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微波射频电路投稿期刊

发布时间:

微波射频电路投稿期刊

上海交通大学于1921年在电机系设立了“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门”,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立了电信系,1958年重建为无线电系,1978年改名为电子工程系。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设有 “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 二个一级学科,均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四个二级学科为“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为国家重点学科。电子工程系所涉及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图像通信、移动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通信及网络安全、集成电路设计、微波射频电路与天线技术、信号处理、电子测量技术等。拥有“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安全综合管理技术研究”上海市重点实验室、“数字媒体处理与传输”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与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联合研究院和实验室,如上海交大-微软联合研究院、上海交大-IBM联合研究院、上海交大-贝尔通信与网络联合实验室、上海交大-三星电子联合实验室,上海交大-丽台联合实验室等。 电子工程系围绕国内外信息领域前沿技术和国民经济建设需求,以及学科发展建设目标,制定、实施科研和教学计划。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国防重点预研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攻关项目、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注重解决科研成果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关键技术和工艺,不少科研成果已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系的组成· 现代通信研究所 · 无线通信技术研究所 · 图像通信研究所 · 光纤通信技术研究所 · 信号处理与系统研究所 图像通信研究所浏览次数:23731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6-09-14 13:24:39上海交通大学图象通信与信息处理研究所(简称图象通信所)组建于1998年,致力于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系统、先进信源信道编码、无线视频传输、网络多媒体信息处理及ASIC芯片设计等技术研究。所长张文军教授曾是国家HDTV专项总体组组长、教育部首批长江特聘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图象通信所是上海市科委与上海交大共建的上海数字技术中心的依托单位,是教育部高校首批网上合作研究中心——数字技术网上合作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和牵头单位,也是上海市数字电视联合实验室,上海市重点实验室-数字媒体处理与传输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上海市图像图形学会的挂靠单位。在学科上属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在该学科的两个二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上招收博士、工学硕士和工程硕士,设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图象通信所现有教职工30余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 9名,在读研究生,包括博士、硕士、工程硕士200余名。在数字电视广播和宽带无线图象传输、数字媒体普适计算和处理、网络多媒体、数字媒体内容制作与应用、芯片与系统等方面具有坚实的研究基础。近年来,发表大量学术论文,为主组织每年一届的工博会数字电视与无线多媒体技术国际论坛,聘请数十名国际知名学者和教授担任客座教授和研究员。 图像通信所长期从事视音频压缩编码算法、系统、硬件和软件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研究,是我国在数字电视广播及数字媒体处理与传输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之一。近10年来,图象通信所共完成各类国家重大和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自然基金项目、863项目等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其中,张文军教授领衔的国家HDTV总体组于1998完成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代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功能样机,1999年完成的第二代系统成功地进行了国庆50周年庆典的HDTV现场转播试验,开创了我国数字电视研究开发的新局面。交大提出的数字电视单载波地面广播传输系统ADTB-T总体性能优于美国的ATSC标准和欧洲的DVB-T标准,突破了单载波在高速移动、大容量接收和单频组网等国际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数字电视中间件、机卡分离和SOC芯片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3TNet网络流媒体和新一代视频编解码技术、数字媒体内容制作和网络化非线性编辑等方面已经取得重要进展。 光纤通信技术研究所浏览次数:18267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6-09-14 13:29:15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页: "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国家计委和国家教委批准建立,以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为依托,1996年3月国家教委(教技【1996】8号)批准实验室对国内外正式开放运行。 