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周贵华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周贵华发表论文

人文科学原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有别于在中世纪教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神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 范文 ,希望你们喜欢。

人文社会科学的前沿阵地

1、先秦 哲学 研究

首先,通过出土 文献 的研究,对先秦思想史上的许多观念进行了新的诠释探讨。

“性与天道”的 问题 。此问题属儒家的“形而上”思想,传世的先秦儒家文献虽有之,但为孔子所“罕言”,一般认为至宋明 理学 才把这一问题突出出来。但郭店楚简中的《五行》、《性自命出》等篇,集中论述的就是“性与天道”。因此,学界对此问题在先秦儒家思想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有了新的认识。

“性与情”的关系。郭店楚简中的“性与天道”思想重视“情”,《上博简(一)》将《性自命出》改名为《性情论》。对“情”以及对“乐”之作用的重视,反映了先秦儒家思想与 社会 生活和人的情感的密切关系,这与宋明理学的重“性”贬“情”有着不同的思想倾向。因此,“理性与情感”遂成为先秦儒学以及宋明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儒学与经学的关系。儒家的“六经”体系以前一般认为至汉代才形成,但郭店楚简中的《六德》和《语丛一》已将《诗》、《书》、《礼》、《乐》、《易》、《春秋》并列。郭店简文中频繁地引《诗》、《书》,有的是引所谓“《古文尚书》”的 内容 ,几篇文献与《礼记》(包括《大学》与《中庸》)有密切关系,《上博简(一)》中有前所未见的《孔子诗论》,这些都使学界更为重视对先秦儒学与经学关系的重新认识。

儒学与治道的问题。郭店简《唐虞之道》篇集中论述“禅而不传”的思想,认为君位的继承若不是“禅让”而是“传子”,则不能“化民”。《上博简(二)》中的《子羔》和《容成氏》也是主张“禅而不传”,大意是说“至于禹而德衰”,这与孟子所说禅让与传子“其义一也”以及荀子否认“禅让”说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对于儒学的民本主义与君主制“家天下”的关系问题,学界已有新的认识。另外,郭店儒家文献强调君主自身要率先做到“忠信”,君对臣应该“忠敬”,父子关系高于君臣关系,这对于重新认识儒家的“以德治国”思想和君臣关系 理论 也提供了新的认识视角。

其次,近年来一些出土文献的发现有可能改写先秦哲学的学术谱系。

在郭店楚简中,道家文献有竹简本《老子》和《太一生水》,前者的字数只占传世本《老子》的2/5,后者为前所未见。儒家文献有《缁衣》、《五行》,以及前所未见的《性自命出》、《唐虞之道》、《穷达以时》、《六德》、《忠信之道》等。《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已出四册,第一册有前所未见的《孔子诗论》和见于郭店楚简的《缁衣》、《性自命出》等,第二册有内容见于《礼记·孔子闲居》的《民之父母》和前所未见的《从政》、《子羔》、《容成氏》等,第三册有迄今发现最早的古本《周易》和前所未见的《中弓》、《恒先》、《彭祖》等,第四册有前所未见的《采风曲目》、《逸诗》、《昭王毁室》、《相邦之道》、《曹沫之陈》等。这些文献的成书年代及其与传世本的关系等问题,学术界的认识不一,而不同的认识便涉及先秦哲学的学术谱系。

如竹简本《老子》与帛书本、传世本《老子》的关系问题,学界形成几种不同的认识,这就把一直有争论的“孔老先后”问题 发展 到一个新的阶段。关于儒、道关系问题的新探讨,也必然涉及如何判定竹简本《老子》的性质。这些问题 目前 还不可能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但近期已有多篇关于如何认识竹简本《老子》的学术综述,这反映了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可望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能有所进展。《上博简(二)》中的《民之父母》有“无声之乐,

无体之礼,无服之丧”的表述,其内容见于《礼记》的《孔子闲居》,以前认为这是儒家受到道家“无”之本体论 影响 的结果,但《民之父母》的出现,使学者们重新考虑儒家自身的“形而上”思想。郭店楚简的几篇儒家文献,学界一般认为其成书年代在“孔孟之间”,但也有不同观点。因这些文献与孔门七十二子、子思、孟子、《礼记》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先秦儒家的学术谱系也是学界需要解决而正在深入探讨的问题。

2、秦汉思想史研究

秦汉 时代 的思想、制度、 文化 转型奠定了此后两千年 中国 历史 的格局,因此探讨秦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颇具重要意义。近年来,由于 现代 新儒家的“三期发展说”略过了秦汉,遂使秦汉思想的研究处于相对比较沉寂的状态。不过,即使在新儒家内部对于秦汉思想的历史地位也有不同看法,如徐复观的《两汉思想史》便给予了两汉思想以极高的历史评价。此外,钱穆先生的西汉今古文经学的研究,特别是《刘向歆父子年谱》一书,基本上澄清了清代以来关于汉代经学的误解。近年来,在 台湾 关于历代经学文献的研究逐渐盛行,林庆彰曾主持编集了经学的研究资料,同时 组织了多次经学讨论会。另外,近年来关于汉代思想整体的研究,台湾的龚鹏程曾撰有《汉代思潮》一书。

在大陆,关于汉代经学的研究近年来也被一些学者所重视。如陈苏镇曾就汉代春秋学与汉代 政治 的关系,撰有《汉代春秋学与政治》一书,着重于探讨汉代经学特别是春秋学与汉代政治格局的关系。在汉代经学系统的研究上,王葆玹成果突出,他曾出版了《西汉经学源流》一书,对西汉经学的系统和文献源流进行细密的考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又扩展为《今古文经学新论》一书,成为近年来经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汉代思想的显著特色是对先秦时期诸家思想的整理和综合,经学便是儒家采纳道、法、墨、阴阳等家思想,而融贯成的新的儒家思想体系。同样,在汉代同时还发生着从其他思想立场出发的综合融会 工作,《淮南子》一书便是这种工作的代表,即所谓杂家。对于杂家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将其作为先秦思想的集成,而从中爬梳追溯先秦思想的材料及其在秦汉时期的变化,而另一方面则可以为我们理解汉代对先秦思想的 总结 和综合的整体面貌及其气度,提供经学之外的另一条路径。陈静的《淮南子》研究是汉代杂家研究的最新进展,她的新著《自由与秩序的困惑》一书填补了汉代杂家特别是《淮南子》研究的空白。

3、魏晋思想研究

魏晋玄学研究自汤用彤先生开辟以来,一直是中国哲学史学科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与佛学之传入和中国化之关系,其与宋明道学之兴起的内在思想史逻辑,都曾是前辈学者反复致思之所在。90年代以来,魏晋玄学研究曾经出现了一次不小的研究高峰。王葆玹在90年代出版了《玄学通论》一书,将此前他对正始玄学的研究扩充到整个玄学系统的研究。最近他又 计划在以前的玄学研究基础上继续扩展,完成《魏晋隋唐时期的文化与玄学》一书。2004年底,余敦康先生出版了总结其多年玄学研究成果的精心之作《魏晋玄学史》,该书兼重玄学的思想系统和历史发展,是近年来玄学研究的代表作。

4、宋元明清思想研究

宋元明清时期,据日本学者的历史分期,称之为中国的近世,或中国的前近代。唐宋文化转型后的中国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基础,因此,其在思想史和社会政治史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以往这一时期的思想史研究,习惯上宋、明连续,这主要是出于将宋明理学作为一个完整而连续的系统来对待,清代思想史则被视为对宋明理学的反动。

