腰椎融合术。 椎间盘源性腰痛是指椎间盘突出所导致的腰痛,常于椎间盘压迫神经,脊柱的稳定性不佳有关,因此临床要治疗上可采取切除椎间盘改善腰椎稳定性的方法进行治疗。 1.经皮穿刺的介入治疗:⑴经皮穿刺髓核化学溶解术;⑵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⑶经皮穿刺激光汽化椎间盘减压术;⑷经皮穿刺臭氧髓核消融术;⑸经皮穿刺椎间盘电热疗法(IDET);⑹discTRODE64射频椎间盘内电热纤维环成形术;⑺双极水冷射频纤维环成形术;⑻超声水切椎间盘髓核摘除术:⑼经皮Decompressor髓核切除术;⑽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等。 2.腰椎融合术:⑴腹腔镜下前路腰椎融合术、后路经皮椎弓根或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⑵小切口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ALIF)、后路经皮椎弓根或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⑶轴向腰椎椎间融合术(AxialLumbarInterbodyFusion,AxiaLIF)、后路经皮椎弓根或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⑷极外侧椎间融合术(Extreme/DirectLateralInterbodyFusion,X/DLIF)、后路经皮椎弓根或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⑸微创后路PLIF或TLIF手术等。高秋明 副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腰椎间盘突出介入治疗后注意事项是什么腰椎间盘突出介入治疗后注意事项注意休息、药物治疗、适当的活动等。 腰椎间盘突出主要是腰椎的各部分,特别是在髓核改变了不同程度的退行性之后,由于外力的原因,腰椎间盘是常见的疾病之一,椎间盘的纤维环决裂,从髓核组织破裂的地方明显(或者下垂)是后方、椎管内、根邻接脊髓。神经受到刺激,腰产生压迫的疼痛,一侧下半身和双下半身麻痹的疼痛等一连串的临床症状。腰椎间盘突出者腰4~5、腰5~骶1发病率高,约占95%。 腰椎间盘突出治疗后注意事项: 1.卧床休息:患者约10~20天,以左下肢为主,短时间内避免弯腰、负荷、深蹲等动作,大小便尽量以坐便为主。 2.药物治疗:主要以口腔消炎为主,静脉为主,避免脱水,患者压力;组织神经和肌肉神经压力可导致第二次疼痛。 3.适当的活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后,约3个月的时间里要注意身体健康,避免以走路为主的剧烈的腰部及强制性活动。具体用药请结合临床情况,由医生的诊断与指导为主。许硕贵 主任医师 上海长海医院查看更多 关于我们合作机构电脑版用户服务协议隐私政策百科名医 2010-2020版权所有 京ICP证 110448号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16-0022目

