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癸巳 乙卯 戊子 丙辰八字喜土 取个带土属性的字,张墐 张楚 张扬 张墨 张岩 张可 张紫 张蕊 张柳 张莹 张澈 张笛 张橙 张夏
张墐 张楚 张扬 张墨 张岩 张可 张紫 张蕊 张柳 张莹 张澈 张笛 张橙 张夏
这事最好问评委,搜“全国高级职称考试教材郑州文力编辑部、高级职称论文评委郑州文力教授”,多省请他当评委、修订高级职称申报评审定条件。他是中国学报联盟、中国期刊联合会负责人,创办郑州论文大学全国发表中心。
是。但必须找:高级职称论文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
航瓜爱妮是种苗都被送到太空,利用那里特有的强宇宙射线辐射等对农作物的诱变作用,从中定向筛选培育出的优良新品种航瓜爱妮是经历过太空遨游的农作物种子,在其形态、产量、抗病性、营养成分及细胞遗传等方面大多数都发生了遗传基因突变。通过选育优质高效、适应本地生长的品种进行试种,试种成功后将进行推广,逐步推动航天育种的产业化、规模化。
哇!这个问题不得不答一波呀!身为历史瞎的在读生科狗都知道的名人,迫不及待想要介绍给你们呢!
1.熊庆来
这个名字是不是感觉既陌生又熟悉呢?那华罗庚这个名字是不是几乎所有人都应该认识呢?华罗庚正是熊庆来先生的得意门生。
如果你说华罗庚也不熟悉,那没关系,云南大学为了纪念熊庆来先生,专门设立了一项“熊庆来奖学金”,奖学金金额6000元!!校级特等奖学金也是6000元!可见熊庆来先生对云大的贡献有多大了。
从云大本部正门的龙门道进去,攀上“九五台阶”直达会泽院,仿佛能感受到熊庆来先生对云大学子深深地祝愿。
2.华罗庚
既然都已经提到华罗庚的恩师唐继尧先生了,那我就也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出名的数学家吧!
虽然我个人对于高数一窍不通,也正因为如此我十分佩服所有的数学家,感谢他们为数学科学做出的奉献!
3.林文勋
最后来介绍一下我们云南大学的前校长林文勋先生吧,虽然林文勋先生已经不再担任云大校长一职,但是他为云大作的贡献仍是不容小觑的。
因为林文勋先生在职期间云大评上双一流大学了呀!直接把云大的等级拉高一大截了好吗!
人终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云南大学走出去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名人,包括每一位学子。希望我们都以云大为荣,因为云大以每一位师生为荣!
在位于西门入门处的百家大道上,道路两旁修筑了许多对云南大学付出毕生心血,做出巨大贡献的前辈,有机会可以去走一走看一看,或许他们中某些人并不出名,但也值得每一位云大学子献上最真挚的敬畏!
薇诺娜,护肤品品牌 [1] ,专注于敏感肌肤产品研发,采用基于皮肤学级的方式,运用高科技生物技术。提供改善肌肤问题的产品包含舒敏保湿、美白保湿、净痘清颜、极润、紧致、柔润、防晒等系列。完美日记上周上市后,顶着美妆新国货之光,格外耀眼。而另一家化妆品公司——贝泰妮,同样惹人注目。今年双11,贝泰妮旗下薇诺娜以7亿战绩,取得了国货功能性护肤品销量TOP1。就在10月底,经过116天的创业板上市申请后,贝泰妮终于迎来过会。贝泰妮IPO计划募资15.35亿,其中4.38亿用于中央工厂新基地建设,6.9亿用于营销渠道及品牌建设,1亿用于信息系统升级,3亿用于补充营运资金。可见,贝泰妮若能成功上市,会让它借助资本的力量,提升整体竞争力。但也有不少人质疑,“药妆”背后是收割智商税。在摘掉“药妆”帽子后的薇诺娜,如何迎来爆发?如果完美日记的成功没法复制,那云南白药呢?薇诺娜的“药力”溢价在贝泰妮的招股书中,可以看出第一大股东是诺娜科技,其实际控制人为郭振宇父子,不过这二人均已加入外国国籍,还搭建了境外股权架构。“60后”郭振宇的人生很传奇,他是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终身教授,在学术生涯巅峰的时候,毅然放弃美国终身教授职位和学术研究,回国出任滇虹药业的董事长、总裁。郭振宇在2010 年,让薇诺娜品牌独立运营,并成立昆明贝泰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5 年薇诺娜亮相世界皮肤科大会,实现中国品牌零的突破。郭振宇也逐步实现了从学业向商业的转型。2017年的时候,郭振宇曾说,薇诺娜现在还只是一个专业、小众的品牌,大众的知晓度可能还不到千分之一。(薇诺娜招股书)到了2020年,贝泰妮公司旗下已有包括“薇诺娜”、“痘痘康”、“Beauty Answers”、“WINONA Baby”等多个品牌。2017年到2020上半年,公司营收分别为7.98亿元、12.40亿元、19.44亿元、9.4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4亿、2.61亿、4.12亿、1.60亿,近三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均实现超过50%的高速增长。(薇诺娜招股书)其中“薇诺娜”是贝泰妮的主打品牌,贝泰妮九成以上的利润都来自于薇诺娜,从2017年至2019年,薇诺娜的销售收入占贝泰妮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9.68%、99.85%以及99.37%。线上收入是薇诺娜的主要渠道,2020年上半年公司线上渠道销售收入占比为 83.16%。在天猫、唯品会、京东、微信四大平台实现的销售收入占薇诺娜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 55.85%、67.01%、73.18% 和 79.79%,并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也许是因为薇诺娜是微商起家的品牌,微信的私域渠道对其来说至关重要。薇诺娜品牌在今年 “女神节”的微信小程序直播战报,获得观看人数环比上涨172%,交易转化率达到了10%。
WIWA公司由Wihelm Wagner于1950 年成立,拥有50多年喷涂及流体处理经验,WIWA(威华公司)产品质量可靠、讲究实用。1998年收购Gratec公司后,公司更将业务拓展到建筑和注胶行业。德国WIWA产品包括:WIWA 挤压泵、WIWA 输送泵、WIWA 注塑泵、WIWA水泵、WIWA油泵、WIWA 喷涂机、WIWA 喷涂设备、WIWA喷枪;其产品应用领域:航海业、制管业、机械和车辆制造业、集装箱制造业、涂装线、钢结构、建筑物保护和防火、粘合等。
云南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虽然我历史在高考完的那一刻全部还给历史老师了,并且再也没学过了,但也知道云南大学曾经堪比清华北大,是抗战时期重要的后方教育基地之一,并且对于一些著名的云大名人有所了解。
