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佛教学生论文联合发表

发布时间:

佛教学生论文联合发表

会有同时发布的情况。所以碰到导师相同的情况时,两个学生的论文内容一定要有差异,而且要有比较大的差异,这样才不会被误认为雷同文章,可以同时进行发布。

认识佛教 净空法师讲述佛法不是宗教,佛法不是学术,不是哲学,那佛法究竟是甚么呢?佛法就是佛法。为甚么呢?因为哲学有能觉,有所觉,这是哲学。佛法也有能、所,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这是非常非常难懂的。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佛法讲到高级的时候,万法一如,性相不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第一段是缘起。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释迦佛是在三千年前降生在北印度,现在的尼泊尔。依照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记载,佛是出生在我们中国年代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圆寂在周穆王五十三年,世寿七十九岁。我们一般讲佛住世八十岁,说一个整数,佛是七十九岁灭度的,说法四十九年。佛法正式传到中国,是后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五年传到中国来。佛的历史,我们通通省略掉,今天我们著重的是佛教的教义。甚么是佛教?第二段,解释佛法的释义。甚么叫佛?甚么叫法?我们学佛了,总要把这一件事情搞清楚。‘佛’是‘佛陀耶’的略译,这一句话是印度的梵文,我们用音译,而且把尾音省略掉,中国人喜欢简单,所以用一个主要的音‘佛’。在中国古时候,没有这个字,而是佛教到中国来,我们中国人新造的这个字。在没有人字边的这个‘弗’,‘弗’当做否定的意思,这是我们中国古时候就有。那么‘佛’与这个音相同,但是他是人,所以就借用这个字的音,加一个‘人’,造一个新的字,这个‘佛’字就变成佛教的专门名词了,它的意义是智慧觉悟的意思,是智、是觉。那么既然是智觉的意思,实在讲也可以翻译,何必用这个原来的音呢?诸位要晓得,佛陀这一个字的含意,虽然是智、是觉,但是跟我们中国这两个字含义并不完全相同。所以这是不得已,非要用音译不可。翻译之后,再加以解释。它这个智,不是普通的智慧。在一般解释里面,它包括三种智慧: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甚么叫一切智呢?如果拿现代哲学里面的术语,就很容易解释。一切智,就是知道宇宙万有的本体,哲学家所讲的本体论,你对它彻底明了,没有错误,这个智慧叫‘一切智’。所以一切智是空,万法皆空,一切万法的体性是真空,这是第一种智慧。第二种智慧是道种智,这是知道一切万法的现象森罗万象。所以这个种是种种,宇宙之间森罗万象,种种法太多太多了,不甚枚举。这些法怎么来的?根据甚么道理来的?人是怎么来的?山河大地是怎么来的?我们这个太阳系怎么来的?星星是怎么形成的?这是很高的智慧。如果对于宇宙一切万物怎样形成的,这些都懂得了,都知道了,也没有错误,这个智慧叫道种智。比前面那个智慧,的确是要高,要复杂了。第三种智慧,可以说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叫一切种智。因为有一些人知道‘一切智’的,不知道‘道种智’。有知道‘道种智’的,也知道‘一切智’,仍不能圆满。换句话说,一切智跟道种智圆圆满满的,那就是对于整个宇宙人生,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才叫一切种智。所以‘一切智’,罗汉就证得了,‘道种智’菩萨证得,‘一切种智’佛才证得。这三种智可以说是罗汉、菩萨、佛陀。所以必需要加以解释,跟我们普通观念当中的智慧不相同。智是体,有体,当然就会起作用。作用是甚么呢?作用是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是大觉。在我们儒家里面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可以把儒家这一段话,解释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明明德’就是‘自觉’,‘亲民’就是‘觉他’,‘止于至善’就是‘觉行圆满’,这三个名词,不能详细跟大家解释,要解释我们的时间决定不够用。这是用儒家跟佛法配合,确实是非常之接近,这是‘用’。这是智的体与用,这叫做‘能觉’。有‘能’当然有‘所’,所觉的是甚么呢?就是‘法’。‘法’是佛教里面的一个代名词,甚么代名词呢?就是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的总代名词。我们这里解释心、境、事、理,括弧里头宇宙万有之总代名词,就用这一个‘法’来代表,所以这个就是‘所觉’。佛法不是宗教,佛法不是学术,不是哲学,那佛法究竟是甚么呢?佛法就是佛法。为甚么呢?因为哲学有能觉,有所觉,这是哲学。佛法也有能、所,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这是非常非常难懂的。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佛法讲到高级的时候,万法一如,性相不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都是讲能所不二,这是我们现在哲学里面所没有的。所以它不是哲学,它可以包括哲学,它在哲学之上。哲学不能包括佛法,佛法可以包括哲学。这两个字简单的解释,也就是我们对于一切万事万法,有智慧,能够正确的认识,能够彻底的、究竟的、圆满的明了,这叫做佛法。所以常说佛法无边,当然是无边。因为一切万法没有边际,我们的智慧没有边际,对于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个叫做佛法。第三,甚么叫做佛教?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佛陀教育。中国人自古喜欢简略,佛陀教育就称做佛教,把陀、育省略掉。佛陀是大智大觉,前面说过了,所以佛陀教育就是智觉宇宙人生的教育,这是佛教的真正面目。今天的佛教,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所看到的,有四种不同的形态出现在世间。第一种形态,就是传统的佛陀教育。传统的佛陀教育这个不多,在我们世间不多见,可以说很少见,大家都忘掉了,疏忽了,不知道佛教是教育。第二种是学术,就是佛学变成了哲学了,这也有相当多。一般学者,他们学佛,都是用这一种态度,都是把佛教当做哲学来研究。我最初学佛入佛门,也没有超越这个范围,也是把佛教当做哲学来研究。第三种,可以说是最普遍、最广大的,就是佛教已经变成宗教了。它本来不是宗教,现在已经变成宗教了。这个实在很不幸,不过变成宗教也还好,为甚么呢?不太害人。诸位要知道,凡是宗教通通是迷信,佛教里面没有迷信。宗教都是迷信的,宗教都是感情的,所以宗教讲求热诚。佛法里不讲这个,佛法讲理智,佛法讲智慧,不讲感情。佛法不迷,决定不是迷信,所以诸位一定要知道,佛教本来不是宗教,现在变成宗教了。那么我们想要学佛,你是学佛陀的教育呢?你还是学佛教的宗教呢?这是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的。第四种,最不幸的了,是在最近几十年才出现的。佛教变成邪教了,变成外道了。很多不如法的,用佛教的名义,欺一切众生,我想诸位同学也时有所闻。我们在报章杂志上常常看到,在佛门中为非作歹,这变成邪教。这是我们今天在社会上,看到四种不同的形态,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第四段,我们要讲佛法所求。佛法既然是佛陀智慧的教育,那它是求甚么呢?教育的目标在那里呢?此地要告诉诸位同学,教学的目的,经上有一句话,我们常常会看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也是梵文音译,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诸位在这个表里一看就晓得,翻成中国字,是无上正等正觉。我们先从下面讲起,先讲正觉。觉就是觉而不迷。佛法承认世间有一些人,他觉悟。像我们世间哲学家、科学家、宗教家,他的确有觉悟,他有相当程度的觉悟,但是佛法不肯把这个正字标志给他。这个正字招牌是佛门独有的,这个招牌不能给他。他虽然觉,不是正觉。那么甚么才是正觉呢?正觉在佛法有一个标准,必需见思烦恼断尽了才叫做正觉。换句话说,虽然你有觉,可是你还有人、我、是、非,还有贪、嗔、痴、慢,你这个觉,不算正觉。正觉的人,我执一定破除了,贪、嗔、痴、慢、见思烦恼断尽了。所以正觉是谁呢?是阿罗汉。在佛法修学,如果你要得到这一个成就了,你真正成就正觉了,那你就有一个好像学位的名称。我们现在世间读书,你读到某一个程度,得到一个学位。学士学位,大学毕业了。研究所毕业了,可以得到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佛法也有学位。所以罗汉、菩萨、佛,都是佛教教育里面学位的名称。你要是证得正觉了,换句话说,你就得到阿罗汉的学位了。如果你得到正等正觉,那你就得到菩萨的学位了。‘等’是‘等于佛’。等于佛,当然还没有成佛。甚么时候才等于佛呢?必需明心见性,才能够等于佛。没有到明心见性,你怎么样也不可能等于佛的。因为佛跟凡夫,乃至于跟阿罗汉,用心都不一样。阿罗汉以下都用八识,我们凡夫都用八识,佛不用八识,佛是转八识成四智,明心见性。佛用的是真如本性,就是用真心。阿罗汉以下是用妄心。所以你要是能用真心,不再用妄心了,那你就等于佛了。佛用真心,你也用真心,当然你跟佛就差不多了,所以叫正等正觉。到正等正觉,你得的学位就是菩萨,菩萨是正等正觉。那么修学到了极处,没有比这个再高,就是菩萨毕业了,没有比这个再高,叫做无上正等正觉,没有比这个更上的,这就是佛陀。所以诸位要晓得,佛门里面讲的佛陀、菩萨、罗汉,就是佛教教育里面三个等级,这三个等级的成就,给他这个名称,是这个意思。下面我们简单做一个总结,就是‘觉了’,就是决定不迷,了是明了。就是明了宇宙人生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通明白了,通通觉悟了。所以佛法所求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佛告诉我们这种究竟圆满的智慧,是我们的本能,不是从外面得来的。如果从外面得来的,换句话说,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成就。佛说这个智慧是我们自己本来有的,换句话说,我们人人都可以做佛,人人应当做佛。这是佛法、佛教教育里,常常提示的。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应该有的。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告诉我们:‘本觉本有’。‘本觉’是甚么呢?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我们的本觉,我们本来有的。‘不觉本无’,不觉我们现在迷了,迷甚么呢?把我们的本觉迷了,把我们自己无上正等正觉迷了,迷失了。诸位要晓得,这是迷失,不是真正的失掉。几时你觉悟,你这个智慧马上就恢复。你的智慧恢复之后,跟十方诸佛无二无别。所以佛在华严,在圆觉上,就是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佛眼睛里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佛教是绝对的平等。佛教我们每一个人,顶天立地。成佛就是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也就是成就我们对于宇宙之间,一切万事万物通通明了,佛法求的是这个。所以他跟宗教不一样,宗教里面一定要有个宇宙主宰的神明,佛教里面没有。我们供佛,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供养他是纪念老师的意思,没有把他当神明看待。我们供养菩萨,菩萨是我们早期的学长,他也是佛的学生,他是前面的学生,我们是后面的学生。我们跟观音、势至菩萨是同学的关系,他学的在我先,我学的在他后,他是我的老学长,是这个关系。当然老学长学问智慧比我高得多,他有能力教我,我们也可以把他当做老师来看待。但是他也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我也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我们实际上是同学,同一个老师教的。一切菩萨跟我们是同学,佛是我们的老师。所以我们称‘佛’,称为‘本师’,我们自称为‘弟子’,弟子是学生。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只有在教育里面才有师生关系。所以大家明白,不要迷惑了。 第五段讲它的教学方针,这一定要知道的。佛教教学方针,在彻底破除迷信。佛教里觉而不迷,彻底破除迷信,启发正智,令能明辨,就是明了。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能力,能够明了与辨别宇宙人生一切万法,那是真的、假的?你能够辨别,那是正、邪?甚么是‘是’、‘非’?甚么是‘善’、‘恶’?甚么是‘利’、‘害’?你都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学佛,决定没有颠倒。所以佛教非常非常之伟大,非常之难得可贵。建理智,不是感情;大觉,不是迷惑;奋发,不是懈怠;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人生宇宙观。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惠以真实之利,看了好多遍。佛陀教育给我们是真实的利益,圆满大乘,解决众生一切的苦难。连生死问题都能解决,其余的都是小问题了。最大的问题是怎样超越六道轮回,怎样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不生不灭,这是大问题。所以世间的小问题,鸡毛蒜皮,那不足以道的。大问题都能解决,何况小问题呢?我们要真正懂得,真正肯修学,学了这一身本事,没有一样问题不能解决,获得真、善、美、慧,永恒幸福的教育目标。所以大家要真正晓得,佛教教学目的目标,没有一个不响往来修学的。所以佛教超越宗教,因为它是教育。我过去在天主教的学院教过一个学期,他们的研究院学生都是神父、修女,我在基督教的神学院跟他们上过课,我都劝他们皈依三宝,好好的学佛。为甚么呢?学佛绝对不违背他的宗教。譬如你信了基督教,你是上帝的儿女。你今天皈依三宝,到佛门里面来学佛,你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释迦牟尼佛的学生,和你是上帝的儿女,没有冲突嘛!你在家里有父母,你在学校有老师,不能说我到学校念书了,我就背叛父母了,没有这个道理,到这里来是求学。如果你不肯到佛教里面来求学,上帝虽然说这个儿女很好不错,但是很可惜没有受过教育。如果到佛门里来接受佛陀教育,上帝很光彩。我这个小孩好,是最有智慧释迦牟尼佛的学生,上帝脸上也光彩。任何宗教徒都可以接受佛教的教育。所以如果把佛教也变成宗教,那么它就冲突了。好像我学了佛教,就背叛了我的教了。如果大家知道佛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换句话,这个问题就解开了。所以佛教跟任何宗教不冲突,跟任何国家、社会通通没有冲突。它所求的是真、善、美、慧、永恒幸福的目标。那我问你,你学宗教要不要求这个?你要求这 个你没有智慧不行,你辨不到!所以一定要把佛教认识清楚,佛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所以现在有很多排斥佛教的,为甚么排斥呢?对佛教无知,不了解。看到外面拜拜,这种是宗教的迷信的佛教,所以说佛教是迷信。人家说我们是迷信,我们也不能不承认,为甚么呢?你到外面寺庙一看,真的是迷信。你们这些学了佛了,皈依了,甚至受了戒了,问你们迷不迷?迷啊!佛教是甚么?不知道。修的是甚么?也不晓得。学的是甚么?也不晓得。你怎么不迷呢?所以人家说我们迷信,我们没法子回答人家,是迷信嘛!总得要搞清楚。不搞清楚,我们没辨法接受。那么教学的目标,我们明白了,才晓得佛教是这样的圆满,这样的美好。那么教学的纲领是甚么呢?这个很重要。抓到纲领,修学就容易了。大乘佛法以三皈、四弘、六度为教学最高指导纲领。这就是我们常讲佛教修行。修的是甚么?修行后面有个简单的表—修正行为。这两个字的意义要搞清楚。 甚么叫修行?修行是修正行为。行为包括的范围非常的广大。佛法用三条,身、口、意,通通包括了。身体的一切造作,身的行为。口里面的言语,是口的行为。心里面的念头,思想、见解、念头是你心里的行为。行为有了错误,要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所以修行,人家一听到修行,以为一定是吃长素,是每天敲木鱼念经,这个叫修行?这误会了,都搞错了。真正修行在那里呢?起心动念。我念头起来了,晓得我念头错了,马上把它改正过来。这个念头,我是利己损人?我这念头起来是贪、嗔、痴、慢?这错了,马上改过来,这叫修行。修行在那里修?在起心动念之处。我们开口说话,想想这话该不该说?不该说, 说错了,我们要把它修正过来。我们身体的一些动作,如法不如法?不如法,我们把它修正过来,这个叫做修行。......