随着心脏病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浙江医学杂志网址。2009年4月-2010年5月,我科经桡动脉穿刺术行介入术56例,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56例手术患者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40―86岁,平均年龄62.4岁,其中冠状动脉造影36例,PTCA并支架置入术20例。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1)术前准备: 应向向病人讲清手术过程,让病人对此项手术有正确认识,以消除病人紧张、恐惧心理, 指导病人配合医生手术,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术前常规给予安定10 mg肌注。完成相关的检查,术前备皮, 术前4小时禁食,术前排大小便,做好药物过敏试验。(2) 术前Allen试验,通过Allen’s试验,判断手部血液循环情况,以免术后发生缺血性损伤式或死亡[1]。选择Allen’s试验正常者进行手术。 1.2.2 术中护理 熟悉手术过程及各种器械、导管的性能。熟练配合医生操作,准备好各种用药,如硝酸甘油、肝素、抗心律失常药等,备好临时起搏器、心脏除颤仪、心内穿刺包等抢救器械。严格无菌操作,保持静脉通路的通畅。术中要询问患者的自我感受,避免因精神紧张引起动脉痉挛,影响操作[2] 。密切观察动脉内压力、心率、心律变化情况,浙江护理论文发表,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有效措施。 1.2.3 术后护理(1)指导患者尽量卧床休息, 术后给予心电监护,检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 多饮水以利造影剂的排出,指导病人合理饮食,少食多餐,护理论文发表,避免过饱,保持大便通畅。(2)穿刺点护理,拔管后伤口采用三指法分段减压区止血10-15 min,指压止血后,采用定点定量加压包扎法与定时减压止血术,避免长时间过度加压,加压包扎持续12 h拆除绷带伤口处完全减压,术后24 h内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出血,伤口及术肢有无肿胀、压触痛、瘀斑、循环手指端血运、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拇指动脉搏动情况。3 天内不在术侧肢体输液、测血压及提重物,1周内勿揉抓穿刺点,并保持干燥、清洁[3]。 1.2.4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出院后定期复查、随访,术后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的患者,注意观察有无出血情况,积极预防各种诱发因素,医学职称论文发表,告诉患者如出现胸痛、胸闷、心前区不适症状及时就诊。 2 观察结果 本组56例患者中2例穿刺失败,改为股动脉穿刺途径,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6.4%,术后有3例出现穿刺口出血,发现后及时处理,余者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浙江卫生职称目录。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手段之一。但作为一种有创性的介入性诊断方法,术中术后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因此要求专业护理人员须具备完整的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理论知识,全面了解介入治疗术的操作规程,掌握术后患者的临床特点,从而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4]。由于穿刺部位在右上肢方便观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介入放射学依靠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利用穿刺和导管技术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并以治疗为主的一门学科。她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高、见效快、可重复性强等特点。介入治疗已成为和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并列的第三大临床治疗手段。快速导航发展前景广阔临床上应用最广的几种定义介入放射学,是现代医学园地中的一朵美丽奇葩。她的神奇之处在于诊疗范围大,治疗难度高,在人体中探幽入微,几乎无所不能。它既能扭转内科药物对改变组织结构无能为力的窘迫,也能避免外科手术对机体“大刀阔斧”的伤害。它对人体损伤极小,可发挥的治疗效果却非常可靠,而且显著!所以,介入医生已经成为今天医学界的“新宠”。发展前景广阔为什么介入放射学神通如此广大,发展如此迅速呢?第一,它借助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明和一系列成果,如超声、磁共振成像、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技术,使大夫们精确透视人体的原望成为现实。在这些先进设备的引导下,介入医生可以将导管准确插入人体任意部位实施检查或治疗。第二,它迎合了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治疗技术创伤轻、痛苦小的要求,使手术范围越来越局限,损伤的组织越来越小,因此颇受欢迎。第三,它可以解决内科药物治疗起业无能为力,外科手术又嫌失去机会的许多棘手问题,诸如晚期癌症、动脉栓塞、血管狭窄、肝内胆管结石等。临床上应用最广的几种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和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 它主要用于晚期肿瘤的治疗。其特点是适应症宽,副作用相对较小,治疗效果可靠。因为它可准确地将药物注入病变部位,对全身其它组织影响不大。经皮血管成形术血管内支架术它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可以使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使病变心脏重获生机和活力。这种效果是任何先进的内科药物都无法达到的。动脉内溶栓术 可用于急性梗塞性脑卒中和急性心肌梗塞,使凝固的栓子彻底溶化,恢复血管畅通,从根本上祛除病因。这一技术近年来不知道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而在过去,脑卒中和心肌梗塞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都极高,内科医生仅仅能作保守治疗而已。

上海长海医院发表论文

这几天,有多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自己感染新冠病毒, 由阳转阴后, 抗原检测又“复阳”。

12月7日,河南的夏女士表示:经历了高烧、浑身酸痛和味觉失灵等几天后,我在家自测抗原结果为阳性。经过居家治疗,12月9日、10日在症状消失后,连续两天抗原结果显示为阴性。但是12月12日由于同住人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再次自测抗原,结果显示为阳性。

资料图

有类似的情况的还有家住北京的崔女士:我是在12月8日,高烧的第二天抗原检测出阳性的,12月10日基本上已经不发烧了,12月14日在抗原转阴两天后,今天我又开始低烧了。

没症状为什么“又阳了”? 自己到底阳不阳? “复阳”是因为没好彻底?