实验室位于上海交通大学浩然高科技大厦17楼,实验用房约580平方米。 主要依托于电子信息学院光纤技术研究所和理学院应用物理系现代光子学研究所。实验室拥有一支由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包括著名学者、美国工程院院士厉鼎毅博士,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煦教授等。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21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7人。 实验室配备了多用户工作站、蓝宝石激光器系统、微处理器分析系统、精密反射仪、光学光谱分析仪、掺铒光纤放大器等三十台价值在10万元以上的先进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1200万元。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全光通信网技术研究、区域光纤通信网技术及应用研究、光导波及光子学器件基础技术研究等,并在这些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目前在读博士后3人,博士研究生35人,硕士研究生37人。针对专业特点,开设了多门教学实验课程。 全光通信网是目前国际前沿研究领域,实验室率先于90年代中期在国内提出全光通信网研究计划建议,并获得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支持。 这是我国政府部门首批支持的全光通信网研究项目。实验室于1998年建成了国内第一个具有完整网络层次的三节点城域全光自愈试验环网和四节点城域全光自愈双环试验网。 经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科委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认为:"技术上具有九十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 并具有特色和多方面重要创新。在中国全光通信网络研究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提出和验证了多种创新的节点结构,特别是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光自愈环结构。已完成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全光通信网实用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该项成果已走向产业化。 在区域光纤通信网方面,实验室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委的重点研究项目。如在区域光纤通信网在国防军事领域的应用研究方面,承担有国防科工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SDH多环综合通信网",主要研究提供高可靠性多路由自愈环路的话音、数据和图视综合通信网络平;"光交换矩阵"研究,是高速区域光纤通信网多路由选择的关键器件。同时开展光纤通信网连到用户家庭的 "最后1公里"-接入网的研究工作。 在光导波及光子学器件、光学非线性方面,主要研究工作有:1)研究和开发各类支持DWDM大容量光纤通信网的无源光器件,探索研究各类新型光器件及其在大容量光纤通信网络中的应用等。 2)研究非线性光学中多波相互作用及光纤中的光学非线性效应;色散及非线性对光信号传输的影响及其利用。 3)在导波光学研究方面,建立了渐变折射率光波导精确的色散方程,在物理上阐明了WKB方法的近似实质;每年有多篇SCI/EI论文发表。4)在特种光纤及器件方面,研究包括抗辐照光纤在内的特种光纤(包括石英光纤和有机塑性光纤两大类)及器件,研究这类光纤的耐辐射机理和辐射加固技术。由我实验室研究成功的抗辐照特种光纤作为光纤通道耦合器,已成功地应用在1999年5月10日发射上天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C星的遥感仪器中。经中日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组织的在轨测试表明,使用光纤通道得到的图象清晰,其图象质量可与美国1998年发射的NOAA-15卫星相当。 实验室在"九五"期间共获资助科研项目136项,经费1313.75 万元,其中"863"项目16项、攀登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省、部委项目50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取得专利6项,获各类科技进步奖7项,出版专著3本。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51篇,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98篇, 国内一般刊物上发表论文85篇。 实验室与一些国际著名的学术团体和机构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和合作。曾于1994年~1999年与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开展了技术合作TC(Technical Cooperation)项目,进行了7人次的技术合作与交流。 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在全光通信网方面开展了合作研究。 跨入2000年,全球信息通信特别是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在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实验室将在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特别是注重培养年青的科技人才,并根据国内外光纤通信领域的发展趋势,制定更高的研究目标。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学校、研究机构和公司企业在光纤通信技术领域的合作。注重将研究成果产业化。为提高我国在国际上信息通信领域的地位、培养国家急需的通信技术人才,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能力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信号处理与系统研究所 信号处理与系统研究所的前身是雷达技术研究室,该研究室1980年经中船总批准建立。为适应国内外形势和技术发展的要求,1990年起改为“信号与信息处理教研中心”。 经多年的积累与发展,2006年经上海交通大学批准成立“上海交通大学信号处理与系统研究所”简称“信号所”,主要从事雷达信号处理, 数字信号处理,通信信号处理、语音、音频、多媒体信号的压缩编码、DSP应用等。信号所现有教师10人,研究生近百人 ,下属5个主体实验室。长期以来,信号所在信号处理相关的基础研究,软件开发,硬件制作上积累了丰富的成果,技术与经验。