The Lantern Festival is an activity held to commemorate the death of Buddhist reformer, founder of Gelug School and Master Zong Kaba. It is held every year on October 25, Tibetan calendar. On this day, herdsmen of all temples and villages belonging to this sect will light butter lamps on the shrin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temples and in the sutra hall of their homes, which will not go out day and night.

(燃灯节是为了纪念佛教改革家,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逝世而举行的活动,于每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日举行。这天凡属该教派的各大小寺庙、各村寨牧民,都要在寺院内外的神坛上,家中的经堂里,点酥油灯,昼夜不灭。)

2019年9月17日,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江苏省佛教协会、江苏佛学院、无锡市佛教协会协办,江苏佛学院慈恩学院承办的《2019年全国佛教院校联席会暨第八届全国汉传佛教院校学生论文联合发表会》在江苏无锡灵山君来波罗蜜多酒店举办。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演觉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教育委员会主任湛如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心澄法师,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常务副院长王长鱼,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宏度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吴国平居士,江南大学教授邓子美等出席会议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刘威主持。

佛教学生论文联合发表会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藏传佛教学衔授予工作,促进藏传佛教人才培养,根据《宗教院校学位授予办法(试行)》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藏传佛教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藏传佛教院校,是指依据《宗教事务条例》、《宗教院校设立办法》设立,由中国佛教协会或省、自治区佛教团体举办,培养藏传佛教教职人员和专门人才的全日制高等院校。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藏传佛教学衔,是指藏传佛教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期满,成绩合格,或寺庙学经班学员达到同等学力,经藏传佛教院校学衔评定委员会对其政治思想表现、宗教操守、课程考试和辩经考试、论文答辩等情况进行全面审查合格后,获取的学衔。第四条中国佛教协会成立藏传佛教学衔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藏传佛教学衔授予的相关工作。藏传佛教学衔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由中国佛教协会选聘,报国家宗教事务局备案后,由中国佛教协会颁发聘书。藏传佛教学衔工作指导委员会日常工作由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负责。第五条国家宗教事务局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对藏传佛教学衔授予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第二章学衔等级及评定机构设置第六条藏传佛教学衔分初、中、高三级,分别为禅然巴、智然巴、拓然巴。第七条禅然巴、智然巴学衔由省、自治区佛教团体举办的藏传佛教院校授予。拓然巴学衔由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授予。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可以根据需要开办中级学衔班,授予智然巴学衔。第八条藏传佛教院校设立学衔评定委员会,负责学衔评定授予工作。第九条藏传佛教院校学衔评定委员会成员,经举办该院校的省、自治区佛教团体审定,分别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和藏传佛教学衔工作指导委员会备案。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学衔评定委员会成员,经中国佛教协会审定后,报国家宗教事务局备案。藏传佛教院校学衔评定委员会成员,由该藏传佛教院校院长签发聘书。第十条藏传佛教院校学衔评定委员会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学衔申请人资格审查委员会、辩经考评委员会和论文答辩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一)审查学衔申请人的有关情况,包括政治思想表现、宗教操守、学力证明、课程考试和辩经考试、论文答辩材料等;(二)组织学衔申请人的辩经考试;(三)组织学衔申请人的论文评审和答辩工作。第三章申请学衔条件第十一条学衔申请人应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爱国爱教,遵纪守法;严守戒律,正信正行;具有相应的佛学理论知识和讲经说法能力,完成教学计划或相应课程的学习和修持,成绩合格,符合相应学衔的申请条件。第十二条申请禅然巴学衔,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较好地掌握因明学《释量论》、般若学《现观庄严论》、中观学《入中论》和《俱舍论》;(二)初步具备从事佛教研究工作的能力;(三)具备从事佛教教务活动的基本能力。第十三条申请智然巴学衔,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系统掌握因明学《释量论》、般若学《现观庄严论》、中观学《入中论》和《俱舍论》、戒律学《戒律本论》,并在相应研究领域有较深的造诣;(二)具备从事佛教研究工作的能力;(三)具备从事佛教教务活动的能力;(四)能够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简单交流和阅读。第十四条申请拓然巴学衔,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系统深入掌握因明学《释量论》、般若学《现观庄严论》、中观学《入中论》和《俱舍论》、戒律学《戒律本论》,并在相应研究领域有突出成果;(二)具备独立从事佛教研究工作的能力;(三)具备较强的从事佛教教务活动的能力;(四)能够较熟练地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阅读。第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具备申请学衔的资格:(一)道德品质和持戒守法方面犯有严重错误的;(二)课程考试中作弊,情节严重的;(三)论文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情节严重的;(四)在校期间受过留校察看以上纪律处分的。第四章学衔申请与授予第十六条学衔申请人申请学衔应当向藏传佛教院校提交本人填写的《藏传佛教学衔申请表》。第十七条符合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藏传佛教院校毕业生和寺庙学经班达到同等学力的学员,可以分别向所就读的藏传佛教院校、寺庙所在地的省、自治区藏传佛教院校申请禅然巴学衔。符合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藏传佛教院校毕业生和寺庙学经班达到同等学力的学员,可以分别向所就读的藏传佛教院校、寺庙所在地的省、自治区藏传佛教院校申请智然巴学衔。符合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藏传佛教院校毕业生和寺庙学经班达到同等学力的学员,可以向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申请拓然巴学衔。

各位护法、朋友们:新春好! 自前年宣布「封人」后,我的弘法岁月并未休息,依然在推动教育、阅读写作、课徒开示、复兴祖庭,及宣扬人间佛教中,一心建立善美净化的地球,而不敢有片刻的懈怠。年月忽忽的过了,转眼间,又届腊梅吐香的岁末年初,我衷心祈愿祝福,新的一年,各位护法、朋友们,「子德芬芳」,「众缘和谐」。

我一生欢喜做个「不请之友」。这一年来,佛光山各别分院举行法会,我无不欢喜前往为信众开示修持法要,只是对于一些会议及大型讲座,我已不再参与了。云游世界各道场,为徒众指导腊八粥的料理方法,「以粥代茶」,聊表佛门对世人的一份感谢之情。美术馆、滴水坊、社区大学的未来发展,我秉持的是「给」的人生哲学,给得越多,拥有的世界会更广阔。

针对佛光会和寺院在当代扮演的弘法角色,我提出活动设计要多元化,传教者必须要有接引信徒的热心。读书阅读研讨会、学术论文发表会、硕博士座谈会的学员大众,我提出「培育人才」的重要,并希望人人养成阅读习惯,因为,新世纪的新时代潮流,则是建立在「知识力」,阅读与知识,是应世无碍的妙方。 佛光会成立十六年之际,我用「过得欢喜,行得正派,活得自在,身心平安」这十六箴言,勉励全球佛光人,从生活中体证佛法;在大陆三峡博物馆、重庆华岩寺四川佛学院,讲说「生命的密码」及「以忍为力」;以「凤凰卫视与佛光山的因缘」、「心的管理」、「包容的人生哲学」、「和谐社会」等题,与鳯凰卫视刘长乐总裁进行对谈。

当代社会问题虽然层出不穷,但终究是人的贪瞋痴所致,佛法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我净化欲望,是永不变易的人类的安身之道。随缘讲演,随喜开示,不论语言、文字乃至我的题字等等,不过是我对佛法至诚恳切的信仰历程,经过岁月的淬练,成为少分的心得,希望这点心意,能够有助于人类心灵的开拓。 去年六月,旅美企业家赵元修、辜怀箴夫妇的热心介绍下,我到美国明尼苏达州梅约医疗中心进行身体检查。十天的诊疗中,这里的和谐、谦让与亲切,使我深受感动,不禁写下《梅约医疗中心检查记》一文,记录这里的所见所闻,并刊载于《讲义》杂志。

二十一世纪是地球村的世纪,宗教之间,更应彼此交流,和平共处。由于我是宗教委员会的主委,负责台湾宗教界的联谊工作,所以去年元旦夜,由基督教主办、十二个宗教团体承办的「2007年尊重与关怀音乐祈福大会」,高雄市 *** 举办的「跨宗教座谈会」,以及董氏基金会邀请七大宗教团体,针对「自杀防治」进行座谈等,共同为人类的未来寻求希望、和平与爱,这样的交流合作是令人可喜的。 位在台南的南台别院、日本的首座别院「宗教法人临济宗东京佛光山寺」、纽西兰北岛佛光山及南岛佛光山、澳洲中天寺天界宝塔相继落成启用后,历经二年多建设,扬州鉴真图书馆就在开春元旦这一天开馆了。未来,我们更计划在黄金海岸设立「世界佛教研究中心」,以促进佛学的研究、宗教的和谐为目标。