一、熊庆来
说到云南大学的知名校友,就不得不提到熊庆来了,只要在云大上学,无论多不了解校史,都会对熊庆来有所了解,首先熊庆来是中国著名数学家,曾在民国时期远赴国外留学吸收先进知识,并在1937年出任云南大学校长。可以这么说,云南大学在抗战期间能成为大后方重要的教育基地,西南的清华,熊庆来功不可没。虽然我作为一名云大学子,距离当时已经十分久远,但不妨让我对熊庆来先生产生敬仰之情,我如今能在这么好的云大读书,多亏了当年熊庆来先生以及其他一众云大人的功劳啊。
二、吕正红教授
虽然我不是材料学院的学生,但经常听闻材料的同学感叹他们系的经费之充足,我便询问了一番,才知道吕正红教授的功劳占了很大一部分。吕正红可以说是云南大学在有机半导体与器件相关的专业的领头人,在国际上都是知名人物,在吕正红教授的领导下,吕正红教授课题组研制出了黑色电极的OLED屏,让不可见光转变为可见光,是一项价值重大的发明创造,而正是因为吕正红教授课题组研制出了多项发明创造,材料学院得以获得充足的经费进行实践活动。
云南大学的知名校友还有很多,在云南大学的呈贡校区百家大道上更是有知名校友雕塑,来了云大可以去了解,学习知名校友,会有很大的收获。
该校文、史、哲、外语、图书馆学科长期以来在学术上相互渗透,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为中心的学术交流和协作关系,并且在楚文化研究和明清文化史研究方面形成一定的优势。鉴于这种情况,学校于1996年4月成立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这就是本申报机构--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前身。本中心为跨学科研究中国文化的机构,涉及历史、哲学、文学等学科,下设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研究室、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室、楚文化与楚地出土文献研究室等机构,办有《人文论丛》辑刊。全中心现有专职科研教学人员1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校内兼职人员5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2名。在校内专兼职人员中,共有16人分别从英国、德国、中国复旦、华中师大及武大获得博士学位。科研队伍年龄结构合理,以中青年为主,富有朝气和敬业精神,高职称和高学历者较多,科研能力强。这支队伍精明强干,善于深入学术前沿,从事综合性、创发性的研究。在人员配制上,我们注意突出中国文化研究的综合、交叉、边缘学科的优势和互补。我们聘请了国内外的知名专家担任我中心的兼职教授,如北京大学的陈来教授、复旦大学的王振忠教授、中山大学的李宗桂教授、荆州博物馆的彭浩研究员和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工藤元男教授等。萧 父教授为我中心顾问。我们还聘请了十数名中外知名学者为顾问。 经过四年的努力,本中心的硬件设施具有相当规模。此次重新组建本中心,学校在用房相当紧张的情况下,仍毅然腾出人文馆(逸夫楼)东侧五楼和七楼之全部及九楼之大部,专门供我中心做办公用房和资料用房,面积已逾500平方米。中心现有电脑 台,科研人员人手一台(均在家使用),已出现了办公自动化的趋势,办公室拥有电脑32台,传真机2台,打印机4台,扫描仪3台,复印机2 台,服务器2部,网络交换器1部,UPS10个,各专兼职人员均已上网,人均终端数为1.2个。除了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文、史、哲三个资料室的图书资料外,本中心还购置了更加专业化的图书资料6100册,中文报刊71种,外文报刊34种,基本上能够满足需要。我中心在利用图书资料方面得天独厚。所在的人文馆(逸夫楼)有四个相当丰富、实用且又集中的图书资料库,它们分别是:(一)学校图书馆的分馆--国家教育部武汉大学文献信息中心,其中有西文原版书近38000册,现刊及报纸500余种,文科工具书4000余册港台报刊40余种;(二)哲学系资料室,其中有中文图书54550册,外文图书7140册;中文期刊677种;外文期刊224种;(三)历史系资料室,中外图书8.0000万册,中外港台期刊270种;(四)中文系资料室,中外图书6万册,合订本期刊1万册,港台书1000册。此外,距离人文馆不远处,还有校图书馆特藏部,其中有线装书 册。所有这些,使我中心专兼研究人员在借阅图书资料方面十分方便。如果本中心能够被批准为国家重点科研基地,将能使我中心的研究设施上一个更高的台阶,迈向世界一流水平。我中心以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特别是其中的中国古代史博士点)、中国哲学博士点、中国语言与文字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点为依托,培养中国文化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我中心主办的《人文论丛》辑刊(已出版四辑),以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成果为主,并在研究中国人文精神和中国文化转型上独具一格,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一定的声望并具有一定的影响。 中心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为重心。全中心相继承担国家、国家教育部和省级重点项目、国际资助重大科研课题、企业委托课题等45项(其中专职人员29项,兼职人员16项),如国家社科项目“战国时期楚系简牍的综合研究”、“近50 年出土之哲学文献与中国哲学史”、“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从国门打开到甲午战争前中日西学传入之比较”、“20世纪中国哲学学派与思潮”、“中国20世纪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研究”等;教育部社科及教学研究项目9项,如“中国古代哲学与日本现代化”、“清代盐业管理与盐业政策研究”、“传统哲学的人文精神与人生智慧”等;省级重点项目4项,如“古今中西之间--中国文化及社会的近代转型”、“楚国简牍的综合研究”、“英国近代文化中的清教精神与英国的近代化”等;外资项目3项,如“近代日本人的禹域踏查研究”、“丸山真男的近世日本思想史研究”等。专兼职科研人员总计获得各项科研经费 万元。