我这里有蛋疼的流量限制......就不在上传了 查看原帖>>

射频电路要快速入门,不可能的。这东西对经验要求十分得高,除非能找到一个很好的老师或者师傅,他愿意倾心相授。不过你也可以做一些工作。1、复习一下高等数学,既然有研一基础,恐怕数学上应该有一些积累。主要是一些积分变换(傅立叶、拉普拉斯、Z),常微偏微方程这些东西,在微波和电磁波领域,最基础的就是麦克斯韦方程,经常跟它打交道,你的数学基础好,会省力很多,也容易做论文什么。2、有空的话,温习一下电路基础里面的分布参数电路,模电中的基本放大电路,高频电子线路。另外,你得补一下微波方面的课程,我记得我本科的时候,微波有三门课,应用电磁学(应该是对应你的微波原理),微波与光导波技术,射频电子技术(属于高频加强版,但不是高频,高频是另外单独的课程)。也可以再看看《高速数学设计》这本书,可能有用。射频电路这个领域难度很大,进步比较慢,不过做的人很少,找工作容易。

重点把s参数搞透,smith圆图吃透。最好看一下信号完整性这本书。《微波与射频技术》是由彭沛夫、张桂芳编写的一本书籍。电路:由金属导线和电气、电子部件组成的导电回路,称为电路。在电路输入端加上电源使输入端产生电势差,电路即可工作。有些直观上可以看到一些现象,如电压表或电流表偏转、灯泡发光等;有些可能需要测量仪器知道是否在正常工作。按照流过的电流性质,一般分为两种。直流电通过的电路称为“直流电路”,交流电通过的电路称为“交流电路”。

微波毫米波电路投稿期刊

或许可以考虑如下两类:TN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1.电子学报 2.中国激光 3.半导体学报 4.通信学报 5.电子与信息学报 6 .光电子、激光 7.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8.激光杂志 9.激光技术 10.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11.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12.量子电子学报 13.应用激光 14.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15.电子技术应用 16.半导体光电 17.激光与红外 18.电信科学 19.半导体技术 20.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21.现代雷达 22.信号处理 23.电波科学学报 24.电视技术 25.压电与声光 26.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7.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8.红外与激光工程 29.电路与系统学报 30.光电工程 31.光通信研究 32.微电子学 33.通信技术 34.光通信技术 35.液晶与显示 36.微波学报 37.广播与电视技术 38.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39.数据采集与处理 40.红外技术 41.电子元件与材料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1.计算机学报 2.软件学报 3.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4.自动化学报 5.计算机科学 6.控制理论与应用 7.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型学学报 8.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9.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10.控制与决策 11.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12.计算机工程 13.计算机应用 14.信息与控制 15.机器人 16.中国图象图形学报.A版 17.计算机应用研究 18.系统仿真学报 19.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20.遥感学报 21.中文信息学报 22.微计算机信息 23.数据采集与处理 24.微型机与应用 25.传感器技术 26.传感技术学报 28.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9.微型计算机 30.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射频微波的就业情况我不清楚,但微波雷达,尤其是平面雷达,是国内产业的短板。 一个FMCW测距的平面雷达,火柴盒大小,成本估价几十元,我们却不得不以3000-4000的价格从国外大批量进口,因为国内的厂家技术水平太低,样品都有困难,更谈不上稳定可靠了。 据我所知,要想请人兼职帮着设计一个平面雷达天线,价格很昂贵。记得1995~1996年我会组装和调试电脑(兼容机),几家公司同时请我兼职,因为当时会调试电脑的人太少了(在DOS系统下调试电脑比Windows难多了,会的人少),那时我还在上大学。 我认为有市场就有就业机会,而射频微波这个行业市场极大,虽然目前大多用国外的产品,那是不得已!因为价格太高!因此这也给国内厂商带来了很大的利润空间(就是个小印刷电路板加几个分立元件,特适合批量生产,成本才几十元。 外国的公司一面搞技术垄断,一面卖给咱三四千元一个,国产的就算卖1000也能把他们挤出去!没准还能出口,谁不愿意做?)。可目前国内厂家很难拿出这样的产品,瓶颈多在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 所以,如果使我是你,我会选择射频微波。