我在澳洲主持三皈五戒典礼期间,缅甸传来佛教僧侣遭受伤害的不幸事件。他们走出寺庙,代表人民对自由的心声;他们用平和的静坐,希望唤醒国家的进步。遗憾的是,象征大悲大勇的僧袍却遭暴力的血腥。武力是不能为世界带来和平的,我们虔诚向佛陀祈愿:支持缅甸僧侣,祝福缅甸僧侣。

历史上,佛教从不以武力屈服世人,佛教是用和谐包容,用慈悲用爱心,让人们欢喜信受。寺院的晨钟,皆是声声祈愿「干戈永息,甲马休征」。钟声扬十万亿佛土,愿洪钟阵阵,为三千法界钟生带来无有恐惧的和平。 唐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使得寒山寺的钟声响彻国际;如今,寒山钟声更远传台湾。承蒙苏州寒山寺性空长老与秋爽方丈厚爱,2006年重铸仿唐古钟「和合钟」的其中一口钟,赠予佛光山,并永结两寺和合之好,缔结为兄弟寺。为此,特于林口体育馆举行一场「和平钟声到台湾──两岸和平回向法会」,万人念念祝祷两岸的未来,同时扬起和平的钟声,不要发生让人民恐怖的争战。 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叶小文局长以「一弯浅水月同天,两岸乡愁夜难眠;莫道佛光千里远,兄弟和合钟相连」,我也以「两岸尘缘如梦幻,骨肉至亲不往还;苏州古刹寒山寺,和平钟声到台湾」一偈,表达对这段善因好缘的感想。

佛光山在二〇〇七年,还有值得一提的各地好事: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与韩国曹溪宗中央信徒会,缔结兄弟会;佛光大学与日本大谷大学结盟,签订「学术交流合作」协定;普门中学与远东科技大学,缔结为教育伙伴策略联盟。普门中学女子体操队,荣获全国运动会团体组成队冠军;纽西兰南岛佛光山荣获纽西兰国家级建筑大奖和环保绿建筑奖;中天寺为布里斯本旅游导览Day Trip Secrets Bri *** ane,列入广受欢迎的参拜胜地。

人间佛教从台湾本土传播到世界各地,今年是收获满满的一年。南华寺举办一场非洲史上首次集体佛化婚礼,日内瓦会议中心首次举办八关斋戒,印度加尔各答禅净中心的佛诞节云水佛车浴佛法会,重现佛陀打破封建种姓制度,让人人都有领纳佛法的平等权利。二〇〇八北京奥运圣火传到了荷兰荷华寺;世界佛光青年团由团长慧传法师领导,在瑞士联合国会议厅举行大会。这些历史的创举,背后都是无数佛光人长年耕耘,所展现的辉煌成果。 针对全球性普遍的社会问题,国际佛光会及佛光山全球各道场进行一系列响应「世界环保日」活动,诸如净滩、植树造林、环保体验营、节能节约的新生活等;欧洲发起「国际儿童绘画比赛」,以响应「国际消除贫穷纪念日」,将关怀人群及慈悲理念根植儿童心灵。甫成立的大专院校香海社团,规划「爱心『菲』扬」、「记录台湾.认识自己」公益旅行活动,教导年轻朋友深入民间疾苦,体认贫穷,并从中感恩这一切所有的幸福。 还有,数十年来不曾停步的「佛光山岁末新春敦亲睦邻」活动,慈悲基金会推动的「高雄市新移民家庭健康筛检」计划,伦敦佛光山举行的「全欧首座佛教团体举行关怀街头流浪汉祈福会」,佛光会举办的「助念讲习会」、「全国亲师教育巡回研讨会──家庭与学校」,南华大学举办的「少子化现象对高等教育之冲击与招生因应策略研讨会」,人间大学、亚洲大学心理系联合发起的「宗教咨商实验室」等等,这些社会教化的活动,体现佛教关怀人群的「行佛」精神。 因应时代趋势,佛光山着手建构行政资讯e化,为信徒提供更完善的服务,佛光山全球资讯网每年浏览人次超过五百万人次以上,每日提供即时「佛光新闻」、网路抄经、祈福、早晚课等,让网路成为修学佛法的道场;《人间福报》推出周末版,为社会大众设计丰富具深度的人文议题;人间佛教读书会让爱书人有阅读分享平台;人间卫视为迈向「亚洲华人NPO慈善媒体平台」愿景,节目创新内容,以带领国际人士深入了解华人对社会关怀的发心。 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问题也随之复杂化。解决人类问题,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一环。长年以来,我对僧伽教育与社会教育,一直倾尽心力,为教育这个「树人」的田地耕耘著。去年,宜兰佛光大学佛教研修学院开学了,这是第一所教育部承认的佛教高等教育学院。第一期共招收五十位学生,全程英文授课,培养台湾青年跃上国际舞台的能量;而由韩国李亨淑教练领队的佛光大学女子篮球队,为运动绩优选手规划完整的教育;南华大学雅乐团相继应邀至世界各地表演,都让世人认识佛教年轻、活泼的一面。 印度佛学院新校地开工,澳洲南天大学举行安基典礼,普门中学今年初将移址到十二亿元兴建的新校舍。

另外,「人间佛教学术研讨会」、「佛光山徒众佛学研究论文研讨会」的举办,是我对徒众深入经藏,以佛学弘法的期许。对于教育,我还预计成立「佛教教育联盟」,不仅是佛光山体系下的教育事业,台湾、日本、韩国、大陆佛教兴办的大学都能加入教育联盟,扩大佛教教育在全世界的影响力。 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为缔造书香社会而成立的「云水书坊」,是一个行动式的图书馆,把古今好书载到市井角落,开启了社教的另一种新风貌;「都市佛学院」纷纷在各别分院开班;马来西亚佛光山办有千人报考的「佛学会考」;人间佛教阅读研讨会及全民阅读博览会,分别以社会关怀、阅读与修行为主题,提出佛法人间化具有深广度的观点。此外,生死学、比较哲学、东亚佛教音乐、青年佛教学术会议、禅与人间佛教学术论坛,以及全国教师生命教育研习营、佛光英文佛学巡回阅读研讨会、欧洲佛光青年讲习会、国际佛光青年干部会议、佛光儿童夏令营、儿童欢乐念佛营、佛光缘美术馆全省义工的培训讲习会等,为人间佛教增添几许光彩。 文化艺术方面,马来西亚《普门杂志》与《星洲日报》合办「星云文学奖」,有七百余件作品参加;二〇〇六年成立的佛光山人间音缘梵乐团,举行「礼赞音缘--佛光山人间音缘梵乐团巡回音乐会」;依《释迦牟尼佛传》、《云水三千》改编的「佛陀传-─悉达多」音乐剧,于菲律宾热烈登场。未来将是佛教文艺百花齐放的飞扬世纪。 四月中旬,应邀到湖南长沙岳麓书院讲学,我感于这座千年学府乃智璿法师始建,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当得知正在筹建中国书院博物馆时,我欢喜赞助,略尽一点对文教事业的支持。

2007年的尾声,近二个月的时间,我走访了大陆各地。欣见大陆是一块佛教新兴的福田,民风淳善,人们欢喜念佛。到了苏州,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山水美景如佛国净土,而我期望徒众把嘉应会馆视为引度众生的「精神加油站」,一幅画、一杯茶、一碗粥,都能增加所有到访者的信心。会馆首次展出「石头记」,是为了相应于当地虎丘山的「生公说法,顽石点头」,道生大师倡导的「阐提成佛」的意义,这与我一生肯定人人「我是佛」的人间思想,是相谋合的。 此行中,我也应邀参加于上海浦东香格里拉饭店举行的「2007东方企业家第五届全球华人企业领袖高峰会议」,我以「财富分享与和谐社会」一题说明,世间的财富再多都是有限的,金钱未必能够为人类的生活与心灵带来真正富足与安乐,在追求有形的财富的同时,也要累积我们无形的财富,像智慧、道德、慈悲、惭愧心等等。有了财富,更要懂得分享、结缘、施舍、服务,取之社会,用之社会;有了财富,还要和谐,因为和谐可以创造财富,有财富要促进和谐的社会。 此外,我也应上海交通大学之邀,参观具有百年建筑历史,并拥有四万余名学生的现代学府。走进宏伟的校区,不禁令我惊叹与汗颜,我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 长年居住在广西的俗家大姐,年事已高,几次热情的邀约,我偷得浮生半日闲,前往柳州晤面。姐弟二人皆已老病,大姐儿孙满堂,其乐也融融。世俗的眼光,大姐福禄寿俱全,而我孤家一人,一甲子以云水为伴,以无为有,以众为我,却甘之如饴,无怨无悔。姐弟两人一念之间的选择,带来不同的人生际遇。 此行不只在繁华的北京、上海、南京,我特地飞往云南,参访了云南佛学院,也感受到大理国的佛教风光以及西双版纳少数民族的单纯热情。远眺昆明湖的艳丽、翠堤的秋景、金沙江上虎跳峡的澎湃雄奇……「香格里拉」的赞誉,果真名不虚传。尤其此处的藏传、南传佛教和谐融和,值得宗教间深思与学习。

这二个月的大陆弘法行,我日日参访、会客、课徒、讲说……像个轮子转动,没完没了。身体虽疲累,但精神饱足。我要求徒众「做中学」,自己也要身体力行,放空六根,至诚谦卑的游方,向大众虚心学习。 回首来台弘法历程,我归纳出五个十年:即自我健全,成立宜兰念佛会,创建佛光山,设立佛光会,促成佛教国际化,接下来就是要复兴「佛光祖庭-─大觉寺」。七十年前,我在这里剃度出家,六十年前,我在这里担任小学校长,一甲子时光,再回祖庭,昔日的风光犹在眼前;之于我,祖庭是成就我法身慧命的摇篮,与我血肉相连,复兴祖庭我义不容辞,也深心期许佛光弟子心中要有根,要有重振祖庭的抱负与使命。 走笔至此,眼下又是一个春秋。浮生悠悠人间千山路,想想,我的热血能为众生奔放多少?我的心意能为佛教奉献多少?赵州八十犹行脚,为的是探求内心至真至善的境界;我一介僧侣,年过八十,行脚世界各地,但求以「人生三百岁」的生命毅力,持守好我一生奉行的戒律:「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戊子年元旦,衷心祝祷人人开发本性所具的「子德芬芳」(注),各个国家能不分地域、种族、肤色,迈向「众缘和谐」,携手共创同体共生的人间净土! (注)子德芬芳: 1. 子,您也;祝福您的道德、事业增长,一切美好、芬芳。 2. 子,鼠年之意;祝福您在鼠年中,一切吉祥平安、顺利。 3. 子,子孙之意;祝福您的所有子孙前途无量,人格芬芳。

