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解析: 呵呵,兄弟我也在做这个题。下面是我找的答案,看合适你不? ei有三种来源刊,分别是全选期刊、选做期刊和扩充期刊 。其中 全选期刊(核心期刊):全部录入Compendex,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电气与电子工 程、机械工程、冶金、矿业、石油工程、计算机工程和软件选做期刊:部分录入Compendex,农业工程、工业工程、纺织工程、应用化学、应用数学、应用力学、大气科学、造纸化学和技术、高等学校工程类学报等扩充期刊:部分录入EI Page One (2)Compendex 数据:数据的内容全面,主要包括:论文标题(Title);作者(Authors);第一作者单位(First author affiliation);英文文摘(Abstract);论文所在期刊名称(Serial title);卷(Volume)期(Issue);论文页码(Pages);分类码(Ei classification codes);主题词(Ei main heading);受控词(Ei controlled terms);自由词(Uncontrolled terms) 等等。其中:分类码(Ei classification codes);主题词(Ei main heading);受控词(Ei controlled terms);自由词(Uncontrolled terms)需要专业人员单独给出。 Page One 数据: 数据内容主要包括:论文标题(Title);作者(Authors);论文所在期刊名称(Serial title);卷(Volume)期(Issue);论文页码(Pages);部分数据带有英文文摘和第一作者单位(First author affiliation)。不需要任何专业人员再做工作。 Compendex 数据和Page One 数据的主要区别在于:数据中是否有分类码(Ei classification codes)和主题词(Ei main heading);有这两项内容的数据是Compendex 数据,反之是 Page One 数据。
主管单位:四川省经济委员会主办单位:纺织工业科学技术发展中心 四川省纺织工程学会 四川省纺织科技情报中心站国内刊号:CN 51-1680/TS国际刊号:ISSN 1673-0356《纺织科技进展》被《纺织文摘》等刊物广泛摘录,全文入编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并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被《中国纺织文摘》列为文献选用量大的前20种纺织期刊之一,2004年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规范化与评价研究中心授予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纺织科技进展》特邀季国标院士、梅自强院士、姚穆院士以及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担任期刊的顾问或编委。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为杂志题写了刊名。《纺织科技进展》将以面料为纽带,衔接上中下游,全方位报道纺织业、服装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印染助剂行业和纺织专用设备制造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装备。突出创新性、交叉性、系统性;注重实用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纺织科学研究不同层次和各个侧面的成就及发展的总体水平。
1931年8月1日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1948年-1952年武汉江汉纺织专科学校学习1952年-1953年8月 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毕业1953年8月-1956年2月 上海国棉十一厂技术员1956年2月-1969年8月 纺织部纺织科学研究院技术员、工程师1969年8月-1970年3月 湖北安陆县五七农场劳动1970年3月-1978年7月 湖北安陆棉纺厂清棉车间技术员1978年7月-1983年纺织部纺织科学研究院纺织所纺纱组组长1983年-1997年纺织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1988年-1991年兼任纺织科学研究院劳动保护研究所所长1997年一2004年6月 东纶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梅建华,1931年8月1日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幼年时随父母迁入武汉。1948年初中毕业后考入武汉江汉纺织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中南纺织专科学校),1952年并入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系,攻读棉纺专业。1953年8月毕业,分配到上海国棉十一厂任清棉保养技术员。工作勤奋踏实,经生产实践熟悉了清棉生产工艺和保全保养维修技术,较好地完成了任务。1955年起,担任清棉、梳棉、并粗三个工序的设备保养负责人。1956年3月,纺织工业部委托华东纺织管理局副局长张方佐组团,从上海抽调一批骨干技术人员赴京筹建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梅建华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进院后分配在棉纺室清棉组,在组长张永椿的领导下,参加的第一个科研项目为“清棉机打手性能的研究”。梅建华作为主要研究人员之一,提出了集三叶打手和梳针打手的优点于一体、打梳结合的新型综合打手,在京棉三厂清棉机上试验取得成功,1959年鉴定后至今还在清棉机上广泛采用。从此,梅建华与开清棉工程技术的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1958年初,被错划成右派,但他仍一如既往地专心投入科研工作,1959年9月摘掉了右派帽子。1960-1964年,他与北京纺织研究所祝尧封等同志一道,开创性地研究成功上抓式自动抓棉机和混棉机;1965-1968年,参加了棉纺A系列清棉设备的选型、定型工作。该项目在上海国棉十厂进行,他负责样机的试验工作。该设备随后安装在纺织研究院试验工厂进行全流程一条龙生产试验,梅建华参加了清花工艺试验,最后负责写出工艺实验研究报告。1969年,纺织科学研究院被撤销。同年8月,梅建华下放到湖北省安陆县“五七”农场劳动。1970年初,他被调往安陆棉纺厂清棉车间工作,先为工人,安装设备,后任技术员。由于长期在生产第一线,培养锻炼了他的实际动手能力,使他在以后的科研生涯中能亲自动手解决许多疑难问题。在安陆棉纺厂八年,他一方面为用好、开好、管好A系列设备做了大量工作,为新型清花设备在国内推广使用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又在车间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改进了一套下脚联合机,减轻了回花车间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劳动条件,深受工人欢迎。1975年,他又提出了取消A092双棉箱及用气流配棉机组取代电气配棉装置的建议。该项目与郑州纺织机械厂合作取得了成功,该气流配棉机组随后在国内各地推广应用。他以勤奋朴实的实干精神,赢得了工人的爱戴,在安陆棉纺厂工作的八年期间,有五年被评为车间和厂级先进工作者,并在1977年被厂方推选参加纺织部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纺织工业科研技革经验交流会。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以后,纺织科学研究院恢复重建,同年7月,梅建华调回北京;1979年1月获得平反,恢复名誉;1980年1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9-1983年,他主持“中长化纤清棉混合设备的研究”课题取得成功;1983-1997年,任院副总工程师,在此期间,协助院长开展院内科技体制改革试点;1985年,负责院纺织试验工厂的规划及筹建工作,全面组织毛纺、合纤、印染、涂层等设备的基建和安装;1988年该院筹建劳动保护研究所,梅建华被任命为所长。1985-1987年,梅建华除在院内负责上述工作外,仍未放弃课题研究,并作为一线研究的负责人,参加了国产FA系列棉纺全流程设备的工业化试验。