射频很好啊,现在什么都是无线的。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投稿期刊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是电子信息类学科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目的是满足学生以后从事微波天线以及射频类的相关工作需求。我整理了电磁场微波技术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在对“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中,分析了目前该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课程特点和“三本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了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和天线理论三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加强了该课程与工程实际的结合,适应了三本学校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并通过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具体改革措施,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尤其是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工程实际;考核制度

作者简介:张具琴(1980-),女,河南信阳人,黄河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讲师;贾洁(1982-),女,河南安阳人,黄河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助教。(河南郑州45006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54-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作为信息主要载体发展方向的高频电磁波—微波,不仅在卫星通信、计算机通信、移动通信、雷达等高科技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已经深入到了各行各业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对于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来说,电磁场、微波技术与天线类课程在目前及今后都是不可缺少的主干专业课程。[1,2]但由于该课程的自身特点及对于该课程教学的一些传统认识,使得学生对该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不能满足国内对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及其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针对三本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真分析了该课程教学中的问题,结合课程特点和“三本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事实性知识传授为教学目标,即课程内容是介绍“是什么”“为什么”,而缺乏“怎么做”“怎么用”,过分强调理论,而缺乏对知识的实际应用。

目前该类课程所用教材多为一本学校编著,这些教材整体突出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理论分析的严密性。对于理论基础一般也较为薄弱、更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三本学生来说算是“天书一部”,学习起来也“味同嚼蜡”,教师授课也是事倍功半,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很多三本学校对该课程的开设是“形同虚设”。

该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很少涉及该课程的实际知识应用和人才就业的方向指导,结果学生学完后除了知道有很多公式推导外,对该课程其他方面相关内容知之甚少,所以缺乏学习动力,教学效果不佳。

对于该课程的考核制度多为“一刀切”模式,即“考试分数定高低”,未能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差别,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改革方法和措施

1.改革传统的事实性知识传授的教学目标,更注重对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具体理论的应用实例分析,[3]使学生对电磁场和微波的实用性有较好的认识;增加微波技术在新科技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的一些例子,使学生有更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课程中很多知识点的引入,都以思考题和小的科研课题的形式提出,使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研究能力得到相应的锻炼。

增开相应的微波实验项目,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很好提高,考虑到实验室建设的成本的问题,可以通过先引入微波的仿真实验项目或者引入与现有的大学物理实验、通信原理实验等成熟实验项目相结合的实验项目。[4]

2.突破传统的一本院校所编教材的限制,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具有生命力的知识基础和必要技能,以满足高素质应用人才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的需求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注重将“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和“天线理论”有机结合,采用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结合的自编的简本教材为授课教材,把天线及应用作为扩展补充教材,将三者精要贯穿于教学中。这大大节约了理论教学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实践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应具有的实践能力。

具体教学内容方面:加强了该课程中的最基本的电磁场的概念、定理的讲解,力求夯实该门课程的基础;增加了微波在新科技中的应用和微波的发展前景的介绍和大量的网络理论应用实例分析等,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兴趣的建立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针对该门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对于只是涉及而非重点内容大胆删减或者采用增加附录的形式直接给出,这样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对于课程中的概念采用“量纲分析法”,使学生对概念的物理意义有更深地理解,应用起来能够更加娴熟;对于其他新知识的引入采用“概念—方程—新概念”教学模式,顺着学生的理解思路,水到渠成;更加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每个具体的理论讲完后,立即有相应的实例分析,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

3.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开展“以应用为基本出发点”的理论教学方法研究

(1)以应用为本,确定理论教学的研究方法。在教学大纲和简本教材中,弱化理论讲解,重视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主要采用“用什么理论,讲什么理论”和选学、自学内容相结合的模式,即让大多数学生学到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又让学有富余的学生得到更深层次的提高。