自1996年以来,全中心已正式出版学术著作58部(含合作完成,其中专职38部,兼职20部),萧 父的《明清启蒙学术流变》、《吹沙二集》、冯天瑜的《明清文化史散论》(第2版)、《人文论衡》、陈伟的《包山楚简初探》、郭齐勇与吴根友的《诸子学志》、陈锋等的《中国俸禄制度研究》、杨华的《先秦礼乐文化》、昌切的《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等专著出版后,引起了同行专家的称赞和关注。其中冯天瑜的《东亚智慧与可持续发展》、李工真的《德意志道路--德国现代化研究》还受到了国家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本中心以第一署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28篇,其中专职243篇,兼职85篇;其中国内刊物319篇,国外刊物9篇。萧 父、冯天瑜、郭齐勇、龙泉明等论文多次为《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有影响的二次文献转载;徐少华、彭富春、李少军等分别以英、德、日文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陈锋、张建民、陈文新、李维武、吴根友等在国内专业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深受同行专家的好评。截止2014年来,专兼职人员共有17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其中专职人员获奖9项(省部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其他奖3项),兼职人员获奖8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其他奖项1项),其学术成就,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心以学术研究为主,同时也进行高级人才的培养。为研究生、本科生开设了有关中国文化的各门课程,如冯天瑜教授为博士生开设的“中国文化史”、“元典精神与文化”、“明清文化史”及“文化史研究方法论”,郭齐勇教授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的“儒家哲学”、“哲学史方法论”,陈伟教授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的“楚地出土文献研读”、“先秦历史地理与文化研究专题”,徐少华教授为硕士生及博士生开设的“楚文化研究”,陈锋教授为硕士生及博士生开设的“清代经济史”、“清代财政史”,张建民教授开设的“中国经济思想史专题”、“区域社会史研究”,陈文新教授开设的“明清文学专题研究”,李维武教授开设的“人文科学概论”,谢贵安开设的“中国文化史史料介绍”,杨华开设的“先秦文化史”,等等。自1996年以来,本中心的专兼职研究人员(注:是否不包括校外兼职人员?另还需要加入招收的研究生)招收硕士83名(其中专职人员招收46名,兼职人员招收37人),博士研究生64名(其中专职人员招收33人,兼职人员招收31人),其中33名硕士(专职招收的23名,兼职招收的10名)和19名博士(专职招收的13人,兼职招收的6人)已经毕业并获学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如冯天瑜教授的博士生段超,已承担了国家民委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少数民族传统教育思想及其在当今的应用”,并已于2000年9月出版了《土家族文化史》专著,受到了同行学者的好评。郭齐勇教授的博士生丁为祥的博士论文《张载哲学研究》、丁四新的《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均得到学术界好评,并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中心还接受了多名国内访问学者。事实说明,本中心正逐步成为国内培养中国文化高级专门人才和国内同行研习中国文化的重要基地。
土木工程实验中心是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科的专业教学实验和科学研究实验中心。是在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结构实验室,岩石力学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施工实验室,给水排水实验室和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土力学实验室,建材实验室的基础之上于2000年8月新武汉大学成立之际合并组建而成。该中心现设有工程结构实验室、岩土力学与道路桥梁实验室、工程施工实验室、给水排水等四个实验室。中心总面积3700余平方米,拥有仪器设备700多台(套),价值1758万元以及大量的试验工具。中心配备有一个864平方米的结构试验大厅、华中地区最大的L型反力墙,拥有日本公司生产的真三轴材料试验机、美国生产的电液伺服控制应力路径动三轴仪(stx—200)、富丽通达公司生产的电液伺服液压系统、大吨位的现代化预应力施工检测设备等大型仪器设备。同时购置了最新的道路桥梁检测装备以及一大批静动态精密信号采集分析系统和检测仪器设备,水处理及消防实验设备。中心实验设备齐全,保障了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正常开展。同时,依托武汉大学工程检测中心和武汉珞诚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开展社会服务。中心依托武汉大学学科的人才优势,已形成了一批把握中心发展方向、指导中心建设的高水平专家队伍和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队伍。中心采取专家+骨干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的师资队伍模式。中心现有正教授22人(其中包括15位博士生导师),副教授31人(其中包括1位博士生导师),高级工程师3人,形成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家——骨干教师——教辅人员组成的实验教学队伍。他们大部分都活跃在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第一线。同时将参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厦门国际机场改扩建,武汉长江隧道,武汉客运站等国家重大工程中的科研项目提炼并开设了综合型、创新型实验项目,用于实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中心在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人才。