1988-1991年,在无锡马山纺机试验中心对新试制的清梳联合机进行试验。1991-1996年,已办了退休手续的他,再次投入清梳联合机“八五”国家攻关项目的研究,历时五年,使这套研制历时30多年没有完全过关的关键设备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产业用纺织品作为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为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纺织研究院决定成立纤维材料复合基工程中心,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在北京廊坊建立水刺无纺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即东纶科技实业有限公司。1997年,年已65岁的梅建华,再次被委任为总工程师。他从基本建设到扩大再生产,倾注了大量心血,一干又是八年,直到2004年6月,他74岁时才离开工作岗位。他为水刺技术的开发和水刺设备的国产化做了大量工作,为水刺技术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传统的混棉喂棉工序,是在五台混棉机组前排放20多个棉包,需两名挡车工用手把原棉撕成小块喂入机台。每班每人要喂入2500公斤棉花,体力劳动十分繁重,且尘土短绒飞扬,劳动条件很差。1958年,在大搞技术革新的热潮中,不少工厂研究自动抓棉机,有上抓式、下抓式、侧抓式等多种形式。当时国外已有自动抓棉机使用,但均为下抓式,且机构比较复杂。梅建华调研分析国内外有关资料后,提出了采用上抓式的设想,得到清棉组组长张永椿的支持。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梅建华亲自设计了实验样机,并在院试验工场试验,初步取得成功。为结合生产实际,领导决定与北京纺织研究所、京棉二厂合作。北京研究所派出祝尧封、京棉二厂派出多名老师傅,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大量改进后取得成功。投入生产使用后,原棉混合质量出现问题,为此又进一步研究设计了一台横铺直取的自动混棉机与抓棉机配套使用。经过四年艰苦奋斗,一套国产的A005型自动抓棉机和A006型自动混棉机终于诞生了。它使清棉工人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改善了劳动条件,提高了混棉质量。这套设备还具有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能耗低等特点,深受工厂欢迎,1964年通过鉴定后很快在国内推广应用。上抓式自动抓棉机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 退休近六年的梅建华,于1997年经院领导返聘,赴河北省廊坊经济开发区协助筹建水刺无纺布产业基地——东纶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他除参加进口设备的招标外,同时负责规划基地总体建设方案。他亲自绘制了生产厂房、办公楼、仓库及公用工程的设计图,对生产车间内机器的布局进行了安排,但考虑到进口设备价格较昂贵,他提出清花部分采用国内开清混合设备。经领导同意,决定请郑纺机试制并以优惠价格购入,为公司节约了资金。最后由梅建华负责设计出车间机器排列图,并写出工艺设计书,然后交设计部门正式设计。工厂建成后,由梅建华负责组织国产及进口设备的安装。1998年,东纶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第一条水刺生产线顺利投产。随着产品市场销路的不断拓宽,梅建华看到该生产线机幅较窄,产量低、成本高,市场竞争后劲不足,于是提出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搞设备国产化,再上一条生产线的建议。经大家讨论并经院批准后,梅建华负责写出新增水刺生产线的可行性报告,经董事会批准后,与郑州纺织机械厂协商合作事宜,由双方组成研制试验小组,共同负责新技术的研制工作。新设备由郑州纺织机械厂设计制造。在此期间,梅建华再次负责二期工程规划。由于公司资金并不充裕,且土地也有限,加上二期产品的定位是搞轻薄产品,机器排列长达70米,在此条件下只能利用原来的库房。但原库房宽度仅15米,要将全部主辅机设备及公用工程全部装入有一定困难。他经反复思考,将二期新设备巧妙安排在这一窄长的库房内。有关水、电、汽及煤气、油锅炉等公用工程均由梅建华搞出初步设计,然后由公司的工人及技术人员自己组织施工,按期完成了任务。新设备制造完成到厂后,他亲自组织安装、调试。由于首次消化吸收国外新技术,试车中亦出现不少问题,但他坚持在第一线,不顾70多岁的高龄,在机器上爬上爬下,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大家艰苦的劳动,新设备很快投入生产。 1、梅建华,祝尧封。自动抓棉机自动混棉机工艺试验研究报告。北京纺织工程学会论文。19642、梅建华、郑寿孚等。LA003型清棉保全平车工作法。湖北省纺织局设备科出版,19743、梅建华。LA003型开清棉联合机组合机常见病的修理与改进。棉纺技术,1976(9)4、梅建华。清棉气流配棉试验研究。北京纺织学会论文。19815、梅建华、张士清等。FA022-10型多仓混棉机的研究。中国纺织工程学会论文。19846、梅建华、钱汝月。中长化纤清棉混合设备的研究。棉纺技术,1984(10)7、梅建华。纺织行业滤尘技术的发展和粉尘防爆的探讨。中国科技全国工业粉尘防爆与治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0-68、梅建华、赵强。新型国产清梳联合机及其工艺性能。棉纺技术,1996(3)
发表学术论文:纺织品染整发展趋势,第四次江苏科技论坛—振兴江苏制造业推进新型工业化(90-91),纺织制造分论坛—构筑江苏纺织制造业高地13-14,2003年液氨处理前后棉纤维结构和性能的测定, 2003“中大洁润丝杯”全国中青年染整工作者论坛论文集(优秀论文),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染整专业委员会,2003年纺织品染整发展动向,2003年全国染整新技术和环保化学品研讨会资料汇编,2003年芳砜纶分散染料载体法染色,印染,2003年准分子激光对聚合物材料的表面改性处理,纺织学报,2004年纺织品染整发展动向,染整科技,2004年专利:1、紫外激光提高聚酯纺织品分散染料染浓性的方法,2002年2、紫外激光改变聚酯纺织品阳离子染料染色性能的方法,2002年3、一种医用防护服面料及其制造工艺,2003年国际交流与合作1、1981-1983年赴美国农业部南方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合作科研2、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校际双边会议:美国AATCC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多次)“第二届国际生物技术和纺织工业”会议(美国,2002年)等3、访问、交流、合作:美国相关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多次)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院、墨尔本纺织品学院等4、项目合作:日本东丽公司委托项目“纤维素纤维织物的形状记忆整理”(1999年完成)加拿大IOGEN公司委托项目“高级管理人员技术培训”(2002年)香港理工大学合作科研和培养研究生(自2000年)
两方面,用实验验证理论,第二就是数学建模
好像不是办学的机构吧,应该是办学项目!请你先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涉外中外合作办学监管网查下吧............
本科在国内读,出国读研究生的话,走名校的机会不是很多,因为研究生不仅看你的英语成绩,GPA,GMAT,or GRE.还更要看你的研究水平,譬如你的研究生论文发表情况。越是名校越是看重这个。 如果打算在国内读本的话,建议四年好好上,就这几个学校来说,加拿大的形势暂时还不错,因为是移民国家。英国特别难留下来,美国的情况一般。