(2)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与应用能力的训练。改变传统的纯理论讲解、缺少实际应用实例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讲解、实例分析、习题课相结合;以思考题和小的科研课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能力与应用能力训练。

(3)具体教学方法中,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尤其是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教学。对于主要理论、公式的推导,以板书教学为主,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而对于一些介绍性知识、实例讲解和仿真实验方面,可辅以多媒体教学和动画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知识量。

(4)注重案例教学。例如,以往年学生的毕业设计为案例,阐明微波是如何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提出目前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方向和技术瓶颈,鼓励同学们探索和研究,力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相互穿插,相辅相成,使学生真正从这门课程中学到“实惠”,即掌握了具体知识的应用,也为其以后的就业指明了方向。

(5)开设“第二课堂”教学法。针对学生层次的差异,可以采用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给出小型科研调研题目等方式,[5,6]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充分利用黄河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的校企业合作平台,让学生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充分参与到微波天线企业一线的科研和生产中,在理解整机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研究实际的产品部件;通过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工程技术人员之间对出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更全面地思考和理解问题,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最新的知识,适应科技高速发展的需要,实现与时俱进。

4.改革传统的考核制度“一刀切”模式,开辟“多样化的柔性”考核制度

结合“因材施教”的指导方针,认真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强“第二课堂”的作用,开设“老生研讨课”,加重过程考核,提出开卷考试制度等方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传统的终结性考核以理论知识、标准答案、闭卷形式为主。改革后的考核方式更加注重过程考核,加入调研报告成绩,课程小结成绩实,实践环节成绩;考试试卷上增设选做题目、课程设想等,给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学能力;考试采用开卷形式,重视知识的应用而弱化死记硬背,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的考核。

另外,本课程的教学中也广泛利用网上电子教案、习题库等教学资源,为学生的自学和课后复习提供了一定的空间,随着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教学中可利用校园网实现网络教学、在线测试、在线答疑。

三、改革实践的效果

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整,理顺并抓住了根本,节省了时间,避免了枯燥繁冗的数学推导过程,使学生接触更多的工程实践,适应了三本学校的应用型人才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避免了学生对该课程中一些难而无用的知识纠结,侧重工程实际应用,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大大提高;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全面地调动,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灵活、学习兴趣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改革后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的学习中,通过亲身体验和相关内容的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促进学生掌握了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本课程的合格率达到了95%以上,优秀率将近40%;有近50%的学生投入到该课程的研讨式学习和科研课题研究中,6名同学在科技期刊上发表了科研论文;三届毕业设计有13名学生做了该方向的课题,[7]其中3名同学取得了优秀毕业设计的成绩;在两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2名同学选择了该方向的创新设计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该方向的就业率和考研率都有很大提高,2005级以来三届近400名毕业生中就有15名学生从事该方向工作,实现了我校该方向就业的零的突破,有近30名毕业生选择该方向为研究生报考方向。

四、结束语

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在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教学改革任重道远,要培养出既具有理论知识基础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适应时代的高素质应用人才,必须与时俱进地调整和充实教学的各个环节,协调和配合好教学体制和机制的多方面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盛振华.电磁场微波技术与天线[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

[2]李丽华.论三本院校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课程教学[J].投资与合作(学术版),2010,(9):64-65.

[3]陈帝伊,刘淑琴,许景辉,等.“电磁场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4):116-117.

[4]杨再旺,张淑娥.谈《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方法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5,(S1):147-150.

[5]陈宏,费跃农,郑三元,等.研究性学习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5):108-110.

[6]刘云.浅谈“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中的创造力培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2):8-9.

[7]郑娟,蒋军.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方向毕业设计指导[J].黄山学院学报,2009,(3):125-127.