星云合十2008年元旦

佛教大学论文联合发表会

佛教是一个包容性很大的宗教,不仅在佛教各宗派间能够相互融和尊重,并且认为不同的宗教之间,如:天主教、耶稣教、回教、道教,都应该彼此交流和沟通。虽然信仰的对象不同,但基本上,大家都是有信仰的。就如世间众生,虽有千差万别的相貌,但其本性、理体却是一致的。 当初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出家时,即打破印度社会四姓阶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提出伟大的宣言:“四姓出家,同一种姓。”也就是“百川入海,同一咸味”的平等性。 佛教讲“五乘佛法”,从人、天、声闻、缘觉,到菩萨,共有五个层次。此五乘佛法正好把世间所有的宗教,给予一个合理的定位,以尊重其存在的价值。如:中国的儒家讲三纲五常、仁义道德,佛教里的三皈五戒,正好与儒家的三纲五常有融会贯通的地方,所以把儒家归于人乘的佛教;耶稣教与天主教提倡最终目标——天国、天堂,讲究博爱与坚守十诫,于是把耶稣教、天主教归纳到天乘佛教。中国的道家,重视清净无为,出世的思想,佛教就把道家归纳为声闻、缘觉乘。另外,佛教里还有一个菩萨乘,就是我所提倡的人间佛教、生活佛教。人间佛教虽有声闻、缘觉乘的出世思想,但也有济人救世的入世精神,所以入世与出世融和起来,就是菩萨道。佛教与天主教,虽有不同的教理、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经典,但其最终目标都是要净化世道人心,使众生心灵有所依归。 天主教的简介 天主教与东正教、新教(耶稣教)并列为耶稣教三大派别之一,亦称公教。公教一词源于希腊文katholikos,原意为“全世界的”、“普遍的”。天主教自称是的公教,并以罗马为中心,故又称罗马公教。十六世纪传入中国后,其信徒将所崇奉的神称为“天主”,所以在中国称“天主教”。据一九八二年牛津大学出版社《世界基督教百科全书》统计,全世界天主教徒人数约八.八亿,占世界人口百分之十八.五,分布于各大洲。在拉丁美洲有三.七亿,欧洲约有二.五亿,北美洲约有八千余万,非洲约有八千余万,亚洲约有七千余万,大洋洲约有七百万。 天主教的前身是*教,因此也继承了*教的一神观念和旧约圣经。耶稣最初仅在*人中宣讲天国的福音,后来由他的门徒把福音推广到希腊、罗马各地。然而耶稣徒的一神信仰,为当时的统治者罗马帝国所不容,屡遭迫害。但由于耶稣徒的坚定信仰、殉道精神,终于感动了西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他于公元三一三年与东罗马皇帝联名颁布米兰诏书,准许信仰。之后,君士坦丁大帝统一了东西罗马,使天主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这是罗马帝国政教合一的开始。 政教合一制使天主教的信仰随着帝国的声威而广布各地,成为西方文化的资源。但政教合一制也有其缺点,它使宗教的超然事务受到世俗政治的干预。例如东正教于公元一○五四年脱离西方的罗马教会而独立,至少有一部份是政治上的原因。 信仰耶稣的人,组成一个团体,称之为教会( church )。最初耶稣立使徒伯多禄(彼得)为教会的元首。伯多禄把自己的座位设在当时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伯多禄和他的继任者,以罗马为中心,把耶稣的宗教传到世界各地,也从那里管辖全世界的教务。 天主教自称是一个“启示”的宗教,信仰的也是的神——“天主”,认为他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为了拯救世人而“道成肉身”。来自天上的“启示”需要教会来传承,因此教会的神职人员成为教徒信仰上的,同时也负责保管文化,因而造成中古西方文化的统一性和单元性。到了十六世纪,马丁路德因受文艺复兴精神的影响,反对传统和权威,强调个人的良知与自由,对“启示”采取比较主观的看法,认为不必经过教会的解释,个人可以直接从圣经获得启示,因而与天主教会分离独立,成为今天的耶稣教,这是天主教的第二次分裂。 天主教的信仰与教义是: 一、启示。“神”是独一无二,先宇宙万物而有的。因此造化之机须有外来的启示,不能单从人的内心悟道而得。 二、三位一体。从造物者(父)与受造物的关系,演进到赎世者(子)与被救赎者的关系,再进至圣化者(圣神)与被圣化者的关系。 三、“原罪”。指受造者人类一生下来就没有天赋的宠爱,而是罪人。人自身无力纠正,必须依靠天主主动来赦罪,这就是耶稣之所以降生赎世的道理。 四、救世者与导师。天主教认为耶稣具有救世者与导师的双重身分,人必须同时接受耶稣赦罪(受洗),和实践耶稣的教训(善工),才能得救(分享神的生命)。 五、洗礼。人必须领受洗礼,才能成为信徒,获得基督的救恩。 六、教会。耶稣最初召集十二门徒,委任伯多禄为统治者,并宣示自己将与教会同在,使教会成为一个见证团体。 七、圣母玛利亚。教宗若望保禄六世于一九*年宣布玛利亚为教会之母。 天主教的仪礼,主要包括弥撒祭礼与洗礼、坚振、圣体、告解、圣秩、婚姻、敷油等七件圣事。此外,耶稣在世时不断告示门徒,天主爱世人,耶稣为此立下爱人的榜样——“人要彼此相爱”。 佛教与天主教 初期的来往 佛教与天主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接触来往的呢?据英国籍雷敦酥神父的研究是:“在中国,佛教与耶稣教最初的来往是在明朝万历年间,耶稣教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来的时候,首先想穿出家人的衣服,但是后来发现朝中的官吏不重视佛教,因此改以儒家为交谈对象。从此以后,天主教与中国文化很少涉及到佛教,这使两方面不太认识,甚至彼此误会批评。 幸好,在此黑暗时期有一些微光闪耀。在西藏,天主教的神父早就敬仰地研究藏传佛教,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办法留在西藏。后来他们的研究只进入历史档案而没有出版,使后世很快忘记他们的功劳。西藏佛教与天主教的第二次接触是在清咸丰时代,当时有两位法籍神父穿着喇嘛的法服到西藏,路上遇到了各种困难,增添他们游记的趣味性。他们认为佛教是堕落的天主教信仰,佛教的念珠来自天主教的《玫瑰经》。当然这种思想不符合历史的事实,而且忽略了佛教的真正面貌。后来他们很快就在拉萨被赶走了。 自十九世纪末期,宗教人士开始互相来往交流。以天主教来说,也许最有影响力的是多马斯.牟敦。牟敦是美国有名的修士,他深深地了解现代人的心理意识,写了不少震撼人心的书籍。在他的灵修生活中,牟敦修士发现佛教与天主教的祈祷方式有其共同之处。他特别重视佛教禅宗,在他的文章中,透露出他对佛教的逐渐了解,就好像两个朋友从陌生到关系密切一样。” 第一次的正式对谈 一九九五年,由天主教梵蒂冈教廷“宗座宗教交谈委员会”发起召开的“第一届天主教与佛教国际交谈会议”,于七月三十一日至八月四日,假台湾佛光山举行。交谈会议的主题是“佛教与耶稣宗教的异同”,与会代表有天主教“宗座宗教交谈委员会”主席安霖泽主教、佛光山住持心定和尚及来自日本、台湾、斯里兰卡、泰国、美国和义大利等二十位佛教与耶稣教的知名学者、宗教徒。开幕典礼有中华民国内政部长黄昆辉、高雄市长吴敦义等三千余位观察员出席。 这是佛教与天主教的第一次对谈,经过五天的交谈会议,发表论文涵盖四个子题:人类处境与寻求解脱、终极实相与涅槃经验、佛陀与耶稣、个人灵修与社会参与,由此增进了两大宗教彼此的了解,并于会议后由天主教教廷发表是次会议的宣言。 因为这次的宗教交谈,在天主教枢机主教安霖泽与台湾主教团总主教单国玺的安排促成之下,于两年后的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八日,由星云代表佛教,至义大利罗马教廷,与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原名 Karol Wojtyla)进一步对话。在这次的对谈中,星云代表佛教提出五项与天主教交流的建议,此建议获得教宗的认同与支持。 其内容为: 一、建议教宗登高一呼,联合世界各宗教成立“国际宗教联谊会”,促进世界和平,追求人类福祉。教宗并担任所属联合会主席。 二、建议教宗到亚洲牧灵访问时,顺道访问台湾。 三、建议佛光山和教廷加强交流,研究教义,或联络情谊。 四、佛光大学与南华管理学院愿与梵蒂冈或罗马的图书馆办理图书交换,二校并愿提供教廷或义大利大学推荐的学者或学生,做研究或选课就读的一切协助,包括免费提供研究室、住宿、学费全免。 五、二校可承办天主教委托的各项宗教会议,或“宗教与高等教育”研讨会。 媒体称此次的对话为“跨世纪前瞻性与建设性的宗教对话”。因为其意义深远,象征着东西方两大教团,共同致力为世界宗教融和及世界和平踏出历史的第一步。当今全人类世界进展的方向,首要之务,即是宗教的对话、沟通、来往,有了信仰上的正确认识,才能衍生全人类共同的成长以及心灵开展的认知。展望未来二十一世纪,将是重视精神文明与心灵生活的时代。 佛陀与耶稣 佛陀与耶稣虽有神格与教示上的不同,但也有其类似之处。在“第一届天主教与佛教国际交谈会议”的会议宣言中,双方对佛陀与耶稣的看法是:佛陀是一位觉者,他把成佛的完美境界示现给人类,其完美的无我精神,表达在清净、慈悲与智慧上,并给予人人都可以达到这理想的希望。成佛是人性圆融与自由的积极状态,其特征是慈悲喜舍,过着完全利他的生活。僧团的兴起,在历是一个重要的运动,他的使命是将精神性的解脱带给一切有情众生。对耶稣教徒而言,耶稣是天主救恩意愿的彰显,他把救恩之光带进世界,一劳永逸地赏赐给全人类。经由这次恩宠的事件,“那普照每人的真光”,启示了个人与人类历史的意义。耶稣的死亡和复活,彰显了天主无限的爱与仁慈,这是救恩的泉源。整个世界得救的核心事件,其高峰在五旬节时的圣神降福,于是教会诞生,致力于普世万民。 僧侣与神父、修女 天主教台湾主教团总主教单国玺认为,天主教与佛教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神父、修女与佛教僧侣的产生都经过一定程序的观察,才能成为神职人员;同样必须持戒严谨,遵守教团清规,过着独身的团体生活,没有个人私产;他们奉献自己,终身为大众服务。神父与修女接受派令到某地服务,他们认为这是“天主的安排”,这样的精神与佛教的“众生无边誓愿度”有相同的涵意。 对宗教教义的看法 天主教与佛教差异较大的是“教义”方面的看法。例如,天主教认为宇宙万物为天主所创造,耶稣是他的圣子,耶稣的任务是要来救赎世人的罪恶;佛教认为世间宇宙的成立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缘起”,教主释迦牟尼佛是发现一切事物生灭相续理则,慈悲引导众生认识这个真理的人。 天主教信仰天主、上帝,将一切事物都归之于上帝的安排,例如饭食是上天赐给我们吃的,利益是靠天主而有的;将来升天,永为天主的子民。佛教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一切众生与释迦牟尼佛的佛性平等,无有差别,也就是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因此佛教不会控制人的言行,一切因果全是由“业”操作,其“业力”说的定义是自力创造,不由神力;是机会均等,绝无特殊。 佛教里的天主 佛教的守护神大自在天,音译作摩醯首罗天,又叫自在天王、天主。自在天王以天为世界的本体,是一切万物的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是人间所受的苦乐悲喜,都与此天的苦乐悲喜一致。所以,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嗔时,则众魔出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受其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这是大自在天神格的表现;不过,除了杀伤、暴恶等性格之外,此天亦具有救护、治疗的性格,而以吉祥神的面貌出现。初时,此天与那罗延天同列于梵天之下,其后,神位渐次升高,而成为的主宰神。但是大自在天进入佛教后,就成为佛教的护法神,住在第四禅天,通常以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的人天形相出现,有大威力,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数,独尊于色界。 信仰宗教,不论是佛教或天主教,是释迦牟尼佛或上帝,都是起源于我们的心。天主教讲“三位一体”,中国过去提倡和谐“三教一家”,其实宇宙间只有一个东西,那就是我们的“心”。“心”想作佛,就是佛心;“心”想上帝,就是上帝的心;“心”想成圣成贤,就是圣贤的心;希望把人作好,就是人心;假如心存不良,不怀好意,就是地狱、饿鬼、畜生的心。 对于世界两大宗教之间教义的差异,应不在于统一,而是在于互相的尊重。希望今后天主教的神职人员能与佛教的僧信大众常常来往交流,如举办学术研讨会、双方交换留学生互相参学、合作开办世界宗教研究所,让世界各大宗教有机会互相对话,相互了解、学习,以期在宗教教育上、信仰上,大家都能提供方法,研究出更超越,更有见地的宗教发展方法。同时希望透过两大宗教的对谈、交流、融和的理念,能够携手合作,对世界苦难的民众给予具体的协助,共同为世界的和平、人民的幸福安乐而努力。