这些问题让夏女士和崔女士感到十分困惑。

对此,上海长海医院一位感染学专家表示复阳需要经过核酸检测来确认,所谓“复阳”不排除自测抗原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 即使核酸检测也显示阳性, “复阳”也并意味不是指疾病的再次复发 ,很可能是当初还没有痊愈,或是体内还残留病毒核酸片段,这种情况不会造成疾病传播。

这两位的情况,一个是出现同住人感染情况,同住人感染势必会造成病毒在居住环境内的扩散,此时处于同一居住环境下的人员抗原结果存在‘假阳性’的可能。

而另一位抗原“阴性”后,又出现了类似症状,不排除该患者仍处在病程内,此时病毒载量较之前有所下降,因抗原检测敏感性的问题,抗原结果当时呈现假阴性的情况。“抗原检测结果呈阴性,意味着新冠病毒载量下降到了一定范围内,从传播的角度而言,此时患者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已显著降低。

对于如果是核酸也显示阳性,该位感染科专家强调, 对于“复阳”不必过于恐慌,大多数核酸复阳可能是体内残留的病毒核酸片段,不会造成疾病传播。打过疫苗的群体,感染新冠病毒后会调动起机体的免疫记忆,3~6月内对于同一毒株的感染可能性极低,只要出行时做好个人防护,不必过于担心。

那么,二次感染比例究竟有多高?

我们整理了30余篇国际学术报告,

答案都在这里了!

资料图

“感染后会再次感染吗?”“首批阳过的同事又阳了,是二次感染吗?”近期,二次感染是网友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首先要明确的是,那种几周内再次检查出阳性的基本不是“二次感染”,而是通常所称的“复阳”,即尚处于恢复期的患者,其体内感染的病毒没有完全清除,会出现核酸或抗原阳性的情况,但基本没有传染力。

二次感染,是指在一定时间跨度后,感染者康复后再次出现新冠症状、体内病毒量回升的现象。

相较于复阳,二次感染者体内病毒量相对较高,CT值一般低于35,而复阳者一般高于35。

此外,二次感染的时间跨度较长,一般在3个月以上,但随着感染次数的增多,时间跨度也将缩短。

根据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报告,第一次和第二次感染间隔中位数为79天(48天-119天),第二次和第三次感染间隔中位数为65天(43天-97天)。

那么,与此前毒株相比,奥密克戎导致的二次感染率更高吗?重复感染带来的影响是否会更大呢?

奥密克戎更易二次感染

根据15篇相关学术报告,奥密克戎更易导致二次感染。

以意大利费拉拉大学今年7月底发布的报告为例,研究者收集了来自亚洲、欧洲、北美洲等数个国家91项研究数据,时间跨度为2020年8月至2022年6月,包含1500万名参与者数据。

研究发现,新冠病毒的二次感染率在逐渐提高,早期毒株Alpha的二次感染为0.57%,德尔塔的二次感染增加至1.25%,而奥密克戎的二次感染率是Alpha的5.8倍,达到3.31%。

但即使这样,也有最少约85%的民众不会二次感染。

资料图

从实际数据上来看,英国在进入奥密克戎阶段前(2022年前),累计二次感染人数并不多,截至2021年12月13日,累计二次感染人数为9.7万人,占当时总感染数的0.1%。

而进入2022年后,二次感染人数激增,截至2022年12月7日,累计二次感染人数已达到137万人,占总感染人数的6.75%。

资料图

从时间分布上来看,二次感染的新增人数在逐渐减少。

英国二次感染主要集中在第一波奥密克戎阶段,峰值曾达到2万人,即一天内便有2万人二次感染。而在后续几波疫情中,二次感染的新增人数逐渐下降,目前平均每天有1千人。

资料图

相同毒株二次感染机率小

哪些因素会增加二次感染的机率?