这方面的期刊有:1.《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由南京电子器件研究所主办。办刊宗旨是面向21世纪固体物理和微电子学领域的创新性学术研究。刊登的主要内容为:无机和有机固体物理、硅微电子、射频器件和微波集成电路、微机电系统(MEMS)、纳米技术、固体光电和电光转换、有机发光器件(OLED)和有机微电子技术、高温微电子以及各种固体电子器件等方面的创新性科学技术报告和学术论文,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国家固体电子学方面的科技水平。2.《中国邮电高校学报》(英文版)是由六所高校(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吉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学院,及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于1994年联合创办, 北京邮电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以“信息学科”为特色的学术性科技核心期刊。现为季刊,大16开。主要刊载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自然语言处理、高等智能、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相关基础技术领域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综述以及学位论文等。它是以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技术创新,实现通信现代化和科学技术进步为宗旨。如果我的回答能帮到你一点点,请及时采纳。

微波期刊投稿费用

现在知网收录的期刊,基本要求2-3个版面起发,算下来大概是3500-6000字符,版面费会在1千-2、3千的样子。具体实际情况还是要看刊物的。

像普刊的版面费,基本是和文章的字符数相关,字符数越多,自然版面费就越高!

对于普刊来说,大部分刊物在4000-8000字符左右,算足够了。

万方、龙源、维普、超星这些数据库收录的刊物,可以1版起发,1版的字符会在2000-3000左右,版面费几百元上下。

也有那种按篇算的,不过也是根据文章字符数来看。

学报一般是1000-3000元左右。核心期刊对文章的要求非常严格,而且需要长篇,基本费用以万为单位。

所以,由此可见,大部分期刊的费用是在200-1000元内。

期刊的价格,通常和期刊的质量成正比,不过这一点比较局限于普刊。不少核心是不要钱的,但对质量的要求很高。

像教育类跟医疗类的期刊比较抢手,价格会比其他专业方向的期刊贵一些。

期刊发论文多少钱正常,因为要看她发了什么文,犯了什么罪,这个国家有条件的,该怎么发就怎么发?

期刊发论文多少钱正常发表一篇论文要花费500-3000元,省级期刊如果是代发的话价格一般是一千左右。也有的刊物只需要几百块。国家级的期刊价格一般在一千块以上,也有的特别好的期刊价格是几千块。如果是核心期刊的话,价格最起码是好几万。发表论文的时候一定不能一味的图便宜,因为有可能那个便宜的期刊根本没用,不能为你的事业做出任

路微波主任发表的论文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是电子信息类学科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目的是满足学生以后从事微波天线以及射频类的相关工作需求。我整理了电磁场微波技术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在对“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中,分析了目前该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课程特点和“三本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了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和天线理论三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加强了该课程与工程实际的结合,适应了三本学校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并通过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具体改革措施,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尤其是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工程实际;考核制度

作者简介:张具琴(1980-),女,河南信阳人,黄河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讲师;贾洁(1982-),女,河南安阳人,黄河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助教。(河南郑州45006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54-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作为信息主要载体发展方向的高频电磁波—微波,不仅在卫星通信、计算机通信、移动通信、雷达等高科技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已经深入到了各行各业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对于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来说,电磁场、微波技术与天线类课程在目前及今后都是不可缺少的主干专业课程。[1,2]但由于该课程的自身特点及对于该课程教学的一些传统认识,使得学生对该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不能满足国内对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及其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针对三本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真分析了该课程教学中的问题,结合课程特点和“三本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事实性知识传授为教学目标,即课程内容是介绍“是什么”“为什么”,而缺乏“怎么做”“怎么用”,过分强调理论,而缺乏对知识的实际应用。

目前该类课程所用教材多为一本学校编著,这些教材整体突出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理论分析的严密性。对于理论基础一般也较为薄弱、更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三本学生来说算是“天书一部”,学习起来也“味同嚼蜡”,教师授课也是事倍功半,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很多三本学校对该课程的开设是“形同虚设”。

该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很少涉及该课程的实际知识应用和人才就业的方向指导,结果学生学完后除了知道有很多公式推导外,对该课程其他方面相关内容知之甚少,所以缺乏学习动力,教学效果不佳。