基本学制:四年 | 招生对象: | 学历:中专 | 专业代码:081601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纺织工程领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适应纺织学科与材料、信息、 机电、环境、管理、艺术、贸易营销等学科融合发展的趋势,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 并在纺织领域某一方面具有专长,能在纺织领域从事技术开发、纺织品和工艺设计、生产及经营 管理、商务贸易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纺织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工程实践和科学 研究的基本训练,系统地掌握纺织品的生产原理与制造技术、设计与开发方法,了解纺织品的生 产及质量管理方面的内容,并具备纺织科学研究及市场开拓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必需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2.具有从事纺织工程工作所需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3.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4.掌握各种纺织原料的性能、纺织加工技术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染整和非织造方 面的基本知识,了解纺织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5.具有纺织品设计和开发的基本技能,具备纺织专业项目设计、实验设计、产品检验测试和 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
6.熟悉纺织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和法规,具备从事生产管理、市场预测和商品贸 易的基本能力;
7.熟悉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具备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8.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掌握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法,具备科学研 究的初步能力;
9.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
10.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11.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主干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本专业核心知识领域涵盖工程学和纤维材料学、纺织设计学以及纺织制造学 等知识领域,包含的核心知识单元主要有工程设计制图、工程力学、纺织机械原理、电工与电子 学、信息技术、纺织数理统计、高分子材料学、纺织材料学、织物组织学、纺织品设计学、纹织学、纺 纱学、机织学、针织学等。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工程设计制图(64学时)、工程力学(48学时)、纺织机械原理(48学时)、电工与电 子学(64学时)、信息技术(64学时)、织物组织学(32学时)、纺织品设计学(64学时)、纺纱学 (64学时)、机织学(48学时)、针织学(64学时)、纺织品质量分析与控制(48学时)。
示例二:工程设计制图(60学时)、工程力学(60学时)、纺织机械原理(45学时)、电工与电 子学(60学时)、信息技术(45学时)、织物组织学(60学时)、纺织品设计学(45学时)、纺纱学 (60学时)、机织学(45学时)、针织学(60学时)、纺织品质量分析与控制(3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工程设计制图课程设计、产品设计与加工训练、认识实习、生产实习、 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纺织材料实验、试纺试织综合实验、纺织品分析、纺织品质量检验实验、纺织 品分析设计实验、专业综合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职业能力要求
职业能力要求
专业教学主要内容
专业教学主要内容
《毛纺织厂设计》、《纺织设备电路与工艺分析》、《纺材实验》、《纺织材料学》、《纺织电测》、《纺织化学》、《毛纺学》、《毛染整》、《毛织学》、《纹织学》 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技术与管理、纺织科学与技术。
专业(技能)方向
专业(技能)方向
纺织类企业:纺织品设计、纺织品生产、纺织工艺设计、纺织生产质量控制、生产技术改造、贸易专员、纺织跟单。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继续学习专业举例
就业方向
就业方向
纺织工业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前景比较暗淡。但是纺织工业“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行业发展要强调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也就是说,在今后纺织工业发展过程中要把精力和有限的资本投向科技和品牌,即通过调整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资源结构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这些转变需要具有高技术和专业技能较高的人才。我国是一个纺织工业大国,技术力量雄厚,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我国与世界的接轨,提高本国的纺织企业的力量,对高级纺织人才的需求会更加迫切,纺织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对应职业(岗位)
对应职业(岗位)
纺织工业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前景比较暗淡。但是纺织工业“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行业发展要强调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也就是说,在今后纺织工业发展过程中要把精力和有限的资本投向科技和品牌,即通过调整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资源结构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这些转变需要具有高技术和专业技能较高的人才。 我国是一个纺织工业大国,技术力量雄厚,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我国与世界的接轨,提高本国的纺织企业的力量,对高级纺织人才的需求会更加迫切,纺织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中原工学院纺织学院是中原工学院的特色学科群体和主体院系,拥有纺织工程、轻化工程和非织造工程3个本科专业,具有1个纺织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纺织材料及纺织品设计、纺织工程、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1个工程硕士学位点,1个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高校教师系列专业学位硕士点。其中纺织工程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轻化工程是河南省特色专业;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重点支持),具有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个河南省功能性纺织面料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河南省高等学校功能性纺织面料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从2004年招生到2009年底,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8人,与江南大学、东华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6人
这些都是检索系统,一个收录很多论文的数据库。 SCI主要偏重理论性研究。 SSCI是社会科学期刊数据库。 EI偏工程应用。 CSCD和核心期刊都是中国的数据库。 ISTP是会议论文数据库,以上都是期刊论文。