近年来,由于对宋明思想史的研究已经大致打破了仅以宋明理学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范式,因此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北宋思想史的地位日益重要,这意味着宋学而非仅宋明理学成为了研究宋代思想史的出发点。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理学或道学的重要性降低,而是更关注于道学兴起的历史动因及其政治文化功能。近年,余敦康著《内圣外王的贯通》、卢国龙著《宋儒微言》等,都是对宋学中几种不同话语与北宋政治的关系加以研究,基本上将宋学作为不同政治论纲的思想来看待。李存山关于范仲淹与宋代儒学复兴的研究,也是着眼于对宋学兴起的动因及对宋学整体和道学之精神实质的理解。在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在大陆出版以后,李存山 发表《宋学与〈宋论〉》一文,除了对余英时把道学与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相 联系的主要观点给予肯定之外,还对王夫之和余英时有关宋学的某些论说进行了商榷。

二是明清思想史的连续性得到了重视,钱穆和余英时的清代思想史研究着眼于清代思想与道学的内在关联,把清代的考证学取向作为道学逻辑中对“道问学”的强调来看待,以有别于明代王学的“尊德性”。鉴于宋元明清时期思想史的重要性,大陆已有学者将这一时期的思想史称之为近世思想史,如陈来即把其专论此一时期思想史的论著命名为《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

在宋元明清思想史研究的复杂变换之中,坚持道学研究的传统仍然是主流。陈来最近出版了研究王船山道学思想的大著《诠释与重建———王船山哲学的精神》,重新将王船山放置在宋明道学思想的谱系中来加以定位,是王船山研究的重要新成果。彭国翔的《良知学的展开》勾画了晚明心学的整体图景,是近年来晚明心学研究的重要著作。马晓英的颜钧和泰州学派研究,也填补了晚明思想史研究的空白。

5、道家和道教研究

90年代以来的道家、道教研究,具有道家与道教合流的趋势,出现了“道学”的提法。这方面的代表有胡孚琛、吴光、宫哲兵等学者。同时在道家哲学研究中出现了两种趋向:一是西方学者对道家的生态哲学关注很多,试图从道家思想中发展出一种一般的生态哲学;二是在道家、道教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新道学”,将其作为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普世性的思想系统,胡孚琛在《道学通论》等著述中对此有多种论述。关于运用“道学”或“新道学”来描述在现代社会中展开道家思想的努力是否恰当,学界仍有争论。董光璧、陈鼓应、冯达文等都主张运用“新道家”的提法。

在道教研究方面,养生学日渐受到重视。在美国的波士顿成立了养生学中心,德国慕尼黑正在筹办养生学的国际研讨会。与此相联系,内丹学研究也渐成为国际道教研究的 热点 ,内丹学中的身心哲学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同时也出现了“身体哲学”的提法,“可思维的身体”观取消了身心之间的二元对立,而将身体视作是物质与精神的中间层次。在这些方面,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胡孚琛的研究居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近年来,道家道教研究的一个基础工程是编修了《中华道藏》。该项目由中国道教协会、中国社科院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和华夏出版社共同发起,随后又得到了国家宗教事务局的正式批复,得到了国家古籍整理小组的鼓励,被列为“十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2003年,煌煌49册的《中华道藏》终于完成。

6、佛教思想史 研究

中国 的佛学研究从民国时期 现代 学术建立以来即从属于中国 哲学 史或思想史研究,当然在佛教内部也一仍旧贯,始终延续了其教义教理的研究。值得 反思 的是,在民国佛教复兴运动中兴起的支那内学院的佛学研究(吕澄先生特称之为“院学”),却不是以上两种研究框架所能容纳涵盖的,而这种研究却由于1952年支那内学院的解体而不复存在。无论是支那内学院的所谓“院学”,还是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的佛学研究,以及佛教内部的教理教义研究,严格说来都与近代欧洲兴起而 影响 至日本的佛教学不同。在检讨近期以来的佛学研究时,我们发现随着佛教研究的逐步恢复和 发展 ,学界关于佛教研究 方法 及旨趣的思考也在逐步展开。其中的一个主要潮流是集中思考如何在中国建立真正意义上与欧美日本佛教学研究接轨的佛教学研究。当然,在此潮流当中也发生了一些批评性的意见,即为确定中国自己的佛教研究的特色,我们应该如何建立自己的研究方法。与这种反思意识配合,中国佛学研究界的一些青年学者开始关注日本佛教学界80年代以来出现的“批判佛教”思潮,借用日本佛教学内部对于自身研究局限的思考来重新为我们自身的佛学研究定位。

汤用彤先生的佛教史研究一直是典范之作,在这一典范的影响下,佛教学界形成以史学意识为主的佛教史学研究。这一史学意识在建国后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方法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佛教研究,并形成了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佛教史》一书。90年代以后,参与该书撰写的专家都纷纷转入更为精深的 历史 研究,开展出众多佛教宗派研究的新局面。其中,禅宗史研究是重中之重,杜继文和杨曾文分别撰写了两部禅宗史。此外,洪修平和魏道儒的禅宗史和华严宗史研究也颇具代表性。最近,龚隽和徐文明的禅宗史研究是这方面的新成果。近年来,唯识宗和天台宗研究逐渐兴盛,涌现出许多有价值的专著。在唯识学研究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徐绍强、程恭让、张志强、魏德东、周贵华等学者。天台学方面则以张风雷、李四龙为代表。值得关注的是,方广锠的藏外 文献 和佛教经录研究,是佛教教史和教理研究的基础,且为编撰新的佛藏准备了前提。方立天近年出版的几部佛教研究专著,系统阐述了中国佛教哲学,是中国哲学史范式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近年来,对近代佛教的研究也成为 热点,在这方面有筚路蓝缕之功的是楼宇烈,他的近代佛教人物研究将学界的注意力引向了近现代佛教,太虚、欧阳竟无以及章太炎、梁启超等人的佛教思想都成为近代佛教研究的重心。在这方面,麻天祥、李向平的近代佛教思潮研究,程恭让的欧阳竟无研究也具有代表性。

在诸多研究当中,还出现了一种强调佛教与中国思想史脉络之间有机关联的研究倾向,这一倾向力图将佛教研究与中国思想史研究结合起来,使佛教研究成为透视中国思想史的一个视角。张志强 目前 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二十世纪佛学思潮与中国思想的现代转换”便是这一方向上的努力,并且已完成和 发表了《哲学、史学与量论》一文。

7、近现代思想史研究

在近十多年的近现代思想史研究中,对现代新儒家的研究成果颇为显著。方克立主持的国家重点课题“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开创了使现代新儒家研究成为显学的新局面。在这方面,郑家栋出版了《现代新儒学概论》等多种专著,其他如黄克剑的《挣扎中的儒学:论海峡彼岸的新儒学思想》、方克立的《现代新儒家与中国现代化》、陈来的《人文主义的视界》、颜炳罡的《当代新儒学引论》等都很有研究深度,力图对新儒家思想作出反省和超越。在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的“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中,人物研究系列的郭齐勇著《熊十力思想研究》、曹耀明著《梁漱溟思想研究》、张祥浩著《唐君毅思想研究》、宋志明著《贺麟新儒学思想研究》,吕希晨和陈莹著《张君劢思想研究》等,以及 专题研究系列的陈少明著《儒学的现代转折》、韩强著《现代新儒学心性思想研究》、武东生著《现代新儒家人生哲学研究》、李毅著《中国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新儒学》、赵德志著《现代新儒家与西方哲学》、施忠连著《现代新儒学在美国》、卢升法著《佛学与现代新儒家》等,都是研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成果。2005年在武汉大学召开了第七届当代新儒学国际研讨会,与会的一百多位中外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儒学、当代