对于该课程的考核制度多为“一刀切”模式,即“考试分数定高低”,未能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差别,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改革方法和措施

1.改革传统的事实性知识传授的教学目标,更注重对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具体理论的应用实例分析,[3]使学生对电磁场和微波的实用性有较好的认识;增加微波技术在新科技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的一些例子,使学生有更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课程中很多知识点的引入,都以思考题和小的科研课题的形式提出,使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研究能力得到相应的锻炼。

增开相应的微波实验项目,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很好提高,考虑到实验室建设的成本的问题,可以通过先引入微波的仿真实验项目或者引入与现有的大学物理实验、通信原理实验等成熟实验项目相结合的实验项目。[4]

2.突破传统的一本院校所编教材的限制,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具有生命力的知识基础和必要技能,以满足高素质应用人才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的需求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注重将“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和“天线理论”有机结合,采用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结合的自编的简本教材为授课教材,把天线及应用作为扩展补充教材,将三者精要贯穿于教学中。这大大节约了理论教学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实践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应具有的实践能力。

具体教学内容方面:加强了该课程中的最基本的电磁场的概念、定理的讲解,力求夯实该门课程的基础;增加了微波在新科技中的应用和微波的发展前景的介绍和大量的网络理论应用实例分析等,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兴趣的建立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针对该门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对于只是涉及而非重点内容大胆删减或者采用增加附录的形式直接给出,这样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对于课程中的概念采用“量纲分析法”,使学生对概念的物理意义有更深地理解,应用起来能够更加娴熟;对于其他新知识的引入采用“概念—方程—新概念”教学模式,顺着学生的理解思路,水到渠成;更加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每个具体的理论讲完后,立即有相应的实例分析,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

3.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开展“以应用为基本出发点”的理论教学方法研究

(1)以应用为本,确定理论教学的研究方法。在教学大纲和简本教材中,弱化理论讲解,重视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主要采用“用什么理论,讲什么理论”和选学、自学内容相结合的模式,即让大多数学生学到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又让学有富余的学生得到更深层次的提高。

(2)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与应用能力的训练。改变传统的纯理论讲解、缺少实际应用实例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讲解、实例分析、习题课相结合;以思考题和小的科研课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能力与应用能力训练。

(3)具体教学方法中,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尤其是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教学。对于主要理论、公式的推导,以板书教学为主,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而对于一些介绍性知识、实例讲解和仿真实验方面,可辅以多媒体教学和动画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知识量。

(4)注重案例教学。例如,以往年学生的毕业设计为案例,阐明微波是如何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提出目前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方向和技术瓶颈,鼓励同学们探索和研究,力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相互穿插,相辅相成,使学生真正从这门课程中学到“实惠”,即掌握了具体知识的应用,也为其以后的就业指明了方向。

(5)开设“第二课堂”教学法。针对学生层次的差异,可以采用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给出小型科研调研题目等方式,[5,6]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充分利用黄河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的校企业合作平台,让学生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充分参与到微波天线企业一线的科研和生产中,在理解整机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研究实际的产品部件;通过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工程技术人员之间对出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更全面地思考和理解问题,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最新的知识,适应科技高速发展的需要,实现与时俱进。

4.改革传统的考核制度“一刀切”模式,开辟“多样化的柔性”考核制度

结合“因材施教”的指导方针,认真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强“第二课堂”的作用,开设“老生研讨课”,加重过程考核,提出开卷考试制度等方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传统的终结性考核以理论知识、标准答案、闭卷形式为主。改革后的考核方式更加注重过程考核,加入调研报告成绩,课程小结成绩实,实践环节成绩;考试试卷上增设选做题目、课程设想等,给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学能力;考试采用开卷形式,重视知识的应用而弱化死记硬背,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的考核。

另外,本课程的教学中也广泛利用网上电子教案、习题库等教学资源,为学生的自学和课后复习提供了一定的空间,随着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教学中可利用校园网实现网络教学、在线测试、在线答疑。