直接看北大中文核心目录,一般某领域排在前面的几个期刊都是EI检索的期刊
江南大学为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科涉及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农学、管理、法学、教育、医学等九大门类,是以工为主、工理文交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多科性大学。 历史沿革 江南大学由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三校于2001年合并组建而成。原无锡轻工大学可溯源到1902年创立的三江师范学堂,已有百年办学历史,历经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1952年由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原江南大学以及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的食品、农化及有关系科合并组建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1958年,该系整建制东迁无锡,建立无锡轻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无锡轻工大学,1998年由隶属中国轻工总会划转直属教育部。原江南学院建于1981年,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为学校名誉董事长。原江南大学(1947-1952年)由荣德生先生于1947年创建,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并入相关院校,建制撤销。原无锡教育学院是1955年建立的具有教师培训和普通高等师范教育功能的高等院校。原东华大学无锡校区由教育部决定于2003年8月1日整体并入江南大学。 地理位置 学校坐落于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无锡市。学校现设三个校区:校本部青山湾校区位于锡惠风景区惠河路;龙山校区和梅园校区位于太湖、梅园风景区。学校占地1600余亩,建筑总面积60多万平方米。校园依山傍水,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被誉为花园式学府。
SCI EI ISTP ISR SSCI简介《科学引文索引》(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出版的一种世界著名的综合性科技引文检索刊物。该刊于1963年创刊,原为年刊,1966年改为季刊,1979年改为双月刊。多年来,SCI数据库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最重要的大型数据库,被列在国际著名检索系统之首。成为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评价的重要工具。一个国家、一个科研机构、一所高校、一种期刊乃至一个研究人员被SCI收录的数量及被引用次数,反映出这个国家、机构、高校、期刊及个人的研究水平与学术水平,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水平。SCI报道的核心内容不是原始文献,而是原始文献所附的参考文献。它通过先期的文献被当前文献的引用,来说明文献之间的相关性及先前文献对当前文献的影响力。主要由“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来源索引”(Source Index),“轮排主题索引”(Permuterm Subject Index)等部分组成。它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学、理物、化学、农业、林业、医学、生物、环境、材料、工程技术、行为科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核心期刊约3500余种,扩展版收录期刊5800余种。其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面的文献量较大。SCI有自己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依次每年对入选的期刊进行评价和调整,从而做到其收录的文献能全面反映全世界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收录的文献类型包括:期刊、会议录、图书、科技报告和专利文献。SCI每年还出版“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JCR对包括SCI收录的3500种核心期刊在内的4700种期刊之间的引用和被引用数据进行统计、运算,并按每种期刊定义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等评价指数加以报道。一种期刊的影响因子,指该刊前二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数。一种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即刊载的文献被引用率越高,说明这些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越大,反映该刊物的学术水平高。论文作者可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决定投稿方向。《工程索引》(EI)《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创刊于1884年,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c.)出版的著名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EI每月出版1期,文摘1.3万至1.4万条;每期附有主题索引与作者索引;每年还另外出版年卷本和年度索引,年度索引还增加了作者单位索引。出版形式有印刷版(期刊形式)、电子版(磁带)及缩微胶片。EI选用世界上工程技术类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5个语种的3500余种期刊和1000余种会议录、科技报告、标准、图书等出版物。年报道文献量16万余条。收录文献几乎涉及工程技术各个领域。例如:动力、电工、电子、自动控制、矿冶、金属工艺、机械制造、土建、水利等。它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权威性强等特点。EI把它收录的论文分为两个档次1 、EI Compendex 标引文摘它收录论文的题录、摘要,并以主题词、分类号进行标引深加工。有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是判断论文,是否被EI正式收录的唯一标志。2 、EI Page One题录主要以题录形式报到。有的也带有摘要,但未进行深加工,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所以Page One 带有文摘不一定算做正式进入EI。EI 对稿件内容和学术水平的要求1、 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的工程论文, 包括的学科有:—— 机械工程、机电工程、船舶工程、制造技术等;——矿业、冶金、材料工程、金属材料、有色金属、陶瓷、塑料及聚合物工程等;—— 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结构工程、海洋工程、水利工程等;——电气工程、电厂、电子工程、通讯、自动控制、计算机、计算技术、软件、航空航天技术等;——化学工程、石油化工、燃烧技术、生物技术、轻工纺织、食品工业;——工程管理。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科技攻关项目、"八六三"高技术项目等。3、 论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成果有创新。EI不收录纯基础理论方面的论文。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还编辑出版以下几种重要的引文工具:《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简称ISTP)创刊于1978年,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该索引收录生命科学、物理与化学科学、农业、生物和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等学科的会议文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其中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类文献约占35%,其他涉及学科基本与SCI相同。