2010年:1、2010年2月1日—4日,出席中国佛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北京),会后接受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接见。2、2010年3月15至19日随终南山佛教文化代表团赴香港访问,3月18日下午在香港佛教文化院举办的佛教文化论坛上讲演《终南山佛教文化的历史地位》。3、2010年4月17日,出席由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主办,台湾华严学会、扶风县法门寺博物馆协办的“首届中国密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西安)。4、2010年5月11日,出席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西北道教史》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5、2009年8月5日,出席首届佛教准提菩萨文化研讨会(河北蔚县),并作《观音信仰的基本体系与基本特征》的主题发言。6、2010年6月20日,参与发起并筹办和出席在北京举行的“百态观音名相研讨会”,并做主题发言。7、2010年8月7日,出席由陕西省宗教局、陕西省环境保护厅、西安市国土资源局联合主办的“走进大秦岭”宗教文化论坛,在大会上发表《终南山佛教文化的现代价值》的讲演。8、2010年9月4日出席由陕西省环境保护厅、西安市国土资源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以“绿色秦岭、生态华山”为主题的“2010大秦岭生态论坛”(华阴)。提交论文《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五大劣势及秦岭宗教文化的弥补作用》,并做大会发言。9、2010年9月6日出席陕西省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明·十六罗汉图学术研讨会”(西安),提交论文《罗汉信仰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及其现代意义》,并做大会发言。10、2010年10月15日,出席教育部“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暨第九届华夏儒商国学论坛(北京),在大会上主讲《观音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启示》。9、 2010年10月16日,出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中国佛学院、佛教在线联合主办的“佛教护国思想与实践”研讨会,提交论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佛教界的护国思想与实践》,并做大会发言。11、2010年10月25日出席山东省佛教协会主办的“明哲佛教教育思想”交流座谈会(烟台),并作大会发言《明哲长老佛教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12、2010年11月21日出席由陕西省电视台主办的“2010中华祈福文化高峰论坛”(西安),提交论文《倾听钟声背后的智慧之音》,并在大会上发言。13、2010年11月26日出席由北京华夏儒商学院在西安主办的首届华夏儒商易学论坛,并在开幕式上作《周易与陕西的渊源及其现代意义》的发言。14、2010年12月2日至3日出席由《中国宗教》杂志社主办、各全国性宗教团体会刊协办、上海市佛教协会和上海玉佛禅寺承办的“当代宗教媒体的定位与责任研讨会”(上海),提交论文《试论当代中国宗教媒体的社会责任》,并作大会发言。2009年:1、2009年2月6日,应邀参加了西安市旅游局主办的“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城市申报讨论会”,并就西安文化资源开发和旅游内涵扩展在会上发言。2、2009年3月21日,出席在国家图书馆召开的《中华大藏经续编》编委会工作会议,会议就中华大藏经续编的体例、进展计划等问题进行了讨论。3、2009年3月24-25日,出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台湾佛光大学共同主办“人间佛教的当今态势与未来走向”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扬州)。提交论文《人间佛教面临的核心理论问题》,并做大会发言。4、2009年3月28-4月1日,出席由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中国佛教教协会主办的世界佛教论坛(无锡)(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作为协办单位之一),在“佛教的心灵环保”分会场作题为《法显精神对现代心灵环保的启示》的发言。5、2009年4月20日上午,出席陕西省委统战部召开的“文化统战工作专题座谈会”,并被安排为第一位大会发言。6、2009年4月27日-29日,出席由中国嵩山少林寺、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主办的“禅宗中国——少林问禅百日峰会”,并在6月14日作“生命的特性与生命的关怀”和“信仰的力量”两场学术报告。7.2009年5月20日,出席由全球华人华侨联合会、中国六祖寺、韩国龙华寺等联合主办的“佛教六祖祭暨第二届禅文化全球之旅——韩国高峰论坛”。作为中方两位代表之一在大会上发了言。8.2009年6月27-30日,参加由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研究中心、陕西省道教协会联合主办的“2009骊山问道”大型文化活动,并在本次会议高潮阶段的“儒释道三教和谐论”对话会中,与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赵馥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刘仲宇教授等等六位嘉宾分别代表儒释道三教,对和谐问题展开讨论和对话。9、2009年7月18日,出席山西省五台山普庵寺修复工作会议(深圳)。10、2009年7月26日上午,筹办并参加由美国木鱼项目和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西安佛教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国际杰出青年研究生佛教参学营”(西安)。主持开营仪式并主讲《印度佛教向中国的传播——以长安为考察中心》。来自美国、印度、澳大利亚、荷兰、德国、加拿大、法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的20位佛教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和7名佛教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以及三位从事佛教研究和教学的教授来到古城西安,与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的教授以及西北大学佛教方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一起,就长安佛教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活动。11、2009年9月19日,出席由陕西电视台主办的《2010盛世钟鸣 祈福四海》文化合作研讨会,就2010年新年鸣钟祈福活动阐述了自己的意见。12、2009年8月15日至16日出席由榆林市民族宗教局主办,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协办的2009中国榆林首届关公文化论坛。并在首场大会发言中发表了《关公信仰的基本特征与现代价值》的演讲。13、2009年9月12日,出席由山东大学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宗教系主办的“倓虚大师在近现代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座谈会(淄博),在大会上发表《倓公妙解金刚经》。14、2009年9月14日,出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和兖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兖州佛教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兖州),并在大会上做题为《佛顶舍利的历史渊源》的发言。15、2009年10月27-30日,参与筹办并出席首届长安佛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西安)。提交论文《观音名称在长安的历史演变与争论》,在大会学术交流上做总结性评议。16、2009年11月22-23日,出席“和谐宗教与文明城市”迎世博学者论坛(上海),在大会上做题为《西部地区的宗教结构与社会文明》的发言。17、2009年11月26日,出席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宗教文化研究院、宗教学系联合主办的“21世纪中国宗教研究的方法与议题”学术研讨会(北京),并在大会上做题为《从西部宗教的基本特征看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的方法与议题》的发言。18、2009年12月31日,出席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陕西文化产业高峰论坛”。发表了《陕西佛教文化资源的基本特征与开发建议》的论文。2008年:1、2008年7月5日,在北京出席《中华大藏经·续编》(汉文部分)编委会工作会议,并就编辑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在会上发了言。2、2008年12月29日参加由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持的《陕西省志民族宗教志》评审会议。《陕西省宗教志》是省宗教局主持、李利安教授负责编写完成的。3、2008年3月21至23日,出席第二届楚山绍绮禅师、能海上师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隆重举行,提交论文《千手千眼观音信仰考》,并主持第一场大会。4、2008年4月16日,出席“山西晋东南地区观音文化研讨会”,提交论文《中国观音信仰的基本体系》,并作大会发言。5、2008年4月28日上午,出席佛舍利五重宝塔学术研讨会,并做大会发言,提出《佛舍利五重宝塔的四个特点及“句宗受为守”释义》。6、2008年5月11日—14日,出席应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协办的“释迦塔与中国佛教”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释迦牟尼佛舍利及其在佛教信仰中的地位》,并做大会发言。7、2008年5月24-25日,出席“首届中国近现代佛教学术研讨会”(江苏南京),提交论文《中国佛教界在抗日战争中的十大积极作用》,并作大会发言和点评。8、2008年10月23—25日,出席由陕西省政协主办的“陕西2008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并做大会发言《重塑终南山世界文化名山地位》。2007年:1、2007年11月4日上午,出席《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编辑委员会会议。会议标志着《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续编》作为国家重大出版工程正式启动。2、2007年12月9日,纪念太虚大师圆寂6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奉化溪口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20多位学者及佛学院师生参加了开幕式,主持第二场大会。3、2007年10月11日上午,由山西省临汾市佛协主办、临汾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协办的法显学术座谈会开幕式在临汾市金海湾大酒店召开,做第一场大会发言。4、2007年10月14日至15日,出席在上海举行的“佛教与现代化”——纪念太虚大师圆寂60周年研讨会,并作为第一场大会的点评人,提交论文《佛教人间性与超人间性及当代人间佛教的困境与出路》5、 2007年12月8日至10日出席由奉化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奉化雪窦资圣禅寺主办,《中国民族报·宗教周报》协办的“潮音永辉——纪念太虚大师圆寂60周年学术研讨会”(奉化),提交论文《太虚大师与康寄遥居士》。6、2007年9月13-14,出席由闽南佛学院、香港文汇报、厦门大学联合主办,南普陀寺承办的“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2007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主题论坛”(厦门)。提交论文《当代中国佛教公众形象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7、2007年7月16日至18日出席由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等单位主办的“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研讨会——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西安),提交论文《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存在的几个薄弱环节》。2006年:广州:2006年12月,“禅宗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论禅佛教内在形态诸严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北京:2006年12月18-19日,中国宗教学会第六次全国会议及科学发展观与宗教研究学术研讨会。武汉:2006年12月15-17日,首届中国湖北禅宗文化论坛,提交论文《明末清初禅宗的圆融之路》。上海:“佛教伦理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2006年9月28-29,提交论文《论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成都:第三届国际玄奘学术研讨会,2006年9月20-23日,提交论文《玄奘对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考察》。太原:“佛教本土化与晋阳佛教文化嬗变学术研讨会”,2006年8月19-23日,提交论文《浅析晋阳佛教文化的内涵、特色与开发利用》。广州:菩提达摩与中国禅宗学术研讨会,2006年5月28-30日,提交论文《〈菩提达摩来华时间考〉质疑》。2006年4月,在西安参加“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历史文化产业开发的基本原则》;2006年3月20-24日,在云南参加“普贤信仰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普贤十大行愿信仰的基本结构》、《普贤十大行愿的现代意义》;2006年3月4-6日,在台北参加“第五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观音菩萨与现代社会”,提交论文《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起源》;2006年1月15-16,在泰国曼谷参加“大乘佛教:在构建和谐与世界和平中的作用”,提交论文《大乘佛教的社会力量构成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2006年1月9-11日,在山东大学参加教育部重大课题“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工作会议”。2005年:2005年12月24—28日,提交 “华岩论坛”论文《参与西安申办世界佛教论坛的经历与体会》(重庆);2005年12月,提交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宗教力量的基本结构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甘肃,兰州);2005年12月1—3日,在上海参加真禅法师与当代佛教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真禅法师佛学思想与实践的人间性特征》和《试析真禅法师佛学思想的基本特征》;2005年11月4-6日,在上海参加“中国宗教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提交论文《如何理解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2005年10月在成都参加纪念楚山禅师诞辰600周年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楚山禅师念佛禅思想的基本特征》;2005年9月在河北承德参加海峡两岸人间佛教的思想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佛教的人间性、超人间性及其与人间佛教的关系》;2005年8月在四川什邡参加马祖与中国禅宗文化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什邡马祖禅文化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基本原则和几点建议》;2005年5月在西安参加什邡马祖禅文化资源开发座谈会,大会发言题目为《佛教历史文化产业开发的基本原则》;2005年5月在西安参加“陕西省汉传佛教祖庭调研规划论证会”,大会发言题目为《陕西境内汉传佛教祖庭研究基本规划》;2004年:2004年11月6-7日,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参加“第一届中日佛学会议”;2004年10月17日,在西安参加“第十届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2004年9月,在北京参加“西部人文资源论坛”学术研讨会,以《历史文化产业的价值判定与开发原则》为题作大会发言;2004年8月29日,在西安参加“中日长安都市文化与韩国日本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空海在长安求法期间在语言文学方面的追求与成就》;2004年8月14—18日在五台山参加“中国五台山佛教文化论坛”,大会发言题目为《观音与文殊:悲智双运的理论价值及其实践意义》;2004年8月5—8日在山西太原参加“中国第二届净土宗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古代印度观音救难信仰与净土信仰的融合》;2004年6月11日—14日在无锡参加“人间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佛教的超人间性与人间佛教》;2003年:2003年12月20—21日在广州参加“华林寺与禅宗文化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华林寺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开发建议》;2003年12月在西安参加“中日长安佛教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年11月21—24日在西安参加“佛教与基督教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年11月5—8日在西安参加“玄奘大师与紫阁寺学术论证会”;2003年9月26—28日在杭州参加“首届吴越佛教文化与社会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从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看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儒教文化的对话》;2003年8月17日在西安参加中日“文化地理学视野中唐代长安的宗教与文学”学术研讨会;2002年:2002年11月15—22日在马来西亚沙劳越参加“马中中华文化艺术交流会”;2002年10月在北京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承办的“文化对话:可能性与界限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从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看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道教文化的对话》;2002年5月在西安参加首届终南山佛教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关于印度佛教观音信仰中国化问题的一些思考》;2001年:2001年11月在五台山参加五台山研究会年会,做《深挖区域文化内涵,加强实际应用研究》的主题发言;2001年3月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参加美国宗教学会西部分会2001年年会;2001年3月22—25日在美国芝加哥参加“美国亚洲学会(AAS)第53届年会”,并被安排为第143号研讨会“宗教正在中国消亡吗?”的论文评议人(共222个分类学术研讨会,参加人数超过2千人);2000年以前:2000年10月在美国香槟城参加“台湾海峡两岸关系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1999年8月在西安参加“中国西北大学与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金刚经在西天的产生及其向中土的传播》;1999年3月在铜川参加“第二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金刚经〉玄奘译本对罗什译本的补正作用》;1997年9月在天台参加“第二届天台山与东亚佛教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法华经〉与南亚和东亚的观音信仰》;1997年8月在咸阳参加中韩“儒释道三教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儒道思想对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的影响》;1996年9月在西安参加中日“长安佛教与日本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中国汉传佛教的观音信仰体系》,并作大会主题发言;1995年9月在登封参加“纪念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金刚经六种汉语译本之比较》;1994年4月,在西安参加“第一届国际玄奘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金刚经玄奘译本浅析》;1992年10月在峨眉山参加“峨眉山与巴蜀佛教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1988年10月在常熟参加“印度宗教与中国佛教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关于金刚经的几个问题》;1987年7月在北京参加“中国南亚学会第4届年会”,提交论文“关于金刚经产生时间问题的再考证”。1986年在西安参加“全国隋唐佛教学术研讨会”。