三、改革实践的效果

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整,理顺并抓住了根本,节省了时间,避免了枯燥繁冗的数学推导过程,使学生接触更多的工程实践,适应了三本学校的应用型人才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避免了学生对该课程中一些难而无用的知识纠结,侧重工程实际应用,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大大提高;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全面地调动,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灵活、学习兴趣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改革后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的学习中,通过亲身体验和相关内容的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促进学生掌握了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本课程的合格率达到了95%以上,优秀率将近40%;有近50%的学生投入到该课程的研讨式学习和科研课题研究中,6名同学在科技期刊上发表了科研论文;三届毕业设计有13名学生做了该方向的课题,[7]其中3名同学取得了优秀毕业设计的成绩;在两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2名同学选择了该方向的创新设计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该方向的就业率和考研率都有很大提高,2005级以来三届近400名毕业生中就有15名学生从事该方向工作,实现了我校该方向就业的零的突破,有近30名毕业生选择该方向为研究生报考方向。

四、结束语

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在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教学改革任重道远,要培养出既具有理论知识基础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适应时代的高素质应用人才,必须与时俱进地调整和充实教学的各个环节,协调和配合好教学体制和机制的多方面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盛振华.电磁场微波技术与天线[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

[2]李丽华.论三本院校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课程教学[J].投资与合作(学术版),2010,(9):64-65.

[3]陈帝伊,刘淑琴,许景辉,等.“电磁场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4):116-117.

[4]杨再旺,张淑娥.谈《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方法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5,(S1):147-150.

[5]陈宏,费跃农,郑三元,等.研究性学习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5):108-110.

[6]刘云.浅谈“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中的创造力培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2):8-9.

[7]郑娟,蒋军.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方向毕业设计指导[J].黄山学院学报,2009,(3):125-127.

后向东博士是在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后向东,1983年12月27日出生,湖北恩施人,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系博士出生地湖北恩施2012年获取“控制科学与工程”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获取“自动化装置与检测技术”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取“电子信息工程”工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物联网、嵌入式系统、信息系统、系统工程等。

向东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系博士本词条是多义词,共55个义项向东,1983年12月27日出生,湖北恩施人,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博士。中文名向东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83年12月27日职业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系博士出生地湖北恩施人物经历研究方向主要贡献TA说人物经历2012年获取“控制科学与工程”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获取“自动化装置与检测技术”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取“电子信息工程”工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物联网、嵌入式系统、信息系统、系统工程等。主要贡献主要项目1.2009/10 -- 2011/10 :国家863项目——多领域知识驱动的复杂产品创新设计方法与技术的研究与开发;2.2009/6 -- 2010/9 :湖北省科技计划软科学研究专项——湖北省电力行业软启动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3.2010/3 -- 2012/6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产品创新协同支持技术与研讨厅方法;4.2008/6 --2010/6:国防预研重点项目——XX采办建模方法与仿真技术研究;5.2006/6-2007/10:校创新团队项目——基于嵌入式linux多磁控管电源控制系统设计。取得成果(软件著作权):1)2011年6月 《知识驱动的产品创新设计系统(KD-PIDS)V1.0》;2)2011年3月 《基于扩展SOA的系统可视化建模与集成工具软件(SOSM&IT系统集成工具)V1.0》。发表的论文:1.A Method for Acquiring Tacit Knowledge based on expert recommendation[J]. ICIC Express Letters, Part B: Applications.2.A Consensus Model For Decision Making with Incomplete Linguistic Information in the Requirements Phase of Product Engineering[J].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3.A Method for Fusing Incomplete Demand Information Based on Information Similarity[C].In:Four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dvanced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EEE Conferences.4.面向语义信息的案例知识表达与相似度计算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5.不确定性研讨信息的结构化与融合方法[J].计算机科学.。6.基于嵌入式linux的多磁控管电源控制系统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7.大功率稳定微波电源设计[J].机电工程技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