新儒学与当代世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此次会议标志着当代新儒学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

在对以新儒家为代表的 文化保守主义研究之外,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研究也是近现代思想史研究的重心所在。如徐素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西、马”互动中的主导地位,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述。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张利民在自由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史研究方面开始较早,积累深厚,在国内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李存山对于儒家思想的近现代转型,特别是对于张岱年在三四十年代的新唯物论思想,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2005年在吉林大学召开第五届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会议主题之一是“中西马”对话与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张岱年、冯契的哲学思想在马哲论坛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他们的思想在京沪两地也曾举行专题会议进行研讨。

8、中国哲学学科发展趋势

中国哲学(史)学科是一个以基础研究为主的、作为哲学 理论 研究一个分支的学科。因此,它除了遵循其自身的即所谓“内在理路”的发展 规律 之外,它还要面对 时代 的现实 问题 而进行反思,不断地与时俱进。随着我国 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 经济 实力的日益提升,“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 科学 发展观”、“以邻为善”和“和谐世界”等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面对全球化给人类造成的一些全球问题,如何使中国哲学研究更多地 联系现实问题,弘扬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优秀传统,以应对时代现实问题的挑战,使中国不仅成为一个经济大国,更成为一个文化大国,即“德力俱足”、“硬实力”与“软实力”俱足的国家,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共同进步与天人和谐,作出自己的贡献,此为中国哲学学科发展的努力方向。

近年来,关于文明对话中儒家传统的作用和地位问题,以及由此展开的关于儒家的“和谐”“民本”思想、儒家与宗教、儒家与生态、儒家与全球伦理等问题的讨论,以及2005年学术界举办的“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朱子学与和谐社会”、“朱熹思想与现代社会”、“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 自然 ·和谐·发展———弘扬老子文化”等学术研讨会,都昭示了中国哲学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民族复兴、文明对话和人类共同进步的现实价值。(2005年郭沂发表的《儒学当代发展的回顾和展望》、张利民发表的《不断丰富、发展传统美德内涵》、李存山发表的《“人本”与“民本”》《忠恕之道与世界和平及 环境保护》,都注重阐发了儒学的现实意义。)

时代问题的解答对中国哲学(史)学科可能有的要求,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严格说来,中国哲学是在世界历史的“轴心时期”发生在中国的“哲学突破”的一种类型,其后果是产生了与西方和印度不同的中国文明类型。这种“哲学突破”而形成的文明类型主导了以后中国历史演化的方向和性格。因此,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实际上便是对中国文明类型的因素、原理和观念的研究,通过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我们不仅要知道中国文明的独特价值,更要知道这种独特价值是如何塑造着中国的历史、安顿着中国人的生命、 组织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的。因此,通过对中国哲学的精神、结构和原理及其历史形成的研究,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在价值及其历史逻辑,以应对今天中国的文化处境,是中国哲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哲学研究需要不断地回溯到轴心时代。因此,先秦、秦汉的哲学研究一直是显学,其重要性由于近年出土文献的发现和整理而更加突出,在今后仍然会继续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热点。

其次,中国文化从先秦诸子到汉初的“独尊儒术”,此后形成儒道互补和儒、释、道三教并行的基本结构。这种基本结构不仅贯穿中国的历史,而且影响中国的现在与未来。因此,对于汉代的儒道互补,两汉经学与魏晋玄学,儒、释、道三教哲学的研究,以前是、今后也将是中国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方面。对于儒、释、道三教的关系以及形成这种关系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根源的研究,以及对于儒、释、道三教与____、伊斯兰教的比较,不仅可以深入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内在意蕴,而且有助于探讨今后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多元互补”“和而不同”的发展途径。

第三,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儒门淡薄”之后,北宋时期儒学呈现复兴之势,道学或 理学 兴起,历史学家谓之“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语),现代新儒家称此为“儒学的第二期发展”。宋元明清哲学作为中国前近代的“近世”哲学,在一定意义上提供了中国近代哲学所由以出发的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而实现近现代转型的思想观念的前提。对于宋代儒学复兴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宋明理学与佛道二教的关系,宋明理学的“内圣”与“外王”、道义与功利、道统与政统的关系,宋明理学的理本论、气本论和心本论等派系的关系,宋元明哲学与清代考据之学(或宋学与汉学)的关系,宋明理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宋明理学与中国近现代的文化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等,这些问题都将可能成为进一步研究的热点。

第四,在经历了“关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讨论之后,对于中国哲学理论的宏观研究有可能继续。关于中国哲学的世界普遍性和民族特殊性,中、西、印哲学的比较,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特质,中国哲学的“实质系统”与“形式系统”,以及这一系统内部的本体论与宇宙论、天人关系、人性论与价值观、“尊德性”与“道问学”、 政治 哲学、历史哲学和生态哲学等等,都可能在今后有更深入的研讨。

第五,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在近代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社会、文化和哲学都处于近现代的转型之中。中华民族在经历了近一百多年的挫折、屈辱和奋斗之后,终于衰而不亡、衰而复起,在本世纪之初呈现民族复兴之势。于此形势下,反思中国 传统文化 与现代性的关系,回顾中国近现代哲学的发展历程,检讨文化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三大思潮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在“中、西、马”哲学的对话与良性互动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地位,探讨弘扬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其进一步中国化的关系,探讨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价值,这些都将使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呈现新的局面,其学术地位和现实意义也更加重要。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范文