在历次国家数模竞赛、结构设计比赛及省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多篇学术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中心面向校内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学院等2个学院的4个本科专业开设不同类型的实验,同时还承担了硕士生的结构实验课程。特别是承担了大量的博士及硕士生的毕业研究性试验。在保证课堂实验教学的前提下,中心场地对我院所有师生开放,中心仪器设备对校内校外开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每年都有校外单位来中心做工程实验,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土木工程实验中心现开设试验课如下:工程结构实验教学实验项目混凝土梁正截面和斜截面破坏试验(面向水利水电学院农水专业、土木工程专业,6个学时)。电阻应变片的粘贴与保护,桥路连接,鱼腹梁静载试验以及动应变的测量(面向土木工程专业,8个学时)。岩土力学实验教学项目土的液塑限,土的压缩以及土的剪切等三个试验(面向水利水电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每个试验2个学时)。道路桥梁实验教学项目路基路面击实试验,弯沉试验,平整度试验,抗滑性能测定试验等4个学时的工程实验,针入度试验,软化点试验,延度试验等2个学时的建筑材料实验(面向土木工程专业)。施工实验教学项目千斤顶校核试验,预应力张拉试验(面向土木工程专业,2个学时)。给水排水实验室水质净化,建筑给排水及消防等试验(面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共计56个学时)。 武汉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是在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力学实验室和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力学实验室基础上于2000年8月新武汉大学成立之际合并组建而成,涵盖固体力学与流体力学两大力学学科领域。2001年中心通过湖北省教育厅合格实验室评估。2006年被评为湖北省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现有专职实验教学教师17名,专职实验技术人员19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22名。设有材料与破坏力学、振动力学、水力学流体力学、力学仿真四个实验室;其中水力学流体力实验室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中心总面积6805平方米,拥有853台(套)仪器设备...力学实验教学中心遵循“坚持教学改革,重在教书育人”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造、创新、创业”的复合型人才为宗旨,团结协作、锐意进取,不断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成绩中心配备了英国英斯特朗公司生产的电液伺服动静态材料试验机、日本鹭宫公司生产的2米×2米振动试验台、美国TSI公司生产的PIV粒子图像流速场仪和拟动力实验系统等一批大型精密试验设备,拥有国际通用的ansys、abaqus、adina等大型有限元软件。中心实验设备齐全先进,达到教育部要求,保障了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正常开展。中心大楼安装了监视、防盗报警器等现代化智能设备,并聘请专业物业公司进行24小时不间断安全管理。中心自主研制了流线演示实验仪、能量方程演示仪、转动滑动摩擦实验机和卧式拉伸实验机等二十余种仪器设备,中心自制的水力学流体力学仪器设备和创立的水力学流体力学实验教学模式已被全国二十多所高校采用。在国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中心建立了专属网站,用于网上辅助教学和科学研究,实行学生网上预习实验、网上预约实验时间、网上辅导答疑等。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中心不断改进与更新实验内容,适时更新实验教材。近年来分别出版了力学系列理论教材、实验教材和特色教材,满足了力学实验教学和改革的需要。中心依托武汉大学力学学科的人才优势,已形成了一批把握中心发展方向、指导中心建设的高水平专家队伍和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队伍。中心现有正教授7人(其中包括五位博士生导师),副教授6人,高级工程师9人,他们大部分都活跃在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第一线。同时将参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中的科研项目提炼并开设了综合型、创新型实验项目,用于实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年来中心教师已发表力学实验教学与改革研究论文13篇,主持完成科研课题357项,科研经费3704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36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56篇),承担校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16项,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2篇,获得校级以上教学奖励13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1项。