ISTP收录论文的多少与科技人员参加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多少或提交、发表论文的多少有关。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外举办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占被收录论文总数的64.44%。在ISTP、 EI、 SCI这三大检索系统中,SCI最能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该检索系统收录的科技期刊比较全面,可以说它是集中各个学科高质优秀论文的精粹,该检索系统历来成为世界科技界密切注视的中心和焦点。ISTP、EI这两个检索系统评定科技论文和科技期刊的质量标准方面相比之下较为宽松。《科学评论索引》(ISR)《科学评论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Reviews 简称ISR)创刊于1974年,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收录世界各国2700余种科技期刊及300余种专著丛刊中有价值的评述论文。高质量的评述文章能够提供本学科或某个领域的研究发展概况、研究热点、主攻方向等重要信息,是极为珍贵的参考资料。《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SCI ,)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建立的综合性社科文献数据库,涉及经济、法律、管理、心理学、区域研究、社会学、信息科学等。收录50个语种的1700多种重要的国际性期刊,累计约350万条记录。类似资料很多,最佳可以查阅到很多
纺织学报期刊交完审稿费需要一到三个月反馈。纺织学报属于【月刊】,审稿周期在【1-3个月】左右,具体周期以杂志社公布为准。《纺织学报》(月刊)创刊于1979年,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会刊。《纺织学报》主要报道国内外最新纺织科研成果,学术理论探讨,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国内外纺织动向综述或评论等,在行业内具有广泛影响,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权威性,代表着我国纺织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成都高等纺织专科学校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为“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创立于 1939年,目前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纺织类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隶属四川省教育厅,现校址在成都市犀浦。中文名: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简称: 成都纺专 校训: 德修于正、学究于行 创办时间: 1939年 类别: 公立大学 所属地区: 中国四川成都 学校地处四川省省会成都市,占地 690 余亩。东(老)校区地处成都市高新区三瓦窑,坐落在锦江河畔,北距二环路 1.5 公 里,距四川大学 3公里,占地70余亩。学校西(新)校区地处成都市高新西区犀浦镇,西距外环高速路1公里,与西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新校区、成都中医药大学新校区等为邻,占地620余亩。学校新老校区均有市内公交车运行,交通便利,信息畅通,社区环境优良。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专业结构合理,社会适应性强,师资力量雄厚,管理严格,校风优良。 学校创立于 1939年,原名为“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迄今已有六十六年的历史。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坚持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基本形成了以服装、纺织、染化为龙头,以机械、电气、电子信息为骨干,艺术、经贸、管理和商贸英语等专业并举的专业格局,使学校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社会适应性强的应用型多科性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秉承“服务纺织、服务社会,服务学生、服务人民”的办学理念,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形成了以纺织、服装、染化为龙头,以机械、电气、电子信息、建筑为骨干,艺术、经贸、管理和外语并举的专业格局;形成了“敬业奉献、民主和谐、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德修于正、学究于行”的校训和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 学校有服装与工艺美术系、纺织与材料科学系、染化与环境工程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系、经贸与外语系、人文社科与基础教学部等七个教学系部和图书馆、电教中心、实习工厂等教学、教辅部门。[编辑本段]师资力量 学校长期的办学实践,造就了一支学术造诣较高、教学经验丰富、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师学校教学楼资队伍,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造”的优良校风。学校2009年在校生9093人,教职工810人。教职工中有教师458名,教师中有教授 15名,其中美籍华人教授1名,副教授124名,讲师221名,博士7名,在读博士9名,硕士148名,在读硕士78名。教师中有国务院津贴获得者2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省级教学名师 2名,省级师德标兵2名。学校还特聘外籍教授7名、国内专家、教授21名为学校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中科院院士刘盛纲教授担任了我校客座教授、科学委员会名誉主任、太赫兹纺织研究中心科学顾问。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6人,原纺织部先进工作者2人,20%以上的教师曾获省(部)市级以上的表彰。[编辑本段]教学和学生管理 学校长期坚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治学严谨,管理严格,形成了一系列适应学校运动场新形势要求的、行之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制度,保证了良好的教学质量,达到了较高的办学水平。近年来,学校在教育部组织的国内部分高工专金工实习评估中,名列四川省第一的好成绩;在历年的全省英语等级考试、全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学生通过率均名列省上前茅;《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与应用能力培养》课题获全国首届高专英语教学成果获国家级三等奖;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国家二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电子设计竞赛中,学校参赛队获多个国家级二等奖,省级一、二、三等奖;学校培养的服装专业大三学生曾白子,在“益鑫泰”第五届中国服装设计最高奖评审中荣获唯一的一等奖;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何欣在中国首届电子商务大赛中夺取国家级银奖;学校曾获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授予的“全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集体”称号;获成都市授予的“先进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树师表形象,创文明校风先进集体”称号; 2000年学校被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成都市文明标兵”。