佛教论文联合发表会

The Lantern Festival is an activity held to commemorate the death of Buddhist reformer, founder of Gelug School and Master Zong Kaba. It is held every year on October 25, Tibetan calendar. On this day, herdsmen of all temples and villages belonging to this sect will light butter lamps on the shrin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temples and in the sutra hall of their homes, which will not go out day and night.

(燃灯节是为了纪念佛教改革家,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逝世而举行的活动,于每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日举行。这天凡属该教派的各大小寺庙、各村寨牧民,都要在寺院内外的神坛上,家中的经堂里,点酥油灯,昼夜不灭。)

2019年9月17日,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江苏省佛教协会、江苏佛学院、无锡市佛教协会协办,江苏佛学院慈恩学院承办的《2019年全国佛教院校联席会暨第八届全国汉传佛教院校学生论文联合发表会》在江苏无锡灵山君来波罗蜜多酒店举办。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演觉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教育委员会主任湛如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心澄法师,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常务副院长王长鱼,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宏度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吴国平居士,江南大学教授邓子美等出席会议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刘威主持。

2010年:1、2010年2月1日—4日,出席中国佛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北京),会后接受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接见。2、2010年3月15至19日随终南山佛教文化代表团赴香港访问,3月18日下午在香港佛教文化院举办的佛教文化论坛上讲演《终南山佛教文化的历史地位》。3、2010年4月17日,出席由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主办,台湾华严学会、扶风县法门寺博物馆协办的“首届中国密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西安)。4、2010年5月11日,出席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西北道教史》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5、2009年8月5日,出席首届佛教准提菩萨文化研讨会(河北蔚县),并作《观音信仰的基本体系与基本特征》的主题发言。6、2010年6月20日,参与发起并筹办和出席在北京举行的“百态观音名相研讨会”,并做主题发言。7、2010年8月7日,出席由陕西省宗教局、陕西省环境保护厅、西安市国土资源局联合主办的“走进大秦岭”宗教文化论坛,在大会上发表《终南山佛教文化的现代价值》的讲演。8、2010年9月4日出席由陕西省环境保护厅、西安市国土资源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以“绿色秦岭、生态华山”为主题的“2010大秦岭生态论坛”(华阴)。提交论文《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五大劣势及秦岭宗教文化的弥补作用》,并做大会发言。9、2010年9月6日出席陕西省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明·十六罗汉图学术研讨会”(西安),提交论文《罗汉信仰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及其现代意义》,并做大会发言。10、2010年10月15日,出席教育部“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暨第九届华夏儒商国学论坛(北京),在大会上主讲《观音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启示》。9、 2010年10月16日,出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中国佛学院、佛教在线联合主办的“佛教护国思想与实践”研讨会,提交论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佛教界的护国思想与实践》,并做大会发言。11、2010年10月25日出席山东省佛教协会主办的“明哲佛教教育思想”交流座谈会(烟台),并作大会发言《明哲长老佛教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12、2010年11月21日出席由陕西省电视台主办的“2010中华祈福文化高峰论坛”(西安),提交论文《倾听钟声背后的智慧之音》,并在大会上发言。13、2010年11月26日出席由北京华夏儒商学院在西安主办的首届华夏儒商易学论坛,并在开幕式上作《周易与陕西的渊源及其现代意义》的发言。14、2010年12月2日至3日出席由《中国宗教》杂志社主办、各全国性宗教团体会刊协办、上海市佛教协会和上海玉佛禅寺承办的“当代宗教媒体的定位与责任研讨会”(上海),提交论文《试论当代中国宗教媒体的社会责任》,并作大会发言。2009年:1、2009年2月6日,应邀参加了西安市旅游局主办的“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城市申报讨论会”,并就西安文化资源开发和旅游内涵扩展在会上发言。2、2009年3月21日,出席在国家图书馆召开的《中华大藏经续编》编委会工作会议,会议就中华大藏经续编的体例、进展计划等问题进行了讨论。3、2009年3月24-25日,出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台湾佛光大学共同主办“人间佛教的当今态势与未来走向”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扬州)。提交论文《人间佛教面临的核心理论问题》,并做大会发言。4、2009年3月28-4月1日,出席由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中国佛教教协会主办的世界佛教论坛(无锡)(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作为协办单位之一),在“佛教的心灵环保”分会场作题为《法显精神对现代心灵环保的启示》的发言。5、2009年4月20日上午,出席陕西省委统战部召开的“文化统战工作专题座谈会”,并被安排为第一位大会发言。6、2009年4月27日-29日,出席由中国嵩山少林寺、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主办的“禅宗中国——少林问禅百日峰会”,并在6月14日作“生命的特性与生命的关怀”和“信仰的力量”两场学术报告。7.2009年5月20日,出席由全球华人华侨联合会、中国六祖寺、韩国龙华寺等联合主办的“佛教六祖祭暨第二届禅文化全球之旅——韩国高峰论坛”。作为中方两位代表之一在大会上发了言。8.2009年6月27-30日,参加由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研究中心、陕西省道教协会联合主办的“2009骊山问道”大型文化活动,并在本次会议高潮阶段的“儒释道三教和谐论”对话会中,与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赵馥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刘仲宇教授等等六位嘉宾分别代表儒释道三教,对和谐问题展开讨论和对话。9、2009年7月18日,出席山西省五台山普庵寺修复工作会议(深圳)。10、2009年7月26日上午,筹办并参加由美国木鱼项目和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西安佛教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国际杰出青年研究生佛教参学营”(西安)。主持开营仪式并主讲《印度佛教向中国的传播——以长安为考察中心》。来自美国、印度、澳大利亚、荷兰、德国、加拿大、法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的20位佛教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和7名佛教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以及三位从事佛教研究和教学的教授来到古城西安,与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的教授以及西北大学佛教方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一起,就长安佛教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活动。11、2009年9月19日,出席由陕西电视台主办的《2010盛世钟鸣 祈福四海》文化合作研讨会,就2010年新年鸣钟祈福活动阐述了自己的意见。12、2009年8月15日至16日出席由榆林市民族宗教局主办,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协办的2009中国榆林首届关公文化论坛。并在首场大会发言中发表了《关公信仰的基本特征与现代价值》的演讲。13、2009年9月12日,出席由山东大学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宗教系主办的“倓虚大师在近现代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座谈会(淄博),在大会上发表《倓公妙解金刚经》。14、2009年9月14日,出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和兖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兖州佛教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兖州),并在大会上做题为《佛顶舍利的历史渊源》的发言。15、2009年10月27-30日,参与筹办并出席首届长安佛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西安)。提交论文《观音名称在长安的历史演变与争论》,在大会学术交流上做总结性评议。16、2009年11月22-23日,出席“和谐宗教与文明城市”迎世博学者论坛(上海),在大会上做题为《西部地区的宗教结构与社会文明》的发言。17、2009年11月26日,出席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宗教文化研究院、宗教学系联合主办的“21世纪中国宗教研究的方法与议题”学术研讨会(北京),并在大会上做题为《从西部宗教的基本特征看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的方法与议题》的发言。18、2009年12月31日,出席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陕西文化产业高峰论坛”。发表了《陕西佛教文化资源的基本特征与开发建议》的论文。2008年:1、2008年7月5日,在北京出席《中华大藏经·续编》(汉文部分)编委会工作会议,并就编辑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在会上发了言。2、2008年12月29日参加由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持的《陕西省志民族宗教志》评审会议。《陕西省宗教志》是省宗教局主持、李利安教授负责编写完成的。3、2008年3月21至23日,出席第二届楚山绍绮禅师、能海上师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隆重举行,提交论文《千手千眼观音信仰考》,并主持第一场大会。4、2008年4月16日,出席“山西晋东南地区观音文化研讨会”,提交论文《中国观音信仰的基本体系》,并作大会发言。5、2008年4月28日上午,出席佛舍利五重宝塔学术研讨会,并做大会发言,提出《佛舍利五重宝塔的四个特点及“句宗受为守”释义》。6、2008年5月11日—14日,出席应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协办的“释迦塔与中国佛教”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释迦牟尼佛舍利及其在佛教信仰中的地位》,并做大会发言。7、2008年5月24-25日,出席“首届中国近现代佛教学术研讨会”(江苏南京),提交论文《中国佛教界在抗日战争中的十大积极作用》,并作大会发言和点评。8、2008年10月23—25日,出席由陕西省政协主办的“陕西2008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并做大会发言《重塑终南山世界文化名山地位》。2007年:1、2007年11月4日上午,出席《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编辑委员会会议。会议标志着《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续编》作为国家重大出版工程正式启动。2、2007年12月9日,纪念太虚大师圆寂6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奉化溪口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20多位学者及佛学院师生参加了开幕式,主持第二场大会。3、2007年10月11日上午,由山西省临汾市佛协主办、临汾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协办的法显学术座谈会开幕式在临汾市金海湾大酒店召开,做第一场大会发言。4、2007年10月14日至15日,出席在上海举行的“佛教与现代化”——纪念太虚大师圆寂60周年研讨会,并作为第一场大会的点评人,提交论文《佛教人间性与超人间性及当代人间佛教的困境与出路》5、 2007年12月8日至10日出席由奉化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奉化雪窦资圣禅寺主办,《中国民族报·宗教周报》协办的“潮音永辉——纪念太虚大师圆寂60周年学术研讨会”(奉化),提交论文《太虚大师与康寄遥居士》。6、2007年9月13-14,出席由闽南佛学院、香港文汇报、厦门大学联合主办,南普陀寺承办的“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2007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主题论坛”(厦门)。提交论文《当代中国佛教公众形象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7、2007年7月16日至18日出席由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等单位主办的“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研讨会——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西安),提交论文《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存在的几个薄弱环节》。2006年:广州:2006年12月,“禅宗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论禅佛教内在形态诸严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北京:2006年12月18-19日,中国宗教学会第六次全国会议及科学发展观与宗教研究学术研讨会。武汉:2006年12月15-17日,首届中国湖北禅宗文化论坛,提交论文《明末清初禅宗的圆融之路》。上海:“佛教伦理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2006年9月28-29,提交论文《论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成都:第三届国际玄奘学术研讨会,2006年9月20-23日,提交论文《玄奘对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考察》。太原:“佛教本土化与晋阳佛教文化嬗变学术研讨会”,2006年8月19-23日,提交论文《浅析晋阳佛教文化的内涵、特色与开发利用》。广州:菩提达摩与中国禅宗学术研讨会,2006年5月28-30日,提交论文《〈菩提达摩来华时间考〉质疑》。2006年4月,在西安参加“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历史文化产业开发的基本原则》;2006年3月20-24日,在云南参加“普贤信仰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普贤十大行愿信仰的基本结构》、《普贤十大行愿的现代意义》;2006年3月4-6日,在台北参加“第五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观音菩萨与现代社会”,提交论文《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起源》;2006年1月15-16,在泰国曼谷参加“大乘佛教:在构建和谐与世界和平中的作用”,提交论文《大乘佛教的社会力量构成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2006年1月9-11日,在山东大学参加教育部重大课题“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工作会议”。2005年:2005年12月24—28日,提交 “华岩论坛”论文《参与西安申办世界佛教论坛的经历与体会》(重庆);2005年12月,提交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宗教力量的基本结构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甘肃,兰州);2005年12月1—3日,在上海参加真禅法师与当代佛教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真禅法师佛学思想与实践的人间性特征》和《试析真禅法师佛学思想的基本特征》;2005年11月4-6日,在上海参加“中国宗教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提交论文《如何理解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2005年10月在成都参加纪念楚山禅师诞辰600周年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楚山禅师念佛禅思想的基本特征》;2005年9月在河北承德参加海峡两岸人间佛教的思想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佛教的人间性、超人间性及其与人间佛教的关系》;2005年8月在四川什邡参加马祖与中国禅宗文化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什邡马祖禅文化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基本原则和几点建议》;2005年5月在西安参加什邡马祖禅文化资源开发座谈会,大会发言题目为《佛教历史文化产业开发的基本原则》;2005年5月在西安参加“陕西省汉传佛教祖庭调研规划论证会”,大会发言题目为《陕西境内汉传佛教祖庭研究基本规划》;2004年:2004年11月6-7日,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参加“第一届中日佛学会议”;2004年10月17日,在西安参加“第十届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2004年9月,在北京参加“西部人文资源论坛”学术研讨会,以《历史文化产业的价值判定与开发原则》为题作大会发言;2004年8月29日,在西安参加“中日长安都市文化与韩国日本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空海在长安求法期间在语言文学方面的追求与成就》;2004年8月14—18日在五台山参加“中国五台山佛教文化论坛”,大会发言题目为《观音与文殊:悲智双运的理论价值及其实践意义》;2004年8月5—8日在山西太原参加“中国第二届净土宗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古代印度观音救难信仰与净土信仰的融合》;2004年6月11日—14日在无锡参加“人间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佛教的超人间性与人间佛教》;2003年:2003年12月20—21日在广州参加“华林寺与禅宗文化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华林寺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开发建议》;2003年12月在西安参加“中日长安佛教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年11月21—24日在西安参加“佛教与基督教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年11月5—8日在西安参加“玄奘大师与紫阁寺学术论证会”;2003年9月26—28日在杭州参加“首届吴越佛教文化与社会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从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看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儒教文化的对话》;2003年8月17日在西安参加中日“文化地理学视野中唐代长安的宗教与文学”学术研讨会;2002年:2002年11月15—22日在马来西亚沙劳越参加“马中中华文化艺术交流会”;2002年10月在北京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承办的“文化对话:可能性与界限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从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看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道教文化的对话》;2002年5月在西安参加首届终南山佛教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关于印度佛教观音信仰中国化问题的一些思考》;2001年:2001年11月在五台山参加五台山研究会年会,做《深挖区域文化内涵,加强实际应用研究》的主题发言;2001年3月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参加美国宗教学会西部分会2001年年会;2001年3月22—25日在美国芝加哥参加“美国亚洲学会(AAS)第53届年会”,并被安排为第143号研讨会“宗教正在中国消亡吗?”的论文评议人(共222个分类学术研讨会,参加人数超过2千人);2000年以前:2000年10月在美国香槟城参加“台湾海峡两岸关系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1999年8月在西安参加“中国西北大学与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金刚经在西天的产生及其向中土的传播》;1999年3月在铜川参加“第二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金刚经〉玄奘译本对罗什译本的补正作用》;1997年9月在天台参加“第二届天台山与东亚佛教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法华经〉与南亚和东亚的观音信仰》;1997年8月在咸阳参加中韩“儒释道三教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儒道思想对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的影响》;1996年9月在西安参加中日“长安佛教与日本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中国汉传佛教的观音信仰体系》,并作大会主题发言;1995年9月在登封参加“纪念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金刚经六种汉语译本之比较》;1994年4月,在西安参加“第一届国际玄奘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金刚经玄奘译本浅析》;1992年10月在峨眉山参加“峨眉山与巴蜀佛教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1988年10月在常熟参加“印度宗教与中国佛教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关于金刚经的几个问题》;1987年7月在北京参加“中国南亚学会第4届年会”,提交论文“关于金刚经产生时间问题的再考证”。1986年在西安参加“全国隋唐佛教学术研讨会”。