大乘佛教当然是佛说,而“大乘非佛说”是西方思潮大举东进时代,印顺长老提出的“大乘非佛说”。“大乘非佛说”思想人本经验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之外,重点反思了其背离中国化大乘传统的倾向。印顺长老“大乘非佛说”思想之所以流行,是因为“亲西方化”“去中国化”恰好迎合台湾土著心态事实上,大乘非佛说完全背离中国化大乘传统,大陆佛教界的潜在反思从未间断。学术探讨复杂化为利益夹杂的重大事件2016年10月29日和30日召开的 “无锡论坛”,论坛主旨为深入探讨印顺长老的佛学思想,审慎评判其进退得失。此次论坛进一步严肃反思近现代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与“去中国化”倾向,维护中华民族珍贵传统文化,坚持信仰自觉和信仰自信,强调对中国化大乘传统的传承与坚守。然而发言文本,却被现场的一位与会人士(自称“存德”,此人虽已还俗,但各种场合仍自称法师)刻意拍照并在网络上扩散,以致在会议尚未结束、论文尚未完全公开时,外界已有舆论对作者周贵华教授进行抨击,甚至是措辞恶毒的人身攻击。甚至升级为利益夹杂的重大事件。有出家人如行愿法师、圆智法师、曙祥法师和中观法师等,公开力挺印顺长老思想,此外亦有被称为“台湾新型佛教进军大陆之桥头堡”之称的若干大陆学者,如南京大学程恭让教授、武汉大学讲师姚彬彬等从中推波助澜,使得事件进一步复杂化,一场学术探讨升级为一场教界内外集中关注的重大事件。所谓“台湾新型佛教”,多以印顺长老的学术研究思想奠基而发展起来,近年来在登陆中国大陆“信仰市场”方面表现出众。而“去中国化”为何会被程恭让教授引以为“殊荣”,被当做亮点和卖点来推广,或许背后有着他个人的、久经沉淀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作为“台湾新型佛教”进军中国大陆信仰市场的先锋人物,符合人本经验理性的、回避大陆主流传统的法义铺垫,或许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努力环节。从这一视角出发,中国传统的大乘佛教经典或许都不可靠,甚至于汉地大乘八宗都“有待扬弃”。而对于传统经典操刀动手,时日尚早,底气尚待积聚,而从巴利文这方面入手,摒除大陆本土化色彩而重译经典,或为试水之举。印顺长老思想:与太虚大师和赵朴初佛教思想有本质区别两岸佛教界和学术界一直有严肃反思的声音认为,以印顺长老的“人间佛教”概念,虽然受太虚大师“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思想之启发,但两人的知见和立场是截然不同的。印顺长老思想之“人间佛教”概念在实践中的推动,也与太虚大师传承给赵朴初先生并发扬光大、延续至今的人间佛教事业,全然两路。不少反思者视野中的台湾地区或称印顺长老一系的“人间佛教”,可谓是“人本经验主义佛学”与“世俗化学术佛学”的代表,这些都是偏离佛法的主体性与本位性的,是在人的智识上用功,是在人间生活中寻求生命的价值之道,是玩味人类心智的文化游戏,不是真诚地为永恒性与绝对性的生命实相进行严肃地如实体悟与观照。印顺长老虽称初心为“回归佛陀本怀”,如今盖棺定论之际却多显违背佛陀解脱本怀之处,实则种下了他自己所反对的佛教浅化、俗化、矮化的种子。更有评论称,印顺长老之“人间佛教”,既非佛教的声闻乘教法,也非佛教的菩萨乘教法,而是一种孤立无依的相似佛教。固然,印顺长老一系的“人间佛教”在当今的经济实力及其相关影响力占据优势,但佛法弘传不是比谁胳膊粗力气大,用的不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不是谁势力大,谁代表的就是“佛陀的本怀”。像程恭让教授所声称的,自己一方才能“更好地实现佛陀的本怀”,才能代表“汉系佛教的宝贵正资产”,才能代言“今后佛教的体面尊严、前途和命运”——承上所述,谜一般的自信让人贻笑大方。时至今日,教界内外信众大众,往往在非常宽泛的意义上使用“人间佛教”一词,在模棱两可的状态下崇敬前辈印顺长老。但流行的不一定就是天然有理的,学术上摆主流姿态的人物也不见得运势长青。“不同于当初学者在佛教乍然遭遇现代性时的仓皇应对,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我们可以更加从容、理智、深彻地审视和反思百余年来佛教的现代化转型的诸多利弊得失,重新思考如何继往开来、开启佛教的新篇章。”

圣弥勒菩萨-破大乘非佛说《成唯识论》卷3 护法等菩萨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圣慈氏以七种因证大乘经真是佛说。(弥勒世尊在庄严论之偈颂中所说)一、先不记故。若大乘经。佛灭度后。有余为坏正法故说。何故世尊非如当起诸可怖事先预记别。(1.佛事先没有悬记。如果大乘经,是在佛灭度后,有人为了坏正法而宣说的,为什么世尊没有象其他未来当起的可怕的事(如坏僧分裂诸事,于佛法重要事),先做记别说有一种叫“大乘”的坏乱正法呢?)二、本俱行故。大小乘教本来俱行。宁知大乘独非佛说。(2.大小乘佛法本来和合无二,是从佛在世时就一起流布的。怎么知道大乘就唯独不是佛说呢?)三、非余境故。大乘所说。广大甚深。非外道等思量境界。彼经论中曾所未说。设为彼说。亦不信受。故大乘经非非佛说。(3.大乘法不是其他外道的境界。大乘所说广大甚深,不是外道等思量境界。他们的经论中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法义。就算为他们说大乘法,他们也不会信受(无我的道理和菩萨道)。所以大乘经是佛说)四、应极成故。若谓大乘是余佛说。非今佛语。则大乘教是佛所说。其理极成。(4.应该共许成立的理由:如果大乘是其他佛宣说的(如迦叶,燃灯佛语)而不是今佛之语。那么大乘是佛说的道理是共许成立的。)五、有无有故。若有大乘。即应信此诸大乘教是佛所说。离此大乘不可得故。若无大乘。声闻乘教亦应非有。以离大乘。决定无有得成佛义。谁出于世说声闻乘。故声闻乘是佛所说。非大乘教。不应正理。(5.有则具有,无则具无。如果有大乘,则应信此诸大乘教是佛所说。离此大乘别不可得。如果没有大乘,声闻乘教也应无有了。因为离开大乘教,决定没有成佛的事(小乘承认自乘极果是阿罗汉)。没有佛,谁能出世说声闻乘呢?所以承认声闻乘是佛说,而反对大乘教,就不合道理了。)六、能对治故。依大乘经勤修行者。皆能引得无分别智。能正对治一切烦恼。故应信此是佛所说。(6.大乘法能对治烦恼。依大乘经而勤修行者,都可以引生无分别智,能正对治一切烦恼。所以应信此是佛所说。)七、义异文故。大乘所说。意趣甚深。不可随文而取其义。便生诽谤。谓非佛语。(7.大乘义理深于文字。大乘所说,意趣甚深,不可随文而取其义,便生诽谤。说不是佛语(南传不见)当依于义。)是故大乘真是佛说。如庄严论颂此义言。以此七点证成大乘是佛所说。是弥勒世尊在庄严论的颂中所言。《庄严大乘经论》无着菩萨提出:1.佛如何有的?(如本生中菩萨行,非罗汉道急求涅槃)2.成佛当修佛因。牛乳非挤牛角得。成佛之道,需由大乘,不是阿罗汉法能成就的。《显扬圣教论》卷第二十问云何应知大乘言教是佛所说。答由十种因故。一先不记别故。二今不可知故。三多有所作(能成就戒定慧功德)故。四极重障故。五非寻伺境界故。若不先闻不能如是寻思计度。是故若言是余所说。不应道理。六证大觉故。若未成佛,能说佛教不应道理。七无第三乘过失故。八此(大乘)若无有,应无一切智者,成过失故。九缘此为境,如理思惟对治一切诸烦恼故。十不应如言取彼意故。又《阿含》中处处说有菩萨,波罗密等及十二分教(方广大乘)。所以,大乘非佛说,是凡夫的非如理说。 入圣位者必不谤大乘,佛从之出故。