教学设施 学校基础设施优良,为全体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提供了良好条件。 学校东(老)、西(新)校区共有 1868.23万平方米教学、生活用房,共有三幢教学大楼、两幢实验大楼、一幢图书大楼、十四幢学生宿舍、一幢实训楼、一个学生活动中心,有比较完备的运动设施和运动场地及其它教学生活设施,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完全满足全校学生在校内学习的需要。学校新、老校都建有校园网,共有12个微机室,1200多台教学用计算机机;五个功能先进的语音室和校区内无线音频发射系统,为学生学习外语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27个装备先进的实验室,能开出全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实验课及必要的专业课实验;服装CAD室和虚拟仪器实验室、 染整实验室、纺织实验室、服装专用设备室等装备先进的实验室,为帮助学生掌握科技前沿的最新知识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持。99年在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基础实验室评估中,学校7个参评实验室均评估合格,其中化学实验室获得优秀。学校图书大楼功能齐全、藏书丰富、借阅方便,并设有电子阅览室。学校办有面向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供师生发表科研、教学论文。学校实习工厂拥有机械加工、电气控制、纺织、针织服装生产等各种设备,为师生实习和开展“产、学、研”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学生宿舍全部实行公寓化管理,西校区(新校区)7幢宿舍有6幢全部为四人间寝室,室内装有全国直拨电话,并可安置四台计算机。学生食堂按标准化要求修建,经营管理追求以人为本,始终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尽力满足师生的要求。学生活动中心可供周末娱乐和平时开展室内文体活动使用。学校无校外分校或校外办学点,全体学生在校内学习生活,新生全部入住西(新)校区。新校区12万平方米的教学、学生生活用房中,教学大楼、实验大楼、综合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学生活动中心等全部为近年新建,校园大部分园区是原“成都世界乐园”的园区,具备了既有功能比较完备的教学生活设施,又有湖光潋滟、林木茂盛、曲径通幽的园林特色,环境更加优美怡人。基础设施 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优良。学校有17万平方米教学、生活用房,其中10万多平方米的教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学生生活用房全部为近两年内新建。实验大楼、教学大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学生活动中心、浴室、学生运动场全部按现代化标准设计修建。学校共三幢教学大楼、两幢实验大楼、一座图书大楼、14幢学生宿舍、一幢实训楼、两个运动场、两个学生活动中心及其他教学生活设施,完全满足全体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需要。学校建有校园网,23个微机室1100多台微机对学生开放,并能快捷地进入国际互联网。功能先进的语音室和校区内无线语音系统,为学生学习外语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持;27个装备先进的实验室,能开出全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实验课及必要的专业课实验。服装CAD室和虚拟仪器实验室等装备先进的实验室,为帮助学生掌握科技前沿的最新知识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持。学校图书大楼功能齐全、藏书丰富、借阅方便,并设有电子阅览室,极大地扩大了图书资料信息量。实习工厂拥有机械加工、电气操作、纺织、针织生产等各种设备,为师生实习和开展“产、学、研”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学生宿舍全部实行公寓化管理,装有中国直拨电话,并可安置四台微机。学生食堂按标准化要求修建,经营管理追求卓越,微笑服务,以人为本,始终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尽力满足师生的要求。学生活动中心可供周末娱乐和平时开展室内文体活动使用。学校无校外分校或校外办学点,全体学生在校内学习生活,新生全部入住新校区。2004年,原成都“世界乐园”纳入了学校范围,从而使校园环境更加优美。学校发展 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学校支持有力,学校国际交流不断扩大。 多年来政府及社会各界给予学校大力支持,政府先后拨款上千万元,社会各界投资上亿元,投入学校新校区基本建设。 2001年学校被中国和意大利政府选定为中、意政府合作职业培训项目的执行学校。从2004年至2007年,学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校获得意大利政府赠款100万欧元、长期低息贷款220万欧元,用以购买教学设备和进行师资培训及贫困学生助学金的资助,目前项目已在按计划执行。近年来,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电气技术专业、服装专业、染整专业先后被确定为全国高等工程专科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1年学校纺织专业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教改试点专业。2003年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学校被列为首批进行IT类高职教育改革试点院校。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近年已有50余名教师和管理干部被送往意大利、日本、瑞士等高等学府学习交流;学校与日本桐生工业高等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常年开展师生互换交流学习活动。学生培养 毕业生就业渠道畅通,学校毕业生连续十多年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 90%以上。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适时调整专业结构,突出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从业、创业能力。与此同时,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设有招生就业处,配有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就业工作。学校长期以来坚持打破行业和地区界限,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毕业生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去工作。毕业学生已遍布四川、重庆、广东、深圳、珠海、厦门、福建、江苏、浙江、河南、河北、辽宁、新疆等全国各地。行业和单位涉及轻纺、电子、机械、贸易、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装饰、金融、旅游、广告、建筑、军队和政府机关等。