“水力学流体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获2005年度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水力学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理论力学2007年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结构力学被评为湖北省优质课程中心在力学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历次国家周培源力学竞赛、数模竞赛、结构设计比赛及省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共有27项人次获奖,14名工程力学专业学生湖北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奖。中心面向校内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测绘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等7个学院的15个本科专业开设不同类型的力学实验,同时还承担了硕士生与博士生的力学实验课程。在保证实验教学的前提下,中心的仪器设备对校内、外开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每年都有校外单位来中心做工程实验,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1、建筑物检测与加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岩土与结构工程安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3、水工岩石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湖北省大型岩土与结构工程安全控制研究产业技术创新基地 1、武汉大学工程检测中心2、武汉大学灾害监测与防治研究中心3、武汉大学重大工程安全与技术研究院 1、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研究所2、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结构振动研究所3、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钢结构研究所4、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结构破坏数值仿真研究所5、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结构减灾防灾研究所6、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水工金属结构安全检测研究所7、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结构风工程研究所8、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研究所9、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项目管理研究所
《石油勘探与开发》主要开辟“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综合研究”、“学术讨论”等栏目,刊登石油勘探、开发及工程领域具有创新性、能够反映国内外石油工业重大成果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为世界先进石油理论技术进入中国,中国石油工业界的科研成果走向世界搭建了高端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平台。《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2011年影响因子在全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分别排名第2、第3,连续7年在能源类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9次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奖;3篇论文分别被评为2009、2010、2011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2012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国家科技部2008、2011年评选两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石油勘探与开发》连续两次获此殊荣。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7—2012年发表的论文中挑选出5 000篇代表中国最高学术水平的研究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发表的22篇论文获“领跑者5000(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提名,目前正在公示。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发布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结果,《石油勘探与开发》连续3届获中国学术期刊最高级(A+)评价,被评为“中国权威学术期刊”。《石油勘探与开发》以中文、英文两种语言在全球同时发行,国外作者论文翻译成中文在中文版发表。英文版在全球最大出版商爱思唯尔(Elsevier)的ScienceDirect平台上全球发行。《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年英文版论文全球下载量23 019篇次,为历年最高。《石油勘探与开发》英文版读者分布在包括美国、英国、俄罗斯、伊朗、法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巴西等主要产油国在内的83个国家和地区。如今《石油勘探与开发》在国际上已具有学术影响力,国外学者投稿逐年增多,发表论文引起国外广泛关注。《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主管,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主办的是由石油技术类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1974年创刊,为国家级技术类科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