周志华论文发表

张波,1964年5月26日出生于原四川省江津县。1985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并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推荐免试进入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部学习,1988年4月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任教,1990年被评为助理研究员,1994年7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2000年7月破格晋升教授。现任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副院长,兼任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专家组组长。2002年被批准成为博士生导师。 张波教授一直从事于功率半导体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主持或作为主研人员参加了包括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863高科技发展计划、国防军事预研以及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美国海军部、美国国防预研局、Intel公司、Harris公司等近22项科研项目,鉴定科研成果9项。目前主持包括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四川省重点科研项目,以及与美国、台湾、香港、鼎天等合作项目近十项。 张波教授获得教育部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奖”奖,入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电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国家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等奖励共7项。 张波教授为美国Wiley电机工程师大百科全书撰写“Power Devices”一章;为美国Virginia Tech研究生和电子科技大学学生编著全英文讲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文章近30篇次。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发射极控制晶闸管系列结构与理论、提出一种全新的宽带半导体器件优值理论、首次通过实验与理论分析比较了CoolMOS与传统功率MOS在高压大电流下的特性差异、首次实验证实了MOS控制二极管理论,其研究成果被英国剑桥大学、意大利Naples Federico II大学、美国CPES的学者引用。周志华教授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之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学者,主要从事人工智能中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模式识别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周志华教授就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混合型机器学习模型的研究及其应用"(资助编号69875006).在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之前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示例学习及其应用的研究"(资助编号60105004)的资助,该项目2005年结题时评价为"特优".获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后他不骄不躁,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在学科前沿进行探索. 机器学习所关注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如何提高学习系统的泛化能力.围绕这一问题,周志华教授领导研究组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在集成学习方面,他们提出了泛化能力和可理解性兼得的集成学习方法、适用于稳定基学习器的集成学习方法以及聚类集成方法等;在半监督学习方面,他们提出了新型半监督分类方法,并在国际上率先进行了半监督回归和主动半监督相关反馈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在代价敏感和类别不平衡学习方面,他们也提出了多种新型学习方法;他们还将机器学习技术应用到人脸识别和计算机辅助医疗诊断等领域,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开展两年多来,周志华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在国际刊物发表19篇(含6篇IEEE Trans),并在权威国际会议IJCAI等发表论文;他们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3项;集成学习方面的部分工作与以往一些工作一起获得2005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人脸识别应用研究方面的部分工作与以往一些工作一起获得2005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研究工作进入了国际前沿,虽然论文发表时间还很短,但该项目发表的论文已经被国际同行他引40余次,其中SCI他引近20次,引用者来自美、英、法、德、荷等10余个国家,包括德国马普研究所、洪堡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计算机科学系、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等一些著名研究机构的学者.由于近年来的工作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周志华教授近五年发表的论文被国际同行他引240余次,其中SCI他引130余次,2002年在《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发表的论文被ISI列为2000年以来被引用最多的"top 1%"论文,一些工作受到国际著名学者的好评),周志华教授开始成为我国计算机科学界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科学家之一.他应邀担任了Springer出版社重要刊物《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的副编辑,是该刊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副编辑;Elsevier出版社重要刊物《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ine》编委,是该刊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编委.他还是国际刊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ata Warehousing and Mining》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编委,并担任了《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和《软件学报》的编委,以及《ACM Multimedia Systems》和牛津大学出版社的重要国际刊物《The Computer Journal》等的客座编辑.他还应邀担任权威国际刊物《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及11种《IEEE Trans》的审稿专家,40余次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或顾问委员会委员,是中国大陆第一位担任权威国际会议ICML、ECML、ICDM程序委员会委员的学者,并且是第一位担任权威国际会议ICDM程序委员会副主席的学者,还被任命为2007年PAKDD会议的程序委员会主席.此外,他还应邀担任香港研究资助局、荷兰国家科学基金等境外科学基金机构的评审专家等.一些国际知名学者主动前来与周志华教授开展合作研究,有的甚至是自己负担费用. 在人才培养方面,周志华教授所指导的1名硕士生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2名博士生获得"微软学者"奖,多名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获全国性学术会议优秀学生论文奖或优秀论文奖. 周志华教授的案例说明,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工作不搞论资排辈,大胆支持有潜力的青年学者,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正是因为基金评审只论成果、论创新、论潜力,周志华教授才在年仅29岁时就获得了资助.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大力度的支持,对他的进一步成长又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山东科技大学成立了机器人研究中心,主要研究特种机器人、智能机器人、以随机控制理论为重点的控制理论等。该中心是山东省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山东省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863计划“机器人产业化基地”的依托基地,由多年从事机器人、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技术与系统、复杂计算机控制系统、随机非线性控制理论等研究和开发的教师,在科研和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现己成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机械电子工程”两个博士点的培养依托基地之一。上海理工大学的,是偏向数控方面,主要还是数控的操作和维修。 上理工附属的医疗专科学院,有点更偏向于医疗机械、医疗设备方面,数控方面只是学点理论上的知识。 第二工业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也是偏数控方面操作和维修的。 同济大学也有,是偏向于汽车方向的。但是个人觉得同济大学还是建筑方面的专业比较强项。

这个我不清楚 从网上给你找来的资料 希望对你有帮助

这个我不清楚 从网上给你找来的资料 希望对你有帮助讨论】人工智能哪个学校最厉害 ?清华、北大、中科院计算所、南大……都有AI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计算所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史忠植院士组)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合肥有个人工智能机械研究所AI的范围很广,包括很多子领域,具体到哪个老师的话或实验室的话,比较强的有:1.清华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钹院士 马少平组:信息检索 孙茂松组:自然语言处理2.清华大学自动化系: 张长水组:机器学习,模式识别3.北大视觉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封富举组:生物特识别(人脸识别),机器学习 查洪彬组:计算机视觉,机器人,三维图象4.北大计算语言学研究所:自然语言处理5.南京大学LAMDA周志华组: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进化计算6.哈尔滨工业大学语言语音重点实验室: 李生,刘挺:信息检索,自然语言处理7.中科院计算所机器翻译实验室刘群:机器翻译浙大在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方面,除了MSRA以外,应该是国内最强的了.从在AI顶级会议和顶级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来看,清华和南大的周志华组是最厉害的.计算机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实验室名字就叫做“计算机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该实验室是国内唯一一个以从事计算机科学和软件方法与技术的基础研究为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以模式识别基础理论、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以及语音语言信息处理为主要研究方向,研究人类模式识别的机理以及有效的计算方法,为开发智能系统提供关键技术,为探求人类智力的本质提供科学依据。清华大学:体系结构和智能工程方面。起初学校有《计算机系统结构》和《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现已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国家重点学科。(后者属自动化一级学科)北京大学:软件和应用两个方向可谓全国第一,有王选院士和杨芙清院士坐镇。拥有“视觉听觉信息处理”和“文字信息处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内首开Case先河的青鸟系统出于此)想必方正软件和北大青鸟大家都如雷灌耳吧!再次,北大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国家重点学科。浙江大学:拥有CAD/CG(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计算机软件理论、技术和开发环境等方面开展基础、应用基础与竞争前高技术的开放式研究基地,是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国家重点学科。国防科技大学:一开始只拥有系统结构专业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现在以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国家重点学科。银河系列大型机也许正是我们选择国防科大最充分的理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拥有全国第一个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当然了,现在很多学校都有了),现在哈工大以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国家重点学科。学校智能机器人是相当有名的。现还拥有计算机信息内容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接口技术与接口系统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南京大学:起初拥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和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现在也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国家重点学科。学校的软件专业甚至涉足操作系统软件的开发研究。东北大学:拥有软件工程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朋友们听说过东大阿尔派软件吗?水平可见一斑。数据库技术也是该校的强项。东北大学也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东南大学: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网络方向是其特色,已故的顾冠群院士是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网络方向的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本拥有模式识别和智能系统的国家重点学科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的国家重点学科。现以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国家重点学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拥有ISN(综合业务网)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信号处理专业力量很强,如密码学等。中国科技大学:拥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吉林大学:拥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的国家重点学科。武汉大学: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华中科技大学:拥有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的国家重点学科。西北工业大学: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国家重点学科。复旦大学:拥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的国家重点学科。四川大学: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国家重点学科。安徽大学:名不见经传的她也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总结: 拥有计算机方面国家级重点学科的高校如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即以下三个方向都是国家重点学科,这7个学校都是07年新增的):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吉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东北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四川大学; 哈工大西北工大我认为清华最牛,中科院系统(包括自动化所、计算所和中科大)其次,然后是上交、浙大和南大。如果去了这几所学校,任意导师都可以吧,只要运气别太差。但是要提到的是如北邮、北工大、南航、南理工这样的学校也都有相当不错的导师,但是就要碰运气了。

周启华发表的论文

回答是:通常情况下,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研究徐桦的论文发布时间是2022年4月25日。

徐桦的论文《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研究》发表于2014年。该论文共分为八个部分,包括绪论、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的特点与设计原则、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设计的实践案例、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的未来发展趋势、总结与展望等。总字数为1.2万字左右。该论文主要研究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的室内设计,分析其特点与设计原则,并以实践案例为基础,探讨了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同时预测了未来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的发展趋势。