众多毕业学生已成为行业、单位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学校连续 10多年保持了一次性就业在90%以上,2005年更达到了97.67%,多年保持的高就业率,已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四川日报》、《中国纺织报》、《四川经济日报》、《教育导报》、《成都晚报》、《华西都市报》等新闻媒介,均先后报道了学校在教学和毕业生就业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学校多次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对外交流 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学校支持有力,学校国际交流不断扩大。多年来政府及社会各界给予学教学实验设备校大力支持,政府先后拨款上千万元,学校多方筹资两亿多元,投入新校区基本建设。2001年学校被选定为中、意政府合作职业培训项目的执行学校,获得意大利政府予以的320万欧元的教学设备、师资培训和贫困学生助学金的资助。近年来,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电气技术专业、服装专业、染整专业先后确定为中国高等工程专科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纺织专业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3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被列为首批进行IT类高职教育改革试点院校。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数十名教师出国学习、培训、讲学。学校与日本桐生工业高等学校和意大利相关技术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师生互换交流学习活动,具备一定条件的师生可出国交所获荣誉 2006年学校党委被中共四川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7年学校被省委细纱机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授予“四川高校领导班子开展‘四好’活动先进单位”称号;2008年学校获“四川省教育系统第二批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2008年,学校被中共四川省委、省委教育工委列为四川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单位。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办学定位,确立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开始了以“打造西部特色高专、争创职教一流水平”为奋斗目标的新征程。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王允昌 党委书记王允昌,男,汉族,1952年10月生,四川成都市人,中共党员,1969年12月参加工作,南充师范学院政治系毕业,大学文化,哲学学士,教授。1996年被评为成都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干部;1999年被评为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 校长:尹析明 校长尹析明,男,汉族,中共党员,副教授, 1960年10月 17 日出生,四川成都人, 1977 年参加工作,南充师范学院物理系专业毕业,大学文化,理学学士。 2000 年7月获“中国纺织教育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6 年,获四川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个人。录取规则 1 、外语语种要求:英语专业限招收英语语种考生,其他各专业外语语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不限。 2 、男女比例:所有专业不限男女比例。 3 、身体健康要求:按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 4 、加试科目:普通类商务英语专业、旅游英语专业要求进行口语加试;普通类其他专业无任何加试和相关科目成绩特殊要求。 5 、分数级差:接受非第一志愿考生无分数级差。 6 、专业安排:对进档考生专业,按照考生专业志愿填报情况和考试成绩相结合方式进行安排。 7 、加分政策:学校执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或高招办有关加分或降分投档政策,对具有体育和艺术特长的考生,按有关文件规定优先录取。 8 、艺体文化专业成绩排序原则:专业分、文化分上线后 , 按文化分排序。[编辑本段]专业介绍 类别 专业 学制 学费 生物技术类 生物技术及应用 化工技术类 工业分析与检验 建筑设计类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 建筑设备类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 工程管理类 工程造价 市政工程类 给排水工程技术 房地产类 物业管理 机械设计制造类 模具设计与制造 数控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自动化类 机电一体化技术 电气自动化技术 汽车类 汽车电子技术 计算机类 软件技术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网络系统管理 轻化工类 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 纺织服装类 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 现代纺织技术 纺织品检验与贸易 财务会计类 会计 经济贸易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 市场营销类 电子商务 工商管理类 物流管理 旅游管理类 旅游管理 语言文化类 文秘 商务英语 旅游英语 法律实务类 法律文秘 服美系 服美系组建于1998年(1995年开设服装专业,1997年成立服装系),是中国西南地区普通高校中最早从事服装专业教学的专业教学部门,是成都市服装(服饰)行业协会会员单位,是四川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理事单位。 服美系教师主要由工程类专业和艺术类专业人员组成,具有较强的实践、实际经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验和能力。现有专、兼职教学人员共计55名;其中专职教师40名,专业辅导员教师队伍7人,及由社会知名专家、教授、学者、实业家组成的兼职教师8人。中级以上职称教师人数达60%(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硕士学历的教师达55%(含在读),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达100%。 近五年来,服美系教师在各类期刊杂志发表专业论文69篇;2004年服装专业教学改革项目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至今已有四门课程被评为校级和省级的精品课程。 目前,开设有服装设计与制作、服装艺术设计、广告设计(含平面广告设计、数字媒体广告设计)、装潢艺术设计(含陈列设计方向)、艺术设计(家具设计方向)、旅游产品设计(民族服饰设计方向)、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玩具设计方向)等社会亟缺的专业;其中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是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的首批精品专业,也是第四批国家重点“产、学、研”教改试点专业;并形成了本科、专科的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结合、多层次办学的格局。现有价值200多万元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室)12个,稳定的校外相关专业实习基地15个。 服美系现有各类在校生1680多人。1998年来,学生先后参加中国性、四川省各类比赛共获奖30多项;其中曾白子同学于2004年荣获“益鑫泰”杯中国服装设计大赛金奖。纺织系 纺织工程与材料科学系组建于 2000 年,其中纺织工程专业是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最早设立的传统专业,至今已有 63 年历史,历经大专--- 中专 --- 大专、中专同校 ---- 大专、本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科并存等发展过程。