佛学论文联合发表会

1 九华山佛学副院长宝藏是一位人物。2 宝藏法师,俗名张宝藏,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佛教协会通讯委员会成员、北京市宗教界联席会议副主席、北京市佛教协会会长等职务,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学者之一。3 宝藏法师在佛教教学、文化交流、寺院管理等方面经验丰富,他的讲座、著作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对佛教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僧肇还撰写了《物不迁论》、《不真空论》等重要佛学论文。除了这篇论文外,僧肇还写了《维摩经注序》、《长阿含经序》和《百论序》3篇序文,之后又撰写了《鸠摩罗什法师诔》。

九华山佛学副院长宝藏是一位知名的佛教学者和宗教领袖。他的名字是宝藏,也被称为宝藏法师。他曾经担任过九华山佛学院院长,现在担任该学院的副院长。宝藏法师在佛教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学识渊博,擅长解释佛经中的佛理。他的讲座和著作都备受佛教信众和学者的关注和推崇。他的学术成就和贡献被广泛认可,他曾获得过多项学术奖项和荣誉称号。宝藏法师一生致力于佛教事业,他积极参与佛教教育和宗教活动,为佛教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教义和思想对于佛教信众的修行和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示。总之,九华山佛学副院长宝藏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佛教学者和领袖,他的学识和贡献对于佛教界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汉传佛教传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经典传译、讲习、融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学派和宗派;并外传朝鲜、日本和越南。历史 佛教传入中国汉地年代,学术界中无定论。古代汉文史籍中,有秦始皇时沙门室利防等18人到中国的记载。据《善见律毗婆沙》记述,在阿育王时代,佛教第三次结集后,曾派大德摩诃勒弃多至臾那世界(原注:汉地);派末世摩至雪山边国,西藏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称达摩阿育王时,高僧善见至大支那弘法。南传佛教史书则称派末世摩至支那。以上这些布教活动因无译述遗迹传世,无法证实。初传 汉建元二年至元朔三年(公元前139-前126),张骞出使西域期间,曾在大夏见到从印度贩运去的蜀布、邛竹杖,说明当时中印之间已有民间往来,可能佛教也随之传入汉地。汉武帝还开辟了海上航道与印度东海岸的黄支等地建立联系。近年考古发现,东汉时的四川彭山墓葬中已有佛像,江苏连云港孔望山佛教摩崖刻像初步证实也属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于永平八年(65)赐楚王英诏言其“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可见当时已有佛教传人。经典的传人,据传始于汉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博士弟子景卢以浮屠经(佛典),但究为何经,已失传无闻。历来均以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谴使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经》为佛法传人中国之始。此说是否为历史事实,近代颇有争议。因当时西域发生战乱,交通断绝,至永平十六年才开放。因此,只能推定大概在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传人汉族地区。传播的地区以长安、洛阳为中心,波及彭城(徐州)等地。当时有人认为佛教是一种神仙方术,故桓帝将黄帝、老子和佛陀同祠,“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把沙门视同方士。三国时期 承汉之后,天竺、安息、康居的沙门如昙柯迦罗、昙谛、康僧铠等先后来到魏都洛阳,从事译经;支谦、康僧会等前往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弘法。支谦深得孙权礼遇,拜为博士;并为康僧会建立寺塔。昙柯迦罗、昙谛精于律学,译出摩诃僧祗部的戒本《僧祗戒心》一卷。主张僧众应遵佛制,禀受归戒,为汉地佛教有戒律、受戒之始。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昙无德羯磨》一卷。此外康僧铠还译出《郁枷长者所问经》和《无量寿经》等4部。吴国译经,始于武昌,盛于建业。支谦专以译经为务,所译典籍广涉大小乘经律,共88部,l18卷,现存51部,69卷;康僧会译出《六度集经》9卷等。当时译经,大小乘并举。小乘经典强调禅法,注重守神养心(“守意”);大乘偏重般若。这个阶段的译经工作和对教义的宣传、研究,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打下了初步的思想基础。此外,这个时期的寺塔建筑、佛像雕塑也各具规模,但今存极少。南北朝 南朝宋、齐、梁、陈各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梁武帝笃信佛教,自称“三宝奴”,四次舍身入寺, 皆由国家出钱赎回。他建立了大批寺院,亲自讲经说法,举行盛大斋会。梁朝有寺2846座,僧尼82700余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就有大寺700余所,僧尼信众常有万人。北朝虽然在北魏世祖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时发生过禁佛事件,但总的说来,历代帝王都扶植佛教。北魏文成帝在大同开凿了云冈石窟;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为纪念母后开始营造龙门石窟。北魏末,流通佛经共计415部,1919卷,有寺院约3万余座,僧屁约200余万人。北齐僧官管辖下的僧尼有400余万人,寺庙4万余座。在南北朝时,有大批外国僧人到中国弘法,其中著名的有求那跋摩、求那跋陀罗、真谛、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中国也有一批信徒去印度游学,如著名的法显、智猛、宋云、惠生等曾去北印度巡礼,携回大批佛经。隋唐 佛教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无论在思想上和经济上都为隋唐时期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创造了条件。隋文帝统一南北方朝后,即下诏在五岳胜地修建寺院各一座,并恢复了在北周禁佛时期所破坏的寺院、佛像。在首都大兴城(汉长安城东南)建立了执行佛教政策的国家寺院——大兴善寺。仁寿(601-603)年间在全国建立了111座舍利塔,并广置译场,罗致中外译师、明僧进行翻译、疏解佛教经典。炀帝继文帝的保护佛教政策,在扬州建立了著名的慧日道场等,作为传播佛教的据点,并继续发展前代的译经事业,佛教十分兴盛。仁寿年间,全国有重要寺院3792所,度僧23万人,写经46藏1328616卷,修理旧经3853部,营造大小石像106580尊,修复旧像1508940尊。唐代是中国佛教臻于鼎盛时期。唐朝帝王虽然自称是道教教祖老子的后裔,尊崇道教,但实际上是采取道佛并行的政策。唐太宗在清除割据、平息骚乱时,曾得僧兵之助,在即位后,下沼在全国“交兵之处”建立寺刹,并在大慈恩寺设译经院,延请国内外名僧进行译经、宣化事业,培养出了大批高僧、学者。高宗继位后,在帝都和各州设宫寺,祈愿国家安泰;武则天更令各州设大云寺。终唐之世,佛教僧入备受礼遇,赏赐有加。不空和尚曾仕玄宗、肃宗和代宗三朝,出入宫门,封肃国公;入寂后,代宗废朝三日,以示哀悼。唐时中国名僧辈出,对佛学义理上的阐发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前代, 因此为建立具有民族特点的很多宗派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佛教信仰深入民间,创造了通俗的俗讲、变文等等文艺形式。在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方面,建树很大,丰富了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宝库。在唐时有大批外国僧侣、学者来我国从事传教和译经事业,中国也有不少僧人(如玄奖、义净)不辞艰辛去印度游学。中国佛教宗派开始传入朝鲜、日本、越南和诃陵(今印度尼西亚),加强了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宗教、文化和商业的关系。但是,到了会昌五年(845),由于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发生了大规模的禁佛事件。武宗下令没收寺院士地财产,毁坏佛寺、佛像,淘汰沙门,勒令僧尼还俗。据《唐会要》记载, 当时拆毁的寺院有4600余所,招提、兰若等佛教建筑4万余所,没收寺产,并强迫僧尼还俗达260500人。佛教受到极大的打击。隋唐佛教义学蓬勃发展,促成大乘各宗派的建立。