如果你是一名护士专业的毕业生,建议你按照以下步骤来写作毕业论文:

1. 选择一个具体的护理领域作为你的研究重点。你可以选择研究心理健康、老年护理、癌症护理、儿童护理等方向。不同的护理领域可能需要不同的方法和角度来研究。

2. 确定你的论文题目,并撰写一个简短的介绍。你的题目应该清晰明确,反映你研究的范围和问题。在介绍中,你可以阐述你的研究动机和目标。

3. 收集相关的文献和数据。护理领域需要借助大量文献和数据来支持和验证研究结论。你可以阅读国外期刊和学术论文,以及调查和分析已发表的大量文献和数据。

4. 确定你的论文结构,撰写一个详细的大纲。不同的论文可能需要不同的结构和组织形式。你可以在大纲中制定你的章节结构、内容和目录,以便更好地组织你的论文。

5. 开始撰写论文,并反复修改。在开始写作之前,请注意审题和组织结构。在写作过程中,请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度,并多次进行修改和推敲,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你开始撰写你的护士毕业论文

声明:该答案来源于“知否AI问答”,一款全方位“智能问答”、“知识获取”和“内容生成”系统。

徐桦的论文发布时间为不确定,因为没有提供具体的信息。然而,针对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企业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企业需要一个能够促进创意、激发灵感、提高生产力的办公空间,同时也要具备美学、文化和创新等方面的特征。在设计这样的空间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需求和文化背景,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环保技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和探索,有助于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周志华发表的期刊论文

1962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化学系。1990年晋升为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现为物理化学硕士生导师和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导师。1992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79-1980年在南京大学化学系游效曾院士处进修配位化学一年1987-1988年在美国普度大学M.J.Weaver教授处进修光谱电化学一年1991年去日本广岛大学工学部应用化学系合作研究4个月,1999年9月被应邀出席在日本爱知教育大学召开的面向21世纪亚洲国家理科教育专题研讨会,并做了大会报告。多年来从事结构化学、化学键、物理化学实验等本科生课程以及量子化学、现代物理方法在化学中的应用、现代化学于中学化学等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科研方面,先后从事化学键、结构与性能关系、光谱电化学与电催化、功能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主持了部省级研究项目十项。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著有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溶解、溶解度及其计算,参与译著高等学校物理化学教学参考书V.弗里德物理化学一书,主编了生活·社会·化学--素质教育读物,获准专利两项。1978年获江苏省科学大会奖并被评为江苏省先进科技工作者,1989-1991年期间-曾获南京师范大学优秀著作奖、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校首届优秀讲义一等奖。教授的结构化学课程1996年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2类优秀课程。1994年1月-1999年1月担任化学系系主任。在任职期间于1995年顺利的组织了我系第一个硕士学位点物理化学硕士招生工作1996年成功的组织申报到我系第二、第三个硕士学位点--应用化学、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并于1997年招收了第一届研究生。同年还招收了教育硕士研究生。1995年发起并组织开办了我系第一届化学教育研究生课程班。1998年配合化学之友同志将原内部发行的化学之友杂志申报为全国公开发行的化学教与学杂志,并担任了第一任杂志社社长。现任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高师化学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

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4) ACM杰出科学家 (2013) IEEE计算智能学会杰出青年成就奖 (2013) 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 (2013) IEEE Fellow (2012) IAPR Fellow (2012) 2011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2012) IET/IEE Fellow (2010) 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一等奖 (2010)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9) 中国IT十年杰出青年 (2008) 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2007) 中国青年科技奖 (2006) 微软青年教授奖 (2006)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6) 2005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6) 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 (2004)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3) 中创软件人才奖 (2002)

周志华教授的博士论文就是神经计算,刚才看到有人说,他的经验是在神经网络以外的机器学习,我就知道,有人是在乱说了。就目前的机器学习研究,很少有人比他了解的更全面,更别说神经网络了。前些年,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几乎分裂,王珏教授提到这个时,杨强教授也表示赞同。后来,我看到machine learning首任主编也发表了这个观点,他发现研究机器学习的人(包括博士),很多都不学习人工智能了。事实也是如此,现在教机器学习的人,很多是用模式识别教材,而不是用人工智能教材。今天,深度学习一枝独秀,许多人甚至以为“深度学习=人工智能”,这种观点是很危险的。一旦符号主义回归,只研究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大佬”,会发现自己原来是人工智能的门外汉。除了机器学习,周志华教授在人工智能方面的造诣也是很深的。最近一些人在研究“可解释机器学习”,杨强教授就提到了历史上的相关研究“神经网络规则抽取”,周志华教授的博士论文就有一章是这个内容。规则抽取就是符号主义的研究内容之一。既使人工智能回归符号主义,周志华教授团队,同样是游刃有余的。而其他一些机器学习团队,我看就未必了。但“可解释机器学习”的发展,很大概率会促使符号主义回归。

张波,1964年5月26日出生于原四川省江津县。1985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并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推荐免试进入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部学习,1988年4月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任教,1990年被评为助理研究员,1994年7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2000年7月破格晋升教授。现任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副院长,兼任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专家组组长。2002年被批准成为博士生导师。 张波教授一直从事于功率半导体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主持或作为主研人员参加了包括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863高科技发展计划、国防军事预研以及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美国海军部、美国国防预研局、Intel公司、Harris公司等近22项科研项目,鉴定科研成果9项。目前主持包括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四川省重点科研项目,以及与美国、台湾、香港、鼎天等合作项目近十项。 张波教授获得教育部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奖”奖,入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电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国家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等奖励共7项。 张波教授为美国Wiley电机工程师大百科全书撰写“Power Devices”一章;为美国Virginia Tech研究生和电子科技大学学生编著全英文讲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文章近30篇次。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发射极控制晶闸管系列结构与理论、提出一种全新的宽带半导体器件优值理论、首次通过实验与理论分析比较了CoolMOS与传统功率MOS在高压大电流下的特性差异、首次实验证实了MOS控制二极管理论,其研究成果被英国剑桥大学、意大利Naples Federico II大学、美国CPES的学者引用。周志华教授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之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学者,主要从事人工智能中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模式识别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周志华教授就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混合型机器学习模型的研究及其应用"(资助编号69875006).在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之前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示例学习及其应用的研究"(资助编号60105004)的资助,该项目2005年结题时评价为"特优".获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后他不骄不躁,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在学科前沿进行探索. 机器学习所关注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如何提高学习系统的泛化能力.围绕这一问题,周志华教授领导研究组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在集成学习方面,他们提出了泛化能力和可理解性兼得的集成学习方法、适用于稳定基学习器的集成学习方法以及聚类集成方法等;在半监督学习方面,他们提出了新型半监督分类方法,并在国际上率先进行了半监督回归和主动半监督相关反馈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在代价敏感和类别不平衡学习方面,他们也提出了多种新型学习方法;他们还将机器学习技术应用到人脸识别和计算机辅助医疗诊断等领域,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开展两年多来,周志华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在国际刊物发表19篇(含6篇IEEE Trans),并在权威国际会议IJCAI等发表论文;他们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3项;集成学习方面的部分工作与以往一些工作一起获得2005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人脸识别应用研究方面的部分工作与以往一些工作一起获得2005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研究工作进入了国际前沿,虽然论文发表时间还很短,但该项目发表的论文已经被国际同行他引40余次,其中SCI他引近20次,引用者来自美、英、法、德、荷等10余个国家,包括德国马普研究所、洪堡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计算机科学系、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等一些著名研究机构的学者.由于近年来的工作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周志华教授近五年发表的论文被国际同行他引240余次,其中SCI他引130余次,2002年在《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发表的论文被ISI列为2000年以来被引用最多的"top 1%"论文,一些工作受到国际著名学者的好评),周志华教授开始成为我国计算机科学界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科学家之一.他应邀担任了Springer出版社重要刊物《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的副编辑,是该刊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副编辑;Elsevier出版社重要刊物《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ine》编委,是该刊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编委.他还是国际刊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ata Warehousing and Mining》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编委,并担任了《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和《软件学报》的编委,以及《ACM Multimedia Systems》和牛津大学出版社的重要国际刊物《The Computer Journal》等的客座编辑.他还应邀担任权威国际刊物《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及11种《IEEE Trans》的审稿专家,40余次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或顾问委员会委员,是中国大陆第一位担任权威国际会议ICML、ECML、ICDM程序委员会委员的学者,并且是第一位担任权威国际会议ICDM程序委员会副主席的学者,还被任命为2007年PAKDD会议的程序委员会主席.此外,他还应邀担任香港研究资助局、荷兰国家科学基金等境外科学基金机构的评审专家等.一些国际知名学者主动前来与周志华教授开展合作研究,有的甚至是自己负担费用. 在人才培养方面,周志华教授所指导的1名硕士生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2名博士生获得"微软学者"奖,多名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获全国性学术会议优秀学生论文奖或优秀论文奖. 周志华教授的案例说明,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工作不搞论资排辈,大胆支持有潜力的青年学者,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正是因为基金评审只论成果、论创新、论潜力,周志华教授才在年仅29岁时就获得了资助.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大力度的支持,对他的进一步成长又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周清华教授发表的论文