首先,与首次感染的毒株有关。

由于新冠病毒不断变异,不同谱系毒株间存在一定差异,同一毒株引发的二次感染机率较小。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若感染者首次感染的便是奥密克戎BA.4/BA.5,再次感染这一毒株的人群占比仅为0.7%。

但若感染者首次感染的毒株为德尔塔,或是奥密克戎BA.2,那么再次感染奥密克戎BA.4/BA.5的机率便较大。

资料图

抗体有效性随时间递减

其次,二次感染风险和感染时间也有关系。

根据12篇相关学术报告,距离首次感染时间越远,体内抗体的保护作用越弱,便越容易发生二次感染。

根据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今年9月在《柳叶刀》发表的论文,在感染奥密克戎3到5个月间,体内抗体的保护性为51%,而当距离首次感染6个月后,体内抗体的保护性已低于25%。

此外,与Alpha、德尔塔相比,感染奥密克戎后抗体保护性的下降幅度更大。

在感染Alpha、德尔塔后的3至5个月,感染者体内抗体的有效性仍分别达到86.6%、91.3%,此后下降幅度有限,最低值依旧在60%以上。

资料图

特定职业更易感染

二次感染的风险还和职业有关。

常暴露在病毒环境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更易二次感染, 在《柳叶刀-区域健康(东南亚)》今年8月发表的相关论文中,调查了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2月25日印度医护人员 (HCW) 的感染和再感染密度。

据统计,学生、行政/文职人员的二次感染率为15.4%,与之相比,护理人员的二次感染率最高,占统计人数的40.8%,医师的二次感染率也达38.6%。

相较于学生、行政/文职人员,医师的二次感染风险是其2.71倍,而护理人员的风险则达到2.89倍。

资料图

性别对二次感染的影响较小。

年轻人更容易二次感染

而从年龄上来看,根据8篇学术报告,相较于老年群体,年轻群体更容易二次感染。

法国国家公共卫生机构在今年3月发表的论文中观察了法国2021年3月2日至2022年2月20日二次感染情况,据统计,累计二次感染人数达到58.4万人,占总感染人数的3.1%,其中99.1%为二次感染、0.9%为三次感染。

而在二次感染的患者中,18岁至40岁的占比最大,为51.1%,其次是低于18岁、41岁至60岁人员,二次感染的占比分别为23.6%、20%。而老年群体的占比较低,61岁至80岁的占比仅为3.8%,而大于80岁的占比为1.4%。

资料图

从美国华盛顿州发布的10月12日发布的报告来看,18岁至34岁也是二次感染的主要人群,占比为37.8%,而65岁以上人群仅占7.4%。

需要解释的是,年轻群体更易二次感染,不是生理原因,而是与其社会活动情况有关。

美国俄亥俄州护理研究中心(CVCR)的学者解释,相较于老年人,年轻群体的社会活动更频繁,更容易暴露在有病毒的环境中,因此二次感染的机率更大。

疫苗能有效降低二次感染概率

那么,如何降低二次感染的机率呢?

塞尔维亚伏伊伏丁那公共卫生研究所 (IPHV) 学者表示,相较于年轻群体,老年群体之所以二次感染率较低,是因为他们通常优先接种疫苗,包括第三针加强针,由于疫苗接种率较高,二次感染的机率便下降。

根据意大利萨科等学者的研究,在意大利,未接种疫苗者的二次感染风险是已接种者的2.9倍。

并且,随着接种针数的增多,二次感染的风险逐渐下降。

根据5月发表在MedRxiv上的研究论文,相较于未接种疫苗且未感染的患者而言,此前感染过非奥密克戎毒株的患者,体内抗体的有效性为44%;而随着疫苗接种计数的增加,体内抗体的有效性也不断增多,对于已接种三针疫苗且有感染经历的患者而言,抗体的有效性达到83%。

并且,接种疫苗也可有效降低二次感染的住院风险。

同上述论文,相较于未接种疫苗且未感染的患者而言,接种3剂疫苗后,体内抗体对于防重症的有效性达到91%。

资料图

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与感染后体内抗体一致,疫苗预防二次感染的有效性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根据意大利学者的研究,当疫苗接种超过120天(即4个月后),已接种者与未接种者间二次感染的风险缩小至1.53倍。

资料图

根据印度医学科学研究所今年8月发表的论文,完全接种两剂疫苗后,其有效性在14至60天内最高,为52.5%。而在疫苗接种4个月至6个月后,有效性仅剩29.4%。

二次感染重症率下降

相较于首次感染,二次感染所导致的疾病严重程度有所下降,包括住院率、ICU重症率、病死率等。

根据康奈尔大学流行病学组今年3月发表的研究,严重的二次感染是很罕见的,只有0.1%的病例出现了严重症状,且没有一例出现危急症状。

根据雅典大学医学院今年9月发表的研究,相较于首次感染,二次感染以轻症状为主,特别是在奥密克戎感染者中,轻症状的占比达到99.17%,较为严重与紧急情况的占比则为0.78%、0.05%,都低于首次感染。