重要的有智顗的天台宗;吉藏创立的三论宗;玄奘和窥基创立的法相宗;道宣、法砺和怀素分别创立的律宗,有南山、相部和东塔三家;由北魏昙鸾开创,隋代道绰相继,而由唐代善导集成的净土宗;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惠能分别创立的禅宗,有北宗和南宗,在唐中叶后又陆续出现“禅门五家”,即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和法眼五派; 法藏创立的华严宗;由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和惠果所奠定的密宗。这些宗派创立之后,随着隋唐中国对外交通的开拓,不久即传播海外。两宋 北荣初期,朝廷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建隆元年(960)普度蹭人8000人,继之又派行勤等157八赴印度求法,并使张从信于益州(今四川成都)镂雕大藏经版。太平兴国元年(976)又普度僧人17万人,五年设立译经院,恢复了从唐代元和六年(811)以来中断达170年之久的佛经翻译工作。同时,西域、古印度僧人携经赴华者络绎不绝,至景佑(l034-1037)初已达80余人。译经规模超过唐代,但成就稍逊。宗派以禅宗特别是临济、云门两派最盛,天台、华严、律宗、净土诸宗稍次。由于各宗互相融合,提倡“教(天台、华严)禅一致”、“净禅一致”,因而广为流行华严禅、念佛禅等等。另外,在天台宗中分为山家、山外两派,而在民间念佛结社特别兴盛,影响极大。天禧五年(1021),天下僧尼近46万人,寺院近4万所,为北宋佛教发展的高峰。徽宗时(l101-l125), 由于朝廷笃信道教,曾一度下令佛道合流,改寺院为道观,佛教一度受到打击。南宋偏安 江南佛教虽仍保持一定盛况,但由于官方限制佛教的发展,除禅、净两宗外,其他各宗已日益衰微,远非昔比。禅宗不立文字,不重经论,因而在会昌禁佛和五代兵乱时所受影响较小。净土宗强调称名念佛,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简单易行,且北宋以后禅教僧人又多归宿净士,故能绵延相续,直至近世,仍甚盛行。宋儒理学一方面汲取佛教华严、禅宗的思想,从而丰富了它们的内容,另一方面又批判和排序佛教。排佛者中最著名的是欧阳修,但欧阳修的排佛思想曾受到契嵩和尚、宋朝宰相张商英、李纲和刘谧等人的反对。张商英作《护法论》创三教调和说,认为孔子之道与佛教所主张的识心见性、无上菩提之道无异,儒以治皮肤之疾,道以治血脉之疾,佛以治骨髓之疾,三教本旨无违。刘谧的《三教平心论》也发挥了同样的旨趣。元明清 元代的统治者崇尚藏传佛教,但对汉地佛教也采取保护政策。佛教中的禅、律宗等继续流传、发展,寺院林立,僧尼众多。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全国有寺院42318座,僧尼21.3万人;中央和地方设有严密的僧官制度,加以监督,颁行了《敕修百丈清规》,雕印了著名的普宁寺版的大藏经。明万历以后,祩宏、真可、德清、智旭四大家出,进一步发展了对内融会禅、教、律等宗学说,对外融通儒、释、道三家的风气,所以深受士大夫的欢迎和一般平民的信仰,并使佛教更加具有中国的特色。清初皇室崇奉藏传佛教,对汉地沸教采取限制政策。康熙时禁令稍弛,迎请明末隐居山林的高僧重返京师,使已经衰微的佛教一时又呈现出活跃的气象。雍正虽重视体系的思想渊源之一。此外,一批名僧如月霞、谛闹、圆瑛、太虚、弘一等也都奋起从事振兴、弘扬佛教的工作,使佛教产生了新的气象。经典传译与编纂 随着佛教的传人,来华西域僧人和佛教学者日益增多, 译经事业也随之发展。 自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至北宋靖康元年(1126)的千余年中,共有译师230多人,其中有史可证的印度在华僧入计71人。译出经、律、论5700余卷(现存),加上其他佛教著作和汉地著述,据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收录为13520卷。大乘经典的传译 佛经的大量翻译,始于东汉桓帝时(146-167)到中国的安世高和灵帝时的支娄迦谶。安世高虽以传译《安般守意经》等小乘经典为主,但其译籍中已有大乘经典。东汉光和二年(179),支娄迦谶译出《道行般若经》;西晋永平、元康之际,无罗叉、竺叔兰译出《放光股若经》;这些大乘经典开始流行,即与汉文化相结合。 当时学者常以佛经与中国道家思想相比附,认为经中有关“空”的思想和老庄“无”的思想一脉相通。这对魏晋玄学的发展颇有影响。如王弻提出的“得象在忘言”、“得意在忘象”的玄学命题和般若理论有密切的联系。三国吴支谦于黄武二年至七年(223—228)间译出《大阿弥陀经》、《维摩经》、《大般泥洹经》等;魏康僧铠于嘉平四年(252)译出《无量寿经》;晋竺法护于大康七年(286)译出《正法华经》等154部309卷,其中包括般若、法华、净士等大乘经典。后秦弘始三年(401), 鸠摩罗什至长安,以后十余年间,广译般若系经典及龙树、提婆的论典共74部384卷。昙无谶于北凉玄始十年(421)也译出《大般涅盘经》40卷;佛陀跋陀罗于东晋义熙十四年至元熙二年(418-420)译出《华严经》60卷;求那跋陀罗于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译出《楞伽经》4卷;菩提流支于北魏永中元年(508)译出《十地经论》12卷;真谛于南朝陈天嘉四年(563)译出《摄大乘论》3卷及《摄大乘论释》12卷;唐显庆五年(660)玄奘译出《大般若经》600卷;般若系经典的传译工作基本完成。其后,不空与善无畏又分别译出《金刚顶经》、《大日经》等。这些大乘主要经论的传译、僧人、学者竟相研习,形成天乘佛教思想发展的主流。大藏经的编纂 佛教及其经典传人中国前,印度已有四次三藏(经、律、论)的结集,内容全属小乘。小乘三藏汉译多届北传之本。但自汉末迄宋,译出经籍6000余卷,则多属大乘,《开元释教录》著录1076部,5048卷,皆为写本,自北魏起始有石经,以隋代开始所刻房山石经最为完整。木版刻经,始自唐代,至宋开宝年间始刻全藏,历元、明、清、民国至今共编篡印行木刻和排印本大藏经22种。宋《开宝藏》初刻时共5048卷;金《赵城藏》共6004卷;元《普宁藏》共6004卷;明《万历藏》共5997卷;清《龙藏》》7168卷;民国《频伽藏》8416卷。近年,中国正在编辑《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拟收23000余卷,集汉译佛典及汉地佛教著述之大成。佛教原典,除巴利语大藏经尚较完整外,大乘梵文原典大多失传,幸赖汉译得窥其内容,因而对佛学研究贡献甚大。僧伽制度 出家僧众遵行的戒律,汉地相传有五部。自唐代律宗兴起,推行《四分律》,基本上保持印度传统,但也具有自己的特点:1、出家僧徒自道安以后一律以“释”为姓;2、憎徒必须素食;3、不行乞食,安居寺中修行,生活由寺供养;后来禅宗提倡农、禅兼修、僧人可务农自养;4、僧人受菩萨戒,唐代已有烧身供养以示愿行坚固,以后逐渐变为燃顶(烧香疤)。1983年12月,中国佛教协会在《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的决议》中,认为这种习惯“并非佛教原有的仪制,因有损身体健康,今后一律废止”。寺院一般都有住持(方丈)、监院、维那、知客等僧职。唐末禅宗盛行后,逐渐在全国寺院推行改订的《百丈清规》,对僧徒诵经的仪式和参禅、普请等活动,作了具体的规定。佛事活动与节日 主要有忏法、盂兰盆会等。忏法原为佛教忏悔罪愆的仪则和作法,起于晋代道安和慧运,历代相沿。孟兰盆会盛行于唐代,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举行供佛及憎超度先灵的法会。宋以后又有水陆法会和输伽焰口,用以为众积聚“功德”超度先灵。半月布萨之制,在汉地早已形成习惯,每逢朔望之日,聚集礼佛、供养、诵经。佛陀诞辰(农历四月初八)、成道日(农历腊月初八)、涅盘日(农历二月十五日)皆为佛重要节日,其中以佛陀诞日最为重要。此外,观音和地藏菩萨在汉地民间信仰颇盛,每逢传说中两菩萨的诞辰等节日,亦多举行佛事活动。文化 佛教自传人汉地以来,即与中士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及至隋唐时期,达到了高峰。其中,在绘画方面,历代著名画家大都精于画。如三国时吴曹不兴、晋顾恺之和卫协并称为汉地最初三大佛画家。梁张僧繇于天监中为武帝所建寺院作画极多,北齐曹仲达与唐吴道子的画质世称为“曹农出水”与“吴带当风”。特别是甘肃敦煌石窟壁画,集中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才华,为世界上现存最太的艺术宝库。唐代盛行变文,用以讲述佛经故事,讲时多配台图画(变相),对后世鼓词、弹词等说唱文学影响很大。在雕塑造像方面,有东汉的孔望山佛教摩崖刻像,自北魏起又有各种石刻、木雕、金镂、漆塑、浇铸等造像艺术,形式多样,气魄宏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风格,如敦煌、云冈、龙门石窟,均为世界文化之瑰宝。在建筑方面,历代佛教寺院不仅依照宫殿形式,而且多有发展,美轮美奂,为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华。在音乐方面,相传陈思王曹植曾制鱼山梵呗,以后龟兹等地舞乐传人内地,逐渐形成了汉地特有的佛教音乐传统。此外,佛经的翻译和佛教的发展;对中国音韵学、翻译理论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自鸠摩罗什译《大品般若》以后,译场组织完密,迄至唐代益臻完善。宋代更有译经院之设,以宰辅为润文使,成为国家正式机构。此外,伴随佛教传人的医药、历算等知识也对中国这些学科的发展超过一些促进作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