去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2019 届毕业生发表 46 篇 SCI 文章”引起热议,在过去近一年之后,近日,这个话题再度被提起。 我发现,当事人 邓汉宇博士 ,目前已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 生导师 。担任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PLOS ONE等 多个SCI杂志审稿人 。据邓博士的ResearchGate(一个科研社交网络服务网站)显示,邓博士目前已经发表 文章82篇 。其中一篇发表在 EJSO 上的文章 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谷歌学术显示该论文已被引25次)。 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题为:“ Sarcopenia is an independent unfavorable prognostic factor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邓博士发微博表示:“我们的精准肺外科诊疗研究论文继续成为ESI(到十一月/十二月2019为止)高水平论文!(Web of Science统计中, 四川大学外科学研究方向中仅有的5篇高水平论文之一! )”。 01 争议不断 是“开挂”还是灌水? 去年,按照惯例,华西临床医学院公布了的2019届荣誉毕业生。但 3名荣誉毕业生发表的SCI数量之多,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质疑。 3个荣誉毕业生发表的文章分别为: 荣誉毕业生A: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大于120分。 荣誉毕业生B:SCI论文30多篇。 荣誉毕业生C:发表SCI论文31篇,影响因子95.56分,其中第一/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篇。 荣誉毕业生A就是争议最大的华西胸外科邓汉宇博士 ,从2016年入学以来,他已经发表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 大于120 分,40多篇论文包括: Original research:16 篇 Comments: 9 篇 Meta 分析:10 篇 其余为 letter。 很多网友质疑其文章的真实性和质量,认为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类完成这么多篇文章,是否存在抄袭和灌水的可能。甚至有华西医学院内部人士匿名评论。 46篇文章多为 2-3 分左右的期刊或者杂志,其中一篇 11 分左右的高分文章是 letter to editor,SCI 论文中一些 comments,letter 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科研论文。 SCI杂志的文章的几种类型 Original Artical 论著: 这个是最为常见的一类,分为基础性和临床性文章。基础性文章就我国现在普遍在发的文章,属于前瞻性的一个研究,通俗的一个说法就是我们假设一个思路,然后通过实验来得出一个结论来证明我这个思路,得出的结果两种情况一个是阳性(符合我的思路)一个是阴性的(不符合)大家不要认为阴性的结国就发不了SCI,阴性的同样可以发SCI,可以想象它告诉了我们这样的思路是得不出来这样的结果,也是对国际科研的一个贡献。这类文章需要经过peer review,审稿周期较长,哪怕是低分杂志,从投稿到录用半年多是家常便饭。 Review: 也就是综述,是在对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和思考。一般认为,学术文章没有综述是不可思议的。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ion)”区分开来。“文献综述”并非一般的“背景描述”,还需要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思考。 Meta分析: 针对一个不同研究得出的结果有争议的科学问题,利用统计学方法将这些研究(以RCT为主)的结果放在一起,得出结论的文章。 Comment、invitedcommentary、editorial评论: 对最新发表(时效性)的某篇论文进行评论,一般是杂志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受邀评论,被评论的文章往往具有重大临床或科研意义。录用周期较短,基本可以控制在一周内。 Letter to editor: 致编辑函/信是读者针对某篇感兴趣的文章写的读后感,或延续要告诉期刊内容。字数限制约300-500字,也有杂志要求不超过150字,一般无具体格式要求。杂志接受针对最新发表论文写的letter(时效性),超过规定的时间不再接收。 读者若具备相应研究基础,能提出独到观点,一般容易被杂志接收,甚至是一些顶级杂志。 因为不同类型的SCI撰写难易度和接受周期不一样,综合来看, 三年一作发46篇SCI是一个可以做到的事情。 网友争议的点主要集中在邓博士发表的文章类型和 文章质量。 根据 2019 年公布的影响因子,计算 Nature、Science、Cell 三大顶级期刊杂志影响因子总和为: 43.07+41.037+36.216=120.323 也就是说邓博士三年发表论文影响因子达到了 CNS 之和。 试想如果邓博士三年发了 CNS 级别杂志的一作文章,相信他作为博士毕业生的优秀代表不会引起任何非议。 因此,网络上对邓博士的评论,渐渐的分成了两个大阵营: 一种认为,这就是一种论文“灌水”行为。 孔柚: 我只能承认他很能写,是不是灌水,有没有含金量,也只有他本人知道了。 fromiccas: 不喜欢灌水型研究,真要比,井冈山大学不是还有人一年一百多篇吗?我是希望学生都能够在主流杂志上发表文章,但是我的学生能发到macromolecules我就心满意足了。做研究,要有代表性的方向,代表性的工作。 知行合一: 三年46篇,三年就是36个月,不到一个月一篇,这种短平快的东西做出来能有多大学术价值,我表示怀疑。 一种则认为,“承认别人的优秀没那么难,能发这么多篇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Jenny: 没问题啊,那是人家能力和实力,存在就是合理的。他又没造假。 E.: 如果没有科研条件去写高分的,小课题做的快,多发几篇也是错吗?况且 16篇research都是实实在在的呀,没事时看看别人的研究写写与自己课题相关的letter和meta 也是一种努力啊,为什么要说人家水?个人觉得他只是在能力范围能尽了全力而已。 木兰舟: 那也不可否认16篇original article。三年16篇还要怎样。 02 本人发文回应 瞎喷没用,干点实事提升自己才是正经 面对争议,2019年8月20日,邓博士本人在知乎上曾对此事进行了回应: 我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9届荣誉毕业生本人(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我们荣誉毕业生是针对本科生,八年制是作为本科生进行评比,所以不涉及和传统博士的评比;其次,荣誉毕业生是同专业同学选举出来,而不是学院老师指定)。等最近忙空了,我想在知乎上给大家分享sci思维、写作、投稿等方面的经验,希望能够让没有sci的同学,也能够有机会发表sci,至少能够不为毕业而焦头烂额。在这里给大家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第一,我是华西临床医学院的8年制本硕博连读专业的学生(2011年入学)。华西的八年制,大概比清华北大录取线少20分左右吧。八年前,我高考失利,与清华北大无缘(可以去我的高中调查一下真相),于是选择学医,选择八年制。所以,本人学习能力可能比较强吧,因此读文献、写文章的能力也相对来说比较强吧。 第二,8年的时间里,我分成了两个阶段。前4年的本科学习,所以我花了高中努力程度的70%,轻松达到平均分90分的成绩,单科解剖学,诊断学等临床基础课程,专业第一。临床功底,可以去春雨医生或者好大夫检索一下我的治病救人诊疗经验以及病人对我的评价。后4年研究生的学习,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胸外科专业,因为我热爱这个专业,我每天看专业文献就像放松心情一样地娱乐,所以我会写原始研究,写meta分析,写letter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请注意,这是我的爱好,因为能够和全世界胸外科医师交流,这是我感觉愉悦的事情。)。做科研,在我最开始的时候,我是抵制的。后来培养了兴趣,尤其是我能够把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所以我的文章,都是临床的。关于基础研究,我确实不太通晓),为我的病人提供最新的诊疗意见,我觉得值了。(可以参考一下我在春雨或者好大夫平台发表的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三,我对待科研文章,如同对待挚友,进行交流和学习。 不做科研的医生,不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因为他不懂得思考和解决临床问题,一味地去接受他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想法,不去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医生,是很危险的。因为病人情况都是个体化的,医学作为实践性经验性学科,就是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里补充一下——胸外科有很多没有一致定论的东西,包括早期肺癌的手术,如果一个医生不去思考如何为病人做一次最佳的切除范围,那他只会给病人和家属带来不必要的担心,甚至术后复发转移。我见过太多这些的医生,所以我才发出此感慨。 第四,关于灌水。 我很庆幸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发表在自己的专业杂志上,没办法我们胸外科相关的杂志,大概就是几分的水平。试问,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谁不想要呢?但我想,懂行情的人都会知道,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机会和资源!况且,各大医院的院长、主任们,也不见得都是发表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吧。 第五,大家如果感兴趣,我很愿意和大家分享科研经验: 微博: 第六,我最后给大家解释一下,我在最后三年,也就是从2016年开始,在华西医院各科室实习一年,从2017年,在华西医院肺癌中心上临床作为住院医师参与一线工作(收治病人、值班等)一年半左右。 最后半年多时间里,完成专业博士毕业论文。 第七,我总结我以上所说的,我并不觉得自己怎么样怎么样,大学的八年里,相比于其他的荣誉毕业生,别人从一开始就叱咤风云,而我并不属于学院的知名人物(毕竟我不喜欢搞学生会工作,不喜欢互联网竞赛,不喜欢加各种协会……我们同一届的其他专业的,大多都没有听说过我这个名字),没想到在最后毕业的时候被选出来作为本科荣誉毕业生,我只是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没有白费。我常常给同学朋友开玩笑说,“我是拿了5年的励志奖学金,最后一年终于励志成功,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最后总结一下,我做这一次的正面回应网络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就是要让你们知道,大学里努力了的人,你们瞎喷、瞎黑,是没有用的!别一天没事干了,吃饱了就在网络上消化,干点实事,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和学习能力,对你自己才是最好的! 邓汉宇,男,中共党员,胸外科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生导师。师从于被誉为“中国肺外科第一人”的周清华教授,获四川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学位及胸外科学博士学位。现为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ESTS)会员、美国外科医师学院(ACS)会员、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会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癌症转移专业委员会会员。 累计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JAMA Surgery、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World Journal of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Interactive Cardiovascular and Thoracic Surgery、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等杂志发表胸部肿瘤外科学相关英文SCI文章5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120分()。受邀作为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PLOS ONE、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Surgery等SCI杂志审稿人。多次受邀参加ISDE、OESO、ASCVTS、ESTS、MRS、WCLC等国际会议以及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年会、青年医师论坛、川渝食管癌年会及四川省胸心血管外科年会并作大会发言和壁报展示。荣获2017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2019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虽然回应的最后言辞比较激烈,但 平心而论,邓博士绝对算得上优秀。 在现行评价体系下,每个医院的评价体系不同,邓博士虽有争议,但无可厚非。其发表在EJSO上的一篇一作文章还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2月23日, 科技部正式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通知,明确要求破除“唯论文”论不良导向,鼓励发“三高”论文,过几年再看,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你怎么看? 本文由 科研大匠 综合自知乎、@邓汉宇ResearchGate、微博,华西医院等