纺织工程与材料科学系的前身为纺织系,是在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原有的棉纺、棉织、针织、纺材教研组的基础上于 1988 年成立。 2000 年为适应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纺织系更名为纺织工程与材料科学系。 纺织工程与材料科学系现任系主任是梁平副教授 ( 校学术骨干 ) ,系党总支书记是张并劬高级讲师,系副主任是李建南副教授 ( 校师德标兵 ) 。 纺织工程与材料科学系现有三个专业教研室,四个实验室,一个实习车间及若干校外实习基地。前年启动的中意职业合作培训项目纺织系有 33 万美圆的设备专用费,拟建纺织产品检测中心,纺织品设计中心,纺织生产实验室。纺织系现有普通学历本科、专科各专业教学班 40 个,在校学生 1557 人,成人教学班 3 个,在读学生约 100 人, 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 90 %以上 。纺织系现有专兼职专业教师 31 人,其中教授 1 人,副教授等高级职称 13 人,讲师等中级职称 12 人,助教 5 人,其中研究生 7 人,在读研究生 11 人。 纺织工程与材料科学系专业教师主要毕业于东华大学(中国纺织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纺织工学院)、西北科技大学(西北纺织工学院)、武汉纺织工学院等国内重点纺织院校。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师们通过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学科建设工作、学术交流活动、社会实践、专业进修、文化生活学历提升等形式多样途径来提高学术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纺织系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爱岗敬业,不断跟踪前沿学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教学质量,追求教学效果。面向纺织业,服务全社会,几十年来为四川省和西南地区及沿海地区的纺织企事业单位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与此同时,还常年为纺织企业开设各种专业技术培训班和函授本科班、函授专科班和函授中专班。染化系 染化系的前身是国立乐山技艺专科学校染织科,至今已有60年的悠久历史。先后历经专科、中专、停办、恢复专科的曲折过程,现已发展成为具有染整工程、高分子材料、环境工程三大主干专业,涵盖11个专业方向(染整技术、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化纤生产技术、食品加工技术、服装整理技术、法律文秘、电脑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拥有6个教研室、1个办公室、8个实验室、1个计算机房,现有1000多名在校学生。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60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染化系(科、组)为国家培养了数千计的大、中专毕业生,成为西南地区印染、化纤等专业人才的摇篮。一届届莘莘学子奔赴祖国四面八方,新老学友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成为国家各型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的骨干力量,有的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为发展、建设祖国的纺织工业和其它各行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染化系现有教师40人。主要由专兼职教师和实验教师队伍构成。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12名,讲师15名,研究生及在职研究生共12名。是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队伍。近年来,除教学外,还承担大量的科研、对外技术咨询等任务。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出版教材多部;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各类科技论文多篇,并成为教育部试点专业承担单位;参与国际交流,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并与日本有关学校建立友好合作交流关系,与意大利政府达成合作项目,获得设备捐赠,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机械系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机械系现有教师 32 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 3人、讲师 14 人、助教 7 人,工程师 1 人,硕士生 4 人。开设有《机电一体化》、《建筑装饰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纺织机与制造》、《数控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本科)》等五个专业。 建有力学实验室、金工实验室、测试实验室、数控实验室、建筑装饰材料实验室、电梯实验室、PLC实验室、电机控制实验室、画室、计算机室。设立于机械系的国家职业鉴定所能进行多工种、多层次的职业技能教育,并可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机械系在第二汽车制造厂、132 厂、宁江机床厂、中国新长城电梯有限公司(中美合资)、郑州纺织机械厂、咸阳纺织机械厂、长征机床厂等建立了实习基地。机械系已与有关工厂、公司签定产学研协议,届时可联合办学,共同培养该专业学生。经外系 经贸与外语系是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一个师资力量强,管理严格,系风优良的系部。下设:外贸教研室、会计教研室、旅游教研室、专业英语教研室、公共英语教研室、综合实验室、英语语音实验室。共开设本、专科专业10个,还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 近几年由于经外系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在学校年度考核中,系行政和党总支连续多年被评为“双优”部门。系党总支被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授予“共产党员实践‘三个代表’示范党组织”,被中共四川省教育工委命名为“四川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本系现有教师60余人,由专兼职教师队伍和实验室教师构成,其中教授2人(特聘)、副教授10人、讲师16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4人,是一只结构合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队伍。有5人先后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教师、省师德标兵、省优秀教学管理干部、省优秀共产党员和省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工作者。近年来,本系承担了省级重点建设课程2项,校级重点建设课程3项,参与四川纺织工业发展战略研究等多项攻关课题,开展双教科研课题5项。英语教学于2001年8月荣获国家教育部高专英语教学优秀集体三等奖,在历年的四川省英语等级考试中,通过经外系英语教师的共同努力,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生通过率在四川省名列前茅。经外系教师主编高校协作教材5部,参编教材8部,已在中国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近几年经外系学生在中国、省、市级各类竞赛评选活动中共获奖项30多项,充分展示了经外系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