资料图

并且,二次感染出现合并症的机率也有所减少。

合并症是指与原发疾病同时病发的一种或多种疾病,包含生理与心理上的情况。

同样根据上述雅典大学医学院学者的研究,相较于首次感染,二次感染患者中无合并症的占比提高,出现多个合并症的占比也有所减少。

资料图

此外,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健康信息学研究所表示,即使是老年群体,二次感染所带来的住院风险都有所下降。

根据其今年5月发表的论文,在英国2264名长期护理中心居民中,再次感染患者的入院风险低于首次感染的患者,仅为首次感染入院的21%。

因此,对于二次感染,大家不用过度担心,落实好防护措施,包括戴口罩、注意手卫生、保持社交距离等。并积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

昆山市中医医院创立于1985年1月,是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医院,医院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编制床位982张,在职职工1672人,其中高级职称353名,硕、博士研究生256名,硕、博士生导师12名,省级以上专业委员会委员211名,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郑绍先学术经验继承人3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外向型优秀骨干人才1名、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1名、江苏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1名、国家中医药知识科普宣讲专家1名、江苏省名中医3名、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对象1名、江苏省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1名、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4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1名、江苏省双创博士项目资助对象1名、苏州市姑苏重点人才1名、苏州市姑苏青年拔尖人才2名、苏州市“全国导师制”培养对象6名、昆山市名(中)医22名。 医院是江苏省中医临床研究院昆山分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扬州大学教学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基地。医院挂牌设立国医大师周仲瑛、夏桂成以及全国名中医徐福松、单兆伟、刘沈林昆山传承工作室,并设立郑氏妇科、闵氏伤科、脾胃病、肺病、皮肤病、肝病等 6大院内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脾胃肝胆科引进上海长海医院李兆申院士消化疾病科专家团队、肾病内科引进上海瑞金医院陈楠院士肾病内科专家团队、肺病科引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白春学教授呼吸内科专家团队获得苏州市“临床医学专家团队”引进A类项目。

姓名: 孙振兴所属医院: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性别: 男职称: 主任医师,教授所在科室: 肝胆外科1970年8月毕业于第七军医大学,现任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主要从事上消化道内镜ERCP及结肠镜,熟练各种消化内镜操作技术。擅长治疗胆胰疾病,擅治慢性胃炎、溃疡病、胆结石、胰腺炎等。发表论文30余篇。主治疾病: 肝脓肿,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慢性胆管炎,原发性肝癌,门静脉高压症。

昆山市中医院怎么样?昆山市中医院是一所中西医结合的颇具规模的现代化综合性二级甲等中医院。医院占地面积40亩,总建筑面积86884平方米,固定资产2.43亿元,医疗设备总值达9530万元。现有职工712名,其中卫技人员623名,副高级职称以上63名,其中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名、江苏省名中医1名、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名、苏州市拔尖人才1名。现有病区15个,床位643张,临床一级科室15个,辅助医技科室12个。年门急诊人次达103万,住院床日19万,各项综合指标列全国同级中医院前列。医院系昆山市中医药临床、科研、教学的中心,共有特色专科36个,其中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江苏省重点专科1个,苏州市重点专科(专病)5个。现有自制药品102种,剂型14种。至今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17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苏州市级科技进步奖10项、国家专利3项。目前昆山市中医院的全体员工正向着三级中医院的更高目标而奋力进取!本院医生吕仕钧昆山市中医院 内一科擅长:糖尿病、内分泌、中医疑难病及失眠的诊治。...刘庆军昆山市中医院 内一科擅长:冠心病、高血压、心衰、心律失常、血管栓塞性疾病...吴德芸昆山市中医院 内一科擅长:内科杂病诊治,尤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肾病见长。...茹铁周昆山市中医院 内一科擅长:对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危重症...