都很厉害的著名外科手术专家廖永德从事胸外科临床和研究30多年,担任众多国内外胸部肿瘤治疗与研究职务,多家权威杂志编委和审稿专家,现任胸外科主任。曾在世界著名的“德国癌症研究中心” 和海德堡大学工作和研究多年。长期致力于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及胸部其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创建了一套系统的、规范的、国际先进的有效诊治方法,近期和远期疗效卓越。手术既彻底根治,又保存良好生活质量。对所有病人长期跟踪指导。系肺癌、食管癌网络最为推荐专家。个人年手术超过600例,微创手术超过95%,处于领先地位,有多个创新术式发表在国际胸外科顶级杂志上(ATS/JTCVS)。率先常规开展的领先新技术有:1、人工智能(AI) 肺部结节的良恶性诊断、手术时机的选择2、单孔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肺癌、肺结节3、人工智能辅助手术切除范围制定,最大限度保护肺功能4、应用电磁导航精准定位系统同期治疗肺多发结节5、中晚期肺癌先靶向治疗再手术,使不治变成能治和治好6、局部晚期肺癌先免疫治疗再手术,使不可切变成可切 7、胸腔镜“零出血”微创手术治疗食管癌8、食管癌免疫治疗再手术切除(新辅助免疫治疗)9、机器人微创手术治疗肺癌、食管癌及纵隔肿瘤10、多种快速康复技术助力早日康复 主持和参与多项国际和国内重要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临床试验,采用最前沿治疗方案解决疑难问题。基础研究上长期探索雌激素促进肺癌发生、转移和耐药的新学说、新机制及临床转化,是国际上该领域最活跃和富有影响力研究团队之一,系列研究获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续资助;发表SCI论著20多篇;培养的研究生多人获国家奖学金、最佳论文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主编或参编多部专著,包括3部研究生教材。社会任职包括《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在内的多家国内外权威杂志编委和审稿专家科研成果发表SCI论著20多篇,包含多篇A类论著和不俗论文。周清华:肺癌及纵膈肿瘤外科手术为主多学科综合治疗国际名医【所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人物概述】被誉为“中国肺癌外科第一人”。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卫生部肺癌早诊早治专家组组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常务委员。【学术职务】国际肺癌学会肺癌肺癌筛查和早期诊断组专家;国际肺癌学会会员;美国癌症学会会员;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会员。美国NIH-EDRN肺癌专家组成员,美国NIH-EDRN-CANARY肺癌专家组成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卫生部肺癌早诊早治专家组组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常务委员,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学委会委员,中华医学科技奖和中华医学青年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西部肺癌研究协作中心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审专家,教育部科研基金评审专家,科技部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中华医学奖评审专家,国家食品药品审评专家。【诊疗特长】擅长肺癌及纵膈肿瘤的外科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被誉为“中国肺癌外科第一人”。肺癌分子生物学。长期从事肺癌基础和临床研究,在肺癌癌变、肺癌细胞信号传导、肺癌的分子分期、肺癌的筛查与早诊、肺癌的外科治疗、中晚期肺癌治疗方法改进等方面均有精深的研究,取得突出的成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