长海医院发表论文

现担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市泌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市器官移植学分会委员、《中国外科年鉴》专业编辑、《肿瘤学杂志》编委。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以第二完成人获军队医疗成果奖一等奖1项,以第三完成人获军队医疗成果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各1项;主编、参编专著5部,5年以第一作者于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5篇,其中2篇发表于国际著名的肿瘤学专业杂志Cancer Gene Therapy和J Cancer Res Clin Oncol;2002年获“上海市医苑新星”称号,2005年荣获第十届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一等奖,被评为年度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并记大功一次。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二项。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基金、军队“十·五”、“十一·五”重点攻关项目基金等多项基金,资助总额达100万元。曾荣立个人三等功二次,集体三等功一次。现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主编、参编专著5部,以第一作者发表于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其中有关肾癌基础临床研究的论文发表于国际著名的肿瘤学专业杂志Cancer Gene Therapy和J Cancer Res Clin Oncol上。2006年获总后勤部优秀专业技术岗位特殊津贴。

安徽界首人,1957年7月出生,1974年入伍,1981年毕业于承德医学院,1988年和1993年先后在第二军医大学获医学硕士和医学博士学位。现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整形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整形美容外科工作20余年,在烧伤晚期畸形整复、难治性创面修复、两性畸形诊治、面部除皱、眼鼻与乳房美容手术等方面有丰富经验。擅长瘢痕畸形整复、皮瓣移植、体表肿瘤手术治疗、性器官再造、眼袋整复及其并发症处理、鼻尖畸形与乳头内陷矫正等整形美容手术。主编《皮瓣移植实例彩色图谱》专着1部,副主编《现代整形外科学》、《整形与烧伤外科手术学》等专着3部,参编《整形外科手术图解》、《肿瘤外科学》等专着10余部,发表论文90余篇。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和军队青年科研基金3项;军队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现任上海市医学会整形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整形外科学会委员、中国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常委兼美容外科学组组长、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编委、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委、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外科年鉴编委、中华外科杂志特约编委、医学研究生学报特邀编委等学术职务。医疗特色:瘢痕畸形整复、体表肿瘤手术治疗、两性畸形诊治与性器官再造、放射性溃疡与褥疮修复、面部除皱、眼鼻与乳房美容手术等。 1951年毕业于国立江苏医学院医本科,曾任长海医院整形外科主任、教授兼外科教研室副主任,长期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创用吻合神经血管移植跖趾关节,修复掌指关节、股内侧皮瓣游离移植等手术,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一次及其他奖项多次。

男,中共党员,原长海医院整形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长海医院整形科工作40年,第一作者在核心或统计源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5篇;参编、参译专著九部。中国首创——米粒微创无疤祛除腋臭,被誉为微创祛除腋臭中国第一人。中国首创——全脸色素消融术祛除黄褐斑、皮肤色斑、雀斑。在1986年被新民晚报报道后曾一天接待病人186人,创本院接诊病人之最;中国首创——抛光法祛疤,运用综合祛疤法和抛光法祛疤,可完美的祛除各种疤痕,祛疤名言:“面变线,线变模糊看不见。 男, 1993年第二军医大学医疗本科毕业,03年获医学整形博士学位,一直在长海医院整形科工作至今。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先后与多位国际著名整形专家同台手术。个人先后提出:新技术,新疗法多项:①脂肪充填术治疗局部凹陷畸形;②埋线法眉抬高术;③平行皮纹小切口皮下修剪术治疗腋臭;④双环法阴道紧缩术;⑤面部轮廓整形;⑥腓肠神经去除法小腿减容术等。第一申请人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先后发表专业论文呢1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以上杂志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中华级5篇, SCI(国际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论文4篇;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2部,参编、参译6部;2009第一申请人获上海市基金课题1项——α-MSH1及受体在异常瘢痕形成中的作用)。2010-获大学军队军事医学基金一项——皮肤二度烧伤愈合后超长常皮瓣应用研究。专著:主 编:医学美容与美容医学 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副主编:美容与再造整形手术实例彩色图谱,(头颈部)辽宁科技出版社,2008美容与再造整形手术实例彩色图谱,(躯干四肢)辽宁科技出版社,2009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